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一大痛點,是難以掌握投資國紛繁複雜的稅收制度,這背後隱藏著巨大的稅收風險。國家稅務總局編制的《國別投資稅收指南》意在解決這一痛點。
4月28日,國家稅務總局在12366上海(國際)納稅服務中心舉行《國別投資稅收指南》(下稱《稅收指南》)新聞發布會,集中發布40份《稅收指南》。截至目前,國家稅務總局已發布59份《稅收指南》,基本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以及境外其他主要投資目的地。
國家稅務總局國際稅務司司長廖體忠告訴第一財經,稅務總局從2013年開始探索分國別稅收信息收集工作,2015年建立國別稅收信息研究工作機制。此次集中發布的40份《稅收指南》主要圍繞境外投資目的地整體營商環境、主體稅種、征管制度、雙邊稅收協定(協議或安排)等方面內容,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在此次發布會上,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商思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海外財務總監鄭典富告訴第一財經,公司在海外投資時碰到的一大難題就是了解投資國的稅制,信息來源主要是網上搜集和咨詢投資國稅務機關,但答複不一致讓企業投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稅收風險大。而且對投資國和我國稅收協定不了解也會讓企業吃虧。稅務總局發布的稅收指南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讓企業可以提前防範境外投資稅收風險,更有底氣走出去。
廖體忠表示,通過《稅收指南》,“走出去”企業能夠快速熟悉境外投資目的地基本的稅收信息,大幅降低企業對投資目的地稅收信息收集難度,既減輕企業的稅法遵從成本,又利於企業防控稅收風險,增強企業“走出去”的信心和底氣。
“走出去”企業如何用好《稅收指南》呢?
廖體忠建議企業把握三點:一是“走出去”前,利用《稅收指南》了解投資目的地稅制概況等基本稅收信息,做到“心中有數”;二是“走出去”過程中,利用《稅收指南》詳細了解東道國稅務部門關切,了解雙邊稅收協定及稅收爭議解決機制等,合理規避投資目的地潛在的重點稅收風險;三是持續關註《稅收指南》的後續更新,動態把握東道國稅收政策變化,提高境外經營的稅收合規性。
近年來,除了發布《稅收指南》,稅務部門還采取多種措施助力企業“走出去”,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2015年4月,國家稅務總局從“談簽協定維權益、改善服務促發展、加強合作謀共贏”三個方面制定出臺了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十項稅收措施,細化配套政策和實施方案。截至2016年底,我國的稅收協定網絡已經覆蓋了全球106個國家和地區,談簽數量位居世界第三。與11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雙邊稅收合作機制,充分利用雙邊協商機制,為境內外納稅人消除國際重複征稅,僅2014-2016三年就開展雙邊協商181例,為跨境納稅人消除重複征稅131.8億元。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度推進,國家稅務總局下一步將加大稅收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力度,持續擴大《稅收指南》的覆蓋面;動態更新《稅收指南》,使相關稅收信息更具時效性;逐步豐富編寫內容,提高《稅收指南》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拯救正在搞後臺的你
來源 | PMCAFF
文 | crossfone
從入產品坑開始,其實早期都是做前臺產品和Web產品為主,對前臺業務、用戶體驗、交互還是有一定熟悉了解。近些年來,被逼跳後臺、帶團隊,一個項目往往前後臺產品經理基本都帶上做。對於後臺產品開始也慢慢有了自己的模式和想法。
在之前的回答中,也提到像我們這種媒體型互聯網公司來說,產品還是非常看臉的。做後臺產品,不僅僅需要有業務流的分析梳理能力、項目管理能力,還必須要帶上點兒交互設計能力。多種角色集於一身,所負責的往往是一整條產品線,一名產品經理必須能有很強的獨擋一面能力。
好了,既然獨當一面,踩坑就是難免之事。結合幾個小案例,回憶回憶吧。
龐大後臺架構坑
也許是運氣太好,第一個後臺產品就是一個大坑。這是一套自主試驗型的後臺CMS產品,產品之初是一個很小的架構規劃,目標是小型資訊APP後臺使用。但是,很快產品的風向就變了,架構鋪大,功能和業務邏輯有的沒的都往里加。
就這麽大概幹了3、4個月,RD團隊和產品團隊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這時候,我們團隊加入了,原來的產品團隊火速撤離,坑爹的經歷開始了。剛接到產品時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梳理功能架構:
看到了吧,這是一個小型APP的CMS可能需要的後臺架構嗎?顯然不是。
問題清單如下:
內容管理不夠突出,並且分布在各個功能模塊中。
會員管理是個毛?完全沒用。
維護菜單下一堆百科內容管理,我實在不想看下去,全都拿出去。
站點管理和欄目管理等核心管理功能不全,需要增加管理功能。
經過和Boss的一番論戰,將一些將來可能用到的模塊繼續保留,但調整結構,核心功能集中。最後的初步成果如下:
經過這次調整,成績可以總結為:
首先,我們對產品的功能架構進行了相當深入的了解。
其次,建立了站點管理模式,使得系統大規模站點集群管理成為可能。
再次,對缺失的核心管理功能進行了設計。
最後,對後臺的交互和體驗做了全新改版設計。
但實際上回頭來看,仍然留下後一堆後續的大坑,也總結一下:
被逼留下的功能模塊實際上不少到最後也沒有用上,功能該砍的時候還是要痛下狠手。
欄目配置頁的核心作用是絕對突出了,在這個面板里能幹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而其他關聯的功能模塊能對其配置調用的相對有限,造成一些管理不便。
編輯器有大坑,我們默默地沒有發現。這個功能模塊被前行牽扯了太多業務邏輯和功能,導致後續代碼維護的困難。
權限系統還有坑,這個後面講。
權限體系的設計坑
接上文的權限體系坑,原來的系統權限體系經過一段時間實際使用測試發現,具有以下問題:
權限的類別不清,View類權限和Function類權限高度綁定,導致用戶菜單難以根據角色權限調整。
Function類權限沒有根據角色進行調配,幾類用戶角色沒有很好實現權限隔離。
試運行階段,系統管理員由RD同學兼任。用戶權限配置在實際工作中,效率很低,需要提升交互效率,同時還要降低學習門檻以便RD撤退。
面對這些情況,具體怎麽做的,我就貼點兒圖少碼字吧:
使用RBAC角色權限控制模型:
設計權限應用流程:
增加Data類權限,對應原來的欄目、稿件等內容類操作權限。
將原來View\Function兩類權限拆分,View類權限單獨在菜單權限模塊配置。
重新設計配置頁面交互,提升效率。
看下圖,原來的設置方法是一條下面有N條子菜單,控件方式既有單選也有多選。調整後改為左側權限樹方便批量選擇,右側詳細功能列表,單項功能可設:是、否、全不。
在權限分類的理念下,建立角色組概念,將內容運營、開發、系統管理等角色分離,讓角色組作為角色的權限模板進行快速全局管理。
上面的一套工作看上去還挺過癮,但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坑爹的地方太多了:
角色組概念很美好,但和權限類別還是無法區分,搞到最後萬不得已,搞出了可視化權限等級。
用戶權限配置聽起來簡單清晰多了,用戶體驗細節超豐富,但實際上系統管理員看完之後依然想罵娘!
權限維度很多,導致多個權限配置頁面都可能要做相關快速配置入口。API多,還要交叉調用,RD們已經罵娘了!
這件事情的最終結果是,辛辛苦苦做了一個禮拜,Boss並不買單,要求砍砍砍改改改,結果砍了多少然而我並不想說……
後臺做交互的坑
前面看到有一些後臺界面的截圖對吧,看上去還挺不錯的吧。壓根沒有交互設計師,我們產品狗們畫的可全都是最高水準的UE圖,甚至交互功能都做完了。
結果可想而知,以後後臺所有頁面都要按照這套交互做,UI和FD們更是被我們逼瘋。不過,也得承認確實有好處:構建了自己的一套前端交互框架,不少後臺產品可以直接照搬照抄這套交互邏輯。
坑很多,還是講講正面案例吧,比如說本人設計的一個在線VR全景快速生成後臺。
在做這個後臺前還是對全景拼合相當了解的,全景在線展示基本上底層都是使用的老毛子Krpano,這個平臺的交互功能豐富,做快速後臺的話,需要做一定思考,什麽功能參數是我們需要的,哪些是用戶高頻操作的。開始設計前,簡單畫了個圖幫助思考:
業務流程基本就是簡單幾步:設置簡介-添加場景圖片-添加附加內容-設置交互事件-提交。附加內容資源主要有:按鈕、圖片、視頻、音樂、文字。
主要的VR全景應用需求有:
根據上面需求,構建了場景將最常用的功能設置加入場景設置第一步驟中:
根據場景編輯器的需要,先添加擴展內容資源,後在場景編輯器中添加已上傳資源並調試位置:
跳坑之後總結的6點教訓
案例簡單講了幾個,最後總結下後臺產品經理的經驗教訓吧。
1、後臺產品能不新做UI和UE就別做,盡量用些現成的前端框架,基於bootstrap的後臺前端架構有不少,商用的有不少,開源的也有很多好用的,這種東西一搜一大堆。
2、To B 類後臺產品實際上也非常需要良好的用戶體驗,這類後臺產品可以加入細膩的交互設計,但也要註意把握度,產品工作的重點仍然是需要聚焦在業務梳理和邏輯。
3、To B 產品更需要良好的業務流程設計,盡可能涵蓋用戶(每種參與者都要)流程、業務流程、系統流程這幾項關鍵流程。
4、後臺業務流程負責,不妨在流程圖中為不同角色或模塊設置不同的“泳道”以方便RD理解(也是為了方便自己理解)。
5、功能架構複雜的後臺產品定時梳理功能架構十分有用。搭建SVN,利用Axure的多人協作功能提升效率。
6、後臺功能的調整上線重要度並不亞於To C 類產品的功能上線,務必盡量做到多方測試,特別是主要使用角色的測試盡量全覆蓋。有些改動你只是和其他調整修改時順手修改的,但實際上會嚴重影響某類用戶角色的使用習慣,盡量先灰度測試再做上線計劃。
這是一份真誠的創業避雷指南。
來源 | 紅杉匯(ID:Sequoiacap)
文 |
[ 編者按 ]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初次創業者的糟糕經歷。
你和朋友共同創建了一家公司,私下決定五五分成,但有 1 人在 12 個月後離開,其他人繼續留下來艱苦奮鬥,獲利豐厚,那個離開了的人是否仍會得到 50% 的利潤?缺少正式協議的情況下,或許就會出現好友撕破臉的慘劇。
還有的公司明明已經走上正軌,正在蒸蒸日上之際,卻忽然遭遇現金流短缺。產品等著更新叠代,員工等著發工資,創始人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全民爆款是很多創始人的追求,卻在現實中頻遭打臉。大眾根本不懂你的想法?對你的產品太過吹毛求疵?
其實,在創業的路上會碰到很多“怪物”,創業之路就像是一場升級打怪。如果你提前知道這些“怪物”是什麽,你躲開它們的機率就會增加。
每期監測和精編中文視野之外的全球高價值情報,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機會的新鮮資訊,為你提供升級思維方式的深度內容,是為 [ 紅杉匯內參 ]。
內參
爆款遇冷、合夥人分手、現金流斷裂
這是一份真誠的創業避雷指南
成立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不容易。
許多事業有成的創業者,在最終創立出一家規模不斷擴大且成功盈利的企業前,都先有過數次失敗的創業經歷。
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初次創業者往往會犯下某些損害其公司的重大錯誤。
90% 的創業公司都以失敗告終,所以,要想成功創業,創業者們要對初次創業時大家會常踩的“雷區”有所了解。躲開地雷,才能增加成功創業的機會。
“饑荒心態”
過去人們往往認為,如果創業者能想出“改變遊戲規則”的點子,那成為百萬富翁不過就是時間和具體細節的問題。
這一觀點令諸多創業者對自己的想法守口如瓶。他們擔心,如果向其他人透露一丁點兒想法或計劃,那些人勢必會把他們的主意偷走。這就是“饑荒心態”的一個例子——甲要成功就得犧牲乙丙丁的利益(也就是認為這世界就是一場“零和博弈”)。
但是,這恰恰是新公司創業者不應該采取的做法。
創業初期,你需要反饋,很多很多的反饋。與他人分享想法,才有機會讓有能力、有經驗的人給你指引方向,提供重要的建議,幫你和其他願意相助的人牽線搭橋,或為你尋找客戶。創業者的文化應該是分享,而不是基於“饑荒心態”的文化。
而且,在你證明你的想法具有潛力前,沒有人會對它們感興趣。事實上,包括 Facebook、Instagram、PayPal、Shopify、Twitter 和 Youtube 在內,許多成功的創業公司都是脫離了他們原初的想法,經過轉變之後,才形成他們現在視若根基的高收益產品或服務。
更重要的是,若想把一個潛在的偉大想法變成大獲成功的企業,想法本身遠沒有高效的執行來得重要。
低估或錯估“現金流”的重要性
互聯網數據中心 CB Insights 一項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創業公司因現金短缺而亡。 “現金流”是一個常常令不少創業新手有些困惑的重要概念。
投資百科 Investopedia 分別給出“正向現金流”和“負向現金流”的定義:
“現金流是一家公司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和流出的凈數量。正向現金流說明公司的流動資產在增加,使其有能力償還債務、重新投資業務、給股東返本帶利、支付各種費用,並能緩沖未來的金融挑戰所帶來的影響。負向現金流則說明一家公司的流動資產在減少。”
創業新手往往沒有正確理解現金流的動態變化,不懂如何合理地管理現金流。
創業者首先要意識到,從創立第一天開始,公司就在“燒錢”,每一分每一秒的經營都要花錢。也就是說,公司業績“蒸蒸日上”的同時現金流卻為負向,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一個審慎節約的創業者都應該定期地進行現金流預測,判斷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始終做到對現金流量胸中有數,而不是沒頭沒腦地亂花錢,這樣你會更有機會成功。
打造適合全民的產品
創業者試圖打造整個世界都為之心動的產品,為了吸引更多顧客,他們可能會不斷地改變產品概念,添加新特性作為補充。
這種方法大錯特錯。要知道,Facebook 最開始也未針對某種大眾市場,相反地,只想贏得常青藤名校的學生的青睞——而這是一個很小眾的市場。
蘋果的 iPhone 針對的是技術怪咖和趕時髦的群體;特斯拉招攬有錢的技術狂熱者成為其客戶;而 Pinterest 的早期用戶少到公司甚至能與絕大多數的用戶面對面交流。
主流市場往往是創業公司的墳墓,對科技領域的創業公司尤其是如此。
主流客戶一般不相信技術:他們尋求安全感、可靠性以及品牌地位。而創業公司往往小問題多多、知名度不高且未經受檢驗。
作為創業公司的創立者,你必須集中精力於早期市場——而不是主流市場。
你的目標應該是:
▨ 修複軟件中的漏洞;
▨ 回應初始用戶的關切(並贏得他們的心!);
▨ 以及穩步建立品牌知名度,然後努力瞄準從購物中心走出來的 5 口之家或者在去上瑜伽課途中的中年女性。
缺乏專註度,註意力分散
失敗的創業公司通常有著一個非常核心的共同之處:創始人最終都沒能保持專註。
美國著名創業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聯合創始人保羅·格雷漢姆(Paul Graham)堅持認為,像創業公司缺錢最終破產這樣的問題,“其根本原因通常都在於缺乏專註度”。他指出,“專註是創業公司的第一要務”。
作為初次創業者,你必須保持專註,將時間和精力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即研究市場,了解用戶,設計最簡可行產品,保持增長,擴大規模。
更實事求是地說,你可以參考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蘋果公司的做法。喬布斯重返蘋果時,該公司當時在賣很多不同的產品:各種打印機、掌上電腦和遊戲機等,但是喬布斯將所有這些通通砍掉,只專註於一款筆記本電腦和一款個人電腦。
分不清失敗、
快速失敗與放棄的區別
埃里克・萊斯(Eric Ries) “精益創業方法論”的橫空出世標誌著一輪新的失敗哲學開始席卷矽谷,並最終傳遍西方世界。
至少在最近幾年,“快速失敗、常常失敗” (FFFO)已成為創業圈最流行的信條。
不足為奇的是,許多初次創業者都懼怕失敗。其實,你很快就會犯錯——而且幾乎可以肯定你必定會犯錯——那麽作為創業者你就需要盡快碰到這些錯誤,並以此為鑒,回到正確的軌道上。這才是 FFFO 的個中真諦。
說到底,不要害怕嘗試,嘗試不同的戰略,幫助企業發展、營銷和發布活動是最重要的。失敗時,分析原因,采取相應措施,推動你的創業公司往更高效明智的方向發展。
選錯聯合創始人
沒有簽署股東協議
聯合創始人之間的分歧通常是創業公司失敗的原因之一或者直接原因。許多初次創業者不重視起草和簽署聯合創始人協議有很多原因——包括很多創業公司通常就是由幾個朋友或是同事一起創建,他們都十分激動或渴望創造與執行一些不一般的事情。
保羅・格拉漢姆(Paul Graham)相當明確地表示,良好的聯合創始人關系將支持創業公司取得成功:“創始人之於創業公司,就像地段之於房產一樣重要。一間房子,你怎麽改都行,就是不能改變它所在的地段。在創業公司中,你可以輕易改變想法,但你很難更換你的聯合創始人。創業公司的成功幾乎總是與其創始人的良好運作息息相關。”
聯合創始人協議是一份“企業所有者(股東)之間的合同,明確規定了共同義務、特權、保護和權利,通常構成企業的章程或規章制度。”
作為初次創業者,花時間去合理起草並簽署聯合創始人或股東協議十分重要。
這樣做之所以必要,至少存在以下兩個關鍵原因:
▨ 它幫助你和合夥人建立清晰公平的指南,比如清楚知道每個人的職責和企業的每一個人能得到多少股份;
▨ 它建立了一個框架,遭遇不幸事件時,即聯合創始人關系變僵和(或)你們建立的創業公司最終倒閉的時候,企業可以采取可強制執行的官方行動。
情報
#下圍棋、打德撲只是業余愛好#
AI助力創造性思維
IBM Watson 公司副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Rob High 說,AI 並非用來重塑人類思想,它應當用來與人類進行交互,並由此改善人類的創作過程:
▨ 提供個性化的全方位視角。目前,許多數據並不精確,它無法體現出人的因素,如生活方式、態度和情緒等。新的接口和通信的增長,如一對一消息、微信等交互式渠道,導致“智能數據”興起。這將幫助企業全方位地了解人才。
▨ 加速創意進程。企業應當考慮用AI處理繁瑣、高數據量的工作瑣事。電腦使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專註於更具創造力的任務,這些任務可以產生真正的改變。
▨ 打破全球溝通限制。如果沒有語言障礙和翻譯錯誤阻礙傳播速度,AI 或許就能用於加強國際商務間的聯系,讓人們更廣泛地分享創意。
#連家庭時間都包括在內#
這位創始人為何將自己的日程設置為對員工公開
網貸平臺 Funding Circle 美國分公司聯合創始人薩姆・霍奇斯的多數行程都被員工所熟知,無論是客戶會議、醫生預約還是家庭時間。他為什麽這樣做?
▨ 領導力法則。“我認為領導力就是關於如何塑造員工的感受。他們是歡欣鼓舞地來工作嗎?他們對日複一日的工作依然感到興奮不已嗎?他們能直接把自身工作與公司需求聯系起來嗎?”
▨ 熱衷頒獎。“我們有兩個獎項‘使命感與價值觀獎’,每周我們強調一種價值觀,輪流表彰五種價值理念。我們還有一個‘小精靈獎’,獎品是一個紅色小精靈,意在表彰職責之外另有成就的員工。”
▨ 強調儀式感。“每位新員工入職時將會有一位夥伴,在全公司面前向大家引薦。然後,再由新員工向大家介紹一個關於自己的奇特或者好玩的故事。”
▨ 開放式辦公。“沒有私人辦公室,我的座位也在大辦公區里。我願意身處工作之中,卻並不在意辦公位置。”
▨ 集體午餐。“每周會為整個辦公室集體訂餐一次,我會盡可能嘗試與團隊一起在廚房吃飯或者去屋頂吃飯。此外,每個月還會請新人吃飯。”
#“你的工作就是毀掉自己的業務”#
傑夫•貝佐斯的 9 條金句
來自《一網打盡》一書:
▨ “從長計議,我們就能完成本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時間決定問題的高度。”
▨ “我的更便宜。”
▨ “零售商有兩種:一類是為收取更多費用而努力,另一類是為降低價格而努力的,我們會成為後者。”
▨ “你的工作就是毀掉自己的業務。”貝佐斯給主管亞馬遜紙質書發行的斯提夫・凱塞爾下了這樣的命令。“毀掉自己”促成數百萬的圖書數字化,也促使Kindle的出現。
▨ “好意的守門人也會阻礙創新的步伐……即使是不太可能的想法也可以試試……許多不可能的想法確實起作用,而社會是多樣性的受益者。”
▨ “為了成為一家二千億美元的公司,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銷售衣服和食物。”
▨ “等你一周後知道你在做什麽了再回來……大家做得都不錯。”貝佐斯給自己聘請了一位領導力培訓教練,並學會指責員工後稱贊他們。
▨ “人們對於網絡將產生何種沖擊依然一無所知,在這樣的意義下,今天依然是第一天。”
▨ “讓我們與眾不同的是:我們是真正的以客戶中心,我們是真正以長期為導向,我們真心喜歡發明。大多數公司則不然。”
除了德撲之外,投資圈大佬們最喜歡的活動就是紮堆吃飯。外有巴菲特天價午餐,對內,中國人素來喜歡在飯桌上聯絡感情。馬雲愛請人吃牛肉面,丁磊愛吃豬肉,馬化騰能喝還勸酒,而張磊、張朝陽在飯桌上談養生,明晃晃中老年做派。
來源 | 青山資本
在圈內,創業、融資,都繞不開飯局。一個創業者多多少少要混跡飯局,來謀求一次與資本的親切交流。
此番場景見得多了,投資人往往能透過飯局見微知著,邊吃邊看人。所謂飯局之妙,不在飯而盡在“局”———融資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2006年,“金山三傑”之一的王峰離職創業時,第一頓飯約了IDG的張震。當時王峰剛剛創立藍港在線,要做遊戲生意。“你要做什麽?我們投你唄。“張震和他邊吃邊聊,一頓飯結束,IDG的200萬美元A輪就定了。別羨慕,羨慕不來,IDG投人,每年都會有幾個看履歷就投的名額。
昆侖決的創始人姜華,也是在飯局上搞定的天使輪。別看昆侖決現在估值已經超過5億美元,但姜華之前甚至算不上圈內人。當時的飯桌上牛更生和盛希泰都在,姜華上去說:“五年後我要在北京建立一個世界搏擊中心。”十分鐘後盛希泰要了他的銀行賬戶,24小時不到,昆侖決賬戶上多了數百萬的天使。盛希泰英文名叫Tiger, 一個以虎自類的投資人,能欣賞氣場相同的創業者。
為什麽有的人在飯局上聊了十分鐘,隔天拿到數百萬融資。有的人吭哧吭哧喝酒喝到進醫院,也沒能得投資人一顧,除了項目本身,在飯局上表現也至關重要。
一
第一步,撩誰?知己知彼 ,才能百戰不殆。
創業者應該在事前了解清楚,投資人、機構投什麽公司,投什麽階段。比如之前投過什麽,有沒投過競爭對手或相關企業。見面的人是什麽背景,什麽title。要想成功“撩”到投資人,事前的“盡調”必不可少。
在這個基礎上,創業者心態上需要做好準備:
1. 投資人否定一個案子有一萬個理由。
2. 投資人需要確認你所講述信息的真實性,評判好與壞交給他,你所要做的就是真實。
3. 投資人在見你之前可能已經有了結論,見你是為了推翻他的結論或者驗證結論。
4. 適可而止是成熟的表現,保持平常心。
二
第二步,吃什麽?
關鍵點不在於吃,要有信息與情感的交流,這意味著吃的東西最好具有“社交”的功能屬性。
聽說小龍蝦就因此受寵,剝殼滿手油,投資人不能玩手機,只能聊天。那些肉不會讓你一口吃完,要拿各種對話、段子、親近感當佐料,慢慢地品。
加上很多人吃硬殼食物時,有一種與之搏鬥的快感,囊中探物的過程充滿了探索精神,是一種很好的減壓方式。
三
第三步,聊什麽?
和投資人應該聊的內容:你是誰,你獨特的價值定位是什麽?市場環境現狀如何?你如何獲客,如何告訴你的目標客戶他們需要你的產品,為什麽不用別的競品而要用你的產品?如果對手模仿你,你的護城河在哪里?
在跟投資人聊時,學會“講故事”很重要。一個好的創始人一定是個會講故事的人。如果你能把這個故事講得真實可信,那這本身就是很大的優勢,應該花點心思在如何緊湊的講好故事上。
這里“舉個栗子”:
美國總統川普本來要從阿富汗撤軍,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出示的一張照片,說服特朗普決定繼續在阿富汗駐軍。
這張照片是一張拍攝於1972年的黑白照,內容是幾名阿富汗女子穿著短裙在大街上行走。
通過這張照片,麥克馬斯特告訴特朗普:西方價值觀和規範曾經助阿富汗繁榮,只要美國繼續努力,西方的價值觀和規範一定能重返這個亞洲內陸國家。
好的創始人一定是一位故事高手。
四
第四步,註意事項:
投資人莊明浩講過一件舊事。
“ 我們有意投一個項目,聊到了最後階段。創業者跟我們說騰訊也要投,希望我們和騰訊各拿一半。晚上一起吃飯時, 我們問:騰訊2000萬投10%?對方一下子沈默了,其中一個人說是是是,岔開了這個話題。
我們當場就判斷對方撒謊了,當晚給騰訊的人打電話,果然,騰訊說按1億3000談的。最後這筆投資黃了,他們不誠實。”
這里有約投資人吃飯的小tips供你們參考:
· 別遲到,如果遲到,提前電話說明也是可以接受的;
· 早期項目找FA的價值不是那麽大,但如果對自己的講述和文檔工作不太自·信,找一個也OK;
· 著裝不用太正式,當然最好也別是拖鞋短褲;
· 不要過分貶低你的競爭對手,這是大大的減分項;
· 融資規模和估值是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前提是保持誠實。
五
最後一步,是飯局後的聯絡和反饋。
飯局會結束,但連接不能斷。
在當天或隔天,創業者可以發郵件表示感謝,並補充一下交流遺漏的內容。比如沒回答好的某個問題的補充、詳細的時間進度、核心成員簡歷等。
隔周,如果投資人沒有聯系你,可以發郵件問是否有後續推進的安排;如果投資人一個月都沒有聯系你,基本上就不用抱太多的幻想,發封郵件表示感謝吧。
需要註意的是,投資人一般不會特別直接的拒絕人,要能聽懂“潛臺詞”。
當你在飯局上激情澎湃地講到唾沫橫飛時,對面的投資人卻開始面色呆滯的打斷你的話,說:“抱歉啊,我後面還有一個會,先過去一下,改天再聊一次。”
圈里大家都知道,一般飯局中說有時間“再聊一次”就是委婉的拒絕。投資人這麽說,證明他已經對你的項目失去興趣了。
要是一頓飯局兩三個小時還意猶未盡,甚至投資人主動要求換個地方喝酒擼串繼續邊吃邊聊,那祝福你,你就離成功拿融資不遠了。
就這樣到了年底,中環金融狗想想:日子一天天怎麽就過的這麽快呢,哎,真是越來越不容易了。
每個搬磚的日子,都是從填飽肚子的早餐開始(上班比雞還早的民工別哭,之前已經專門表揚過你們了)。
港漂的胃呢,最想念的早餐肯定是什麽豆漿、油條、煎餅果子、肉包子、小米粥等等。可惜這些在中環實在比較難找到。早幾年唯一一家煎餅果子店還是個鬼佬開的,盛惠20港幣一個,賣了這麽貴最後也難逃租金,倒閉了。
蝸牛妹能給你們找到最接近我們口味的就是包子!而且中環地鐵站東西兩個出口都有:西邊是健康工房,東邊有唐包點;味道上健康工房肯定是完勝;但是價錢是,必須是唐包點大勝。
一個健康工坊的包子大概從12、14塊,漲到了現在的16塊港幣!墻裂呼籲領導們多多關懷香港的困難群眾,QAQ~~
(圖片來源:Openrice)
對比下唐包點的包子,雖然口感幹了點,但最貴的叉燒包只要7.5港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每天上班前,唐包點的門口經常會排長隊。
(這個菜肉包的圖片來源也是Openrice)
好在香港人民的效率是高的,再長的隊,一般三分鐘內都能等到包子(蝸牛妹大概也就等過幾十次吧),真想把內地那些網紅奶茶店們拉來培訓下,動不動讓人等1小時的都是耍流氓騙VC!
買完早餐,另一件一定要在早上9點鐘完成的事,就是訂好兩天後的瑜伽、fitness課。你們也知道的,金融狗們看上去光鮮,但天天上班坐著,你不油膩誰油膩。
以無論黃金時段的瑜伽課舉例,當天線上預訂,基本上連waiting list都是爆滿的;提前一天訂吧,可能排到第二天也輪不上你;所以只能是提前兩天的九點鐘,守在手機或者電腦前才能直接訂上;遲個20分鐘,只能在waiting list上等待了。
真是比你更fit還更努力,必須要奮發圖強啊!
為了一個不油膩的人生,我也只能幫你們幫到這里了。
當然對一些金融狗而言,每天忙得要死要活,實在沒有時間和力氣去gym了,但健身卡是一定要有的。原因:晚上加班太累的時候,至少有個近點兒的地方洗個澡,以便更好地回去加班啊!
除了一張健身卡可以讓你在中環過的稍微舒服那麽一丟丟外,還有很多人都有的AE泡妞卡。雖然沒有申請黑卡的錢包,但至少我還可以經常以半價請妹子在中環吃個晚餐、看場電影啊,生活expense成功降低。
一個金融狗過的這麽精打細算,那還不是因為這幾年行業不景氣,工資、bonus漲幅遠遠不敵生活成本麽。而且通往財富自由的道路,第一步還不都是固定儲蓄。
當然大家都知道,錢放在銀行里利息實在太低了,所以不妨看看PP Money理財。
把錢放在PPmoney理財
可以更好地追求活期理財的利益最大化。
打開P2P平臺的正確姿勢如下:
平臺活動力度大
運營多年的靠譜平臺
靠譜平臺,實力印證
PP Money理財已經安全運營近5年,註冊人數已超過1300萬,交易額已突破800億,2015年底新三板上市(股權交易代碼:430705)。
2016年PP money理財獲得行業巨頭認可,成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首批理事單位;並且同年完成3.75億元B輪融資,投資方——安賜資本、跨境通(002640)和粵泰股份(600393)大股東廣州粵泰控股集團。
2017年2月26日,PPmoney理財隆重上線廈門銀行存管。存管上線後,投資者的錢直接到廈門銀行的存管賬戶,平臺與用戶資金完全分離,根源上保障了用戶資金安全。
綜合指數在網貸之家這類第三方平臺上的排名靠前!!
平臺活動力度大
PPmoney理財普通的年標是9%
競爭力一般
但雙十二是PPmoney理財的周年慶
新手標11%!
這就很有吸引力了呀!
註冊即送1.2萬元體驗金(先讓各位體驗下整個投資流程)
新手首次投資以下標的,立馬享受高息福利
新手省心寶,期限90天,預期年化收益率11%!(100元起投)
新手省心寶,期限30天,預期年化收益率9%!(100元起投)
首投即送5000元現金福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註冊領取12000元體驗金,享受新手11%高息福利,領走5000元的現金福袋!
(PS:平臺新手活動以平臺實際活動為準,如有疑問,可聯系PPmoney理財客服:10101212)
祝各位都能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比特幣繼承了“A幣”的功能,成為俱樂部認可的交易貨幣。
來源 | 韋物主義(ID:weiwuzy)
作者 | 韋物主義
比特幣(BTC)等等虛擬貨幣,為啥就能值錢,有貨幣價值?還能換成人民幣、美元,拿去購物?
這是個看似基礎,其實觸及虛擬貨幣價值體系的核心問題。
虛擬貨幣從一美元,到幾百美元,上千美元,現在比特幣破萬了....韋物主義發布《區塊與裸照》一文後,後臺諸多奇怪問題,本質上都指向了這樣的疑問:
一堆破程序,為啥就有貨幣價值?
夜深了,韋物主義想用一個性感的故事,來解答這個疑問。
《“看片俱樂部”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史》
一、原始交易時代
小北、阿土、大成三個人是看片兒愛好者。
小北最近想看“蒼老師.avi”,他手里有“松島.avi”;
阿土最近想看“波多.avi”,他手里有“蒼老師.avi”;
大成最近想看“松島.avi”,他手里有“波多.avi”;
他們只有通過交易滿足各自需求。
小北先遇到了阿土,於是阿土給了小北“蒼老師.avi”,小北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他承諾一旦找到“波多.avi”就給阿土——這在經濟學上,這個體系稱之為“信用”。
當然,小北也可以先付錢買下阿土的“蒼老師.avi”,阿土再用賣片兒的賺的錢,去買大成的“波多.avi”。大成賣片兒也賺錢了,向小北買入“松島.avi”,最終皆大歡喜——這在經濟學上,這個體系稱之為“現金”。
現在有兩個體系出現了:“信用”與“現金”。
因為這兩個體系,讓三人不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交易,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信用”與“現金”哪個更早出現在人類歷史,經濟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我們暫不細說。
二、中心化A幣時代
後來,小北、阿土、大成三人發現交易的好處,決定成立一個“看片俱樂部”,推選小北為第一任CEO,並發行了“A幣”。
只要用“A幣”就可以在“看片俱樂部”買片兒,一個片兒一個A幣。第一批發布了500個,他們自己手握300個。帶著一部片兒的人,可以申請加入的會員,加入後俱樂部獎勵他們一個A幣。
後來,越來越多的看片愛好者加入了“看片俱樂部”,他們發現要手握“A幣”就可以交易到自己心儀的片兒。小北作為俱樂部CEO規定,每當會員把一部片兒捐贈給俱樂部委員會,就可以獲得一個“A幣”。“A幣”用於購買俱樂部其他成員手里的各種片兒,也可以購買俱樂部委員會資源池里的片兒。
自然,黑市里有人用手里的現金去購買“A幣”,因為“A幣”代表了能獲取好看的片兒。有時價格高,有時價格低,有人在收購囤積“A幣”,市場看片渠道緊張時高價拋售“A幣”來獲利。
因為三個有片兒資源的人,認可了“A幣”能交換片兒,更多人也認可了“A幣”,最終“A幣”成為了一種相對廣泛可以進行交易的代幣。
這就是人類社會經濟的根本內涵——信任。從三個人互相信任,到一群人的互相信任。
不過,這個少數人掌控也不受監管的信任體系,是脆弱易碎的。
一年後,小北被爆出醜聞,私自印發大量A幣,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並在黑市拋售A幣來獲利,這損害了整個“看片俱樂部”成員的利益,他們辛辛苦苦的把片拿到“看片俱樂部”換取A幣,構成了俱樂部的價值,小北卻謀取私利,薅俱樂部群眾的羊毛。
三、去中心化比特幣時代
最終,“看片俱樂部”委員會彈劾掉了小北,並推舉了阿土作為第二任俱樂部CEO。阿土知道俱樂部信任體系瀕臨崩潰,最終力挽狂瀾,決定采用比特幣(btc)作為交易片兒的幣種,規定0.1個比特幣可以換一部片兒。
最終,比特幣繼承了“A幣”的功能,成為俱樂部認可的交易貨幣。
阿土也無法再像小北一樣超發貨幣或者造價,因為比特幣是用區塊鏈分布式賬本記錄,去中心化、不可複制造假的。雖然比特幣也經常被炒高炒低,但總比掌控權握在少數人手里的A幣讓人放心。(這里詳解,可以看我寫的《區塊鏈與裸照》)
四、ICO自己發幣
接任的第三屆俱樂部CEO大成決定,“看片俱樂部”自己發虛擬貨幣!
他們在以太坊(eth)開源基礎上,開發出了一種代幣(token),稱之為“B幣”。
因為有以太坊的區塊鏈開源底層技術,“B幣”繼承了比特幣去中心化、不可複制造假的特點,同時結合以太坊的開源特性,俱樂部還構建了符合自身需求的智能合約。
他們寫了一份白皮書《看片俱樂部區塊鏈白皮書》進行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貨幣發行)。白皮書里面說明了片兒產業的狀況,“看片俱樂部”擁有片源的價值幾何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並宣布“B幣”成為可以任意購買俱樂部片兒的幣種。
大成決定設置B幣為100萬枚,總體估值等於10萬以太坊(eth),如今一個以太坊幣所交易約等於8000人民幣,整體B幣ICO的估值是8億人民幣(因為虛擬貨幣神奇的漲跌速度,我寫這篇文章現的價格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俱樂部理事會本身持有20萬枚,其他進行公開眾籌估價。參與ICO的人們,需要先用法幣(人民幣,美元等國家發行的貨幣)去幣所或個人持幣者,購買以太坊,之後再用以太坊在ICO中換取B幣。
理論上,所有參與ICO的人,圍繞B幣建立了一個信任體系,B幣整體等價於俱樂部片兒資源。然而,參與ICO的人,也有可能被割韭菜,因為說不定“看片俱樂部”早就空殼化庫里沒有了片兒,或者那些片兒因為太老舊清晰度不高根本沒啥價值了。
因為現在市場ICO缺乏監管,所以割韭菜的現象真是不少。而現在一個幣所,承接一個幣種ICO,收費從幾百萬到上千萬不等,真的是不比一家企業進行IPO便宜啊。
寫在最後
在《未來簡史》一書中,尤瓦爾研究發現,人類社會的進步源於協同,而社會很好的協同是建立在“互為主體”的信任之上,例如都信任一個國家、一種文化、一部法律、一種貨幣。
而虛擬貨幣,是歷史長河中基於機器執行的信任體系,你當然可以選擇加入(信任)或不加入(不信任)這個體系。
之前的歷史中,我們相信有力量有智慧受法律監管的中心組織建立的信任體系,相信他們會按他們所說的維護這個體系,現在,區塊鏈是某人/組織,宣布了一個信任體系,由機器去執行,所以我們得好好了解某人/組織宣布的某個信任體系背後是否有真實價值,而不是像之前一樣單純的信任品牌和權威人士。
不知前路如何,但虛擬貨幣、區塊鏈確實是一種社會協作的方式選擇。未來已來。
有媒體問:我們註意到澳大利亞政府近期發布了《澳電信運營商5G安全指南》有關消息,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8月23日,澳大利亞政府向澳電信運營商發布5G安全指南,中方對此表示嚴重關切。澳政府作出此錯誤決定,將對中澳企業的商業利益造成負面影響。中國政府鼓勵企業按照市場原則和國際規則開展對外經貿合作。希望澳政府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為中國企業在澳開展業務創造良好的商業環境。澳方應從雙邊經貿合作大局出發,不應動輒以國家安全為由,幹預和限制中國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