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工業互聯網落地難 | 峰言風語

國內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正在加速擴張。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第一次被明確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引起了國內外工業互聯網平臺相關專家和企業的熱議。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中心主任楊春立表示,國內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的增長率保持在13%以上。

目前來看,工業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是如火如荼,在經濟發達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地區,很多省份都出臺了工業互聯網方面的方案和政策文件。然而多方造勢之下,到底有多少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成功落地,國內廣大的中小型工業企業,距離雲平臺又到底有多遠?許多問題需要想清楚。

筆者曾經接觸過幾家專註工業互聯網研發的企業,這些企業都有較為深厚的研發背景,也都對自己的產品信心滿滿。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筆者再去詢問的時候卻發現很多企業都面臨產品很難落地的窘境。

是不是許多企業都沒有這個需求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筆者曾經在浙江很多中小型企業做過調研,發現很多中小企業都有非常明確又迫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的需求,但是由於目前多數工業互聯網產品前期投入資金高、後期信息化設備維護需要大量專業人員,並不適合中小企業。

以慈溪市為例,據不完全統計,該市有中小企業2萬多家,這些企業自動化水平低,大多都是手工線操作,管理水平低,產品質量無法追溯,產線更換頻繁,傳統的信息化產品和多數雲平臺產品都無法真正解決企業的痛點。

那麽,現在看來企業的痛點主要有三點,首先,我國中小企業缺少專業人員去系統追蹤企業信息化建設知識,面對紛繁複雜不斷變化的軟硬件市場,不知所措。當企業下定決心實施信息化的時候,往往很難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價格合理的軟硬件設施,以至於產生對企業信息化建設排斥態度。

其次,中小企業沒有大量閑置資金購買各種合適的IT軟硬件設施,如果信息化建設在短期內不能獲取良好的收益導致它們對信息化不夠重視,投入的精力和資金非常有限。

最後,維護和運營企業信息化系統的成本較高,需要一支專業的IT人才隊伍保障。對於我國中小企業而言,IT專業人才的薪資相對於產線工人來說過於昂貴,從而導致中小企業不願意花費大量資金去雇用專業的IT人才。

這些痛點決定了廣大的中小企業在工業互聯網升級改造中會面臨諸多困境,筆者在調研中發現許多中小企業認為單次大規模智能化改造投資大,邊際效益比較低;多數工業現場仍停留在紙質管理,信息化系統缺失;生產自動化水平普遍不高,物流、倉庫管理效率低下。

受限於各種“先天不足”,筆者認為針對中小企業的工業互聯網不能簡單複制和模仿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模型——花費上千萬資金成本、系統功能紛繁複雜。面對中小企業客戶的雲平臺產品,成本上必須與其承受能力相符,各項費用,特別是軟硬件、人力資源、運營維護等的支出不能過於昂貴;同時,在應用支付、使用和維護方面,要快速、靈活、便捷,允許中小企業根據現實情況變化而靈活選擇,全程通過互聯網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450

民營企業多元化步伐要慢一點 | 峰言風語

近日民企債務危機頻現。

5月2日,浙江省金融辦召開盾安集團債務協調會,商討盾安集團債券融資及銀行貸款等問題。一時之間,民營浙企盾安集團流動性危機急速發酵。無獨有偶,剛剛獲得戰略投資的神霧集團仍未解除資金危機。去年以來,山東的齊星集團和天信集團、“神霧雙子”神霧環保和神霧節能相繼陷入債務泥潭。

在中國經濟新舊動能切換之時,幾個經濟大省相繼有民營企業陷入債務危機引發社會廣泛關註。目前來看,之所以民企容易陷入債務困窘的境地,究其緣由又會回到一個熟悉的話題,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在固有的模式下很難有新的突破,也難以另辟蹊徑,其中,又以制造型企業的債務問題最為嚴重。

 

在經過了經濟快速增長期之後,中國的民營制造企業正面臨著過剩和轉型的巨大壓力。一類民企由於很多都是低端制造,轉型升級又不知道往哪里轉型,收入和利潤逐年下滑,靠借錢續命等經濟轉機。另一類則是類似於盾安、神霧這類主業做的不錯,但想通過多元化擴張來尋求更大發展的民營企業。

第一類民營企業無可厚非應該交給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來解決。而第二類民營企業往往對一地財稅、就業等貢獻良多,因此地方金融機構往往對於這一類企業有著較大力度的扶持,希望和企業共同獲利,然而可能獲利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險的潛流,那就是企業能否有足夠的債務償付能力。

以盾安為例,2014年到2016年,盾安控股集團營業利潤分別為15.28億元、14.03億元和13.38億元。而與之對比,盾安集團每年的財務費用支出逐年增多,2016年,盾安集團利息支出為19.65億元,到2017年上升至21.17億元。

利潤無法覆蓋財務支出,企業卻還要進行多元化擴張,因此舉債成為必由之路。其實細細看來,很多民營企業一直維持低利潤運行狀態,卻依然奉行多元化擴張戰略。究其原因除了希望迅速擴大企業規模,占據市場份額,或者為了規避單一經營的風險,來拓展業務領域之外,也與地方政府的支持有關。

中國民營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政府性銀行的資金支持。然而,在經濟處於上行周期,蛋糕越做越大的時候,以上諸多因素正是民營企業發跡的優勢;而當經濟環境出現變化,銀行銀根收緊之時,曾經“舉債擴張”的模式就成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

在中國,民營企業相較國有企業來說融資渠道是狹窄的,“抽貸”卻時有發生,所以民營企業在進行多元化投資時更要慎之又慎,一定要保證企業資金鏈的暢通,更要時刻確保主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企業進行多元化擴張必然會占用大量的資金,此時一定要考慮投資資金的回收期,要能夠保證資金快速流回企業支撐主業的發展需要。曾經名噪一時的山西海鑫鋼鐵就是由於不顧主業、盲目擴張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民營企業為了做大做強而進行多元化發展本無可厚非,但是進行多元化發展是需要承受很大壓力的,稍有不慎便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而這很可能會壓垮整個企業。所以民營企業在多元化進程中不能過於激進,步子需要邁的緩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866

川渝成跨國工業巨頭必爭要塞丨峰言風語

產業升級背景下,崛起中的四川和重慶正成為跨國工業巨頭在華逐鹿的新高地。

ABB機器人重慶應用中心揭幕;西門子在全球第二家數字化工廠落戶成都之後,又有兩家研發創新中心簽約成都;巴斯夫新材料基地落戶重慶之後,天然氣制合成氣項目也在加緊推動…

一再獲得大手筆的投資讓成都和重慶繼續坐穩跨國工業巨頭挺進西南布局的重要支點城市地位。

筆者梳理後發現,成都的支柱產業是電子信息、汽車、醫藥、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而重慶的支柱產業則為汽車、裝備制造業、天然氣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等行業。兩座城市產業的相對同質化曾經讓跨國企業選擇落點城市時猶豫不決。事實上,川渝一直以來是中國傳統制造業發展的重鎮,然而1997年,重慶直轄,川渝分家。此後,成都與重慶這兩個西部“巨人”,邁開了競爭與追趕的腳步。尤其在產業上,這種互相較勁的力量,甚至讓人聞到了一絲“火藥味”。

隨著成渝兩地經濟升級,雙城一體化規劃漸次落地,這對西部“雙子星”開始謀求合作,希望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領銜的中國經濟格局升級中分得一杯羹。

重慶地處長江上遊中心,成都則位於四川盆地核心,區位優勢來看,重慶和成都對周邊的四川、陜西、貴州和湖北等地均有較好的輻射作用。理順了產業之間的關系之後,成都和重慶正在成為支撐西部隆起的關鍵城市。

目前,成都和重慶都在不斷加大傳統企業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裝備升級的力度,成都和重慶兩座城市也都在積極加速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以工業機器人、數字化工廠為代表的智能技術是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依托。

重慶作為三大老工業基地之一、國內十大裝備制造基地之一,對於發展機器人無疑是最佳的切入城市。對於ABB等機器人企業而言,重慶及其輻射區域更是非常重要的機器人應用市場。巧合的是,落戶兩江新區水土工業開發區的ABB機器人重慶應用中心,與川崎重工互為鄰居,兩個機器人研發、生產的巨頭,直線距離1公里左右。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截至2018年2月,全國共有65個機器人產業園在建或已建成。重慶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到2017年底,重慶已聚集了90余家機器人企業,投產企業超過80家。

而當時選擇成都建設最高水平的“數字化工廠”,西門子方面也是綜合考慮了成都對西南周邊城市的輻射力所做出的決定。四川是中國制造業大省,成都是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科技的重鎮,這些剛好是西門子的擅長領域。事實上,通過接連不斷地布局成都,成都高新區已經成為西門子全球戰略的重要一極。

ABB、西門子和巴斯夫等企業負責人在和筆者溝通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用戶跟隨”的經營策略。從這個角度來看,成都和重慶本身較強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以及對周邊制造業的輻射能力正成為兩座城市不斷吸引跨國工業巨頭“落子”的關鍵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5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