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在房子與股票中,我選擇房子 羊城第一牛

http://xueqiu.com/9167346918/23973157
由於週末買了一套房子,因此從今天開始,我將逐步減倉,預計兩三個星期後將暫時離開A股一段時間。買房只是因為週末突然遇到一套合適的,不在近期的投資計劃中,主要是為了孩子未來有個好點的學位,算是投資未來吧。
本來還有一個選擇,就是賣掉首套房,畢竟從2009年中購入至今,也漲了一倍多了。房價處於高位,A股處於底部,賣房還是賣股?這幾天一直在糾結,最終決定,房子先留著,股票先清倉,因為一直以來,廣州市中心的房價都是易漲難跌,賣掉就買不回了;而股票卻恰恰相反,賣掉了不愁買不回來。何況,處於底部的大盤股沒什麼成長性,成長股的泡沫又不小了,既然已重倉小盤股吃過"魚身",放下筷子也不算早,魚尾行情讓給別人享受吧。
既然準備退出,操作策略自然要改變。原先漲賣跌買的"動態平衡"操作方式不再使用,從今天開始,對於上漲的持倉個股我將不再操作,但任何一隻股票只要跌幅超過5%,我將立即清倉,直至交購房首期款前再全部退出。這樣才能保證"汰弱留強",在剩餘兩三個星期騎在最牛的股票上,因為我相信自己的持倉個股中至少有一半會持續走強。
不過,打破既有的操作節奏還是容易出錯,今天便出師不利。由於要套現部分資金付定金,因此早盤賣了約10%的$沃森生物(SZ300142)$ 和近60%的$譽衡藥業(SZ002437)$
,因為這兩隻個股都是組合中相對較弱的。結果沒想到,沃森生物下跌而譽衡藥業大漲,減持標的還是選錯了。
今天還把前期融券賣出的$中小板(SZ159902)$ 平倉,虧損約3%;同時在25.9元把上週五25.19元融資買入的$人福醫藥(SH600079)$ 平倉,盈利約2%。將下來也將停止融資融券操作,直到以後重返股市。
在房子與股票中,我選擇前者。但是,股市只是因為資金青黃不接暫時退出,我會盡快回來的,畢竟,對於A股的未來,對於自己在這個市場上的生存能力,我都是很有信心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26

玩不過微信怎麼辦,中移動的選擇是….走向世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820.html

【導讀】在國內被微信「管道化」的運營商巨頭在短時間似乎拿不到太好的辦法,但在本土外部分運營商卻出現了曲線救國的影子。

 

來源:TheNextWeb

 

據TheNextWeb報導,中國移動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CMI」)發言人今天宣佈,將於下月正式推出自主研發的即時通訊及網絡電話應用Jego,目標用戶群是需要與國內親友保持聯繫的國際用戶。

 

Jego作為一款以視頻語音通訊為主的產品,其首要競爭對手將會是Skype。雖然CMI表示Jego的目標並不在於與擁有近兩億月活躍用戶的微信競爭,也不是與其它即時通訊產品競爭。不過,由於微信、Tango及Viber等產品也提供類似服務,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競爭關係。

 

從Jego的功能可以看到,它可以為用戶提供一系列免費的應用內即時通訊服務,包括即時短信、即時語音消息、照片分享、視頻通訊、多媒體共享等。但該應用的核心在於,通過中國移動運營商的優勢,為用戶提供直接撥打座機和手機號碼的服務。

 

為搶佔微信、Line等產品的市場,目前世界各大電信公司都紛紛推出自己的即時通訊和網絡電話服務。

 

去年,法國電信運營商Orange推出即時通訊和語音服務應用Libon,為用戶提供低價的網絡電話服務。Libon產品負責人吉爾斯•科博特(Giles Corbett)去年就曾表示,Libon的目標是搶佔Line和微信等產品的市場。

 

Jego戰略意圖十分清晰,這類即時通訊應用能提升用戶的忠實度,同時能很好地拓展公司的國際業務。

 

Derick Li在強調Jego的競爭優勢時還提到兩個增值服務:一是沒有SIM卡的用戶可以通過Jego申請一個中國移動的號碼,二是中國移動用戶可以將自己的號碼與Jego的號碼綁定,通過該號碼撥打和接聽電話。至於費用,Jego提供包月服務,撥打中國大陸和香港電話的費用分別是15.99美元/月和11.79美元/月,其它國家的套餐費用則各不相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16

費舍《怎樣選擇成長股》的15個原則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f03d.html

Fisher的經典《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中文版《怎樣選擇成長股》

 

以下來自網上的摘錄

1、選擇成長股的15個原則(買什麼?)

  原則1:至少在幾年內,公司是否具有足夠市場潛能的產品或者服務,使得銷售額有可能實現相當大的增長?
  原則2:對於當前引人注目的生產線來說,如果其中大部分潛在的增長已經開發完畢,管理層是否有決心繼續發展能夠進一步增加總銷售額的產品或者生產方法?
  原則3:考慮到規模的大小,公司在研究和發展上付出的努力是否有效?
  原則4:公司是否擁有高於平均水平的銷售團隊?
  原則5:公司是否具備有價值的利潤率?
  原則6:公司正在為維持或者增加利潤率而做些什麼?
  原則7:公司是否具備出色的勞動和人事關系?
  原則8:公司是否具有很好的行政關係?
  原則9:公司的管理是否有層次?
  原則10:公司在成本分析和財務控制方面做得有多好?
  原則11:關於競爭力的強弱,公司是否在商業的其他方面,尤其在行業內的領域為投資者提供重要的線索?
  原則12:公司是否擁有短期或者長期的利潤前景?
  原則13:在可預見的未來,公司的增長是否需要足夠的股權融資,以保證更多發行在外股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通過預期的增長來抵消現有股東的利益?
  原則14:管理層是否在一切順利時才能坦率地與投資者談論公司的事務,而在出現麻煩和失望情緒時就保持沉默?
  原則15:公司是否具有一個毋庸置疑的誠實管理層?

  15個原則補充的兩個具體問題:「這家公司所處行業的銷售額是否有較大的增長機會,或者正像這樣的行業前進?隨著整個行業的成長,新公司是不是相對比較容易進入該行業,並且取代原來領先的公司?如果這些商業的特徵很難阻止新公司進入該行業,那麼這種增長的投資價值就是微不足道的。」

 

2、什麼時候買?

  「……投資者應當購買的公司是那些在有能力的管理層的領導下做事的公司。他們做的事情有些一定會失敗,有時在成功之前會碰上預料之外的麻煩,投資者應該完全確信這些麻煩是暫時的,而不是永久的。如果這些麻煩導致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但是有望在幾個月,而不是幾年內得以解決,那麼在考慮買入該股票時,這個時間可能是相當安全的。」(P72)


  3、什麼時候賣出?

  「我認為,如果賣出了根據前面討論過的投資原則而選擇的任何普通股,那麼有且僅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明顯的,也就是原先的買入是一個錯誤,特定公司的真實背景逐漸變得清晰起來,利潤也比最初的預計要低。」
  「第二個原因。如果某公司由於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變化,不再像買入時那麼符闔第三章概括的十五點原則,那麼一般應該賣出該公司的股票。……要麼管理層出現了墮落,要麼公司的產品不再像以前那樣具有擴大市場的前景。」
  「(第三個原因)關於為了將資金轉移到更好的股票上而太過輕易地賣出一隻股票,謹慎一些是沒有錯的,總是存在著錯誤地判斷了當前狀況的一些重要方面的風險。」(P76-79)


  4、投資者的10個不要

  ①、不要買入創業型公司的股票;
  ②、不要忽視一隻「場外交易」(未上市)的好股票;
  ③、不要僅僅因為你喜歡年報的「語調」而買一隻股票;
  ④、不要以為一隻股票的市盈率高,必然表示收益的進一步增長已經反映在價格上; 
  ⑤、不要計較蠅頭小利;
  ⑥、不要過分強調多樣化;
  ⑦、不要擔心在恐慌的戰爭年代買入股票;
  ⑧、不要忘記你的吉爾伯特和沙利文(花兒在春天開放,卻和春天沒有任何關係)
  ⑨、買入真正優秀的成長股時,不要忘了考慮時間和價格;
  ⑩、不要盲目從眾(包括散戶和金融界的分析)。


  5、耐心和自律

  「請務必記住:知道這些原則和瞭解易犯的錯誤,不能幫助那些沒有耐心和自律精神的人。我認識一位能力非常強的投資專家,他在幾年前告訴我:在股票市場,強大的神經系統比聰明的頭腦更重要。」(P1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68

尋找優良普通股的15個要點------《怎樣選擇成長股》 邊陲浪者

http://xueqiu.com/8259328427/24090749
做價值投資,閱讀投資學書籍是必須的,特別是閱讀經典的投資學經典更是如此,菲利普費舍的《怎樣選擇成長股》是其中之一,也難怪連老巴都極力推崇。以下是讀書紀要,記錄了書中描述的尋找優良普通股的15個要點。整本書最影響深的即是利用好「閒聊」,與各種相關人士的這種聊天方式,可能會洞察到最重要的信息,依據最普通的常識來理解也會感到非常的自然。

1,這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充分的市場潛力,至少幾年內營業額能否大幅成長?

  持續性的平均增長依靠的是持續性的競爭力,而持續性的競爭力抑或稱核心競爭力依靠的是擁有一批「能幹」的人。對於獲得最大收益的投資者來說,短期的一次性利潤放大或者由於行業上漲所帶來的紅利增加兩者都不構成對其的最大誘惑,真正吸引人的應該是那些時刻保持「能幹所以幸運」的一批人,特別是在如日春風的上漲期對得起市場潛力的深度挖掘,更能在企業走入瓶頸期後開闢另一番世界,從而能夠長久保持新鮮和實力的增長。

2,為了進一步提高總體銷售水平,發現新的產品增長點,管理層是不是決心繼續開發新產品或新工藝?

  上一條的用於描述的是公司需在現在存在一種成長潛力,而這一條則更加注重的是管理層的因素,管理層必須認識到公司現在發展再好也會遇到目前市場的潛力極限,如果需要繼續成長,未來可能必須另闢新市場。一家好的公司必須在目前有好的增長率,同時管理層也對未來有著清晰的認識和正面的積極態度,才能引起投資者最大的興趣。

3,和公司的規模相比,這家公司的研究發展努力,有多大的下效果?

  最簡單的計算研發費用比例可以通過研究費用除以總銷售額來計算,這可以粗略知曉一家公司的研發實力,但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計算,要知道具體的內容還需要查閱更細的資料,瞭解企業將哪些項目作為研發開支,哪些排除在外,這樣才能比較同行業間不同企業。另外,每一元在研發上的花費到底能夠給企業帶來多大的利潤,這就需要對於企業有更多的觀察,比如高度訓練的工作團隊,且人人各有所長,還有領導層的協調能力,特別是對於群策能力以及安排研發、生產和銷售整條鏈條上的統籌能力,不會以拍腦門的「緊急」計划來討悅投資者。最後對於研發能力書中有一段提及企業關於自身在依靠某些優勢能夠得到國家支持開發比如國防軍事的高端研發能力,這種能力的重要性體現在未來將這種核心競爭力運用在軍用轉民用的市場化運作中的重要作用。

4,這家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產品研發設計的再好也需要有需求的市場,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所在,因此在日趨競爭的市場中,如何將出色的產品和服務換來實在的利潤,則需要通過完善的銷售組織和行銷手段。其實處於終端市場的消費品可能更容易讓投資者觀察,比如各大超市的某商品的銷售情況,定期的購物同時的觀察也可以作為很好的瞭解該商品背後企業的銷售情況。

5,這家公司的利潤率高不高?

  希望長期大賺的投資人,最好遠離利潤率低的公司或邊際公司,這是這一條的主旨。投資者在觀察這一指標時應該看其好幾年的利潤率,整個行業欣欣向榮時,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有高利潤,但是,經濟上升期間,邊際公司(利潤率平均較低的公司)利潤率成長幅度幾乎總是遠高於成本較低的公司,即那些利潤率平均較高的公司,換句話說,體質較弱的公司盈餘成長率往往高於同行中體質強健的公司,但不要忘記,一旦年景不好,前者的盈餘也會急劇下降。當然,一家公司的利潤率極低,但考慮長期投資的唯一理由,在於可能有強烈的跡象表明,該公司正從根本上發生變化,比如利潤率正在改善,且和業務量暫時擴增無關,即經營效率的變化。

6,這家公司做了什麼事,以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成本費用的不斷上升導致利潤率不斷受到威脅,如何保持或改善利潤率,各個公司有著不同的解決方法。有些公司提高價格,但提高價格是否能長久維持利潤率?通常來說這樣的保持可能只能維持相對短暫的時間,因為競爭性的產品會很快製造出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成本的增幅將不再能夠轉嫁到價格的漲幅上。相反,另一些公司不是靠提高價格,而是借助創意的方法,借助資本的增值或產品的更新,成本的控制等等來使得競爭力和運營效率提升,這些可能在短期內不能一下完成,但至少可以帶來更加穩定的未來。

7,這家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系是不是很好?

  人、財、物的管理歸根結底是人的管理,人事關系良好和人事關系乏善可陳對於企業最終效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於A股市場來說,可能只能依靠周邊相對於熟悉的人群或者各種訊息新聞來瞭解。

8,這家公司的高級主管關係很好嗎?

  和低層員工的關係重要,同樣在高級人員之間的氣氛良好也同樣重要。這些高級主管的判斷力、創造力和群策力,能夠成事,也能敗事。因此主管層的關係是否融洽也是判斷企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9,公司管理階層的深度夠嗎?

  小公司的成功多半是依靠一個真正能幹的一個管理領導,但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規模再小的公司也有可能遇到關鍵人物不在其位後所帶來的災難,因此投資一家公司必須能夠持續的成長。規模的擴大,匹配著高級人才的深度培養,因此要達到上一條管理層關係良好的目的,必須深入培養合適的管理層才行。但是,培養的最好手段即是授權和聽取員工的評估建議。如果高級管理人員都要事必躬親,這樣的組織也難以吸引投資者,不管一兩個主管處理瑣事能力再強,一旦公司達到一定規模,這樣的主管也分身乏術。

10,這家公司的成本分析和會計記錄做得如何?

  若不能詳盡準確細分總成本,沒有一家公司有辦法長期經營的十分成功。只有這樣做,管理層才曉得什麼事情最需要注意。而對於投資者來說,瞭解的渠道受限,最好的方法是依靠「閒聊」,與通曉相關方面的人進行閒聊來詢問這種會計財務信息,來對於投資標的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依賴一般性的結論,如一公司經營能力的大部分層面遠高於一般水準,那麼這一塊的水準也同樣高於一般水準,但是前提是高級管理人員認識到專業會計控制盒成本分析的重要性。

11,是不是所處領域有獨到之處?它可以為投資者提供重要線索,以瞭解此公司相對於競爭者,是不是突出?

  依據不同行業有其核心的東西是處於該行業的競爭優勢,例如零售業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公司處理不動產事務的能力(承租物的品質)至關重要。另外,對於一些行業,專利權保護也是個重要考慮因素。

12,這家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餘展望?

  一些公司是為追求眼前最大的利潤,有其自己的小算盤,而有些公司刻意抑制近利,以建立好的信譽,因而獲得較高的長期整體利潤。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司對待客戶的差異,有些公司老師以最嚴苛的態度對待供應商,而有些則可能為確保可靠原材料來源,或在市況轉變、供給十分緊俏時,為確保獲得高品質的零部件,以致同意向供應商支付比合約高的價格,這可能在某筆交易上沒有利潤,但長期來看能夠得到遠高於以往的利潤。

13,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家公司是否會大量發行股票,獲取足夠的資金,以利公司發展,現有持股人的利益是否預期中的成長而大幅受損?

  聰明的投資者不應光因價格便宜就買普通股,而必須在有利可圖的時候才會購買。如果一個公司能夠符合現在談到的14個要點上得到很高的評價,則很容易按當時規模借到錢,而且是達到本行業借貸的最高額度,這樣的好公司會在借貸後最要緊的是能否應付未來幾年的需求,以掌握美好前景,短期融資會使盈餘增加,若幾年後需要進一步籌資,盈餘的增加會推升股價高於目前,因此這樣的公司投資人會很樂於參與。但是如果借款能力不足,發行股票融資則需關注其稀釋股權,儘管盈餘也可能會增加。因此在其他14點都獲得好評時,即使財務上有所欠缺也不應輕易放棄該公司將來可望的傑出表現,相反,為了從長期投資獲得最高的利潤,即使財務面很強或現金很多,投資人也不應該選擇其他14個要點中任何一點評價不佳的公司。

14,管理階層是不是只向投資人報喜不報憂?諸事順暢時口沫橫飛,有問題或叫人失望的事情發生時,則「三緘其口」?

  管理階層面對不良表現的態度是投資人投資的寶貴線索。最忌諱報喜不報憂的管理層。

15,這家公司管理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毋庸置疑?

  公司管理層遠比持股人最容易接觸公司的資產。假公濟私,犧牲股東利益的不可選,投資者只有一種方法能夠避免錯選,即投資於管理層對股東有強烈責任感和道德感的公司。這一點極其重要,即使其他所有事務都得到了高度評價,單這一點受到質疑的話,都要認真考慮投資這樣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49

SENSE隨筆130617選擇心理學(一) 滿足者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7/sense%E9%9A%A8%E7%AD%86130617%E9%81%B8%E6%93%87%E5%BF%83%E7%90%86%E5%AD%B8%E4%B8%80-%E6%BB%BF%E8%B6%B3%E8%80%85/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選擇過於多
SENSE隨筆130617
選擇心理學(一) 滿足者
掌門執筆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唐,羅隱) 這是「雲英未嫁」典故的出處。
SoChun君驚世之才,當然不可能“技不如人”。他之所以雲英未嫁,並不是由於缺乏“選項”,正好相反,是由於“經常性選項過多”!這裡特別強調的是“經常性”。

Barry Schwartz銷書《選擇的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研究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象對選擇做成的壓力和成本。*** 這本書有些地方很有趣,現特介紹關於人們在該等情況下進行選擇的取態和策略,與及由此引起的得失計較。

<完備性假設>
根據經濟學哲學,「理性」包含四個核心假設,其中第一個是「完備性假設」。
完備性:指個人在進行選擇(ie決策)之前,應盡可能考慮所有相關的選項,並對其作出清楚的了解。*** 請參閱〈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
換句話說,「理性人」“應該”思慮周全,精密比較,而不應 “以偏概全”或 “掛一漏萬”。

這裡暗含著「可供選擇的項目愈多,對決策者愈有利。」**** 這一假定,因為若非如此,則無需進行周全的考察了。 詳加比較眾多選項,取其上者,只會有利,不會有害,此點合乎常識。

但這又牽涉到「交易成本」的問題。 經濟學模型一般為了追求簡潔,都假設交易成本為零。*** 但在現實生活中,所有系統的交易成本其實都很高。 舉例:社會建立 自由市場”(eg.証券交易所),“法制成本”便是一項隱藏的交易成本。

進行決策的時候,為了清楚了解選項的性質,所花費的「訊息成本」(日常消費決策中主要是耗掉的查詢時間) 是一種交易成本。***
在決策價值很大,而選項數目不多的情況下,訊息成本相對不高; 但如果選項鋪天蓋地而至,情況便大為不同了。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代生活出現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象,主因當然是來自「廣告」。 據說美國人每天收看3,000則廣告,平均每分鐘超過三則! (編按: 只計算清醒的時候。)
大規模廣告計劃,起源於上世紀初的香煙行業,市場調查顯示顧客們根本無法憑感覺區分不同牌子香煙的味道,所以建立品牌之道不在於產品的差異性,而在於消費者的認知行為。****
例如: 吸食X牌香煙的人瀟灑不凡。 至於何者謂之 “瀟灑”, 廣告商自覺有義務對消費者進行教育。

互聯網路興起之後,資訊傳導力度驚人,消費者面對 “不可思議量” 的廣告,根本上無從逐項審察。
或者說,如按照「完備性假設」進行決策,則訊息成本高於決策所得。**** 如此, “理性的行為” 遂跌進了 “不理性的陷阱”。
於是,理性行為要作出調整,找出合適的「篩選準則」來降低訊息成本。***
舉例: 檢視電影的進場人次以決定看那部電影,而非逐部電影閱讀影評。

然而任何「篩選準則」必然犧牲掉部分資訊,從而降低了找出 “最佳選擇” 的機會。*** 所以,歸根結柢這是個 “成本–效益問題”, 節省了的訊息成本,是否足以補償 “實踐選擇” 與 “最佳選擇” 的落差。***

我們可以輕易想到許多通用的篩選準則:
A「人做我又做原則」即從眾,千祁唔好執輸,這原則假定 “市場是有效率的”, 其實很有道理。市場愈大,時間愈久,愈有道理。
上例: 看 “多人看過的電影”。
B「人做我不做原則」即“眾地莫企”,這原則假定 “市場是沒有效率的”, 也很有道理。
舉例: “不要買暢銷書!” 這算得上是 “選擇的悖論” 了吧。

A與B那個對? 要看甚麼市場嘛….. 看電影我多數採用A原則,買書多採B,揀股票絕對不能A,切記切記。

C「姆指法則」rules of thumbs,古時的木匠不用尺子,而是用姆指來測量木材的長度,比喻為依靠經驗和直覺。故此又稱「經驗法則」。***
舉例: 我採用這法則揀股票和書,但絕不鼓勵朋友這樣揀股票。為甚麼?….. 你不是我嘛。
還有DEF….. ,無甚用處,不論。

惟是下面這個策略則不可不知。
<滿足者策略>
又據經濟學哲學,「理性人」應該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他是一個「最大化者maximiser」。
最大化者追求 “最佳選擇”, 唯一的可能是窮盡所有的選項。如前段所述,當選項愈多的時候,這作為愈來愈令人感到恐怖。

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Herbert Simon提出 “犧牲” 作為經濟學概念。
Th. 當交易成本過高的時候,及早“心滿意足” 反而是最大化策略。*****
考慮到 師老無功,坐失時機,夜長夢多….. 諸般風險,人們能做到的最佳策略,就是盡快找到 “較佳選擇”, 立即成交。

和「最大化者」相對的是「滿足者satificer」,**** 意指決策者主動放棄追求 “最佳選擇”, 事先調較出某個 “滿意標準”, 一旦找到達標的選項,立時收手。
至於如何釐訂 “滿意標準” , 原則上「門檻愈低愈保險,愈高愈危險。」,當真是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這是藝術,不是科學!

附記: 「海枯石爛豈無悔,人老珠黃兩不知。」 SoChun啊! 你還是及早回頭,當個 “滿足者” 罷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42

中小股民為什麼更喜歡選擇優質的成長股?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24253065
寫在中小板,特別是創業板指數在大行情撲朔迷離,另類走強的時候,難免有高點唱高套人的嫌疑。

我想雪球經常在「打仗」,關於價值投資和偽價值投資,關於大藍籌和小公司,關於成長和偽成長,關於金融和非金融。經常各路人馬討論的不亦樂乎,好看的是,雪球也匯聚著越來越多的聲音。

初來雪球,滿屏的都是銀行,白酒,熱門的總是那幾個先期來的大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上各色人物均陸續抵達,好戲不斷。

以此,本文所說的只是一種現象的表述,對所涉及個股不具有絕對的參考價值,也不能作為各位依此買入的建議。

首先我表明我的立場,我是不太樂意投資國內A股的大藍籌的。不管他們跌到什麼位置,因為同期只要大藍籌跌,市場上的中小盤公司肯定也有跟跌和錯殺的標的,在大藍籌被拋棄影響指數的同時,一些小盤股同樣也具備合理的低位買點。

大藍籌之所以說是大,是因為他們基本已經長大成型,無可非議,大藍籌具備很好且穩定的營收和業務規模,也同時存在很多可控的安全邊際,遇到大事件還有很好的化險為夷的能力,只要公司不犯錯,在他們的軌跡上還能遇見未來的收益。對於喜歡穩定的,可預見的收益的投資人而言,把握低估的階段合理配置,給予時間同樣也會有斬獲。投資大藍籌,如果合理把握買點會比單純去存銀行要划算的多,對於很多風險厭惡者,也不追求過高收益的,配置大藍籌,是不二的選擇。

而小公司,由於小,自然有長大的機會,只要公司經營把握住了未來的主流和趨勢,利用合理的經營手段,也會慢慢成長為大公司,但需要明確的是,企業從小到大的成長之路,充滿了荊棘,很多企業在成長的路上,要麼夭折,要麼迷失了方向。這種公司不甚枚舉,A股市場上也不缺失敗的案例。同時由於A股市場造假之風盛行,財務造假,利潤造假,消息造假等等,讓投資路上充滿了腥風血雨和各種悲劇。

但我想說的是,小不是美,大不是美,由小到大才是美。

我一般是這麼定義成長股的:
1、相比目前市值,有市值繼續增大的可能和必然;
2、相比目前業務規模,有繼續擴大的可能和必然。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大藍籌,市值極度低估的時候,它們似乎有具備了成長股的投資屬性,而很多小公司,當確認我們看到的未來是可以做強做大的藍海的時候,它也具備了成長股的屬性。但有時候,我更青睞第一和第二點同時具備的標的。

這裡我說說為什麼我不太樂意購買大藍籌,因為我沒辦法判斷此刻它們的市值是否已經是市場可以承受的階段,因為隨著流通股本的增多以及股價的上升,需要更多的資金和籌碼的鎖定才能讓這個上升的槓桿一直保持,而他們的業務規模,達到目前這種比較大的基數的時候,未來的空間是否還有。

而從交易原則上說,簡單點理解,當籌碼交易到一定階段,每日換手都會比較固定,如果股價要在更高的價位交易形成股價上漲,則代表需要更多的資金。而很多大藍籌,有些是有龐大的可比群體,諸如銀行股,保險股,券商股。而且它們之間的業務類型大體相差不大,所以,它們之間又形成了彼此的牽制,所以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些標的中,往往是流通股本小的活躍,流通股本大的比較呆滯。而除非你是龐大的產業資本,大機構,大資金,否則配置這些標的,也都只是跟著整個大行情而飄蕩。而一旦市場缺乏流動性,這些標的每天的走勢就是心電圖般的微小波動。

當然,大藍籌也會長得更大。譬如說中國石化,我想這個是01年上市至今大藍籌中,業務壟斷性比較強的一個標的,從01年上市到現在,我們復權看,這個公司用了13年的時間,從上市之初的4.6開盤價計算,到目前復權價格9.14,也就是剛好翻倍的幅度。也就是說他用了將近12年的時間,市值翻倍了。當然,我們不能斷章取義,在07年大牛市的時候,它也還漲了許多,但我們把時間定格到現在來說,用12年的時間,守一個股翻倍,是幸福還是不幸,這樣的收益對於你來說是滿足還是不滿足?如果你是當成一個定投的標的,這樣的結果你滿意麼?

如果你是想10年之後擁有某個程度的財富效果,目前很多大藍籌可能也具備10年再翻倍的機會,因為他們足夠低估,不管是市盈率還是市淨率。所以,如果我要等十年才翻倍的股,而且比較穩的,我會選擇大藍籌,而且是當成定投的標的,目前的價位每個月都值得把收入拿出來一些,我只要等到翻倍就賣出,這個可以作為一種養老規划來執行,安全又有效。

所以,如果你現金流穩定,目前吃喝也不愁,後續養老想更好,又不願意承擔風險,目前的大藍籌真的具備價值!!

而對於很多小股民,十萬八萬放進來就是要博一博的。請原諒他們看不上大藍籌,因為正如上面所說的,你要他等個十年八年可能才有翻倍的機會的時候(特別是大藍籌越往上漲,翻倍的幾率就更小),你讓他們怎麼跟著你不愁吃喝的心態去守候這個價值?

投資大藍籌的會罵炒題材的就是想一夜暴富,確實一夜暴富這種心態非常不好。但殊不知,正是中小股民財富甚少,才需要博取更大收益才能實現後續財務的自由和生活品質的提升。而更大的收益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風險。這個世界沒有說風險很小,而收益很豐滿的餡餅存在。

而成長股,中小市值股,從10億20億,膨脹到20億~40億就翻倍了,而金融銀行,我們看看大藍籌,不上千億的市值你都不好意思說它是藍籌。而2000億到4000億,需要增加2000億,你說市場什麼時候流動性再如07年那般寬裕的時候,說這個機會很大,估計還算是可行。而民生銀行年初從7元飆升到15元,平安銀行從12元飆升到24元,我想已經是市場足夠給臉的非常規性行情,別以為那樣的狀態會持續很久。現在再度回落之後,短時間內還有勇氣和底氣回到高位麼?

我想沒有人敢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大藍籌,自古都是需要時間來堆積漲幅,消化籌碼。除非資金流通足夠寬裕,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增量資金跟進,現在,這一切,都缺。

而從最近大半年,中小板,創業板的大漲,逆勢漲,順勢更漲,是不是就是正常?我想也不算正常,也可以說是正常,正常的時候在經濟轉型的檔口,很多小公司被當成未來的「棟樑」來炒作,雖然他們中大部分不可能成為未來的「棟樑」,但市場在沒有更好的選擇之前,只能去做這種無法選擇的選擇。

經濟要轉型,出了很多規劃,戰略,扶持的方向,而這些本來就是歷史性的機遇,天朝很多行業都是政府鼎力的時候得以發展和狀大,而很多又順應了歷史,時代的潮流而得以發展。

我們不想去提中小板那些歷史漲幅十倍,幾十倍的股,應該不少,萬科現在的大藍籌,也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從小公司開始,在歷史大浪潮裡得以存活和壯大,當然,期間倒閉覆滅的房地產公司也無數。

要在中小板裡找能由小變大的公司,介入的關鍵在於,市值10億~20億,不超過40億,目前主營健康,未來行業方向明確,有核心技術,且能在國際上領先或者順應國際潮流,產品不會隨意被取代,都是值得我們去等待的。如果很多只是所謂的熱點,不建議盲目跟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67

創業者必讀:如何識別「黑天使」&如何選擇靠譜的天使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468.html

天使投資最早興起於國外,是指提供創業資金以換取可轉換債券或所有權權益的富裕個人投資者。天使投資人一般以個人對主,主要在公司發展初期進行投資以為創業者提供少量創業資金和後期高回報而聞名。

但天使投資人概念越來越強化的同時,也有一部分『黑天使』混跡其中坑黑創業者。下面來數數『黑天使』的幾個特徵:

控股過高,掌控財務

黑天使的特徵之一就是,他們在創業團隊需要資金的時候強勢進入掌握創業公司三分之二股份,在公司天使期過後不願意用適合的價格退出也不願意進行A輪追加。甚至把公司的財務狀況一手攬過,表面上看似為創業者分擔公司實則為公司未來的發展買下了隱患。創業者如不清楚公司財務狀況後期融資則無法進入評估。

只看不投,商業計劃被剽竊

這類黑天使已經是創業者非常熟悉和憎恨的。黑天使打著看項目給投資的旗號欺騙創業者拿出公司的創意和商業模式。在詳細的瞭解了運作過程之後卻不願意投資創業者,而是把創業者的創意和模式自己使用,這類剽竊創業者項目黑天使最普遍且一直都存在。更有黑天使在注資公司之前高價挖走團隊人員進入繼續研發,直接掌握公司全部股權把創始人隔之門外。

創業者在和投資進入交談之初可淺談公司與產品,在不瞭解投資人背景和投資傾向領域之前不要把公司核心內容交代出去。

投資失敗要還錢

所謂天使投資就是在公司創立前期進行投資,屬於風險投資的一種。有一句順口溜這麼說:「投資有風險,入行需謹慎。」而黑天使則屬於『入行不謹慎,想只贏不輸。』這類黑天使投資創業者之後,如公司失敗關閉黑天使則會讓創始人進行債務償還,以償還當時黑天使對公司進入注注資的金額。而從理論上來講,天使投資屬於風險投資,把錢拿出去的那一刻都是存在風險的。拿風險投資的創業者是不必償還天使投資人這部分錢的。

這類贏得起輸不起的黑天使讓創業者背負上債務用多年的時間去賺錢償還而消磨掉創業者的繼續創業的激情,這類扼殺創業者的黑天使要遠離。

創業者如何選擇靠譜天使?

創業者看了幾點黑天使的特徵,也不要被少數的黑天使所嚇到而不敢找天使投資人融資。說完黑天使,也來談談創業者在選擇天使時如何選到白天使。

1. 選擇明星天使

如徐小平,雷軍,薛蠻子此類。這類天使投資人在行業內有較高的人氣,坑害創業者的幾率較小。畢竟他們也要照顧自己在行業的面子,何必為了一個項目而毀了以後的多個項目呢。

2. 大公司的投資部

這類投資也可以歸在白天使的陣營裡,類似於騰訊,阿里,百度都有專門的投資部門針對創業型公司設立投資基金。選擇大公司的好處在於,他們可以為創業者提供自身自有資源,幫助創業者少走彎路。但不好在於,如果創業公司項目不夠好,則會被忽略最後甚至被解散。

3. 企業高管

選擇這類投資人要謹慎,他們在公司擔任重要職位已經習慣於全權掌控公司的一切。在簽訂合同之前一定要注名不得干涉創業公司內部除重大決策之外的事。

當然,除了黑天使創業團隊中也不乏一些『偽創業『 者,打著創業者的旗號一邊上著班,一邊創著業另一邊還找天使拿投資,拿了投資人也消失了。創業投資就是一個結婚的過程,天使和創業者都要睜大雙眼找到靠譜的另一半才能保證大家的日子過得安穩。雖然也有騙婚的,但靠譜的人還是不少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277

只要你的選擇是正確的,永遠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cqw.html

陳安之

 

你做老闆,你做生意,你開店,你做夜場,你開工廠,你做服務業,等等,不管你做那一行,看完這篇文章,理解透了,就等於你清華大學畢業了。文章很長慢慢讀……


 人成熟與不成熟跟年齡沒有關係。人成熟不成熟,就是你能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就是能不能把我的世界變成你的世界。這個社會有很多的成年人,還沒有脫離幼稚的行為。一點小事情就跟別人爭來爭去。 

  人不成熟的第一個特徵:就是立即要回報。       

 他不懂得只有春天播種,秋天才會收穫。很多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剛剛付出一點點,馬上就要得到回報。(學鋼琴,學英語等等,剛開始就覺得難,發現不行,立即就要放棄。)很多人做生意,開始沒有什麼成績,就想著要放棄,有的人一個月放棄,有的人三個月放棄,有的人半年放棄,有的人一年放棄,我不明白人們為什麼輕易放棄,但是我知道,放棄是一種習慣,一種典型失敗者的習慣。所以說你要有眼光,要看得更遠一些,眼光是用來看未來的!

 對在生活中有放棄習慣的人,有一句話一定要送給你:"成功者永不放棄,放棄者永不成功"。那為什麼很多的人做事容易放棄呢?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說過: 

 窮人有兩個非常典型的心態:

  1、永遠對機會說:"不";
 
  2、總想"一夜暴富"。

 
 今天你把什麼機會都放到他的面前,他都會說"不"。就是今天你開飯店很成功,你把你開飯店的成功經驗,發自內心的告訴你的親朋好友,讓他們也去開飯店,你能保證他們每個人都會開飯店嗎?是不是照樣有人不干。
 
 所以這是窮人一個非常典型的心態,他會說:"你行,我可不行!"。一夜暴富的表現在於,你跟他說任何的生意,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掙不掙錢",你說"掙錢",他馬上就問第二個問題"容易不容易",你說"容易",這時他跟著就問第三個問題"快不快",你說"快"!這時他就說"好,我做!"呵呵,你看,他就這麼的幼稚!
 
 大家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一種:"又掙錢,又容易,又快的",沒有的,即使有也輪不到我們啊,所以說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懂得付出。那為什麼你要付出呢?因為你是為了追求你的夢想而付出的,人就是為了希望和夢想活著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夢想,沒有追求的話,那一輩子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在生活中你想獲得什麼,你就得先付出什麼。你想獲得時間,你就得先付出時間,你想獲得金錢,你得先付出金錢。你想得到愛好,你得先犧牲愛好。你想和家人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你先得和家人少在一起。
 
 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你在這個項目中的付出,將會得到加倍的回報。就像一粒種子,你把它種下去以後,然後澆水,施肥,鋤草,殺蟲。最後你收穫的是不是幾十倍,上百倍的回報。
 
 在生活中,你一定要懂得付出,你不要那麼急功近利,馬上想得到回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輕輕鬆鬆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定要懂得先付出!
 
  人不成熟的第二個特徵:就是不自律。  

  不自律的主要表現在哪裡呢?

  一、不願改變自己:

 你要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你要改變你的壞習慣。其實,人與人之間能力是沒有多大區別,區別在於思考方式的不同。一件事情的發生,你去問成功者和失敗者,他們的回答是不一樣的,甚至是相違背的。
 
 我們今天的不成功是因為我們的思考方式不成功。一個好的公式是:當你種植一個思考的種子,你就會有行動的收穫,當你把行動種植下去,你會有習慣的收穫,當你再把習慣種植下去,你就會有個性的收穫,當你再把個性種植下去,就會決定你的命運。
 
 但是如果你種植的是一個失敗的種子,你得到的一定是失敗,如果你種植的是一個成功的種子,那麼你就一定會成功。
  
 很多人有很多的壞習慣,如:看電視,打麻將,喝酒,泡舞廳,他們也知道這樣的習慣不好,但是他們為什麼不願意改變呢?因為很多人寧願忍受那些不好的生活方式,也不願意忍受改變帶來的痛苦 

  二、願意背後議論別人:
 
  如果在生活中,你喜歡議論別人的話,有一天一定會傳回去,中國有一句古話,論人是非者,定是是非人  

  三、消極,抱怨:
 
 你在生活中喜歡那些人呢?是那些整天愁眉苦臉,整天抱怨這個抱怨哪個的人,還是喜歡那些整天開開心心的人。如果你在生活中是那些抱怨的,消極的人的話,你一定要改變你性格中的缺陷。如果你不改變的話,你是很難適應這個社會的。你也是很難和別人合作的。

 生活當中你要知道,你怎樣對待生活,生活也會怎樣對待你,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所以你不要消極,抱怨。你要積極,永遠的積極下去,就是那句話:成功者永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
 
  人不成熟的第三個特徵:經常被情緒所左右。
   
  一個人成功與否,取決於五個因素:

  學會控制情緒
  
  健康的身體
 
  良好的人際關係
  
  時間管理
 
  財務管理
 
 如果你想成功,一定要學會管理好這五個因素,為什麼把情緒放在第一位呢?把健康放在第二位呢?是因為如果你再強的身體,如果你情緒不好,就會影響到你的身體,現在一個人要成功20%靠的是智商,80%靠的是情商,所以你要控制好你的情緒,情緒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人與人之間,不要為了一點點小事情,就暴跳如雷,這樣是不好的。
 
  所以在生活中,你要養成什麼樣的心態呢?你要養成"三不","三多":
 
  不批評、不抱怨、不指責;
 
  多鼓勵、多表揚、多讚美。
 
 你就會成為一個受社會大眾歡迎的人。如果你想讓你的夥伴更加的優秀,很簡單,永遠的激勵和讚美他們。
 
 即使他們的確有毛病,那應該怎麼辦呢?這時是不是應該給他們建議,在生活中你會發現有這樣一個現象,有人給別人建議的時候,別人能夠接受,但是有建議的時候別人就會生氣。其實建議的方式是最重要的,就是"三明治"讚美,建議,再讚美!
 
 想一想,你一天讚美了幾個人,有的人可能以為讚美就是吹捧,就是拍馬屁。讚美和吹捧是有區別的,讚美有四個特點:
 
  1、是真誠的
 
  2、是發自內心的
 
  3、被大眾所接受的
 
  4、無私的
 
 如果你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去讚美,那就是拍馬屁。當你讚美別人時候,你要大聲的說出來,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一定要咬住你的舌頭!
  
 人不成熟的第四個特徵:不願學習,自以為是,沒有歸零心態。
 
 其實人和動物之間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動物的自我保護意識比人更強(嬰兒與小豬)但是,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會學習,人會思考。人是要不斷學習的,你千萬不要把你的天賦潛能給埋沒了,一定要學習,一定要有一個空杯的心態。我們像誰去學習呢?就是直接向成功人士學習!
 
 你要永遠學習積極正面的東西,不看,不聽那些消極,負面的東西。一旦你吸收了那些有毒的思想,它會腐蝕你的心靈和人生的。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裡,學習是你通向未來的唯一護照。在這樣一個速度,變化,危機的時代,你只有不斷的學習你才不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一定要有學習,歸零的心態。去看每一個人的優點,"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人不成熟的第五個特徵:做事情不靠信念,靠人言。
 
 我們說相信是起點,堅持是終點。很多人做事不靠信念,喜歡聽別人怎麼說。對自己所做的事業,沒有100%的信心,相信和信念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相信是看得見的,信念是看不見的。

 信念是人類的一種態度,但是很多的人他們做事,不靠信念的,而是要聽別人怎麼說,你要登上山峰,要問那些爬到山頂的人,千萬不能問沒有爬過山的人。

 這裡不是說別人的建議不要去聽,你可以去參考,但是你要記住,你來做這個生意是為了實現你的夢想,實現你自己的價值。其他的人是不會關心你的夢想的,只有你自己關心你自己的夢想,只有你自己關心你自己能否真正的成功。這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你的選擇是正確的,永遠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以上的人不成熟的五個特徵,你們自己去對照,那一個特徵是你有的,你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裡改正,只要你相信你自己能夠戰勝自己的不成熟,你就會逐漸的成長,成熟起來,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那種生活。你就會實現你時間自由、財務自由、精神自由的人生夢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014

住宅、商鋪或工廈投資應作何選擇?(答) Home Blogger

http://homebloggerhk.com/?p=8979

假設2014年再買物業,到時男友單名買,由於本身沒物業,借盡九成上會沒大問題。讀者問題為男女各人已有一間,再買多一間樓可否再九成上會? 其實是可以的,不過要有合理的解釋原因,例如買樓比家人住,要書面說明此書,如有附加證明最好。例如太太懷孕要搬出,更可寫明有醫生紙證明更可信。其實往時就咁寫張紙說明情況就可以,但現時因借貸收緊,證據同原因都要堅實些少。咁有人問,我次次寫張紙咪可以借足九成? 如你借到第三間物業或以上,通常都不再接納。本次讀者只是想買多一間,原因合情理絕有可能。另外提一提你,如果你有錢將女友舊樓補至五成下及出租,女友便沒自住樓係身,可以做九成上會。因看之重點,是申請人有否多於一間的自住物業。

 

 

至於三間都買上車盤,對於一般打工仔來說,已是沒有選擇之中的選擇。首先是現時上車盤動輒都係四五百萬,有時七百萬都係上車格局,或問一般人又有何能力買幾間house出租呢? 至於商鋪或工廈,建議如果你沒搵生意經驗,又冇人帶路,你唔好亂去試。工廈同商鋪的真正用家係老闆,如果你連老闆都未做過,咁點知老闆用咩心態搵鋪呢? 例如係男拔學校對面,你買間鋪個型「三尖八角」仲要上手賣磚既,就當呎價平15%你都好難將間鋪再出。因為去個頭睇鋪既人都係想賺學生錢,即補習、校服、網吧、再唔係整檔facial比等仔放學既師奶都可、不過而家湊仔通常係菲傭,話唔定整間賣印尼食品鋪有前途。比人平之15%,係因前你要做當地生意要比錢再大執裝修,再加上個鋪型好難適合某行業。如餐廳、補習社都要出牌。你見間鋪好大個閣樓可以擴大餐廳樓面,最慘係買左先知根本閣樓係唔比坐客,冇消防樓梯,你話係咪搵黎攪?

 

 

所以初心者一定由住宅開始,你一定做過用家,而投資股票就沒此優勢。你用左匯豐銀行服務咁耐,佢就跌足咁耐! 因為你係用佢而唔係入面做,消息已比人慢。做用家而又想修煉睇樓心法,可向舊樓及間房單位出發,相信在夾心階層(即窮中產)漸增加上單身男女性會漸多下,市區細單位續會盛行。而舊樓因抵押能力較低、租務回報好而在香港同樣稅金稅收下,舊單位有其優勢。新盤唔使裝修唔使煩,自然被地產商加入溢價。讀者人工不算高,但做運算及人生編排都做得好好,只要不一是大貪買入符合不來的單位,三十歲三間樓是可期的。當然是擁有三間,離供滿贖契還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87

演說1307B選擇的悖論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07/%E6%BC%94%E8%AA%AA1307b%E9%81%B8%E6%93%87%E7%9A%84%E6%82%96%E8%AB%96/

演說1307B選擇的悖論

The Paradox of Choice:Why More is Less? (2004)

Barry Schwartz

講者:掌門

 

(甲)選擇的經濟面

〈完備性假設〉

根據經濟學哲學,「理性」包含四個核心假設,其中第一個是「完備性假設」。

完備性:指個人在進行選擇(ie決策)之前,應盡可能考慮所有相關的選項,並對其作出清楚的了解。***請參閱《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

換句話說,「理性人」“應該”思慮周全,精密比較,而不應“以偏概全”或“掛一漏萬”。

 

這裡暗含著「可供選擇的項目愈多,對決策者愈有利。」**** 這一假定。因為若非如此,則無需進行周全的考察了。詳加比較眾多選項,取其上者,只會有利,不會有害,此點合乎常識。

但這牽涉到「交易成本」的問題。經濟學模型一般為了追求簡潔,都假設交易成本為零。***但在現實生活中,所有系統的交易成本其實都很高。

進行決策的時候,為了清楚了解選項的性質,所花費的「訊息成本」便是一種交易成本。***

在決策本身價值很大,而選項數目不多的情況下,訊息成本相對不高;但如果選項鋪天蓋地而至,情況便大為不同了。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代生活每每出現“經常性選項過多”現象,主因當然是來自「廣告」。

大規模廣告計劃,起源於上世紀初的香煙行業,市場調查顯示顧客們根本無法憑感覺區分不同牌子香煙的味道,所以建立品牌之道不在於產品的差異性,而在於消費者的認知行為。****

例如:“吸食X牌香煙的人瀟灑不凡。”至於何者謂之“瀟灑”,廣告商自覺有義務對消費者進行教育。

互聯網路興起之後,資訊傳導力度更加驚人,消費者如按照「完備性假設」對廣告進行逐項審察,則訊息成本必將高於決策所得。**** 如此,“理性的行為”遂跌進了“不理性的陷阱”。

於是,理性行為要作出調整,找出合適的「篩選準則」來降低訊息成本。***

舉例:檢視電影的進場人次以決定看那部電影,而非逐部電影閱讀影評。

然而任何「篩選準則」必然犧牲掉部分資訊,從而降低了找出“最佳選擇”的機會。*** 所以,歸根結柢這是個“成本–效益問題”,節省了的訊息成本,是否足以補償“實踐選擇”與“最佳選擇”的落差。***

 

我們可以輕易想到許多通用的篩選準則:

A「人做我又做原則」即從眾,這原則假定“市場是有效率的”。市場愈大,時間愈久,愈有效率。

上例:看“多人看過的電影”。

B「人做我不做原則」即“眾地莫企”。

舉例:不要買熱門股/馬。

 

C「姆指法則」rules of thumbs,古時的木匠不用尺子,而是用姆指來測量木材的長度,比喻為依靠經驗和直覺。故此又稱「經驗法則」。***

舉例:劍道家必須憑直覺出劍,電光石火,無暇思量。

 

〈滿足者策略〉

又據經濟學哲學的「最大化假設」:理性人應該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他是一個「最大化者maximiser」。

最大化者追求“最佳選擇”,唯一的可能是窮盡所有的選項。如前段所述,當選項愈多的時候,這作為愈來愈令人感到恐怖。

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Herbert Simon提出“犧牲”作為經濟學概念。

Th. 當交易成本過高的時候,及早“心滿意足”反而是最大化策略。*****

考慮到師老無功,坐失時機,夜長夢多…..諸般風險,人們能做到的最佳策略,就是盡快找到“較佳選擇”,立即成交。

 

和「最大化者」相對的是「滿足者satificer」,**** 意指決策者主動放棄追求“最佳選擇”,事先調較出某個“滿意標準”,一旦找到達標的選項,立時收手。

至於如何釐訂“滿意標準”,原則上「門檻愈低愈保險,愈高愈危險。」,當真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是藝術,不是科學!

 

 

(乙)選擇的心理面

從多人患有“選擇恐懼症候群”,每當面臨抉擇的時刻,總會煩惱不堪。他們苦惱的多數不是甚麽人生大事,就算抉擇失誤,有些可以從頭再來;有些可以作出補救;有些則根本損失有限。真正令他們煩惱的,是“煩惱”本身!

“煩惱”是“得失心”。***  “得失”源於選擇,但凡取捨,有所得則必有所失,這是煩惱的根源。

〈選擇的困境〉

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看,人類在數百萬年漫長的演化生成時期,實際上都處於物資極度匱乏的境況之中。*** 生活中的典型取捨是“要不要這個?”;鮮少有機會二者擇一“要這個還是要那個?”,更遑論多中擇一了。

上述兩種取捨類型有微妙的分別,第一類是“全有或全無all or none”的問題,後果容易設想和比對,決策的難度和面對的心理壓力不大。

第二類取捨的難處要用「認知失調理論」加以解釋。 (請參閱《讀書札記130412認知失調理論(下)》。)

決策行為是一種取捨,取其一,必棄其餘。

Th選取項目之消極(厭惡)性質及放棄項目之積極(吸引)性質與決策行為恒相失調。*****

 

人類心理上較適應於“全取或全捨”,於二者擇一,常招後悔。***

〈論後悔〉

Def.「後悔」可以用多種語言定義:

A廣東話:“老襯左。”

B心理學:進行選擇之後,因為結果不好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C經濟學:進行選擇之後,因為所獲貨品的價值低於其“機會成本”,因而產生的負面情緒。(附註1)

 

心理學定義的是「結果性後悔」postdecision regret:指做選擇之後,因為親身感受到不良結果,發現決策失誤而產生的後悔感。

然而“後悔”的威力不止於此,它可以進一步強化成為

Def.「預期性後悔」anticipated regret:指做選擇之前,因為預計到結果不好,又或預先知道還有其他更佳選擇而心生悔意。****

 

“預期性後悔者”未選擇,先後悔!這種「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心理狀態令致行為人徹底癱瘓,無法動彈!為了逃避後悔,只好不作選擇。***

預期性後悔對人生的破壞力極大,且容易演變成抑鬱症。

 

Th1.  “最大化者”易於患上預期性後悔。***

再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選擇心理,一個人如要追求最大效益,必須審視全部相關選項,以確定選取項目的價值高於其機會成本。當選項數量過多,無法一一審核的時候,當下的選擇幾乎可以肯定不會是最佳選擇。那麼,“最大化者”便預先感到自己“老襯左。”,從而患上預期性後悔。

採用“滿足者”策略就可以避過預期性後悔。

 

Th2.決策和行動會加重後悔感;愈有力量的行動,失敗之時愈後悔。***

「忽略偏見」Omission Bias:人們容易接受因忽略或缺乏行動而招致的不良後果;但難於接受自身行為導致的同等不良後果。****

舉例:投資者發掘了一支股票,沒有買進,股價大升。他略有悔意。

同一人,同一支股票,買進後股價不升,沽出,大升。他痛不欲生。

 

Th3. 最接近成功的失敗最令人飲恨。***

舉例:趕航班的人“目送飛鴻”;剛脫手的股票立時飈升…..

 

銀牌得主與銅牌得主那個較開心?通常是銀牌得主苦口苦面,而銅牌得主笑容滿面。這是後悔與臨界線的問題,銀牌得主看的是金牌,便因失諸交臂而悔恨難當;銅牌得主看的是有無獎牌,擁有獎牌當然值得開心。最不開心的想來是第四名。

Th4.後悔是將現實結果與某種“反現實思維”進行比較,看到得失,而產生的負面情感。****

選取不同方向的“反現實思維”,或者說界線,決定後悔的狀況。因此樂觀和心胸豁達的人較少後悔。

 

Th5.因後悔而影響未來的決策和行動,源於對「沉沒成本」的理解不清楚。*** (附註2)

舉例:一雙不合穿而又沒人要的鞋子,如果是價錢昂貴的,人們便捨不得將之拋棄。

這是“拋棄貴重之物會後悔”的想法作祟,其實成本已沉沒,拋棄“昂貴的”無用之物與拋棄“平價的”並無分別。展望未來,才是取捨之正道。

 

最後,「後悔」(正如恐懼)作為心理演化的產物,必有“適應性”含蘊其中。****

後悔的好處是:

a因為抑止後悔而養成審慎決策的習慣;

b提醒自已,不要重蹈覆轍;

c對錯誤行為作出補救或贖罪;

d向他人表示悔改之心。

結論:「後悔」無罪,因後悔而喪失決策、行動和調整能力才是原罪!****

 

附註:經濟學基本觀念

Def「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決策者選取一項物品,則他因而失去的,或者未能獲得的,諸多物品中,價值最高者為其機會成本。***

例子:假設決策者以100元進行購物,市場剛好提供a,b,c,d四種標價100元的貨品。該決策者的效用排序為a > b > 100元> c > d。

他的“理性選擇”為購進a貨品,那麽他獲得a貨品的“成本”是100元,而“機會成本”則是b貨品。因為如他未能購得a,他將購進b。

如果混亂中他“不理性地”購進了c,那麽他的“成本”仍是100元,而“機會成本”則是a。**

「機會成本」的想法導致較佳的決策視野。****

結論:「機會成本」是好的,理性決策人要徹底忘掉「絕對成本」。

 

「沉沒成本」sink cost:在決策之前已支付清楚的所有代價。

它不應該影響決策考量,因為無論後來怎樣做法,都改變不了代價已付的事實,相對損得與此無關。***

例子:投資人考慮應否沽出一支股票時,購入價是一種沉沒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6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