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幸福來得太突然!新三板擴容又分層,有的民企卻懵了

在蘇州吳江一個鎮上,隱藏著一家不起眼的企業,叫蘇州納地金屬制品股份有限公司(831166,下稱“納地股份”),在國內並不出名,但“戶外家具中的勞斯萊斯”就在這里生產出來,暢銷歐美高端市場。

納地股份的董事長秦儉,因為熱愛戶外運動,曬得皮膚黑黑;因為產品長期出口國外,講得一口流利的英文。秦儉敏於捕捉中國經濟的起伏變化,所以納地股份成為最早一批登陸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即“新三板市場”)的企業之一。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2日,新三板掛牌數已近9000家。而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截至今年8月21日,納地股份所在的蘇州已經有373家公司登陸新三板,緊跟北京、上海、深圳,在所有二線城市當中名列第一。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之中,新三板作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快速發展成為經濟領域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

作為最早一批登陸新三板的企業,納地股份們這兩年過得如何?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起掛牌新三板之後的歷程,秦儉有一肚子酸甜苦辣,以及光榮與夢想。

規範化的成本有點沈重

納地股份20多年來一直制造鋁制戶外家具。從為北美戶外家具頂尖品牌代工開始,走向自主研發設計,如今已跨入戶外家具細分市場鑄鋁高檔戶外家具制造商的國內前三。此前該公司所有產品都是面向海外尤其是北美銷售,2014年9月登陸新三板後謀求業績增長,需要打開中國市場,才取了第一個中文商標“蔻蔻”(Coco casual),開始布局國內銷售。

在納地股份,從鋁板到一把成品椅子,大約需要81道工序,僅僅手工打磨這一塊,就有5道工序。其產品造型精美繁複,售價高昂,成為多個國際頂級戶外家具品牌的供應商。在近來制造業的嚴峻形勢之下,納地的產品仍有20%以上的毛利率,也算是對工匠精神的回報。

該公司2015年年報顯示,當年營業收入為6056.98萬元,同比(較上年同期)增長13.19%;凈利潤為441.71萬元,同比增長28.36%。

掛牌新三板之後,秦儉的工作生活有不少變化,在成就獲得認可之余,也有不少苦水。

“最大的感受是責任義務跟權利不對稱,付出很大,但是所得不成正比。”秦儉給本報記者算了一筆“規範化的賬”——掛牌之後,每年多出一筆規範化的費用,包含券商、律所、審計、持續督導費在內,每年約40萬元,“券商現在一直在漲價,原來督導費5萬元,今年開始最低15萬元。”另外,財務、董秘人手增加,財務總監和董秘工資都很高,每年最少增加約30萬元。

這一點,不少新三板上市公司有同樣的感受。

張家港玉成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830895,下稱“玉成精機”)是一家精密機床、精密機械配件企業,其精密機件加工能力之優良,除了軍工企業之外,業界並不多見。該公司董事長張玉飛告訴本報記者,在張家港這個“小地方”,專業人才很缺。例如董秘,很難招,只能培養,自己培養了一個“入門級的”。盡管他們未必能勝任一個上市公司的工作,但推高成本也是需要操心的問題。

此外,還有隱性規範費用,如所得稅。“上市以後為了吸引資本關註,要充分發掘利潤,增加了百萬級的所得稅很正常。總體估算下來,規範成本要占到銷售額的2%~3%。”秦儉說。

這些加起來,至少百把萬就出去了。

資金成本之外,企業決策速度慢下來了——當然這未嘗不是好事。

“有很多監管,資金劃撥乃至理財,都要通過董事會、要披露。高管任命、對外投資、造車間,等等,都要通過決議。另外上市了就沒有秘密了,你的客戶、供應商是誰,競爭對手都知道了。”秦儉說道。

玉成精機則深感決策效率受制,足以影響戰略。

張玉飛對記者表示,“股轉公司人手估計不夠,好多工作嚴重拖後,我們在收購一個手機遊戲公司,涉及重大資產重組,今年4月22日第二輪遞交材料,正常應該15天批複,但遲遲不給答複,也許是對跨界收購心態猶豫吧。但一直拖下去就全盤打亂了我們的計劃,以及下一步一系列的收購行動。還有年報公告涉及公司轉型,內容會有重大變化。現在都要重來。”

張玉飛還舉了個例子,“我們公司從8月11日起,定向增發的錢1250萬元已到公司的專戶上了,但現在不能動,要到9月底10月初的時候才能用,而我們有銀行貸款1500萬元,中間兩個個月的財務成本啊,無形中損失12.5萬元。”

融資之難

付出很多,但融資能力偏弱,這可能是新三板市場目前最大的短板。

據張玉飛介紹,上新三板後,定增融資方面,第一波融資1250萬元,其實主要來自自己的人脈,“他們未必懂得資本市場,也沒有多少風險意識,只是相信我的能力和人品,所以我背負著親友的信任,等於用我的人品背書。 但這點錢走向資本市場還是遠遠不夠的,目前看,融資渠道不太多。”

而股權質押融資目前尚不可行。“在張家港,所有金融機構都來過了,但這十幾家銀行對新三板的認識還不如我呢,來走個程序完成任務,都說研究研究,但其實沒下文。蘇州銀行好像在推這個業務,但上限才500萬元,除了手續費(一次資產重組至少200萬左右手續費需付給券商等機構),剩不下多少了,所以不大管用。”張玉飛追問道,“這方面能否打開瓶頸?比如幾千萬資金,那麽對企業來說就插上翅膀了。”

秦儉認為,目前新三板融資功能弱,所以許多企業只有付出沒有收獲。

今年6月底,“新三板”正式實施分層管理,設立創新層和基礎層。據他觀察,有做市商進入的,吳江有七八家公司,但不管進沒進創新層,基本都沒什麽交易,都在苦熬。

納地股份登陸較早,“當時三板比較火,我們比較幸運,從機構融到兩輪資金,現在則融資都很困難。不過相信隨著政策完善,春天會到來。”秦儉很樂觀。

新三板市場為創業創新型、高成長型中小企業提供融資。上月底,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與中國新三板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中國新三板發展報告(2016)》。該報告顯示,2015年新三板市場共計發行2565次,融資總額為1216.17億元,據此推算平均每次融資金額不到5000萬元。

“還是值得”

盡管有不少苦水,但新三板的好處也是重大的。

“我本人覺得值。”對於掛牌新三板,秦儉總結說。

首先是規範化消除了許多戰略風險。秦儉表示,登陸新三板要求清除擔保與反擔保,當時為了上市,解除了所有的民間借貸擔保關系。後來,就有一家曾相互擔保了1000多萬元的企業陷入了財務危機。因為上市,納地股份免於被它拖入泥潭。

財務規範化之後,納地股份先後獲得了兩輪機構融資,自有品牌“蔻蔻”因此得以發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後便於實施股權激勵,進而凝聚了高管團隊,不但沒人離職,還吸引了人才加入。此外還有品牌價值的增強等。

最具戰略性的則在於有了並購或者被並購的契機,為企業發展開辟了新的可能性。玉成精機正是借助新三板進行了戰略轉型,進軍手機遊戲和泛娛樂產業。

“最大收獲是堅定了信心。原來沒啥遠景和希望,現在有了估值,有了遠景,有了做下去的信心。”秦儉說。

王思聰也曾投資新三板的遊戲企業。

兩年過去,經歷了酸甜苦辣之後,秦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總結說:“新三板不適合套現。如果是成長性企業或市場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是非常適合登陸新三板市場的。新三板市場面對的都是機構投資者,都是人精,比你還聰明,通過講故事忽悠錢,不可能。能達到創新層條件的話,值得努力;反之,則意義不大。”

來自中泰證券的一位保薦代表人對此表示認同,應根據不同企業的基本情況,分析上新三板是否有利。“高成長性,本身具有一定規模,想要在資本市場有所作為但又離主板市場要求有距離的企業,適合上新三板,相當於和資本市場有了重要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而對那些還在糾結規範成本、董秘工資等因素的初創企業來說,則不太適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673

幸福通航高管被列入安全管理失信“黑名單”

第一財經記者18日獲悉,民航局航空安全委員會當日通過了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將幸福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下稱“幸福通航”)運行副總兼總飛行師周華列入中國民航安全管理失信人員“黑名單”的提議。

2016年7月20日,幸福通航賽斯納208B/B-10FW水上飛機執行上海金山至舟山飛行任務時,撞上金山區城市沙灘碼頭橋墩,造成5人死亡、1人重傷、4人輕傷。

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在事故調查中發現,幸福通航運行副總兼總飛行師周華任職期間在運行管理、訓練組織、個人經歷等方面存在工作失職、資質不符、弄虛作假等失信行為,性質惡劣,後果嚴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國民航安全失信行為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周華將終身不得擔任本行業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或相關負責人。

18日,中國民用航空網還公布了中國民用航空局有關2016年7月航空運輸消費者投訴情況。民航局運輸司、各地區管理局、民航局消費者事務中心和中國航空運輸協會共受理消費者書面投訴762 件,其中國內航空公司652件,國外及港、澳、臺地區航空公司70件,機場35件,機票銷售代理企業5件。當月37家航空公司中有32家航空公司發生了投訴。

其中,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為129件、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為127件、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為82件,列各航空公司收到的投訴量前三位。

旅客對航空公司、機場的848件首次電話投訴由企業和旅客自行和解,有762件在線、郵件或傳真投訴經過協調予以解決,合計受理投訴1610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55

華夏幸福與埃及官方簽協議 擬在開羅打造產業新城

華夏幸福10月9日晚間公告,華夏幸福全資子公司華夏幸福新加坡與埃及住房部、投資部於10月3日簽署《在埃及新行政首都落實潛在投資、規劃、設計、建設並運營綜合城市項目的框架協議》。

協議各方希望合作探索開發並實施新行政首都第二期工程的潛在機會。埃及新行政首都距開羅市35公里,東北以蘇伊士-開羅公路為界,西南以開羅-Al-Ein Al-蘇赫奈泉公路為界,占地面積約為700平方公里。第二期工程在起始階段將涉及面積約為60平方公里的用地。雙方擬在目標區域內確定最適合用於建設先進智能綜合城市的成片地塊。

華夏幸福新加坡願意按照建設綜合區域和現代城市的總體要求,向住房部和投資部提供綜合城市規劃、建設和運營的一體化方案,並建立一座擁有“高度產業集群、完善城市功能及美麗生態環境”的綜合城市。最終協議簽署後,華夏幸福新加坡將按最終協議的條款和條件為項目提供或募集資金。

華夏幸福表示,本框架協議的簽署為公司後續與阿拉伯埃及共和國住房部及投資部就埃及新行政首都第二期工程合作的進一步談判奠定基礎,有助於各方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以便推動最終協議的達成。此前,華夏幸福還曾與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當地公司簽署備忘錄開展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49

讀書札記161027幸福與經濟學(一) 幸福的心理分析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10/2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1027%e5%b9%b8%e7%a6%8f%e8%88%87%e7%b6%93%e6%bf%9f%e5%ad%b8%e4%b8%80-%e5%b9%b8%e7%a6%8f%e7%9a%84%e5%bf%83%e7%90%86%e5%88%86%e6%9e%90/

讀書札記161027
幸福與經濟學(一) 幸福的心理分析
掌門執筆

《幸福與經濟學Happiness and Economics》(2002) Frey and Stutzer
兩位作者是 瑞士蘇黎世大學經濟學家. 本書自詡為學界 第一本在 “幸福”與經濟學之間建立聯繫的 實證研究著作.

本書的前言直指 經濟學家一直避而不談幸福問題, 認為「幸福happiness」這個概念是 “主觀的” “非科學的”, 於是將 微觀經濟學理論建築在「效用utility」這個概念上面. 雖然該概念沒有實質內容,但有助分析人類行為.***

一般認為 “幸福”是純粹個人的主觀感受, 本書則從(主要以瑞士為對象的)實證研究中得出結論:幸福會受到個人所生活的社會的強烈影響. 一個國家愈發展,愈民主,其人民就愈幸福. 與直覺相反, 收入增長只在一個較小限度內增加人們的幸福感.***
實例:1958-1991年間日本GDP增長了6倍, 然而日本人所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基本上沒有改變.

鋪陳理論必先下定義; 既是實証研究,又須設置定量方法.
〈何謂幸福?〉
Def.「幸福」是個體對自身境況感到滿意的程度.***
這是日常語言的意涵, 所以真正的難題是如何測定「幸福度」.

學界一般應用的方法有三:
a主觀測定法
通過全球 “自我報告”對生活滿意程度作出衡量. 報告按問卷調查形式, 設定1至10等級分(10分為非常滿意). 這是心理學方法,用來製作指數, 反映出個人經過與其他人比較後的自我評估.***

1995年覆蓋62個國家的調查數據, 美國的平均值為7.67分, 其中20%人自評滿分. 全域最高平均值國家是丹麥8.16, 次為瑞士8.02; 最低值國家是烏克蘭3.95, 尾二是亞美尼亞4.32.
分組賽, 經合組織(覆蓋20富國) 當然最幸福, 最低值奧地利也有6.51.
前蘇聯加盟共和國(8國)平均值很低, 介乎5.39阿塞拜然至3.95烏克蘭; 中歐社會主義國(8國) 稍佳,但仍屬難兄難弟, 最強斯洛文尼亞6.46,最弱的是保加利亞4.66 .
較出人意表的是 非洲(2國) 和中南美洲(7國) 均自視甚福, 從最低南非6.08到最高阿根廷7.78不等. 亞洲(6國) 亦然, 最高臺灣6.89,最低孟加拉竟然也有6.41, 強國6.83,高於南韓6.69 ….. 只可惜該調查未有覆蓋世上當然最幸福的國家北韓.
日本歸屬經合組, 平均值竟低至6.61 ,與孟加拉不相伯仲, 只能視之為 文化差異了. 結論:主觀測定法真的很主觀.

主觀方法涉及個人的認知過程和記憶偏差,因而不是準確的計量指標. 但正好因為具備了個人認知, 在比較社會層面變動對幸福所產生的影響方面卻很有用.*** 舉例:增加工資對幸福感只有短暫效應, 一般在幾個月後便回落到原先的水平.

根據90年代另一項涵蓋51個國家共8萬名受測者 有關收入與幸福的主觀測定報告, 得出結論:富裕國家的人民明顯比較貧窮國家幸福. 但是在富國中,高收入對幸福值卻沒有明顯影響.*** 例外地, 也有少數貧窮國家其人民幸福感相當高.

b客觀測定法
這是生理學方法,透過儀器檢測腦電波活動狀況, 以衡量個人的幸福感覺. 吊詭的是所謂 “客觀” 只是其檢測方法和數據, 數據反映的內容仍然是人們的 “主觀” 感受. 所以,原則上只是前者的一種技術性程式. 況且, 迄今尚未發展出具有應用價值的通用指標.
c經驗取樣測定法
通常是一日多次,一連多日地對受測人的心情和情緒作隨機抽樣調查.
總的來說,主觀測定法仍是目前學界採用的主流方法.

〈幸福心理學〉
再來是探討幸福感如何形成, 共有五組 決定因素影響個人的幸福感覺.
1個性因素:如自尊, 自控, 樂觀, 外向和 精神健康都有正面影響; 反之為負面.
2社會人口因素:如年齡, 性別, 婚姻狀況和 教育程度.
3經濟因素:如個人或總體收入, 就業和通脹.
4情況性因素:如具體工作狀況, 婚姻,家庭及人際關係, 生活條件和健康狀況.
5體制性因素:如民主和人權狀況.

幸福作為主觀福祉,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 由情感和 認知兩個基本層面組成. 情感和認知都是重要的心理學範疇,「情感」是人們對發生在其日常生活中諸般事件的情緒反應; 「認知」則是理智活動, 針對自身的情緒反應作出評估,以 “滿意程度” 方式表達出來.*** 換言之,「幸福感」就是個人對自身情緒反應的綜合評估.

幸福既然是認知活動, 必然包含 “判斷” 和 “比較” , 所謂 “幸福” 歸根究柢是指感到自已比別人幸福. 所以,幸福既非天生,亦非一成不變, 而是隨著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幸福作為認知活動包含四種心理過程:
a適應
人們面對著激烈變動的新環境, 通常會調整其主觀福祉水平,以緩和過度的心理刺激, 這是一種對刺激的疲勞效應.*** 舉例:天降橫財的人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後, 只表現出一種稍高於前的福祉水平.

b期望
人們通常根據 期望水平對目前所處狀況作出評估和主觀反應,*** 生活達到期望水平,就會感到幸福. 所以,自視過高的人易遭心理挫折, 而 “知足者常樂”. 一般情況下,期望水平與人們過往的目標實現水平有緊密關聯.

c社會比對
由於主觀幸福沒有絕對的衡量標準, 人們往往把自已的當前狀況與周遭的人進行比較,然後作出評定.*** 這在收入和失業兩方面最為明顯, 高/低收入 是比較相同社會的人群而得出的評估, 既不指涉絕對水平,也非與歷史或他國水平相比而言之. 失業的人比較不幸, 但是如果周圍普遍失業, 則不幸值有所舒緩.

d處理
人們有很強的心理調節能力以應對不幸事態.*** 嚴重身體不幸,如癱瘓或截肢,造成即時的極度不幸感, 但是經過一段較長時間郤可以大部分移除.

幸福感對許多生活層面產生重大影響. 幸福的人在職場和事業上更易成功; 更易結交朋友,而不受孤獨所困擾; 更具合作精神,且樂於助人. 這些優勢又形成正回饋,反過來增進了個人的幸福感….. 如是者, “幸福的人有福了”.

在總體社會層面,政治分權,民主參與 和人權保障等憲政建制 與國民的主觀福祉有正關聯.*** 但在經濟層面, 某些促進幸福的政策卻相互衝突,*** 例如高就業和低通脹難以兼容. 另外,失業會招致不幸感,那怕福利救濟填補了收入缺失亦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18

演說1611幸福與經濟學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11/05/%e6%bc%94%e8%aa%aa1611%e5%b9%b8%e7%a6%8f%e8%88%87%e7%b6%93%e6%bf%9f%e5%ad%b8/

演說1611幸福與經濟學
講者掌門

《幸福與經濟學Happiness and Economics》(2002) Frey and Stutzer
本書自詡為學界 第一本在 “幸福”與經濟學之間建立聯繫的 實證研究著作.

Def.「幸福Happiness」是個體對自身境況感到滿意的程度.***
這是日常語言的意涵, 所以真正的難題是如何測定「幸福度」. 學界一般應用的方法是「主觀測定法」:通過全球 “自我報告”對生活滿意程度作出衡量. 報告按問卷調查形式, 設定1至10等級分. 這是心理學方法,用來製作指數, 反映出個人經過與其他人比較後的自我評估.***

1995年覆蓋62個國家的調查數據, 美國的平均值為7.67分, 其中20%人自評滿分. 全域最高平均值國家是丹麥8.16,次為瑞士8.02; 最低值國家是烏克蘭3.95, 尾二是亞美尼亞4.32 .
分組賽, 經合組織(覆蓋20富國)當然最幸福, 最低值奧地利也有6.51. 前蘇聯加盟共和國(8國)平均值很低, 介乎5.39阿塞拜然至3.95烏克蘭之間; 中歐社會主義國(8國) 稍佳, 最強斯洛文尼亞6.46,最弱的是保加利亞4.66 .
較出人意表的是 非洲(2國) 和中南美洲(7國) 均自視甚福, 從最低南非6.08到最高阿根廷7.78不等. 亞洲(6國) 亦然, 最高臺灣6.89,最低孟加拉竟然也有6.41, 中國6.83高於南韓6.69 .
日本歸屬經合組, 平均值竟低至6.61 ,與孟加拉相去不遠, 只能視之為 文化差異了. 結論:主觀測定法真的很主觀.

〈幸福的心理分析〉
幸福作為主觀福祉,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 由情感和 認知兩個基本層面組成. 情感和認知都是心理學範疇,「情感」是人們對發生在其日常生活中諸般事件的情緒反應; 「認知」則是理智活動, 針對自身的情緒反應作出評估,以 “滿意程度” 方式表達出來.*** 換言之,「幸福感」就是個人對自身情緒反應的綜合評估.

幸福既然是認知活動, 必然包含 “判斷” 和 “比較” , 所謂 “幸福” 歸根究柢是指感到自已比別人幸福. 所以,幸福既非天生,亦非一成不變, 而是隨著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幸福作為認知活動包含四種心理過程:
a適應
人們面對著激烈變動的新環境, 通常會調整其主觀福祉水平,以緩和過度的心理刺激, 這是一種對刺激的疲勞效應.*** 舉例:天降橫財的人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後,只表現出一種稍高於前的福祉水平.
b期望
人們通常根據 期望水平對目前所處狀況作出評估和主觀反應,*** 生活達到期望水平,就會感到幸福.
c社會比對
人們往往把自已的當前狀況與周遭的人進行比較,然後作出評定.*** 這在收入和失業兩方面最為明顯, 高/低收入 是比較相同社會的人群而得出的評估, 既不指涉絕對水平,也非與歷史或他國水平相比而言之. 失業的人比較不幸, 但是如果周圍普遍失業, 則不幸值有所舒緩.
d處理
人們有很強的心理調節能力以應對不幸事態.*** 嚴重身體不幸,如癱瘓或截肢,造成即時的極度不幸感, 但是經過一段較長時間郤可以大部分移除.

幸福感對許多生活層面產生重大影響. 幸福的人在職場和事業上更易成功; 更易結交朋友,而不受孤獨所困擾; 更具合作精神,且樂於助人. 這些優勢又形成正回饋,反過來增進了個人的幸福感….. 如是者, “幸福的人有福了”.

〈幸福的社會分析〉
實証研究顯示 七種社會和經濟變量與 主觀福祉有著最一貫和最堅強的關聯.
1最沒重要性的是國籍. 各國的自我報告都肯定:「外國人不如本國人幸福. 」

2最具重要性的是健康, 被認為是幸福的首席要素.
但是幸福僅與健康的 “自我定位” 緊密關聯, 而與醫生的專業鑑定關聯較弱. 而且健康差的人心理「處理」能力相當高, 常常把自已與更差的人比較,從而建立較積極的心態,狀況愈差的人愈加如此.***

3宗教與幸福正相關,但效應不是非常大. 馬克思說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如果指的是較高幸福感的話,他或許是對的. 宗教提供一種對生活的「解釋性框架」, 輸入人生意義和目標, 使信徒接受不幸和逆境(是上帝的意旨.) 另外, 參與教會使人獲得社會支持,尤其對失去親屬支持的人更形重要; 教徒日常生活較妥當,健康也就較佳.

4年齡
究竟年輕人較幸福,抑或老年人較幸福呢? 直覺上老年人健康較差,體質衰退….. 理應幸福感較低. 但那只是年輕人的想法, 老年人自我感覺良好,其幸福度比年輕人稍微高些. 本書對此的解釋是:
a老年的期望和抱負較低,失落感也就較低, 也更能承擔不幸事故.
b老年人對環境較有調適能力. (是否等同於學懂 “逆來順受”?)
c有些(可圈可點)老年人(終於)學會了減少生活中的消極事件(如吸菸), 或者學會了控制其不利影響.***

有趣的是幸福(在剔除健康因素之後) 在年齡軸上呈現為 U型曲綫, 人在四十歲左近幸福度最低(男人43歲,女人40.), 原來真的有 “中年危機” 這回事!合理的解釋是人在這歲數開始認識到 人生的預期和抱負幻滅; 卻需要一段較長時間才能適應. (適應當然指的是 放棄抱負. )
關於 “人愈老愈幸福” 還有一個有力的解釋, 就是 “幸福的人較長命”, 此乃因果倒逆,稱為「選擇效應」.***

5性別
直覺上,現行社會仍存在著性別歧視,女性的幸福度理應較低. 但那只是男人的想法, 女人自我感覺良好,其幸福度比男人稍高, 但最近幾十年差距漸趨消失. 本書對此的解釋是:
a正因為長期(自農業社會爾來)遭到歧視, 女性對人生的預期和抱負較低,對現狀較易滿足, 所以較為幸福.
b女性文化將人生意義拋錨在 “家庭幸福” (而非事業和聲譽地位)上面, 於是傾向誇張幸福度(有時則是不幸度)以平衡內心和對抗外部壓力.*** 此說的旁証是女性患上 神經官能癥(躁狂癥除外)的機率高男性兩倍以上.
c女性的社會角色被允許,甚至被教育成為 “感性,易動感情”, 特別是涉及親密關係的時候. 這使得女性感受幸福的能力較強,身在福中知曉福.

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婦女從1970到1990年經歷了主觀福祉下降, 而同期的男性則無此跡象. 由於這段期間美國女性的職場參與大幅提升,而社會歧視的力度則大幅和緩, 此現象只好解釋為女性的自我預期和抱負上升,因而降低了幸福度.

6婚姻
婚姻確實明顯提高幸福水平, 已婚者的主觀福祉比 未婚者、離婚者和鰥寡者都要高. 已婚女人比未婚女人更幸福; 已婚男人也比未婚男人更幸福, 証明婚姻是雙贏. 再者, 已婚女人和已婚男人幸福度相當, 証明婚姻產生的幸福並不傾斜某個性別.***

這裡仍存在著「選擇效應」:幸福和自信的人較易找到婚姻伴侶,也較易維持婚姻, 但效應不是很強. 研究顯示婚姻本身能積極有力地增進福祉,理由有二:
a婚姻提供額外的自尊來源, 構成迴避生活中其他層面(最主要的是職場) 壓力的避難所.*** 人生得以定位於多個立足點是非常有利的.
b長久而親密的關係使人免於孤獨之苦.

近年來已婚者和未婚者的幸福差距趨向收窄, 這同時由兩個方向的變化所造成:已婚者的幸福度有所下降, 而未婚者則有所上升.*** 反映在獨身現象愈來愈普遍之上.

令人不解的是,再婚者(包括二婚,三婚和四婚) 被証明不如初次婚姻者那麼幸福.*** 於是有學者推論婚姻作為一項社會制度是人們所不太了解的東西, 因而難於教習. 如此,婚姻可被視為「行為性異常」.

有關未婚者的研究顯示:擁有較多夥伴和朋友的人比離群索居的人幸福, 但這種效應要取決於該人所生活的文化環境. 在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社會中上述命題才為真; 在集體主義社會中情況剛好相反, 較少人際牽連的人較為幸福.****

智力被証明與幸福無關聯. 良好教育背境並不保証幸福, 但能夠提高收入水平, 並且更好地處理和應對生活,從而提高了幸福度,故而其影響是間接的. 負面的是高教育促使個人提高抱負水平,從而降低了幸福度.

7收入
對同一個人來說,賺取較高收入必然較為幸福, 因為他的購買或選擇範圍較寬, 社會地位也較高.*** 還有銳利的一點, 如果有人視 “貧窮” 為幸福,他大可無償地棄去家財而取得之. 真正的問題是兩者間的關聯變化, 美國國內調查揭示收入與幸福正相關, 但只在低收入水平呈現高效應,分界線是15,000美元; 高於此水平,增加收入效力微薄. 在瑞士,最高收入階層的幸福度甚至稍低於次一階層. 

有趣的是幸福並不與 收入水平直接掛鈎,而是與期望水平相關聯, 於是產生關於收入的「抱負理論」. 該理論主張人們既不能夠,也不願意對生活的絕對水平做出滿意度判斷. 而只能根據過往經驗,形構對未來的期望(稱為 “抱負水平”), 然後與目前境況作出比較,以決定其滿意程度.****
對於改變了的收入水平(無論高低), 只要經過一段「適應」期,當事人便視之為理所應然, 其幸福度便回調至接近變動前的水平.*** 如此這般,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之後, 提高收入對幸福無濟於事. 反之, “知足(如定義為 壓低抱負水平.)常樂” 有其道理.
從抱負理論出發可觀察到一種有趣現象, 高抱負水平的人在收入提高之後, 回顧往昔,常會覺得那時的人生並不幸福, 而事實上在於昔日並無該種感受.***

從抱負理論出發又推導出一項奇趣的「踏水車理論」. 該理論主張在當代社會中,人們全心全意地追逐收入和財富(即不斷地提升抱負水平.), 以之作為提高幸福的手段, 這種心態和行為是徒勞無益的. 在有活力的經濟體中,高抱負的人的確較能提高收入,但卻因為提高了的實際收入被相應提升的抱負水平所抵消, 其幸福度很快地就 “打回原形”, 他只好重頭奮鬥….. 如此這般,社會和個人財富逐級提升, 但幸福程度卻依然故我.

〈幸福的經濟分析〉
「幸福Happiness」可粗分為兩種類型:
A由感官滿足獲得的快樂感覺,稱為「享樂快感hedonic well-being」.*** 這正好符合「效用」的觀念, 微觀經濟學定義「效用」為:慾望得到滿足所產生的心理效應.***

「新福利經濟學」假定 效用就算不能嚴格定量, 但必然具有清晰的 “可比性”, 並且滿足 “理性” 要求的 “傳遞律(ie. a>b and b>c => a>c)”. 這稱為「序數效用ordinal utility」.***** (註:現代經濟學聰明地揚棄了古典理論中 可定量的 “基數效用” 觀念.)
舉例:對同一個 行為人而言, 吃一個橙產生的效用u(o) 和吃蘋果的效用u(a) , 必然清楚地落在u(o) >u(a), u(o)< u(a), 或者u(o)= u(a) 三種狀態中的任何一者. 又:如果吃橙的效用高於吃蘋果, 而蘋果又高於梨子; 則萬萬不能梨子的效用高於橙. 序數效用可進一步推導出「消費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的基石概念, 對一種商品的效用可用另一種商品的效用表述出來, 從以使得 交換和市場行為獲得解讀.*** 這也是 「無差異曲綫indifference curve」 得以形成的前設. 經濟學確立「享樂快感」作為福祉的基本形式.*** 既然幸福是感官滿足, 那麼滿足各種感官所需的「財貨goods」便成為幸福的來源. 如此,對個人而言, Th.幸福可以化約為財貨的獲取; 而追求幸福便等同於追逐盡可能多的財富.*** 於是「效用最大化」成為了 “經濟理性”的前設. 對整個社會來說, Th. 最大的產值即是最大的幸福.*** 所以,現代社會衡量政府的施政績效幾乎完全以經濟指標為判準. 但是 蘇格拉底留下名言 “寧當煩惱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另一種幸福來源於 B價值觀和德性的實踐, 稱為「實踐愉悅eudaimonic well-being」.**** 舉例:小則誠實守信,大則輕生取義, 與及諸般常見的 “利他行為”, 對行為人來說, 真的有 “效用” 嗎? 如有的話,真的可以滿足 “序數效用” 前設嗎? *** u(誠實) 和u(橙) 能否排序呢? 這種非感官性質的幸福觀點要求人們按照 “真正的自我” 去生活, 宣稱 當人們依據內心價值而行動, 並且全面投入的時候(所謂 “實踐真我”), 實踐愉悅就會油然而生. 出於對傳統經濟學「效用」理念只聚焦於A類型福祉的不滿, 近年學界力圖將其內涵擴充, 由此發展出一堆新理論: 1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Tibor Scitovky的著作《The Joyless Economy》. 該書論証 大多數生活中的快樂(ie幸福) 是無法定價的, 所以無法在市場上進行買賣. 較諸享用消費財, “內在的勞動快樂”和 “挑戰性的消費模式” 才是產生幸福的泉源. 如果幸福不能通過物質因素而得到, 那麼它就是 “無價的”. 2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相對收入」的觀點, 認為消費的關鍵因素是和周遭的人進行比較的 “相對收益”, 而不是傳統效用觀念所標示的 “絕對收益”.*** 幸福就是比旁人更有消費能力, 這復活了一百年前T. Veblen「炫耀性消費」的經典論說. Fred Hirsch《Social Limits to Growth》指出「地位性商品」的總值是限量的,即無法增加的, 因為從定義上講,一種商品之所以帶來 “地位”, 正正是由於大多數人無法獲取它.*** 真正限量的是地位, 而不是商品. Robert Frank《Luxury Fever》更激進地指出「地位性商品」不單止沒有增加社會總福祉,反而是降低了它, 因為 “炫耀者” 獲致的效用是以更多數量 “被炫耀者” 的負效用作為代價的. 結論:生產這類貨品是浪費社會資源.*** 3「展望理論」認為人們對損失的重視程度超過對等值的收益, 因此等值的兩者並不產生相等的效用. **** 這幾乎動搖了 “理性前設”(附註), 但學界決定視而不見,反正他們知道人類從未理性過. 4「捐贈效應理論」認為人們之所以喜歡某些事物僅僅是因為擁有了它!人們對相等或類近而不屬己有的事物通常無甚感覺. 吃不到的葡萄是無味的. 5「過度樂觀理論」認為人們傾向相信事件的結局對自己會更有利; 通常也會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 書中舉出兩個有趣例子:多過半數的駕駛者評估自己的技術足以列入top 20%. 沒有人在婚前評估自己會離婚,雖然明知將會有50%人這樣做. 過度樂觀對個人幸福感構成挫折, 因為現實並不那麼樂觀. 第三至五項稱為「認知偏見biases in cognition」. 〈幸福、效用與GDP〉 無可置疑地, 由物質性消費(擴及勞務)獲致的 “效用”是主觀福祉的構成要素. 根據微觀經濟學,Th.在供求平衡之際, 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與所提供的邊際效用相一致. 那麼,社會獲得的總效用 理論上可以商品和勞務的總價格(ie GDP)表述出來.**** 如此一來, GDP不失為衡量社會總體效用或福祉的有效指標. 但是,以GDP衡量總體福祉的做法除了犯上蒙蔽於A型福祉的哲學偏見之外, 還存有幾點經濟學層面的技術性偏差. a最常被提及的是 非市場交易的勞務沒有被計入GDP之內, 而這些義務性質的勞動確實提供了高效用. 甚至有人認為家庭內部生產(主婦或母親的勞務)如果貨幣化的話, 可能達到GDP的1/4至1/2. 另外還包括社會上大量的 義務慈善活動(ie義工). b最有趣的是稱作 “遺憾項目” 的事情. 在生產過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基本上是一種 “負效用”, 理應從總效用中扣除. 但有些這類社會損耗,最佳例子是交道事故, 並沒有從GDP中扣除出去. 諷刺的是, 相關的救援或醫療等補救開支反而被算入GPD之中,*** 這真的很遺憾. c最無解的是GDP只是一項總值, 不包含分配和內部變化訊息. 貧富懸殊和產業傾斜會造成的總體福祉惡化,從GDP上面看不出來. 基本上GDP是貨幣訊息,而福祉以個人考量, 兩者之間存在著結算困難. (附註)《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節錄 為了得到重要的經濟學概念,經濟學家使用了兩種理性的概念。 弱概念「核心理性 core rationality」 假設 “個人偏好” 是 完備性 和 傳遞性的。 A 完備性: 指個人在形成偏好前,已盡可能地考慮所有相關的選擇。 B 傳遞性: 指 如果個人對 x 的偏好大於 y, 對y 的偏好大於 z,那麼他對 x 的偏好必須大於 z。*** 核心理性將個人偏好描述為充份形成的 (根據完備性假設),即在當前資訊下是不會改變的; 和內部穩定的 (根據傳遞性假設),即其感受是線性有序的。兩者共同導致了「一致性」****,反映在實際做出的選擇(ie決策)行為當中。 強概念「經濟理性 economic rationality」包括了核心理性和兩個動機假設。 C物質動機: 個人行為是物質驅動的;和 D利己動機:人們都是利己的。 物質泛指所有能提供效用的物品(包括勞務), “物質驅動”意味著個人行為由獲取物品的願望所支配。 個人偏好的強弱反映物品本身的價值,而不是獲取物品的過程。**** “利己”則意味著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是行為背後的主要動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36

讀書札記161031幸福與經濟學(二) 幸福的經濟分析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10/3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1031%e5%b9%b8%e7%a6%8f%e8%88%87%e7%b6%93%e6%bf%9f%e5%ad%b8%e4%ba%8c-%e5%b9%b8%e7%a6%8f%e7%9a%84%e7%b6%93%e6%bf%9f%e5%88%86%e6%9e%90/

讀書札記161031
幸福與經濟學(二) 幸福的經濟分析
掌門執筆

〈幸福經濟學〉
「幸福Happiness」可粗分為兩種類型:
A由感官滿足獲得的快樂感覺,稱為「享樂快感hedonic well-being」.*** 這正好符合「效用」的觀念, 微觀經濟學定義「效用」為:慾望得到滿足所產生的心理效應.***

「新福利經濟學」假定 效用就算不能嚴格定量, 但必然具有清晰的 “可比性”, 並且滿足 “理性” 要求的 “傳遞律(ie. a>b and b>c => a>c)”. 這稱為「序數效用ordinal utility」.***** (註:現代經濟學聰明地揚棄了古典理論中 可定量的 “基數效用” 觀念.)
舉例:對同一個 行為人而言, 吃一個橙產生的效用u(o) 和吃蘋果的效用u(a) , 必然清楚地落在u(o) >u(a), u(o)< u(a), 或者u(o)= u(a) 三種狀態中的任何一者. 又:如果吃橙的效用高於吃蘋果, 而蘋果又高於梨子; 則萬萬不能梨子的效用高於橙. 序數效用可進一步推導出「消費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的基石概念, 對一種商品的效用可用另一種商品的效用表述出來, 從以使得 交換和市場行為獲得解讀.*** 這也是 「無差異曲綫indifference curve」 得以形成的前設. 經濟學確立「享樂快感」作為福祉的基本形式.*** 既然幸福是感官滿足, 那麼滿足各種感官所需的「財貨goods」便成為幸福的來源. 如此,對個人而言, Th.幸福可以化約為財貨的獲取; 而追求幸福便等同於追逐盡可能多的財富.*** 於是「效用最大化」成為了 “經濟理性”的前設. 對整個社會來說, Th. 最大的產值即是最大的幸福.*** 所以,現代社會衡量政府的施政績效幾乎完全以經濟指標為判準. 但是 蘇格拉底留下名言 “寧當煩惱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另一種幸福來源於 B價值觀和德性的實踐, 稱為「實踐愉悅eudaimonic well-being」.**** 舉例:小則誠實守信,大則輕生取義, 與及諸般常見的 “利他行為”, 對行為人來說, 真的有 “效用” 嗎? 如有的話,真的可以滿足 “序數效用” 前設嗎? *** u(誠實) 和u(橙) 能否排序呢? 這種非感官性質的幸福觀點要求人們按照 “真正的自我” 去生活, 宣稱 當人們依據內心價值而行動, 並且全面投入的時候(所謂 “實踐真我”), 實踐愉悅就會油然而生. 出於對傳統經濟學「效用」理念只聚焦於A類型福祉的不滿, 近年學界力圖將其內涵擴充, 由此發展出一堆新理論: 〈經濟學對happiness的探討〉 1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Tibor Scitovky的著作《The Joyless Economy》. 該書論証 大多數生活中的快樂(ie幸福) 是無法定價的, 所以無法在市場上進行買賣. 較諸享用消費財, “內在的勞動快樂”和 “挑戰性的消費模式” 才是產生幸福的泉源. 如果幸福不能通過物質因素而得到, 那麼它就是 “無價的”. 2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相對收入」的觀點, 認為消費的關鍵因素是和周遭的人進行比較的 “相對收益”, 而不是傳統效用觀念所標示的 “絕對收益”.*** 幸福就是比旁人更有消費能力, 這復活了一百年前T. Veblen「炫耀性消費」的經典論說. Fred Hirsch《Social Limits to Growth》指出「地位性商品」的總值是限量的,即無法增加的, 因為從定義上講,一種商品之所以帶來 “地位”, 正正是由於大多數人無法獲取它.*** 真正限量的是地位, 而不是商品. Robert Frank《Luxury Fever》更激進地指出「地位性商品」不單止沒有增加社會總福祉,反而是降低了它, 因為 “炫耀者” 獲致的效用是以更多數量 “被炫耀者” 的負效用作為代價的. 結論:生產這類貨品是浪費社會資源.*** 3「展望理論」認為人們對損失的重視程度超過對等值的收益, 因此等值的兩者並不產生相等的效用. **** 這幾乎動搖了 “理性前設”(附註), 但學界決定視而不見,反正他們知道人類從未理性過. 4「捐贈效應理論」認為人們之所以喜歡某些事物僅僅是因為擁有了它!人們對相等或類近而不屬己有的事物通常無甚感覺. 吃不到的葡萄是無味的. 5「過度樂觀理論」認為人們傾向相信事件的結局對自己會更有利; 通常也會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 書中舉出兩個有趣例子:多過半數的駕駛者評估自己的技術足以列入top 20%. 沒有人在婚前評估自己會離婚,雖然明知將會有50%人這樣做. 過度樂觀對個人幸福感構成挫折, 因為現實並不那麼樂觀. 第三至五項稱為「認知偏見biases in cognition」. 〈幸福、效用與GDP〉 無可置疑地, 由物質性消費(擴及勞務)獲致的 “效用”是主觀福祉的構成要素. 根據微觀經濟學,Th.在供求平衡之際, 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與所提供的邊際效用相一致. 那麼,社會獲得的總效用 理論上可以商品和勞務的總價格(ie GDP)表述出來.**** 如此一來, GDP不失為衡量社會總體效用或福祉的有效指標. 但是,以GDP衡量總體福祉的做法除了犯上蒙蔽於A型福祉的哲學偏見之外, 還存有幾點經濟學層面的技術性偏差. a最常被提及的是 非市場交易的勞務沒有被計入GDP之內, 而這些義務性質的勞動確實提供了高效用. 甚至有人認為家庭內部生產(主婦或母親的勞務)如果貨幣化的話, 可能達到GDP的1/4至1/2. 另外還包括社會上大量的 義務慈善活動(ie義工). b最有趣的是稱作 “遺憾項目” 的事情. 在生產過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基本上是一種 “負效用”, 理應從總效用中扣除. 但有些這類社會損耗,最佳例子是交道事故, 並沒有從GDP中扣除出去. 諷刺的是, 相關的救援或醫療等補救開支反而被算入GPD之中,*** 這真的很遺憾. c最無解的是GDP只是一項總值, 不包含分配和內部變化訊息. 貧富懸殊和產業傾斜造成的總體福祉惡化,從GDP上面看不出來. 基本上GDP是貨幣訊息,而福祉以個人考量, 兩者之間存在著結算困難. 《幸福與經濟學Happiness and Economics》(2002) Frey and Stutzer (附註)《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節錄 為了得到重要的經濟學概念,經濟學家使用了兩種理性的概念。 弱概念「核心理性 core rationality」 假設 “個人偏好” 是 完備性 和 傳遞性的。 A 完備性: 指個人在形成偏好前,已盡可能地考慮所有相關的選擇。 B 傳遞性: 指 如果個人對 x 的偏好大於 y, 對y 的偏好大於 z,那麼他對 x 的偏好必須大於 z。*** 核心理性將個人偏好描述為充份形成的 (根據完備性假設),即在當前資訊下是不會改變的; 和內部穩定的 (根據傳遞性假設),即其感受是線性有序的。兩者共同導致了「一致性」****,反映在實際做出的選擇(ie決策)行為當中。 強概念「經濟理性 economic rationality」包括了核心理性和兩個動機假設。 C物質動機: 個人行為是物質驅動的;和 D利己動機:人們都是利己的。 物質泛指所有能提供效用的物品(包括勞務), “物質驅動”意味著個人行為由獲取物品的願望所支配。 個人偏好的強弱反映物品本身的價值,而不是獲取物品的過程。**** “利己”則意味著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是行為背後的主要動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42

演說1612幸福與經濟學 (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12/02/%e6%bc%94%e8%aa%aa1612%e5%b9%b8%e7%a6%8f%e8%88%87%e7%b6%93%e6%bf%9f%e5%ad%b8-%e4%b8%8b/

演說1612幸福與經濟學 (下)
講者掌門

《幸福與經濟學Happiness and Economics》(2002) Frey and Stutzer

〈節錄1〉《讀書札記161123不當行為( 二)「正統經濟學」的局限》
經濟學一直被認為是所有社會科學中最科學和最堅實的學門,這大概是因為經濟學是唯一擁有「公理」的社會科學,整個學門的所有理論和研究,都是由公認的幾條「核心前提」推導出來的,就正如幾何學一般無異。此種「科學」的特質,甚至讓經濟學在所有社會科學中,獨佔對公共政策的發言權。***

在那些前提的背後,則潛藏著更為深沈的「本體論」哲學:「社會」是由同質的「個人」集結而成, 而其整體性質是由個人的屬性所決定的,**** 就如「幾何空間」由同質的「點」所構成一樣. 這些同質性的個人被指稱為「經濟理性人」, 其性格有如下述.
〈節錄2〉《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
為了得到重要的經濟學概念,經濟學家使用了兩種「理性」概念。
弱概念「核心理性 core rationality」 假設「個人偏好」是 完備性 和 傳遞性的。
A 完備性: 指個人在形成偏好前,已盡可能地考慮所有相關的選擇。
B 傳遞性: 指 如果個人對 x 的偏好大於 y, 對y 的偏好大於 z,那麼他對 x 的偏好必須大於 z。***
核心理性將個人偏好描述為充份形成的 (根據完備性假設),即在當前資訊下是不會改變的; 和內部穩定的 (根據傳遞性假設),即其感受是線性有序的。兩者共同導致了「一致性」****,反映在實際做出的選擇(ie決策)行為當中。

強概念「經濟理性 economic rationality」包括了核心理性和兩個動機假設。
C物質動機: 個人行為是物質驅動的;***和
D利己動機:人們都是為了個人利益而行動的。***
物質泛指所有能提供效用的物品(包括勞務), “物質驅動”意味著個人行為由獲取物品的願望所支配。 個人偏好的強弱反映物品本身的價值,而不是獲取物品的過程。**** “利己”則意味著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是行為背後的主要動機。

「古典經濟學」由 馬歇爾Marshall創建「效用學派」而奠定嚴密的理論基礎, 環環相扣地從前設推導出各項定理.
〈節錄3〉《SENSE隨筆130624搶掠盈餘》
經濟學表述慾望的術語為:def.「效用utility」,即 “慾望得到滿足所產生的心理效應”。***
為了工作方便,古典經濟學假設 “效用” 是人皆相同的和可以計算的,即 “同質的和可量化的” ,*** 就像貨幣一樣。

經濟學又假設,個別“行為人”的慾望構造是獨立的和穩定的,*** 稱為
「消費者偏好」 consumer preference。 用數學表示,就成為「效用函數」, 即消費物品數量 與所獲效用的關係。
舉例:行為人消費一個橙獲得2個單位效用u;消費兩個橙則獲得3u。即消費第二個橙只獲1u,這便合乎「邊際效用遞減律」。
該定律指陳:行為人消費同一單位物品所獲效用, 會隨著消費總量的增加而次遞降低.*****

一個人擁有很多某類貨品,但欠缺另類貨品, 便會尋求以 “所多” 易 “所寡” 。
Th自願性 “交易行為” 可視為行為人放棄某數量 “低邊際效用”的物品, 以換取另一數量 “高邊際效用”的他類物品。***
如此,他的總效用有所提增。 Def. 效用提增的部分為「消費者盈餘consumer surplus」。交易雙方均獲盈餘,謂之「雙贏」。
Th. 自願性交易行為提高了總體社會福利。****
這原來植基於「邊際效用遞減律」此一對人性的基本描述。*****

〈幸福的經濟分析〉
「幸福Happiness」可粗分為兩種類型:
A由感官滿足獲得的快樂感覺,稱為「享樂快感hedonic well-being」.*** 這正好吻合古典經濟學定義的「效用」.

「新福利經濟學」進一步假定 效用就算不能嚴格定量, 但必然具有清晰的 “可比性”, 並且滿足 “理性” 要求的 “傳遞律”. 這稱為「序數效用ordinal utility」.***** 現代經濟學聰明地揚棄了古典理論中可定量的 “基數效用” 觀念.
舉例:對同一 行為人而言, 吃一個橙產生的效用u(o) 和吃蘋果的效用u(a) , 必然清楚地落在u(o) >u(a), u(o)< u(a), 或者u(o)= u(a) 三種狀態中的任何一者. 又:如果吃橙的效用高於吃蘋果, 而蘋果又高於梨子; 則萬萬不能梨子的效用高於橙. 序數效用同樣可以推導出「消費者偏好」的基石概念, 對一種商品的效用可用另一種商品的效用表述出來, 從以使得 交換和市場行為獲得解讀.*** 這是 「無差異曲綫indifference curve」 得以形成的前設. 經濟學確立「享樂快感」作為福祉的基本形式.*** 既然幸福是感官滿足, 那麼滿足各種感官所需的「財貨goods」便成為幸福的來源. 如此,對個人而言, Th.幸福可以化約為財貨的獲取; 而追求幸福便等同於追逐盡可能多的財富. 於是「效用最大化」成為了 “經濟理性”的前設. 對整個社會來說, Th. 最大的產值即是最大的幸福.*** 所以,現代社會衡量政府的政績幾乎完全以經濟指標為判準. 但是 蘇格拉底留下名言 “寧當煩惱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另一種幸福來源於 B價值觀和德性的實踐, 稱為「實踐愉悅eudaimonic well-being」.**** 舉例:小則誠實守信,大則輕生取義, 與及諸般常見的 “利他行為”, 對行為人來說, 真的有 “效用” 嗎? 如有的話,真的可以滿足 “序數效用” 前設嗎? *** u(誠實) 和u(橙) 能否排序呢? 這種非感官性質的幸福觀點要求人們按照 “真正的自我” 去生活, 宣稱 當人們依據內心價值而行動, 並且全面投入的時候(所謂 “實踐真我”), 實踐愉悅就會油然而生. 出於對傳統經濟學「效用」理念只聚焦於A類型福祉的不滿, 近年學界力圖將其內涵擴充, 由此發展出一堆新理論: 1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Tibor Scitovky的著作《The Joyless Economy》. 該書論証 大多數生活中的快樂(ie幸福) 是無法定價的, 所以無法在市場上進行買賣. 較諸享用消費財, “內在的勞動快樂”和 “挑戰性的消費模式” 才是產生幸福的泉源. 如果幸福不能通過物質因素而得到, 那麼它就是 “無價的”. 2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相對收入」的觀點, 認為消費的關鍵因素是和周遭的人進行比較的 “相對收益”, 而不是傳統效用觀念所標示的 “絕對收益”.*** 幸福就是比旁人更有消費能力, 這復活了一百年前T. Veblen「炫耀性消費」的經典論說. Fred Hirsch《Social Limits to Growth》指出「地位性商品」的總值是限量的,即無法增加的, 因為從定義上講,一種商品之所以帶來 “地位”, 正正是由於大多數人無法獲取它.*** 真正限量的是地位, 而不是商品. Robert Frank《Luxury Fever》更激進地指出「地位性商品」不單止沒有增加社會總福祉,反而是降低了它, 因為 “炫耀者” 獲致的效用是以更多數量 “被炫耀者” 的負效用作為代價的. 結論:生產這類貨品是浪費社會資源.*** 3「展望理論」認為人們對損失的重視程度超過對等值的收益, 因此等值的兩者並不產生相等的效用. **** 這幾乎動搖了 “理性前設”, 但學界決定視而不見,反正他們知道人類從未理性過. 4「捐贈效應理論」認為人們之所以喜歡某些事物僅僅是因為擁有了它!人們對相等或類近而不屬己有的事物通常無甚感覺. 吃不到的葡萄是無味的. 5「過度樂觀理論」認為人們傾向相信事件的結局對自己會更有利; 通常也會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 書中舉出兩個有趣例子:多過半數的駕駛者評估自己的技術足以列入top 20%; 沒有人在婚前評估自己會離婚,雖然明知將會有50%人這樣做. 過度樂觀對個人幸福感構成挫折, 因為現實並不那麼樂觀. 第三至五項稱為「認知偏見biases in cognition」. 〈幸福、效用與GDP〉 無可置疑地, 由物質性消費(擴及勞務)獲致的 “效用”是主觀福祉的構成要素. 根據微觀經濟學,Th.在供求平衡之際, 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與所提供的邊際效用相一致. 那麼,社會獲得的總效用 理論上可以商品和勞務的總價格(ie GDP)表述出來.**** 如此一來, GDP不失為衡量社會總體效用或福祉的有效指標. 但是,以GDP衡量總體福祉的做法除了犯上蒙蔽於A型福祉的哲學偏見之外, 還存有幾點技術性偏差. a最常被提及的是 非市場交易的勞務沒有被計入GDP之內, 而這些義務性質的勞動確實提供了高效用. 甚至有人認為家庭內部生產(主婦或母親的勞務)如果貨幣化的話, 可能達到GDP的1/4至1/2. 另外還包括社會上大量的 義務慈善活動(ie義工). b最有趣的是稱作 “遺憾項目” 的事情. 在生產過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基本上是一種 “負效益”, 理應從總效益中扣除. 但有些這類社會損耗,最佳例子是交道事故, 並沒有從GDP中扣除出去. 諷刺的是, 相關的救援或醫療等補救開支反而被算入GPD之中,*** 這真的很 “遺憾”. c最無解的是GDP只是一項總值, 不包含分配和內部變化訊息. 貧富懸殊和產業傾斜造成的總體福祉惡化,從GDP上面看不出來. 基本上GDP是貨幣訊息,而福祉以個人考量, 兩者之間存在著結算困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90

民資入選發改委示範項目:華夏幸福如何玩產業新城PPP

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夏幸福)與河北固安縣共同探索的PPP模式列入國家發改委示範項目。近期國家第三批PPP示範項目中,華夏幸福固安高新區及南京溧水區產業新城項目雙雙入選。

近日在濟邦咨詢主辦的2016第五屆PPP全國高校論文競賽頒獎禮暨PPP專題研討會上,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楊硯峰詳解了華夏幸福產業新城綜合開發PPP模式。

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書峰在會上介紹,目前,華夏幸福已在全國13個省市的50多個區域布局了 產業新城,國際事業版圖也實現突破,海外產業新城相繼落 戶印尼、印度、越南和埃及。截至2016年6月,華夏幸福已經為各地產業新城累計引進簽約企業超1100家,招商引資額近2800億元,創造新增就業崗位4.2萬個。

華夏幸福是如何玩轉產業新城PPP模式?與傳統項目相比,它們有何創新?

楊硯峰介紹,華夏幸福的商業模式可以用“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來概括。相較於傳統單一的PPP模式來說,華夏幸福在產業新城的定位和設計兩個維度有創新。

“在定位方面,我們在產業新城定位在大城市周邊,一方面可以緩解城鄉差距,帶動大城市周邊的縣域發展,同時也可以緩解大城市各種人口壓力,使得城市資源進一步朝外圍釋放。”楊硯峰稱。

他表示,目前華夏幸福在產業新城建設上主要為政府提供五項服務,分別是規劃設計(產業發展規劃、城市規劃等)、土地整理、城市建設、運營服務和產業服務。

對於華夏模式和地方普通招商之間的區別,楊硯峰對此表示,嚴格來說早期確實是這樣做,但通過14年的經驗總結提煉發展後,現在產業服務是對企業從萌芽階段,到落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等等保姆式的服務。

“作為社會資本方我們為政府提供的服務,其實有硬件和軟件的部分。首先我們有設計藍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硬件,提供市政運營和產業服務體現了我們的軟件,這樣就構成了完整的產品,這樣產業新城就出現了最重要的效果,我們不會出現睡城和鬼城,因為我們會為政府提供有內涵的城市。”楊硯峰稱。

華夏幸福的利潤回報以項目增量財政收入為基礎。以固安為例,若財政收入不增加,則企業無利潤回報,縣政府不承擔債務和經營風險。華夏幸福通過市場化融資,以固安產業新城整體經營效果回收成本,獲取企業盈利,同時承擔政策、經營和債務等風險。

早在2002年,華夏幸福就以綜合開發PPP模式推動固安產業新城的發展,政企雙方用“契約精神”取代了“身份觀念”,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通過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資源要素價格的幹預,清晰界定了政府與合作企業各自的責任和利益邊界,保證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率最大化和最優化。

楊硯峰表示,固安產業新城PPP模式促進當地經濟發展。2002年固安縣財政收入1個多億元,去年財政收入達到56億元,複合增長率維持在40%左右。更為關鍵的是,通過這一PPP模式,固安縣從過去的高負債實現了近些年零負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074

幸福


話收實不收,十一月新增貸款超過七千九百億人民幣,超出預期之餘,亦比十月份為多。

而繼十月份七成半新增貸款涉及居民房貸後,十一月相關佔比仍達七成一。

數數手指,頭十一個月計,新增貸款合只已超過十一萬六千多億人民幣,仍然接近GDP兩成水平,信貸堆砌經濟,避免越砌越暢快,怪不得,打從最新經濟指標幾乎全部出爐之後,外界共識相信必「收水喉」!

認同內地經濟及其發展模式與否,人民日報頭版社論一篇詳盡中國經濟評論文章,思路清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行將閉幕,這篇文章某程度上相等於稍後的會後公佈預讀版。

整篇重點表面上重複經濟L走勢,但稍花五至十分鐘時間,不難發現,「新」字貫徹全文;
沒有權威人士表述,但內地方向離不開「新」;
包括新方位、新常態、新變化、新坐標、新認識、新理念、新方位、新實踐,跟之前廣傳習核心建立之日,改革強而有力之時極為吻合。

官媒文章基本上已正式否認中國重回世廠工廠,追求高增長舊路,事關人口老化,生產力下降,玩唔起、再者,在人均收入翻一翻的同時,沿用清耗資源模式發展經濟,以現時國際環境,全球資源肯定不夠中國用。

有關說話,到底為資源股打氣,抑或倒米,那不得而知罷。

按官方解構,來年屬於改革寶貴窗口期,一旦錯失,換來只有折磨。

簡單用「加」、「減」、「乘」,「除」,說明去舊產能,增加保障、用創新帶來的乘數效應擴大效益,並透過點定政策支援,除出新動力,說來容易,但規劃經濟模式下,內地往往逃不過要做經濟增長目標奴隸。

所以,人民日報文章最可圈可點之處在於強調新常態下耍具備定力,更引起眼球在於提出,再釘著經濟數據上落,沒有幸福之餘,發展亦難以持續,既有自我托判之感,甚至為更彈性處於增長目標埋下伏筆。

的確,若非多年來堅定不移打經濟保底旗號,我國經濟結構及信貸氾濫後遺症可能比現在簡單得多,可惜,呢個世界無「早知」呢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384

寶詠琴最幸福的時光

2017-02-16  NM

「風扇劉」劉鑾雄與風扇之緣,始於家人經營的吊扇廠,續於他跟寶詠琴親手創立的愛美高。大劉與寶詠琴七七年結婚,九二年離婚,兩人捱生捱死做廠,是寶詠琴最幸福的時光。但事業上真正令大劉成功發圍的,卻非單靠外銷風扇到海外,而是因緣際會下,發現金融財技才是進身超級富豪的「王道」!有股壇狙擊手之稱的大劉,第一槍射向了自己公司。

年少時的大劉,在加拿大畢業回港後,初期在老父的友聯岳記吊扇廠幫手。甚有己見的他在替家族打工時,已曾提出把風扇銷往北美洲,但遭到家族成員反對而告吹。大劉決意與寶詠琴「走出去」,二人雖然身無長物,但仍然敢於脫離劉家並在尖沙咀自設貿易公司,及後在七八年聯同他們的創業夥伴梁英偉,於黃竹坑信誠工業大廈一樓開廠,成立心血「愛美高」。此舉惹怒了劉氏家族,認為兩人在外邊搞私幫,更一度出手逼原料供應商,停止供應製造風扇的鋼材予愛美高。

劉家封殺 外母出手

兩公婆遭劉家封殺,卻得到寶詠琴媽媽、亦即大劉外母鍾全英出手相助。與劉家唱反調的她,曾將自住物業筲箕灣樂群大廈,多次抵押科水給他倆,令大劉創業夢想得以實現。「做廠房係我兩個最開心嘅時候。」寶詠琴生前曾以幸福時光形容這段白手興家的日子,兩公婆更會在早上七時前結伴揸跑車上班,甜蜜地「捱世界」。長袖善舞的寶詠琴當時主力對外,而大劉不喜應酬,就落手落腳搞好工廠運作。當時市面上還有金風電器及蜆殼牌等名牌,愛美高能突圍而出,正因能配合時勢。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政府號召節約能源,風扇成為冷氣機的替代品,令愛美高生產的風扇在美加大受歡迎,生意源源不絕,成本只需三十美元的風扇更一度賣一百美元。其出產之吊扇外形帶濃濃懷舊味道,成功由日用品昇華至家居裝飾的層次,受外國人大力追捧。

狙擊第一槍 對準愛美高

愛美高除了是劉鑾雄兩夫婦的心血結晶,架構上也是他與梁英偉的半壁江山。梁英偉的第一桶金始於七五年恒指大跌時,大手掃入電話公司股權得以賺大錢,他跟劉各佔公司一半股權,可算是合作愉快。 食住大好形勢,愛美高於八三年上市,並獲得李嘉誠賞識成為基礎投資者。而隨着工業股熱潮,上市後半年公司股價被炒高上四元。愛美高搞得有聲有色之時,大劉開始洞悉實業之重也不及股票回報來得快,早於開拓歐美吊扇市場期間,大劉已留意到美國國債「秀色可餐」;及後他跟梁英偉因吸納煤氣股份(3)投資出現分歧。八五年二月大劉決定退下火線,把手上兩成股份以每股1.54元賣給數個基金,套現一億元,其後和寶詠琴辭任董事,由梁英偉接任愛美高主席。梁英偉主政愛美高後,公司不停面對港元匯價上升及產品滯銷等問題,結果股價半年內由四元高位跌至九毫子左右。此時劉鑾雄出手狙擊,開始吸納愛美高股份,並在半年後即八五年八月,從基金手上購回股權。此役令梁氏一派四名董事辭職,大劉正式重返愛美高執掌大權。大劉第一場狙擊戰,在一買一賣下賺大錢之餘,亦奪回自己公司,由此發現進身超級富豪的股壇契機!

撰文:財經組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