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背景人脈現象普遍
1 :
GS(14)@2017-06-25 09:31:11鄭尤拉的走後門案,反映靠背景靠人脈的現象在南韓社會仍然根深蒂固。當地有最新調查發現,約1/3打工仔認同學校背景令自己在工作間被當異類。
文在寅推「盲眼選拔」制
大型求職網站JobKorea昨日公佈調查結果,在受訪的352名打工仔當中,有33.8%認為在工作期間,自己的學校背景令其在工作間被邊緣化。不過網站指出,這比率比起5年前的同一項調查已大降近24個百分點。在認同以上現象的人當中,以擁有高中或以下學歷的人最多,足足有56.7%;相反在首爾就讀大學的人,只有17.3%認同這一點。至於自己在工作間的最大弱項,35%認為是外語能力。在南韓,家鄉以及母校背景對求職的事業發展有很大重要性,不少公司都傾向僱用首爾的大學畢業生。由於以上現象廣受批評,文在寅政府前日推出公職應徵「盲眼選拔」制。在新制下,除非屬於工作需求範圍,否則求職者在應徵公營部門時,可以選擇不填寫就讀學校、身體狀況及出生地點,希望防止招聘負責人依照求職者的人脈或背景來決定是否聘請何人。韓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4/20066887
湯文亮﹕細價樓指數背馳怪現象
1 :
GS(14)@2017-07-04 08:03:49【明報專訊】6月底的中原指數破了160兼創新高,但已經沒有記者問我點解,6月份成交量大幅下跌,樓價亦早已超出用家負擔能力,這兩個狀况同時出現,就表示樓價將會下跌。
名店經營難 經濟好極有限
我唔知道從幾時開始,不少人叫我做大淡友,包括那些昔日睇樓市極淡的人,今日他們轉了軚,認為樓價有無窮上升空間,一切阻力變成助力,以利息為例,利息上升代表經濟非常好,香港經濟是否很好,不用我多講,大家去睇一睇那些駐有名店街道,包括波斯富街、廣東道等有多少空置的舖位,有人認為那是有商戶經營不善,並非香港經濟轉差,老實說,那些名店的經營者都是全球頂級生意人,如果他們要結業,證明生意的確難做,一線舖位的空置率上升,一定會影響某些人收入,當然亦會影響樓價,但似乎不對,樓價在過去幾個月不斷創新高,與實際經濟背道而馳,實在令人擔心。
我實在不明白,點解咁多人叫我做大淡友,其實我只是向購買細價樓的人提出警告,或者可以叫我做「細淡友」,即是細價樓大淡友。一向以來,我雖然非常關心細價樓指數,但有記者問我點解政府公布的5月份細價樓指數,無論香港、九龍、新界均全面下跌,但中原指數5月份的中小型住宅單位指數繼續上升,兩者相距3%。
細價樓跌 未必拖累其他物業
老實說,如果兩種指數只是升多升少,這就比較容易解釋,但要解釋背道而馳的走勢則有難度,我只能夠說,兩種細價樓指數只有一種值得信賴,今日,在新樓盤的熾熱銷售情况下,5月份細價樓又怎可能下跌,到了下半年就唔敢講,所以,應該是政府的細價樓指數不值得信賴,不過無論如何,細價樓的跌浪已經開始,有人話細價樓下跌,大價樓亦不能避免,我覺得這又不一定,上星期,細價股跌到黐線,股市紋風不動,細價樓下跌,暫時是不會影響到其他類型物業。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776&issue=20170704
【讀書好×果籽】曹星如的戰場:網絡酸民現象
1 :
GS(14)@2017-10-15 18:51:11打假拳、假哨、主場雞……,我一邊看YouTube直播曹星如對河野公平的拳賽,一邊看右邊的即時留言,群情洶湧,不少人說「我撐曹星如,但勝之不武……」同一時間在fb留言中,認識拳擊比賽規例的人則全力解說,指曹星如以點數勝出合理,並抨擊那些認為打假拳的人是無知港豬、人云亦云的鄉民,當晚其實睇留言比睇拳賽更精采。因為YouTube直播及實時互動,令這場拳賽變成另一場網絡互片事件,勾拳直拳盡出。
我就是大台
今天我介紹一本關於「鄉民」的作品,紐約大學傳媒學院教授Clay Shirky舊作《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中文譯本叫《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這是數年前的出版,但對認識網絡民意仍有參考價值。鄉民是台灣網絡用語,泛指在PTT上留言的人,起初是有貶義,即香港人所用的「村民、村姑」指稱那些無知、起哄的圍觀者。台灣人借用了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中狀師方唐鏡的台詞:「我是跟鄉民進來看熱鬧的,只是往前站了一點」。鄉民的而且確描繪出今日的網絡現象,這是拆大台的年代,人人都擁有發言權,人人都是一個大台,因互聯網而互通,組織起來,甚至形成群體行動。作者用制度經濟學大師高斯(Ronald Coase)的交易成本理論來解釋組織形態。過往人類群體不易形成也很難維持,而組織成立往往是為了減低交易成本。但傳統組織問題是有限制,因擴張太大時成本高而難維持,但社交媒體克服了這困難,只要按按分享,大家不用見面就可以組織起來。社交媒體另一影響是顛倒了權力關係,傳統媒體由精英掌握資訊發放的權力,是由上而下單向,以曹星如事件為例,只要記者訪問了資深評判或專業拳手,他們對拳例作出解說,當新聞出街後,公眾也就會放下疑慮。即使有人堅持認為是「黑哨假拳」,投書報章letter to editor或評論版門檻十分高,普通人意見根本無法見報,而新聞學就是訓練一班精英專業人士,由他們去負責「意見品質管制」,將他們認為無知、愚昧、極端的意見殺掉。問題是在fb時代,人人都擁有媒體訊息發佈權利,權力關係對調過來,鄉民變成了主流,圍觀起哄者當道,精英不滿這種鄉民當道現象。
由鄉民到酸民
台灣網絡用語近年開始出現「酸民」一詞,意思就是「愛酸人的鄉民」,「酸」就是攻擊、挖苦、幸災樂禍、諷刺等言論,由於匿名的原因,這些極端言論可以像滾雪球一樣散佈。我們不是要從道德上批評這些酸民,因為更重要是理解「酸」的背後原因。鄉民、酸民其實只是一般民眾,普遍存在挑戰權威反精英、或反智的心態,所以才會去批評、挖苦成功的運動員,政府官員、娛樂圈名人,「我唔識,不過我就認為……!」「我只係一個女人仔,不過……。」無論如何,我們要接受酸民現象是不會消失,但社交媒體的民意,亦與傳統有別,舊媒體是由精英先篩選才公佈,新媒體是先公佈後篩選。所以當認識拳擊規例的意見出現後,越來越多人分享,甚至每回合的點數計算也公開了,酸民開始減退,而鄉民認識了專業拳擊,也冷靜下來。對於酸民現象,你可以選擇拒絕溝通,回敬一句「港豬、盲毛」,認為他們無可救藥,慳番口氣,也可以選擇用平常心去作解說,嘗試溝通。其實,鄉民也好酸民也好,只是不斷流動的社群,並非一成不變的死硬派!
Clay Shirky教授英文原著。
《鄉民都來了》一書最先指出「拆大台」是常態。
撰文:劉細良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13/20181033
專家論勢:美股怪現象頻生
1 :
GS(14)@2017-10-22 17:45:07美股標普500指數本周初再創52周(及歷來)最高,但成交量卻跌至52周最低,是24年來第二次出現這情況,對上一次是今年8月7日,大市於隨後出現了2.4%的「較大幅度」修正。股指周初連續兩日創出新高,但市場廣度(即上升減去下跌的股份數目)卻連續兩日跌至負數,這情況在過去55年只出現過兩次。此外,標普500指數的單日波幅在最近幾個星期正處於歷來最低水平,今年以來只有8天的單日波幅是超過1%,是歷來的第三低(1964及1963全年分別只有3天及6天出現過同樣情況)。相比之下,錄得單日波幅超過1%最多次數的年份是1932年(即大崩壞的高峯期),當年出現了181次,其次是2008年(即金融海嘯的高峯期)的134次。雖說類似情況的出現或暗示股市會面臨調整壓力,但近年美股已創出過不少次類似的奇怪紀錄,上述數字也許只能作為參考罷了。有投行研究發現,當前這樣低的波動率在美股歷史上只有少於2%的時間曾出現過,過往當波動率跌至如此低水平,在隨後12個月波動率大約會上升3個百分點。因此,「理論上」波動率自現水平出現上升較下跌的機會率似乎較高。適逢美歐央行在未來時間醞釀逐步退市,有見及此,美國有越來越多投資經理準備推出新型基金,專門賭美股波動率在未來12個月將會上升,其部份賣點是針對波動率上升可能會引發市場動盪這對沖需要。由於股指期權溢價已跌至甚低水平,相對上這類型基金的入市成本亦有所下降。計算全球政治不明確性的風險指數近日升見近20年的有紀錄新高,但與此同時,股指波動率(即計算市場不明確性的風險指數)卻跌至歷來最低。難怪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Richard Thaler近日表示:我們似乎正活在最高風險(或最不明朗)的時代,但股票市場卻好像在打瞌睡一樣。潘國光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20/20188843
陸振球:港「雙老化」現象 須及早應對
1 :
GS(14)@2017-11-11 11:54:36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449&issue=20171111
【明報專訊】香港正面臨「雙老化」的問題,其一是人口老化,其二是全港物業在迅速老化,即愈來愈多物業變舊,這既會增加社會投放在老年人口的資源,也會對香港的物業巿場造成深遠影響,不容忽視。
2066年每3人有1名長者
先看看統計數字,政府統計處今年9月公布香港最新人口推算,隨着戰後嬰兒潮出生人口踏入老年,料65歲或以上人口在未來20年將增加超過一倍,撇除外籍家庭傭工,長者人口由2016年的116萬(佔總人口的16.6%),上升逾100萬至2036年的237萬(佔總人口31.1%),相較之前20年(1996至2016年)約50萬人的升幅,未來長者人口上升速度明顯加快,長者人口超過230萬的情况更將會維持最少30年。至2066年,長者人口將達到259萬(佔總人口36.6%),即每3人就有一名長者。
據populationpyramid.net網站計算的各國人口金字塔,以香港2016年和推算2046年人口金字塔比較,可見現在香港人口集中在50至60歲,香港人口金字塔的形態,就如中年肥胖出現「士啤軚」,而到了2046年,人口金字塔更變成「頭重腳輕」(圖1)。
50年樓齡以上單位將激增
有趣的是,團結香港基金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也繪畫了香港在2016年和推算至2046年的住宅物業樓齡金字塔(圖2),發現2016年全港只有約9%的單位樓宇超過50年樓齡,假設在未來30年沒有拆卸樓宇,至2046年,基金會估計有約47%,即近150萬個單位(約67萬個為公營房屋,85萬個為私宅)樓宇樓齡將超過50年,嚴重影響港人居住質素。有見及此,基金會認為社會面臨重建需要,應及早準備。
該基金又假設重建比率在樓齡超過70年、61至70年及51至60年的組別,分別為85%、45%及5%,未來30年需要重建的單位數目將超過60萬個,其中近22萬個為公營房屋,40萬個為私樓。然而,在重建過程中,不但需要有足夠的遷置地盤或單位以安置受影響住戶,亦需要預留土地用作放置建築機器及物料、容納相應的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換言之,未來數十年的大規模重建將會產生大量的土地需求,所以政府也要開闢及預留大批土地以作推動重建老齡物業的需求,否則會推升樓齡較新的住宅樓價。
未來數十年湧現大量重建需求
至於香港人口老化造成的問題又要如何解決?最近社會便有不少聲音說要研究全民退保,但這涉及極大量的社會和財政資源,極具爭議;除了全民退保之外別無解決方法?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早前便為《明報》財經網拍了一段短片,就相關議題提出意見,值得和大家分享。莊太量建議,政府可考慮興建老人食堂,提供比如每餐數元或十數元的膳食,更可聘用老人來營運,其支出同樣應比派錢給老人去買伙食低。住宿方面,香港的老人院一般規模較細,令營運及行政成本高企,建議政府可開辦能收容1000人的超級老人院,成本會大降,且可由50至60歲的較年長人士來照顧老人,其年齡代溝會較年輕人小,除了用錢聘用外,亦可以義工方式聘用,以「儲分」代替工資,而儲得分數可讓他們日後用作入住老人院或其他用途。
此外,莊太量建議,現時醫療券可推廣至深圳甚至全國。由此,香港老人便可住在生活成本較低的內地,但仍可享用香港的醫療福利。
筆者認為,人口老化不單是一個社會議題,也是每人都要面對和正視的,須早作部署。筆者最近看到一本名為《退休做中產》的新書,該書作者指出,近年不少年輕人要「靠父幹」才可上車買樓,但若父母不是有錢人,到了退休年齡要幫子女付首期買樓也不容易,可有較周全的方法?書中提出多達7種方案,筆者獲該書作者授意摘錄其中第一個方案和大家分享:
「把物業出售,將其中一部分資金交給下一代作為置業首期,下一代就要開始負責供樓,而自己卻可以留着餘下的錢作退休之用。當然了,你會問,那我們住在哪裏?答案是下一代買到新房子後,必須留一個合適的空間給老人家居住。這是得到權利後的義務,因為這是上一代把資產變賣後完成下一代買樓的夢想,既可以令下一代兵不血刃就可以成功『上車』,又可以令上一代有一些資金可花,其實是一個完美的變動!正是各得其所、各取所需。當然,如果上一代心有疑慮,怕錢付了出去,但自己的業權卻全無保障,自己的心中就沒有底,如子女不孝,就徒呼奈何了。但上一代的權益,其實是有方法可以保留的,就是在買樓後做樓契時,將樓契形式設定為共同擁有,即是「聯名契」或是「長命契」。聯名契是雙方共同擁有業權,萬一有天要賣樓,雙方會按比例(如果沒有訂明就是各佔一半)得回賣樓的資金;而長命契就更簡單,是雙方共同擁有業權,但當其中一方去世,則另一方就會自動取得全部業權,通常邏輯上的估計,都應該是上一代會較先離世,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順道把這部分的遺產交接處理完畢,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安排。這個操作的好處,第一就是成本低,只需在購入新物業時辦理一份你認為合適的樓契就可,沒有什麼額外的成本。上一代沒有損失太大的物業權益(是轉移了部分物業權益給下一代),又可保證套現了資金,你有錢可花,子女有錢付首期,更可解決有關遺產轉移的潛在問題,可謂各取所需。」
[陸振球 樓市解碼]
惡搞社會現象 內地網紅生力軍
1 :
GS(14)@2017-12-18 03:31:46【明報專訊】近幾年,內地的視頻平台吸納了大量資金,重新由整合變成百花齊放。而網紅的種類,亦變得愈來愈多元化,不只是賣顏值那麼單一。其中一種近一兩年才崛起的網紅,更是結合了惡搞、整蠱、抱打不平元素,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內容。
「大家好,我就是改進社會風氣、刺激電影市道、提高青少年內涵、玉樹臨風、風度翩翩的惡搞專家。」這段自我介紹,來自內地近年冒出的其中一名惡搞型網紅王小賤,令人回想起星爺電影《整蠱專家》。
學者:社會環境催生抱打不平視頻
熟悉網紅現象的城市大學客席講師、微世界媒體創辦人趙柏豪表示,惡搞型網紅在很多國家都一直存在。例如,歐美有部分YouTuber,就是專門拍攝整蠱別人的短片的,但中國內地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要比先進國家多,法律也無法完全解決,故惡搞型網紅拍攝的短片加入抱打不平的元素,成為內地的一大特色。以他觀察和估計,內地應該至少有過百個這類網紅,這類惡搞型網紅以東北省份最多,山東也有不少,但南方的省份明顯較少。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助理教授林宸認為,中國網上視頻的發展正在漸漸細分化和城鎮化。有別於歐美十大YouTuber當中,可能有幾個都是拍攝玩遊戲的,內地的網紅種類更加多元化,除了美女類、遊戲類之外,愈來愈多低下階層市民選擇收看具有整蠱性質以及替他們出氣的網紅。這方面以經濟增長陷於停滯、政治環境保守的東北省份,尤其明顯。
內地網紅城鎮化 種類多元
專門生產和銷售陀飛輪手表的萬希泉鐘錶創辦人沈慧林表示,近幾個月才首次觀看這類惡搞型網紅的短片,在這方面不算了解很多,但他的初步感覺和印象是正面的。他表示,該公司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和電影及動漫的超級英雄進行聯乘合作。因此,他不排除將來會和內地個別惡搞型網紅在廣告宣傳上合作。
在香港和廣州分別經營幾家美容院的Rx美容集團創辦人唐銘輝表示,傳統上,部分網紅給人的感覺,都是為某些行業或某些產品宣傳,例如食肆、化妝及護膚品等,但內地的惡搞型網紅不走這種路線,他覺得非常難得,會考慮在部分惡搞型網紅的微信頻道等落廣告。
內地平台鼓勵創新 設收入保證
惡搞型網紅在視頻網站或其微信頻道取得的廣告,之前一直以遊戲為主,種類比較狹窄。但近幾個月,個別惡搞型網紅在廣告客戶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例如,其中一個惡搞型網紅團隊「叉子惡搞」就接到很多大品牌的廣告,包括:瑞士雷達表、Dyson電風筒、上海迪士尼主題公園、Tempo紙巾、Dell的商用手提電腦、華為的榮耀手機、日本富士按摩椅,以及法國路易十三白蘭地等。
趙柏豪表示,內地近幾年出現了大量視頻平台,尤其是短視頻平台,有些平台是自動為網紅的視頻前後等或畫面下方加插廣告,有些容許網紅自行找廣告;亦有視頻平台為了鼓勵創新,保證部分網紅每月有固定收入。
分析:與電視台合作可盈利
臻昇傳媒集團創辦人蔡承浩認為,惡搞型網紅的其中一大前景是在電視方面。若然能夠和電視台達成某種合作關係,例如出售播放權給電視台,或者合製節目,找來廣告商冠名贊助電視節目等,要取得盈利絕不是問題。
暫時來說,還未看到內地的惡搞型網紅有和電視台合作。不過,內地個別電視台亦製作了一些做社會實驗的新節目,在公眾場所設計情景,找來演員飾演壞人,欺負其他演員,看看有沒有市民抱打不平,挺身而出;節目的嘉賓則負責評論。
明報記者 薛偉傑
[行銷攻略]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761&issue=20171215
陸振球:港樓價出現M型現象
1 :
GS(14)@2018-05-19 22:45:3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105&issue=20180519
【明報專訊】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下達重要指令,支持香港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會在資金及人才輸入等給予配合,有朋友在網上分析,有關政策會進一步推高香港的樓價和租金。不過,香港要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樓價高和租金高也是一種障礙。
筆者聽過一家國際電腦機構的高管說過,他們在新加坡聘用的員工數目是香港的6倍,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當地可以隨時為有關員工提供千多呎的理想居所,但在香港租用太古城的細單位成本也相當高昂,所以海外員工寧願到新加坡工作也不願來香港。
美巨額津貼Tesla 在港恐被批官商勾結
除了住宅,香港的寫字樓和廠廈租金也相當高,同樣增加了經營科技行業的成本,大家都熟悉的電動車Tesla,其創辦人馬斯克三家公司,2015年就獲得美國當局46億美元的津貼,他的公司Solar City,在水牛城設廠,每年租金只是1美元,如果情况發生在香港,政府以1元租地予私人企業拓展業務,不要說肯定被立法會議員拉布,更會惹來傳媒及社會批評為「官商勾結」!
香港近年最容易惹來批評的, 除了所謂「官商勾結」,便是「地產霸權」,最近啟德的新地王,由新鴻基地產(0016)以破盡全港官地紀錄姿態的251.61億元投得,每方呎樓面地價高見17,776元,而新地預計投資額約400億元,自是又會被指為「地產霸權」的鐵證。
地產股股價遠落後樓價
其實,香港地價和樓價不斷破頂,很大原因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不斷印銀紙放水,自然推高資產價格,香港樓價指數早已升破2008年高位,不過剛投得啟德地王的新地,最新股價仍只是128元左右,雖較海嘯後低位大升,但和2008年高位約175.4元相比,仍有接近三成的折讓(圖1)。
以上事實說明,地價和樓價屢創新高,未必對發展商最有利,因為發展商以高價賣了樓,便又要以更高價買地,其經營成本也愈來愈高,另一原因,地價和樓價高,也和政府能推出的土地供應受到限制有關,以至發展商買地也愈來愈困難,想多做生意也不行,地產霸權之說又從何說起?
不過,大家可記得多年前有本名為《地產霸權》的書惹來市場熱議,之後政府為表明配合民意要壓抑樓價,不斷推出辣招稅和收緊按揭。然而,辣招稅出台後,二手業主更加不願放盤,樓價不跌反升得更厲害,又因巿民愈來愈難借得首期,除了富裕階層可繼續買大單位,一般巿民只能買發展商提供高成數按揭的劏房式新盤,於是,樓巿便出現了M型的畸形現象,大單位和最細單位的呎價最貴!
大單位迷你戶呎價最高
美聯物業綜合《一手住宅物業銷售資訊網》資料顯示,在不包括村屋、一約多伙及全幢物業等成交下,本年首4個月新盤售出約4435伙(包括全新盤及貨尾),當中實用面積逾1000平方呎平均呎價超過3萬元;緊隨其後的是200平方呎或以下「迷你盤」,平均呎價為24,200多元;反觀,實用面積401至600平方呎,以及601至800平方呎的單位平均約1.8萬多元,為各類面積之中最低(見圖2),可見香港樓市確實出現了M型現象。
在香港樓價出現M型現象下,最近長沙灣一個已屆30年樓齡的公共屋邨李鄭屋邨,其中一個實用面積僅494呎單位,竟以高達538萬元在二手巿場成交,每呎成交價高達10,891元!
可以這樣說,對不少香港人來說,樓價愈貴,便要愈住愈細,生活質素也只能不斷下降,何濼生教授早前引述今年3月公布的2018 Mercer(美世)全球宜居城市最新排行榜,香港的排名低見71位,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卻成為亞洲最宜居城市,全球排名為25,遠勝香港,其中一大原因應該是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狹小,只有161平方呎,恐怕是全球主要城市中最不堪,相反,新加坡逾八成人口住入價廉物美的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組屋。而且新加坡還有花園城市的美譽。
放眼海外 退休可以很愜意
造成這個局面,和香港近年不肯填海造地,而新加坡卻肯填海起樓起屋有莫大關係,相信香港有關情况短期之內也難改變,那港人又有何應對或自救的方法,尤其是一些已快退休,儲蓄不多,收入難再增長的市民,又可如何改善居住和生活質素?
《退休做中產》作者陸振輝就認為,不少香港人都擔心退休後沒有足夠的儲蓄過愜意的生活,但其實如上述李鄭屋邨的原業主,賣樓後套現500多萬元,將其中100餘萬元在海外買入一個單位,其餘約400萬買入有6厘至7厘的房託收息,便可住大屋之餘,每月還有兩萬多元可花,且海外消費水平往往較低,應能過上遠較香港住在又擠又舊單位,又沒有鬆動資金消費的生活好。
[陸振球 樓市解碼]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