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爆房地产空头”?!许家印等众地产富豪身家暴涨,重新带头杀入富人榜前五!
http://www.xcf.cn/tt2/201706/t20170615_781032.htm
“打爆房地产空头”?!许家印等众地产富豪身家暴涨,重新带头杀入富人榜前五!
来源:新财富杂志 时间:17年06月15日 11:01 作者:
一边是新招迭出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一边是港股地产富人身家的火箭式蹿升。上一次同样的景观,还是在2007年。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许家印、杨惠妍、王文学等地产富人不仅走出财富“停滞的十年”,还挤出了卢志强、宗庆后和雷军,新晋十大富人之列。亲手编制的“2017新财
一边是新招迭出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一边是港股地产富人身家的火箭式蹿升。上一次同样的景观,还是在2007年。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许家印、杨惠妍、王文学等地产富人不仅走出财富“停滞的十年”,还挤出了卢志强、宗庆后和雷军,新晋十大富人之列。
亲手编制的“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才发布一个月,小编就已经有点认不出来了。中国基金报的记者兄弟杨磊隔空喊话:许家印同志的恒大最近表现太好了,比阿里一夜涨一个京东还要猛。言下之意是,小编你别偷懒啊,快点回家改榜单去。
财富涨得富人榜都快装不下许家印了
根据杨磊筒子的测算,中国恒大2017年以来涨了两倍多,许家印的财富激增了近千亿元,按名次能直接排到富人榜前五名去了。
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身家过千亿的富人一共也就4位!小编真心没想到,在以“亿元”为卡尺的财富国度里,许教授竟然能这么任性,几个月的时间就随随便便向前浮游千亿之遥,这轻功不服不行啊。
强悍滴可不止许家印一位。今年是地产富人不约而同的狂欢之年,“打爆了空头”之说屡见报端。
在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去年全年财富涨幅超过25%的富人就能入选“2016-2017”财富成长最快50人。这才半年不到,榜单上就有十多位地产富豪的上市公司股价实现了这一涨幅(表1)。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这个行业的富人是要提前在新财富明年的榜单上搞事情的节奏啊。
其中,恒大、碧桂园、融创中国今年以来涨幅都超过100%。恒大市值从年初的589亿元上升至目前的1938亿元,已逼近A股龙头万科的市值。碧桂园的市值也从年初的835亿元飙升至1800亿元,跃升速度令人惊讶。四处出击的孙宏斌治下的融创市值也从221亿元升至471亿元,涨幅116%。
上榜地产富人所掌控的上市公司里,11家涨幅超过25%,其中多达9家系港股上市公司。在A股,华夏幸福受益于雄安新区概念,在近几年连续飙涨的情形下,2017年涨幅也高达50%,目前市值已越过千亿门槛。
地产公司股价暴涨无疑带来了相关富豪的身家暴涨。以6月12日的收盘价计算,许家印的身家已飙升至1508亿元,碧桂园杨惠妍身家也已超过千亿,而华夏幸福王文学的财富则在710亿元之上。
这将改写富人榜的格局。在我们此前发布的2017榜单中,房地产业首富王文学身家505.9亿元,排名第12位,纯地产行业富人无一进入前十(王健林等财富构成已多元化,被归类为综合类富人)。按照地产富人的最新财富值,3位地产业富豪——许家印、杨惠妍和王文学杀入了前十(表2)。
由于地产富人的上位,2017年榜单上的前十富人简直就是推倒重来。
从股价看,阿里巴巴今年以来狂涨58%,腾讯涨了43%,美的集团涨了48%,而网易也涨了43%。万达电影和百度则分别只涨了8%、9.5%,泛海控股跌了11%。这样的格局下,马云财富将增加682亿元,而马化腾将增加602亿元,丁磊增加364亿元,何享健家族将增加287亿元。如此一来,马云马化腾身家将双双跃过2000亿元门槛,分列一二名!王健林则从首富滑落至探花。许家印超过王卫位列第四,王卫紧跟其后居第五。丁磊第六、何享健第七,杨惠妍第八。至此,我们突然拥有了8位千亿富豪,幸福来得太快了一点,有木有!王文学则从第12名跃居第九。而李彦宏因为百度的小幅上涨得以维持在第十名。卢志强、宗庆后、雷军三位富人则因无明显增长跌出前十。
上一轮爆发,在2007,港股地产商正走出“停滞的十年”?
无论从地产股价格的涨幅,还是地产富人的身家增长来看,这无疑都是一轮不可思议的集体“暴动”,引人瞩目的是,暴涨的基本都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地产股。
此次暴涨原因,外界已有诸多解读,概括来说主要包含下列几大因素:1、内地资金南下,夺取港股定价权;2、投资者风格切换,偏爱高股息股票;3、港股市盈率偏低,内房股整体估值低、盈利好,存在大股东私有化回内地的预期;4、公司大规模回购或股东增持;5、空仓回补。
这些主要考虑了当下一两年的短期因素变化,而借助已发榜15年的新财富500富人榜,我们可以从更纵深的历史去观察。地产富人身家的狂飙突进,历史上是否有过相似的一幕?
在富人榜上,地产富人如此显赫的涨势,曾出现在2007年榜单上。那年4月,碧桂园在港IPO,新财富率先挖掘了杨惠妍家族,她以455.1亿元身家成为当年首富,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女首富。
这还不是当年最大的爆点,那一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前十富豪中有7位来自地产行业。
2007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房地产行业有92位富人上榜,几乎每5个上榜者就有一个是卖房子的;地产业富人的平均身家42亿元,而当年富人榜的人均财富仅为25.6亿元,前者高出整体64%;地产业富人总身家3870.8亿元,富人榜总财富12800.2亿元,占比接近1/3。2007年,才是地产业富人的黄金时代。
好的,跟上节奏的读者肯定会有想法了:在此轮暴涨发动前,为什么十年时间,杨惠妍家族的财富只涨了10亿元?为什么许荣茂家族、朱孟依家族、陈卓林家族和10年前都差不多?2007到2017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在5倍以上,为何却有一批地产富人财富增长陷入“停滞的十年”中?
从碧桂园前复权的月K线图可以看到,其2007年4月上市,当月收于4.78港元/股,在2007年9月冲上9.62港元/股的高位,此后遭遇金融危机一路下跌,2008年末方才探底回升,直到2017年初,碧桂园才算收复上市来的股价“失地”(图1)。在此期间,碧桂园净利润从42亿元升至136.6亿元。
图1:碧桂园上市以来的前复权的月K线图
香港的内房股失去十年,从地产行业指数看,A股地产公司似乎也不例外(图2)。那么,地产股的这一轮暴涨,究竟该如何定性?前述五大因素,能否对此作充分的解释?这里且挖个坑,留个开放性的话题,有兴趣的读者请留言和我们讨论。
图2:深交所编制的地产指数走势(2001.7.31-2017.6.14)
宏观调控何以与港股地产富人身家负相关?
第二个问题,小编同样负责抛砖,以求读者诸君的金玉良言。
先来看看2007年,当年地产富人何以能够在前十富人中占据七席。与惯常想法相左的是,那一轮地产富人财富暴增,竟然与宏观调控强相关。
时代些许有点久远,每年财富榜单都是以上年年末为基准时点计算的。决定2007年上榜富人身家的,是他们在2006年的抉择。而2006年,房地产行业是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税收、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正是由于宏观调控,地产企业资金链趋紧,导致该行业企业大规模IPO,使其控制人的财富浮出水面。当年25岁的杨惠妍,也正是因此成为了首富。
据当时的国泰君安分析师张宇分析,当年地产业富人身家暴涨,一是流动性泛滥,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二是大量地产商将以前低成本取得的土地和经营物业直接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导致股票价格大幅上涨。因此财富效应更为明显。
有意思的是,这个现象当时并非中国独有,过往世界500强企业中从未出现过房地产企业,而2006年美国前四大住宅开发企业竟然联袂进入了这个名单。当新财富在编制2007年500富人榜过程中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美国地产行业的过度繁荣中,包含的是一个名叫“次贷”的核心引擎,而这最终将引发了一场啸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在金融危机的劫难中,那些因为调控而提前上市的地产富人们,尽管经历了股价打折的痛苦和噩梦,但毕竟“深挖墙广筑粮”,比未上市的富人们多了许多生机。未赶在这场危机到来前抢上车的许家印就被动了很多,他带着恒大在狂风暴雨里东奔西顾,最终在“鲨胆”郑裕彤的帮助下放手一搏,于2009年11月在港上市。与碧桂园类似,恒大股价也用了差不多5年时间,直到2014年末才修复完毕,重新回到IPO时的股价,并在此后开启上涨态势。2010年10月,四度闯关IPO的孙宏斌,最终带领融创中国登陆港交所。
此轮暴涨中的三位地产主角,至此在资本市场完成会合。截至2017年6月13日,碧桂园上市10年,股价涨幅90%;恒大上市近8年,股价涨幅500%;融创上市6年半,股价涨幅430%。
不过更猛的上涨还是在A股,华夏幸福2011年9月借壳ST国祥,自那个月以来涨幅934%。
2017年,同样是地产遭遇深度调控的一年,也同样是港股地产富人身家暴涨的一年。在金融整体去杠杆、地产行业贷款遭紧缩之后,股价却快速爆发的恒大、碧桂园、融创等,是否为下一个不可知的冬日储备了更多的粮食?■
兩家上市股東、7家參投企業……吳秀波身家早已過億,資本謀略遠超“司馬懿”!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13/1127596.html
每經影視記者 李菲菲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東漢末年,山河破碎,群雄並起,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熟悉不過的三國歷史。而以此為背景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以下簡稱《軍師聯盟》),已然成為本年度的又一話題佳作,甚至引發了新一輪的“三國熱”。
該劇通過曹操、曹丕、司馬懿乃至前半部中的“反派”楊修、曹植等一系列人物塑造,所展現出在亂世之中誌在匡濟天下、實現自身政治抱負的理想主義氣息,組成了今日古裝劇難得一見的“正歷史觀”。
劇中,圈粉無數的軍師司馬懿運籌帷幄、揮斥方遒,為了匡扶天下隱忍沈著,步步為營。而現實生活中,飾演司馬懿的演員吳秀波在資本運作上的表現也是頗具看點。
▲“司馬懿”吳秀波劇照(圖/豆瓣)
根據公開資料信息,《軍師聯盟》是由當代東方全資子公司東陽盟將威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盟將威影視)、印紀傳媒、江蘇華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霍爾果斯不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不二文化傳媒)等公司聯合出品。
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sghi)記者梳理發現,除了擔任《軍師聯盟》主演、制片人外,吳秀波還參投了這部據傳投資超4億元、拍攝時間長達一年的電視劇,除了是不二文化傳媒唯一的自然人股東外,吳秀波還是當代東方的股東之一。
根據當代東方(000673,SZ)公告,早在2014年當代東方計劃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的形式收購盟將威影視時,吳秀波便在定增的人員名單之列,單以當代東方停牌價計算,該部分股權目前市價已超1879萬元。
而除了當代東方外,吳秀波還是幸福藍海的股東之一,其舉債入股的方式更為激進,然而正如司馬懿般膽大心細,吳秀波目前在資本市場的股權投資均是盈利的。每經影視記者梳理發現,兩家上市公司股東,7家參投企業,吳秀波身家早已過億。
兩家上市公司股東,“軍師”吳秀波身家過億
《軍師聯盟》中,吳秀波飾演的謀士司馬懿運籌帷幄、霸氣十足,現實生活中,吳秀波也是敢於在資本市場上以小博大的典型。
日前,一則《吳秀波收入不足鐘漢良一半》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 該文章通過吳秀波的經紀公司喜天影視2016年沖擊新三板的招股書中數據推算出,吳秀波2016年的經紀分成收入不足2000萬元。事實上,作為資本市場的“老手”,吳秀波的身家早已過億,藝人的經紀分成僅是一小部分。
每經影視記者梳理當代東方公告發現,早在2015年非公開發行股份收購盟將威影視時,吳秀波便已通過股份認購的形式成為當代東方的股東。據上市公司2015年6月披露的非公開發行預案數據,吳秀波以1500萬元認購了當代東方超138萬股(認購價10.8元/股)。
▲當代東方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非公開發行股票之發行情況報告書暨上市公告書(截圖)
根據上述預案中的信息,雖然上述股份要到2018年才6月才能解禁套現,但以當代東方停牌前收盤價13.53元計算,上述股份目前市價超1879萬元,較認購價浮盈超379萬元。
除了當代東方外,吳秀波還是幸福藍海(300528,SZ)的股東,2011年斥資4503.84萬元認購幸福藍海466萬股(9.67元/股)。值得一提的是,吳秀波在幸福藍海的資本運作更為激進,4503.84萬元股權認購款中66.6%為股權質押借款。
▲幸福藍海: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招股說明書(截圖)
此前業內人士透露,股權質押的年利率一般是8%~ 9%。若按照8%來計算,吳秀波3000萬元的貸款一年將產生240萬元的利息。而每經影視此前便計算過,
從2011年到2019年,吳秀波股權質押產生的利息或達1920萬元,連本帶息共4920萬元,加上當初吳秀波的自有資金1503.84萬元,吳秀波入股的成本或達到6423.84萬元。如此一來,幸福藍海的股價要高於13.78元/股(假設無送轉),吳秀波才可能賺錢。
正如其飾演的司馬懿般膽大心細,雖然吳秀波持有幸福藍海的股份到2019年才能套現,但依照幸福藍海今日16.04元/股的股價(截至7月13日11點30分),吳秀波顯然已無虧錢之憂。
事實上,當代東方和幸福藍海中的持股僅為吳秀波資本版圖的冰山一角,每經影視記者通過啟信寶查詢發現,其對外投資的企業超7家,遍布影視、酒店等多個領域。
▲吳秀波相關投資截圖(圖/天眼查)
穩賺不賠的《軍師聯盟》
除了在資本市場股權投資十分成功外,此次吳秀波擔任主演、制片人的《軍師聯盟》也是戰績顯著。
根據豆瓣評分數據,8.2分的《軍師聯盟》是今年自《白鹿原》之後評分最高的電視劇。除此之外,更為其出品方帶來不菲收益。
▲截至目前,《軍師聯盟》豆瓣評分高達8.2分(圖/豆瓣)
作為《軍師聯盟》出品方之一,當代東方相關人士在接受每經影視記者采訪時表示,《軍師聯盟》分上下兩部,前半部的收益於2016年已經確認,對於劇集的具體投資比例,該人士則表示不便透露。
有報道稱,優酷買下《軍師聯盟》的價格是單集800萬元,按800萬×42集(上半部)來算,該劇出品方能在網絡端拿到3.36億元。此外兩家衛視聯播該劇的單集價格達到了280萬元,如此計算,《軍師聯盟》的上半部能在衛視端收到的錢是1.17億元。
根據上述媒體報道內容,《軍師聯盟》上半部收入基本與總投資持平,若下半部按照上半部的版權收入推算,《軍師聯盟》整個劇集大概有9億元左右的營收。
當代東方2016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9.86億元,同比增長 99.91%,歸屬於股東凈利潤 1.77億元,同比 增長 60.25%,其中收入占公司主營業務前五名的電影、電視劇分別為《軍師聯盟》、網劇《熱血長安》、電視劇《北京遇上西雅圖》、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電視劇《喋血武工隊傳奇》。合計總收入4.41億元,占當期營收的44.75%。
▲當代東方2016年年報(截圖)
李澤楷身家「幾乎」多過老豆
2017-08-03 NM
股市靠着幾隻股票有秩序地發圍,投資銀行家喺中環坐低都離不開講住隻「股王」——騰訊(700),有口痕友話:「當年Richard Li如果唔係咁早賣走騰訊,家陣身家多過佢老豆!」
此話何來?追溯至一九九九年,騰訊創辦人馬化騰僅廿八歲,即創立QQ不到兩年之時,騰訊面臨財困,那時李澤楷乘科網股氣勢,正部署收購香港電訊,並且睇中QQ之潛力,灑胡椒粉咁斥資$860萬入股騰訊兩成股權,只是李澤楷蛇吞象買入香港電訊後自己亦債台高築,急於出售非核心的業務還債,遂於二○○一年,把兩成騰訊股份以$9,800萬賣咗俾南非傳媒王國Naspers旗下的MIH,雖然電盈賺咗近億,但又有誰料到,如李澤楷揸到依家,此金蛋以今天騰訊每股$316計,市值六千億元,身家仲唔係多過佢老豆?(註:按福布斯2017年排名,李嘉誠身家為$2,489億),兩個字——「飲恨!」相反,南非佬控制的Naspers繼續加碼,現時成為騰訊大股東,佔33.25%,不過互聯網業務涉及國家安全,Naspers的大股東是南非政府的主權基金Public Investment Corporation of South Africa),○七年,工商銀行以五十五億美元入股非洲最大嘅銀行——Standard Bank Group兩成股權,透過「鍊」住間非洲最大嘅銀行,多少對Naspers發揮到影響力,阿爺就有安全感啦。
甘比手袋外交
前澳門特首何厚鏵去年一個月內喪母繼而喪妻,認真運滯,近日其生意拍檔吳立勝,因賄賂兩名聯合國官員,被美國當局判罪成,或面臨最高六十五年監禁,已年屆六十九歲的吳立勝,不知有冇咁長命坐監?聽講何厚鏵都「病」咗,壓力大也。一代梟雄大劉當日激心地鬧大鼻,還是劉太——甘比看破世情,以和為貴,幫襯何厚鏵個女何芓諄買手袋,買吓靚衫手袋,實行以女人仔手法搞「shopping務實外交」。
中環寸嘴𡃁模收鮑魚撐富聲
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八十年代往北美洲開山劈石,做一帶一路先頭部隊,自比為星仔變星爺前冇人懂欣賞其無厘頭文化,廿年後終於領略當中奧妙,與粉絲分享在北美洲各路人士交手經歷,絕不老點。
行到去灣仔食晏,見到新開張嘅「龍門棧」招牌都唔去住,都係撐吓籮友(順德話即老友)間富聲魚翅海鮮酒家,雖然我冇掂過佢pat pat。老闆鮑魚大王盧德光,叫人入去富聲幫襯仲有誠意過叫人入順德聯誼會,真係抵佢發!
須知道鮑魚盧個仔,堪稱鮑魚王子,仲識得將鮑魚發揮到淋漓盡致。話說幾年前,我撞去九龍國福樓食飯,嗰陣剛開張甚有氣派,見間VIP房好矚目,有人出出入入,唔知乜嘢大人物坐喺入面,以我敏銳嘅觸覺就知有料到,原來係鮑魚王子請𡃁模食飯,仲即席送上鮑魚作見面禮,呢啲咪叫又食又拎囉;鮑魚王子喺人哋架步送鮑魚,好似賭十三張咁,有三啤格局;即係咁講,喺米蘭站買Hermés同你喺專門店買,邊度有feel啲自己諗吓啦。此乃鮑魚王子唔知度咗幾耐嘅「前傳」。
及後,鮑魚王子被狗仔隊拍到,同班𡃁模在自己勢力範圍下的富聲魚翅酒家晚飯,扯啲𡃁模捧自己場,廣告效益真係影響深遠,十年後還記得,我都要寫個「服」字。
歐智華億半肥雞餐到口邊
獅子銀行CEO歐智華時間無多,即將出任滙控主席的Mark Tucker已四出覓新CEO人選,所以歐智華點會唔舉腳支持回購行動,從而刺激股價上升,谷吓自己隻肥雞。佢老哥雖然呢兩年被減薪,但獎勵股份有成兩百萬股,如果可以安安穩穩坐到二○一八年退休後就賣得,歐智華呢筆肥雞餐都好和味,以現股價計市值$1.57億,獅子銀行真係高招,等你CEO臨尾都搏晒老命谷起股價。
中文在線擬100%控股晨之科 二次元G站董事長創業4年身家或超10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15/1138708.html
身家870億美元的巴菲特為什麽只用翻蓋手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23/167035.shtml
身家870億美元的巴菲特為什麽只用翻蓋手機?
張乘輔
2018-01-23 10:24
其實翻蓋手機並非與智能不可兼得,同時翻蓋手機仍有市場需求。
【黑馬高調頭條】第254期
文 | 張乘輔
據統計,“股神”巴菲特的凈資產超過870億美元,是目前世界上第三大富豪,但他生活的表現並不像是一個億萬富翁。不久前,他在做客美國媒體CNBC訪談時,就表示自己還在使用翻蓋手機。
而在國內,我們也能頻繁在電梯廣告上看見馮小剛,右手插著口袋,左手拿著代言的金立翻蓋手機。淡定從容,雙目深邃,“芳華”已逝,但“老炮兒”範十足。
顯然,在智能機時代,依然有很多人有著“翻蓋情節”。
當然,翻蓋手機的“複出”並不孤單,高級攝影圈也重新舉起膠片相機,自行車改名“共享單車”後再次占領城市角落……用翻蓋手機,玩膠片相機,騎共享單車儼然成了一部分人的身份認同。看似是“舊物複興”,實則是消費升級。 更何況,三星W2018、金立W919、飛利浦E380等翻蓋手機在性能完全不亞於主流旗艦機型。
一
上層和新中產雙層驅動“身份認同”
共享單車解決了用戶“最後一公里”需求而火熱,其實,像翻蓋手機和膠片相機的“複興”也都是用戶驅動的。
首先,上層階級在“新事物”面前仍有“念舊情結”。 金立代言人馮小剛,就是這群人的典型代表。真實世界里,馮小剛位處上層階級,這群人的畫像是“高端”、“成功”以及“矛盾”。
為什麽說“矛盾”呢?這些事業有成的“老炮兒”多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富起來的人。他們大多通過制造業、礦油汽、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完成個人財富的原始積累,但接下來浩浩蕩蕩的互聯網運動又沖擊著他們的“造富理念”。無疑他們是成功的,但時代和時代之間必然存在著微妙的矛盾。
其次,新中產階級崛起,審美偏向於精致、獨特、新穎。 消費升級席卷人們的衣食住行,3C產品也不例外,相比標準化的便捷,新中產們更加註重個性化的體驗。研究手機和相機的發展史,產品不斷追求“速度”,廠商不斷追求“效率”。現在,新中產們顯然不滿足千篇一律的外形和操作。
膠片相機的第二個春天是由文藝青年引起的,後來高級攝影圈也開始追逐。翻蓋手機也憑借著“轉軸開合”、“觸摸鍵盤”、“工藝設計”開始吸引著新中產階級。顯然,新穎獨特和絕佳體驗更能得到他們的青睞。更為關鍵的是現在的翻蓋手機也不再是90年代的配置,而是完全具備了智能手機的一切功能。
二
翻蓋手機的沈浮和金立的堅守
1973年4月,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工程技術員“馬丁•庫帕”(Martin Cooper)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民用手機。當然,直到1993年,中國才出現第一部移動手機,也就是稱為“大哥大”的摩托羅拉3200。
1995年,第一款翻蓋手機摩托羅拉8900問世。俗稱“大磚頭”的摩托羅拉8900面世時引起了巨大轟動,也為後來手機的設計提供了諸多靈感。
後來傳統手機受到智能手機的沖擊,翻蓋手機也隨之陷入低迷。其實翻蓋手機並非與智能不可兼得,同時翻蓋手機仍有市場需求。 所以在翻蓋手機的沈浮里,幾家手機制造商選擇堅守,比較有代表性的便是韓國的三星以及中國的金立。
三星和金立的翻蓋手機都不約而同的選用了W系列,並且受眾大多是商務人士。所以,W系列具有一些特點:尊貴外觀、頂級配置、方便易用 等等。
以金立W919翻蓋手機為例,手機是全金屬機身,並且設計上突破傳統四角設計,采用金字塔黃金三角,具有濃郁的後現代主義風格,與眾不同且端莊大氣。手機背部采用歐洲進口高品質頭層小牛皮,與愛馬仕、法拉利、LV同一皮料供應商。攝像頭蓋板采用陶瓷元素,指紋部位以及攝像頭保護層也采用了珍貴的藍寶石,以此來象征奢華、彰顯身份。
此外,目前的翻蓋手機在性能上不輸於任何一款主流旗艦機型。 配置方面,金立和三星的翻蓋手機均配有4.2英寸雙屏以及八核處理器。像素方面,金立W919配備的後置1600W攝像頭,更是能達到單反級拍照效果。此外快閃存、大內存、大電池、雙卡雙待等特點,都很適合商務人士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金立和其它手機最大的區別或者優勢,便是安全加密芯片以及活體指紋技術。W919也不例外,內置的安全雙芯片能保證手機的支付安全、數據安全以及支付安全。
三
翻蓋手機的擁躉者
除了前文提到的巴菲特,私募股權投資巨頭黑石集團CEO斯蒂芬•施瓦茨曼、Vogue主編安娜•溫圖爾、美國女影星斯嘉麗•約翰遜、美國達拉斯牛仔隊老板傑里•瓊斯等美國名流都是翻蓋手機的擁躉者。
顯然,翻蓋手機並沒有被時間的洪流給淹沒。
在直板和大屏橫行的今天,有些人稱翻蓋手機正卷土重來,並可能重新成為一種時髦。 不可否認,翻蓋手機很難成為主流,但其會被小眾視為“藝術品”或“奢侈品”。如同,報紙雜誌很難逆襲網絡媒體再次成為主流,但最終可能會以“定制產品”送到高檔讀者手中。
未來十年是消費升級的黃金時代。 消費升級將基於細分領域和新場景,完成全面的品牌更新。這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品類都將有新品牌誕生,任何一個品牌都將有新產品誕生。而消費升級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市場變化、人群變化。
麥肯錫2016年的報告預測,未來15年中國將貢獻全世界消費市場增量的30%。到2030年,中國家庭恩格爾系數將達到18%(每個家庭食物支出將占總支出的不到 1/5)。目前國內新中產階級人群已經達到了2.4億,這是消費升級的主流人群。
未來5到10年,消費主力是這2.4億的新中產階級,這群人有很明顯的特征。首先,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有高強度的網絡依賴;第二,沒有經歷過物質稀缺的年代,消費觀念是價值敏感型而不是價格敏感型;第三,獲取消費信息的渠道也和以前不同,趨向於多元化、場景化。
市場和人群的變化,直接倒逼廠商的供給側變化。 比如,手機品牌金立便深耕行業16年,在產業端保持效率的提升,進行供應鏈的優化,以及生產“更好”、“更新”的產品。
金立W919便蘊含著消費升級的理念,洞察人性,捕捉訴求。通過“更好”吸引上層階級,通過“更新”俘獲新中產階級。
回頭看翻蓋手機的“複出”,似乎一切都變得清晰明了。“舊物複興”一點也不“舊”,不過是人們心理上的返祖,以及對身份感的認同。
[本文作者張乘輔,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翻蓋手機
巴菲特
金立
贊(...)
分享到:
獨家|80後“完美首富”王麒誠B面:身家百億仍搞千萬內幕交易
王麒誠身上有很多標簽——“白手起家的80後首富”、“中國傑出青年企業家”、“胡潤百富中國青年領袖”、“學生創業導師”等等。這些或主動經營或客觀形成的光環,構成了他的A面。但是,從兩年前漢鼎宇佑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鼎宇佑)對漢鼎宇佑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宇佑傳媒)的那次重組開始,他又為自己的B面埋下了伏筆,那就是“內幕交易違法者”。
7月20日,證監會宣布,考慮到內幕交易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和危害程度,決定對漢鼎宇佑實際控制人王麒誠處以40萬元罰款。而且,這是一起“內幕交易窩案”,同時被處罰的還有其老下屬王智斌、繆路漫。行政處罰決定書已於7月3日下發。
根據2016年胡潤百富榜,王麒誠夫婦以245億元的財富名列第75位,並在同期的《80後白手起家富豪榜》名列第一,大疆、滴滴、好未來等明星企業創始人都排在其後。
百億身家的王麒誠,竟然在重組期間以1500萬借助好友嶽父的賬戶,內幕交易自家股票,其動機令人費解。而在被調查時,又百般抵抗,甚至試圖借去洗手間為名與他人串供,反映出其法律意識之淡薄,也令人吃驚。
“目前上市公司直接從事內幕交易的情況減少,更多的是公司管理層泄露信息,公司外面的人施行內幕交易。但這個案子非常特殊,王麒誠當時是漢鼎宇佑的實際控制人,竟然在推動收購其夫婦控制的另一塊資產時,內幕交易自家股票,影響非常惡劣。”全程參與本案調查的稽查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王麒誠身上有很多光環,也被年青一代創業者當做學習的榜樣,但他卻實施違法行為,影響更大、更壞。
暗藏內幕交易
2016年5月9日,漢鼎宇佑宣布因籌劃購買資產重大事項開始停牌,10月19日,在宣布重組並停牌5個月後,漢鼎宇佑發布撤銷重組的公告。對於重組取消的原因,官方說法是無法與宇佑傳媒的“全部股東”就估值等條件達成一致。
在這起重組的背後,是一場正在進行的內幕交易調查。
2016年臨近國慶節前,王麒誠迎來了證監會稽查總隊調查人員。作為上市公司老板,王麒誠在調查組面前表現淡然,侃侃而談。
但是當調查人員要求公司提供關於並購重組事項的會議紀要等資料時,王麒誠卻表示沒有會議紀要;當調查人員在辦公室發現會議紀要時,其又拒絕在紀要上蓋章,並謊稱“公司印章丟失”;後經勸說終於同意在會議紀要上蓋章後,其又堅持寫下一句話表示不認可相關會議紀要的內容。
“王麒誠作為上市公司和標的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要什麽時候把資產裝進來,他的主觀想法什麽時候形成的我們不知道,但主觀想法都需要有一個形成客觀實際的過程。”稽查人員說,基於參會相關人員的證實,和會議紀要的內容,最終確定2016年2月22日為內幕信息形成的起點。
如果王麒誠知道,當時調查組已經確認了他的資金流動和證券操作賬戶,可能他就不會做這些看上去有些幼稚的抵抗了。
早在2016年5月9日漢鼎宇佑宣布籌劃重組停牌時,深交所的異常賬戶篩查就已經開始。
所以,當王麒誠見到調查組時,調查組已經掌握了大量“鐵證”——在重組籌劃過程中,王麒誠與商業夥伴楊濤密集聯絡之後,突然向楊濤控制的“倪某元”賬戶轉入1500萬元並全倉買入“漢鼎宇佑”;宇佑傳媒副總經理繆路漫的個人賬戶也在長期空置後突然開始買入“漢鼎宇佑”;另外,漢鼎集團副總經理王智斌的個人賬戶,則在其參與本次資產收購籌劃活動後突然放量買入“漢鼎宇佑”。
隨著調查工作逐步推進,涉及的內容也越來越深入。調查組已經確認,王麒誠、王智斌、繆路漫均知悉內幕信息內容。剩下的問題是,倪某元賬戶的1500萬內幕交易,到底是算在王麒誠賬上,還是楊濤頭上?
這還得問王麒誠。當調查人員再次見到王麒誠說出“楊濤”這個名字時,他的態度頓時大變,顯得十分緊張。
“一談到楊濤,他的狀態立馬就不對了。然後就說要去上洗手間。我們判斷王麒誠有串供企圖,立即采取了相應措施。”稽查人員說,果然不出所料,王麒誠在往返洗手間期間,就讓下屬立即聯系楊濤。“幸虧當時提前采取了措施,所以雙方串供的企圖沒有得逞。”稽查人員回憶道。
經過調查,王麒誠在2016年4月18日公司停牌前夕,向楊濤銀行賬戶轉入1500萬,然後楊濤又向妻子賬戶轉入,又從妻子賬戶轉入嶽父賬戶,並在當天全部買入了漢鼎宇佑。
百億身家仍追小利
根據2016年胡潤富豪榜的數據,王麒誠夫婦二人的財富規模達到245億。兩人在上市公司漢鼎宇佑合計持股超過55%,另外還持有眾多子公司股權。而1500萬的內幕交易可能的獲利與其資產規模相比、與其商業榮譽相比,也難以匹及。
王麒誠內幕交易的動機難以揣測,但其對市場的擾亂後果卻顯而易見。
與以往相比,本案有三大特征。一是金額較大,雖然與百億身家相比不多,但與普通內幕交易幾萬、幾十萬相比,1500萬不是小數目;二是實控人“親自”搞內幕交易,一般而言內幕交易案多由外部人員從上市公司高管處獲得信息,進行交易獲利,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自己一邊推重組一邊做內幕交易的情況較為少見;三是爆發窩案,上市公司和標的公司高管,集體進行內幕交易。
在監管層看來,此案也反映出漢鼎宇佑及其關聯企業管理混亂,實際控制人和高級管理人員缺乏基本的法律和道德底線。內幕交易窩案嚴重破壞了公平公開的市場秩序,嚴重損害了其他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王麒誠作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公然拒絕配合調查,而且對上市公司會議紀要記錄在案的內容矢口否認,出爾反爾,毫無遵紀守法意識,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誠信底線。
根據最終處罰決定書,證監會考慮到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決定對王麒誠等人罰沒合計100余萬元。
“許多人曾盛贊王麒誠白手起家、艱苦創業,是年輕一代學習創業的榜樣,王麒誠卻在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資產收購過程中大搞內幕交易,踐踏了誠信原則。”稽查人員說,內幕交易的危害,不在於獲利多少,而在於對市場秩序的破壞,對法律的蔑視。王麒誠這樣帶著無數光環的“榜樣”,其影響也更大、更壞。
如此影響惡劣的案件,為何只罰40萬呢?對此稽查人員解釋稱,因漢鼎宇佑2016年10月撤銷了對宇佑傳媒的收購,加之其他因素,公司股價並沒有如期出現暴漲,王麒誠的內幕交易最終是虧損的。
根據《證券法》第二百零二條,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或者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在涉及證券的發行、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的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公開前,買賣該證券,或者泄露該信息,或者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的,責令依法處理非法持有的證券,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3萬元的,處以3萬元以上60萬元以下的罰款。
“證監會的處罰決定是依法依規做出的。但是,實際控制人內幕交易,主觀惡性更大。另外,不應只考慮違法所得,也應考慮止損的情形,即如果比賣的晚的投資者虧的少,止損額也可以考慮作為罰款依據。”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臧小麗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投資者索賠而言,內幕交易是可以索賠的,但是實踐案例較少。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蘇蔓薏
地產老施 置業與捐身家之道
1 :
GS(14)@2010-07-25 19:05:13 2010-3-27 iM
做電視台的朋友說,有施永青做嘉賓的節目,收視會突然升高,「觀眾就是喜歡施老闆的直言與敢言,加上論點清晰,有個人見解,十分有觀眾緣。」
自從「地產老施」宣布淡出業務,即減少接受傳媒訪問及曝光,電視台的嘉賓主持邀請一一推掉。但刻下地產話題熱辣辣,那天跟?他參加講座,等至講座完畢,上前邀約訪問,他笑?問記者︰「仲有?問?」,然後婉拒,但轉過頭說︰「好啦,你明日打電話到我公司約時間。」
訪問當天,「地產老施」教家住美孚的記者,如何計算美孚抵買過只一個握手位之隔的豪宅曼克頓山;又分析全城瘋狂的樓市,其實是過去10年「逢買必賺」心理作祟,更預測中原指數不消兩年會破100;他堅持買黃金保值,不以甚麼經濟或商品需求理論,而是化學道理︰黃金難與其他東西結合,變質機會低,難貶值。金錢對他來說早已足夠,因他是那種去大陸公幹,會用百佳背心膠袋載衣物代替行李篋的億萬富豪;至於在生時已盡捐身家,人人說偉大,他卻說其實是出於自私。
中五會考成績雖然只有3E3D,他卻是極少數會在Page One打書釘不斷增加知識的香港大企業老闆,「地產老施」年輕時確當過8年老師,跟老師一夕話,啟發與反思,勝過訪問很多巨企CEO或經濟專家。
中原地產分行遍布全港數百個地點,總部位於寸金尺土的中環心臟位帶新世界中心。升降機門打開,沒有任何裝飾的大堂連中原集團水牌也沒有,精簡得不能再簡。
從玻璃門望進去,施永青正接受內地南方傳媒集團的記者訪問,攝記拿?一部古董攝影機,先對焦、卡擦、搞搞搞,要施永青擺另一個姿勢,然後重複上述動作一次。
施永青很有耐性地等,還用普通話撩記者,「看你樣子,大概30歲吧!」「我今年29歲多,你估得很準呀。」施永青有點得戚笑笑再說︰「你不是廣東人吧」「對,我是桂林西湖人。」
中原總部好拍照背景不多,施永青就在接待處旁的梳化坐下來影相,梳化背後是會議室,隔音設備麻麻,傳出管理層談賣樓情況。「這是每月一次管理層大會,區域主管級以上才可參加。」施永青以往會出席,今天則在門外拍照,看來決定淡出之言非虛。
終於可以坐下來訪問。不過一開始,施老闆不是談他的老本行地產,而是很有興趣跟記者討論財經雜誌前景。你們《iMoney》在內地有得賣嗎?這類型雜誌要生存可不容易,對嗎?你們賺錢嗎?銷量多少?施永青似記者多過被訪者。
2005年創辦免費報紙《am730》,他以行內傳媒人語氣自行分析起來,「你們這類雜誌要生存不易,因報紙每天已有大量資訊,內容一定要比報紙深入。太深入,又不容易被接受;加上財經雜誌太受市場波動影響,一個浪已淘汰很多(雜誌)。」他自顧自屈指計計,「你們賣20蚊一份,應該夠維皮,但賺多少便要看有多少廣告了。」
打開一個話題,施永青可以不需任何準備滔滔不絕評論起來,他說是年少時搞群眾運動時訓練。傳媒是近年他花心機的事業,至於地產,則是經營34年的專業,由當年加入新昌地產做見習生開始,便走上一條地產不歸路。
Chapter 1︰買樓之道
中原指數兩年內破百
樓市是當今最熱話題,既是民生,也是經濟問題,今天更演化成政治議題。去年起一直有市民喊買不到樓,至財政預算案民怨達至高峰。政府推出居屋貨尾,市場反應甚佳,豪宅呎價屢創新高,連特首也說要日日?住樓市。
地產樓價躍升成香港最重要議題之一,但在市場上敢於評論又有觀點的人不多,老施是少數。10多年前,他便在中原的網頁寫網誌評論地產,當時筆名便是「地產老施」。
政府需要做?化解民怨
老施諗頭多多,指特區政府政策好蹺與力度均不足。「要令市民對買樓的期望,不至於完全渺茫,社會才有動力,大家才覺得對改善生活。如果買樓可能性不高,那麼大家便怨氣多。」
他分析,現在的樓價問題是購買力脫節。
「社會有民怨,政府施政需順應民意呼聲,扮?也要做……。政府要做一些大刀闊斧行動,令買唔到樓的人,感到政府有做?,但我補充,不是話做完一定唔升,做完都會升㗎。」
施永青向政府提出一個嶄新建議,香港劃出某些土地,興建一些只限本地人購買的樓宇,概念跟居屋差不多,但限制比居屋更少,沒有入息上限沒有限制買家。這條蹺其實不是他首創,外國如泰國及瑞士,早有類似政策。
施永青還建議定期賣地,增加土地供應量,便能立即將樓價壓下來,令本地人得益。
香港的私人住房落成量,在八十年代經濟起飛時,每年約有3萬個單位,至九十年代跌至每年2萬多,近年只有萬多個,去年更跌至不足1萬個,是30多年來新低,「我認為香港應該每年要接近有2萬個,尤其連續幾年偏低,要補番數,要加到市場開始有反應。」
但會否重蹈八萬五覆轍?「政府愈早有動作,個市愈無咁易跌,當樓價去到位高勢危時,一推政策便容易大跌。」
溫總形容內地樓市如脫韁野馬,施永青指其實現在香港已如野馬,想㩒也㩒不住。「現在還不脫韁?(元朗)賣5,000多元一呎,隔離是2,000多一呎,倍升喎。」
談到樓市在金融海嘯仍然爆升的原因,除內地資金湧至,施永青認為更重要是港人買樓賺錢的良好經驗所致。
拿起中原指數圖,他詳細解釋為何看好樓價會繼續爆升。「我說過,只要中原指數一過70多點,升幅會加劇。」
樓市升因港人「逢買必賺」
他指?中原指數,現在位置於77點,「現在這個位,比去年高位還要高,代表很多已買樓的也賺錢。差不多1999年之後,這10年內買樓的人,也處於賺錢狀態。這班人心態會如何?『好彩我買?樓?,如果有錢,我一定再買。』」
他指?1997年至1998年兩個高點,「現在餘下無賺錢的,便只有1996、97、98年買樓的人,99年之後賺錢,96年之前又賺錢,大部人也有賺錢經驗。」
「過去10年買樓的,少則賺幾十萬多則可賺過百萬,你發覺一世做埋做埋,也唔夠買樓賺得多!」
1997年後很多人驚買樓,因怕變成負資產,現在已經沒有多少個擔憂,加上很多人也供甩了,將這班人的購買力釋放出來,是個龐大數字。
「令人買樓卻步的心理障礙,便是手頭買下的樓,仍處於蝕錢階段未見家鄉。如能打破這心理障礙、加上想改善生活,累積到首期,需求便一湧而出。」施永青簡單扼要歸納了樓宇需求一下子大增的三大原因。
老施突然指?記者問,你幾時買樓?「2007年,我結婚時,買了美孚。」記者答。「哈,我2003年已叫人買。」
「如果你安份守己,思想成熟,看見樓價升,開心下便算了。但有些人會心雄,『哇,我幾好眼光』,以為自己是炒樓專家,賣了自己層樓,放在首期上,炒多幾手,炒多幾轉,這類人我認識很多,當然有些人確因此發達。」
贊成這炒樓風氣嗎?施永青相信自由經濟,「自由社會,他自己去承擔風險吧。」
樂觀預測今年樓市爆升
他分析現時客觀條件下,樓宇需求大升,政府政策又未能大刀闊斧下,中原指數不足兩年,便可升破100!
他指?1997年樓價爆升那一點,「你看,當年也是在短距離咋咋聲上升,咋咋聲滑落。現在下一個阻力位是這裏——100點。升到100點,會遇少少阻力,升破了又會再上。」
那幾時升到100點?訪問期間施永青每個問題不需思巧便可口若懸河回答,唯獨這個問題,他認真地思巧了近十多秒才開腔。
「要作這些估計很難準的,涉及政府的房屋政策、外國的金融政策、利息的走勢,好多因素。但仍存可能性,兩年內已可升破。」今天的指數是77,他拿起計數機按幾下,「即再升29.8%,三成不夠便到位,不算多。再樂觀點,甚至今年也有機會,其實現在有些新盤已升過這百分比。」
他看好今年樓市,「其實由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已看好樓市,比其他人更樂觀。很多人說升一成、一成半,我甚至說不足半年便升破中原指數100。」老施預測大膽,他笑說其實為了讓訊息明確傳開去,要講得誇張一點。「你話升10%,大家聽慣聽熟,所以要講得勁些,訊息才能傳去。」例如金融海嘯時說樓市是冰河時期?他哈哈哈便耍過去。
買美孚好過買曼克頓山
樓市近來很有多光怪陸離現象,7萬元一呎的天價豪宅;元朗樓呎價5,000多元仍大賣,與市區樓看齊。在市場打滾了30多年的老施,坦言自己在YOHO MIDTOWN一役上,也低估了市場的「瘋狂與不理性」,給自己及公司一個教訓。
當時他分析元朗樓開盤呎價5,000多元,是不理性,以為樓盤會賣唔郁,開售時沒有去看,同事卻急急跑來跟他說︰「不是一兩個,而是百多個單位,巴巴聲賣晒,賣得好勁!」這次施老闆可跌眼鏡,落後於市場。他的同事跟他一樣,過於理性,結果看好這樓盤的對手,反而大做生意。
有調查訪問指大部分被訪者也認為樓價太貴,但老施跟他的同事說︰「你?唔好自己去判斷,要等個客去判斷,單位只得千多個,只要社會上有千多人覺得值便可以,不需全世界覺得值。」他認為這次絕對是發展商造勢成功。
老施知記者住美孚,他說,「如果俾我揀,5,000多元一呎我寧願買美孚。雖然舊但有空間,有地鐵又方便,有商場買?,又有公眾泳池,公園都唔細。」小時家住荔枝角的施老闆,常偷偷不買票混入荔園玩,不知是否對這兒時成長地特別有感情,對美孚讚口不絕。
「美孚樓價升了,也只不過是5,000多元一呎,便宜過元朗,我一定住美孚,交通方便多,時間就是金錢嘛。」
至於與美孚一個握手位之隔的豪宅曼克頓山,同一地點貴近一倍,呎價近萬元,老施則分析同一地點,為何舊樓盤抵過貴價新樓。
「其實層樓大部分價值來自地價,建築費有幾多?才千多元一呎。曼克頓山要貴過美孚,頂多只應貴1,000元。如你說這是感受問題,(豪宅)感受好?,則好難拗。我話百佳袋功能同LV袋功能差不多,甚至比它更輕便,但LV手袋咁貴仍有市場。」
為何不能住大同新邨?
很多年輕人不滿無法上車,「八十後」更到立法會示威,投訴買不到樓,要求政府面對問題。老施有甚麼建議給想置業的年輕人?
「買樓是否好困難?等於問是否好難買個旅行袋,當然不是!你想買LV、Hermès當然難,但我去大陸,?隻百佳背心袋過關,貪佢夠輕便。我老婆常話咁鬼難睇,叫我?個篋仔,我話個行李箱比裏面載的兩條底褲還重。人家覺得我好怪說︰『施生,你拿?一個百佳膠袋?』,我話︰『係呀,裏面放底衫褲之嘛。』」
「做人量力而為,追求自己做不到的東西,只會辛苦自己。如果你鍾意吃鮑魚,難度政府便俾鮑魚你食;你不一定要住曼克頓山,無錢咪住大同新邨囉。『?,咁委屈,我要住大同新邨?』大同新邨無人住的嗎?那班人好委屈嗎?你憑甚麼要威過住大同新邨的人?你唔肯住卻要政府資助。」
「你知唔知大同新邨在哪裏?」施老闆一輪炮轟那些埋怨買不到市區樓的聲音,然後如老師突襲問學生,「在大角咀,早期的大型屋?,大部分是細單位,位於市中心,只需3,000多元一呎。」
他說今天不少人只列出自己買不起的地區,卻沒說出買得起的地方,其實現在有一半樓宇買賣交易,也是在200萬元以下,大部分交易是百多萬,「所以我贊成政府有行動,但同時又認為無責任去滿足所有人要求。」
黃金不變質土地有限量
最後,我們談到投資理財之道。施永青的道理很簡單,便是當你賺到錢後,將財富儲存在實物上,包括樓及黃金。他一直建議人買黃金,由2,000多元一両開始到今天10,300元,他仍然認為買黃金比拿?隨時貶值的銀紙好。
他從來不相信銀紙,「以前拿着銀票可換取黃金,現在無得換黃金,你還信那張紙?」至於其他實物,也因易貶值不可靠,「所有財富資產會不斷貶值,農民種了禾稻,收成後放入倉,會被蟲咬被老鼠偷會發霉,不斷貶值。做工業產品貶值更快,10年前的手提電話,送俾阿仔也不肯要,你想拿去旺角檔攤變賣龜仔電話,人? 捉你去青山都似。」
既然鈔票信不過,所有製成品又會貶值,他認為實物中唯有黃金最可靠,他以化學理論解釋,黃金很難與其他東西結合,變質的機會很細,所以最值錢。
至於買樓呢,建築物也會貶值,但地卻不會貶值,「地不單不貶值,還會升值,何解?這地方生產力上升,利用土地能力便上升,地價隨之上升,所以買樓是一個高明的決定。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他說『快些去持有土地,因上帝已停止製造』,土地是限量版資源,當然會升值。」
再談買樓原因,施老闆眼中沒有甚麼深奧道理,就是中國人傳統智慧——迫自己儲錢。「租樓可能比供樓省點錢,但社會太多引誘,省出來的錢便會去買名牌、去旅行、買Hi-fi,買層樓可迫你儲錢,供甩了成為你的資產,更可改善生活。」
Chapter 2︰捐身家之道
在生捐身家皆因自私
2008年施永青決定提前實踐「遺囑」,將手上45%的中原股份(當年估值約40億元),全數捐予名下慈善基金,不會留身家給子女。中原沒有上市,市場估計市值百多億,每年盈利逾10億元。每年中原的派息,便是基金的定期收入,基金會去年便獲派2億元!
股息收入年年不同,為了穩定基金會每年收入,擅於投資的施永青將部分收入作經常性投資,例如買樓收租。「當時基金會缺乏人民幣,買樓收租既可增人民幣來使用,又有經常性收益,不受中原每年派息多寡影響。」
不過有錢不代表便好辦事,施老闆坦言基金運作初期,也遇上很多問題,例如只有港元沒有人民幣,怎麼辦?
內地有外?管制,最初基金連將港元?人民幣也有困難。內地只准每人每天?款8萬元到內地,於是他們發動員工,每人一天?款8萬元。但基金會初期只有一名伙計,該員工要叫埋阿媽家姐幫手天天滙錢,他不禁歎一句︰「不是你想做便可以做。」
現時基金內地項目包括位於四川、甘肅、湖南、雲南、青海等,項目包括醫療、教育、環保、增產,也有愛滋病宣傳。其中增收及小額貸款,較少慈善團體辦。他們教農民種新品種農作物,養一些優質品種豬牛羊,又借錢給窮農民發展,概念跟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ohammad Yunus)辦的窮人銀行相近,不同處是施永青基金的小額貸款不是商業運作,不會收息。
施永青興奮地談及其中一項目——借錢給農民搞農宿。他看中很多城市人欲到鄉郊旅遊,吃吃農家菜,體驗農村生活,但城市人一看到農村的廁所便怕怕,於是基金便借錢給農民起個像樣的廁所,以便搞農宿幫補收入,首個農宿項目位於超通附近的觀鳥勝地大包山。
無富豪慾望只求多行善
將身家盡捐的決定,其實並非這幾年的事,仔女出世後已有這念頭,即20多年前。「可能你會話我招積啦,我比較早已有信心我搵的錢,將超越我的需要。既然賺到的錢超越所需,個人慾望已滿足有餘,那工作動力是甚麼?只有定下一個更高更大目標,潛力才能發揮。」
「收入超越支出很多」——這可是全港打工仔人人祈望的一句理財狀況。生活上,施永青要花的支出確不多,住屋已算人生中最昂貴的開支,他住在港島,家裏有隻狗。「生活好了當然會吃好點,但我也會吃麥當勞大牌檔牛腩麵,間中吃雲吞麵是好享受,餐餐食最好的,未必是享受。」
富豪們要花錢的享受,他沒興趣,「朋友說有隻新款遊艇到,問我去唔去睇,我話我又唔係成日出海,看來幹甚麼?我並非買唔起,但錢花在其他事可以更有用。」
「我的開支花在其他人身上,一定多於花在自己上。」說這句話時,深深體會到掛在施老闆辦公室門外,一句老生常談的金句︰「施比受,更為有福。」
自己賺的錢自己決定花
施永青很早已向家人表達捐身家意願,不過至2008年他決定提前將錢捐出,也令最親密的太太打了個突。「她以為我會死?先捐,哈哈哈……,她沒有太大意見,只是感到一切有定案,她才獲通知,她也是看傳媒報道才知道呢。」
提早實踐「遺囑」,人人說他偉大難能可貴,施永青卻笑說是出於自私。「由自己決定捐款如何用,總比死後人家不知如何幫你花好。我這樣可能更自私,這些錢是我賺回來的,我便花埋才走。」
說到這裏,他作了一個短短的人生Flash back,「我由1976年開始搵錢,創業是1978年,出來打工賺錢前後34年,用20年給自己花錢也不過份吧。」
望死後擁「無財的光彩」
雖然身家盡捐,甚愛錫太太的施老闆,強調過去多年分給她的錢,必定足夠她日後所需。至於3名孩子,他們由小學開始已知道老爸不會將財產留下,有次大女兒談起,說以為個個富爸爸也是如此,直至長大後才知道大部分富爸爸也會留錢給仔女。
「其實他們並非甚麼也無,起碼有供書教學機會,有求生能力。而且我唔俾錢仔女,老婆也可能給他們一點點,嘻嘻……」
老施的做法,受社會人士讚賞,但他不希望成為富豪們的壓力。「我支持保護私有產權,你有權選擇捐或不捐,不可以說『某某也捐了,你為富不仁!』捐款與否是個人選擇。」
他引述西方有句諺語,「死而有財,死不光彩」,他希望死時有「無財的光彩」。
----------------------------------
老施face to face 不認輸打不死性格
2005年老施創辦《am730》,當時很多人也不看好,認為搞報等於燒銀紙。報章賣盤的消息不斷傳出,但施永青視之為鞭策,「使我們以更高率發揮鬥心。」今天他很得意地跟記者說,「我們高峰期蝕過4,000多萬元,但我們做了1年零11個月便開始賺錢,現在快要賺夠3年,就快賺回本了。」《am730》的成績,叫不少人跌眼鏡。
這兩年報紙賺錢,員工有人工加有花紅派,連街上的派報員,每半年也收到一封利市,以示鼓勵。情人節他們會送玫瑰花給派報員,「?阿嬸成世人都未收過玫瑰花㗎!」施永青跟派報員搞燒烤會,每月選出最佳派報員。
施永青又將報紙的股份賣給員工,記者也可做股東。他的理念是,員工有無持股份,也是持份者,公司的利潤成果,要跟前?員工分享。
充滿鬥心挑戰《都市日報》
「辦報最大的挑戰,是知道社會如何演變。如果當年我決定搞一張傳統報紙,便死得了。當年選擇辦免費報沒有錯,你看過去幾年,免費報章增長得很快,即使金融海嘯後仍有盈利,很多報紙海嘯後出現虧損,證明我們的生命力。」
已宣布淡出地產本業,本可好好退休安享晚年,但傳媒之戰他卻準備捲起衫袖,繼續戰下去,牛年出身的他,就是有牛的性格,一生不停幹。
他透露希望《am730》更上一層樓,將力爭地鐵招標的免費報章位置,挑戰現時的《都市日報》,以增加發行量。
新一輪地鐵擺放免費報合約將長達6年,要取得專利,每個月可要花數以百萬計的租金,比現時聘派報員成本貴得多,不輕易認輸的施永青說︰「放兩棟報紙,地鐵便收過百萬租金,如逐呎計,可能是全世界最貴的租金。但無辦法呀,貴貴也要爭!」
老施face to face 無為而治 左派思想
「除了愛情,再沒有甚麼比革命更羅曼蒂克了。」施永青年輕時信奉馬克思思想,當了8年左派學校老師,每月工資200多元(那時工廠打工也有600、700 元),他視為去宣揚愛國主義,提高年青一代革命覺悟。他又鑽研馬克思理論,看馬克思、恩格斯的書,也看叔本華與尼采。至1976年四人幫下台,追尋的理想幻滅,他才放棄革命,成為資本主義自由經濟信徒。
不過,他的左派思想沒有一洗而盡,今天他雖然再沒有跟昔日戰友長毛跑到街上抗爭,但他把政治理念融入公司內。
「有政治理論的人,是要將思想實踐在工作上。」施永青說今天自己的思想,已不是單純馬克思,如「無為而治」的管理手法,便是道家思想。
右派搵錢法x左派分紅法
在市場競爭方面,他贊成以市場機制令分配更好,該公司現時的利潤,便是市場競爭下的成果,最後他將利潤作內部分配,實行左傾思想,「我將利潤跟前?員工分享多些,員工有多些自主空間,便是解決馬克思所說,工作與生活誤差之問題。」
踏入耳順之年,他最後的信仰是甚麼呢?「我接觸很多宗教,細個時隔籬阿婆唔識字,是我讀聖經給她聽,所以細細個已看聖經。結婚時,我在結婚紀念冊是引用詩篇。」26年前的細節他仍記得清楚,隨即便背?「慈愛與誠實彼此相遇,公義與和平彼此相親稱」的詩篇金句。
這邊廂他有很多佛教朋友,常跟他傾佛偈送他佛教書討論佛學問題,他又曾在佛教期刊寫文章;另一邊廂,他又跟林以諾牧師一起講道,有很多神父朋友。看來至今沒有一個宗教思想,能令這名滿腦子哲學問題的企業家完全信服。
老施face to face 言論大膽︰女性回家吧!
施永青的逆向思維,常常令他作出大膽言論,例如這次訪問他便叫女性回家做全職主婦以救經濟。他認為現時社會的結構性問題是,很多基層工人跟不上社會潮流轉變無工做,只得被動地永遠處於貧困基層。他認為政黨為低下階層爭取最低工資不是好方法,「爭取最低工資,仍然是最低,生活沒改善,沒有希望。」
他作出一個大膽的建議,但事先聲明︰「我知道這是政治不正確,但不是歧視女性,我建議女性做回家庭主婦,騰出工作空位。」
他認為社會分工是好事,一個家庭需要有人工作,有人留守家中照顧教育子女。他說,現在的家庭本末倒置,菲傭不做家務反而負責教育小主人。「以前是阿媽阿嫲教,做媽媽的智慧一代傳一代,知道如何教小朋友,?飯跌落地要執番來吃。」
「以前老竇甚至會教我去大便,一張廁紙要摺多少次來刷屁股也會教。菲傭呢,則捲上一大疊廁紙去抹,我見到同事去廁所,拿一大疊廁紙,好浪費,菲傭怎會教孩子大便後如何抹屁股?」
老施face to face 實用派掌門人
雖然貴為中原集團總部,位於中環的辦公室裝修極為簡單,公司主要只有兩種顏色︰白色的?與灰色的文件櫃。接待處放了數盤小植物,算是全公司最「花巧」地方。走入洗手間,洗手盆放?的不是?液,而是一大膠瓶斧頭牌洗潔精。
問老施,你是一個很實用的人吧?施永青好像很喜歡人家這樣形容,立即答,「係呀,實用到你唔信呀。」
他立即引述當年在左派學校教書的一個小故事。當年學校環境極差,風扇也沒多一把,「你估我點做,我捲起褲腳教書!」鄰班的老師立即向校長投訴,指施Sir「離晒大譜」,上堂捲起褲腳有礙觀瞻有損學校形象,「我反駁,衫袖可以捲,為何褲腳不可以捲?」
為免爭拗,他決定帶個熨衫噴水壺回校,將自己由頭到尾噴濕一遍,並以此作為物理學知識教學生,「水蒸發時便會吸收額外熱量,這樣我便可涼快些了。」
除捲褲腳與用噴水壺噴身來散熱,他認為自己到內地公幹,用百佳背心袋裝衣物而棄行李篋,也是實用性格好例子,「背心袋又輕又實用,不過,我老婆卻話我好扮?!」施永青展出其招牌得戚笑容說。
老施face to face 節儉的藝術
施永青身高6呎1吋半,很有台型,但從他身上,你找不到半件名牌。身型這麼高,有一個問題,便是屈在機艙內是一件頗辛苦的事,但這名大老闆卻堅持出差與平民百姓一樣,只坐經濟客位,不坐商務位,只有在跟家人外遊時,才破慳囊鬆一鬆坐商務位。
這個慳錢的選擇,他解釋有5個原因︰
1.現時海外業務集中在內地,航程一般只2、3個小時,最遠去到長春也只是4個小時,只要帶本書去打發時間便可;
2.做人應能屈能伸,先要能屈,才能儲存能伸的力量;一個人應有足夠EQ,調節情緒,適應一下一時不太自如的環境;
3.要保持公司小的時候的節儉作風,大老闆更應以身作則,下面的人也不敢亂坐商務位;
4.由於他提倡每一名員工也能分享公司盈利成果,所以若管理層亂花費,便等於吃掉公司盈利,亦即直接損害員工利益;
5.「留有餘地」是重要戰略心態。
----------------------------------
後記 生命影響生命
生命影響生命,我深信這道理。
施永青可說是香港傳奇人物之一,培養出這個不一樣的企業家,背後的施老父卻不見經傳。一次偶然機會下,記者找到一本施永青26年前(1984年)、未發迹時的結婚紀念冊,內有一篇施永青父親的撰文。
施老父當年是上海一家五金出入口公司的小職員 ,後來公司在香港設分公司,施家便來港植根。談到年幼時的兒子,老爸在結婚紀念冊內撰文說,兒子不滿呆板教育,不專心讀書,但離開學校後,知道學識重要,開始閱讀各樣的書,充實自己。
老父有感而發,「若早有這種求知精神,你是應該有機會繼續進修或出國鍍金的。不過,鍍金又如何呢,生活或者有所不同,但是金錢並不一定代表幸福!」
施老父不以鍍金為兒子成功Benchmark,老父的人生觀,相信早影響小永慶(題外話︰施永青原名施永慶,8歲來港初學繁體字,爸爸見「慶」字太多筆劃太難寫,便把兒子名字由「慶」改為「青」,上海話兩者是同音的),令今天身家億萬的兒子,可不帶走一片雲彩、潚潚灑灑地盡捐身家。
﹏﹏﹏﹏﹏﹏﹏﹏﹏﹏﹏﹏﹏﹏﹏﹏﹏﹏
施永青
˙中原集團主席,免費報章《am730》創辦人
˙61歲,有3名子女
˙上海出生,8歲來港定居,在港接受教育至中學畢業,會考3E3D
事業︰
˙今年初宣布正式退休,淡出地產業務,現仍保留中原集團主席一職
˙2008年將手上持有的45%中原股權全數捐給「施永青慈善基金」,當時估計約值40億元,不打算留身家給子女
˙2005年創辦免費報章《am730》
˙2001年成立中原集團,並收購同業利嘉閣地產,現業務遍中港澳,分店逾800家,員工約2萬人
˙1978年,與中學同學王文彥(現為中原大股東之一)創辦中原地產代理,當時員工只有4人
˙1976年,開始在地產公司工作
˙1968年,中學畢業後在左派學校教書8年
2 :
tcw1984(3057)@2010-07-25 20:14:28 做人量力而為,追求自己做不到的東西,只會辛苦自己。
十分認同呢點,但人性之中o既攀比心同妒忌心卻會使人去追趕
當然,這亦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但要提防自己被呢種心理takeover左
3 :
tcw1984(3057)@2010-07-25 20:16:46 提前實踐「遺囑」呢個想法好好,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禍及後人。
身家五億 殺入補習界 護老院女皇5招掠學生水
1 :
GS(14)@2010-08-30 21:54:47 2010-8-18 EW
臨近開學,新晉補習社「康橋教育」頻頻做宣傳,除找來藝人官恩娜和少爺占做代言人外,上周三更開記招宣布英文科補習天王范浩揚(K.OTen)加盟,周日又在紅磡搞升學講座,擺明與四大補習社現代、英皇、遵理及活學搶學生。
不過,本刊深入調查後發現,○八年才成立的康橋問題多多,無論在課程、師資和校舍設備等都搞到一鑊泡,校方更吹噓學生報讀高級國家文憑課程,考試及格便可百分百升讀外國大學,但本刊向該外國大學查詢,發現與事實有出入,學生隨時零保障。
康橋幕後老闆為劍橋護老院創辦人陸艾齡。做護士出身的她,多年來靠發展護老院和投資地產致富,身家至少五億元。這名隱形富婆以門外漢身份殺入補習界,但有業內人士分析,新學制下少了一個公開試,補習社生意已開始萎縮,加上康橋無辦新高中中五課程,只靠最後兩屆預科收生,兩年後隨時因學生斷纜而玩完。
康橋教育在紅磡總校搞升學講座,僅約一百五十人出席,由剛自爆申請破產的范浩揚主持,力銷康橋的高級國家文憑(Higher National Diploma)課程。
「學制改了,兩年後中六和中七畢業生一起入大學,是香港開埠以來競爭最大的一年,二十四萬人爭一萬五千個學位,你話機會率有幾多?但康橋直升大學的成功率是一百個巴仙,因為有HND課程。」范浩揚愈講愈興奮,說HND可銜接英國的學府,又聲稱康橋正申請成為本港第十間大學,希望兩年後成事,勢要爬「狀元搖籃」恒生商學書院的頭。
這些經過包裝的偉大願景,成功吸引學生和家長注意。講座結束後,部分家長爭相向范浩揚發問,少數人更即場報名。不過記者明查暗訪後,發現康橋教育存在五大問題,付出真金白銀的學生隨時中招。
問題1
直升大學疑取巧
康橋的廣告和講座內容,均標榜直升大學成功率達百分百,皆因該校提供的HND課程獲本港和英國的大學認可,學生只需兩年內完成五項習作,便可取得HND直升大學,兩年學費需四萬多元。
「中六同學可一邊讀預科,一邊遙距讀HND,多一個保障。」范浩揚說,康橋花了五六年時間研究這升學制度。不過,記者發現學生要先完成HND入學考試課程,跟着要兼讀「BTEC高級國家文憑課程」,然後再花年半至兩年做習作,才有機會取得HND,絕非如范所說般容易。
「本港預科課程好多嘢讀,仲要學生讀多個HND,兩頭唔到岸就大鑊。」有教育界人士直言。
記者以學生身份,向康橋另一名導師楊家舜查詢,他卻說只有HND不足以入英國的大學,學生亦要在國際英語水平測試(IELTS)獲六分或以上。他又指,康橋已跟諾森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達成協議,學生只要HND及格便可升讀該校。
不過,記者向英國紐卡素諾森比亞大學查詢,發言人表示HND學生須獲「良好」(Merit)成績,才能申請入學,與康橋的說法有出入。
尚學堂國際升學服務中心升學輔導主任盧國昌說,HND是英國倫敦大學考試局轄下的BTEC證書之一,乃職業導向課程(類似本港職訓局課程),相當冷門,「好少學生讀HND,因為銜接的大學排名比較低,像諾森比亞在英國排名六十幾。讀本港大學與海外大學合辦的副學位,或海外大學辦的基礎課程,認受性會較高。」
問題2
吹噓辦私立大學
康橋兩年前才成立,但范浩揚在講座上聲稱該校正申辦私立大學,校址暫定沙田,希望兩年後成事,與恒生商學書院爭做本地第十間大學。
范聲稱,諾森比亞來港成立大學後,會同時取錄一、二及三年級生,在康橋完成HND的學生,到時便可直升大學。
不過,本刊向諾森比亞大學查詢,發言人Jonathan Ray否認該校與康橋教育有任何合作關係,亦無意來港辦大學。事實上,在港辦私大絕非易事,樹仁大學等了三十五年才獲准升格;無往績可言的康橋要辦大學,似乎是癡人說夢。
問題3
破產天王收容所
康橋聲稱豪擲一億元聘請名師加盟,但本刊獲悉,除了被老闆陸艾齡稱讚「人品唔差、誠實可靠」的范浩揚申請破產外,商學及會計科導師甄敬堂(Thomas Ya、英文科導師姚文孝(A. Yiu),以及中化科導師陳偉亮(W. Chen),○一年曾遭遵理學校控告違約,被禁制跳槽到現代教育,三人同年宣布破產,康橋儼如破產補習天王的收容所。
其餘導師部分亦是非多多,例如中文科導師楊家舜,今年三月幫范浩揚「拉客」,被現代中文科補習天王周勤才入稟控告違約。從現代跳槽到康橋的甄敬堂,以及物理科導師周頌賢(C.Y. Chau),據悉與現代仍有合約;今次兩人疑違約過檔,分分鐘被現代控告和禁止開班,康橋學生可謂零保障。
「康橋部分導師是其他補習社的棄將,有些甚至是四、五線,不明白康橋為何聘用他們。」一名業內人士說。
本刊向現代求證,發言人承認甄敬堂與該校仍有合約,「如果有人不跟合約條款,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至於周頌賢的合約,現代未有透露細節,只說一旦有人違約,將會訴諸法律。不過,甄敬堂對本刊解釋,跟現代的合約已滿,不存在違約。
問題4
自學中心宣傳誇大
康橋計劃今年將全港分校增至十六間,目標招收三千名預科生,更在沙田富豪花園開設「體育及多元自學中心」供學生使用,聲稱設施包括泳池、羽毛球場、網球場、壁球場、拳擊場、模擬高爾夫球練習場等。
記者曾到自學中心查看,發現該處實際是「富豪遊樂會」,門外貼上「只招待會員」的告示,記者聲稱是康橋學生要求入內,惟遊樂會職員卻說,未收到通知學生可使用場地。記者現場所見,遊樂會的場地和設施頗殘舊,與康橋網頁上的相片截然不同,室外網球場和羽毛球場地面更發黑,滿地積水,似乎長期無人使用。
問題5
收生問題多
與其他補習社不同,康橋集中火力搞日校,但部分課程仍未獲教育局批准,導致收生「撻Q」,要向學生退款。
應屆會考理科生阿明(化名),因擔心成績未如理想,放榜前到康橋荃灣分校,報讀中六日校課程,「當買保險,每月學費一千九百八十元,比其他補習社便宜,我預繳一千元留位。」放榜當日,阿明未能升讀原校,遂到康橋確認學位,但職員卻改口說,中六理科班每月學費要二千九百八十元。「坐地起價不特止,他們的實驗室仍有待教育局審批,好像不太穩陣。」他最終要求康橋退回訂金,改報另一間補習社。
有康橋導師聲稱,實驗室設在紅磡總校二樓,但記者發現該處仍是一排空舖。「實驗室至少要十八個月才批出,無lab根本不可以收理科生,近期接連有學生收到康橋電話說理科班取消,主動退款。」消息人士說。
本刊翻查教育局網頁,康橋有四間分校,分別位於荃灣、新蒲崗、紅磡和灣仔,當中僅荃灣獲准開辦中七理科,但只限重讀生,中六理科開不成,每月學費二千九百八十元亦未經局方批准。
康橋又推出「保證入U計劃」,保證學生能升讀本地大學,否則將退回兩年學費。不過,該計劃每月學費三千九百八十元,比普通預科班貴二千元,而附帶條件多,包括會考須獲十三分或以上,中、英文科及格,學生每學期不可缺席超過三次,校內考試及格,才合資格退回學費。
對於康橋在同一中六預科課程收取不同學費一事,教育局回應指會向校方調查,並採取適當的跟進行動。
靠收購丁權致富
康橋教育問題多籮籮,有補習界人士認為,這與老闆陸艾齡「盲舂舂」殺入補習界,缺乏經驗又不了解補習行業已開始萎縮有關。
五十八歲的陸艾齡,人稱「護老院女皇」,是劍橋護老院集團董事,康橋部分校舍前身便是護老院。陸艾齡年輕時曾在伊利沙伯醫院做護士,丈夫李柏壽乃大埔「丁屋大王」,持有汀角路大量地皮,因收購丁權起屋賺到第一桶金。
儲夠銀彈,陸艾齡與妹妹陸艾思進軍老人院業務,八五年開辦第一間劍橋,之後生意愈做愈大,二千年全港有二十九間院舍,月入超過一千四百萬元。不過,劍橋過去多次被傳媒踢爆虐老、拖欠薪金,並捲入多宗官司。今年正好是劍橋二十五周年,但生意似乎欠理想,院舍數目減至二十二間。
除搞老人院外,陸艾齡九十年代曾當選大埔區議員,但隸屬自由黨的她並不活躍於政壇。
康橋:
與諾桑比亞合作
陸艾齡投資眼光奇準,有近五億元物業揸手,她對舖位、村屋及地皮情有獨鍾,目前居住的大埔瞭望里萬呎獨立屋,便是九九年以四千四百萬元買入地皮後建成的。記者上周六到其寓所,從外看猶如一座城堡,內裏亦停泊多輛座駕,據外籍傭人說,陸艾齡與女兒及陸艾思同住,但母女正外遊,陸艾思則拒絕接受訪問。
中學學制變天,會考、高考將合二為一,補習社首當其衝,有行內人士估計,補習人數將大跌三成,故大型補習社趁着末代會考,今年暑假紛紛割喉搶客。
相對於大型補習社擁有不少名師吸學生,尚且需要鬥平搶客,此時才加入搶灘的陸艾齡,如何能突圍而出?「康橋無開新高中的中五課程,只做舊制的中六和中七,做埋這兩屆末代預科,日校就再無新客源,到時不知他們靠甚麼維生?除非補習班做得超級成功,否則兩年後隨時摺埋。」消息人士稱。
就康橋教育的五大問題,記者周一傳真詳細問題向該校查詢。康橋教育市場部經理李文傑的書面回覆堅稱,諾桑比亞大學乃該校的合作夥伴,該校國際發展室主任David Caine曾在該校一講座上,確認與康橋的合作關係。本刊曾聯絡他,但截稿前未獲回覆。
至於康橋申辦私立大學一事,李文傑聲稱是該校與本地地產發展商之計劃,由地產商申請用地,康橋則負責教學部分。不過,康橋並無透露有關地產商的名字,本刊無法核實真偽。
兩大補習社追殺 K.OTen 三十四歲的范浩揚(下圖),傳聞年薪曾逾千萬元,惟近年遭兩大補習社英皇和現代教育連環控告,合共索償三千五百多萬元。他上周三在記招上宣布申請破產:「如果一開始已認輸,賠幾百萬便算,這四年內可能不會被人窮追猛打。」不過,英皇教育老闆岑宜輝對本刊不滿地說:「有錢打官司搞上訴,但輸咗就申請破產,我們會繼續向他追討合理賠償。」現代教育發言人則指,跟律師研究後再作決定。
范浩揚目前名下並無物業,只跟母親江淑珍聯名擔任奧天慈善教育基金有限公司董事。奇怪的是,范○六年跟英皇對簿公堂後,范母於○七年九月成立尼奧有限公司,後來以約一千八百萬元,購入銅鑼灣海殿大廈及何文田雅利德樺臺單位。
律師黃國桐指,法庭會調查申請破產者過去兩年有否不尋常的資產轉移,「睇吓債務人是否為了逃避債務而申請破產,並要求交出薪酬,甚至其親屬的收入來源證明等。」若債務人被發現隱瞞或非法轉移資產,屬刑事罪行,可被判囚。
離婚爭產案 終院一錘定音 一紙婚書 半份身家
1 :
GS(14)@2010-11-13 10:23:5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657140
【本報訊】終審法院昨就離婚夫婦分配財產頒下具深遠影響力的裁決。終院確立《基本法》及《人權法》賦予的平等權利,保障婦女不會因打理家務而遭歧視,摒棄沿用多年的「合理需要」原則,裁定往後的離婚案中,離婚夫婦的身家原則上都須按「公平原則」均分。有法律界人士回應指,大部份外國法庭已採用公平原則逾十年,今次終院判決除對家庭主婦的保障較大外,亦總算是追貼國際潮流。記者:陳曉薇
一紙婚書 半份身家
終院常任法官李義在判詞指,香港過去的離婚案件,都會引用香港上訴庭 90年的「 CvC案例」,在分配財產時以「合理需要」為原則,即按前妻需要,將前夫部份財產分給前妻,餘額全部留給前夫。本案涉及 47歲內地清華大學女畢業生與 48歲商人丈夫的離婚案,上訴庭 08年的判詞,採用英國上議院 01年「 White v White案例」中的「公平原則」,裁定離婚夫婦財產均分。
法官擁酌情權分資產
終院認為,「 CvC案例」表明毋須以公平及公義的原則分配財產,原則上已犯錯,不應跟隨。終院為確立《基本法》及《人權法》賦予的平等權利,保障婦女在負責持家時不被家庭崗位歧視,更應引用「 White v White案例」,讓離婚夫婦享用婚姻中共同創造的資產。代表丈夫一方的大律師曾提議採納澳洲 84年的「 Mallet v Mallet案例」,考慮雙方對家庭的貢獻,從而釐定財產分配方法,但終院以兩地有關的成文法字眼大異,不予接納。
惟終院強調,改用新例判案,不代表身家一定要均分。事實上英國法院引用「 White v White案例」後,絕大部份判案最終亦非均分。本港法庭在合計夫婦總資產後,應根據《婚姻法律程序與財產條例》中列出的原素,如財政需要或賺錢能力等進行考慮,在適合情況下,法官可運用酌情權,拒絕使用「公平原則」平分資產,轉而考慮前妻年齡、謀生能力或生活質素等財政需要,釐定財產分配。
判詞又指,一般離婚案,財產根本不夠滿足前妻財政需要,在這種情況下,財產毋須均分,前妻可按需要獲分所得部份;只有雙方合計財產超過按需要而分配的金額,法庭才要進而考慮「公平原則」是否合用。終院最後判本案商人丈夫上訴失敗,他與前妻各獲分得約 268萬元財產。
勝方:判決追貼國際
本案義務代表清華女畢業生的律師何珮芝昨指,女方纏訟多年,昨獲悉裁決後感到非常高興,認為終於獲得公平對待。何表示,終院裁決改變以往在考慮離婚夫婦對家庭的貢獻時,側重考慮賺錢能力的不公平之處,把打理家庭與賺錢能力作同等看待,為下級法庭日後判案,清楚釐定原則;而大部份外國法庭已採用公平原則逾十年,今次終院判決除對家庭主婦的保障較大外,亦總算是追貼國際潮流。
拆解法:簽婚前協議
身兼立法會議員的律師謝偉俊指,英國最近亦有案例首次承認婚前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他相信隨着今次判決,將有案件就婚前協議法律效力問題在本港法庭提出討論。他認為婚前協議可保障夫婦雙方,令財產差距較遠的夫婦為免不被分身家而不結婚。他贊同夫婦簽定婚前協議,應成為趨勢。
案件編號: FACV16/08
終審法院判詞重點
•資產不論來自送贈或承繼,抑或在婚前或婚後獲得,法庭都可運用酌情權,考慮是否納入共同資產計算。惟婚姻時間越長,離婚夫婦更不應以此理由扣減共同資產
•法庭應按雙方需要,包括年齡、工作能力及需否照顧老弱,考慮身家應否均分
•離婚夫婦對家庭的貢獻,不應列作考慮財產是否均分
•在離婚訴訟中,離婚夫婦指控對方不是的行為,除非十分「明顯及嚴重」,否則法庭不應考慮在財產是否均分時列為考慮,以免引起不公
•基於婚姻常被視作公平的合夥關係,婚姻長短對財產是否共同產生有重要的取決原素
•離婚夫婦在婚姻中各有付出,法庭認為他們不應依賴各自的付出而衡量財產分配
資料來源:終院判詞
謝沇錤丈夫自爆身家 5000萬 否認盜款及勒索妻子千萬
1 :
GS(14)@2010-11-26 10:56:2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699013
【本報訊】豐胸纖體專門店老闆謝沇錤,指控丈夫穿櫃桶底盜去公司 20萬元及勒索她 1,000萬元。其夫昨被押至東區裁判法院提堂,解釋日前兩人鬧離婚,其間談及離婚須平分身家的案例。女方自知遠較丈夫富有,遂主動問他欲要多少錢。男方無意勒索,亦從無偷取公司款項,最終獲准保釋候訊。
記者:楊家樂
被告陳萬燊( 42歲)在馬鞍山經營餐廳。他應訊期間表現冷靜,直至獲准保釋,兼獲准與六歲兒子見面時,才情緒崩潰痛哭。
事主謝沇錤是被告的妻子,控罪書上以「女子 X」作代號,惟法庭沒有下令保密其身份。控罪指被告於本月 18日,在香港大坑道寓所勒索她 1,000萬元;又於本月 20至 21日間,爆竊銅鑼灣羅素街辦公室,偷去 27.1萬元。
談離婚平分身家爭執
根據控方案情,被告曾向事主稱「收皮!我家即刻去尖沙嘴掃你場」,予人「破壞名譽」甚至「去死」的意思。控方指有職員透過閉路電視目擊被告進入辦公室。
辯方回應表示,本案因家庭糾紛而起。被告曾在兒子及工人面前,與事主就離婚問題爭執。其間二人談及終審庭早前頒令夫妻離婚要平分身家的案例,資產較多的事主主動質問被告「要幾多錢」,故銀碼話題並非由被告提出,他沒有叫事主「收皮」。
至於爆竊指控,辯方同意被告於今年 8月起先後被撤去董事及總經理職位,但只屬稅務安排,被告仍在公司協助事主,並保管公司鎖匙。當日他在家中遙控公司閉路電視系統,發現故障,才回去檢查。
官准被告五萬元保釋對於控方指案發辦公室的鎖匙只得事主保管,被告案發後才安排鎖匠換鎖,辯方稱換鎖一事純屬事主指使。而警方事後截停被告座駕,撿獲 27.1萬元,屬於被告餐廳的營運資金,數額亦與事主報失的 20萬元不符。況且身為馬主的被告坐擁兩幢價值各逾兩千萬元的物業、五部汽車及兩百萬元流動資金,名下餐廳亦月入 20萬元,經濟不成問題。
署任主任裁判官胡雅文批准被告以 5萬元保釋,等候繼續調查及法律意見,案件明年 1月 5日再訊,其間被告不得返回寓所或公司。 案件編號: ESCC4918/10
2 :
龍生(798)@2010-11-26 12:25:00 豐了胸的女人, 也不見得幸褔吧...
男的不見得窮困, 女的卻財大氣粗, 十足的暴發戶
將要分手時, 俾人問句, 你要幾多錢丫?
個一刻, 一定很後悔...自己無帶眼識人...
出手又唔係多, 男事主自己都過千,
俾著係我, 只會講, 唔駛你俾, 我俾番謄養費你啦...
很少看見這種, 原告比被告更可惡的案例
3 :
oneirocriticism(809)@2010-12-05 01:06:21 推推,樓上講得好
4 :
GS(14)@2010-12-05 09:39:10 港女為禍
5 :
龍生(798)@2010-12-06 00:02:04 第一次收咁多GJ 呢, 多謝多謝
成段文, 最可圈可點係呢句
況且身為馬主的被告坐擁兩幢價值各逾兩千萬元的物業、五部汽車及兩百萬元流動資金,名下餐廳亦月入 20萬元,經濟不成問題。
駛唔駛同豐胸女爭呀?
6 :
GS(14)@2010-12-06 22:10:55 5樓 提及 第一次收咁多GJ 呢, 多謝多謝
成段文, 最可圈可點係呢句
況且身為馬主的被告坐擁兩幢價值各逾兩千萬元的物業、五部汽車及兩百萬元流動資金,名下餐廳亦月入 20萬元,經濟不成問題。
駛唔駛同豐胸女爭呀?
我覺得是個女人不對在先
7 :
龍生(798)@2010-12-08 01:08:01 有點想睇下會點收尾
8 :
GS(14)@2010-12-08 21:15:03 如果男人真是咁,都無野好講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