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成功借貸

記得當年看YC的blog時,有如追看連續劇,因為他不但分享以往的操作記錄,更分享當時的一些「整餅」操作,好像上一篇所提及,於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再到銀行做融資,當時還未知道銀行的取態如何,這篇文章就交代了。



YC兄的文章(2008年11月8日)

星期三銀行通知我已批准我re-mortgage的申請,但只批6成,息率係P-1.5即3.75厘。由於我只需要一筆cash等樓價回落之後入貨,所以6成都殺,即刻到銀行簽約落實借貸。

昨日問過一些二線銀行,over 1 mill的大額存款2個月定期做2.3厘,3個月則2.75厘,昨日P又減左0.25厘,一來一回另今次借貸成本3個月計,年利率只需要0.75厘。付出少少利息便可以鎖定未來樓價大跌套唔到錢的風險,而且買下一層樓時亦唔再需要擔心按揭問題,值得。

剩下來的問題是幾時買,老實講現時銀行唔肯放水,炒家絕跡,用家亦借唔到7成,已經令樓價由今年高峯大跌2成至3成,價錢已經好吸引,如果我唔係下星期返日本兩個月,我都會開始睇樓,然後大胆還價……。不過,下一年香港經濟因素看差,失業率上升,地產代理大幅裁員,樓價大升既機會很微,所以再睇多幾個月才作決定也未嘗不可。

以現時樓價下跌既幅度,我可以肯定在這一次跌市中我可以多買入兩層樓整大個餅。有時我覺得我現時買樓收租既方法好似同銀行打工一樣。銀行借錢俾我買樓,我揀樓揀租客,然之後將層樓出租再將租金交比銀行供樓。我賺既錢其實只是租客代我供樓所還既本金,同埋樓價升時賣樓既差價,所以買樓收租一定要中長線才可以有可觀既回報。買咗樓之後樓價短暫既升跌大家就唔需要上心,我96年樓市高峯期時所買既樓,買左之後兩年大跌6成,我並無灰心,我等左4年至2000年回復元氣之後才再買下一層。

現時由於越買越多,根基已很紮實,所以無論升市或跌市我都可以整大個餅。今次,銀行在這段時間都肯借錢俾我,便可知買樓收租這種投資方法有幾穩健,起碼好過中小企。所以,有樓收租既blog友們,千祈唔好在這一段跌市期間唔開心,樓市有升有跌,你先至可以整大個餅架!

其實,我和大家都坐在同一條船上,我一樣會睇錯市,但我比大家強的地方就是我的堅持和信念,我絕對相信樓市會再上高峯,所以我98年和03年樓市低潮都可以survive,今次亦唔會例外。

上星期我和朋友飯聚,有朋友問我點解咁懶成日唔update個blog。其實我好怕作文,所以我所寫既文章全部都係我生活和投資上既record ,因為record唔駛分析,易寫好多。初時,我寫呢個blog既目的,主要係同d friend share d相和記錄一些生活片段,其後無意間upload左一篇我買樓收租既文章,blog 友們既回應令我很感動,有些年青既blog友說我的經歷讓他們找到人生目標,有些說我的經歷令佢地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挫折的時侯得到鼓舞。這些回應令我覺得有責任去寫完這一個買樓收租系列,將我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由於現時已寫完,所以咪越黎越懶寫law。在此,我亦多謝各位blog友們既支持,在我無update blog既日子,每日都仍然都有二三百個view,真係另我心中有愧!我希望下一個星期回日本之後會有多d時間寫blog,我去長城和New York d相都重未整理好,my dear friends我會努力既!

Carry On Till Tomorrow (One of my favorite song)

In younger days, I told myself my life would be my own
And I'd leave the place where sunshine never shone
For my life's too short for waiting when I see the rising sun
Then I know again that I must carry on

Carry on till tomorrow, there's no reason to look back
Carry on, carry on, carry on

Beyond the shadows of the clouds and onward to the sky
Carry on till I find the rainbow's end
For my life's too short for waiting when I see the rising sun
Then I know again that I must carry on

Carry on till tomorrow, there's no reason to look back
Carry on, carry on, carry on

Drifting on the wings of freedom, leave this stormy day
And we'll ride to tomorrow's golden fields
For my life's too short for waiting when I see the rising sun
Then I know again that I must carry on

Carry on, carry on, carry on

And when the heavy journey's done, I'll rest my weary head
For the world and it's colours will be mine (寫得好正!)
For my life's too short for waiting when I see the setting sun
Then I know again that I must carry on

Carry on till tomorrow, there's no reason to look back
Carry on, carry on, carry on


後記(止凡):

看這篇文章,知道了YC兄的融資結果,又能看到YC兄對樓市高低的想法,於不同市況之下也有所對策,進可攻退可守,而思維亦處於「未計贏先計輸」,考慮往後樓市大跌的應變。若單單看其操作,以及希望照抄一通,倒不如細心研究這些操作背後的理念,再以自身的財務知識看看今天有何合理操作可以去做吧,說不定十年八載後可能看到大家的成功故事。

另一個觀察,從以上這篇YC兄的文章有一個感覺,是財務自由人的開懷,沒有戾氣,對blog友的鼓勵,周遊的輕鬆,對支持者的感恩,讓我們看完文章很舒服,這些生活態度都很值得我們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653

香港新股上市分析:香港醫思醫療集團有限公司(02138)

利好
  • 公司專注於改善客戶的外貌及/或整體健康狀況,提供一系列服務及產品,包括:(i)醫療服務,包括醫生進行的整形外科手術、微整形療程、能量儀器療程;一般診症服務;牙科、中醫及眼科服務、(ii)準醫療服務,包括由已接受培訓的治療師(即已完成由醫生建立的強制性內部培訓)操作的能量儀器療程、(iii)傳統美容服務,包括面部護理、按摩及其他無創療程、及(iv)皮膚護理及美容產品,主要是自家品牌寶特曼娜及瑞研雅的產品,是鮮有的上市股份類別;
  •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於截至2014年12月31日為止財年,按收益計,公司是香港最大的醫學美容服務提供商;
  •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截至2012年、2013年及2014年12月31日為止三個財年,就(i)使用於香港產生最高收益的6種美容藥物(包括BOTOX®、Dysport®、Sculptra®、Restylane®、JUVÉDERM®及TEOSYAL®)進行的美容注射療程次數,及(ii)於香港產生最高收益的三種整形外科手術(豐胸、抽脂及雙眼皮外科手術)次數而言,公司在香港均排列首位;
  •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於2015年5月在香港進行的消費者調查,DR REBORN是香港知名品牌,為消費者選擇一站式醫學美容服務中心時的首選品牌,並擁有香港醫學美容服務首要提供商的美譽;
  • 核心競爭優勢之一是由23名經驗豐富的全職註冊醫生(即公司的醫生、牙醫及中醫)組成的大型團隊領銜提供醫學美容服務,當中12名香港醫生(兩名為整形外科醫生、1名為麻醉科醫生及1名為臨床微生物學家)、3名澳門醫生及1名中國內地醫生,另擁有5名全職牙醫及2名全職中醫學執業醫生,亦聘請1名兼職整形外科醫生、數名兼職麻醉科醫生以不時於整形外科手術提供協助以及1名眼科專科醫生承包商。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收益計,在截至2014年12月31日為止財年香港醫學美容服務市場的五大市場參與者之中,公司擁有最多的全職香港醫生;
  • 截至2015年3月31日為止財年,旗下的醫生進行了約33,500次微整形療程及6,100次能量儀器療程;
  • 在香港擁有兩間醫學美容中心旗艦店及八間標準醫學美容中心、三間整形外科手術中心及三間獨立的牙科中心,也在澳門擁有一間醫學美容診所及一間美容服務中心,在中國廣州有一間醫學美容門診,亦籌備在中國開設幾家額外的醫療美容門診,包括於上海、廣州及深圳各開設一家,預期均將於2016年開業,亦開始以ONE DENTAL及ONE DENTAL PLUS品牌提供牙科服務,亦打算繼續擴大牙科服務業務的規模;
  • 截至2013年、2014年及2015年3月31日為止三個財年,分別擁有22,669名、26,495名及25,959名於年內接受至少一次服務療程的客戶,同期,向每名該等客戶提供的服務所產生的平均收益分別為8,202港元、10,572港元及13,425港元,複合年增長率約27.9%,而截至2014年及2015年9月30日為止六個月,分別有18,846名及20,072名於期內已接受至少一次服務療程的客戶,而於同期向該等客戶提供服務所產生的客戶平均收益分別為8,639港元及9,791港元;
  • 截至2013年、2014年及2015年3月31日為止三個財年,重要客戶(指於有關財年為服務收益貢獻至少5,000港元且來訪服務中心及/或門診診所至少四次的客戶)合共向服務收益分別貢獻約66%、76%及79%,同期,分別擁有約5,100名、7,500名及8,400名該等重要客戶,而向每名重要客戶提供的服務所產生的平均收益分別約為24,200港元、28,200港元及32,700港元;
  • 收益由截至2013年3月31日為止財年的2.29666107億港元增加至截至2014年3月31日為止財年的4.89412925億港元,並進一步增加至截至2015年3月31日為止財年的6.2108961億港元,年化複合增長率達64.45%,而截至2014年及2015年9月30日為止六個月,收益分別為2.897627億港元及3.35868324億港元;
  • 截至2013年、2014年、2015年3月31日為止三個財年、截至2014年9月30日為止六個月及截至2015年9月30日為止六個月,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分別為-3,230.1003萬港元、8,112.1682萬港元、1.74415159億港元、7,448.3424萬港元及8,347.1177萬港元;
  • 集資金額當中約40%將用於在香港及大中華的其他地區成立新的醫學美容服務中心及診所以及通過有機增長擴大現有醫學美容服務中心及診所的規模,如聘請更多註冊醫生、購買設備、訂立新的租約及進行相關租賃物業裝修、 約25%將用於在發現時機恰當時收購醫學美容中心及醫學美容診所及成立合營公司、約10%將用於擴張牙科服務業務,打算透過增加僱用的牙醫數目及擁有的牙科服務設施以擴張牙科美容及常規牙科服務的規模,亦打算在發現合適機會時收購其他牙科診所、約10%將用於設立皮膚科相關業務線,打算透過在發現合適機會時僱用香港皮膚科醫生或收購其他皮膚科醫療企業實現這一目標、約5%將用於升級及提升資訊科技系統、及約10%將用於補充營運資金及用於其他一般企業用途,全數用到主營業務裡頭;
  • 從事研發、生產及銷售醫用可吸收生物材料的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6826)的全資附屬公司昊海生物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擔任基礎投資者,認購1,000萬美元的股份,該等股份設有六個月禁售期;
利淡
  • 行業競爭激烈;
  • 極為倚賴品牌形象及聲譽的優勢,未能維持及提升品牌形象或聲譽或其遭受損害可能對所提供服務的市場認可度及信賴度,進而對業務、營運業績、財務狀況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 依賴熟練且能幹的註冊醫生;
  • 無法緊貼醫療美容的最新發展趨勢、技術及客戶不斷轉變的需求,可能對競爭優勢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 旗下的註冊醫生及其他員工曾因提供的服務及產品而遭到申索、監管或專業調查及牽涉訴訟,且該等情況可能會繼續存在;
  • 接受醫學美容服務可能會產生過敏反應、不良後果、損傷甚至死亡,所提供的服務(特別是醫學美容服務)令客戶不可避免地承擔一定程度的健康風險;
  • 無法妥善管理客戶的期望,可能會導致客戶投訴及法律申索;
  • 為提升品牌形象及聲譽花費的巨額廣告及營銷費用未必有效;
  • 截至2013年、2014年及2015年3月31日為止三個財年以及截至2015年9月30日為止六個月,未使用預付套票所確認收益為3,050萬港元、1.81億港元、2.401億港元及1.294億港元, 分別佔同期收益的13.3%、37.0%、38.7%及38.5%,由此可見,未使用預付套票確認的收益對總收益貢獻重大,未使用預付套票確認的收益未必於未來維持現有水平或再次產生,且有關收益減少可能對業務、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 於2013年、2014年及2015年3月31日以及2015年9月30日,流動負債淨額分別為1.42451558億港元、6,877.0667萬港元、6,841.3366萬港元及4,503.1504萬港元;
  • 曾經於截至2013年3月31日為止財年產生虧損3,323.1801萬港元;
  • 截至2015年3月31日為止財年,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為1.74415159億港元(折合每股溢利約0.178港元,=1.74415159億港元/9.8億股),相當於截至2015年3月31日為止財年招股區間(2.88-3.88港元)市盈率介於16.18-21.8倍;

財務比率(03/2013→03/2014→03/2015)

流動比率:0.67→0.86→0.85
速動比率:0.66→0.84→0.82

長期債項/股東權益:0.00%→0.00%→0.00%
總債項/股東權益:-16.21%→-155.75%→0.00%
總債項/資本運用:-17.20%→-221.76%→0.00%

股東權益回報率:33.32%→-512.76%→4,724.87%
資本運用回報率:35.36%→-730.10%→1,905.14%
總資產回報率:-9.58%→16.79%→37.29%

經營利潤率:-13.59%→19.75%→33.91%
稅前利潤率:-13.59%→19.75%→33.91%
邊際利潤率:-14.06%→16.58%→28.08%

存貨周轉率:48.15→47.01→45.43


附註:本文只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貝沁才」交流室、編者及作者無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654

巴黎fusion cafe會客室

巴黎:

不經不覺, 巴黎的直播已經播了10集.

筆者過去也愛聼這類投資清談, 但自從學習價值投資, 開始跟著這門學問的思考路徑,
便發現有一些本身很有財務學問的講者, 去到一些地方時, 縂會為迎合大衆或朋友的口味,
說些和投資應該有的態度背道而馳.


但想深一層, 在直播時,如果有聽衆打電話問Number, 主持人很難以一句打發對方,
如真誠講一些價值投資心德, 分分鐘反獲聽衆說自己"三幅被". 所以實也怪不得主持人, 因爲有怎樣的聽衆或朋友,  便有怎樣的主持人。

上到台才知道是如此容易說。

筆者不希望自己變成另一個財演, 固直播Periscope, 也一直只唱獨腳戯. 因爲可以任由自己發揮地談個人的價值投資哲學.

但最近兩次和止凡兄和Starman 兄的直播合作,   改變了我一些看法:
 

與止凡兄直播



 與Starman兄直播
 有一些價值投資原則, 應用到不同的投資標一樣使得,  和他們的交流就如fushion餐食, 又有另一番風味.
雖然我也看過了二人不小貼文, 但感覺就比不上真人的對話, 例如Starman兄談到領展房產基金在公屋的商場還有很大的加租空間, 話口未完,  沙田和天水圍的的公屋商場便大幅加租, 讓筆者佩服不已.  這令我想請更多嘉賓的想法.

因此筆者也決定以後直播以會客為主, 繳請不同的人士, 喝一杯coffee和大家分享投資心德, 成功的經驗, .  如果你也有興趣分享個人經驗,  不妨電郵到[email protected].

這星期日, 筆者便繳請到鈡老兵到來和大家分享他的投資心得, Blog友千位別錯過,記得以手機download Periscope,搜索“巴黎的價值投資”後follow,每次有直播便會自動通知,Periscope特別處是發問不用排隊, 有什麽問題 ,到時也可以直接發問。

當然如果是number黨, 我還是會裝作看不到的.  :)

星期日中午見 。

-----交易方面-------
巴菲特撈底買進Phillips 66, 這是一支由Conoco Phillips 分拆出來的煉油和輸送公司,
其實"分拆"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機會, 因爲大多數都是因爲被分拆的公司成績"太好",
不想被原公司拖累, 或成績"太不好", 有投資人不滿, 而有人有心去搞好它,兩者都是一個好的投資機會. 由此看, 就算原油價格真的定下來, 也要買好公司, 像個生意人而不是像個盲頭烏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655

擔任巴黎價值投資直播嘉賓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6-03-03

通過止凡兄的介紹,巴黎兄邀請在下本周日(三月六日)上午11時45分出席巴黎價值投資直播,跟大家交流投資之道。

非常感謝止凡兄和巴黎兄的賞識,讓我有機會認識更多的網民。

如果大家有投資問題的話,不妨在直播當天提出,巴黎兄和在下定必盡力解答。

要參與直播的話,必須在手機安裝App "Periscope",並跟隨“巴黎價值投資”。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E5%B7%B4%E9%BB%8E%E5%83%B9%E5%80%BC%E6%8A%95%E8%B3%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656

第三板


你未必同意李小加話,港股市場質素要靠打開「出口」、而唔係提高「入口」門檻。更加唔明白佢口中所謂以「第三板」,倒迫市場改革既理據。

但至少要佩服佢肯公開承認、自己個場入面,「老千股」、「僵屍股」充斥,你估中證監老總敢唔敢認?

其實如果你夠細心、你會發現小加過去一段時間,都避開談點樣改革創業板,而家終於明晒,根本就係因為有太多「既得利益」,令佢一早就有放棄之心,而家反而提出「第三板」市場,目標就係做大「第三板」,令創業板自然死亡。

捨難取易,其實一向係人之常情,要加快「爛公司」強制退市,避免「僵屍公司」或「殼公司」長期滯留市場、拖累市場信譽,說來容易,但點制定?
用股價? 用盈利?

如果年年虧損就要退市、咁亞馬遜一早就消失;如果低過招股價就要退市、facebook 曾經長期潛水。呢啲小加口中既好公司,一樣難同香港結緣。

香港奉行披露為本、投資者責任自負本來就無可厚非,但現行披露機制最大不對稱,其實出現在大股東所謂「抵押股分」及場外對賭,透明度幾乎近零。

如果監管機構同意、大股東增持或減持股分係股價敏感消息,咁點解呢啲變相減持行為,唔需要向市場披露?

以911為例、當日由基金愛股變成地底泥,咪又係因為大股東財政出事?

唔好諗著呢啲小問題只出現在小型公司、強如700 騰訊,大股東馬化騰個人持股及場外對賭,一樣幾次試過令股價大上大落。

David Webb就將焦點放到空殼公司根源,形容李小加建議設「第三板」改善市場質素,根本是治標不治本,就似一個村落排污系統出現問題,交易所不是設法維修系統,而是另外去挖一條糞渠,最終令病毒蔓延。

他提出應更改上市規則,要求上市淨現金如果超過淨資產50%,就要強制將多出部分、派予股東,變相禁止現金空殼公司。

當然,要修改上市規則,亦有好大限制,不是容易的事,亦未能全面針對賣殼活動,新股東購入主要股權後仍然可以注入大量資產,變相成新上市公司。

或者好似今早開市埋位咁講、「第三板」或者有得搞,但改壞名、就好易出事。

而代表金融界立法會議員、亦不同意第三板構思,批評李小加自把自為,指「第三板」風險太大。

面臨上市審批被「削權」,今年成交亦不看好,德銀指即使推深港通,對港股成交及盈利貢獻不大。

而商品和定息產品等新戰略、更加遙遙無期,估計2018年前都不能落實,大和亦認同此看法,相信至少要用幾年時間落實。

大行大幅下調目標價,大家可以一笑置知,但好像美林提出,內地正收緊資金外流,可能會推遲深港通及內地企業來港上市計劃,388股價短期只會有反彈、無升幅,呢點就幾乎肯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657

2016平臺巨頭整合加速,中小創業將出現井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4/154544.shtml

導讀 : 不到一年的時間,多家互聯網公司迅速從勢不兩立轉變為抱團取暖。

1月11日,蘑菇街與美麗說聯合發布聲明,宣布兩家正式達成戰略合並協議,被稱為2016年第一起合並案。經過2015年合並潮,很多耳熟能詳的競爭對手都走向了整合之路。從滴滴快的合並,到58同城趕集網結盟,美團大眾點評聯姻,攜程“牽手”去哪兒,還有世紀佳緣百合網“合並同類項”等,不到一年的時間,多家互聯網公司迅速從勢不兩立轉變為抱團取暖。

2016平臺巨頭整合加速

滴滴快的整合趨近尾聲

2015年情人節滴滴和快的聯合發布聲明,正式宣布了兩家戰略合並,雙方將組建一家新公司,采取聯合CEO的架構,快的呂傳偉、滴滴程維,將同時擔任新公司的聯合CEO。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滴滴和快的逐漸加快整合之路。雖然從人員上看快的創始人團隊逐漸淡出視野,但合並後雙方80%的市場占有率,證明了該合並的意義和價值。

從2014年燒錢大戰的惡性競爭,過度到2015年攜手開發市場。在品牌方面,滴滴打車轉型為滴滴出行,集合了快車、順風車、專車、出租車等幾大業務線,快的打車、一號專車則被弱化,而快的團隊將更多地將精力放在孵化創新業務之上,比如滴滴快的推出的代駕、順風車業務都是由杭州團隊負責。

之後的滴滴快的已經連續完成兩輪共計30多億美金融資,新公司估值達165億美金,已有同全球競爭對手Uber一爭高下的實力。

58趕集十年恩怨終成一家

2015年4月17日經過10年競爭之後,58同城和趕集網終於走在一起。雙方的合並第一個好處,就是結束了長達十年的惡性競爭。從成立之初雙方在背後的資本力量下,各自為此付出居高不下的營銷、推廣費用。從4月份宣布合並距今,雙方的業務進行了大量的整合,2015年11月,58趕集結束聯席CEO制,楊浩湧出任分拆後的瓜子二手車CEO。

自2014年開始,58同城和趕集網紛紛開始了擴張之路,從分類信息業務逐漸延伸至上門服務、房產、二手車交易等新業務。合並之後,雙方在具體業務方向上出現了分叉,58專註到家、房產,趕集專註招聘、二手車。姚勁波和楊浩湧在面對媒體時曾一起發聲,雙方合並之後每年會節約大量的市場投放,以及在渠道競爭的費用,這些錢將會投入到創新業務的發展。

美團大眾合並結束多年混戰

10月8日,美團和大眾點評正式宣布了合並,成立了新公司新美大。在新的公司構架里,美團原有的T型戰略在新公司繼續保持,下設的事業群與事業部人員無變動。而新公司的平臺業務由原大眾點評的總裁鄭誌昊負責,最為核心的到店餐飲事業群由原美團COO幹嘉偉負責,原點評COO呂廣渝負責到店綜合事業群。

不過雙方的合並相較其它幾起情況更複雜,首先是百度承諾200億扶持百度糯米成長,未來或威脅到新美大合並後的老大地位。而合並前阿里投資60億重啟口碑網也給新美大新增了一個對手。但從市場占比上新美大優勢已經十分明顯,11月10日,比達咨詢發布了《2015中國互聯網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新美大在團購市場份額已經超過85%。加之騰訊微信對其開放接口,老大地位愈加穩固。

但由於美團和大眾點評業務重合度太高,雙方的整合還需要大刀闊斧。2016年來臨,這對於新美大非常關鍵,能夠快速的完成整合蛻變,雙方力量合到一處抵抗外來威脅,才是其能否完成小巨頭夢想的最好保障。

據清科集團旗下私募通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 中國並購市場再創新高,活躍度與規模量雙雙突破歷史記錄。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並購市場共計完成並購案例2110 起,同比上漲60.0%;披露金額的並購案例總計1,716起, 共涉及交易金額1,392.88億美元,同比提高53.0%。其中 ,國內並購案例共完成1,890起,較2014年同期上漲64.3% ,披露金額的1,543起交易共涉及並購金額1,087.14美元 ,同比微增0.3%。

2015年發生的合並潮非常有意義,以OTA行業為例,惡意競爭造成的預定到店無房,無法出票等現象愈發嚴重,行業信息嚴重不對稱,大量景區資源以及所在城市酒店資源被當地旅行社手掌握,以三四線城市尤甚。價格透明化倒逼酒店航空公司價格體系改革,甲方利潤受損,乙方讓利消費者,而企業基本家家虧損。之所以有燒錢行為就是互聯網企業在追逐行業第一的發展模式使然,這種模式不僅會讓自己元氣大傷,而且平臺裹挾商家造成多方利益受損,而消費者體驗在這種環境下也難以受到有效保證。顯然合並之後,拋開競爭成本,平臺可以更從容的調整發展基調,商家免去被挾持參加惡性價格戰,並以此獲利也願意提供更好的服務給消費者,三方共贏才是商業最該有的最終形態。

2016中小創業將井噴

2015年資本寒冬的恐懼開始蔓延,曾經不可一世的互聯網企業紛紛合並,抱團取暖的聲音隨之而出。在年末甚至有一個O2O死亡名單在網上廣為流傳,很多中小創業者也表示,2015年下半年的錢越來越不好拿了。然而在2016年隨著合並潮的逐漸落幕,平臺整合加速給予創業帶來了新希望。

首先,隨著平臺型企業合並後的整合接近尾聲,縮緊拳頭後企業可以將目光放在更多的業務領域,為中小創業者帶來了更多的機遇。以滴滴和快的合並為例,由於雙方合並最早很快渡過整合期。滴滴打車轉型為了滴滴出行,由於最大的敵人消失,開始大踏步布局快車、順風車、專車、出租車等幾大業務線,產品的擴張為旗下的中小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賺錢機會,司機也擁有了更多選擇增加了對平臺的忠誠度。

其次,從競爭中脫身後,合並企業有更多的精力投資有潛力的領域。如58同城和趕集網合並之後,姚勁波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放在發現新的創業項目上。2015年以來,58同城投資並購涉及金額超過15億美元,姚勁波對自己的投資成績很滿意。除了自建58到家子公司,駕校一點通、安居客、魅力91、土巴兔、中華英才網的投資並購名單上,都寫下了姚勁波的名字。另外,一直和58同城爭鬥不休的楊浩湧,在雙方合並之後將精力放在了瓜子二手車之上,之後卸任58趕集集團CEO一職,專心負責瓜子二手車,以個人投資者身份投資6000萬美元。

最後,由於合並後相似業務的整合及宣傳費用支出的縮減,讓平臺可以騰出更多資金扶持平臺上的中小創業者。今年8月,優酷土豆集團更名為合一集團,這起最早的互聯網合並企業終於有了正式的名字,董事長兼CEO古永鏘宣布將投入百億元資源,打造三大計劃:“新人計劃”——產生10萬個擁有千人粉絲團的自頻道,“萬萬計劃”——產生1萬個月收入過萬的自頻道,“颶風計劃”——產生100個估值過億的自頻道。該消息振奮了在優酷上依靠原創視頻生存的中小創業者,而隨著2016年合並潮後平臺整合加速,更多平臺會有類似的激勵措施,這對於缺乏融資能力的中小創業者是個非常好的消息。

2016年,創業創新的難度不會比2015年更容易,但創業創新的大潮不會比2015年更差,加之許多平臺型公司從合並中恢複元氣,還有整合紅利釋放,對中小創業都是個好消息,就像當初淘寶做大後,催生了數以千萬計的創業大軍。隨著滴滴快的、58同城趕集網、美團大眾點評、攜程去哪兒會在2016年結束整合,將為廣大司機、本地生活服務中小商戶、旅遊周邊市場的中小創業者們帶來更好的生存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739

別搶微信紅包了,搶下去你連朋友都沒有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4/154553.shtml

導讀 : 紅包的出現可以對一些問題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今天,我們就針對微信紅包來講講。

看了中國移動部門經理寧宇的雄文《並非零成本的紅包遊戲,會成為社交軟件的致命毒藥嗎?》,在此謹慎地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

在該文里,寧宇對紅包的態度是負面的,這點我們一致。然而,寧宇對紅包的危害進行了三點總結,並由此引出對策,很抱歉:我一點都不認同。

因為既然連寧宇先生都對微信紅包有這樣的誤解,因此可能也會有很多人會有相似的誤區。所以本人要專門說道說道。

筆者認為,這些問題都不因為紅包才出現的,相反,紅包的出現對這些問題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因為搶紅包的現象基本上在微信紅包,跟社交(軟件)相關的也是,所以我們就專門針對微信紅包來講。

1、先來看,紅包與賭博的關系,寧宇先生認為紅包是賭博的催化劑是事實嗎?筆者認為,搶紅包不僅不是賭博,相反是賭博的殺毒劑,如果所有人都參與到了紅包遊戲中來,那世間將會少很多傾家蕩產的悲劇。

首先從形式來看,不止紅包,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為賭博工具。

先不說是否有人用搶紅包來賭博,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為賭博工具,即便是一朵花和幾顆玉米,我們在影視劇里也經常看到,事實上現實生活當中也廣為存在,它往往也可以淪為賭博工具。

因為微信紅包的上限是200元,確實可能有人用來賭博,用紅包接龍的方式,任何事物可能都有敏感地帶。但筆者認為,大部分人所進行的搶紅包都只是真正的遊戲,不能上綱上線把它定義為賭博。

賭博在紅包之前已經存在,但通常我們找三五好友一起來玩玩牌、打打麻將,我們可能不會刻意把這定義為賭博,而是一種娛樂、一種消遣。只有當我們把玩牌和打麻將當成獲取金錢的一種手段,以此來博得較大利益的時候,或許才叫賭博。

回到搶紅包來看,我們大多數人現在所實施的搶紅包行為,其實更像是休閑,是大家在一起玩玩,所以我們才經常非常介意別人發少了或者發多了。而賭博,顯然是有一樣的規則的。

即便是紅包接龍,通常我們也規定規則,比如發200元3個/次,最佳者發,所以有人可能會利用這種方式來賭博。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會這樣玩,通常都可能是5(10)元8個/次,最佳(少)者發。我們不能以少數人的行為來給搶紅包遊戲打上賭博的標簽。

其次,從危害來看,微信簡直是賭博的絞殺機。

並且,即便是“200元3個/次,最佳者發”,相對於真正的線下賭博,真是太沒吸引力了,輸死了也難以讓人傾家蕩產。並且,因為工具是騰訊的、規則是騰訊的,所以基本上沒有太多出千的可能,除非有賭博機構參與(但這種基本上普通人不會涉及),大家的輸贏幾率基本上不會相差太大。

而在線下真正的賭博里,君可知,有多少人在毫無節制的賭博里輸得傾家蕩產?

所以,筆者的結論是,我們要給微信紅包送一面錦旗,獎勵它在遏制賭博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如果所有人都參與到了微信搶紅包遊戲當中來,世界會多了很多美好,而少了很多因賭博而傾家蕩產的人間慘劇。

2、關於營銷欺詐,是否因為紅包更加肆虐。同樣,營銷欺詐不是微信之後才出現的。比如,微博時代,經常有人說轉發多少條就送iPhone一部,但大多數都在玩文字遊戲或者找借口不送。

並且,我不知道作者所指營銷欺詐具體是什麽樣的行為,因為語焉不詳,如果是指支付寶敬業福這樣的事件,那我是贊同的,這個事件,我覺得給用戶帶來了很不好的感受。但支付寶跟支付關系更緊密,跟社交關系(軟件)不大。

並且,我們同樣不能用個案來概括一種現象,然後給紅包這個事物帶上一定負面的帽子。事實上。

事實上,紅包之於社交而言,更多指微信紅包和qq紅包,支付寶紅包因為社交屬性不強,基本上可以忽略。

那麽,我們就會發現,除了支付場景之外,基本上微信紅包和qq紅包的使用場景都是在群里,微信群或者qq群。

運用到跟營銷相關的場景是怎樣的呢?通常是,當事人發出一個紅包,然後就請求大家去某個鏈接點贊或者投票,或者要求大家領了紅包的就關註某某公眾號和某某文章。

那麽問題來了,這種提前兌現承諾的方式,到底是推動了營銷欺詐,還是減少了營銷欺詐呢?特別是相比於微博時代的送iPhone營銷?

答案是很明顯的。

3、關於紅包社交是過度,以及我們變得小氣了的問題。紅包社交過度這顯然是一個偽命題,紅包社交不可能過度,除非有人跟自己口袋里的錢有仇,因為過度是要付出金錢代價的,而事實上,大部分人在群里面是小氣的,所以才有人非常不滿意個別人發一分錢然後自己又搶回去這種行為。

那麽在什麽情況下可能會出現所謂的過度?就是確實有人做營銷,如果不是企業行為(這種不多),頂多也就是偶爾發個百來塊,機會顯然不是很多。大部分人甚至即便發了廣告,也不願意按照群規來發紅包。

在這樣的前提下,並且,我們大多數的群其實都是基於一些強關系而存在,對營銷也是抵制的,又會有紅包營銷多少事?

所以,微信紅包對於在線社交(軟件)的危害不在這里,它真正的問題在於對人與人關系的損害。

1、紅包正成為社交關系的負擔

或者說,紅包正成為“屌絲”們的負擔。

因為我們都非常清楚,參與者大多數是屌絲,老板們一出場往往就是丟一個200元大包就走了。

所以,筆者認為,首先,這就是給屌絲們的第一個負擔,心理負擔。前面講了,群更多是基於強關系而存在,群友之間往往會有同學、同事、親戚等各種關系鏈。混得好的人,經常動不動就發個200元紅包,很快就披上了大老板的成功人士形象,然後成為了社群的中心,胡吹亂侃你的輝煌經歷。會給其他人帶來什麽感受?久而久之,有些人可能就會只看不說,只搶不發。

其次,情感負擔。在以往,經濟條件不如意的時候,逢年過節,人們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開銷,比如份子錢、壓歲錢,但是現在,你不能去,至少可以在線發個紅包吧?不發好嗎?不發,就影響感情了。長此以往,我們都不敢跟別人聯系了。

再次,道德負擔。通常,我們經常會背上各種小氣的包袱,不發紅包就成了小氣,發少了也成了小氣,只搶不發更是為大家所不齒。特別是對於一些發達了的人而言,這簡直是犯罪,你都那麽有錢了,連個紅包都不舍得,發也是發這麽少,做人真是失敗啊。

那怎樣把握這個度呢?對於有些人而言,可能唯有不吭聲也不搶是最好的處理辦法。

小結一下,很多時候,紅包沒有成為賭博工具,卻成了表演的道具,紅包是名利場和是非場,更是“人品”的驗金石,一驗就散夥。

2、紅包讓在線社交偏離了社交的核心訴求

因為第1點,在社交關系負擔之下,我們因此難以有更多機會實現我們在社交過程當中的核心訴求。這就意味著,我們離這種訴求越遠,就會離在線社交越遠。

我們都非常清楚,社交的最核心訴求是情感的交流,觀點的碰撞,實現的方式更多的是交談(文字),也就是聊天,在線社交更是。

但現在,很多人到群里去的目的是什麽?還是交談嗎?不,很多人去群里看看,都不是為了交談去的,他們一般不出聲,但是看到紅包絕對會搶。

所以,很多人到群里去看的目的,就是去搶紅包,並看別人交談,自己的心思閉口不談。

3、紅包違背了社交的本質和初衷

社交的本質是什麽?筆者認為,是關系和情感的維系和不斷強化,只有同時具備這兩點,才算得上真正的社交。

首先是建立關系,這個沒有問題。讓原本沒有關聯的人具備某種關聯。這個紅包可以起到一些很好的作用,因為紅包的出現,我們往往可以很快就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

問題就出在維系情感上。

情感靠什麽來維系?靠互動,這沒錯,要常來往。也有人認為可能要靠付出,付出有很多形式,多出力、出資源,相互幫忙。也有人付出金錢,那麽付出金錢是否能帶來好的情感呢?可是,這是否與“談錢傷感情”的“古訓”背道而馳呢?

在很多情況下,付出金錢是可以帶來好的情感維系的。前提是,一,是否雪中送炭。二,是否不求回報。

微信紅包里的普通眾生,是否能做到這點?或者其實是走向了反面,因為利益在社交關系里的摻雜,讓大家都心有芥蒂了?

是否往往會因為紅包所產生的雞毛蒜皮的利益關系,把原本存在的情感紐帶都給斬斷了?

可能社交還是純粹一點好。

因為篇幅所限,本文暫不闡述如何回歸在線社交的本質,讓紅包對在線社交的危害少一點。但毫無疑問,在線社交,或許正是成也紅包,敗也紅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740

撇下整形項目,他通過內容加導購掘金電影後市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04/154551.shtml

導讀 : 這是一個天然具有流量優勢的切入點。電影和明星本身具有足夠的放大效應和熱點效應,通過泛娛樂內容吸引流量,進而直接通過鏈接購買。

i黑馬 周路平 3月4日報道

影視是一個全新的掘金場。根據最新的票房數據,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超過440億元,而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美人魚》更是將打破多項票房紀錄。

美否創始人魏巍也相中了這一市場,當然他不是要直接拍電影,而是做電商導購。他將其創業項目的定位概括為“發現電影里的好東西”,包括影視場景里明星的穿搭、電影里的旅遊地、美食、家居、玩具等等。魏巍希望把電影里的好東西搬到生活中,“像明星一樣有時尚和品位”。

從重到輕

魏巍此前在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工作,負責過產品和商務。在此之前,魏巍已經有過多次創業經歷,第一次是做成人用品生意,第二次和朋友一起創辦了一家外賣平臺,後來因為回杭州,中途撤出。

2014年10月,魏巍在杭州組建團隊,做了一個美容整形項目,每月流水一二十萬。2015年7月底,杭州一家醫療集團打算對其入股,他們也在做美容整形,收購了多家整形醫院。對方當時提出的要求也是並購,做大股東,一切談妥之後,結果在簽合同時,對方的券商打了退堂鼓。它們沒有做過互聯網項目,懷有疑慮,收購無疾而終。

魏巍開始反思,他發現之前做的太“重”了。做“輕”的想法始於2015年8月,美否項目開始立項,兩個月後第一個版本上線,做純內容社區。當時分了四大類:電影、街拍、美妝、穿搭,但都處於摸索階段,後來做內容的負責人希望內容延伸,囊括更多類別。兩個月之後,團隊發現大而全的打法使產品過於繁複,但卻沒有找到突破的辦法。

轉機出現在一次“頭腦風暴”上,“找到電影里的好東西”的想法讓大家眼前一亮!一拍即合!

這是一個天然具有流量優勢的切入點。電影和明星本身具有足夠的放大效應和熱點效應,通過泛娛樂內容吸引流量,進而直接通過鏈接購買。

譬如,《美人魚》熱映,觀眾對影片中“複仇女王”張雨綺的私服穿搭,“星女郎”林允的青春裝扮,以及“美人魚”的穿衣經和海邊度假風裝扮感興趣,他們都可以在文章鏈接中一鍵購買電影和明星同款的產品或類似款。

魏巍看好的市場,其判斷是國內的電影市場近兩年來呈井噴態勢,而用戶對內容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內容為王的時代又回來了”。

內容為王的“二八理論”

美否的發現機制是基於電影場景的內容聚合加電商導購。

決定了創業方向之初,美否一直做純電商導購,每一條內容都奔著變現。後來發現體驗很差,流量不足。有些導購是需要的,但滿屏的導購信息令用戶體驗糟糕,將內容和導購穿插呈現被認為是一個不錯的做法。

美否聯合創始人張龍曾在紙媒工作多年,他將此與報紙做了類比,一份報紙10個版面,兩個版面幾乎所有人都能接受,但不可能10個版都是廣告。

事實上,單純的電商導購做法早已競爭激烈,包括美麗說、蘑菇街在內的多家電商導購平臺已經體量龐大,要從中切下一塊蛋糕並不容易。

美否做了一個取舍,將泛娛樂化內容聚合+電商導購,80%是泛娛樂化的內容,剩下20%做電商導購。“做內容聚合,通過優質內容吸引用戶,順便做一些電商導購,每個月推薦幾條。”張龍說。

這更像是橘子娛樂和明星衣櫥的混合。橘子娛樂是一家泛娛樂媒體平臺,只生產內容,但沒有進行電商導購。明星衣櫥則是基於明星穿衣搭配的app,直接為電商導流。目前,上述兩家都已獲得了C輪融資,美否將兩家的優勢特點進行了整合。

簡單說,就是通過娛樂內容刺激購買,帶動電商消費。這里的娛樂內容包括電影、電視劇、綜藝、明星等範疇。除了提供資訊,美否在有意識地側重深閱讀,通過文字圖片等方式呈現,重新編輯包裝。

這是他們的強項,團隊里幾位核心成員均來自傳統媒體。只是,內容的沈澱和打磨需要的周期漫長。尤其在當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碎片化過於嚴重,內容要想突圍,除了轉載,更需要獨立的視角和深度內容,如果標準不嚴,很可能變成一個毫無特色的大雜燴。

美否“三步走”

“整個互聯網的節奏很快,你必須都在奔跑的狀態,而不能停下來。”盡管多次創業,如今魏巍幾乎每天都熬夜到淩晨兩三點,時刻都在琢磨產品的問題。

在他的構想里,當前的內容聚合加內容型導購是第一個階段的事情。

第二階段,魏巍希望,美否將來可以像迪斯尼一樣,做影視周邊產品的定制和售賣,不再單純依靠為其它品牌導流,而是自己介入到上遊的生產設計環節。

第三階段是做電影的後市場,包括電影的營銷推廣以及廣告植入等各項服務。魏巍認為,電影後市場容量是電影本身的10倍以上。他引用了《星球大戰》的案例,電影票房只有20多億,但後市場的開發產生了460億的效應。在其可見的商業模式里,包括與旅行社、婚慶公司、餐飲機構、印刷機構等合作都將是可探索方向。

目前,只有不到20人的美否已經完成500萬元天使輪融資,新的一輪正在緊密進行。

黑馬檔案:

公司名稱:杭州美籌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魏巍、張龍

所屬領域;電商

融資情況:天使輪5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741

4寸iPhone能創收55億?別忘了它的對手是iPhone 7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4/154549.shtml

導讀 : 4寸iPhone能達成幾十億美元的創收?iPhone 7將成關鍵阻礙因素。

日前,種種消息表明,4英寸的iPhone5se將在今年3月推出,據悉,iPhone5se采用的是4英寸小屏,2.5D弧面玻璃等設計,搭載A9處理器,但總體來說,iPhone5se也只是在iPhone5s的基礎上的常規的性能升級。據臺灣媒體DigiTimes指出,預計蘋果公司長期供應商富士康及後來者緯創科技將負責處理該公司即將推出的4英寸iPhone的組裝工作。目前來看,蘋果對iPhone5se寄望頗深。而對於iPhone5se的未來銷量,分析師也充滿了樂觀情緒,認為形勢一片大好。

比如根據不久前瑞士銀行旗下分析師SteveMilunovich的預測, 3月中旬後銷售的iPhone5se預期將可在未來一年內銷售達3000萬臺,同時可能將以500美元區間價格上市銷售,並預測iPhone5se在上市一年後帶來高達19.5億美元營收利潤。而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分析師艾米特.達亞納尼(Amit Daryanani)更樂觀,認為蘋果新款4英寸手機iPhone 5se將幫蘋果創收55億美元。

但在筆者看來,恐怕iPhone5se的未來銷量可能會讓這些分析師失望了。我們知道,此前根據市場調研機構Garnter最新發布的智能手機市場數據顯示,iPhone銷量在2015年第四季度出現史上首次下滑。即iPhone銷量從前一年同期的7483萬部下降到7153萬部,並由此導致蘋果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從前一年同期的20.4%下滑到17.7%。而蘋果目前受制於銷量與盈利不符合市場預期等多重因素博弈的影響,導致蘋果的股價在持續波動,在2016年的前3個交易日,蘋果股價連續下挫,市值損失近500億美元。

因此,蘋果的考慮是急需一款手機在iPhone7之前的時間空檔,挽救投資人的期望與整年度更加平穩可持續性的盈利預期,要知道蘋果最新一季財報里iPhone的比重高達68.06%,iPhone6s為蘋果帶來的持續性收入即將觸及天花板,這可能對蘋果股價有極度不利的影響。

但我們知道,隨著美元指數的穩定,對蘋果盈利造成影響的匯率因素降低,iPhone7則極度有可能會拉升蘋果股價重回峰值,有分析師預計2017年iPhone銷量將恢複7%的增長,達到2.51億部。但受制於iPhone7發布時間是在今年秋季,距離目前依然漫長,但蘋果又需要迅速力挽頹勢,而且目前來看,未來2個季度,iPhone6s的銷量持續不佳或已沒有懸念。所以,在這個時候,iPhone5se就成為一款救場的產品。因為在華爾街的分析師看來,iPhone5se如果能銷售更多的配件、完成更多的Apple Pay交易,則可能使蘋果公司的股價進一步上漲。所以,iPhone5se這款只是性能常規升級的產品卻被蘋果寄予太多使命,它不僅要在短期內止頹推動鐘愛小屏幕用戶更新換代,同時要點亮蘋果業績推動股價上揚。

但我們有一個疑問是:市場等待的是蘋果拿出創新型的產品,還是一個小屏的配置升級版iPhone?市場總有一個悖論,盡管蘋果推出大屏手機才使得iPhone的銷量與市值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市場總認定小屏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這種需求是真實存在的還是一種臆測?

對於蘋果來說,小屏是一項正在消失或者說正在衰退的業務,但蘋果對於小屏則始終有著最初的情懷,尤其是喬布斯當初對於3.5英寸的堅持,讓蘋果對於小屏手機始終抱有極其強烈的情感。但這種情感容易使得戰略偏離理性,在《品牌相關性》一書中有個觀點就是:我們始終要相信數據而不是感情,因為正在衰退與消失的業務具有巨大的情感動力。我們更加需要關註銷量、價格、市場規模、數據走勢是如何顯示的,否則很容易陷入到戰略失調的困局。

而分析師的邏輯是,許多用戶喜歡小尺寸iPhone,但由於蘋果一直不更新,他們中許多人依然在堅守老舊的iPhone 5c和5s。一旦蘋果推出小尺寸iPhone,這部分需求將極大釋放。因為我們知道,喬布斯多年前的一個論調是沒有人會喜歡3.5英寸以上的手機,這個觀點雖然被iPhone6的高銷量擊碎,但分析師也有他自己的邏輯:蘋果在2015年的4寸機種iPhone5s、iPhone5c累積銷售達4660萬臺,約占整體iPhone銷量的20%,因此蘋果推出iPhone 5se預期將能吸引這些市場需求換機。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堅持小尺寸iPhone的人們之所以不換機,就一定是在等待另一個小屏?事實上,小屏用戶之所以堅持不換機可能並非源於屏幕大小的因素,而是iPhone6以及iPhone6s在創新上並沒有達成他們的預期,而5s相對而言又更具性價比。他們堅持用小屏不僅僅在等待的另一個小屏,而是在等待另一次重大的創新,用戶早已厭倦了蘋果系新品僅僅只是性能升級的常態。

而目前各種關於iPhone7的內幕曝光則讓用戶更加期待iPhone7可能帶來的重大創新。比如日前,科技媒體 AppleInsider披露了蘋果申請的幾項新專利。這些專利顯示,iPhone或許會在未來搭載全息顯示屏。也有消息人士曝光了iPhone7的設計圖,設計圖顯示蘋果為其增加了許多新特性和新材質,而且iPhone 7可能采用Super AMOLED顯示屏。此外,消息稱iPhone7去除了3.5毫米耳機插孔,蘋果將提升Touch ID速度,並將首次具有防水以及防摔功能,而且蘋果加大了專利的儲備與投入,為iPhone 7的新功能應用儲備專利基礎,包括應急模式專利、眼球追蹤技術和防水性能等相關專利。甚至,iPhone 7可能增加無線充電功能,蘋果如今為iPhone7正在中國大陸尋找符合蘋果更高質量要求的電池iOS設備供應商,另外,早前有消息指出,蘋果供應商富士康計劃斥資在臺灣建造藍寶石玻璃工廠,以取代GT Advanced Technologies的地位,應用新屏幕材質等等。

在這些關於iPhone7的各種邊角料的渲染與推動下,許多用戶對iPhone7的期待已經達到了一個峰值。iPhone7可能會存在的重大創新使得許多潛在用戶持續觀望。而另一方面,有換機需求的用戶是恒定的,一般來說,多數有換機需求的用戶會在iPhone5se與iPhone7之間二選一。如果對iPhone7有購機需求的用戶越多,意味著iPhone5se的潛在用戶將持續減少,糾結猶豫的情緒更濃,而且也有調查數據也顯示了這一點。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Baird公布的一組新數據,他們在美國對超過1000名消費者進行網絡調查的結果顯示,iPhone 7的人氣比兩年之前的iPhone 6更高。調查顯示有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購買iPhone 7的打算,而兩年前計劃購買iPhone 6的人數比例只有4%。據了解,目前持有iPhone 6或6 Plus的用戶群體有20%計劃購買iPhone 7,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

而讓人吃驚的是,該項調查顯示小屏用戶對iPhone7的期待更高。調查顯示,持有iPhone 4s又或者是舊iPhone的小屏用戶群體有23.9%計劃購買iPhone 7。所以某種程度上,iPhone5se在小屏市場不是沒有對手,它的對手恰恰是iPhone7。即便是從市場定位來談,iPhone5se也有點不合時宜。眾所周知,亞洲市場偏愛大屏,而有需求的歐美市場是高端市場,性能配置更弱的4寸小屏手機來打對性能與品位要求更高的高端市場同樣是一種定位上的錯位。筆者曾談過一個觀點,未來iPhone5se的推出,可能會在歐美與亞洲兩個市場定位發生錯位,這對iPhone的銷量與庫存周轉能力、對成品率、供貨情況都會造成影響,繼而或給iPhone帶來整體利潤上的壓力。前面提到,分析師認為,蘋果在2015年的4寸機種iPhone5s、iPhone5c累積銷售占五分之一,因此蘋果推出iPhone 5se預期將能吸引這些市場需求換機,但我們分析可知,這部分用戶更可能倒向iPhone7,iPhone7的市場預期與需求才是可能壓制iPhone5se的需求釋放與銷量增長的核心因素。

而iPhone5se的產品推出另外一個負效應是,導致iPhone供應鏈零部件生產的壓力增長,可能導致iPhone7的產能遭受影響,據此前Digitimes報道,臺灣不久前遭受的6.4級地震對臺積電生產設施的破壞程度超出想象,而臺積電又可能是蘋果A10處理器的獨家供應商,雖然臺積電最初表示,該地震對2016年的產量產生約1%的負面影響,但在對破壞程度展開細致研究後,發現實際遠超出預期,可能會影響到iPhone7的芯片供應。

而iPhone5se的推出有可能使得iPhone7的產能進一步受到影響,目前蘋果芯片供應商Cirrus Logic和Analog Devices也在要求他們的代工廠和服務提供商保留可觀的產能,為iPhone7做準備。消息透露,蘋果也正計劃將緯創科技培養成iPhone裝配商,並為蘋果處理一部分5.5英寸iPhone 7 Plus的組裝工作。可以看出,因為iPhone5se的生產,使得iPhone7本已存在的供應鏈端的壓力進一步加劇。蘋果過度投入太多時間與機會成本到iPhone5se則不利於確保iPhone7的性能創新、產品生產的時間周轉、庫存與良品率。

所以,對於技術驅動型產品來說,時機顯得非常重要,蘋果推出iPhone5se應該選擇一個更早的時間點來取悅這部分未滿足的小屏市場用戶,雖然小屏手機的市場需求的確存在,但畢竟是一個小眾的市場,過小的利基市場可行性不足的原因在於運營與營銷與生產成本太高。加之在iPhone7發布的關鍵時間風口,iPhone5se 的提前發布並不利於制造整年度的利潤與銷量增長曲線擡高股價,反而因為iPhone7的用戶需求過於強烈而壓制了僅僅是性能升級的iPhone5se的需求釋放,iPhone5se想達成幾十億美元的創收,但iPhone7將成關鍵阻礙因素。iPhone5se一旦銷量不佳,其負效應則是導致蘋果持續偏離業界與投資人的期望,屆時蘋果股價預計將更加不容樂觀。

趨勢與潮流才是用戶購買蘋果的驅動因素,如果過度臆測並假想了並不存在需求並作出反潮流的需求臆測,則可能會導致產品大量積壓的致命後果。我們知道,過去兩年,蘋果新發布的產品多數未達成用戶與業界預期,蘋果利潤率與股價上漲也缺乏想象空間。在而利率、稅收以及蘋果依賴關鍵科技創新轉型的催化劑要素已成為過去的時間當口,蘋果應全力打磨爆品謹慎發布過渡性的新品,但由於急於滿足投資人預期與拉升股價的焦慮,使得蘋果不得已試圖再回過頭去取悅偏愛小屏的小眾群體,這可能導致對趨勢的誤判。

這里說句題外話,美國有個著名導演比爾考斯,曾通過獨具風格的情景喜劇作品大獲成功。後來在一次新片發布會上,有記者想請他談談成功的秘訣,他說:我不知道成功的秘訣是什麽,但我卻知道失敗的關鍵在於:試圖取悅所有人。蘋果可以借此自勉。

標簽 iPhon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742

為何巨頭紛紛布局內容生態圈?結局可能出乎意料!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4/154548.shtml

導讀 : 騰訊在內容行業又扔了一顆深水炸彈。

3月的第一天,騰訊發布“芒種計劃”,宣布打造媒體共贏生態圈。繼今日頭條巨額補貼原創,淘寶頭條20億傭金面向大眾寫手開放變現之外,騰訊大手筆拿出全年共2億元預算,補貼堅持原創、深耕優質內容的媒體/自媒體,一下就在內容行業扔了一個深水炸彈。

大家別忙著種“芒種”

這次的發布會也是聲勢浩大,一共邀請了300多名媒體/自媒體人一起,還請來了紅得發紫的範冰冰作為讀者代表,洋洋灑灑的說了很多,但主要傳達了4點中心思想。

第一點,內容生產。為媒體/自媒體人提供了一整套全面又易用的內容生產工具,讓每一個內容生產者都具備在移動端的全面內容生產能力,更方便快捷地實現在騰訊系產品矩陣上內容的多平臺分發。此外,通過舉辦線下沙龍,匯集媒體行業資源、業界專家以及自媒體領域的新貴達人,為大家創造溝通交流的平臺和機會。

第二點,流量拓展。依托天天快報、騰訊新聞客戶端、微信新聞插件、手機QQ新聞插件組成的騰訊資訊產品矩陣,開放全網流量及數據、技術資源,通過智能分發及興趣推薦,向全矩陣超過3億的日活躍用戶進行個性化閱讀推送,為自媒體提升流量拓展渠道。

第三點,用戶連接。即為自媒體建立用戶連接提供平臺。讓內容不僅能夠更多、更準確地曝光,而且能夠通過微社區等形式,幫助媒體/自媒體人實現與粉絲的互動,方便快速地沈澱其粉絲群,使其更快捷地建立起與粉絲的連接,實現粉絲資源積累。

第四點,商業價值。為自媒體實現商業價值提供渠道。入駐媒體/自媒體在文章頁面上獲得的所有廣告收入100%歸其所有;此外,對於那些堅守原創、深耕優質內容的媒體和自媒體,騰訊還將給予全年共計2億元的補貼。

這些內容發布之後,不少人開始高呼,內容生產者的春天來了,有騰訊整個產品矩陣的流量支撐,有便捷的內容分發平臺,有龐大的用戶,還有靠譜的變現渠道。那麽,內容生產者的春天真的到了嗎?芒種計劃真的能讓騰訊和內容生產者們都收獲豐碩果實嗎?圍觀看好的親們,未免想的太簡單了。

個性化精準推送真的是剛需嗎?

在滿足新聞需求上,過於精準的推送不等於受眾買賬。

從流量拓展和用戶連接兩點來看,騰訊此次的“芒種計劃”其實推出的是對標今日頭條類的個性化閱讀功能,基於大數據和分發平臺,精準對接內容和用戶。

但今日頭條的案例就擺在眼前。“今日頭條”宣稱它“秒懂”你——當你用新浪微博或者騰訊微博賬號登錄之後,它能在5秒之內分析出你的興趣點,並將相關新聞資訊推送到你面前。

可是,我在微博喜歡看段子,看美女,看八卦,不代表我看新聞就喜歡娛樂新聞、美女圖片和段子呀。而且,隨著算法的不斷進化以及用戶使用時長的增加,這種推送也會變得愈發精準,也就代表著,越精準,你所能接觸到的新聞信息流越是狹窄,你接受的推送就越單一。但大部分人看新聞的需求就是了解自己未知的信息,以興趣為篩選標準,剛開始或許會覺得不錯,長久下去,還是會膩味的。

作為擁有3億活躍用戶的騰訊產品矩陣,龐大的用戶基數是它的優勢,但也是劣勢,用戶口味雖不盡相同,但相對於大部分的用戶來說,大眾化的、娛樂化的信息更受歡迎,精準化推送很容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好的深刻的內容無人問津的情況。

從騰訊的天天快報就可以看出,在這之前,內容的主要來源是傳統媒體時,呈現的內容還是比較高質量的。可是天天快報開放了騰訊媒體平臺之後,推送的內容里面,就堆積了類似“中國網紅和歐美網紅,差的不只是100支玻尿酸的距離”等等這樣的文章。

變現,只是少數人的狂歡而已

內容變現,不管什麽時候都是自媒體人最關心的。不管平臺如何強勢或者流量如何巨大,流量變現才是推動生產優秀內容的原動力。在芒種計劃中,對於流量變現,騰訊顯得信心滿滿,流量大的自媒體自然可以收入頁面上100%的廣告收入,即使流量少,也會有騰訊全年2億的補貼。可是,縱觀從2013年就開始扶持自媒體的百度百家和今日頭條的前例,變現只是少數人的狂歡而已,大多數的自媒體人都是陪跑的炮灰。

參考百度百家的流量收入,即使是100%廣告收入全歸讀者,其實也沒有多少,一個大號一篇過幾萬瀏覽的文章,也只有千把塊人民幣,實在是沒有多少吸引力,不如做好微信公眾號,大號次條轉發的收費也是這個收入的幾倍。而今日頭條的千人萬元計劃,嘗到變現甜頭的永遠都是那些不差錢的自媒體人——也就是擁有大量點擊,有流量的自媒體。

況且,在不能確定作者資源是獨家的情況下,實行補貼很可能是在為別的平臺做嫁衣裳。用資源和流量及補貼捧紅了的自媒體,轉眼跑去別家獨家發文,太常見不過了。

平臺對手多,如何保持內容的獨有性?

說到獨家內容資源,就不得不提起目前在資源、流量上都爭奪火熱的內容平臺們。

在推出“芒種計劃”之前,已經有相當多的媒體平臺推出自媒體扶持計劃。最早的是百度百家,2013年底就建立了執行嚴格審核制的自媒體平臺,文章內容主要圍繞互聯網評論為主,內容的深度和專業度都有一定保障,文章收入也按照流量算。今日頭條2015年年中推出“千人萬元”計劃,扶持自媒體原創內容。喜馬拉雅FM、搜狐新聞媒體平臺、淘寶頭條等平臺也相繼推出各自的自媒體扶持計劃。

不難發現,騰訊媒體平臺相較於其他平臺,其實算是後來者,優勢並不明顯。“芒種計劃”在此時入場,雖然有微信公眾號內容資源的支持,但並沒有內容的排他優勢。

從整體內容行業來看,各平臺在內容同質性嚴重的情況下,未來對於優質內容的爭奪會越來越激烈。好的內容將不缺平臺,在已經累計一定的人氣和粉絲基礎上,好的內容生產者甚至可以自建平臺,而目前逐漸成熟的自媒體商業化運營加速了自媒體的孵化,其對平臺的依附需求越來越低。

像Wemedia這樣的自媒體聯盟越來越多,大量的社會資金湧入,扶持自媒體人,試圖打造良好的內容生產生態,橘子娛樂就是成功案例;像是互聯網自媒體公司飛博共創(旗下擁有“冷笑話精選”、“美食工場”等在內的近200個自媒體賬號覆蓋粉絲上億)掛牌新三板,成為第一個掛牌上市的自媒體公司,內容生產者的自生能力越來越強,平臺的話語權就越來越弱。

政策前景不明

當然,別忘了還有個大boss,自媒體的政策前景還不明。新版《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在3月10日開始就要落實執行,像是《自媒體行業即將地震,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新規下如何生存?》、《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生效在即

自媒體也要憑證入場?》這樣的解讀文章迅速引發了媒體廣告行業的震動。

雖然目前專家解讀,對於自媒體運營不會受影響,但只要沒有具體官方的解讀和細則下發,日漸緊縮的宣傳口和輿論管制是不是會管到自媒體人身上,誰也說不準。

以上幾個問題不解決,騰訊的內容生態很可能和走在前面的幾個前輩那樣,砸重金等於丟個石頭聽個聲,結果還是然並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7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