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汪建:健康第一,別把積蓄都花在最後的28天上

提交招股說明書之後,華大基因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對於這家最早進入基因產業的民營機構來說,上市已經是毫無懸念的事情。

上月,華大基因旗下的藍色彩虹孵化及創投平臺總部落戶深圳,在簽約典禮上,華大董事長汪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闡述其一直提倡的生命經濟的理念。

穿著黑色快幹褲,腳上蹬著登山鞋,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偶爾咧嘴大笑,眉眼里也全是笑意的汪建,精力充沛得讓人很難將他跟老人、長者這些詞聯系起來。面對鏡頭,汪建笑侃自己已經不可能逆生長,但是要再幸福地跑60年。

汪建身上有著不少沖突點:其土匪般張揚的個性與大眾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相差甚遠,但卻實在地推動國內基因測序技術應用,促進前沿醫療產業的發展;他不認為市場經濟能夠推動科技進步,但華大卻一直沒有停止走進資本市場的步伐。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

健康第一

近年來,其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次數有所增多,敢說直言的作風常常引發輿論關註。對於他個人也出現了一些負面評價,對此,汪建毫不在意:“你把我說得跟妖魔一樣我也不在乎,說我是網紅也不反對。”

不在意別人評價,恣意妄為、隨性而活,比起功名利祿,如今汪建更註重生活的質量。

“我現在上班基本靠走路,如果華大有車就坐華大的車,我自己是不會買車的。”汪建和王石是多年好友,常常約在一起登山,兩人在六年前曾登上珠穆朗瑪峰。

讓更多人意識到重視生活質量,是汪建如今說得最多的話。在現場采訪時,他得意地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深圳綠色低碳論壇上,其曾勸說一個主持人每天步行到地鐵站。

兩年前,汪建提出生命經濟,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困境下,這是最具潛力的未來經濟模式,而人與健康是社會保持活力最為重要的因素。

“如果大家都同意健康和生命第一重要,那現在健康和生命為什麽不能變成第一重要的經濟發展模式呢?”在采訪過程中,汪建用反問語氣問出一個心中早有答案的問題。

生命第一是汪建早年經歷帶來的領悟。長期高強度工作以及不健康飲食讓汪建患上冠心病。曾經一段時間,汪建血液中脂肪含量比正常水平高出許多,這也讓他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自由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要是沒健康,全都泡了湯。”在藍色彩虹典禮上,汪建隨口改編了一首打油詩。

而面臨著緊湊的生活節奏,生活質量往往被大眾忽視。汪建也承認,目前其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如何喚醒人們在認知上對於健康理念的重視。“只有把我們的思想觀念上升到生命經濟,上升到健康第一的觀念上,這個經濟模式才能出來。”

2003年,SARS在國內暴發。當時,汪建跟隨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主任赴廣東采集樣本,卻並無任何收獲而返。彼時的華大,只是由汪建等8名海外留學人員創辦的民間性質的研究機構,並非“國家隊”,沒有相應防護等級的研究室,按照規定不能進行SARS研究。這件事情對其觸動很大,也為其後被國家隊收編埋下伏筆。

後來華大基因研究中心輾轉獲得軍事醫學科學院無償提供的4株從SARS患者組織樣本提取的冠狀病毒,並開展了SARS的研究。經過近100個小時的努力,華大在全國率先研制成功了樣本冠狀病毒抗體檢測酶免診斷試劑盒。

“大家都不把小概率當回事了,都去追逐大概率,SARS、禽流感這些疾病一開始都是小概率,沒有防治住,一旦發生到你身上那就是100%,而且是終身的。”汪建說道。

目前,大眾對健康理解往往是以對疾病的治療代替身體保養,“中國人大部分積蓄花在最後的28天上,而不是健康上。”在汪建看來,健康產業的花費應該逐漸前移,從治療移向更早階段的保養。他認為將前沿的生物科技變成規範的商業行為,社會共同宣傳才能有利於整個生態發展,這不僅僅是華大一家商業機構能夠達成的目標。“最大的問題是相關部門還沒有這樣的意識,很多疾病會花費巨大的經濟代價。”'

掌握主動權

2003年5月,研制出SARS疫苗後,中國科學院正式組建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將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收編”進國家隊。

作為半機構半民營“混血兒”,華大開始得到政府撥款填補部分研發支出。然而,這些撥款為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1%項目和水稻基因組項目,華大投入2.8億元經費,國家撥款仍然無法讓華大擺脫負債狀況。

“混血兒”華大長期以來保持先產出科研成果,再獲得政府資金的研發模式,汪建將這形容為“吃完飯政府買單”,但生物科學的研發常常耗費大量成本。

根據華大公布的招股說明書,華大基因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在2014年下滑嚴重,幅度達到79.3%。其中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上遊測序合作商Illumina在2014年下半年突然提高了測序試劑的價格,漲幅為55.81%,這嚴重擠壓了華大的利潤。

因為Illumina在業界擁有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華大過去測序儀主要采購自Illumina,自身的發展嚴重受制於與上遊廠商的議價能力。在年收入增加的情況下,仍然無法阻止利潤下滑。被動接受上遊產業壓制並不是汪建的做法,經此一役,華大做出進入上遊決定。

2013年,華大基因收購了美國測序技術公司Complete Genomics之後,共同研發了新一款高通量二代測序儀,提高了基因測序的效率,降低單次檢測成本。

目前,這樣一臺儀器可以將華大宮頸癌的基因篩查成本控制在100元以內。

獲批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每例的價格控制在2000元以內,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與傳統的羊水穿刺診斷唐氏綜合征的價格相差無幾,但是傳統方式對胎兒與孕婦都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面臨流產的風險,而無創的方式只需要孕婦的五毫升血。

從依賴進口測序設備到自主研發,華大完成了從產業下遊到上遊轉移,汪建重新掌握了主動權。

收購之後,華大與Complete Genomics在原有測序原理上對測序儀進行改進,華大基因執行副院長劉心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比過去使用的進口測序儀,因為原理不同,這款測序儀準確率更高。“兩款測序儀使用前都要對一個DNA模板拷貝,再用拷貝件去複制下一個模板,由於拷貝的過程很可能出錯,如果用出錯的模板再去複制,錯誤率就會放大,但是我們這家測序原理不一樣,它始終用原始模板進行拷貝,這樣即使有錯誤,也只有一個錯誤,它的錯誤不會累積放大。”

野心與胸懷

旗下華大醫學的基因測序服務是華大最為投資人看好的最具增長空間的消費級內容,其基因檢測中心所提供的無創產前服務,每天接收全國超千例樣本,然而汪建並不滿足於此。

2015年愚人節,汪建找到投資方和華大領導層,提出共同建造藍色彩虹孵化器。經過一年時間,藍色彩虹孵化了八個項目,首期項目都是從華大基因孵化而出,進行產業化運營,其中包括華大精準營養的項目。

華大基因也將自身的基因測序技術以及其下在農業、醫學等方面大數據資源與初創團隊有序共享。孵化平臺引入松禾資本、同創偉業本地創投為孵化項目提供啟動資金。同時,藍色彩虹集結資本、技術等資源建立了基因應用聯盟。

這一連串的布局背後,是華大也是汪建的野心:建立更為開放的平臺,培養出生命科學的獨角獸公司。

作為華大基因目前下設的經營性項目之一,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為華大醫學業務帶來部分收入。華大基因在今年3月份宣布完成了100萬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然而這僅僅是生物基因技術小部分應用領域,藍色彩虹CEO、基因應用聯盟執行秘書長劉靚認為未來生命經濟領域會有更大體量的項目產生。“我們預計未來十到十五年行業可以出現類似BAT這樣市值過萬億的企業,藍色彩虹希望培育出殺手級的應用。”劉靚說道。

目前,健康產業市場空間正在不斷擴大,生命科學產業呈現爆發式的增長,預計未來消費市場將達到上百億級別。一時間,行業內湧入更多的競爭者,而汪建應對之策是將資源開放出來。“我害怕競爭,我不喜歡競爭。”其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我不是一個社會競爭者,我是一個社會的引領者。華大很願意把我們過剩的產能介紹給社會。”

2015年底,華大基因原CEO王俊出走創辦“碳雲智能”,定位人工智能的精準醫療。

在外界紛紛猜測王俊出走內幕之時,華大CEO楊爽出席“碳雲科技”成立儀式,汪建向媒體表示支持,並稱“孩子大了,愛幹什麽幹什麽”。汪建希望在華大的氛圍中,員工可以來去自由,“華大本身已經到了一個良性發展的狀態了,我們就是中國的基因產業界的孵化器,基因教育,基因科技的一個加速器,從這里經過的人,在社會上更有能耐,對社會貢獻更大,我們都很高興。”

而對於華大,汪建顯然有著更高的期許。“我認為生命科學和生物產業發展需要一個全新的創新的城市,我叫做生命科技創新未來城市。我現在的夢想就是建設這樣的城市,我們是這個城市的主導者,我們是這個城市的平民,我們是這個城市的管理者、引領者。”

上市熱情

作為基因帝國的掌舵人,對於將生命科學過分市場化的行為汪建並不推崇,他認為,精準醫療關乎人身安全,過分市場化會帶來不規範操作隱患,國家在這方面應該多做引導宣傳。

然而,這並不妨礙華大基因走向資本市場的步伐。在此次公開招股書之前,華大曾經做出多種上市計劃,其中包括將華大醫學分拆出來上市港股,但這些計劃最終都未能實現。

華大要上市,在業內已經普遍認為這是必然的趨勢。“以華大現在的體量和它的基因檢測行業引領者的身份看,上市只是早晚的事情。”一位曾經接觸過華大的投資人這樣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此次公開招股說明書,是華大首次公開公司運營情況以及歷年收入利潤,過去神奇的面紗揭開,也迎來了大眾對其整體的盈利模式以及給予投資者回報的質疑。對於這些聲音,早已過了耳順之年的汪建仍然言辭激烈地進行了反擊,認為公眾過於關註資本的投入而忽視了華大真正的價值。

“如果我從經濟角度出發,賣高價,你們說的壟斷的話,必然會造成很大的利潤空間,這個利潤空間見不得人的商業行為就會發生,”而汪建認為這阻礙了生命科學的快速普及。“我們寧可不要高額的利潤,也要把它(生命科學)變成一個全民的民生項目,而這樣的民生項目是帶領中國走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我不要這一百個億的收益,我要快速的普及全世界。”

即將走入資本市場,汪建也一改過去對於投資者的強硬態度,而變得有所緩和,“對於華大來說,第一重要的是華大的員工,第二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投資人就是華大員工,員工虧不虧我是第一負責的。”在藍色彩虹典禮的群訪環節上,汪建對媒體說道。

汪建很清楚資本能給華大帶來足夠的研發資金,能夠更好地投入研發升級技術以普及推廣更為低廉的檢測應用。但是,同時,他也必須控制華大完全為資本操控淪為純商業化運作的公司,在專訪中,汪建反複強調即便未來上市,技術的研發也要堅持創新驅動而非資本驅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2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