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國土資源部:京津冀嚴控新增建設用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565.html

近日,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5~2020年)》。

國土部表示,《規劃》是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專項規劃之一。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總體要求和“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規劃》統籌考慮土地利用現狀特征、存在問題、未來需求和發展條件,遵循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協同配置為綱領、以耕地保護為重點,以節約集約為主線的原則,合理安排規劃期內土地利用目標和任務,著重推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點保障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升級轉移3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的用地需求。

《規劃》在嚴格保護優質耕地和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空間格局優化統領京津冀協同發展各項土地利用任務。

《規劃》劃定了減量優化區、存量挖潛區、增量控制區和適度發展區,明確了各區土地利用原則和利用導向。明確規劃期內,減量優化區需要通過建設用地“減量瘦身”倒逼城市功能提升,原則上不安排新增建設用地,鼓勵將存量建設用地轉化為生態用地;

存量挖潛區不宜再進行高強度大規模建設,區域建設用地總量基本保持穩定,以存量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調整為主;增量控制區不宜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重點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用地,控制區域新增建設用地;適度發展區是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產業轉移的主要區域,應引導人口產業合理集聚,適度增加區域新增建設用地規模。

《規劃》以穩定耕地保護面積、強化耕地質量建設、統籌安排耕地保護與生態建設、協同發揮區域農用地功能為重點,推動區域現代農業協同發展。同時,強調嚴格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大力推進農用地綜合整治。將北京順義東部等13片集中分布的優質耕地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嚴格保護,推進構建“一帶十三區”區域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格局。加快劃定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更好發揮永久基本農田對防止城市蔓延的約束作用。推進地下水超采區耕地整治,強化汙染耕地修複,加強地裂縫區耕地整治。

《規劃》從軌道交通、公路網、機場、交通綜合樞紐、港口體系等幾方面,切實保障交通一體化發展用地需求;通過開展重要生態功能區退耕還濕、推進重點區域退耕還林還草、引導農業結構調整、推進生態環境整治、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等,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建設;通過實施差別化用地計劃和土地供應管理,嚴格執行項目準入負面清單等,支持產業升級轉移。

《規劃》按照突出重點、有序投放、優化結構的原則,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通過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用地標準、積極引導各類基礎設施高效利用,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過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盤活農村建設用地、推進工礦廢棄地複墾利用,加大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力度。

為確保各項目標和任務的落實,《規劃》以問題為導向,圍繞京津冀3省市推進協同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從耕地占補平衡、生態退耕、產業發展等方面明確了有關政策措施。《規劃》的出臺將有力推進京津冀地區土地、人口和產業的合理有效配置,有效緩解資源環境承載壓力,促進區域人地和諧、整體功能提升,對確保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52

跨省耕地占補平衡“解禁”?國土資源部回應

2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曹衛星稱,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是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占用耕地的補救措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繼續堅持占補平衡政策,不僅可以及時補救建設占用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的影響,同時還可以增強耕地保護意識,倒逼節約高效用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據統計,1999-2005年期間,全國建設占用耕地5928萬畝,同時補充了耕地6929萬畝,有效地彌補了各類建設占用耕地造成的損失。 與此同時,占補平衡政策對節約集約用地有倒逼的效果,全國年均建設占用耕地的規模從1985-1996年的750萬畝左右下降到1999-2015年間的350萬畝左右

不過,曹衛星也提到,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經過多年的開發利用,我國的後備耕地資源也在逐步減少,特別是有一些耕地資源比較匱乏的省份,落實占補平衡政策遇到了一些現實的問題,與中央要求的占補平衡要數量、質量都到位還有差距。因此,要下力氣改進和優化占補平衡管理。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 按照“控占用、調方式、算大賬、差別化”的思路,提出了改進和規範占補平衡管理新的政策措施。

具體來說,“控占用”,就是要減少新增建設占用耕地規模,從源頭上來減輕占補平衡的壓力。“調方式”,就是要轉變補充耕地的方式,盡量減少未利用地的開發,著力通過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來落實補充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算大賬”,就是要從單純強調項目掛鉤算細賬,轉向兼顧區域平衡上算大賬,更好地落實地方政府的耕地保護責任。“差別化”,就是要充分考慮區域差異和項目差異,實事求是地解決占補平衡的困難,構建“縣域平衡為主,省域調劑為輔,國家統籌為補充”這樣一種占補平衡的新格局。

針對跨省占補平衡是否“解禁”的提問,曹衛星稱,“十三五”期間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可以在省域內做到占補平衡,但個別後備資源嚴重匱乏省份,完全在省域內落實占補平衡確實存在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為確保全國耕地數量不減少,同時,保障重大建設用地需求,根據耕地後備資源狀況,需要實施補充耕地國家適度統籌。

曹衛星也表示, 探索資源匱乏省份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是實事求是解決資源匱乏省份保障發展需求,落實補充耕地實際困難的應對之策,不是對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松綁,也不是放松管理要求。通過界定範圍、嚴控規模、嚴格監督,完全可以確保補充耕地落到實處,牢牢守住全國耕地保護紅線,來實現保護耕地與保障發展的協調統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696

國土資源部:今年繼續對稀土礦鎢礦開采實行總量控制

據國土資源部網站3月21日消息,日前,國土資源部印發《關於下達2017年度稀土礦鎢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第一批)的通知》,確定2017年度全國第一批稀土和鎢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分別為52500噸和45650噸。

通知指出,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優勢礦產資源,按照保護性開采特定礦種管理相關規定,2017年繼續對稀土礦、鎢礦實行開采總量控制。根據實際需要,2017年度稀土礦、鎢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分兩批下達。第一批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為52500噸,其中離子型稀土礦指標8950噸,巖礦型(輕)稀土礦指標43550噸;第一批鎢精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為45650噸,其中主采指標36550噸,綜合利用指標9100噸。全年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將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及市場變化情況在第二季度適時下達。

通知要求,有關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嚴格按照規定,認真做好指標分解和下達工作,及時將指標分解下達到市縣或企業,分級負責、層層落實,並應在國土資源部下達指標30個工作日內將本省(區)稀土礦、鎢礦指標及分配給稀土集團的稀土礦指標分解下達、公告並報部備案。縣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與礦山企業簽訂責任書,明確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

通知強調,要加強統計報告和監督檢查。組織采礦權人認真執行稀土月報和鎢礦季報制度,及時、準確、規範開展網上直報。地方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采取措施,切實加強稀土礦、鎢礦指標執行情況的核查與檢查,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應及時報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91

國土資源部:一季度全國主要城市住宅地價保持較快增長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第一季度,全國105個主要城市地價總體水平持續溫和上行,住宅地價環比增速放緩、同比增速上升,城市住宅地價總體仍屬較快增長,三大重點區域住宅地價高位運行。

國土資源部17日發布2017年第一季度全國主要城市地價監測報告顯示,截至3月31日,第一季度全國105個主要監測城市土地供應面積3.69萬公頃,供應量環比減少50.45%,同比下降4.22%。其中商服、住宅、工礦倉儲用地和交通、水利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分別供應約0.28、0.84、1.02和1.54萬公頃,同比變化分別為-23.91%、9.52%、-1.70%和-7.84%。住宅用地供應量占比、房地產用地供應量占比均明顯提升,超過20%的占比率達到近兩年以來最高值。 

據央廣消息,監測結果顯示,2016年,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快速回暖帶動住宅地價增速達7.91%。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地價所所長趙松指出,值得註意的是,隨著各地調控政策出臺,多個城市住宅地價在2016年第四季度出現環比漲幅回落,比如合肥、深圳等城市。

2017年第一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綜合地價持續溫和上行,住宅地價較快增長,而熱點城市住宅地價增速趨緩。趙松表示,就住宅地價而言,一線城市、環京及珠三角部分城市的地價仍處於高位運行,而大部分二三線城市的地價處於溫和上行態勢。

今年以來,全國40多個城市先後出臺房地產調控政策。此外,根據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監管系統的數據統計,2017年第一季度,全國105個主要監測城市的住宅用地供應的同比上漲9.52%。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方面預計,2017年第二季度,商服、工業地價總體不會出現明顯波動;住宅地價增速或將進一步放緩。“2017年第一季度,供應結構方面,住宅用地供應量占比、房地產用地供應量占比均明顯提升,占比率達到近兩年以來最高值。住宅用地供應量一、二線城市同比增加明顯,一線城市增幅超過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63

國土資源部:全面排查不動產登記“中梗阻”問題

國土資源部5月5日發布消息稱,近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排查不動產登記“中梗阻”問題的通知》,要求在全國全面排查不動產登記“中梗阻”問題,抓好落實整改,切實發揮不動產登記保護權益、保障交易、便民利民的作用。

《通知》指出,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全面落地實施以來,一些地區分散登記遺留的歷史問題逐步顯現,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從全面啟動到規範運行尚處於磨合期和過渡期,出現了部門銜接不順暢、辦事效率低等問題。為此,國土資源部將切實解決不動產登記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為今年一項重點工作,在全國全面排查不動產登記“中梗阻”問題,並督促各地抓好落實整改。

《通知》要求,重點對五方面工作展開全面排查。一是部門銜接方面。是否存在國土資源部門與規劃、建設等相關部門尚未建立工作銜接機制,原登記資料尚未移交到位,信息和相關數據尚未實現部門間共享,存量數據未有效整合,導致群眾在辦理不動產登記時幾個部門來回跑的問題。

二是政策執行方面。是否存在對相關政策執行出現偏差,要求不明確,導致劃撥土地上的房產辦理不動產登記受阻的問題。

三是辦事效率方面。是否存在業務流程複雜、辦理速度慢、辦證效率低,導致群眾登記申請被大量積壓的問題。

四是登記能力方面。是否存在由於交易頻繁,工作人員不足,辦事場所局限,登記機構現有辦理能力難以滿足群眾需要問題。

五是歷史遺留方面。是否存在房屋已經頒發所有權證,但由於開發商未取得土地使用權、擅自增加容積率或變更土地性質、超出批準範圍,導致房屋難以辦理不動產登記等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64

自然資源部“三定”方案如何做?中科院院士這樣建議

自然資源部“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方案眼下正在加緊編制。“三定”該怎麽定?

5月5日一早,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侯增謙通過微信公號表達了自己的建議。

3月30日,侯增謙應邀參加了自然資源部就機構改革方向、職責定位和職能設置等問題組織召開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並作了發言。

4月11日,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黨組書記鐘自然對侯增謙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上的發言稿作出批示:“侯增謙院士的發言蘊含真知灼見,既有前瞻性的理論思考,又有務實性的實踐探索,對推動地質工作的理論基礎從傳統的地質科學向地球系統科學轉變,服務領域從傳統的礦產資源向多門類自然資源轉變,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侯增謙認為,地球科學21世紀的突破點就在地球系統科學。當前,構建和發展地球系統科學,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大科學使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的統一管理和系統修複,為發展地球系統科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踐平臺。

侯增謙說,在整個地球系統科學中,自然資源部應特別關註從地殼淺部(“根”),到關鍵帶(“枝”),再到人地耦合系統(“葉”)的三個關鍵問題:

他分析說,淺部地殼(0-10km)蘊含著人們生產、生活所必需的能源資源和空間資源,受地球深部過程的控制和影響。向深部要資源、要空間,是必然選擇。自然資源部應更加關註0-10km範圍內的地殼精細結構與能源資源分布和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問題,為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關鍵帶是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高度交匯和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層複雜系統,也是地上、地下物質和能量循環的重要紐帶。侯增謙認為,應從系統科學的角度,探測研究關鍵帶的結構、形成與演化機制,物質轉化過程與相互作用,觀測關鍵帶內能量和物質通量、遷移和轉化,為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提供地球科學解決方案。

“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交互作用已逐漸成為地球表層系統演化的主要驅動力。”侯增謙說,人地耦合系統研究,能夠增進對地球表層變化趨勢及機制的理解,記錄和解釋地球變化的特征,提出有效應對策略。

侯增謙認為,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和系統修複,需要建立強大的調查與評價-探測與觀測-模擬與預測全流程技術體系。在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體制下,需要利用空天地一體化的調查方法技術,獲取自然資源的數量、產狀、分布等要素特征數據;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各門類資源的屬性特征,對自然資源的質量、生態價值或效益開展綜合評價,為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提供準確可靠的基礎支撐。

自然資源部面臨如何合理界定自然資源監管與環境治理的權責邊界的問題。攝影/章軻

目前,在全球層面已建立環境、陸地、氣候、生態的觀測網絡。美國建立了包括10個關鍵帶觀測站和1個關鍵帶研究網在內的地球關鍵帶觀測網絡(CZO),歐盟建立了4個關鍵帶觀測站。它們正逐步成為全球尺度和區域尺度能源資源、環境綜合利用與治理的基礎。

侯增謙認為,目前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所發生的水文過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生態過程進行模擬,從國家、區域、局部等不同尺度對自然資源生態系統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預測、預警還是短板,亟待加強。

“全面履行自然資源管理職責,提升科學管理水平,要做好摸家底、做評價、定規劃、用護監4個環節。”侯增謙說,過去條塊式的自然資源管理模式,造成現有多門類自然資源數據之間標準不統一,相互矛盾的情況時有發生。急需統一標準、規範,對現有的自然資源家底數據進行清理、核查與整合。

侯增謙認為,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和系統修複,需要按使命整合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支撐力量。建議按國際發展趨向,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統一地礦海水林草等多門類自然資源的綜合調查、綜合評價職能,組建新的“中國地質調查局”(類似美國想建沒建成的地球系統科學機構)。

侯增謙說,新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在自然資源數據提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系統性模擬預測等方面,發揮獨一無二的作用。通過自然資源調查示範,制定評價標準規範,引領40萬地勘行業隊伍轉型,全面參與並支撐服務中央、地方各級政府的自然資源綜合管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與保護。

同時,應整合原各部委的規劃研究力量,打造統一、規整的國土空間規劃技術支撐隊伍,打通從綜合調查、綜合評價到國土空間規劃最後一公里問題,無縫對接、支撐服務部空間規劃職能。

對於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監管,存在“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潛在問題;如何實現資源管理與資產管理的統一,規劃與監管的協調,資源節約集約與高效利用;如何合理界定自然資源監管與環境治理的權責邊界;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應該區分公益性(如各類保護地)與經營性(礦產等),進行分類管理;資源安全與保障等問題,侯增謙認為,這些都是新時代面臨的新問題,需要盡快破題,加快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