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滅絕師太"叫板京東,順豐裁員風波再起|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29/153512.shtml
導讀 : 國打假哪家忙,阿里巴巴師太忙。阿里新增200員工,專職打假。其平臺治理官鄭俊芳表示:“我們才不像京東,回避假貨,掩耳盜鈴”。順豐被爆裁員,不過是逼員工自動離職,你懂的。P2P監管細則公開征求意見,不服來聊聊。分眾傳媒借殼上市,江南春身價暴漲至500億,壕!
行業新聞:
1.阿里不會像京東,回避“假貨”
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首席平臺治理官鄭俊芳宣布阿里將再次額外新增200名員工專職配合政府有關部門打假。同時,鄭俊芳稱,阿里不會像京東那樣一味回避“假貨”的問題,掩耳盜鈴不解決問題,更不能把消費者當作可以愚弄的對象。
鄭俊芳表示,面對假貨的根治,阿里巴巴嘗試兩手抓——一方面是“堵”,堅決打擊假貨,不僅網上清除,更從網絡大數據去發現假貨源頭,並把這種能力輸出給社會,推動進行線下打擊源頭治理。另一方面是“疏”,推動中國質造這樣的原創產業。如果今天商家產品有質量但沒有品牌,阿里會提供足夠的流量扶持商家自建品牌,但決不允許商家去侵犯別人的知識產權。
2.順豐被曝大批裁員 官方否認
12月28日消息,多位行業人士爆料,順豐快遞近日展開大批裁員。這是順豐總裁王衛親自任順豐速運BG,啟動的第五次裁員。
順豐公共事務部陳歡表示,順豐沒有裁員,是公司基於業務考核評估後末尾淘汰,不涉及一線員工,希望在公司快速發展中,提醒員工加強自我修煉,跟上企業變革的思想,跟上腳步。
有順豐員工對騰訊科技表示,順豐說起來是將業務外包,其實就是變相裁員,外包了就不需要那麽多基層領導,“一個基層領導頂兩個收派員工資,順豐業務外包了,就是簡化管理難度,降低管理成本。”
3.P2P監管細則正式公開征求意見
28日下午,銀監會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研究起草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並征求了相關部門的意見,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辦法》界定了網貸內涵,明確了適用範圍及網貸活動基本原則,重申了從業機構作為信息中介的法律地位。明確了網貸監管體制機制及各相關主體責任,促進各方依法履職,加強溝通、協作,形成監管合力,增強監管效力。
《辦法》在廣泛征求意見並完善後將盡快出臺,從根本上改變網貸機構缺乏準入門檻、監管規則和體制機制不健全的狀態,有利於治理行業亂象,引導行業進入規範經營和穩健發展的軌道,並為下一步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和配套措施提供依據,促進普惠金融發展。
4.分眾傳媒已完成借殼上市
A股公司七喜控股(股票代碼:002027)28日發布公告,宣布分眾傳媒100%股權過戶至七喜控股名下。這意味著分眾傳媒已完成借殼上市。
交易完成後,Media Management (HK)將持有七喜控股101,958.89萬股股份,持股達24.77%,成為七喜控股的控股股東,分眾傳媒CEO江南春將成為七喜控股的實際控制人。
七喜控股已於2015年12月23日辦理完畢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新增股份登記申請。借殼上市後新公司總股本41.16億,市值1904億元,江南春的身價也已接近500億元。
5.盛大遊戲私有化財團牽頭者被刑拘
澎湃新聞獲悉,盛大遊戲私有化財團牽頭者:寧夏中銀絨業國際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寧夏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中銀絨業,000982)前董事長馬生國和中銀絨業監事馬生明(系馬生國的弟弟)因涉嫌合同詐騙罪被寧夏警方刑拘,兩人旗下財產被查封。
據澎湃新聞早前報道,盛大遊戲私有化財團中的7名合夥人日前將中絨集團(亦是中銀絨業控股股東)和馬生明告上法庭,稱中絨集團無故消減其出資份額,將21.45億元出資份額被調整到僅剩4.78億元。
目前這7名合夥人——三家投資機構(上海顥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湧川、寧夏曉光)及四位自然人分別在上海浦東新區法院、銀川中院、寧夏高院三院同時起訴中絨集團。
原定於12月28日開庭的上海顥德起訴中絨集團及馬生明的案件突然延期,對於延期的理由,上海顥德的代理律師和浦東新區法院表示接到寧夏警方方面的通知書,稱被告方馬生國、馬生民因合同詐騙而被刑事拘留,基於“刑事案件大於民事訴訟的規定,案件將延期審理”。
6.Pebble銷量超過蘋果Apple Watch一倍
國外媒體報道,智能手表Pebble創始人埃里克·米奇科維斯基(Eric Migicovsky)日前接受采訪時透露,Pebble智能手表銷量超過蘋果Apple Watch一倍。
米奇科維斯基現年29歲,他發明的Pebble是首款銷量創下數千萬塊的智能手表,也曾創造史上最成功的眾籌活動。
Pebble公司分別於2015年3月份和9月份推出了兩款智能手表:Pebble Time Steel和Pebble Time Round。
7.富士康員工在貼吧爆料:蘋果新款iPhone已經在試產中
爆料稱,蘋果新款iPhone的外觀與iPhone 5s基本上一樣,長寬大概也比較接近,配色也與iPhone 5s相同的三種色彩款式。
不過,相比iPhone 5s所配的1570毫安時電池,這款蘋果新機的電池容量有所增加,但不確定是1624毫安時還是1642毫安時。此外,這款富士康員工還表示,該機目前正在試產中,但這兩天已經開線,明年一月底不知道能不能量產。
8.科創板正式開板
2015年12月28日,眾盼中的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下稱“股交中心”)的科創板正式開板敲鑼,據了解首批掛牌企業共計27家,其中科技型企業21家,創新型企業6家。行業分布於互聯網、生物醫藥、再生資源、3D打印等13個新興行業。
“與相關多層次資本市場相比,科創板更多向初創期科型、創新性企業延伸,擴大覆蓋面,錯位發展。”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黨委書記、總經理張雲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未來科創板將設定差異化掛牌條件,初創期強帶哦科技創新含量,成長期側重增長率,成長後期關註營業收入、利率、市值財務指標等。
9.八年訴訟,思科並未侵權
北京時間12月29日淩晨消息,美國一個上訴法庭周一作出判決,裁定思科並未直接侵犯或誘導其他公司侵犯由Commil USA LLC擁有的一項專利,該專利所涉及的是一種幫助無線信號在廣大區域內傳播的方法。Commil和思科均尚未就此判決置評。在經過長達8年的訴訟程序後,由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庭作出的這項裁決判定,推翻了針對這家網絡設備巨頭的索賠額接近6400萬美元的此前裁決。
融資消息:
1.每奧口腔獲魔量基金22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
2.厘米網獲慧聰網10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
3.易捷樂電商獲堅果創投 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
4.全民免費獲悅榕資本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
5.罐頭場文化(日食記)獲淺石創投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
6.小雨傘保險獲紅杉資本、方信天創投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
7.快巴汽車票獲創新工場領投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
8.和信通獲廣發證券、成都工投億元及以上人民幣A輪融資
9.小區快點獲遊族網絡等2億元A輪融資
10.凡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獲眾晶鑫基金領投,阿米巴、尚雅基金等跟投1.2億元B輪融資
11.華圖教育獲湖南電廣傳媒4億人民幣IPO上市及以後融資
大佬聲音:
錘子科技CEO羅永浩做客騰訊視頻跨界紀實真人秀《搜神記》,調侃“喜歡三星(手機)的人來自土星”
“當然還有一些天然喜歡三星的用戶,我們必須承認這種人是存在的。他們真心地認為三星比蘋果好用,甚至認為三星比蘋果好看。這也很正常,就好比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有人來自火星,有人來自土星。”
版權聲明:
本文編輯付佳,由網絡相關報道整理而成。
2B成BAT新的眼中肉,盟主之爭再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3/154519.shtml
導讀 : 不論是創業者,還是BAT三大巨頭,他們都已經開始把目光瞄向了To B市場。
提到中國互聯網與美國互聯網的最大區別,可能很多人都非常清楚。美國擁有To C市場的蘋果、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中國也有針對To C市場的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不過不同的是,美國擁有To B的微軟、IBM、甲骨文等科技巨頭,中國卻沒有一家市值過百億美元的互聯網科技公司。
有人說2015年是中國的企業級市場元年,根據IT桔子追蹤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10月31日,企業級服務領域的創業公司有259家,其中在本年獲投的有56家,占比22%。而根據經緯中國的數據,2014年中國To B領域營收過億元級別的創業公司只有一家,但2015年已經超過了10家。
事實上,不論是創業者,還是BAT三大巨頭,他們都已經開始把目光瞄向了To B市場,而2016年將會成為中國的To B市場爆發之年,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曾公開表示:下一個BAT可能出現在To B領域。
To C市場被瓜分殆盡,To B成為BAT新的眼中肉
過去幾十年,中國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公司以及創業者幾乎都在一門心思鉆研To C市場,他們當中很少會有人關註To B市場,除了在電子商務的B2B領域。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局面:中國的To C市場競爭慘烈,而市場機會與空間也開始趨向飽和。縱觀國內的To C互聯網市場,已經基本上被BAT所瓜分殆盡。
騰訊通過資本布局連番投資了京東商城、美團點評、58趕集、滴滴出行等系列O2O領域的小巨頭,除此之外投資的To C創業公司更是不計其數;百度在O2O領域的打造更是極盡了全公司所有的力量,200億投入百度糯米,傾力推出百度外賣,不惜一切力量促成攜程去哪兒合並、控制在線旅遊等;阿里方面也絲毫不示弱,除了自家的天貓、淘寶之外,阿里在O2O方面的布局也毫不示弱,失控美團之後,全力打造口碑網、巨資入股餓了麽。
再來看看國內的To B市場,從去年開始才不斷湧入新的創業者。不過與此同時,BAT三巨頭的目光也早已瞄向這塊巨大的肥肉,他們三者紛紛開始在To B市場布局。從移動辦公到雲服務,再到供應鏈金融,BAT已經開始在To B市場的各個領域掀起一場新的大戰。
移動辦公,阿里百度連番挑戰微信,騰訊“猛”招不斷
眼瞅中微信公眾號一天比一天壯大,甚至成為了各個傳統企業以及互聯網公司人人必備的移動窗口,阿里百度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過他們並不是無所作為。
移動企業營銷層面,阿里巴巴費盡心血推出支付寶服務窗、百度也是集合公司上下所有力量來打造手機百度直達號。就在他們剛推出之際,很多人甚至都認為支付寶服務窗以及百度直達號未來都將會成為微信公眾號的強力競爭對手。盡管今天微信公眾號已經占據了較為明顯的優勢,但是支付寶服務窗以及百度直達號對於微信公眾號的威脅仍然存在,畢竟支付寶坐擁3億多用戶,手機百度也擁有6億用戶。
移動企業辦公社交層面,正是因為看到了To B市場的巨大市場機會,所以阿里巴巴集團內部悄然放棄了主攻To C社交的來往,轉而全力研發To B市場的釘釘,並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不錯的突破。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阿里釘釘的企業用戶數量突破了90萬,用戶數量更是達到了近500萬。在積累了一定的用戶數量之後,阿里釘釘開始從企業層面向微信、手機QQ稱霸下中國移動社交發起了不斷進攻。
不過對於騰訊來說,不允許任何人來撼動自己的微信和QQ。不論是支付寶服務窗也好,還是百度直達號也罷,亦或是今天的阿里釘釘,騰訊都要將其扼殺在搖籃里。面對阿里、百度的挑戰,騰訊果斷地采取了回擊策略,在基於微信訂閱號、服務號的同時,微信又推出了企業號。光有微信公眾號還不行,於是騰訊又開始測試QQ公眾號,以此與微信公眾號形成掎角之勢。
騰訊回擊阿里百度的步伐並沒有停歇,去年10月份騰訊又派出了騰訊企點這員猛將。騰訊企點則是從移動企業營銷以及移動辦公兩個層面來應對阿里和百度,通過針對企業QQ與營銷QQ的聯合升級,打通了企業辦公、營銷等多個層面,提供給企業更全方位的服務。
與其說微信企業號與QQ公眾號是對阿里、百度發起挑戰後的回擊,不如說他們是在給騰訊企點做鋪墊。騰訊企點未來會成為騰訊最重量級的企業移動辦公產品,僅僅是其所推出企點助手,就實現了QQ公眾號、微信公眾號統一管理,讓企業同時打通微信、QQ兩大粉絲平臺,幫助企業制定更好的營銷戰略。從騰訊的戰略來看,他們是想把騰訊企點打造成為To B市場中的微信,企圖稱霸整個移動辦公市場。
雲服務,BAT三巨頭爭霸的另一個企業戰場
隨著移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的迅猛發展,信息、數據也在一時間爆炸橫飛,雲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成為了全球各個國家以及企業急需提升的新能力。在美國,亞馬遜雲、微軟雲、IBM等巨頭成為了企業雲服務市場的領袖,他們借此獲得了巨額的利潤。在中國市場,以BAT為代表的雲服務公司也在悄然崛起。
阿里雲在去年一年的時間里成立了深圳、香港、矽谷、迪拜等多個新的數據中心,並與新疆、甘肅、天津等10多個省、直轄市達成了戰略合作,一舉成為了國內市場的第一大政務雲。與此同時,阿里雲也提出了去IOE化,在金融機構領域的布局也是快馬加鞭,與眾多銀行、金融機構達成了戰略合作,甚至推出聚寶盆的金融雲計算服務,未來計劃向2000多家銀行、金融機構提供雲計算服務。一時間,阿里雲成為了整個阿里巴巴集團未來最核心的產品之一。阿里雲通過連番召開開發者大會,在醫療、教育、遊戲等各個領域為創業企業和團隊提供雲服務,進一步掌控企業雲服務市場。
面對阿里雲的強勢布局,騰訊雲也開始了全面戰略布局。騰訊雲通過為微信開發者、QQ開發者等創業團隊以及中小企業提供數月免費的雲服務,也獲得了迅猛發展,成為了阿里雲在中小企業最大的雲服務競爭對手。尤其是在遊戲領域,騰訊雲通過借助微信與QQ兩大開放平臺的優勢,迅速成為了國內第一大遊戲雲,也得到了眾多遊戲開發者的擁戴。
相比阿里雲、騰訊雲而言,百度雲雖然擴張速度稍顯不足,但是百度雲在百度自有的生態體系應用非常廣泛。而百度針對百度開發者也推出了百度開放雲,受到了不少移動應用開發者的一致歡迎。與此同時,百度也推出了公有雲產品百度雲加速,意在為企業網站和平臺提供安全、快速的運行環境。
供應鏈金融,BAT爭奪最為激烈的領地
提到BAT三巨頭的互聯網金融,很多人不由會想到年初的紅包大戰。微信紅包、QQ紅包、百度紅包、支付寶紅包圍繞著春節期間發紅包競爭異常激烈,個個摩拳擦掌,誰也不讓誰,而圍繞著紅包爭奪的背後就是BAT三巨頭的互聯網金融爭奪。消費金融正在開始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接受,尤其是年輕一代的80後和90後,BAT圍繞著互聯網金融的下一個戰場重心是在供應鏈金融——小微企業。
馬雲一手推動螞蟻金服的成立,締造了一個互聯網金融帝國,其金融服務的核心對象就是小微企業;騰訊絲毫不弱,其所主導成立的前海微眾銀行核心服務對象同樣是小微企業;至於百度方面,不惜一切力量要全面進軍互聯網金融,與中信聯合成立百信銀行,推出百度小貸,為小微企業用戶提供金融服務。
而在BAT供應鏈金融爭奪的背後,還有一個重量級的企業市場,那就是農村企業金融市場。近年來,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已經明顯超過城市發展速度,越來越多的企業都開始湧進農村市場。由於國內銀行過去一直都把業務重心放在了大型企業上,針對農村企業的金融服務市場目前尚處於空白狀態,這就給了BAT爭奪農村供應鏈金融一個絕好的機會。不過鹿死誰手,眼下勝負未分,大戰才剛剛開始。
總結: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To C的消費市場基本上已經被BAT三巨頭所瓜分殆盡,留給創業者的機會也剩余不多,To B的企業級市場擁有更大的創業空間,同時它也正在成為BAT爭奪新戰場。
在企業移動辦公領域,盡管阿里釘釘發展勢頭較猛,但阿里百度仍然處於被動狀態,騰訊暫時領先,其集合微信公眾號與QQ公眾號的騰訊企點更是後勁十足,成為To B市場中的微信並不難;
在企業雲服務領域,阿里雲占據了較為明顯的優勢地位,騰訊雲依托於微信和QQ兩大開放平臺,已經在遊戲雲以及多個移動應用產品開發領域的雲服務站穩腳跟,百度雲在企業市場稍顯後勁不足,但百度在智能硬件領域的雲服務布局不可忽視;
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盡管目前螞蟻金服具備了更為深厚的互聯網金融根基,但並不能說明阿里在供應鏈金融就一定會領先於騰訊和百度,BAT三巨頭圍繞著這場小微企業的金融爭奪戰實際上才剛剛打響。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劉曠(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Apple Pay入局 移动支付风云再起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603/t20160331_769518.htm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603/t20160331_769518.htm 移动支付线上场景已基本成熟,线下场景正成为多方抢夺的风口。支付宝和财付通以惯用的现金补贴方式,
借助扫码支付确立了移动支付线上线下的霸主地位。然而,随着Apple
Pay入局,移动支付市场也迎来了重新洗牌的机遇,曾错失良机的银联能否借力打力,扳回一城?陈永谦/文
2016年2月18日,千呼万唤的Apple
Pay在中国上线,果粉们的热情一度引发了一系统“塞车”—用户在添加关联卡时,出现了“系统繁忙,请稍后再试”的状况。虽然对一向注重体验的苹果来说,
这不得不说是小小的败笔,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在中国所拥有的强大群众基础。作为银联对抗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最大利器,Apple
Pay的成败,将决定未来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是走向三国鼎立还是维持两强争霸的局面。
支付宝、财付通两强相争
如果说Apple Pay在中国的面市,最为雀跃的是果粉,那最为忧心的自然是支付宝和财付通。
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自2014年起迎来高速发展。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年这一市场交易规模增长近4倍,到2015年三季度已达到
24204.9亿元,同比增长64.3%(图1)。随着各大支付厂商加大力度开拓线下支付和O2O支付场景,该市场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18
年交易规模有望超过18万亿元。

作为中国最大的两家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拥有先入为主和应用场景众多的使用优势,财付通借助微信红包迅速成长,也已具备威胁支付宝的实力。
2016年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80.8亿次,是2015年的8倍,参与人数更是高达4.2亿,微信红包收发峰值达每秒40.9万个。另一
边,2015年红包大战中落后的支付宝则砸下2.69亿元重金拿下猴年春晚央视互动合作平台授权,春晚互动活动中的“咻一咻”总次数高达3245亿次,是
2015年春晚的29.5倍,峰值210亿次/分钟。
作为腾讯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拥有微信支付和QQ钱包这两个子产品。2005年4月正式上线的财付通,依靠QQ数亿用户量迅速在支付领域寻到
立足之地。然而,由于无法得到类似淘宝对支付宝的支持,财付通在线上支付缺乏足够的应用场景,在移动支付领域耕耘多年但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5年
春节期间,借助微信红包的火热,财付通一夜之间积累上亿用户。再加上滴滴打车、大众点评等O2O场景的拓展,财付通开始具备叫板支付宝的能力。腾讯表示,
截至2015年9月,财付通旗下的微信支付和QQ钱包的账户总数已超过2亿。
支付宝成立于2004年,原本是作为淘宝为解决网络交易安全而设立的第三方支付担保机构,随着淘宝的壮大,支付宝逐渐成为中国各大电商平台在线
上消费的主要支付方式,目前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为近千万小微商户提供支付服务。截至2015年6月底,支付宝的实名用户数量已超过4亿。
2015年“双十一”活动期间,支付宝共完成7.1亿笔支付,由此可见其江湖地位。
在覆盖绝大部分线上消费场景的同时,近年来支付宝大力拓展各种线下场景,包括餐饮、超市、便利店、出租车、公共交通等,打造基于不同场景的闭
环。2015年“双十二”活动中,支付宝推出线下扫码支付五折优惠,超过30万家线下商户参与到该活动,其中超市便利店3万家。隐约间,支付宝已成功把它
线上移动支付的优势转移到线下。
事实上,进入2015年,移动支付线上场景已基本成熟,线下移动支付正成为多方抢夺的风口,支付宝、财付通两家均通过重金补贴、借助扫码支付迅
速抢占大批移动端用户。随着扫码支付的盛行,各大主流大卖场、连锁便利店等商家均加入到扫码支付的盛宴。或许是为了共同培育用户的使用习惯,支付宝和财付
通对商家并没有采取非此即彼的要求,不少商家都可以同时采用两家的支付方式。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家近乎垄断线下的移动支付市场。
银联反击战
对依然在实体店购物的消费者而言,如果不刷银行卡而是掏出手机付款,可以选择两种支付方式:扫二维码或是NFC刷POS机,该选择决定了这笔支
付的交易费用收费方和账户数据,同时也意味着线下移动支付的“蛋糕”如何切分。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支付宝和财付通都已成为移动支付最大的受益者,银联
渐渐沦为支付领域的通道,不复传统支付渠道中的霸主地位。为了改变自身的尴尬处境,银联开始奋起反击。
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互联网转接交易份额的排名中,支付宝、银联和财
付通分别以36.73%、34.94%、12.87%继续占据前三,共占据84.54%的市场份额。而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则凸显银联的尴尬地位:支
付宝以71.51%的市场占有率继续占据移动支付市场首位,财付通以15.99%位居第二,银联旗下的银联商务仅以0.49%的比例位居第八(图2)。

而在线下移动支付市场兴起之前,银联本拥有绝对优势。其早于2012年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闪付QuickPass”这一非接触式支付产品和应
用,带有银联“闪付QuickPass”标识的金融IC卡均具备小额快速支付功能。此后,银联还与中国移动合作,把“闪付”功能嵌入手机卡,用户在确认金
额后,只需将具备该功能的智能手机,贴近支持非接触式支付的POS机或ATM机上,采用“挥卡”的方式即可快速完成支付。
这一无密码、无签名的快捷支付方式,借助银联的渠道优势,本应毫无压力地垄断线下移动支付市场。然而时至今日,银联的“闪付”却陷入了颇为尴尬的局面。
“闪付”出身名门却无人识,简单可归因为其背离了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快捷便利的要求。“闪付”分为两种模式,脱机和联机模式。以脱机模式为例,虽
然刷卡消费的过程十分便捷,但存储款的过程却过于繁琐。用户首先必须为支持“闪付”的银行卡开通电子现金账户并充值(银行称为圈存),而存款的流程需要在
柜台或ATM机上才能完成,电子银行无法操作。此外,该账户的资金不记名、不挂失,这意味着一旦消费者丢失了银行卡,该卡对应账户中的现金余额将不复存
在。
移动互联时代,越是简单易用的应用越容易赢得消费者的认同,拥有先天优势但过于繁琐的存取款流程从根本上注定了“闪付”的结局。“闪付”面世
时,线下移动支付远未普及,支付宝只是在线上移动支付占据优势,而财付通在支付宝的光环下艰难存活,含金匙而生的“闪付”就此错失一统线下移动支付江山的
大好时机。
不过,银联显然是不愿意放弃线下移动支付这块大蛋糕的。2015年12月12日,卷土重来的银联宣布联合20余家商业银行共同发布“云闪付”,
此外更是先后与苹果和三星达成合作协议,银联引领的各路Pay掀起反击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好戏拉开帷幕。假如各种Pay最终能取代支付宝和财付通在移动支付
中的地位,最大的受益者都将是背后的银联。
在传统支付体系下,消费者对应一个发卡行,发卡行给用户一个银行账户,线下商家对应一个收单行,收单行给商户开一个收单号。消费者通过POS机
刷卡,实际上是通过银联来交换信息,做差额核算。在这个过程中,每笔刷卡消费商家都要支付一笔手续费(费率从0-1.25%),通常手续费被切成三块,发
卡行得70%,收单行得20%,剩下的10%归银联所有。在这一体系下,银联无疑是“躺”着赚钱。
移动支付的盛行,实则是支付宝和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从银联和各大银行固有的大蛋糕中分食。以支付宝为例,消费者和用户都有一个支付宝账户,
每个支付宝账户后面同样连接支付宝在各个银行的账户。与传统支付体系不同,消费者用支付宝消费时,信息的交换和差额核算都在支付宝后台完成。整个交易环节
都在支付宝的闭环内完成,如果用于交易的POS机也是支付宝的产品,它甚至不需要跟银联和各大银行分成。而且,在支付宝上完成的交易数据,都直接发送到支
付宝的后台,银行的账单显示只有支付宝金额进出的数字,在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消费数据本身就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在第三方移动支付体系下,银联的作用彻底沦
为支付宝等支付平台的出纳,丧失了在传统支付交易系统中的分成。
银联大力支持各种Pay加入到移动支付中的竞争,其根本原因在于包括Apple
Pay在内的各种Pay本身并没有支付属性,在不同Pay上完成的每一次交易,实际上都还是在商家与用户绑定的银行账户中进行。同时,通过各种Pay完成
的消费交易,其消费数据都将发送至银联后台。假如各种Pay成功侵蚀支付宝和财付通在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银联最大的损失也不过是给Pay们适当的分成,
而它依然可以保持在该支付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Apple Pay:黑马来袭?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某种意义上被银联当作枪使的各种Pay,对移动支付似乎并没有过大的野心。苹果曾表示,为了保护消费者的隐私,苹果不会通过
Apple
Pay获得任何消费信息和个人信息,其CEO库克曾对媒体透露,“苹果不知道你买了什么,在哪买的,以及花了多少钱”。对于苹果来说,推动Apple
Pay最主要的目的或许只有一个,即完善iPhone系列手机的功能系统以及增强用户黏性。
苹果在2014年的秋季发布会上,首次推出Apple Pay,这一基于近场通信技术(NFC)的手机支付功能于同年10月在美国上线。用户只需在iTunes账户中关联一张支持Apple Pay的银行卡即完成了支付前的设置。
Apple Pay同时支持线上和线下支付,线下支付时只需要将iPhone靠近具备NFC支付功能的POS机,同时将手指放在Touch ID即可。依靠苹果的超高人气,Apple Pay在美国上线72个小时内就获得100万张信用卡的绑定。
Apple
Pay在美国上线后,苹果便积极谋求进入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与包括银联在内的多家银行机构进行谈判,不过由于利润分配问题谈判一度陷入停滞。据市场
分析,由于苹果要求在Apple
Pay完成的支付中分成0.15%,但银联认为该比例过高,不愿把过多的利润让给苹果,导致谈判失败。直到2015年底,苹果和银联才最终成功联手。
2016年2月18日,历时2个月的筹备, Apple
Pay终于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后全球第五个开通Apple Pay服务的国家。
虽然姗姗来迟,但Apple
Pay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远胜于美国,一上线便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由于注册人数太过火爆,苹果服务器在上线首日不堪重负,许多用户因此未能成功注册。尽
管如此,当天的绑卡数量也超过了3000万张。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支持NFC功能的苹果手机用户数要低于7200万,由此可见
Apple Pay在中国的火热程度。
尽管支付宝和财富通凭借大量的现金补贴已成为用户在移动支付时的首选,但相比扫码支付,Apple
Pay在安全性和便捷性上优势明显,这被业内视为其对抗支付宝和财付通最重要的利器。苹果设备并不会记录银行卡片信息,而将分配独有的设备账户号码,并启
动动态安全代码来处理付款,从而在安全性上优于支付宝和财付通。而且,在进行支付时,Apple
Pay不需要WiFi和网络连接,支付过程仅需要2秒左右。
来势汹汹的Apple
Pay不仅在中国市场上线首日就轻松崭获了千万级数量的用户、首批12家合作银行(另有7家即将推出),众多App商家也纷纷在第一时间更新软件支持
Apple Pay,大众点评、美团网、猫眼电影、神州专车等O2O商家当天即提供Apple Pay付款选项。不过,要想借此判断Apple
Pay具备颠覆支付宝和财付通在移动支付领域地位的基因,还为时尚早。
Apple Pay在中国的前景或许可以参考它在美国的发展历程。美国市场调研机构凤凰营销国际(Phoenix Marketing
International)2015年进行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有47%的苹果支付用户曾遭遇过至少一次支付障碍,主要是由于NFC支付设备无法工作、
收款人员不熟悉操作等原因导致无法顺利完成支付。2015年9月底,全美有14%的苹果用户注册了Apple
Pay,而在2015年2月份,这个数字为11%,半年多的时间里只增加了3%,增速相当缓慢。
市场普遍认为,Apple
Pay在美国很难大规模推广,这是因为信用卡刷卡消费在美国十分普及和便捷,消费者并未觉得“刷手机“能够显著提升体验,因此没有进行尝试的动力。同样
的,中国消费者在“尝鲜”之后,是否具备充足地持续使用Apple Pay的动力,目前还不可知。不仅如此,Apple
Pay在中国面临的竞争压力甚至超过美国市场。
一方面,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家已基本瓜分了移动支付市场,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为了市场推广豪掷千金在所不惜,以现金补贴的
模式直接让消费者受益,从而达到快速占领市场的目的。而苹果擅长市场口碑营销,在真金白银的诱惑前,消费者转向Apple
Pay的难度可想而知,而银联的市场推广力度也不如阿里巴巴和腾讯般财大气粗。
此外,Apple
Pay采用的NFC方式也对其线下推广造成了一定困扰。据悉,目前中国市面上的POS机大部分是插卡和刷磁卡的,支持NFC的POS机只占1/3。市场预
计,银联全面更新线下POS机以支持NFC支付,将需要投入30亿-50亿元。在支付宝和财付通先入为主的背景下,时间成本将加大Apple
Pay的竞争压力。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三星也将和苹果抢食,Samsung Pay也即将步入中国市场。Apple
Pay上线当天,三星宣布将在2016年2月24日进行公测,上线进入倒计时。作为安卓手机阵营的代表,Samsung
Pay的开通将帮助银联进一步扩大在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也将对苹果造成事实上的冲击—Samsung
Pay不仅采用NFC方式,同时使用了MST(磁信号安全传输技术),这令其几乎支持市面上所有现存的POS机,使得其较Apple
Pay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除此以外,中国本土的华为和联想等各自的Pay也蠢蠢欲动。
不管怎样,Apple
Pay是银联用来收复移动支付失地的重要砝码。苹果和银联二度谈判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苹果做出让步,另一方面也因为银联急需Apple
Pay的入局来搅动支付宝和财付通在移动支付的垄断优势。不过,在易观智库金融行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总监马韬看来,由于微信、支付宝的客户群体太大,消费
者已习惯扫码支付,另外扫码支付的应用场景比起NFC模式来说更多、更方便,因此短期支付市场格局不会有大的影响。
国金证券传播与文化行业分析师张帅持相同观点,他认为支付宝和微信已经完成大部分的用户习惯培养,Apple
Pay推出的意义更多在于加速整个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加速商户受理环境的成熟。短期内对移动支付市场的格局影响不大,长期来看Apple
Pay是银联对抗微信支付宝的利器。
银联欲借Apple Pay之威以“云闪付”的庞大阵容抗衡支付宝和财付通,未来移动支付市场究竟会是三国鼎立还是两强争霸,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