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银行流动性窘境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1-28/100222058.html

限贷、提高存款准备金、差别准备金,银行在流动性趋于紧张下,与决意调控的货币监管当局展开博弈,揽存大战已经爆发
《新世纪》周刊 记者 温秀 冯哲

 

  “1月下旬,一些银行的存款增长几乎停滞。”面对隔夜拆借利率在一日内涨逾100%,一位大行负责财务管理的高管向本刊记者证实了银行资金普遍紧张的现实。

  由于存款下降十分明显,加之连续调整准备金等政策的影响,1月20日,个别大行甚至连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的“500亿都凑不齐了”,最终是靠向央行“逆回购”才渡过难关。

  1月25日,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已高达7.6094%。据本刊记者了解,央行于前一日通过招标形式向市场提供了上限3000亿元的逆回购额度,以缓解市场短期资金紧张的窘境。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数据显示,1月20日隔夜拆借利率为6.02%,较前一交易日的3.01%上涨100%;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数据显示,当日1天回购利率为5.6%,较前一交易日的2.7%上涨107.4%。央行1月14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的缴款日即在1月20日。

  目前资金紧张的不止是中小银行,几大行的压力也都不轻。建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对本刊记者分析说,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9%,差别准备金率的实施,也将进一步收紧银根,而商业银行为保证前期投放的连续性,还要继续保持一定的投放速度,不能突然间大举压缩其信贷投放,于是便会产生阶段性的资金紧张,也使得商业银行对存款的渴求增加。

  接近货币、监管当局的知情人士透露,既定管住流动性总闸门的政策,不会为银行阶段性的资金紧张所动摇。继央行宣布了对各行一季度具体的信贷规模数据之后,监管当局也要重启日均存贷款余额的上报制度。

  根据央行既定的贷款增速,2011年的信贷增长应控制在12%到13%,这意味着新增信贷规模要控制在6万亿到7万亿元。

旱袭银行

  1月下旬的一日深夜,一家大行对分行去年绩效评定的会议仍在激烈进行,而其中的年度存款计划完成率、贷存比又是与奖励挂靠的重要指标,因此围绕存款进度的锱铢必较在所难免。

  在前述高管看来,此类考核正是造成银行资金紧张的主因,因为年底各银行指标普遍接近贷存红线,银行在突击增加存款规模、应对完特殊时点的份额考 核后,存款在年初下降就很正常,新的月末或季末考核又接踵而至,甚至还包括考核分行是否及时足额上缴系统内存款准备金,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不同银行由于对存款的重视程度和考核方式不同,面临的压力各异。一些注重时点考核的银行,如月末、季末等时点的存款情况,就会感受到明显的压力。”某国有大型银行江苏分行负责人表示。

  在一些受访股份制银行人士看来:由于一旦存贷比触线,商业银行的新业务准入就会被叫停,所以如何增加存款,提高负债就成了燃眉之急,今年最大的压力来自“流动性风险”。

  郭世坤分析,不同银行对于存款压力的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各异。一些资金体量较小的银行,资金多被用于信贷投放;一些体量较大的银行,相当一部分资金投放在资金市场,自身的调节余地比较大。在紧缩时期,可以通过减少对资金市场的投放,来缓解压力。

  不过前述大行高管表示,在差别准备金率政策已然设定的前提下,大行明显感觉到了压力,因为想要提高贷款规模,通常只能在两个方面做文章:要么提高资本充足率,要么做大存款。

  他坦言,目前想要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困难重重,一方面主要银行在短期内继续从资本市场寻求支持的可能性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如果资本充足率水平过高,银行盈利压力太大。

  因此,对大型商业银行而言,虽然负债成本的提高,部分地体现为息差收窄,或体现为成本费用的增加,进而引起成本收入比的上升,但该高管坦承,如 果贷款规模可以做上去,那么即便利差收窄,也可以通过薄利多销来实现盈利,所以大行增加存款的动力也不小,“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就成了大中小银行的必争之 地。”

  在多位受访银行人士看来,尽管“存款立行”策略有诸多争议,但眼下,在多种监管参数已然设定,银行依赖贷款业务的盈利模式短期很难有大调整的情况下,做大存款成为商业银行应对货币和监管当局规模调控、寻求发展以及进行博弈的“重要战略”。

揽谁之储

  在前述大行分行长会议结束后,行长们在领到相应绩效奖励同时,还知晓了各自存款计划,然后层层下发分解。

  当任务层层下压到一名普通柜员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压力还有委屈,因为其去年的部分奖金要在完成今年吸收存款任务考核后,一并发放。

  “新的一年要做大贷款规模,就要保证一定的贷存比,因此存款增速起码要等于、最好是高于贷款增速。”前述高管坦言,现在一些银行的实际情况却是“存款增速低于贷款增速,导致贷款的发放受到掣肘”。

  目前许多银行的贷款结构中,中长期贷款居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证一定的贷款规模来持续地提供资金支持。“如果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有限,如何维护客户关系?”在不少受访银行人士看来,与利差和盈利水平相比,客户关系的维护显得十分迫切。

  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按来源分,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居民的储蓄存款,企业的公司存款,以及来自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存款。

  其中,金融机构存款不能参与贷存比的统计,而且定价相对灵活,存款利率往往比较高,对于贷存比的改善没有意义,而且资金成本也较高。其主要意义在于,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工具,有助于帮助商业银行应对大的流动性风险。

  目前,这部分存款的情况相对复杂。过去,证券和基金公司的资金会在年末回流银行,但2010年年末,在一些地区,由于这些公司要求自身有一定的资金沉淀量,所以回到银行的资金相应减少,使得流动性相对吃紧。

  而公司存款也有下降趋势。前述大行高管透露,随着贷款增速的下降,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速也在下降,在紧缩态势下,公司存款的增加恐怕相当有限。

  而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也直言,贷款减少使得派生存款相应减少,所以商业银行的存款压力也相应增加。

  如此,居民储蓄正在成为银行的必争之地。大银行有网点优势,存款压力相对较小。但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对于银行储蓄存款的分流十分显著,存款资源正 变得十分紧缺。在银行对存款的需求激增,而存款增速不增反降的情况下,争夺就变得日趋激烈。前述银行柜员的吸储压力也正源于此。

  上述股份制银行高管直言,存款负利率的现实,使得储蓄存款对于有一定理财意识的客户而言,变得日趋缺乏吸引力,除了一些老年人,其他的资金都流向了理财产品和资本市场。储蓄存款增长放缓恐怕是大势所趋。

  他介绍,虽然流向资本市场的资金,部分会以金融机构存款的方式,回流银行,但如前所述,这种存款,对于解决商业银行最迫切的贷存比问题,对于盈利的贡献度,都乏善可陈。

考验决心

  资金紧张从而加大揽存是受访银行人士的共识,但他们对此现象是阶段性还是成为今年常态产生了分歧,而这直接取决于货币监管当局的决心有多大。一位负责投资者关系的大行高管告诉本刊记者,当前投资人最为关心的已经不是各家银行基本的财务指标了。

  2011年1月前两周信贷超速增长,其中四大行的新增投放达到了约3500亿元,这使得当局十分警惕。在央行出台了具体到各家银行的信贷规模的同时,一位监管当局高层月中表示,将重启存贷日度监控机制,“以后要用日均存贷款上报的方式来监控银行流动性。”

  日均存贷款数据上报是指,各地银行每月需向当地银监局上报日均存贷款数据,银监局会根据相应的贷款限额对其进行提示。此举曾在2010年上半年信贷超速增长时启用。

  一位受访的城商行高管则承认,现行的动态差别准备金率仅针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商行、农信社、农村商业银行等仍有“空子可钻”。

   1月20日,银监会发布了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按照每季度不低于25%的降幅制定具体转表计划,并严格执行。本刊 记者了解到,2010年底,银信合作的规模在1.6万亿元左右,去年下半年转回表内的部分在4200亿元,2011年,银信合作部分入表,还将带来持续压 力。

  “央行差别准备金率的实施,的确会提高银行对调控行为的可预见性,但该工具对银行属于较为软性的约束。”一位大行高管称,银监会的资本监管工具 及有关政策,约束更为刚性,一旦不达标,一些相关的市场准入就会被叫停,在存款增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投放不敢太放肆。

  一位大行高层则认为,当前有几大趋势,使得经济体内的流动性十分宽裕,且难以调控: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重新向综合经营回归;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 介入程度与日俱增,为地方财政支出提供了资金便利;产融结合趋势显著,不少大型央企都已在事实上形成了金融控股的架构,实现了集团资金的统一管理,内部资 金调度使用能力十分强大。他认为这些趋势的产生既是流动性助推的结果,也加剧了流动性的扩张,“实体经济中的钱并不少”。

  他并称,当前75%的贷存比,在银行信贷资金乘数效用作用下,会加剧实际的社会流动性过剩,按其推算,50%的贷存比更为合理。

  对比央行数据也可发现政策意图:2010年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9.9%,M2同比增长19.7%,而今年基于央行的预期,在GDP增长8%,CPI增长4%的情况下,可以接受的贷款增速应是12%到13%,M2增幅则为16%,信贷增幅对比明显降低。

  贷款12%的增速相当于2011年信贷投放在6万亿元,央行对几大行的一季度信贷规模数据正符合这一目标。而13%的增速则意味着全年新增贷款在7万亿元。

  自两年来首次在去年12月26日上调再贷款利率后,央行目前已基本不实施再贷款向银行输血。央行对商业银行放款方式主要有再贷款、隔夜拆借、逆回购等。

  本刊记者张宇哲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6

工作篇》王定乾從銀行小職員變身董事長 忠誠與熱忱打造職場富足金鑰

2011-1-31  TWM




從銀行的小辦事員做起,王定乾靠著一步一腳印地努力,坐上寒舍古董公司董事長大位,在一連串的人生驚歎號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凡事要做到最好」的信念,亦是他邁向富足人生的重要祕訣。

撰文‧林心怡

「做我們這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只要專業眼光還在,就可以永不退休!」坐在古色古香的寒舍藝術展示中心裡,今年五十二歲的寒舍古董公司董事長王定乾篤定地說。

從銀行行員到知名古董藝術品頂尖經紀人,他是去年中才以四.三億元天價標下「乾隆寶璽」,創下台灣拍賣史上新高紀錄的寒舍董座,也是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大陸鳳凰衛視「投資收藏」首席評論員。

其實,人生總是在一連串的陰錯陽差中,意外譜出美妙的樂章!而「專注、熱情與全力以赴」,是王定乾白手起家、邁向富足人生的關鍵因素。

分 析王定乾一路走來,持續受大老闆重用的一大原因就是「忠誠」。「能力好的人實力並不會差太多,但對公司忠誠度高,又願意付出百分之百心力的,卻很少見!」 對於後輩新進的員工,王定乾總是鼓勵他們,除了要培養專業能力,也要當個能幫老闆解決問題的人,不要一開始就「短視近利」,只在乎薪水高低,只要老闆肯栽 培,就要抱持著學習的心態,全力以赴。

具有強烈憂患意識 絕不短視近利原來,王定乾是標準的眷村子弟,從小家境欠佳,讓他一出社會就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因為我知道唯有在職場打拚,才有機會出頭天,我是沒有退路 的!」的確,在人才濟濟的本土金控集團,一個什麼背景都沒有的外省第二代眷村子弟,可以受到重用,背後其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的父親是軍人,管教嚴 格,不但養成我堅毅、耐力強的性格,也培養出我對上司的高度忠誠,算算我進入蔡家︵國泰集團︶至今,這三十年來,我算是從來沒換過工作,而且就算是下班, 也把心思都花在工作上。」在三十年前進入銀行工作,就等於捧到「金飯碗」,而王定乾之所以能進入當時人人稱羨的國泰集團旗下的十信合作社工作,就是受到曾 擔任救國團指導老師的徐政夫(曾任寒舍集團總經理)引薦,王定乾笑著說,自己從念台北商專銀行保險科時,就熱中社團活動,辦學生刊物、主持活動樣樣都來, 「所以比起一般銀行行員,我算是比較特別的吧!」從基層的銀行辦事員做起的他,很快就受到老闆的青睞,進入總經理祕書室工作,負責編寫銀行內部刊物、籌畫 相關行銷活動。

「還記得,我當時主編的《國民金融》,可說是當時金融界,閱讀率名列前茅的銀行刊物。」「而且,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我都把老闆交代的擺在第一位!」王定乾說。

「對 我這種家境不太好的眷村子弟來說,只有不斷在事業衝刺,才有翻身的機會,所以不論是在銀行,還是後來在寒舍藝術工作,我幾乎都是隨call隨到,隨時待命 處理老闆交辦的任務。」「有好幾次跟女友︵現在的老婆︶電影看到一半,收到通知就去處理公事,還好老婆沒有因此跑掉!」也就是這種任勞任怨,二十四小時待 命的工作態度與精神,讓當時的老闆蔡辰洲視他為公司的「忠臣」,不但下班後的應酬常會帶著他,甚至在擔任立委時,他也曾擔任過一陣子國會助理。

只 是,爆發十信擠兌風波後,讓王定乾的職場生涯有了重大的轉折,老闆也從國泰蔡家的二哥蔡辰洲變成老三蔡辰洋,「我想,當初蔡老闆︵蔡辰洋︶會延攬我過來工 作,也是看中我的忠誠吧。」一九八六年,喜歡收藏古董文物的蔡辰洋,創辦了寒舍集團,王定乾成了寒舍的第一位員工,意外當起了藝術品經紀人,徐政夫則為當 時的總經理。

喜遇貴人提拔 刻苦提升專業只是,萬事起頭難,從學商到藝術品經紀人,王定乾也曾經歷過一段不算短的摸索期,「我有很多專業知識都是跟著蔡老闆︵蔡辰洋︶跑拍賣場、看古 董與向許多專家請益所累積出來的,當然其中也不乏買到假貨、買貴藝術品的經驗,所幸蔡家經濟實力還算厚實,在繳交不少學費後,依舊可以不傷及筋骨。」王定 乾說。

「幸好有蔡老闆的信任與給予較大的發揮空間,讓我得以在每一次的錯誤中記取教訓,累積更多的人脈與專業。」談起蔡辰洋,王定乾直說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職場貴人,也有著亦師亦友的好交情。

其 實,從藝術品的採購、拍賣品的標售技巧,到順利將藝術品行銷到客戶手上,王定乾在每一個環節都曾下過苦工。「藝術品經紀人的工作,除了基礎的專業訓練,更 重要的還得要有實戰經驗。」王定乾說,除了蔡老闆請來專業人士做培訓外,他自己也很用功,對於每一件欲買入的藝術品,不但會做好相關的資料研究蒐集,還會 分析拍賣前後的價錢,提升專業的鑑價能力。

「算算剛開始,花在研究這些專業知識的養成,包括看書、聽講座、接受專業授課等,每天至少超過十二個小時。」還記得那時因為工作上的需要,常常跟著蔡老闆到處應酬、跑拍賣會當空中飛人,假日還要看展覽培養鑑賞力,建立人脈,「幾乎眼睛一睜開就是在工作!」王定乾如此形容。

經 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八八年,是寒舍成立的第三年,也是在海外市場打響名號的關鍵年,當時不論在佳士得還是蘇富比的拍賣會上,寒舍相繼以高價拍下圓明園生 肖銅頭及︿元人秋獵圖﹀等國寶,並打破中國古畫的拍賣紀錄,一躍成為華人古董圈頗負盛名的商家。「當時,光是在石牌的藝術展示中心,占地就高達七百多坪, 宛如一座古董百貨公司,並且獲得『小故宮』的封號。」永不放棄 帶領寒舍度過危機轉型成功分析王定乾可以成為優秀藝術品經紀人的原因,除了肯下苦工外,還有從不放棄每件藝術品可以成交的機會。「多年下來,不論逢年過 節,只要是有重要客戶要求看藝術品,我幾乎都不會推辭!」「做我們這行,哪有把財神爺向外推的道理?只要有生意上門,開心都來不及了!」在王定乾的眼裡, 藝術品交易是門全年無休的生意。

只是在台股從萬點崩盤後,寒舍藝術中心的生意也急轉直下,營業額迅速萎縮高達七成,「後來我們發現量化經營獲利有限,轉型走質化經營。」九七年,寒舍搬到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品展示店面精簡至十坪,當時正值九七金融風暴,景氣欠佳,王定乾也曾轉型投資藝術表演公司。

九九年,成立了脈動表演藝術經紀公司,專做音樂、藝術表演等案子,沒想到隔行如隔山,一檔失敗的活動,就賠掉一個資本額。「這應該是我一輩子虧最大的一門生意!」王定乾感嘆道,即使做藝術品買賣,也沒一下子賠過這麼多。

「賣 一張幾千元的票,跟賣一件幾千萬元甚至幾億元的藝術品,真的有很大的不同!」王定乾回憶,當時國人對藝術表演活動,還不像現在這麼熱中,一場在內湖搭帳 棚、邀請國外表演劇團來台表演的活動,就讓我們賠掉了三千多萬元,「事後蔡老闆曾自我調侃道,投資『脈動』唯一的收穫,就是娶到長笛美女賴英里吧!」有了 這次的慘痛教訓,二○○○年王定乾收掉了「脈動」,更專注本業的經營,誓言要做NO.1的頂尖藝術品經紀人。

如今,寒舍藝術中心已成功轉型 為無店面經營形態,把客戶對象鎖定在金字塔頂端的高消費客層、走國際化路線,賺取一○%至一五%不等的佣金利潤。○九年,寒舍藝術中心獲利表現進入穩健成 長階段,「以目前投資淨利來說,寒舍藝術中心應該不輸給飯店了!︵寒舍集團旗下尚有喜來登、寒舍艾美等飯店︶」問到公司的獲利,王定乾答得有些保守,但對 於多年經營的事業獲利可以開花結果,仍掩不住欣喜的表情。

「其實人生到了我這個階段,賺錢已不再是唯一的目標了!」王定乾笑著說,但他鼓勵 年輕人:「不要怕吃苦,要拿出拚命三郎的精神看待自己的工作,才能夠累積專業,獲得職場貴人的信任與提拔!」在人生的上半場,王定乾為了創造財富,做了很 多努力,五年前坐上董事長大位,如今更坐擁信義計畫區豪宅。但在父母身體欠佳的影響下,展望人生下半場,他深刻體會到健康與陪伴家人的重要性,卻也更希望 為兩岸文化產業做出更多貢獻,做個永不退休的藝術品經紀人。

王定乾

出生:1959年

現職:寒舍古董公司董事長經歷:寒舍藝術中心執行長、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學歷:台北商專(現為台北商業技術學院)銀行保險科

王定乾的富足之鑰

對工作要有熱情,累積專業知識與人脈。

做好老闆交辦的事,贏得老闆的信任,適時表現對公司的忠誠度。

積極爭取職場上每一個可以成功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9

台中銀行遭突襲 公司派中纖王家拉警報

2011-2-24  TWM




台中銀行經營權大戰再起。本刊調查,從去年12月起台中銀遭突襲,市場派悄悄透過大眾證券大買台中銀9萬多張股票,使今年董監改選提前拉警報。6年前入主台中銀行的中纖王家老大、台中銀副董事長王貴賢20日說:「對方手法老練、口袋深,但我們絕不放棄台中銀。」

王貴賢小檔案

現職 台中商銀副董事長、中國人造纖維常務董事、德信證券董事、磐亞公司董事、大益企業監察人

生年 1969年

家世 父為中纖前董事長王朝慶

婚姻 妻為沈氏印刷沈金塗之女沈嘉瑩(現為華南金控監察人)

學歷 美國波士頓大學財經系、紐約大學金融財政系碩士

經歷 花旗銀行加拿大分行產業研究員、德信證券董事長、中纖董事長

走過近一甲子的台中銀行經營權再起風波。去年十二月以來,特定買盤透過大眾證券,大買台中銀股票九萬多張,短短二個月就拿下近五%股權。手筆之大、行動之快,已令台中銀當權派中纖王家拉警報。

市場加碼 釀商戰

處在暴風核心的台中銀行副董事長、王家老大王貴賢,上週日(二十日)坦言對手兵臨城下,「我們也不知對手是誰?」「對方看來像老做手,手法老練,而且有首富級口袋,非常有實力。」絲毫不敢輕敵。

其實,去年就有人提醒王家:「聽說有人要花五十億元拿下台中銀。」而這次市場派神祕吃貨,券商圈也傳出:「是首富排行榜排得上名的。」甚至有市場傳言點名,就是前國泰金控副董事長蔡鎮宇。王家聽在耳裡,心中不禁大駭。

上週五(十八日),蔡鎮宇致電本刊喊冤:「我已經退休,沒有新聞價值,不要再寫我了。」他再三否認有買台中銀股票,還強調:「我如果有買,股價因此上來就算了;但我真的沒買,投資者因此受傷就不好。」

神祕買盤 猜對手

本 刊就蔡鎮宇否認介入一事問王貴賢,他反而焦急地提問:「那外界說的首富指的是誰?是郭家(指郭台銘)?還是王家(指台塑王家)?」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表 達對投資銀行有興趣,但從未提及商業銀行;而王貴賢與台塑創辦人王永慶二房次子王文祥與有私交,「王家」若對台中銀行有意,王貴賢不會沒管道打探。

至於傳言中,最有可能的另一大幕後買盤,則是令中纖王家如芒刺在背的台中銀老股東、南投陳怡德家族。陳怡德人在美國渡假,聯絡不上,一位熟悉陳家人士表示:「當年台中銀爆發曾正仁超貸案,陳怡德父親陳希哲說:『就當我們投資賠掉算了!』大舉買股拿經營權不像陳家作風。」

儘 管陳家作風低調,但實力不容小覷。陳家為台中銀創始股東,第一代陳萬曾任第一屆董事長,第二代陳希哲是第一屆台灣省議員,早年陳希哲在台中銀設有辦公室, 如今由陳家長子陳怡德擔任常董。陳家有二位名女婿,大女婿張明正是趨勢科技創辦人、二女婿姜豐年是新浪網前董事長,陳家對女婿事業多有投資,且獲利不少。

根據本刊調查,大買台中銀的神祕市場派,與身價上百億元的林姓地產大亨有密切關聯。

備戰董監 增持股

記者進一步追問,究竟誰的可能性大,王貴賢這才回說:「我們不猜測,要等到股票過戶截止日之後,股東名冊出爐,才知道對手是誰。一切都等過戶後再說,會先跟對方談,如果談不攏,也有好幾個方案…。」

王貴賢似乎心中已有腹案,但不想把話說絕,話鋒一轉,馬上又釋出善意,「把銀行做大,不是我一人的功勞,其他有興趣的人,也歡迎一起合作。」他並意有所指地說:「假設是大股東買股,那表示對我們有信心,才會加碼買。」

台中銀預定六月二十二日召開股東會,截止過戶日期是四月二十二日,也就是還有二個月時間,對手可能持續在市場買股、增加籌碼。對此,王貴賢不甘示弱:「我們持股也不少,大約有二七%,看不到的不只這些,我們絕不放棄,也持續再買。」

據了解,中纖王家去年十二月中旬,注意到有特定買盤買進台中銀股票,於是展開反攻,透過中纖集團旗下德信證券,陸續買進三萬張,並研擬備戰方案。

 知情人士說,中纖王家最可能反擊的攻勢,就是提早召開股東會,讓市場派措手不及,沒時間繼續買股。「但不管怎樣,有人敢挑戰市場派起家的中纖王家,這場戰役絕對很精采。」

獨鍾金融 終入主

王貴賢的父親王朝慶從迪化街布商起家,一九八二年進駐中纖,從此被冠上「中纖王家」,接著推動磐亞上櫃、投資成立德信投信與德信證券,沒多久又入主久津與台中銀,成為一家集團企業負責人。王家崛起過程相當傳奇,市場派色彩濃厚。

而王朝慶對金融股情有獨鍾,是從買進美國花旗股票開始。當時,王家買到花旗總部提高警覺,甚至還派了一位高層主管特地飛到台灣,專程拜訪這位「大股東」,最後,王朝慶獲利出場,大賺一筆。

後來,王朝慶轉進台灣金融股,從華銀、一銀、彰銀、台企銀、萬泰銀到華信銀(永豐金前身),幾乎都賠錢出場,卻依然澆不熄他對金融股的熱愛。○五年,王朝慶砸下三十億元取得台中銀約三成股權,並高價收購委託書,當時市場喊到一張三百元,終於以市場派之姿如願入主台中銀。

一名券商回憶:「當年股東會,王朝慶動員七、八輛遊覽車,率領三、四百名員工到場,真是驚天動地大陣仗,光是計票時間長達四個多小時,最後在十五席董事、五席監事中,掌握九董四監,台中商銀正式變天,而國泰金控名譽副董事長蔡鎮宇,則以第一高票當選董事。」

二代接班 保衛戰

王 朝慶還安排三個兒子從小出國念書,念的也都與金融相關。其中,大兒子王貴賢為紐約大學商研所畢業,目前掛名台中商銀副董事長;二兒子王貴鋒是紐約大學企管 博士,久津案爆發,曾在王朝慶安排下回久津負責重整,也待過里昂證券,目前是中纖董事長兼總經理;至於小兒子王貴增,曾任中纖集團的德信證券董事長。

近年,王朝慶生病在床,中纖王家一度爆發老二王貴鋒、老三王貴增內鬨,爭奪中纖董事長一職,後來由大哥王貴賢出面協調,這場險些上演的兄弟鬩牆才落幕。如今,台中銀經營權保衛戰,落到王家第二代身上。

事實上,台中銀過去歷經多場變天風暴。台中銀由蔡鴻文等家族創於一九五三年,一九九二年被蔡一手提拔的劉松藩,結合外力廣三集團曾正仁取得主導權,蔡鴻文憤而偕子蔡裕芳退出經營層。

一九九八年間,因曾正仁以人頭超貸,台中銀爆發違約交割,造成異常擠兌五百四十億元,震驚全國。當時,計畫籌組國泰金控的霖園集團,相中在中部股票代收款市占率頗高的台中銀,因此由蔡鎮宇領軍,插旗台中銀。

由虧轉盈 引覬覦

不料,台中銀十餘位經理人立即串連,請出蔡裕芳等老股東復出,打破霖園合併的計畫。為此,蔡鎮宇一度惱怒大罵,「如能出嫁已不錯,還想招贅」。

然 ○五年,台中銀老股東再次錯失經營權,中纖王家突襲成功。所幸,台中銀近年獲利改善,去年前三季由虧轉盈,稅後純益四?一六億元;今年一月逾放比率降到 ○?五七%,法人預估今年稅後純益上看二十億元,EPS(每股盈餘)達一元,加上未來陸資入股的想像空間不小,因此吸引不少法人買盤,包括台產及遠雄人壽 等均有持股,國泰蔡家的霖園投資及萬寶開發持股有六%以上。

此次的神祕買盤來勢洶洶,究竟是老股東反撲,還是另有市場派覬覦,對中纖第二代恐怕都是一場硬戰。

台中商業銀行 小檔案

員工人數 逾1700人

營業據點 全省79家分行

歷年經營權更迭

1953年 成立,由出生南投的創辦人陳萬出任首屆董事長。

1968年 另位創辦人蔡鴻文接任董事長,此時蔡家實力已凌駕陳家之上。

1989年 南投陳家取回經營權。

1990年 陳家因處理台中港分行購地自建及保證發行商業本票案不當,將經營權交還蔡家。

1992年 蔡鴻文一手提拔的劉松藩,結合廣三集團曾正仁取得主導權,形成蔡、陳、曾3派鼎立局面。

1998年 廣三集團爆發以人頭向台中企銀超貸74億元醜聞,廣三持有的台中商銀股權轉移陷入膠著。

1999年 霖園集團旗下的匯通銀行有意入主,但遭老股東頑抗,最後老公司派蔡、廖、楊、陳等9大家族共同掌控51%股權。

2005年 以成為銀行家為畢生夢想的中纖集團董事長王朝慶親自領軍,順利入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7

銀行吸存競賽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697443.html

剛拿到今年個人業績指標的小施最近有點犯愁。

「存款在業績考核的權重上升到了三成,而貸款的權重則大概佔到兩成,以前存款和貸款的考核權重應該是相當的。」一家大型國有銀行滬上某支行理財經理小施無奈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去年小施就沒有完成「拉存」的指標。「今年的壓力就更大,各家銀行對存款的渴求遠比去年來得高。」他說。

「缺錢!」一家大型國有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就對本報記者感嘆道,「一方面,存款準備金率不斷上調,各家銀行的吸收存款壓力比較大;另一方面,銀行需要在資本充足率等多項指標上達標。因此,目前信貸方面出現嚴重供不應求狀態。」

為擁有充足的資金放貸,銀行只得一方面想法融資補充資本金,另一方面各顯神通拉存款。

激烈的吸存競賽催生了「返點」、送禮等種種違規攬儲手段,雖被監管機構叫停,但利率市場化改革由此顯得越發迫切。

高息攬存「擦邊球」

一家中外合資銀行的公司金融部客戶經理向本報記者透露:「我們行對公司存款的『返點』比例屬於中等偏上,大多數情況下是給公司直接返點,也有一些是對財務人員個人予以一定的『獎勵』。」

所謂的直接「返點」,至今仍是銀行業內公開的秘密。鑑於中國銀行業仍依賴利差為主、中間業務不足的盈利模式,生息資產規模的競爭自然激烈,尤其是在今年資金非常緊張的情況下。

「如果是對公司直接返點,一般將存款打包做成理財產品,年化利率在3.5%~4.5%之間;如果是『獎勵』財務個人,則會在央行規定的定期存款上額外支付年化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的利息,但由於公司存款金額較大,所以這筆額外費用往往也比較可觀。」這位客戶經理對記者說道。

根據央行的最新利率情況,現行的人民幣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3%,而人民幣活期存款利率則僅為0.4%。

該客戶經理還說:「當然,銀行吸引個人大額存款的力度會更大,甚至可能包裝到月息千分之五、即年化利率6%的情況,從而打高息攬存的『擦邊球』。」

上海一家化工品和農藥出口企業的財務總監告訴記者,除了直接「返點」,一些銀行現在也會向企業變相提供存款優惠條件。「比如,一家外貿企業只要向銀 行提供一定規模的定期存款,那麼銀行就會在這家公司開信用證等國際結算業務費用方面予以打折優惠,這樣既有利於吸引企業存款,也不涉及銀行高息攬存的違規 問題。」他介紹說。

事實上,銀監會對銀行違規攬儲、高息攬儲可謂三令五申。早在去年9月中旬,銀監會就向包括農行、光大、廣發、平安、華夏和渤海銀行在內的6家銀行開 出罰單。這也是繼銀監會去年8月發出全國通知、嚴禁高息攬儲後開出的首批罰單。銀監會當時查處的違規攬儲行為可謂五花八門,包括擅自提高利率、有獎儲蓄、 減免或報銷其他業務手續費甚至是安排親屬就業等方式。

吸存成本上升優惠減少

有分析人士就指出,今年以來總體上存款出現下降,預計2011 年仍將是「吸儲」年。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到達月末、季末的時點,存貸比考核壓力下的各家商業銀行在存款優惠上的出手就會更大方,尤其是那些負債業務壓力較大的中小銀行。

「比如年末,為了吸引大額存款到賬戶『走過場』,一些銀行甚至不惜做到日利息千分之一。」上述客戶經理就坦言。

而記者瞭解到,這種時點上的存款「一日遊」依然存在,即在月末或季末最後一天銀行提供短存的現金返還,個別銀行的返點率比千分之一更高。同時,這些高於央行規定存款利率的支出,一般都算在銀行客戶經理所謂的「營銷費用」中。

但在今年整體資金趨緊的情況下,銀行在吸存上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大方。

春節剛過,上述中外合資銀行客戶經理就收到來自總行的通知:今年的資金成本最高不得超過年化利率4.5%。

「不只我們行對資金成本進行了控制,一家大型國有銀行也是如此,春節前給客戶經理的資金成本上限是5%,年後就下調到4%。」該客戶經理如是表示。

他繼續說:「這意味著,今年銀行在大力吸收存款的同時,會特別注意存款與貸款成本之間的控制和匹配,歸根結底還是一筆資金要能為銀行產生儘可能多的利潤,客戶經理們的業績考核也與『利潤』更為掛鉤。在資金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我們已經不會盲目提高存款成本來沖規模。」

澳新銀行環球市場部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近日發佈報告指出,存款準備金率的連續上調,加上存款利率的上調,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上升壓力異常明顯。

也就是說,銀行從客戶手中取得存款,既要相應付以利息,同時每一筆存款還需要上繳19.5%的資金以存款準備金的形式進入央行體系,儘管央行會對存款準備金支付一定利息,但其利息水平較低,而同時銀行將無法循環利用這筆資金。

「既要控制資金總成本,又要完成與去年相當的存款指標,今年各家銀行在同一客戶身上的吸存壓力明顯加大。」上述客戶經理就坦言。

利率市場化讓銀行不安

既然銀行間吸存放貸的競爭都如此激烈,有建議認為,何不順水推舟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

近日也曾有消息稱,央行正在對包括招行在內的數家銀行進行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初步試點,重要工作之一是形成五年內中短期存款利率的報價競價系統。但隨後,招行相關負責人否認了此事,上海銀行、杭州銀行等多家中小銀行也均表示不知情。

但至少,監管層對利率市場化的頻頻表態已經暗示了對改革賦予的迫切願望。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此前就發表文章稱,央行應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在貸款利率基本由市場決定的情況下,可允許存款利率向上浮動一定幅度,逐步將加息預期直接變成市場定價。

上海一位銀行業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建議,應該先放開貸款下限,存款利率暫且不動。他認為這樣「銀行才能充分培養客戶細分、風險識別和管理能 力,開發不同產品滿足資產方客戶需求,然後才放開負債方,清楚能夠承擔怎樣的資金成本,從而在負債和資本之間做好平衡」 。他還建議,貸款利率可以統一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可以選擇那些定價能力強的中小銀行開始試點。

在該銀行人士看來:「目前宏觀經濟整體處於加息週期,這個時點更有利於放開貸款利率,造成的市場風險有限;但如果放開存款利率,在加息預期中利率必定上升,利差勢必縮小,對銀行的衝擊會非常大。」

央行2005年確定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思路確定為: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的順序進行。

「從內心來說,利率市場化讓銀行感到不安,但這一定是大勢所趨。」上述大型國有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對記者坦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49

討論:再論銀行地產(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hla.html

花都巴菲特

 回來看看國內的銀行,估值如此低廉的原因大部分您也提到了,前兩年天量信貸所生的可能性潛在壞賬,天量信貸後新增貸款量可能下降,還有利率可能市場化。不過這三個宏觀問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看看招行數據,2009年底地方融資平台貸款佔總貸款額6%(大中型銀行地方融資平台貸款佔比達10%~15), 其中非自償性平台貸款不良率0.07%,對於地方融資平台短期貸款佔40%,中長期佔60%,馬蔚華表示「招行對政府平台融資一直非常謹慎,長期以來介入 很少,就我們自己看,這方面的風險不是很大,即使這樣,我們也在加強信貸管理,對於一些風險隱患,該退出的就退出,沒有退出的及時發現問題,進行補救。招 行非常重視政府平台的選擇條件,一般選擇地方財政比較充裕,而且選擇有現金流有還款能力的平台,主要是投向長三角等地方政府財政實力比較強的地區」
 
  對於一向風控穩健的招行,看不出地方融資平台風險在哪
對於天量信貸後新增貸款量可能下降
09年,10年半年報顯示,招行的貸款總額都是是同比環比上升的,不存在新增貸款量下降。
而且從宏觀上說,中國經濟要保持8%的增長,貸款增速不應低於20%,這一點已經足以保證新增貸款增量。
從微觀上說,招行網點大概七百多個,而工行兩萬一千個。而且招行具有國際發展實力,已經在香港和紐約擁有辦事處,招行的發展空間還很廣闊。

從內生性看,招行的貸款結構很有很大的優化空間,零售貸款佔比總貸款還很低。具體不鋪開討論,不然變成長編大論。
利率市場化 這個問題大宏觀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宏觀。利率是國家調控經濟的工具,不可能隨便開放市場化,特別對於奉行凱恩斯主意的中國。而且利率的市場話對於招行這種高度適應市場化的銀行也會是好事,具體可以研究招行的兩次變革:零售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
 
綜上三點而論,所謂的風險要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投資的是企業而不是行業。
對於地產
房屋空置率,保障住房的推出,政策的打壓,對行業是個不小的打擊,而且未來一兩年內房價不漲或者下降都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調控對於萬科保利從來都是成長的良機,還是那句話,投資的是企業而不是行業。
萬科保利的房屋產品地段、質量、品牌號召力、資金實力、管理執行力等都不是一般房企可比擬的,定位不同競爭對象不同,可以看見,在2010年半年報大部分房企銷售面積銷售金額同比下降的同時,萬科保利確仍然實現雙同比增長。
如果細心觀察保利2010年半年報,保利截止2010年6月30日已經鎖定2010年營業收入的131%,未來業績的保障可見一斑。

二 預期收益率問題

假設一個穩定的消費型企業如果前十年能以20%的複合增長率成長,如果以47倍市盈率的價格持有,未來如果依然能保持47倍的高市盈率,那麼收益率最多也 就20%。但如果未來只給以略高於增長率的25倍pe,到時收益率會降到12%左右,不好的價錢持有得到的很可能是不理想的收益率
反觀,如果以20倍市盈率買入複合增長率20%的企業,未來收益率能達到20%,而且20倍不是一個高估的市盈率。
而且,因為大家都不看好,價格已經反映了企業悲觀預期,就算企業發展真的遇上短暫困難,也不會遭遇戴維斯雙煞,而太熱門的高估白馬股確如果發展不如預期般理想卻很可能享受戴維斯雙煞。

第一種 確定性得到1000元
第二種 
80%可能性得到1500元,20%可能什麼都得不到
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面對確定性收益人對概率不理智
反過來再做一次試驗
同樣兩種選擇
第一種 
確定性失去1000元
第二種 
80%機率失去·1500元,20%機會一分錢都不用失去
再選一次,會選哪個?
大部分人會選後者
這就是矛盾,理性選擇還是第一個
80%*1500+20%*0=1200元,機會成本比第一種高
同樣的試驗只是一個確定獲得和一個潛在損失,人性的弱點立刻被放大,很好的解釋了現在對醫藥消費的過分追捧和對銀行地產的過分打壓
這個實驗就是行為金融學中著名的確定性效應

 

新浪網友

說老實話,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搞懂了銀行,否則的話,就不會不滿倉銀行,或者成天提心吊膽了。問題是,就這樣已經是我的能力圈的最大邊際,別的我就更加搞 不清楚了,投資連想都沒想過。所以,說可不是為了說教,主要是自己信心不足想搞清楚,想看看別人有什麼實質的東西。銀行可是個大傢伙,歷史悠久在經濟領域 參與程度之深不可想像。因此客觀上屬於業務複雜的範疇,不是簡單行列,也因此不屬於好的投資領域。我因為搞不懂,也因為它的複雜;所以並不是那種投了就可 以睡大覺的行當。但是投了怎麼辦?只好天天跟著攪合,天天看著,以求能多瞭解一些,也求能夠老天有眼,在他處出現問題時能夠早日的感知到:能逃之夭夭。更 期望老天保佑能給個五年十年。阿彌陀佛。

 

fanwy

以民生銀行為例做的壓力測試:
 
       如果貸款壞帳升至10%,產生壞帳總額為 872.28億,壞帳額與股東權益的(888.94億)相仿,減值後剩餘資產為13391.64億。09年負債總額為13374.98億,減值後將近產生 資不抵債情況,流動性缺失,集團無法運營。如獲得注資繼續運營,剩餘資產則每年可獲得74億的收益,按2010年7月16日收盤1405億的市值計算,回 報期為19年。
 
         其中09年利潤計算剔除了出售海通股權收益,根據2010年民生銀行運營情況(貸款息差狀況分析),2010年的利潤會超過100億(減值後),以此計算回報期為14年。
 
         以最壞情況計算,壞帳10%,流動性缺失,四大行進行注資或收購(四大行國家信用不可能破產),會以多少錢收收購呢?如果壞帳率僅為5%以下呢?(20101季報壞帳約為0.8%,貨幣資金淨額為49億,09年同期為-420億)

地產業:
 
        賣地的趨利性表現為樓價的剛性,非重大 危機至導致的悲觀預期很難讓開發商主動降價,政府的高壓調控最終表現為樓價的疆持(樓價高估,樓價未必能快速下調)如果樓價的趨勢性下跌,幅度超過 30%~40%,樓市剛性需求出現(空置率與無產率相當,國人買房慾望從來未停止過)。這種態勢,有利於萬科這類「主動性」企業擴大市場份額。
 
        銀行業:樓市的疆持對銀行形成利潤壓縮 態勢,地方政府的賣地不暢無法形成現金流支撐其過高的債務,樓市的快速調整,讓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業務)快速周轉,流入現金是關鍵,促使新一輪良性週期。 若銀行業壓力測試可支撐樓價下跌30%,則商業股份制銀行無大礙,不會形成大面積壞帳。利率市場化,必然導致銀行業加速轉型,民生銀行這類在細分領域具有 優勢的中型銀行具有非常好的發展空間。銀行的主要風險在於,整體經濟的下行(GDP<8~7%),是這種惡性循環,由於企業間三角債務關係,會導致 大量企業破產,經濟面表現為通縮,新一輪經濟危機出現,破壞力更強,銀行亦會破產。政府凱恩斯主義,如進行更大規模經濟刺激,必拉長戰線,惡性通貨澎漲不 可避免。
 
        經濟轉型必然痛苦,成功轉型定是盛宴。在人均消費上,與發達國家還相差甚遠,個人融消費亦有非常大的差距,行業總量上看,招行,民生等中等規模銀行,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投資僧

老兄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方面,豈不知官多大,奴多大。宰相家奴七品官。而京滬廣集中著全國的行政和企事業單位的總部,有人說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廣州 不知道錢少。中小城市看是好混但是一輩子鬧個副處,哪的累折了腰,主墳燒高香。縣城混個副科都是楊棒的。工資就可想而知了。幾十年來人們嚮往大城市已經成 為幾代人的生活習慣,改之難上加難。凡是中小城市考上大學的幾乎沒有回來的,回來會被親戚朋友鄰居看成沒有出息。就是在外邊混也得混著。這在蝸居里說的很 清楚。這些是剛性的東西,對投資因數來說,是不變的因數。

 

安全投資

以下是轉載的評論:
從1988年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的時間為起點,比較22年來(時間已經超過了A股的長度)可口可樂、富國銀行、美國銀行、BRK-A、PG這5家公司的股價走勢圖及市值,我們發現:
可口可樂市值從150億美元到現在的1300億美元,市值增長8.7倍;
寶潔PG市值從近200億美元到現在的1700億美元,市值增長約9倍;兩家消費品差不多的成長比例!
富國銀行增長約16倍;
巴菲特的BRKA增長超過20倍;(對市值的貢獻,可口可樂是拖了BRK的後腿的!)
美國銀行增長近30倍。
(每家公司每年的現金分紅比例一般為股價(也就是總市值)的2%左右,差異並不大,所以不考慮分紅對投資收益的影響)
現在,國內基金經理熱炒各類消費品股票,PB高達10倍左右,其實其本質還是急功近利、浮躁的表現!
巴菲特協助瑪氏收購箭牌的價格是230億美元,箭牌公司在20世紀20-30年代的市值為1-2億美元,經過約80年的發展,這一世界消費品牌市值增長了 100倍左右,期間原始股東權益還不斷稀釋,即使只算公司市值的增長,80年下來,複合增長率也就6%左右。加上2%左右的紅利,8%的長期收益已經算優 秀的公司了。

對於金融股,巴和芒格的一些看法供參考:
1991年股東大會,芒格:「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得不決定哪些事情我們需要仔細觀察,哪些要粗略判斷。這些年我們發展了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效果很好,因此,只需繼續使用就行了。」
「我不知道有誰會為了購買某隻銀行股而東奔西走考察每一筆貸款。這種方式涉及的工作量是難以置信的多。在一定程度上,你對這些公司的判斷是通過分析其管理層的思維方式、工作背景以及他們的文化間接得到的。」
2003股東大會,芒格:「銀行業一直是一個完美的金礦(Perfect 
goldmine),就像我在不同的Berkshire會議上多次說 過的那樣,沃倫與我在這方面都搞砸了。或許我們應該在銀行上面投入更多的資金。銀行業的盈利水平後來變得比我們起初的判斷要高得多。儘管我們在銀行業上做 得不錯,不過或許我們在該行業上的倉位應該更重一些,銀行業的賺錢之道簡直可怕。」 
印象中,後來Birkshire持有的銀行還有美國銀行和Suntrust,最近才把suntrust賣了因要資金買鐵路公司。巴的2009年末私人組合持有的是富國和美國銀行。
富國是佼佼者,常被看做案例,所以談行業不談具體企業恐怕沒什麼意義,國內有的銀行,即使關注類全算上,撥備也是足夠覆蓋。不過真有問題,恐怕不僅限於關注類了。
1996年芒格回答過為什麼Berkshire壽險業務很小:「在人壽保險業,你需要為浮存金支付代價,並且這個代價相當高昂。我們並不像其它人那樣那麼 喜歡人壽保險行業的會計處理。我們喜歡非常保守的會計處理。我們覺得會計師讓人壽保險公司變得有些樂觀。因此,大體上,我們的人壽保險業務並不大。」

 

Laoba1

對於美國這樣消費、醫藥行業發展放緩,優質大企業年增長率只有個位數的國家,優質零售銀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中國的消費醫藥行業方興未艾,優質企業的增長率遠高於銀行業而且確定性極高,則銀行只是次優的選擇。

 

新浪網友

現在買銀行地產是正常人的思維
膽子放大買就是了,不用太講究
討論一個行業是不是值得投資是個極其無聊的話題
股市處於底部區域時,大部分的行業或者股票都是具備投資價值的
海油工程在10塊錢以上時全是負面因素,而到了4.5元時,所有的負面因素都不存在了
因此,你得分清是在什麼情況下來討論一個行業或者一個股票
地產現在是眾矢之的了
但你不能不承認,地產股比起那些個競爭激烈的醫藥股要好賺錢的多
投資要獲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獨立思考,認準的事情堅決做,而全然不管別人說什麼。

 

 

fanwy

中國資源結構,人口基數,區域發展不平衡,人文歷史,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全球化環境中的角色特徵決定了現階段中國經濟還可持續發展。當巴比芒中國行時,有人 提到「中國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青黃不接」的問題時,芒好像是這樣回答的:我沒有認為傳統產業發展不繼,新興產業你們不是也發展得很好嗎?當然,這些信息也 只是飄蕩在空氣中的傳說,因為沒見芒格先生。只是,無論從自己觀察的結果,還是傳說中芒格的意見,都是深以為然的,姑且就這樣結論吧。股市裡總喜拿新興行 業,傳統行業來說事。行業肯定有興衰,有週期,果樹都還有大年、小年之分呢。
 
        至於銀行業,在貸款大躍進中,產生部分 壞帳是肯定的,但肯定不會是致命的。開放的中國,也是學習型國家,而且學得比任任人都快(我想這點沒有人會反對),但是中國卻不是創新型國家,那是因為教 育的僵化。所以,國外先進的金融管理,中國也會學習,並且還會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加以應用。經過這些年如此起落,教訓總是有的。人人談價值投資,在企業 經受非致命風險而變得廉價時,卻不敢買進!個人認為是十分諷刺的。用數年眼光展望未來,當經濟又是欣欣向榮時,不曉得銀業業的估值水平又是如何?

 

投資僧

我重倉銀行股,詳細說百分之九十是民生,百分之十是北京。所以我當然非常重視銀行的價值和風險。理性的看,我更應該關心的是有關的風險,也就是壞消息。為 什麼?反正我已經買了,並且全倉了,好消息對我有什麼用?我已經沒有錢再買了。而壞消息則不然,它能使我瞭解我的資產的風險所在。而且只有瞭解了才能規 避。這樣的話才更加合乎道理和邏輯。持有銀行股的人應該感謝看空的人。
我很重視銀行業的負面消息。我最為上心的是巴三新規,但是瞭解了具體內容之後,我還是放下心了。十年後的事現在已經要求在做了。為此煩惱,杞人憂天。
政府貸款,房地產調整,這些對我來講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在銀行經營的歷史長河中,你也許不會就碰到這麼一回。這次過去了以後還會有的,要麼怎麼說:銀 行是經營風險的。我的理解,銀行的百年史,銀行的成長史是包括這些必然的內容的,你的容忍這些。容忍這個你才能得到較好的收益,否則會是高得不合理的收 益,那是不可以的。
第二個,是降低利差。老實說我最最不願意的事是這個。這就是從銀行股東的兜裡往外掏錢。去年末今年初就見過這個,不對稱加息。但是銀行的盈利不但沒有降低 反而提高了,而且是普遍的。這是為什麼?沒有看到有人解釋。我的理解是上帝關上一扇門,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別以為制定政策得人都很糊塗,不是的。所得稅由 33%減到20%;銀行業的非息收入放開口子,大幅增加,你就是白撿錢啊?有辦法對付你。不對稱減息。那麼不對稱減息怎麼辦吶?同樣啊?開別的口子。
有人害怕利息市場化,我則不同。銀行業的競爭是有限的競爭,這是由他們的本質所決定的。銀監會就是管制競爭的。(你不要這邊肯定他能管得了利息;又不承認他管得了不正當競爭)而銀行對客戶的強勢是永恆的。從這點看利率市場化肯定不是壞事。我既不期待也不懼怕。
那麼銀行的風險在哪裡?你別太小了,小的不會引起什麼。你別太狂了,狂的什麼都敢幹,淨他媽的做蠢事。

  

花都巴菲特

房地產開發行業從一個吃香行業到一個光芒黯淡的行業(需要持續不斷高投入才能生存的行業從來不是個好的投資對象,好的投資標的基本是低投入高產生或者一般投入高產出)

這句話不同意
所謂投入要看是什麼性質,不能一概而論
資本性支出也分維持性資本支出和擴張性資本支出
前者是你的企業要運轉就不得不從賺回來的錢中抽取相當一部分去
更換衰老的機器等設備,也就是所謂的折舊
中國房地產行業其實從某個角度看並非一個製造業,因為它本身並不負責房屋的建築,那是建築公司干的事,而房地產公司的主要工作是買地和規劃設計、銷售,算是一個服務性的公司
大部分人眼中的房地產行業需要不斷融資投入,所融的資金只不過是要來不斷買地擴張,然後支付建築費,然後銷售回款。
而並非像鋼鐵那些行業把相當可觀的一部分利潤折舊掉了。
如果不是為了高速的成長,買更多的地來保持成長性擴張,房地產企業同樣可以不需要那麼頻繁的融資,靠自身的利潤再投資同樣可以過得不錯。
所以,當成長到成熟期,已經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的速度同時蓋更多房子,你就會發現房企不會再需要怎麼融資了,那時候的經營性現金流也會變正。
所以,這是對房地產企業的一個很大的誤解
當然,不需要融資就能高速發展的輕資產企業是最好的,而具備這種優勢又企業通常都是品牌性消費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7

投資首選銀行 避開壽險

 

2011-3-21  TCM




今年是金融股回春的一年,但是金 融股從銀行、壽險到證券,究竟哪一個次產業將率先起飛?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商業周刊》特別邀請三位金融產業的專家,包括被《機構投資人》(Institution Investor)雜誌票選並列二○一○年台灣最佳金融產業分析師的摩根大通金融產業分析師許世德以及二○○五年拿下《亞元》(Asia Money)雜誌最佳金融產業分析師、現任野村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王嘉樞以及惠譽信評資深副總李信佳,來替讀者解惑。

看好標的一:企金、消金龍頭 率先受惠景氣轉好、ECFA題材

三位專家一致認為,銀行業將是首波受惠利差擴大、景氣回溫以及中國議題等三個題材,率先回溫的金融次產業。

銀行業景氣基本面回升的參考指標之一,是存放比(LDR)。許世德以台灣上一個景氣循環起升點一九八七年為例指出,當年台灣銀行業的存放比達到了歷史新低 的七七%。之後隨著台灣景氣起飛,存放比一路上升到景氣循環高點一九九五年的約一二○%。

自一九九五年之後,台灣經歷了十多年存放比下降,終在二○○九年,存放比再度跌回上次景氣循環起升點的七七%。

許世德看好未來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效應下,機械、紡織、石化、汽車零組件回台投資以及陸客觀光需求帶動下的航空、休閒、飯店和零售業的投資 增加,繼而帶動貸款需求,預計在二○一○年到二○一二年間,貸款的年化成長率將達一一%。

景氣回溫加上放款成長,將帶動銀行業利差(NIM)改善,預計將從今年的一‧二三個百分點持續改善到明年的一‧四五個百分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看好的是 活存占比高,而且存放比相對低的銀行。

王嘉樞觀察到,失業率從去年的五‧七%,十二個月之內就降低到四‧六%,「十二個月內,失業率掉一個百分點,這是過去二十年來,台灣沒有發生過的。上次有 這麼強的就業復甦,是一九八七年的事。」也因為就業復甦強勁,薪資開始上調,「有很強的就業,加上薪水又在增加,所以消費就變得非常非常強。」

各項長短指標的數字都指出,今年都對銀行業的基本面有利。王嘉樞認為,這對消金和企金業務都有所幫助,但因為台灣銀行業的消金業務利潤較高,成長動能比較 容易轉換成獲利。這也反映在國內五大外資的金融股看好名單中,消金龍頭中信金、企金為主的第一金,都獲得至少三家外資機構的買進評等。

看好標的二:大型券商 能吃TDR、IPO商機

其次,則是股性活潑的證券業。許世德從中央銀行的國際收支表計算,過去兩年多來,由於遺產稅的調降以及兩岸關係轉溫和等因素,「鮭魚返鄉」的資金高達五百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四千八百億元)。資金返台,勢必造成台幣升值和升息,「當台灣看到的是strong currency(貨幣強勢)和升息的時候,你要買什麼業務……,要買進本土券商,」許世德強調。

許世德認為,未來由於台灣逐漸走升息循環,收益轉好,持續吸引資金返台,投資台股的人就會增加。

再加上兩岸金融交流,台灣資本市場開始推動台灣存託憑證(TDR)和首次上市(IPO)的商機,讓證券業更有賺頭。許世德以香港為例,香港簽訂 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之後,股市成交量從一九九六年至二○○二年平均每日港幣九十億元突然增加到○三年至○五年的二百四十億元。股市成交量,就 如同證券業的活水,量越大,基本面越好。

李信佳則認為,券商能否受惠IPO和TDR商機,最主要還是「大型券商占的優勢會比較大,」所謂大型券商,李信佳指的是至少市占率超過四%以上的券商。

主因是大型券商比較有條件承做IPO或者TDR,「因為做承銷業務,太小沒辦法做,因為風險太大,假如掛牌失敗,要賠很多錢。也需要很多研究後台的支援。 我覺得只有比較大型的券商有挑選案子、配售的能力。這些能力,中小型券商是不具備的。」李信佳強調。

看衰標的:壽險業 回溫最慢,且大陸市場仍打不開

王嘉樞則有不同的聲音。他認為證券業市場已經飽和,加上三個次產業中,證券進入大陸市場相對困難、目前尚看不到開放的跡象,較不看好證券業。

一致不被看好的,則是壽險業。主因有二。第一,壽險業受惠升息循環的速度會最慢,一定要等到景氣確定回溫,債券殖利率走揚,才有可能受惠,「當存放比還沒 起來之前,bond yield(債券殖利率)會不會上來?不會。所以誰要先賺到才能讓壽險賺?是銀行。」許世德強調。

第二,就兩岸議題來說,壽險業要真正受惠,也還有很長的距離。雖然大陸對外資壽險公司開放得早,但李信佳認為,「兩岸三地來講,人壽還是一個長期的投 資。」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陸本地的壽險公司多半透過強力的銀行通路銷售。

缺乏有利管道下,台資壽險公司難以迅速切入本地市場,最明顯的是例子是國泰人壽進入中國五年,仍未獲利,如今把損益兩平的時間點設定為十年之內。王嘉樞更 直接把以壽險為主的國泰金評等列為「減碼」。

但對基本面轉旺的銀行股來說,今年最大的變數,是政府現階段如火如荼的打房政策。許世德分析,若房價修正一○%,對銀行資產和獲利並不會有負面影響,反而 可能因為價格下修而增加買氣。但如果房價大幅下跌二○%到三○%,屆時恐影響台灣整體景氣狀況,就會對銀行的獲利造成衝擊。

【延伸閱讀】5大外資推薦8檔金融股股票名:中信金 外資:野村、高盛、JP摩根 看好理由:■ 手續費收入為業界之冠 ■ 3月份ECFA兩岸金融補充協議有想像空間 ■ 美國子行壞帳率僅0.6%,最壞狀況已過 目標價(元):24.1-28

股票名:第一金 外資:野村、JP摩根、花旗環球 看好理由:■ 活存比例高,升息循環中淨利差優於定存高的同業 ■ 資產重估之後,每股面值可望增加7.3元 ■ 上海分行開設,有利提高台商融資需求 目標價(元):26-33

股票名:玉山金 外資:野村 看好理由:■ 信用貸款市占率可望快速成長,去年第3季年增率3成 ■ 為民間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龍頭,可望受惠登陸商機 ■ 購併高雄企銀後企業改造已完成,規模經濟浮現 目標價(元):21.4

股票名:富邦金 外資:野村 看好理由:■ 合併安泰人壽後,資產收益率從原先3.45%提高到4.2% ■ 銀行部分呆帳年底提撥完成 ■ 現金股利殖利率接近5%

目標價(元):45.2

股票名:兆豐金

外資:JP摩根

看好理由:

■ 獲准為人民幣現鈔拋補銀行,預估隨著人民幣需求上漲,相關手續費收益貢獻度大增 ■ 放款部門將受惠國內外今年強勁融資需求 ■ 每年現金股利殖利率超過7%

目標價(元):25

股票名:永豐金

外資:麥格理

看好理由:

■ 美國子行FENB虧損今年可望減半 ■ 淨利差今年將反彈5到10個基點 目標價(元):15.8

股票名:元大金 外資:高盛 看好理由:3月份ECFA兩岸金融補充協議,若放寬證券公司登陸條件,元大證擴展版圖速度優於同業 目標價(元):26

股票名:台新金 外資:高盛 看好理由:若順利取得陸銀業務策略聯盟,進軍中國速度有機會超越同業 目標價(元):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72

銀行改革的「頂層設計」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1333&time=2011-03-26&cl=115&page=all

中國銀行業「十二五」規劃首度披露,市場化退出機制、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人保護職能機構、「金融穩定委員會」 等願景如何衝破現實的重重糾葛?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溫秀 張宇哲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一大鮮為人知的業餘愛好為水彩工筆,其作品常在銀監會職工才藝大賽中展出。而月底即將付印的銀監會2010年年報封面,即 來自於劉明康的水彩作品。

  不過,金融業界更為關心的是,劉明康心目中勾勒的銀行業「十二五」改革願景,又將以何種機制和力度去推動其實現。

金融业界更为关心的是,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心目中勾勒的银行业“十二五”改革愿景,又将以何种机制去推动其实现。王宙/CFP

金融業界更為關心的是,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心目中勾勒的銀行業「十二 五」改革願景,又將以何種機制去推動其實現。王宙/CFP


  近日,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龔明華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業「十二五」規劃將涵蓋眾多重要機制的建設,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 的市場化退出、存款保險制度的適時推進、審慎推進綜合經營試點、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探索、存款人保護機構設置等主要內容。

  「十二五」期間銀行業改革的規劃綱要,將體現在中國銀監會編制的銀行業「十二五」規劃和央行編制的金融業「十二五」規劃銀行業部分,前者基本定 案,後者還在制定之中,向相關部委徵求意見即將截止。

  參與金融業規劃編制的央行一位司長透露,「十二五」初期較為迫切、也有望獲得實質性進展的事項包括:存款保險制度、包括退出問題在內的農信社改 革、建立宏觀審慎的管理框架,以及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等。

  一位受訪銀行高管認為,兩項規劃重點的重合,一則因為改革進入深水區,一些緊密聯繫的根本性難題不能不突破,再則因為國務院曾給相關部委下發過 《當前金融領域的若干重大課題》,涉及前述命題的研究部署。

  不過,多數與規劃落實相關的受訪者對於上述前沿命題的看法,至今未達成充分的共識,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仍將經歷艱難的探索。國務院發展研究 中心研究員吳敬璉3月20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所有這些改革都需要頂層設計和實施方案,而不是零碎、個別的政策調 整。

退出機制探路

  「無論是存款保險制度,還是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近期都沒有時間表。」一位接近監管當局的權威人士直言,此事「十分重要,但尚未破題」。

  龔明華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完善監管法規體系,包括有序推進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市場化退出機制建設。

  龔明華表示,需要構建系統、合理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法律制度,從高風險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早期干預、強制關閉、重組、破產等方面明確監管機 構、司法機關的職責和手段,以及債權人和債務人各自的權利義務。

  事實上,由於缺乏一套法律框架和司法制度,及配套的監管框架,令問題銀行的清算重組過程變得非常漫長。

  海南發展銀行13年來仍在清算過程中。「從保護債權人利益角度,沒有走破產程序這條路。」一位海發行清算組的有關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這是中國金融史上第一家被行政關閉的商業銀行。該行於1995年8月正式開業,由海南省政府控股,一共有包括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中國遠洋運輸 集團公司、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等在內的43個股東。銀行是以兼併了五家信託投資公司,並向全國募集股本的方式設立的,後來由於兼併了海南28家大多資不抵 債、經營不善的農信社而陷入絕境,並最終爆發了支付危機。

  對於處置問題銀行時的市場退出效率如此低下,世界銀行東亞和太平洋金融發展局首席金融專家王君指出,目前在處置問題銀行的思路上,監管部門是按 照「誰的孩子誰抱」這樣一種處置方式,「只能是權宜之計,很難實現有效率、低成本的重組問題銀行。」

  亦有銀行高管悲觀地表示,「目前我們只有政府,沒有市場,何來市場化的退出機制?」

  他認為,只有政府和市場的職能得以真正的界定與劃分之後,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場化退出機制。

  前述接近監管當局的權威人士也認為知易行難:「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市場化退出是一攬子複雜的系統性工程,既要明確退出的法律框架,又要對退出後不 良資產的處置做出妥善安排,還要與地方政府協調,共同進行債權人的資產保全。」

  他並稱,過去幾年,監管當局對於問題金融機構的風險化解和處置問題十分關注,在這類機構的資本補充、風險化解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介紹了在這 些工作中的一個切實體會:風險能否順利化解,與地方政府是否充分重視與配合密切相關,如果地方政府能夠認識到轄內金融機構的安全穩定對於地方經濟發展的積 極作用,「事情就比較好辦」。

  2005年,銀監會依法撤銷了青海省格爾木市區八家嚴重違規經營、資不抵債、救助無望的高風險農信社。這是建國後首次農信社被集體撤銷事件。 2007年6月,銀監會再次行政撤銷已經存在52年的新疆哈密市四家農村信用社,這些信用社同樣是因特大經濟案件造成嚴重資不抵債,原網點被哈密市城市信 用社接管。

  參與處置相關事件的監管人士表示,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處置必須慎之又慎。「如果僅保全部分存款人的利益,就會導致存款人因為擔心其信譽而將存款大 舉轉移至大型銀行業金融機構;如果全面賠付,國家又面臨極高的成本。」

存款保險待考

  「在探索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市場化退出機制時,一個不容迴避的制度安排就是存款保險制度。」一位資深銀行人士直陳,其核心要義在於,建立市場化的 風險補償機制。

  不過,這一制度在國內遲遲難以推出。

  接近貨幣和監管當局的權威人士透露,當前存款保險制度推進的主要難點在於,如數量眾多、問題重重的農信社改革還遠未能宣告成功,此時推進存款保 險,「只怕會平地起波瀾」。

  前述央行人士認為,讓該退出市場的機構倒掉,但是不要連片倒、集中倒,儘可能讓倒掉的時間延長,風險平穩過渡。

  目前,無論是存款保險制度還是《金融機構破產條例》仍無明確的時間表,前者是後者的先行條件。

  早在2007年6月,新修訂實施的《企業破產法》已為市場經濟中競爭淘汰的企業提供了可遵循的法律框架,但金融機構並未納入其中。國務院要求對 金融機構的相關破產辦法另行制定,而至今《金融機構破產條例》仍未推出,主要原因就是存款保險制度一直沒有設立——去年,央行已將存款保險機制的方案上報 國務院,但目前何時推出仍無時間表。

  2010年初,國務院曾決意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命央行牽頭制定詳細方案。按照央行的方案,金融業中最為孱弱的農信社將全部納入存款保險制 度。

  截至2010年末,全國共組建農村商業銀行84家,農村合作銀行216家,農信社近3000家。銀監會近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 末,全國農村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已突破10萬億元,總體各項貸款餘額、總資產等數據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的農行相近。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合作金 融機構整體薄弱的資本實力和管理水平。儘管近年風險狀況已大為改善,但截至2010年9月末,全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按照商業銀行監管標準,平均資本充足率 為7.2%,距離最低8%的資本監管要求仍有差距。

  近年來,根據農信社機構數量多、差異大的特點,銀監會構建了分類監管體系,把農信社分為好、中、差三大類,比如好的一類機構標準是不良貸款率在 5%之內,各項監管指標達到銀行業通行的評級標準二級,對於農信社來說,這一門檻已經相當高。目前經營狀況較好的農信社有幾百家,不到總量的十分之一,大 部分在東部江浙地區。

  前述接近監管部門的權威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間,存款保險制度能否突破,與農信社改革能否到位休戚相關。

  在存款保險制度難以破局之際,銀監會在銀行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加強存款人保護」,並擬成立存款人保護職能機構,這一機構職能更多體現在保 護存款類金融消費者權益。去年以來,貨幣和監管當局都曾先後傳出,有意成立專門的消費者保護機構的設想,但目前均未成行。

  前述銀行高管直言,由於此事涉及眾多部門的利益,「好多部門之間有分歧,恐怕成立不了」。

  接近監管當局的權威人士表示,從大的範圍看,已經有消費者協會;就金融行業看,「一行三會」也都負有監管職責,都將保護消費者權益作為題中應有 之義;而且已經成立了行業自律性的銀行業協會,所以並不缺少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的機構,再成立新的機構恐怕是多此一舉。在他看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將消費 者保護落到實處,而非成立更多的行政機構。

  雖然受訪央行與銀監會人士認為,市場化退出機制和存款保險制度主要針對中小銀行類金融機構,但在《當前金融領域的若干重大課題》中,「完善市場 退出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及「對金融消費者服務和權益的保護」問題,被放在了「加強對金融機構綜合經營和『大而不能倒』金融機構的監管」課題中。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這顯示,市場退出機制、存款保險制度及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在初期主要涵蓋小型機構,但最終還是會與大型機構直接相關的系統性 風險防範問題緊密聯繫。

填補監管空白

  「不管給不給牌照,我們都要做。」工行有關人士私下表示。近日,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到,工行已向證監會表達了做投行業務的強烈意願,證監會 持保留意見。而工行認為,綜合經營是銀行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應對未來挑戰的變革之舉。建行在未來發展中期規劃也明確表示,「商業經營和綜合經營並重」。

  「綜合經營可以試,但並非大面積普遍地推開。將允許有條件的銀行做符合自身特點的探索。」龔明華介紹說,商業銀行的綜合經營在「十二五」期間, 仍將處於試點階段,要個案審批報備。

  龔明華表示,此輪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教訓就是一些國家和金融機構過早地拆除了銀行、證券、保險業之間的「防火牆」,使得危機發生之後,風險迅速 地傳染、放大。

  而危機後各國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如大力加強對系統性風險的監管、強化對大型複雜金融機構的並表監管、限制銀行從事高風險業務(「沃爾克規 則」)等。

  也有銀行家直言,上世紀90年代,商業銀行就曾涉足投行、保險、信託等領域,除了侵蝕銀行自身資產,並沒有產生所謂的「協同效應」和「肥水不留 外人田」的好處,卻背負了巨額的不良資產和風險。「當前基本的經濟、法律、人文環境與當時仍處於同一歷史階段,不應舊瘡未癒,新瘡又始。」

  如果綜合經營的邊際收益無法超過相關行業的平均收益,而徒然增加經營風險和監管成本的話,就不如專心恪守本業。

  基於這一設想,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接受專訪時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規定要求試點銀行所投資對象的資本回報率和資產回報率在一定寬限期後,應 高於或至少達到商業銀行良好經營的平均水平,並高於其所在行業良好經營的平均水平,否則要主動退出相關投資行業。這一綜合化經營試點主動退出機制目前已經 被寫入了監管部門在下一階段銀行業改革發展的工作重點。

  有負責風險管理的大行高管坦承,商業銀行從事綜合經營實際能夠達到的利潤水平,短期內恐怕難以達到監管要求,而證券業務要與商業銀行的決策體系 共存,也面臨不小的難度,「將來究竟是監管放寬標準,還是商業銀行知難而退,仍需拭目以待」。

  一位銀行高管表示,在防範綜合經營風險方面,中國的主要漏洞是存在監管空白。他舉例說,經營文化的不同導致國外銀行過早的拆除了防火牆,但國內 銀行內部的銀行和證券、保險業務機構「掐都掐不過來」,「防火牆『好』得不得了」。

  如《當前金融領域的若干重大課題》所指,中國近年來金融監管有了很大進展,但主要側重單個金融機構的風險防範,對宏觀經濟及金融體系整體風險的 監測、評估和管理相對薄弱。

  對於完善金融監管協調,一些監管機構內部提到的一個政策建議是:由國務院牽頭,「一行三會」參與,成立一個金融監管協調機構,如金融穩定委員 會。知情人士稱,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方均意識到,風險鏈條之長,傳染之快,超乎想像,單一機構想要及時獲取全面的信息以採取應對措施,存在很大的困難。 因而歐美國家都在探索成立金融穩定機構等對系統性風險加以監控。

  他認為,在分業經營的現狀下,「一行三會」的監管格局基本能夠有效實施分業監管,但對於一些跨業、跨境業務的監管,仍存在空白。上述政策建議正 是基於這一現實提出的。

  不過接近監管當局的權威人士表示,目前由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牽頭,「一行三會」參與的國務院金融「旬會」,在發揮監管協調作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只要「旬會」制度可以固定下來,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通過這一機制協商解決。

利率市場化慢跑

  「為何我們對綜合經營如此看重,是因為利率市場化大勢所趨。」一位大行風險管理部門負責人如是說,在利差收窄、盈利空間縮小之後,商業銀行需要 借助綜合經營來擴大收入來源,而且客戶也由此需求。

  一位參與編制規劃的銀監會官員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銀行業面臨的外部挑戰之一即是來自利率市場化的進程。這也是當下外界對銀行業的前景和 估值陷於悲觀的一個重要因素。

  目前,各界比較認同的一個基調是,「十二五」期間,利率市場化會逐步推進,但整個商業銀行的全面利率市場化仍待相當長的時間。

  一位央行官員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利率市場化,起步有戲,但全面推進恐怕不可能。」他並稱,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必須充分考慮中國 的國情,而不能簡單照搬國際經驗。目前在中國,貸款的下限和存款的上限仍處於嚴格管制狀態,

  該央行官員認為,必須正視「國企為主、政府投資衝動不減」的特殊「國情」,選擇合適的路徑。在存款利率方面,他認為可以「先長後短」,先放開長 期存款利率,限制一年期的存款利率,而將活期存款利率作為最後一道防線,以防止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計成本地高息攬存。

  而在貸款利率方面,他建議要「先短後長」,當前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衝動不減,商業銀行紛紛將政府融資平台,長期貸款當成「大爺」,如果此時 放開長期貸款利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的增長將會更加變本加厲。

  事實上,監管部門也注意到了商業銀行在中長期貸款方面存在較多風險隱患,不少銀行的中長期貸款比例達到60%至70%,有的甚至高達90%,而 這些貸款的寬限期動輒在十年以上,兩屆政府任期內都無需還本,其道德風險和不確定性不容忽視。對此,監管部門將在未來通過一系列監管指標的設計加以規範。

  亦有銀行高管表示,在人民幣存在國內國外兩種不同利率的情況下,必然存在套利行為,只有價格統一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實現徹底利率市場化。前述央 行人士指出,在金融業「十二五」規劃中,縮小在岸、離岸市場差距、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迎來大發展。

  本刊見習記者楊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13

銀行業之變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1334&time=2011-03-26&cl=115&page=all

發展中小企業金融、主張資產證券化、加快國際化進程,是工行應對發展方式轉變的三大戰略

楊凱生

 

  前不久,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第十二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綱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貫穿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 方面面。實現中國銀行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要在順應和支持整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加快自身發展方式的轉變。

資產結構轉型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銀行只有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趨勢,主動調整優化資產結構,才能真正提高可持續的競爭發展能 力。這涉及銀行貸款的客戶結構、行業結構、產品結構的全面調整。

  過去,我們總習慣地認為大企業、大項目風險小,而中小企業管理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因而對發展中小企業信貸總存有一些顧慮。這導致了銀行信 貸結構貸大、貸長、貸集中的傾向日趨明顯。這除了可能使一些銀行積累系統性風險,還應該看到,隨著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的發展,大客戶、大項目通過資本市 場獲取融資的能力和對信貸資金的議價能力將越來越強,以大企業、大項目為主的信貸和收益結構將對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小的挑戰。

  更為重要的是,金融危機後的金融監管改革,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監管標準,而大企業、大項目信貸增長會帶來資本佔用水平的提高。大企 業、大項目貸款與小企業貸款相比,固然違約率比較低,但由於大企業、大項目貸款中採用信用放款方式的佔較大比例,而按新的監管規則的規定,認為這些貸款風 險緩釋能力低,一旦違約後損失率較大。加上大企業貸款期限一般較長、與國民經濟關聯度又比較高,因此造成按新的監管規則測算時,同樣大小金額的貸款,大企 業貸款的資本佔用最高,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最大。綜合算下來,小企業貸款的資本佔用不足大企業的二分之一。

  近些年來,工行把中小企業金融作為一項戰略性業務來發展,成立了小企業專營機構,建立了專職化客戶經理隊伍,制定了獨立的信貸政策和制度,創新 了融資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促進了中小企業融資的快速發展。到2010年末,工行中小企業貸款餘額達3萬億元,約佔全部貸款餘額的一半。尤其是小企業貸款 2005年以來的年均增幅高達40%,遠遠超過同期工行貸款的平均增幅。同時,小企業貸款不良率僅為0.82%,貸款質量優於貸款整體水平。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加快中小企業發展的戰略舉措。我們將繼續創新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融資工具和服務模式,推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加快發展, 進一步形成結構優、風險低、效益高、資本佔用小的信貸業務發展格局。同時,通過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擴大社會就業和增強經濟活力。

資產持有方式轉型

  加快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進一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十二五」時期中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這必將為銀行發展 方式的轉變創造有利的市場條件,特別是為銀行轉變資產持有方式打開一條新的通道。

  長期以來,中國間接融資比例偏大,實體經濟運行對銀行貸款的依存度過高,中國銀行業的資產經營模式特別是信貸資產經營模式是以持有到期為主,缺 乏信貸資產的交易市場,這就使得銀行的資產規模不斷擴張,資本佔用不斷增加。這種以資本佔用水平不斷增高的經營模式在新的金融監管環境下,隨著對銀行資本 充足率要求的不斷提升,已難以為繼。資產證券化是連結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重要工具,是增加銀行信貸資產流動性的重要途徑。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有利於銀 行加快從貸款持有到期向貸款流量管理的轉變,探索出一條銀行總資產規模不無限擴大,資本佔用不無限增加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中國的商業銀行早在2005年就開始了資產證券化試點,工行於2007年就首次在銀行間市場公開發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邁出了銀行資產證券化的 重要一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各界對於資產證券化帶來風險的擔憂增多了。我們應該全面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不搞脫離實體經濟需要和金融監管條 件的所謂金融創新,但同時也要深刻認識中國銀行業金融創新仍滯後於經濟發展需要。通過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來推動傳統銀行資產經營模式的 轉變,有利於分散銀行系統性風險;有利於降低銀行資本佔用;有利於增強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有利於增加投資工具,滿足投資需求。這是一件可以一舉 多得的事情。

  對於資產證券化可能帶來的風險問題,我認為,只要把握好兩條原則,風險是可控的。那就是既要有助於銀行資產規模的瘦身,又不至於增加全社會的金 融風險;既要堅持各類證券投資者風險自擔的市場化規則,又要防止銀行由於貸款可轉讓而孳生放鬆貸款審查管理的道德風險。這就需要我們精心設計適合中國金融 發展水平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及其制度框架,貸款證券化產品的結構應該簡單明了,層級單一,力求做到證券化產品不會放大風險、放大損失。同時要相應調整信貸資 產證券化的會計政策,建立合理的風險隔離機制。

資產區域佈局轉型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充分發揮中國各地區比較優勢,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是「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 國家已正式出台區域發展戰略規劃20多個,相信今後還會有一些區域規劃陸續出台。銀行只有形成與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業務格局,形成適應各地金融資源 稟賦和產業結構特點的資產佈局,才能在最具活力的經濟領域和最具潛力的區域市場中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

  近年來,工行及時跟進國家區域發展規劃佈局,實施了分區域的發展規劃和一系列差異化的區域政策,促進了區域分支機構實現特色經營和發展。下一 步,我們還將根據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進一步完善區域發展規劃和信貸政策,加快形成與區域發展定位、經濟資源分佈、產業結構特點和區域 信用狀況相契合的信貸資產佈局,努力提升經營發展的協調性。

  同時,應該看到,儘管金融危機對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格局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但全球化的趨勢難以逆轉。作為一家大銀行,資產佈局和金融服務也要著眼 全球。目前,中國銀行業絕大部分資產在國內,業務收入也主要來自於國內,國際化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加快提升全球化資產配置能力和服務能力,是中國銀行業 適應中國產業資本全球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更好地服務「走出去」企業的戰略選擇;是分享世界不同市場發展機遇的戰略選擇;也是避免地區性經濟波動風險的 戰略選擇。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工行抓住金融危機發生後的有利窗口期,加快了全球服務網絡建設步伐,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跨越亞、非、歐、美、澳五大洲的全球 服務網絡。在完善全球網絡佈局的同時,工行積極構建境內外一體化的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加快境內重點產品線在境外的延伸推廣,基本建成了一個全球一體化的 信息科技平台,使全球服務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目前,工行正在根據「十二五」規劃中關於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新部署,進一步加快建設成為一個國際化的 銀行。

  作者為中國工商銀行行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14

誰為村鎮銀行埋單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1335&time=2011-03-26&cl=115&page=all

大行意圖走批量設立之路的村鎮銀行控股公司模式,暫被擱置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張宇哲

 

  「代理籌建村鎮銀行」「每年10萬求村鎮銀行發起行」……此類代理信息滿天飛,印證金融掮客們當下多了一樁新生意,即想方設法為有意謀求金融牌 照的民間資金「行個方便」。

  自2006年底年中國開放農村金融市場以後,伴隨著新興金融機構興起潮,監管部門預期的複雜境況也隨之而來。這也是銀監會堅持「銀行業金融機構 為村鎮銀行主發起人」最主要的原因。

  「商業銀行成立分支機構,成本要低於單獨成立一家村鎮銀行,大行沒有必要成立村鎮銀行。」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如此看。

  不過,建行和中行等卻不約而同決定選擇村鎮銀行的方式「重歸縣域」。有關人士表示,村鎮銀行是一級法人,完全不同於城市業務,縣域金融需求旺 盛,競爭也不像城市那麼激烈。建行和中行更打算成立村鎮銀行控股公司,來加快村鎮銀行的批量設立,並節約管理和系統上的成本。建行率先上報了村鎮銀行控股 公司的組建計劃,中行、民生銀行等均有跟進。

  但財新《新世紀》記者從多個權威渠道獲知,相關部門對村鎮銀行控股公司有不同意見,建行於去年下半年上報國務院的擬與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共同出資 組建設立村鎮銀行控股公司方案暫被擱置,同被暫緩的還有銀監會一同上報國務院的《村鎮銀行控股公司管理辦法》。

  針對這一隱含「發起人埋單」的監管制度設計,有資深專家認為,村鎮銀行還在起步階段,也是銀行業中最脆弱的部分,目前在相關風險處置機制、退出 機制、存款保險制度還未明確的情況下,一旦蜂擁而至數十家甚至上百家,發起行是否能埋得起這個單?

  「村鎮銀行作為最弱小的一級法人銀行,抗風險能力比較薄弱,一旦快速鋪開,數量多了風險比較大。出於謹慎的考慮,最好待保護中小銀行利益的存款 保險制度推出後,再成立村鎮銀行控股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

  財新《新世紀》記者從央行有關人士處獲悉,醞釀了十年的存款保險制度已於去年上報國務院,但何時推出尚未有時間表。

「利誘大行」

  堅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村鎮銀行主發起人」是一把雙刃劍,在控制風險的同時,亦導致村鎮銀行的成立速度受限。根據《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009年 -2011年總體工作安排》,銀監會計劃到2011年末全國設立1027家村鎮銀行,截至去年底僅設349家。

  「任務還是比較艱巨的,我們會積極推進,但數目不是關鍵,關鍵是質量。」銀監會有關人士表示。

  從目前情況看,到2011年底,離1027家的目標還差600家,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仍有2312個。業內人士判斷,如果監管部門希望要大範 圍、批量化開設村鎮銀行,仍需寄望大型銀行。

  知情人士透露,為推進三年目標,銀監會已於去年上半年開始探索研究批量設立村鎮銀行的方式,意圖引導大中型銀行延伸縣域服務方面網絡、下沉經營 重心,並希望在2011年村鎮銀行有個「爆髮式」增長。

  2010年銀監會曾下發通知,著重強調三年規劃重要性的同時,鼓勵大中型銀行的參與力度,同時也對三年規劃的時間安排、東西部掛鉤政策、主發起 人範圍、集中度要求等做出了政策調整;對設立30家或以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主發起人,將允許其探索組建控股公司;允許主發起人到西部及邊窮地區以地市州 為單位建總分行制的村鎮銀行。同年監管部門還召集大中型銀行開了吹風會。

  一番鼓勵之後,建行、中行、民生銀行均表達了進軍村鎮銀行的意願。

  國開行在停滯一年後,將於近期發起設立第八家村鎮銀行。建行批發業務總監兼村鎮銀行委員會主任顧京圃在公開場合表示,該行將在「一個百強縣建一 家村鎮銀行」,並將設立村鎮銀行的計劃從100家擴大至200家。目前建行已經開設了九家村鎮銀行。農行已發起設立四家村鎮銀行,均位於中西部地區;工行 已發起設立兩家村鎮銀行,東部和西部各一家;交行已發起設立三家村鎮銀行,東、中、西部各一家,匯豐銀行、民生銀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已達10家左右。匯 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未來匯豐銀行的村鎮銀行能夠佈局到中國的每一個省份。

  3月,中行與淡馬錫富登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合資設立的蘄春中銀富登村鎮銀行、湖北京山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先後開業。在接下來的三四個月內,中行 和富登金融還將有12家合資村鎮銀行在湖北、山東、浙江陸續開業。中行是最晚開設村鎮銀行的大行,但中銀富登村鎮銀行董事長張儉生描繪了這樣的藍圖——未 來五年,中行希望其村鎮銀行網絡能夠覆蓋絕大部分省份,至少成立200家到400家的村鎮銀行,成為國內村鎮銀行中市場佔有率最高的金融機構。

  「無論建行還是中行,村鎮銀行業務並非不可踰越的鴻溝,最核心的問題是,動機是否純正,是否真心實意作了研究,真正願意實實在在地做業務?眼 下,無論監管部門還是機構,村鎮銀行的設立恐怕已有政治化傾向。」世界銀行東亞太平洋金融發展局首席經濟學家王君評價直率,「這可能意味著風險管理和業務 經營的疏忽。」

  對於銀監會為要求的發起人東西部掛鉤政策,業內也有憂慮。「只要不破產就行——抱著這樣的目的在西部設立村鎮銀行的金融機構不少。」中國社科院 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

  「完全沒有必要『拉郎配』。填補金融空白點並非只依靠物理網點,還有電子銀行、手機銀行等方式可以解決,而非為了完成1000多家村鎮銀行的指 標,想盡辦法利誘機構設立村鎮銀行。」一位金融專家提醒。

重歸縣域

  中資大行再度轉向縣域業務,面對中小客戶,無論從激勵機制、風險管理、信貸技術、成本控制、專業人員配備等,都意味著一個相當大的轉折,難道十 年前大行們主動遠離縣域的理由均不再成立?

  城市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縣域開始被商業銀行視為「藍海」。這是大行們堅決否認借村鎮銀行重歸縣域存在「非商業動機」的主要理由。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工行行長楊凱生、招行行長馬蔚華、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丁仲篪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均表示,2010 年中國所有商業銀行仍延續了傳統吃利差、壘大戶、追求規模和速度的信貸模式,這在當前調結構的宏觀環境下已很難持續,商業銀行必須加快轉型。

  曾剛認為,從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看,縣域是未來經濟增長所在,村鎮銀行因此存在機會,對大行也有吸引力。

  「目前銀行面臨最大的壓力是盈利模式如何轉變、如何持續發展。」丁仲篪強調,以往無論大銀行、小銀行都靠大企業、大項目的貸款已不是長久之計, 必須更多關注服務業、中小企業、微小企業、涉農企業。

  選擇哪裡切入村鎮銀行更好?社科院金融所剛出爐的《中國村鎮銀行業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東部地區的村鎮銀行在盈利能力方面並未顯現 優勢,反而要落後於中部地區。曾剛認為原因可能在於,東部地區金融機構眾多,競爭激烈,市場趨於飽和,新型金融機構的發展空間有限,由於村鎮銀行自身規模 小,經營受限制較多,因此,與其他大行相比,其本身的競爭能力也存在很大劣勢。

  從不良貸款來看,《報告》指出,幾類農村金融機構(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不良貸款比率普遍較高;相反, 股份制銀行、國有大型銀行、外資行及城商行等幾類銀行發起的村鎮銀行不良貸款比率相對較低。《報告》認為,發起行較低的風險管控能力也反映到村鎮銀行的經 營之中。

  但曾剛認為,除了相對熟悉縣域的農行,其他大行進入縣域並不划算,農行縣域物理網點達1.2萬多家,超過工中建交的總和,基本覆蓋了全國所有縣 級行政區,在這一領域,中行和建行與農行相比沒有優勢,跟農信社等其他中小農村金融機構相比也沒有優勢。村鎮銀行註冊資本一般幾千萬元,一年能掙個幾百萬 元就不錯了,但這幾百萬元在大行上千億元的利潤裡只有百分之零點幾,經濟上沒有什麼意義。

  大行的戰略也趨於差異化。工行行長楊凱生在「兩會」期間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工行打算先把現有兩家村鎮銀行做好,待認真總結經驗之後再考慮 其發展步伐。「工行還有近2000家縣支行,把這些支行辦好就是對縣域經濟很大的支持。」工行的核心業務仍是城市業務,眼下著眼於海外佈局。據楊凱生透 露,2011年工行擬把海外分支機構從28個拓展到40個國家。這將一舉超過目前在海外31個國家有分支機構的中行。

  而中行網點是大行中最少的,近年來大舉開拓國內市場,「轉型」重點即立足本土市場。面對城市業務的激烈競爭,轉向縣域尋求突破亦無可厚非。

模式爭議

  大行重歸縣域,方式方法力求有所突破。建行率先上報了與具有農村金融經驗的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合資成立控股公司,由後者提供農村金融方面的技術支 持,控股公司和村鎮銀行各為獨立法人,分別按照有關規定自主運營。

  「設立控股公司可集中到中後台管理,在資產負債表、流動性風險管理、規模效益方面都更有優勢。」匯豐中國村鎮銀行業務部常務總監李惠乾告訴財新 《新世紀》記者。通常銀行中後台管理對技術要求、資金投入要求都比較多,對於小銀行來說成本很高。匯豐中國在內部設立的村鎮銀行業務部,對其下屬十家村鎮 銀行統一管理,包括業務指導、產品開發、風險控制、資源調配等,相當於村鎮銀行的總部。

  李惠乾認為,這個模式到底如何,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按照匯豐的測算,以平均每年設立3家-4家村鎮銀行的速度和規模效益,設立16家村鎮銀行 即可實現匯豐村鎮銀行的整體盈利。

  曾剛表示,一家金融機構發起人設立多家村鎮銀行,特別是成立控股公司,比設立分行更有優勢,「因為激勵機制更到位,村鎮銀行有規模效應優勢、股 權轉讓的可能性,而一個分支機構不賺錢只能撤掉,沒有流動性。」

  銀監會吸引商業銀行設立村鎮銀行的另一利好政策,是允許設立地市級村鎮銀行。

  2010年年末,繼全國首家地市級村鎮銀行——湖南湘西長行村鎮銀行開業後,台州銀行作為主發起人的贛州銀座、廣西桂林國民、四川自貢農商村、 河南南陽村鎮銀行也紛紛開業。這些地市級村鎮銀行均為地方農商行、城商行發起設立,其中規模最大的南陽村鎮銀行註冊資本達5億元,股東包括天津農商行、渤 海銀行、天津銀行、天津濱海農商行等。這與最早設立的幾百萬元或千萬元註冊資本金的村鎮銀行,已不可同日而語,目前地市級村鎮銀行共有八家試點,「相當於 一家小的金融集團」,業內人士認為。

  由於村鎮銀行由縣級「升級」至地市級,突破了縣域範圍,而位於經濟較為活躍的地市,對於商業銀行發起設立村鎮銀行也很有吸引力,但在迅速聚集資 金的同時,一些銀行的業務重心也偏離了監管部門支持縣域中小企業和三農的初衷。「主要是支持當地政府背景的大型企業。」一位村鎮銀行人士透露。

  在大行上收信貸審批權之後,地方政府已意識到培植當地金融資源便於為我所用的重要性,對村鎮銀行往往給予稅收、財政資金支持等優惠措施,如湖 北、湖南等地。吉林省松源市一位政府人士甚至毫不掩飾地表白,「所有銀行都沒有村鎮銀行好。」

  而銀監會有關官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部分民間資本對村鎮銀行存在不正當的入股動機,企圖通過入股、控股銀行機構套取信貸資金,且不具備持 續出資能力、不滿足股東資質要求等。一位業內人士新近接觸、考察的入股村鎮銀行的公司後也有類似感慨。

  曾剛認為,「激勵比監管來得更有效,管是管不住的,不可能天天盯著。現在更多是通過監管限制,但是它以逐利為目標,想方設法也會繞過。」

  有關部門出於風險考慮,對於批量設立小型金融機構的控股公司模式存疑,對村鎮銀行的爆髮式增長前景也比較謹慎。村鎮銀行控股公司的成立因此一直 「只見樓梯響,未見人下來」。

  曾剛認為,如果經濟出現波動,村鎮銀行可能出現行業性整合,甚至可能大規模的倒閉,如美國每年都有100多家小銀行倒閉。「在中國尚未具備金融 機構退出機制的情況下,大規模增加村鎮銀行的數量,出了問題,怎麼辦?這是監管當局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15

銀行的結構性估值下降 大口仔筆記 - 三十而立

http://tabodiary.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06.html

匯控出了業績,市場趁好消息出貨,實屬平常,新管理層趁前朝最後一次年報盡洗太平地亦是人之常情。

市場認為匯控業績屬預計下限、 Topline沒有寸進、Cost to Income Ratio升至新CEO不能接受的55%、股東回報目標亦下降至12-15%,結果匯控股價從高位$90直插$84。相反,渣打的業績較受市場接 受,Topline上升了、股東資本豐厚了、盈利亦連續8年創了新高。

不過,在大口仔眼中,匯控的業績其實同渣打沒有兩樣,都是平平隱隱未見驚喜。渣打的連續8年盈利新高是連續供股及印度上市的結果,細看渣打的Cost to Income Ratio其實仲樣衰過匯控,只是市場一向對匯控零容忍,或期望過高所至。

金融海融過後,隨著監管從緊、資本要求上升、金融機構在經營上步步為營,較高的資本要求造成銀行的槓桿下降,直接降低了銀行的股東資金回報率。上述情況肯定匯控不會是個別例子,而是全行業的問題。

銀行業再走下去的路只有兩條─專注創造費用收入和更有效地利用資本。前者較易明白,各位去銀行買賣外幣、做匯款、買基金、買保險、買股票等等都不會動用到銀行有限的資本,這些費用收入對銀行能否在高資本要求的環境下達至高股東回報至關重要。

後者則行內人士會較易明,簡單講銀行會慢慢地將息差要求提高,在香港來說HIBOR+0.65%的按幾可肯定絕跡 (中小型銀行說不定有但不會是主流),取而代之是低資本要求高息差的貸款,包括優質客戶的企業貸款、較高息差的按揭貸款,還有近大半年大熱的內保外貸等。

在 投資的角度來說,第一樣要避開的是資本運用效率較低的銀行(當然要配合估值計算),例子有用了極多資本向地方平台做了大量貸款的內銀,內銀的估值低廉了好 一陣子,市場百思不得其解,我"估"主因是資本運用的問題,費用收入亦不見得能很快改善(除了招行較好),在存款準備金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要求內銀有 2007年的估值 (PB2.5-3倍)是有點不切實際。

外資行方面,匯控及渣打仍然四平八穩,主要利多是拆息回升是有大量低資本要求的 利息收入,匯控是現金山,渣打在多資集資後亦儲備豐厚,絕對會是利息回升的受惠者。此外,大行在各樣費用及交易收入的開拓上已經歷多年,近年已經成為收入 主力,這點可以審慎看好。不過,受行業因素影響,估值亦絕對不應不可與昔日比較,匯控的估值為PB1.3-1.8,渣打則1.5-2.2左右。

最 後是本地銀行,受惠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三類銀行中大口仔仍然較看好本地銀行。原因是人民幣的發展造就了大量低資本要求的利息收入,費用收入亦會水漲船 高。此外,如果以往本地銀行的行業規模是100,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會使這總量由100提升至最少200或更多,這點一直被市場忽略的利多因素投資者應 該記存。估值方面,近年愛股中銀的PB範圍是2-2.8,業績公布後有時間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