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沒這家台商 露華濃會斷貨兩個月

2014-02-17  TCW  
 

 

一開年,國際化妝品品牌大廠露華濃(Revlon)、歐萊雅(L'Oreal)旗下卡尼爾陸續退出中國市場,為這兩家代工的彩妝製造商太和集團本應擔憂不已,沒想到總經理郭靖凱卻一點也不擔心。因為這家亞太彩妝製造業龍頭,早於兩年前,將代工重心,從國際品牌轉移至中國本土品牌。

二十年前,郭靖凱看到中國低價代工優勢,把位在高雄大發工業區的工廠,全數搬遷到中國上海,當時的產能規模僅次於義大利的瑩特麗(Intercos)。二○○九年,太和集團在上海松江擴充二廠,擁有露凡西與麗鑫生技兩家化妝品公司,不僅成了台商產能規模最大,還小贏瑩特麗,成為亞太彩妝製造業龍頭。

太和集團每年生產出來的睫毛膏、口紅、唇油、眼影、粉餅、腮紅等彩妝產品,供露華濃、歐萊雅、雅芳(Avon)、博姿(Boots)等大品牌銷售。少了太和集團,露華濃「粉」系列產品,會斷貨兩個月,博姿一年耶誕節的營收,可能會少了一半。

敢變革!燒近半股本研發不脫妝產品

想要成為國際化妝品品牌大廠的代工廠,或許不難,但要讓國際大廠「倚賴」,還要牢牢的「黏」住,不是件容易的事。敢與捨,是太和集團「黏」住客戶的兩大絕招。

為了控制產品的質量,太和集團比同業敢砸錢,以一二.五%的股本,約新台幣三千萬元建立七間實驗室,取得中國化妝品製造業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唯二認證書的其中一張。

他們還以新台幣近億元請來雅詩蘭黛(Estee Lauder)前研發主管、曾是法國化妝品協會的主席當研發顧問,以符合國際化妝品大廠的需要,光顧問費約佔年營收一%。有同業笑他傻,「沒有他,我們得不到想要的品質,魚與熊掌要有取捨,」郭靖凱說。

太和集團一路走來,歷經過兩次轉捩點,才能躍居龍頭。第一次是在二○○○年,第二次是在二○○六年,將每一次的捨,轉換成下一次的得。

二○○○年時,它決定擺脫利潤較低的彩妝禮品市場,放棄傑西潘尼(JCPenney)、沃爾瑪( Wal-Mart)等知名客戶,改走國際化妝品大廠代工路線,營收一度掉了近兩成。二○○六年,大膽引進烤粉技術,才讓他們的代工技術被歐美、日韓的大廠看見,甚至成為共同研發的夥伴。

烤粉技術為什麼重要?化妝的人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只要天熱或是氣候乾燥,臉上的妝很容易糊掉,或是不容易上妝。烤粉最大的作用,就是讓「粉」類的產品,可以服貼在臉上,不易脫妝,還有薄透感。而該技術的難度,在於生產過程中,水、油比例的掌握,「油跟水比例沒算好,會出現分層或分離的現象,做出來的產品不能賣,」必延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吳勝豐說。

但當時,全球只有義大利的彩妝製造廠有這項技術,且價格很高,太和即決定全力朝此進軍,不但跟義大利買下專利配方、生產設備,還燒掉近一半的股本,花費一年才摸索到量產的訣竅。

拚量產!交貨期減半,獲中國大單

這是該集團的轉捩點,尤其金融海嘯時,女性對化妝品消費支出縮水,轉用價格較便宜的品牌,譬如露華濃就在那五年內股價上漲九倍,太和集團提供的烤粉技術即是其業績大發的功臣之一。

這項技術也吸引韓、日的大型化妝品業者使用其產品。接下來,太和集團還想把跟義大利廠交貨的四到六個月時間,縮短到兩個月內。跟國際大廠往來的成績單,成了該集團進軍中國市場的入場券。二○一二年,中國化妝品協會評定,太和集團是中國前四大製造商中,唯一的台商。

在國際化妝品大廠退出中國市場時,中國本土品牌抓到成長縫隙,中國最大的化妝品公司百雀靈,今年預計營收將達人民幣五十億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五十億元),提前在二○一三年第四季與太和簽約下單。目前中國前十大化妝品品牌中,就有一半是太和集團的客戶。 但中國市場夠大,競爭也激烈。瑩特麗和韓國的Cosmax就緊咬著太和不放,論集團規模、產品種類、研發技術,甚至是客戶,都是讓太和不能掉以輕心的對手。

「中國市場很大,陷阱很多,只要一個環節出錯,都有可能讓公司的營運陷入困境,」富蘭德林諮詢公司總經理劉芳榮說。台灣化妝品GMP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鍾興春則提醒,太和集團在中國的規模不小,必須處處小心,才不會因為中國極力扶植本地化妝品製造廠,成了別人的墊腳石。

因懂得捨去眼前的「小利」,花大錢研發與建構標準實驗室,才夠資格成為國際化妝品大廠的合作夥伴,這也是其過去三年裡,能達到平均年營收成長率約三成、毛利率約二五%到三○%成績單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86

露華濃何以敗走中國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406/t20140626_605949.htm
「2013年最後一天,塗上一支心愛的唇膏,Kiss good bye!」一句平淡而略顯傷感的話,老牌化妝品企業露華濃對中國市場做最後的告別。由於銷售業績的下滑,2014年露華濃將全面退出其在中國的業務,而銷售下滑的原因則被歸咎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品牌進入或退出一個市場,是企業基於自身狀況做出的戰略抉擇,本屬正常的經營行為。但作為一家在美國頗有歷史和口碑的化妝品企業,又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品牌,露華濃眼下的敗退,難免會被各方解讀。畢竟,在中國日化市場,跨國巨頭將客場打成主場的情形已持續太久,些許的變動都會引發更深的聯想。

  在美國,露華濃一直是最受追捧的彩妝品牌之一,其創始人在上世紀30年代提出的營銷哲學—「我們生產的是口紅,但我們出售的是希望」—至今仍被化妝品營銷界奉為至寶,其感性營銷入選哈佛商學院經典營銷案例。但1996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後,這個品牌除起了個漂亮貼切的中文名字外,經營方面無一亮點,低調到了被市場遺忘的角落。

  投入不足

  「露華濃」三字出自李白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單從中文翻譯來看,露華濃在眾多外資品牌中可謂出類拔萃。露華濃總部也一直聲稱重視中國市場,但其17年在華歷史卻偏偏顯示,公司從未把中國市場擺在應有的戰略位置。

  1999年,露華濃在電視上投放了一隻不褪色唇膏的廣告,風靡中國,強勢拉動了單品銷量,而這也是品牌在中國電視媒體上投放的唯一一則廣告。即便是互聯網強勢的今天,電視媒體依然是最強勢的廣告途徑,成為各大化妝品牌的必爭之地。2013年尼爾森的最新調查顯示,要打開品牌知名度,在目前電視依然是比較有效的渠道。而露華濃總部出於成本考慮,早在15年前就放棄了電視廣告的投放,幾乎等於放棄了拓展市場的大好機會。

  另外,17年中,露華濃並沒有挑選一位中國代言人,而是一直延用全球統一的形象代言人,而這些代言人在其目標消費群體中的知名度並不高,根本無法傳達其品牌內涵。露華濃在中國的櫃檯和包裝甚至都完全照搬美國的設計,絲毫沒有入鄉隨俗的意思,更不用說量身訂製。

  在經營管理上,露華濃亦是如此。從1996年進入中國到2000年7月,不僅虧損數幾千萬元,且頻繁換帥,5年4任CEO導致公司不可能有長期的經營策略。當時,露華濃中國的高層管理人員幾乎都是外籍人士,有時甚至需要總經理坐鎮香港地區,遙控指揮。公司無視中國市場的多樣性,在全國採用同一套銷售策略,完全複製在上海的銷售模式。

  此後,從安利中國公司出走的錢港基臨危授命,出任露華濃中國第五任CEO,這位「扭虧高手」憑藉其在直銷品牌安利中國的經驗,對露華濃中國進行激進的改革,半年後扭虧為盈,打造出露華濃在中國市場僅有的一波小高潮。不過隨著2003年錢港基的離職,露華濃總部對中國市場的戰略佈置依然沒有改變,完全陷入低調,而低調對快消品品牌來說等同於放棄。

  定位不清

  分析露華濃中國的經營歷史,無法淡化錢港基在其中的作為。他在露華濃的任期僅有3年,而他離開安利中國時恰恰簽有協議:3年內不能服務其他直銷公司,離開露華濃後,他加盟的又是一家直銷品牌天獅。

  我們無法猜測,他對露華濃是否有過長期的品牌規劃;我們更無法假設,如果他繼續留任,能否再創佳績,徹底改變露華濃的命運。但從長期發展來看,錢港基當年源自運營直銷品牌的強勢營銷,給露華濃今日的敗走中國市場埋下了隱患。

  露華濃在中國市場一直未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在美國,露華濃是大眾消費品,最常出現在超市的開放式貨架上,因性價比頗高而受消費者喜歡。進入中國伊始,露華濃定位於高端商場品牌,當時的中國的彩妝市場處於初始培育期,但從公司的運作來看,並沒有做相應的品牌營銷。

  錢港基出任後,著眼於短期的財務改善,卻沒有展開基礎的品牌定位和渠道建設。2002年露華濃確立新的定位—從中年成熟女性產品向年輕人群拓展;由彩妝轉向護膚品。可惜,錢港基並沒有完成這一定位轉型就離開,公司再次進入「無策略期」。

  露華濃品牌從高端下行,但價格上與定位大眾的美寶蓮相比又毫無優勢。不清晰的定位,再加上一直理不清的銷售渠道,這種半吊子的品牌轉型使其在商場專櫃和專營店都被邊緣化。從某種意義而言,露華濃從未擠入主流,如今的退出也在情理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