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推進中國市場的先行者,加上超過二十年的垂直整合服務優勢, 崇佑鑽研關鍵技術,成為中國重大工程、生技公司指名的金屬建材領導廠商。 一間台商鐵工廠,竟讓南京地鐵、大連地鐵等中國重大公共工程不能少了它的金屬建材。 它是崇佑,五月初準備回台掛牌上櫃,目前是中國金屬建材營收規模最大的公司。去年毛利率逾三成,包括雲南白藥在內的中國超過半數生物製藥股都是它的客戶。 「崇佑是中國十三五醫改和基礎建設受惠概念股。」國泰期貨證券分析師張雅倩指出,崇佑的金屬建材有高設計可塑性,除可應用在地鐵等大型商業和公共空間,也能迅速布建正負壓空間,是無塵室指定使用的潔淨建材,正好搭上中國推動生技製藥產業升級,帶動無塵室建設需求的風口。 「強的公司挑客人,強的客人挑供應商,在生物製藥界我們是賣方市場。」語氣中,崇佑董事長楊明洲滿是自信。 挾垂直整合優勢 「占住市場六成機會」 所謂金屬建材,共涵蓋作為天花板承載結構的吊頂龍骨(T-bar),以及金屬製天花板與隔間牆體。東華金屬建材董事長許國輝指出,金屬建材比一般建材耐用一倍,又有可回收等好處,但費用平均高一倍,是現在公共工程、商業建築與高科技廠房常見的新建材。 早在一九八○年代,楊明洲就把輕鋼龍骨帶進中國市場,成了第一位在當地製造、銷售該項產品的企業家。「那時還是人民公社,市場都沒有開發……。」他回憶。如同許多台商的發跡故事一樣,崇佑搭上中國崛起的機會,率先搶下新市場。 儘管如此,要保持優勢並不容易。不過十年時間,中國至少出現上百家類似產品的工廠,在激烈的價格廝殺下,許多公司陸續倒閉,崇佑是能存活下來的少數。 競爭的關鍵在於技術。 二○○五年歐洲最大礦棉天花板公司、德國OWA邀崇佑共組合資公司,把金屬龍骨搭配礦棉天花板,賣到歐洲等海外市場;另一方面,崇佑再把金屬加工的核心技術,延伸到相關新產品深耕中國市場,替自己打造另一條成長曲線。 「我只做金屬材料,其他不做。」楊明洲不諱言,全球天花板材料離不開礦棉板、石膏板和金屬板,這三種材料又不能沒有龍骨的骨架支撐,「我既然有龍骨,合作夥伴是歐洲最大,有礦棉板再做金屬天花板,不就把市場六成機會都占住!」 搭上金屬建材產業趨勢 年複合成長率達18.5%依據中國知名產業研究機構北京智研科信的研究報告,預估二○二○年,中國金屬天花板市場規模將達人民幣近百億元(約台幣五百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達一八.五%,金屬建材的產業趨勢確實向上。 但新領域不是人人都能跨進,背後技術含量很深。舉例來說,崇佑替大連地鐵站客製化的帆船金屬天花板造形,具備人可走在天花板上而不掉落等硬度承載結構力學,安全的結構設計是第一個難度。 美學造形則是第二個難度,舉凡每一片組合材料的密合度、弧度和角度都必須講究。楊明洲解釋,金屬天花板的精密度要求是○.○○一公分(約一根頭髮直徑的十分之一),必須搭配好各種設備與模具,「你必須懂產品、懂客戶需求,才能實際設計和生產出來。」二十年來,崇佑不只累積了成千上萬個工程實例,在抗震、防火與結構安全等技術上,也擁有超過一百項專利,讓競爭對手難望其項背。這些技術能耐也讓這間台商「鐵工廠」,通過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原先企業二五%的所得稅率因此一舉降到一五%,「省下的一○%,直接跑進淨利。」他透露。 深耕核心技術 每十人就有一人負責研發 為在技術上求突破,崇佑砸逾四億元投資設備,其中最貴一台客製化機台更上看一億元。目前公司員工近四百人,研發團隊就占了四十人,等於每十人就有一人負責研發設計,這樣的投入,在金屬加工製造業極為少見。 只不過,崇佑一站式的金屬建材客製化程度高,從開始設計到拿下案子平均約歷時三到六個月,實際生產到組裝完工最少也要三個月,以至於營收規模無法快速擴大。 如今,隨著可貢獻高毛利的中國新廠正式量產,近期又接下華為印度研發中心等指標性客戶,崇佑能否如同當年在中國市場的先行優勢般,再靠技術力搶下新崛起的印度市場大餅,並衝高獲利率,將是接下來的挑戰。 撰文 / 萬年生 |
面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挑戰,以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機遇,中國家電龍頭企業之一TCL正進一步加快在海外新興市場的布局。
5月19日下午,TCL多媒體(1070.HK)與埃及最大的家電企業ELARABY在深圳簽署備忘錄,雙方將在埃及建立合資液晶彩電工廠,立足埃及,輻射整個非洲及中東市場。
TCL多媒體副總裁、客戶業務中心總經理梁鐵民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希望未來三年,合資工廠在埃及以及非洲、中東地區的彩電銷量達300萬臺以上,占當地市場份額10%以上,其中50萬臺是TCL品牌,余下來自ELARABY品牌。
首期投資240萬美元
ELARABY集團首席銷售官莫賀利(Mohyielden Elaraby)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現在到2022年,雙方將逐步增加投資。在合資項目的股權中,ELARABY占比70%,TCL占比30%。
“我們的合作分三個階段”,莫賀利說,第一階段(2016-2017年)專註於基礎投資;第二階段(2017-2019年)專註在軟件和外觀設計方面;第三階段(2019-2022年)進一步延伸到電子及硬件設計。“我們很了解埃及、中東市場,借助雙方的科技力量,將提供適合當地消費者的產品。”
據了解,雙方2016-2017年第一階段的投資計劃,是改善ELARABY工廠現狀以提高生產力和產能,提升註塑、金屬部件、線路板組裝、模組的本地化生產,總投資額為240萬美元(約1568萬人民幣)。2017-2018年第二階段的投資計劃是投資100萬美元到背光燈管組裝,這在埃及是首例;同時投資50萬美元用於彩電生產車間的維護。
TCL多媒體首席財務官王軼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ELARABY在埃及當地已有彩電生產工廠,屏、背光等部件由中國運過去,再在埃及工廠組裝,所以合資項目初期投資並不大,約幾百萬美元,未來再逐步提高在埃及本土化生產的比例。
搶占中東非洲10%份額
為什麽TCL選擇到埃及投資?梁鐵民坦言,因為埃及有8400萬人口,市場很大。同時,埃及跟周邊國家有很多協議,通過埃及也可以覆蓋周邊國家,而非洲及周邊中東地區對電視的年需求量高達2000萬臺,所以TCL把埃及作為投資目的國。
之所以選擇與ELARABY合作,梁鐵民說,是因為雙方有長期的合作關系,ELARABY是埃及第一大電子產品銷售公司,渠道銷售能力非常強。“與ELARABY合作,可以將我們的技術與當地資源結合,在埃及以及中東、非洲市場取得豐碩的成果。”
日本彩電品牌的衰退也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此前,ELARABY與東芝在埃及也有合資的彩電公司,由ELARABY控股51%,東芝持股49%。隨著東芝去年加快重組,ELARABY已向東芝購回雙方合資公司49%的股權,但仍有東芝彩電品牌在埃及以及中東、非洲的運營權。
“日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在收縮,TCL則加快搶奪市場份額。”王軼說,ELARABY在當地有品牌、銷售能力,但在技術上仍需得到支持,而TCL有屏的資源、研發和產品實力,雙方優勢互補,“希望三年內,我們可以一起搶占埃及以及中東、非洲彩電市場10%以上份額。”
前來觀禮的埃及國家通訊與信息技術部部長卡迪(Yasser El-Kady)表示,通過合作,ELARABY與TCL將享受到埃及與周邊國家政府間的協議,涉及中東、非洲、美國等優惠政策。
據了解,阿拉伯、非洲、地中海三大自貿區每年的電視市場容量將超過2000萬臺。對於本地化生產,埃及政府有優惠政策,本地化生產比例超過40%,出口有退稅和獎勵。
新一輪國際化啟動
借助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東風,TCL正啟動新一輪國際化拓展。
梁鐵民說,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給中埃兩國企業的合作帶來更多便利。卡迪部長也表示,本月中埃兩國建交60周年,兩國關系一直穩固,但過去一年半,這種關系越來越堅固,兩國高層領導相互交往;ELARABY與TCL合作,使兩個企業獲利,兩個國家也會獲利。
埃及彩電合資工廠也許只是雙方合作的開始。今後,借助ELARABY的銷售網絡、非洲自貿區和阿拉伯國家聯盟自貿區的優惠出口政策,將為TCL提供未來在中東、非洲“三軍(彩電、手機、家電業務)聯動”的機會。
雙方的合作模式是否可以理解為技術換市場,主要是代工方面的合作呢?王軼對此表示,不完全認同。他強調,通過這次合作,TCL的重點將是擴大海外自主品牌的銷量與份額,“TCL在當地市場將定位於中高端產品”。
王軼還“賣了一個關子”:未來兩三個月內,TCL在海外新興市場,還將有其它合作。合作的對象、形式不一定相同,但共同點都是:一是重點推TCL品牌;二是定位中高端市場。
他坦承,目前TCL在非洲市場的彩電銷量不大。但是與以往不同,“我們在中國市場、海外市場都在調整產品結構。”王軼說,以前在東南亞一些國家,中國企業拼命打價格戰,但總體市場份額不到5%,現在中國企業都達成共識——要開展價值競爭。
TCL早在1999年已在越南建立了第一個海外彩電生產基地,目前其海外彩電生產基地還包括輻射歐洲地區的波蘭工廠、輻射中北美地區的墨西哥工廠。此次埃及合資工廠的建立,將輻射中東及非洲地區,進一步完善TCL國際化的戰略布局,提升在全球的工業能力。
2015年,TCL集團總收入1046億元,其中海外收入占47%。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今年4月初曾表示,希望三年內,TCL集團的海外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至50%。
飛利浦燈飾制造(深圳)有限公司近日停產解散,引發種種猜想。6月3日,第一財經記者經調查獲悉,根本原因還是飛利浦照明業務結構調整,關停傳統照明業務,目前主力的LED照明業務今後也有可能逐步轉向代工生產。
而飛利浦照明3日下午也向第一財經記者發來官方聲明稱,為了響應家居照明市場向智能互聯發展的需求並增強行業競爭力,飛利浦照明決定關閉位於深圳的飛利浦家居燈飾制造(深圳)有限公司。
事件:飛利浦關閉深圳工廠
近日,一份“飛利浦燈飾制造(深圳)有限公司關於決定提前解散的公告”的影印件在網上流傳。據這份公告,飛利浦燈飾制造(深圳)有限公司於5月31日正式停止運營,不再進行任何生產。
飛利浦燈飾制造(深圳)有限公司在這份公告中向全體員工解釋道,公司近年來經歷了經濟持續下行、成本上揚、業務不斷惡化等諸多困難,盡管公司采取了各種措施,但是仍然未來能扭轉局面,所以公司股東會及董事會不得不決定提前解散公司。
在公告中,飛利浦燈飾制造(深圳)有限公司還表示,感謝員工多年來風雨同行,公司從一個“三來一補”工廠發展至今。公司管理層將依法安置各位員工,包括依法支付離職補償待遇,具體待遇標準和離職手續辦理時間另文通告。
消息一出,引發種種猜想。有人說,繼華為手機工廠從深圳搬往東莞松山湖後,又一家大公司在深圳的工廠關閉,是因為深圳制造業的成本不斷攀升。還有人說,LED照明行業競爭加劇、價格下滑,飛利浦將深圳這家虧損工廠關閉,“割肉止損”是顧及上市公司業績。
專家分析:業務結構調整
不過,這些都可能不是根本的原因。多年跟蹤研究LED照明行業的高工產研金融服務項目總監張宏標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後飛利浦、歐司朗等全球照明巨頭將基本不會再自己生產,這是它們一兩年前已定下的戰略方向。
張宏標說,今後的LED封裝、照明終端產品,飛利浦都將采取外包生產為主的方式,只有LED芯片還自己做。也就是說,生產委外代工,自己只負責品牌、品質管控、設計、渠道。“所以,飛利浦照明關閉一家工廠很正常。”
這跟飛利浦照明的業務結構調整也有關。張宏標說,隨著LED照明加快普及,飛利浦將陸續關掉傳統照明業務。而從收購時間判斷,飛利浦照明深圳工廠原來的業務以傳統照明為主。
公開資料顯示,飛利浦照明深圳工廠的前身是創建於1994年的威瑪詩燈飾有限公司,是當時由比利時的“Massive”與香港譽威集團合資創建的。2008年,飛利浦公司收購威瑪詩燈飾有限公司52%的股權,並於2009年10月份註冊成立了“飛利浦燈飾制造(深圳)有限公司”。2010年末,飛利浦又完成了對該公司剩余48%的股權收購,實現了100%持股。
中國照明學會秘書長竇林平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飛利浦照明的業務結構調整”。飛利浦照明的深圳工廠以傳統照明業務為主,淘汰傳統照明業務很正常,“飛利浦照明在上海仍有很強的研發基地”。
協會:多家LED企業生產外遷
深圳市LED產業聯合會會員服務部副部長張雅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深圳的人工、土地成本不斷上漲,飛利浦關掉不賺錢的業務很正常。
張雅萍說,LED照明行業已過了高速成長期,回歸理性增長,進入平穩發展周期,該淘汰的都遭到淘汰,有創新的企業才能繼續活下來。
她還介紹說,深圳、廣州多家LED照明上市公司,出於成本的考慮,都把生產向內地、成本更低的地方遷移。如,鴻利光電把LED封裝業務往江西轉移;雷曼股份把工廠搬到惠州;萬潤科技也把工廠從深圳搬到東莞松山湖。
“飛利浦是全球照明業的龍頭企業之一,肯定會轉向高附加值的產品和環節”,張雅萍說。
飛利浦:重點轉向智能互聯
面對外界的種種猜測,飛利浦照明也最終發聲。
在6月3日給第一財經記者發來的官方聲明中,飛利浦照明表示:為了響應家居照明市場向智能互聯發展的需求並增強行業競爭力,飛利浦照明決定關閉位於深圳的飛利浦家居燈飾制造(深圳)有限公司。飛利浦照明感謝所有員工為公司發展所做出的貢獻。飛利浦照明將按照國家有關法規,對涉及本次關閉的員工權益給予充分的保障。飛利浦照明進入中國近百年,不斷推出符合中國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及解決方案,通過有意義的創新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從1985年在中國設立第一家合資企業,到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落戶中國,飛利浦照明將一如既往地信守對中國市場的承諾。
事實上,從飛利浦分拆出來的“飛利浦照明”剛剛於今年5月27日在歐洲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上市,據說市值已達到30億歐元。
第一財經記者從有關人士處獲悉,飛利浦照明今後將重點發展智能互聯業務,關閉深圳工廠是出於業務調整考慮。由於飛利浦照明在中國有多個生產基地,今後會繼續提供產品與服務,飛利浦照明不會完全放棄生產。
3日下午,飛利浦照明還宣布,該公司的領導團隊將於美國時間6月2日,與參加第七屆世界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的各國能源部長們會面。飛利浦照明將在會上作出承諾,到2020年銷售超過20億只LED燈泡。實現這一目標所減少的能源和汙染,預計相當於到2020年約60座中型火電站的總發電量和2400萬輛汽車產生的總排放量。與此同時,飛利浦照明還將重申其到2020年實現全球範圍內碳中和的承諾。作為其中的重要一步,希望到2016年底實現其在美國的運營全面采用可再生能源。
三輛警車開道,數十民警與安保人員疏導。6月5日,是毛坦廠中學高考考生“出征”的日子。
每到此時,這個被稱為“世界最大高考工廠”的中學外便會擠滿送考的人群,因為場景壯觀,被稱為“萬人送考”。這幾乎成為了鎮上的一個盛大儀式。而這也引起全國媒體的廣泛關註,將其作為全國高考的“一景”,爭相報道。
最初有媒體把這所萬人中學稱為“高考工廠”時,是將其作為畸形的高考產物,有批評和質疑之意,而到了現在,這“高考工廠”有逐漸被“美化”的跡象,逐漸把這所學校作為“高考典型”加以報道;而這所學校的做法,也隨著輿論的報道,被迅速介紹給其他中學,引起其他中學的效仿。
“高考工廠”所取得的高考成就,似乎令所有質疑都變得無力,以至於一些高中辦學者,已經不願意再為應試教育遮掩,而直接宣稱自己的辦學就是為了高考服務,學校就是“高考工廠”,把學校辦成最高效的“高考工廠”,就是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而這也得到了不少家長的認同。
近幾年來,對於“高考工廠”的質疑,常常會遭到駁斥,認為質疑者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不顧現實的“瞎扯”,其理由包括:高考是現在貧困、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通道;城市學校有條件實行素質教育,農村學校差距這麽大,只有把更多精力用到學習上;不努力使孩子考出高分,就是對含辛茹苦的家長不負責任;如要讓學校不成為“高考工廠”,請把高考制度改了再說,等等。而這些聲音,已經壓倒了質疑的聲音,而成為高中就要辦成“高考工廠”、我們就是喜歡“高考工廠”。這聽上去簡單粗暴,令人錯愕,但卻不得不說,是應試教育困局久久難以擺脫而產生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這是有現實情況和原因的。過去20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高考制度改革,公眾也對高考改革寄予厚望,希望通過高考改革,打破唯分數論,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關註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發展。但一次次高考改革,都主要聚焦在考試科目和考試內容上,而對錄取制度基本沒有什麽改革——都是按考生的高考科目總分從高到低結合誌願投檔錄取,於是一次次改革都以良好的初衷出發,以學生的升學負擔依然沈重黯然收尾,然後再開啟新一輪改革。
2014年,我國啟動了新一輪高考改革,這被不少輿論解讀為最徹底、最全面的一次改革,但這次改革,主要進行的還是高考科目組合改革,從大多數省份實行的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調整為3+6選3科目組合,這雖然擴大了學生的科目選擇權,但基本的錄取制度,還是按學生的高考科目總分排序錄取。
在總體錄取模式不變的情況下,各省市也在試點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和綜合評價錄取,但所有自主招生和綜合評價錄取的名額,只占高考錄取名額的千分之五,而且,自主招生和綜合評價還納入集中錄取框架,只是在高考成績基礎上,給大學一定的評價權力,這對基礎教育的導向作用有限。
另外,對於高考改革,公眾雖然期待,可對於目前按簡單分數標準評價、錄取學生,卻更為信任,很多人也不願去分析簡單分數標準制造的複雜問題,而是希望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比如,現在就有很多人呼籲實行全國一張卷,一條分數線的考試、錄取方式,認為最簡單、最公平。但其實,這在我國根本不可行,只是把一省的錄取模式擴大到全國範圍,目前評價錄取的弊端,在全國範圍內將進一步放大,會產生更為嚴重的應試傾向,以及更嚴重的地區不公平。目前農村生、貧困生在高考競爭中處於劣勢,是因為他們在全省高考競爭中競爭不過城市學生,而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分數線錄取,不會縮小差距,只會拉大差距。
換言之,面對應試教育積弊,辦學者和社會公眾正在逐漸失去改革的耐心,都有簡單、粗暴對待複雜教育問題的情緒,這是不利於改革推進的。從根本上說,要消除這種社會情緒,還需做好高考改革的頂層設計,讓辦學者和社會公眾看到改革的希望。如果越來越多的辦學者和社會公眾預判應試教育模式不可能有所突破,那麽,對“高考工廠”的接受度,也就會越來越高。
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面對學校和家長中存在的“既然改變不了應試教育制度,就徹底迎合應試教育制度”的傾向,筆者認為我國應加快推進高考制度改革,讓基礎教育能真正擺脫應試教育的困擾。
(作者系上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如何提高風控水平、業務效率,有效降低借款風險,一直都是希望合規經營的互聯網金融面前的現實需求。近日,上海P2P平臺誇客金融在信貸工廠的基礎上,正式推出其升級版的風控系統。
對於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風控手段和技術薄弱是互聯網金融突出的短板,一些希望合規經營的平臺同樣如此。去年以來,多家P2P平臺提出要打造信貸工廠模式,誇客金融也是其中之一。
誇克金融風險運營部總經理李樹藝稱,所謂“信貸工廠”是指像工廠標準化生產一樣,對信貸進行批量處理。具體而言,就是對貸款申報、審批、發放、風控等業務流程,按照“流水線”的方式進行處理。
與此同時,完成錄入複核之後,還要對相關信息進行信審,誇克金融方面介紹,對借款人提交的資料,要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進行初審核實信息真實性。
而信貸工廠的實現,則是建立在風控模型及技術手段之上,升級版的“誇克牛頓風控”正是基於這一需求。李樹藝稱,這是一套基於大數據的智能風控模型,通過標準化的信息錄入,利用複雜的數學模型,從多個維度對借款申請信息進行甄別,然後通過誇客的信用評分系統為之打分。
在風控方面,除了傳統的申請資料、信貸數據,“誇客牛盾風控”系統還增添了多維度的海量數據構建風險模型,其中包括用戶授權下獲得的信用行為、網絡黑名單、相關認證、網上行為數據、社交關系數據,以及第三方渠道及維度。
“信貸工廠最大的特點,就是利以數據挖掘運用為基礎,通過智能化操作,減少人工對風控的幹預和在場的誤差的同時,對流程進行優化,從而提高效率。”誇客金融創始人兼CEO郭震洲說,通過風控模型的計算,可以合理地量化風險。
據外媒報道,這個月29號,特斯拉公司在美國內華達州的超級電池工廠將投入生產,比預計時間提前很多,大概兩年多一點的時間,但是當工廠完成的時候,大約會有1000萬平方英尺,約262年NFL足球領域的大小。這將使世界上最大的建築之一。在建造過程中,為了加快工期,特斯拉雇傭的工人數量是原先計劃的兩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艾倫•馬斯克表示,工廠可以很容易地雇傭了10000人在未來三到四年。
特斯拉如此“匆忙”的完成工廠建設首先是為了緩解Model 3的訂單壓力;另一方面是公司CEO馬斯克在上周發布的“偉大計劃第二部分”中提及包括卡車、巴士在內的多種車型正在研發中,超級工廠的完工將為新車型研發制造提供更多的貢獻。特斯拉CEO馬斯克表示,超級電池工廠將於8-9個月後開始生產,工廠完工後每年可以為150萬輛車供電。
目前完工的超級電池工廠面積僅占計劃面積的六分之一。大部分外墻為臨時修建,為了方便後面擴建。
特斯拉模型3在3月底公布。一周之內,已經有325000多人放下1000美元存款儲備汽車。在看到這一水平的需求,特斯拉將計劃到2018年,將生產規模提高到每年500000輛,而這比原定計劃提早兩年。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超級電池工廠建設日新月異。在工廠內部,特斯拉的夥伴,松下電器產業公司向工廠投資16億美元,預計到2017年第二季度,31%的工廠完成。最終,屋頂覆蓋著太陽能電池板。
特斯拉高管稱,內華達之所以贏得了工廠,一部分要歸功於州給出的13億美元的稅收優惠,這將有利於在20年期間的特斯拉。
特斯拉稱,工廠在2018年之前生產的35兆瓦小時的電池,相當於整個世界在2014年的產量。特斯拉總裁稱工廠有能力生產150兆瓦小時電池,如果有需要的話。
分析人士說,將電池生產的產業鏈放入內部,而不是通過購買電池的形式,(比如通用汽車公司和其他主要汽車制造商),可以幫助降低成本,但也使得特斯拉的弱點暴露。例如,如果模型3生產延遲或客戶的存款不變成實際銷量,特斯拉手中就會囤積額外的電池和無法收回成本。
同時還有競爭對手可能會破壞特斯拉的夢想。支持中國汽車制造商比亞迪的沃倫•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也在著手建立電池和儲能系統來保障未來幾年內的低成本電動汽車的制造。
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的野心絕非賣車,一周前發布的公司計劃把擴大產品線列入藍圖,當地時間7月29日也將在其造價50億美元的超級電池工廠舉行揭幕儀式。這些都表明了馬斯克正在往產業的橫向和縱向重新定義特斯拉。
一周前,馬斯克在一篇關於特斯拉未來規劃的文章中開篇就寫道:“我在10年前寫下的規劃,現在已經到了接近完成的最後階段。”
在新的規劃中,馬斯克認為,自動駕駛技術是特斯拉未來戰略的關鍵,特斯拉將造出比人為駕駛安全10倍的自動駕駛技術,並且融入共享經濟理念,在城市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車輛閑置時,車主可以把車分享出去自動上路載客。
但對一家電動汽車公司來說,最核心的還是電池技術。馬斯克因此提到太陽和電池存儲,還重新規劃了電動汽車產品線,把電動巴士、皮卡、半掛車和小型SUV也列入了特斯拉的未來版圖。產品線的擴大,對電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規劃效果圖,占地約100個足球場
超級工廠鳥瞰
可見,在基礎制造方面,這家全球炙手可熱的汽車科技公司正在擴大它的電動車版圖,而技術革新的關鍵,同樣是電池技術。不出意外的話,這一切都將在特斯拉位於內華達州斯帕克斯市的超級電池工廠發生。
“要滿足我們的產量目標需要生產35吉瓦/時的電力,但挑戰最大的是,目前全球的鋰電池產量,無論是用在手機上、筆記本電腦上還是電動車上,總量也不過30吉瓦/時。這麽算起來的話遠遠不夠,但顯然我們不可能讓全球的鋰電池工廠都來為我們生產電池,即便它們肯,產量也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所以,除了自己建工廠以外,似乎別無他法。”馬斯克在最近的一次公開講話中闡述了建設超級工廠的初衷。
特斯拉2014年開始動工建設超級電池工廠。按照規劃,工廠部分功能將在2017年投產,2020年達到最大產能,規劃總使用面積將達到120公頃,目前在建的一期工廠占地面積7公頃,光地基就花了1600萬美元。約100個足球場大的占地面積令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成為僅次於波音公司的Everett工廠。
2014年的地基施工現場
馬斯克眼里,外形設計類似鉆石超級工廠是“浪漫的”,他對工廠使用能源的規劃也非常超前:將全部采用太陽能、地熱能和風能;內部設備則大量采用機器人;並且配備了一個廢金屬和廢電池回收中心。
按照年產50萬輛的計劃,特斯拉要消耗目前全球全部的鋰電池產能,包括用在手機和電腦上的鋰電池。因此,特斯拉自己需要建電池工廠,為了生產更多電動汽車,也為了降低電池成本。2020年達到產能上限之後,超級工廠能夠生產超過2014年全球鋰電池產量總和,預計能把鋰電池成本降低30%~50%。
也有消息稱,全部由特斯拉自己搭建的團隊進行建造的超級工廠,建設進度可能遠超預期,很可能在2018年就能產出滿足每年50萬輛電動車需求的鋰電池,而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50萬。不過,對於2015年5萬輛的銷量,外界往往認為特斯拉野心太大。
超級工廠前臺大廳
但是,超級工廠目前只完成了14%的工程進度,尚不具備生產鋰電池的能力,僅是組裝從日本采購的電池組。目前超級工廠有大約350名特斯拉員工,組裝好的電池,將被送往5小時車程以外的加州弗里蒙特市特斯拉工廠,在那里電池將被安裝到車身上。超級工廠的電池組裝線,就是從弗里蒙特廠搬來的。
有報道稱,到今年年底,特斯拉的電池合作方日本松下公司也將入駐工廠,負責生產電池單元,而特斯拉的團隊負責把電池單元組裝電池組,因此超級工廠將真正意義上下線第一塊電池組。盡管核心生產能力來自於松下公司,但特斯拉到時候也能“理直氣壯”地宣布超級工廠開始生產鋰電池組了。
從航拍圖來看,目前超級工廠一期從正北到正南建成了4座廠房,分別建在4塊獨立地基之上,以抗擊地震。命名為“E區”的第5塊廠房很明顯已經向南規劃出用地了。E區預算達到了6300萬美元,成為超級工廠目前花費最高的項目。
目前,特斯拉售價3.5萬美元的平價車型Model 3已經收到了40萬張預訂單,而超級工廠的一大重要目標就是滿足該車型對鋰電池的需求。
在內華達州攝氏40度的荒漠中,你認為誰會在這里造出全世界占地面積最大的建築?答案只有伊隆-馬斯克了。
在後喬布斯時代,馬斯克被視為矽谷最有遠見的商人。他會在不經意間拋出一些很偉大又很奢侈的想法,以現實世界平常人買一件襯衫或者預覽一部電影的口吻。
在特斯拉身上,馬斯克花足了錢,而且是他自己的錢。上周特斯拉發布了一項“大師計劃”(Masterplan),準備進軍電動交通系統,如公交車和卡車。當被問起這項計劃將會耗資多少時,他聳了聳肩說:“幾百個億吧。”此外,特斯拉還收購了SolarCity,計劃為千家萬戶裝上太陽能屋頂,實現節能存儲。
有人說馬斯克的想法大過他實際能做的。這點他可不贊同。美國當地時間周二下午,特斯拉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對媒體開放參觀,經過兩年建設,該工廠已經處於部分營運狀態,一邊生產一邊施工建造。對於馬斯克來說,這可不是什麽“大而空”的計劃,而是有堅實的想法在里面——對於未來汽車電池的制造,如何讓電池更加有效,未來無需再遠隔重洋運輸這些笨重的物質。
這是一個能夠容納107個美國NFL球場的工廠,3200英畝的面積投資達到50億美元,是全世界占地面積最大的建築,主要用來生產電池。2018年電池年產量達到35兆瓦時,相當於50萬輛Model 3S的電池總和,這個產量將超過世界其它地方所生產的電池產量的總和。
但是“超級工廠”全面投產要到2020年,特斯拉終極目標是每年生產150兆瓦時當量的電池,相當於150萬輛Model 3S的電池用量。馬斯克希望通過該工廠的加速創新,將生產成本削減30%。
馬斯克說:“如果你想在工廠里上班,這是全世界最好的工廠,沒有之一。”在他看來,特斯拉超級工廠的意義不亞於100年前福特汽車第一條生產組裝線建立時的意義,也不亞於戴爾建立首家PC整合工廠的意義——目的都是革命性地將供應商零部件與終端品組裝整合在一起,從而免去運輸和庫存的壓力。
特斯拉表示,在保障了電池的供應後,就可以保證將近40萬臺的Model 3的訂單能夠如期交付。他還表示,這也會使消費者更早開上特斯拉。
對於汙染問題,特斯拉超級工廠采用了零能耗設計——不消耗任何化石燃料,也沒有天然氣管道網絡或者柴油發電機為其提供電力。工廠因而也配備了多種緊急能源方案,包括可再生能源與儲存產品。整個工廠的屋頂將被太陽能電池板覆蓋,多余的電能將會通過特斯拉儲能設備儲存,以便在沒有光照時使用。
為了更加有效地用水,特斯拉超級工廠將擁有自己的水循環和處理設施。由於特斯拉電池組不包含任何有毒物質和重金屬,它們將在其使用生命周期結束時返回特斯拉超級工廠,在這里所有組件可以被分解和再利用,用以生產新的電池組。
特斯拉表示,工廠全面投產後,將為周圍地區創造超過1萬個就業崗位。目前還沒有幾家矽谷公司能夠提供如此多的就業機會。
特斯拉即將於下周發布財報。當被BBC記者問起特斯拉上周公布的“大師計劃”(Masterplan)是否會對財報產生影響時,馬斯克又是一臉不屑地回答:“說實話,如果不是你提起財報,我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今年3月特斯拉Model 3發布時,全球寵愛其的32.5萬消費者交了1000美元訂金預訂,這筆錢不僅讓特斯拉完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眾籌,也證明了特斯拉電動車確實引起了全球消費者的興趣。特斯拉開放的策略和神秘的蘋果也大相徑庭,不過馬斯克表示他並不擔心別人會偷走自己的想法。
馬斯克能有如此滿不在乎的底氣,還要感謝他那些忠實的投資人。盡管投資人也擔心他的誇誇其談或許很難在短期內看到回報,但是他們還是不甘心在這個節骨眼上放棄他,萬一他真的成功改變世界了呢?
因為擔任設計師緣故,曾近距離接觸許多製造業的企業主,在台灣,我發現不少製造業老闆,自家客廳裝潢得金碧輝煌,還堆滿骨董字畫,車庫裡更少不了賓士名車,藉以展現不凡品味;但走進他的工廠,映入眼簾的卻是極度缺乏風格文化,甚至凌亂不堪的視覺畫面。 當然,我也曾拜訪過一些工廠,從廠房硬體的空間規畫、材質用料,甚至色調呈現,在在展現企業主的用心與巧思,其不管工廠、辦公室或住家,傳遞著相近的設計風格和氣質。只不過,這種類型的企業主,以國外企業居多。 兩者差異在於,對於前者類型的老闆來說,生活和生產是斷裂的,以效率極大化、甚至剝削看待生產,工廠不過只是賺錢的場所,和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自家客廳,分屬兩個不同世界。 而那些認為不管是工廠和客廳,都應有其風格主張的老闆,並非特別重視門面,因為對多數消費者來說,工廠是否美輪美奐一點都不重要,客戶往往也只在乎交期、成本和良率,但他們仍如此看待,原因是,不只自家客廳,生產精良產品的工廠,也是令他們感到驕傲的場所。對這樣的企業主來說,生活和生產,追求的價值和意義往往是合而為一的。 提出以上這些觀察,想進一步表達的是,並非只有餐飲服務業或品牌經營者,才須具備風格思考能力,事實上,風格力也是製造業的關鍵競爭力。 在和製造業客戶溝通這個觀念時,我最常舉的例子是,在全球工業自動化領域極具指標性,現正積極布局「工業四. 〇」的德國Festo公司。擅長氣電整合解決方案的Festo,光所生產的氣壓零組件與電控元件,便超過三萬個品項。雖是典型製造業,但令我感到驚豔的是,若是上網搜尋「Festo」,跳出的相關圖片,你只會看到藍色的企業識別色系,品牌管理能力不輸一般消費性產品。 不只如此,過去二十多年來,這家公司找來一群設計師,每年發表運用精密氣電元件打造的仿生生物,包括重量僅三十二公克的仿生蝴蝶、頭部安裝3D立體鏡頭的仿生螞蟻、身長三英尺且可跳過四十公分障礙物的仿生袋鼠等,不僅惟妙惟肖,更展現人造工藝與大自然精巧結合的創意。 對Festo來說,投注資源做的仿生生物,根本無法商品化,短期更難以獲利,卻對外界宣告了這家公司的創新企圖,這和提出風格主張的工廠一樣,都是印證企業主內外在價值,是否一致的絕佳觀察點。 (本專欄由沈方正、何炳霖、江榮原、謝榮雅輪值整理.尤子彥) 撰文者富奇想董事長 謝榮雅 整理者尤子彥 |
8月10日下午消息,樂視超級汽車工廠啟動項目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舉行。樂視宣布,將投資近200億,在浙江湖州德清的莫幹山經濟開發區建設超級汽車工廠和汽車生態小鎮。按照樂視規劃,第一階段規劃用地4300畝,計劃年產40萬臺整車,第一期的年產量為20萬輛。
樂視方面,除了賈躍亭出席之外,樂視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劉弘以及樂視超級汽車中國區總裁兼COO張海亮參加會議。而樂視超級汽車聯合創始人、中國及亞太區CEO丁磊並未露面。
樂視在汽車領域的布局由來已久。2014年12月,賈躍亭宣布樂視“SEE計劃”,將著力於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互聯網化,打造超級汽車以及汽車互聯網電動生態系統。2015年4月上海車展,樂視宣布與阿斯頓馬丁共同研發造車項目,今年2月,雙方宣布成立合資公司並進行代工。今年4月20日,樂視LeSEE概念車正式對外亮相。賈躍亭對外介紹稱這款車主打智能互聯概念,可實現自動駕駛、自我學習,且具備人臉識別、情緒識別、環境識別和路徑識別等功能。
據悉,賈躍亭曾想把首家超級汽車工廠落地距離北京近一些的地方。中國銀泰投資有限公司大力推動了該項目落戶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