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幫Facebook把用戶做到7億的那個人,告訴你如何實現用戶增長,以及怎麽招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6/0427/155445.shtml
導讀 : 向不同的人展示你的產品價值,這才是重中之重
Chamath Palihapitiya出身於斯里蘭卡,六歲時隨家人移居加拿大。1999年獲得了滑鐵盧大學電氣工程學位,之後他進入投資銀行BMO Nesbitt Burns做了一年衍生品交易員。2000年,他跟隨他的女朋友移居加利福尼亞。
當時正值互聯網開始繁榮,Palihapitiya以軟件工程師的身份加入美國在線(AOL),並於2004晉升為美國在線的即時通訊部主管。2005年,他又從美國在線離職並加入梅菲爾德基金(Mayfield Fund),但就在幾個月後,他又加入Facebook,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公司增加用戶。
加入之前Facebook遇到了增長瓶頸,但他離開時Facebook時已有七億用戶。但實際上,當Facebook只有4500萬用戶時,他就確定Facebook終將有一天會擊敗MySpace,那可是MySpace有1.5億用戶的時候。
2011年,Palihapitiya從Facebook辭職,拿到Tesla的Peter Thiel還有LinkedIn的Reid Hoffman的投資,創立名為“Social+Capital”的基金,轉型成為風險投資家。
離開Facebook後,他買了GoldenState Warriors金州勇士隊的一部分股份,成為了partial owner. 金州勇士隊在今年的NBA總決賽中勝了騎士隊奪取總冠軍,這也是勇士隊所有球員個人職業生涯里第一個總冠軍。
很多公司都搞不清自己的每一步的成功與失敗到底都是因為什麽,公司快速爆發時大家漫步雲端,公司忽然遇到瓶頸或一落千丈時,大家又茫然失措。而Chamath Palihapitiya顯然不是這樣的一個。他總是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麽,自己為什麽要這樣做。
本文是Chamath Palihapitiya的一次公開演講,他說Facebook的用戶增長他只做了三件事,那麽這三件事是什麽?
關於用戶增長,“我們只是測量、測試,實驗”
讓我們來聊聊用戶增長。每個人都來問這個事情,好像這是一個可以大談特談的事情。當然這也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事情,它像秘密一樣撲朔迷離,好像我們是NSA(國家安全局),做了些沒有人知道的事情,或者我們和政府進行了某些幕後交易。胡說八道!我們只是做了三件看起來很笨的事情。同時我們自認沒那麽自知與驕傲,所以只是執著地持續地一遍又一遍地去做這些非常簡單、單調的事情。而且發現了方向之後,我們會一直做到底,或者幹脆不做。在這過程中從不懷疑自己。
我告訴人們,“你知道嗎?我們只是統計大量數據、計算、測試、試驗。”當然這句話省略了大量的細節,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在宏觀的層面上,這確實就是我們做的所有事情。當我看到許多人把他們的產品裹上一層又一層的複雜的虛飾,試圖讓顧客相信他們的產品是如何地美妙而又智能,對此我感到震驚萬分、難以置信——他們自以為做著最酷的事,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這就像是打磨自己。測試發現許多bug,反複修改卻常常徒勞無功,甚至再次測試發現更多bug,而且你不得不狠心刪掉那些沒用的。這個過程並沒有那麽複雜。我瀏覽一個又一個APP,把自己淹沒在APP的海洋中,我經常忍不住想問的是,“你真的花過哪怕幾秒的時間去體驗你的產品嗎?”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是:大多數產品都缺乏足夠的內部測試。
所以 大多數人把用戶增長過於複雜化了,好像只有做些非常規的事情才能帶來增長。 但這並不是增長的真正內涵,增長其實源自於純粹而優雅地理解產品價值和消費者行為。當你用那些狗屁不通的東西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時(這同時這是當今矽谷最大也是唯一的問題),你就被市場或者消費者扣分了。
問題是,我們現在處在巨大的長尾時代,有諸多開拓性的成功案例在前,每個人都面臨著艱難抉擇:第一個選擇就是你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忽視外界給你的反饋;第二個選擇是做你看到的,你能拿到投資的,以及別人告訴你的覺得非常有趣的事情。這種武斷的二分法會毀掉一個產品,同時也摧毀人們的創造力。
無論你現在把手頭的東西完成得多好,如果你的產品中沒有一個明確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你一定會失敗。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和你周圍那些胡說八道、天花亂墜的人劃清界限。
我們是如何讓用戶增長的呢?有一次,我們對某個架構毫無頭緒。我有一個下屬,當然現在我不會說他是誰,我曾經無數次想解雇這個木頭。他跑過來跟我說,“Chanmath,易趣的架構怎麽樣?”易趣?那是2000年的事了。我問,“易趣,易趣個屁,我們能從易趣學什麽呢?”他回答說,“我們可以用我們曾在易趣用過的那個架構”。結果,我們只稍稍在那個架構上做了些調整便成功了,然後我意識到,“天吶,當處理複雜麻煩的事物時,采用簡單的方式可能會非常有效。”
當然我得承認,易趣是一個偉大公司,做得非常好。但因為易趣是一個不同的產品,所以我們做了一些微調。不過我們依舊秉承那個簡單的原則:測量、測試,實驗 (measuring, testing, and trying things)。我們當時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已經信任和使用我們產品的人也許會放棄用我們的產品。在指標層面上看,流失老客戶聽起來很糟糕,但是別忘了,我們正處在一個異常長尾的時代。
有傳言說,你可以跟很多公司學習,但惠普除外。我知道梅格·惠特曼,她實際上是個非常偉大的CEO。那人們為什麽這麽說呢?是因為惠普現在沒有任何產品創新,那麽難道他們的業績增長是從土里冒出來的嗎?不,當你追溯回去,你會發現,五六年前一個降低成本和優化收入結構的決定讓他們的業績仍在增長。所以你會明白,這就是長尾效應,一個決定需要如此長的反應期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同理,如果給自己的用戶發垃圾郵件、欺騙他們的話,這些用戶會漸漸遠離我們。當然,這種遠離不會立即顯現,而是被分攤在了未來的三年或四年,特別是當你的競爭對手提供了更優異的產品時情況會更糟糕。我們在架構中確定的最重要事就是,拒絕病毒式傳播,我們不做,不討論,甚至不觸碰。我不想看到任何涉及病毒式傳播的企劃,我連聽都不想聽。
別來那些虛的,先解決三個“how”
我最想關註的是三個最困難的問題,這同時也是每一個用戶類產品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吸引人們?(How to get people on the front door?)
如何最快讓他們對產品有“哇啊!”的感受?(How to get them to an "Aha Momen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如何高頻率地傳遞出產品的核心價值?(How do you deliver coreproduct value as often as possible?)
只有當這些都探討清楚了,你才可以向我建議,你打算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戶。這個順序絕不能顛倒。在我看來,這是我們做的最明智的決定。
回顧過去,如何去理解這些規則,不管它體現的明確還是直觀,也不管你所在的行業是不是經歷過快速增長再跌入谷底,忽視這些原則的失敗案例都屢見不鮮。正是因為你沒有對所從事的行業做任何優化,所以你得到的只是最短和最直接的投資回報,這種方式絕不是讓你構建具有價值產品的長久之計。
所以當你經歷過這一切,你明白兩件最重要的事:
第一是“消除自我(ego)”。 自我,讓你幻想追求Twitter上推崇的主流生活方式,而並非像一個真正的企業家那樣,致力於開發具有價值的產品並試圖傳遞其核心產品價值。消除自我,意味著你必須接受在短期內不能獲得回報的事實。
第二點就是摒棄常規。 那些憑直覺的人跟傻瓜沒兩樣。直覺是沒有用的,因為大多數人無法對未來做出正確的預測。這一點我們都很明確。我們應該停止做某些事,過濾掉那些毫無意義的談論。
大多數人所在的公司缺乏使上述兩點並存的文化。如果你不夠冷靜,或是在你構建的產品中加入過多的個人看法,那你很難避免犯錯,並且因為你不夠客觀,不明白周圍所發生的事,所以很難在你所從事的領域有所提高。
我們需要不相信廢話的人,更需要區分運氣與實力的人。不幸的是,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談論些什麽。
不要在缺乏相關背景的情況下談論某些事,因為這沒用。你就像一個發送垃圾郵件的人,這令人同情,又摧毀了你們雙方的互動體驗。趕收手快吧!
不要提及低層次的抽象理念,這些理念可能會給你獲得短期的投資回報,但它們卻毫無意義。
不要一心關註那些不能給你帶來長期回報的事情。
不要在我面前假裝你真的明白自己在談論什麽,我寧可你說你不知道,甚至我願意跟你一起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這種只關註短期利益的文化,你在忽視相關背景的情況下開始工作,你得到的是快速上升隨後則是大幅度的回落。然後周圍的每個人開始談論,“看看我做的這些,我覺得自己幹了件不錯的工作。”事實上你不是幹了件不錯的工作,你只是改變了眾多變量中的一個。
我似乎是在給你們潑冷水啊。人們很少談論產品核心價值,而大部分產品也確實沒有產品價值,我確實相信這點。但我也相信很多產品是可以具有價值的。所以當你把上述兩個重要結論放在一起時,你又會回到一個基本問題上,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設計的是什麽樣的產品嗎?為什麽要設計這個產品?你真的知道如何設計出顧客感覺不需要但實際上又能真正為他們服務的產品嗎?
“向不同的人展示你的產品價值,這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在亞洲推出我們的產品時,我們組建了一個團隊。我們曾經說過,“我們要國際化,我們要推廣我們的產品,我們要去世界的各個角落。”
我們只在當地市場招聘當地人。我們曾經在日本雇傭一名工人,他說,“我們應該在產品簡介中添加一些特別的元素,因為日本文化有所不同。”我問他,“那你會怎麽做?” 他說,“也許在簡介中顯示血型會更好一些。”
你可能會想,這有什麽意義,是的,這對我們來說也許無關緊要,於他而言卻不一樣。所以我們做出了一些調整,因為我們與當地市場建立的聯系還不夠緊密。我們的這款產品還不足以跟這兒的人產生共鳴。你可能覺得,Facebook確實是有明確的產品價值呀,但在當時的日本,它是不具備產品價值的。
在一個既定的市場中對你的產品進行改造並賦予新的定義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那樣做了,我們突然明白過來,“天啦,不了解還真就是不了解啊。” 每一個單獨的市場,人們給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行為方式不同,說的語言也不同。
因此,關鍵的是,你所認為切實可行的方式也許並不適於任何人,你得去尋找某種認知框架,以幫助你對某些事情進行一些新的調整。這樣,你的產品價值,才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人所認可所接受,而這,才是重中之重。
專註於一點,專註、專註
當Facebook的註冊用戶還不過是4500萬時,我們就知道,我們將戰勝MySpace,那時它們已經有1.15億用戶,即使如此,我們也毫不懷疑。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在做對的事,我們清楚自己的幹什麽。在經過了大量的測試,大量的叠代後,猜猜我們發現了什麽?要讓每一個用戶在10天里加上7個好友(7 FriendsIn Ten Days) ,就是這樣。想知道我們成功的秘訣嗎?這就是。沒有大家想的那麽複雜。
現在我們有完整的團隊,有數百名員工,我們成功將Facebook打造成了一款十億用戶的產品,而這一切,都不過基於這個簡單的規律。我沒法給你說那些複雜的大道理,我們行事的所有原則都是基於這一條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規律,正是這樣一句簡潔優雅的描述,幫助我們抓住了核心產品價值,定義了產品蘊含的意義,去交流,去網絡中搜索,去找到人群密集的部分,然後在此基礎上再重複這個過程。
我們的每一次問答,每一次全體會議,都是圍繞著這樣一句話去展開。我們也會去討論Facebook的變現,討論現在貨幣化平臺的二三級構建怎麽怎麽樣了。但是唯一核心的關註點還是那句話。因為我們將核心的產品價值轉化成了這樣一句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的話,公司的每一位成員便都非常明白自己要幹什麽。
再者我要談談,為什麽從制定發展戰略到各項具體事宜都投入大量精力是有問題的。每個團隊中那個致力於公司發展的人需要有遠見有能力,可以負責產品核心策略的制定。因為當你讓自己的討論上升到更高層次時,你要考慮的是整個公司運營的核心構架,比如股權如何分配、成本如何產生、如何關註焦點問題、雇傭誰或是開除誰。
但當你理解了核心產品價值時,你可以抓住關鍵點並不斷地構建循環來展示產品價值,這是最重要、也是最理所應當的事。現在,我用這樣的理念幫助一些公司,不論是轉變思考方式的CEO們、還是認同這樣理念的創始人都可以既持續又系統地考慮每一個遇到的問題,並獲得成功,每一家公司都是如此。
當然,我也遇到過一些人,他們的問題多如牛毛。比如說,“嘿,我真的非常喜歡……” 他們有勇無謀、喜歡蠻幹還有一點暴力傾向。這再次提醒我,對於人來講,目光長遠是那麽得重要,這一優點總能幫你更好地平衡企業文化的建立和員工工作能力的培養。好好珍惜已經獲得的成果吧。因此,現在當你再次看到那些實現井噴式增長的,甚至已經上市,正在經歷難以置信的困難,痛苦的轉型、螺旋式衰減時,你應該意識到的是,這種局面並不是一個增長性的問題,即使從數據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個增長性的問題。但這,實際上是一個關於產品價值和公司文化的問題。
短期前景的樂觀又如何,如若你不想清楚最核心的問題一切都是徒勞。你還是要回到最最原始的那個點,去思考,人們到這來是幹什麽的,用戶想要的那個"Aha Moment"到底是什麽? 為什麽我們不能盡快滿足他們?別和我講要幾天後才能給他們,這不靠譜;以小時計也不可以;以分計時算是底線了,但遠遠不夠。你要想清楚如何才能及時的,在幾秒甚至幾毫秒間,準確地抓住人們的需求?這樣你才會贏。
如果你沒法知道是什麽在優化著你在那麽多時間里所做的一切,我想你所在的公司就太糟糕了,他們所做的只不過是垃圾,在破壞互聯網的價值。
為“招人”支點招
接近尾聲了,我想說,我已經把自己最想跟大家分享的都倒出來了,也許你期望的是一堆公式之類的幹貨,但你真的必須深刻地理解我所說的。不要只是當一個毫不知所雲的跟隨者,你需要做的是仔細思考,聚力在核心價值上、分輕重緩急做事並找到和你一樣如是思考的夥伴。這就是我們一開始雇傭員工的價值標準。
再次提醒,雖然聽來有點瘋狂,但還是要提醒各位CEO要把下面這些話記在筆記本上:即關於怎麽招人。我們在招人這塊還是頗有心得的。我把這招分享給我投資的每一家公司,並且在大多數公司這招都有用。這些在我看來是顯而易見的,再明顯不過的。但人們總還是在這些問題上栽跟頭。
一個情商高、有自知之明、目標感強烈的人不會屈服於短期壓力,對成功的執著會讓他樂意做一切嘗試;有進取心、求勝心的人會尊重他人但又不懼挑戰權威。來一間高品質的、近乎完美的酒吧,若你能搞定便大局即定了,有的事上能提高個0.1%的,如今就要提高0.2%甚至1%。 這樣的工作狀態多變又富有活力。我們的員工只要不是想重創事業便會一直在這兒上班,他們在舒適的環境中工作或發現問題。要想改變,還真得要些勇氣。
當那個日本小夥子走近我說,“嗨,我認為個人資料中需要增加血型這一條,”,當韓國團隊想出一堆新點子,或是印度團隊想出聰明的方式來實現Facebook的手機客戶端。你必須暫時放棄個人偏見,不遺余力地找到這些打破常規的人;其次,這麽做的原因是不能讓自己活在“我最厲害”的幻覺里。
有太多的問題和產品把重點放在解決極少數的需求。事實是,世界上有70億人口。很多人沒用過電腦直接進入手機時代。 他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中,世界的各個地區有著差異化極大的社會經濟模式,那麽你必需足夠敏感、去發現他們的需求。
人們極易專註於短期的效果。思考長遠,再制定一步一步的短期計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你想要建立的是有意義深遠的東西,它們富有文化內涵並且有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這些才是產品的價值所在。
LinkedIn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雷德•霍夫曼(LinkedIn的聯合創始人)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之一。這是一家難以置信的公司,建立至今10或11年之久,他們唯一做的就是碼代碼。Friendster(全球社交網站的鼻祖)冒出來了,他們沒有驚慌;MySpace冒出來了,他們沒有驚慌;Facebook冒出來了,他們仍然處之不驚。他們只想做一個很棒的產品,他們只是不斷工作,沒有尋求任何捷徑。我們必須尊重這樣的企業,因為他們一點一點地勝過他人,結果就是至今仍屹立不倒。
跟優秀的人共事準沒錯,但我發現許多人不願雇傭比自己更優秀的員工。我做的最成功的事情就是為我的團隊招了4名比我優秀的員工。最初的用戶成長團隊由包括我在內六個人組成。
他們是詹姆斯•王(JamesWang),他是Facebook平臺的工程主管;拿俄米•格雷(NaomiGleit)是Facebook 的元老級員工,同時也是最好的產品經理;埃里克斯•舒爾茨(Alex Schultz)是能力提升速度驚人的家夥;哈維爾•奧利(JavierOlivan)幫我一起拓展國際市場;還有布萊克•羅斯(Blake Ross),他不僅是產品經理,也是火狐瀏覽器的最初開發者。雇傭時,所有的這些家夥明顯都比我優秀得多。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搭建一個框架並創造規則,而他們是真正實現它的人。當我離開時,沒錯過Facebook用戶激增,這真是一件幸事。
最後一件事,在感知的基礎上建立真正的價值。現在,我們處於一個易受瑣事幹擾的世界,糾結在緊急的事和重要的事之間。要透過表象找到事情的真正價值所在,各位需要勇氣去做嘗試。
版權聲明:
本文編譯者彭縈 ,轉自愉悅資本JoyCapital(ID: JOYCAPITAL)。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
曾幫Facebook把用戶做到7億的那個人,告訴你如何實現用戶增長,以及怎麽招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498.shtml
曾幫Facebook把用戶做到7億的那個人,告訴你如何實現用戶增長,以及怎麽招人
他說Facebook的用戶增長他只做了三件事,那麽這三件事是什麽?
文|彭縈 編譯
Chamath Palihapitiya出身於斯里蘭卡,六歲時隨家人移居加拿大。1999年獲得了滑鐵盧大學電氣工程學位,之後他進入投資銀行BMO Nesbitt Burns做了一年衍生品交易員。2000年,他跟隨他的女朋友移居加利福尼亞。
當時正值互聯網開始繁榮,Palihapitiya以軟件工程師的身份加入美國在線(AOL),並於2004晉升為美國在線的即時通訊部主管。2005年,他又從美國在線離職並加入梅菲爾德基金(Mayfield Fund),但就在幾個月後,他又加入Facebook,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公司增加用戶。
加入之前Facebook遇到了增長瓶頸,但他離開時Facebook時已有七億用戶。但實際上,當Facebook只有4500萬用戶時,他就確定Facebook終將有一天會擊敗MySpace,那可是MySpace有1.5億用戶的時候。
2011年,Palihapitiya從Facebook辭職,拿到Tesla的Peter Thiel還有LinkedIn的Reid Hoffman的投資,創立名為“Social+Capital”的基金,轉型成為風險投資家。
離開Facebook後,他買了GoldenState Warriors金州勇士隊的一部分股份,成為了partial owner. 金州勇士隊在今年的NBA總決賽中勝了騎士隊奪取總冠軍,這也是勇士隊所有球員個人職業生涯里第一個總冠軍。
很多公司都搞不清自己的每一步的成功與失敗到底都是因為什麽,公司快速爆發時大家漫步雲端,公司忽然遇到瓶頸或一落千丈時,大家又茫然失措。而Chamath Palihapitiya顯然不是這樣的一個。他總是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麽,自己為什麽要這樣做。
本文是Chamath Palihapitiya的一次公開演講,他說Facebook的用戶增長他只做了三件事,那麽這三件事是什麽?
關於用戶增長,“我們只是測量、測試,實驗”
讓我們來聊聊用戶增長。每個人都來問這個事情,好像這是一個可以大談特談的事情。當然這也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事情,它像秘密一樣撲朔迷離,好像我們是NSA(國家安全局),做了些沒有人知道的事情,或者我們和政府進行了某些幕後交易。胡說八道!我們只是做了三件看起來很笨的事情。同時我們自認沒那麽自知與驕傲,所以只是執著地持續地一遍又一遍地去做這些非常簡單、單調的事情。而且發現了方向之後,我們會一直做到底,或者幹脆不做。在這過程中從不懷疑自己。
我告訴人們,“你知道嗎?我們只是統計大量數據、計算、測試、試驗。”當然這句話省略了大量的細節,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在宏觀的層面上,這確實就是我們做的所有事情。當我看到許多人把他們的產品裹上一層又一層的複雜的虛飾,試圖讓顧客相信他們的產品是如何地美妙而又智能,對此我感到震驚萬分、難以置信——他們自以為做著最酷的事,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這就像是打磨自己。測試發現許多bug,反複修改卻常常徒勞無功,甚至再次測試發現更多bug,而且你不得不狠心刪掉那些沒用的。這個過程並沒有那麽複雜。我瀏覽一個又一個APP,把自己淹沒在APP的海洋中,我經常忍不住想問的是,“你真的花過哪怕幾秒的時間去體驗你的產品嗎?”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是:大多數產品都缺乏足夠的內部測試。
所以 大多數人把用戶增長過於複雜化了,好像只有做些非常規的事情才能帶來增長。 但這並不是增長的真正內涵,增長其實源自於純粹而優雅地理解產品價值和消費者行為。當你用那些狗屁不通的東西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時(這同時這是當今矽谷最大也是唯一的問題),你就被市場或者消費者扣分了。
問題是,我們現在處在巨大的長尾時代,有諸多開拓性的成功案例在前,每個人都面臨著艱難抉擇:第一個選擇就是你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忽視外界給你的反饋;第二個選擇是做你看到的,你能拿到投資的,以及別人告訴你的覺得非常有趣的事情。這種武斷的二分法會毀掉一個產品,同時也摧毀人們的創造力。
無論你現在把手頭的東西完成得多好,如果你的產品中沒有一個明確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你一定會失敗。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和你周圍那些胡說八道、天花亂墜的人劃清界限。
我們是如何讓用戶增長的呢?有一次,我們對某個架構毫無頭緒。我有一個下屬,當然現在我不會說他是誰,我曾經無數次想解雇這個木頭。他跑過來跟我說,“Chanmath,易趣的架構怎麽樣?”易趣?那是2000年的事了。我問,“易趣,易趣個屁,我們能從易趣學什麽呢?”他回答說,“我們可以用我們曾在易趣用過的那個架構”。結果,我們只稍稍在那個架構上做了些調整便成功了,然後我意識到,“天吶,當處理複雜麻煩的事物時,采用簡單的方式可能會非常有效。”
當然我得承認,易趣是一個偉大公司,做得非常好。但因為易趣是一個不同的產品,所以我們做了一些微調。不過我們依舊秉承那個簡單的原則:測量、測試,實驗 (measuring, testing, and trying things)。我們當時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已經信任和使用我們產品的人也許會放棄用我們的產品。在指標層面上看,流失老客戶聽起來很糟糕,但是別忘了,我們正處在一個異常長尾的時代。
有傳言說,你可以跟很多公司學習,但惠普除外。我知道梅格·惠特曼,她實際上是個非常偉大的CEO。那人們為什麽這麽說呢?是因為惠普現在沒有任何產品創新,那麽難道他們的業績增長是從土里冒出來的嗎?不,當你追溯回去,你會發現,五六年前一個降低成本和優化收入結構的決定讓他們的業績仍在增長。所以你會明白,這就是長尾效應,一個決定需要如此長的反應期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同理,如果給自己的用戶發垃圾郵件、欺騙他們的話,這些用戶會漸漸遠離我們。當然,這種遠離不會立即顯現,而是被分攤在了未來的三年或四年,特別是當你的競爭對手提供了更優異的產品時情況會更糟糕。我們在架構中確定的最重要事就是,拒絕病毒式傳播,我們不做,不討論,甚至不觸碰。我不想看到任何涉及病毒式傳播的企劃,我連聽都不想聽。
別來那些虛的,先解決三個“how”
我最想關註的是三個最困難的問題,這同時也是每一個用戶類產品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吸引人們?(How to get people on the front door?)
如何最快讓他們對產品有“哇啊!”的感受?(How to get them to an "Aha Momen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如何高頻率地傳遞出產品的核心價值?(How do you deliver coreproduct value as often as possible?)
只有當這些都探討清楚了,你才可以向我建議,你打算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戶。這個順序絕不能顛倒。在我看來,這是我們做的最明智的決定。
回顧過去,如何去理解這些規則,不管它體現的明確還是直觀,也不管你所在的行業是不是經歷過快速增長再跌入谷底,忽視這些原則的失敗案例都屢見不鮮。正是因為你沒有對所從事的行業做任何優化,所以你得到的只是最短和最直接的投資回報,這種方式絕不是讓你構建具有價值產品的長久之計。
所以當你經歷過這一切,你明白兩件最重要的事:
第一是“消除自我(ego)”。 自我,讓你幻想追求Twitter上推崇的主流生活方式,而並非像一個真正的企業家那樣,致力於開發具有價值的產品並試圖傳遞其核心產品價值。消除自我,意味著你必須接受在短期內不能獲得回報的事實。
第二點就是摒棄常規。 那些憑直覺的人跟傻瓜沒兩樣。直覺是沒有用的,因為大多數人無法對未來做出正確的預測。這一點我們都很明確。我們應該停止做某些事,過濾掉那些毫無意義的談論。
大多數人所在的公司缺乏使上述兩點並存的文化。如果你不夠冷靜,或是在你構建的產品中加入過多的個人看法,那你很難避免犯錯,並且因為你不夠客觀,不明白周圍所發生的事,所以很難在你所從事的領域有所提高。
我們需要不相信廢話的人,更需要區分運氣與實力的人。不幸的是,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談論些什麽。
不要在缺乏相關背景的情況下談論某些事,因為這沒用。你就像一個發送垃圾郵件的人,這令人同情,又摧毀了你們雙方的互動體驗。趕收手快吧!
不要提及低層次的抽象理念,這些理念可能會給你獲得短期的投資回報,但它們卻毫無意義。
不要一心關註那些不能給你帶來長期回報的事情。
不要在我面前假裝你真的明白自己在談論什麽,我寧可你說你不知道,甚至我願意跟你一起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這種只關註短期利益的文化,你在忽視相關背景的情況下開始工作,你得到的是快速上升隨後則是大幅度的回落。然後周圍的每個人開始談論,“看看我做的這些,我覺得自己幹了件不錯的工作。”事實上你不是幹了件不錯的工作,你只是改變了眾多變量中的一個。
我似乎是在給你們潑冷水啊。人們很少談論產品核心價值,而大部分產品也確實沒有產品價值,我確實相信這點。但我也相信很多產品是可以具有價值的。所以當你把上述兩個重要結論放在一起時,你又會回到一個基本問題上,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設計的是什麽樣的產品嗎?為什麽要設計這個產品?你真的知道如何設計出顧客感覺不需要但實際上又能真正為他們服務的產品嗎?
“向不同的人展示你的產品價值,這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在亞洲推出我們的產品時,我們組建了一個團隊。我們曾經說過,“我們要國際化,我們要推廣我們的產品,我們要去世界的各個角落。”
我們只在當地市場招聘當地人。我們曾經在日本雇傭一名工人,他說,“我們應該在產品簡介中添加一些特別的元素,因為日本文化有所不同。”我問他,“那你會怎麽做?” 他說,“也許在簡介中顯示血型會更好一些。”
你可能會想,這有什麽意義,是的,這對我們來說也許無關緊要,於他而言卻不一樣。所以我們做出了一些調整,因為我們與當地市場建立的聯系還不夠緊密。我們的這款產品還不足以跟這兒的人產生共鳴。你可能覺得,Facebook確實是有明確的產品價值呀,但在當時的日本,它是不具備產品價值的。
在一個既定的市場中對你的產品進行改造並賦予新的定義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那樣做了,我們突然明白過來,“天啦,不了解還真就是不了解啊。” 每一個單獨的市場,人們給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行為方式不同,說的語言也不同。
因此,關鍵的是,你所認為切實可行的方式也許並不適於任何人,你得去尋找某種認知框架,以幫助你對某些事情進行一些新的調整。這樣,你的產品價值,才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人所認可所接受,而這,才是重中之重。
專註於一點,專註、專註
當Facebook的註冊用戶還不過是4500萬時,我們就知道,我們將戰勝MySpace,那時它們已經有1.15億用戶,即使如此,我們也毫不懷疑。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在做對的事,我們清楚自己的幹什麽。在經過了大量的測試,大量的叠代後,猜猜我們發現了什麽?要讓每一個用戶在10天里加上7個好友(7 FriendsIn Ten Days) ,就是這樣。想知道我們成功的秘訣嗎?這就是。沒有大家想的那麽複雜。
現在我們有完整的團隊,有數百名員工,我們成功將Facebook打造成了一款十億用戶的產品,而這一切,都不過基於這個簡單的規律。我沒法給你說那些複雜的大道理,我們行事的所有原則都是基於這一條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規律,正是這樣一句簡潔優雅的描述,幫助我們抓住了核心產品價值,定義了產品蘊含的意義,去交流,去網絡中搜索,去找到人群密集的部分,然後在此基礎上再重複這個過程。
我們的每一次問答,每一次全體會議,都是圍繞著這樣一句話去展開。我們也會去討論Facebook的變現,討論現在貨幣化平臺的二三級構建怎麽怎麽樣了。但是唯一核心的關註點還是那句話。因為我們將核心的產品價值轉化成了這樣一句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的話,公司的每一位成員便都非常明白自己要幹什麽。
再者我要談談,為什麽從制定發展戰略到各項具體事宜都投入大量精力是有問題的。每個團隊中那個致力於公司發展的人需要有遠見有能力,可以負責產品核心策略的制定。因為當你讓自己的討論上升到更高層次時,你要考慮的是整個公司運營的核心構架,比如股權如何分配、成本如何產生、如何關註焦點問題、雇傭誰或是開除誰。
但當你理解了核心產品價值時,你可以抓住關鍵點並不斷地構建循環來展示產品價值,這是最重要、也是最理所應當的事。現在,我用這樣的理念幫助一些公司,不論是轉變思考方式的CEO們、還是認同這樣理念的創始人都可以既持續又系統地考慮每一個遇到的問題,並獲得成功,每一家公司都是如此。
當然,我也遇到過一些人,他們的問題多如牛毛。比如說,“嘿,我真的非常喜歡……” 他們有勇無謀、喜歡蠻幹還有一點暴力傾向。這再次提醒我,對於人來講,目光長遠是那麽得重要,這一優點總能幫你更好地平衡企業文化的建立和員工工作能力的培養。好好珍惜已經獲得的成果吧。因此,現在當你再次看到那些實現井噴式增長的,甚至已經上市,正在經歷難以置信的困難,痛苦的轉型、螺旋式衰減時,你應該意識到的是,這種局面並不是一個增長性的問題,即使從數據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個增長性的問題。但這,實際上是一個關於產品價值和公司文化的問題。
短期前景的樂觀又如何,如若你不想清楚最核心的問題一切都是徒勞。你還是要回到最最原始的那個點,去思考,人們到這來是幹什麽的,用戶想要的那個"Aha Moment"到底是什麽? 為什麽我們不能盡快滿足他們?別和我講要幾天後才能給他們,這不靠譜;以小時計也不可以;以分計時算是底線了,但遠遠不夠。你要想清楚如何才能及時的,在幾秒甚至幾毫秒間,準確地抓住人們的需求?這樣你才會贏。
如果你沒法知道是什麽在優化著你在那麽多時間里所做的一切,我想你所在的公司就太糟糕了,他們所做的只不過是垃圾,在破壞互聯網的價值。
為“招人”支點招
接近尾聲了,我想說,我已經把自己最想跟大家分享的都倒出來了,也許你期望的是一堆公式之類的幹貨,但你真的必須深刻地理解我所說的。不要只是當一個毫不知所雲的跟隨者,你需要做的是仔細思考,聚力在核心價值上、分輕重緩急做事並找到和你一樣如是思考的夥伴。這就是我們一開始雇傭員工的價值標準。
再次提醒,雖然聽來有點瘋狂,但還是要提醒各位CEO要把下面這些話記在筆記本上:即關於怎麽招人。我們在招人這塊還是頗有心得的。我把這招分享給我投資的每一家公司,並且在大多數公司這招都有用。這些在我看來是顯而易見的,再明顯不過的。但人們總還是在這些問題上栽跟頭。
一個情商高、有自知之明、目標感強烈的人不會屈服於短期壓力,對成功的執著會讓他樂意做一切嘗試;有進取心、求勝心的人會尊重他人但又不懼挑戰權威。來一間高品質的、近乎完美的酒吧,若你能搞定便大局即定了,有的事上能提高個0.1%的,如今就要提高0.2%甚至1%。 這樣的工作狀態多變又富有活力。我們的員工只要不是想重創事業便會一直在這兒上班,他們在舒適的環境中工作或發現問題。要想改變,還真得要些勇氣。
當那個日本小夥子走近我說,“嗨,我認為個人資料中需要增加血型這一條,”,當韓國團隊想出一堆新點子,或是印度團隊想出聰明的方式來實現Facebook的手機客戶端。你必須暫時放棄個人偏見,不遺余力地找到這些打破常規的人;其次,這麽做的原因是不能讓自己活在“我最厲害”的幻覺里。
有太多的問題和產品把重點放在解決極少數的需求。事實是,世界上有70億人口。很多人沒用過電腦直接進入手機時代。 他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中,世界的各個地區有著差異化極大的社會經濟模式,那麽你必需足夠敏感、去發現他們的需求。
人們極易專註於短期的效果。思考長遠,再制定一步一步的短期計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你想要建立的是有意義深遠的東西,它們富有文化內涵並且有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這些才是產品的價值所在。
LinkedIn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雷德•霍夫曼(LinkedIn的聯合創始人)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之一。這是一家難以置信的公司,建立至今10或11年之久,他們唯一做的就是碼代碼。Friendster(全球社交網站的鼻祖)冒出來了,他們沒有驚慌;MySpace冒出來了,他們沒有驚慌;Facebook冒出來了,他們仍然處之不驚。他們只想做一個很棒的產品,他們只是不斷工作,沒有尋求任何捷徑。我們必須尊重這樣的企業,因為他們一點一點地勝過他人,結果就是至今仍屹立不倒。
跟優秀的人共事準沒錯,但我發現許多人不願雇傭比自己更優秀的員工。我做的最成功的事情就是為我的團隊招了4名比我優秀的員工。最初的用戶成長團隊由包括我在內六個人組成。他們是詹姆斯•王(JamesWang),他是Facebook平臺的工程主管;拿俄米•格雷(NaomiGleit)是Facebook 的元老級員工,同時也是最好的產品經理;埃里克斯•舒爾茨(Alex Schultz)是能力提升速度驚人的家夥;哈維爾•奧利(JavierOlivan)幫我一起拓展國際市場;還有布萊克•羅斯(Blake Ross),他不僅是產品經理,也是火狐瀏覽器的最初開發者。雇傭時,所有的這些家夥明顯都比我優秀得多。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搭建一個框架並創造規則,而他們是真正實現它的人。當我離開時,沒錯過Facebook用戶激增,這真是一件幸事。
最後一件事,在感知的基礎上建立真正的價值。現在,我們處於一個易受瑣事幹擾的世界,糾結在緊急的事和重要的事之間。要透過表象找到事情的真正價值所在,各位需要勇氣去做嘗試。
來源:愉悅資本JoyCapital(ID:JOYCAPITAL)
[本文作者彭縈 編譯,轉自愉悅資本JoyCapital(JOYCAPITAL)。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
用戶增長
招人
贊(...)
分享到:
Gear VR可利用動捕實現自由行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05/155606.shtml
Gear VR可利用動捕實現自由行走
上周, 矽谷虛擬現實大會在聖何塞順利舉行。 很所公司都展示了自己最新的虛擬現實軟件和硬件。
在現場有許多令人影響深刻的demo, 但是最令人矚目的展位之一是來自於莫斯科的Interactive Lab。 這家公司展示了自己的“虛擬現實行走” 計劃, 粉絲可以戴上三星的GearVR頭顯進行自由行走。
戴上GearVR頭顯和一個動作捕捉系統後, 觀眾可以自由探訪虛擬美術館, 在房間內自由行走, 又或者是拿槍攻擊外星人。
這個系統很像HTC Vive的房間級虛擬現實系統, 玩家可以自由行走並且與虛擬世界進行交互。 但是對於連接手機的頭顯來說, 觀眾只能限制於坐著或者站著體驗, 這也是Interactive Lab決定研發這麽一套系統, 為頭顯添加動作捕捉系統, 讓觀眾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實現自由行走。
Interactive Lab的創意總監Anton Skiter表示:“在一開始的時候, 我們就發現了Oculus Rift頭顯的限制, 這款頭顯的纜線是人們更進一步沈浸到虛擬現實世界的一個阻礙。 無線頭顯對實現自由行走也有很大的需求, 而這些在轉動頭部時也是比Oculus舒服的。
除了使用動作捕捉系統, 這個團隊同時提供了一個遊戲控制器, 觀眾可以利用這些控制器來進行交互。
Interactive Lab之前一直與奧迪和法國航空合作, 現在這家公司正在利用GearVR進行其他的虛擬現實項目, 其中包括同步虛擬現實影院, 不同的用戶可以同時觀看電影。
[本文作者YiViAn]
交互
捕捉
GearVR
贊(...)
分享到:
這家公司沒有管理層,卻在3年時間實現了30倍增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0/155964.shtml
這家公司沒有管理層,卻在3年時間實現了30倍增長
創見
2016-05-20 15:27
每一個創業者和公司都應該好好反觀一下自身,管理層是不是時刻將註意力放在最為關切,最為重要的事情上。
黑馬說 : 公司是否還要保持臃腫不堪的層級管理結構?它是否真的順應當下的市場現狀和競爭節奏?今天介紹的公司 InDinero 算是一個極致,它不僅抹去了各種管理頭銜,甚至於人才的選拔和獎賞都是由集體協商來做出!並且由此獲得了三年時間增長 30 倍的驚人成績!
圖註:Indinero 組織公司員工出去遊玩兒的情景,公司創始人,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位於圖左。
本文的主人公 Jessica Mah 在她 13 歲的時候就開始創業了。當時她還是個孩子,就已經開始給一些小公司做網站,然後又自己開辦了一家公司,專門為其他公司提供線上服務。在她還沒有進入高中,她的收入已經達到了 10 萬美金。
創業時必經的「過山車」
她於 U.C. Berkeley 完成了計算機本科學位的攻讀,畢業之後,自然而然地又走上了創業的道路。她又開辦了一家公司,聯合創始人 Andy Su 和她決定進入一個他們非常了解的領域:通過互聯網給其他公司提供服務和幫助。公司成立時最初的目標就是打造一個非常簡單的網頁控制面板,每一家客戶公司都可以利用這控制面板來監管自己的財務狀況。
Mah 表示:「我們都覺得如果我們能解決了這個難題,線上會計算賬將成為市場潛力巨大的一塊蛋糕。」正是因為這一點,Mah 和她的聯合創始人搬進了 Y Combinator,成功地在 2010 年融資 120 萬美金。
然而從那天開始,日子過的就不如預期中那麽順利了……
那時的錢真的是符合「燒錢」的定義,感覺就像是把一捆捆的鈔票扔進柴火堆里。當公司在銀行里面的錢只剩下最後的 15 萬美金,創始人們不得不在那個時候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他們將所有人都解雇掉了,只剩下 Mah,Su 還有另外一個人。人際關系於此時徹底鬧掰了。Mah 和 Su 甚至尋求「伴侶心理治療」(他們當時的關系只是純柏拉圖式的),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高效率的搭檔工作。
柳暗花明
這三個人開始重新從零起步,重新打造了這家公司。5 年過去了,它為各公司提供完整的後端辦公服務。客戶給他們支付的費用都是數千美金,再也不用發愁工資發放、會計審計、稅收核算繳納等一系列讓公司頭痛不已的問題了。
如今 InDinero 擁有 125 名雇員,6 個月前剛剛完成了一筆 700 萬美金的投資交易。這時候,不僅僅是風投的錢在加速公司的成長,因為它在 3 年的時間里實現了 2685.6% 的增長率,Indinero 還榮登 Inc 5000 家成長最快速的初創公司榜單。
介紹到這里,幾乎每一個人都對 InDinero 如何做到這一切的非常感興趣。這家公司跟其他一些科技公司一樣,管理層將更多的權利釋放出去,讓各部門實現高度自治,將對個體的尊重體現在每個員工身上,這一切都比傳統公司做的好太多了。
圖註:傳統公司一般都是這麽幹的。
諸多科技公司開始砍掉管理層!
在這方面,其他的科技公司做的也不賴。比如 Hubspot 公司就給予了員工無限期的年假時間,你自己想休多長時間都可以,直到你想回來上班的那天;又或者 Netflix 最近宣布的:女性員工在孕產期這段時間,享受無限期的帶薪產假。還有一些公司做的更加誇張。比如 Zappos,它最近采取了一種名為「Holacracy」的徹底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當然還是有一些人不願意接受自己的頭銜被抹去的事實。
於是公司的管理層要求員工要麽全部接受這種無管理的,名為 Holacracy 的管理模式,要麽就卷鋪蓋走人(其中有 210 個人這麽做了)。公司還要求所有的員工讀一本叫做《重構組織》(Reinventing Organizations)的書。(我讀了這本書,感覺有點兒不太適合員工啊。但是確實大開眼界,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麽多公司在用各種我們想不到的方式管理運營著。)
位於舊金山的內容線上平臺 Medium 同樣也采取了 Holacracy,位於西雅圖的視頻遊戲工作室 Valve 緊隨其後,將公司管理結構和每個人的頭銜大手一揮,全部抹去。
InDinero 是怎麽做的呢?
咱們說回到 InDinero 這家公司身上。它還是管理模式還是以「自我管理」為基礎,夾雜了 Holacracy 模式中的一些東西,但同時還是保持了基本的行政管理層上的結構。行政管理團隊將公司的大目標和框架定下來,然後在這個範疇之下,公司員工各自拿出決策,並分工協作。
最有趣的是,這些員工的協作方式主要是通過如今互聯網工具,比如 Slack 和 Trello 來完成的,當然還有更加傳統一點的 Salesforce,通過這些工具,他們的工作內容才能有機組織,有序展開。這其中尤為值得推崇的莫過於 Trello,它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活躍的線上協作平臺。
最近我有幸參加了 InDinero 每周舉行的銷售會議,見證了 InDinero 獨特的公司文化和管理機制,也進一步意識到了 Trello 這個平臺的神奇強大之處。
在整個會議的進行過程中,我完全無法分別出來誰是這個討論組的產品經理,又或者是項目負責人。當然其中有一個人是作為整場會議的主持人和話題推動者出現的。實際上這些參會人員里面是有銷售總監的,但是他沒有亮出自己的頭銜,他的身份事後我才知道。
在正常會議中,他也沒有被特別對待。事實上,每次他一發言,很快團隊其他成員就不斷吐槽,說他的建議非常不切實際,又或者是殘缺不全的。
Trello 在全新公司管理模式下大放異彩!
在整場會議中,小組成員不斷地提及 Trello 上的卡片。這個卡片上列明了他們需要討論的內容,如果他們達成了共識,就會將最新的進展公示到這些卡片上,並且還有後續的行動,以及後續行動的主要負責人。他們討論的話題也絕非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他們討論的話題有:如果現在的客戶能夠給我們帶來新的客戶,我們到底應該給他們多少錢才能保證有效的激勵機制?這筆錢可不是一個小數,而且會對公司整體收入帶來非常明顯的影響。
InDinero 甚至將協作式決策方式擴展到了人才選拔用人機制上:到底誰才能獲得提拔?又或者到底每個人的崗位薪資應該是什麽水平?所有人的工作表現全部量化,並且將量化出來的指標在整個團隊中予以公示。Mah 表示:這樣的方式是最為直白的,最不會帶來任何爭議的了。
更重要的是,這種公司管理機制徹底抹去了公司的管理中層,並且徹底將公司高層人員,比如 Mah 以及其他人,釋放了出來,讓他們能夠將精力放在戰略層面,而不是註意力分散到該不該去批準一次假期申請,又或者下個季度到底出差預算應該定多少錢。
Mah 表示:「我們正在將決策這個功能徹底抽離出管理層。我們的任務是不斷地完善和提升這個全新結構的執行效率,而不是參與其中去做什麽決策。」
就沒人反對嗎?
Mah 如今 25 歲,我問她你這麽幹就沒有遭到 InDinero 董事會的強烈反對嗎?畢竟,任何一個稍微有點兒管理經驗的人都知道,高層和董事會成員對這種賦予普通員工更多權利的事情最為忌諱。
Mah 表示她並沒有遭到任何的反對。因為從股權結構上來說,她絕對控制著著 InDinero。該公司董事會成員的性質全都是顧問,而不擁有真正投票權。Mah 表示:「簡而言之,其實他們壓根不怎麽關心。不過我得承認,大部分的董事會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說:『這是什麽鬼?!』」
面對三年的時間里實現了 3000% 增長的事實,估計心中懷有再大抵觸情緒的人也會告訴 Mah:你就這麽保持下去吧。
InDinero 之所以成功的其他條件
但是,InDinero 所采取的方式並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公司,甚至不適用於絕大多數的科技公司。它之所以有效,其中還要得益於創始人超乎常人的情商以及人際交往的高超技巧,並且它還需要員工有著超乎常人,更高層面的責任心。
但是,伴隨著互聯網各種協作平臺工具的崛起,每一個創業者和公司都應該好好反觀一下自身,目前的公司管理結構是不是最合理的,管理層是不是時刻將註意力放在最為關切,最為重要的事情上。
不得不承認,在公司快速發展過程中,它最能夠體現員工價值,並且是保留人才的最佳方式!
[本文作者創見(ID:tech2ipo_editor),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
管理
創新
贊(...)
分享到:
谷歌實現移動VR“白日夢”:地鐵上能看IMAX電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213.html
“我也要去買個安卓系統的手機。”北京時間5月19日淩晨舉行的2016年谷歌開發者大會(Google I/O)結束後,已經用了四五年iPhone手機的余翔(化名)興奮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余翔是個遊戲迷,之所以急著買個裝載安卓系統(Android)的手機,因為谷歌在I/O大會上宣布將在今年夏天發布一個名為Daydream(白日夢)的移動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平臺。“走到哪兒都能用上VR,實在太酷了。”余翔說。
“我們的初衷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用上VR,雖然我們也說不清楚為何VR如此炫酷和激動人心。”谷歌負責VR業務的副總裁克雷·巴沃爾(Clay Bavor)在開發者大會上表示,新一代安卓系統將內置VR功能,以使得每一款安卓手機都能成為“脫殼”的VR設備。這意味著,無需其他笨重的設備,可能只需一副VR眼鏡就能隨時隨地享受VR。
谷歌CEO皮查伊在開發者大會上演說
“谷歌很聰明,它沒有發布VR硬件,而是一個類標準的平臺,也就是說它把眼光瞄準的是市場和用戶。”熱波科技CEO張慶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美國研究機構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安卓手機的出貨量為11.6億部,市場占比超80%。IDC預計,安卓手機2019年的出貨量將達到15.4億。顯然,未來與谷歌一起做“白日夢”的人將數以十億計。
目標是人人都能玩VR
正當數以百億計的資金投入VR設備及內容的制作公司時,谷歌在開發者大會上發布的Daydream平臺又一次搶得了先機。
“之前在網上看到了各種VR設備、遊戲等內容,不知道該去嘗試哪一款,Daydream真的為我們這類人指了條明路。”余翔表示。
谷歌的Daydream確實讓不少想要嘗試VR的普通用戶有了一個期待,這與當年安卓和蘋果競爭時的戰略如出一轍:制定一個行業標準,打造一個開放平臺,讓更多開發者參與進來,用戶則只需要在一個平臺上挑選自己喜歡的應用。
“通過與軟件開發商和手機制造商合作,谷歌能將Daydream的平臺迅速在上億用戶中鋪開,為將來在這個平臺上開發更多視頻、遊戲和生活應用,獲取更多的用戶做好了準備。”張慶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另一名業內人士也表示:“谷歌可以把軟件做得很漂亮,然後用到各種型號品牌的手機,無論高端、中端或低端,最後把它們一起推向擁有千萬用戶的生態系統。”
早在兩年前,谷歌就推出了第一款VR設備Cardboard(VR眼鏡),但根本無法與臉書(Facebook)的Oculus Rift和HTC的Vive(兩款VR頭戴設備)相媲美。但Cardboard的價格更低,使用更簡便。在巴沃爾看來,“首先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都能用上,其次才是完美。”
Oculus Rift
HTC的Vive
與其他VR設備動輒上千元的價格相比,谷歌CardboardVR眼鏡成本極為低廉
巴沃爾的想法正逐步體現在谷歌VR戰略上,那就是先培養用戶習慣,再逐漸完善技術,“讓人們用過之後就再也離不開了。”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Android VR將無所不在,並有著各種各樣的形式。“很明顯,谷歌希望VR的生態系統能達到智能手機的水平,在這樣的生態系統中,谷歌並不以開發設備為主,而是為數百種設備提供技術。相反,臉書的Oculus就像是虛擬現實行業的蘋果,更為封閉。”
張慶浩也表示:“Oculus是一種相對封閉的系統,類似於蘋果的iOS,主要適配的是三星的Gear VR(VR眼鏡)。但是現在谷歌打造的是開放的平臺,這也符合谷歌當前的生態圈平臺戰略。”
“在安卓的基礎上開發(VR)比獨立開創一個新系統更能夠讓谷歌快速擁有更多的VR用戶。” 咨詢機構Gartner的分析師布萊恩·布勞(Brian Blau)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根據谷歌介紹,Daydream與Android TV或Android Wear的相對獨立不同,它是安卓手機的一部分,用戶只需要把手機放到頭戴設備中,再啟動Daydream Home,就可以從中打開各種內容。可以看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和MLB(美國職棒大聯盟),也可以閱讀各類媒體的新聞,甚至可以體驗IMAX電影。
根據谷歌此前的表態,用戶所喜愛的應用程序及遊戲都會適用於Daydream,更多內容將在今年秋季公布。
谷歌開發者大會現場戴著谷歌眼鏡的禮儀小姐
4K高端手機迎機遇
谷歌目前正聯合其他廠商開發虛擬現實設備,並制定了參考設計,但新產品並非一款可以匹敵Oculus Rift或HTC Vive的高端VR設備,最多只是改良版的Cardboard。“谷歌的這款設備將非常簡便,目的是更快地普及VR,重要的是後期的內容開發。在硬件方面,傳感器上會有額外優化和適配。”Canalys分析師劉健森對第一財經表示。
巴沃爾在開發者大會上表示,谷歌正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一系列新型的VR設備和控制器,中國的小米、華為和中興都在合作夥伴之列。
另一方面,盡管適配谷歌VR平臺的手機配置的最低標準還沒公布,但是分析師認為去年下半年上市的索尼Xperia Z5 Premium高端機可能是一個參考標準。這款手機是市面上第一款配備4K分辨率顯示屏(像素分辨率達到4096×2160,屬超高清屏)的智能手機。也許Xperia Z5 Premium在當時看來是一款分辨率高得有點過分的手機,但是在移動VR時代,這個配置一點都不過分。
Xperia Z5 Premium真機
IHS的研究總監皮爾斯·哈丁-羅斯(Piers Harding-Roll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Daydream有兩方面好處:其一,適配Android VR的高端手機將被更多用戶接受,這對手機制造商是有吸引力的,也會讓它們願意與谷歌合作;其二,Daydream不僅為制造商提供了開放可知的環境,而且提供了高質量的服務,這會讓用戶願意去訂購一些VR的應用內容,從而幫助內容提供商變現。”
目前來看,VR設備仍是大部分人體驗這項技術的主要方式。根據Oculus的數據,上月有100萬人使用了Gear VR。這一數字要遠遠超過使用Rift的用戶。其中的主因是,用戶使用Rift時還需要購買價格昂貴的計算機。從這一點來看,嵌入安卓系統的Daydream必將擁有更大的市場。
“人們剛開始體驗VR時對畫質的要求或許並不苛求,但隨著技術進步,這一點很快就會改變。在新鮮感過去前,谷歌可以自由地嘗試,但時間有限。”哈丁-羅斯表示,谷歌和Daydream在尋找手機公司合作生產開放式頭顯設備時可能會遇到阻礙,因為這與手機制造商的策略和利益會有沖突,最好的方法是和獨立的VR頭顯設備制造商合作,比如Cardboard的生產商。
憑借Cardboard和其相關應用,谷歌能夠打造全球最熱門的虛擬現實平臺。正如巴沃爾所說:“我們現在還只是第一年,甚至連一年都不到。如果給予更多時間去優化,那麽虛擬現實將會無所不在,並逐漸完美。當然,這一速度將會比你想象中的更快。”
鐵路、海運和公路實現無縫對接,節約物流成本4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881.html
鐵路跟海運、公路終於實現了無縫對接,時間和物流成本都大大縮減。
5月27日上午,裝載著菲律賓香蕉的冷藏集裝箱從海上轉到陸地,不再需要人工開箱裝卸,直接將集裝箱移到火車班列上,從大連港出發駛往沈陽。這是我國首列雙組聯動冷藏集裝箱班列。
“冷藏集裝箱班列的開行,既節省裝卸時間成本,也減少貨物損耗。”大連港有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鐵路跟海運、公路實現了無縫對接,轉運時間由原來的4到8個小時,減少到1小時。
當日,交通運輸部聯合中國鐵路總公司在大連召開“鐵水聯運”暨“多式聯運”現場推進會,推廣鐵路、水路等多種運輸方式聯運,降低物流成本,深入推進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充分認識多式聯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把多式聯運發展作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推進運輸大國向運輸強國轉變的重要舉措。”現場推進會上,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說。
何建中表示,“十二五”期,我國以集裝箱鐵水聯運為代表的多式聯運合作機制初步建立,示範項目積極推進,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制度化建設有序推進,取得了新的積極成效。
“但我國多式聯運還存在運輸銜接不暢、服務水平不高、制度化建設有待加強等問題。”何建中說,進入“十三五”期,鐵水聯運暨多式聯運發展迎來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要牢牢把握和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交通運輸轉型升級的新要求。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鐵水聯運雖可降低物流成本,但這樣的多種運輸方式聯合運輸在我國仍處於初級階段,部分港口沒有集裝箱鐵路中轉場站,集裝箱鐵水聯運比重偏小,公路貨運承擔比重過高,多式聯運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011年,我國出臺了《關於加快鐵水聯運發展的指導意見》,在政策推動、地方扶持、港口自身努力以及相關部門協作下,2015年,大連、天津、青島、連雲港、寧波和深圳為代表的六條集裝箱鐵水聯運示範通道的集裝箱鐵水聯運箱量達到153.5萬標箱,比2010年增長68%;海鐵聯運物聯網應用示範項目初現成效,大連、連雲港、寧波、深圳等港口已經基本實現互聯互通,集裝箱鐵水聯運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天津港在國內沿海港口中率先嘗試集裝箱班列組織,陸續開通三條陸橋海鐵聯運通道和十余條內陸海鐵聯運通道;辟建了以無水港為主要節點的內陸物流網絡體系,與鐵路建立了合作開發市場的機制,充分利用雙方資源和優惠政策,積極引導貨物選擇海鐵聯運方式,有效促進了天津港集裝箱鐵路集疏運規模和比重不斷增加。2015年天津港完成集裝箱海鐵聯運31萬標箱,同比增長50.6%。
專家介紹,集裝箱鐵水聯運能夠發揮鐵路和水運兩種運輸方式的優勢,便於實現海運與“無水港”對接,對於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從青島運至西安的國際集裝箱,采用鐵水聯運比從水路轉公路的方式節約物流成本20%至40%。
與公路貨運相比,鐵水聯運的節能減排效果顯著。2015年連雲港到阿拉山口過境集裝箱達5.3萬標準箱,節約燃油2.9萬噸,這相當於2.7萬輛私家車一年的燃油消耗;減少碳排放8.6萬噸。此外,鐵水聯運還能有效緩解道路交通壓力。
“全面加快鐵水聯運暨多式聯運發展,要完善多式聯運通道布局和基礎設施,完善鐵路進港‘最後一公里’,加強國際多式聯運互聯互通。”何建中說,應加強多式聯運技術創新,發展先進適用的裝備,加強標準制定和信息共享共用。積極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人,鼓勵企業聯盟合作經營,促進傳統運輸、貨運代理企業轉型升級。
何建中說,應積極推進鐵水聯運暨多式聯運示範工程,擴大示範項目範圍和內容,豐富多式聯運服務內容。積極推進法規制度建設,研究制定多式聯運法律法規、管理規則,完善相關制度規範。強化政策扶持和引領,推動多式聯運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口岸便利化。
中國鐵路總公司副總經理楊宇棟也表示,下一步,鐵路部門將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與其他交通運輸企業一道在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統籌做好多式聯運規劃、推進聯運裝備多樣化、加強鐵水聯運銜接、創新聯運組織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大力發展鐵水聯運、鐵公聯運,更好更快地推動多式聯運發展。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現場推進會上,交通運輸部、中國鐵路總公司還公布了全國第一批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項目和牽頭企業名單。
大連港集裝箱鐵水聯運、多式聯運現場。攝影/章軻
成本上億的NVH實驗室如何實現“無聲”的藝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587.html
歐盟在2014年曾通過一項決議草案,擬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在歐盟逐步實行新的汽車降噪標準。在未來12年內,在歐盟銷售的普通轎車的噪音標準將從現在的74分貝逐步降到68分貝,12噸以上重型貨車從81分貝降到79分貝。NVH靜音工程越來越受車企重視。
通常定義的NVH,是指Noise噪聲、Vibration振動和Harshness聲振粗糙度。 統計資料顯示,約有1/3的整車故障問題和車輛的NVH問題有關系。也就是說,1/3左右的車輛故障問題,都可以通過聽覺來察覺,因此,車輛聲音品質不僅關乎駕乘感受,更是衡量整車品質的重要指標。
一般來說,車內的噪音主要來源於三大方面。一是發動機噪聲,其余是風噪和胎噪。要解決上述三個方面的噪音,一是通過匹配和模擬去異響留“動聽”;二是反複推敲優化輪胎的設計,通過特別的貫通式花紋避免泵氣;三是通過造型優化控制氣流,消除風噪源。但是,別簡單的將NVH靜音工程定義為噪音的消除,事實上,其要做的是不僅僅將噪音隔離,而且更關鍵的一點,是要更多地關註聲音的品質,並留下美好的聲音。上汽集團技術中心整車集成部高級經理顧彥向記者介紹,比如說400赫茲左右的聲音頻率即為最優,因為音樂的標準音高為440赫茲。
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一輛車的異響來源方方面面,很難去一一查找和消除。不同的客戶對一輛車的性能、動力以及豪華等級的聲學感受不同,眾口難調。拿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的目標消費群舉例,上汽在調研過程中就發現,顧客希望巡航駕駛時車內安靜,而在加速時,又能夠感知到比較舒適的加速聲音。針對顧客的駕乘聽覺感受,上汽通過數據模擬能力以及深入的性能研發,創建Sound Tuning的聲音技術,讓它既能夠確保車輛在滿足噪聲強制環保法規要求,又把系統產生的聲音以及用戶操作聲音調整至最佳,那麽,這一效果是通過什麽樣的技術來實現的呢?記者在最近參觀了上汽的NVH實驗室之後才了解到。上汽目前共有10類NVH試驗室,我們參觀的是全消混響試驗室、四輪轉鼓半消聲試驗室和密封試驗室等。聽上去很枯燥,但卻是一次有意思的行程。
全消混響試驗室
1米多厚的大門,縱橫交錯的條狀物、淩空而建的鋼絲網以及網下的“暗樁”,共同構造了一個科技感十足的空間——全消聲室,它主要的功能就是測試電機、喇叭等汽車零部件的聲功率。條狀物叫尖劈,能有效地吸收所有入射聲音。為了提高消聲室對固體聲和空氣聲的隔聲效果,整個房間還采取了與原有建築完全分離的“房中房”式隔聲結構,這樣層層“包裹”之下,整個消聲室的本底噪聲只有8.2分貝。
因為這個消聲室必須達到全消的效果,所以所有的面都必須應用消聲材料,所以人只能站在鐵絲網上進行操作,走上去特別像蹦蹦床。
混響室
用於測試材料的吸聲系數和整車隔聲量。混響室的構造有點像劇院的設計,能讓聲音能在房間中充分擴散,每個角落的分貝都保持一致。測試時室內四角的喇叭開啟,然後在車內放入測音儀器,了解整車的隔音效果。
據說,這個混響室容積達到304.7立方米,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能開展整車級隔聲試驗的混響室。
四輪轉鼓半消聲試驗室
四輪轉鼓半消聲試驗室主要用於測量車輛行駛時車內外噪音、排氣系統噪音以及動力傳動系統的噪音。看下圖這整間試驗室重量達到2300多噸,但為避免外界對測試結果的影響,這間試驗室是端坐在彈簧之上的一個“房中房”結構。其由國際三大消聲制造商——IAC Acoustics負責建造,總投資超過1.2億元。
巨大的彈簧,方能支撐起2300噸的房間
比如現在正在這臺轉鼓上測試的榮威RX5,在100公里/小時的時速下,轉鼓運行噪聲只有45分貝,就像淩晨的住宅小區一樣安靜。這種狀況下,能夠最大程度評估整車NVH性能,以便工程師做出改進優化。
測試中的車
密封試驗室
密封試驗室用來測試分析整車和白車身的氣密性,用泵機給車內充氣,根據流量的大小來判斷車內的氣密性。工程師拿榮威RX5和昂科威做對比。測試結果顯示,榮威RX5和昂科威的充氣流量值分別為67cfm和79cfm,前者優於後者。而工程師還介紹到,之前的試驗數據顯示,途觀、哈弗H6的充氣壓力值分別為99.6cfm和131.5cfm。
氣密測試
那麽,氣密性和哪些因素相關呢?簡單可以想象,其實就是車身縫隙的密閉性方面,比如一輛車上眾多的電器線束、拉鎖、管路與車外相通,這些穿通件產生的縫隙、開孔,在1%裸露狀態下會帶來50%的隔聲量下降。比如榮威RX5,工程師就對其車身開孔采用了double sealing的雙層密封處理。
當然,僅有這些依然不夠,比如在中高級車上,為追求車內靜謐的空間,都會布置大量的消音棉,並通過懸置的調試來降低車輛的震動等。而榮威RX5也是在儀表臺、立柱、飾板等背面都布置了吸音棉,吸音棉外表下的微米級纖維絲,就是工程師在試驗室經過大量對比測試後,選出的材料。
而為了減震,榮威RX5也采用了類似“房中房”設計的做法,通過懸置的調試衰減來自路面或發動機的振動沖擊;通過采用打擊中心理論布置懸置位置,使得傳遞到車身的振動能量衰減掉90%以上。
在參觀過程中,工程師們提到,其實一輛車的聲音是和車輛的設計、制造等每一個環節都相關的,NVH靜音工程是聲音的藝術,更是無聲的藝術,不能用語言和形態來表現,但卻是考評車企制造實力的,非常關鍵的因素。
7個歡樂谷大的上海迪斯尼,如何實現50%的綠色交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135.html
上海迪士尼雖然還未正式開園,但試運行期間火爆的場景就已讓人感受到它的獨特魅力了。但是你知道嗎?上海迪士尼不僅是一座充滿歡樂的魔法王國,還是一座具有示範作用的環保樂園。
據記者了解,為把迪斯尼打造成一座綠色的環保樂園,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範圍內除建築物需要達到綠色環保的國家標準之外,在能源的使用上,也將以天然氣、太陽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為主,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預計將不低於5%。而綠色交通出行將成為迪斯尼的一大亮點,未來度假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將大於50%。
園區公交車站
要在一個總占地面積超過380公頃(相當於7個歡樂谷),未來年客流量達到3000萬至5000萬人的園區內實現綠色交通,迪斯尼有什麽樣的規劃?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度假區內規劃有綠色環保的慢行交通系統,主要包括步行系統和自行車系統。而核心區內部接駁巴士公共交通系統,以及通往本市兩大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旅遊集散中心的商旅快線,則都將采用新能源汽車,以保證綠色出行。
用於短駁的新能源大巴
上海迪士尼樂園已經投入了40輛海格客車作為景區之間的接駁車,從6:30到23:00,九條線路同時開跑,供遊客免費乘坐。這些車基本上都是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較傳統車節能40%左右。
當然,僅這40輛車當然遠不夠,6月3日,上汽集團又與申迪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上汽集團首批100輛新能源車交付申迪集團,作為園區內的日常工作、旅遊接駁,以及通往機場、火車站等交通樞紐的交通用車。未來,上汽旗下申沃客車以及上汽大通EV80、EG10、榮威e550等新能源汽車都將開進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
迪斯尼風情的大通EV80
按照園區方面的測算,若投入100輛零排放的純電動巴士,可以減少碳排放1.38萬噸,相當於種植37.8萬棵樹。而從成本節省考慮,以現在投入使用的大通EV80為例,如果其日行駛歷程為100km,一年以360天計算,每年可以為園方節約成本2萬余元。
為鼓勵遊客的綠色出行,園區方還將引入上汽新能源分時租賃項目e享天開。通過e享天開分時租賃選擇一輛榮威e50純電動車,每分鐘僅需0.6元,如果選擇榮威e550插電混動車型,每分鐘0.9元,而且可以在有網點的地方,實現隨借隨還。可作對比的是,在上海迪斯尼附近的停車場停車,單日僅停車費就高達80元左右。
另外為推廣園區用新能源車,以及保證新能源車主的充電,迪斯尼園區的停車場還將為10%的車位提供新能源汽車充電配套設施,園區內所有的環衛車都采用純電動車型。
園內新能源車
在配套方面,上汽集團旗下安悅充電公司,將在國際度假區建設光伏建築一體化電站和充電樁,使得電能來源也更加綠色環保。
當下,由於新能源私人使用環境依然不甚成熟,因此利用分時租賃以及與景區相結合,推廣新能源汽車是一個相對容易落地也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的模式。據記者了解,明年,上汽集團還將在北京和上海的園區內正式試點運行上汽大通V80的燃料電池汽車。
國家海洋局:實現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556.html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世界海洋日(6月8日)到來之際表示,必須妥善處理好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王宏說,健康的海洋是確保海洋事業科學發展的基礎,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應有之義。
我國是海洋大國,岸線漫長,港灣、島嶼眾多,資源豐富,管轄海域遼闊。海洋所蘊藏的巨大潛在資源和能力,是我國實現發展崛起的重要物質條件,是解決當前資源環境問題的主要出路,也是實現未來更大發展的戰略新空間。
國家海洋局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迅速,海洋開發對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據《2015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15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64669億元,比上年增長7.0%,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6%。
但海洋事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經濟規模偏小、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矛盾和問題。
特別是一些地方過度、盲目、無序的海洋開發,以及對海洋資源的掠奪式占有,造成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海洋環境汙染、物種銳減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制約了海洋經濟的健康發展,影響了海域的綜合開發效益,已成為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
據《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依然嚴重。河流排海汙染物總量居高不下,枯水期、豐水期和平水期,77條河流入海監測斷面水質劣於第V類地表水水質標準的比例分別為58%、56%和45%。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率為50%。監測的河口、海灣、珊瑚礁等生態系統86%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綠潮災害影響面積較上年有所增加。渤海、黃海和東海局部濱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加重,砂質海岸和粉砂淤泥質海岸侵蝕嚴重。
“建設海洋強國,當前突出的瓶頸制約是資源環境,突出的短板也是資源環境。”王宏說,必須妥善處理好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加強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宏觀把握,實現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王宏表示,“十三五”將建立和完善基於生態系統的規劃、制度、監督評價、試點示範等海洋綜合管理體系,統籌海洋開發與保護,實現人海和諧。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構建有利於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推進集約節約用海,建立健全海洋生態紅線等制度規範。強化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海洋環保新技術,積極培育綠色、循環、低碳的海洋新興產業。
同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不同海洋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破解海洋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布局同質化、部分產業產能過剩的難題。將“生態﹢”思想貫穿海洋管理各方面,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在海洋生態修複、海洋垃圾治理、海洋防災減災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王宏表示,“十三五”將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公共服務,興建海洋公園、治理海洋垃圾、打造親水岸線,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海洋的美麗。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和科普活動,使愛海護海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海洋所蘊藏的巨大潛在資源和能力,是我國實現發展崛起的重要物質條件。攝影/章軻
美國聯邦政府如何實現收支平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051.html
5月27日普林斯頓大學舉行校友日,歷年校友回校團聚。校方舉行各種節目慶祝,節目包括一個討論美國經濟問題的座談會,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美國聯邦政府收支的不平衡。
美國政府收支不平衡從1950年到2000年,絕大多數年份都是支出多於收入。赤字平均約占GDP的2%。2008年經濟危機時,赤字增加,高達GDP的10%,到2016年回到2.5%左右。每年的赤字使得國債增加。美國國債與GDP比例也繼續增加。2000年、2005年、2010年與2015年國債分別是GDP的55.8%、61.4%、91.6%與101.9%。國債的增加是當前一個令人關註的經濟問題。
近年來,用於社會福利的支出約占美國政府總支出的一半。社會福利的支出主要包括社會保障(失業工人的補貼和年老公民的生活費用)和政府提供的醫療保險。聯邦政府總支出約等於GDP的20%。其中社會福利的支出約等於聯邦政府總支出的24%,醫療保險的支出約等於聯邦政府總支出的23%。這便是說,二者之和將達政府支出的一半。
回顧一下美國政府建立上述兩個項目的歷史。社會保障是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發生後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的一個項目。政策的目的,第一是政府需要增加支出用來補償宏觀經濟總需求的不足以幫助經濟複蘇。第二是用來支助失業工人的生活。由政府負擔的醫療保險是1964~1965年約翰遜總統決定建立“偉大社會”計劃的一個重要項目。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社會里,保險的買賣是由市場的供求決定的。消費者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負擔一些不能預料的費用,便會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在必要時來支付。醫療的保險在1960年以前是由私立的藍十字和藍盾醫療保險公司供應,不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負擔醫療保險以後,美國公民只需付極低的保險費,其余的醫療費用便由政府的醫療保險負擔了。不論貧富的公民都可以購買政府的廉價保險。這樣不但增加了政府的支出,還因為把保險的價格降低,增加了對醫療的需求和醫療的價格。
在一個市場經濟運作正常的環境下,不但醫療保險應由市場供應,現在稱為社會福利的費用如失業和養老時需要的費用,都是從個人的儲蓄或親友的貸款中支付。有人認為一些不幸失業的人需要得到政府的幫助。但是失業的工人,不少因為在失業時能得到政府的救濟金,不願趕快去找工作,從而使得應當在社會工作的人員減少。總的來說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應負擔哪種運作,是一個爭議的問題。自從1930年以來,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與醫療保險兩方面的運作實在是增加了。
社會福利與醫療保險的支出不能減少的原因,是在美國民主制度下,政府賦予社會福利的政策是由聯邦政府上議院與下議院議員投票決定。議員要取得民眾的投票才能當選。贊成減少授予人民福利的議員不得人心,競選時人民不擁護便會落選。
有什麽辦法可以解決政府收支不平衡的問題呢?一個增加社會福利基金收入的建議是,增加高收入公民繳納的社會福利基金。一個減少社會福利支出的建議是,延緩開始取得養老金的年齡,從現在的65歲至68或70歲。減少醫療費用支出的辦法包括控制醫院和醫生收費的上限。
總的來說,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比從前有所擴大,這有兩個原因:一是每次經濟問題發生,政府擴大權力來解決問題。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二是一些權力大的總統,如上世紀60年代的約翰遜總統,認為市場經濟不能解決一些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應當由政府去解決。
美國政府收支不平衡使得國債增加。負債的辦法是由政府出賣債券。不但把債券賣給美國公民與美國聯邦銀行,還大量賣給世界各國的政府或民眾。因為美國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得到世界各國政府與民眾的信任。如果日後欠債太多,願意支持美國債務的別國政府和民眾終會減少。但目前美國政府對負擔大批國債不用太悲觀,因為社會福利與醫療保險兩項赤字在20年內不會增加太快,美國政府還可以應付國債的增加。
(作者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