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們熱衷圍繞Facebook、Twitter以及近來火熱的Pinterest這類社交網站的商業活動,華爾街也幾乎為Facebook的IPO做好準備。似乎每個人都為來自社交網絡的潛在價值歡欣鼓舞。
但是在我們可以宣佈社交網絡成為下一個互聯網巔峰之前,請以以MySpace和GeoCities參照,對比Facebok和Twitter,認真考慮下真實存在的潛在風險。
1.經濟復甦帶來的衝擊
Twitter建立於2006年,Facebook於2007年對公眾網絡開放,這都發生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前。
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失業率正不斷刷新二戰後的新高。而那些有工作的人們,卻在花費大把時間瀏覽諸如Facebook、Twitter、Pinterest等網站。
但品牌專家Rob Frankel,卻對社交媒體持謹慎樂觀態度。他表示或許目前這種繁榮恰是對社交網絡未來增長最大、最不容易察覺的威脅,他進一步解釋說:「我認為這真的 是一個大家都忽略了的因素,因為經濟復甦的過程意味著人們需要更加努力,把時間全部投入工作,這樣就沒有閒暇光顧社交網絡消磨時間。」
但是面向專業人士的社交網站LinkedIn卻額外受追捧,有工作的人們希望在經濟低迷的時候守住工作,一旦經濟復甦,還可以整理好簡歷,開始尋覓 新的工作機會。Twitter同樣也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其自身作為一家網絡平台公司擁有的工作崗位數目的意義,正超越其社交網絡帶來的價值。
總而言之,網絡在面對大起大落的社會形勢動盪時,比真實社會更加脆弱,尤其是Facebook這種社交網絡。
2.Twitter的現實麻煩
Twitter最現實的需求是盈利,最有可能的出路是廣告。但是正如上週的若干分析報導,存在可能降低用戶對Twitter的興趣和使用度的因素。 位於波士頓的Yankee集團副總裁Carl Howe表示,「因為Twitter屬於真正的短格式消息,大眾參與Twitter是為看到最核心的即時新聞報導。但廣告不但不屬於即時新聞,還會影響用 戶感受。」
Twitter並非只面臨上述困難,從第三方應用開發商到專業的增值應用公司(例如專門分析Twitter的數據並研究社會、文化和經濟趨勢的 TweetReach公司),都發現他們源自Twitter的數據出現錯誤,或者屬於無效樣本。這方面已經出現實例,例如最近的報告顯示Twitter在 預測Hollywood電影票房方面已經不再有效。
3.無法逃避版權問題
時下正流行的Pinterest和Tumblr,都無法逃避涉及版權的問題,並且版權問題日益嚴重。儘管目前社交網絡處於巔峰,但有句俗語叫「站的越高跌的越重」,從前的Napster就是個例子。
公司和用戶已經開始意識到Facebook等社交網絡已經使用新的用戶政策,將用戶上傳分享的內容的版權劃歸給用戶自己。社交網絡公司認為這樣的政策能夠保護他們,免遭版權方面的直接威脅,同時也承諾絕不對用戶的行為橫加干涉。
但請用大腦思考下,其實只要他們想要干涉隨時都可以行動。
試想如果一件持續兩年之久的關於一名員工要求Facebook提供密碼的訴訟案件都能招致一系列的花邊緋聞和國會調查,那麼到了版權高度的糾紛會把社交網絡帶入何方?
至於原因,正如Rob Frankel所說,無法理解為何有些公司當把放到自己網站的內容放到Facebook時就顧慮重重。
4.用戶已經看透Facebook商業策略
這些商業策略毫無秘密可言,但人們還是會爭先恐後的裝扮自己的Facebook主頁,壓根不會注意到Facebook的本意:讓用戶點擊廣告。如果免費個人主頁影響到用戶點擊廣告的積極性,那麼Facebook就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簡而言之,本月Facebook提交美國證監會的文件證實了個人主頁更新計劃,他們將不再鼓勵用戶裝扮個人主頁。
更多的證據,請參閱Facebook的網站關於廣告商和贊助商的幫助文件,其中就有涉及「成功案例」的講解。但是這些文檔卻不會出現在個人主頁的幫助頁面。
公司在Facebook發佈廣告的成本最低是每天1美元,有效果的廣告投放通常是每月25000美元,而最高級的廣告要昂貴的多,例如刊登在Facebook登出界面的位置,報價高達70萬美元。
當經濟復甦之時,大多數經濟學家希望由小型商業企業的投資和擴張拉動增長,而大多數的小型公司不可能負擔起每天1000美元的廣告成本,他們通常會另外尋找節約預算的網站,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到那時真正的危機就會出現。
周立波說:現在社會騙子太多,傻子不夠用了。呵呵,我看還是不少的,特別是在股市裡。保險應該是我付錢,你承擔風險。
股市呢,我付錢,我承擔風險。投資者似乎和駕校學員一樣嘛,完全沒有轉移風險。
延益認為投資的勝負手是買。「轉移風險的程度,只取決於買入時刻的價格。」指望有人用更高的價格買走手中的股票,這個期望本來就不理性。因為這裡包含了比其他人聰明的假設。
所以,延益仍認為,投資是「零和遊戲」。我們可以低買的前提是「市場先生」出昏招了。「市場先生」對於企業長期價值的報價出現了失誤,這裡邊一定是有人輸錢的,要麼是輸掉當下的錢,要麼是輸掉了未來。
去年惠理便是如此,如今惠理已經很難再出現去年的低價了。
世邦魏理仕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成都寫字樓市場將在 二季度出現供應高峰,創紀錄地達到250萬平方米,2011年這一數據還不到100萬平方米。而未來兩年,成都將有1000萬平方米以上的商業項目入市, 對於成都這樣一年僅有60萬平方米左右消化量的區域中心城市來說,兩年的供應將面臨長達15年的靜態消化量。
與成都一樣,天津、重慶、瀋陽、西安、南京、昆明、長沙等城市商業地產的開發量和供應量均十分龐大。多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從供需關係來看,從今年三季度起,商業地產的泡沫問題將逐漸暴露。
泡沫的顯現將直接導致,一些從住宅開發轉型商業地產的企業面臨巨大挑戰,或許萬通地產2012年一季度淨利潤大幅下滑只是商業地產陣痛的開始。
庫存消化週期創新高
從住宅領域「轉型」的開發商,正大舉進入商業地產投資,然而這樣的投資已經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以成都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5月成都市立項和在建的城市綜合體(商業體量超過5萬平方米)已超過88個,總體量達千萬平方米,而到2012年5月,這一數據有望達到150個。
「2009年到2011年商業用地供應爆髮式增長的高峰,未來2年,成都將有1000萬平方米以上的商業項目入市。」在成都天愛地產顧問機構總經理何欣看來,成都商業地產投資泡沫風險已經浮現。
然而供應迅速膨脹的還不止成都一地。中國商業地產聯盟近期發佈的《2010~2011中國商業地產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商業地產開發投資總額接近1萬億元,部分二線城市的商業地產開發量更是創下2007年以來的新高。
數據顯示,在昆明,未來5年僅商舖就將新增298.5萬平方米,人均商業面積將直追香港、上海。而在瀋陽「金廊工程」商業區,在建的以商業為主的項目達700多萬平方米,遠遠超過上海淮海路、南京路、四川北路三大商業街400多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
「成都的商業環境還算良好的,但很多新規劃的大型商業綜合體由於總體開發量巨大,前期招商已經很成問題。」在成都同恆地產總經理文化勇看來,像瀋陽、昆明、重慶這樣的城市,商業地產大規模入市誘發的泡沫甚至超過了成都。
「這輪商業地產供應的迅速膨脹主要是住宅調控,資金轉投商業地產,加上受前期商業地產租售價格上漲的刺激,2012年不僅商業項目在建速度加快、供 應增加,而且還有大批新的增量資金正在伺機進入這一領域。」何欣表示,商業地產的庫存消化週期將會創下新高。「按過去兩年的平均消化量靜態計算,很多二線 城市的消化週期將超過15年,有的甚至達到60年。」
地方政府推波助瀾
天量供應面前,為何地產商仍蜂擁而至投身商業地產呢?
「自2008年開始,特別是此輪房地產宏觀調控以來,住宅用地屢屢流拍或底價成交,地方政府便逐步加大商業用地的整理和推介進度。」在文化勇看來,大量 的城市綜合體項目在二線城市如火如荼的建設,最主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希望商業地產成為拉動當地發展的引擎及做好產業轉移的硬件基礎。
隨著住宅市場宏觀調控的深入,二線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的商業地產便成為很多地產商爭搶的蛋糕,「而當地政府則『順應市場』,大手筆規劃和推出商業用地,由此導致這些城市商業項目供應量激增。」世邦魏理仕表示。
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成都共出讓土地59宗,以土地性質區分,商業用地為53宗,佔比達90%。而在4月26日,成都還首次集中推出總面積26959畝的土地,其中「北改」和天府新區的商業項目備受關注。
「地方政府熱衷於批綜合體項目,有商場、酒店、寫字樓,再配套部分住宅。這樣的項目普遍位於市郊新城,以商業地產為主,拉動區域經濟。」何欣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形成商業地產高空置率的形成。
在世邦魏理仕華西區董事總經理胡港文看來,一線城市以外的省會城市在未來一兩年之內都將面臨一個短期的放量供應,市場競爭加劇,超出市場需求的局面。 「這需要地方政府在發展中從土地的供應源頭上進行控制,更科學地去研究判斷未來對商業地產市場的新增需求量,這樣可以有調節性地增加新供應。」
開發商難關到來
巨量的供應壓頂和投資泡沫的顯現,考驗的不僅僅是地方政府,更直接的便是投身其中的開發商。
萬通地產2012年一季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為1.23億元,比2011年同期下降54.49%;營業利潤為-1964萬元,同比大降近 183%;利潤總額為-1004萬元,同比降約136%;實現淨利潤為-1860萬元,同比降約27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302.5萬 元,同比大降約3953%。
就在2011年3月底,馮侖悄然辭去萬通董事長,此後,萬通地產的商業化轉型正式啟動,萬通地產新任董事長許立對外豪言,公司將在數年內實現商用物業收入佔總收入15%、利潤佔總利潤30%、投資型持有物業佔總資產20%~30%的目標。
然而尷尬的一季報不經意間透露了轉型者所面臨的窘境,萬通僅是其中一家。
「短期內市場上商業地產項目供應量過大,而地產商的開發、運營能力參差不齊,有些商業項目將難逃關閉、重組和被收購的命運。」文化勇表示,特別是二線城 市的新區項目,在當下住宅賣不動的情況下,商業地產也就缺乏足夠的人流和消費來支撐,這將讓部分地產商陷入住商輪動脫節的現狀。
在更多 的地產界資深人士看來,受制於供應量過大以及信貸受限等問題,從今年三季度開始,商業地產的泡沫問題將會逐漸暴露。一些從住宅開發轉型商業地產的企業,特 別是2008年以後才開始進軍商業地產領域的企業,將面臨長期的難關。近兩年由於住宅受調控所限,一大批開發商轉而進入商業地產,造成部分城市商業地產供 應量偏大,而直接面臨巨大風險的還是這類新晉的商業地產開發商。
有感於商業地產的消化難題,據瞭解,像世邦魏理仕這類商業地產服務商已經開始將商業地產的供應商和需求商一起打包,甚至與部分城市政府一起合作,以整體形式向澳洲、歐美作商業地產的推薦,從而解決商業地產單方面招商、招租和運營的難題。
「我已經學會了如何和風險相處,我的投資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即使發生最壞的情況,我仍然巋然不動。」
——艾利·博洛特(Eli Broad)
成功的價值投資的「訣竅」,正在於投資者管理風險的卓越能力。從本質上講,價值投資者算得上一個精算師,其在獲得股票潛在上漲收益的同時,儘量減少永久性下跌造成資本損失的風險。如果投資者不對短期波動造成的虧損產生歇斯底里的恐懼,獲取收益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困難。
風險不是指價格波動
「真正的投資風險,並不是指某隻股票在市場中特定時間內可能會下跌多少百分點,而是指公司由於經濟變化或者管理層惡化,導致盈利能力和企業本身質量的下降。」
——本傑明·格雷厄姆
在現實中,投資風險應該被視為資本的永久性損失,而不是市場價格波動。因此投資者需要聰 明理性地確定證券的潛在價值。引用巴菲特的話,價值投資者應盡力對資產定價,而不是預測整體市場或者個別證券的價格波動。問題是,投資者經常受市場波動的 影響,很容易忘記了自己的精算評估結果。
以中國房地產前期上漲為例,如果問任何潛在的具有購買能力的購房者,是願意為同一地點的 同一塊房地產支付100萬元,還是120萬元?即使是最傻的買方也會選擇較低的價格。但是,如果人們一直跟蹤研究房地產價格的波動,並且受波動的影響,在 房地產價格從100萬元到120萬元的變化過程中,一個正常人更可能以120萬元買入這份資產。
這種不合邏輯的做法是由於他對未來住房價格的走勢方向的預期造成的。如果市場在下降,大 多數購房者希望等待以較低的價格買房子。如果市場上升,買家希望在價格進一步升高之前買到。任何嫻熟的房屋銷售員在進行交易時都知道創造緊迫感的必要性, 而其最好的辦法就是宣傳房屋即將售罄,即將無房可賣。如果最近的價格變動嚴重影響了一個潛在的買家,於是他對事實的判斷分析中,價格成了次要考慮。
同樣,在股市,如果投資者關注短期價格變動,則短期的預期就成為投資者在任何給定的時間點是否購買或出售股票的關鍵要素之一。但作為一個價值投資者,需要避免的是資本的永久性損失,他無需過度關注股票價格波動,他只需要關注自己持有的企業的本身質量和內在價值。
迴避槓桿投資
「我們保護自身的最戲劇性方式,就是我們不使用槓桿。我們相信,金融市場上幾乎什麼都可以發生……所以,即使是聰明的人也可能由於槓桿的使用而受困,不使用槓桿,可以防止事情超出你的控制範圍。」
——沃倫·巴菲特
投資賬戶資金遭到永久性損失的原因基本有兩個:由於追加保證金不及時,而被迫出售;由於非理性的恐慌,而主動賣出。使用槓桿操作就會經常帶來第一種結果。投資破產的最快速的方式是參與保證金交易。使用槓桿的誘惑,有時會變得難以抗拒,尤其是當市場的勢頭強勁向上的時候。當市場氛圍過於樂觀,投資者借款投資的衝動也會勢不可擋,但幾乎所有貪婪的投資者都會面臨永久性損失風險。
迴避非理性的恐懼
「恐懼和貪婪這兩種傳染性極強的災難的偶然爆發,會永遠在投資界出現。這種流行病的發作時間難以預料,由它們引起的市場精神錯亂,無論是持續時間還是傳染程度同樣難以預料。」
——沃倫·巴菲特
市場中的恐懼總是會出現,尤其是當市場每天都在下降的時候。回顧一下2008年初至2009年初,那是一個投資者極度不安的時期,處於困境的投資者通常聽到的是源源不斷的負面經濟數據和經濟新聞,這進一步增強了他對即將到來的厄運的擔心。
過去一段時期讓投資者恐懼的是,惡性通貨膨脹一定會侵蝕大部分資產的價值,除了具有資源和不動產屬性的資產。因此,很多投資者花了他們大部分的儲蓄購買儲存食品食鹽,投資房地產,並且追捧「傳家寶」的藝術品。
對於這類投資者,流行普遍看法是,首先不能選擇一定下跌的股票市場,其次也不能配置在 「低風險」的現金和國債上,因為它們的購買力會被通貨膨脹吞噬掉。這些投資者往往將資產配置於某一種抗通脹投資,糟糕的是,在他的投資過程中,放棄一切合 理的風險管理策略。普通投資者經常陷入不合理的投資模式,這種模式一般都側重於條件刺激下的對某種資產的投機,而不具有穩健的投資原則。如果對於所投資的 領域不深入瞭解,普通投資者往往會遭受損失。
投資者贏得心理戰的能力來源於其分析價值的能力。只有具有了理智聰明的 證券價值辨別能力,並將證券價值認定為自己的信念,耐心堅持,不受價格波動的影響,具有獨立分析思考能力,明白現實價值比自己的心理情緒更重要,如同巴菲 特一樣「歡迎市場下跌,因為它使得我們能以新的,令人感到恐慌的便宜價格撿到更多股票。」才能「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多樣化不能降低風險
「只有在投資者不知道自己做什麼時,才會選擇多樣化。」
——沃倫·巴菲特
普通投資者錯誤的認為,通過多元化投資股票,可以大大降低了投資風險。彼得·林奇用「不務正業」來形容通過將自身的資產廣泛配置,使公司盈利,但也過分稀釋和偏離了自身核心業務的企業。
在現實中,一個非常多元化的投資組合通常會導致平庸的投資業績,而且其並沒有顯著減少系統性風險。在詹姆斯·蒙蒂爾(James Montier)的經典投資書籍《價值投資:智能投資工具和技術》中,他援引的一項研究顯示,通過持有8只價值投資選擇的股票,83%的非市場風險可以消除。
尋求安全邊際控制風險
「由於人們的群體性錯誤,以及複雜的、難以預測和迅速變化的環境導致的劇烈波動,當價格遠低於證券的基本價值時,安全邊際就出現了。」
——塞思·卡拉曼
使用安全邊際的投資方法是價值投資者控制風險的核心策略。所有股票都具有一個潛在價值,股票目前的價格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反映其內在價值。關鍵不是內在價值的概念,而是在於投資者是否具有計算股票價值的能力,而且投資者在非常便宜的價格是否有勇氣買入股票。
莫尼斯·帕波萊(Mohnish Pabrai)也為投資者提供了風險控制的簡潔版模型:贏在開始,最終即使虧損,也不會損失太多。他建議投資者應盡力尋找那些既能提供上漲潛力,同時下跌空間又非常有限的股票。簡單地說,投資者應該總是在承擔相對很小的風險的前提下,尋求具有更大上漲潛力的股票。
讓投資人在控制損失的前提下,尋求收益的長尾效應,並非不現實。很多人定期購買彩票,玩 老虎機,或者積極參與任何賭場遊戲,個人參與這些遊戲從長期來看收益率肯定是負的。由於他們十分關切中獎發財和快速致富的幻想,他們或許根本不關心概率和 預期收益之類的事情。價值投資者與其不同,他們首先關注的是資本損失的風險。帕波萊經常的口頭禪和投資的目標是:在限制下跌風險的前提下,不喪失大幅上漲 收益的潛在機會,從長期來看,價值投資終究會獲得超越基準指數的收益(帕波萊的投資組合 1999-2007年的年複利是29%,同期道指年均增長率只有4%多一點)。
這個概念與大多數的投資者和分析師的直觀思維背道而馳,他們一般認為,為確保獲得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必須要承擔額外的風險。帕波萊認為這種信念是一種常見的謬誤,這是由長期存在的「有效市場假說」導致的一種錯誤認識。
價值投資者的氣質
「一旦你的智商在125以上,投資的成功與智商就沒有關係了。如果你的智商一般,你需要的則是氣質,控制那些讓其他人陷入投資困境中的衝動。」
——沃倫·巴菲特
最成功的投資者具備三個基本特徵:
1.他們具備耐心等待價格到達安全邊際。
2.他們獨立思考,投資決定不會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
3.他們有堅定信念的勇氣。
關鍵是要結合這三個基本屬性以及適當的風險管理。投資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就能贏得比賽,而經常是有著平均智商並且不懷疑自己的人才能獲勝。
|
||||||
近年來要在未上市股中投資,有如在矮子裡挑將軍,愈來愈困難。投資人除了要避免四大風險,也要注意「富爸爸」光環已消失,因為許多富爸爸變成窮爸爸,很難再挹注旗下轉投資的企業了。 撰文‧林宏文 未上市股的投資向來風險不小,尤其過去一年多來,未上市股的表現大起大落,如果要避免踩到地雷,有四大風險要特別注意。 風險一: 產業未成熟或有明顯景氣循環未上市股投資要注意的第一點,就是在選擇個股時,要留心其所處行業有哪些風險。有些產業尚未成氣候,只靠一時的流行或炒作;有些產業則有明顯的景氣循環,具備這兩大特質的產業,向來是套牢最多未上市股票投資人的標的。 例如,兩年前以綠能概念崛起的電池產業,就套牢不少投資人。當時,由於電動車概念熱炒,也掀起未上市電池股的投資熱潮,生產技術層次較高的鋰鐵電池正極材料廠,例如長園科技、尚志精密化學等公司,股價動輒超過百元,長園科技甚至還漲到二百元以上。 不過,由於電池品質及穩定度都還未達水準,電動車配套的充電站又有執行上的困難,因此至今產業仍難普及,電池概念股也成為票房毒藥。如今長園在八十元左右,尚志已跌破二十元,必翔電能、能元、鋰科、有量及宏瀨等相關公司,股價都僅剩高價時的一成到二成。 此外,景氣波動劇烈的記憶體、面板、LED(發光二極體)及太陽能等「四大慘業」,更是去年讓投資人傷痕累累的產業。在記憶體產業中,包括擎泰、宜陽、常憶科技等,股價從高檔跌落至低點,跌幅都有五成到九成,相當慘烈。 至於LED產業的聯勝光電,上游的藍寶石基板廠鑫晶鑽、晶美等,由於去年都虧損,股價也跟著大跌。太陽能股跌幅也相當慘烈,由益通前總經理蔡進耀主導的宇 通光能,以較創新的薄膜太陽能技術出發,但遇到太陽能產業崩盤,宇通難以承受大虧損,已成申請紓困案獲准的首例,如今股價跌到僅剩○.五元,投資人叫苦連 天。 風險二: 「富爸爸」加持的光環消失去年未上市股票還有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富爸爸」光環消失。過去,很多人喜愛追求擁有富爸爸題材的個股,但如今許多富爸爸都已自身難保,例如面板業的友達與奇美電,連續兩年大虧,也因此旗下許多公司業績都難有起色。 例如友達轉投資的瑞鼎,儘管年年賺一個股本以上,多年來被視為未上市股的黑馬,甚至可能成為股王候選人。但因業務量集中而無法上市櫃,加上股價跌到八十元上下,本益比只剩七倍不到,讓投資人耐心盡失。 即使富爸爸沒有變成窮爸爸,但由於投入的行業景氣實在太差,例如台達電投資的旺能,去年一樣照虧一個股本;而有富爸爸鴻海投資的鑫晶鑽,或是宸鴻入股的達鴻、展觸等公司,股價也照跌不誤,例如達鴻一度跌破十元,已是當初宸鴻買價三十一元的三成,投資人損失不小。 華鴻創投集團投資長鄭明松說,一家公司若沒有競爭力,即使找到富爸爸也沒用。甚至,有些富爸爸轉投資,是為了集團布局策略,反而不會要求被投資公司一定要賺錢,未上市投資人不應再存有富爸爸的迷思。 第三個風險,則是愈演愈烈的專利侵權訴訟。近年來科技業競爭劇烈,以官司訴訟阻止競爭者進逼已成常態,不僅蘋果、三星及宏達電等國際企業的專利訴訟打成一團,國內中小型業者也一樣告來告去。未上市股中有不少類似案例,其中立錡控告力智的案子,就是值得一提的經典。 風險三: 恐涉專利侵權的公司要小心居國內電源管理IC龍頭的立錡科技,分別在二○○七年及○九年向台北地方法院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遞狀控告力智產品 侵權。力智的主要經營團隊來自立錡,原董事長為力晶副董事長蔡國智。在經過多年官司訴訟後,力智難以承受高額的律師費及訴訟支出,並且輸掉幾次關鍵宣判, 造成公司業務流失,從原本高獲利到賠大錢,競爭力大受影響。 不過,最近力智獲得原股東華碩增資入股,華碩投入三.三三億元,取得力智電子過半股權,最後決定將力智併入華碩,讓原本曾被視為未上市傳奇股的力智就此走進歷史。不過,能夠併入華碩,創業團隊至少還有努力目標,也算是不太壞的結局。 風險四: 公司業外投資失利牽連本業第四個風險則發生在個別企業身上,風險各有不同。這些讓投資人損失慘重的地雷股,有時就像被從天而降的石頭砸到,只能自認倒楣。 例如,去年發生總經理黃建宗操作日圓即期外匯,造成啟耀光電幾乎大賠一個資本額,就是最讓投資人意外的案例。這位闖出大禍的總經理,還出身奇美集團財務 處。啟耀光電處於景氣循環明顯的面板產業,本業已有極大風險,加上這個業外大虧損,也讓啟耀淪為雞蛋水餃股,大跌到僅剩三塊多。 近年來,由於國內產業創新力不足,許多好公司也已陸續掛牌上市櫃,要在未上市中找到值得投資的公司,有如矮子裡挑將軍,實在困難。投資人除了避免上述四大風險,還是要注意公司是否具備差異化的技術、產品及商業模式,才能找到還有上漲空間的未上市標的。 |
在光伏企業去年全線報虧之際,隱藏在其身後的光伏設備製造商們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儘管去年京運通(601908.SH)、天龍光電(300029.SZ)、精功科技(002006.SZ)等設備企業都仍有盈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客戶違約及付款不到位、大額應收賬款集中於個別客戶等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
違約頻頻
就在近日,京運通有461台多晶硅鑄錠設備訂單被其客戶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江西賽維」)取消。這筆合同總值11.58億元,且應在2010年底前全部提貨。在江西賽維2011年3月前支付了這批訂單1.138億元的預付款之後,並沒有按時拿貨。
京運通雖在這1年多時間內多次向江西賽維催款並要求其盡快提貨,但對方都未回應。
「這種違約在行業裡面時常發生。」一家同樣生產多晶硅鑄錠設備的華東某公司總經理張先生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指出,儘管有些客戶並沒有直截了當地違約,但作為供應商,不得不防範這類風險。
多晶硅價格已從去年高位的80美元/公斤,下滑到了如今的30美元/公斤以下;而南部地區的工業用電電費通常都在1元/千瓦時以上,是北方地區的1倍以上。
對設備商而言,違約雖然不會造成金錢上的損失,卻使得公司的增長性出現疑慮。
以京運通為例,其2011年度總收入為17.75億元,江西賽維項目若能實行,其收入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提升65%。
錢收不回來?
相比取消訂單,目前讓光伏設備製造商們更加頭疼的事情是,賣了貨卻拿不到足夠的現金。
前述鑄錠設備公司總經理張先生表示,收款的方式有很多種,「前幾年我們都是直接獲得對方的現金打款;近2年來,我手裡有大量的商業票據,電子和紙質的都有。」
一般情況下,電子匯票在12個月以內承兌,紙制匯票在6個月以內承兌。「現在,光伏行業的情況不佳,我們希望自己的手持現金可以多一點。所以,不管什麼匯票,寧可貼現,也要從銀行那邊拿到現金。」
但他強調,過去1年來,銀行的貼現率極高,這讓公司產生了虧損。
「你有可能會拿到10%的貼現率,一筆1000萬元的商業匯票就等於你要虧100萬元。」
不 過,國內一家著名銀行的商業票據部門人士向記者介紹,過去信貸收緊,很多銀行的貼現大門都是關閉的,所以只要有銀行願意貼現,即便是開出15%到20%的 貼現率,也會有公司接受,「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貼現率已經下調,目前為5.5%左右,這對國內光伏企業而言是個好消息。」
大客戶風險
此外,張先生也強調,個別客戶往往是支撐光伏設備公司業績的重要力量,這使得應收賬款及資金能否回收到位等的風險都提高了。
例如,精功科技在2011年4月時,與協鑫硅材料公司簽訂了6.5億元的合同,而2011年全年精功科技的營收為26億元,可以看出協鑫硅材料這一家客戶佔精功科技全年營收的四分之一。
「如果這些大客戶拿到貨後卻延遲付款,上游設備商的資金周轉難度就增加了。」張先生說。
為此,他表示,公司不會再在光伏設備銷售上花太多力氣,正在轉向藍寶石LED的襯底設備、天然氣和非常規氣的氣井設備以及核電設備的開發。
守候許久的中信重工日前雖獲批A股上市,上市節點卻愈發微妙。
「七大重機」之一的中信重工本次擬發行不超過6.85億股,佔發行後的總股本不超過25%,募集資金高達41.31億元,一度被認為是「今年擬發行股份數最多、募集金額最大的上會公司」,目前有「年度最大IPO」之稱。
遭經濟情況之累,守候許久的中信重工日前雖獲批A股上市,上市節點卻愈發微妙。
特約記者 劉章號
招股書顯示,中信重工主要從事建材、礦山、冶金、電力以及節能環保等行業的大型設備產銷,並 提供相關配套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
「過山車」式的毛利率、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逐年下降讓中信重工的業績增長蒙上了一層看不見的灰塵,而高負債率與較低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則成了中信重工上市融資的最大動力。
現金流淨額持續下降
招 股書顯示,2009年至2011年,中信重工整體毛利率分別為19.43%、28.25%和31.67%,呈現增長態勢。在同期同行業內可比上市公司中處 於中高水平。與中信重工業務相近的中國一重(601106)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別為30.79%、26.04%和 22%,呈下降趨勢。
中信重工的產品毛利率則遠沒有整體那麼光鮮,實際上呈「過山車」式波動。比如冶金設備近三年毛利率分別為10.36%、28.59%和15.46%,而鑄鍛件毛利率在2010年為18.21%,但到了2011年就下降為-4.06%。
頗為弔詭之處在於,毛利率逐年增長,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卻逐年下降。
中信重工2011年銷售商品與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70.71億元,其他3.73億元,現金流入總計75.97億元。和2010年現金流入總額73.50億元相比,基本持平。
不過,2011年公司有1.53億元的稅費返還,而該數字在2010年還只有區區1217.79萬元。如果扣除此稅費返還,中信重工2011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入總量並沒有顯著提升。
但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出的金額卻從2010年的66.97億元猛增至81.55億元。在支出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中信重工2011年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為-5.59億元,相比2010年淨減少12.12億元。
實際上,中信重工經營活動現金流漸趨緊張並非一朝一夕。2009年和2010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淨額分別為8.50億元和6.53億元,已經呈現負增長的狀態。
「現金流是反映公司銷售情況的硬指標,審計機構查賬是以收款憑證來確認公司完成的銷售額。」業內會計所審計師指出,「經營現金流為負,說明公司回款方式和經營狀況出現異常。」
相反,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在2011年一舉扭虧,實現14.98億元,為近三年中唯一的正數。然而這一賬面盈利也並非投資收益獲得,而是得益於公司2011年收回投資的現金23.62億元。
上市前夕突然收回的巨額投資現金,原本投於何項目,為何突然撤資?有會計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舉更說明該公司的財務狀況十分緊張。
時代週報記者6月5日致電中信重工董事會辦公室,對方稱目前處於靜默期,不方便回答有關問題。
高額負債風險
負債是為了經營,不過一旦每年新增借款只夠支付之前的借款利息時,負債則成了負重。
2011年中信重工共計取得借款收入為31.57億元,而其僅償還債務支付的現金金額就達到33.27億元,其債務壓力由此可見一斑。
中信重工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年末負債合計分別為98.07億元、97.37億元、94.08億元,資產負債率(母公司)分別為82.49%、77.89%和73.83%。數據表明,其資產負債率較高,總體負債規模較大。
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年末,中信重工合併資產負債表中流動比率分別為0.73、0.85和0.91,速動比率分別為0.51、0.65和0.63。招股書稱報告期內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均較低,主要是由於報告期內公司的流動負債佔負債總額的比例較高所致。
2009年起連續三年年末流動負債佔負債總額的比例分別為92.62%、88.68%和86.58%。短期負債是中信重工主要的債務融資方式。
短 期借款是公司負債中比重較大的項目之一,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年末,短期借款分別為27.46億元、20.83億元和20.91億元,佔相 應期間負債總額的比例分別為28.00%、21.39%和22.22%。應付賬款中,一年以內賬齡賬款為16.10億元,佔比72.98%。
業內觀察人士認為,通常情況下,一家公司的流動比率低於2意味著其可能面臨償還短期債務的困難。並且中信重工的主營業務產品的銷售回款週期比較長,過低的流動比率將其債務壓力暴露無遺。
招股書中披露,2009年起連續三年公司財務費用分別為2453.37萬元、5375.82萬元和16597.20萬元,主要為利息支出。
中信重工在招股書中坦言,公司較低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以及較高的資產負債率需要通過本次股權融資加以改善。
事實上,去年年底,市場就傳出中信重工上會的消息。當時中信重工預計發行不超過8.8億股,據測算,其融資規模約在60億元,半年後融資規模縮水近20億元,但似乎仍不失其年內最大IPO的「寶座」。
機制問題阻礙
中信重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五」時期,最初的洛陽礦山機器廠曾是「一五」國家156項重點項目之一。然而直到「十二五」時期中信重工仍未能與歷史完成徹底切割。
改組前,中信重工的前身中信重機曾為洛軸集團在工商銀行(601398)的貸款提供擔保,招股書稱:「目前該擔保金額為4.08億元。」存續企業中信重工繼續承擔連帶保證責任。而洛軸集團現已進入政策性破產程序。
洛陽市政府從2005年至2010年間多次召開協調會解決中信重工為洛軸集團提供擔保事宜,據悉其已同意化解中信重工對洛軸集團的擔保風險。目前中信集團已出具承諾:「若出現中信重工需為洛軸集團在工商銀行的借款承擔擔保責任的情形,中信集團將代為履行償付義務。」
有機構人士表示,雖然這筆擔保因為有大股東的支持不會對中信重工的經營構成重大不利影響,然而對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提供如此高額的擔保,令投資者對中信重工管理層的戰略眼光頗有疑問。
「更令人生惑的是,這一長達6年多的擔保至今才得以解除,是否意味著中信重工擔保能力出了問題,無力按約定履行責任。」上述人士補充道。
管理機制的問題則暴露於海外。2007年,中信重工澳大利亞辦事處錄用了美卓(澳大利亞)公司的前員工,而這些員工涉嫌複製、濫用了後者的機密信息,侵犯版權並違反了其與美卓的僱用協議,對方將中信重工列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
法院2010年判決中信重工支付2000萬澳元,約合人民幣1.23億元。另外還有約350萬澳元的費用可能需要支付。兩者合計增加當期營業外支出14.59億元,減少當期利潤總額14.59億元。
中信重工雄心勃勃的海外擴張計劃經此一役而暴露了其鬆散的管理機制。一個海外辦事處員工的聘用竟然捅出逾億元的大窟窿,而2010年該公司的全部淨利潤僅6.53億元。
業內有一種說法是,中國70%的原煤開採機器都是由中信重工提供的。然而2008年中信重工一度頻頻遭到客戶退訂,甚至一度擱淺其於北京奧運前夕上市的計劃。
業內人士認為,宏觀經濟下滑和房地產市場的低迷給煤炭、鋼鐵、水泥等企業帶來了沉重的經營壓力,基礎工業企業的收縮減產,未來將給中信重工帶來更大的業績增長壓力。
有一種說法,說創業就是要擔風險。這種說法非常籠統,也有一定的誤導性。實際創業者到底承擔了哪些風險呢?著名投資人Chris Dixon將公司創始人所需承擔的風險分成了7類,如下:
資金風險:在不同階段,你都可能會籌不到錢,也許是因為你的公司還沒有到達增值里程碑(Accretive milestone,以更高的估值獲得融資。Chris Dixon認為一個公司在後一輪融資開始前,其估值應該是前一輪融資以後公司估值的兩倍),也或者就是因為投資人對你所專注的領域不感興趣。
產品風險:你不能將你的創意或者概念轉化成一個有效的,引入注目的產品。
技術風險:你不能拿出足夠好,或者,假如有需要的話,突破性的技術。
業務發展風險:你不能與那些影響你的產品生產和傳播的公司達成交易。
市場風險:客戶或者用戶並不需要你的產品。
時機風險:對市場來說,你推出的產品或者服務要麼太早,要麼太晚。
利潤風險:你做了大家想要的產品,但是你不能保護勝利的果實。所以,你的競爭對手就會擠壓你的利潤。
在創業早期,減輕這些風險的主要方法,還是招聘那些優秀的人才做聯合創始人或者早期員工。你不應該招聘那些很有可能會降低上述風險的人,你應該招聘那些會給你帶來絕對,甚至是不公平優勢的人。這樣,你就可以在遊戲開始前,就先贏得遊戲。
創業很難,而且充滿風險。但假如你把所有的風險都匯聚到一塊,結果就很像是在玩彩票。那些有天賦的創業者懂得去鑑定這些風險,然後盡最大的努力。
作者介紹
Chris Dixon,身兼創業者(Hunch聯合創始人、Founder Collective聯合創始人)和投資人(多家科技企業,包括Skype、Foursquare、Kickstarter等的早期個人投資者)雙重角 色,對初創企業投資、融資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心得。
隨著肉價不斷上漲,不少上市公司高調唱起了「豬之歌」。究其原因,主要是前期市場欠佳致許多散戶退出,釋放了不小的市場份額,由此吸引了不少垂涎這一市場 的企業。不過,對於許多現有主營與「豬」風馬牛不相及的企業來說,這口豬肉可並不容易吃到。看上去很好的利潤卻隱藏著許多風險:疫病、土地、管理、人 才……如同蝴蝶的翅膀,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差錯,都可能將投資推入萬劫之地。
有業內資深人士指出,生豬養殖市場由於受前期散戶退出較多的影響,釋放出近2成的空間,這是許多上市公司扎堆介入的根本原因
自2011年以來,豬肉價格不斷上漲,許多上市公司進而對此間豐厚的利潤眼讒不已。2011年,順鑫農業(000860)、大康牧業(002505)、新希望(000876)等公司紛紛傳出斥巨資養豬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公司外,一些原本主營業務與養殖業風馬牛不相及的上市公司也紛紛高調介入。武鋼宣佈養豬之後,原本以豬飼料為主營業務的正邦科技 (002157)也不甘人後,公司6月13日午間發佈公告,稱與北大荒(600598)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推動公司在黑龍江生豬養殖基地的建設和 發展。
正邦科技同時稱,公司與黑龍江畜牧獸醫局簽訂合作備忘錄,決定在黑龍江部分縣、市投資建設600萬頭生態豬產業化項目。公司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為此投入35億元資金。受這些消息的刺激,14日,正邦科技高調潮停,領漲兩市農業股。
而據金融界不完全統計,目前兩市有將近30家公司擁有生豬養殖業務。對此,有資深觀察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生豬養殖行業而言,資金、土地、環保、人 力幾大因素缺一不可。其中,養殖用地是必要硬件,上市公司在資金方面較其它企業優勢明顯,基地建設的資金優勢也使得養殖用地更容易獲批。
專注主營還是跟風養豬?
事實上,除了宣佈在國內進入生豬養殖領域的公司,也有公司把養豬事業的目光瞄準了國外市場。唐人神(002567)在今年5月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出資約3200萬人民幣與美國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旨在打造國際種豬育種企業。
對於上市公司扎堆宣佈養豬的現象,金融界首席分析師王桂虎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介紹,近期以來,飼料成本大幅上升,生豬存欄、母豬存欄下降,因而生豬市場的價 格出現上漲,對生豬供應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很多上市公司介入生豬產業,說明對生豬市場未來前景的看好,但是也暴露了不務正業的缺陷。
王桂虎認為,從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如果要在戰略上長期發展,就一定要專注於自己的主營業務,「而不是看到哪個項目賺錢就去做哪個項目,這種做法實際上是 一種財務投資,或者是目光短淺的行為。只有長期專注於自己的主業,並且在經濟下行時扛住各種壓力,才能成為行業中真正的王者和贏家。這些涉足養豬的企業顯 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高風險的利潤賭局
但無論投資者如何爭議,上市公司扎堆養豬的現象還是層出不窮。
對此,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之所以有這種狀況,還是因為產業本身的機會使然。
馮永輝進一步強調:「前期有不少散戶退出,而他們退出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有將近20%,大家都看中了這個市場份額。」但是,生豬市場變幻莫測,「2010年時,一頭豬要虧一百多元,2011年6月份,一頭能掙到幾百,利潤波動極大,風險如影隨形。」
馮永輝認為,無論散戶退出之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有多大,從事生豬養殖行業,疫病風險、投入、人工、環保都是企業必需考慮的。
而從目前宣佈進入生豬養殖領域的上市公司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拓展產業鏈者及完全外行者。部分宣佈投資養豬的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飼料等,而這類企業參 與養豬,被投資者認為是拓展產業鏈;而另一類介入生豬養殖業務的上市公司,則是完全的外行,此前的主營業務與生豬養殖純屬八竿子打不著。
對於這兩類企業,有資深觀察人士認為,對於拓產業鏈的企業而言,模式及人力資源將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而「外行」養豬最讓人擔心的,是投入之後的飼養管理是否能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