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成功挑戰一日雙塔,醫師卻疾呼千萬別模仿,若造成橫紋肌溶解症恐致死。「橫紋肌溶解症」到底是什麼?為何如此令人害怕? 身為中年大叔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年相繼挑戰一日雙城、一日雙塔,兩次都引起全國關注,民眾覺得「阿伯好強」,醫師們卻擔心不已。完成一日雙塔後,柯文哲私下告訴醫師好友說,到每一站都在看「尿尿顏色」,就是怕橫紋肌溶解症。 從役男洪仲丘過度體能訓練事件、台南地震災害到柯文哲的「一日雙塔」,老是聽到「橫紋肌溶解症」,這是一種新的病嗎?其實不是,它最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報告出來,當時德國空襲倫敦,導致倫敦很多建築物倒塌,許多人民被斷垣殘壁壓迫,組織受損導致橫紋肌溶解症。 何謂橫紋肌?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葉文凌解釋,人體肌肉主要分成三類,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而骨骼肌和心肌在顯微鏡底下會看到一條條橫紋而得名,骨骼肌最為明顯。 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 嘉義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張弘育指出,橫紋肌過度使用,導致急速損傷,造成肌肉細胞壞死和細胞膜破壞,此時肌肉中的蛋白質和肌球蛋白會滲透出來,進入血液和尿液中。 危險的是,肌球蛋白會傷害腎小管的表皮,而當體液不足或是血液酸鹼值過酸時,肌球蛋白容易在腎小管中形成結晶,進而阻塞腎小管,導致腎臟功能的損傷,產生急性腎衰竭需要洗腎,不可不慎。 當尿液中出現肌球蛋白,就叫作「橫紋肌溶解症」。由於肌球蛋白構造與血紅素類似,因此尿液顏色會呈現可樂色,這也是為何柯文哲需要頻頻看「尿尿顏色」的原因。除了尿液顏色,最常出現的臨床症狀是局部或是全身性的肌肉痠痛。 張弘育說,橫紋肌溶解症是個症狀,很多情況都會導致如此現象,包括因酗酒或一氧化碳中毒後昏倒、地震房屋倒塌等,導致長時間同一姿勢壓迫到某一部分的肌肉,又或是烈日下高強度肌肉運動等。 「我遇到最多的是酗酒患者,最近有一名醉漢昏迷二十多個小時送醫,大腿肌肉壞死,導致嚴重的橫紋肌溶解症。」 運動一小時休息20分鐘 過度運動也是危險因子之一,也最容易被忽略。身為奧運選手的主治醫師,葉文凌提醒,即使是專業運動員,在不當的訓練過程中也有可能引發症狀,他曾遇過馬拉松選手,在長跑中忽然發生橫紋肌溶解而緊急就醫。 一個人一天能運動的時間其實是有限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中,扣除睡眠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不大可能還有體力運動八小時;葉文凌說,即使是專業運動員,劇烈運動一小時後,還得休息二十分鐘,即使將強度降低為中強度運動,上限也是四小時,強度再降低,頂多增加到六到八小時,但柯P一下運動二十八小時,非常不健康。 葉文凌強調,連運動選手體力負荷都有上限,柯P旋風式的運動,讓人忘記他已經是中年阿伯,他很擔心後續引發「跟風」效應。因為每個人的激烈運動上限雖然不一樣,但隨著年紀增加,上限也跟著降低,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實,千萬別逞強。他提醒,柯市長一日雙塔的前提是「叔叔有練過」,而且市長自己也是醫師,還有很強的後勤支援團隊。 至於一般人,除非也是經過長期訓練且準備妥當,否則「完全不建議這樣做」。 撰文 / 林思宇 |
最近幾年,美國和中東“老朋友”沙特的關系不太順。最近這段時間特別不順。
冷落奧巴馬
4月20日,奧巴馬抵達沙特訪問,21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de 海灣國家與美國峰會上演講。媒體註意到,其他海灣國家領導抵達沙特時,沙特國王薩勒曼親自迎接,而奧巴馬抵達利雅得時,迎接他的是身為利雅得市長的一位王子;別的領導抵達的新聞都上了沙特電視臺,奧巴馬的卻沒有!
雖然白宮否認,但不少分析把這解讀為“沙特冷落奧巴馬”。
不管是不是冷落,兩國正在鬧不愉快是真的。其中最引人關註的是因為15年前的“9·11”襲擊引發的紛爭:美國國會正努力通過一項法案,試圖要讓沙特政府為那次恐襲承擔一些責任,也可以讓“9·11”受害者或其家人可以起訴沙特政府和王室,並因此獲得賠償。沙特的態度,用其外交大臣祖拜爾3月份訪美的話說,如果美國國會通過這項法案,沙特將出售手中的價值高達7500億美元的美國資產,包括美國國債。
祖拜爾表示,不是要以此報複美國,而是怕法案通過後美國會制裁凍結這些財產。不過有經濟學家說,從操作層面以及沙特本身利益(比如美元的穩定)來看,沙特不可能真的拋售7500億美國資產。說到底,還是表達一種態度!
美國國會要通過這項法案,是因為美國民眾和不少議員,都相信沙特政府也對實施“9·11”恐襲的極端分子提供了幫助,而且懷疑提供幫助的是當時沙特駐美國的外交人員。
因為美國政府刻意對“9·11”報告部分內容進行保密,又強化了這個懷疑。
保密的“28頁”
“9·11”襲擊的調查報告2004年正式向公眾發行,厚達838頁。雖然19名襲擊者中有15名來自沙特,但報告稱沒確鑿證據,說明“作為機構的沙特政府和高官個人資助了(基地)組織。”沙特政府從也一直否認與恐襲有關。
問題是,這個報告中有據信與沙特有關的28頁內容沒有公布,而是一直保存在國會山的一個地下室里。 小布什政府以“如果公布就會泄露美國情報工作”為由,拒絕向公眾開放。奧巴馬也延續這一政策。
但是讀過這28頁內容的一些議員和官員,或匿名或公開與記者談論,雖然沒有具體談及內容細節,但對內容定性大概分兩派:一派稱這內容涉及到沙特,如果公布會影響美國和沙特的關系;另一派說,這些內容其實沒有什麽大不了的,完全可以公布。
沙特官方也敦促公布這28頁內容,聲稱公開了就可以還沙特清白;這樣遮遮掩掩,反而讓人覺得好像沙特真的支持了“9·11”襲擊者。
既然這28頁內容至今沒公開,外界就根據已知的情況,推測這28頁的內容。怎麽推測?有人從“9·11”報告的措辭著手。報告稱“作為機構的沙特政府和高官個人”沒有自助恐襲,那麽非高級官員呢?
美國沙特 不幸福的夫妻
《紐約客》在2014年9月的一篇報道中,比較詳細地提到一些情況。這篇報道認為,1992年沙特成立了伊斯蘭事務部,負責國內清真寺和宗教事務,同時也負責在全球宣教事務。這個部門掌握在比較激進的瓦哈比教派手中,在沙特駐各國的使領館中都有辦公室。
該報道稱,在“9·11”報告那神秘的28頁中,提到參與“9·11”襲擊的兩名沙特人,於2000年就進入美國加州。這兩人幾乎不會說英語,更不用說在加州學開飛機。但是兩人到達洛杉磯後,立即有個沙特人接觸他們,並給他們很多幫助。而此人又頻繁接觸沙特駐華盛頓大使館和駐洛杉磯領事館,相信他是和使領館中沙特伊斯蘭事務部的人接觸。
這篇報道給人印象是,沙特政府某些人自助發動“9·11”的極端分子。但是關鍵的細節和證據還是沒有。
不僅證據沒有,而且要求公布28頁內容,也是“9·11”事件受害者和家屬們十多年來的要求。只不過因為美國國會試圖通過法案,美國和沙特正鬧不快時再討論起來,顯得更加激烈。
美國和沙特有什麽不快呢?很是不少。美國有媒體說,美國和沙特之間,就像一場不幸福的婚姻,彼此需要對方,卻又時時不合。就目前來說,沙特和美國的分歧在於:沙特擔心美國和伊朗達成核協議後,會對伊朗采取友好政策。沙特和伊朗是地區兩大對頭;美國希望沙特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更加努力;美國和沙特在人權問題上有分歧。
這些問題與28頁內容想必關系不大,但這28頁公布或不公布,卻對美國和沙特關系有著微妙的影響。
順便說一下,“9·11”報告,並非只有這28頁內容沒有公布,還有諸如對小布什總統的訪談、對時任副總統切尼和前總統克林頓訪談等內容,都還在保密中。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28頁”如此受關註,還是與美國和沙特關系有關。
今年4月20日,《壹週刊》、《明報》及《香港01》同日發表有關「巴拿馬文件」的偵查報導。揭露本地一眾政經界權貴(後來發現還有大學),透過設立離岸公司隱藏資產、避稅、迴避申報利益和國籍。《明報》刊登相關報導當日,管理層即時解僱執行總編輯姜國元。 兩年多前,筆者已經在《蘋果日報》發表文章,指出避稅天堂隨時變成權貴的地獄。當時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簡稱ICIJ)剛發表調查報告,披露十多名中國領導人的家人或親屬,在避稅天堂英屬處女島開設離岸公司,涉嫌隱藏巨額財富。今次本地三間傳媒的偵查報導,集中本地一眾政經界權貴,相信令不少人感到惶恐不安,擔心透過離岸公司的不法勾當,很快被揭發,無法繼續隱藏,避稅天堂變成地獄。特別是現今科技發達,「黑客」不時入侵電腦,竊取大量機密文件,甚至有能力將文件解密,把權貴的罪行暴露世人眼前。即使現時披露的資料無法確實證明權貴涉及貪污逃稅等罪行,但「黑客」及知情人士(包括會計師、律師及有份參與犯罪的人)若然取得相關資料,隨時向權貴苛索巨額「掩口費」,把他們視作「提款機」。早於今年4月4日,英國《衞報》引述「巴拿馬文件」報導,長實與新地前聯席主席郭炳江及前董事陳鉅源,曾合組離岸公司。報導指陳鉅源曾在英屬處女島持有空殼公司20年,他在2012年被廉署拘捕後,新地要求巴拿馬律師行關閉空殼公司。律師行職員發覺陳鉅源數週前被捕,牽涉入許仕仁貪污案,故要求新地提供陳鉅源的盡職審查文件。雙方交涉多個月後,新地最終同意提供文件,空殼公司亦隨之關閉。到2014年,律師行發現陳鉅源是另一間英屬處女島公司的董事及實權擁有人,而這間公司的股東包括郭炳江,以及商人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子公司。同年,郭炳江及陳鉅源兩人被判貪污罪成,分別要入獄五年及六年。審訊期間,陳鉅源被指透過離岸公司,將賄款經關鴻生戶口,再轉交許仕仁。 「巴拿馬文件」披露本地權貴在海外設立離岸公司,令筆者聯想到近月被傳媒揭發的高官換樓事件。過去十多年,地產商透過內部認購,低廉租金(兼送豪裝),甚至免租優惠,向本地高官提供豪華住宿服務,已不再是新鮮事物。今次高官被指以低於市價的優惠,交換與地產商有關連,以公司名義持有的物業。剛巧高官的丈夫曾經處理航權的審批,而地產商又有投資航空業務,故此被指涉及利益衝突。倘若該物業是由離岸公司持有,或者暫時交給其他人託管,恐怕傳媒亦無法揭露這宗利益衝突事件。由此可見,現任特首梁振英的做法確實聰明得多。梁特首被指以離岸公司隱藏資產,再將公司注入信託基金,受益人是他的妻子。梁還辯說不少立法會議員也有成立離岸公司,完全沒有考慮到個人的政治權力遠遠超過任何一個立法會議員,一個電話,已可令航空公司及保安公司「特事特辦」,讓其女兒毋須攜同行李進行安檢(又是傳媒揭發)。過去三年多出任特首期間,梁的離岸公司所從事的買賣及投資活動,外人完全無法得知。今次《明報》突然解僱執行總編輯,自然令人聯想到與「巴拿馬文件」偵查報導有關。日後為市民服務的傳媒,恐怕再減少一家。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
今年2月5日,美國著名職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 Corp,LNKD.NYSE)因財報不及預期,股價從192.28美元暴跌至108.38美元,一日跌幅高達43.63%;當地時間6月13日,微軟以每股196美元、總價2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27億元)進行現金收購的消息又使領英大漲46.64%,報收於192.21美元。
“領英今天重獲新生。”聯合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在聲明中毫不掩飾他的興奮。由於霍夫曼握有領英12%的股票,這一賣就讓他多掙了約9億美元。當然,其他原始股東和機構持股者也都在一夜之間“鹹魚翻生”了。
里德·霍夫曼
微軟印度裔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也很開心,2014年上任以來,他尚無可圈可點的“成績”,在花費大量精力處理了諾基亞的“舊賬”後,他終於可以邁出振興微軟的第一步:給大家畫一個“雲大餅”。
薩提亞·納德拉
但微軟的員工似乎並不像領英的高管們一樣開心。“微軟近幾年不太通過加薪來吸引人才,還不停地裁員,但在買公司上卻很大手筆。”一名微軟的員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還反問,“我以後是不是可以在上班的時候名正言順地上領英網了?”
創始人一天變現28億美元
霍夫曼無疑是並購案的最大贏家。他與特斯拉CEO馬斯克一樣,是著名的矽谷“PayPal黑幫”(當時PayPal的主要成員為自己的團體起的名字)成員之一,曾成功地投資過Facebook、Airbnb等企業,人稱“矽谷人脈王”。2002年,在PayPal賣給eBay後,霍夫曼創立了領英,在苦心經營14年後,終於能將手中1450萬股的股權全部高價套現,總額超過了28億美元。
“PayPal黑幫”成員:里德·霍夫曼,馬克斯·列夫琴,彼得·蒂爾,埃隆·馬斯克(左至右)
領英CEO傑夫·韋勒(Jeff Weiner)的收益也非常可觀。雖然今年2月領英股價暴跌時,他曾捐出價值1400萬美元的領英股票提振員工士氣,但根據美國證監會(SEC)的記錄,韋勒在收購案中能獲得3200萬美元的補償金。因為根據合同,如果領英被收購,高管們都會得到一筆補償金,除了韋勒,CFO索德羅(Steven Sordello)也能拿到1100萬美元。不過,這些數字是根據去年底領英每股225美元估算的,按照每股196美元的收購價計算,實際到手的現金會略少一些。
“微軟出的價格過高了,尤其因為領英現在還在虧錢。”美國金融信息平臺GuruFocus.com的創始人田測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田測產表示,微軟在並購上並沒有良好的歷史記錄,最典型的案例是2013年以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的手機業務,結果是在大規模裁員後,又以3.5億美元的低價賣給了富士康子公司富智康和芬蘭公司HMD Global。
田測產同時表示,此次並購並不會對微軟長期股價有多少影響,“從微軟龐大的資金流動來看,在領英上的高溢價是微不足道的。”
另有傳聞說微軟此次收購領英系“三顧茅廬”。最初,微軟曾報價5億美元收購領英,結果遭拒。在領英IPO前夕,微軟又給出了近20億美元的報價,雖然接近達成協議,但當時微軟負責戰略與合作的副總裁漢克·維吉爾(Hank Vigil)認為報價太高,最終選擇了放棄。但領英方面表示,韋勒從來沒想過以接近20億美元的價格賣掉公司。
韋勒也在發送給全體員工的郵件中表示:“通過利用領英的網絡去支撐微軟10億用戶生態系統中的社交和身份功能,大幅提升領英的覆蓋範圍和用戶參與度。請想象一下,領英的社交圖譜與Outlook、日程表、活動目錄、Office、Windows、Skype、Dynamics、Cortana、必應,以及許多其他微軟產品交融在一起。”
印度裔CEO的“雲大餅”
相比領英高管們的套現狂歡,這一微軟史上最大的並購案被解讀為納德拉努力振興微軟的主要措施之一。
不過,納德拉2014年接任微軟CEO後,季報與前任同期相比,都是疲軟的。從上述微軟員工的表態也能看出,納德拉的表現似乎並沒有達到服眾的程度,他急需邁出一大步,讓微軟告別在大眾眼中是一所“養老院”的印象。
也有業內分析認為,這項收購對微軟而言確實有著不小的意義,這表明微軟正通過收購方式重新殺回社交網絡,同時也體現出微軟正減少對Windows操作系統的依賴,轉而重視雲服務,進而向一個重要的服務提供商身份轉變。
就如納德拉在公開信中所述:“這筆收購匯集了世界領先的專業雲計算與全球領先的專家網絡。我一直在了解領英,其擁有優秀的雲服務,企業也將不斷壯大。”
“這個交易非常有道理,美國的五大科技公司都在向用戶社區方向轉。領英是非常好的資產,現在微軟買到了。我想,其他五大科技公司應該非常妒忌。”紐約的對沖基金經理陳凱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納德拉原本就出身於“智能雲”部門,他也將微軟未來的業務增長寄希望於“智能雲”。對於Windows系統和Office業務則更多的是希望能夠穩定產生凈利潤,再投入其他項目的擴張。
納德拉對於這筆交易保持樂觀的信心源頭則是,Office 365(針對企業的高端雲服務)、領英和Dynamics(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三者結合後的業務前景,“雲計算業務是我們勢頭最強勁的領域,如果再加上收購領英帶來的雲計算方面的資產,帶來的不只是服務的增加,還有一個強大的服務網絡,這將給我們帶來最好的長期變現機會。”
目前來看,收購領英就等於微軟獲得了1萬名專註“數據”的員工、超過4.33億的用戶,以及30億美元的年營收額。不過,微軟的凈利潤也會因為領英的凈虧損而減少1.7億美元。
回頭來看,微軟近年以來的重大收購案多是為了獲得客戶資源,從而更好地建設“智能雲”。例如,2011年5月,微軟以85億美元並購Skype(一款即時通訊軟件);2012年6月,以12億美元收購企業社交網絡服務商Yammer。
而在這筆買賣中,微軟還動了點“小腦筋”。雖然賬上顯示,微軟目前擁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但微軟表示,將發行新債券為此項交易融資。
事實上,微軟的現金出於避稅的考慮,大部分轉移存放在海外賬戶。如果匯回美國將繳納高達35%的公司所得稅。而在美國發行債券籌措現金則不僅不需要納稅,而且利息支出還可以抵扣美國部分的盈利,更進一步省稅。
消息傳出後,穆迪評級公司表示,將考慮微軟AAA級信用評級降級的可能性。為數不多持有穆迪AAA評級的公司目前有微軟、強生和埃克森美孚。
“根據當前的稅法,微軟的舉債行為相當於‘免費的資金回國’。”南加州大學法律與商業教授、稅務專家愛德華·克萊恩巴德(Edward Kleinbard)表示。
如果此次並購交易進展順利,那麽所有的產品都將以特斯拉品牌落地。
i 黑馬訊 6月22日消息, 今日,由埃隆·馬斯克擔任首席執行官的特斯拉公司宣布擬收購由其本人擔任董事長的太陽能公司SolarCity。事實上,SolarCity就是馬斯克旗下的家用光伏發電項目公司。
在致SolarCity創始人致萊夫的報價信函中,特斯拉董事會提議收購SolarCity所有流通在外的普通股,作為交易回報,SolarCity將獲得特斯拉的普通股,也就是說,這一並購交易價格相當於每股26.5美元到28.5美元。
按照在宣布此次交易提議之前的特斯拉股價計算,此股票兌換股票的交易總價格大約為28億美元。
據了解,兩公司攜手後,用戶將可以享受到安裝太陽能電板,電力問題全解決的服務,包括給電動汽車充電。
如果此次並購交易進展順利,那麽所有的產品都將以特斯拉品牌落地。馬斯克表示,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銷售和執行成本將下降,因為Solarcity和特斯拉產品將進行整合。
馬斯克表示,“決定將這兩家公司合二為一,是股東們獨立於我之外進行投票的結果。只要除我之外的大多數股東贊成,那麽這一決定就得往前推進。道理就這麽簡單,我們可能會提出想法,但最終的決定還要由股東決定。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越來越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以下為特斯拉報價書全文:
尊敬的林頓:
能夠向您及SolarCity董事會呈交以特斯拉普通股交換收購貴公司所有流通在外普通股的提議,我們倍感高興。根據完成盡職調查事項的結果,我們提議按照特斯拉普通股的0.122倍至0.131倍的價格來換取SolarCity的普通股。也就說,相當於以每股26.5美元到28.5美元的價格收購SolarCity的全部流通在外的股票,這一價格比SolarCity今天的收盤價格高出21%至30%。我們認為,我們的建議報價公平合理,也是能夠讓SolarCity及其股東接受的價值,同時還能夠讓SolarCity的股東有機會參與整合後公司的相關事宜,因為他們將通過此次交易持有特斯拉的股權。
特斯拉董事會對SolarCity與特斯拉公司的潛在整合前景感到非常振奮。我們認為,產品、服務和運營等方面的協同可能性將進一步增大,而且這樣的合並將有利於我們的公司打造出各自的核心競爭力,並能夠走在市場前沿,不斷研發出創新方案,從而推出可持續的交通能源。我們認為,雙方的合並將為我們雙方的股東、客戶和員工帶來巨大的利益。
我們將致力於推進這一可能的並購交易,這對SolarCity和特斯拉各自的股東都很合理和公平。為確保這一點,特斯拉準備讓與兩家公司無利害關系的股東就此交易提議進行投票表決,並根據多數股東的意見,促成此次並購交易產生完美結局。另外,由於馬斯克和安東尼奧·格拉西亞斯(Antonio Gracias)在這兩家公司都有股權,因此他們將不能在兩家公司的董事會會議上對提議進行投票表決。我們相信,任何交易都需要經過各方董事會的深思熟慮和細心協商,而且還要充分考慮我們各個股東的意見。
我們的提議是根據完成盡職調查的結果、對相互同意的最終交易文件進行談判之後並由特斯拉董事會最終批準後才決定的。盡管交易還要受制於例行的常規條件,但我們認為,特斯拉能夠很好地以更加快速的方式來協調和完成這一交易。我們並不希望在圓滿推進這一能夠讓雙方相互受益的交易過程中出現重大的監管或其它障礙。
特斯拉期待雙方以友好的方式來推進這一交易。
我們希望與您進一步磋商這一潛在的交易,並希望迅速達成最終的交易協議。
特斯拉董事會敬上
提交招股說明書之後,華大基因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對於這家最早進入基因產業的民營機構來說,上市已經是毫無懸念的事情。
上月,華大基因旗下的藍色彩虹孵化及創投平臺總部落戶深圳,在簽約典禮上,華大董事長汪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闡述其一直提倡的生命經濟的理念。
穿著黑色快幹褲,腳上蹬著登山鞋,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偶爾咧嘴大笑,眉眼里也全是笑意的汪建,精力充沛得讓人很難將他跟老人、長者這些詞聯系起來。面對鏡頭,汪建笑侃自己已經不可能逆生長,但是要再幸福地跑60年。
汪建身上有著不少沖突點:其土匪般張揚的個性與大眾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相差甚遠,但卻實在地推動國內基因測序技術應用,促進前沿醫療產業的發展;他不認為市場經濟能夠推動科技進步,但華大卻一直沒有停止走進資本市場的步伐。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
健康第一
近年來,其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次數有所增多,敢說直言的作風常常引發輿論關註。對於他個人也出現了一些負面評價,對此,汪建毫不在意:“你把我說得跟妖魔一樣我也不在乎,說我是網紅也不反對。”
不在意別人評價,恣意妄為、隨性而活,比起功名利祿,如今汪建更註重生活的質量。
“我現在上班基本靠走路,如果華大有車就坐華大的車,我自己是不會買車的。”汪建和王石是多年好友,常常約在一起登山,兩人在六年前曾登上珠穆朗瑪峰。
讓更多人意識到重視生活質量,是汪建如今說得最多的話。在現場采訪時,他得意地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深圳綠色低碳論壇上,其曾勸說一個主持人每天步行到地鐵站。
兩年前,汪建提出生命經濟,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困境下,這是最具潛力的未來經濟模式,而人與健康是社會保持活力最為重要的因素。
“如果大家都同意健康和生命第一重要,那現在健康和生命為什麽不能變成第一重要的經濟發展模式呢?”在采訪過程中,汪建用反問語氣問出一個心中早有答案的問題。
生命第一是汪建早年經歷帶來的領悟。長期高強度工作以及不健康飲食讓汪建患上冠心病。曾經一段時間,汪建血液中脂肪含量比正常水平高出許多,這也讓他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自由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要是沒健康,全都泡了湯。”在藍色彩虹典禮上,汪建隨口改編了一首打油詩。
而面臨著緊湊的生活節奏,生活質量往往被大眾忽視。汪建也承認,目前其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如何喚醒人們在認知上對於健康理念的重視。“只有把我們的思想觀念上升到生命經濟,上升到健康第一的觀念上,這個經濟模式才能出來。”
2003年,SARS在國內暴發。當時,汪建跟隨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主任赴廣東采集樣本,卻並無任何收獲而返。彼時的華大,只是由汪建等8名海外留學人員創辦的民間性質的研究機構,並非“國家隊”,沒有相應防護等級的研究室,按照規定不能進行SARS研究。這件事情對其觸動很大,也為其後被國家隊收編埋下伏筆。
後來華大基因研究中心輾轉獲得軍事醫學科學院無償提供的4株從SARS患者組織樣本提取的冠狀病毒,並開展了SARS的研究。經過近100個小時的努力,華大在全國率先研制成功了樣本冠狀病毒抗體檢測酶免診斷試劑盒。
“大家都不把小概率當回事了,都去追逐大概率,SARS、禽流感這些疾病一開始都是小概率,沒有防治住,一旦發生到你身上那就是100%,而且是終身的。”汪建說道。
目前,大眾對健康理解往往是以對疾病的治療代替身體保養,“中國人大部分積蓄花在最後的28天上,而不是健康上。”在汪建看來,健康產業的花費應該逐漸前移,從治療移向更早階段的保養。他認為將前沿的生物科技變成規範的商業行為,社會共同宣傳才能有利於整個生態發展,這不僅僅是華大一家商業機構能夠達成的目標。“最大的問題是相關部門還沒有這樣的意識,很多疾病會花費巨大的經濟代價。”'
掌握主動權
2003年5月,研制出SARS疫苗後,中國科學院正式組建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將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收編”進國家隊。
作為半機構半民營“混血兒”,華大開始得到政府撥款填補部分研發支出。然而,這些撥款為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1%項目和水稻基因組項目,華大投入2.8億元經費,國家撥款仍然無法讓華大擺脫負債狀況。
“混血兒”華大長期以來保持先產出科研成果,再獲得政府資金的研發模式,汪建將這形容為“吃完飯政府買單”,但生物科學的研發常常耗費大量成本。
根據華大公布的招股說明書,華大基因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在2014年下滑嚴重,幅度達到79.3%。其中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上遊測序合作商Illumina在2014年下半年突然提高了測序試劑的價格,漲幅為55.81%,這嚴重擠壓了華大的利潤。
因為Illumina在業界擁有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華大過去測序儀主要采購自Illumina,自身的發展嚴重受制於與上遊廠商的議價能力。在年收入增加的情況下,仍然無法阻止利潤下滑。被動接受上遊產業壓制並不是汪建的做法,經此一役,華大做出進入上遊決定。
2013年,華大基因收購了美國測序技術公司Complete Genomics之後,共同研發了新一款高通量二代測序儀,提高了基因測序的效率,降低單次檢測成本。
目前,這樣一臺儀器可以將華大宮頸癌的基因篩查成本控制在100元以內。
獲批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每例的價格控制在2000元以內,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與傳統的羊水穿刺診斷唐氏綜合征的價格相差無幾,但是傳統方式對胎兒與孕婦都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面臨流產的風險,而無創的方式只需要孕婦的五毫升血。
從依賴進口測序設備到自主研發,華大完成了從產業下遊到上遊轉移,汪建重新掌握了主動權。
收購之後,華大與Complete Genomics在原有測序原理上對測序儀進行改進,華大基因執行副院長劉心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比過去使用的進口測序儀,因為原理不同,這款測序儀準確率更高。“兩款測序儀使用前都要對一個DNA模板拷貝,再用拷貝件去複制下一個模板,由於拷貝的過程很可能出錯,如果用出錯的模板再去複制,錯誤率就會放大,但是我們這家測序原理不一樣,它始終用原始模板進行拷貝,這樣即使有錯誤,也只有一個錯誤,它的錯誤不會累積放大。”
野心與胸懷
旗下華大醫學的基因測序服務是華大最為投資人看好的最具增長空間的消費級內容,其基因檢測中心所提供的無創產前服務,每天接收全國超千例樣本,然而汪建並不滿足於此。
2015年愚人節,汪建找到投資方和華大領導層,提出共同建造藍色彩虹孵化器。經過一年時間,藍色彩虹孵化了八個項目,首期項目都是從華大基因孵化而出,進行產業化運營,其中包括華大精準營養的項目。
華大基因也將自身的基因測序技術以及其下在農業、醫學等方面大數據資源與初創團隊有序共享。孵化平臺引入松禾資本、同創偉業本地創投為孵化項目提供啟動資金。同時,藍色彩虹集結資本、技術等資源建立了基因應用聯盟。
這一連串的布局背後,是華大也是汪建的野心:建立更為開放的平臺,培養出生命科學的獨角獸公司。
作為華大基因目前下設的經營性項目之一,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為華大醫學業務帶來部分收入。華大基因在今年3月份宣布完成了100萬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然而這僅僅是生物基因技術小部分應用領域,藍色彩虹CEO、基因應用聯盟執行秘書長劉靚認為未來生命經濟領域會有更大體量的項目產生。“我們預計未來十到十五年行業可以出現類似BAT這樣市值過萬億的企業,藍色彩虹希望培育出殺手級的應用。”劉靚說道。
目前,健康產業市場空間正在不斷擴大,生命科學產業呈現爆發式的增長,預計未來消費市場將達到上百億級別。一時間,行業內湧入更多的競爭者,而汪建應對之策是將資源開放出來。“我害怕競爭,我不喜歡競爭。”其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我不是一個社會競爭者,我是一個社會的引領者。華大很願意把我們過剩的產能介紹給社會。”
2015年底,華大基因原CEO王俊出走創辦“碳雲智能”,定位人工智能的精準醫療。
在外界紛紛猜測王俊出走內幕之時,華大CEO楊爽出席“碳雲科技”成立儀式,汪建向媒體表示支持,並稱“孩子大了,愛幹什麽幹什麽”。汪建希望在華大的氛圍中,員工可以來去自由,“華大本身已經到了一個良性發展的狀態了,我們就是中國的基因產業界的孵化器,基因教育,基因科技的一個加速器,從這里經過的人,在社會上更有能耐,對社會貢獻更大,我們都很高興。”
而對於華大,汪建顯然有著更高的期許。“我認為生命科學和生物產業發展需要一個全新的創新的城市,我叫做生命科技創新未來城市。我現在的夢想就是建設這樣的城市,我們是這個城市的主導者,我們是這個城市的平民,我們是這個城市的管理者、引領者。”
上市熱情
作為基因帝國的掌舵人,對於將生命科學過分市場化的行為汪建並不推崇,他認為,精準醫療關乎人身安全,過分市場化會帶來不規範操作隱患,國家在這方面應該多做引導宣傳。
然而,這並不妨礙華大基因走向資本市場的步伐。在此次公開招股書之前,華大曾經做出多種上市計劃,其中包括將華大醫學分拆出來上市港股,但這些計劃最終都未能實現。
華大要上市,在業內已經普遍認為這是必然的趨勢。“以華大現在的體量和它的基因檢測行業引領者的身份看,上市只是早晚的事情。”一位曾經接觸過華大的投資人這樣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此次公開招股說明書,是華大首次公開公司運營情況以及歷年收入利潤,過去神奇的面紗揭開,也迎來了大眾對其整體的盈利模式以及給予投資者回報的質疑。對於這些聲音,早已過了耳順之年的汪建仍然言辭激烈地進行了反擊,認為公眾過於關註資本的投入而忽視了華大真正的價值。
“如果我從經濟角度出發,賣高價,你們說的壟斷的話,必然會造成很大的利潤空間,這個利潤空間見不得人的商業行為就會發生,”而汪建認為這阻礙了生命科學的快速普及。“我們寧可不要高額的利潤,也要把它(生命科學)變成一個全民的民生項目,而這樣的民生項目是帶領中國走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我不要這一百個億的收益,我要快速的普及全世界。”
即將走入資本市場,汪建也一改過去對於投資者的強硬態度,而變得有所緩和,“對於華大來說,第一重要的是華大的員工,第二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投資人就是華大員工,員工虧不虧我是第一負責的。”在藍色彩虹典禮的群訪環節上,汪建對媒體說道。
汪建很清楚資本能給華大帶來足夠的研發資金,能夠更好地投入研發升級技術以普及推廣更為低廉的檢測應用。但是,同時,他也必須控制華大完全為資本操控淪為純商業化運作的公司,在專訪中,汪建反複強調即便未來上市,技術的研發也要堅持創新驅動而非資本驅動。
今年五月,有報章指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應邀出席建制派飯局時,指明政府要解決領展、港鐵和強積金對沖這「三座大山」,以消民怨。之後不久,特首梁振英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批評領展高層的薪酬不應與租金收入掛鈎,又指摘領展忽略其獨特的社會責任,不應只求賺到盡,罔顧公屋居民的生活需要。 港鐵和領展分別在2000年10月及2005年11月上市,當時特區政府及房委會都面對巨大財赤。透過將兩間公司上市,籌集資金去應付政府龐大開支,避免影響公共服務和興建公屋計劃。其實,政府在2003年亦有意把機管局上市,只因當時機管局盈利只得5億元,股本回報率低見1.4%,才放棄上市計劃。港鐵及領展上市,可以透過市場監察,推動公司管理層改善服務,提升效率。港鐵前身地鐵,未上市前一直以商業原則運作,表現遠勝於由政府高官管理的九鐵,是否上市並不太重要。至於領展,主要業務是負責管理房委會轄下的商場及停車場。未上市前,這些資產由房屋署負責管理,管理和營運表現差劣,透過上市可以推動改革,提升效率,讓居民可以享受更好的服務。然而,市場總有其缺陷,個別經營者擁有壟斷權勢,有力操控市場,損害消費者利益。管理層為了自身利益,只希望追求短期回報,與投資界的「賤精」合謀,千方百計推高股價,便可以高價行使認股權和分得巨額花紅。之後股價無以為繼,高位接貨的小股民損失慘重。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正凸顯投資界「賤精」的醜陋,他們賺個盆滿鉢滿,但所管理及經營的銀行不是破產,收歸國有,就是股價暴挫。 港鐵每日載客量超過500萬人次,佔公共交通市場四成多;而領展則負責管理公屋和居屋的商場及停車場,接觸全港四成人口,同樣擁有巨大的市場支配地位。加上港鐵及領展的資產原本由政府全資擁有(即屬全港市民),只因財困而被迫上市,公司由上市當日起便背負「原罪」,管理層更應小心翼翼,自我約束,切忌犯眾憎,成為眾矢之的。特首及政務司司長開腔「提醒」港鐵及領展,領展竟然擺出一副不可一世,「歡迎政府回購」的嘴臉,實在令人反感。領展回應說「公司從上到下,沒有人的薪酬及獎勵與租金升幅掛鈎」,這個說法確實不錯,因為公司高層的薪酬已完全與公司業績脫鈎。一眾董事及管理層用盡各種方法,不斷為自己增加現金和基金單位獎賞。上個財政年度(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領展除稅後溢利為163億元,較之前一個年度倒退四成,但公司最高薪酬的人(行政總裁王國龍)仍可獨得近3,500萬元。雖然已較之前一年度獨得4,000萬元有所收斂,但薪酬仍然遠超港鐵、機管局和一眾上市的地產公司(只較長地的李澤鉅為低),連經常扮鬼扮馬的「樓神」趙國雄也自愧不如(一年袋2,644萬元)。若然扣除投資物業重估,領展去年其實只賺約50億元,溢利遠遠低於其他公司(賺84億至201億元),實在很難解釋公司高層及其他董事何以分得巨額薪酬。領展主要業務不過是翻新商場(「裝修佬」)及物業租賃(「收租佬」),又享有先天壟斷優勢,如此低風險工作又怎值巨額薪酬?一眾高層及董事從基層市民及小股東身上搾取巨額薪酬,是否覺得羞恥?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www.lampunlee.blogspo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