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AIA & AIG (二)----事實與偏見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887

巴黎:


最近AIA的上市,一些分析員的言論非常奇妙,他們說,AIA上市隻資的錢不是用於發展,而是AIG還債,然下之意是AIA沒有發展前景。

這些說法我認為全屬不合格的偏見。

這一次集資全為舊股,但是我認為,新舊股也沒有關系,最重要是原則。

市場買賣,永遠有兩方面,有人看好,有人看淡,看淡的人有很多原因,可能賺夠,可能等急錢,可能想要做其它的事。而買入的那方,必定是看好!

今次AIG賣AIA主因正是被聯邦政府迫還錢而賣,但如果聯邦政府不迫還錢,AIG會不會賣呢?那要看兩個東西:

1. 聯邦政府每年要收的利息 X 有多少;
2. AIA能每年要賺的 Y有多少。

如果聯邦債收10%,AIA賺15%,若作價不理想,有傻佬會賣嗎?

第 二點是,假如AIG無法不賣AIA,但賣了2/3已足夠付清聯邦債,餘下仍然是AIA大股東,AIG會不發展AIA、而讓生金蛋的雞自生自滅嗎?    又買入的眾大基金的小股東,個個都要賺錢,他們會肯過你嗎?你不做,若是好野,他們就要埋你AIG個份,這是非常明顯的道理,說不是發展的分析員,只要能 切身處地想一想,便會明白。

第三點是,這些分析員,可能連AIA資產負債表也沒有看一眼:

                       2007   2008   2009  2010
稅後盈利       2.58B     -0.032  2.4    2.87(估計)
現金               2.6B     4.2B    3.4B   3.22B

直至2010年5月31日止,AIA的US$16.5B資產淨值中包含了US$3.22B的現金或等值項目,約為250億港元,由2007海嘯前的US$2.58B盈利,至2010估計的US$2.87B上升約11%,這筆存在AIA內的現金不正是為發展所用的嗎?

偏見人人也會有,我們亦不是別人肚裡的蟲,所以不要隨意估計別人的想法,而最客觀的分析當然就是要閱讀資料和事實,並和對方的言行夾一夾,那就差不了多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87

我是如何計算AIG的價值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959

巴黎:

一年前我曾經說過AIG會有一個大的Bonus,我試以今天的數字回到從前看看:

30/9/2010有一批買了Accumulator 債券者要被強制轉股  原債券值是US$5,880m,但現只能轉到 7.737M股,每股高達@760元,所以blog友千萬不要玩衍生工具,無論是買或賣的任何一方。

                                                股本值 US$M       股數                每股
1.原來股東                                      3,487          135.116            @25
2. I kill u later 債券轉首通股          5,880               7.737           @760
3. 聯邦優先股-C系 轉首通股        23,000          562.868           @40.86
                                                    -----------        ----------         -----------
as at 28-10-2010                           32,367          705.721              @45.86


買AIG時的構思

上篇我已經說出AIA、ALICO、南山有US8.7B的隱藏帳值,而早半年,AIA若賣給保誠就有多出現在US5B利潤,因此,原本巴黎這個少股東的每股資產值是可以不止@45.86。

AIA買賣給保誠:
(US32.367B + 隱藏利潤US8.7B+ US$5B) 除以 705.721M股數  = US$65.2/股;

AIA公開上市:
(US32.367B + 隱藏利潤US8.7B)               除以 705.721M股數  = US$58.2/股。


未來的進程
不過我們非常不夠運,AIA賣不到給保誠,還不止,在AIA未上市前,聯邦政府便先定下所有的優先股E及F系的$48.98B總金額的轉換價,以上市前帳面值@45轉成普通股如下,我們的Bonus,就此判了死刑。

                                                    股本值 US$M       股數                每股
轉股前                                          32,367          705.721              @45.86
優先債轉成普通股                      48.983         1092.1                  @45
                                                   -----------       ------------           ---------
                                                      81,350        1797.821               @45.24
AIA上市                                         8,700
                                                    ---------
上市完畢、還錢完畢                  90,000         1791.821                  @50.

不過聯邦聯政也送了一個禮給原來及原Acummulator債轉股的共142.85M股的股東,每二股將獲一個以$45元認購的十年Warrant。每個Warrant以$41市價約值$12元。

約以現價41元計,又減除6元的warrant值= 實付$35,即是$50元的7折。

以下是變賣資產後AIG的未來利潤:

1. General Insurance  =  3.8B
2. Domestic Life        =   4.2B
3. Financial Service  =    0.2B
4. Other operation     =    0.9B
                                     --------
                                       9.1B
AIA 1/3盈利                  0.9B
                                     -------
                                      10B
減利息:                       2.7B*
                                    --------
                                      7.3B

ROI=  11%, P/E = 8.6倍,資本比約為13%

結論補充

單從AIA與AIG的P/E或ROI計算,兩者分別不大,以盈利看,AIA的穩定性可能佔優,另一方面即使AIG的股本大增,但AIA的資本比仍然大大高於AIG,有17.3%。

最 後,我並不同意CKM001君對AIA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的說法,AIA只是AIG的一個資產,某一方面想,它們的親密性和美國銀行持有建設銀行股票有 所分別,但是另一方面看,AIA並沒有涉及任何AIG的CDS或ABC,它從來都只忠於其自身的本業,就等同美銀改變不了建設銀行的既有商業模式。

巴黎不會在此出買、賣、轉股的建議,所有我的分析,都只是有興趣深入研究的Blog友的開始。





*股本大增後可能利息會因評級上升而下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03

錢多貨少,就是咁簡單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013

巴黎:

巴黎今天想談一談宏觀經濟,有Blog友可能會說:"巴黎不是說過不談宏觀經濟嗎?"

每件事情的發生,總有理由,巴黎不談圖表、不談宏觀經濟。是因為這些人是要去研究同一時間的種種複雜因素相互出現的可能、和它的相互影響的結果。那是一個2的N次方的問題,研究它、或以為昨天的圖就是明天、只會徒勞無功。

而今天我說的是2的零次方,其答案是一,是一定個一。

我時常希望Blog友能從我的Blog得到激發,所以今天我會言重小小刺激閣下,我說很多人到今天仍不知道什麼叫做"錢"。

"錢"只是一張紙,它的價值取決在它背後的信用,它的信用的來源有很多方面,而其中一個就是那個國家的產出---------產出者,貨物也!

最近我們聽到很多投資專家說"量化寬松"等等的專業名詞,我認為閣下大可以不需理會他們的解說,因為他們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說得太複習,說一大輪A影響B,B影響C...云云,然後乜乜物物物,又回到2的N次方。

我 的就很簡單,我是以微觀看宏觀,所以道理不會高深,同時亦很有說服力。如果一個銀號,貨倉只有100兩黃金(或100件任何的貨品),一張原來錢票換一 兩,現在銀號從原本一百張的發行,增加至二百張,那麼現在同一兩黃金,就要兩張銀票,原本的黃金(或貨品)仍是那一舊,但那張"銀"的紙,就不能比舊的那 張更有轉換能力了。

現在有6千億美元的新的"紙"流入市場,原來的"紙"的持有者的轉換力就被大幅沖淡。

我們投資人要怎樣做呢?

一如企業在未有盈利增長的情形下,以低價大發股票,原有股東的股東權益只有一條路-----被大幅沖淡。假如你是這企業的股東,在這低價配股時候,保護你的帳面的權益不被沖淡,只有一條路-----認購、越多越好。

而在大量新銀"紙"的流通下,亦只有一條路可以保護你的財富物不被沖淡-----買貨、越多越好。如果你問我買什麼貨才對,我認為你仍然未有參透"錢多貨少"的說話,我不是說要買貨少的貨嗎?

你認為市場上既長期賺錢、又便宜、又穩固的企業難找,還是賺錢但股價已很貴的企業難找呢?

不要見貨就買,花點時間做基本的分析吧,天助自助者,我也幫不到閣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81

春花秋月何時了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046

巴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

李煜何人?南唐之皇帝,被宋太祖趙匡胤捉了。相傳趙匡胤看到這一詞之後,決定不殺李煜。為何?因為這篇詞正正暴露一個狗皇帝的特質----只懷念自已的過去享樂,一點忠臣、百姓、後悔的思念也沒有,這樣的一個沒長進的人,還會怕他有能力做反嗎?

李煜是一個非常天材的詞人,一個狗皇帝的貪心怕死的內心,也可以寫得如此美麗。然而李之所以成為狗皇帝,只因他做他能力以外的工作----皇帝。

但一些投資人可能較李煜更糟糕,李煜不做專業詞人而做皇帝,只因為他沒有得選擇,一出世便已經決定。然而我在Blog內卻看到一些專業的會計師,居然放棄自已多年的專業,以投機的角度論投資,言談之間還有意無意眨低基礎的分析,曲線眨低自已的專業。

很多專業人,不論是否會計師、乜師物師也好,並不明白一個顯淺的道理,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一個奧運金牌選手,進入另一個領域,他只會是一個小學生,爛鐵牌也會拿不到,因為他不再有任何的優勢。

像我們這些只懂數字的人,若離開數字,進入投機,以圖表、市場、反智方法買股票,我們和一個街市婆並沒有分別,我們的說話不會較街市婆更有說服力,見解不能較街市婆更獨道。

此為自知之明!

為何專業人也會反其道而行?

答案很客易在歷代昏君找到----遠賢臣、親小人!

賢臣是誰?

賢臣可不是我,而是閣下自已的腦袋。

離棄自已的專業,就是離棄自已最聰明、最有智識的賢臣,沒有賢臣保護你,那些口甜舌滑的小人就能親近你,使你成為狗狗投機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82

不要花一分鐘去改變不同看法的別人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060

巴黎:

CKM001、林奇、味皇君說寫Blog希望教化一些入"市"未深的散戶,我從來沒有他們偉大的打算。

因為我相信巴菲特的一句:"他的財富是要建立在別人的愚蠢身上"。

而我認為不見棺材的人是不會掉眼淚。

但話雖然如此,我絕不會在自已的Blog內胡扯、說假,我還是會很小心寫有關股票的價值的研究,如果他們不聽忠言,我還是很高興的。以下是我的一個經歷。

前一陣子,有一"年青人"貼了一個回文,建議我應止蝕超大,我回應說對他沒有可說的話。"年青人"不服氣,繼續貼他的認為止蝕的行動,最後我Delete了他的貼,他是我Delete 回貼的第一個。

Delete文的大概是----我說他叫人做任何行動前,自已要有勇氣先行動。他衝動地說與我對睹三球。

我從年青人的大隻廣的行為悟出一個道理,我也不應再發表自已的買賣,因此我不會再說我自已有沒有依從這個年青人的建議已沽清止蝕,或是我再重注加碼在超大的身上。但我會說,即使Graham番生,隨口一句,我也不會聽,年青人未免對他自已自視過高。

這個年青人是我的反面教材。

我不方便再說自已手上的盆。但我有一個細叔,有幾千萬股超大,已持有8年以上。年青人若想對睹,其實很容易,在市場沽空超大,那麼你就是和買入的人對睹。

有你的沽空,我細叔又多些機會累積,那真是各取所需,兩家也快樂呢!

前陣子我看到逍遙君與一個叫人"不要死牛"的Blog主的對話,我認為二人是牛頭不搭馬咀,要那Blog主公告組合是不能證明什麼,可況有我呢個八府巡案在,任何雕蟲小技,也很易穿煲,Blog主見過鬼還會來嗎?

其實那Blog主既然批評別人的組合,證明他自已是對,是何以很簡單的,沽空所說的別人持有的傻股,然後Post收條到Blog站。

那麼,即使Blog主看錯,我還是配服他的勇氣及言行的一致,雖然這個可能性微乎其微。

否則,止蝕,隨口說就話賺50%,講之麻。


p/s: 叫人不要死牛,從歷史看,必定會令原本可以賺錢的人最終輸錢。看到這些不幸的散戶,有時的確是有點無奈。但是連這些愚昧的建議也分不清而相信,輸錢真是活該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11

對思捷的憂慮 巴黎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9210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147

巴黎:

思捷的管理層在今年改變很多,其中最使我憂慮的有三點,我是從它的年報的研究發現。有一些是穩性,有一些卻是非常明顯。

之前我在Blog內談過一些透過會計制度去引領員工達到令公司賺錢、或破產,這很易了解,例如,如果你公司的制度是打爛一個電腦獎一萬元,明天保證你公司所有電腦都報消,員工不會問你點解,他們只會跟隨現有的制度下最高的要求,想著出最多的薪水。

新 一年的思捷財務列出數字的方式改變了,令我非常憂慮,過去舊的財務總管,只把公司公為兩個部門,一為零售、一為批發(Franchise),因此任何費用 都各有其主。這種分攤費用方式,先不說有否在攤分時不公平,好處是任何一筆費用,若部門不想入自已的數,他們就會積極地控制它。可是,新來的會計總管,卻 在今年起了一個中央支援部,把大筆費用撥於其中,這個部門並沒有收入,只有支出,那麼,誰人負責呢?!行政部嗎?零售和批發兩個部門,必定樂意見到,他們 一定大使呀公的錢,那行政部又以什麼理由阻止他們的要錢呢?他能決定那些合理,那些不合理嗎?這真的另一種共產主義的大浪費的隱憂!

第二點是今年的應收帳流轉日減短了,應收帳流轉日是代表企業賣貨給客人的貨,可拖的收數日子,那新來的會計在年報內說改善(縮短)了。但是在思捷的身上,縮短流轉日,是制造了2009年三季之後業績的災難!!

我 以前打工有一個經驗,我的公司有幾十間外發工廠,他們缺少資金,我們就賣原材料給那些外發工廠,然後他們就賣回制成品給我們。為什麼不簡單一點,只供應材 料,然後給他們加工費呢?因為如果那些物料不賣斷,他們就會大手亂用,增加浪費。雖然理論成品貨值 ---減---物料值 = 加工費用,實際兩者相差的浪費是非常驚人。

我們公司名義是有一大筆應收帳(賣物料給工廠),實質那些應收帳就是原材料存貨帳。有時我們也 會直接借錢給他們買原料,我自已認為這不是借款應收帳,而也應是原料存貨帳,而我的工作就是,每一次我們為那一張單借錢給工廠買材料後,就必定在一定時間 內到訪那工廠看看那些錢是否真的變成原料。

有時我發現一些工廠的應收帳很大,原來是因為客人要延遲貨期,所以那些原成品就積在工廠內,想賺錢的工廠是希望快些找原料數給你,而你又快些找貨數給他。

這個例子和思捷的批發應收帳有可關系,我想說什麼呢?!

思 捷利用批發戶,繳他們的租金、人工、減低自已直接零售的風險,而所謂應收帳,實際就是思捷自已的成品倉存值。每個批發戶和錢是沒有仇,假如思捷的貨是好 賣,有賺的話,它們一定會向思捷取貨,賣出的貨到期後一定會找數。現在思捷不但不在市場變化不定時穩定這些批發戶,反而是收緊他們。老實說,收緊這些所謂 應收帳,實際就是縮減自已的存貨,並在批發戶未賣出存貨給消費者前收錢,有這樣的道理嗎?如果以對手H&M仍然在毆洲銷貨良好,那麼思捷在第三季 開始勁跌的原因,一就是那些設計有問題,不受市場歡迎、一就是因為收緊自已寄存在批發戶的倉庫量,即應收帳,兩種都是錯誤的策略!!相反,因應收帳(倉存 量)減少,回籠所得的現金,遠遠不及關閉批發戶的支出和撥備。

我懷疑這個會計熟不熟成衣行業,有沒有親身走訪每一間批發戶,看看假如他們即使是遲找數,是因為自已的貨不好賣,或是其它原因!(況且事實也沒有遲找數呢!)


第三個令我非常失望是那會計處理收購大陸的業務的入數方法,我認為是荒唐到極!
思捷原佔49%,他投入了522M,現在整間大陸的資產約為1,065M,思捷再付出3,880M收購華潤的51%,思捷共付出4402M,理論Goodwill應大約是:

前後總支出 - 現在資產值 = 無形商譽
4402M        -  1065M        = 3,337M

但 是這個會計居然自已認定51%的大陸業務的價值就是收購價= 3880M,自已以前的49%的價值就應按比例增大至3,700M.。因些就產生了另一個無形資產3200M的特別盈利了。(實際沒有那麼多,但原理一 樣)。我的天,如果你用一千億收購51%,咁你米在原有的49%賺多了一千億?!咁米愈白癡,愈爽手就愈賺錢?!

所以今年的盈利的數字是一個Bull Shit,這個Bull Shit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因為他是Bull Shit,而是主席接受了這個會計的入數法,因為他是最終得益者,他今年的花紅因為有這個粉飾而大升,他會興高采烈地贊賞這會計而不是檢討這制度。

業務下跌不重要,制造錯誤的制度、引致用錯誤的策略,才令企業的價值流失!

一千個買入的理由,不及一個賣出的原因。

說過不會再揭露自已買或賣的策略,所以我希望有心研究思捷的朋友,運用自已的智慧,在這篇文上再深入分析,或者你會有更多發現,結果認為思捷還是可以,也可能認為可能會更壞,而這些都可能只在管理層一念之間,我們密切留意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23

事實、感覺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074

巴黎:

Anthony Bolton波頓是反向投資的大師,喜歡在投資主流中逆向行事。在28年的投資生涯中,他所管理的基金以每年20%增長,若在開始時投資1000元,今年可以獲得15萬元,被譽為「歐洲股神」。

   股票的價位是買賣雙方力量的平衡點,一個略高於大部分買家願意買入和略低於專家願意賣出的價位。而這個價位是受著眾多市場因素和小道消息,甚至是大戶操縱等因素所影響。

 

  所以若從長短線投資角度分析,長遠而言,股市是會真正反映企業真正價值的;但短期來說,它只是反映投資者願意購買該企業的價格,與她真正的價值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前者是現實,後者是感覺。若股市是完全反映真實的話,便沒有很多人來做買賣了;但若股市完全單憑感覺行事的話,很快便因泡沫爆破而完蛋了。

   股市是在真正現實市況和投資者感覺中遊走。

   當所有人都說這隻股票抵買時,就有可能是錯了。反之,當所有人都說那隻股票毫無意義時,她就可能是波頓下一個投資對象了。

  即如競猜選美會冠軍美女,投票的人若投票給自己認為漂亮的美女的話,他的中獎機會肯定比投票給評審也認同的對象低。

   不過,有趣的是,甚麼價格才是最合理?

   波頓以自己渡假購物時的經驗解說,例如當他想買入一貨品時,小販很自然開一個價,他亦本能地殺它3/4,為原價1/4的價位。若此時小販立刻說成交,把貨品賣給他時,他會感到失望,甚至認為自己給騙了,付出的價錢太高了。

   買賣股票情況也頗為相似,例如投資者看好一隻股票,但股價要20元,他預計當股價下跌至15元會買入。但當股價真的下跌至15元時,該投資者卻有點猶豫,15元是否真的是低價呢?她還會再下跌嗎?

   這是人性。投資者只愛買入股價向上衝的股票,甚至不計價而買入;卻絕少買入股價向下跌的股票,即使價位吸引。

   要做到投資成功,建立一個健康而安全,進取而成功的投資組合是非常重要的。

   股神巴菲特說︰「全美國最有錢的那些人,不是靠投資幾十家公司的股票而成功的,他們靠找出一家優秀企業而賺大錢。投資者要有把10%以上的資金投資在一隻股票上的勇氣。」

   選擇股票是投資成敗的重點,卻不是成功的關鍵。關鍵是建立一個投資組合。


Source from :

http://columns.etnet.com.hk/column/index.php/wealth/investment/27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24

如果你是一個大老板......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090

巴黎:

你不應輕視一些人的相反意見,以下是從維斯Blog站轉的一篇有關超大的文章。

沒有先入為主,不應和錢有仇,我們現在必須就和Blog友逐點逐點去偵察這一個案件。

農業龐氏騙局
Shaitan | 25th Feb 2010 | 港事         | (443 Reads)
有 這樣的一所上市公司,上市十年以來,淨利潤加起來138億元,
但總共只派了13億股息,從上市到現在,發行過四次新股,共融資43億。表面上公司保留了絕 大部分利潤作發展,直到現在,公司從未上市時的一億市值,升到現在的160億市值!你可能會問,這是類似騰訊的科技股?不是,這是一隻農業股,你又可能會 問,既然共集資了43億,只共派息13億,太易做了,怎知盤數的真假?大股東有否高位減持走佬?答案是有,大股東多年來從持有百分之五十多減到二十多,總 共套現了十四億!噢!即是說,如果條數是假,大股東早已勁賺十多倍變成十多億富豪。

再看清楚,總共集資43億,但現在變成了總資產 160億市值,這是做甚麼的?利潤率為何如此高?是的,他們的毛利長期保持70%,淨利長期保持50%!不是科技股怎可能如此?這是一集農業股,多年來保 留的利潤用來做甚麼?發展業務?如何發展?原來多年來,支付了70多億元為五十多萬畝的農田作基礎建設,經折舊後,現在仍值50多億,另多支付了40多億 作長期土地租賃費,上次業績公佈時,他們聲稱有生物資產27億。

以上所說的"數字",大體都是對,但是如果我是法官,我是只聽到一個指控人說了一大篇數字,還未有第三者的數字比較第一間的數字,就下了判斷,這些數字和騙局有何幹呢?!


我只知道,不論誰為這家公司做審計,核數師們第一不會懂得看他們是否真有五十多萬畝土地,

五十萬畝的士地大約有分佈在33個基地,可以以目視法把每一個基地以車子走一敞,並且拿有關文件到國土局走一敞,當然這方面核數師必須找行內的專業人辦理,辦理後核數師再細心研究。核數師是不須要每樣事情都是專家,例如,波音飛機廠內很多高科技,核數師也是不懂的。

是二由於向農民租地不會有增值稅問題,所以亦不會有統一增值稅發票供核對,三是他們不會懂得看農地基建值多少錢,

如果這是一個不合法的運作,這就是一個逃稅的指控,我不知道農地財產權租出給第三者是否不用開增值稅發
票,第二點是,如果不用付稅的做法是對,那麼一紙合約就是有法可依的文件了,這有什麼的困難呢?那筆者的看法是因為農民不開稅票,所以什麼文件也沒有,所以什麼紀錄也沒有。

另外如果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的確不會知農地基建值多小錢,但是現在有一個叫"市場"的東西,是嗎?那筆者自已可能是真的不知,但並不代表核數師不懂呢?


四,是他們不會懂得看地上生物資產值多少錢。似乎所有數字都充滿問號。
這個說法和第一點想法都是相同,但我可以補充一些,即使有第三者專家(以超大的就是仲量行)說那些生物資產有幾多價值,我們還須要有一些數字比較,例如生物資產必須能長出生物,所有那些資產的價值必須和它的銷售量成正比。這方面超大是肯定的。

直 到現在,似乎若是龐氏騙局,這個局真的很容易操作,原股東早已發大達,這個故事能技撐多久,簡直是干卿何事,以筆者的經驗,要看是否騙局,可從幾方面。第 一,一般國內農業企業,他們會與農民有某程度的合約,農民供貨,他們買貨轉賣,這樣做可避免大量聘請農民這個包袱,看這家公司的員工數量,肯定沒有長期僱 用這些農民,所以我們可以假設他們與農民的關係是合約供貨,但為甚麼要預付未來數十年租金?

這 真是難以解答的問題,人的生命只有幾十年,為何我們要買一永久業權的地,然後在上面蓋一間可能超過自已生命年數的房子呢?(預付永久租金)!我們是否有什 麼不可告人之想法呢。以前的南豐紗廠、另一間我忘記什麼名的染廠,不知為何買入很多永久業權的工廠物業,等到幾十年後的今天,工業都息微了,這些工廠物業 不是要報廢嗎?(一笑,後來它們都轉變成地產項目賺大錢)。

人買資產,都是想無後顧之憂,預付租金,就是想以後不會交貴租,我在中綠的研究已說明這點。


如預付了租金農民不供貨怎樣解決?派人收地耕種?似乎中國大陸 沒有另一家農業公司有這種運作模式。

這真又是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如果我們買了樓,付了訂金,建築商不交樓怎算,如果我們付了演唱會門
票,歌手失聲點算,如果.....。這些都是商業、管理者要知道解決之道的問題。

我們不會等那頭牛病了才問點算,而是好好地維護那些生財工具,農民都是人,自已都是人,我們不是動物,所有人都不會賣身的,所有商業都是這種運作模式!!


第二點,這家公司從開始上市就自稱是有機農業,筆者早年不斷挑戰他們是否真的有機,現在他們終於不敢以有機自居,年報終於完全看不到有機二字,算是騙子覺醒?

我不知這個,未有著意有機不有機,只偶然看到年報中向一間有機飼料購料吧!這種商業吹水重要嗎?!

龐 氏騙局可以持續多年,只要有足夠的受騙者,單看他們的數據,這個遊戲似乎有排玩,只要年年增加土地,久不久再集資,年年公佈超佳業績,沒有審計師有能力去 核對他們的土地是否真有五十多萬畝,沒有審計師有能力計算基地建設值多少錢,也沒有審計師有能力估計生物資源值多少錢。

這筆者可能不熟審計行業,審計師一定有能力,假若他沒有能力就只雖要說"噢!我沒有能力"就成,按這筆者的說法就是說那審計師是狼狽為奸,當然這是有可能的,但總不能說,因為我不相信你,所以你不值得相信!


筆者多年前曾經在新界為一家財團建 設一個有機農場,做了農場經理一年,對農業認識頗深,從來沒有見過農業淨利潤率有50%,但卻親眼見過多次農民將疏菜賣到統營處時,有時產量過剩,整車菜 的價值支付不了運輸成本!

我看到這結尾,便明白心酸是會影響一個人判斷力,成篇文只令我感覺那筆者不知,就以為審計師不知,就以為是假。以我自已的工作經驗為例,我聽到不小不可能做到的任務,在競爭者手上都完成。

以前農夫用牛耕田,等個天下雨灌田,用自已的米田共施肥。以前美國車廠說日本人做假,唉!如果我對農場真的有興趣,我肯定會請教超大,而如果超大果真的做假,我也必定能在請教過程中發現,同時發一些獨道的報導。

這篇文章還是值得投資人參考,為什麼呢?因為投資人必須要清空所有對企業的疑問,有一千個買入的理由,如果有一個問題解決不了,我們仍不應買入它,而這篇文就如一個Checklist一樣。比較那些鬼劃符
茶毒智慧的圖表,這篇文好上百多倍。
這是一個沒獎遊戲,各位猜猜筆者所說的上市公司是那一所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25

財務自由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101

巴黎:

很多Blog主都談過財務自由,大多以賺夠幾多幾多錢作為最後的目標。

巴黎之前談過很多人都不明白"銀紙"是什麼,今日我嘗試把兩者拉上關系,令Blog友有一個對財務自由的看法。

所謂財務自由,簡單說就是在以後日子,凡是要用錢的支出,你都不用憂心,想用就用,非常自由。

如果你現在月入十萬九千七,要買一架幾億元的私人飛機,你肯定無法自由。

因此一般人、或合理的想法的財務自由,應該是盡早可以退休,退休後的生活能有退休前的水平。

這就容易計算,假定三數十年後人均平均壽命為85歲,閣下今年是35歲,每月支出為入息一半,那麼餘下的50年生命,你就要做多25年,並儲下入息的另一半,在60歲之後的25年使用。學船頭呎在"秋天的童話"中的一句說話,死前一刻正好用完自已所有的錢,就無蝕底了。

這是死數,有一些人認為因為工作的時候出出入入多、應酬多,退休後這類支出很少,因此儲蓄現在的入息30%便足夠了。

中國人說"積殼防飢"是非常有深意的一包話,為什麼他不說"積錢防飢"、"積金防飢"呢?

我很久前已經知道如何能財務自由,就是只要我把自已所有的多餘錢買下糧食、買入未來租金(供樓),2、3十年後我的糧食假如不變壞,我有屋住,有飯食,可能衣著仍是十年前的老土貨式,但我已經解決了衣食住了,當然可以的話我還想儲些用於行的燃油。

不過我發現,衣食住行貨物的價格,都是很穩定地佔一個人的入息某個平均數或比例,因此我認為,即使我只儲一二種必須的貨物,我仍是可以透過交換而獲得另外沒有的必須貨品,我不會在交換的過程有損失。

Blog友一定話我想法天馬行空。是嗎?難道儲錢較我的儲衣食住行貨物的想法更合理嗎?

早一輪,有幾個山窮水盡從大陸回港的港翁,想當年,500元港弊可以換560元人民弊,2-3百元租金有一千呎住,2-3百元可以每月有酒有肉,在大陸, 每年頂多1萬元,你就有安定生活,這些港翁,有三幾十萬的"銀紙",死數來說,足夠他們財務自由三十年。可惜的是他們不明白"銀紙"和"貨物"的分別,積 錢是不能令你自由,積殼才能夠,因此一千萬、一億元的銀紙不會令你財務自由,你持有的是環球組合、能夠和衣食住行的貨物限額交換的才能夠!

是的,我是以貨物而非"銀紙"去鎖定自已的財富。

有一些心地善良的人,日日叫閣下買入股票後鎖入保險箱,又叫你月入買股法,就是 希望你地以股票Lock未來的衣食住行,如果你能儲你的入息的30%,買入一些有信譽的、大約或低於過去七年的平均價(以P/E計算)的股票,你就不用太 多憂慮了,只要專心、勤力地做好自已的每天工作,一直下去,退休那天,你一定可以財務自由,到時我還未死的話,記得多謝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26

如何從年報學習管理之術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179

巴黎:

上回談過思捷的三個隱憂,現我會逐點提出:



思 捷的經營概念是無論是外人的批發戶或自家零售,都得付一筆3-6%的版權費用給中央部門,然後中央部門,會睇(送)食飯,賣電視廣告又好、找設計師明星 又好,把自已的品牌做好。總之就希望這些收費能負擔到中央費用,然而,如果收得高,零售部門、批發部門就成本上升,尤其批發部門,他們或會放棄思捷,轉投 對手,例如H&M的Franchise。這有點像之前的麥當勞的4-5%Franchise Fee一樣道理,收得低也不切現實已支的費用!

圖一是上手會計的入數法,我曾經一頭霧水,後在報告中找到思捷的經營概念,詳細推想,便明白了:

圖一:




思 捷把所有的費用都攤分在批發、零售的兩個部門,並由它們自已負責,但是一些涉及大體的中央方向、品牌建立的費用,就由總部管理,以專營權收入對銷它,中央 不能大使,要量入(Franchise Fee)為出,但又要兼顧長期的競爭力的建立,以2009年那個內部對沖$901M+ 真正賣出街$228m (= total Sales 的3.3%)中的$901Franchise權,扣減中央部門成本後只有負27M,這方面在2009年看來是還可以的。

可是在2010新的會計來臨後,年報的方式便改變成以下:



從這年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多了一個叫企業服務的部門,姑勿論以什麼名字,原理也是一樣,但是我們看到,這個部門攤分支出嚴重不足,有十億元($1021m)之譜*,同時再看不見內部的Franchise Fee對沖!!

 這反映二個可能:
1. 思捷放棄以住以專營費收入作為控制中央費用的指標;又或
2. 3-6%的專營權不足以厘補中央費用,或中央使大了*,按上面有關商譽的說法,它要大幅為Goodwill減值。

*其實是思捷把原來入批發部門的10億費用轉至企業服務的部門

不論是那個,從比較二年profit Margin分別,

 profit margin      2009   2010
批發                 21.6%  25.4%
零售                 10.6%   3.8% 

都證明分攤得很混亂,非常不合理和誤導,,即2010的批發 、零售的profit margin既不能和2009年比較,也不能和同業比較。無論管理層說未來要加強批發又好、加強零售又好,你都會懷疑結果,因為它用的數據毫無說服力,那10億費用真正應歸誰。

以這點看,我認為新的會計方法並不如舊,會引致嚴重決策錯誤,這是我的憂慮,你認為我有道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