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判斷明年景氣應不如今年後, 「期貨天王」張松允為了身體健康,投資步調明顯放慢,轉為投資股息殖利率較高的生活相關產業。另一方面,他則放空利多不漲的電子高價股與黃金,透過兩手策 略追求獲利。不僅心情輕鬆許多,也同樣賺到獲利。 撰文‧周岐原 改變心態,是投資人最難完成的功課;更難的,是徹底改變心態,仍然有本事在市場賺錢。但是,「期貨天王」張松允達成了這個目標。 「心態比較沉穩。最大好處是人輕鬆了。連我的孩子們,都感受到這個改變。」說話時,張松允滿面笑容,他指著自己的頭說:「以前壓力很大,看盤時經常頭痛, 健康檢查才知道是眼壓過高造成的。醫生警告:『這是青光眼的徵兆』,我沒生病真的很幸運。」為了健康著想,張松允放慢了工作步調,儘管每天仍到券商看盤, 但是他的操作部位,比重已經降至總資金的一○%。他解釋,因為市況不佳,便不需要為了追逐獲利,讓壓力造成身心過度負擔。 「現在我看的標的,是那些現金殖利率比較高、比較不受景氣影響的族群。」由張松允口中說出這句話,意義特別不同。過去,張松允身為期貨投資人,透過槓桿操 作追逐倍數獲利,幾乎是家常便飯;如今,張松允的投資屬性卻大逆轉,從以往的追逐風險,改為投資股息殖利率僅個位數的高股息股,讓人不禁好奇,他觀察到什 麼市場風向?又是什麼因素,令他決定改變? 掌握狩獵工具 基本、技術分析並進從投身市場開始,張松允就把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結合並用,現在也不例外。大量吸收、比對每日市場訊息後,他認定明年的總體經濟,表現肯 定不如今年。「連大印鈔票都沒有用了,什麼手段都沒用。」張松允解釋,這代表任何走勢較強的標的,只要沒有更多利多浮現,價格很容易在失去支撐後崩落。 表現在台股上,張松允認為接下來大盤應不至於大幅漲跌,而是在一定區間內來回整理。不只期貨、股票如此,連貴金屬、原物料等商品也可能出現這個現象。憑著 這個判斷,他在金價約一六八○美元時,決定作空數十口黃金期貨。 「一七○○美元價位沒有越過,確認頭部形態成形就(放)空了。我認為,現在金價只是在等待利空下跌而已。」張松允分析,黃金以中國、印度兩大國為主要的消 費市場,目前印度的黃金消費已經略減,若中國消費者也減少購買黃金,金價很難再度爆發。 「中國和印度的買氣若沒了,就只剩央行會買黃金,央行又沒錢,還有誰會買黃金呢?」張松允直言:「黃金已經利多不漲了,利空來時,又怎會不跌呢?」強勢標 的即將走弱,是張松允對明年市場的一個重要預測。他分析,台股眾多高價股,可能也將進入這個循環,因此他也針對數檔高價股標的放空。「你看谷歌要出自己手 機,蘋果也要走低價路線,明年智慧型手機幾乎篤定走低價路線。」追蹤新獸徑 密切注意觀光族群連動效應張松允引用近來重要的科技新聞,作為分析佐證。他指出,若經濟走軟、品牌大廠改推低價機種,電子股恐難避免烏雲罩頂;因為下游業 者勢必對供應商殺價,對相關供應商將是一大利空。「黃金跟高價股,其實是一樣的道理。」他篤定地下了結論。 張松允研判,電子高價股走空之後,屬於食衣住行的「生活產業」正在崛起,尤其是觀光業,最有潛力成為下一波主流股的候選人,目前效應已在逐漸加溫,族群的 連動效果頗值得追蹤。這個獨特觀察,其實是從經營旅館經驗得來。 張松允曾擁有陽明山天籟飯店和位在台北市長春路的大來飯店,如今他將天籟股權出售,只保留大來飯店。「這種收現金的模式很賺錢。」張松允解釋,在政府「黃 金十年」政策計畫中,推動台灣成為觀光大國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在政策擴大開放鼓勵下,整個觀光產業的格局將相當不同。 「所以我看好兩個,晶華和王品。」張松允認為,晶華作為觀光類股的領頭羊,效應自然可期,但最有爆發力的反而是王品。 張松允指出,王品獨特的經營管理模式,具有難以複製的差異性,加上不斷複製、新增的品牌規模,已經讓王品成為餐飲業的領導企業;尤其是王品股票的流通籌碼 有限,所以說不定,未來的股王會從觀光產業中出現。 一直以來,張松允持續奉行「作多、作空皆宜」的投資策略,因此有值得放空的標的,自然也有值得作多的標的。張松允提到,高股息殖利率股就是他目前看好的對 象。 「就是買穩穩的、股息高於定存的公司,這種股票股息大概有五%,現在利率才一%,比定存好很多。」例如正新、統一超、宏全、裕日車等,都是張松允認為相當 有經營優勢的個股。 透過布局這些標的及放空交互操作,張松允今年來已獲利約三千萬元,換算每月獲利約三百萬元,讓張松允輕鬆投資,仍然有不錯的成果。 獵取有把握的獵物 逢低布局經營穩健個股張松允指出,經過投資力武的經驗後,他已經不再有買公司的念頭。他感嘆地說,「對那些長期經營,還能穩坐龍頭的企業,我真的很佩 服。」正因為認識到經營的難處,張松允發現如果定下心來,找出經營穩健的個股逢低布局,不僅投資難度降低,只要假以時日等待,獲利也能輕鬆入袋。 張松允建議,投資人如果不要存有股價暴漲的過度期待,能抱持收股息的態度,來投資這類穩健型的個股,勝算其實不小。 從期貨高手、金融業法人董座,到企業經營者,十年來,張松允扮演的角色多次改變。現在,他一心想讓自己成為快樂的投資人,因此閒暇時,張松允經常閱讀︽易 經《來調整思惟。 對於自己最看好的觀光商機,張松允會不定期到中國考察,在三、四線小城市周邊,搜尋適合的收購標的,目前他在大陸已預備了一、二千萬元人民幣存款,隨時可 以進場。不確定的投資年代,張松允分散投資組合來抵禦寒冬,靜待春天的來臨。 張松允 現職:大來商務飯店董事、投資人 經歷:力武電機董事長 張松允對景氣的看法與 私房股 對景氣看法 明年總體經濟將持續緩和,表現不如今年。任何走勢較強的標的,很難有更多的利多浮現,價格容易在高檔失去支撐崩落。 私房股 擁有高股息殖利率、較不易受景氣影響的個股,例如統一超(2912)、正新(2105)、宏全(9939)、裕日車(2227)等。 也值得關注!——值得布局的10支高股息個股 股票代號 公司 名稱 近五年平均股息殖利率(%) 今年累計營收年增率(%) 收盤價 (11/4,元) 8916 光 隆 4.6 28.8 21.85 3211 順達科 6.6 26.3 118.50 9933 中 鼎 7.1 23.5 38.90 1476 儒 鴻 4.8 22.9 47.00 9910 豐 泰 6.4 19.4 26.20 9914 美利達 5.3 15.9 73.00 1580 新 麥 7.9 11.1 97.80 2207 和泰車 5.5 8.9 138.00 9917 中 保 5.9 5.1 54.80 6281 全國電 8.0 4.9 51.00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公開資訊觀測站註:本表為根據受訪者原則篩選個股,並非本人推薦標的。 |
http://www.p5w.net/newfortune/zhuanlan/201111/t3957867.htm
“占领运动”的导火索,是美国等西方各国的收入差距在经济泡沫破裂后赤裸裸的暴露,其根源则是过去几十年其教育、医疗、住房等根本性的社会经济体 制存在缺陷。然而,很多美国人并没有意识自身必须经历深刻的改革,却指责全球化导致了自身的困境,并将矛头指向中国。可以预见,美国国内政治将向左转、国 际政治战略将向右转,这会使中国在进入WTO后的第二个十年面临严峻的考验。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平常心态,不为西方挑衅所怒,并励精图治加快改革,避免重 蹈西方之覆辙,力求5年内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从而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的竞争力。
“占领运动”
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基础
金融危机爆发3年后,正当华尔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从危机的冲击中复苏过来的时候,全球各发达国家却风起云涌地兴起了一场群众运动,那就是“占领华尔街”运动。两个月之内,占领运动已经从华尔街扩散到许多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
到目前为止,这场运动呈现出了几个突出特点:1、涉及的社会层面非常广,除了金融业之外,几乎所有阶层的民众都已经参与;2、运动所表达的诉求极为广 泛,既有反对华尔街贪婪的呼声,也有增进社会福利的要求;既有防止大公司操纵竞选和政策决策的呼吁,也有绿色环保主义的诉求;3、运动的矛头指向了美国乃 至整个西方的政治运作体制,参与者们抱怨美国的政治体制不足以反映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占领运动是一场自发的群众运 动。既然如此,它一定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群众基础毫无疑问主要来自经济层面,主要是抱怨政府福利支出的缩减,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失业率的高涨。那 么,这种抱怨的根源在哪里?最直接的当然是与此情形呈鲜明对比和巨大反差的华尔街金融从业者等阶层居高不下的收入;而如果眼光更加长远,可以看到,这一不 满的种子在西方各发达国家早已埋下。
自从里根、撒切尔夫人等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来,西方各国的民众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而这种收入差距集中表现 为金融、高科技这些智力密集型产业和低端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差距,反映为教育水平上的差距。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几十年来,这种差距在美 国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信用扩张过程中得以掩盖,穷人可以轻易借钱消费,贷款买房,而今泡沫已经破裂,烟幕已经散去,这种收入差距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之 下,并成为引发这场群众运动最根本的原因。对此,印裔美国人、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迈·拉詹(Raghuram G. Rajan)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表的著作《断层线》(Fault Lines: How Hidden Fractures still Threaten the World Economy)中有比较系统的描述和分析,此书也得奖颇丰,得到美国思想界的广泛认同。
问题的根源在于深刻的
社会经济体制问题
我们不妨再追问一下,这种收入差距的基础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收入差距的出现,是过去几十年以来西方自身的社会管理体制、教育体制等根本性的制度缺陷不断暴露的过程,美国尤其突出。
在美国的体制下,普遍的教育水平落后于中国等一批发展中国家。当然,尽管在各级教育阶段,包括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美国都有极为突出的个别教育机构,大学 中的哈佛、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中学中的波士顿拉丁、纽约布鲁克兰科学高中、史蒂文森高中等都表现优异,他们以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级别的科学家 为荣,但这无法掩盖美国绝大部分教育机构停滞不前甚至于绝对水平下降的局面。中小学如此,大学也问题不少,比如,美国大学生的辍学率高达25%。
再比如说,美国过分依赖市场机制来解决住房和医疗问题,导致医疗费用、住房价格不断上涨,住房、医疗、教育等体制缺少基本的普惠性的特征,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这些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以来整体竞争力相对下降、社会矛盾不断积聚的最深刻的原因。
客观地讲,美国等发达国家必须经历深刻的改革,尤其是必须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涉及到现代市场经济基本层面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这场改革比之于里根、撒切尔夫人时代的改革更加复杂,更为艰巨。
对此,美国的部分学者有清醒的认识。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hs)最近发表论著《文明的代价—重新唤醒美国的美德和繁荣》(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 Reawakening American Virtue and Prosperity),书中用大量的数据论证美国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他提出的行动方案中,教育改革跃居第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 (Thomas L. Friedma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迈克尔·曼德尔保穆(Michael Mandelbaum)最近出版了畅销书《我们过去曾经如此》(That Used to be US),其中把中国作为榜样,大力鼓吹美国必须图变,而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体制改革。
全球化成为借口
不幸的是,很多美国民众和精英人士并没有意识,更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根本问题所在,他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全球化之上。在他们看来,是全球化导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的困境,是全球化使他们大量的企业和民众丧失了工作,缺少了竞争力。
的确,全球化使得美国的很多企业,如波音、苹果、英特尔公司获得了巨幅利润,也使得这些公司的部分产业转移出境内,但是也必须看到,对美国这样的大国, 可贸易部门所占经济的比重毕竟相对比较低。比如说,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9月,美国的制造业人数仅为1174万人,约占其非农就业 总人数的8.9%,美国的制造业再发展,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和社会福利问题。因此,其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全球化,全球化至多是一个催化剂和加速器,它让西 方整体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美国有远见的政治家对此看得非常清楚。前总统比尔·克林顿2010年11月在新加坡亚洲投资论坛上公开表示,他自己已经不需要竞选了,可以讲实话了:“美国的问题是自找的,不能拿中国当借口,相反,必须深刻改革,教育是美国重大短板。”
国内政策向左,国家战略向右:
占领运动的长期影响
占领运动毫无疑问正在被美国的左派政治家所利用,这其中包括美国的民主党人和其他国家的工党人士。那么,占领运动的后果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美国的国内政治向左转,而国际政治战略向右转。
国内政治向左转,指的是国家对政治、经济各领域加大干预,比如对华尔街,将会实施一些讨论已久的管制政策;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也一定会出台一些 更为直接的管制。这种管制本身并不一定会带来公共开支的上升,相反,它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完全靠政府购买的消费性公共开支。伴随国内政策向左转、向政府干 预的方向转,“管制”将会成为未来西方社会发展的关键词。
在国际领域,西方的政客们一定会将注意点指向全球化,将矛头指向中国,中国毫无疑问将会成为这场占领运动的受害者、牺牲品。他们一定会将群众的怨气引向中国,一定会说,是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崛起抢占了大部分人的饭碗,他们正在反思全球化。
加入WTO的第二个十年,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会更加复杂
过去十年,加入WTO不仅没有消灭和削弱中国的许多产业,反而促进了汽车等制造业的蓬勃前进,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加入WTO的第一个十年是令国人骄傲的,但是下一个十年,对中国将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占领运动的影响下,西方左派人士会将矛头指向中国,右派也会把怨气引向中国,从而导致社会各个层面都会将关注的重点转向中国。比如说,在汇率问题上, 他们很有可能对中国继续施压,还会把各种各样的国际金融政策改革问题与汇率政策挂钩;在知识产权方面,他们会进一步地向中国施压,会指责中国企业的自主创 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他们会把大企业的经营不利归咎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在产品质量和准入方面,他们也会把矛头指向中国,认为中国的产品 质量不符合标准、中国的贸易不符合国际准则;在投资方面,他们也会针对中国,以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守法等借口限制中国的对外投资。
不急不怒,励精图治,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
在加入WTO后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必须要清醒地认识这一形势,并在此前提下认真备战,起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1、保持平常心态,不被西方政客的运作和挑衅所激怒。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环境的恶化是西方社会自身矛盾所带来的,而不是中国本身的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要客观冷静地对待这些问题,最应该防范的是中国自身心态的变化。我们不能被西方的挑衅行为所误导,只有保持平常的心情、冷静的心态,才能够最好、 最有利地化解这些矛盾。如果我们自身的心态出现了波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行为上出现了偏激,一定会在政策层面出现重要的失误,这是万万要避免的。
2、励精图治,进一步搞好中国自身的基础性体制改革。在认识到占领运动的根源是几十年以来西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矛盾凸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 避免类似的矛盾累积。中国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比如德国、新加坡、英国的重要经 验,励精图治,加快改革,力求5年内在这些方面有重大突破,这才能让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同时也保持社会自身的稳定。
3、想方设法,帮 助中国企业在战术层面做好各种具体的应对措施。要对我们的企业,包括对出口企业和出国投资者,做好相关的培训,让他们了解西方社会变化的环境和法律、政 治、社会体制,在坚持“走出去”的大原则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冷静客观地应对迅速变化着的国际环境,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的矛盾,按照西方国家自身发展 的客观规律去化解这些矛盾,包括跟西方当地的社会各界保持关系,尽量完成社会责任,极大地减少西方民众和社会对中国产品和投资的抵触情绪,这样才能保持中 国开放的态势不变,不为西方政客的各种挑衅所误导。
总之,坚持做自己的事情,坚持改革开放,保持平常心态,冷静观察,不为西方的挑衅所怒,才能让中国在加入WTO后的第二个十年稳健前行,继续取得长足的进步,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i美股訊) Citron Research(香櫞研究),同Muddy Water一樣,是2011年做空中概股的主力軍之一,今年Citron在中國最成功的一擊是做空東南融通,但此後做空斯凱、泰富電氣和奇虎都未直接成 功,甚至在做空斯凱和奇虎的過程中,得到了「不懂中國互聯網」的評價。
然而,Citron並非是新近出現的專注中國概念股的做空機構,在其 將近11年的歷史中,發佈了超過110家公司的質疑報告,並在2006年後,才開始將目光轉向中國,在2009年4月,Citron還曾發佈過針對新東方 的質疑報告,報告的核心並非是欺詐問題,而是認為新東方當時的股價被高估,但報告發佈後不久,市場普遍上漲,目前新東方的股價比Citron報告發佈時已 上漲96%。
Seeking Alpha作者Ian Bezek 在今年2月,統計了將近11年來,所有出現在
,內容包括Citron首次發佈報告時公司的股價,以及 2月6日當天的股票價格,從圖表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做空過的公司已經被摘牌(delisted ),圖表總共包括超過110家的公司。
如圖所示,僅有十餘家公司在Citron做空後的長時間內,股價仍然得到上漲,這其中包括新東方。大部分公司遭到停牌或者市值大幅縮水。
關 於Citron Research在2006年後的中國行動,他們也為自己統計了一份做空中概股的成績單,這份表格的股價統計時間截止今年的9月14日,總共包括18家中 概公司。而目前,這份成績單上應該加上的還有奇虎,截止昨日,Citron已發佈三份針對奇虎的質疑報告,不過從目前股價波動情況來看,Citron這次 的動作並不成功。但從下面的圖表來看,Citron在5年來的做空中概的行動中,也同樣收穫頗豐。
圖表來源:Citron Research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2/2NNDE5XzM4NzQ2Ng.html
中國家電行業的快速發展發生在入世之後,國內家電企業與海外市場的聯動開始強化,中國由此成為家電製造大國。
十年前,中國家電行業銷售收入1700億元,2010年,這一數據為10400億元。
十年前,中國家電行業出口貿易69.29億美元,2010年,該數據為1500億美元。
十年前,美的剛剛實現年營收百億元,2010年,美的實現營收1150億元。
十年前,張近東稱蘇寧將在接下來三年開設1500家門店,被業界哂笑為天方夜譚;截至2010年年底,蘇寧擁有超過1500家門店,網絡覆蓋中國內地300多個城市及香港、日本,銷售規模超過1500億元。
「中國家電行業的快速發展發生在入世之後,國內企業與海外市場的聯動開始強化。」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對中國經濟時報說。
「皮實的孩子」
「入世之初,中國家電市場不到2000億元的規模曾經引發了不少專家和業內人士的擔憂,相對落後的技術、過於粗放的管理、較為滯後的營銷是否會讓中國家電行業在敞開國門後遭到海外知名企業的巨大衝擊呢?這樣的問題彼時一度成為了業內討論的焦點。」徐東生回憶。
「家電行業是中國製造業的領軍行業,我當時就覺得家電行業是一個很皮實的孩子,挺『經打』的,所以就採取了基本不保護的談判方針。」龍永圖撫今追昔:「沒料到中國家電業從一個很皮實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很爭氣的孩子,產值從5000多億一下搞到了1萬億。」
十年的變化,家電企業更是感受深切。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方洪波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採訪時稱,10年前時任美的空調事業部總經理的他整天想 的是何時能上200萬台銷量;5年前,他跟部下及媒體常聊的是「今年空調品牌又要死掉一批」;如今,他考慮的是如何開拓海外市場,調整美的空調千萬台的產 銷結構。
中怡康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家電國內市場規模首破萬億元大關,全年國內家電銷售增速超18%,創下過去10年之最。不僅如此,中國家電行業內部也 形成了海爾、美的、格力、創維、格蘭仕等一批在全球範圍內都具有高度品牌影響力的企業巨頭。其中,海爾在2004年就實現了銷售收入破千億元,美的也在 2010年成功躋身「千億俱樂部」,國美、蘇寧兩大家電連鎖企業亦發展壯大為擁有1500多家線下店面、銷售收入過千億元巨頭。在這些企業的示範下,目前 我國家電企業掀起一股進軍「千億」的熱潮,格蘭仕、志高明確提出了千億元發展目標。
「入世以來,中國與海外市場的聯動開始逐漸強化,在這十年間,中國家電產業通過規模化轉型、產品的技術升級,以及對全球消費者需求的快速瞭解和深度把控, 實現了從製造向創新的逐步升級,這是從原生態的兇猛成長向可持續的文明成長的進化。」中國家電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如是描述。
「硬傷」
「目前中國家電產品還存在結構性的硬傷,在全球市場更多承擔的是製造商的角色,在品牌輸出方面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家電業內諸多人士有此共識。
江蘇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柴新建向中國經濟時報表示,家電業國際化的關鍵是品牌建設,為有技術創新支撐的品牌輸出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中國家電產業的做強之夢才算真正實現。
蘇寧電器副董事長孫為民則認為「中國家電行業的商業模式有待改變」。「家電業一直延續的產業鏈模式需向供應鏈模式轉變,家電製造業及流通業內的規模性企業 亟待建立真正的戰略聯盟。」孫為民強調,所謂世界級企業即是對產業中核心資源擁有配置權。中國家電行業中企業離此尚有距離。
入世十年來,中國家電行業呈現「白(白色家電)強黑(黑色家電)弱」的狀態也足以說明這一點。白電企業因掌握了相對的核心技術及對全產業鏈的掌控權,業績良好,過得相對「滋潤」。而彩電企業因核心面板技術的缺失,一直疲於奔命,在產業鏈的製造端掙點辛苦錢。
來自家電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冰箱壓縮機淨進口量為450萬台,2010年淨出口1100萬台;空調壓縮機2001年淨進口475萬 台,2010年淨出口1240萬台。「關鍵部件從淨進口轉變為淨出口,充分說明了中國白電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競爭力的提升,這些都為產業規模的提升起到促進 作用。」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說。
即便是境況較好的白電企業,也依然面臨「成本的壓力越來越大,土地、原材料、勞動力、電力等要素成本進一步上升,國內房地產政策調控,全球經濟環境不佳,出口下滑」等不利因素的挑戰,下一個十年如何發展,是中國家電業關注的話題。
「走下去」,「走出去」
針對中國家電業未來發展,國家專門出台了《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關於加快我國家用電器工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等宏觀指導政策,中國家電協會也出台 了促進我國家電產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在眾多的規劃和意見中,如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搭建多元化抗震性的產業結構以及適應產能過剩時代的組織管理變革 等,被視為中國家電業未來發展最需要迫切解決的三大挑戰。
至於解決途徑,中國家電行業的普遍共識是,除了要在技術升級的前提下提升產品含金量,推動產業高端化轉型之外,還應當以更加多元化的產業佈局和市場開拓來 實現從「做大」向「做強」的轉變。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深挖內需,在鞏固和提升城市市場的含金量的同時,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拓展農村市場;二是更加堅定不移 地推進「走出去」戰略,以高技術附加值的創新產品在海外市場推進「農村包圍城市」戰略,不僅不能錯過新興市場的高增長機會,還要加快對成熟的歐美市場的滲 透。
格蘭仕微波爐銷售公司總經理梁紅生算了一筆賬:目前我國農村每百戶家庭的微波爐擁有率是16%,而在城市市場則高達98%,如果「十二五」期間提高到 50%,就是8000萬台,而當前我國微波爐的總產能才6000萬台。因此梁紅生表示,在整個「十二五」期間,格蘭仕將更加注重國內消費市場,特別是農村 市場。會打這個算盤的顯然不只有格蘭仕一家,事實上,在眾多中國家電巨頭的未來長期發展規劃中,農村市場都已經被放到了戰略核心的位置,未來十年,農村家 電市場的爭奪注定將會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焦點。
相對於農村市場,國際化擴張對於實現家電強國的目標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方洪波直言,「對中國家電製造企業來說,國際化已經是一個必須面對、必須接受的挑戰,也是著眼於全球市場的企業未來持續、穩健增長的必經途徑。」
對此,龍永圖提醒,「只有中國家電企業之間實現理性競爭,我們才能夠走向世界,而且以一個好的企業形象走向世界。」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4889.html
十年來,在政策、資本和技術的助推下,中國民辦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一股任何人不可小覷的洪流,也催生了一個誘人的朝陽行業。
1999年10月1日,對於中國人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因為這是建國50週年慶典的日子。對於安博的創始人黃勁博士來說, 登上天安門觀禮台親眼目睹50週年慶典是幸運的,但意義不止於此。
當時的黃勁除了是硅谷高級工程師,更具歷史意義的是其「1999年硅谷留美博士企業家合作團」團長的頭銜,要知道,這個合作團包括了後來鼎鼎有名的李彥宏、鄧中翰等人。
她並沒有像大多數人,選擇互聯網等熱門行業,而是選擇了看似非常冷門又非常難以攻堅的教育行業。與李彥宏、鄧中翰等當年合作團成員中很早便成名相比,黃勁的名字顯得並不是特別響亮,也說明其選擇教育注定是一條異常艱難和極度需要忍受寂寞的行業。
當時的中國教育,特別是公辦教育,從1999年開始了大規模的擴招,1999年比1998年擴招高達48%,此後的十年,中國大學生的數量從1999年的160萬快速膨脹到2010年的657萬,中國教育進入了史無前例的快速發展時期。
即便到了2010年,仍然有接近300萬的考生面臨無學可上的困境。而更重要的是,大學階段並不是教育的重點,各種技能教育有著越來越巨大的市場需求。這些剛性需求也是近十年來民辦教育獲得長足發展的根本原因,它造就了中國民辦教育發展的「黃金十年」。
中國的民辦教育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自第一家國家承認學歷的民辦公助體制的民辦高校——北京海淀走讀大學誕生之日起,民辦教育猶如一股新勢力,成 為公辦教育良好的補充。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為56274所,在校學生總數923萬人,僅佔同期全國學生總數的近5%。但截至 2010年底,民辦教育已經變成了11.90萬所,在校學生達到3392.96萬人。
當然,同樣重要的是。「教育十年」也締造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巨大產業。2010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總值約為6800億元,在2012年,這一數字將突破9600億元。
而縱觀整個民辦教育快速發展的十年,民辦教育朝著多元化、資本化、技術化等方向不斷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教育行業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一道風景線。
十年前新東方總部保福寺門口,幾乎無論什麼時間總是能夠看到長長的隊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幾乎人手一本新東方的英語培訓教材,希望能夠選到適合 自己的培訓課程;反觀新東方的工作人員是忙得不亦樂乎,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而最忙碌的恐怕就是收銀員了,點鈔機不停地運轉,一輛輛運鈔車從新東方總 部不斷地開出去。而這是2000年新東方最普通不過的場景了。
不可否認,新東方開闢了中國英語培訓的先河。
事實上,新東方僅僅是當時北京英語培訓市場的「四大家族」之一,當時與之齊名的還有另外三家精誠少兒英語培訓、階梯少兒英語培訓、劍橋少兒英語培訓三家。細心人可以發現,新東方的教學對象主要面對出國留學和四六級等,而其他三家則主要是面向少兒英語。
精誠少兒英語可謂這個細分行業的開山鼻祖,仰仗1993年的「北京市少兒英語口語大賽」式的營銷,硬是創造了少兒英語培訓的巨大市場,最多的時候有 100多個分校;而階梯少兒英語則是當時營收最好的學校,階梯英語的創始人顏尚武可謂教育界的傳奇式人物,代理了一直到現在都非常流行的《新概念英語》、 《跟我學》、《走遍美國》等一系列教材,顏尚武的成功之處是將保險營銷的模式引入到教育行業,以「賣保健品的方式推銷教育」開創了教育營銷的新階段;至於 劍橋少兒英語,可能是中國開設教學點最多的學校,但劍橋少兒僅僅是在教育培訓產業上游提供產品,並沒有做實體的教育。
事實上,這四大家英語培訓教育機構可謂中國民辦教育的締造者,正因為他們作為早期市場培育者,所以才有了後來一系列的上市公司。「四大家族」的貢獻 不僅僅是在於創造了新商業機會,也為中國民辦教育的後續發展提供了優質的人才支持。現在活躍的很多教育界大佬大部分是出自於這四大家族,比如新東方出來的 胡敏辦了新航道、羅永浩開辦了老羅英語等。
其實,英語培訓只不過是中國民辦教育的典型縮影。對於中國教育,從教育舉辦方性質來看,可以分為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而民辦教育作為公辦教育的重要 補充,則更多地覆蓋了公辦教育未能有效覆蓋的領域:學前教育、專業職業培訓教育、以及一些相對細分領域的學歷教育市場。民辦教育區別於公辦教育的最大特點 是市場化性質更突出。因此,政策對於民辦教育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民辦教育市場的不斷發展,是政策不斷放開催熟的結果。
實際上,十年前的中國根本不看好民辦教育。據說在1999年,教育部一位司長聽說新東方在北京一年招收學生高達30萬人,首先是不相信,後來有強烈的質疑,認為這是一種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很難持續發展。
這主要是當時的中國主流教育界認為,按照一般性規律,新東方的教育領域歸入學歷教育後的終身教育與正規學科外的功能教育,傳統的大學都可以全面介 入,只要市場需求開始成熟,一定會按層級遞減性分配市場,越往下走越無空間。當時普遍的觀點認為新東方是偶然機會的產物,是過渡性需求刺激的產物,並一定 會因和正規名牌名校的進入而走向衰退。
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新東方的發展特別是後來的精誠少兒英語等「四大家族」的快速崛起,使得當時的教育界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曾經被視為「不入流」的行業,這也為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政策的變化總是能夠催生出一個新行業,比如2001年隻身一人來到北京的易定宏,看起來非常的幸運,當年便遇到了律師資格考試、法官考試、檢察官考 試三考合一的政策變化,易定宏敏銳的捕捉機會,迅速切轉到圖書出版;2003年又切入到市場更大的公務員考試圖書的出版。2005年華圖正式進軍教育業, 成為了公職培訓的最大教育機構。這與中國確定公務員凡進必考的政策有著很大的關係。
事實就是如此,自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以及《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等一系列政策實施以來,民辦教育的潛能得到了極大的釋放,新東方、學 而思、安博等優秀教育機構的成功上市,便是最好的答案。「《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佈,對中國民辦教育發展的確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常 務理事、中資教育研究所所長劉緒剛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數據也顯示,民辦教育從2003年起,幾乎每年都保持了20%~30%的高速增長。政策 成為了民辦教育規範發展最大驅動因素!
尤其是2010年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這 一政策表述也給民辦教育機構和投資者吃了定心丸。「這必將對吸引多種主體中國民辦教育投資辦學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劉緒剛表示。
時間推移到2005年,國務院頒佈了《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這一政策的實施,直接導致了很多職業培訓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比如IT培訓的北大青鳥、北方汽車專修學校等一大批這樣的以職業培訓為核心的教育機構成為了資本追逐的焦點。
時至2010年,國務院又頒佈了針對學前教育發展的政策《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這也是目前很多教育關注和集中在學前教育的重要原因,比如紅黃藍等學校便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事實上,資本市場的投資行為也反映了政策的變化。據清科研究中心的統計,從行業分佈來看,2003 年-2010 年中國教育行業所披露的投資案例中,無論案例數量還是總金額,專業培訓類都遙遙領先,其中案例數佔比達到62%,投資金額佔比則高達78%。在31 起專業培訓領域的投資中,IT 培訓佔10 起,佔比最高,其次是外語培訓,共計6 起,教輔培訓佔4 起,此外還有藝術、動漫設計、考研輔導等類別的34個培訓機構獲得了PE/VC 的投資。
不過,目前政策在很多方面依然表述和規定不是很詳細,這很有可能會成為民辦教育未來發展的隱憂。歸納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系統的組織管理機構如何確定、政策的制定是不是更公平、還有就是身份的確定。
「中國民辦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和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聯繫的,要在不同的階段推出適合同步情況的政策。」 華圖教育集團高級副總裁於洪澤表示。中國的很多方面比如公路建設等,和教育的發展有著相同的軌跡。相比較於國外,大部分公路的免費,中國存在大量的收費公 路,這與中國交通投入不足有著很大的關係,而如果單純依靠政府來投入,也不可能有今天公路建設的巨大成就,只能是政府和社會來共同承擔,才能實現公路建設 的快速發展。
今天,雖然對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已經開閘,但這僅僅是「開了一扇窗,並沒有打開大門」,民辦教育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仍需要從制度和政策上給予更大的支持。
英語培訓是民辦教育中成長最快的,自然很快吸引了外資教育機構的注意力。華爾街英語培訓、韋伯英語培訓等也都是後來四級英語培訓市場的風雲人物。
華爾街英語當年想進入中國的英語培訓市場,經過調查分析發現針對當時白領階層特別是在外企工作等高端培訓中國市場非常缺乏,而這部分人群又是對英語 口語培訓有著極大的需求。基於此,華爾街英語2000年在北京的國貿開設了第一家學校,當時的價格更是令人驚訝的2萬元,比新東方的價格要高出3倍!當時 很多人並不看好華爾街這麼高的收費,甚至連諮詢公司也建議華爾街如果進入中國市場,最高價格不能高於新東方的5000元收費標準。但事實恰恰相反,華爾街 英語開班當天,排隊的長度甚至超過了新東方。「這充分反映了中國對教育的剛性需求。」 石天資本合夥人張建明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認為,「資本市場是看到這些剛性需求及行業良好的成長性才會跟進湧入,進而催生了民辦教育的熱潮。」
事實上,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在新東方之前就有相關案例,但這些案例都是僅僅限於投資學歷教育或者後來轉型做教育的企業,而新東方獲得老虎基金的青睞則 是作為教育培訓行業第一次拿到PE投資,開創了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獲得PE投資的先河。非常有意思的是,和現在企業獲得投資的同時要有「對賭協議」不同的 是,當時老虎基金對新東方完全沒有要求,甚至有投資人根本就不需俞敏洪多講就直接說:「俞老師喝杯茶,你說給我們(分配)多少股票就行了。」條件寬鬆的絕 對令今天的企業「嫉妒」得「眼紅」!
而在新東方獲得投資特別是上市後,PE/VC對外語培訓行業的投資逐漸加快,蝴蝶效應開始顯現。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4年至2009年上半 年,PE/VC投資外語培訓行業的事件共有30起,其中披露投資金額的27起事件共獲得2.86億美元投資。其中,2007和2008年發生的投資事件就 有22起,佔投資事件總數的73.3%;披露金額的19起事件共獲得2.04億美元投資,佔總投資金額的71.1%。
實際上,教育市場和消費品、食品等行業一樣,一方面存在著抗通脹、抗週期性、甚至反週期的特點,另外一方面教育的消費也是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 高而水漲船高,而且終生接受教育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最令投資者放心的是教育的商業模式,基本都是預收費制度,現金流非常良好。
從宏觀上來說,中國教育培訓產業的總需求達到1.8萬億元,除去正規的學校教育(大約佔60%,折合1.08萬億元)之後,市場化培訓需求達到7200億元。而民辦教育培訓市場依然保持每年30%的高速增長。
目前學前教育是民辦教育的最大熱點。中國的13.4萬所幼兒園中,公辦幼兒園以2.7萬所的數量佔據其中20.5%的份額,而民辦教育機構已佔據我 國學前教育產業6成以上市場份額,民辦幼兒園的教職工數量高達80.8萬人。最樂觀的估計到2020年,全國至少還要增加6萬所幼兒園。在本來屬於公辦教 育的學前教育,民辦教育已經成功地切入並且佔據了主導的地位。
此外,中國約30%的學生接受課外輔導。而就中小課外輔導市場而言,中國中小學課外輔導市場已經從2007年的1238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189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3.8%,到2014年預計將增長到4472億元。
學而思培優總裁白雲峰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很多家庭願意為教育進行不斷的投資。」而數據也證實了這種說法,2006年零點的一項調查顯 示,中國家庭教育花費已接近家庭總收入的三分之一,農村家庭每年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花費連續兩年增長率超過20%;央行曾做過一項關於城鄉居民儲蓄目的的 調查,發現「攢教育費」是居民儲蓄的首要目的,排在「養老」和「住房」之前。
「公辦教育投入的嚴重滯後和中國教育消費快速增長的迫切需求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鴻溝,優秀教育資源的稀缺,跟廣大民眾需求之間的落差與矛盾,這個可能是我們目前在整個教育產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當然這也是民辦教育的機會所在。」白雲峰說。
投中集團數據顯示,就PE和VC投資來看,從2001年至2011年9月30日止,大概共有123起投資,2003年的投資額大概不到600萬美 元,2004年便激增到近億美元,2006年更是超過1億美元的投資額,2007年達到近2億美元的投資額,2008年的投資項目更是達到史無前例的35 起,安博更是獲得了單筆超過1億美元的巨額投資。
不僅如此,就投資主體來看,除了常規的PE和VC以外,世界500強比如像豐田和博世集團已經在國內多所職業院校進行實體投資和基地建設;印度最大 的培訓集團NIT公司,還有新加坡最大的教育上市公司等等,他們曾經以2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東方大學城99%的股份等。中國巨大的教育市場已經成為 全球資本投資的焦點。
中資教育研究所數據顯示,截至在2010年12月份,包括匯眾益智學院、東方標準、東方劍橋學院、華圖教育、聚成培訓等在內的318家教育機構獲得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注資,涉及金額超過390億元人民幣。這些資本,都成了催生民辦教育的養分。
如果時間回到十年前,當時的中關村確實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村落,低矮破舊的小屋到處都是,隨處可見的不僅僅是扛著機箱、拉著板車的農民工,還有新東方托福、GRE等書籍和光盤。
無論春夏秋冬,新東方的教室總是最「熱」的。一個當然是說明出國留學已經成為當時最熱門的教育培訓行業,全國各地的考生對新東方的崇拜,造成了新東 方學校的熱度急劇上升;另外,當然是說新東方學校教室的熱度,一般來說,新東方都是在中關村禮堂等這樣的大型場所集中授課,幾百人濟濟一堂,教室內外的溫 差自然非常明顯。
而當時新東方所用設備的標配是:話筒、投影儀和音箱。一般來說,新東方老師的標準動作是一手拿話筒大聲吼,以防止學生聽不到,一手拿著中性筆在投影儀上不斷地書寫教學內容,不斷地檫去原來的內容。這可能是當時教學中最先進的教學設備了。
儘管如此,新東方的教室容量畢竟是有限的,而IT和互聯網技術卻可以幫助新東方把教室容量無限擴大。就在那個時代,101網校、四中網校等應運而 生,成為了當時最著名的遠程教育機構。隨著IT和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到了2005年左右,整個教育市場發生了重大的轉型,這也造成了網校和電大教育的沒 落;如果說這種簡單的遠程教育和電大教育是1.0的教育模式,到了互聯網時代,則需要2.0的教學方式了。
這個大背景便是:這些遠程教育都是以「課堂和老師為中心」,沒有以「學習者為中心」。可以說,這些網上課堂和傳統的線下教學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體驗還不如線下的課堂,因為線上教育也屬於最傳統和一直被詬病的「填鴨式教學」,不能真正意義上滿足不同學生不同的需求。
在安博教育看來,IT和互聯網技術除了本身的技術特性以外,比如能夠進行遠程的教學等以外,如何利用IT和互聯網結合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這將是 未來技術改變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安博教育集團副總裁黃鋼博士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學習引擎無疑是安博對此深入思考的最大成果。」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安博為每位學習者提供一個賬號,稱其為「學習護照」,每位參加安博課程學習的學員都會得到這類賬號,並且在參加學習前,要做一份關於包括了個人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情況的評估評測。
通過此評估評測,安博通過專業的導師配合信息技術手段為其專門分析所做評測的結果,並為其專門量身定做適合該學員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方式等,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學習引擎」的特色就在於改變了傳統教育中以「施教者為中心」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正如安博研究院產品總監江欣博士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 示:「不是總給學生教授什麼知識,而是為其搭配合理的「學習套餐」,為每個人量身定做一套學習計劃和學習課程。」這猶如在體檢時,每個人身高、體重、血壓 等各個身體指標並不一致,而如何為這些客戶提供更適合的飲食、生活習慣,為每個人提供合理的體檢報告和健康建議。而安博所作的,也是為每個學習者提供「學 習的體檢報告」,為其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等。
而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情。而安博的優勢在於,一方面擁有大量的課程體系,囊括了從學前教育、幼兒教育、中小學等一直到大學、就業培訓等 課程,可以說,通過安博教育的數據庫體系,可以為其提供全面的一體化的教學課程,這樣就滿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另外一方面,安博大量的學員本身也是來自 各個地方,每個人地區的教育情況和教材很可能不一致以及每個人的學習時間不一致等各種複雜的情況,這就要求安博的整個系統能夠實時的監控和掌握學員的學習 情況,並及時反饋給學員。
「安博獨有的學習引擎系統、龐大的數據庫以及自主的技術研發體系是安博最大的『撒手鐧』。」黃鋼表示,「同時,這些數據的有效分析對改進安博的課程體系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對於網絡教育,學而思也有著不同的思維。學而思的做法頗具創新性,這與其他很多教育企業將企業的官方網站多功能化不同,學而思採取了對網站分開管理的措施;即學而思的官網、e度教育網、以及所屬的專業網站比如高考網、作文網、網校等。
而e度教育網則作為一個獨立的開放平台來操作,這樣對於e度教育網來說就有三個流量入口:廣告導入、官網導入和直接導入。而這些流量學而思稱之為 「潛在用戶」,當這些「潛在用戶」進入到e度教育網,並且註冊,即可享用e度的比如社區的論壇、軟件下載等增值服務。由於中國中小學教育的複雜性,比如教 材的不一致等本地化特點,在e度教育網上可以直接鏈接到當地的網絡分站,以便提供更好的本地化服務。
可以看出,e度教育網並沒有像其他很多教育機構單純的作為信息集成網站,而是借助於學而思集團的優質資源,不斷地將其導入在網站,並且在網絡上為學 生提供最優質、最及時的服務。比如奧數網,在奧數考試結束後,e度教育網會在第一時間邀請學而思集團的專家來答疑釋惑,滿足學生迫切的需求;而且在相應的 社區論壇裡,與學生進行不斷的交流互動。
更重要的一點是,目前學而思也是面臨在全國擴張的挑戰。在此過程中,e度教育網則發揮了網絡營銷的先鋒隊的作用,比如學而思將在成都開設分校,而e 度教育網則會先期開通成都的分站進行探路。一方面通過網站,學而思可以樹立優質品牌教育的形象;另一方面,通過網站的註冊和交流,學而思可以更好地掌握當 地市場的情況,完成市場調研等工作,以此來更好地配置教師、課程等一系列本地化的教育服務;此外,通過網站,學生更便捷的反饋教學情況,以便學而思對課程 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善。
事實上,IT和互聯網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接受教育的方式。數據顯示,除學大教育、諾亞舟以外,安博教育、學而思教育等9家企業均有開展網絡教育業 務,並且覆蓋了育兒教育、升學考試輔導和網絡教育服務等領域。根據公開財務數據,以上9家企業2010年網絡教育業務的營收超過了1.5729億美元。而 據艾瑞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網絡教育市場規模達到352億元人民幣,預計2012年將達到7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56%。
當然,對於中國來說,三網融合正開展的如火如荼,這同樣為投資教育帶來了很多的商機,比如中國很多地方的互聯網帶寬、覆蓋率等並不是特別高,而通過 電視的途徑相對來說比較成熟。據相關信息透露,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在做這樣的商業模式創新,將很多課程製作成動畫等形式,以此來獲得更大的發展。
可以看到,通過技術力量來改變傳統教育,使教育變得更加有效和量化,進而達到傳統教育所達不到的教育個性化的需求,這也許就是技術帶給教育的最大變化,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
無論什麼性質的企業,競爭的焦點都是在於產品上,而作為教育企業的「產品」,與其他性質的企業存在明顯的差異,包括了教師和課程,而這些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這種競爭將在下一個十年得到充分的展現。
目前,很多教育機構都「潛伏」著一顆快速擴張的野心,而擴張的根本則在於是不是有更多的人才儲備,因此,教育機構面臨的共同課題是如何能夠形成培訓教師的體系。
相比較於其他的教育機構,可以「批量」生產教師,而華圖教育採取了看似最傳統的「大師帶學生」導師制的培養模式。「華圖所從事的是公職教育培訓市 場,對教師要有更高的標準。」華圖教育總裁易定宏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畢竟華圖面對的培訓對象與其他教育機構培訓對象有著很大的差別。」
而華圖的做法是:首先找到在這個領域內最知名、實力最強的專家和教授,這些人組成華圖的專家委員會,而在委員會下,有相應的工作小組和其專門對接, 對華圖每年招聘的新教師進行培訓。在這裡要強調一下華圖的招聘,比如本科必須是國家重點大學畢業等硬性條件,看似可能有些偏頗,但在目前缺乏評價體系的情 況下也有其合理的成分;在面試時,還會出各種各樣的場景題,來全面考察其反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華圖會按照相應的培訓課程將其分配到專門的小組,由專 家委員會的專家對其進行長達兩個月的培訓,然後進行考核。
此外,為了加強對教師培訓結果的考量,華圖還專門設置了學生反饋渠道,甚至上到集團包括總裁易定宏在內的高層都要和學生進行交流、講課,以獲取第一手的信息,以此來不斷地完善對教師的培訓。
實際上,華圖的做法看似比較「慢」,但經過了近十年的運行和摸索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體系,並且也不斷地完善和改進。「華圖已經探索出一套成熟的可複製的人才培養體系。」易定宏表示。
人才的競爭必然成為下一個十年競爭的焦點,顯然有著更深刻的背景,這就是外資進入教育已經開閘。這並不是說外資沒有滲透到中國的教育領域,反而目前涉及教育領域投資的90%以上的都是國外資本。
國外資本投資中國教育主要有三種方式,金融資本(PE和VC),通過投資中國民營教育中的優秀企業比如安博、學而思等都是這種類型;產業資本,通過 收購併購等方式進入到中國教育,比如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阿波羅等國際教育巨頭都已在中國投資教育;教育產業本身的投資,比如培生等巨頭業已在中國涉足 教育。
「目前中國教育細分領域的優質企業基本都是國外資本的投入。」拉法法教育集團總裁葛文偉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下一個十年,外資進入中國 教育則會更加猛烈。」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2011年4月頒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已經鼓勵外資進入中國教育業,包括了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 育,這勢必會引起外資對中國教育更大的興趣。
非常明顯,外資的強勢加入,自然會對人才的爭奪將會更加激烈。中國教育市場已經存在十幾家上市企業,而中國股市目前還沒有一家教育企業上市,反觀美 國股市中的教育類上市企業已經有四、五十家;從類型上來看,中國的上市企業主要是從事教育服務類企業,而美國股市則囊括了教育技術類企業、教育內容類企 業、教育服務類企業三大類別的企業。
「中國教育市場的巨大潛力依然無限,教育市場的競爭剛剛開始。」葛文偉對此表示,「下一個十年中國教育將是『資本+技術』的綜合競爭。」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9/3MMzA3XzM5MjM3MA.html
21世紀網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十年之後,我深被套牢。
中國A股的十年,像極了一場沒有愛情的中國式婚姻。
十年前,投資者經人介紹認識並不瞭解的A股,那時年輕的A股風光無限,在2001年6月14日,滬指登其高點——2245點。
就像當年的那個老故事,投資者在那個炎炎夏日簽下一紙合約過了門,成了茫茫股海的一員。十年來風雨與共,他們攙扶著走過了998點的低谷,也在6124點燃燒激情,終於在第十個年頭重回2245點。
十年來,激情燃燒的歲月是少有的,投資者大部份時間在「牛皮」行情裡面度過,股票換過一打,錢卻沒有多掙。
十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終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十年來,中國的GDP從10萬億元人民幣,到現在的40萬億元人民幣,增長了3倍。
可是對於結緣A股十年的投資者來說卻是五味雜陳的,因為作為經濟晴雨表的A股卻在2011年的年底跌跌撞撞重回了2245點,這些年的那些事成了投資者無法言語的痛。
十年前,A股市場只有1073家上市公司;十年後,A股上市公司已超2300家 (包括暫停上市者),十年間,A股上市公司數量增長了114%。
回首當年,創業板、中小板均未出現,A股市場只有滬深主板,沒有滬深300等指數,沒有中證500,那是投資者眼裡只有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
此後的2004年,中小板開閘,中小企業蜂擁上市,2009年創業板開板,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上市公司越來越多。
十年來,A股開枝散葉,且越發呈現家大業大的趨勢。
十年前,A股市場總市值只有43522.2億元截至2001年12月31日);十年後,A股的總市值已高達21.14萬億元 (截至2011年12月28日),增長近五倍。
就在第十個年頭的2011年,2011年A股實際募集資金金額累計已高達7460.59億元(截至12月28日)。融資規模冠頂全球。
但是這個人丁興旺的市場的形成卻是以「抽血機」和「零回報」為代價。
細數A股這十年,漲幅不僅落後於新興市場,也落後於成熟市場。
十年來新興市場的印尼上漲了967%,巴西股市上漲了428%,漲幅最小的澳大利亞也上漲了16.2%;而成熟市場,美國的道瓊斯十年也上漲了21.7%,德國法蘭克福市場上漲了16.2%。
而A股淪落到只能與經濟週期向下的日本股市相比了。十年前,日經225指數點位為10542點,如今為8722點,降幅達17.3%。
第十個年頭——2011年,情況似乎比以往更不樂觀。雖然年初很多機構看好,但是A股在4月份突破3000點之後就一路下跌。
相對而言,受美債危機、失業率攀升影響,美國道瓊斯指數不但沒有下跌,還出現了截至目前約4%的上漲;受洪災影響的泰國股市也基本屬於不漲不 跌的狀態;受海嘯、核輻射危機影響的日本股市實際下跌了約15%,而上述跌幅均小於上證綜指今年以來22.72%的跌幅。
十年間,小投資者如同過門媳婦,只是始終熬不成婆。市場大了,肥的卻是他人。
首先是上游的產業資本。在A股千萬富豪榜中,有27個家族控制上市公司股份在70%以上,佔有絕對控制權。從首批創業板公司來看,就使得資本市場增加了82位億萬富翁,平均每家創業板公司「造就」3位「億元戶」。
而 伴隨著公司上市暴富的是VC/PE的嗜血, 清科研究中心曾經做過研究,創業板開板至至2010年10月22日,創業板97家VC/PE機構平均投資回報為10.82倍(國有股轉持前),其中PE機 構獲得的投資回報倍數略低,為6.56倍,VC機構則獲得了11.80倍的投資回報。
而活躍在中游鏈條的是各類中介機構:券商投行、評估機構、審計機構、律師事務所,也在向二級市場輸送的「產品」過程中漁利。
而最後是市場上的老鼠倉、內幕交易,相關人員在二級市場通過自己獨到的資源,刀尖上行走,利益輸送或中飽私囊。
而這一切無一不是以搾取市場上中小投資者為基礎,所以十年後,雖還持有一紙契約,但已經不再相信愛情。
其 實早在2001年,吳敬璉就預言這場結合像極了一場賭博,「中國的股市從一開始就很不規範。如果發展下去,它就不可能成為投資者的一個良好的投資場所。股 價畸形的高,因此相當一部分股票沒有了投資價值。另外從深 層次看,股市上盛行的違規、違法活動使投資者得不到回報,股市成了一個投機的天堂。就像外國人說的:中國的股市很像一個賭場,而且很不規範。賭場裡面也有 規矩,比如你不能看別人的牌。而我們的股市裡,有些人可以看別人的牌,可以作弊,可以搞詐騙。做莊、炒作、操縱股價可說是登峰造極。」
儘管現在的市場不盡然是個賭場,但亂像已昭然若揭。
10月底,證監會新主席郭樹清上任三把火,其一要求完善分紅政策及其決策機制;
從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開始,在公司招股說明書中細化回報規則、分紅政策和分紅計劃,並作為重大事項加以提示。其二是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在11月28日,深交 所發佈《深交所擬定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方案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第三是內幕交易,解聘涉嫌違規持有所審核上市公司股票吳建敏。
不過郭氏的這場變革到底能不能突圍還很難說,只是十年相隨已然不相信愛情。十年牽手,只剩一句,「萬水千山總是情 少跌一點行不行」。(21世紀網 林銘銘)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6/0NNDE2XzM5Mzc0NA.html
盤點2011中國汽車的銷量數據,傳遞出的信息仍是合資歡喜自主愁。
記者根據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的銷量數據進行不完全統計,並綜合各家汽車公司官方公佈的數據後發現,上汽通用五菱、上海通用、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成為乘用車行業的前四名,並全部進入銷量百萬輛俱樂部。
統 計數據顯示,國內的主流合資廠商基本完成了2011年的銷售目標,而受市場波動影響最大的仍是自主品牌陣營,多數車企離2011年年初制定的目標相距甚 遠。自鼓勵汽車消費的相關政策退出之後,合資企業依靠品牌與技術優勢仍然佔據市場主導地位,而自主品牌車企品牌力不足、車型密集分佈中低端市場的短板明顯 存在。
4家公司進入百萬俱樂部
2011年前11個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52.35萬輛,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2.15%,市場佔有率較上年同期下降3.28%。這意味著,自主品牌企業的市場正在不斷被合資品牌企業侵蝕。
從 統計數據上看,通用汽車兩家合資夥伴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海通用仍保持了上漲的態勢,保持不錯的增幅。據廠家發佈的信息,上汽通用五菱已實現全年銷量130萬 輛的預定目標,同比增長超過5%;其中,旗下五菱品牌銷量達到121萬輛,在微車市場的佔有率較上年有所提升,增幅接近46%。上海通用汽車發佈的 2011年銷量數據稱,旗下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三大品牌全年共銷售123萬輛,其年初目標為115萬輛,再次刷新國內乘用車企年度銷量紀錄,同比增長 18.5%。
南北大眾仍然是2011年最值得關注的合資企業,其銷量均超過百萬輛。根據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的數據,截至2011年12月23日,一汽-大眾已銷售102.3萬輛,完成年初100萬輛銷售目標;上海大眾則銷售114.5萬輛,仍需要「突擊」庫存以保證120萬輛目標實現。
受日本地震等因素影響,日系汽車廠商不如通用和大眾樂觀。一汽豐田截至2011年12月23日的累計銷量為51.7萬輛,距離55萬輛目標還需努力;其兄弟企業廣汽豐田的累計銷量為26.4萬輛,離28萬輛還有點距離。
本田在華的兩家合資企業面臨的情況,與豐田十分相似。截至12月23日,廣汽本田累計銷量約為34萬輛。去年年初廣本的銷量目標為44.2萬輛,去年年中調整為38.6萬輛,年末仍然需要壓庫以完成銷售目標;東風本田的累計銷量為25萬輛,去年年初目標是28萬輛。
三家日系廠商中,日產成為例外。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23日,東風日產銷量已經達到78萬輛,超過預定目標,並在向80萬輛衝擊。
2011年,現代汽車的兩家合資企業表現較為穩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北京現代實現累計銷量為72.8萬輛,完成了預期72萬輛的目標;東風悅達起亞銷量也完成了42.4萬輛,距離年度43萬輛的目標也僅有咫尺距離。
另據神龍汽車公佈的數據,2011年累計銷售40.4萬輛,同比增長8.24%,雖然沒有達到42.5萬輛的預期目標,但是東風標緻和東風雪鐵龍的增長態勢猶存。
自主品牌車企「裸泳」
受到鼓勵汽車消費政策影響,前兩年自主品牌汽車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去年政策退出,自主品牌「裸泳」跡象明顯,對2011年市場預期過高,因此鮮有達標者。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多方數據發現,除了少數自主品牌出現下滑,多數自主品牌仍然可以持平或者出現微量增長,因此自主品牌的現狀並不如想像中這麼差。
統 計數據顯示,自主品牌領軍企業奇瑞汽車截至2011年12月23日,累計銷量約為61.2萬輛,距離年初80萬輛的銷售任務仍有差距;而2010年,奇瑞 汽車銷量68.2萬輛,銷量持平。奇瑞汽車銷量主要增長來自於QQ、旗云系和瑞虎等車型,但是巨額的產品研發費用投入也拖累了奇瑞汽車利潤。
至2011年12月23日,吉利汽車實現銷量為41.9萬輛,年初目標為49萬輛,差距仍然存在。2011年,在自由艦和金剛穩住陣腳後,高端車型帝豪品牌也獲得市場的初步認可。
此外,對於2011年處於風口浪尖上的比亞迪來說,12月的最後統計數據仍沒有公佈。《每日經濟新聞》獲悉,預計比亞迪全年銷量約為45萬輛。仍處於調整期的比亞迪,很難達到2010年52萬輛的銷量水平。
上 海汽車集團旗下的自主品牌乘用車2011年銷量也基本維持2010年水平,抑或有微幅增長。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上汽乘用車截至2011年12月 23日的銷量為15.6萬輛,年銷量或與2010年持平,但是其2011年初制定的銷量目標為23萬輛,這一目標基本落空。目前上汽乘用車的產品線正在快 速壯大,銷量主要來自榮威350、榮威550以及新MG3的貢獻。
江淮汽車截至2011年12月23日的銷量達到21.4萬輛,增幅也有所下滑。以瑞風起家的江淮乘用車是近兩年自主品牌的奇兵,和悅三廂和和悅RS以及同悅改變了江淮乘用車低迷狀態,但是負責衝量的產品定價過高,市場並不買賬。
長 城汽車是2011年自主品牌最大亮點。2011年長城汽車逆市上揚,累計銷售48.7萬輛,同比增長22.5%,超過行業平均增長水平。其中,長城汽車 2011年出口量達到8.3萬輛,同比增長50%。長城汽車的功臣車型主要是哈弗SUV和騰翼C30,兩個車型月銷量均超過1萬輛以上,這兩款車的年銷量 分別實現16.44萬輛和20.07萬輛。
2011年車市微增長
據不完全統計數據,2011年中國乘用車的產銷量將超過1440萬輛,繼續保持增長。由於商用車的萎縮抵消了乘用車增長,因此中國汽車全年銷量有望持平2010年1806萬輛的年銷量,或呈微增長。
進 入2011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增幅繼續回落,乘用車增幅下滑,商用車則出現下滑。據中國汽車業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1至11月,我國汽車產 銷量分別為1672.83萬輛和1681.5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00%和2.56%。其中,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312.27萬輛和1310.36萬 輛,同比增長5.39%和5.26%;商用車產銷分別為360.56萬輛和371.20萬輛,同比分別下降8.68%和5.93%。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獲悉,預計12月份汽車銷量基本與11月持平,那麼預計2011年汽車銷量達到1840萬輛,同比實現微幅增長。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汽車業內人士對2012年的市場前景普遍不樂觀。分析認為,過去十年,中國汽車年銷量從200萬輛增長至1800萬輛,基數龐大,未來一段時間中國車市不可能再出現「井噴」現象,「黃金十年」宣告結束。
http://news.imeigu.com/a/1326815259651.html
因為一條關於電商的微博,閻焱陷入爭議的漩渦。很多人不理解,作為凡客誠品的主要投資機構,賽富投資基金的掌門人為何如此抨擊B2C遊戲規則,套用時下比較流行的一句話,很多電商公司是「躺著就中槍了」。
更 有甚者,把閻焱的這番言論視作投資人故意唱衰中國電商行業、隨時準備進場收拾殘局的信號。「賽富要想投電商,早就大規模投了,何必等到現在?凡客是個特 例,因為它有自己的Branding。」2011年年末的一個下午,閻焱在賽富位於中環世貿的北京辦公室接受了《創業邦》記者的專訪。
這是 一個有意思的時間點。由「電商過冬論」而引起的「資本的冬天」一說正在中國創投市場蔓延開來,2011年下半年以來,境內外IPO窗口的日益緊縮是這一趨 勢的最好註腳。融資不易,套現更難,過去十年中,這一幕只有在2001年和2008年上演過;而對於賽富來說,這是再熟悉不過的「季節」了:2001年初 冬的空氣中還飄散著剛剛破裂不久的互聯網泡沫,軟銀賽富(賽富投資基金前身)就十分「應景」地誕生了。那一年陳天橋剛接觸網遊,池宇峰還在賣電腦軟件,陳 年的身份則是卓越網圖書事業部總監……
這些日後帶領各自公司成為賽富投資清單上明星企業的老闆們,當時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會引領一個行業,甚至可能都沒有聽說過閻焱或者羊東的名字,但他們無一例外地見證了一個歷史時刻的到來:中國入世了。這對於當時的賽富來說,無疑是「壞消息之後的好消息」。
「世界很大,賺錢的機會有的是,不要擔心錯過什麼。」這是李嘉誠有一次在香港當面對閻焱說的。事實上,在中國加入WTO的十年中,VC們要做到持續地錯過機會實在是一件小概率事件——難點在於,如何一次又一次地躲過泡沫或陷阱。
閻 焱經常把巴菲特那句名言放在嘴邊:當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自律性是賽富的一個基因,我們很少跟風。」在目前賽富投資過的約140家公司中, 只有2家B2C:凡客和天天網,賽富看重的是,這兩家一個有自己的品牌,一個屬於B2C裡毛利最高的品類,而且賽富從來沒有光伏、SNS、團購等熱門領域 的標的。「不是說這些領域不好,而是我們確實看不明白;賽富的一個投資原則就是,自己看不懂的堅決不投。」從賽富一成立就加入的合夥人羊東說。
對 於一家10年間在中國投資了30億美元的機構來說,衡量其決策水準的風向標不僅是投資回報率,即發現和挖掘的黃金種子,而且還在於自己作為種子選手,是如 何被LP看待的。一組數字似乎可以間接給出答案:2001年,賽富第一期基金的規模是4億美元,全部來自思科;2011年年底,賽富管理的基金規模是 36.5億美元再加50億元人民幣,其中美元LP中既包括哈佛、普林斯頓這種大學基金,也有J.P摩根、GE等金融大鱷的資本。
閻焱說,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是做知青時在生產隊獲得的,一年下來只有2毛7分錢。「經歷過那個年代之後,我現在最怕各種運動式的投資熱潮,烏泱烏泱的,真的怕了。」
身世
2011 年11月9日晚上,三亞麗思卡爾頓酒店金茂大宴會廳。炫麗的燈光下,200多人靜靜地看著台上大屏幕正在播放的一段視頻,裡面是一位10歲的小姑娘,在她 的祝福聲中,穿插著賽富員工的十年回憶。這是賽富基金十週年慶典晚宴,那個小姑娘是羊東的女兒,她和賽富同年同月出生。像她這樣在2001年及其之後出生 的小朋友,在賽富被稱為「富二代」。
這次十週年慶典來了近百位賽富新老員工,近百位賽富投資過的企業老總,還有海內外的LP代表、圈內好 友。視頻放過之後,閻焱對大家說,現在賽富的員工已經達到78人。毫無疑問,這個人數在國內美元基金公司中,已屬於「大中型企業」。而2001年賽富成立 的時候,員工總數是2人。
賽富的第一個員工其實是羊東。2001年年初,當時還在軟銀中國的羊東接到電話,希望他能夠加入即將成立的軟銀賽 富基金,當時負責此事的是美國軟銀的創始人Gary Rieschel。Gary其實是思科公司的代表,主要負責思科的投資業務。而思科之所以與軟銀產生交集,就在於孫正義。眾所周知,孫正義在日本做得最成 功的生意之一,就是代理美國各大IT公司的日本業務,後來慢慢演變成日本雅虎、日本思科等等。
「當時軟銀佔有日本思科大概20%的股份,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像日本雅虎那樣單獨上市,」羊東回憶說,「但後來思科又決定不上市了,這就使得孫正義少賺了很多錢,感覺被美國人『開了飛機』。」
事後思科覺得確實對不住孫正義,所以就決定成立一隻面向亞洲市場的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思科拿出了10億美金,其中拿出一些股份送給了軟銀。「等於是還老孫一個人情。」羊東說。這10億美金中,有4億放在了中國,就是軟銀賽富一期基金的全部來源。
有 了錢,還得找人。Gary很瞭解中國,要在中國做投資,就必須找中國人。但當時中國的創投行業還遠不像今天這樣火熱,真正做投資的沒幾個人,而大陸人則是 少之又少。「2002年,我們舉辦第一屆中華創業投資協會(中華股權投資協會前身)年會的時候,也就十來個人,我、熊曉鴿這些人當時都是自己提著皮包去深 圳一家酒店報到的,服務員都以為我們是開皮包公司的。」閻焱回憶說。
從2001年年初開始,Gary就陸續招人,最後包括羊東在內,一共招到了8個人,與此同時,他還在為軟銀賽富物色一位Team Leader。據說,他前後一共見過四個人,除了閻焱,其他三位都是當今華人投資圈內名聲顯赫的人物:單偉建、梁伯韜、孫強。
面 試永遠是一個雙向選擇和博弈的過程。Gary當時的原則是,要為軟銀賽富找到一位既能做教練員,又能當運動員的老大,而閻焱多重的人生經歷無疑為他增分不 少:下過鄉、留過洋,工科出身,又研究過社會學和經濟學。當時閻焱的身份是AIG亞洲基礎設施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他已為AIG服役8年。「而且我面試的 人,一定要經過我老婆的首肯。」Gary笑稱,之前確實因為朋友的關係,兩家人見過面。
閻焱也認為Gary是一個非常容易溝通的美國人,但他向後者提出一個要求:已經招完的那8個人,閻焱自己必須再聊一輪。「最後這8個人中,只有Daniel(羊東)留了下來。」Gary說。
羊東等於是在「兄弟單位」之間「轉崗」,所以很快就辦完了離、入職手續,而閻焱則花了一段時間處理自己在AIG的工作交接。「所以羊東比我入職要早,他才是賽富的第一個正式員工。」閻焱笑著說。
閻 焱簡單、直爽的美式做派是他贏得老美好感的一個原因;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原因是,他是一個業餘高爾夫球高手。在賽富投資的項目中,就有很多老闆是在球場上認 識的,比如怡亞通創始人周國輝。而在來自美國的LP中,甚至有退役轉行做基金的職業球手,這都成為閻焱獨有的溝通資本。
加入賽富之後,有一次閻焱認真地跟羊東說,「我一般能打到70、80桿」,羊東當時心裡想:這哥們太能吹了!「中國人愛吹牛,特別是到了美國愛和自己的同胞吹牛,當時我真不信他能打到那個水準,但打過一次之後,算是見識了。」羊東說。
對 於早年有過一段專業排球運動經歷的閻焱來說,排球和高爾夫的共同點就是都屬於「手藝活」,而做投資,則看腳上勤快不勤快。有一次在深圳,週末早上打了兩個 小時的高爾夫之後,按照約定他去拜訪一家製藥企業,當他穿著背心、短褲,帶著一身臭汗來到這家企業門口的時候,被保安攔住了。人家問這位大叔想幹啥。
「我是賽富基金的閻焱,和你們老總約好了談投資,你讓我進去吧。」閻焱央求道。對方再次上下打量了一番,說道,「是有客人要來,但你不是閻焱,快走開吧。」直到老闆親自下來把閻焱接進去。
作 為當時賽富惟一的LP,思科的戰略很明確,就是以亞洲新興市場為目標,投資與通信產業相關的項目。但是,當賽富遇到了盛大,既有的投資原則就受到了挑戰。 首先,網遊一直都不是賽富關注的重心;其次,當時盛大在海外有兩宗法律糾紛,存在官司風險;再次,更重要的是,老外根本不理解網遊這種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在 賽富當時的投委會中,一共6個人,只有閻焱一個中國人。投委會第一次審核盛大這個項目時,只有閻焱和Gary支持投資,其他人全是反對。賽富的中國團隊顯 然不想放棄這個項目,投委會第二次開會時,閻焱說如果賽富不投,他就自己投300萬美元進去。最後在閻焱和Gary的堅持下,投委會決定向盛大投資 4000萬美元,這在當時創造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一個融資紀錄。18個月之後,賽富以5.6億美元的回報從盛大實現退出。
「盛大是賽富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閻焱說。
基因
之 所以說盛大是賽富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分水嶺,不僅是指其給賽富帶來了創紀錄的超額回報,進而確立了賽富在中國VC領域的位置,而且這個案子的「過會經歷」也 讓閻焱和他的搭檔們意識到,在中國做投資,找到好項目是一回事,能不能投它又是另一回事,因為這涉及到最終誰拍板的問題。
2005年,閻焱 和他的中國搭檔飛到美國,先是拜訪常春藤名校,接著是華爾街,他們的目標是能募到3億美元,結果帶回來6.5億美元。這也使得賽富成為中國第一隻以大陸華 人為主的團隊在美、歐市場融資自組的基金。簡單來說,從第二期基金開始,賽富的中國團隊開始有了獨立的決策權。
閻焱從美國回來就興奮地跟熊 曉鴿說:「曉鴿,你們也出去募吧,咱們都可以的!」但有了錢之後,如何更安全地花出去,成了賽富的新課題。2005年前後,光伏產業在中國突然爆發,各地 紛紛上馬多晶硅項目,各種VC、PE也是蜂擁而至,不少企業找到賽富,希望能夠投資。賽富的合夥人們出去轉了一圈之後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遊戲規則: 做太陽能產品的時候,公司70%的成本是用電把砂變成多晶硅,而中國是一個缺電的國家,基本靠火力發電,這不僅消耗大量資源,還會造成嚴重污染。
「我 們統計了一下,中國電的成本是最高的,美國4美分,俄羅斯1美分,中國的電價在江西是0.48元人民幣,而江西省為了支持賽維,跟它簽了10年的協議,它 的電價是0.28元。這就等於說,你這個產品投入的成本,要遠遠大於你產生的效益,或者這個效益週期太長,每個十年、八年根本達到不了收支平衡,這不扯淡 嗎?」閻焱說,「你今天再看看這些公司的業績,不都原形畢露了嗎?」
當時閻焱建議同事們逆向思考,就是當別人都在瘋狂「造能」的時候,賽富能不能投「節能」的項目?很快他們找到了雷士照明,一家生產節能設備的廣東企業,雙方一拍即合,賽富前後3200萬美元的投入在雷士IPO時獲得了超過6倍的回報。
不 跟風也有不跟風的「代價」。2004年,已經關注了博客中國一段時間的羊東給方興東發了一封郵件,希望能見面聊聊。在今天看來,博客就是2010年年初的 團購,正在悄無聲息地等待大爆發。第一輪賽富獨家投了方興東200萬元人民幣,隨後又與其他投資人聯合投了1000萬美元。很快就是博客中國的瘋狂擴張, 進而是新浪跟進,最後又以極快的速度被新浪幹掉。
「後來我們也在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再碰到什麼新模式,賽富還會不會投?我想還是會投的, 第一,當時我們並不是跟風,我們是第一波,根本就沒有跟誰;第二,對於一個新模式的領投,本身就有輸有贏,但如果成功的回報率要遠遠大於失敗的損失,那這 個風險還是值得冒的,」羊東說,「賽富現在之所以在移動互聯網上沒有出手,關鍵還是沒有看到讓我們心動的東西,但我們相信這個領域一定會有偉大的產品和公 司產生的。」
2010年年底,團購突然火起來之後,有一位創業者找到賽富,希望賽富能夠投資他的團購公司。在此之前,賽富與這位創業者有過 成功的合作經歷,所以當這位創業者選擇在團購領域開始新的征程的時候,首先想到了賽富。「他當時給賽富的價格很低,簡直就是人情價,但是我們想來想去,最 終沒投,」閻焱說,「不是我們不看好這位創業者,而是對團購這種模式確實沒有一個能夠說服自己的理由。」
在閻焱看來,一個值得賽富投資的模 式,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不能是紅海,如果像當年搞運動一樣,創業者很激動,投資人也跟著激動,那八成要出事兒;第二,要有一個好的用戶體驗,能留住 用戶,也就是重複購買率很重要。「在中國做Promotion(促銷)這個事,跟美國還完全不一樣,中國現在的團購公司基本就是拿著投資人的錢去補貼消費 者,但中國有13億消費者,你補貼得過來嗎?」羊東說。
梁暉是掌中無限(PICA)的創始人,2010年成功把公司賣掉之後,他被賽富挖來 做了執行董事,主要參與TMT領域的投資。作為一個曾經拿過VC投資的創業者,梁暉對賽富的投資原則有一個直觀的感受。「第一,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即 這個錢你能賺多久,是一年、兩年,還是打算持續地做下去;第二,能否做到規模效應,即這個事你能做多大;第三,你的競爭門檻是什麼,即為什麼這個事該你來 做、這個錢該你來賺。」
在新農業每年都是投資熱點的時候,賽富早已完成佈局,目前,中國最大的有機蔬菜、有機水稻、有機化肥、有機農藥生產商,都已劃入賽富的Portfolios。「我們從2005年左右就開始下手了。」閻焱說。
有兩個英文詞組經常在賽富的內部會議上被提及:Be critical和Against trend。「現在大家都對盛大和網遊見怪不怪了,但在當時投它是一件很叛逆的事情,那時網遊在中國還是一個很新的模式,不僅老外看不懂,很多中國人也看不懂。」閻焱說。
外 界曾有一種說法,說閻焱20分鐘就敲定了對盛大的投資。「這都TM扯淡,誰能有那麼神?沒有判斷的時候我才不做決策呢!」閻焱激動地說,「你知道嗎,在投 盛大之前,我們已經看過兩家韓國網遊公司了,從產品到模式基本都摸清了,正準備投了,韓國政府出了一個政策,致使我們外資基金沒有投進去。回來後,當我們 發現盛大的時候,做決策基本就很容易了。」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給賽富帶來最高投資回報率的項目不是盛大,而是完美時空:800萬美元的投 入,4. 6億美元的回報。作為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羊東總結說,網遊在中國經歷了三個階段:盛大是1.0,完美和巨人是2.0,騰訊是3.0。「盛大和完美需要花錢 做宣傳,而到了3.0,就不需要什麼宣傳了,因為它已經變成了一個用戶平台。」
當時對於投不投完美時空,賽富合夥人內部是有分歧的,其中一個焦點在於,已經有過盛大的成功先例了,發現下一個盛大的可能性有多大?
當 時池宇峰不停地給閻焱打電話,希望他能去公司實地考察一下。閻焱終於受不了,正好賽富投的一家公司與完美時空是在同一棟樓裡,他就利用一次開董事會的機 會,提前半小時去了池宇峰那裡。據說當時池宇峰和團隊受寵若驚,熱情地帶著閻焱參觀公司,當把閻焱帶到技術部門的時候,一位負責研發的副總打開了一台電 腦,上面展示的是完美時空自行研發的一款「Game Engine」,一看到這個東西,百無聊賴的閻焱突然眼睛一亮,然後就是連珠炮式的追問。「賽富後來投完美,其實就是看重的這個技術。」閻焱說。
原來,早先投完盛大,賽富的合夥人們為了增強盛大的研發能力,曾走遍大半個美國,尋找能夠做出包括Game Engine在內的技術團隊。這一過程基本就讓賽富對網遊的技術路徑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所以,當閻焱看到完美的技術時,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公司的價值。
「投資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你的經歷越多,吃的虧越多,就越容易做判斷。」閻焱說。
血統
閻焱也吃過虧。賽富曾投過一家「概念很好」的公司,但錢投進去了,業績一直看不清楚。閻焱就找對方提供財務數字,但對方一再強調,「Andy(閻焱)你一定要相信我,你不相信公司就是不相信我!」最後這家公司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我 其實是一個很理性的人,就怕遇上那些感性的創業者,當一個創業者感性壓過理性的時候,就很危險了。投資人也是如此。」閻焱說。現在,賽富有一支6個人的團 隊,每月通過一款軟件對賽富投資的每一家公司的財務數字、庫存信息等進行分析、整理,哪家有問題,哪家有異動,一目瞭然。
對數字極為敏感,是閻焱的一個特點。「別看我整天風風火火的,其實哪家公司投了多少、股價怎麼樣,這些東西都在我腦子中裝著。」閻焱說。賽富一位副總形容閻焱是「既Tough,又Nice」。
在賽富所有投過的項目中,90%以上是領投或獨投,IDG、弘毅、高盛,是與賽富合作頻率較高的幾家著名機構。「領投的一個特點就是你要做出所有的投資協議書、框架書、法律文件等,這些賽富有一個固有的流程,專門的人做出來之後我們會直接與合作夥伴分享。」閻焱說。
在 賽富,80%以上的員工同時具有國內名校和海外留學背景。參與凡客項目的副總裁蔡翔最早畢業於清華,在國際知名諮詢公司做過一段時間之後加入賽富,而後又 離職去哈佛讀MBA。畢業後有一次去香港,順道拜訪閻焱。「我們約在賽富寫字樓下面的咖啡館,等了一會我看見他穿著大褲衩就下來了,非要讓我去樓上看看新 辦公室。到了上面一直跟我說,『看,夠氣派吧?』」蔡翔回憶說。就這樣,蔡翔又回到了賽富。
閻焱說這種用人取向至少保證了這是一群智商很高的人。某種程度上,這也與2005年賽富第一次在美國的成功融資有關,當時去的三個合作人,閻焱是普林斯頓畢業的,其他兩位也都是常春藤名校畢業的。「在美國非常講究校友圈子文化,如果你有這層資源,就很好辦事。」閻焱說。
但 再精英的機構,在中國做投資也需要接地氣。在東北投資了一家有機大米企業之後,閻焱把公司所有員工都拉到北大荒農場,體驗一下大米是怎麼種出來的。「那個 地方距離中俄邊界只有50里,真正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閻焱說,「什麼叫公司文化?就是你不能光喊口號,而是要把它變成一個Collective Behaviour,社會學上叫群體行為。」
同樣是畢業於清華、在美國留學的羊東有自己的投資「口味」:對草根創業者頗有好感。2005年 接觸58同城的時候,58的天使投資人蔡文勝還不像今天這樣知名,「普通話說得很差」。但是,這並不妨礙羊東對其產生敬畏。「他一說起來這個領域的事,會 很在行、很懂,」羊東說,「姚勁波也是,什麼背景也沒有,很年輕,一激動話就說不利索,但會讓你覺得他是真的相信自己。」
而在精英化團隊背 後,實際上是一個多元化的人才結構。「我對賽富最大的感覺就是什麼背景的人都有,有做投行出身的,有諮詢公司出來的,有大陸人,有海外華人,還有外國人, 這對看問題的視角非常有益。」賽富執行董事李堅說。事實上,李堅就是一個典型的「多元人」:廣東出生,移民到香港,在美國求學、工作,又回到亞洲、大陸。
當 一個機構的人才足夠優秀、足夠多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避免官僚化。賽富副總裁何明科曾在國際著名諮詢公司做過,而後去美國留學,來到賽富之後,他發 現工作過程中幾乎要與公司所有人處理事情。「這裡不像有的投資機構,找項目的只負責找項目,管項目的只負責管項目,而是每個人既可以找項目,也可以參與管 項目,而且業務上有什麼問題,可以找閻焱、羊東他們交流,沒有那麼多層級。」何明科說。
在賽富,過一個項目每個部門的人都會來參加,從投資顧問、投資經理、法律顧問、財務顧問、合夥人等等,都有權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且鼓勵大家「挑刺兒」。閻焱說,「我有一票否決權,但沒有一票贊成權。」
作為賽富「最老」的員工,羊東說閻焱其實是一個很樂於溝通的人。「比如他看到特喜歡的一個項目,會給我打電話,但如果我覺得有什麼問題,他也能聽得進去,就會慎重地做出選擇。」
但 不可否認的是,閻焱的直性子也總是讓身邊的人戰戰兢兢。不久前的《創業邦》年會上,閻焱受邀並發表演講,他在其中提到,中國有一些壟斷性國企做的就是猴子 生意(Monkey Business),即你把一隻猴子放到老總的位置上,企業照樣能盈利。回到公司,他的助理提醒說,以後您說話小心點,要不又像上次那樣得罪人。閻焱則像 一個剛被大人批評了的小孩,無辜地說道,「那又怎麼了?」
當年籌備盛大上市的時候,賽富派出兩支團隊,一支整天泡在盛大公司裡面,準備相關 文件;另一支則是處理盛大的法律糾紛。本來閻焱是與起訴盛大的那家韓國公司談判的,但幾個回合下來,暴脾氣的閻焱與那個同樣急性子的韓國老闆根本談不到一 塊,沒幾句話就會吵起來。後來改由賽富另一位合夥人、現TPG合夥人黃晶生出面。
「這個韓國人在會議室談著談著就摔東西、揪自己的頭髮,後 來我瞭解到,是因為他的兩個兒子剛剛服毒自殺。」黃晶生回憶說。他怎麼鬧,黃晶生都不會理他。後來事情突然出現重大轉機,就是韓國警方發現,他的兩個兒子 不是自殺,而是被他拋棄的那個情婦派黑社會殺死的。這個時候,他開始把所有精力放在了另一場官司上,也就顧不上與盛大糾纏下去了,很快就結清了官司,為盛 大IPO掃清了最大的障礙。「所以,對於成功的投資來說,運氣也很重要。」黃晶生說。
「我母親說我小時候後腦勺上長有反骨,」閻焱笑著說,「有話直說,這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我感覺自己不是得罪人。」那次在三亞,雷士照明創始人吳長江說,幾乎每次開董事會,都會和閻焱爭論,但從來不會傷和氣,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
如 果你問閻焱人生中做得最自豪的幾件事,一定包括他剛到美國時參加過的學生運動。「那時很辛苦,最舒服的時候就是晚上回到家聽聽音樂。」在賽富十週年的主題 演講結束之後,閻焱給在場的每一個人播放了他最喜歡的一首歌,來自Frank Sinatra的《My way》:「And now the end is near. And so I face the final curtain. My friend I'll say it clear. I'll state my case of which I'm certain. I've lived a life that's full I've traveled each and ev'ry highway. And more much more than this. I did it my way……」
|
||||||
曾是營建龍頭,到背負二百多億元債務,章民強父子在這十年內,歷經太設財務困窘、太百經營權爭奪戰、老三章啟正罹患血癌等風雨,如今章家還掉近九成負債, 奮力再起,要以「創意」和「服務」走出一條新路。 撰文‧方沛晶 舉起近一公尺長的安哥拉羊角,太平洋建設總經理章啟明揚起頭,在「把聲譽建築在建築上」的幾個大字前,奮力地吹出了雄渾低沉的嗚嗚聲調,簡單但渾厚的羊角 聲,劃破了這十年來的陰霾。 「羊角號角從摩西時代就有了,四個音階代表的是召集征戰,也是慶賀勝利。」章啟明說。呈螺旋狀的羊角,就像是這十年來他和父親章民強走過的日子,曲折離 奇,但終究找到了出口。 就在去年的十二月底,原本SOGO主張,章民強父子三人挪用太百公司資金支付太平洋建設員工薪資,導致太百損失逾二億元的背信案,台灣高等法院維持一審無 罪判決定讞。 雖然這只是SOGO相關二十項刑事訴訟案件的其中一件,但高齡九十歲的章民強,仍難掩心中的激動。「即使在最苦難的時候,我都相信上帝的真理是站在我這邊 的。」他操著濃濃的上海鄉音說,如果要留給子孫什麼,他最想留的就是「家世清白」四個字。 最苦時 還虧二十億做完工程這十年來,章民強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SOGO案上。三千多個日子,他的作息一模一樣,早上上班,下午開始研究SOGO案,下了班,吃完 晚飯後繼續研究SOGO案。直至今日,章民強的公事包內,還是裝滿了法律卷宗和相關媒體報導,打開辦公室的檔案櫃,一疊疊數以萬計的文件,都是他在這個案 子上努力的痕跡。 「一開始我也覺得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就把這些東西丟掉吧,努力往前走就是了!但我父親堅持,他可以做生意失敗,可以被別人騙,但他不能接受背信、掏空的 汙名,因為他一輩子,沒有貪過公司一毛錢。」章啟明說,原本他自己設想,搞個三、五年也就算了,沒想到這官司一打就是十年,即使到現在,SOGO案尚未完 全落幕,「但是往好處想,這個案子讓我父親多活了好幾年!」章民強說,他一輩子信任人,太設在台灣做房地產超過四十年了,靠的就是「信用」,所以對於打了 十年還未結束的SOGO案,他沒有退卻,對於太設二百多億元的債務,他也沒有逃避。 太設之所以欠下巨款,一方面是多角化事業太多,力量過於分散,另一方面是一九九七年間,住宅產品景氣下滑,太設轉經營公共工程,卻又碰到亞洲金融風暴後環 境遽變,營造和建築景氣雙雙下跌,加上工程延誤、原物料上漲所致。 「那時候太設手上有十二件公共工程,大概是二百億元。」章民強說,當時上游廠商聽聞太設資金軋不過來,硬是把原物料價格上調,或是要求現金交易,像是瀝 青,就有廠商把價格調高三倍。 面臨這種內外交迫的窘境,章民強才會想要向政府請求紓困,沒想到一家太平洋建設紓困,旗下十八家子公司統統綁在一起,規定沒有一家能跳票,最後,非但紓困 沒有拿到一毛錢,原本太設向銀行申請的融資貸款額度也全部被凍結。 「我們在最艱苦的時候,還是虧了二十億元把公共工程做完,二○○六年八月完成時,太設還拿到了工程獎章。」章民強的笑容露出了一絲無奈,但他堅持,「你欠 人家錢沒有關係,但是不要倒人家。」這十年來,太設從負債二一三億元,一路還到只剩二十六億元。從目前四十家上市營建公司負債比來看,太設的負債比約五 七%,遠低於皇翔(七六%)、興富發(七○%)、鄉林(六四%)等大型建設公司。 「十年前,不是只有外界看衰太設,就連銀行也看衰,覺得這麼大筆錢,太設有能力還嗎?但現在,銀行告訴我,你不要再還了,要不要借點錢,做點開發案?」說 完,章啟明哈哈大笑了起來,可以這麼爽朗地笑著,幾年前他自己是想不到的。 深刻體認「人兩腳,錢四腳」為了籌錢,章啟明和爸爸在一個颱風天,半逼半求地請南寶樹脂買下現在台北捷運永春站EAT五○%的土地權利,總共賣了五億多 元,待對方臨時董事會一開完,章民強自己冒著風雨開車,趕快先拿一億元回來給公司。也曾在某個星期五下午,銀行過了三點半以後才告訴太設要軋票,章啟明須 在兩個小時弄到三億元,章家父子在這十年內,深刻體認到什麼叫作「人兩腳,錢四腳」。 靠著大幅處分資產,這十年內太設共還掉一八七億元的負債。包括SOGO產權、天母真園、富洋投資(有線電視)股權、高雄獅甲段土地、太平洋證券股權等旗下 大型資產,能賣的都賣了。其間不是沒有人告訴太設可以「債留台灣,錢進中國」,但章家父子覺得這會留下臭名,所以寧可賣掉中國控股(大陸百貨股權),抵債 四十億元。 曾經是營建龍頭,也曾經背著二百多億元的龐大債務,太設年營收最高曾到二百億元,而去年約莫是二十億元;一九八○年,太設的股價最高到一八○元,最慘的時 候,連一塊錢都不到。 從鼎盛到沉寂,章家父子有遺憾,但沒有怨懟。 「日勝生就是因為永春站的案子起家,那原本是為SOGO新館預備的,如果成形了,就沒有現在的復興館;我們的有線電視,當時一戶賣的是二萬九,現在一戶最 少是六萬元,但很多事情,不能只看當年。」章啟明說,當要保命的時候,當別人就是要你倒的時候,你應該感謝上帝還讓你擁有了這麼多。 現在,章啟明對於「金錢」另有一套解讀。他進入太設時,正好是太設起飛的時候,關係企業高達二三十家;但太設營收高、負債也高,資金常要軋來軋去,就像是 一頭背負著重物的驢子,前面吊了一根紅蘿蔔,「你追著紅蘿蔔跑,但是愈跑愈累、愈跑愈累……。」走了一圈以後,對於金錢數字反而看得更明白。「以前的太設 就像小孩子去玩具反斗城一樣,看到每一個玩具都想要,拿了滿手,卻也掉了一地;現在是喜歡那個,你要衡量一下是不是手中的這個要放掉。」章啟明說,現在的 太設是從谷底往上走,因為沒有其他上市公司一定要賺多少、必須拿出多少EPS(每股稅後純益)的包袱,所以甚至可以推估未來五年的預算計畫。 從蓋硬體轉型創意服務業 「我不愛錢,但我現在一定要替股東掙錢!」章啟明說,太設過去曾是三進三出的全額交割股,去年十一月重新恢復正常交易後,對公司營運來說,等於是打上一個 「分號」,現在他可以睡得著,也知道太設之後可以對股東交代。 對於房地產循環,章啟明的看法也和其他房地產商不同。他說,現在建設公司的處境是,開發愈多案子,就愈發現賺到的錢買不回原來的土地,弄得壓力很大。「所 以你問我,會不會羨慕別人在這波大多頭賺了很多?我跟你說,我不會!因為我已經走過這一段了。」接下來,太設要擺脫土地高漲而獲利回吐的營建業高槓桿宿 命,以「創意」和「服務」走出一條新路。 「以前你會懷念太設蓋的硬體, 但我希望以後你會感動太設設計的軟體。」去年,章啟明開始在自家建案導入「植物工廠」,依照不同節氣,提供不同植物,夏天是向日葵、冬天是聖誕紅,公司裡 有一組人專門負責社區農場,以後會發展成綠色市集,這也就是太設把營建業轉型成服務業的創新概念。 另外,太設在今年還要發展「康健住宅」,例如社區裡每個住戶都配置一個專屬的USB(電腦連接埠),運動時可以記錄你的血壓、心跳,透過雲端監測你的身體 狀況;其他包括翡翠灣、台北市中山北路合建案、雨農路的百億元大案、桃園楊梅「陽光山林」別墅,和手上七、八個都更案。 面對未來的景氣,章啟明信心滿滿地說,「太設哪裡會怕錯過大多頭?我們的高峰還沒來到,而且一定會比以前高!」 太平洋建設 成立:1967年 董事長:章啟光 總經理:章啟明資本額:40億元 主要業務:房地產開發 近三年營收、EPS 2009 2010 2011(估)營收(億元) 21.3 18.6 23.9 EPS(元) 0.49 0.68 2.8(註)註:太設於2011.09減資33億元。 |
|
||||||
網路知名部落客郭大俠,十多年來 的股海征戰經驗,淬煉出一套值得散戶用心咀嚼的方法,而其中多次掌握董監改選行情,更早已是投資人相傳的經典戰役。 因此新春開年,具董監改選概念的個股值得觀察。 撰文‧葉揚甲 龍年開春後,一切又是新的開始,面對全球依然波動的經濟樣貌,你準備好因應之道了嗎?事實上,不論接下來的盤勢如何發展,重點還是在於投資人自己,是否能 不再隨波逐流,達成設定的獲利目標。但想怎麼收穫,就先怎麼栽,以散戶自居的財經作家郭際勝就直言,「股票賺錢不難,難的是持之以恆地努力研究。」從退出 職場到專注於投資市場的十多年來,郭際勝從散戶搖身一變成為股市大戶,雖然財富早已自由,但他仍在投資這堂課上做足了功課。從過往的成功戰役中,郭際勝首 先點出,公司若適逢董監改選年的話,至少在股東最後過戶日︵股東會前六十天︶前,股價下檔都會有買盤支撐,因此具董監題材的個股,勝率會比較高。 布局中鋼構 賺得第一桶金董監改選前,籌碼不易鬆動,在大宗賣方不多的情況下,股價上漲機率自然較高;而其中觀察點在於,大股東結構、公司價值,及前幾次選前的股價變 化。不過郭際勝提醒,枱面上的董監持股比率,大多只能參考,並非代表公司董監事真正所能控制的股數。至於是否有董監選舉行情,重點還是在公司有沒有價值; 如果公司具價值,股價卻低於合理價位,那麼自然會吸引有心人士介入,進而將股價向上推升。但如果曾經有過董監改選行情的公司,「因為已經炒過、協調以後, 下次再發生的機率不高。」搭上一九九八年中鋼結構董監改選行情,賺得第一桶金的郭際勝認為,若個股具董監改選題材,大概在股東會一年前就會開始醞釀,市場 派大戶會在此時吸收籌碼。按時間回推的話,在一一年八月股災時莫名抗跌、今年又即將董監改選的公司,或許其中大有文章。 當然,市場派在偷襲時,一定會刻意低調且不著痕跡,因此郭際勝建議,若要布局,最好去搜尋過去不曾炒過,基本面不錯、具價值的公司;反之,如果市場派明目 張膽地蒐籌碼,動作太大引來眾人目光的公司,往往到最後雷聲大、雨點小,散戶想分一杯羹,反而被套牢。 須注意的是,要徹底了解一家公司內在價值,並沒有標準作業程序。雖然,當公司價值比股價高時即可逢低布局,這樣的價值投資道理無人不知;但要做到各面向搭 配,無論是從轉投資、土地資產,甚至無形資產像是商譽,及公司本業的市場競爭力等,種種角度去思考公司的真正價值,絕對需要研究精神與投資熱忱。這也是人 稱「郭大俠」的郭際勝所一再強調的:「散戶要勤做功課,不然真的別進場。」除董監改選外,最好還要擁有另一項散戶保護傘,也就是財報能夠一目了然的土地資 產,「最好年代久遠,從沒重新估價」,只是土地題材發酵的時間通常拖得很長,但真炒起來,股價還是會有所表現。同時擁有董監改選及資產題材的東元,在二 ○○○年初時就曾讓郭際勝獲利頗豐,再加上當時東元轉投資的聯電,帳面價值每股才一.五元,市價卻高達八十元,大俠掐指一算,勝率著實不低,「散戶就應該 鎖定這類股票」。 郭際勝口中的「好股」,就是適合散戶投資的股票,如果從上市公司中,只選擇有董監改選的股票,在剔除曾發生過經營權爭奪、家族或關係企業交叉持股、大股東 為政府機關、本業或資產狀況不佳,以及股價在五元以下的雞蛋水餃股等公司後,標的大概只會剩五%,散戶再從中挑選最具價值的公司,建議布局不超過三檔。 郭際勝表示,如果連選股的基本功課都不願費神,散戶可能永遠走不出,「小輸、小贏,大輸」的困境。散戶若要扭轉可能的悲慘結局,郭際勝認為有兩個重要的關 鍵。 首先,擁有單一檔股票的數量要夠多,誠如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所說,「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小心看好它。」一旦策略設成將資金重押在單一檔股 票,這樣在一開始時,就不會放任自己有散彈打鳥的心態。 從股本大小 看籌碼拉抬機會畢竟,對選股決策或是進場點輕忽的判斷,都是投資失敗的開端;而能夠避免大輸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成本夠低,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鎖定目標 後,耐心地等待合理價位來臨,如此看來,「忍耐」同樣為贏家必修的功夫。掌握這兩項關鍵才有可能大賺,缺一不可,因為數量少成本高,根本無法構成大賺的條 件,這樣反過來想就明白易懂。 最後,郭際勝分享另外一個長年觀察的心得,他表示,從來沒參加過現股增資,也極少投資只配發股票股利的公司,「股票印太多,股價不容易漲」,所謂高手看籌 碼,股本多寡當然是重要考量。 若單從股利政策分析,郭際勝認為兩種股票較具漲相,一種完全不配,另一種則只配現金。如果公司只配股票,大概股價沒什麼急拉空間,畢竟籌碼膨脹,並非股價 上漲的有利條件。股本十年沒有任何變動過的公司,如果價值夠好,股價遲早會爆發一次;當初郭際勝一度買到接近一%股權的聯華食品,就是最好的例子。 新年伊始,有志在股市追求財富自由的散戶,不妨就此下定決心,培養面對股市正確的態度,並勤做功課訓練思考邏輯,將每次征戰經驗內化吸收,等到習慣養成, 相信在可見的未來,散戶也能像「郭大俠」一般,氣定神閒地獨步於詭譎的股市中。 郭際勝 出生:1957年 現職:財經作家 經歷:電子業務員 著作:《散戶勝經》系列三集 郭際勝投資 3心法 1. 優先考慮公司的價值,次為成長性,最後再搭配題材。 2. 持有股票檔數不宜過多,訓練自己在進場前的判斷更嚴謹。 3. 在股市全面下挫時分批買進,有效擴大持股數並降低持有成本。 春耕布局重點 —— 11檔具董監改選題材且過去半年股價相對抗跌的個股 股票 代號 公司 名稱 09年董監 改選日 董監持股(%) 股本 (億元) 每股淨值 (元) 2月7日 收盤價(元) 2011年8月 至今漲跌幅*(%) 1733 五 鼎 5/21 11.4 9.6 16.8 69.20 3.3 1708 東 鹼 5/22 13.2 15.8 21.5 33.45 -3.15 2379 瑞 昱 6/10 5.6 49.2 34.5 58.50 8.75 2417 圓 剛 6/10 7.9 21.1 20.8 27.15 -0.74 1808 潤 隆 6/10 11.8 13.7 16.1 30.00 3.43 3003 健和興 6/16 14.1 14.0 19.4 21.80 -3.04 1321 大 洋 6/16 12.2 22.7 10.9 19.75 -11.78 9937 全 國 6/16 17.9 30.9 15.7 32.75 -8.38 3056 總 太 6/19 11.3 11.0 14.4 24.05 -7.73 1314 中石化 6/29 7.0 197.5 19.4 34.60 -20.09 3598 奕 力 12/2 11.1 6.3 31.1 79.30 7.25 註:本表依郭際勝給予條件所挑選,非其本人推薦 *依還原價計算區間2011/08/01?2012/02/06 資料來源:財訊智庫 郭際勝財富3階段 初嘗戰果期──1996?1998年看好中鋼結構股本小、獲利穩定等利多條件,將吸引市場派買盤進駐,遂把到期定存、年終獎金及薪水全數投入,出脫時進帳 260萬元。 經驗累積期──1980?1990年中大學時期與同學相邀到號子開戶,但在台股狂飆萬點的盛況中,卻完全留不住任何帳面獲利,反而都在向市場繳學費。 財富自由期──1998年至今帶著第一桶金離開職場後,十餘年來投資的股票雖然僅20檔左右,但因進場前的研究做得勤,勝率特別高,目前身價至少八位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