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時內刷1000個閱讀量的價格高達258元,慢的則是50元。
昨晚是很多微信公眾號運營者的不眠夜。9月28日晚,一張微信朋友圈截圖在社交網絡上廣泛流傳,“今晚是營銷號和軟文號的難關,因為刷點擊的工具據說都壞了。鄉親們,快去看看你們關註的或投放的大號的真面目吧。。。”
這個消息迅速得以發酵,人們紛紛前往潛在的刷單公眾號一探究竟,結果卻令多數人瞠目結舌。
閱讀量泡沫有多大?
經調查發現,造假刷閱讀量的現象非常嚴重的存在。包括有微信公眾號在前兩天的推送還有超過2萬的閱讀,但昨天晚上的文章卻只有五六百閱讀量。更有甚者,原本平均5萬閱讀的公眾號在昨天也只有數百閱讀。當然,也有聰明者,幹脆在被發現之前就已經把昨天的文章刪除。
人們平時看到的熱文或許靠著造假火起來的。i黑馬在淘寶上輸入“微信刷閱讀”,出現的商家達19頁之多,每頁44個店家。而這些商家的刷量價格也相差懸殊,從每百次閱讀最低只需1元。而排在前面的商家交易量已經有上百單交易,甚至有商家交易量已經達到了數萬筆之多。
據知情人士透露,微信公眾號刷閱讀量因為有利可圖,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i黑馬在某刷單平臺上進行過測試,發現只要填上需要刷量的微信網址鏈接,選擇刷的數量,可以選擇1000閱讀量搭配多少個“贊”,甚至可以選擇刷量的時間和每分鐘刷單的數量。
很快,神奇的一幕就出現了,一個幾乎沒有人關註的微信公眾號,在數分鐘後,閱讀量開始迅速增加,而且增加的頻率都比較均勻。最終在設定的閱讀數中停了下來。
隨著刷閱讀的紅利被越來越多人發現,刷閱讀量的價格也在水漲船高。據某位刷過閱讀量的用戶透露,之前的微信閱讀量的價格大多是1元100個,幾分鐘就能完成刷量。不過,根據i黑馬從淘寶咨詢到的價格,這個數字已經遠不止這些。根據店小二介紹,半小時內刷1000個閱讀量的價格高達258元,慢的則是50元,不過慢的有可能一天都刷不完。店小二特別註明:刷量開始後不支持暫停或者退款。
註水之大令人錯愕。
紅利不再
微信閱讀量造假的行為盡管是一個公開的秘密,當這個謊言被戳破之後,依然引起了軒然大波。而造假的背後則是另外一種畸形的商業模型。
刷量的微信公眾號以營銷號和自媒體居多,他們的營收模式建立在廣告和軟文上,每推送一篇軟文的報價從數千元到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不等。但這類文章的閱讀量往往不盡如人意,為了給客戶“一個交代”,不得不采用造假的方式,獲得面上的光鮮亮麗。
另一方面,內容創業的熱潮也在助推造假橫行。幾乎所有的大V都選擇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主陣地,希望從中掘得一桶金。然而微信公眾號的紅利已經消耗殆盡,沒有持續的原創能力和切入角度,已經很難從這波大潮中分得一杯羹。那些寄希望通過一個微信號打造IP的想法越來越不現實。只是誰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技術故障,使得這麽多假冒“大V”浮出水面。
不過也有評論認為,這一波技術意外是件好事,虛假被戳穿,空氣開始得到凈化,刷量造假的行為或許將有所收斂,真正安心做內容的人得到公平的環境。對於內容生產而言,這一次的潮水褪去,也在祛除浮躁和泡沫。
作為平臺方,微信就曾對刷閱讀量進行過表態:對於用惡劣手段刷閱讀量的行為,微信團隊已經制定嚴格的防範措施和處罰機制。“刷量”者一經查實,將嚴格懲罰,不排除微信後臺采取封號措施。
然而,從效果來看一直不盡如人意,這個頑疾幾乎與微信推出公眾號平臺同時存在,但在此之前,文章閱讀量造假的行為一直沒有得到微信公眾平臺的有效整治。
無處不在的造假
造假刷量並非微信公眾號獨有的產物,早在微博時代,刷評論和刷粉絲的現象就曾廣泛存在。2011年微博“刷粉師”造富神話被頻繁曝光,這些依托在這種灰色領域里的人們也賺得缽滿盆滿。新浪微博甚至不得不數次大規模清理僵屍粉。當內容風向轉向微信公眾平臺時,這些刷單機構很快就轉戰到了微信。
淘寶也被刷信譽和刷訂單的行為搞得焦頭爛額,阿里巴巴集團甚至專門成立了平臺治理部,打擊造假刷單行為,馬雲也屢次被這個問題責難。而如今,這種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包括朋友圈和QQ空間里,淘寶刷單的服務依然在明目張膽地進行。
而當下最為火爆的直播也是造假的重災區。此前,有用戶發現,只要開一個直播,即使黑屏,依然有21個用戶在不離不棄地觀看。而隨著真實的用戶進入,在線觀看人數在劇增。甚至有人已經測算出了直播刷用戶的公式。水分之大可見一斑。
圖文閱讀量千次15元,轉發分享量百次40元,有活躍度的微信粉500粉20元……
如病毒般蔓延的泡沫“閱讀量”,正在不斷侵蝕互聯網的誠信生態。自媒體行業日益虛高的廣告開價,催生出巨額估值的“虛胖”企業。
連日來,部分微信公眾號刷量工具意外失效,開始戳破眾多“10萬+”大號的泡沫。然而,記者最新調查發現,刷量灰色產業鏈和平臺之間的“貓鼠鬥”,仍在通過真人代刷等“變種”升級。刷量鬧劇究竟“涮”了誰?
刷量工具癱瘓 “10萬+”公眾號大幅縮水
9月底,隨著微信系統的升級,許多原本閱讀量輕松達到“10萬+”的知名公眾號,圖文推送的閱讀量大幅縮水,有的甚至只有平時的幾十分之一。
隨著平臺的壯大,刷點贊數、閱讀量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灰色產業鏈。日益膨脹的數據,動輒百萬級甚至過億級的估值,一方面讓讀者難辨真假,另一方面也令資本為其虛高泡沫付費。
新榜創始人徐達內告訴記者,如果以9月28日當天發布內容的數據作為基準的話,那麽有不到10%的大號當日跌幅超過50%,其中有124家閱讀量下降了80%。“單天閱讀數有所漲跌是正常的波動,超過50%恐怕就有一些刷量的嫌疑了,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然而,微信和刷量之間的鬥爭遠未結束,刷量的需求卻還在繼續。雖然以“微信+閱讀量”為關鍵詞已不能搜索,但是換成“微信+量”搜索,依然能在淘寶上找到15頁商家,價格從1元到幾十元報價不等。
記者在一家淘寶店看到,該店“主營投票刷票業務,內網、外網純手工投票,關註加粉,手工掃碼,詳詢店內客服”。其微信刷量有一套詳細的收費標準:“關註6毛一個;1000個閱讀80元,不保證速度,沒完成的按照已做的數量結算”。
“不誇張地說,商業賬號以及公關公司合作賬號閱讀量‘10萬+’的,有不少都有刷量嫌疑。”北京快俠科技創始人孫巍說,刷量方式有兩種:通過人工的方式點贊和轉發互刷,或者利用軟件或機器人代刷。刷量的軟件都是刷單平臺內部掌握,很少對外出售。在一些直播平臺里,刷粉最高能達到90%。
“貓鼠鬥”升級 坐地起價、“真人上陣”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微信公眾號在推廣中,為了快速提升關註數、閱讀量,求助水軍購買粉絲的方法,已經成為見怪不怪之事,甚至滋生出以刷量為主營業務、卻打著互聯網創業幌子的專業公司。
誠信與虛假的“貓鼠鬥”,似乎從互聯網誕生之始就一直存在,逐漸演變為公關公司、公號運營者、投資人、企業主等多方“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當技術對其伸出打擊之手時,它也在不斷升級新變種。
其一就是“坐地起價”。一家名為“微制造”刷量平臺的客服告訴記者,千次閱讀的價格已從7元、8元漲至24元,原因就是“微信調整了,一些工具不能用了,價格上漲了”。由於現在不少改為了人工單,價格自然水漲船高,不過客服也提醒道:“如果不是很急可以再等等,後面還是會降價的。”
其二是“真人上陣”。一個專做刷號的人士對記者說,刷量的需求還存在,公司現在就是通過真人刷的方法,幫一些大號渡過難關,還會在偏遠地區招聘價格相對低、但時間相對穩定的兼職人員。
廣告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人工刷量絕對是充分利用中國的人口優勢,通過建立很多專業的粉絲群,群里的人一個個都在刷量,再通過網絡紅包的方式進行獎勵,這個也會很快把閱讀量刷上來。“雖然是微利,但絕大多數任務都是瞬間被秒完。”
其三是“工具升級”。孫巍說,現在微信封殺了一些工具後,刷量技術工具也在不斷叠代升級,有些“技術流”利用互聯網刷量套取各種福利。有商家就向記者確保:“過去有幾個常用軟件,而且軟件有分銷機制,不同級別的賬號和密碼,分銷的價格也不一樣。”
遏制刷量鬧劇上演 讓誠信者體面生存
網站刷流量提升排名,電商刷單增加信譽偽造銷售額,直播平臺刷人數制造虛假人氣……一些投機鉆營人士,借助刷量的方式營造虛假繁榮,只要是吸引眼球的數字,就能和“金錢”掛鉤,從市場中謀取利益。
受訪專家表示,刷量龐大而誘人的利益輸送鏈條,讓網絡生態受損,反噬著真正的優質內容創造者,扭曲的價值也對其他行業產生影響,一旦誘導資本“脫實向虛”,受到危害的可能是經濟的健康發展。因而,對此種亂象決不能聽之任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認為,低廉的人工成本,讓即使是微利的人工刷量,也無法完全消失。但對於平臺而言,如何通過更加透明的機制設置,讓第三方機構監督用戶的分布、訪問時間等真實數據,而不是僅通過閱讀量和點贊量來評價,恐怕是遏制刷量鬧劇上演的關鍵所在。
孫巍表示,不止是微信,包括直播、短視頻等新的互聯網傳播或社交平臺,一開始都會刷量,但必須引入第三方監控平臺,給投資人以及社會公眾以證明信息,同時曝光違規的公眾號。對於其中可能涉及的信用欺詐甚至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應從法律上進行規制。
(東方ic/圖)
圖文閱讀量千次15元,轉發分享量百次40元,有活躍度的微信粉500粉20元……
如病毒般蔓延的泡沫“閱讀量”,正在不斷侵蝕互聯網的誠信生態。自媒體行業日益虛高的廣告開價,催生出巨額估值的“虛胖”企業。
連日來,部分微信公眾號刷量工具意外失效,開始戳破眾多“10萬+”大號的泡沫。然而,記者最新調查發現,刷量灰色產業鏈和平臺之間的“貓鼠鬥”,仍在通過真人代刷等“變種”升級。刷量鬧劇究竟“涮”了誰?
9月底,隨著微信系統的升級,許多原本閱讀量輕松達到“10萬+”的知名公眾號,圖文推送的閱讀量大幅縮水,有的甚至只有平時的幾十分之一。
隨著平臺的壯大,刷點贊數、閱讀量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灰色產業鏈。日益膨脹的數據,動輒百萬級甚至過億級的估值,一方面讓讀者難辨真假,另一方面也令資本為其虛高泡沫付費。
新榜創始人徐達內告訴記者,如果以9月28日當天發布內容的數據作為基準的話,那麽有不到10%的大號當日跌幅超過50%,其中有124家閱讀量下降了80%。“單天閱讀數有所漲跌是正常的波動,超過50%恐怕就有一些刷量的嫌疑了,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然而,微信和刷量之間的鬥爭遠未結束,刷量的需求卻還在繼續。雖然以“微信+閱讀量”為關鍵詞已不能搜索,但是換成“微信+量”搜索,依然能在淘寶上找到15頁商家,價格從1元到幾十元報價不等。
記者在一家淘寶店看到,該店“主營投票刷票業務,內網、外網純手工投票,關註加粉,手工掃碼,詳詢店內客服”。其微信刷量有一套詳細的收費標準:“關註6毛一個;1000個閱讀80元,不保證速度,沒完成的按照已做的數量結算”。
“不誇張地說,商業賬號以及公關公司合作賬號閱讀量‘10萬+’的,有不少都有刷量嫌疑。”北京快俠科技創始人孫巍說,刷量方式有兩種:通過人工的方式點贊和轉發互刷,或者利用軟件或機器人代刷。刷量的軟件都是刷單平臺內部掌握,很少對外出售。在一些直播平臺里,刷粉最高能達到90%。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微信公眾號在推廣中,為了快速提升關註數、閱讀量,求助水軍購買粉絲的方法,已經成為見怪不怪之事,甚至滋生出以刷量為主營業務、卻打著互聯網創業幌子的專業公司。
誠信與虛假的“貓鼠鬥”,似乎從互聯網誕生之始就一直存在,逐漸演變為公關公司、公號運營者、投資人、企業主等多方“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當技術對其伸出打擊之手時,它也在不斷升級新變種。
其一就是“坐地起價”。一家名為“微制造”刷量平臺的客服告訴記者,千次閱讀的價格已從7元、8元漲至24元,原因就是“微信調整了,一些工具不能用了,價格上漲了”。由於現在不少改為了人工單,價格自然水漲船高,不過客服也提醒道:“如果不是很急可以再等等,後面還是會降價的。”
其二是“真人上陣”。一個專做刷號的人士對記者說,刷量的需求還存在,公司現在就是通過真人刷的方法,幫一些大號渡過難關,還會在偏遠地區招聘價格相對低、但時間相對穩定的兼職人員。
廣告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人工刷量絕對是充分利用中國的人口優勢,通過建立很多專業的粉絲群,群里的人一個個都在刷量,再通過網絡紅包的方式進行獎勵,這個也會很快把閱讀量刷上來。“雖然是微利,但絕大多數任務都是瞬間被秒完。”
其三是“工具升級”。孫巍說,現在微信封殺了一些工具後,刷量技術工具也在不斷叠代升級,有些“技術流”利用互聯網刷量套取各種福利。有商家就向記者確保:“過去有幾個常用軟件,而且軟件有分銷機制,不同級別的賬號和密碼,分銷的價格也不一樣。”
網站刷流量提升排名,電商刷單增加信譽偽造銷售額,直播平臺刷人數制造虛假人氣……一些投機鉆營人士,借助刷量的方式營造虛假繁榮,只要是吸引眼球的數字,就能和“金錢”掛鉤,從市場中謀取利益。
受訪專家表示,刷量龐大而誘人的利益輸送鏈條,讓網絡生態受損,反噬著真正的優質內容創造者,扭曲的價值也對其他行業產生影響,一旦誘導資本“脫實向虛”,受到危害的可能是經濟的健康發展。因而,對此種亂象決不能聽之任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認為,低廉的人工成本,讓即使是微利的人工刷量,也無法完全消失。但對於平臺而言,如何通過更加透明的機制設置,讓第三方機構監督用戶的分布、訪問時間等真實數據,而不是僅通過閱讀量和點贊量來評價,恐怕是遏制刷量鬧劇上演的關鍵所在。
孫巍表示,不止是微信,包括直播、短視頻等新的互聯網傳播或社交平臺,一開始都會刷量,但必須引入第三方監控平臺,給投資人以及社會公眾以證明信息,同時曝光違規的公眾號。對於其中可能涉及的信用欺詐甚至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應從法律上進行規制。(周琳、葉健)
我們每個人都是信息時代的“拾荒者”。
據統計,微信公眾號每天發布文章約800萬條,一個“王寶強事件”就能在“今日頭條”產生10629篇文章。
每一個熱點事件,都會產生成百上千的稿件。
然而我們都明白,一個人不可能閱讀成百上千的稿件,在信息洪流下,我們搞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成本卻越來越高。
轟動一時的“王寶強離婚”事件,“娛樂圈內人”金星就在自己脫口秀中表示,所有文章中,只有4條信息真實的。但是,在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閱讀平臺,卻產生了總計2.5萬篇相關文章信息,10萬+的文章數量超過1千篇。
信息越多,我們反而離真相越遠,想快速了解王寶強事件的真相,我們最快的方式是去問問金星這樣智慧的“圈內人”王寶強事件是怎麽樣的?
然而,熱點事件太多,我們離她太遠。
我們都痛苦
每天面對海量信息,我們都痛苦。
這周,百度新聞組織了一個閉門產品沙龍,邀請我們一同討論這個痛苦,百度的新聞產品團隊,技術團隊一起思考各式各樣的新型的新聞產品,希望有好的解決方案,而人工智能給了他們最大的啟發。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向。
在王寶強事件中,做個比喻,金星就像一個強大的人工智能,她有閱歷(足夠多的樣本信息),有判斷力(算法),自然能輸出最準確的真相。
百度新聞產品團隊就設想——何不嘗試做個虛擬的“金星”,可通過對話獲取信息的人工智能,讓大眾們通過詢問它最快得知事件真相。
在國外,也有類似“對話新聞”的閱讀產品Quartz,但Quartz還只能通過選擇固定對話內容進行互動——像個帶著互動按鈕的新聞閱讀器,Quartz給我推送了一條麥當勞巨無霸發明者去世的消息,我只能點“看下一條”(NEXT),或者“知道更多”(MORE)選項。
而百度新聞產品技術團隊開發的新功能產品,能讓用戶直接輸入各種開放式聊天內容,查找熱點事情的真相脈絡。
估計也只有百度、Google等擁有強大的“語義識別技術+爬蟲技術”的搜索巨頭,才能做出實用度如此高的新聞聊天機器人了。
(打開“百度新聞”,下部就有個醒目的“聊新聞”標誌)
例如我輸入“王寶強”,別的新聞APP可能搜出來的文章是一些《馬蓉離開王寶強30萬都付不起?》、《王寶強現身機場,潮衣名牌不見“傻根”》等離王寶強近況相去甚遠的“垃圾文章”。
要知道王寶強事件的近況,我得花不少精力從這些垃圾信息中尋找有用信息。而百度新聞“聊新聞”,卻在1秒鐘內準確的告訴我“王寶強馬蓉離婚已三月...如今......”
雖然對信息的給予還不夠好,但是我看到了人工智能通過聊天最快給於我真相的可能性。從時間、背景等維度,給我展示事件當下的情況。
人工智如何殺掉垃圾信息?
據百度自然語言處理部工程師介紹,百度是通過對新聞信息的分類,之後進行結構分析,通過信息特征學習等方法,實現自動為用戶提供最核心的信息。
也就是說,百度新聞的人工智能,是在模仿人的思考,例如把“王寶強事件”相關的所有文章進行樣本分析,把內容進行“標簽化”區分,分割到最小維度,然後找出事件核心發展脈絡,去偽存真,把掌握最真實的事件通過聊天的方式輸送給用戶。
這就像創造了一個虛擬的“金星”,為你看了上千篇文章,然後經過分析整理,用幾百字告訴你真相。
百度的算法團隊認為,核心的內容本身有序的,聊新聞呈現的內容,是事件的核心內容,對於每一塊核心內容來說都能夠抽取一些關健詞,關健詞還可以為用戶進行衍生閱讀服務。
例如了解事件的更多背景,例如“王寶強事件”對婚姻法感興趣的用戶,可以被推薦關於這個事件法律分析的深度文章。當對同一個事件有深度個性化需求的用戶,通過人工智能推薦,可以對該事件做深度的外延閱讀。
對話,或許才是人類獲取信息的最初形態
百度聊新聞用聊天獲取信息的方式,業內有一些產品經理認為有“逆用戶習慣而為”的意味,但當我們拉長人類歷史,會發現一直以來,對話式反而都是人類獲取信息最簡潔方式、有碰撞、直擊問題,《論語》、《聖經》許多部分等都是對話式的。
自第一份現代報紙的雛形,1566年威尼斯不定期發行的“威尼斯小報”為公眾分享商業信息開始,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現代人類已經越來越習慣用閱讀新聞的方式獲取信息。然而,在更早之前,我們更喜歡用對話的方式獲取信息。
就像第一代iPhone誕生前,人們之前覺得“鍵盤”才是最好的人機互動方式,然而自然手勢互動才是更早前人類最自然的人機互動方式。
1985年,《科學發現》雜誌采訪了“人工智能之父”明斯基,他認為人類是一種獨特的足智多謀的動物,當人類思考某一事物時,你可能以語言表達的方式去思考,也可能以邏輯術語的方式去思考,或者是圖表、圖像,甚至是某種結構的方式。
而如今,百度新聞正試圖用人工智能,完全顛覆我們幾個世紀以來獲取信息的方式,但按明斯基的理論,這或許並非激進,而是一種“回歸”,我們其實能用各種方式獲取信息,何不用更高效那個?我們需要站在未來看未來。
“你每天都看什麽東西?你是怎麽寫出來那些文章的?”
本文由42章經(微信ID:myfortytw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最近和各種朋友見面聊天都會被問到類似的問題,那就是:
“你每天都看什麽東西?你是怎麽寫出來那些文章的?”
今天就統一作答一下。
上面這張圖就是我所說的人生的 IPO (Input,Process,Output)模型,我曾經在幾個月前的知乎 Live 中有完整的講解過。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 獲取信息輸入-大腦處理-總結輸出 的一個過程,對於我來說,寫東西就是最終的輸出。那麽怎麽寫出來無外乎就是看 有什麽輸入 和 怎樣處理。
信息的輸入永遠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一手信息——也就是完全通過自身得到的一手的信息,比如和人聊天、比如自己實際動手實踐;另一種是二手信息——也就是直接汲取別人總結出的經驗,比如看書、看博客。
而大腦處理的方式卻有無數多種,這里就要提到著名的查理芒格的理論,他認為:每個人要理解這個世界,都需要自己找到底層的思維模型(mental models),這些思維模型應該是來自於不同學科和方面的,而大概 80 到 90 個模型就能幫助你處理 90% 以上的問題。
那麽查理芒格所指的思維模型到底是什麽樣的?
比如上圖,本質上來講就是一個“複利模型”,也是查理芒格舉例時最先提到的一個思維模型。
此外,常見的思維模型還有“幸存者偏差”、“奧卡姆剃刀”、“帕累托效應”等等。而我個人常用的有“控制變量法”、“極限法”、“決策樹”等等。
(DuckDuckGo 的創始人曾經總結過上百個思維模型,36Kr 有翻譯發表過,題目為“常用思維模式大全”,一共上中下三篇,感興趣的可以直接搜索查看。當然,看來的終究不如實踐來的好。)
再說回信息輸入。除了不斷與人聊天,我主要的日常輸入方式就是閱讀各種外文的文章。我認為中美兩地的科技內容過去主要是“信息差”,即人們可以直接從美國文章中攝取信息並直接實踐,誰快誰就贏了。而現在主要是“觀點差”,國內科技相關的理論和評論文章的數量和質量都還遠遠不及美國。
以上這張圖出自文章 “What do Elite Venture Investors Read Every Morning?”
是數十位美國 VC 投票選出的閱讀源,越左邊、面積越大的就越受歡迎,其中絕大部分也都是我一直在看的,內容確實都不錯,所以可以相信這個榜單的有效性。
其中我最喜歡的幾個是:
Mattermark Daily:專人手工挑選各個渠道中每天最好的幾篇博客文章,做成選集發送,是低成本大量閱讀美國精品內容的最好方式,關註了這一個就能每天讀到十篇左右的好文章。
Stratechery:Ben Thompson 是我見過的寫科技評論文章寫的最好的人,每次的文章都很長,觀點鮮明且言之有物,國內基本沒有能夠與之對標的人。
A16Z,Ben Evans:這是兩個訂閱源,但其實 Ben Evans 本人也是 A16Z 的合夥人。這兩個訂閱源都會每周發一篇周報,里面有他們自己寫的或讀的精選文章。
AVC:Fred Wilson 哪怕不算 VC 的鼻祖,也一定算 VC 里寫博客的鼻祖了。他竟然擁有一個域名是 avc.com 的個人網站,簡直站在 VC 之巔。AVC 也是日更,但更像是 Fred 的個人日記,會寫一些非創投的東西。
Social Capital:這個是列表中沒有但我個人很喜歡的,這家新基金是原 Facebook 的增長團隊負責人做的,他們用很重數據的方式做投資,郵件訂閱也是周刊,每周分享觀點和好文章。
Medium:這是一個訂閱平臺,可以根據主題或作者來選擇訂閱,平臺每天都會發一封郵件,偶爾會有一些好文章推薦。
其他的還有很多大家都可以自行探索。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就每周看我的 Weekly 欄目就好了(笑)。
寫了這麽多,我的文章是如何寫出來的大家應該也明白了:
每周見十多個人、每天讀幾十篇文章作為輸入;不斷地思考和訓練自己的思維模型來處理信息;再加上不斷的以總結和分享為目標進行的整理產出。
就是這樣。
掌閱大數據研究院今天發布了《掌閱2016年度數字閱讀報告》。報告顯示,總體上看,青年讀書多,中年付費高;懸疑類電子書受到年輕人關註,國產漫畫呈爆發式增長。
2016年度數字閱讀五大趨勢
趨勢一:懸疑類崛起
報告顯示,今年懸疑類電子書在掌閱上格外受到年輕人關註。以熱門作品《法醫秦明》為例,其讀者主要是90後,而女性用戶更達到了78%。從地域來看,山東讀者最愛懸疑類作品。
趨勢二:國漫碾壓傳統雜誌
在2016年,掌閱平臺上雜誌銷量增長緩慢,但二次元漫畫,尤其是制作精良的國產漫畫呈爆發式增長。以熱門漫畫《微微一笑很傾城》為例,是00後的最愛,90%的讀者是女性用戶,廣東閱讀比例最高。
趨勢三:嚴肅類回歸
2016年,嚴肅類、深刻類的電子書受到了廣泛關註,如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大秦帝國》。 而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將劉震雲的原著推向大眾,其主要閱讀人群為80後 、90後,女性用戶達55%,尤其受到北京讀者的追捧。
趨勢四:青春類兩極凸現
報告認為,2016年,青春類閱讀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愛情類小說,一是勵誌成長類書籍,例如《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等勵誌書籍。
趨勢五:人文關懷經久不衰
在掌閱平臺上,《皮囊》、《目送》、《活著》、《白說》、《飛鳥集》等一批具有深刻思維和濃郁情懷的書籍持續暢銷,成為快節奏生活中人們調節心靈的安靜角落。北京、上海和重慶位列人文關懷最濃郁城市前三。
2016年度數字閱讀兩大習慣
習慣一:青年讀書多,中年付費高
掌閱研究結果顯示,學生讀者讀書數量多,但消費較少,職場讀者讀書目標性更強,消費意願也更大。大學生讀者人均年讀書量為18本,年消費金額72元,而工作10年的讀者人均年讀書量為16本,年消費金額達到145元。
從年齡分布看,68%的數字閱讀用戶為25歲以下。從閱讀時長上來看,大學生平均每天閱讀36分鐘,而後逐年增加,工作10年的讀者,平均每天在閱讀上花費51分鐘。
抓住一切碎片時間閱讀,是青年讀者渴望閱讀的另一個表現。 在青年讀者的閱讀場景中,37%是在上下班的公交地鐵上,28%是在睡前,25%是日常外出的碎片時段,10%是午餐午休時段。
習慣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在掌閱平臺上,一半以上的讀者習慣在數字閱讀時記錄心得,每讀一本書平均記錄心得2.1次。其中,學生群體和職場“老炮兒”更樂於記錄讀書心得,而工作3-5年的讀者相對沒有耐心做讀書筆記。
在閱讀內容方面,各個階段讀者群都有鮮明的特點: 高中生關註感情居多;大學生愛好廣泛,懸疑、勵誌、科幻、文學散文等內容全部收下;應屆生特別關註成功學和職場書籍;工作3年的讀者開始關註人際人脈、通俗說史類書籍;工作5年後的讀者開始關註個人理財;工作10年後的讀者,歷史成為了他們最大的閱讀興趣,中醫養生也被放到了書架上。
當新媒體還沈浸唱衰紙媒的快感中時,其實下一代革命者早已磨刀霍霍。
本文由尋找中國創客(微信ID:xjbmaker)授權i黑馬發布,記者王鵬
近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一個座談會上對未來的媒體形態進行了展望,他明確指出,要密切關註5G傳輸、全息投影、增強現實、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前沿技術發展動態,積極謀劃和布局未來移動傳播終端。
這向科技界和媒體圈都傳達了一個很有趣的信息,未來幾年的“媒體融合”絕不僅僅是我們現在講的新舊媒體之間的融合,而是一系列新技術在所有媒體上的綜合運用。
站在2017年的時間點上看,5G傳輸、全息投影、增強現實、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新興技術都已初露崢嶸,也許某一項技術帶來傳媒顛覆的時刻尚未到來,但是當多項技術疊加運用在媒體上時,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大爆炸”效果。
那麽,我們不妨一起開個腦洞,五年後的媒體會是什麽樣子?
立體沈浸感是新聞界標配
當新媒體還沈浸唱衰紙媒的快感中時,其實下一代革命者早已磨刀霍霍。
目前來看,VR、AR毫無懸念將會是下一代“新媒體”,按照目前VR、AR技術的發展速度,五年後,新聞的呈現形式應該會有較大變化,絕不會再僅僅以平面的形式存在,聲音和圖像都會變得“立體”。
具體怎麽實現立體化?業界普遍認為會有兩種形式:一種以全息投影技術直接呈現到觀眾面前,簡單而言,就是在空氣或者特殊的立體鏡片上形成立體的影像,區別於現在的電視或者電影中的“立體感”或者3D感覺,全息投影可以從360°的任何角度觀看影像的不同側面。
從應用場景來看,這種技術應該會成為家庭、學校、博物館、科技館等地最為常見的新聞展現形式,因為觀眾在觀看時不需要佩戴任何設備,可以正常從事其它活動,比較“自由”。
另一種形式則是在觀眾的眼前私密展現,這會基於VR、AR技術。理論上,五年時間還無法做到不需要佩戴頭盔的地步,但是,五年時間完全足夠將VR、AR頭盔做到眼鏡大小。
因為需要佩戴眼鏡或者頭盔,所以這種形態的新聞形態更為私密,相較於AR和全息投影而言,VR技術更是以第一視角去看待,更多了一份沈浸感。
舉個例子,美國總統競選這種新聞可以用全息投影看,陳思誠出軌這種新聞就可以用VR看。
采編流程將被全盤顛覆
如果說對於觀眾而言,未來只是換了一種姿勢看新聞,那麽對於我們這些幸福(KU~BI~)的新聞工作者而言,簡直是回爐重造,只為了伺候好觀眾老爺。
未來,如果VR、AR成為未來重要的傳播介質,閱讀習慣恐怕也會發生改變,那麽對於新聞機構或者自媒體等內容生產者而言,視頻、圖像類的內容產品將取代文字成為主流。
從角色定位上,新聞記者將不再是新聞素材的加工者,而是一個“引路人”,甚至成為一個新聞主播,記者去到現場更多的幫助觀眾完成360度全景素材的獲取,具體怎麽看待這個新聞,用什麽姿勢看,則全部由觀眾自己決定,每一個觀眾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視角去看新聞。
此外,如果說現在的新媒體有一定的交互性,那麽在VR中,則可以把互動性拉上一個新的臺階。未來的新聞一定是互動式新聞,所有的讀者將成為記者身後的記者團,一起去關註某個新聞或者事件,每一個觀眾都如在現場,不再會被記者“牽著鼻子走”了。
而對於後期制作類的新聞或者節目,可能會涉及到制作方式的變革。在前期拍攝上需要360度全場景拍攝,不管從設備、腳本、導演、制作規則上都和現在的制播體系有著天壤之別。
這意味著現在的這一套沿襲了近百年的新聞法則都將被打破,所有人才都需要重新培訓上崗,甚至由誰來完成培訓這個事,現在都不好說。
在這個人人都可以自媒體,人人都可以當主播的傳播環境下,記者這個崗位消失也說不定。
2017年1月,來自路透社的一篇由機器人完成的調查報道獲得英國新聞獎(British Journalism Prize)的年度最佳調查報道獎,讓全球新聞業為之一振。新聞界甚至感受到了來自人工智能技術的“深深惡意”。
時空限制將被雙雙打破
我知道,很多人是創客的忠實粉絲,我也聽說,很多人是重度新聞用戶。但是在今天的世界,你們接受新聞時還是受到很嚴重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
在時間維度上,我們看新聞或節目還是局限在有WIFI的環境中,在3G\4G網絡下,要麽網速不夠給力,要麽時間太長燒錢心疼;而在空間維度上,則受限於手機、ipad、電腦等電子屏幕的有限性,使得我們對於資訊的接觸難以做到隨時隨地。
世界那麽精彩,局限在一口信息的深井之中,難免有些可惜。有幸的是,近幾年5G網絡和物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打破這一局面提供了可能。
2016年,AT&T已經開始測試新的5G技術,一個多月前,華為主導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5G網的落地似乎有點“指日可待”的味道。按歐盟的計劃,5G將於2020年推出,按照4G網絡的覆蓋速度,不出一年,5G網絡將成為這個世界的標配。
5G與4G有多大差別?5G網絡速度是4G的100倍,由此可以想象,這將給整個雲網絡帶來基礎性的變革。
另外一個可以打破空間局限的利器叫做“物聯網”,簡單而言,物聯網最終希望形成的是一個“泛在網絡”,能夠實現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任何網絡與任何人與物的信息交換。
物聯網技術的顛覆性其實是全行業的,具體到新聞行業,物聯網主要改變了兩個層面,第一,信息采集工作可以實時進行,而且可以采集到許多以前采集不到的信息,這對於新聞的全景展現具體重要意義,比如能實時搜集到公園的“百鳥齊鳴”,也可以實時搜集到跨年夜時代廣場的人流量。
第二,在萬物互聯的世界,新聞展現必須按照明確的使用場景出發,這對於戶外媒體的傳播形式和內容都具有極大顛覆。未來,在不同場景下的互動推送將日趨精準,比如在超市的貨架上,你可能看到的就是關於食品安全的新聞,在公園的長椅上你看到的就是健身保健的新聞。
當然,這是我們基於這五種技術現在的水平和發展速度做出的判斷,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任何一項小的科技突破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也不排除某一些技術因為價格、供應鏈等問題而胎死腹中的可能。
最後,我們還是相信,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傳播還是需要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新聞從業者依然是這個時代不可缺席的守望者。上面那個獲得新聞獎的機器人,盡管展現出了優秀的數據收集、分析和文本寫作能力,但背後依然離不開人類新聞工作者完成的主題設定、文稿潤色等工作。
今日,據知名IT人洪波朋友圈爆料,騰訊可能將推出微信公眾號的付費閱讀功能,馬化騰亦在在洪波朋友圈評論確認。
2月14日,i黑馬情人節特訊。今日,據知名IT人洪波朋友圈爆料,騰訊可能將推出微信公眾號的付費閱讀功能,馬化騰亦在在洪波朋友圈評論確認。
情人節當日,知名IT人洪波發表文章《我為什麽現在開始出來賣以及這個公眾號還會更新嗎?》,並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
馬化騰在該朋友圈評論,“應該等微信公眾號付費閱讀啊”,並且回複洪波測試太久的問題。“已經反饋了,爭取加快”。
這表明,騰訊已經計劃在近期推出微信公眾號付費閱讀功能。
洪波隨後發朋友圈表示:“微信公眾號的付費訂閱功能盡管有點姍姍來遲,但總算要來了。”
去年就傳過公眾號付費閱讀功能
2016年8月6日晚,知名博主@互聯網的那點事 就在朋友圈發文稱:微信公眾號將推出付費訂閱功能。並且,一張“思變華娛樂”的微信公眾號主頁截圖爆出,顯而易見的是底端的那個“付費閱讀”模塊。
7日晚些時候,該公眾號則顯示“該帳號已註銷”。認證為騰訊微信安全風控中心高級總監的鄭立鵬發了一條微博,承認“思變華娛樂”是微信旗下的測試號,但其余並未透露任何消息,只說“大家別想太多”。
是否會改變知識變現的格局?
知識變現,從2016年就變成一個讓自媒體人興奮的熱詞,從知乎live、分答引爆付費熱潮,到得到、喜馬拉雅的大規模變現,黑馬在2016年也推出針對創業者的知識變現產品“黑馬學吧”。
騰訊下屬研究部門曾經對1700多名網民進行的調查顯示,約55%的受訪者稱他們曾經為專業知識和見地花過錢,包括付費訂閱內容、下載文件。艾瑞的一項報告則稱,超50%中國網民曾經或者願意為內容付錢,而兩年前這一比例僅為30%。
目前,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最大的自媒體平臺,用戶通過開通流量主來進行受益、打賞等等。如今即將推出付費閱讀功能,是否將徹底改變這個格局?
這又將是一個新格局的開始,黑馬粉絲們請拭目以待。
微信內部規劃已久的公眾號付費閱讀功能,終於要來了。
“這個基本功能早就規劃了,開放給自媒體自行設計。”2月14日晚,一位騰訊權威人士對第一財經獨家確認了騰訊將推出微信公眾號付費閱讀功能的消息,並稱這一功能將交給微信平臺上的自媒體們“自行設計”。
事實上,早在去年時,業界就曾傳出內容付費的功能已經在邀請個別公眾號測試,但很快微信回應稱,付費閱讀等新功能將采用“邀請制”進行內測,暫不對外開放申請。截至目前,微信提供給公眾號的變現方式仍是廣告以及原創打賞功能為主。
2月14日下午,IT 評論人士洪波曾在朋友圈發表文章《我為什麽現在開始出來賣以及這個公眾號還會更新嗎?》,稱自己將開設收費專欄。
很快,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該朋友圈下評論,“應該等微信公眾號付費閱讀啊”,並且回應了關於“測試太久”的疑問,稱“已經反饋了,爭取加快”。這也意味著騰訊已經計劃將加快推出微信公眾號付費閱讀功能。
不過,在互聯網“免費模式”仍占主流的的今天,微信付費閱讀真能走得通嗎?知識付費的春天是否真的到了?
事實上,隨著消費環境的變化和付費知識產品形態的快速叠代,知識變現已經呈現出不少新趨勢。
此前,騰訊下屬研究部門曾經對1700多名網民進行的調查顯示,約55%的受訪者稱他們曾經為專業的知識和見解付過費,包括付費訂閱內容、下載文件等。
iResearch的一項報告則稱,超50%中國網民曾經或者願意為內容付錢,而兩年前這一比例僅為30%。
而易觀公布的《2016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白皮書》中表示,用戶對於“內容”和“知識”的付費意願和消費觀正在發生轉變,從不願付費變得對於顯著高質量、服務更好的類似產品願意付費;用戶信息獲取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從漫無目的地接受信息變為主動獲取知識,信息的選擇行為更為成熟。
過去一年里,以知乎為代表的在線知識型社區經過多年的運營沈澱推出了知乎的值乎、知乎Live等付費知識產品,以及分答付費問答平臺的爆紅和羅輯思維推出付費產品”得到“,被業界視作知識變現的“風口”來了,而騰訊也投資過知乎、分答等知識平臺。騰訊投資部執行董事夏堯在去年年底接受媒體采訪表示,騰訊非常看好知識分享領域的前景, “知識分享是一個長跑賽道,未來存在很多演變和擴展的空間。”
根據知乎官方在去年9月公布的數據,知乎Live的人均消費為52.08元,重複購買率達到37%。而一場時長1小時左右的知乎Live平均每場帶給講者萬元的收入。知乎Live的單場最高紀錄則是由知乎時尚方面的著名用戶葛巾創造的,她的《正裝入門:先穿對,再穿貴》吸引了3萬人報名,收入高達15萬。
不僅如此,已經有一批專業人士開始嘗試知識變現的探索,例如" 李翔商業內參 " 上線三個月獲得 7 萬訂閱,即 1400 萬元收入 ; 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的專欄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短短 1 個月訂閱量突破 5 萬,收入也達到 1000 萬元。
對於不少微信平臺上的自媒體而言,此前只能通過廣告和軟文等形式進行變現,用戶體驗並不好。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自媒體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評價,目前的微信公眾號魚龍混雜,內容參差不齊,如果微信能夠培養用戶的付費意識,讓他們願意為其中高質量的內容付費,自媒體將以更加體面的方式進行內容變現,而對於究竟選擇免費內容以獲得更多流量還是選擇培育用戶付費,選擇權在自媒體自己手中。
易觀也在報告中指出,產品格調和用戶基數是知識付費業務開展的前提,知識付費的平臺營收取決於用戶基數及付費用戶的轉化率。
而在洪波眼里,這一波所謂的內容創業、知識變現,是內容流量價值的再發現。“盡管微信公眾號的付費訂閱功能有些姍姍來遲,但總算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