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江山控股昨夜10點突換一把手 控股股東合夥人進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367.html

江山控股昨夜10點突換一把手 控股股東合夥人進駐

一財網 王佑 2015-06-19 07:47:00

新主席馬驥在此前並無光伏行業經驗,但他的一個重要身份---私募股權基金Pohua JT Private Equity Fund(下稱“保華嘉泰”)普通合夥人,為其加了分。保華嘉泰正是江山控股去年6月以來的新晉控股股東。

一切似乎毫無征兆。

6月18日晚10點多,香港光伏上市公司江山控股(00295.HK)突然更換董事會主席。新主席馬驥在此前並無光伏行業經驗,但他的一個重要身份---私募股權基金Pohua JT Private Equity Fund(下稱“保華嘉泰”)普通合夥人,為其加了分。保華嘉泰正是江山控股去年6月以來的新晉控股股東。

前董事會主席劉文平仍是江山控股的執行董事,並任副主席。對於此次人事重大變動,他於微信朋友圈輕松留言道,“我們花了差不多半年時間,來尋找一位更資深、更有威望的董事會主席,現在終於找到了。”

突然換人

董事會主席的變更,出乎外界的意料。自劉文平入主以來,江山控股展開了多項融資、電站收購及資產出售等行動,僅今年以來的融資總額就高達35億港元,看似布局謹慎且按既定計劃執行。就在前兩日,一幢價值7000萬港元的房地產還被江山控股出售並用於買電站,該房地產所處的位置是香港寸土寸金之地---中環皇後大道110至116號的永恒商業大廈9樓辦公室物業。

不過,正如劉文平所言,這回新露面的主席馬驥看似經歷豐富。他畢業於大連工業大學,化纖高分子專業工學學士、區域經濟地理專業理學博士,上世紀90年代作為高級投資官的角色履職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圖門秘書處。此後又有諸多跳槽經驗:TCL系(TCL工研院、TCL投資有限公司、TCL資訊產業集團)、深圳東湖存儲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賽格---意法半導體有限公司、賽格營銷及賽格三星等。2010年至今,他也是瑞盤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稱“瑞盤投資”)的執行董事、共同創始人。《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現,瑞盤投資的相關管理層與江山控股有交集。

值得關註的是,馬驥拿到手的薪酬並不高,每月僅2萬港元,相比江山控股高層近300萬元的年薪差距甚大。不過,馬驥還握有江山控股400萬股股權。據公告,前任主席劉文平辭任後,會投放更多時間於該集團核心業務中。他在自己的朋友圈中點評說,“請大家像以往支持我一樣支持馬驥。我也(預計自己)會在這家公司至少工作20年。”

馬驥的到來日,離上一輪劉文平擔任江山控股主席僅僅間隔7個多月。對比前後兩次的董事會成員名單不難發現,馬驥為董事會主席,並且為非執行董事。江山控股的其他董事會成員還有:執行董事張凱南,非執行董事鄭達祖,三位獨董繆漢傑、王海生、陸宏達。

從上述董事會成員的各自任職時間表可看出,只有張凱南是2013年9月30日至今一直擔任執行董事的,其他幾人都在2014年9月之後走馬上任。新董事會主席馬驥出現後,整個班底依然以新人居多。

大股東派人進入

江山控股此前並不是從事光伏業務的,去年上半年逐漸踏入光伏電站領域。到了2014年全年,該公司的營業收入為5.24億元,凈利潤1166.7萬元。

江山控股脫胎換骨的改變,無疑與去年6月進入的大股東有關。彼時,該公司向私募股權基金保華嘉泰配售了65.28億股新股,後者旋即為第一大股東,所得款項凈額約18.5億元,擬用於收購及發展光伏項目等。

《第一財經日報》此前也曾獨家報道,保華嘉泰為開曼群島成立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由三方股東保利集團、華融和嘉泰基金等組成,主要擅長杠桿收購及增長資本交易,集中投資於環保、清潔能源、消費者零售及科技發展等。目前,該投資方管理的資產約為6億美元。

根據本報記者從公開資料中獲得的數據顯示,目前保華嘉泰持有江山控股近60%的股份,當仁不讓的穩坐控股方一席;第二大股東為財通證券(持股10.12%)。除上述機構投資者之外,江山控股的股東名單中還有自然人向軍的身影,他握有江山控股7.52%股份、持股總計7.36億股。

向軍與保華嘉泰在同一天闖入江山控股,他以私募基金聘請的顧問身份買入大量股票,動用資金有2.4億港元左右。向軍的身份是中科恒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科恒源”)董事長。截至2013年年底,中科恒源的總資產為24.4億元,凈資產5.66億元,營收10.08億元,凈利潤5972萬元,因而向軍對江山控股的出資是中科恒源2013年凈利潤的3.215倍之多。

知情人士曾透露,向軍從2009年起做LED燈具,並銷售風力發電機組、太陽能等產品,近年來把一些精力轉移到光伏電站領域,一部分收入來自於光伏EPC項目的承攬。就在2015年4月24日,雄韜股份(002733.SH)與中科恒源還聯合宣布,雙方將在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的EPC開發、儲能系統建設等方面實現合作。

種種跡象表明,向軍這筆對江山控股的個人投資,看似並非是短線行為。他現於江山控股的持股數7.36億股,已比最初的6.76億股有所增加。而且,中科恒源也與江山控股存在業務匹配。就在去年10月,江山控股的子公司江山永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還以4107萬元的資金收購了“恒源系”在新疆哈密市的20兆瓦光伏發電站。

該公司6月18日收盤時報於1.2港元美股。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95

合夥人or不定時炸彈?解密尋找合夥人的正確姿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18/151585.shtml

i黑馬了解,幾乎每一家初創企業都面臨著找不到合適的合夥人;不清楚如何分配股權;甚至因找錯合夥人,項目胎死腹中等方面的問題。

下面的分享來自於雲-space的女神級創始人丁武萍,從傳統領域到互聯網創業,四年多的創業經歷,讓丁武萍在尋找合夥人以及制定合夥人制度上頗有見地。以下是她的分享整理:

一、夢想比金錢更容易獲得合夥人

首先要明確自己創業的初衷是什麽。在我初創雲-space平臺的時候,當時是從傳統行業跨界到互聯網企業,那時只有一個Idea,根本沒有任何商業的論證。我也沒有特別大的野心一定要做到市值多大。而我的初心,就是看到這個行業的痛點,並希望靠創新平臺的搭建,解決行業問題。

因此,若想招募合夥人,首先你得有創業的初心。這個初心是夢想,不是私心特別重的東西。如果創業的目的和夢想足夠大,大到造福整個行業或者行業以外的人,我覺得吸引合夥人加入進來的可能性,會比用其他的方式招募合夥人更容易。

二、先招到最重要的合夥人

創始人和創始人之間的信任程度和了解程度特別重要,這可以減輕未來團隊特別多的矛盾和摩擦。

所以無論你現在是想創業還是沒有創業,如果有這方面方向考量的話,在平時就應該多去積累互聯網行業內的朋友。然後在這些朋友當中去尋找合適自己的合夥人人選,這是需要平時就做的功課,而不是說你今天想要創業了才去找一些合夥人。基本上你今天找是找不到的,所以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

黃金團隊是靠時間打造出來的。初創企業很少一開始就有黃金團隊,即使有也是很早之前彼此就認識。因此,團隊是在路上不斷優化的。比如,我的第一個合夥人和第二個合夥人時間差了半年。第三個合夥人和第四個合夥人當中也差了半年。到現在已經三年多了,我的合夥人也是陸陸續續的在我的團隊當中慢慢地加入。早期不可能要一應俱全,把你最重要的——比如說技術是最重要的,產品是最重要的——那幾個核心合夥人先招到。可能你到後面會發現,可能在其他的方面我的財務也要找個合夥人,我的人事也要找一個合夥人,在這個方面我覺得第三點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合夥人是一個一個加入的,不是一次性加入的。

三、合夥人是一個團隊

特別是在項目非常早期的時候,創始人要做到頂上任何一個職位。在沒有合適的合夥人出現之前,CEO創始人要頂上那個位置,甚至是用外包團隊,用朋友幫忙的一些方式,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大部分的草根創業人,一開始的時候,根本沒有非常成熟的創業模塊出來的。就算他有創業模塊,在早期也非常難吸引到那些真正符合這個模塊的合夥人,我說的是普遍現象。在這個時候,合夥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幫您解決問題的嗎?不見得。我覺得很多時候合夥人是與你一起在成長,風雨與共的那個人。

這個合夥人可能和聯合創始人是兩碼事,聯合創始人可能是一開始的時候共同去創立的。而合夥人是未來在這個公司里面真正起到責任分擔,共同去規劃戰略,以及在未來公司整體推進起到非常重要的核心群體,統稱為合夥人。至於他的股份配比是多少,每一家公司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但是在我的詞典里,合夥人一定是一個團隊,不僅僅是幾個人。公司做的越大,後面的合夥人一定就越多。我覺得在未來團隊規模里,10個人左右的合夥團隊一定會有的。

四、股權分配實操

股權配比問題

股份配比是大家經常碰到的問題。其實我在早期的時候股份配比是非常隨性的,甚至開始的時候跟我的聯合創始人股份配比是5:5對開。當我意識到這種情況的弊端後,我就和我的聯合創始人溝通,按照我們的投入和分擔的責任,最後變成了30%和70%這樣的比例。

還有比較實際的運用,比如合夥人公司的創立。比較早期的兩三個聯合創始人,他們基本上都會上營業執照。後續進來的那些合夥人不可能全都讓他們上營業執照,因為進出會非常困難。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再成立一家合夥人公司,用合夥人公司去持有你原本那家公司的百分之多少的股份,你用這家公司里面的股份,再去分配給後來加入的合夥人,這樣對公司未來的操作,包括合夥人的進出,一些合同的簽署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如何清除不合適合夥人

合夥人會有變動的,除非特別幸運特別有經驗,保證碰到的每一個合夥人都非常精準匹配到你給他設立的崗位和目標當中去。

其實在整個的公司發展過程中,一定會有一些合夥人會被淘汰,一定會有一些合夥人因為客觀、主觀的問題,最終不能堅持公司原本設定的方向。這個時候,作為創始人需要立馬去用各種手段,談判也好,用一些引誘也好,把這樣的合夥人請出去,否則後患無窮。

如果是特別初創的階段,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的建議是重新註冊公司,重頭再來,否則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小問題也會變成無窮的後患。

初創企業不建議將利潤分紅

合夥人在公司里面的權益權利怎麽設定?有沒有項目分紅?

先說分紅吧,在早期互聯網公司肯定是沒有分紅這件事情的。因為早期都是沒有太多的盈利,即使有盈利,也應該是把錢放在發展規劃上面,而不是去考慮作為股東分紅的問題。第二是工資,早期都是不拿工資的,或者僅僅拿能保證生活的底薪。因為在公司發展早期,資金是非常緊缺的,合夥人作為夢想的引領者,最好不要占用公司錢財方面的資源。我覺得這是創始人和合夥人要做出表率性的問題。當然如果投資人的錢到了,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大家可以適當的領一些工資。一般好的公司創始人和合夥人定的工資都不會太高。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惜墨,由王冀編輯,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207

前阿里副總裁魯眾:為什麽不太出色的阿里合夥人卻能幹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0/151619.shtml

699749030@chatroom_1440066632199_62

一、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分別如何選擇合夥人?

創業過程中我碰到了很多從大公司出來的人,有職業經理人,也有從最底層一點點幹起來的這些企業家,看起來一種是訓練有素的人,一種是充滿理想但沒有章法的人,這兩種人在一塊的時候是非常有趣的。其實基本上創業者都是由這兩類人構成的,而且這兩類人也各有優缺點。

第一,我覺得創業公司就像一艘船一樣,企業家要負責船往什麽方向開,職業經理人可能就是操舵手。該往哪個方向走,怎麽能走的更快、更安全,這兩個人之間有巨大的差別。因為路上可能會碰到風浪,操舵手從安全的角度可能會有各種選擇,但是企業家看準了方向就不能停,要排除千難萬險,繼續往前走。所以,職業經理人更多的是在完成一個任務,企業家則更多的是在實現一個夢想。

為什麽8848當時能把全中國最牛X的一些人都找來,我和譚智都是從微軟跳過去的,其中我總結了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我們剛開始有一點天真地把美國公司的管理方法帶到了小企業,而每一家公司、每個小企業可能有它自己獨特的基因,要走自己獨特的文化,那麽大企業來的東西可能就不見得會落地。

其核心意義是說今天很多人在創業,當他們跟一些知名的企業或者一些知名的人在一塊的時候,大家會覺得他們看起來更高大上,他們有很豐富的管理經驗。但是不能完全照搬,你一定要知道他的光環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要把他的能力和潛力打一個折,再以這種方式來用,才可能會成功。

二、企業的控制權如何把握?

一個企業要不要控股權?現在有一批是從傳統行業出來的,一個人老大,股份都是自己控制的,不願意分享,另外一幫人想控制。因為他成長的經歷給他極大的一個教育就是,如果企業失去了控制,他可能就沒有了自己的定位。我在過去參與投資過程當中,給很多人關於期權的方案建議,關於如何分享你的收益這樣的建議,但實際上還是有一些人沒有完全的接受。

那麽企業要不要控股權,要不要一個人一定要占到51%或者以上來控制?有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優秀的、強勢的、真的有遠見的人,由他來掌握企業是非常有價值的。我親眼目睹馬雲有很多重大決策他非常堅持,包括像雲計算,假如民主的話雲計算可能就沒了。所以,霸道一點有控制權,對於有那些遠見卓識的企業家來說其實是挺重要的。但是反過來講呢,也有一些人其實他沒有那麽強勢的時候,他應該更多的容納其他人的建議,把利益分享,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這樣也有好處。以我個人的看法,其實不論團隊怎麽樣,有相當威信的人來控制整個全局是非常重要的,完全平等的討論決策會出問題的。

任何一個企業都會面臨許多非常複雜的決策,有時候其實沒有絕對的判斷是對是錯,但總得有一個人最後拍板說這事就這麽做,往前走,如果一個企業沒有這樣的權威,往下經營會有問題。但是,如果一個企業都是一個人的權威,其他的人沒有意願發言,沒有意願去來推動企業的發展,只是服從的話,這樣的企業也沒有前途。

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創始人擁有寬廣的胸懷,能容納幾個敢於直面諫言的,平等討論的這樣的人進來,那麽這個企業還是得有一個人能夠完全做主,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結構。那麽問題來了,你如何能找到這樣一些合適的人。從實際上來看,找到這樣的合夥人挺難的。能夠找到這些合夥人是因為你信他,你憑什麽信任他,交一個男朋友、女朋友你還要幾年的時間來建立信任,你怎麽可能在隨便認識幾分鐘就建立一個非常強的信任關系,沒有經過實踐檢驗也很難辦。所以,我看到大量的這些合夥人還是曾經共事過,在一塊接觸過,互相能信任,互相尊重,有共同抱負的人,最後走到一起是最現實的。

曾經我在創業的時候,選擇合作夥伴也是經過認真推敲的,比如,我是市場營銷出身,但我對技術很是缺乏,我就找了王誌剛,他是完全的技術背景,對市場營銷方面經驗非常弱,所以我們倆一拍即合,這是一種互補型的選擇。另一種,就是資源的合夥。一方掌握了這個資源,另一方掌握了那個資源,大家可以把資源放到一塊幫助企業發展。從能力、資源的互補性選擇,另外甚至可以是性別的互補性選擇都可以,在選擇合夥人的過程當中,盡量不要找太多同質化的人。

找合夥人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要用夢想去感染他。如果一個團隊沒有一個有理想、夢想,按照創始人自己的思路去創新的發展是不太容易找到合夥人的。所以當你們選擇合夥人,或者找這樣關鍵崗位人的時候,千萬不要說你有錢,用錢買這樣的人,這樣的人買來沒有價值,你只能靠理想,靠機會把他吸引過來,然後一塊創造未來的價值。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魯眾,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24

創業必看!優曼家紡王文鋼談合夥人和股權激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5/151668.shtml

屏幕快照 2015-08-25 上午8.45.40

優曼家紡創始人  王文鋼 

一、如何選擇合夥人?

作為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如何選擇合夥人?首先要知道如何評定創始人自身,然後才能知道如何去選合夥人。

從創始人要關註的點來講,除了產品以外還需要關註公司的資本運作、企業文化,以及公司對外的PR和相關的全局性的工作。可能你需要合夥人來搭配一起創業,如果CEO是偏產品的,就要找技術,如果CEO是偏市場的,可能只需要找產品,這些都是組合方式。

從投資的角度來講,投資方主要看一個團隊是什麽樣的結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首先CEO要具備銷售的特質,CEO需要合夥人來搭配,第一個需要的就是產品負責人,而且他要具備追求極致的特質,有以用戶為出發點、以用戶為上帝的核心價值觀。一個團隊,最好是三個人的組合,CEO有了,產品有了,如何把產品實現?這樣你就需要第三個合夥人-技術負責人。

無論是技術還是產品負責人,甚至是CEO,第一要有相關行業的垂直經驗,這樣你才能判斷出來行業的發展步驟、發展節奏、發展前景。第二有相關團隊的三年以上管理經驗,一個企業往前走,團隊人員必然會越來越多,以今天互聯網時代的節奏,如果沒有人員的儲備,沒有管理的經驗,就會導致快速發展出現問題。第三是三個人必須有一致的核心價值觀,使團隊一直以不斷地建立長板而完成整個公司的發展。

在創業期階段,作為CEO有六點非常重要。第一,要找優秀的人才,無論是合夥人還是核心員工,都很重要。第二,找到優秀的人才後,快速判斷方向,快速定小規模的組織架構,快速行動。第三,要永遠帶動他人並感染他人,要用使命、價值觀、方向、未來的各種預期帶著大家跑。第四,永遠不要做怨婦,好事不驚、不喜,壞事不怨、不憐。第五,要創造更多讓團隊互相信任和信賴的機會。第六,保持樂觀,無論碰到什麽事,一定要樂觀,始終保持如一。

二、如何健全公司治理?

如何治理公司? CEO要做的事,其實聯想的柳總給我們講過管理的三要素,九個字: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這三個要素就是一把手所有工作的核心。我們要用核心價值觀來搭班子,然後用行業的認知來去定戰略,用企業的文化去帶隊伍。只有面對人性的核心價值觀,才能讓一個企業從小做到大不跑偏。

再往下是用行業認知來定戰略,對一個行業有三到五年以上的認知,才有可能知道這個行業未來三五年的發展規律,在這其中找到一個切入的點,跟著這個行業變化的速度去定好戰略,往前走。

定完戰略之後要帶隊伍,因為班子有了,執行並不完全是班子的事,是隊伍的事。有了核心價值觀,有了企業認知,我們用一個高的價值觀的判斷鎖定一個戰略,其實是用一種企業文化,用一種更樸素的執行判斷標準給團隊定什麽叫對,什麽叫錯。其實無論是不是家族企業,都可以往前跑,我們看企業發展的歷史,跑得最長遠的反而是家族企業,因為它的價值一致性更明顯,今天跑不起來是因為我覺得可能還是前面的一些價值觀、企業文化不同,大家做著做著就從錢上看了,那就很麻煩。

三、如何定股比? 

說到錢,就得了解如何定股比,前面說到一個團隊最好是三人組,一個CEO兩個聯合創始人,通常制定股份比例,當一個人在一個公司,他走了對公司影響不大的時候,這樣的人不能發股權、期權。一般來講極限的比例是6:2:2,意思是核心創始人一開始組建團隊的時候掌握60%以上的股份,因為隨著企業的發展和融資,你會不斷地被稀釋,6:2:2這個比例在融資三、四輪之後可能創始人只有10%多的股份。

如果說一個CEO特別強,通常會找兩個產品或者是技術負責人,如果這兩個人相對偏弱,我會8:1:1的比例去分,如果其中有一個人相對比較厲害,我會7:2:1的比例去分,再強一點我會6:3:1,如果兩個人差不多,我會6:2:2去分布,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比例,這樣三個人的團隊通常在面對投資商的時候,比例也相對合理。

四、如何定股權激勵?

如果想讓整個團隊持續往前走,除了激勵上需要合夥人之外,還會有期權。我們一般會從初創團隊的所有股東當中共同稀釋15%,這個股份比例作為期權,我們會獎勵或者是頒發給公司不可替代的核心員工。我們對合夥人也好,對員工也好,都會有一個約束,叫做行權時間,就是我承諾給你這個東西我們是有一個協議的,如何你能變成自己的,我們是有一個時間要求的,隨著他走得時間越長,得到的越多。

但是今天這個創業環境太殘酷,很少有一個團隊能一起走四年,包括員工和合夥人,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大家走著走著,到第二年的時候,他就撤了,這個時候從投資回報率的角度來講,你給了他充分的股權激勵,他也覺得沒白做,如果公司發展得好,他還是這個公司的人,他還能幫你解決問題,他走的時候就把股票行權就走了,也許自己湊了錢,就換了股份了。

按馬斯洛理論,對人的激勵包括存在感、物質激勵和名譽激勵。存在感是你對他的定位和大家核心價值觀是否一致;物質激勵基本就是股權、工資;名譽激勵其實是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有的,比如經常有人說我是阿里出來的,他就有名譽上的加分。這是創業產生的榮譽感,也是一種給員工的激勵。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文鋼,整理劉惜墨,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28

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 創業者要找對河流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537

(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對創業者就像是坐在一條橡皮艇上玩漂流,如果你的方向是大海,你只要用力往前劃就行,翻了船再爬上去,最終到達大海。但如果你最後只進了江河湖泊,我們一般不會投。

對創業者最難的判斷就是對他本人的判斷,我希望他健康,希望他學習能力很強,希望他能獨立思考,希望他認真聽你說話,但又不是什麽都聽你的。我們不喜歡羔羊一樣的創業者。

現在創業市場確實有一定的泡沫,甚至還有一些創業者進行數據造假,我想說的是,遇到這樣的創業者,投資人最多是賠錢離場,但創業者將終生受到懲罰,很難有人會再支持和相信他。

熊曉鴿出生於湖南湘潭,早年在新華社和一家美國媒體做過幾年記者,在美國他負責矽谷的報道,接觸了很多創業者和投資人。

1992年,熊曉鴿以IDG董事長亞洲業務開發助理的身份回到中國,將風險投資概念引入中國創業市場。在過去的24年里,IDG幾乎成為了VC的代名詞。熊曉鴿也被稱為“中國VC第一人”和“中國VC拓荒者”。

投資人永遠在挑戰二八定律

我父親是個軍人,跟黃繼光是戰友,在上甘嶺戰役中炸掉了左腿,轉業後到湘潭鋼鐵廠工作。

文化大革命時期,父親受到迫害。但他樂觀、果敢和嚴格的身體鍛煉習慣傳給了我。這些也是做投資的必備素質。尤其是美國的投資界,把身體好作為投資人第一位素質來要求。除了健康的體魄外,投資人還需要有健全的心智,心態不好的話,特別容易影響別人的情緒,也影響你的判斷。

打仗講究“快慢”的節奏,什麽時候沖鋒,沖了多遠後要停一下,都有講究。一個勁沖過去,到了拼刺刀的時候就沒力氣了。做投資也是一樣,要抓住機會,捷足先登,但有時又要慢一點。

我們首先會看創業項目所處的市場是否足夠大,也就是說創業者要找對河流。我一直覺得,創業者就像是坐在一條橡皮艇上玩漂流,如果你的方向是大海,你只要用力往前劃就行,翻了船再爬上去,最終到達大海。但如果你最後只進了江河湖泊,我們一般不會投。尤其是當領域很小,創業者又很堅持的時候,我們一般會放棄,即便他做到了市場第一,我們也不會投,因為市場規模太小了。

其次我們會看他的產品是否夠創新,是否有想象力,是否容易被複制。有時候你個人的興趣可以幫你選出好的投資項目。

比如我們投資了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可以算是中國實景演出的締造者,我投資這家公司的一個很大原因是,我很看好目的地文化旅遊市場。目前演出主要是靠門票,一般票價的40%被旅行社拿走了。未來可以嘗試文化旅遊項目+移動互聯網的模式,通過移動互聯網來賣票,讓演出公司拿到更多的錢,這樣可以給演員更好的報酬,提供更好的服務,使觀眾得到更多實惠,演出的質量也就有保障了。

最後是看創業團隊的執行力和應變能力。對創業者最難的判斷就是對他本人的判斷,我希望他健康,希望他學習能力很強,希望他能獨立思考,希望他認真聽你說話,但又不是什麽都聽你的。我們不喜歡羔羊一樣的創業者。

成功的創業者永遠是少數。投資界有個二八定律,即投資100個項目,有20個能成功就非常不錯了。我們在中國投資了近400家公司,成功的超過80家。上次我在深圳聽紅杉的合夥人周逵說,美國紅杉過去40年投資了1000家左右的公司,約200家成功了。投資人永遠在挑戰二八定律。

好奇心很重要

如果你投資的是一些專業領域,你有相關的專業背景肯定會讓你更受創業者歡迎,你也更容易對項目價值做出準確判斷。但做投資的人跟記者一樣,一定要是個雜家。

比如在第一輪就投資了Facebook的投資人Jim Breyer,對歐洲文藝複興很有研究。Google的早期投資人Michael Moritz,在牛津大學是學歷史的,後來在美國《時代》雜誌做過記者。

我在湖南大學讀的是英語專業,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的是新聞,在波士頓大學念的是傳播。我後來又在美國的費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和哈佛大學商學院學習過。

在做投資之前,我在新華社和美國的一家電子雜誌做過幾年記者。記者和投資人的工作挺像的,首先要是一個有趣和有好奇心的人。

5歲時我把一個鬧鐘放到水缸里,想看看它在水里還能不能走。長大了之後就對手表很有興趣。我幾乎每年都會買一塊瑞士的機械表。愛表的人最在乎的是表的工藝,後來我接觸到一家叫做寺庫的公司,專門做奢侈品等高端消費市場,做現場盡職調查的時候,我在那買了兩塊表,覺得這個公司不錯,就投資了他們。

記者是尋找好的報道對象,投資人是尋找好的投資對象。記者要判斷是否有報道價值,投資人需要判斷是否有投資價值。

所不同的是,記者做完判斷後需要以最快速度把報道對象的故事寫出來告訴別人,但投資人決定投資某個創業者之後,往往跟他們說,我們可以投你,但你不要跟其他人聊了。投資人也一般會比較低調,往往等到所投項目成功了才會向外界提起。

在美國做記者的時候,我經常去矽谷采訪,認識了很多投資圈的人,其中包括IDG董事長麥戈文,我們都叫他老麥。

當時我正在另外一個出版公司,老板派我去香港,做面向亞洲四小龍的電子雜誌。但我覺得應該去中國發展,於是寫了個計劃書交到英國總部,但沒有被批準。

在我很失望的時候,老麥說讓我幫他來中國發展,我說可以,然後我們談待遇,我跟老麥說,我之前年薪4.2萬美元,現在一分不多要,半年後再根據表現調整,唯一的要求是我直接向他匯報,因為我痛恨公司的官僚主義。老麥給了我5萬美元。半年後主動問我對於薪水的期待,我開玩笑說怎麽也得翻倍吧,他居然很爽快地答應了。

做投資還要求你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團隊作戰意識。我們是第一家在中國搞合夥制的風險投資機構。我很幸運找到了周全等一批優秀的人作為合夥人。合夥人制度就像一個大家庭里有好幾個兄弟,每個人的性格和專長不同,有利益分配的時候,兄弟幾個要好好商量,需要對外“打架”的時候,兄弟們誰行誰上。

創業板推晚了十年

1998年10月,老麥聽說中國將於2000年開設創業板,公開承諾說,7年內將在中國投資10億美元。可是,到2003年的時候,我們只投出去兩億美元。

早年我在博鰲論壇上曾經問過決策層本屆政府是否推出創業板,當時沒有得到回答。政府還是覺得應該謹慎一點。

如果2000年左右就推出創業板,並且參照納斯達克的上市標準來弄的話,中國的很多公司都會留在國內上市,市值一定比他們現在的高,公司也會發展得更快。

為什麽中國企業去納斯達克,就是因為那里對上市企業沒有盈利要求。這對新興產業尤其重要。我們剛投資百度和騰訊時,中國整個互聯網用戶還不到2000萬人,這麽少的用戶是沒法賺錢的。到了2005年,互聯網用戶突破1億人,大家才開始慢慢賺錢。當時這些公司沒法在國內上市,因為中國股市對於盈利有嚴格要求。

實際上,好的公司在很長時間內是不盈利的,你看亞馬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盈利,但資本市場認可它。在快速發展階段,上市是為了募集發展資金,做大自己的規模,但現在中國的創業板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有盈利,這不符合技術創業型公司的發展規律。

當然,暴風科技的上市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的這一遺憾。

我們在暴風科技第一輪融資就進去了,先後用美元和人民幣基金投了兩次。暴風一開始也是想在國外上市,後來想轉型做移動互聯網,我們覺得做移動互聯網的話,國內市場更大,因為你的用戶、客戶和市場都在國內,所以我們很支持,幫著暴風一起拆除了VIE架構,但拆完VIE之後,國內的IPO一停就是兩年。

現在中國股市還有很多不符合創業發展規律的規定,比如要求上市公司在增發新股的時候需要證監部門批準,但在美國和香港,只要上市公司董事會批準就行。

創投市場已是一片紅海

我認為我們這代人做投資能出點成績,主要靠運氣。比我們聰明和勤奮的大有人在,但我們遇到了一個好國運,從我1992年開始做投資,到今天整個國家還是比較穩定的。

我們趕上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時代契機,中國加入WTO,進入全面開放時代。我們還幸運地趕上了互聯網的普及,出現了很多顛覆性的應用,讓我們有機會遇到很多優秀的創業公司。

十多年前,中國互聯網公司主要是靠模仿國外的商業模式。但現在中國很多商業模式已經跟國外差不多同步出現,甚至有了中國獨有的創新。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創業者已經沒有那麽多可模仿的對象,所有的東西都特別快,需要創業者做出真正的創新。對投資人來說,也是一個挑戰。過去你投一個項目,能知道國外有什麽可參考的公司,估值的時候也可以參考國外那些在納斯達克上市了的企業。但現在沒有可參照的公司了,你要賭這個商業模式到底是否能做出來,而這又取決於你能否做大規模。 

現在市場上的錢越來越多,投資人之間的競爭很激烈。上世紀90年代後期,我們投資圈的人在廣州的花園酒店一起聚餐,一張桌子都坐不滿。現在中國的風險投資基金是全世界最多的,可以說風投市場已是一片紅海。以前是創業者找投資人,現在是投資人搶項目。錢很多,但好的項目有限,給投資人留的決策時間變短了。你要做很好的功課,看好了項目盡快下手。創業者選擇多了後,對投資人來說項目的價格拉高了,投資回報率降低了。

現在創業市場確實有一定的泡沫,甚至還有一些創業者進行數據造假,我想說的是,遇到這樣的創業者,投資人最多是賠錢離場,但創業者將終生受到懲罰,很難有人會再支持和相信他。

對我們投資人來說,判斷是否造假就像教練拿到一張面試成績單,我們不會盲信,會進行仔細的盡職調查。

過去二十多年,我們也嘗試投資了一些領域,目前來看不算成功,比如我們很早布局過在線教育領域,但沒有投出成功的公司。事實上中國現在也沒有一家真正算得上成功的在線教育公司,一說到教育依然是新東方等線下巨頭。這兩年在線教育開始有了不錯的發展,我們仍然繼續關註,並有所布局。

我的另一個遺憾是錯過了第一波電商的浪潮。盡管成功投資了百度和騰訊,但我們錯過了阿里巴巴。但其實不是我們不重視電商,我們早期也投資了一些電商公司,其中也有不錯的項目,但出現了判斷失誤,比如8848,是很不錯的項目,當時券商說等一等再上市,一等就錯過機會了,正好又趕上了那一輪互聯網泡沫破滅。如果當年8848能在泡沫破滅之前上市,今天中國電商行業的格局可能就不一樣了。

我們後來總結,錯過就是錯過,沒必要捶胸頓足,這是投資人必須有的心態。我們在做了充分研究後,仍舊看好電商領域,近幾年在生鮮、母嬰、奢侈品、時尚、淘品牌、海淘、B2B垂直、社交電商乃至微商等領域都有布局,所投公司包括我買網、貝貝網、寺庫、蘑菇街、韓都衣舍、茵曼女裝、三只松鼠、找鋼網、找塑料網和青蔥等。

BAT並非不可逾越

我們非常重視90後,除了公司成立90後基金外,我自己也跟90後打成一片。

我們投了很多90後的項目。我自己有個90後羽毛球教練,是前國家隊隊員。我還跟90後經常一起去唱K,跟他們一起去吃面,不是不服老,是要保持90後的心態。我一直開玩笑說,我也是90後,我是1992年出道做投資的嘛。

可以說,IDG要跟著這幫孩子一起再次創業。不僅是我,整個IDG合夥人團隊里的這些元老們,也都積極推動90後基金的成立。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創新和學習能力,對於看中了的機會,我們采取的是敢於嘗試、不怕失敗的策略。

最近有一些同事離開了IDG,很多人也在關心和討論IDG這樣的老牌VC的活法。我想說的是,一些年輕人希望自己闖出一片天空,在這個年代非常正常,我們完全支持和理解,今後大家也會有很多合作機會。我們的心態很開放,我認為IDG資本團隊就應該像中國乒乓球隊,雖然向全世界輸出了“海外軍團”,但中國乒乓球隊依然能夠長盛不衰。

現在BAT也在做投資,我們跟他們也有很多溝通和合作。比如雲鋒基金參與了我們投資的印象系列。我們投資的91無線,就賣給了百度。我們和BAT是有“血緣”關系的。

但我不認為BAT是創業者不可逾越的三座大山,其實BAT的壓力比大家想象的要大。以技術為導向的公司,要做到獨領風騷數十年是非常非常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41

專訪貝恩咨詢全球合夥人韓微文:下個阿里巴巴在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4168.html

專訪貝恩咨詢全球合夥人韓微文:下個阿里巴巴在哪?

第一財經日報 王思琪 2015-09-11 06:00:00

貝恩咨詢全球合夥人韓微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要成為阿里巴巴這樣的“獨角獸”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千億元市值,二是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或工作方式。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今年創投界正遭遇一場寒冬,但寒冬過後很可能走出一批優秀企業,或許其中就會出現下一個阿里巴巴。

貝恩咨詢全球合夥人韓微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要成為阿里巴巴這樣的“獨角獸”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千億元市值,二是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或工作方式。由於涉及對人們舊有生活模式的改變,這個變化需要循序漸進,以扭轉人們的舊有觀念。

“眼前比較快的、在短期內可以看到效果的就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直擊小微企業貸款痛點,盡管國家出於風控考慮對此加強了監管,但在大方向上依然支持互聯網金融來解決這一痼疾,“互聯網+和國企改革,對於互聯網金融來說都沾得上邊,這陣風擋不住。”韓微文說。

韓微文

相比較而言,醫療、教育公司的成長與人們的思維習慣改變有關,在這兩個領域要出現千億元體量的公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些都是朝陽產業。未來可能要20~30年才能出現下一個阿里巴巴。”

同時,在目前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常規市場環境所出現的線上線下的融合,也可能成為培育出下一個阿里巴巴的土壤。韓微文表示,雖然國企改制能夠吸引民間資本進入,但還需要時間落地,“與國外民營企業不同,中國民營企業對待自己的企業如同對待自己的小孩,把他養大是理所應當的,把他賣掉則情感上接受不了。當國企改革進入到深水區,民營企業家想明白這不是自己的小孩、只是生意的時候,行業的整合就會越來越明顯。”

韓微文告訴記者,由於市場領先者的現金比較充裕,管理能力比較強,具備這些條件的企業會充當行業整合者的角色。最近京東投資永輝超市、阿里巴巴與蘇寧聯姻,為這場線上線下的整合大戲拉開了帷幕。

如今互聯網創業呈現泡沫狀態,一些互聯網公司可能會迎來估值下跌,這也許會為這場整合帶來機會,“不管線上對線下,還是線下對線上,整個趨勢是相融合的。”韓微文說。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01

創業初期如何找合夥人?雷軍王興們是這樣做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07/152250.shtml

 

900

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傳播甚廣,神通廣大的馬雲在創業初期就通過各種手段拉來不少頭頂光環的實力派為其“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夢想賣命,成功企業的各種合夥人故事也在業界為人津津樂道:新東方三駕馬車,攜程四君子,騰訊五虎將,它們好像都有一支能全面抗戰、處處禦敵的機動部隊,而不少創業公司,也時不時會爆出各種合夥人離開,初創團隊互撕,創始人被踢出局等各種令人訝異的新聞。

那麽,究竟怎樣的合夥人團隊才是最佳拍檔?合夥人在團隊中需要怎樣互補,如何作戰,才能發揮最佳戰鬥力呢?相信不少創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今天我們就從一些明星公司說起,看看他們的BOSS都是怎麽去找合夥人,如何看待合夥人制度的?

雷軍

小米的合夥人故事非常精彩,公司除7個創始人以外都沒有職位,超扁平化管理,合夥人各自負責一個業務板塊,互相不幹涉,高效的協作讓小米的合夥人制度成為大家競相模仿的對象。

雷軍:你找不到人只是因為你花的時間不夠多

小米團隊是小米成功的核心原因。和一群聰明人一起共事,為了挖到聰明人不惜一切代價。如果一個同事不夠優秀,很可能不但不能有效幫助整個團隊,反而有可能影響到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真正到小米來的人,都是真正幹活的人,他想做成一件事情,所以非常有熱情。來到小米工作的人聰明、技術一流、有戰鬥力、有熱情做一件事情,這樣的員工做出來的產品註定是一流的。這是一種真刀實槍的行動和執行。

如果你招不到人才,只是因為你投入的精力不夠多。我每天都要花費一半以上的時間用來招募人才,前100名員工每名員工入職都親自見面並溝通。當時,招募優秀的硬件工程師尤其困難。有一次,一個非常資深和出色的硬件工程師被請來小米公司面試,他沒有創業的決心,對小米的前途也有些懷疑,幾個合夥人輪流和他交流,整整12個小時,打動了他,最後工程師說:“好吧,我已經體力不支了,還是答應你們算了!”

王興

王興是一位連續創業者,現在美團的合夥人,有兩位是他之前校內網的聯合創始人,還有一位是他飯否時期的聯合創始人。

王興:合夥人“合”而不同

創業本來是件蠻不容易的事情,最好的團隊肯定是能合而不同,就是大家的技能、一些觀點不會完全一致,要不然就完全重複了,但是能夠和諧的為一個目標而努力。老祖宗說的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程維

作為目前O2O領域的明星初創公司,滴滴打車在各方面的成長路徑都值得學習,創始團隊的搭建更值得研究。既然挖柳青已經人盡皆知,我們再來了解滴滴幾個更接地氣的挖人招數。

程維:在微信群里認識了CTO張博

人總要為自己不了解的領域付出代價,創業沒有僥幸。等到你真的痛的時候,你就會去補短板。為了找到可能搭檔的技術合夥人,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我找了支付寶的同事,問了在江西老家開網吧的堂哥,有沒有同學在北京工作。我去騰訊,去百度,約他們吃飯喝咖啡,但是還是沒有。

我偶然加了一個微信群,認識了現在的CTO張博。我現在相信,有些人真的跟你就是有緣。我很少對一個男人有這種感覺(笑),就是一眼就知道,他就是你要找的那個人。當時,跟張博談完,我特別興奮。一出門口,我就給我的天使投資人王剛打了一個電話說:這就是上天給我的禮物。

賈躍亭

今年初賈躍亭剛剛歸來時,就在一個內部交流會上表示,2015年樂視要全力推行合夥人制計劃。

賈躍亭:要把公司合夥人化,全員持股

應該把公司真正地公有化,合夥人化。靠一個人拉動,一個階段是可以的,但如果要成為一家千億美元級的公司,需要大家的力量。

組織架構、組織成員和組織資源解決之後,最重要的就是組織激勵。以前更多的是用夢想、使命感激勵,但夢想和使命感不是全部,要合理解決長期、中期和短期的激勵問題,尤其是非常複雜的生態業務,組織激勵顯得更加重要,所以今年我們合夥人改制非常重要。

張旭豪

餓了麽年輕的創始人都是休學後才開始創業的,休學意誌不堅定的人,都被“淘汰”出創始隊伍了,初期只有300塊工資還有人跟著幹,是什麽在驅動他們往前走?

張旭豪:找合夥人要淘汰掉一批意誌不堅定的人

團隊的建立,關鍵要靠創始人的忽悠。如果連忽悠的能力都沒有,就先不要創業。如果連(團隊)中間的人都不能讓他相信你的話,就很難讓其他人再相信你。當時就是靠忽悠讓一些人加入團隊,並且拿很低的工資。我們工作範圍很大,但是一個月發300塊,夠吃飯就可以。但即使我們當時沒有錢,挑人還是很有自己的標準。就算你什麽都沒有,你要有自己的理念和準則,我們(團隊)也不是什麽人都能進的。有一些比較優秀的人,但是人格上有一些缺陷,也不能隨便進來。由此卡了一些人在外面,導致大家覺得加入“餓了麽”是一件比較神聖的事情。堅持時間長了就成了你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堅持的那段時間是非常痛苦的。後來,四個核心成員確定了下來。從創業的角度來說,核心團隊必須要有一個老大,股份不能平分,一定要確立一個大股東,要有一個人能拍板說了算的。我們團隊覺得我這個人比較靠譜,對事情有充分的熱情,比較堅定,就推薦我為老大。然後把我的股份定到了最高。之後大家各自分工,在團隊中處的位置都確定下來了。

另外一個門檻就是,加入“餓了麽”必須休學,這也是我們當時定的死規矩。我認為很多大學生創業都是玩票子,就為了給自己增加experience,讓自己的簡歷能夠colorful一點,感覺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做成這樣一件事情,而是為了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我們認為創業就是要把這樣一件事情幹成,不要給自己留後路。我們決定一定要休學才能創業,我們在團隊里面又淘汰了一批意誌不堅定的人,那天交休學材料的時候只有兩個人交了。我還記得那天跑到交大教務處,那個老師說,一般休學的都是因病休學,創業休學的人挺少的。休學一年,導師就少一個人搞科研了。所以大家還要各自回去說服導師。我和我另外一個合夥人,我們的導師都是比較開明的。他鼓勵我說,雖然你是去送外賣,但是你能把一件事情做成,也體現了你的組織能力。後來到教務那里,他拿了我們的材料說,不錯,你們選擇了一條很好的道路。雖然你們是去送外賣,但是你們已經不是在培養自己的技術能力了,而是培養自己的領導能力。

蔡文勝

蔡文勝對趨勢的判斷是許多創業者不願錯過的部分。看看他對合夥人制到底怎麽看?

蔡文勝:合夥人制度更有前途

關於投資,以前我們做生意,投資一個工廠如果需要100萬的話,5個人按照實際出資來做股份占比,但是未來,可能出大錢的人占小股,然後找到能幹的人占大股。

如果你只是用更高的薪水雇傭對方,那麽如果他夠牛,他遲早會自己出去幹。你只有運用合夥人制度,讓他成為合夥人,他才會更努力地奮鬥,企業形態才會發展。

6位來自明星公司的行業大佬自述,有沒有啟發你更多思考“合夥人制度”到底應該怎麽運作呢?歡迎給i黑馬來稿,談談你眼中的中國合夥人。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黑馬哥,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544

他從創始人轉型做投資,提出了找合夥人的5大準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7/152395.shtml

我每天會看很多的創業者、見很多的創始團隊,一直在告訴他們這個道理,抱有“一股獨大”的,100%股份的創始人的想法在今天基本沒戲,我們去看過去三年成功的創業公司,那些成為十億美金俱樂部的獨角獸,它們沒有一家企業是只有一個創始人,少則兩個、多則三四五六七八個。在今天這個移動互聯網創業時代三個月就是一年,如果還想單打獨鬥做個人英雄,不可能!

今天合夥創業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去選擇自己的合夥人?如何打造一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聯合創始人團隊?我總結過所有我看到的失敗的案例,總結了五條合夥創業的法則,分享給所有的創業者。

第一,信仰趨同,一定要找跟你有共同價值觀,文化,有共同夢想的聯合創始人。

我們會看到其實那些能夠把企業經營非常地長遠,成功的企業都是有著共同信仰的一批人,他們可能是同學、同事甚至是同鄉,因為這種地緣關系、社群關系產生了很好的信任。美團的創業是大學上下鋪的兄弟三次聯合,第三次終於熬成正果。要有共同的信仰,這一點對於企業的未來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企業的創始人在創業的時候,可能是抱著不同的價值觀文化和使命、追求來的,有的是想通過創業完成個人財富及生活問題,但是有的創業者卻想用創業的方式影響和改變世界,如果這兩類人在一起創業,信仰和價值觀不完全趨同,未來是一定會出問題的。就像我們看到的,比爾·蓋茨在創立微軟的時候說,我要讓天下所有人都用上電腦,所以找了他的聯合創始人、合夥人,但是中途有人不是這樣的信仰,就退出了。

其實吳承恩先生在寫西遊記的時候,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應該找什麽樣的人合夥,在這個團隊里面,我們看到唐僧其實沒有任何具體的能力,他既不能打妖怪也不能化緣,但他是企業的總經理,因為他有使命、願景、夢想。孫悟空非常的有能力,在公司里面是銷售總監,豬八戒是一個有一技之長的人,沙僧就是挑擔子,在唐僧不見了的時候喊一句,他就是辦公室主任。這樣的團隊組建就是賢者居上,能者居中。

第二,能力的差異互補。

很多創始人喜歡去找自己過去單位的同事,其實這是不對的,你要找跟你能力差異互補的人,而不是能力完全相同的人,因為那樣會產生競爭、分歧和矛盾。有人擅長營銷、有人擅長技術、有人擅長產品,這就是能力的差異互補。

第三,談好規則,定好規則。

很多創業團隊一開始是兄弟式合夥,股權、職位、利益很多事是沒有談的,但是以後會出現兩種情況,最容易崩盤,第一是做得特別好,股份特別值錢,比較容易出問題,第二是做得不好大家容易相互怪罪。所一開始定好規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要定好如何合夥,避免是兄弟合夥,仇人散夥。要在合夥的時候把退出條款、條例設計好,用現代企業制度來做好合夥的規則。很多投資機構其實對於合夥創業有兩點是非常忌諱,或者說是會協助創始團隊調整的,第一個是股份特別平均,他們是不太會投資的。因為在中國,兩個人合夥容易分家、三個人容易吵架,所以我們建議,如果是兩個或者三個人創業,創始人的相對股份要比其他另外兩個人高很多。

第四,分好名利。

哪個人出來站臺,哪個人重點抓內務,這都要分清楚,怕的是企業所有創始人都出來站臺,也怕所有合夥人都不出來站臺,所以一定要分好誰負責公司哪個部分。

第五,包容忍讓。

既然我們有這種緣分一起合夥,那我們就不是一個完全自己能說了算的組織,其實合夥人之間是有一個相互約束的機制。在這個時候,我們作為聯合創始人一定要切記,不能拿著放大鏡到自己身上找優點,拿著顯微鏡到別人身上找缺點,應該相互忍讓,隨著年齡增長,合夥人應該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看到自己的缺點。因為所有的合作,包括合夥創業,其實不存在強強聯合,都是弱弱合作,當你和別人合作的時候一定要承認,別人身上有你不具備的能力。

所以,在今天這樣一個移動互聯網急速創業變革時代要打群架,當下快速成功的企業都說明這一點,合夥創業有五大原則、信仰趨同、能力互補、定好規則、分好名利、包容忍讓,這是我在結合過去的創業和現在的投資所總結出來的合夥創業的五大天條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楊守彬,由吳丹編輯,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40

經緯合夥人萬浩基:互聯網金融2.0時代的新機會在哪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5/1122/152894.shtml

導讀 : 經緯把未來的目光聚焦在更多的細分領域和全新的用戶場景。

以下來自經緯合夥人萬浩基在11月17日經緯CHUANG享匯“互聯網金融2.0時代”的分享:

中國金融市場現狀依然處於中早期,市場機會眾多

我自己定下來去做金融,為什麽呢?我覺得這個理由很簡單,金融這個市場比想象中的還要大。中國在過去這10年飛速的發展,我們GDP的發展,金融行業的發展,大家都可以看得到。從金融上面的資產,從我們銀行規模的大小,以及我們在很多創業環境里面的發展已經遠不止美國了,在金融行業有很多10億美金公司的存在。

我們先講一講這個市場,很大。其實在大家去看各種各樣的垂直領域的時候,很多人都在說我們要去找下一個千億、萬億的市場。而在金融這個細分領域里,大家可以非常非常清楚地看到這個趨勢。

這里有幾個很簡單的數據跟大家分享。中國的GDP已經是突破了10萬億美元的大關,達到美國GDP的60%。銀行的總資產是135萬億,債券的存量是35萬億,股票市場37萬億。這不是我簡簡單單來講萬億的市場,我們都在講10萬億、百萬億、千萬億。

因為這樣一個原因,你可以看得到今天很多的行業里面的老大,騰訊、阿里、京東,乃至一些做其他業務的公司。他們都把金融放在第一梯隊,這是戰略層面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講到這里,這跟我們當時做移動互聯網非常的類似,5年前大家既在看互聯網的公司,也在看移動互聯網的公司。但你今天再去問這樣一個問題,大家都覺得這個問題很傻,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跟移動互聯網非常的相關了,沒有跟移動互聯網不相關的事情。

金融是否同樣一個結果發生?今天大家在看的,大家可能會說互聯網金融,再過個3、5年之後,金融是否深入了我們每一個行業里面,你要做商業要做金融,做什麽都要做金融。你能想象這些事情跟當年的移動互聯網非常的類似,它會滲入到我們每一個大的環境里面,金融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環。

移動互聯網向金融滲透率高,互聯網金融規模大,潛力深

我們再細分一下,這里放了很多的數字,我覺得這個數字只是一個表現。我有幾個觀點想要去表達,第一個你可以看得到余額寶,這是我個人非常吃驚的一件事情,這麽簡簡單單的一個投資理財的產品,能夠用2年的時間做到全世界最大的一個貨幣基金,今天它可能已經不是5700億了,已經超過7000億的盤子了。在場的可能沒有一個人不放錢在余額寶里。P2P也是,本來可能3、5年前大家都沒有聽過,到了今天你們或者每一個行業里面的朋友也好、同事也好,都有接觸過P2P,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做到2500億的交易額,這是一個非常快速的事情。

中間還有很多的網絡保險、支付、移動、網絡銀行這些業務,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左邊你們看這個圖,今天大家看得到,移動互聯網已經是接近6個億的網絡的用戶,下面有2個很小的數字,移動理財也好、P2P也好,也就是3個億跟3000萬左右的用戶。這個數字可能比很多人想象中都要大,為什麽?可能6個億的網民里面有3個億在使用網上理財。反過來說,如果你真的落到移動理財里面,真的在移動里面做理財的用戶里面,可能少之又少,在中間有一個缺口,什麽時候能夠觸及到到你我或者每一個行業里面的人,都能夠享受到金融服務的部分,我覺得中間成長的空間是非常非常大的。

中國的獨特機會有機會比美國創新更多,跑得更快

最近,我跟錢坤還有幾個同事去了一趟美國,帶了一些我們在金融領域里面的CEO去考察。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我們看得到中國的市場絕對不比美國小,很多我們看得到中國不但只是你要去做大一塊的,做P2P的,或者做理財的公司。他們能夠擁有的人群他們的管理服務的人群,他們的用戶數,他們的貸款余額,絕對不比美國同等級別的公司小,這是第一個點。

第二個點,我們發現,其實美國在金融方面的創新並不多。大家可能發現在典型的互聯網跟移動互聯網里面很多的項目,都是美國起來然後中國再有。中國很多時候都說我是中國版的某個產品。

可是我覺得在互聯網金融里面,可能未來大家的感覺會不太一樣,原因是什麽?美國管理制度比你我想象中都規範,他們有很多的法律法規都不允許很多事情的發生。比如你說做網上理財,你需要很多的資質,比如說你要管理別人的錢你需要牌照,這些事情的結果就是令到很多金融創新被壓抑住了。很多公司他們能做的事情,基本上是可能銀行不屑做的事情,他們只能在細分的市場,沒有人願意碰的市場里面找到他們的生存空間,在里面希望能夠加速發展。實際上,他們條條框框的規則,使他們的發展速度真的沒有這麽快。

反過來說,其實這件事情我們在中國,看得到一個很不一樣的反向例子,其實在很多的金融里面的框架跟條文,是還沒有出來的。這樣在今天中國的金融創新可能很多時候比美國跑得更加快,因為我們的金融市場沒有美國這麽成熟,也沒有這麽多的事情已經被銀行跟現有線下的機構服務做掉。同時,因為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使今天的中國我們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是美國人做不到的。

包括支付、包括P2P、財富管理,在美國我覺得能夠做到的事情可能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個部分。在中國可以因為互聯網而去給到他很多的發展機會,你可以做一些美國想不出來的東西,同時還可以保持高速發展。我覺得對於創業者來講,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因為你們可以跑得更快,因為你可以更加放開手腳去做事情。但同時,我覺得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說,你還是要為了最終的用戶做增值,如果你在幹壞事很容易打垮整個行業,中間如果出了問題,你可能會面臨“從1到0”這樣一個結果。

經過了過去3、4年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很多人都在說P2P。其實對於我來講,P2P也只是整個互聯網金融里面的冰山一角,今天我們所講的金融遠比P2P大的多。可是我覺得這一頁還是有非常非常大的意義的存在。你可以看到這個數字的發展,2010年我們本來只有10個P2P的平臺,到今天有2000個,從本來沒有P2P的交易,到現在超過了2500億的交易市場。可想而知大家可以看得到,中國人對於投資理財跟借貸有多麽大的需求,而且這個可能只是大家看得到非常非常小的一個部分。我個人覺得,互聯網金融的範圍絕不僅僅是P2P,這個市場會大個10倍、100倍,中間還有很多公司沒有出現。未來經緯投資團隊相信,這個市場里面還有很多有機會的公司能夠做出來非常偉大的一些公司。

盡管P2P可能只是這個行業其中的一小塊,可是你也看得到,在短短的幾年以內,超過5個億美金估值的公司可能也已經有很多家了。

金融領域跟一般的互聯網還有什麽不一樣?有一個點,對於今天所有在這個領域里面的創業者都非常非常的重要,這不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在今天,如果大家都看得到,過去在很多的垂直領域里面,各種並購的出現。互聯網是一個極其強大的領域,如果你是滴滴快的合並了以後一定是得1+1大於2的。今天的金融領域不一樣,在美國、中國的上市公司里面大家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可以有超過10家、或者20家的銀行公司去上市,貸款里面也可以找到10多家的上市公司。每一家公司可以以他們自己的優勢在行業里面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時能夠賺到非常非常多的錢。

我不覺得這里每一家公司他們都在互相競爭,他們都在做不同領域里面的切入點,在做不同的事情。反過來說,我們可以看得到,在銀行里面也是一模一樣,中國銀行做得好,不代表招商銀行做得不好。只要他對公業務、信用卡做得好,他也能做一個非常偉大的公司。每一個人有他的定位,把這批人群服務得好,其實也能支撐市值10億美金以上的公司出現。

經緯對互聯網金融這麽在意,在這里要出現的公司遠比你我想象的要多。

互聯網金融2.0時代再創新機會在哪里?

更多的細分領域,全新的用戶場景

講了這麽多,我們剛所講的互聯網金融的1.0,我們怎麽樣去看這樣的市場的未來?我覺得核心就是一個字——新。因為我們今天所講的是互聯網金融,怎麽樣以互聯網去顛覆金融這樣一個行業。我們會有新的渠道的出現,用互聯網賣產品,用互聯網收集數據,用互聯網的方式做風控的模型,用互聯網來去創立新的使用場景。以這樣的東西你就會很容易很明顯里去區分開來,你們跟一家傳統的金融公司的區別在哪里。你要貸款不一定要去線下的店,你可以用線下的店做風控,線上做客戶,用線上很多模型去做。

比如說我們投的分期樂,我們可以更加快速的發展一些渠道,累積我們的用戶,用互聯網的打法快速的發展。今天,有很多互聯網金融的公司說互聯網金融,實際上他還是純粹線下的公司。不代表他們生意不好,只是說在我們從一個投資角度來講,我們要去投的任何一家公司,我們肯定希望他是快速發展的,怎麽樣才能快速發展?一定要去靠新興的業務、新的玩法來去做你們新的模型。如果沒有碰到新的玩法你還開線下店,還是服務於銀行不願意借款的一些人,那與存在了很多年的小貸公司區別不大,不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標的。要做互聯網金融,一定要把這兩件事情結合,用互聯網、大數據兩個信息結合起來。

其實在經緯里面,今天我們在看互聯網金融,也不單是我剛才所說的P2P這麽簡單。在中間我們是有大概7到8個細分領域,我們都一直在關註,我覺得未來有非常非常多的發展空間。消費信貸、借款,我覺得只是今天金融表層的一部分,也是最大的一塊。可是在中間你說消費信貸在美國,其實他們也落地,他們用很多新的消費的場景,包括SoFI也是40億美金的估值的公司。我們去找到各種各樣的消費信貸,買手機、電腦、旅遊、裝修、結婚,在這里面使用場景對於大家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二個,我們同時非常看好的一個類別,是財富管理。中國人比我想象中的有錢,我們在表面上還是一個第二世界國家,靠近第一世界國家,但是中國人的個人財富可能比美國人多。可是今天對於中國人來講你的投資渠道非常的小,之前大家買房,後來買股票。而後來為什麽P2P發展得好?因為它是除去房跟股票第三個可以投資的渠道。

未來還有沒有其他?債券、基金、貨幣,這些產品讓消費者通過自己獲取信息做出判斷的成本非常高。富裕人群可以找專業的人來去幫你們管理你們的錢,財富管理有著非常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保險不用說了,今天保險公司是金融領域最大的一塊,可是在中間還有很多創新。我所講的創新不一定是在今天簡簡單單用互聯網賣保險,這個已經賣了10多年了。真的要去創新的話,我們要想一想,高頻次、低金額、新的玩法,只要類似的東西,是否也能撬動一塊新的市場?可以給大家一些機會呢?

征信,互聯網金融大家離不開數據,在這里我也不重複太多。今天我覺得征信是一個非常大的領域,但中國的數據非常非常的零散。誰能夠有能力把這些東西聚集起來變成一個有用的平臺,我覺得他就有能力在未來撬動這一塊市場,不單是你可以做征信,也可以做風險評價,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中國人非常有錢,144萬億的財富,有92萬億可以去投資,今天投資渠道非常非常簡單,可是未來只會非常豐富。兩千多個P2P的平臺誰來選擇?這麽多股票怎麽選擇?好的時候大家都好,不好的時候你還需要一個專業的人才來去做。中間用機器還是用大數據還是什麽?這個有待驗證,可是我們非常的期待,能夠在財富管理這個領域里面會有更加多的公司的出現。

在貸款領域里面也有很多很多的創新可以去做,今天面向中小型企業的P2P信貸為什麽做得這麽好?也是這樣的原因。小企業在銀行里面貸不到款,我們做互聯網金融的公司有沒有可能幫他們借到錢。今天中小型企業是在整個中國企業量里面占90%,貢獻了80%就業的崗位,貢獻了60%的GDP,50%的稅收,為什麽借不到錢?我們怎麽做?用什麽去做?中間有很多的機會去做,我們希望能夠找到能夠快速發展的公司。

中國官方信用體系覆蓋面小,金融基礎設施缺乏,滲透率低

征信用兩個數據代表一下,我們中國人其實不是沒有征信、征信做得非常非常得多,我們能夠有征信覆蓋的人群已經超過美國的總人群了。可覆蓋的比例還是非常非常的低。怎麽樣去做事情?如何數據來去創造更加多的商業模式?我們也是非常非常期待,在里面能夠出現很多有吸引力的創業公司。

最強團隊四要素:團隊、方向、政策、資源

最後講一講我們怎麽看項目。我在這里列了4個點,分別是團隊、方向、政策以及資源的對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對的人做對的事情是最核心的, VC也是看人,做互聯網金融的人非常多,有一批是傳統銀行出來的,有一批是銀行出來的,有一些是互聯網出來的,還有其他領域出來的人。我覺得每一類人都有他的優勢跟劣勢,中間怎麽找到自己最強的點?用你的優勢在你競爭的領域里面做得比別人好,這個事情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不要跟風,別人做征信你就做征信,別人做什麽你就做什麽。中間怎麽樣去找得到對的個人的發揮點,同時要和你的團隊有很好的結合,這個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還有一個很核心的問題,我們看了這麽多的公司,有一批創業團隊特別的互聯網,沒有太多的金融基因。對於我來講,我就非常的擔心,可能你的用戶數發展非常快。可過了1年之後,你的資產端做得非常非常大的時候,你有沒有能力控制你們的風險,能否把這個盤子做得非常非常的好。同時,也有一批非常非常強的金融人士出來,他們擅長風控,但往往跑得夠不快。VC肯定是要投增長型的企業,如果你每一年、每一個月的增收沒有達標,或者在行業里面掉隊,我覺得也很難把你們的規模做上去。怎麽平衡這兩點?這是互聯網金融里面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51

找合夥人並不難,關鍵是人家為什麽和你合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1/152884.shtml

導讀 : 現在很多的創業者不是想成功,就是想快速成功。其實人間正道是滄桑,別想太多虛的,腳踏實地才是真理。

因為工作需要,我之前大概有兩年時間都和創業者在一起打交道,正好目前在做一個關於創業服務的項目,所以感覺我還算是有點資格來寫這篇文章的。

很多人找合夥人一般都是從身邊的朋友開始,因為比較熟悉,且關系較好。找朋友來做合夥人一起創業的話,做的好大家都開心,但是一旦出現矛盾後,說不定人家連你家老(zu)底(fen)都給挖了。

先來分析一下,為什麽你找不到合夥人?

“明明”有個狂拽酷霸叼炸天的idea,而我卻有個突破世界邊境的idea,保證可以讓你三年內升職加薪,當上總裁,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你為什麽偏偏選擇“明明”而不選擇我?

你們這群沒見識過世面的渣渣,為什麽就不能理解我這至高無上的項目呢?我的創意可謂完爆一切品牌,BAT都不在我的話下。哎,只怪你們眼光太淺,註定一輩子為別人打工的lower。

好了,上面的都是我的猜想,不過確實是很多創業者和準備創業的朋友對我抱怨的。對於互聯網創業的方向,很多情況都是基於某個需要或者某些事件產生了一個idea,然後圍繞著這個idea組建團隊,把idea變成現實,再去運營,接著獲取融資,最終達到創業的目的。

然而,很多時候,他們所謂的狂拽酷霸叼炸天和突破世界邊境的idea到底是怎樣的?請看下圖

曾經就有個做了十幾年投資的投資人和我說過:你認為我會投資一個還在讀書的大學生呢還是投資一個BAT管理層出來創業的人呢?

我說:肯定是BAT出來的呀!

他說:我們很多投資人,都凡是看到從BAT出來打算創業的人,我們都是先投資個幾千萬,哪怕失敗了也沒什麽,至少人家可靠,值得信任。我們不是不投資那些大學生,而是他們沒有什麽能值得我們去相信的!

當時瞬間我的思想就開悟了,有些時候不是你有多認真,吹噓自己有多牛逼,而是只要做到別人覺得靠譜就夠了。

當你下定決心開始創業,尋找身邊的朋友一起來加入的時候,是否有分析過自己idea 的可行性?是否有站在朋友的角度思考,這個項目如果失敗會給朋友帶來多大的損失。

當你和很多朋友交流過你想創業的idea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認可你,這時,你就要開始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忘記馬雲。馬雲如今的成功不是你能模仿的,時代不同。即使你出生在馬雲的那個年代,你也不可能和馬雲一樣成功。如今大部分的創業都是受到了當今的環境,才會去選擇創業的。

第二件事:懷疑自己。我是否值得信任?我的idea是否太簡單?我的這個idea可行性有多少?

第三件事:驗證idea的可行性。首先去各大網站/論壇/貼吧/微博/應用市場/尋找是否有和自己idea 類似的產品。其次,咨詢下IT朋友,你的idea技術是否能實現,需要多大成本。

然後就是去做市場調研,你這個產品的需求是不是剛需?還是偽需求?市場空間有多大?需求的真實用戶群體在哪里?你的解決辦法是什麽?現在的競爭對手有哪些?他們目前做得怎麽樣?比他們你有哪些優勢?

其實找合夥人就和找融資一樣,光吹牛沒用,關鍵是你有什麽能拿的出手的。除非你是創(hu)業(you)大師,忽悠的不得了,啥都沒有都能忽悠別人跟著你去創業。

大多數人有了idea後就希望能快速找到合夥人。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沒有的,或許你可以通過某些方法找到想法一致的合夥人,但絕對不可能快速找到。

現在很多的創業者不是想成功,就是想快速成功。其實人間正道是滄桑,別想太多虛的,腳踏實地才是真理,如果有能快速找到合夥人的方法,你認為有人會拿出來分享嗎?

最後給各位推薦點找合夥人的幾個方法:

1:身邊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朋友的朋友

2:自媒體,首先通過自媒體來個自己寫故事,吸納一些粉絲,後面的就不要我來說了

3:各種招募合夥人的網站,APP,以及那些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

4:參加創業類的活動或者路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