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9-6/5OMDAwMDE5NTg5OQ.html?source=hp&position=newscolumn
美国当地时间9月2日,搜房网(以下简称“搜房”)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正式提交在美IPO申请,计划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为SFUN,每份ADS定价区间为40.5-42.5美元,拟募资1.4亿美元。
叫了无数次“狼来了”,搜房的上市终于尘埃落定。
但此次上市并非处于最佳时间点,在国内搜房遭遇房地产调控收紧,而美国资本市场今年表现非常疲软。
可以参考的是,其国内重要竞争对手中国房产信息集团一年前上市发行价为12美元,至今只有8美元多。
不过对莫天全来说,借IPO赎回大股东的身份才是关键。
从IDG的100万美元起步
1996年回国后的莫天全,创立了搜房的前身——宜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宜鼎主要经营房地产信息提供和资讯业务,其业务定位在房地产信息。
但苦于没有资金,莫天全和其朋友李山(现三山基金创始人)一起寻找资金。
莫天全找到了在IDG任职的清华校友。获得投资的过程颇为戏剧性,莫天全连一份详细的项目计划书都没有,只是写了“一页纸的想法”,并和IDG的投资人周全“吃了一顿饭”,就从IDG拿到了创建搜房的100万美元。
此前,莫天全从1993年开始担任道琼斯Teleres亚洲及中国董事、总经理,之后又任美国亚洲开发投资公司(ADF)执行副总裁,在房地产信息方面的专业素养赢得了IDG的信任。
之后,搜房又先后两次从IDG获得无需任何担保的过桥贷款。
莫天全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我不知道IDG投其它公司怎么样,但对于我,他们的支持是达到了一种盲目相信的状态。不管我做什么,不管我做得对还是不对,IDG都相信我做的是对的。”
莫天全的运气还不止于此。
其后,2005年春,法国Trader公司的一位资深副总裁通过一场饭局认识了莫天全。两人的接触最后促成了Trader以225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搜房网15%的股权。
这次交易中,有一份对赌协议。如果搜房在未来18个月内没有上市,定价期权允许Trader在两年内再投资1.7亿美元,增持搜房网股份至100%。如果搜房在此期间上市,Trader将以同样价格得到45%股份。
就在18个月期限接近的时候,澳洲电讯找到了莫天全。事实上,在Trader投资搜房前一年,Trader和澳洲电讯本身就存在业务关系,颇多接触。
在2006年,澳洲电讯找到莫天全,希望投资搜房。
莫天全曾提到这次交易,很多重要的谈判其并没有直接参与,因为谈判耗费时间精力,他给了一个价格,委托他人谈判。他的态度是,“不想谈判,接受就接受,不接受就不合作”。
最终,2006年7月,澳洲电讯以2.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搜房51%的股权。
IDG当年100万美元投资搜房网时获得超过20%的股份,这次交易中,IDG出售了10%的股份得到4500万美元。而出售15%股权的Trader,收益超过9000万美元。
此次交易后,外界猜测莫天全剩下的股份一直在30%左右。
其后每年,搜房网都在传出上市的消息。
据记者侧面了解,2009年10月,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火线上市之后,对搜房网造成不小的压力。
直到去年年底,搜房和澳洲电讯才在不同的时间点,发出搜房在2010年上市的信号。
回归大股东
自股权变化后,业内一直有猜测,作为控股股东的澳洲电讯与莫天全为首的管理团队在公司发展理念等方面存在不同意见,双方一直在谈判沟通,寻找解决方案。
近三年来,搜房的收入增长非常迅速。2007年到2009年收入分别为5800万美元、1.04亿美元和1.27亿美元,净利润分别为1200万美元、2300万美元和5200万美元。
莫天全曾希望再次引入财务投资人,或通过IPO引入公众股东,从而获得对公司发展的实际主导话语权。
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疲软,2010年上市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就在两个星期前,搜房网CEO莫天全突然在电话里向本报记者证实,搜房网“IPO正在路上”。
同时,他也证实了搜房网控股股东澳洲电讯花费数月,找到两家PE机构General Atlantic和Apax Partners商谈认购事宜。此举将帮助搜房顺利上市。
澳洲电讯发布的公告显示,两家PE机构和搜房网的两位股东同意认购澳洲电讯拥有的51%股份,为随后搜房网的IPO提供包销服务。它表示,如果搜房网的IPO认购不足,上述投资人及现有的两位股东同意购买IPO中的差额股份。
记者查询招股说明书得知,2010年8月13日,澳洲电讯和General Altantic、Apax及莫天全达成协议,澳洲电讯分别售给三者15,347,720股A级股票、15,347,720股A级股票以及987,652股A级股票,转让将在IPO中生效。
这次PE“护航“搜房上市,让莫天全更满意的是,“估值比我们预想的要好”。有分析师计算,此次交易将搜房估值在8.1亿美元。
搜房网招股说明书显示,IPO前澳洲电讯持股50.5%, IDG持股12.6%,莫天全持股29.3%,三山基金创始合伙人李山持股3.4%.
在此次IPO中,澳洲电讯和IDG分别减持9.1%和4.3%。
在IPO后,澳洲电讯实现退出,新引入的PE基金General Atlantic和Apax将各自持有18.8%。李山增持至3.5%,莫天全增持至32.4%。
由此,不管搜房网曾经的这场控股权之战是否存在过,事实是,莫天全已经重回大股东之位,完全掌控搜房网。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4/2OMDAwMDE4MDY2OA.html
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
6月4日,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通江海)IPO将上会。如若成功,这又将是一场集体造富运动。
从2002年改制至今,南通江海的47名自然人股东合计投入2300万元左右的投资将迎来超过40倍的收益,而在2005进入的自然人股东朱祥和2005-2007年三次参与增资的法人股东香港亿威也将共同分享巨额的投资回报。
不 过,记者从南通江海公布的招股书申报稿中发现,包括陈卫东、陆军、邵国柱在内的8位原南通江海电容器厂(南通江海前身)管理层在改制过程中分文未花,经过 转让股份和以股抵债等手段,最终成功获得南通江海16.13%的股权。如果南通江海顺利过会和如愿挂牌上市,他们个人财富均超过千万,而持有4%股份的公 司董事长陈卫东身价更是有望过亿。
8年增长44倍
资料显示,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由南通江海电容器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而来。江海有限前身为1958 年10月成立的南通江海电容器厂,南通江海电容器厂改制前系通州市平潮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资人的集体企业。
2002年6月12日,通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了将电容器厂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方案。
根据南通恒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在当年6月16日出具的《南通江海电容器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整体资产评估报告书》[通恒信评(2002)68号],电容器厂评估后资产总额为27121.96万元,负债总额为21782.33万元,净资产总额为5339.64万元。
记 者发现,在整个资产评估中,缩水最大的长期投资账面价值为8102.42万元,而经过调整后的账面价值仅为2660.98万元,评估价值为2523.27 万元。调整的原因是核减对南通华容电子集团公司的长期投资5758.85万元,核减对通州市江海电容器配件厂的长期投资1889.17万元,并相应减少所 有者权益。
此后,经过资产剥离、对经营层和管理层资产奖励、量化及优惠等程序,最终确定资产转让价格为1544.56万元。
其中,从评估净资产中剥离人资分离安置费、退休人员医药费等八项费用共计2615.55万元。而量化给企业经营者和管理层、对经营者和经营层人员给予经济奖励、给陈卫东等八名购买者给予优惠等合计1178.9万元。
2002年7月13日,通州市平潮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与陈卫东、陆军、邵国柱、王军、徐永华、王汉明、顾义明、顾洪钟等8人签订了《集体净资产出售协议》。当年7月23日,向通州市平潮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全额支付了转让价款1544.56万元。
2003年5月,江海有限股东陈卫东等8人向其他自然人转让部分股权,江海有限股东增加至46名自然人,转让价格为原始出资额708.5万元。
2005年至2007年,香港亿威先后出资1亿元三次增资江海有限。增资完成后,香港亿威持有南通江海50%的股份。香港亿威是香港上市公司亿都控股的子公司,其实际控制人为方铿,方铿旗下产业主要有亿都系和凯丰系等。
但增资完成后,南通江海没有实际控制人,而是由亿威投资有限公司和中方股东共同控制。南通江海的股权结构为,香港亿威持有50%,朱祥等47名自然人占50%,其中,朱祥个人持有21%,为第一大自然人股东。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3月17日,天津巴莫科技IPO上会被否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实际控制人,巴莫科技的控股股东盈富泰克是一家创投公司,该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从而导致巴莫科技无实际控制人。
来自招股书的数据显示,南通江海2009年净利润为6643.22万元,以发行后1.6亿股总股本计算,每股收益约为0.415元,以每股中小板40倍平均市盈率推算出发行价约为16.6元,即便不考虑二级市场溢价,香港亿威和47名自然人股东均近10亿元的市值。
对于香港亿威来说,其在2005-2007年三次合计出资1亿元参与增资,获得南通江海50%的股权,如果一旦上市将获益10倍。
而对47名自然人股东来说,他们的投资分别是8名自然人股东最初投入的1544.56万元和受让股权的38多名股东受让股权投入的708.5万元,而对应上市后近10亿元的市值来看增长达到44倍之多。
管理层的“空手道”
根据南通江海公布的招股书,陈卫东、陆军、邵国柱等8人均为原南通江海电容器厂管理层,截至2008年5月股份制改造前,上述8人合计持有南通江海16.13%的股份。
不过记者发现,上述陈卫东等8人获取这些股权,并未花出一分钱真金白银。
2002年,电容器厂改制时,需一次性支付电容器厂经评估剥离后的全部净资产转让价款1544.56万元,陈卫东等8名企业管理层凭其自身经济能力难以收购集体产权,因此与朱祥协商一致后向朱祥借款1544.56万元购买集体产权。
据了解,朱祥籍贯为江苏通州市,其与陈卫东等人系同乡;现为南通江海董事,曾历任中船总南京第476厂处长助理、江苏省证券交易中心副总经理、华泰证券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上海兴宇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顾问。
但 由于改制之后的两年内南通江海有限经营业绩一般,陈卫东等8人无法通过分红偿还借款及其利息。于是在2005年下半年,由公司股东陈卫东、陆军、邵国柱3 人分别将持有的381.5万元股(合计1144.5万元出资形成的股权)以原始出资额转让给朱祥,抵偿1144.5万元债务,由此朱祥获得南通江海21% 的股权,剩余400万元则由陈卫东等8人在2009年3月18日前归还,利息免除。
这表明,从2002年改制至2005年引入香港亿威,包括陈卫东在内的8名原南通江海电容器厂经营管理人员真正的出资额是,以现金方式偿还对朱祥剩余部分债务约400万元。
事实上,即便这400万元也并不是由他们自己手中掏出。
早在2003年5月,陈卫东等8 名股东就将持有南通江海股权中的708.5万元股权以出资额708.5万元转让给公司的38名职工。
这样看来,陈卫东等8名管理层即便支付了400万元转让款,但依然净赚308.5万元;如今他们合计持有南通江海16.13%的股权。而在公司上市之后以16.6元的发行价推算,这近1900多万股股权将形成3.2亿元的市值。
http://hk.myblog.yahoo.com/jimmymastina/article?mid=11161
http://hk.myblog.yahoo.com/jimmymastina/article?mid=11200
股票明顯弱勢,加上有周琦這些明燈在此,小心小心。但絕對可以給你看看公司如何。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0/1NMDAwMDE5Njg1NQ.html
国美控制权争夺战,进入最后的投资者拉票阶段。
9月9日,作为大股东提名的执行董事、“神秘人”邹晓春终于露面。即将赴港接洽众多国美股东的邹晓春,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他对其个人身份、黄光裕家族资产状况、与机构投资者接洽情况等问题进行了说明。
邹晓春称,“有些人没有公平对待股东,‘和为贵’有时并非解决问题关键,矛盾爆发出来,并得到一次性解决,会使得企业肌体状况更加健康。”
至于“9·28”临时股东大会黄光裕家族成败,邹晓春称,“不论成功与否,对于临时股东大会的规则都会尊重。大股东有能力和信心将国美做得更好。”
陈晓为首的国美电器董事会一方将于11日完成路演。来自陈晓一方消息称,其已获得部分国美电器投资者支持。
“救火队长”邹晓春
《21世纪》:外界对你的信息获知有限,你与国美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邹 晓春:1990年,我毕业于江西大学法律系专科,并获得了律师从业资格;1999年,通过证券律师资格考试;2000年,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从事 证券相关业务。2001年,国美电器开始谋求上市工作,当时,我有机会认识黄光裕并且担任国美电器律师。我以公司法律顾问的身份参与企业策略问题探讨。
《21世纪》:在国美电器以及黄光裕家族企业中,你主要参与了哪些工作?
邹晓春:最开始,主要是国美电器开店中遇到的纠纷处理。此后,随着国美越来越多的收购,我作为收购团队的成员之一参与进来,涉及包括国美收购三联商社、国美收购大中、国美收购中关村,以及国美收购永乐等。在众多收购中,我扮演项目负责人角色。
《21世纪》:黄光裕为何选择你做国美电器提名执行董事?
邹晓春:我觉得黄光裕有三个方向考虑。第一,能否胜任,他希望一个专业人士来参与国美董事会;第二,我作为一个老律师,能够使得国美在合法轨道上运行;第三,我拥有在中关村“救火”的经验和成功背景,而我也愿意再次扮演“救火队长”身份。
《21世纪》:外界传闻,如果大股东胜出,你会进一步取代陈晓,成为国美电器董事会主席,是这样吗?
邹晓春:现在公司沿用英国议会制,大股东对我的提名仅是公司董事会的执行董事,这个提名如果获得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同时,上市公司股东有半数通过,希望我来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主席,那么,我会义不容辞的承担起这个责任。但是,前提是股东对我满意、信任。
黄氏资产起底:增发资金已储备
《21世纪》:与上市公司相关的黄光裕家族资产状况怎样?
邹晓春:与上市公司相关,黄光裕家族非上市资产主要是300多家门店。
我 们已经做过评估。并非如陈晓一方评价的那样,国美电器上市公司离开这些门店不会有大影响,实际上,这些门店资产的单店盈利能力和整体运营状况,包括位置与 上市门店是一样的。从位置上看,这些门店集中在上海、江苏、福建、河南、河北等,都是具有很大消费潜力的地区。从目前管理上看,是由上市公司托管,所有情 况与上市公司是平等的。
《21世纪》:黄光裕家族资产状况如何?
邹晓春:外界并不了解大股东资产状况。实际上,大股东资产分 三部分。其一,是国美电器相关上市所持股份,以及非上市公司门店;其二,是地产资产,包括在北京、重庆、无锡、上海等地所拥有的地产;其三,是投资板块, 这主要是由鹏泰投资去实现的,包括其投资的中关村。以及清华科技园内的一家企业,该公司中黄光裕家族占股33%。
在2008年,黄光裕出事之前,大股东还拥有矿业、银行的投资资产。
《21世纪》:近期鹏润地产正处理一些地产项目,比如大康鞋城等,是为应对国美增发而做准备?
邹晓春:2008年事件之后,对于集团确实有一些影响,因此,大股东在投资上作出了一些调整。以地产为例,大股东希望将持有型的商业物业为主的地产开发形式,转变为住宅型地产开发。
在 这一背景之下,大股东对手里的持有型商业物业进行了减持。减持另外一个背景是,大股东希望以处置资产方式应对国美电器面临危机。当时,确实很多项目低价出 售,包括建国酒店、北京沙河项目等。目前,正在处置一部分持有型商业物业也是这一逻辑,即变持有型商业物业为主为住宅物业开发为主。
《21世纪》:大股东目前现金实力如何?
邹 晓春:大股东已经做好了应对增发等的资金储备,有两个事情可以证明。其一,大股东截至目前已经在二级市场增持了近2%的国美电器的股票,这支出了近7亿元 左右现金。其二,大股东8月27日已经对现在的董事会发出了函件,而现在董事会也以公告的形式公布,即若董事会增发,大股东决定超额认购。
希望与包括贝恩高层见面
《21世纪》:大股东与机构投资者接洽情况如何?
邹晓春:与投资者接洽在8月4日以后一直在进行。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是让投资者理解大股东为何要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因为此前,大股东的形象被陈晓言辞所“妖魔化”了。
截 至目前,大部分投资者基本理解,并且接受了大股东一方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原因,并且支持大股东正确利益诉求。对于大股东而言,陈晓与国美以往发展逻辑相悖, 本着这种“不换思想,就换人”逻辑出发,大股东要求召开股东大会。接下来,我们希望以相对正式的形式去拜会所有投资者。包括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在内,我 个人以及团队尽可能多去拜会所有能够联系到的投资者。这种工作一直会持续到临时股东大会召开的前一天。
《21世纪》:如何看待贝恩所扮演的角色?
邹 晓春:贝恩的身份与国美的股东性质是一样的,作为可以转股的债权人,我个人是很希望与贝恩的高层见面,并且听到他们对于国美电器公司治理以及发展的一些意 见。总之,在维护国美电器的权益上,大股东与其它投资者的立场是一致的,尽可能多的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使得国美未来更加健康、合理。
大股东的胜负计划
《21世纪》:如果大股东一方动议获得通过,大股东对于国美电器计划怎样?
邹晓春:“9·28”股东大会决议就是公司决议,因为国美电器这家公司是股东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大股东1988年创立公司,国美电器2004年上市,这期间公司实际已经发生了变化,即国美电器已经是一间公众公司。但这未改变大股东作为创始人对于公司发展的热情。
如果大股东胜出,大股东会持续支持上市公司发展。这其中包括大股东会将非上市公司资产以一种有利于上市公司的方案注入上市公司,同时,大股东还将在其它方面给予上市公司以支持。具体的方案稍后会有正式的东西出来。
大股东与陈晓的区别是,大股东的身份是天然的,而陈晓作为职业经理人,可以随时抽身。
《21世纪》:大股东一方对于现有管理层态度是怎样的?
邹晓春:现有管理团队除个别人之外,大多都是国美电器功臣,而这个团队能力是得到大家认可的。此次关于股东问题的争论,并不包括管理层在内。
国美电器的管理层一直保持少有的稳定特点。虽然,此前有高管做出了一些表态,但是,管理层也是站在公司利益角度的发言,大股东对此十分理解。大股东希望维持该团队长期稳定。
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大股东一直在做,但是,陈晓的方案显得有些草率。
《21世纪》:如果大股东失败,将如何选择?
邹晓春:首先,不论成败与否,大股东尊重9·28股东决议;其次,即使发生恶劣的情况,大股东也会尽可能维护利益;最后,若改变不了最终结果,大股东将把非上市门店从上市公司剥离。剥离非上市门店逻辑是,陈晓主持下的上市公司对于门店的托管,我们已经不信任。
《21世纪》:能否描述一下国美电器未来可能的形态?
邹晓春:这间公司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行业领跑者,而对手规模仅是当时国美的70%左右。现在国美已与竞争对手难分高下。国美电器未来仍会以扩张为主要逻辑,保持竞争力。这也是国美股东们希望看到的。同时,这间公司将保持合理、合法运营模式。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4/yMMDAwMDE5NzUyMw.html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6/3MMDAwMDE5Nzg3Mg.html
“谨此吁请所有股东同仁出席并投赞成票。”9月15日下午,距“9·28”国美电器临时股东大会召开只剩最后13天,黄光裕家族再次向国美股东发出公开函,指责陈晓团队,并呼吁广大股东为了国美电器的“正确道路”与其协力将陈晓赶下台。
公开函再次强调了国美电器创始股东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初衷,并对国美电器发展提出了新的五年计划。同时,黄光裕家族还提出了将大股东资产与上市公司相关资产整合的初步设想。
值得注意的是,黄光裕家族提出的国美电器未来五年发展计划,与8月23日国美电器半年报发布的五年计划相去甚远,尤其是其提出的拓展海外市场、发展网络销售等计划都直指老对手苏宁电器。
公开函还全方位列举了国美电器与苏宁电器的主要业绩数据,并称“国美已经丧失了中国电器零售商的动力和势头”。
新五年规划:剑指苏宁
8月23日,处于控制权争夺旋涡的国美电器召开了2010年度半年报发布大会,以陈晓为首的董事局公布了国美电器新五年计划。
按照陈晓的设想,国美电器未来5年将实现门店翻番,即新开700家门店;建设11个全国和区域性物流基地;在全国范围内改造400家现有门店,建设11家自有超级旗舰店等。
陈晓还预计,在新的五年计划期内,国美电器的销售规模将实现1800亿元,年度增长率在15%左右。
此消息一出,就被业界解析为陈晓为国美电器增发埋下的伏笔。据公开信息表示,国美电器的五年计划将耗资70亿至110亿港元。业内人士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按照五年计划的融资需求,国美电器增发20%可能性非常大的,而且也是很好的理由。
在 9月15日的公开函中,黄光裕家族对此进行了回应。“截至2010年6月末,公司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共计约60亿人民币。作为创始股东,在公司已经拥有充 足资金资源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坚决反对通过任何行使一般授权配售和发行公司股票以进行融资的计划。”黄光裕家族认为,如果实施此举,目的在于摊薄 公司股东权益,并把矛头直指贝恩正在实施的债转股。
黄光裕家族还透露,2008年国美电器曾提议并通过“七个第一,一个领先”的战略规划,但陈晓接盘国美电器以来,并未能有效执行上述战略计划,致使国美电器在各项经营指标上逐渐被竞争对手苏宁电器赶超。
为确保公司利润增长率赶超竞争对手,黄光裕方面还首次披露了其所主张的公司未来规划。
该 计划包括,创始股东将与重组后的国美电器董事局研究并寻找合理可行的方式将未上市部分合并到国美电器内;重新梳理国美电器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加强公司 的物流、通讯系统建设,完善公司供应链系统,在确保公司在一线城市领先地位的同时,加强二、三线城市的零售网络;探索国际化战略,寻求具效益的并购机会, 并审慎考虑进军海外市场……
黄光裕方面还承诺,“将利用公司内部资源和充足的净现金流支持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以避免增发摊薄股东权益”。
求和贝恩:债已转股
另外,在持续经月的控制权争夺战中,黄光裕家族始终将贝恩资本划入陈晓阵营,甚至以美国资本染指中国企业为噱头,对其进行指责。
但在9月15日的公开函中,黄光裕家族声称,“如贝恩致力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我们必然与其合作”。
公开函同时指出,贝恩有权按照有关条款对其持有的债券转换为股权,并成为拥有公司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9.8%的股东。
但黄光裕家族也认为,贝恩此举将导致包括创始股东在内的所有股东权益摊薄。而如果按照一般授权进一步发行股份,所有股东持股比例摊薄将加剧。
另外,黄光裕家族指出,贝恩有权并已经向国美电器董事局委派了3名非执行董事及指定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而创始股东目前虽然拥有公司35%的股权,但在董事局却没有任何代表权。贝恩“凭借这样的持股比例而享有上述权利,显然不成比例”。
根据黄方提供的信息,贝恩根据2016可转换债券的条款,相关转换价格为每股1.08港元,若以2010年9月14日国美电器股票收盘价2.35港元转换,贝恩的原始投资在一年多时间里已经翻一番多。
“我们希望贝恩从公司长远发展方面考虑”,期望贝恩考虑到创始股东对公司所做贡献。黄方面据此再次呼吁股东支持创始股东提出的,增设邹晓春和黄燕虹为董事局成员的动议。
黄光裕方面还透露,创始股东方面正在与贝恩讨论以便可为公司带来的专业技术和利益最大化。
但9月15日21:00,黄光裕家族代表邹晓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贝恩已于当天完成债转股事宜,并以9.8%的持股比例成为国美电器第二大股东。据此,黄光裕家族在国美电器的持股比例被稀释至32.76%。
邹晓春透露,黄光裕方面会继续选择增持国美电器股份。但按照相关规定,在“9·28”临时股东大会召开前,黄方面只能再增持2%,使其持股比例达到34.76%,且须在9月22日之前增持完毕。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7/5NMDAwMDE5ODE5NA.html
国美电器创始股东Shinning Crown今日傍晚通过本网正式回应国美电器发言人日前的表态,要求国美电器管理层方面尊重股东基本合法权利。
9月15日晚,《国美电器创始股东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发表后,国美电器发言人当晚对此作出了“书面表态”,指责大股东“反复无常”。
而在此次回应中,创始股东认为国美发言人的“书面表态”,还在很多问题上暴露出对公司治理基本常识的缺乏,并有理由相信,这种能力和水平无法代言包括创始股东在内的国美电器广大股东及公司管理层和员工。
因此,创始股东认为有必要再次就重要事宜进行声明,以正视听。
以下为回应全文:
请尊重股东的基本合法权利
——创始股东发言人对国美电器发言人“书面表态”的声明
9月15日晚,《国美电器创始股东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发表后,国美电器发言人当晚对此作出了“书面表态”。
《致 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是在公司股东层面上,创始股东与其他股东就国美电器的重大事宜所作的诚恳而富有建设性的沟通,理应受到尊重。但是,国美电器发言人及 其所代言的陈晓先生却采取惯用的混淆视听的方法,攻击创始股东,频繁使用“反复无常”、“令人费解”、“一厢情愿”等词语,完全不顾及基本的商业礼仪和对 股东的基本尊重!
“书面表态”还在很多问题上暴露出对公司治理基本常识的缺乏,创始股东对此深表遗憾,并有理由相信,这种能力和水平是无法代言包括创始股东在内的国美电器广大股东及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
在此,创始股东发言人就下述重要事宜再次声明,以正视听。
关 于注入非上市业务。“书面表态”称,“他只一厢情愿地要注入其资产,却只字未提该等决定是需要全体股东通过的”。 事实上,由于创始股东拥有非上市业务100%的所有权,在注入上市公司的决策程序中需要回避表决,由其他股东投票决定。相信表决结果一定能够代表广大股东 的利益,这是公司治理基本的常识,股东们很清楚,没有必要在公开函中叙述这种常识性的程序和规则。
关于国际拓展建议。“书面表态” 称,“我们不赞同他提出的国际拓展建议!”。创始股东认为,积极稳妥地拓展国际市场,符合国美发展的最终价值,也符合投资者的根本利益。“书面表态”的态 度进一步说明,陈晓先生在过往经营中所采取的短期行为只能使企业的发展陷入停滞和倒退。
关于股权激励。“书面表态” 称,“为何在反对我们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之后,又提出所谓更广泛的股权激励方案?”在此前的各种场合,创始股东已经反复表明,从来没有对公司股权激励的制 度设计进行过反对,相反,早在2007年时就已经积极推动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进行方案的设计。创始股东质疑的是陈晓先生推出方案的时机、动机和方案的公平 性、合理性。一个没有与公司业绩挂钩的股权激励方案显然难以保证股东们的权益,当然会令股东担心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风险。
关于提名董事人 选。“书面表态”称,“为何要推举比现任两名董事在行业经验上逊色甚远的候选人呢?” 创始股东在《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中,从销售收入、门店数量、盈利能力等三个方面对公司的现状进行了评价,而目前的现状正是由于陈晓先生错误的业务发展 战略造成的。虽然陈晓先生为了拉票和铺垫增发抛出了新的五年计划,但是,以陈晓先生掌控永乐时“一年对赌、全盘皆输”的经历,怎能相信他能够带领国美实现 这个“历时五年、投资百亿”的庞大计划?
关于贝恩董事席位。“书面表态”称 ,“很难理解他为什么曾于五月投票反对贝恩的董事联任?” 创始股东对贝恩董事席位的态度是一贯的,在《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中也明确表示:“一个持股比例相对较低却在公司具有如此大比例的代表权及影响力,显然 并不公平”。而创始股东拥有超过30%的股权,却无法拥有与所持股份比例相匹配的董事席位,以至于竟然无法表达意见,更不要说发挥股东应有的影响力了。
关 于增发的一般授权。“书面表态”称,“如果他们现在认为一般授权对少数股东不利,为什么在过往数年中一直拥有这一授权呢?”创始股东认为,过往的一般授权 在公司发展中,对引进机构投资者、实现公司扩张战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现在,陈晓先生已发出了通过增发以“去黄光裕化”的信号。创始股东有理由确 信,目前如行使增发的一般授权,所有股东的权益将受到损害。而以剥夺或摊薄现有股东的股权为目的而发行股份的行为,是与公司注册地和上市地的法律相悖的, 是不可能得到股东支持的。
自2010年8月5日以来,国美电器发言人及其所代言的陈晓先生的一系列行为已经证明,他们假借“全体股东”的名义,利用上市公司的权威平台和公共 资源,通过公告、股东通函和公开信等形式,贬损、歧视、歪曲、排斥创始股东合理合法的主张和要求。这是对公司公共资源的非法滥用,更是对股东基本合法权利 的严重侵害!
《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已经表明:创始股东认为其已被不公平地剥夺对公司策略和运营的影响力,创始股东对此感到担忧。
作为拥有超过公司30%股份的控股股东,创始股东在董事会中拥有与所持股份相匹配的董事席位的要求是合理合法的,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4/1804637.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持续近一年的亚洲电视控股权争夺战收官,跌宕起伏的情节堪比这家香港电视台出品的任何一部电视剧。
半路杀出的昌兴国际(00803,HK)主席、巢东股份(600318,SH)董事长黄炳均最终成为亚视控股股东,而一直声称要带领亚视成为亚洲“CNN”的内地富豪王征尚未拥有任何股权。日前,王征出面无奈地表示,自己只不过充当了一回“过河卒”。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香港特区广播事务管理局日前宣布:“批准黄炳均全数购入亚视现有3名股东、合共52.4%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新股东。”
把黄炳均比作半路杀出的 “程咬金”,一点也不为过。一直以来,在大众的视野中,亚视股权争夺的焦点是王征能否成为控股股东。背后,则是亚视两个大股东之争。一方面,持有亚视 51%股权的查懋声支持王征入股;另一方面,另一股东、旺旺集团(00151,HK)主席蔡衍明却反对查懋声这样的做法。
亚视在公告中称,黄 炳均52.4%的表决权股份购自查懋声家族所持的PanfairHoldingsLimited(汛泰)、陈永棋及刘长乐合资的龙维有限公司,以及中信集 团旗下的侨光集团,有关股权变动已于9月1日生效。至于其余47.6%亚视股权,由于查懋声和蔡衍明的官司未审结,股份继续由查、蔡合组的公司 Antenna持有。另据媒体报道,王征表示,从去年10月起,不计算买入股权费用,他已经给了亚视2.1亿港元资金,但全部都是可转换公司债券。也就是 说,到目前为止,王征不曾拥有亚视丝毫股权。
争夺双方关系存疑
让这场股权争夺案更富戏剧性的是,在公告出炉之前,部分出售股权的亚视股东都不知道股权是卖给了黄炳均。
与刘长乐一起持有亚视股份的陈永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管局是怎么批的连我都弄不清,只批给黄炳均一人还是加上王征我需要去弄清楚。”他也表示,当初是跟王征签订买卖合约,但王征有权将股份转售另一人。
代表蔡衍明出任亚视董事的亚视股东黄宝慧则表示,蔡衍明一方对股权变动毫不知情,质疑交易缺乏透明度及是否合法,会保留法律追究权,将会召开会议讨论事 件。“亚视董事会完全不晓得这件事,我是亚视董事,我今天也不知道黄炳均是谁,他与王征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毫不知情。”
那么黄炳均与王征到底是什么关系?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黄炳均现年57岁,籍贯广东江门市,早年一直在广东一带生产销售装饰板建材,除了在香港拥有主业水泥生产的上市公司昌兴国际,他还是A股上市公司巢东股份的董事长,以及英国另类投资市场上市的昌兴矿业的主要股东。
细心的媒体发现,黄炳均妻子盛承慧,曾在上海交通大学盛宣怀铜像揭幕时,以盛氏家族代表身份接受礼物。而王征另一个身份正是盛宣怀的曾孙,与黄炳均妻子有亲戚关系。
有知情人士称,王征之前高调表示入主亚视只是 “烟幕弹”,真正的买家和资金的来源其实是黄炳均。
有媒体报道称,黄炳均旗下三家公司的市值为70亿港元,而此前媒体报道称,王征身家至少过百亿。按理说,王征并不缺钱,出于何种原因未能分得丝毫股权,王征并未向外界作出解释。
耐人寻味的是,控股权揭晓后,王征向香港媒体表示,“做了过河卒,只有拼命向前。”
市场上有一种猜测是,为顺利拿下亚视股权,王征在早前引入战略合作者黄炳均,但终因管理策略等各方面与原有亚视管理层不合,而放弃入主。
|
||||||
上市公司股東之間爭拗時有發生,私底下拆唔掂嘅,最後都係通過傳媒去發揚光大!好似森源鈦礦(353)咁,其中一個股東梁儷瀞,就係報紙刊登咗一封公開信,話自己俾人屈! 涉內蒙古礦區項目 單嘢大概係咁嘅,2007年森源嘅前身旭日環球用咗成10億向梁小姐買咗內蒙古小紅山礦區嘅項目51%權益,作價超過七成用可換股債券支付,令梁小姐成為公司大股東,公司仲改埋名叫森源鈦礦,變身資源股。 但 係森源上個月公佈嘅中期業績就好離奇咁講,董事會「驚訝發現」呢個project嘅勘探權,喺公司唔知情下,今年頭已經轉咗落梁小姐一間私人公司度,仲爆 出森源同梁氏原來舊年已有糾紛,森源仲向梁小姐發出禁制令,禁止佢以附屬公司董事身份向內蒙古或中國任何政府機構作出任何聲明或請求,但咩解究咁做就無 講。 而梁小姐封信就話,係因為森源入股項目後遲遲唔肯兌現投資承諾,搞到項目俾有關當局拒絕發出營業執照,佢又話同森源嘅合作屬項目首期, 只佔整個小紅山項目2平方公里,若果因為咁,令項目剩低嗰13平方公里發展亦受阻,自己損失好大,所以先將勘探權轉落自己間公司度,再諗辦法延續牌照…… 又一單羅生門! |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009/t3188613.htm
从黄光裕、戴国芳等人的教训,与黄宏生、张文中、郑梦九等人的经验中,民企大股东可以获得在困境中保持公司控制权的启示。
尚未见分晓的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其中有许多值得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深思之处。
落难大股东为何境遇不同
黄光裕并非第一个入狱的老板,为什么与其处境类似的黄宏生、张文中被判刑后,仍能保持对创维、物美的有效控制,而没有发生职业经理人“反水”的情况?对比来看,原因有三。
第一,更高的股权比例。黄宏生入狱时对创维的持股比例近40%,而摩根士丹利作为第二大股东仅持股9%左右,在机构投资者中没有潜在的威胁者。张文中亦然,更高的持股比例形成了更为稳固的控制权。
第二,用老臣、忠臣和最紧密的人,保持与公司的沟通。黄宏生在狱中与属下沟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老臣杨东文、创维总经理张学斌及黄的妻子林卫平等每月都 去香港赤柱监狱探视,期间黄会面授对企业发展的看法;同时定期阅读高管们带给的各种报表;二是每月给董事局写信,部分还拿到内刊上发表给全体员工看。反观 陈晓,与黄光裕之间缺乏牢固的关系纽带;作为永乐电器曾经的掌舵人,也不乏做老板的经验,其有意扩大在公司中的话语权,亦在情理之中。
第三, 管理层与公司所有者在经营思路和利益上的一致性。这一点创维表现得尤为突出。黄宏生入狱前,创维管理团队不但获得股权激励,而且得到更大的授权,因此,老 板获刑后,张学斌继续率领团队完成董事会既定的发展战略。反观国美,各种声音隐约指出黄光裕的独断以及管理班子在股权激励上的绝望,由此也为陈晓带来了机 遇。而且,在国美的发展模式、节奏和步骤上,黄光裕与陈晓也有较大的分歧。黄光裕更为激进,其策略是以规模为前提,再精细化经营门店。陈晓则注重提升单位 面积销售效率,他接手后,仅2009年前9个月,国美就关闭了158家低效益门店。多重矛盾,最终全面爆发,带来了国美的内忧外患。
在海外市 场,与黄光裕案件相似的有韩国汽车制造商现代集团主席郑梦九入狱案。2007年,身家超过22亿美元的郑梦九因挪用公款和行贿被判刑3年。不过,郑氏家族 在现代汽车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持股比例在40%以上,加之管理层对公司既有战略的一贯秉持,同样使得现代集团在此期间仍保持了良好的增长。黄光裕的教训与 黄宏生、张文中、郑梦九的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家深思。
从另一角度看,黄光裕入狱后,虽然面临夺回公司控制权的压力,却未重蹈当年铁本钢铁董事 长戴国芳入狱后公司最终破产清算、顾雏军被捕后格林柯尔帝国瓦解的命运,且能在狱中遥控,其财富在此期间还持续增值,又堪称幸运。其中原因正在于,国美作 为上市公司,还关系黄氏家族之外其他股东的利益,因此,包括股东、司法、监管机构在内的各方都能够依照既有的游戏规则规范处事。这也意味着,经由上市步入 规范运作的轨道,不失为民企老板规避自身风险波及公司的有效路径。
争夺国美:规则下的游戏
对于民企来说,国美争夺战影响深远,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新经济下股权之争的新范例,一个经理人与雇主之间关系的里程碑。
首先,双方虽是你来我往、明枪暗箭,争夺方式却都合理合法,符合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股东会是公司权力的最高机构,董事会执行股东会决议,而经理人则受 董事会的委托,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目前双方争夺的焦点是董事会,而对董事会改造起决定作用的是股东会。在国美的股权结构中,黄氏家族的控股地位基本 是一直以底线(占1/3股份,基本可以保证否决权)为核心设计的,这给当前的股权争夺留下了很多变数。例如,贝恩资本债转股后,如果获得增发机会,黄氏家 族可能失去控股地位,为此,黄光裕运用大股东的权力,否决贝恩的增资计划,否决贝恩方人员进入董事会,提议更换总经理、董事长,以及提议召开股东大会等, 完全是捍卫其地位的正招。这无疑值得后来者借鉴。
其次,这是一次职业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关系的罗生门。经理人和股东之间本是非常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主人犯了错误,甚至这个错误有可能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作为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团队,是否就能以对全体股东负责的名义“抢班夺权”?
虽然国美股东不只黄氏一家,陈晓撇清黄光裕对公司的负面影响也似乎更符合中小股东的利益,但作为受托人,其核心责任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不论陈晓 19个月来功过如何,他在国美“去黄光裕化”方面都有违信托责任。比如,黄光裕对国美的股权激励计划是“慷股东之慨”的指责,并非全无道理。股权激励的初 衷是扭转委托代理问题,使得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一致,其产生的背景是美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分散导致了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在大股东相对明确的企业中,股权激 励未必合适,其将稀释全体股东的股份比例,进而在短期内导致每股价值的下滑,比如长江实业往往以高薪而非股权激励经理人。
不过,从舆论“去黄 光裕化”看,其撇清黄光裕与国美经营的关系并无不当。2004年11月,黄宏生及其弟黄培生因涉嫌造假账以及挪用公司资金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后,创维同样 迅速展开危机公关,强调公司不等于大股东,现有股东之间高度团结,以防止大股东危机扩大为公司危机。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企业家违背信托责任的事件常有发生,并引起了社会的热议;而今国美事件的出现,可能会使许多中国民企老板重新评估引入职业经理人的风险,其对股权的控制可能会更为紧密。
国美争夺战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战争,有损全体股东的利益。而公司的控制权争夺,最终要回到股东价值创造这个落脚点。无论结局如何,黄光裕也好,陈晓也罢, 都必须面对如何保持公司平稳有序运营、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的问题。而在旁观者中,企业家需要思考的是公司与自身的关系定位,职业经理人则需要再思考一下信 托责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