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經濟全球化 反對保護主義習近平隔空與特朗普打對台
1 :
GS(14)@2017-01-18 22:21:12■習近平是首個出席達沃斯論壇的中共最高領導人。路透社
【世界經濟論壇】主張貿易保護政策的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即將就職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與特朗普隔空打對台,力推經濟全球化,表示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聲稱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表示中國不會主動挑起貨幣戰爭。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指,被視為強硬民族主義者中共領袖習近平負起「全球化」的責任,實在極為諷刺。習近平赴瑞士出席世界經濟論壇,為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席該論壇。在特朗普就要上台及英國脫歐,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大形勢下,習的演講備受重視。外界預期他會呼籲推動全球化進程。論壇開幕,德國駐華大使館還發表聲明,敦促中國採取可信賴行為,以對抗貿易保護主義逆流。
引用大文豪狄更斯名句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主席施瓦布(Klaus Schwab)感謝習近平前來,並指國際眼光都投向中國。隨後到習近平發表近50分鐘的主旨演講,多次促推動經濟全球化。雖習沒點美國和後日將宣誓就職的特朗普名,但習的演講多次針對特朗普主張的保護主義,他引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指目前人類文明發展到最高水平,同時亦出現不少衝突。習稱有人將目前的矛盾歸咎於經濟全球化,但他指全球化縱然有問題,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習以中國為例,指「當年中國對經濟全球化也有過疑慮,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有過忐忑」,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成功走出適合自己的道路。
■世界經濟論壇會場。新華社
指中國不眼紅其他國家
習近平說:「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入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他又呼籲各國不要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追求自己的利益。習指中國不會眼紅那些在中國發展中得到機遇的國家,中國的大門並不會關上。對特朗普指控中國操控滙率,習強調「中國無意通過人民幣貶值提升貿易競爭力,更不會主動打貨幣戰」。
外媒轟不配推動全球化
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大出風頭;但《華爾街日報》指,論壇期待本屬強硬的民族主義者習近平,去肩負推動「全球化」的責任,實在極具諷刺意味,因習近平實際上比任何人都不喜歡西方的自由主義,他曾痛斥西方「有些吃飽了沒事幹的外國人,對我們的事情指手畫腳」。習今日將到訪聯合國日內瓦總部,亦會與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會面。世界經濟論壇網/《蘋果》記者
習近平講話重點
•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於問題解決。•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中國的大門始終是打開的。開着門,世界能夠進入中國,中國才能走向世界。•希望各國的大門也對中國投資者公平敞開。•中國不搞排他性、碎片化小圈子;無意通過人民幣貶值提升貿易競爭力,更不會主動打貨幣戰。•中國不會犯紅眼病,不會抱怨他人從中國發展中得到重大機遇和豐厚回報。•經過38年改革開放,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道路決定命運。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官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8/19900631
學特朗普打民粹牌 反全球化反移民極右馬琳勒龐倡「法國優先」
1 :
GS(14)@2017-02-07 05:15:45【法國大選2017】法國距離總統選舉不足三個月,在首輪投票民調中領先的極右國民陣線候選人馬琳勒龐,見美國總統特朗普以國家拯救者自居的選舉策略大有市場,前日在誓師大會上也拾其牙慧,提出法國優先政綱,重點反移民、反全球化和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揚言反建制的民怨,將會把她送入愛麗舍宮。
「人民已醒覺,起來反抗寡頭壟斷,不可能的事情將變得可能,就像特朗普這些敢於挑戰建制的總統,他們不但當選,還正在履行承諾」。馬琳勒龐在里昂一個會堂內向3,500觀眾發表競選感言,會場外還有1,500支持者未能入內。她又說:「英國脫歐為重獲自由作出了典範,歷史的風向已變,將引領我們再創高?……今次法國選舉將是一場文明抉擇,關乎我們孩子將來能否在一個尊重自己價值觀的自由民主國家生活、關乎我們未來是否有權講法語。」
新移民數目削減3/4
在近年全球化的趨勢下,法國經濟卻一潭死水,法國人引以自豪的文化又不斷受外來移民挑戰,加上恐襲陰霾籠罩,國民陣線排外和反建制的主張,成功將這股民怨化成催票機器,馬琳勒龐狂轟「金融極權主義(全球化)和極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試圖奴役法國的兩大思潮」,她提倡減稅和提高基層福利,同時將每年新移民數目削減3/4,而新移民必須遵從法國風俗,她說:「如果他們想用祖國的方式生活,乾脆留在家鄉吧!」馬琳勒龐承諾,上台後6個月內舉行脫歐公投,她打趣指如果歐盟願意用法國法郎取代歐元,她會支持留歐,否則「會請法國人叫停這場噩夢!」每當她發言停頓時,台下的支持者都會高呼:「這就是我們的家!這是我們的國家!」自上世紀歸附納粹德國後,法國極右勢力從未如此接近權力核心,全國已有2,000名地方議員來自國民陣線,該黨控制15個地方議會,最新民調顯示,中間派候選人馬克龍可在第二輪投票把馬琳勒龐壓下,但走勢隨時有變。
菲永強調不退選
馬克龍崛起前,原本最有力挑戰馬琳勒龐的是右翼共和黨候選人菲永,他近期備受醜聞困擾,當局正調查他是否讓妻子長期做掛名議員助理,白領薪金多年,菲永否認有詐,聲稱是被政治抹黑,昨天還舉行造勢大會,強調不會退選。英國《泰晤士報》/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7/19920320
馬雲﹕騰訊全球化不及阿里 「無微信的地方 就無能為力」
1 :
GS(14)@2017-09-17 12:09:09【明報專訊】阿里巴巴主席馬雲過去在媒體訪問中經常語出驚人,他日前接受外媒專訪時再爆出競爭對手騰訊(0700)在全球化的經驗落後於阿里的說法,指阿里在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方面已做到全球化,騰訊在這方面的經驗不及阿里。
明報記者 邱曉欣
馬雲日前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表示,阿里全球化的意思是在於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全球化。阿里支付曾經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對手,獨自奮戰10年,直至騰訊支付進入市場。現在雙方在支付、雲計算及金融服務方面都是競爭對手,他說:「騰訊支付從我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我們從他們那裏學到的也不少。」
指阿里從騰訊學到不少
不過,馬雲卻直言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全球化中,騰訊的全球化經驗不及阿里。「我們感興趣的是跨境交易和電子商務,我並不認為騰訊可以做到這一點。因為我們已經做了15年。」他表示,騰訊很可能在支付方面做得好,特別是微信,基本上中國人都在用,但對於中國以外的市場,例如印度,當地人不用微信,騰訊就無能為力。
翻查阿里巴巴年報,其中國地區電商零售業務收入已在短短3年間,由2015年的597.32億元人民幣急升至2017年的1141.09億元人民幣,計及電商批發業務收入,中國整體電商業務收入佔整體收入76%,雖然仍是集團主要收入來源,但佔比已較2015年的82%少;整體國際電商業務目前收入為133.37億元人民幣,佔整體收入9%(圖1)。
改造傳統超市 「阿里比亞馬遜走更遠」
阿里巴巴目前正努力建立線上支付的基礎設施、物流基礎設施,以及雲計算基礎設施,馬雲表示,這三方面的系統發展可以幫助商家向全球銷售。另一個發展重點是改造傳統超市,阿里巴巴副主席蔡崇信稱,旗下「盒馬超市」配合「最後一公里」速遞,讓阿里巴巴在改進食品購物體驗方面,甚至走得比亞馬遜和其他對手更遠。
9年前,阿里巴巴已決定從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轉型為數據公司。馬雲表示,阿里已不再自稱為一家電子商務公司。雖然至今仍未知道怎樣才能從數據中賺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數據對於社會發展是非常重要,重要程度猶如上個世紀的石油一樣珍貴。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70&issue=20170916
特朗普轉口風 拒華再佔便宜重申美國優先習隔空反駁:全球化不可逆轉
1 :
GS(14)@2017-11-13 03:46:09■行程緊湊的特朗普昨日從北京登機前往峴港時頭髮被吹亂。路透社
【APEC峯會】美國總統特朗普結束中國訪問行程,昨日轉抵越南峴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峯會。他在工商領袖會議上發表演說,重申永遠都以「美國優先」,今後會與各國簽訂互惠雙邊貿易協議,不會再被其他國家佔便宜,言論顯然是衝着巨額的美中貿易逆差而來。同場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後隔空反駁,指全球化才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特朗普在演說中首先抱怨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受到不公平對待。「多年來,美國有系統開放經濟,只附帶很少的條件,我們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容許外國貨自由進入我國。」之後不點名批評有國家坐享其成,「不向美國開放市場」。他說:「從今以後,我們會以公平和對等的原則去競爭……我們不會讓美國再給其他國家佔便宜,我會以美國優先行事。」
特再推銷「印太區」
粗中有細的特朗普在推動貿易條款重新洗牌的同時,順道推銷他倡議的「印太區」(Indo-Pacific region)概念。他表示美國已準備跟印太區內任何國家「在互相尊重和互惠的基礎下」簽訂雙邊貿易條約,又特別提到這種新的貿易關係,「雙方的市場開放要對等,投資應由私人行業主導,而非政府規劃」。特朗普多番強調印度的重要性,欲聯合包括印度、日本等印太區資本主義國家,圍堵以國企為主、奉行計劃經濟的共產中國,意圖呼之欲出。特朗普前日訪華時雖有批評美中貿易不平衡、指中國「必須即時停止不公平的貿易政策」,但聲稱「不會怪中國」,但才事隔一日,他昨天在演說中口風明顯回復以往的強硬,強調以後「不會再容忍長期的貿易不公、封閉市場及知識產權被盜」。同場的習近平一直聽着特朗普的發言,他在緊隨特朗普之後的發言中,跟對方唱反調,大談多邊合作才是王道,不點名反擊美國的單邊主義。他說:「亞太在改革創新的大潮中,是勇立潮頭,還是徘徊不定?答案很清楚,勇於擔當。」他指出,「開放帶來進步,自我封閉讓人落後」。
籲團結對抗北韓
習近平強調對境內的中外企業是一視同仁,中國未來15年更會對外投資2萬億美元(15.6萬億港元)、入口24萬億美元(187.2萬億港元)商品。除了貿易問題,北韓核計劃也是APEC會議的焦點所在,特朗普再次呼籲區內民眾必須「團結起來,正視北韓取得更多武器的每一步,都是越來越危險」。他說:「這個地區的未來和美麗的民眾,絕不能成為終日幻想武力征服及核訛詐的獨裁者要脅的人質。」早前在訪華期間,特朗普曾揚言中國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北韓核問題,政治分析相信,他在APEC突然就貿易問題發難,有可能是要向北京施加更大的壓力,逼中國動真格,遏止平壤的核野心。美聯社/路透社
來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 ... e/20171111/20210810
潘迪藍﹕兩巨頭推倒全球化 市場難安
1 :
GS(14)@2018-02-04 20:55:47【明報專訊】2017年,中國和美國沒有一如所料出現經濟衝突,但今年初已經開始露端倪,相信兩個大國之間的經濟衝突很快就會正式爆發。這除了給美元帶來更多的下行壓力之外,短期內的宏觀經濟影響將是溫和的。但對於貿易和投資熱錢,以及亞太地區權力關係的潛在影響,則可能很大。
美國上星期公布,對進口的太陽能光伏板和洗衣機徵收大約30%的關稅,只是對中國發動廣泛攻勢的開場白。這一輪攻勢不會局限於貿易方面。上個月,美國發表了有關國家安全、國防和貿易的戰略文件。這些文件全部都首次將中國完全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同時否定了長期以來的建設性交往政策。
未來數周 美方或發動多項攻勢
未來幾星期,美國可能會採取以下舉動,當中有一些可能會在1月3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國情諮文中公布,包括:限制內地生產的鋼鐵和鋁進口美國,或者提高兩者的關稅(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中國科技產品徵收高關稅或者施加其他制裁(這是對中國強制技術轉移的政策進行報復);限制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在科技領域,限制中國公民的學生簽證和工作簽證;收緊美國科技出口的限制,以及限制美國公民為內地企業工作。
而且,美國國會可能會透過立法,來擴大美國的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權力,擴闊它可以用來阻止併購交易的國家安全的定義,並將其任務擴大到併購之外,將一些尚未開發領域的交易也納入其中。
中國在美國的投資,近期已經受到更嚴厲的限制,包括來自CFIUS(阻止螞蟻金服收購Moneygram)以及來自美國國會的壓力(迫使AT&T終止分銷華為智能手機的交易)。這些措施的寬度,遠超出貿易爭執常用的提高關稅等手段,反映美國在實際和戰略上的憂慮。在實際方面,美國主要的經濟憂慮是,中國試圖通過竊取美國的知識產權,來建立自己的科技產業,並迫使美國科技公司同意不利的授權協議或者成立合資企業。
不過,這些做法很難通過關稅來遏制,因為中國的技術密集型企業主要服務於其龐大的內部市場,而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科技產品(例如iPhone等),則大部分是由外國公司或者其分包商製造和付運,並不是由中國公司付運。
美國採取這一連串措施的戰略原因是,美國官員認為,中國正進行經濟戰爭,目的是要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強的科技和軍事國家。因此,美國應對措施必須遠遠超出正常的貿易手段,直接打擊中國的技術野心。
中國科技野心 惹美國憂慮
為什麼美國的立場突然間變得如此強硬?特朗普過去一年的貿易談話似乎大部分都是虛張聲勢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去年的貿易政策,要服從於爭取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的協助,以及通過減稅法案。隨着減稅法案完成以及中國對朝鮮的行動的限制明朗化,美國對中國發動經濟攻勢的時刻已經到來。
另一個原因是,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他曾經在1980年代對付過日本),是在去年下半年才從立場較為溫和的商業部長羅斯(Wilbur Ross)和經濟顧問Gary Cohn手中,奪得主導貿易政策的權力。性格好鬥的萊特希澤現時已經牢牢掌握着美國的國際貿易和經濟議程。
朝鮮問題紓緩 對付中國時機來臨
中美之間在貿易、投資和科技方面即將發生的紛爭,將會引發很多足以引起恐慌的頭條新聞,但在最初期,宏觀經濟影響將會很小。這就是為什麼市場至今仍然輕視這場暴風雨。
美國和中國的經濟相互倚存程度絕不尋常,但兩者都是龐大而複雜的體系,具有很大的緩衝空間。例如,兩國都是內需強勁,財政資源充沛。美國官員愚蠢地以為,中國非常倚賴外貿和投資,金融體系脆弱,美國單方面施加壓力,就足以令它垮掉。正如「美國優先」原則的很多其他政策一樣,這暴露了美國高估了它強迫其他國家接受它單方面叫價的能力。這種想法顯然是輕率和過時的。
去年,我們估計,若中國對美國出口下跌10%,將會令中國的GDP減少0.3個百分點。這個幅度不算小,但中國可以很容易用額外的基建投資來將之抵消。而且,中國在科技方面的雄心壯志不會因為美國的投資限制就輕易脫軌。
華府低估對方「自給自足」能力
內地的創新能力近幾年已大幅提升。而在《中國製造2025》工業政策之下(《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政府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還有以千億美元計的政府風險創投基金的支持,這可能會比傳統的政府補貼更加有效。儘管外國企業抱怨內地監管繁瑣,市場障礙重重,但它們仍然繼續在中國投入資金。2017年,外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FDI)繼續上升,根據中國政府的數據,是增至1310億美元;而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則是增至1440億美元。
只要中國繼續成為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其市場吸引力將會超過很多跨國企業對技術滲透的恐懼。跨國企業認為,它們可以通過分散技術、加快創新周期,以及更多地倚靠流程和服務(兩者比硬件更難複製),來對冲知識產權(IP)的風險。它們反而擔心,離開這個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市場,將會削弱它們的競爭優勢。
美國對中國持續施加經濟壓力,會構成兩個風險。短期來說,這會令外界更加覺得美國正在推行「重商主義」來削減貿易赤字,並會推行弱美元政策來實現這個目標。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上星期就美元疲弱的好處,隨意發表了一些評論,引發市場憂慮,包括特朗普在內的其他美國官員連忙重申支持強勢美元,但貨幣交易商應該對此抱懷疑態度。減少貿赤是美國一個既定的政策目標。國際金融研究所認為,美國若要將其經常帳赤字由相當於4%的GDP,削減到2%至3%,美元的實質匯率將需要貶值10%。
赤字GDP佔比削半 美元實際匯率需貶10%
從長遠來看,美國和中國似乎都正在重新調整過去30年建立起來的全球化生產鏈,令它再次搬回在岸。美國是透過內向型的美國優先政策;而中國則通過替代進口的方案,來降低外資在其工業板塊中的份額。但這些努力有可能是徒勞的,即使部分成功,也會造成兩個問題。首先,環球供應鏈的碎片化,可能會帶來通脹問題。這正如供應鏈全球化,可能會引致通縮一樣。
更令人憂慮的是地緣政治問題。跨國生產鏈是一種和平及穩定力量,因為它們增加了每個國家進行武裝衝突的代價。若遷回國內生產,將會令大國試圖通過武力解決分歧的可能性增加。現在發出嚴重警告是為時過早,但這個方向的確令人不安。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551&issue=2018012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