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13種錯誤:價格已反映預期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hrp5.html

彼得林奇曾提到對股價的12種最愚蠢(最危險)的錯誤認識:
1、股價已經下跌這麼多了,不可能再跌了;
2、抄底買入,你總能知道什麼時候一隻股票跌到底了;
3、股價已經這麼高了,怎麼可能再漲呢;
4、股價只有3美元,我能虧多少呢;
5、最終股價會漲回來的;
6、黎明前總是最黑暗的;
7、等股價反彈到10美元時我才會賣出;
8、我有什麼可擔心的,保守型股票不會波動太大;
9、等的時間太長了,不可能上漲了;
10、看看我損失了多少錢,我竟然沒買這只大牛股;
11、我已經錯過了一隻好股,我一定要抓住下一隻;
12、股市上漲,所以我一定是對的。股市下跌,所以我一定是錯的。

 

我認為還有第13種錯誤更為致命也更為隱蔽:價格已反映預期

 

有的投資被腰斬再腰斬,但很多人一直呆在裡面不出來;而有的投資翻倍再翻倍,很多人一直準備但從未買入。我一直很好奇其中的原因。這並不能用研究不夠來解釋,因為很多老手也未能倖免。我認為最核心的原因是大家「誤認為」價格已反映預期,從而犯了允手指的不作為錯誤。

 

「價格已反映預期」其實是有效市場理論,但很多價值投資者卻從未察覺。因為這和我們觀察到的很多現象很吻合。比如重大政策或公司定期報告公佈前的幾個小時,股價就有反映,我們不得不承認「消息人士」其實比我們有優勢;再比如利好或利空消息公佈後,股價卻常常反向運動,即所謂的「利空出盡/利好出盡」。

 

「價格已反映預期」最可怕的地方在於讓人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進而喪失信心,而信心對投資者是極重要的。久而久之就變得非常在意市場(短期漲跌)的反應,即使研究再深入也要尋求市場和其他投資者的認同,這從每個股吧或論壇裡都充滿了焦慮的投資者中可見一斑。很多人能做到不為股價短期的漲跌所動,但卻常常關注某一時點(比如定期報告公佈)的價格和市場觀點,就是這個原因。

 

「價格已反映預期」導致的最可能的結果就是鴕鳥政策,即什麼都不做。對任何事件,市場上總是能找到正反兩種聲音,而且看起來都很有道理,各種名人大V也指天發誓自己決不可能錯。於是我們就一等再等,看著持有的股票一跌再跌,看著計劃買入的股票一漲再漲。

 

要避免其實也很簡單,明確它是有效市場理論的東西並加以拋棄。買入和賣出都依據自己的研究來做決定(不要關注短期股價,尤其不要在意論壇裡的各種觀點),並用一個稍長的時間來驗證操作正確與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939

理財信箱(13):初心者想了很耐而想不通的問題 諗sir

http://notcomment.com/wp/?p=19579

本人在兩個月前開始看諗SIR的文章,令自己也想多咗好多嘢(正面既嘢)……

原來懂得適合地加按,靈活運用每舊錢,係可以達成財務增值,讀者有一些樓宇的問題,想請教諗SIR,之前也SEND過EMAIL,但未有回覆,因為不知道是否要參加101,102課程才可問?
ANYWAY,望能解答本人的疑慮,萬分感謝~

本人的情況如何:

夫妻二人,擁有黃埔花園及大埔中心兩房單位各一間,而大埔中心是自住的,分別市值480萬和360萬,而欠款總共450萬,同樣是付三成首期供緊,月入共5.2萬,合共每月供緊17000蚊,黃埔單位收緊租13500,現有一些諗法,不知如何是好,望諗SIR能解答,謝謝~!

1.黃埔花園收租用作供款,自住大埔中心(長遠KEEP兩個細單位)
2.賣晒以上兩個細單位,二合一換個大單位黃埔花園自住好些?(以長遠升值潛力來看)
3.二人的借貸力,好不好再按100萬來買一些債券,外幣或車位等投資?(因為有辣招,不能買物業)

望能解答本人的想了很耐,而想不通的問題,萬分激謝~~
清心直說黃先生上

 

答案

黃生呢個問題收到幾次email、更不時有follow up發新問題。只好說筆者暫時有能力解答其中一個,這亦保證了筆者時間平均用在眾多讀者,如發問後要等一段時間才見到回覆,有請大家見諒。

那希望透過解答幫讀者解決想了很久的問題吧,等佢個腦可以空些時間出黎陪下屋企人。讀者月入為52000,借貸力為52000/10000*2.59*50%=6.7mil,可惜搵過佢幾個問題都未見讀者有提年齡,其實借貸力會跟個人年齡而下降的,今次假設用40歲去答讀者問題,希望透過演算方法令各位有所得著。而40歲正處借貸力最頂點,6.70mil不用再折減。兩間樓合共供$17000,可惜未有提及按揭餘款欠幾多,此亦是重要資料。

回答讀者問題一、即如果我有兩間樓係手、點決定租邊間出去呢?首先要睇邊間現結欠近樓價之50%,邊間近就租邊間出去。因讀者借貸力只一般、未可以高到「無視一切」,現時已租出黃埔,那請看看此單位能否為你提供租金收入證明,如可借貸力即升至$(13500+52000)/10000-50%*2.59=8.48mil,即時可擁更有扣搞作空間。

問題二係好唔好賣哂兩個細單位,換個大單位自己住。咁即係將原本筆者提出的「一拆二」倒行逆施、作不得。如要住大屋、可參考「以租養租」之法。另外黃埔樓市走垮不看好,實在你見到大部份2015年有地鐵站既地方都已冇水位可走,當然你人脈好加勤力行盤比你搵到個真筍盤,可買入。

不少人將平價盤當做筍盤,實在要搞清。一間低層樓個價正路都比高層平、即佢賣得平係應該的、而唔係筍。更有經紀將原本應平10%既底層加高2%賣比你、而你仲以為自己比同類單位買平8%,希望大家不要犯錯。

最後是關於讀者問債券,外幣或車位的投資。筆者自己冇能力係呢個市況搵個值得投資既車位比大家、如有人覺得可以用一百幾十萬試一試不妨實行、最緊要你認為呢筆係細數唔放係心上。

剛過清明、你問我投資先人位可能比其他「位」更值博!是認真的,唔會搵先人黎開玩笑,要點係你要先解決流通性這死穴。

至於債券同外幣、由讀者發問條理已知是初接觸本blog的新同學、可先看看blog文再想一下,不用冒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30

2014/4/13 讀書筆記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bwg.html

在《旁觀者》基辛格的再造恩人這一篇中,關於偉人與繼承者:

「多年前和克雷默的長談使我注意到偉人處理公共事務的玄奧。沒有偉人,就沒有遠見,沒有領導,也沒有卓越和成就的標準。此外,在公共事務方面,平庸可謂毒藥。但是公共事務不像科學和藝術,不是個人之力所能成就的。公共事務必須持續下去。公共事務的偉人必須有後繼者。但是偉人留下的總是真空,只好由迪斯累裡所謂的只知道一點訓練,對其他方面一無所知的人繼任。
……而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英國伊麗莎白時期的塞西爾已找出了解決之道—他找來一流的同僚來培植自己的兒子,使之成為一流的繼任者。
如果一個偉人的繼任者只是庸庸碌碌的官僚或是奴顏婢膝者,之前的偉人不要也罷。一個本身有能力,又能提拔後進的領導者才是真正的"偉人"與"領導者"。這樣的人看起來完全不同,舉止也和神話中的"偉人"大相逕庭。他並不是靠所謂的"領袖魅力"來領導的。所謂的"領袖魅力"即使不是媒體炒作出來的,也是令人反感、虛偽的東西。真正的強人是靠苦幹和奉獻來領導的,不會大全一把抓,而是以建立團隊為目的,而且治理靠的是正直而不是把人玩弄於股掌之間。這種人不狡黠,簡單而誠實。」

之前一個同學也跟我說過類似的觀點,他非常喜歡讀秦朝的歷史,秦國之所以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並不是秦始皇有多麼的牛,實際上春秋戰國時代不乏像他一樣水平的君主,關鍵是秦朝自秦穆公以來出現了許多英明的君主,繼任者即使沒有超越英明的前任,但也絕不是糟糕的君主,這樣經過幾代人的積累,到秦始皇時,秦國就如狂風掃落葉般收拾了山東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42

上週更新 (13 Apr - 19 Apr) PARTIPRAL - 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4/04/13-apr-19-apr.html
組合單位值: 99.32
組合週回報: -4.32% (2014年回報: -5.77% / 4月回報: -8.27%)

現金水平: -30% (上週: 15%)

復活節長假期前一週恆指下跌1.06%、國指下跌1.45%、地產分類指數下跌1.06%。騰訊(700)連續第二週平收;金沙(1928)下跌2.86%、銀娛(27)下跌3.47%。整體發展似是正在消化滬港通消息後的獲利盤壓力,增長股中澳門、科網界別仍然是未有起色;醫藥、環保則稍稍好轉;燃氣繼續是偏勁,中國燃氣(384)破頂。

上週大型板塊中內房算是明顯轉差,大摩報告指出內地樓市未來數月銷售和平均售價會趨惡化,有機會是分析員對內房股開始轉軚的先兆。分析員怎看可能沒太大關係,反正就算給中海外(688) $30的目標價有排都唔會到;想指出的是整體內房股股價已經弱了好幾個月,算是比實際業績跑前了起碼一季。目前只是剛剛開始見到業績轉差,可能會有一輪新的投資降級潮出現。中海外(688)本週三的今年首季業績是關鍵,要重點留意。

個人組合上週遭遇重大挫敗,滬港通後自己是陣腳大亂,雖然當日試過炒錯一轉AH折讓股幸保不失;但其後重注期權長倉預上波幅收窄,是近年最大的打擊。投資策略開始進退失據,過份追逐短線波幅而沉醉參與即市炒賣,已經開始侵蝕組合價值。可能是早排贏得太順,上週手風轉差後不懂得縮注,愈輸愈勁後才恍然大悟,所犯原來是很低級的錯誤。復活節長假期是一個冷靜和反省的好機會,未算釀成大錯前要開始思考下應該如何調整投資或投機策略。

投機方面最起碼是期權長倉一定要開始將每注注碼減一半,等慢慢贏回信心後才再算;投資個股,愈來愈無耐性是令操作上逐步偏離投資原則的導火線。不要太執著股價短期波動的道理很久以前已經明白,但學過的東西荒廢得耐是會忘記的。如此日日炒出炒入,淨係澳門股和金山軟件(3888)一個月內高買低沽來回已經不下十次,股價無郁過但卻自製股災,真的多多錢都唔夠輸。

目前港股組合只得和黃(13)一隻,但買入純粹是因為以為有套戥機會;後來已經證實原來只是自己無看清楚期交所規則,明日平掉相關倉位,輸手續費及差價離場。畢竟五月是傳統淡季,套回大量現金後,其實不用心急買貨。金山(3888)5月1號公佈首季業績,可能是唯一一隻要預早買回。

寫BLOG已經超過三年,無可能輸一獲就從此收檔;但若然再胡亂炒賣,相信終有一日是被逼摺埋。預左之後好一段時間都會很難捱,但除了縮注和謹慎之外,其實也是沒有辦法。暫時沒有太多操作意見可以分享,目前最需要的其實是先尋回自己的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06

高風險無評估 星展銀行再曝「誘騙」銷售 投資快報 雙鷺13

http://xueqiu.com/6491081143/29051802
我不懂公司評估,財務分析,估值建模,願景規劃之類的高技術活動。更不敢碰對沖,衍生品交易,動態資產組合,無風險套利等高大上操作。我只知道,科學表明人類的嗅覺所隱含的「Subconscious Memory」比大腦的理性記憶部分要靈敏N多倍,這就是為什麼母親可以從上百件洗過的衣服裡很快聞出哪件是自己孩子的。韭菜7年長一茬兒,現在我好像又聞到了點什麼,馬道長好,您這回炒菜換了個什麼味?[笑]

近日,據報導,有媒體記者接到了星展銀行客戶經理蘇珊(化名)打來的電話,其在電話中向記者推銷一款貴賓理財產品,稱年化收益最低10%,且保證收益。而當記者詢問是什麼理財產品時,卻表示不能公示。後據查,原來是一款高風險、卻毫無風險評估的「地雷」產品,當事人稱差一點就上當受騙。

高收益,卻不能披露的理財產品

「此款產品在春節前僅為私人銀行客戶即資產在600萬元以上客戶專屬定製,因為2013年是星展銀行服務中國大陸市場20週年,所以近期將這款產品拿出來回饋普通客戶。」星展銀行銷售人員如是介紹。

在電話中,蘇珊先是詢問了記者的理財需求和目前在做的理財產品,當記者表示最近將有一筆理財產品到期時,蘇珊立即向記者推薦了這款貴賓理財產品,但當記者詢問產品名稱時,其卻三緘其口。

蘇珊介紹說,這款理財產品保證年化收益10%,而且可以寫在合同中,讓記者不用擔心收益問題。此外,其還表示這款產品銷售渠道比較隱蔽,在星展銀行官網也沒有披露過,因為這些定製類產品監管層有規定不能公示。

然而,記者後來查閱銀監會相關條款,中國銀監會2008年在《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要求,充分履行銀行責任,切實做好信息披露。其中,要求銀行向客戶提供理財產品賬單、市場表現情況報告、收益情況報告以及向客戶提供收益測算依據的規定,做好信息披露,充分保障客戶金融信息知情權。銀監會在2011年6月底發佈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指出,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應當做到成本可算、風險可控、信息披露充分。上述監管辦法並未提及定製產品不能披露的問題。

相關規定還明確,商業銀行不得將存款單獨作為理財產品銷售,不得無條件向客戶承諾高於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率。

「在推銷過程中,理財經理沒有問及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就推銷如此高收益產品,而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一旦出現問題,必然使投資者受到較大的損失,保證收益率雖然在銀行業有著不成文的默契,但是根據監管規定是一定不允許寫在合同中的,說到底,買者自負的市場必須要讓投資者漸漸適應」.

實為高風險產品「ELN」 早已匿跡數年

當記者拿到此款產品的大致說明時,才發現,高收益產品原來是一款ELN產品,投資香港市場50萬元人民幣起做,投資美國市場70萬元人民幣起做,約定期限由客戶自行決定,而這類產品自2008年金融海嘯開始,因極高的風險性已沉寂數年。

據瞭解,ELN中文名稱是股票掛鉤票據,掛鉤標的通常為一隻股票或者幾隻股票。在記者拿到的星展銀行理財產品介紹中寫明,ELN是一款掛鉤單一標的的結構性票據產品,掛鉤標的可以由客戶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星展銀行也會推薦標的),可以涵蓋全球市場,主要集中在美股、歐股和港股上。

具體獲得收益的方法為,客戶首先需要選擇一隻股票作為標的,例如客戶選擇了蘋果公司股票,假設期限為2個月、協定98%的折價率,則系統會告知票息為11.03%,即在兩個月的運行期間,客戶拿到的票息為11.03%(年化)。兩個月到期的時候,在定價日,若蘋果公司股票當天收市的股價大於協定的價格,產品結束,星展銀行返還客戶本金和票息;如果定價日當天收市的股價小於協定的價格,則客戶的本金和票息全部用來按照協定價格買入蘋果的股票,客戶持有,且無固定期限,可每日贖回。

在星展銀行推薦的股票名單中,騰訊、聯想控股皆榜上有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款產品收益率還可以根據投資人協定價格不同而有高有低。如騰訊股票如果協定94%的折價率,客戶的年化收益率將達到17.07%,而若協定92%的折價率,年化收益只有12.82%。

星展銀行理財經理還向記者強調,這款產品目前賣得很好,大部分客戶都是獲利的,而且即便是被動買入了股票,股票上漲獲利也十分可觀。

據報導,雖然客戶經理將產品說的天花亂墜,ELN的風險卻是極高。首先客戶需要承擔匯率變化的風險,此外買入股票後的損失都由客戶自行承擔。或許是出於讓消費者打消風險過高的顧慮,記者發現,星展銀行將潛在風險用客戶需承擔本金波動來形容,而並非本金損失,這樣模糊的形容對客戶意識到高槓桿風險是極為不利的。

2013年調查榜:

外資行投訴率排第一弱化理財產品風險排第一

根據銀率網最新公佈的調查顯示,2013年外資銀行投訴率在各類銀行中依然排名第一,投訴率達14.63%。而在購買理財產品的各類誤導現象中,迴避或弱化理財產品風險排名第一,佔比為24.4%,其次為誇大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佔比為18.9%。

業內人士表示,ELN的產品名聲不佳,為了完成銷售任務,客戶經理就要製造噱頭,往往是吹噓收益、掩飾風險,此類產品的說明書更是如同天書,一般客戶難以讀懂,成為潛在的風險隱患。

據報導,在十幾年前ELN便已面世,且在2007年一度暢銷。前港交所主席之女莫慧馨曾以不當銷售為由向匯豐私人銀行索償8000萬港元。莫慧馨於2003年1月至2007年11月,與匯豐訂立310份ELN及350份Accumulator合約。莫慧馨在2007年11月知悉其投資牽涉股票價值達9000萬美元(約7億港元),決定將合約平倉,損失8000萬港元。莫慧馨稱如果一直讓合約到期,其損失高達2.5億港元。

【相關新聞】投資者虧損上億星展內地推銷打折股

內地投資者在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的戶頭上存入數千萬元,1年多後不僅這些錢化為烏有,自己反倒欠星展(香港)數千萬元。這不是「天方夜譚」,據報導,2009年5月,星展(香港)已經向香港和內地法院提出訴訟,向多名內地客戶追討巨款。

買「打折股票」虧損上億

接受投資者的委託,將依法維護客戶合法權益的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肖金泉曾表示,一時難以統計一共有多少內地客戶遭遇星展的追討,但金額一定巨大。據報導,星展(香港)的私人銀行客戶薛女士曾向媒體反映,自己在2007年7月、8月間,在星展(香港)客戶經理的遊說下,成為該行私人銀行客戶。按照國際銀行業的通例,私人銀行客戶是銀行最高端、最優質的客戶,應當享受頂級理財服務。薛女士累計往星展(香港)賬戶存入8088萬港元,並在客戶經理的電話推薦下,同意購買所謂「打折股票」。2008年11月,薛女士在星展(香港)的賬戶被凍結,銀行對賬單顯示,其總資產淨值為-9446萬港元。

肖金泉指出,事實上,這些客戶購買的根本不是「打折股票」,而是一種風險極高的金融衍生產品——「股票累積期權合約」,英文名叫「Accumulator合約」。由於諧音緣故,香港金融界人士將其戲稱為「I kill you later(我待會兒再殺死你)」。這種產品最大殺傷力是:客戶的盈利在事先就被鎖定,但如市場逆轉,其虧損將被無限放大。香港中信泰富就因為購買這種產品幾乎被「殺死」,2008年巨虧近150億港元。

星展銀行多處涉嫌誤導

肖金泉認為,在內地客戶心中,把錢放在銀行最安全不過,即使投資虧損至多也就是把本金虧掉,不至於掉進無底深淵。星展(香港)的業務員正是利用了內地客戶對傳統銀行業務理解和對銀行的信任。

據他瞭解,星展(香港)的業務人員在和內地潛在客戶接觸時,都是以向客戶推介「打折股票」為名,強調可幫助客戶以低於市價價格買股票,並承諾這筆存款絕對安全、可隨時支取。此外星展(香港)長達幾十頁的合同全部用英文書寫。

根據香港地區法律規定,私人銀行向「專業投資者」出售Accumulator產品文件無須證監會核准。肖金泉指出,為了逃避監管,星展業務人員勸說完全不懂的內地客戶在合同上將自己表述為「專業投資者」,不但沒有將「專業投資者」的風險告知客戶,反而讓客戶誤認為「專業投資者」將享受更多的投資優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71

下崗,湖州15年 雙鷺13

http://xueqiu.com/6491081143/29062234
查看原图1998 年,中國國有企業改革,這場改革提出的首要任務就是減員,"下崗"這個詞也成了一代中國城市市民的傷痛記憶。當時,全市有 292 家各類企業要改制,情況錯綜複雜。直到今天,關於國有企業改革方向的爭論依然沒有停止過。
查看原图上世紀 90 年代初,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還是湖州的支柱產業。絲綢廠職工當年是令人羨慕的產業工人,許多黨政機關幹部子女還要借助父母的關係才能進入絲綢企業。在湖州,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成員,直接或間接從事與絲綢行業有關的工作。
查看原图張玉蘭,1961 年出生,1977 年進入湖州永昌綢廠做擋車工,1989 年就曾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2002 年下崗前已是副廠長。在為廠裡 2988 位員工辦理完下崗手續後,終於,張玉蘭在手續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查看原图42 歲的她打起兩份零工,白天在一家機關做後勤,晚上去做家政打掃衛生。甚至大年三十,別人都家家開始吃年團圓飯,她還在疏通廁所管道。現在,她擁有了一家自己的家政公司。
查看原图王綠英,1953 年出生, 1975 年進入東風絲織廠,1997 年下崗。和其他下崗工人一樣,她當時就覺得天都要塌了,時常會走神,燒飯不放水,買東西忘給錢。
查看原图王綠英從擺攤一年賺得的 3 萬元開始起家,現在已經退休在家帶外甥了,她的創辦和投資的企業還在正常運作,個人年收入可達到 10 萬以上。
查看原图凌蘭芳(右),1953 年出生,17 歲進湖州絲廠,在絲綢行業幹了 33 年後,被 28500 元錢「買斷」工齡下崗。
查看原图他帶領 21 個下崗工艱難創業,借錢 2600 萬先後收購兼併了 7 家絲綢企業。如今他的企業已發展成有著 7 億多優良資產的集團公司,使 5000 餘名職工重新上崗或得到妥善處理。他毫不避諱說自己的身家「過億了吧」。
查看原图楊美華,1963 年出生,1981 年進入湖州永昌綢廠做工人,2002 年被 18600 買斷 22 年工齡後下崗。
查看原图因為是技術骨幹,在永昌改制後,她是第一批被召回的 20 多個工人中的一個,基本沒有閒在家中過,去年退休後又被返聘到企業做車間主任。現每月工資加退休金共有 5000 元。
查看原图譚惠琴,1963 年出生,1989 年進入湖州永昌綢廠做工人,2001 年下崗,領取每月 260 元的失業金過了半年。
查看原图譚惠琴,1963 年出生,1989 年進入湖州永昌綢廠做工人,2001 年下崗,領取每月 260 元的失業金過了半年。
查看原图韓利群,1963 年出生,1980 年進入浙絲二廠做擋車工,2002 年改制下崗,被 19600 元買斷工齡。
查看原图之後有半年時間,她在江蘇、江西一些私人企業打工維持生活。退休後被返聘,現每月工資加退休金共有 5600 元。
查看原图陳英英,1962 年出生,1980 年進入浙絲二廠做繅絲工,2002 年改制下崗,屬「協保」一類。靠每月 380 元維持生活。
查看原图半年後,她再次回到改制後的浙絲二廠做工人。退休後被返聘,現每月工資加退休金共有 5550 元。
查看原图高筱潔,1963 年出生,1981 年技校畢業後進入湖州永昌做工人,1989 年開始做統計工作。分別於 1997 年和 2000 年經歷兩次改制,兩次下崗。第二次下崗時,被 18700 買斷了 22 年工齡。
查看原图家中發生這樣的變故,生活一下陷入困境,她靠著父母接濟勉強渡過。在保險公司打工兩年後,2002 年又重新回到改制後的永昌做辦公室管理工作。去年退休後同樣被企業返聘。現每月工資加退休金共有 5300 元。
查看原图陳躍江,1962 年出生,1980 年進入浙絲二廠做機修工,2002 年,夫妻雙雙下崗,他被 19450 元買斷工齡。
查看原图改制後他重新回到原廠工作,現退休金為每月 2500 元。

查看原图朱榮榮,1956 年出生,1978 年進入湖州德清綢廠做機修工,1995 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他也是省、市、縣的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00 年下崗時擔任廠長助理一職,一次性買斷工齡 9450 元,夫妻雙雙下崗。
查看原图改制後,他回到工廠從事機修工工作,現每月工資 2200 元。去年春節,湖州市總工會特別為曾是勞模的他發放了 4000 元春節慰問金和困難補助金。由於所在企業經濟狀況不好,他很擔心不能熬到後年退休。
查看原图陳逸新,1952 年出生,1968 年進入湖州菱湖絲廠做木工,2001 年,夫妻雙雙下崗,每月生活費 380 元。
查看原图下崗那年,兒子剛剛考上大學,夫妻倆不得不四處借錢為兒子交學費。陳逸新到旁邊的一家化學廠打零工,打掃衛生,作搬運等雜活,按日計工錢,有活幹的日子每天 11 元。他一年後回到改制後的工廠工作。現每月退休金 3800 元。
查看原图沈福珠,1952 年出生,1984 年隨丈夫轉業回到湖州,進入達昌綢廠做工人,1996 年下崗。
查看原图她開了家快餐店維持生活開支,直到退休。現退休金為每月 1900 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72

2014-5-13 工作記錄 By Chi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uo9.html
今天依然是主要在整理申洲國際的模板數據。
在整理到高管的時候,明顯感覺這個公司的管理層人士變動很複雜,看起來競爭很激烈的樣子,我覺得這個是有利於公司發展的。而不是像魏橋那樣家族化那麼嚴重。不過具體人事變動的原因還要去具體查一下。

讀書筆記:
「翻開美國歷史,不管哪一個時期都有暴力和苦痛,但是經濟大蕭條卻造就美國社區意識的抬頭,強調共享的價值,生命的喜悅和共同的希望——這就是不屈不撓的倖存者對『天災』的反應。」

在我的眼裡,美國這個國家就是有著神奇的魅力。我被它的多元化所吸引,被它的文明程度所吸引,被它的和諧多吸引,被它的自由所吸引。當文明程度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人們的思想反而會變得單純而美好。不會把事情想的很複雜。這反映在我的一些朋友問過我的一些我答不上來的問題上:

我告訴我的朋友說:在美國超市稱重量都是要自己去稱,然後根據商品編號打出條形碼來結賬。朋友會問:那如果人們都用廉價的條碼來打較貴得物品呢?我:。。。。。。

又有一次,我告訴朋友信用卡被盜刷,只要去銀行告訴工作人員情況,他們很快就可以償還你的扣款。朋友:那要是人們都自己刷了以後再去銀行說是盜刷呢?我:。。。。。

諸如此類我答不上來為什麼的問題還有很多,可是他們提到的這些情況卻也鮮有發生。也許我們會嘲笑美國人很傻很天真。可是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文明程度的不同吧。並不是說美國人的素質比我們高,而是當他們的經濟水平長期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上時,人們已經慢慢地脫離了在基礎生活上吃虧佔便宜的小掙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不會再這些小事上花心思了。所以,我想很多時候,人們的行為是由自己的經濟背景,自己所處的大環境所決定的。只有真正拍拖財富的束縛,才能使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感得到普遍的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74

2014/05/13 讀書筆記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uon.html

《偉大的博弈》

   尚福林做的序中說這本書講述了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全過程。我估計跟央視出的《公司的力量》還有《華爾街》差不多,Jackie說裡面還有許多關於華爾街黑暗混亂的部分。

第一章「人類本性墮落的大陰溝」(1653——1789

    講述了紐約的最早期的發展歷史,紐約最早叫新阿姆斯特丹,是荷蘭人的殖民地,1664年被英國人佔領。紐約繼承了荷蘭的商業精神。書中提及美國的政治紛爭源於傑斐遜與漢密爾頓的爭鬥,漢密爾頓扶持和鼓勵商業活動,強調政府在建立金融體系和維護經濟秩序中的積極作用。而傑斐遜則厭惡投機,他把紐約成為「人類本性墮落的大陰溝」。在我看來這種衝突更像是美國的清教徒文化與世俗的物慾文化之間的衝突,這從兩位建國之父的成長環境就可以看出來。

    第二章「區分好人與惡棍的界限」(1789——1807

合眾國銀行的股票算是當時唯一的藍籌股,人們漸漸追捧股票,漢密爾頓的連襟也是下屬杜爾利用內幕消息投機,最後引發金融恐慌。當然,漢密爾頓一直是廉潔奉公不謀私利的。他迅速採取措施防止了恐慌的蔓延,確保了股市危機不會對美國實體經濟造成長期負面影響。

在這期間,21個經紀商和3家經紀公司簽訂了《梧桐樹協議》,這被認為是紐交所的起源。漢密爾頓的政治對手伯爾利用開自來水公司的機會開辦了一家銀行,避開了漢密爾頓的聯邦主義者對銀行的壟斷,這家銀行即大通曼哈頓銀行的前身。

 

《財經》1998.12

《保監會:監管大戲如何開鑼》

保監會1998年成立。回顧了中國建國以來保險市場以及保險監管的發展歷程。探討了保險業面臨的眾多問題。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於1980 年恢復辦理國內業務,這個階段保險公司被定義為「政策性金融機構」。

1988 年,平安保險公司作為一家商業性保險公司在深圳成立,人保有了競爭對手。

1992 年,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美國友邦保險公司獲准在上海開業。一改國內保險公司面向單位展業的慣例,撒出一幫營銷員走街串戶,直接向市民賣保單,競爭有了新氣象。

保險市場迅速擴容,但問題也越來越多,相關法律和監管機構一直落後於市場。

再保險市場肥水外流,市場混亂。

《央行機構改革內幕》

中國人民銀行改革。撤銷人民銀行省級分行,跨行政區設置了9家分行。有利於保證中央銀行依法獨立、公正地履行其金融監管的職責,防範金融風險。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的解體。

對今天保險和央行的影響深遠。

《民企收購的特色菜

民企通過買殼上市。民企上市不存在法律障礙!這是證監會官員近日的表態。人們習慣於把這種表態作反向的理解。但不論民企從證券市場籌資是否存在或明或暗的障礙,市場終究用它的力量作出了平衡。

 

《偉大的博弈》

尚福林做的序中說這本書講述了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全過程。我估計跟央視出的《公司的力量》還有《華爾街》差不多,Jackie說裡面還有許多關於華爾街黑暗混亂的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75

康師傅控股股價13年60倍增長帶來的震撼與思考。 獅峰紫玉

http://xueqiu.com/6850651786/29497145
98年進入康師傅做業務。由於處在市場一線,康師傅的有序、強勢、緊張對我鍛鍊很大,現在想起還心存感激。10年的不同快消品公司經歷後仍然非常認可康師傅的管理,直到現在進行些許股票投資嘗試,看到康師傅控股2001年至今已經漲了60 多倍,還是感到了深深的衝擊和震撼,如果當初以辛苦打拚的8萬存款買入自己認可折服的公司,早知道股票投資的原理:好公司、好價錢、長期持有,加上以後的收入,現在已經基本可以實現財務自由,甚至提前退休。
沒有如果,有的只是反思和總結:
重新認識股票買賣的實質: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好股票早買入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事。
長期持有的價值。時間的玫瑰?
快消品行業是永不落幕的朝陽行業,確定性更容易判定。
大隱隱於市,好公司就在吃喝拉撒睡的庸常裡需要留意與眼光。
快消品好公司的標誌:行業第一;市場潛力巨大;卡位效應;毛利可觀且有規模效應(規模本身就是護城河);可做品類延伸撬動另一個兩個巨型市場;管理到位。這幾乎是快消品巨頭的共同特徵。
康師傅控股對照:89年外資外逃時逆向涉足方便麵市場是大陸方便麵的拓荒者,方便麵營收呈現百倍增長,接著延伸到飲料市場,在總量第一前提下,實現不少單品行業絕對領先,收購百事可樂大陸業務強化飲料巨頭地位。真真正正行業第一。
市場巨大:方便食品和飲料在大陸是太平洋級的市場容量,足以孕育世界級巨頭。
卡位效應:統一來大陸晚了幾年時間,這個在台灣原本生產方便麵的資本雄厚的企業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追趕之旅,不乏創新,但康師傅控股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除了先發優勢卡位效應之外,統一的本土化問題到現在沒有解決也是問題的核心。
毛利與規模:30%的毛利隨著規模的放大,利潤急劇放大而且規模又反過來形成護城河,呈現成長上的正向加速循環-----快消品崛起範式,倏忽間,巨頭崛起危乎高哉!
品類延伸:做市場彷彿開山石,第一個品類的成功尤為重要,恰如撬槓,深度切入,建立支點,撬動地球!----打通利潤消費油氣資源富集帶並進行品類延伸。支點是網絡信譽品牌和利潤反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個當年區區百萬美金來大陸闖蕩的家族企業就這樣成長為千億市值涉足快餐、油脂、連鎖賣場的商業帝國!(大陸企業中的海天味業需要留意。)
管理到位:無論是當年麥肯錫通路精耕的策劃(花費上百萬美金),還是最成功的本土化能力(舉例:集團副總裁到本人轄區認真走訪,在一家10平方小店告別時,對著一位穿著邋遢文盲(恕我不敬)口吃不清的老闆,畢恭畢敬標準的鞠躬動作和發自內心的感謝之詞其震撼程度與我來講彷彿電擊一般,我瞬間明白了何為專業、敬畏、市場精神。本人離職時有補貼未清,曾經致信天津總部,沒想到副總裁親自過問,耐心作答,又一次震撼),同種同文,日美浸染,市場經濟歷練,康師傅控股在大陸管理本土化能力首屈一指。
也許,這篇小文仍然脫不了事後諸葛馬後砲的嫌疑,但是,反思總是帶來重新認知的機會、如此鮮活的感受、觀察的視角,並以此修補調教自己的思維框架。

因為方便麵增長乏力,餅乾萎縮下滑,經過60多倍的增長,康師傅控股也許將進入平台期,再突破需要觀察,但飲料業務不容小覷,其他業務成長應該積極留意。基於同樣的原理和框架,統一企業中國在大陸的未來,同為大陸台資企業三傑的中國旺旺頭角崢嶸可能再次上演康師傅控股的奇蹟,都值得我們觀察和思考(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65

冰凍13年冷衙門 宏碁三度轉型救星

2014-06-09  TCW
 
 

 

「如果你的孩子考試,兩科拿A,其他拿BCD,傳統父母做法,是不是把他叫來罵一頓,然後想盡辦法找家教,補強後三科?」宏?皏?球總裁暨執行長陳俊聖說:「但更好的做法是對孩子說:『好好加油,將來靠這兩科A吃飯!』」

陳俊聖接受本刊專訪時,談到他上任一百五十天以來的作為與心情。

過去三個月,他積極走訪內部各個事業群,從北到南辦了三十幾場員工溝通會,談的都不是困難與問題,而是「找出可以考到A的科目」。

而他口中的宏?淲級競爭力,就是位於龍潭,號稱擁有比核電廠更堅固的七級防震設計,曾一度成為Google亞太區基地首選的伺服器資料中心eDC(Acer e-Enabling Data Center)。

「那個有我們底層的實力,我們做了十幾年的資料中心,知道它的眉角在哪裡,」陳俊聖說。除了原本的業務之外,還可以結合軟體、應用程式,自建雲(BYOC)的概念就是這麼來的。甚至,他還想把管理伺服器的know-how外包,建立新的獲利模式。

eDC獲利差,差點被分家

這個被視為宏?痐T度再造轉型救星的單位,原本是個冷衙門。施振榮在二○○一年意識到PC榮景不再,帶著四千名員工二度創業,砸下三十億興建eDC,開創微巨(Mega Micro)電子化營運服務的新模式,信誓旦旦的要帶領宏?祡鄎活C

然而直到二○一二年,宏?皉b硬體裝置的營收佔比仍高達九成四,新服務對營收貢獻不到一%。前董事長王振堂當年受訪時甚至直言「資料中心不是好生意!」一度打算將eDC切割出去。「當時講雲端講服務,根本沒人聽得懂,」一位長期觀察宏?眭漸~資分析師說。

如今風水輪流轉,在陳俊聖帶領下,冷衙門一夕之間翻紅。「雲端是當前PC產業的解答,你看惠普、戴爾、聯想,只要沾到一點邊的都會被rerating(重新估值)。」該分析師說。

然而雲端的夢再大,對比產值高達上千億的PC本業,終究還是九牛一毛。並且,相較於聯想、戴爾的雲端轉型,宏?痐w經慢了三到五年。

「Jason(陳俊聖英文名)除了賣夢之外,還是得要想辦法把(NB)市佔率衝回到一%以上,用硬實力去帶軟實力,才有可能真的讓宏?眥f轉勝,」該分析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