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曾提到對股價的12種最愚蠢(最危險)的錯誤認識:
1、股價已經下跌這麼多了,不可能再跌了;
2、抄底買入,你總能知道什麼時候一隻股票跌到底了;
3、股價已經這麼高了,怎麼可能再漲呢;
4、股價只有3美元,我能虧多少呢;
5、最終股價會漲回來的;
6、黎明前總是最黑暗的;
7、等股價反彈到10美元時我才會賣出;
8、我有什麼可擔心的,保守型股票不會波動太大;
9、等的時間太長了,不可能上漲了;
10、看看我損失了多少錢,我竟然沒買這只大牛股;
11、我已經錯過了一隻好股,我一定要抓住下一隻;
12、股市上漲,所以我一定是對的。股市下跌,所以我一定是錯的。
我認為還有第13種錯誤更為致命也更為隱蔽:價格已反映預期。
有的投資被腰斬再腰斬,但很多人一直呆在裡面不出來;而有的投資翻倍再翻倍,很多人一直準備但從未買入。我一直很好奇其中的原因。這並不能用研究不夠來解釋,因為很多老手也未能倖免。我認為最核心的原因是大家「誤認為」價格已反映預期,從而犯了允手指的不作為錯誤。
「價格已反映預期」其實是有效市場理論,但很多價值投資者卻從未察覺。因為這和我們觀察到的很多現象很吻合。比如重大政策或公司定期報告公佈前的幾個小時,股價就有反映,我們不得不承認「消息人士」其實比我們有優勢;再比如利好或利空消息公佈後,股價卻常常反向運動,即所謂的「利空出盡/利好出盡」。
「價格已反映預期」最可怕的地方在於讓人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進而喪失信心,而信心對投資者是極重要的。久而久之就變得非常在意市場(短期漲跌)的反應,即使研究再深入也要尋求市場和其他投資者的認同,這從每個股吧或論壇裡都充滿了焦慮的投資者中可見一斑。很多人能做到不為股價短期的漲跌所動,但卻常常關注某一時點(比如定期報告公佈)的價格和市場觀點,就是這個原因。
「價格已反映預期」導致的最可能的結果就是鴕鳥政策,即什麼都不做。對任何事件,市場上總是能找到正反兩種聲音,而且看起來都很有道理,各種名人大V也指天發誓自己決不可能錯。於是我們就一等再等,看著持有的股票一跌再跌,看著計劃買入的股票一漲再漲。
要避免其實也很簡單,明確它是有效市場理論的東西並加以拋棄。買入和賣出都依據自己的研究來做決定(不要關注短期股價,尤其不要在意論壇裡的各種觀點),並用一個稍長的時間來驗證操作正確與否。
本人在兩個月前開始看諗SIR的文章,令自己也想多咗好多嘢(正面既嘢)……
原來懂得適合地加按,靈活運用每舊錢,係可以達成財務增值,讀者有一些樓宇的問題,想請教諗SIR,之前也SEND過EMAIL,但未有回覆,因為不知道是否要參加101,102課程才可問?
ANYWAY,望能解答本人的疑慮,萬分感謝~本人的情況如何:
夫妻二人,擁有黃埔花園及大埔中心兩房單位各一間,而大埔中心是自住的,分別市值480萬和360萬,而欠款總共450萬,同樣是付三成首期供緊,月入共5.2萬,合共每月供緊17000蚊,黃埔單位收緊租13500,現有一些諗法,不知如何是好,望諗SIR能解答,謝謝~!
1.黃埔花園收租用作供款,自住大埔中心(長遠KEEP兩個細單位)
2.賣晒以上兩個細單位,二合一換個大單位黃埔花園自住好些?(以長遠升值潛力來看)
3.二人的借貸力,好不好再按100萬來買一些債券,外幣或車位等投資?(因為有辣招,不能買物業)望能解答本人的想了很耐,而想不通的問題,萬分激謝~~
清心直說黃先生上
答案
黃生呢個問題收到幾次email、更不時有follow up發新問題。只好說筆者暫時有能力解答其中一個,這亦保證了筆者時間平均用在眾多讀者,如發問後要等一段時間才見到回覆,有請大家見諒。
那希望透過解答幫讀者解決想了很久的問題吧,等佢個腦可以空些時間出黎陪下屋企人。讀者月入為52000,借貸力為52000/10000*2.59*50%=6.7mil,可惜搵過佢幾個問題都未見讀者有提年齡,其實借貸力會跟個人年齡而下降的,今次假設用40歲去答讀者問題,希望透過演算方法令各位有所得著。而40歲正處借貸力最頂點,6.70mil不用再折減。兩間樓合共供$17000,可惜未有提及按揭餘款欠幾多,此亦是重要資料。
回答讀者問題一、即如果我有兩間樓係手、點決定租邊間出去呢?首先要睇邊間現結欠近樓價之50%,邊間近就租邊間出去。因讀者借貸力只一般、未可以高到「無視一切」,現時已租出黃埔,那請看看此單位能否為你提供租金收入證明,如可借貸力即升至$(13500+52000)/10000-50%*2.59=8.48mil,即時可擁更有扣搞作空間。
問題二係好唔好賣哂兩個細單位,換個大單位自己住。咁即係將原本筆者提出的「一拆二」倒行逆施、作不得。如要住大屋、可參考「以租養租」之法。另外黃埔樓市走垮不看好,實在你見到大部份2015年有地鐵站既地方都已冇水位可走,當然你人脈好加勤力行盤比你搵到個真筍盤,可買入。
不少人將平價盤當做筍盤,實在要搞清。一間低層樓個價正路都比高層平、即佢賣得平係應該的、而唔係筍。更有經紀將原本應平10%既底層加高2%賣比你、而你仲以為自己比同類單位買平8%,希望大家不要犯錯。
最後是關於讀者問債券,外幣或車位的投資。筆者自己冇能力係呢個市況搵個值得投資既車位比大家、如有人覺得可以用一百幾十萬試一試不妨實行、最緊要你認為呢筆係細數唔放係心上。
剛過清明、你問我投資先人位可能比其他「位」更值博!是認真的,唔會搵先人黎開玩笑,要點係你要先解決流通性這死穴。
至於債券同外幣、由讀者發問條理已知是初接觸本blog的新同學、可先看看blog文再想一下,不用冒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bwg.html
在《旁觀者》基辛格的再造恩人這一篇中,關於偉人與繼承者:
「多年前和克雷默的長談使我注意到偉人處理公共事務的玄奧。沒有偉人,就沒有遠見,沒有領導,也沒有卓越和成就的標準。此外,在公共事務方面,平庸可謂毒藥。但是公共事務不像科學和藝術,不是個人之力所能成就的。公共事務必須持續下去。公共事務的偉人必須有後繼者。但是偉人留下的總是真空,只好由迪斯累裡所謂的只知道一點訓練,對其他方面一無所知的人繼任。
……而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英國伊麗莎白時期的塞西爾已找出了解決之道—他找來一流的同僚來培植自己的兒子,使之成為一流的繼任者。
如果一個偉人的繼任者只是庸庸碌碌的官僚或是奴顏婢膝者,之前的偉人不要也罷。一個本身有能力,又能提拔後進的領導者才是真正的"偉人"與"領導者"。這樣的人看起來完全不同,舉止也和神話中的"偉人"大相逕庭。他並不是靠所謂的"領袖魅力"來領導的。所謂的"領袖魅力"即使不是媒體炒作出來的,也是令人反感、虛偽的東西。真正的強人是靠苦幹和奉獻來領導的,不會大全一把抓,而是以建立團隊為目的,而且治理靠的是正直而不是把人玩弄於股掌之間。這種人不狡黠,簡單而誠實。」
之前一個同學也跟我說過類似的觀點,他非常喜歡讀秦朝的歷史,秦國之所以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並不是秦始皇有多麼的牛,實際上春秋戰國時代不乏像他一樣水平的君主,關鍵是秦朝自秦穆公以來出現了許多英明的君主,繼任者即使沒有超越英明的前任,但也絕不是糟糕的君主,這樣經過幾代人的積累,到秦始皇時,秦國就如狂風掃落葉般收拾了山東六國。
《偉大的博弈》
第一章「人類本性墮落的大陰溝」(1653——1789)
合眾國銀行的股票算是當時唯一的藍籌股,人們漸漸追捧股票,漢密爾頓的連襟也是下屬杜爾利用內幕消息投機,最後引發金融恐慌。當然,漢密爾頓一直是廉潔奉公不謀私利的。他迅速採取措施防止了恐慌的蔓延,確保了股市危機不會對美國實體經濟造成長期負面影響。
在這期間,21個經紀商和3家經紀公司簽訂了《梧桐樹協議》,這被認為是紐交所的起源。漢密爾頓的政治對手伯爾利用開自來水公司的機會開辦了一家銀行,避開了漢密爾頓的聯邦主義者對銀行的壟斷,這家銀行即大通曼哈頓銀行的前身。
《財經》1998.12
《保監會:監管大戲如何開鑼》
保監會1998年成立。回顧了中國建國以來保險市場以及保險監管的發展歷程。探討了保險業面臨的眾多問題。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於1980 年恢復辦理國內業務,這個階段保險公司被定義為「政策性金融機構」。
1988 年,平安保險公司作為一家商業性保險公司在深圳成立,人保有了競爭對手。
1992 年,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美國友邦保險公司獲准在上海開業。一改國內保險公司面向單位展業的慣例,撒出一幫營銷員走街串戶,直接向市民賣保單,競爭有了新氣象。
保險市場迅速擴容,但問題也越來越多,相關法律和監管機構一直落後於市場。
再保險市場肥水外流,市場混亂。
《央行機構改革內幕》
中國人民銀行改革。撤銷人民銀行省級分行,跨行政區設置了9家分行。有利於保證中央銀行依法獨立、公正地履行其金融監管的職責,防範金融風險。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的解體。
對今天保險和央行的影響深遠。
《民企收購的「特色菜」》
民企通過買殼上市。「民企上市不存在法律障礙!」這是證監會官員近日的表態。人們習慣於把這種表態作反向的理解。但不論民企從證券市場籌資是否存在或明或暗的障礙,市場終究用它的力量作出了平衡。
《偉大的博弈》
尚福林做的序中說這本書講述了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全過程。我估計跟央視出的《公司的力量》還有《華爾街》差不多,Jackie說裡面還有許多關於華爾街黑暗混亂的部分。
| ||||||
「如果你的孩子考試,兩科拿A,其他拿BCD,傳統父母做法,是不是把他叫來罵一頓,然後想盡辦法找家教,補強後三科?」宏?皏?球總裁暨執行長陳俊聖說:「但更好的做法是對孩子說:『好好加油,將來靠這兩科A吃飯!』」 陳俊聖接受本刊專訪時,談到他上任一百五十天以來的作為與心情。 過去三個月,他積極走訪內部各個事業群,從北到南辦了三十幾場員工溝通會,談的都不是困難與問題,而是「找出可以考到A的科目」。 而他口中的宏?淲級競爭力,就是位於龍潭,號稱擁有比核電廠更堅固的七級防震設計,曾一度成為Google亞太區基地首選的伺服器資料中心eDC(Acer e-Enabling Data Center)。 「那個有我們底層的實力,我們做了十幾年的資料中心,知道它的眉角在哪裡,」陳俊聖說。除了原本的業務之外,還可以結合軟體、應用程式,自建雲(BYOC)的概念就是這麼來的。甚至,他還想把管理伺服器的know-how外包,建立新的獲利模式。 eDC獲利差,差點被分家 這個被視為宏?痐T度再造轉型救星的單位,原本是個冷衙門。施振榮在二○○一年意識到PC榮景不再,帶著四千名員工二度創業,砸下三十億興建eDC,開創微巨(Mega Micro)電子化營運服務的新模式,信誓旦旦的要帶領宏?祡鄎活C 然而直到二○一二年,宏?皉b硬體裝置的營收佔比仍高達九成四,新服務對營收貢獻不到一%。前董事長王振堂當年受訪時甚至直言「資料中心不是好生意!」一度打算將eDC切割出去。「當時講雲端講服務,根本沒人聽得懂,」一位長期觀察宏?眭漸~資分析師說。 如今風水輪流轉,在陳俊聖帶領下,冷衙門一夕之間翻紅。「雲端是當前PC產業的解答,你看惠普、戴爾、聯想,只要沾到一點邊的都會被rerating(重新估值)。」該分析師說。 然而雲端的夢再大,對比產值高達上千億的PC本業,終究還是九牛一毛。並且,相較於聯想、戴爾的雲端轉型,宏?痐w經慢了三到五年。 「Jason(陳俊聖英文名)除了賣夢之外,還是得要想辦法把(NB)市佔率衝回到一%以上,用硬實力去帶軟實力,才有可能真的讓宏?眥f轉勝,」該分析師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