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適合自己的穩定盈利模式:精選個股,波段操作,風控第一,倉位動態配置 淡然1102
http://xueqiu.com/4115804172/27424926不知道神馬原因,近段時間雪球上粉絲數突然大增,經常有球友私聊問一些做T的方法,倉位管理的方法等。沾沾自喜的同時,心裡也很清楚自己的斤兩,在投資的路上,只是初窺門徑,入門都還談不上,要學習的東西還太多太多。從第一次朋友介紹雪球到現在,也快一年了,其間從雪球上學了很多東西,球友們的無私分享,對我2013年的投資幫助很大。本著一顆感恩的心,今天正好宅家,也把自己的一些投資思考和方法與大家分享,拋磚引玉,歡迎拍磚,歡迎交流。
首先到這個市場,正確分析自己端正思想是第一步,自己處於人生哪一個階段?自己做投資的優勢劣勢是什麼?想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建議認真看下:雪球匯: Sosme:洞悉自我、張弛有度,我的投資策略
http://xueqiu.com/2552920054/25924582 sosme老師的投資思路和動態再平衡策略對我影響很大,隨時提醒自己,風控放在第一位。
就我而言,人生的第一筆銀子還是從實實在在的做實業積累來的,第一輛車,第一套房子,第一筆保險,第一次有閒錢投資基金、股票。。。不過真正有一定限度的財務自由:到了超市和菜市場,不用看價格;可以有時間,隨意四處旅遊。。。還是從上一輪大牛市開始,那時才認識到,除了辛苦工作,還有其它方式可以更輕鬆更快的積累財富,也慢慢開始有意識的看相關理財股票書籍,結交這方面的朋友。
認真分析自己各方面的情況,我的優勢是:1,資金是自己資金的閒錢投資,心態平和;2,完整經歷了一輪大的牛熊,鍛鍊了盤感;3,認識了幾個志同道合經過時間檢驗的朋友,他們各有所長,但都是這個市場的勝利者,大家可以經常交流討論。
所以,在2012年底和2013年初,我們這個小圈子,基本達成共識,未來幾年,A股會有一輪較大的牛市,大家還開玩笑說,我們經過這輪牛市也差不多可以退休了,財務自由,環遊世界。
![[大笑] [大笑]](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1lol.png)
基於認可未來幾年有一輪牛市的前提,我當時還訂了個自己的目標,5年平均年收益率38%,復合收益就是5年5倍了。現在看來,2013超額完成任務,2014還要繼續努力啊!(PS:2013結果來了個創業板的局部牛市,我一位朋友擅長做題材渣渣股的,收益率結果很一般。
![[滴汗] [滴汗]](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10han.png)
)
上面廢話那麼多,也是為了讓大家瞭解,先要分析清楚自己,再根據自己各方面的情況,制定正確的長遠點的投資目標,計劃長遠點,這樣再分解為每一年,每個月,每個交易日,自己該怎麼做,不至於為一時的市場情緒或者股價走勢所迷惑,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目標。
一:精選個股,波段操作。精選個股,一定要是高景氣度行業中的龍頭,這一點雪球上已經討論太多了。建議認真看下歐奈爾的《笑傲股市》,這一本勝過其他很多本。
查看原圖具體我在倉位上,粗淺的分行業進行了個股配置。2013年的主要持倉個股是:網宿科技,電科院,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和佳股份,北緯通信,國電清新,天喻信息,碧水源。。。目前網宿科技110左右暫時止盈,還會買回來。電科院因為對基本面有了點疑問,止盈清倉觀望。華誼兄弟止盈清倉,影視板塊,更看好光線傳媒王長田。和佳股份止盈清倉,醫藥換了復星醫藥。手游北緯通信65左右止盈清倉,掌趣一直在觀望,一直覺得太高,沒有再買了,可能錯了。
![[想一下] [想一下]](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44sikao.png)
天喻信息,年報預告業績不如預期,35左右止盈清倉。國電清新,止盈清倉過一波,再介入後被套突然關門等復牌。碧水源、紅日藥業、上海凱寶、達實智能。。。等還有些試倉的個股,表現較弱而先後或止盈或止損清倉。13年底的痛苦回憶是,當時覺得創業板可能見頂了,為了防備大盤的二八轉換,買了中信證券、桂東電力、亞盛集團,結果全部跌到止損位割肉出局。
![[哭泣] [哭泣]](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5weep.png)
2014年目前看好的板塊和個股是:(加粗個股為8只持倉個股)
醫藥:
復星醫藥;
新能源:
陽光電源,森源電氣科技類:網宿科技,
啟明星辰,同方國芯,廣聯達
軍工:目前持有
中航電子,其餘還在研究中
環保:
國電清新,科達機電
冷鏈:煙台冰輪
影視:
光線傳媒
選好個股後,大概有一個月的試倉期,一是看股價走勢是否符合預期,二是看在板塊中它的表現,三是看我試做T順利不,和我有沒有緣分。大概一個月後,走勢最差的個股去掉,其餘結合季報和行業新聞,股價走勢等繼續跟蹤。這個階段,持有個股就會每天復盤,在雪球上看相關新聞了,進入波段持有做T降成本。再過段時候後,如果個股基本面出現問題,或黑天鵝,或業績增長不如預期,或股性太死等,再淘汰。如13年持有過的上海家化,貝因美,達實智能。基本面變化了,當初買入的理由已經不存在了,當然要堅決賣掉。
我的波段操作是兩個概念,一是股價走勢大波段,二是日內高拋低吸小波段。目前我做得較好的是日內T+0的小波段,成功率基本在80%以上。做得不好的是股價走勢的大波段,尤其是對主升浪止盈的把握,經常是邊拉邊賣,沒有把利潤做夠。
關於T+0的方法,推薦參考:
查看原圖 我是2012年買的這本書,很有啟發,比較實用,不曉得文秋明在雪球不?
![[大笑] [大笑]](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1lol.png)
,當然實際操作中還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方法,後面還會聊到。
二,風控第一。
股市第一要素:不能虧本!對我這個風險厭惡者而言,風控永遠排在盈利前面。
除了用板塊、個股的分散投資來防範風險,主要還是倉位控制。
13年,雪球很多大神都用了融資融券等槓桿,大大提高了收益率,我倒是從來沒用過。一是覺得自己的水平還把握不了,二是自有資金都覺得用不完。
![[大笑] [大笑]](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1lol.png)
當然不是資金量超大,而是我不止一次發現半倉或半倉以下持股的時候,心態最平和,漲跌都不影響生活品質,該工作工作,該看書看書,該旅遊旅遊。。。6成以上,會時時想到股票;8成倉,就覺得壓力有點大了,晚上上網四處找個股相關新聞;至於滿倉,13年初追加了股市資金量到現在,還沒敢試過。。。
暫時不用的資金,一般打逆回購,最常用的是204007,204001,偶爾也用204014,131810等,根據情況套做,原則是每個交易日都有逆回購到賬,2點半左右再做回逆回購,總之,股市下班,資金不下班,實現資金利用的最大化。
13年,我的賬戶收益其實來自三個方面:1,精選的個股,公司本身成長帶來的股價上漲收益;2,波段操作,包括我比較擅長的T+0帶來的股價波動的收益;3,國債逆回購的收益。
三,倉位動態配置
倉位動態配置也包含兩個方面,
1,是根據大盤情況的總體倉位配置。大盤相對低位時,可持倉多點,如1月20日左右,當時看空的很多,但是我和朋友們討論後,覺得大盤相對低點了,根據我們的經驗,再差這裡也該有個吃飯的紅包行情或春季行情,21日,我的總體倉位就加到了全倉的7成多。本來是準備持股過年的,結果大盤走勢尤其是創業板出人意料,創了新高,手中個股漲幅已經達到了我的預期,這個時候,反而感覺風險大於收益了,於是手中個股開始收割,誰漲到了預期就先減誰。到27號,總體倉位再減到了2成以下。1月30日收盤時,總體倉位保持兩成,其餘全部打了逆回購。
1月份操作中,最要檢討的是:網宿科技,因為預期春節前後上100就滿意了,所以,從98我就開始減倉,109.88全部清倉,主觀認為股價漲幅已經透支了業績增長和其他種種利好。結果。。。後來想想,從趨勢投資的角度說,趨勢未盡時,為何不享受泡沫?趨勢轉變再走也不遲啊。其間
@毛毛286 反覆提醒我,還是堅持自己的主觀臆斷,想在100左右再接回,重新建倉╮(╯▽╰)╭
![[好困惑] [好困惑]](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43kunhuo.png)
2,個股不同時期的動態配置。簡單來說,就是長期跟蹤,對基本面有把握的個股,在它的基本面發生變化前,震盪其間,跌的時候,倉位要減,重要支撐位站穩了再加。板塊輪動,主升浪期間,倉位要加上去,這個階段以持有為主,少做T了。
工作不是太忙或者沒旅遊的時候,一般週末我會花幾個小時左右復盤,看看上週手上個股的總體走勢,拋開了交易日內的股價波動,看得更清楚。再結合大盤和板塊其他個股的走勢,看看目前的倉位配置合適不,想想下周操作有需要調整的地方不?具體到每隻票,基本倉位是多少股,盤中最多可買到多少股?最少收盤時要留多少股?提前做個一週大致預判,做到倉位的嚴格控制。還有個股的重要壓力位,支撐位,這些都要一一看後記在筆記本上的。
至於T+o的操作方法,手中當時活躍個股,我一般盤後會花1小時左右復盤,再結合個股公告啊行業新聞啊,先預判下個股明天的漲跌,再結合30分鐘線日線周線,看下短期的重要支撐位壓力位之類,訂個分單買入或者賣出的計劃。因為長期持有的個股股性啊,基本面啊已經很熟悉了,很多時候,其實半個小時就搞定了。我試過很多次,晚上復盤後掛單的操作,準確率往往高於盤中臨時下單的操作。同時在T+0時,我一般用了分單的方法,比如光線傳媒,12月份,35就是一個重要支撐位,從成交量來看,處於震盪主力吸籌期,因此那段時間,我基本每天早晨分幾單低掛,從36開始,最低每天都掛到了34.02能買到就買到,買不到就算了,買到就看當時倉位,多出配置的高拋。網宿科技這種變態,日內就更好做T了,分單買入,分單賣出,倉位配置保持不變,簡直就相當於主力隨時發點零花錢啊。
最後總結下:咱們股市小散,論資金量論消息渠道不如機構主力,論超短線技術不如實力游資敢死隊,要想在這個聰明人打堆,弱肉強食的股市生存,只有堅持毛爺爺指明的戰略戰術了:打持久戰,打游擊戰!
2014年,很可能是黎明前的黑暗,總體指導思想:風控第一,保存實力,抓住機會,短平快操作,等待真正大機會的來臨!
大年初二,拜財神,再祝各位球友:馬年投資順利!
另:球友有看好的軍工股,歡迎交流分享,這方面我確實太太太外行了,先謝了!
尋找一家公司的關鍵指標 Frankel
http://xueqiu.com/3563983644/27632095反映一家公司的活力,是需要一些指標去跟蹤的。最直接的當然是財務的三張表,但是這個還不夠,因為一些新興行業在發展初期沒有盈利,但並不能說這些公司沒有投資價值。所以如何找到某個行業的關鍵指標,是投資的關鍵,甚至可以說是不傳的秘密。雖然所有的指標最終是要體現在財務的三張表上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卻是應該從別的指標去跟蹤。
比如
@不明真相的群眾 說過,TMT行業,有了用戶就不怕沒有盈利模式,所以用戶數量是TMT行業的關鍵指標。
那麼當用戶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每日活躍用戶就成了新的關鍵指標。
再比如亞馬遜,看利潤一直很低,但銷售收入卻是不斷的在增長,那麼銷售收入是亞馬遜的關鍵指標。
比如SolarCity,需要跟蹤的是總裝機量和每瓦產生的美元,目前也不能看三張表。
然後知道了要跟蹤什麼指標後,就是如何去獲得這個信息。
有的是公開的信息可以查到,有的是需要通過間接的渠道去查。
像以前的投資者守在工廠門口看卡車進出的數量,來判斷銷量,就是算間接的查找。
另外,比如
@Teslafans 曾經給過一個思路,說他跟蹤TESLA的銷量,是看汽車的VIN編碼的序號。
再往下的推論,如果一個公司的指標很難跟蹤,甚至無法跟蹤,那麼這可能就不是一個好標的了。你的信息量不如那些知道內幕的人,等到有內幕的人知道消息後走掉,你還傻傻的站崗。
起底職業打假人:每天都尋找問題產品 月收入上萬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5/59542.html今年「3·15」,伴隨著20年來首次修改的《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新《消法》)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即將生效,讓打假人職業也迎來了發展變革期。
對於這個熟知卻又不熟悉的群體,他們到底有怎樣的生活狀態?他們每月到底能掙多少錢?辛苦與收穫成正比嗎?對此,筆者採訪了被業內譽為五星級的打假人趙建磊、汪曉輝等多位職業打假人。
先學「打假秘籍」
「走上打假之路是源於在超市的一次購買過期產品的經歷,後來維權的同時也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這個職業。」當筆者向職業打假人汪曉輝問起緣何選擇這個職業時,他對筆者坦言說。
資料顯示,趙建磊和汪曉輝都是北京職業打假人,趙建磊從事打假職業10餘年,汪曉輝從事職業打假7年。
「職業打假人是一個門檻比較高的行業,並不是誰都能進入的行業,一般新手都需要老手帶,同時,新人還要先學『打假秘籍』。」汪曉輝告訴筆者。
到底什麼是打假秘籍?汪曉輝告訴筆者,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民事訴訟法》等法律以及相關的產品標準,這些都是初學者必須會的秘籍。
汪曉輝介紹,職業打假人必須有一副迅速識別偽劣產品的火眼金睛,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發現不符合國家標註的產品,如商品是否有生產許可證、是否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標、保健品是否有衛生許可證和保健品批號、產品是否過期等。
汪曉輝告訴筆者,這些打假人工作的流程通常是,看到某種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先用手機拍照,作為維權的證據,購買產品後,結賬開明細發票,向超市負責客服人員進行投訴,說出商品存在的不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具體問題,最後要求索賠。
在索賠談判過程中,一定要指出問題產品不符合那條法律法規以及國家標準,最終向超市提出索賠條件。
雖然已經找到問題產品的相關條款,但打假人與商超能夠達成一致的成功率並不高。汪曉輝告訴筆者,通常與超市或企業直接能達成索賠的商品主要是過期商品,成功率能到90%以上。
違反其他相關的國家規定(除過期以外)的商品,多數都需要去行政機關申訴,有的在相關管理部門的調解下就能達成共識,有的則不能,最終只能訴至法院。
職業打假人也不乏失手和困惑的時候。汪曉輝告訴筆者,雖然打假人擁有比較專業的維權知識,但也有判斷失誤的時候,最終購買產品被迫砸在手裡。甚至有時,部分地區相關部門也對打假人投訴的案件不予配合,甚至不予立案和調解。
讓另一位職業生涯10餘年之久的趙建磊困惑的是,有些相關機構對一件案件能拖很長時間不處理。而有時,對於同樣的案件,不同的法院甚至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判決。
月收入過萬
雖然打假的日子比較苦,操作流程相對比較長,但總體算下來這個職業的收入還是能讓他們滿意的。
「有些官司週期時間比較長,再加上平時北京日常消費較高,總體算下來,平均每月掙10000元。」趙建磊對筆者直言。
作為北京職業打假人圈裡的新人王俊也告訴筆者,這是一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可觀的生意。「我是河北人,家裡親戚在某鋼廠工作,工資在當地還算不錯,一個月收入五六千元,可整天多累啊。幹上職業打假,每年也能存下個十一二萬元,但是不自由,一天到晚都得綁在公司。」
實際上,成為職業打假人就沒有了定期節假日,每天不是在尋找問題產品的路上,就是在維權的路上。
打假人趙建磊用幾個字總結了作為打假人每天生活的方式:看、購買、查找、調查、維權,每天接觸的最多的人是超市客服人員、企業、行政機關工作人員。
趙建磊告訴筆者,他每天基本上都是9點30左右出門,一般都是晚上10點左右回家。
雖然收入較高,但大家所需的現金流也比較多。汪曉輝告訴筆者,因為做打假人需要的現金流比較大,雖然看到了一些商品明顯違規,只能向行政機關進行書面舉報,要求行政機關進行查處。
為瞭解決資金問題以及更快地解決維權問題,趙建磊和幾個同事還專門開設了公司,在大的案件方面還會有適當的分工。
「在一些大商場,從安保到導購都認識我,我本人過去根本買不出東西來。那就讓我的團隊成員去買,甚至僱人照著樣子買。」趙建磊說,成立了公司以後,大家可以互換角色,進行團隊化運營。而他個人,則更多專注長時間的研究和運作一些費力麻煩的案子。
除了創立自己的團隊,一個成功的職業打假人也特別重視圈內合作。更重要的是,不能踰越法律的底線。法律界人士認為,職業打假人的「知假買假」行為,一旦越過法律的底線,就會涉嫌敲詐等違法犯罪行徑。
不過,趙建磊也表示,多數時候都是自己的案件自己去操作,有時會相互交換案件,主要是為了在打官司或者在維權運作方面更便捷。
憑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這把「尚方寶劍」,職業打假人從最初的「小打小鬧」到今天的「重磅發力」,打假範圍也逐漸發展到食品、保健品、醫療器械、家用電器、通訊產品等各個領域。
打假「黃金期」
儘管司法界對今年即將實施的新《消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規的解讀仍存爭議,但在調查中,一些職業打假人已經視此為「利好」。
據新《消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的規定顯示,新《消法》將過去的「退一賠一」變為「退一 賠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將食藥領域的「知假買假」也納入了法律保護。
對此,趙建磊對筆者表示,對職業打假人而言,新《消法》的修訂更利於打假人的打假工作,這也是打假人有「維權空間」,他對自己未來發展信心十足。
汪曉輝告訴筆者,新《消法》並沒有將職業打假人排除在消費者範疇之外,即「知假買假」並不影響主張賠償權利。這一點,讓汪曉輝心裡很踏實。因此,新《消法》實施之前的這段時間,他正和「小夥伴們」一起埋頭研究新的條款。
在趙建磊看來,除了賠償更高,維權成本降低也是新《消法》的一大亮點。今後,消費者的維權之路將更加平坦,他們的職業打假也將進入一個「黃金期」。
尋找馬航失聯飛機:南線可能性相當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53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今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的內容讓世人震驚,電影里常見的“劫機”場景真實出現在人們腦海。那如今這架飛機去了哪兒?讓我們先看看馬來西亞當局說了什麽。
以下是馬來西亞政府公布的衛星信號圖,其中兩條紅線顯示的是370航班最後一次向衛星發送信號所處的可能位置。當時是3月8日上午8:10,自該機從吉隆坡起飛已有7小時,當時機上的燃油存量可能已經很少。
按照納吉布的說法,飛機可能的位置有兩個:
北線: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南部邊境到泰國北部
南線:印尼雅加達到距離澳大利亞西部海岸1000公里左右的南印度洋
納吉布指出飛機上的一個通訊系統在飛臨馬來西亞東北部海岸時被關閉。幾分鐘後,第二個系統(即飛機上的自動應答器)在上午1點21分突然暫停報告其位置、高度、速度及其他信息,當時飛機正穿過泰國灣從馬來西亞飛往雲南。
而此前紐約時報報道曾援引美國調查人員的話稱飛機在失聯後曾大幅改變高度,並且曾不止一次改變航向,猶如有飛行員在操作。
軍事雷達數據隨後顯示飛機掉頭向西穿越馬來西亞北部,接著繞過馬六甲海峽的北部,以巡航高度飛往印度洋。
紐約時報分析認為,納吉布所給出的飛機可能位置中的北線穿越或靠近世界上一些最動亂、同時也是很多激進組織老巢的國家,但同時也會穿越一些有著最強有力防控網絡的高度軍事化區域,其中一些由美國軍隊管理。北線區域接近伊朗北部、穿越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北部、同樣也穿過印度北部與喜馬拉雅山和緬甸。
飛機在北線的區域必然會穿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防空區,而兩國邊境有著大量的軍事設施;穿越阿富汗同樣如此,美國和北約在此設立空軍基地已有十個年頭。
北線區域附近的空軍基地包括在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Bagram Airfield),這是美國空軍第455空中遠征聯隊(455th Air Expeditionary Wing)所在地;以及一個印度的大型空軍基地,新德里郊區的欣登空軍基地(Hindon Air Force Station)。
關於應答器的關閉,全球航空定位服務商Flightradar24的創始人Mikael Robertsson向紐約時報表示飛機通訊設施的關閉方式顯示這是一個有著相當飛行經驗並且了解空域情況的人所為,這極有可能是機組人員在自願或被迫情況下做的。
Robertsson認為,波音飛機的應答器是在飛機從馬來西亞飛往越南空管區域時被關閉的,因而使得飛機的失聯不那麽引人註意。
他向紐約時報表示:
在你飛行時,你通常都會與某個國家空管聯系。這架飛機沒有聯系越南空管,應答器被關閉,因此關閉信號的時點正好出現在離開馬來西亞空管區域,這意味著有人是刻意這麽做的,他找到了完美的時點,這樣他不受馬來西亞和越南的管控。他就像是在一個無人國度。
紐約時報稱,基於飛機的位置分析,調查人員強烈認為南線是可能的飛行路線。消息人士向紐約時報表示:“美國海軍前往哈薩克斯坦。”
如何尋找「有節操」的TMT牛股 證券市場紅週刊
http://xueqiu.com/2994748381/28362028■本刊記者 袁園
3月17日,網宿科技在一季報再超預期的刺激下漲停。而就在兩週前,「獨立財經分析師」范小明因該股的跌停而遭到冷嘲熱諷……
就在記者採訪「獨立財經分析師」范小明的當天,他剛辦理完畢了離職手續,從此卸下了4年多研發工程師的工作,同時卸下的還有「獨立」二字。由於他具有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背景,再加上一系列互聯網行業報告在投資圈內引起廣泛關注,2014年伊始即被國內某知名券商收入麾下,正式成為一名互聯網行業分析師。「以後我主要研究美股市場互聯網企業,對於A股市場來說,我仍是『獨立』的」,范小明笑談。
他與券商的這一段緣分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隻股票,2013年以404%的漲幅霸居A股榜首的網宿科技(300017)是范小明傑出代表作之一,在半年多時間連發十篇研究報告,每逢市場動搖、人心不定之時,他就以數據和嚴謹的邏輯分析堅定表達自己的觀點,網宿科技在分歧中走牛,最大區間漲幅接近10倍。范小明坦言這段經歷自己收穫良多。
從草根研究者到知名券商分析師的轉變,作為本週《紅週刊》、雪球網與手機騰訊網合作的投資人物專訪欄目嘉賓的范小明開啟了一段新的征途,而資本市場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能否引領A股走出泥沼,很多人還在猶豫躑躅。
從網宿科技看創業板的選股思路
分歧出「牛股」《紅週刊》:我們還是先談談您的「愛股」網宿科技吧。
范小明:我當時注意到這只股票,主要是因為對這個行業比較瞭解。在2013年中報公佈兩個月之前我開始寫第一篇報告,之後一系列文章解讀了公司產品到底是干什麼用的、客戶有哪些、市場的擔心因素、CDN行業(即內容分發網絡,其基本思路是儘可能避開互聯網上有可能影響數據傳輸速度和穩定性的瓶頸和環節,使內容傳輸得更快、更穩定)發展趨勢、雙寡頭之間的競爭格局、國際同行間的市值比較等等。
《紅週刊》:2013年上半年A股創業板最火的股票並不是網宿科技,市場的焦點在電子、傳媒、安防等領域,您是怎麼切入CDN方向的?
范小明:首先,這跟我的工作有很大關係;其次,我對A股市場上遊戲公司的巨大漲幅不是很理解,不太看好手機遊戲的發展持續性,我個人也判斷電子行業的股票也將到達一個相對高點。此時,我就比較傾向於尋找一個未來幾年行業空間大、業績增速較快的公司,儘管它當時是冷門股,不被很多機構投資者所認同,但對我來講網宿科技確定性非常大。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流量的劇增,不同的應用也加速推陳出新,這些都使後台架構在負載中野蠻成長,其對CDN的服務需求爆發也就不奇怪了。
《紅週刊》:請總結一下2013年整年電子、科技、傳媒故事的發展邏輯。
范小明:2013年上半年基於行業來推動股價的邏輯並不是特別鮮明,是群雄並起的一個格局,但是一些大牛股還是有跡可循的,比如說歐菲光,上半年加速上漲了近2倍,它的邏輯就是中低端智能手機的放量,推動業績上漲。當智能手機普及到一定程度,下一步就是應用和服務。下半年以手機遊戲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股票大放異彩,但是移動互聯整個產業不能以手機遊戲這樣不能持續增長的行業來代表,以網宿科技為代表的網絡加速互聯網服務商啟動。整年市場邏輯還是很鮮明的。在創業板被亂炒的時候,網宿科技是靠真實的業績在支撐,它沒有併購也沒有講故事,就是靠業績驅動而漲起來的,這也是我看好它的重要原因,它和創業板某些股票的節操不同。
《紅週刊》:網宿科技的巨大漲幅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伴隨著跌停和質疑聲,點評到現在,您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范小明:投資不是一件需要別人認同的工作。我們在股市中研究和投資,發掘別人沒有注意的機會才能賺大錢,如果你的觀點被別人認同,說明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分歧,沒有分歧也就沒有股價的大幅波動,當你和主流觀點相悖的時候,才有可能獲得超出市場平均的收益率。
從實業的角度來講,任何一家大公司都是由小公司發展起來的,主流市場不會留意到的小角落裡充滿了質疑和分歧,可能是一個大寶藏,這是我經歷網宿科技之後最大的感受。通常只有在股價大幅上漲後市場才無話可說。
《紅週刊》:公司近期短線出現了回調怎麼看?
范小明:下跌後的網宿科技按2014年動態業績衡量市盈率在42倍左右,不管是和自身業績增速來比,還是跟創業板內互聯網公司相比,這個估值都是偏低的。在2月25日公司股價跌停之後,我還諮詢過不少業內以及公司內部人士,都表示公司基本面無任何變化,不管是行業前景還是公司預期中的一季報、中報,都沒有問題,那能解釋的原因就是資金博弈,前期漲幅過大,大家想落袋為安了。
《紅週刊》:公司2014年怎麼樣?
范小明:2013年電子商務企業的促銷活動帶來的流量峰值實現了70%以上同比增長,因此在不考慮移動互聯網加速產品增量營收的情況下,只考察針對互聯網企業加速的APPA產品、針對中國移動固網結算CATM的存量產品,我個人繼續看好公司2014年發展趨勢。
從公司發展的角度來講,我覺得現在剛剛到了發展最快的時候,因為從2013年三季報以及四季報來看,公司的毛利率剛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假如面向中國移動內部的CATM產品毛利率還有空間,營收佔比越來越高,也可以看到公司剛剛到達一個發展最快的階段。
質疑出真知
《紅週刊》:市值比對方面,有人質疑:之前用網宿科技和藍汛做對比,認為藍汛低估了,之後又用藍汛比對網宿科技,這不是左腳踩右腳麼?
范小明:嚴格來說股票的走勢不能只用科學來解釋,短期表現很多是由市場情緒來決定。當然,長期來看,不能將兩個同行業的公司互相比對去衡量,但是在短期之內,市場會糾正「同一行業內同類產品公司的市值相差懸殊」這一表面偏差,所以短期用兩者來比對沒有不合理的地方,長期需要衡量行業空間以及公司的盈利能力,最終還是要看業績。
《紅週刊》:拿不同市場的公司做對比是否合理?
范小明:嚴格地說,從長期的角度來講,其實不應該存在不同市場估值水平差異很大的現象,但是實際情況因為資金流動的限制、制度、預期不同等原因,全球各個市場同一類行業、同一類公司的估值存在很大差異。比如在美股市場的遊戲股完美世界市盈率不到十倍,騰訊在港股也不高,但是A股的遊戲公司市盈率低於70倍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這是客觀事實。這也是很多投資互聯網的人選擇美股市場的原因,去年我主要精力在A股,今年將著重點放在美股上。
《紅週刊》:市場原來的老大是藍汛,但你認為長期來看網宿科技的競爭力比藍汛更強一些,為什麼呢?
范小明:以前藍汛是從銷售這個角度來切入市場的,在產品研發和客戶服務方面力度不夠,很多客戶都流向了網宿科技。網宿科技現在以互聯網客戶為主,流量大,資金狀況好,而藍汛這一方面就略遜一籌。
《紅週刊》:由於網宿科技之前累計漲幅較大,對於公司中期未來的空間,如果一些假設的前提哪怕有一點不達預期的話,風險收益比是否就不合適了?
范小明:你說得對,中期目標位是建立在很多前提之下的,如果公司產品推廣不順利或者業績不達預期,甚至創業板大環境不好,中期目標價都有可能達不到,這點我並不否認。及時跟蹤公司動態,一方面可以帶來持股信心,一方面也可以感知風險。
投資通常講「好行業、好公司、好價格」,所以大家對網宿科技目前是否是「好價格」有分歧。
《紅週刊》:其實很多長期投資者不做高科技行業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技行業變化太快了,且長期來看很容易遭遇雙殺,從優秀回歸到平凡也會付出代價。
范小明:這類投資者可能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股並不是太瞭解,這些公司和行業並不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所以不投資對個體來講是明智的,這點我很贊同。但是不同的人對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程度的瞭解,每個人的能力圈不一樣,所以不能推而廣之。如果我對互聯網比較熟悉,瞭解一些產業發展的大規律,那麼為什麼不在景氣拐點開始關注?很多人恪守不投資高科技股票的防守理念,不如去提高自己分辨現實的進攻能力。
《紅週刊》:總結一下您評估、選擇互聯網企業的關鍵點吧。
范小明:第一行業空間大;第二選公司,一家企業是否具備互聯網基因是其成敗的關鍵。互聯網基因可從產品戰略、開發策略、盈利模式、企業文化等視角去評估,從上市公司、公司競爭對手等渠道跟蹤產品和客戶的具體情況。■
2014年TMT行業看好路徑分析
看好兩類企業《紅週刊》:硬件也表現了,軟件服務商也被挖掘了,2014年TMT行業的邏輯您認為可能的路徑是什麼?
范小明:2014年我對兩個行業非常看好,第一是以網宿科技為代表的、為互聯網行業提供服務產品的企業;第二是垂直行業的互聯網企業。垂直互聯網行業已經湧現出一批大牛股,比如說搜房網、唯品會,未來要找大牛股的話,還在這個領域。大眾點評、地圖等是020的典型,線上活動能夠指引到線下的消費和交易,這是比較看好的未來方向。
中國互聯網行業和美國生態不一樣,國內三大巨頭已經把江山基本瓜分完畢,只剩下一些垂直互聯網的020的子行業裡面還有些機會,有些領域是巨頭們不願意幹、沒有精力去幹的一些事情。比如說要負責線下推廣的、要跟具體實業結合非常緊密的事務等。互聯網已經在顛覆每一個行業了,互聯網化、020化就類似於以前鐵路、飛機的出現,它們會極大減少人們溝通的成本,加快人們在詢價、交易、評論等諸多商業環境中的效率,所以這些行業裡面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會有牛股出沒。搜房、唯品會等都以非常好的業績和估值來證明了這一點。
互聯網公司最好的切入點是使用產品的用戶急劇增長至原有產品開始貨幣兌現的時候,這個區間往往是公司股價漲幅最大的時候。
《紅週刊》:如何看待搜房400億市值逼平了恆大地產?
范小明:這很正常,以後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頻繁,我們要慢慢接受這樣的現狀。現在質疑這樣的現實,就相當於之前說「騰訊市值居然逼近了茅台一樣」。當時大家都覺得很荒謬,但現在也開始慢慢接受,很多時候,資本市場的走勢會教育很多機構和從業人員,市場從短期來看可能是無效的,但是從長期來看,一定是有效的。
對傳統的產業鏈條的看法《紅週刊》:如何看待幾個傳統的產業鏈條,如電子產業鏈、安防等,2014年還有機會麼?
范小明:對電子產業鏈比較看淡,因為現在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已經非常高了,現在的消費者已經很難像前幾年那樣,iphone1到iphone4一年換一次,另外,智能手機的創新也非常少,電子的硬件銷售很難維持一個比較高的增速,手機銷售的增長速度預期是下滑的。
對安防產業鏈看平,因為安防產業發展到現在市值已經很大了,地方政府怎麼來支付安防產業的資金,都是一個問題,但是安防的需求確實還存在,每年30%的增長還是有保障的,一個利好一個利空,所以暫時看平。
《紅週刊》:棱鏡門事件之後,國家對信息安全非常重視,您怎麼看?
范小明:從長期發展來看,市場空間在慢慢打開,但是具體到A股的標的上,由於這些公司是信息安全產品的實施方,這不是互聯網的產品,更多是傳統軟件產品,所以我個人覺得相關公司的業績很難在短期內爆發,這是由公司產品和盈利模式所決定的。但A股信息安全的企業最大的挑戰來源於潛在的互聯網安全企業巨頭,一旦介入,目前所謂的信息安全概念股就會遇到大挑戰。
《紅週刊》:2013年9月您曾認為創業板位於「底部的頂部」,現在的判斷是?
范小明:首先,我認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是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未來會湧現出以創新來驅動產業成長的企業,而很多有此鮮明特徵、有活力產品的公司都落在創業板裡。其次,我看好的是創業板指數,而非全部創業板的股票。我並不認同創業板所有的公司應該普漲,好股票慢慢上漲,爛股票跌入地獄,這才是正常的市場,而且註冊制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分化是大趨勢。■
對話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尋找偉大格局觀的堅定實踐者 時間海郭榮
http://xueqiu.com/7211544918/28519756從2005年創辦時用耶魯大學投資基金辦公室(Yale Endowment)提供的3000萬美元,到目前的110億美元資產管理規模,張磊帶領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成為亞洲地區植根於中國而著眼於全球的資產管理規模最大、業績最優秀的基金之一,他本人也成為華人在全球投資界成功的代表。
可在張磊看來,這些只是結果,他更看重的是做事情的理念和方式
。「我要做企業的超長期合夥人,這是我的信念和信仰。」因此,他一直在「尋找具有偉大格局觀的堅定實踐者」。
對價值觀的堅持,讓張磊選擇將高瓴資本打造成亞洲獨有的「長青基金」(Evergreen Fund)模式,是他能夠說服包括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等在內的超長期LP信任他的關鍵,而業績數字和投資名單上如騰訊、京東商城、大潤發、藍月亮、去哪兒等知名公司,只是堅持所獲的些許回報。
但堅持並非僵化。雖然重點投資領域包括互聯網與媒體、消費與零售、醫療健康、能源與先進製造業等,但張磊稱高瓴的本質是一家「投資於變化」的機構,在對話中他也多次談及「世界永恆的只有變化」。所以,他覺得很幸運能夠生活在這個創新層出不窮的時代裡,並有幸幫助那些敢於擁抱變化的企業家實現夢想。
這位低調的投資人,此前並未接受過任何中文媒體的深度專訪。在這次與我近2個小時對話中,他卻將自己的投資理念、投資哲學、投資方法和典型案例全面而扼要地進行了分享,對無法披露或正在進行的核心策略也坦率說「NO」。酣暢淋漓,卻又意猶未盡。
42歲的張磊告訴我,自己是84歲巴菲特「長期持有」的堅定信念執行者,也從被稱為機構投資業導師、耶魯投資基金負責人大衛·史文森身上收益良多。可他並沒有想複製誰、成為誰。
他與高瓴資本所做的和繼續做的,還會是「守正用奇」。
超長期投資
超長期投資是我的信念和信仰。總結來講,第一點是把基金做成超長期結構的基金,第二點是所投公司和投資基金的理念要完全一致。
《21世紀》:高瓴一直堅持「超長期投資」理念,如何理解「超長期」?如何堅持「超長期」?
張磊:我要做企業的超長期合夥人,這是我的信念和信仰。而高瓴基金的模式在亞洲也是獨有的,我們是一家長青基金。
我們認為投公司就是投人,真正的好公司是有限的,真正有格局觀、有胸懷又有執行力的創業者也是有限的,不如找最好的公司長期持有,幫助企業家把最好的能力發揮出來。所以我們希望所投公司從早期、中期、晚期、上市乃至上市後一直持有。而非投一個IPO,上市賣掉,再不停地找。長青基金的特點是投PE項目不用擔心退出壓力,公司上市後,只要業務發展前景可期,基金會繼續持有。
超長期投資對出資人(LP)的要求很高,需要對投資人(GP)非常信任。我們選擇的LP都是超長線資本,像大學捐贈基金、家族基金、養老金、主權基金,這些錢都是要傳子傳孫的。高瓴只給這樣的投資者管錢,這些人也真正理解我們的戰略,大家之間有最少的隔閡。這種信任也是基於對人,哪天我不干了才要退出,只要我幹下去,幾十年就會永遠地支持下去。而只有你的資本是長期的,才有條件花時間和精力去思考什麼才是具有長期前景的生意模式,什麼樣的企業值得持有30年以上。
這種超長期投資人,總結來講,第一點是把基金做成超長期結構的基金,第二點是所投公司和投資基金的理念要完全一致。
《21世紀》:你的投資理念的最核心之處是什麼?
張磊:我要找的是具有偉大格局觀的堅定實踐者。
特別少的人,特別少的公司能夠有這個格局、執行力、能夠把公司願景推到那麼高的高度,我們就要尋找這樣的人。這個人怎麼找到呢?有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人海模式,到處參加各種會議,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跑。我們採用的是研究型模式,就是通過研究發現哪個是最好的商業模式,然後我們再尋找跟最好商業模式契合的最好創業者,我們再一起發展。
這種研究模式讓我們對事物有了深刻理解。如果理解的結果可以通過二級市場實現,我們就買入股票長期持有,如果沒有這樣的公司,我們就尋找私人市場,如果沒有私人市場,我們就自己孵化。這個是長期做投資的人才有的能力。
我舉個例子,2008年我們研究中國消費品升級,那時很多基礎消費品品類都被跨國公司佔領,寶潔、聯合利華就佔領了家用洗滌市場。我們看到這些跨國公司本質上是有歷史包袱的,無法抓住中國消費升級的趨勢,就找到了當時做洗手液的藍月亮公司創始人羅秋平,鼓勵他做洗衣液。我們現在是藍月亮唯一的外部投資人。而且第一天我們投入的時候公司本身是賺錢的,但我們成功地說服他不要賺短期的錢,要勇於進入新的品類,打敗跨國公司,變成中國洗衣液的第一名。於是我們投資了以後,把它從一個賺錢的公司先變成虧損的公司,但這只是短期的虧損,今天賺的錢是原來的十倍,怎麼做到這一點?就是通過更深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使得我們有能力容忍短期的虧損,從而帶來更大的格局。這個創業者有這個夢想,跟我們的理唸完全一致,所以大家在一起才能做出一番事業。我們的投資從某種角度上講有點像孵化器,但更像是思想的孵化器。
真正的護城河
我經常在公司內部強調我們要善於甄別「虛假的護城河」,譬如政府保護,這類的護城河隨時都有可能崩潰。而長期創造最大價值的,並用最高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大價值的才是企業「護城河」的本質。
《21世紀》:你提出「在關鍵的時點投資關鍵的變化」,如何定義、判斷這兩個「關鍵」?
張磊:要研究,只有研究才能讓你對變化有理解。研究是基於深刻的對事物本質的研究,方法見仁見智,有的人看一兩個季度,有的人看一兩年,有的人看盈利,我看東西是看看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東西。我看的不是形式,我看的是一個人本質上給社會有沒有創造價值,只要你給社會創造很大的價值,早晚你會給所創的公司創造價值。
我把投資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零和遊戲,一種是蛋糕做大遊戲。很多人的投資是前者,比如pre-IPO這種,我個人是不相信零和遊戲的。我喜歡把蛋糕做大的遊戲,就是我的思想、資本不能創造價值,我是不會投資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就更需要對關鍵時點和關鍵機會的把握。什麼是關鍵時點?就是大家都看不懂的時候。關鍵變化是什麼呢?如果是一成不變的事情,實際上很容易被看見,這個世界永恆的只有變化。只有在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去跟別人有不同的觀點,而且是產生非常長期的不同觀點。
我關注的是創造多大價值的機會,這就是我說的深入基本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多年來一直堅持持續深入的跨時間、跨地區、跨行業、跨類別、跨線上/線下的行業研究,所以高瓴能夠深刻理解這些行業的長期內在發展規律和業務邏輯,從而準確把握行業與市場的變革要素和時點。
《21世紀》:你提出「把最好的生意模式帶給最好的企業家」,如何定義、判斷這兩個「最好」?
張磊:各種生意模式都有非常不同的變化。比如說簡單的是賣產品的,但是如果提升附加值就可能變成賣一種服務,如果再抓住關鍵機會可能變成一個平台,使賣產品和賣服務的人都可以用這個平台。生意模式博大精深,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企業家能看清楚生意的本質是什麼,他的理念和格局觀就是不一樣的。
《21世紀》:你並沒有過創業經歷和管理企業的經驗,你怎麼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呢?
張磊:你說得對,但我有兩點優勢。首先,我們有幸天天跟最好的企業家打交道,而且是與他們發生劇烈變化的那段打交道,經常參與到偉大企業的創造過程中去,不管是當年的百度、騰訊、京東,還是今天的藍月亮,去哪兒網。這個過程中你是有很大優勢的,因為自己只做一家企業的話,你有可能被侷限於自己的行業和自己的事業,當你天天跟各種各樣的企業打交道,從消費、互聯網到先進機械製造,甚至水泥,你就能夠找到偉大企業的共同點。
第二,我做高瓴本身也是個創業,從這個角度來講我也是個創業者,在這個過程中我學習了很多,瞭解了文化、理念、人生的各種取捨。我也能夠把自己的經驗、情感與優秀企業家們分享、溝通。能否有通感,能否做到換位思考,是很重要的。我自己創業的過程,幫我更好地理解創業。
《21世紀》:優秀的商業模式需要有「真正的護城河」,你是怎麼發現、區分的?
張磊:這是很好的問題。可能永遠沒有正確答案。
我覺得「真正的護城河」是長期創造最大價值的,而且用最高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大價值。怎麼創造這種價值,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時代是不一樣的。在美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品牌是最大化、最快創造價值的「護城河」,而隨著互聯網對品牌的衝擊,品牌價值的護城河又不見得是最高效的方式,有人說在網上通過意見領袖創造價值效率更高。如我剛才說的,這個世界永恆的只有變化,護城河也不可能不變,優秀的公司是當互聯網大潮襲來時,能夠深挖自己的「護城河」,主動擁抱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如果一家企業亙古不變,這種企業永遠不值得投資。從這個角度上講,政府保護類型的「護城河」是非常脆弱的,這類護城河隨時都有可能崩潰。我最看重的「護城河」是有偉大格局觀的堅定實踐者去挖造的護城河,這些人能不斷地根據變化作出反應。那些賺快錢的人逐漸會發現他的路越走越窄,堅持做長期事的人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最大的風控是選人
這樣的風控是個自我選擇的過程,目光長遠、想做大事且有大局觀的企業家跟我們本身就很容易契合,而著重小利、玩零和遊戲的人跟我們也不太適合。
《21世紀》:你們的風險控制的手段、流程和主要關注點是什麼?
張磊:財務上的風控都會做,這是基本的。但我們最重要的關注點是選到最合適的企業家。這個人能不能既有格局觀,又有執行力,還有很深的對變化的敏感,以及對事物本質的理解,我覺得這種人很難找,大部分人都是在某一時期對某一方面會很好,但是有的人能夠通過和外面的交流把自己提升。
比如去哪兒網的創始人莊辰超和藍月亮的創始人羅秋平,一個代表互聯網,一個代表消費品。莊辰超,雖然年輕但多次參與到創業的過程,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對事物的洞察力,他能夠在關鍵的時期把控股權賣給百度,說明他有很大的格局觀,他的人生夢想是做成中國最大的旅遊搜索平台。羅秋平本來可以過非常安逸的生活,不用冒這麼大的風險,但他的人生夢想就是成為中國日化的第一名,打敗跨國公司,變化給了他這個機會,他也抓住了關鍵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他願意放棄小富即安的一年一兩億利潤的公司,不惜在前一兩年把公司做虧損,為了未來開闢一個新天地,這是很強的格局觀。
這樣的風控理念反而是個自我選擇的過程,目光長遠、想做大事且有大局觀的企業家跟我們本身就很容易契合,而著重小利、玩零和遊戲的人跟我們也不太適合,走不到一起,對我們來講反而省了很多功夫。
當然,有的企業家可能在某個領域內受不同的人影響,突然到了某個時間點不會把追求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作為目標,有的人想去賺快錢了,有的人選擇了更安逸的生活,我覺得這都可以理解。這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大家互相很坦誠,你要有這種變化,就很坦誠地告訴我。好在到現在我還沒有遇到這種事情。
《21世紀》:投資了最好的企業家,又如何與他們形成良性、長期的夥伴關係?
張磊:我覺得這個時候就要擺正投資者的位置。我們這些年做得最好,就是永遠擺正自己是投資人的位置,跟公司的創始人保持非常靈活的合作,這也令我們相對比較超脫,避免在公司運營上介入太深,同時我們通過深入研究形成的戰略格局觀點還可以幫助企業。
三個哲學觀
「守正用奇」語出老子《道德經》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引申自《論語》,是說看準了好的公司或業務模式就要下重注;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是說只要做正確的事情,不用去到處宣傳,好的企業家會找到我們。
《21世紀》:你的投資哲學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抑或是一種結合?
張磊:我們整個公司雖然看起來像西方企業的做事方式,但我真正的投資哲學是源於中國的。
我有三個哲學觀,也是在公司裡反覆強調並實踐的。分別是:「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守正用奇」語出老子《道德經》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引申自《論語》,是說看準了好的公司或業務模式就要下重注。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是說只要做正確的事情,不用去到處宣傳,好的企業家會找到我們。
《21世紀》:從高中讀《資本論》的少年,到考入人大,再到耶魯求學。你個人性格、思維模式、行事方式中的變與不變是什麼?
張磊:我對自己相信的東西的天真的追求始終不變,我相信的東西都會一直追求下去,甚至這個過程會顯得非常地天真。
我變得更多的是能夠更加理解這個世界與社會的複雜與多樣性,更加寬容了。更加寬容以後,使人更容易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諒解別人,考慮別人的問題。
《21世紀》:你最尊敬、認同的投資人是誰?大衛·史文森先生對你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張磊:我肯定是巴菲特的堅定信念執行者。我們更認可的是長期持有,很多人只是簡單的價值投資者。巴菲特早期投資是撿便宜的思路,後來才變成了長期持有的思路,所以我更認可、學習巴菲特的中後期投資。從大衛·史文森身上,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他對自己的信念像宗教一般地信仰,他可以去華爾街賺很多錢,但他都不去賺,就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21世紀》:他是你未來成長的目標和榜樣嗎?
張磊:每個人最後都要做自己,我從每個人身上都能學到很多東西。
《21世紀》:你覺得成功的投資人需要有哪些特質?
張磊:我在2005年創建公司的時候,我對我想招的員工的特質說了三個詞,就是好奇、獨立與誠實。對想幹大事的,想有更高成就的人,除了這三點以外還要有一個很寬容,很能夠欣賞別人,還要有很強的想像力。你能釋放自己的想像力,第三個是很好的身體。
《21世紀》:你在創業高瓴過程中的最深感觸是什麼?你本人的領導風格是怎樣的?
張磊:創業中感觸最深的是對價值觀的堅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領導風格有點兒無為而治吧。我只要信任你,就會給你足夠的空間去發揮與發展
21世紀經濟報導 張勇 北京報導 2014-03-28
從行業利潤尋找投資目標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04/blog-post.html雖然業績只係每半年/每季出一次,但中國統計局每個月都有行業利潤俾人跟下,算係唔錯
水務股 | | 動態市盈率 | 日均成交金額 | |
0371.HK | 北控水務集團 | 42.23 | 186,068,306 | 水務 |
1363.HK | 中滔環保 | 36.0267 | 70,787,576 | 水務 |
0270.HK | 粵海投資 | 10.7149 | 60,571,098 | 水務 |
0967.HK | 桑德國際 | 20.1032 | 34,400,207 | 水務 |
1065.HK | 天津創業環保股份 | 15.4846 | 15,718,360 | 水務 |
0855.HK | 中國水務 | 12.7198 | 12,412,305 | 水務 |
1129.HK | 中國水業集團 | 27.6593 | 4,329,633 | 水務 |
呢批水務股值得留意,因為首2個月利潤增長最勁,而且日均成交額都足夠,市盈率只供參考,唔係核心市盈率,除左粵海比較熟,其他未有研究,東江水水費年年加,粵海盈利係穩定兼有增長,香港加水費只係政府收多左錢,唔會益到粵海的...但由香港政府突然加水費黎睇,可能政府知道未來水價有上升壓力加大,再唔收返多d錢就影響庫房收入,比起投資電,投資水好似可靠一點?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企业名称 | 省、自治区、直辖市 | 所属行业 |
山东金诚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省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省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省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省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宁夏宝塔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 | 江苏省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金澳科技(湖北)化工有限公司 | 湖北省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盘锦北方沥青燃料有限公司 | 辽宁省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山东万通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省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 | |
呢堆係500強民企(2012),不過無o係香港上市,香港上市既石化股真係唔多識,只搵到以下3隻
| | 動態市盈率 | 日均成交金額 | |
| | | | |
0342.HK | 新海能源 | 11.3247 | 51,064,694 | 石油與天然氣的煉製和銷售 |
0934.HK | 中石化冠德 | 40.8291 | 39,934,928 | 石油與天然氣的煉製和銷售 |
0852.HK | 海峽石油化工 | 4.5859 | 4,044,976 | 石油與天然氣的煉製和銷售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天瑞集团有限公司 | 河南省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浙江省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河南省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福建省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 | 浙江省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湖南五江轻化集团有限公司 | 湖南省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江苏华尔润集团有限公司 | 江苏省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兆山集团有限公司 | 浙江省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呢個行業更加唔識,只可以上網搵,民企有呢一堆,唔知做乜既,好似係玻璃有份,天瑞搵到係做水泥,红狮控股集团是一家专业生产高标号水泥的大型企业 | | 動態市盈率 | 日均成交金額 |
0914.HK |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 | 15.6421 | 453,442,290 |
3323.HK | 中國建材 | 5.9674 | 198,380,116 |
1313.HK | 華潤水泥控股 | 12.1916 | 74,657,395 |
2009.HK | 金隅股份 | 7.6636 | 41,334,114 |
0691.HK | 山水水泥 | 7.4474 | 36,584,466 |
1312.HK | 聯合水泥 | 49.6561 | 13,922,513 |
2233.HK | 西部水泥 | 8.883 | 13,697,690 |
3300.HK | 中國玻璃 | 14.6286 | 11,523,745 |
1136.HK | 台泥國際集團 | 7.7148 | 10,778,421 |
3386.HK | 東鵬控股 | 9.5296 | 8,569,641 |
0743.HK | 亞洲水泥(中國) | 9.3662 | 7,610,267 |
1893.HK | 中材股份 | 10.5959 | 4,295,495 |
0803.HK | 昌興國際 | -25.1715 | 633,599 |
0366.HK | 陸氏集團(越南) | 8.9091 | 440,860 |
0695.HK | 東吳水泥 | 34.4271 | 251,647 |
3313.HK | 雅高礦業 | -4798.222 | 223,900 |
1252.HK | 中國天瑞水泥 | 7.7336 | 54,812 |
汽車製造
| | 動態市盈率 | 日均成交金額 | |
2333.HK | 長城汽車 | 11.1841 | 359,379,342 | 汽車製造 |
1211.HK | 比亞迪股份 | 163.3138 | 325,961,081 | 汽車製造 |
0175.HK | 吉利汽車 | 7.9512 | 254,241,271 | 汽車製造 |
0489.HK | 東風集團股份 | 7.0265 | 137,091,611 | 汽車製造 |
1114.HK | BRILLIANCE CHI | 13.8654 | 133,424,227 | 汽車製造 |
2238.HK | 廣汽集團 | 15.8486 | 70,069,754 | 汽車製造 |
1122.HK | 慶鈴汽車股份 | 12.1454 | 2,266,105 | 汽車製造 |
汽車應該都唔洗我介紹,但銷量增長真係睇唔出利潤增長咁多,唔知係邊間公司推動
呢個行業中國南車1766,南車時代3898,1101熔盛,317廣船,中國好似無咩上市公司做飛機,呢個行業我暫時只揀鐵路,因為盈利穩定好多
電氣相關設備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广东省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 | 浙江省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天能集团 | 浙江省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超威集团 | 浙江省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省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 浙江省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 | 浙江省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呢個行業香港上市有2間,天能,超威,唔怪得呢排有人炒,不過呢個行業盈利都係幾唔穩定,
總結
我只揀增長超過30%的行業來寫,共6個行業,投資就是很麻煩,如果你資金不多,只能買1-2間,應該揀增長最多個2個行業做研究,揀一兩間黎買,資金多可以分散行業投資...
其實我也不是6個行業都認識,比較熟的只有汽車,電池,鐵路設備...
1.汽車銷售數據暫時印象中最好係廣汽,東風可能追落後,長城增長放緩,吉利重整緊,黑馬!
2.電池太難估,風險太高,要再睇,行業變化好快
3.鐵路設備最近炒起左dd,呢個等調整返再買吧
4.水務股真的不熟,但可以從估值唔高的公司研究,如果有可能高增長,回報就很高
5.石化,完全唔識....
6.水泥都唔識.......
呢d數據,可能已經反映哂,但行業仍然有機會繼續向好,未來都有上升空間...
阿里IPO報告B2B數字之書:B2B將在信息數據交易間尋找最佳模型 種IT的田
http://xueqiu.com/7589343933/29137425阿里巴巴集團於北京時間今天凌晨提交了F-1表格,表明其在美上市正式進入倒數計時。作為阿里集團的組成部分,這份上市文件中對阿里B2B提到了哪些信息?由於阿里巴巴B2B2012年中完成退市,其B2B數據一定時期內出現缺失,因此,我們通過對IPO數據的提取,製作了這份阿里巴巴B2B數據補完計劃,i.e.阿里巴巴B2B事實之書,希望借此觀照阿里巴巴B2B的發展,從而判斷國內B2B的發展走勢。
首先,吐個槽,當我對報告使用「B2B」進行檢索的時候,0這個檢索數實在讓人唏噓。
查看原图由於B2B關鍵詞失效,我們只能按照產品和業務分部進行檢索,試圖發現B2B的相關信息,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我們先看一下這些關鍵詞的提及次數,小夥伴們一起感受下:
查看原图1.阿里B2B是誰?
Ok,反過來,我們看下阿里對以上關鍵詞的描述:
查看原图阿里B2B與阿里生態系統的關係
查看原图1688.com和alibaba.com描述為批發商與零售商的批發市場;速賣通則主要為零售商和海外消費者的零售市場。
2.阿里B2B的用戶規模與運營數據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註:數據均來自阿里巴巴的財報,2012年數據取自2012年Q1)
2011年「誠信門」事件爆發後,阿里的內部違規會員清退造成付費用戶規模的增長停滯,乃至出現2012年Q1財報中披露的付費用戶規模的負增長的局面。而2013年阿里巴巴的付費會員數出現6.25%的正增長。
3.阿里巴巴B2B營收數據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註:2013年數據將2013年3月底年報數據*20%與2013年後9月數據相加得出,20%的比例設定考慮到春節的季節性效應)
營收方面出現類似的趨勢,2012年營收規模與2011年持平,2013年則較2012年出現9.3%的增長。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整體數據出現了正向增長,而國內營收仍然處在緩慢下滑階段,這與阿里巴巴2012年CBU的分拆,人員結構的調整,此後阿里巴巴中國向線上交易模型的轉型不無關係。
營收方面仍有一塊需要注意的項目,阿里提交的文件顯示,2013年後9個月其他收入達到11.89億元,而這筆收入來自小微貸款(micro loan)的收益,這已經超過阿里巴巴中國營收的1/2,超過阿里巴巴國際營收的1/4。而在此之前,這部分收入往往被認為歸於與支付寶同屬於阿里金融旗下的阿里小貸當中,不計入上市公司的資產。
4.阿里巴巴B2B佔阿里巴巴總營收的比例為15.87%。
考慮到阿里巴巴推動的CBBS體系,我們認為阿里巴巴B2B佔全部阿里上市公司的營收將可以作為阿里CBBS整體體系運行效率的反映指標。考慮到阿里產業帶的推進,淘寶與阿里巴巴B2B的打通,我們預計這一數值在2014年有望繼續上升。
5.我們的一些想法和結論
阿里巴巴對B2B一詞的拋棄有些出乎意料,上市文件中一字未提這可能與阿里對整體上市企業的業務分部設定有一定關係。
阿里對小企業的強調。IPO文檔的重要的概念部分,僅提及小企業(Small Business),而非B2B常講的中小企業(SME),這或可看成阿里對其B2B業務的一次再定位。小企業的靈活性、適應性本身就與C2B的一些要求相契合(柔性化生產與社會化供應鏈)。
IPO文件中提到的茵曼走的是從生產商到淘寶店到天貓店的變遷之路,而阿里內貿B2B的新發展將把重心放在打造重要的供應鏈上游上,這時這些生產力量並不一定直接變為對C,卻成為整個生產商——批發商——銷售者鏈條中的上游,而以其為中心,則將再打造一條供應鏈。
阿里小貸對阿里B2B,乃至整個系統的作用不容忽視。儘管阿里小貸的主要人群被認為是天貓與淘寶店家,但是其借貸行為本身會作用在供應鏈,也就是他們的上游鏈條上,阿里巴巴中國和淘寶打通後,這一對接變得更加順利,再加上阿里對B端在線交易的推進,以及小貸的細微政策走向,將為B類在線交易的增長帶來新的增長點。
關於支付寶支付的GMV。我們看到阿里巴巴中國的支付寶GMV高達745億人民幣,而這一數字僅是在B端支付覆蓋率並不高的情況下實現的。這裡可能有幾種暗示,一,未來支付寶(即在線交易)的GMV將為阿里巴巴帶來新的營收貢獻,直接的是佣金體制,間接的則是支付寶沉澱資金的利息沉澱;二,未來支付寶如果打包進入上市公司,那麼這部分數據與支付寶數據的結合無疑將產生一個更好的資本故事,考慮到B2B行業從會員費機制求變的迫切需求,我認為這反映了阿里巴巴未來向佣金體制轉變預留的數據基礎。
關於阿里巴巴上市對B2B上市企業的估值影響:一種觀點認為阿里巴巴上市,高市盈率將炒高電商類股票的估值,自然也包含B類電商公司;而我的觀點是由於阿里巴巴上市公司中B2B一類業務的營收可以獨立剝離統計,一個準確的、較其他B2B企業較大的數據將限制其他B2B上市公司的估值,尤其是在美國或者香港上市的B2B企業,慧聰網可能首當其衝。阿里無法鎖死B2B企業的發展空間,卻鎖死了他們的估值泡沫。
關於B2B的未來發展:阿里儼然不再是一個B2B公司,交易數據和信貸數據的積累與持續的推廣將把阿里打造成一個不折不扣的數據公司,乃至金融公司;而其他的B2B企業很難實現如此廣泛的系統性,B2B企業仍將在信息、數據、交易三者間尋找自己的最佳模型。
關於阿里報表中的海外業務,我的個人建議是把海外業務與阿里巴巴國際直接掛鉤(含阿里速貿通),因為這才是海外業務的真正含義。阿里的海外業務,目前簡單來說就是出口業務。在外貿集體不景氣下要求阿里一家獨大並不現實。另一方面,請不要忘了這部分業務的ARPU,遠高於阿里巴巴中國。對於阿里而言,我個人認為外貿未來會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無論是阿里巴巴國際的業務,還是阿里在美佈局的ShopRunner與11 Main。
作者微博:B2B行業資訊
作者網站:我愛B2B話題社區
美國《新聞週刊》:如何尋找下一個Facebook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44以下為文章全文:三月的一天,陽光明媚。伽甘·比亞尼(Gagan Biyani)來到加州門羅帕克沙丘路2550號的一間會議室裡。雖然這個年輕人領導的Sprig公司至今仍然默默無聞,但他卻滿腹野心。在這間看似平凡的硅谷辦公室裡,比亞尼和他公司的命運將就此改變,因為他將向Greylock Partners推介自己的商業計劃。
這個房間很普通——一塊白板、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但在這位初出茅廬的CEO眼中,這裡卻有著神奇的魔力。「走進房間後,我看到的第一個人是裡德,大衛也在那兒,安尼爾也是。」比亞尼興奮地說道,「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那天坐在房間裡的,是硅谷最有份量的幾位風險投資家:大衛·斯澤(David Sze)、安尼爾·布斯里(Aneel Bhusri)和裡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以及所有的Greylock合夥人。他們支持的企業中不乏Facebook、LinkedIn、Pandora、Dropbox和Airbnb這樣如雷貫耳的創業明星,但他們當年決定投資時,這些公司的規模並不比Sprig大多少。對於一位全心投入的創業者來說,能在這裡闡述自己的商業計劃,猶如登上了創業聖殿一般。
Greylock每年都會審查數千份商業計劃,但大約只有20家左右能夠有幸當面接受全體合夥人的檢閱。在這些企業中,最終只有一半能獲得投資。比亞尼的任務就是向這些風投大亨展示Sprig的價值。然而,除了在「創業聖殿」推介自己的理念外,比亞尼當天最大的收穫,還是得以親眼目睹Greylock是如何選擇投資目標的。
比亞尼還學到了一條意外的經驗:如果合夥人開始對你的創意展開爭論,那你多半表現不錯。這意味著他們希望進一步瞭解細節信息。當然,比亞尼當時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只顧著緊張了。比亞尼為Sprig制定了野心勃勃的計劃:他希望打造一個餐飲界的Uber——只需一通電話,便可隨時隨地配送美食。但無論是目標市場還是創意本身,都沒有經過任何驗證,所以風險巨大:Sprig需要花費數百萬美元,而且數年內將分文不賺,物流系統也將成為一大挑戰。
布斯里提出了很多問題。作為Workday聯合創始人兼CEO,他對創辦科技公司的流程瞭如指掌。他對Sprig的可行性進行了深入探究,比亞尼都一一作答。要知道,他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為此次宣講會做準備。但布斯里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與另外一位風投大亨展開了越發激烈的爭論。隨後,意料之外的一幕發生了。曾經力主Greylock投資Facebook的斯澤開始為Sprig辯護。對比亞尼來說,這簡直不可思議。他親眼目睹了當今硅谷最大牌的兩位投資人為了他的公司展開了唇槍舌戰。
在介紹完自己的創意後,這位年輕的CEO懷著莫可名狀的興奮之情離開了會議室。「我這輩子從沒在一間屋子裡看到這麼多牛人。」他說。很快,他就如願以償:Greylock同意向其投資1000萬美元。
兩年前獲得Greylock投資的社交媒體網站Nextdoor創始人尼拉夫·托利亞(Nirav Tolia)表示,對一家創業公司來說,得到Greylock的支持不僅意味著資金到位,更標誌著「你的公司得到了教皇的祝福」。當那筆交易公佈後,其他風險投資公司也主動要求投資Nextdoor。「這些公司會說,『我並不知道Nextdoor,但我知道大衛·斯澤擔任董事,所以我也會投資。』」
當房地產創業公司Redfin CEO格林·科爾曼(Gleen Kelman)獲得Greylock的投資後,一位合夥人讓他寫下希望哪些人加入董事會。不久後,他的第一選擇、Carmax創始人奧斯汀·裡甘(Austin Ligon)如願成為Redfin的董事。「我當時感覺如果我寫的是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肯定也能實現。」科爾曼回憶說。
類似的事情並不少見。Fox前COO彼得·切寧(Peter Chernin)也因為Greylock的投資而加入了Pandora董事會。「他們既懂得選擇企業,又擅長打造企業。」他解釋說。
雖然現在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曾幾何時,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Pandora和Tumblr在很多人眼中的確只是一番空想。然而,Greylock恰恰可以從這些令其他人望而卻步的創意中看到機會。Airbnb就是很好的例證。
當Greylock 2009年投資這家度假房屋租賃網站時,很多人都將其視作異類:誰會通過互聯網把自己的房子租給陌生人?然而,僅去年一年,從拉斯維加斯到加德滿都,全世界有多達600萬人使用這項服務租到了物美價廉的房屋。這家公司雖然至今仍未上市,但其今年1月的估值已經接近100億美元。
「當一個創意夠大、夠誇張時,它不是瘋子,就是天才。」霍夫曼說,「你的任務就是搞清楚它到底是哪一個。」
激化衝突「有很多關於我們投資決策的神話。」斯澤最近在沙丘路的辦公室裡接受採訪時說。那裡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一間間的房屋和隔間錯落有致,樓下就是News Republic銀行的一間支行。但有一面牆卻顯得與眾不同:用黑色油漆畫出了一棵細長的樹,枝葉向外茂盛地生長。每一根分支的盡頭都連著一個小小的掛鉤,掛著斯澤使用過的每一部手機和每一台移動設備——從磚塊一樣的US West到蘋果Newton,再到iPhone。
這是為了通過一種具象的方式提醒人們:科學技術過去20年的快速變化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很多時候,斯澤都親身融入了這場變革,並在其中努力尋找著推動變革的公司。
「很多投票系統都是以一致的意見為導向的, 人們必須100%達成統一。」斯澤說。但Greylock卻有所不同。幾年前,該公司的合夥人對他們的宣講會進行了分析,並將他們的交易分成三類:一致討厭的、一致喜歡的、存在爭議的。結果顯示,最後一種反而能給Greylock帶來最大的收益。
Facebook、Pandora、Airbnb都曾引發過激烈的爭論。在Airbnb的問題上,斯澤就與霍夫曼存在很大的分歧,他堅信這個創意沒有前景。幸運的是,霍夫曼沒有輕易放棄,才最終給Greylock帶來了巨額回報。「我們在尋找異常和極端案例,」斯澤解釋說,「所以我們會努力激化這種衝突。」
世界上沒有幾個團隊比Greylock更瞭解科技創業公司的興衰法則。該公司的11位投資合夥人要麼創辦過重要的創業公司,要麼投資過這樣的公司。斯澤曾是Excite的首批員工之一,這是谷歌(微博)誕生前的一款搜索引擎。該公司的其他合夥人則來自於eBay、雅虎、Mozilla、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我們認為,從事過這種運營工作且每天與之相伴的人,肯定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斯澤說。
當斯澤2000年加盟Greylock時,世界與今日大不相同。當時沒有iPhone,沒有Twitter,沒有Facebook,筆記本雖然已經誕生,但卻重得像水泥塊一樣。那時的Greylock同樣過得十分艱難,它已經憑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Teradyne、Neutrogena、Prime Computers的投資建立了聲譽,但在西海岸卻遠未站穩腳跟。
斯澤來到Greylock的任務就是改變那種現狀。這位耶魯大學和斯坦福商學院的高材生彼時剛剛從Excite離職,計劃在風投界打出一片天地。那時候的硅谷,沒人把Greylock當回事兒。而如果無法進入最核心的圈子,也就意味著你根本不可能率先接觸到最優秀的企業。「我原本不可能接受Greylock的投資。」霍夫曼回憶說。2004年的他正在為LinkedIn尋找投資人。
當時剛剛離開PayPal的霍夫曼已經選擇了一些投資人,但與斯澤的溝通卻讓他改變了注意。這位年輕的風投家談起LinkedIn的方式與其他投資人截然不同。他對這家公司的運作方式有著濃厚的興趣——應該聘請什麼人,應當如何吸引用戶,甚至連網站的設計都有著周全的思考。這讓霍夫曼感覺像是在跟創業夥伴聊天,而不是在與投資人溝通。「你肯定希望選一個願意與之一同奮戰的人。」他解釋說。而當LinkedIn上市後,霍夫曼也決定出任Greylock的合夥人。
不久後,Facebook誕生了。當斯澤2005年第一次看到這家公司的商業計劃時,他並沒有抓住機會。「我有幸在它僅值1億美元時瞭解到它,但由於我正忙於完成另外一筆交易,所以錯過了那次機會。」他回憶說。一年後,Facebook的估值飆升到5.5億美元。當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著手啟動新一輪融資時,斯澤親自找上門來。
在Greylock的歷史上,很少有哪筆交易能像Facebook那樣引發這麼大的爭議。令該公司的合夥人爭執不休的問題在於:這樣一家發展模式未獲證實的公司,憑什麼值這麼多錢?更何況,它還要面臨MySpace、Friendster和Tickle等諸多競爭對手的挑戰。當時沒人知道Facebook會成為最終的贏家。但斯澤卻不肯放過這次機會,他闡述了很多Greylock合夥人未能預見到的前景,包括社交媒體如何自我成長,Facebook如何突破大學校園的範疇,人們如何渴望相互聯繫。
最終,Greylock的合夥人同意向Facebook投資,並開出了該公司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巨額支票——1000萬美元。曾在更早前投資Facebook的Accel合夥人吉姆·佈雷耶(Jim Breyer)記得,當時有一位Greylock合夥人給他打電話說:「我只想再確認一下:我們這筆交易值不值?」
截至今年5月,Facebook的估值已經達到1600億美元。
競爭激烈「我昨晚只睡了三個半小時。」霍夫曼說這話時,正在門羅帕克的Rosewood酒店裡享受早餐。透過他面前的巨大玻璃,可以一覽硅谷的美景——棕色的灌木在聖克魯斯山上蔓延開來。在這裡,霍夫曼是一個傳奇。在企業家眼中,他屢屢創業成功,堪稱典範。
而在宣講會上,他卻總是能幫助神經緊張的創業者恢復平靜。有人甚至回憶說,霍夫曼曾經在一次宣講會上用他們二人都很喜歡的一種棋盤遊戲與他開起了玩笑。而在專門啟發創業者的個人網站上,霍夫曼也公開了LinkedIn早期的商業計劃書,而且在上面添加了很多註釋,指出了自己當初所犯的錯誤,以及應該做出的改進。
那天早上,霍夫曼的日程排得很緊。除了是Greylock合夥人外,他仍然擔任LinkedIn董事長,而且要立刻出發飛往韓國,與三星的高管討論如何為三星手機開發LinkedIn應用。但在動身前,霍夫曼還要處理完Greylock的業務。過去3天,他一直在追求一家採用「隱身模式」的公司——硅谷用這種說法來指代那些不願透露自己計劃和行蹤的企業。
不過,霍夫曼還是在早餐過程中從該公司的一位聯合創始人那裡瞭解到所有細節,他確信這是一家值得投資的企業。霍夫曼很快召集了一次宣講會,進展也很順利。但現在,他的任務是盡快讓Greylock做出投資決定。在當今世界,一流的創業公司不會等待太長時間——Greylock的兩家競爭對手已經決定投資。
頂級風投之間的競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包括紅杉資本、Accel、Benchmark和Andreesen Horowitz在內,Greylock的主要競爭對手幾乎在每筆交易中都會相互廝殺。Twitter和Facebook的龐大估值吸引很多投資人湧入硅谷淘金,這也給一線風投帶來了充裕的資金。
Andreesen Horowitz最近剛剛發起了一隻體量15億美元的基金。去年秋天,Greylock融資10億美元,該公司目前管理的資金總額已經達到26億美元。正因如此,很多優秀的創業公司經常會一次性收到好幾筆投資要約——例如,除了Greylock外,Sprig還收到了另外三份投資意向。所以,現在的問題不再是風投如何選擇創業公司,而是變成了創業者如何選擇投資人。
「我不知道你是否瞭解我跟風投打交道的經歷,但他們的確不是太友好。」Twitter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 Williams)說——他的投資人曾經將他驅逐出公司。今年冬天,威廉姆斯開始為他的新公司Medium尋找融資。他有足夠的資本來挑選投資人:誰不想入股下一個Twitter呢?不過,威廉姆斯需要的其實並不是錢——得益於Twitter的IPO,他的個人淨資產已經超過20億美元。這一次,他想要的是更加無形的東西。
「對我來說,性格是最重要的東西之一。」他說。在選定投資人之前,他向其他創業者徵求了建議。其中的一通電話起到了重要影響。威廉姆斯與Digg聯合創始人凱文·羅斯(Kevin Rose)進行了溝通,Greyock是後者的投資方之一。威廉姆斯只想知道一件事情:當Digg瀕臨絕境時,促使Greylock投資Digg的斯澤是如何對待這位創始CEO的?要知道,只有當一位風險投資家的所有資金都將虧損殆盡時,才能真正看出他的秉性。「我反覆聽到的一種說法是,大衛總是會做對創業者有利的事情。」威廉姆斯說,「並不是所有投資人都能得到這樣的評價。」
今年1月,威廉姆斯宣佈Greylock將領投Medium的融資。在硅谷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有著難以名狀的因果循環:倘若Medium能夠獲得與Twitter近似的成功,那麼Greylock對Digg的投資或許仍將帶來回報。
招攬人才「嘿,約什,你們在Twitter時也是這麼幹的嗎?」
春日的早晨,舊金山豔陽高照。Greylock的年輕合夥人約什·埃爾曼(Josh Elman)的周圍坐滿了Nextdoor的產品工程師、設計師和管理者——這家創業公司希望將LinkedIn在職場的模式移植到鄰里之間。這間開闊的閣樓有很多扇巨大的窗戶,有一面牆上還印著一篇短文,題目是《我們的宣言》。程序員們的著裝充滿了極客的風格。
「等等,我覺得如果我們看看Facebook,或許會更有幫助。」埃爾曼一邊點擊他的筆記本一邊說。38歲的埃爾曼穿著橘色的T恤,正面印著貓咪圖案,下身搭配著牛仔褲和球鞋。如果不知情,你可能認為他只是前來聽取風險投資家意見的工程師和管理者中的一員。事實上,不久以前,他的確是他們中的一員。埃爾曼曾經幫助Twitter吸引了大批用戶。更早以前,他還曾經推出了Facebook Connect通用登錄服務,而且擔任過LinkedIn的首批產品經理之一。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多少人比他更瞭解如何打造一個社交媒體平台。而今天,他來到這裡的目的就是向Nextdoor的員工們展示自己的經驗,好讓他們再現輝煌。
Greylock對Nextdoor寄予厚望。他們一年多以前向其注資1500萬美元,自那以後,該公司已經經歷了高速發展。Nextdoor是第二代社交媒體平台中的一員,它們都是在Facebook和LinkedIn打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該公司瞄準了本地化市場——這也是當今消費科技市場最熱門的領域之一。例如,如果你的狗走丟了,或者你有一件東西要出售,不必非在社區裡張貼廣告,而是可以直接貼到Nextdoor上。該公司沒有營收,也沒有制定任何創收計劃,但他們手上的資金卻足夠生存好幾年的時間。在Greylock投資後的6個月,Nextdoor又從KPCB和其他投資者那裡獲得了6000萬美元融資。
儘管前景看好且資金充裕,但有一點必須牢記:在創業圈裡,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總是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Nextdoor的托利亞不久前剛剛被控肇事逃逸罪。他因為在高速公路上變道導致另外一輛車輛撞上隔離帶,但兩車並未碰撞。托利亞拒不認罪。
對Nextdoor而言,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須保持快速增長。該公司擁有規模龐大的團隊,其主要目標就是盡快吸引更多的用戶。目前,全美已經有3.5萬個社區使用這項服務,但他們並未披露具體用戶數字。這只是個開始,但要成為社交媒體行業的重要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知道,Facebook目前的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10億。
「我們在Facebook做這個東西時,在這裡放了很多按鈕。」埃爾曼指著屏幕說,「但現在已經清爽多了。我很喜歡。」
沒有幾家風險投資公司會向Greylock那樣深入參與企業的運營。但實際上,當企業通過宣講會獲得融資後,真正的困難才剛剛開始。而這恰恰是Greylock能給創業公司帶來幫助的環節。由於Greylock的合夥人也曾是創業者,所以他們知道要把一個創意變成真正的企業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如果能請到幫你應對所有狀況的人,而且這個人曾在互聯網歷史上最成功的兩家企業應對過這些狀況,你願意付多少錢?」托利亞問。目前,Nextdoor就碰到了這樣的困境,他們推出的新功能引發了用戶的不滿。斯澤還幫助Nextdoor回顧了Facebook遇到類似問題時的應對方案。最近,當Nextdoor的一位管理人員宣佈離職後,斯澤也出面說服他留下。
「當事態的發展超出你的預料時,你會真心感謝他們的影響力。」科爾曼說。當他想要尋找一名CFO時,由於公司規模太小,無法通過獵頭公司來完成這個任務。於是,Greylock的一位合夥人自告奮勇為他們提供幫助,不久後,Redfin便將Zappos前CFO克里斯·尼爾森(Chris Nielsen)招致麾下。
招聘是Greylock重點強調的一個方面。硅谷對人才的爭奪已經達到了慘烈的程度。美國的程序員和工程師已經無法滿足科技公司的巨大需求。對創業公司來說,這一挑戰尤其艱巨,因為大企業通常可以支付更高的薪水。當創業者想從大型科技企業挖角工程師時,往往會驚奇地發現,那位工程師的年薪超過100萬美元。現在,Greylock正在為其投資的公司公開招募40名高管和數十名工程師及程序員。
為了幫助這些企業招到頂尖人才,Greylock組建了一支內部招聘團隊。2011年,他們聘請了傑夫·馬考維茨(Jeff Markowitz)和丹·珀帝羅(Dan Portillo)兩位在硅谷有著深厚人脈的獵頭老兵。這些人已經為Greylock支持的創業公司招募了一些大牌人物:曾經把自己創辦的公司出售給惠普的湯姆·萊利(Tom Reilly)出任了Cloudera CEO;谷歌頂尖工程師丹·克蘭西(Dan Clancy)出任了Nextdoor工程總監;Netflix產品創新副總裁布倫特·阿伊雷(Brent Ayrey)跳槽到Creative Live擔任創新主管。除此之外,Greylock還會訓練創業者自行招募中端人才。例如,他們會分享所謂的「百人法則」——如果要獲得15個可行的候選人,至少要與100人進行對話。
脫穎而出傍晚時分,舊金山孵化器Hatch Today熱鬧非凡。這裡是創業圈的前沿陣地。狹窄的空間裡擺著一排排的小桌子,滿屋子的人都在忙碌地操作著各自的筆記本電腦。有些公司還掛出了自己的橫幅,有HashGo、WeblishPal、Swapdom,其中的很多公司都聞所未聞。沒有人注意到Sprig橫幅下面坐著的那個人。雖然異常安靜,但他或許是整個房間裡最有權勢的人。作為Greylock的一名合夥人,西蒙·羅特曼(Simon Rothman)一整天都呆在這裡,幫助Sprig研究如何將Greylock投資的1000萬美元用到實處。
「這家企業有他自己的節奏,它發展很快。這是少數幾家能像Uber或Lyft那樣引起人們共鳴的企業。」曾經擔任eBay汽車頻道負責人的羅特曼解釋說。如果一切順利,Sprig要不了多久就可以離開孵化器,自立門戶。到那時,Greylock同樣可以提供幫助。該公司擁有一家房地產中介,可以幫助其資助的企業租賃辦公室。不過,這是否會成為又一筆為Greylock帶來豐厚回報的交易,目前還難以判斷。
「所有人都可以告訴你一家企業可能失敗的原因。」斯澤說,「但真正的難題在於,你能否確定哪些原因有可能令某家企業獲得成功?」
來源:騰訊科技
通過國際比較尋找潛在的投資機會 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e3uc.html摘要:彼得林奇在演講中提到,他看股票三年後再動手,巴菲特的觀點是「二十年的準備,5分鐘的交易」。我們的過去10年的投資經驗也證明,從看公司到動手,也是兩到三年,成功的概率會大增。
經濟增長到了這個階段,人們需要什麼?什麼是經濟增長的瓶頸?
日本、
美國在這個階段發生了什麼事情?再通過國際比較,哪些行業、哪些方式有可能是解決我們這些需求的問題的有效方式,這樣就能找到潛在的投資機會。
(選定行業後看)誰增長得快?誰增長得健康?誰的產品是消費者最歡迎的?慢慢的就會分化,這種分化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
(估值)最簡單的辦法是把實業回報率作為一個標準,年化產業回報率15%是巴菲特的一個投資標準。
人的本質是貪婪的和恐慌的,賺錢的時候都很興奮,敲鑼打鼓去追,虧錢的時候都想著斷尾求生。而價值投資者,需要理性的歷史思考,克服大眾化的情緒,修煉出獨立的人格和情緒控制力,可以獨善其身。
拓寬視野看全球行業發展的變化
問: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到價值投資理念的?
歸江:98 年加入君安的時候就接觸到了。出於當時公司的戰略,讓我看的公司都是10年、5年大底的,別人沒有關注的。無論前期的君安以及後來的博時,這些機構都是當 時市場的領導者,而不是跟隨者。公司的領導者都努力想走在機構最前沿,通過發現機會、影響市場來賺錢。這就不得不逼迫大家在基本面研究方面,前瞻性方面走 在行業的前列,也就自然地走向了價值投資的方向。
問: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考慮過其他的投資方法嗎?
歸江:肯定也考慮過,一些短期的壓力,都會讓你去嘗試一些更靈活的賺錢方式。但幾乎所有營業部的老總都會告訴你,靠交易起家的那些大戶們,每年都在輪換。在機構裡面更是如此,幾乎沒有人用交易的方式獲得持續的生存。所以我越來越堅定基本面研究價值。
問:信璞投資成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產品,之前有報導說您和您的合夥人是在對過去的投資做反思,哪些是看對了也做對了?哪些是看錯了卻蒙對了?哪些成功可以複製?哪些失敗又可以避免?反思的成果是什麼?
歸江: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予廢則」。做投資也是一樣的道理。彼得林奇在演講中提到,他看股票三年後再動手,巴菲特的觀點是「二十年的準備,5分鐘的交易」。我們的過去10年的投資經驗也證明,從看公司到動手,也是兩到三年,成功的概率會大增。因此,我們覺得對股票,對行業的理解和白酒一樣,是需要放在安靜的地方慢慢醞釀的。我們這個團隊從出山到發行第一個產品,也遵循了這個基本的規律,團隊和投資的思路都需要時間醞釀。
這兩年主要是拓寬自己的視野。在過去我們擁有的是看中國市場的經驗,看行業也是,同行業的比較也是$萬科A(SZ000002)$,$保利地產(SH600048)$和$金地集團(SH600383)$, 始終沒有脫離本土。但是看房地產的大周期,這些企業沒有經歷過,我們也沒有經歷過。因此,這兩年我們站到全球的視角,房地產的歷史,美國的、日本的、香港 的、台灣的,對這些國家和地區50年左右週期的數據我們做了分析。在這基礎上理解我們現在的房地產是處於什麼樣的階段,這對我們後續的投資策略會有很大的 幫助。
問:這個影響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歸江:體現在週期的理解,不同行業、不同策略,最後哪些企業能生存下來,哪些成功是可以複製的,哪些是曇花一現的。這裡面肯定隱藏著中國未來5-10年房地產的配置策略。
上 周我去參加野村的一個研討會,包括三井不動產、東京交易所的REIT事務專員,他們對房地產週期的理解就尤為深刻。他們回顧自己那個時代東京人,80年代 畢業,90年代買房,在租金回報率很低的時候大家都認為房價的上漲會彌補一切。但回到現在看,租金回報率的確回到了6-7%,但卻是通過房價下跌一半後實 現的。而現在的日本年輕人都開始習慣租房了。這種大的消費習慣變化對房地產週期的影響非常大。
我們非常關注日本市場,因為日本經歷了非常大的週期,從高速發展到衰退,而即使經歷了這樣大的衰退週期,還是很多優秀的企業發展起來。我們從這裡面尋找投資策略、行業配置、個股選擇的方向。
大家都想跟美國比,但美國是不具可比性的,它是全球能發鈔票、有強大的軍事霸權、美國的企業家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世界只有一個美國,所以我們也得補充日本、德國和台灣的經濟特性來預知中國的經濟結構。
像白酒,所有的價值投資者都在買白酒,那台灣的白酒經銷商告訴我們,台灣在經濟最瘋狂的時候,曾經消費了全世界80%的路易十六,而現在中國可能消費了全世界150%(還有很多假酒)的路易十六,這個規律是不是很接近?所以只看當下$貴州茅台(SH600519)$的業績,很難指導你的方向。
所以這種對經濟週期的理解、對企業史的理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大多數優秀的長線投資者往往是歷史出身,或者像芒格一樣一生中大量的精力投入於人類行為和歷史的研究。只有擁有足夠長的視野,特別在新興經濟體中,大家都在看著當下,你能看得更長遠,可能未來的贏面就更大。
所以這就是我們這兩年做的事情。當很多規律性的數據羅列出來的時候,投資的結論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並不需要我們過多主觀的想像。
像 家電行業,很多人說,家電的多元化可以帶來價值,可以帶來更高的增長。但是你把日本過去50年的數據拿出來,冰箱、洗衣機到了十年普及期以後,就是一條平 的直線,而空調是直線向上走。通過日本的白電歷史數據可以發現,冰箱、洗衣機經歷了一輪產業升級後接著就是價格戰,日本的白電企業,除了空調行業,大部分 時間都是增長停滯期,產品同質,產能過剩和全行業虧損。白電行業的多元化在全世界看來不但沒有帶來增長,只有帶來困境。數據告訴我們,可能只做空調的企業 才是成長性最好的。大家很多想當然的觀點,我只要一張圖就可以駁斥,這並不需要博士學歷和幾十年的行業工作經歷,而在於你的基本功、數據找到了沒有。現在 回過頭去看,過去我們投格力賺了很多錢,當時是看重朱董這個團隊,其實還是有很多偶然因素我們沒有認識到。如果十年前我們有這些數據幫助我們,那我們的理 解會更深刻,收益也會更好。
問:剛才講的主要是成功的經驗,那麼又有哪些失敗可以避免呢?
歸江:過 去我們可能因為一些短期的爆發性增長和盈利關注並投資了一些行業。但事後證明,我們沒有能力理解那些行業,更是在一個錯誤的時機研究一個行業。比如早期的 光纖行業,農藥行業,以及最近的太陽能行業。全世界都學會用一兩年的短期暴利把中國人圈進來。一旦中國人的產能投放,這些暴利馬上就煙消云散,接著就是我 們投資者的巨虧,銀行的壞賬和倖存者漫長的苦役。這就是境外產業資本對中國投資者短視的理解和利用。
如果我們沒有全局的產業眼光和長期的視野,我們就還有不斷地被設局和被套。
而 有些同行們看起來的失敗,我們卻非常有興趣繼續堅持下去。在我們買的很便宜的公司中,不乏那些我們的理解沒有跟上股價,而提前賣出的股票。比如國內的某家 化企業,我們賺了底部最安全的四五倍就走了,現在看有30倍的漲幅。到目前為止,我們覺得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我們只掙在我們的安全邊際和能力圈範圍內的 錢。我們這兩年把全球的主要化妝品企業都研究了一遍,發現即便是這30年增長最好的全球性企業歐萊雅,在她幾十年的上市歷史中,也難得有超過20倍市盈率 的區間。
同樣,如果我們研究了耐克的歷史,在去看國內的同行企業,我們也看不懂為什麼,耐克的長期利潤率10個點,而國內那些企業就動輒20個點。這些基本面和估值面異常帶來的股價上漲,我們往往會抱著質疑的態度去欣賞這些趕英超美的偉大的企業,但絕不會拿客戶的錢去捧場。這樣的「失誤」我們未來可能還有很多,但我們還將堅持下去。
用全球視角看未來哪些行業有長期穩定的需求
問:那現在來看,符合哪些要求的公司會進入您的視野,會考慮投資?
歸江:首先是行業的長期穩定性,未來是可預期的,利潤不至於讓所有的人都去瘋狂。已經有好多朋友跟我講了同樣的故事,看到一個加油站賺錢,中國人就開了第二個、第三個加油站,直到大家虧錢,而猶太人就會開便利店,洗車店。在互聯網時代,在中國這塊土壤上,那些短期暴利的行業和上市公司都會迅速地變成投機者的墳場。
所以我們不會看短期暴利的行業,而是看長期穩定的、默默無聞的、大家沒有覺得有任何魅力、甚至還沒有上市主體但我們覺得很有前景的行業。
問:這種有潛力的行業還是通過未來的某種需求去判斷,是這樣嗎?
歸江:對,到了某個階段,比如人均GDP,人類會產生什麼樣的普遍性消費這在全世界來看都是相對可推的。而 作為一個消費者,你會理解,中國現在缺什麼,哪些地方還要排隊,哪些地方你對服務是不滿意的?像教育和醫療,像物流成本這麼高,這裡面內在的原因是什麼? 從這些角度去思考,過去證明是成功的,大家買房的時候,大家買車的時候,大家玩QQ的時候,大家買海外奢侈品的時候,那些大白馬就會應運而生。未來同樣會 出現這樣的故事,股市就是我們真實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再通過國際比較,哪些行業、哪些方式有可能是解決我們這些需求的問題的有效方式,這樣就能找到潛在的投資機會。
問:當選定一個行業以後,怎麼選擇這個行業裡的公司呢?
歸江:很多公司的選擇是研究到位後自然的選擇。比如空調企業,最早我曾參與一家空調企業配股的內部評審,偶然地認識到這個行業。不斷通過橫向、縱向對比,才慢慢才找到一個長期的投資標的。就像彼得林奇說的,從接觸到理解這家公司,三年的時間是肯定需要的。
問:那橫向、縱向具體來說,您會比較哪些元素呢?
歸江:老百姓真實的需求,任何一個公司最後的著眼點是消費者的需求。經濟增長到了這個階段,人們需要什麼?什麼是經濟增長的瓶頸?日本、美國在這個階段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發現中國絕大多數首富都是抄襲歐美企業出來的,不管是蘇寧還是百度,哪個業態是我們民族首創?做投資的你憑什麼要不一樣呢?
問:但這個我覺得還是判斷行業的,但同一個行業裡,不同的公司還是有選擇的嘛?
歸江:你看這個行業每年百分之十幾、二十的增長,但誰增長得快?誰增長得健康?誰的產品是消費者最歡迎的?慢慢的就會分化,這種分化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所以說先畫個圈子,慢慢把圈子縮小,最後選中標的,有時候甚至可能沒有標的。
問:在這個認知過程中,圈子越畫越小,那怎麼樣給圈子中的企業估值呢?怎麼判斷貴還是不貴?
歸江:這可能就要偏藝術點,碰到好公司,但沒有機會,沒有好的買點是完全有可能的。最簡單的辦法是把實業回報率作為一個標準,年化產業回報率15%是巴菲特的一個投資標準。(產業回報率就是市盈率的倒數,企業的利潤除以公司的市值,流通股東分享到的實業回報水平。)按這個標準來看的話,國內大多數公司是很難落到這個圈內,所以這時候我們會關注那些中國海外的上市公司。但客觀的說,現在就有標的落進來了,但大多數人都持懷疑態度,那就是銀行股。
問:那在這種情況下,您怎麼選擇買入的時機呢?
歸江:產 業回報率15%是一個非常強的買入標準,應該說幾年一遇的,比如現在。我們有幸在如此困難的環境募集到我們的首期資金,我們願意滿倉買入,忍受階段性虧 損。就是因為我們的絕大多數組合已經達到這樣的巴菲特標準。在這個時候巴菲特有保險公司的現金流,有消費品投資的現金流不斷買入符合他標準的公司。而主流 機構卻大多在這個時候忙著止損呢。
問:賣出的時間點又怎麼選擇呢?
歸江:如果有足夠 好的公司的話,我願意長期持有。如果我們的5年期回報超過巴菲特10年期回報的時候就是我們系統賣出的時候。07年的時候,我們在給國家社保管錢的時候, 怎麼算我們的回報都可以5年不干都可以超過巴菲特的時候,就是要賣出的時候。而其他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往往會選擇換股,把一個估值過貴的股票換成一個更 便宜的股票。
以格力電器為例分析投資過程
問:過去的投資案例裡,有哪些是比較滿意的?
歸江:總體來看,我們團隊分享了很多藍籌股的成長經歷。像$上海家化(SH600315)$的大底,我們拿了;在茅台的大底,我們的合夥人闡述了投資茅台的最簡單理由;$格力電器(SZ000651)$,我們在底部堅守了3年,股改中力陳高管留任和股權激勵計劃,和高管一起分享了超過10倍的收益。此外還有$青島啤酒(SH600600)$,$宇通客車(SH600066)$,$南方航空(SH600029)$,都為我們組合提供了持續盈利的血液。
問:能否以其中一個案例為樣本,分析一下您是怎麼發現的、根據哪些因素判斷這個公司值得投資、又如何進行估值、怎麼考慮買入和賣出的?
歸江:比如說格力吧,這是我從頭到尾完整經歷的。當時的判斷,首先,這個行業是有真實的內在需求的, 我們去一家公司調研,工人說晚上加班是不要發工資的,主動要求加班,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工廠有空調,宿舍裡沒有」。如果說巴菲特的可樂是有依賴性的 話,那麼我覺得空調的依賴性一點也不差。這個行業是持續有剛性需求,只是購買力夠不夠的問題。現在所有的樓堂館所,想要吸引客戶的話,空調是必須的。香港 這麼熱的地方,如果沒有空調的話怎麼會成為金融中心?說明空調是個有長期需求的產品,因此我們決定在空調行業裡選擇一個投資標的。
第二個,看品質,大家願意買誰的空調?我發現只有少數幾家公司是有回頭客的,身邊很多人都買了格力,有比較「這個空調用了十年都沒出問題,那個用了三年就不行了」。
第三個標準是什麼呢,它是不是一個和諧的企業,它賺錢是不是讓別人也賺錢?我們看到格力是保護經銷商利益的。大經銷商欺負小分銷商,或者兩地經銷商打架,甚至面對美蘇大敵,格力始終站在維護公平經商和契約精神的立場上的。
另 外,格力面對採購商,重要配件都打上激光標記,以尋根溯源排查質量問題。就是一家激光器採購商告訴我們,我們設備賣給很多企業,外資的,國有的,民營的, 只有一家企業不敢跟我們提回扣,就是格力」。在調研電子配件企業的一位同事告訴我,上市公司說,「願意出高價買我們最好的配件的企業只有格力」。所以打激光的企業、配件企業都告訴我們,格力是一家有原則的企業,不只是做表面文章的企業。
所以,理解一家企業,我們在有意和無意中對這家企業建立了認知和信任。消 費者,供應商,經銷商,甚至離職的員工都告訴你這家企業不錯的話,可能就是我們堅定信心投資這家企業的決定性時刻。當這時刻到來的時候,我們不會關注市場 的波動,企業短期的盈利,以及行業的波動。每次同行們說價格戰打響,銅價暴漲,涼夏來臨,傳老總要抓起來的時候,就是我們的買點。
問:從您開始考慮要選空調作為投資標的,到最終選定格力,用了多少時間?
歸江:從98年參與一家空調企業的配股到05年前後買入格力,我們用了七八年時間來思考這個行業。
問:買入時候,您確定它的價格是便宜的?
歸江:當 時公司是3個億的利潤,10倍市盈率,應該說比較合理的估值。而現在還是10倍的市盈率。卻是53億的利潤。應該說我們在估值上沒有賺到格力的錢格力的估 值也一直在10倍市盈率左右的水平。但是當時市場覺得這個行業是普通的製造業,沒有持續的盈利能力,產品是同質化的,價格戰會導致利潤率的持續下滑,銅價 的上漲,還有管理層和集體的矛盾激化。大家還擔心格力的專賣店制度會像春蘭一樣一敗塗地。而我們看到了這個團隊與眾不同的企業家氣質,產品質量管理上有顯 著的差異化,公司的渠道管理的本質是保護最基層經銷商的利益。因此,投資這家企業,我們看的不是便宜,而是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買一家好公司。
問:格力您持有了多少時間?
歸江:從2003年我們就開始投資這家企業,07到08年的高潮有所減持,直到08年我離職後,博時的老同事們還在繼續持有。在我本人管理期間,全程持有了這家公司5年多,實現了超過10倍的收益,這些成果是在堅持了3年沒有任何收益的情況下獲得的。
問:那您覺得未來空調還有發展的空間嗎?
歸江:我們的國際比較研究可以推斷,中國的空調行業還有足夠的長坡可供企業成長。對管理者的挑戰不在行業,而在於內部管理能力能否駕馭千億級別的企業。
價值投資者需要克服人性的弱點
問:之前有一次您在接受採訪時是這麼說的:「價值投資者不僅要在評估企業價值上體現出專業性,還要在情緒控制上體現出專業性。」這個情緒控制應該怎麼理解?
歸江:人的本質是貪婪的和恐慌的,賺錢的時候都很興奮,敲鑼打鼓去追,虧錢的時候都想著斷尾求生。社會進化到現在,我們吸食同類的財富的方式已經發生變化,如果你不理解就會再次成為猶太人集中營中的輸家。在很多資產泡沫的高點,都是亞洲人在進,歐美人在出。沒有獨立思辨能力,而只有動物反射能力的民族和人群,那這輩子還是不碰投資為好。
而價值投資者,需要理性的歷史思考,克服大眾化的情緒,修煉出獨立的人格和情緒控制力,可以獨善其身。而要作為資產管理人,卻有像摩西一樣更大的職責,把大眾帶出困境的智慧。而作為我們一家初創企業,我們沒有能力改變社會大眾這種群體性的貪婪和恐懼天性,我們的專業能力只能幫助那些少數已經確立了基本獨立信念的人做些簡單的選股工作。
所 以在遍地黃金的低點滿倉運作出現虧損;在市場高點一年的收益不及業餘選手一周的收益;長期看好的股票一年、兩年,三年不漲。在很多客戶看來,我們很不負責 任。這時候怎麼去溝通?這就是巴菲特為什麼每年寫給股東的信,不厭其煩地重複其投資理念的道理。建立信任,尤其在目前的國內環境裡,我們寧願花時間去等待 信任之花在沙漠中綻放,我們寧願多做些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做好研究。所以我們自認很難在美女堆裡唸經,就選擇了一個安靜的地方去修行。
問:那面對這樣的客戶您會怎麼做?
歸江:我 們希望和客戶建立一種長期互相信任關係。一旦決定合作,我們能夠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互相支持。我們需要的是困境中的1個朋友,而不是順境中的100位粉絲。 目前來看,認同我們的更多的是產業界的朋友,他們可能更容易理解我們在幹什麼?我們的研究質量在哪個水準?而追求短平快收益的朋友,我們很難跟他們講清楚 我們為什麼有快錢不賺。
我們和所有客戶講清楚我們對風險的理解。我們關注把基本面的風險放在首位,也會選擇非常安全和便宜的時機介入,但是我們沒有能力預測會不會更便宜,以及什麼時候漲。如果您的客戶都是見好就來,見血就逃,槍響了就不給子彈的主子,那我們寧願不打這仗。
在 我們眼裡,產品裡的止損條款就是有人跳樓你也跟著跳樓這樣的方法。習慣用交易方法止損解決風險的基金經理就像習慣了戰場上掉頭逃跑的的國民黨的兵一樣,永 遠不可能打出漂亮的硬仗。如果客戶選擇了我們,應該和PE投資者一樣,股票越跌就意味著機會越多,是追加資本而不是撤退的時候。
因此,在我們的信託條款裡沒有止損條款,但是我們有更加嚴格的估值管理體系和風險預算體系。巴菲特能獲得良好的長期回報,也在於他關注於企業基本面的內部計分表,而不是非理性的股價波動的外部計分表上。
問:對個人投資者在財富管理上您有什麼建議嗎?或者說推薦一本讀物?
歸江:約翰• 博格的《長贏投資之道》是一本值得稱道的,公正客觀講出理財之道的好書。
回答雪球用戶的一些問題
問:對您公司內的新人如何培訓和進步?
歸江:公司內的主力是有多年投資經驗,有共同價值觀的專業人士,也有來自PE領域的專業人士。新人全部出自經過長期實習獲得公司認可的應屆畢業生。我們更看重共同的價值觀和投資理念,有沒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我們採取學徒制的實習生培訓體系,提倡持之以恆的馬步式基本功鍛鍊。
問:公募基金由於業績考察的短期化,造成一定程度上投資決策的短視化。您在博時工作時是如何做到平衡短期業績和長期基本面投資的?
歸江:公 募確實有這個問題。我所待的幾家公司有幸得到管理層的支持,尤其是像社保基金這樣理性客戶的支持,我們的理念才得以經歷風雨得見彩虹。博時的基金經理有三 年的考察期,鼓勵不同的風格團隊的存在,這也為堅持價值投資創造了條件。同時,心底無私,放眼長遠的職業心態也非常重要。在每一類資產出現泡沫的時候往往 是短期回報最好的時候。減倉意味著基金經理排名下降,年終獎的縮水。為保全客戶的長期價值,職業經理人沒有點犧牲精神是不可能做到。同樣在現在,在越買越 跌的時候,可能是客戶未來回報最好的時候,我們沒有點執著和忍耐,也很難成就客戶的價值。在公募基金多年的歷練,我們非常清楚,如何做有利於客戶的長期正 確的事情?如何做些符合市場長期規律的事情?不需要很多聰明才智,而是需要把個人得失放下來的笨笨精神。
問:傳媒等一些新興行業的投資似乎沒有很清晰的邏輯?
歸江:這類新興行業比較複雜,細分行業較多,難以清晰的判斷。同時我們也關注到巴菲特長期以來對報業和迪斯尼這樣的行業和公司有著深刻的理解。而我們剛剛開始研究,相信幾年後可以和大家分享我們的成果。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