📖 ZKIZ Archives


究竟何時發公告出售物業?-資本策略地產(0497)

(1)

公司至今日現時市值約1,836,858,842元,最近該公司聲稱已經出售部分國衛中心樓面,報紙也有報導:

(1)在11月5日,的am730報導稱「資本策略(497)公布,本周初拆售灣仔國衛中心9層樓面,全數售罄,平均呎價約1.1萬元,涉資近14億元,買家主要為用家及資深投資者。區內代理指,售出樓面分布於5至10樓、12至14樓,面積共逾13萬方呎。」

(2)在11月16日,經濟日報更說出全個故事「早年資本策略分階段購入國衞中心近9成業權,直至今年市況好,資策決定把業權暗標放售,叫價約28億元。

  上月中,一個內地財團與資策達成初部協議,購入價為26億元,原先料可在月內完成交易,但消息人士指,由於雙方最後就條件問題上難達共識,故內地財團打消念頭,而資策亦即兩手準備,拆售項目。

....

  集團上月推出大廈共9層樓面,全部獲承接,平均呎價約1.1萬元,買家以用家為主。包括上市公司亞倫國際(00684),以1.5億元購入9樓全層及3樓303及304號車位。據悉,資策暫不打算出售15樓以上樓層。」

其指的亞倫國際(0684)的交易是這個,其物業位於9樓,作價1.537億。

(3) 另外,和之有緊密關係的石庫門,其控制的高誠資本(8088,前亞科網、亞科資本)購入國衛中心5樓的502室,作價7,400萬,根據資本策略的公司的年報(pdf p.113),其原持有該物業,即證明賣方是資本策略。

(2)

根據上市第14章《須予披露交易》:

「14.11 如上市發行人為物業公司、船務公司或空運公司,而它們分別購入或出售物業、船隻或飛機,則將予購入或出售的物業、船隻或飛機(視屬何情況而定)的合計總值(以沒有產權負擔為基礎計算),會與上市發行人的資產總值作出比較。上市發行人的資產總值須根據《上市規則》第14.16、14.18及14.19條作出調整;或者,如屬適當,若有關物業、船隻或飛機(視屬何情況而定)最近期刊發的估值(以沒有產權負擔為基礎計算)是於上市發行人刊發帳目後才公布,則須根據該估值作出調整。

14.16 上市發行人須以其帳目或最近期公布的中期報告所載的資產總值(以較近期者作準)為本,並按下述項目作出調整:
(1) 上市發行人於此等帳目內建議的任何股息金額,以及上市發行人於此等帳目或中期報告發表後宣派的任何股息;及

(2) 如屬適當,上市發行人最近期刊發的資產估值(不包括業務及無形資產估值),若該等估值是於帳目刊發後才公布。

14.22 除按《上市規則》第14.06(6)(b)條所述將收購事項以合併計算方式處理外,如一連串交易全部均於12 個月內完成或屬彼此相關者,本交易所或也會要求上市發行人,將該等交易合併計算,作為一項交易處理。在這些情況下,上市發行人須遵守該項合計後的交易所屬類別之有關規定,而用以釐訂有關百分比率的數字為上市發行人帳目內或最近期公布的中期報告內(以較近期者為準)的數字;有關數字須按《上市規則》第14.16、14.18 及14.19條的條款作出調整或修訂。

14.23 本交易所決定應否將交易合併計算時,會考慮的因素包括有關交易是否:
(1) 為上市發行人與同一方所進行者,或上市發行人與互相有關連或其他聯繫的人士所進行者;
(2) 涉及收購或出售某一特定公司或集團公司的證券或權益;
(3) 涉及收購或出售一項資產的組成部分;或
(4) 共同導致上市發行人大量參與一項業務,而該業務以往並不屬於上市發行人主要業務的一部分。」

而其分類方式和創業板類似,其比率如此圖:

根據資本策略的資料,2009年其資產總值為77.90億,售出的物業應屬於「一連串交易全部均於12 個月內完成或屬彼此相關者」,套現約14億,應屬於須予披露的交易,所以應該予以披露,但規則亦稱「如屬適當,上市發行人最近期刊發的資產估值(不包括業務及無形資產估值),若該等估值是於帳目刊發後才公布」,故此該交易或會在11月26日業績公佈日同時宣佈。如他們不公佈,則屬於違反上市規則。

以下,是筆者對此股的評價,並作為總結:

總之搞財技的人和我們投資的人,兩者的取向不同。

前者是為了從股民手上取得資金投資,後者是要在股票賺大錢,前者要賺大錢可以狂印股票,壓低股價,如果沒人理才會把股價推上,沒有錢就把公司派息或賣殼,套取精華部分。

在後者來說,只要是印股票,就導致供應增加,供應增加則代表股價下跌,如果股價好低都要配股,即是隻股好乾,瘋狂打上去,然後引人上去,賺晒大家D錢,然後方便公司再次融資。

這就是此股雖然便宜,但筆者不會沾手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0

中国奢侈品市场:乐土还是赌局?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01121.html

所有男男女女都穿着制服一般的蓝色服装,没有百货商店和超市,只有贩卖蔬菜的小木棚。这是1977年第一次来到 中国时,曾任法国精品协会主席的克利斯蒂昂·布朗卡尔特(Christian Blanckaert)见到的场景,“当时以为,在我有生之年,这种落后的状况都不可能改变。”

令克利斯蒂昂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30年后,这个曾经落后的国家已一跃成为世界奢侈品的第二大消费市场。

但是,这个看似诱人的市场,并不是那么唾手可得。

漫长的培养期

“奢侈品牌的打造,是一个烧钱的狂热运动。”经营奢侈品网站的呼哈网CEO连庭凯说。据他了解,在中国的95%的国际奢侈品牌都是不赚钱的。“如果这个品牌只在一线城市开店,几乎很难挣到钱,因为一线城市的店几乎都是形象店。”

贝恩公司最新发布的中国奢侈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众多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和消费意愿,已经相当接近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二、三线城市正在成为各大奢侈品品牌搏杀的新兴“战场”。

“1.5亿元是个大致的平衡点。”连庭凯说,如果奢侈品企业在中国的营业额没能达到1.5亿元,就很难实现盈利。“在黄金地段的门店租金可能每月就需要200万~300万元,例如LV在上海开一家店,费用就高达2500万美元。”

“倘若不是有大集团在后面撑着,一般的奢侈品牌很难长久生存。”连庭凯说,“必须做好长期付出的准备。”这使得只有Coach等少数奢侈品牌坚持到现在,皮尔·卡丹等曾经高端的奢侈品牌,现在正沦为在中国二三线城市挂着“清仓处理”牌子的街边大卖场里。

“当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时候,是蒙着眼睛进来的。”法国奢侈品牌夏利豪(Charriol)中国区相关负责人承认。这个品牌在台湾做得很好,但是 在大陆,为了打开局面,在各个省市都采取了不同的渠道策略,有的省市是成立合资公司,有的省市是聘用代理商,这样的后果就造成了市场价格的混乱,整个产品 的档次都滑落了一个台阶。

“现在也不知道是赢是输。”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不得不处理这个烂摊子,收回所有的代理权。不仅是夏利豪,即便是较早进入中国、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一些奢侈品牌,也有这样的困惑。

2010年7月17日,英国最大的奢侈品零售商巴宝莉集团宣布,收购其特许经营伙伴Kwok Hang Holdings位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巴宝莉特许经营店。2008年3月,进入中国市场30年的法国梦特娇公司开始收回产品的代理权,对大陆业务进行直接管 理。2008年9月,美国的Coach也用8000万元从代理商俊思集团手中收回了中国区零售业务。

市场风险巨大

现在中国奢侈品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那些还未进入中国的奢侈品品牌正在蠢蠢欲动,在非常渴望分一杯羹的同时又显得十分谨慎。

“奢侈品牌进入中国有两个思考,”克利斯蒂昂说,“一个是中国真的是奢侈品的乐土吗?进入中国会有哪些风险?另一个就是,中国会不会把自己的奢侈品牌带入市场?”

事实上,不仅在中国,即使是在本土市场,奢侈品牌的成功也并非易事。奢侈品行业的地摊上,也充满着曾一度声名显赫的品牌,而奢侈品行业的“伤病员” 也足以组成军团。它们虽然都曾力图掌握自己的生意,但后来却不得不选择寄身于路易威登集团或巴黎春天集团等这样的大财团,来为它们避风挡雨。

这些被整合重组的品牌,或是为了对抗当时糟糕的时局、在消亡之前全身而退,或是为了避免明天靠借贷来应对难以抗衡的竞争对手,或是为了防范停滞不前,或是出于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而产生倦怠。

“奢侈品牌背后是有很有因素支撑的。”克利斯蒂昂说,很多品牌设计师非常棒,但是企业经营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步伐,或是在战略定位上出现摇摆, 看到大众品牌商做得不错就把持不住,推出自己的二线品牌,最后整个品牌都无法生存。中国奢侈品牌在将来的发展中也应该借鉴这样的教训。克利斯蒂昂说:“中 国奢侈品市场有自己的特点,中国是个复杂多样的国家,对奢侈品的需求也是多样性的。”

另一方面,“虽然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但是现在一个法国顶级的奢侈品牌要进入中国,依然会觉得风险很大。”一是消费者根本不认识这个品牌,需要重新打 造知名度,比如一个法国的高档奢侈品牌与LV相比,中国消费者肯定会选择LV,因为它在中国消费者中更知名。但实际上,在法国这个品牌是比LV更高档、更 受欢迎的奢侈品牌。

另一个担心就是中国品牌的竞争。克利斯蒂昂认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匪夷所思,但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虽然中国现在还没有一家世 界知名的奢侈品牌,但“中国必将成为奢侈品市场的一名主角,因为,中国人懂得制造业,懂得创新和变革。若干年后,中国不仅会收购欧洲、美国的品牌,而且会 创立自主的新品牌”。克利斯蒂昂表示:“中国模式自始至终令我们紧张,但同时也在激励我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1

草根企业家的东方智慧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01339.html

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李书福又掏出了《邓小平理论》,这是比较新的一本,比他办公室抽屉里的那本新很多。他顺手翻到了36页,找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那一段,开始念起“改革开放战略,响应党中央精神”的话。

李书福说,一有时间或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就会拿出《邓小平理论》仔细翻看、体味。虽然大部分人对他的这个举动都会一笑了之,甚至觉得有点做作。但当 他把沃尔沃中国工厂选址大庆这个敏感问题,再次和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联系起来的时候,人们渐渐感觉到,这个长着娃娃脸、总是语出惊人的草根企业 家其实有着深厚的东方式的政治智慧。

记者曾问过李书福:“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机遇是什么?”他的回答很简单:“历史性机遇才是真正的机遇。只有抓住了历史性机遇,顺应历史潮流,才能取得成功。”

细想这个话,李书福所称的历史机遇,不就是社会转型中的政治机遇吗?李书福说,他每次创业时都在仔细倾听改革开放的中央精神,从这样的理论中寻找答 案。于是才有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从商;1991年看到农业部长解读邓小平理论后,觉得可以大干一场;在经济危机当口,顺应国家思路,率先走出去收购等行 动。在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李书福更是提前备案,步步汇报,最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和柳传志那些企业家一样,李书福不断强调,正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他这样的民营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李书福还把其政治考虑运用到全国9个基地的布局上。西部大开发,李书福选择了兰州基地。中部崛起,李书福选择了湘潭。至于上海华普基地,最早是李书福弟弟的汽车产业,考虑到上海已经有上汽等企业,不适合再批复新的轿车牌照,于是有关部门让李书福收购了这个基地。

按李书福的话,正是在顺应国家战略潮流的情况下,吉利的9个基地实现了全国布局。当然,对于吉利众多基地,外界评论不一,主流说法是吉利跑马圈地。这可能需要时间去验证。

此次采访中谈到选址大庆,谈到撬动地方政府融资时,李书福把这些外界原本有些质疑的东西,用“创新”去解读,把地方融资政策作为资源去利用。他赞成熊彼得的创新理论,即把各种资源经过新的组合形成新的竞争力,产生新的价值。

这样来看,李书福的确是“听党话”的既得利益者。

不过,对于眼前的李书福来说,运营沃尔沃仅有这些还不够,这是一个全球性车企,第一总部在瑞典,瑞典国王会关注,在资产交割后能否真正运营成功,李书福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2

中国企业: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01123.html

来有些蹊跷,在汉语的“强大”一词中,本来是“强”在前,“大”在后,但在政策文件和商业媒体中,不知从何时开始“做大做强”成了对企业成长与发展的主流表达方式。

更有意思的是,著名的美国《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大公司排名(The World’s Largest Corporations: Global 500)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全球500强”,而不是老老实实地直译为“全球500大”。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近年来,有多少国企与民企老总以进入这个所谓的全球500“强”榜单作为企业奋斗的重要目标(如果不是终极目标的话)?又有多少机构热衷于以营业收 入为指标为中国企业排名,制造中国企业(包括国企、民企)的100“强”、500“强”榜单?显然很多国人至今仍认为企业的规模与竞争力之间存在高度正相 关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政策制定者、商界精英及学者虽然承认大不一定强的现实,但却认为做大企业是做强企业的必要条件,即企业要做强,首先要做大,以获取足够的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

规模决定一切?

在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中,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带来单位产出成本的下降,但单位产出成本是不会永远随规模下降的,企业存在一个最优 效率规模(Minimum Efficient Scale,简称MES),它是U形或L形平均成本曲线达到最低点时所对应的规模。也就是说,一个工厂或企业要想获得最大成本效率的话,其产量至少要达到 这一基本规模。在实践中MES的大小可作为衡量不同产业中规模经济程度的一个直接指标,MES越大,该产业中规模经济就越明显,大企业相对来讲就越有成本 优势。可见,企业最优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所在产业的技术特性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跨国企业在汽车业比比皆是而在水泥业寥寥无几,为什么是麦当劳 而非高端的法国菜餐馆在全球连锁经营的原因。

那么是不是在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中规模就会成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了呢?也不尽然。以我国钢铁工业为例,一个以高炉炼钢为核心技术的钢铁企 业的MES要达到年产800万~1000万吨粗钢的规模,如果按照这个标准2009年我国只有16家企业越过了800万吨这一门槛。难道其他数以千计的钢 铁企业就一定会因存在成本劣势而被这16家大企业吞并或边缘化吗?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产业 “合理”的集中度不仅受MES大小的影响,而且与该产业的市场规模息息相关。直观上讲,市场需求越大,该产业所能够容纳的企业数量也就越多,小企业所面临 的规模劣势也就相对来讲不那么重要。对照我国现实,即使是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我国的钢材产品表观消费量仍高达5.42亿吨,比2008年 的4.53亿吨增长近20%,竟已占到全球钢材消费总量的48.4%!若先不论这一巨大的消费量本身是否合理,我国钢铁产业目前的低集中度在这样的一个市 场环境中并不是没有存在逻辑的。

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在看到世界钢铁产业集中度日益上升,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通过一系列跨国并购成为全球钢铁业巨无霸后,也希 望用大力提升产业集中度的方式培育数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钢铁企业。但问题是如何用政策的力量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产业集中度上升了、企业进入世界 500“强”名单后就完事了吗?以我国产钢第一大省河北省为例,宝钢多次希望通过市场方式与邯钢重组而未果,但在省政府强力主导下全省主要国有钢铁企业合 并、组建河北钢铁集团,2009年粗钢产量超过4000万吨,取代宝钢一跃成为我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并进入了《财富》杂志的榜单。然而“做大” 容易“做强”难,以《财富》500“强”2009年的数据为准,河北钢铁营业收入超过259亿美元(列全球第314位),但利润仅为1.35亿美元,这样 算下来吨钢利润只有可怜的3.35美元!也就是说,在消耗了大量的煤、铁矿石、水资源,雇用超过12万员工后,该公司在去年平均生产1吨粗钢才赚了20多 元人民币,这恐怕不是一个令人骄傲的数据。

反观《财富》榜单中我国唯一的一家民营制造业企业——江苏沙钢集团(2009年我国非国有上榜企业只有3家,另外2家分别是高科技行业的华为与金融 保险业的平安集团),2009年营业收入不如河北钢铁,钢产量仅为前者的65%,但吨钢利润为14.3美元,有前者的4倍多。此公司直到2005年才突破 800万吨的MES门槛,但这并未妨碍它在上世纪90年代与本世纪初的高速增长,靠着出色的成本控制、运营效率及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沙钢近年来一直是国 内仅次于宝钢具备较强盈利能力的钢铁企业,它也是在“做强”的过程中“做大”的典范。

再看看宝钢,虽然国内第一大钢企的位置已被取代,但凭借着它的先进技术及对国内高端钢材市场(如汽车板、家电用钢等)的控制力,其盈利能力在国内仍 是不可动摇的:2009年宝钢集团的利润近14.5亿美元,吨钢利润达到37.3美元。随着国内钢铁业产业重组的不断深入,媒体上经常报道河北、山东等产 钢大省通过行政手段组建大型钢铁集团,产能已超过宝钢,对宝钢的行业龙头地位产生了挑战。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简单的产能叠加是不会对宝钢产生实 质性的威胁的,笔者认为,宝钢千万不要被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所迷惑,坚持“精品”战略,坚决拒绝进行为扩张而扩张的并购、重组活动。今年6月宝钢在未来5 年的发展规划中将2012年实现的粗钢产能从8000万吨下调到5000万吨,这在笔者看来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策。其实问题并不完全在于这个产能目标是否 科学,而是千万不能让一个数字主导了企业的发展、经营战略,为达到某个既定的产能目标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跨区域、跨国生产与并购很有可能是得不偿 失的。

产业高集中度之殇

目前流行的“产能与规模崇拜”与国际上频频出现的大规模并购也是有密切关系的。以世界钢铁业为例,2006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年年中,世 界第一大钢铁公司米塔尔(Mittal Steel)运用在这个行业中非常罕见的敌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的方式吞并了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安赛乐(Arcelor),新合并的企业在北美、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及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钢铁生产与销售 基地,在这个传统上集中度非常低的产业中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巨头。并购完成后安赛乐米塔尔的钢产量超过1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0%。2006年 年底2007年年初,当时年产量只有640万吨的印度塔塔钢铁公司(Tata Steel)在资本市场上以67亿英镑的巨资收购了年产量高达1830万吨的欧洲第二大钢铁企业Corus集团,在这个行业中上演“蛇吞象”的好戏,开新 兴市场经济体企业收购发达国家大企业之先河。合并实现后,塔塔钢铁在2007年成为全球第六大钢铁企业。

可想而知,这样一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无疑会让中国钢铁业的决策者们产生相当程度的紧迫感甚至焦虑感,迅速扩张产能似乎成了时不我待的选择,否则就会在 国际竞争中被这些钢铁巨头边缘化。但现实情况又真的是这样吗?有意思的是,上文提到的这两个钢铁巨头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比许多中国钢铁企业显得更加脆弱, 理论上存在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成本及风险控制等优势并未显现出来。

安赛乐米塔尔在2009年把粗钢产量削减了三成左右,只有7750万吨,但净利润只有区区的1.18亿美元(吨钢利润1.5美元),比我们的河北钢 铁集团还少,这不禁让人质疑所谓全球化运营所带来的规模优势能否成为其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塔塔钢铁则更惨,巨资买下主要位于英国与荷兰的高成本钢铁产能 后,利润逐年下滑,2007年有30亿美元利润,比宝钢当年赚的钱还多,2008年就只剩下10亿多美元了,2009年全集团亏损4亿多美元。虽然该公司 在印度国内市场上是盈利的,但人们不得不怀疑该公司是否有能力在短期内让那些高价购得的欧洲资产“止血”,它会不会成为前些年TCL集团在欧洲并购故事的 翻版呢?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让人觉得很有可能。

既然这些并购“明星”们的抗危机能力不如预期,那么谁才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最赚钱的钢铁公司呢?答案是韩国的浦项钢铁(Posco)。这家以“精 品”战略而非以产能扩张为导向的著名钢铁企业在2009年的利润为25.22亿美元,比位列亚军的宝钢多了10亿多美元。上世纪90年代末,浦项曾是全球 第一大钢铁企业,近几年来在产量上已陆续被安赛乐米塔尔、宝钢等企业超越,但浦项并未因此而自乱阵脚,盲目扩张。

近几年来,它将年产量一直保持在3000万吨出头的水平上,在此期间虽然也进行了积极的全球布局,但并未盲目“跟风”进行大规模的海外建厂与并购, 且该公司的盈利能力一直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记得前几年有人还曾质疑日韩钢铁企业的战略过于保守,但这一战略在全球经济衰退时期充分显示出了自身的意义 与价值。

行文至此,有人也许会说你只以钢铁行业为例,是否有以偏概全之嫌?为何不看看航空业中的波音与空中客车、碳酸饮料行业中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呢?

可问题在我看来,这几个行业才是特例,大量的制造业与消费品产业都并没有出现这样极端的产业集中化趋势。以汽车业为例,菲亚特集团的董事长在上世纪 80年代就曾预言,在日益全球化的汽车产业中只能容纳下不超过6个大型跨国企业,但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一个相当动态、开放性的产业演化过程:美国大企业的衰 落,日本丰田过快扩张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解体,中国在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后本土企业的逐渐崛起等等。全球汽车业中远远不止五六个主 要竞争者,以目前的产业集中度,没有任何一个或几个跨国公司可以强大到联合起来将产业新进入者“扼杀在摇篮中”。即使是在航空业与碳酸饮料业中,双寡头垄 断的结构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众多企业都想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在动态竞争过程中,目前的企业能活下来是因为成功地培育了对手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 力。

最后需要澄清的是,笔者绝非一概反对企业以并购为手段进行快速的规模扩张,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大鱼吃小鱼”,还是“强强联手”,抑或是“蛇吞 象”,企业要对自身行业的竞争态势有深刻的认识,对自身资源与能力的现状有冷静客观的分析,对并购所能带来的潜在协同效应与困难有充分的估计与认识。尤其 是一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的企业,口袋里刚刚有了点自己赚的辛苦钱,也没见过什么大场面,就草率出击,去满足企业领导人与政府官员的个人成就感与民族自豪 感。最重要的是,并购重组与产能扩张是手段,而绝非战略目标本身,为并购而并购、为扩张而扩张将犯兵家之大忌。就像拳击比赛,拳王的身材很健美、肌肉丰 富,但天天去健身房练就一身肌肉并不能使人成为拳王。“强”是因,“大”是果,倒因为果,贻害无穷。

(作者为英国剑桥大学商业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3

神秘博彩公司大陆推介股票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599304.html

彩业已从早年放高利贷的“大耳窟”形象,借助纳斯达克的资本力量走向了前台。
一家澳门博彩推介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来到了中国大陆推介其股票业务。随着上市后需要公开报表和数据,鲜有媒体公开报道的博彩业神秘面纱终于可以掀开一角。
崛起的澳门博彩业
“我们向内地客户介绍的是我们的股票,而非我们的贵宾厅博彩业务。”AERL(亚洲娱乐资源有限公司)CEO梁硕鸿介绍说。在中国内地,博彩属于被法律严格禁止的行业,除非能够参与其中,否则大众几乎没有机会了解澳门博彩业的蛛丝马迹。
2010年7月,AERL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也成为纳斯达克澳门博彩推广推介公司的第一股。
据 介绍,博彩推介公司不同于博彩公司,澳门拥有官方赌博牌照的有六大博彩公司,但博彩推介公司有168家,据AERL董事局主席助理陈燊介绍,AERL在澳 门博彩推介公司中排名在前二十名以上,市场占有率为2%,主要经营两大博彩公司的贵宾厅业务,超过九成客户来自于中国内地。
贵宾厅博彩也不同于普通赌客常用的中庭博彩,是澳门博彩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澳门博监局的数字显示,截至今年九月,贵宾厅博彩业务收入占澳门整体博彩业收入的七成以上。
“我们良好的业绩增长,主要受惠于中国GDP每年超过8%的高速增长。”AERL董事局主席林文宝告诉记者,与十年前有大量官员前往澳门赌博不同,现在更有钱的大陆居民已经展现了更强的消费能力。
尽 管中国政府曾经对大陆居民前往澳门设置了一些门槛。比如持有中国护照的大陆居民在过境澳门获准逗留的期限由14天缩减为7天,且只有两次入境机会,但是澳 门受到影响并不大。来自澳门的官方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到2009年,中国内地到访澳门的游客人数已经由四百多万人跃升至超过千万。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曾经给澳门博彩业造成重创。在2009年前九个月,澳门博彩业一直为负增长。幸运的是,金融危机对澳门博彩业的影响已经消退。据陈燊介绍,从2009年后三个月起澳门博彩业开始恢复增长,今年前九个月已经达到60%的增长。
澳 门博彩业同时面临全球的竞争,但成长迅速。2006年澳门已经超越拉斯维加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彩市场,去年的博彩收益为拉斯维加斯的两倍以上,而今年开始 大力发展博彩业的新加坡对澳门博彩业影响也并未显现。陈燊表示,由于新加坡签证以及飞达航班的限制,使得大陆客户前往新加坡远不及前往澳门便利,所以澳门 赌博业一直在增长,反倒是澳大利亚受到较大冲击。
博彩业产业链条与风险控制
当成为上市公司后,博彩业推介公司的管理则至关重要。
据介绍,贵宾厅博彩业务的产业链条分为VIP顾客、代理人、贵宾厅推介公司和博彩公司四个环节,而在博彩推介行业的产业链条中,代理人至关重要。
“我们并不与VIP顾客发生直接联系,主要通过代理人和资本金两个渠道盈利。”梁硕鸿介绍说,代理人和资本金越多,收益就越多。
目前AERL旗下拥有超过一千多名代理人,但是为了避免坏账风险,AERL也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代理人不能去赌博,另外代理人要有能够偿债的能力。很多代理人都拥有超过十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我们会根据其偿债能力提供不同额度的贷款。”
AERL 放贷给代理人时会注意评估其偿债能力,同时分散风险。加入代理人首先需要有熟人介绍,代理人最初做业务的资本金往往由自有资金来启动,随着代理人收入和资 产的增多,就可以从AERL来获得更多的资本金,衡量代理人还债能力的标准很简单,陈燊表示:“如果他拥有一套价值两千万的房产,我们会为他提供一千万的 贷款。”
越多的代理人,就可以为贵宾厅及博彩推介公司进一步扩张市场,带来更多的顾客及收入。事实上,不仅代理人具有良好的偿债能力,贵宾厅顾客也比普通赌客具有更好的偿债能力,代理人也会根据VIP顾客的个人偿债能力为其提供符合其消费能力的转码额度。
借助良好的风险内控机制,林文宝说,“我们最近两三年从未发生过坏账。”
通常情况下,代理人会为熟悉的VIP顾客提供包括酒店、机票及消费等一条龙服务,并负责为顾客兑换筹码(即转码)。
当 顾客从代理人手中换取筹码(泥码)后,就可以到博彩公司换取现金码,顾客在贵宾厅消费后,博彩公司每个月会固定向博彩推介公司支付佣金,一般为总转码额的 1.25%。截止9月30日,AERL未经审计的2010年第三季度及前九个月的收入分别为2850万美元和8390万美元,分别增加105%和 114%,远超澳门博彩推广业60%的平均增速。
代理人为顾客转码以收取博彩推介公司支付的0.75%佣金,代理人行业也是仅次于澳门政府的博彩 行业第二大获益者。林文宝拥有20年的博彩从业经验,早年正是从事代理人行业起家。林文宝对于自己的创业史津津乐道,1999年,以自有资金从事代理人行 业的林文宝,由于代理两位豪客一晚转码高达20多亿元的赌局,林文宝一次性就拿到了9900多万港币的佣金,随着自有资金日趋雄厚,2002年林文宝成立 公司,并介入博彩推介业务。
博彩推介公司收入的另外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资本金,拥有更多的资本金,就可以向更多代理人放贷及扩张更多的贵宾厅业务。
梁 硕鸿说,AERL向代理人发出每笔资本金的回报率可以达到40%以上。对于上市后募集的资金,梁硕鸿表示,除了可以继续向代理人发放贷款外,另一项主要用 途会用于业务扩张。AERL于今年十月宣布将收购威尼斯人度假酒店的贵宾厅博彩推介公司KGP的业务,借助此次收购,AERL将进一步扩展其贵宾厅业务和 代理人网络。“我们的规划是未来三年在六大赌牌公司都拥有我们的贵宾厅业务。”
但是对于是否会学习欧洲的博彩网站开拓线上业务,林文宝则表示:“不会太多关注线上业务,因为其顾客消费能力较弱。”

走向台前的博彩业股票
尽管有说法称大陆也在研究在海南等地开放博彩业,但是澳门的博彩业却一直维系着较好的增长势头。
在香港上市的赌王何鸿燊旗下的澳门博彩概念股澳博控股(0880.hk)第三季净利8.67亿港元,同比增长528%。摩根斯坦利和摩根大通均发表了对澳博控股的正面评估报告。
对于博彩业的未来,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经济分析师吴旻并未评价,但是她表示,中国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以及美国和全球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为全球迎来一个“新镀金年代的启动”。
里昂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澳门博彩业整体收益为57亿美元,2009年则达到150亿美元。林文宝表示非常欢迎内地投资者能够投资AERL的股票,“分享中国内地经济增长以及AERL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成果。”
但专注于美股研究的雪球财经董事长方三文提醒说,“尽管很多美股是价值投资者的最佳选择,但是博彩业是否值得投资还需要投资者慎重的考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4

创业板“辞职潮”道德拷问更需关注制度成因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599310.html

于创业板公司高管在上市之初即掀起密集的“辞职浪潮”这一现象,市场关注角度与评价涉及的方面很多,诸如经营 者的“短期行为”问题,诸如经营者的信心危机与投机动机问题,诸如创业高管们的诚信品质与公德缺失问题,等等。与这些关注相伴的是市场各方对辞职高管的 “道德审视”,认为这一行为本身对上市公司利益构成了伤害,对相关行业、对创业板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伤害,使得人们对创业板承载的培育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希 望臻于破灭。

应该说,上述质疑都有道理:

创业板公司高管辞职体现的是经营者自身的短期行为吗?——当然是。这些辞职高管大多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创业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是企业家的人格 化,就长期而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就是对企业家们的投资,市场期待的是被投资公司高管、同时也是公司的股东们借上市契机带领公司快速成长,而这些高 管在上市不满一年却选择了辞职,这不是“短期行为”是什么?

辞职高管们是在进行投机吗?一系列的观察证实高管辞职的目的是为了减持股份进行套现,而且,高管的辞职行动显示其减持愿望如此迫不及待。如果排除出 于慎重的战略安排原因或者持股者急需资金进行套现等原因,那些上市不到一年即期待着套现并着手进行规划与安排的高管们,不是投机又是什么?

高管辞职对上市公司、对市场会造成伤害吗?毫无疑问!高管股东减持股份释放出的是对未来股价表现信心不足的信号。每一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之初向投者 描绘了未来成长的美好图画,创业板上市如同一艘初入海洋的舰艇刚刚启航,但就在此时舰艇的舵手们却因为自己的利益计算逃逸了,还有什么比这类“事件”更能 对舰艇、对舰船上的乘客造成伤害吗?因此,无论从上市公司健康成长、从投资者、以及创业板市场各个层面来看,创业板公司高管密集辞职,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在辞职高管进行“道德拷问”之后,笔者不得不指出的是,我们更需关注的应该还是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创业板高管们甘冒市场道德诘难而选择辞职以等待尽快套现?

创业板高管“辞职潮”的背后缘于“信息不对称”之下优势方的高管们的精明的利益计算,而成本-收益对比之下的利益计算正是理性的“经济人”所追求的 目标。——如果现行股价被高估、甚至被“严重高估”以至透支了未来数年的水平,在股份“确定性的收益”与“不确定”的企业未来经营与价值的对比之中,高管 们选择前者,不能不说是个人利益计算时的理性抉择。而只要规则允许,抛开道德(自律)层面,这种博弈是符合现行约束条件之下的游戏规则的。所以,从规范意 义上来说,如果认定这些现象不合理、不应该发生,如果博弈的一方高管们并不违反现行法律而具有“他律”层面的违规过失,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对规则与制度本身 进行反思。

创业板公司“大批量”的高管辞职涉及的市场制度缺陷在于两个层面:一是,很显然,高管急于套现是因为上市公司股价被高估,那么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上市 公司股价的高估?二是由产生“动机”到“付诸实施”是有条件与过程的,如果条件很严苛,仅有动机尚不足以促使高管们即刻行动。那么,是什么样的条件,使得 高管们无意识地集体采取了实际的行动?

关于第一个问题,公司股价可能被高估的原因有许许多多,笔者认为在制度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新股IPO方面的某些安排。首先是新股一级市场的定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新股发行与再融资定价一般是“随行就市”,当市场条件较好而对新股接受度较高时,新股发行定价就高,创业板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资本市场“孵化 器”,其所承载的上市公司超高成长的“各方期待”引发投资者对相关股票的热捧,因而股份在一级市场给予了较高的溢价。而“享受了”超高溢价的上市公司筹集 了超过企业项目需要的过多资金,巨额融资根本就不能为其经营与投资所需完全“吸纳”,使得企业的“业绩成长”步伐跟不上“资本扩张”的步伐,从而埋下二级 市场股价泡沫的隐患。其次,是现行的股份承销方面的安排抬高了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同时又使得一级市场的高溢价向二级市场传导。已经有市场人士指出,目前新 股发行制度的设计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庄家模式”,而特别设定的新股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停板制度,让作为新股的承销商的机构投资者具备很大的操作空间。新股发 行中这些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的政策倾斜,扭曲了新股发行价格,也使得刚上市的股票市盈率远远高于市场平均市盈率,成为制造“新股泡沫”的助推器。

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公司法》等相关法规,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年内和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 让其所持本公司股份(其中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锁定时间为3年)。在上市12个月后,在职高管每年出售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股票的25%。如果高 管人员离任,在遵守上市12个月禁售期的规定之后,辞职6个月后即可不受限制地出售其所持股票了。显然,正是股份锁定在职与非在职的不同规定,成了部分高 管选择以辞职以尽可能快速套现的制度成因。

而探寻到症结背后的成因,就不难“对症下药”地进行规范与治理了。药方其实并不难寻,那就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改进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与新 股股价生成机制,深化与细化高管股东股份锁定期限的规定。关于后者,笔者认为,现行制度中对于上市公司高管股东1年的持股锁定期远远不够,如果说控股股东 或实际控制人36个月的锁定期主要基于既保持股权结构相对稳定同时又有利于打通资本退出通道以吸引风险资本涉足创业板“种子公司”这一指导原则,因而“期 限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的话,那么,着眼于去除上市公司的短期行为以及长期经营目标,作为上市公司经营与管理具体决策与实施者的高管持股,其期限至少不 能太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5

投資港股:一億(十四) 阿牛

http://hk.myblog.yahoo.com/yomagyomag/article?mid=3695

仲有一個好消息。

阿牛越嚟越覺得,今次樓市調整,股市可以全不受影響,甚至更上一層樓。

喺好幾年前,阿牛已經有一個相當肯定的估計,就喺有機會股市同樓市,各走各路

       

 

2007之前,呢個假設喺夷非所想的,因為樓股從來都是同步的。直至海嘯之後,本港樓市迅速回升,而股市就正常的慢慢走過熊市,牛一,牛二......

美國更加逆其道而行,股市慢慢反彈,樓市一潭死水。今次股災其中兩個要點,就是證明樓股可以分離,而且在美國更把樓市和股市推到舞台的兩極,分別飾演:害人、和被害者的角色。因為這次明顯是樓市害死股市的。

香港又如何呢?現在樓價漸高,資金入市速度漸慢,貨如輪轉的速度自然越來越 慢;假如新資金真的湧入股市,把底線拉高到二萬六、七點,投資者看見股市快靚正,一兩個月已經有兩成回報;自然就會從新部署,慢慢傾斜過去證券市場。只要 一開了頭,樓市的走資速度就會越來越快。此其一也。

                     

而且今次的樓市,阿牛估計不須要等到加息,就可以爆煲。所以爆煲時,可能仍然 是相當低息的環境,資金不一定緊張,証券市場應該可以運作正常。尤其是這次對於樓市,港府真的做得不錯,步步為營,不會容許借貸過度,不會容許濫借;所以 到爆煲時,自然不會拖累銀行體制,更不會拖累經濟。苦主們只是苦,他們不會走投無路,更加不須要死。於是樓有樓爆,股有股炒。此其二也。

另外,到樓市盡頭時,貴貨漸漸會落到用家手上。這批用家,買的時候已經計算清 楚,應該長遠都供得起,不是投機性買樓的,所以他們又一次把投資用的產品,拿去當實用品用。而這批人喺投資市場的稀客,所以佢地買樓坐艇,用膝頭哥嚟抹眼 淚,慘就好慘,不過喺佢地自己慘,喺唔會影響到股市的投資力度的。

       

 

阿牛講過很多次喇,佢地唔聽我都冇辦法;阿牛幾個月前講過的幾個想買樓的親戚、朋友,一個最年青的,當時就疵之以鼻,立即買了,而家住緊。一個話賣樓嘅,真喺賣左,跟住買番間更大間的新樓。一個話唔買嘅中青,偷偷摸摸前個月買埋,唔敢話俾阿牛知,上星期completion。最後一個老人家,最硬淨,隔個星期問一次買得未,四出睇樓,不過仲忍得住,尚未落疊。到佢買埋,睇怕個市都怕差唔多喇。

市場就好似傳說中牛頭馬面上嚟陽間勾魂,點齊名,揾人齊喇,咪『起程番落去囉』,一鑊滿載而歸。所以有時有啲嘢,冥冥中整定要衰嘅,除非自己好有分析力同念力,可以走得甩,否則始終都要跟大隊犧牲。要死嘅人喺幫佢唔到嘅。

                               

今次樓市、股市極有可能分道揚鑣,各行各路。而且可能會有一個新東西出現:

                                            牛 3. 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6

贏谷輸縮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695

 

(原載於經濟日報15/11)

 

睇錯市,不應該亦不能夠覺得難受,沒有人可以百發百中,而負面情緒只會窒礙發揮,減慢行軍速度。勝負絕對是兵家常事,要不怕輸,才會贏。

 

上周五大市在無甚徵兆之下忽然大跌,自己在周四才大舉入貨,當然是被殺至措手不及。臨場對後市的判斷,是有點迷茫,香港公司強,中資股則弱,外圍是差,但港股

 

好友明顯仍在負隅頑抗,承接力不俗。決定了後市升跌機會五五之後,便要看手上持倉比例是否合適,由於剛剛才積極入市,結論自然是太多貨,下一步就立刻要鎖定清洗名單,付諸行動沽貨,增加現金至舒服的水平。

 

在過程中,不會抱怨自己之前的決定,根本無補於事,更不會眷戀股票的高位,只要當作未曾見過24,900,其實24,200也是一個不錯的水平去獲利回吐,周五組合價值下跌2%,但相比10月初仍高一成以上,依然值得感恩。因此在沽貨期間,完全不會有早知之前沽,又或者不捨得,不如等回升才沽等想法。

 

由 滿倉是貨,減持至手持兩成現金之後,萬一大市回升,自然會賺少一筆,不過投資永遠是先看風險,後看回報。周四所持的利好理據,已經証明是錯誤,在一個五五 波的環境,繼續全攻型,是盲目賭運的行為,有時候是好運逼人來,但自己一定不會博,不幸輸的話,輸錢之外,會輸埋自我形象,屆時負面情緒將會極之強勁,恢 復狀態更加難,原本一個輕微的錯誤,無端端放大N倍。

 

在 市況逆轉初期,一定有段時間是好淡角力,形勢欠明朗,給過度進取的朋友,一個調低持貨比重的機會。偏偏大部分人不是顧著理怨自己犯錯,朋友煽動,就是盲目 期盼大市重上高位,妄想在之前的最高位沽出,因而完全沒有反應,到大市進一步下挫之後,才恨錯難返。貪勝不知輸,愈賭愈大人之常情,其實贏谷輸縮是有其道 理,順風順水的日子,疊上去才可以成就大業。由賭博真理的贏谷輸縮,演變成輸錢皆因贏錢起的常見結局,關鍵是開始輸的時候,不捨得去縮。

所以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暫避風頭之後,當形勢有利,必然本利歸還。這樣自然不怕輸,做到贏谷輸縮,揮灑自如的境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7

超高通脹(1) 陸羽仁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5YTPBH5B812303&id=274912&catID=&keyword=&searchtype=

中國可能加息對抗通脹及採取進一步緊縮政策,嚇到全球股市腳軟。大跌浪由內地A股勁挫4%開始,到香港,歐洲,一路殺到美國。歐美股市受到愛爾蘭債務危機的雙重打擊,形勢更惡劣。泛歐道瓊斯Stoxx 600指數下跌2.3%。英國跌2.4%,法國跌2.6%,德國硬淨啲,都要挫1.9%

 

杜指開市就一路向下,中午更一度跌逾220點,跌穿11000點關口。午後喘定,收市仍大跌178點或1.6%,收11024點,係8月份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標準普爾500指數亦挫1.6%,跌19點,報1178點;納指跌44點,報2470點,跌幅1.8%。杜指期貨最新報11006,較現貨低水18點。

港股美國預託證券收低,ADR港比指數收報23368點,比香港收市低325點或1.4%匯控收82.04元,比香港低1.9%,中移動收78.11元,比香港高0.3%。「恐慌指標」VIX指數跳升近12%22.58的近期高位。投資者昨日真係「震」過貓王。

為抗通脹,中國可能加息之餘,還宣佈針對外國人在境內買樓,以及正在研究限制物價過快上漲的措施。再加上兌一籃子貨幣的美匯指數昨日跳升0.8%79.33;歐元兌美元急挫0.7%1.34美元。在雙重打擊下,大宗商品市場重創。小麥急回7%,金銀銅全部向下,金價續跌至每安士1338美元,一周內下挫了6%;油價亦急回3%至每桶82.3美元。資源相關股損失慘重。全球最大的銅金礦業公司Freeport McMoran 跌逾4%;美鋁下挫2.8%,係表現最差的杜指成份股。

市場在擔心中國實行緊縮政策的同時,對於聯儲局推出QE2的成效,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質疑。Rehmann Financial投資部負責人Frank Germack稱,「對於聯儲局制定的雄心勃勃的計劃,人們不斷正在喪失信心,而且越來越為之感到緊張。」QE2宣佈後,美國國債價格一路走低,收益率不斷攀升。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到2.911厘的三個月新高。不過昨日美股大跌,使很多投資者回歸較為安全的美國債市,將10年期國債收益率推低到2.87%

禍不單行,歐洲債務再現危機。歐盟各國財長正在布魯塞爾開會。據媒體報道,各國在討論向愛爾蘭提供800億至1000億歐元援助,以及向愛爾蘭銀行業系統單獨提供規模較小的援助計劃。令市場憂慮愛爾蘭債務危機可能惡化成希臘式的災難,金融股大受打擊。杜瓊斯金融指數下挫1.9%,美國運通跌1.8%,美銀及摩根大通齊跌1.2%。匯控亦未能倖免,在美國預托證券市場亦比香港再低1.9%

 

高通脹殺到,大家都在想如何可以對抗通脹,網友Eric香港-上海有此留言:33年前400元可以在大陸買到一層樓,現在只能買到幾塊地板,再過20年可能只能買到一個漢堡包。以前最好賣的計算機是8位的,現在是12位的,再過十年可能是14位的。所以怎樣投資保值是現代人的一個難題。」

        Eric講的是實例,33年前,即1977年、1978年時,中國剛從文革的災難走過來,1978年才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定下改革開放的路線,當時大家都是半信半疑,所以400元可以買到一層樓一啲都唔出奇,因為若改革不成功,78400元一層樓,到2010年或許也只值400元,當時的內地人既沒有錢,有錢也不一定敢買樓。時至今日,人人都知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時,資產自然愈來愈貴,這是本來已經會發生的事,再加上美國大印銀紙,搞到全球水浸,內地資產只會升得更快。如今要買很便宜的物業,恐怕只有最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才有,例如北韓(不過不知是否容許私人買樓),其餘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所餘無幾,古巴的總統卡斯特羅已傳位俾佢細佬,開始搞吓改革,物業可能已開始升值。一句講哂,而家呢個世界無乜平嘢。

        睇通脹呢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分開長線和短線。以長線計,除非未來全球陷入長期的經濟衰退,持續通縮,物價不斷跌,否則經濟增長和通脹仍是長期的主題,問題只是正常的通脹和超級通脹而矣。在長期有溫和通脹的世界,你存錢在銀行可能有1厘幾、2厘息,但通脹經常在2厘樓上,那麼啲錢經過120年,就會不斷縮水。對抗長線通脹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在資產市場便宜時累積資產,例如在樓市大跌市時買樓(一次過大筆投資),或是在股市的跌市時買貨(多次性中型投資),甚至用笨一點的方法月供股票(連續性小型投資),只要買入價不太貴,買買吓就可以累積增值較快的資產,而這些資產的價值,長線會跑贏將現金放在銀行加累計收取的利息。我經常舉一個例子,你存款在銀行,銀行靠你存錢在它那裏借出去收取利息賺錢,所以存錢在一間銀行,不如買那間銀行的股票(當然假設是一間合理經營的銀行)

        但短線的高通脹,和常態的溫和通脹不一樣,正如目前由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央行大放水弄出的高通脹,更是前所未見的不一樣。話「前所未見」,並不是說通脹到達前所未見的高度,而是說央行放水的程度前所未見,所以結果亦難逆料,但一個基本分析是:中央銀行是一隻巨輪,轉身不易,這隻鐵達尼號遇上前所未有的危機,要扭軚90度 閃避,但巨輪太大,佢如此急轉身,一係轉得唔夠,一係轉得太多,好少恰到好處,美國聯儲局放水也一樣,即使只講美國市場,要放水放到剛剛好也極之難,更遑 論對其他地方的副作用了,所以聯儲局放水初時不夠,但為求脫險,最後必定過多,吹出不少的資產泡沫,對這些超級通脹,不能以一般手法應對之。(明天再續)

 

陸羽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9

TSC海洋集团谈海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mwzj.html

目前我们主要业务是海洋钻机,还有一些老陆地钻机改造,陆地钻机是提供改造解决方案的小业务单元。

    定制化解决方案,TSC比较小,NOV非常大,大有大的好处,也有大的弊端,NOV就像一个钻机产品超市,什么都可以买,而且系列非常全,它可能对定制化 的解决方案,从管理上、操作上、效率上有自己的弊端,你去跟NOV谈,可能是销售工程师或销售经理跟你谈这个事,销售工程师和销售经理在他的层面很难说你 有什么问题我来给你解决,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涉及到卖单一产品的问题。

    TSC目前比较小,但非常灵活,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包括我们的技术团队很好的去跟进,提供解决方案,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第四个解决方案是供应链解决方案,我们基于自己生产制造泥浆泵消耗件及固控系统的消耗件,再加上有些东西我们不生产,可以打包进来,用户不会因为小工具而自己单独购买,大部分产品我们自己生产制造,可以把其他东西打包进来,为用户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

    这是我们的细化的自升式平台解决方案,我们是在陆地上进行生产制造、安装以及预调试,然后拉到驳船上,直接拉到船厂进行调试,这样可以减少调试时间,也节 省船厂的制造空间,因为船厂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一个是起重能力,另一个是建造面积和空间,这两个是硬约束,这一块我们都可以节省船厂的空间。

    目前我们有四条自升式钻井平台的交钥匙解决方案,即整包钻井包项目。

    半潜式钻井平台跟自升式有点类似,我们采用的建造方式,从TSC的角度来说是类似的,争取能在陆地上做的不在海上、水上做,能在自己场地做完的,不在船厂做,尽量给船厂用户增加附加值。

    这是板块钻机,这是我们全方位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的好处,这是我们更新改造解决方案,目前在手已经完成的项目,这是比较典型的我们为巴西Olinda Star半潜式钻井平台提供更新改造解决方案,右侧的英文都是我们更新改造的设备,从左侧的照片可以看出来,最左侧是更新改造前的,改造之后整个钻井平台从外观上和实际能力上都有很大提升,这个市场未来是非常大的潜在市场。

 

    战略理念

    TSC的LOGO是“TSC”和三个“S”,我们是为陆地以及海洋钻井工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我们要为客户创造价值,包括创新的产品和技术,以及创新过程的解决方案。

    这是我们跟另一家公司的产品比较,体现出我们产品的创新例子。

    刚才讲钻井包解决方案时也提到了,通过我们在陆地上建造、组装、预调试,然后再运到船厂整体吊装,大大提升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初步估 算建造一个典型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可以节约200多万工时。自升式钻井平台解决方案是在陆地上的,包括钻井架下面的悬臂梁整体建造,放到驳船上,然后拉到船 厂整体组装。

 

    这是我们的战略理念,TSC海洋集团提供钻井核心装备,我们跟设计公司、造船厂紧密结合在一起,配合工作,提供最终的完美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

    全球23%的半潜式平台有我们的设备,下面是我们列出来的钻井船半潜式以及自升式半潜船的设备、船名,这是我们的全球主要客户,世界上主要的油公司以及钻井公司都是我们的客户。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

 

    答:因为有很多朋友今天可能不到青岛去了,明天到青岛还有大把时间可以讲,照顾到一些不去的朋友,我再利用十分钟时间把需要强调的跟大家介绍一下。

    一、我们到烟台中集莱佛士看什么?我在海上平台干了一辈子,搞海洋装备,烟台莱佛士海洋工程公司,船厂绝对不等于海工,海工和船厂最大的区别就是海工装备 的门槛远高于造船业,再者是海工的每一个产品都有其独特性,不像30万吨超级邮轮,一个订单可以造10条,海工船基本上每条船都有各自的特点,因为客户的 要求不一样,工作的环境、水深、温度、作业深度、地域、作业者的要求、习惯完全都不一样,它不像集装箱厂,开着就可以从甲地到乙地,所以我觉得烟台中集莱 佛士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国进行海洋石油工程建造的龙头企业,它是由两个传奇性人物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集莱佛士,一个传奇性人物是Brian Chang,大家没见过他,Brian Chang在这个行业有四十多年的经验,从他手中干过的海工项目多达650多个,Brian Chang在世界海洋工程里是带有品牌效应的人物,我跟他一块儿去俄罗斯,普京跟谢钦说“Brian Chang是国家资产”,因为Brian,烟台莱佛士和俄罗斯联合船业有一个合资企业,25%:75%,谢钦说“虽然我们是75%,烟台莱佛士是25%, 但这个董事长只有让Brian Chang来当”,俄罗斯船业不能当董事长,小股东当。

 

    第二个传奇人物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在买他的股票——麦伯良,我跟麦伯良经常打交道,打高尔夫时我经常输给他,麦伯良把58人的企业搞到了世界三个第一,集 装箱第一,登机桥第一,陆上化工特种车辆世界第一,在未来可以数到的年限内,两个传奇人物的组合,我想烟台莱佛士可以搞“世界海洋工程第一”,再加上我这 个半个传奇人物,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烟台的特点是专业化,有一个敬业的队伍,非常专业化的干一件事情,中央发改委、工信部列了八大海工进军海洋船舶工业的公司,国家鼎力支持的八个公司,中海 油、中石油、中石化这三个公司只是说“你到海上去开采一点石油和天然气”,曾庆红跟中石油讲“赶快造半潜式吧,半潜式不是企业的设备,是国家流动的国 土”,十年前就提了这个话,我们今天才开始造半潜式,所以说南海被人家拿走五千万吨一点儿不奇怪,拿走了六个西气东输的气的产量,拿走了一个半大庆油田, 我们还在这儿坐着等,真的寄希望于一批有民族气概的人在这里干这个行业,我觉得海工行业是大产业、国家产业、民族产业,没有这个气概不要过来搞,它不是搞 房地产,没有这个气概不要搞海工。

    烟台莱佛士在这个行业里并且非常专致于这个行业,其他的不为所动,你要是造万吨邮轮、集装箱,完全可以造,它已经把海上最高端的产品做了,造万吨邮对他来 讲不在话下,其他的南北船也放到八大企业,说实在的,海工在南北船占的比重太低了,上市公司拿这个来充产值,远远不够,剩下还有三大远洋,国家说“三大远 洋能不能救救我们的船厂,把气船拿走”,剩下唯一的公司——中集,这就是为什么把国家级海洋研究中心落在中集的头上,国家是寄予厚望的,Brian Chang碰上麦伯良,再加上国家强力的政策性、资金性的支持,我充满信心,我对烟台莱佛士、Brian Chang、CIMC都是TSC的股东感到很荣幸,他们加在一块是TSC的第一大股东,比我们创始人的股东还大,我们公司先天不足,是早产儿,但现在这几 个人加在一块所持有的股份比原始创股人还大。

    我觉得做海工,必须有民族的感觉和国家的使命才行,烟台始终致力于海工,管理层、队伍都致力于、热衷于海工,我接过Brian最早的电话是早上3点50分,最晚的电话是晚上1点多钟,我不知道他睡不睡觉,麦伯良也是如此,没有这么一群“疯子”,海工是搞不起来的。

    再靠烟台的实力,不要看船厂,有人到外高桥,有人到中远,有的船厂一望无边,一望无边有什么用?你造一个5万吨、8万吨的远洋轮,6000万美金,排一大 排看起来很虚张,但造第六代半潜式8亿美金。烟台本身所具备的位置是全世界造船最佳地带,北纬32度附近。另外,烟台天时、地利,可以说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地方可以复制出2万吨吊机,我把2万吨吊机给他,他都没有任何地方造,2万吨吊机不要说吊重了,自重多少吨?吊起来以后吊重的能力加上自重是多少吨?烟台 这个地方下面是花岗岩,大连船厂是回填,外高桥是回填,振华港机也是回填,2万吨吊机别说吊东西了,站都站不起来,首先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复制2万吨吊 机,亚太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复制2万吨吊机,那么2万吨吊机有多么重要呢?我认为2万吨吊机颠覆了世界海洋工业从爷爷辈开始造海洋工业的传统做法,创新性的 颠覆了这个行业,它安全、高效、省时,我们说你提供30%的速度,24个月去掉30%,五个月,我们算一笔帐,一个第六代半潜式平台,现在在北极圈附近打 井,一天的租费是一百万美金,在墨西哥湾和巴西港一天的日租费是60万美金,油公司光付给钻井承包商租船就需要60万美金,船上动力定位、八台大马力柴油 机开动起来,日消耗的柴油按多少万美金来算,支持一条第六代钻井平台在海上三千米水域作业,从天上的卫星开始要花租金,因为一个平台在海上不抛锚、水深 3000米的时候,平台的纵向、横向移动不得超过中心点的1.5米,是靠八台大马力的全回转推进器,通过中央高速运转计算机控制,把风、波、流、涌和自身 的力量综合到一块,立即反映出来,用八台推进器来平衡。

    所以说一台自升式平台说是日租费60万美金,加上卫星、直升飞机、三用工作船、潜水员、水下机器人、陆地支持、地面无线,一个油公司支持一条船的日费用是 一百万,打一口井一百天就需要一个亿美金,如果船厂能够把交船时间提前20%,就给船东省了4-5个月的使用期,更不要说安全问题了,我们到新加坡看一 下,他们造半潜式,有个电梯人上人下,所有货都要运上去,它是一块一块累积木上去的,分成两大户,然后一把抓上去,一块块累上去,上个厕所都得坐电梯下 来,要一块小电缆也要坐电梯上去。

    中国有3000家造船厂,最近TSC也忙的不亦乐乎,我接到辽宁省的一个渔业制造船厂,造渔船的向我询价Super M2的钻井包,他说他要造Super M2,我说都不知道该说你什么好,你是造渔船的,不好打击你的积极性,我的意思是你到任何船厂去看,船厂不等于烟台莱佛士,不等于CIMC、莱佛士,我不 是过来赞扬我的大股东的,我们是投资者,海洋工程最近太热了,热的有点莫名其妙,实际上远远不是这么回事,有人说海洋一年要投资2700亿,我说“是,数 字是对的,真正落到钻井船上有多大?大家心里很清楚”,2700亿包括物探、海上运输、海上船舶建造、打井作业、采油作业、铺管作业,所以说海洋工程不给 人以从零开始的机会,要记得这一点,麦伯良之所以找到烟台莱佛士,之所以当初章立人到烟台莱佛士,已经有将近15年的根基扎在这儿,麦伯良进来也没有从零 开始,如果再从零开始,海洋工程不给你机会,真正世界上几大玩家不会给你机会的。

    海洋工程的第二个特点是真正在里面的高手玩家太少了,这就是为什么海洋工程很难进去的原因,烟台的特点很清楚,明天大家都要去TSC,TSC不是什么了不 得的大公司,我们也没有占多少地,更不像大国营厂,一进去数控机床从这儿看到那头,TSC不需要买这么高级的机床,充分利用中国国内现有机械加工过剩的能 力,利用自己的知识控制,自己设计和自己品牌技术、质量控制的优势有机的结合,可以大大降低固定资产的投入,有效地提高产出,这是我所要做的事情,TSC 今天值钱的地方不是我们能造设备,而是国际化的布局,任何国内同类竞争对手在三到五年内达不到我们,我们在美国没有白待二十年,我是NOV国民油井在中国 的独家代理,国民油井打进中国第一站的办公室在我那里,我是Friede & Goldman的独家代理和股东,Friede & Goldman之所以在2009年能做到2000万美金的利润,67%来自于中国,是我做的,所以说TSC的第一个价值在国际化,有国际化的团队和国际化 布局。

    第二个价值是TSC有一整套很强的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可以整合海洋工程上面所需的钻井包升级改造,从英国、美国、中国设计和engineer团队的有机整合。

    第三,TSC在中国有自己的制造基地,在国际有我们自己的服务和营销网点,这种有机结合是国民油井所达不到的。TSC今天最大的价值就是中国船厂和国际客 户敢面对国民油井和Aker Solutions说“NO”,这就是我的价值,大连船厂今天再单独买国民油井的升降装置,国民油井绝对不敢说“要买,全部五千万的包一起买,要么就不 卖”,它今天不敢说了,大连船厂说“我就买你的升降”,我昨天已经跟武汉船机所签了第一个小型升降装置,用于修井平台升降装置,TSC存在的价值就是黄皮 肤、黑头发的人今天可以在世界上造全套海洋工程装备,而不是欧美人说了算的天下,我的交货期比你快30%,总体价格比你低20%,售后服务可以完全达到和 你同样,就相当于我当年做配件,我当年做配件,拿到美国人手里,美国人说给他卖便宜的,经过八年,所有美国制造钻井零配件、泥浆泵零部件的六个工厂到我这 儿做OEM,明天你们看我们的厂,花花绿绿的颜色。

    再给我五年时间,我要让深水NOV和Aker在我面前低头,现在自升式他已经低都了,Aker已经跟我说了“凡是300尺以内的自升式,只要你投标我就不 会去”,这就是我要干的事情,少不了大股东,少不了烟台船厂对我们的支持,我所需要看到的,希望中国真正搞海工的人,要像烟台这样,不要那么浮躁,真心真 意的搞海工,这是中国人需要做的实业,也是我所佩服的麦伯良和章立人所干的事情,不浮躁,真真事实,国际化,认清国际市场,而不是在那儿做低端产品。

    我就跟大家说这么多,要是让我讲海工,不吃饭都行。

 

    刚才还有一个问题没有答复,Friede & Goldman是专门搞海洋石油工程的设计工程公司,公司有65年历史,我认识他的时候是最不景气的时候,只有15个人,后来被Friede  Goldman Halter并进去了,Friede Goldman Halter的大老板是造船的,因为两台半潜式巴西石油低潮的时候拒绝收船,造成破产,被俄罗斯人以1570万美金拿到了,其中给了管理层25%的干股,目前公司的员工总人数大概是55人,办公人员设在休斯敦,和我们离的不远。我是从1996年开始带领Friede & Goldman进入中国市场,所有中国的“第一”都是我们帮他做成的,所以Friede & Goldman今天在中国是造船业或海工业大家都知道的公司。这个公司在历史的过程当中,曾经也卖过几个设计,它最不景气的时候卖设计度日它的半潜式设计只有一种ExD,中海油买了一个设计,现在在外高桥造,在烟台目前的八台半潜式里,只有一条是Friede & Goldman的设计,即Exd小的,Super M2设计是在过去M2上的延伸。

    Friede & Goldman 25%的股权里,我占7%,剩下75%是俄罗斯KAKA,曾经是格鲁吉亚的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我在纽约跟他见过面,我没有在75%里占股份,但在管理层的25%里,管理层占18%,我占7%,我们俩合起来是25%。

    这一次出手的时候,中集跟它谈,我原来有一个承诺,如果中集收购,我的7%不卖,但是Friede & Goldman告诉我韩国人要买,俄罗斯人要买,美国人要买,香港一个公司要买,他就是不告诉我是CCC要买,我跟他说“除了中集以外,如果你要卖,我也要卖掉,如果你不卖,我跟着走”。

    中集收购Friede & Goldman,我觉得老麦做得对,办任何事情必须要有底线,没有底线将后患无穷,你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公司管理层100%都让他拿着现金装口袋里,不要 说美国人,恐怕中国人也不玩了,我们有很多典型的例子,上市公司高管层辞职,为的是套现走人,再干,后后二十年可能也干不到这么多钱。

    Friede & Goldman的55个人里,真正受益的是6个人,6个人所持有的18%的股权里,其中一个人比剩下五个人持有的股份还多,他占了70%,剩下30%分给 6个人,剩下49个员工与这一次兼并收购毫不相干。我且不论花1.25亿买这个公司值不值,这是人家的事情,作为振华来讲,他有他的考虑,不要从零开始, 急于进海工,各种办法都有,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各走各的道,但我觉得老麦的底线没有突破,不可能让管理层走人,设计公司买的只是壳,买不了人的心, 因为Friede & Goldman地没有一亩,厂房没有一间,整个办公室是租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从目前海洋工程的情况来讲,最佳的结合是 Friede & Goldman、CIMC加上烟台莱佛士,这种组合是最佳的,但生扭的瓜不甜,突破底线的事情后患无穷,尤其是美国人,你管不了的,欧洲人更难管,所以这 个事情我觉得不遗憾。

    另外,CIMC上海设计中心非常有潜力,我去看过,708所的基本原班人马过来,再加上一些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我们知道,新加坡PPL船厂新设计的 375自升式目前在世界上公认是最好的设计,这个设计团队基本上是一群中国去新加坡工作的人,被他们高新聘请,在几个美国有经验的人指导之下设计出来的, 烟台的自升式也好,半潜式也好,完全可以走这条路,梁晓雷的钻井船已经设计完了,完全是采取中外结合,个人请高手进到中国团队一起工作,所以我跟麦伯良说 “你可能花CCC 1.25亿的1/10(1250万)就把这些高手人才全部搞定了”,因为我收购GME时有同感,收购兼并不一定你有钱就一定是主人,文化、理念的整合是最 困难的,如果理念不能相通,这个企业没法整合,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相信中国人、相信以烟台中集莱佛士的创造能力和斗志、气质一定可以成功。

    另外,麦伯良、章立人和我们在一起议论“大海工”概念,已经突破目前中国船厂所想的海工的概念,我们第一个成功的范例是里海项目,我去做市场,看到这个项 目,回来找CIMC,说钻井公司想租赁,现在的一般钻井公司不太愿意添大笔资产,找到CIMC,CIMC马上说,财力支持我来做,烟台造船,你供设备、你 做市场,找了英国一家操船服务公司联合作业,三个月把合同做好,这条船四年回收租金,四年以后还剩21年时间是CIMC租赁公司的资产。随着油价往下走, 我现在谈14万/天,我谈到20万/天也是我说了算,这种情况,下一步还会继续往下走,CIMC在新加坡成立了海洋大型装备租赁公司,再加上中国国开、国 投的支持,我认为大海工的局面绝对不是今天坐在家门口等人家来订半潜式、自升式,而是要往前跨上几大步,去想大海工应该怎么走。

    我估计CIMC收购得到那家公司以后,在LPG、LNG、FPSO上肯定别的船厂赶不上CIMC莱佛士的,它已经收购德国的一家世界四大之一做LNG的工程公司,一条LNG工程船,FPSO的造价18亿美金,我很赞同麦伯良和章立人“大海工”的超前意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