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潘迪藍﹕兩巨頭推倒全球化 市場難安

1 : GS(14)@2018-02-04 20:55:47

【明報專訊】2017年,中國和美國沒有一如所料出現經濟衝突,但今年初已經開始露端倪,相信兩個大國之間的經濟衝突很快就會正式爆發。這除了給美元帶來更多的下行壓力之外,短期內的宏觀經濟影響將是溫和的。但對於貿易和投資熱錢,以及亞太地區權力關係的潛在影響,則可能很大。

美國上星期公布,對進口的太陽能光伏板和洗衣機徵收大約30%的關稅,只是對中國發動廣泛攻勢的開場白。這一輪攻勢不會局限於貿易方面。上個月,美國發表了有關國家安全、國防和貿易的戰略文件。這些文件全部都首次將中國完全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同時否定了長期以來的建設性交往政策。

未來數周 美方或發動多項攻勢

未來幾星期,美國可能會採取以下舉動,當中有一些可能會在1月3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國情諮文中公布,包括:限制內地生產的鋼鐵和鋁進口美國,或者提高兩者的關稅(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中國科技產品徵收高關稅或者施加其他制裁(這是對中國強制技術轉移的政策進行報復);限制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在科技領域,限制中國公民的學生簽證和工作簽證;收緊美國科技出口的限制,以及限制美國公民為內地企業工作。

而且,美國國會可能會透過立法,來擴大美國的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權力,擴闊它可以用來阻止併購交易的國家安全的定義,並將其任務擴大到併購之外,將一些尚未開發領域的交易也納入其中。

中國在美國的投資,近期已經受到更嚴厲的限制,包括來自CFIUS(阻止螞蟻金服收購Moneygram)以及來自美國國會的壓力(迫使AT&T終止分銷華為智能手機的交易)。這些措施的寬度,遠超出貿易爭執常用的提高關稅等手段,反映美國在實際和戰略上的憂慮。在實際方面,美國主要的經濟憂慮是,中國試圖通過竊取美國的知識產權,來建立自己的科技產業,並迫使美國科技公司同意不利的授權協議或者成立合資企業。

不過,這些做法很難通過關稅來遏制,因為中國的技術密集型企業主要服務於其龐大的內部市場,而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科技產品(例如iPhone等),則大部分是由外國公司或者其分包商製造和付運,並不是由中國公司付運。

美國採取這一連串措施的戰略原因是,美國官員認為,中國正進行經濟戰爭,目的是要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強的科技和軍事國家。因此,美國應對措施必須遠遠超出正常的貿易手段,直接打擊中國的技術野心。

中國科技野心 惹美國憂慮

為什麼美國的立場突然間變得如此強硬?特朗普過去一年的貿易談話似乎大部分都是虛張聲勢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去年的貿易政策,要服從於爭取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的協助,以及通過減稅法案。隨着減稅法案完成以及中國對朝鮮的行動的限制明朗化,美國對中國發動經濟攻勢的時刻已經到來。

另一個原因是,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他曾經在1980年代對付過日本),是在去年下半年才從立場較為溫和的商業部長羅斯(Wilbur Ross)和經濟顧問Gary Cohn手中,奪得主導貿易政策的權力。性格好鬥的萊特希澤現時已經牢牢掌握着美國的國際貿易和經濟議程。

朝鮮問題紓緩 對付中國時機來臨

中美之間在貿易、投資和科技方面即將發生的紛爭,將會引發很多足以引起恐慌的頭條新聞,但在最初期,宏觀經濟影響將會很小。這就是為什麼市場至今仍然輕視這場暴風雨。

美國和中國的經濟相互倚存程度絕不尋常,但兩者都是龐大而複雜的體系,具有很大的緩衝空間。例如,兩國都是內需強勁,財政資源充沛。美國官員愚蠢地以為,中國非常倚賴外貿和投資,金融體系脆弱,美國單方面施加壓力,就足以令它垮掉。正如「美國優先」原則的很多其他政策一樣,這暴露了美國高估了它強迫其他國家接受它單方面叫價的能力。這種想法顯然是輕率和過時的。

去年,我們估計,若中國對美國出口下跌10%,將會令中國的GDP減少0.3個百分點。這個幅度不算小,但中國可以很容易用額外的基建投資來將之抵消。而且,中國在科技方面的雄心壯志不會因為美國的投資限制就輕易脫軌。

華府低估對方「自給自足」能力

內地的創新能力近幾年已大幅提升。而在《中國製造2025》工業政策之下(《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政府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還有以千億美元計的政府風險創投基金的支持,這可能會比傳統的政府補貼更加有效。儘管外國企業抱怨內地監管繁瑣,市場障礙重重,但它們仍然繼續在中國投入資金。2017年,外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FDI)繼續上升,根據中國政府的數據,是增至1310億美元;而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則是增至1440億美元。

只要中國繼續成為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其市場吸引力將會超過很多跨國企業對技術滲透的恐懼。跨國企業認為,它們可以通過分散技術、加快創新周期,以及更多地倚靠流程和服務(兩者比硬件更難複製),來對冲知識產權(IP)的風險。它們反而擔心,離開這個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市場,將會削弱它們的競爭優勢。

美國對中國持續施加經濟壓力,會構成兩個風險。短期來說,這會令外界更加覺得美國正在推行「重商主義」來削減貿易赤字,並會推行弱美元政策來實現這個目標。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上星期就美元疲弱的好處,隨意發表了一些評論,引發市場憂慮,包括特朗普在內的其他美國官員連忙重申支持強勢美元,但貨幣交易商應該對此抱懷疑態度。減少貿赤是美國一個既定的政策目標。國際金融研究所認為,美國若要將其經常帳赤字由相當於4%的GDP,削減到2%至3%,美元的實質匯率將需要貶值10%。

赤字GDP佔比削半 美元實際匯率需貶10%

從長遠來看,美國和中國似乎都正在重新調整過去30年建立起來的全球化生產鏈,令它再次搬回在岸。美國是透過內向型的美國優先政策;而中國則通過替代進口的方案,來降低外資在其工業板塊中的份額。但這些努力有可能是徒勞的,即使部分成功,也會造成兩個問題。首先,環球供應鏈的碎片化,可能會帶來通脹問題。這正如供應鏈全球化,可能會引致通縮一樣。

更令人憂慮的是地緣政治問題。跨國生產鏈是一種和平及穩定力量,因為它們增加了每個國家進行武裝衝突的代價。若遷回國內生產,將會令大國試圖通過武力解決分歧的可能性增加。現在發出嚴重警告是為時過早,但這個方向的確令人不安。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551&issue=201801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6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