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倫敦選出歷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市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619.html

倫敦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工黨重鎮”。

不出所料,經過一天投票,一天計票,在此次倫敦市長競選過程中民調結果始終領先的工黨候選人、前工黨政府內閣成員巴基斯坦裔英國人薩迪克 •汗 (Sadiq Khan) 最終以44%對35%的得票比勝出,成為新一任倫敦市長,也是倫敦歷史上首位穆斯林市長。

從此,一直以來崇尚多元文化的倫敦,終於有了一張多元文化領袖面孔。而薩迪克 •汗的主要競爭對手、那位“高富帥”的保守黨候選人紮克•戈德史密斯(Zac Goldsmith),只能在人們“富人不識民疾苦”的老調中黯然離場,回到他的富人選區里奇蒙德(Richmond,倫敦最富有地區之一),繼續為他殷實的選民們服務了。

公交司機之子 人權律師

這位倫敦新市長,可謂是平民出身成功進入英國政壇的勵誌典範。父親是公交司機,母親是裁縫的薩迪克•汗,出生後不久就隨父母移民到英國。對幼年的回憶就是父母整日辛勞地工作。他青少年期間派送過報紙,還在建築工地打過雜,和兄弟姐妹們擁擠在政府供給的住房中。這樣的家庭背景,很難成為牛津劍橋精英教育的寵兒,因此,他只是一間現在已經不複存在、曾經叫做北倫敦大學法律系的畢業生。

靠個人的勤奮努力,他在大學畢業後,留校做了一段時間講師,之後進入接受政府財政資助、主要為少數族裔爭取法律權益的法律事務援助機構擔任人權律師。在此期間,他主要為那些受到警察、雇主以及種族分子不公正對待的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處理相關法律事務和聲張權利。在其從政的過程中,在南倫敦圖丁區地方議員的位置上“兩下三上”。2009年,高登布朗的工黨政府時期,他曾被認命為交通部長,成為英國政府首位穆斯林內閣成員。

房地產政策助力成功當選

薩迪克•汗的平民背景,成為接近倫敦選民們的殺手鐧,而此次競選的主要“政綱”,也是緊貼倫敦民眾最焦慮的公共交通年年上漲和房價高企、房源緊缺、租房價格難控等棘手問題。他承諾公共交通車費4年保持不變,確保倫敦當地居民對新建住房有“首選權”,新房出租價格按照倫敦當地平均收入設定。

但是,他的“政綱”無疑也受到了很多反對者的質疑。倫敦交通公司就表示,凍結車費漲價,將導致對倫敦的公交線路、地鐵設施等更新改造造成資金上的影響,對倫敦的公共交通發展不利;新建住房“首選權”根本不解決目前一些年輕購房者,包括護士、教師、警察等社會主要公務人員(key workers)的購房困難,因為過高的房價,這些社會關鍵人群根本就踏不上進入房地產市場的階梯;租房價格依照收入來定更是理想主義,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完全不現實。

自詡自己為“最重商市長”

作為一個全球最自由開放的市場,倫敦的投資和商業氛圍對國內外投資者一向非常友善。倫敦商業、金融、科技及其他第三服務產業都非常發達,支撐著英國22%的GDP。

剛剛卸任倫敦市長的鮑里斯約翰遜兩任政績極其鮮明。在他的任期內,海外投資大幅增加,僅僅是來自中國的投資,按照倫敦投資發展署的相關數據,光2015年,中國企業對倫敦直接投資額達到了10億英鎊。在倫敦的人,都會感受到這些年來倫敦風貌的日新月異,無論是公共交通包括地鐵更新改造、跨城鐵路建設;到處都是新建住房,泰晤士兩岸的長臂吊車隨處可見;

但從目前可以了解到的情況來看,薩迪克•汗對倫敦商業前景、城市建設、環保、海外投資等等方面的計劃和描述並未呈現。

不僅如此,作為“競選經理”,在他為前任工黨領袖艾迪•米里班成功擊敗兄弟大衛•米里班出謀劃策時,曾經公開反對調降公司稅以幫助中小企業成長,吸引海外企業進入。

“與極端分子相關”的議論

根據英國媒體報道,在薩迪克•汗擔任人權律師期間,曾經與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有關聯; 他承接辦理的案件中,不乏代表少數族裔訴訟警察歧視的案子。

另外,在他擔任地方議員期間,還發生過兩次不實公款報銷的事件,其中一次發生在2006年,他曾經申請報銷購買聖誕、生日等賀卡共計金額2550英鎊被拒,因為按照英國議員相關財務規則條例,只有用於公務的辦公用品才屬於報銷範圍。之後他重新以其他名義再次遞交申請被接受。他自己對此事件的解釋為“經驗不足”和“人類失誤”,最後就自己的違規行為向有關部門道了歉。

雖然,薩迪克•汗在其所在的選區聲望日漸式微,但他被一些人士認為作為中左派的政客,他是目前處於弱勢和亂象頻頻的英國工黨內正在冉冉升起的一顆“明星”。自2013年至2015年期間,他年年被列入英國穆斯林大獎最佳政治人物獎候選名單,2016年2月,他終於獲此殊榮。

薩迪克於1994年與同事女律師結婚,生有兩個女兒。 薩迪克癡迷體育,特別熱愛足球和板球,是利物浦足球隊忠實球迷。

另外還有報道稱,他曾因支持同性婚姻立法而遭死亡威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67

歐萊雅跨界玩科技 投資倫敦創業公司是不務正業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167.html

科技讓傳統的企業都想跨界玩一把沾沾光。這一次,是法國美妝巨頭歐萊雅集團(L'Oréal)。

據美國WWD報道,這家公司日前宣布戰略投資倫敦的兩家創業公司,著力扶植美容技術初創公司。但歐萊雅沒有透露具體的投資金額。

其中一家名為Founders Factory公司的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孵化200家初創技術公司。公司創始人表示,公司專家團隊中很多人本身是成功的企業家,他們能為這些初創公司提供現場支持和建議,並與歐萊雅合作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和歐萊雅的合作,為新生代的美容初創企業成長提供了機遇。

歐萊雅首席數字官兼執行委員會成員Lubomira Rochet將出任Founders Factory董事會成員,另外三名歐萊雅高管也將加入該公司美容部門委員會。Rochet表示,本次戰略投資為公司涉足全球創業生態系統鋪平了道路。

事實上,這並非這家美妝巨頭的首次跨界。在2016年1月的時候,歐萊雅就發布了一款紫外線監測“智能皮膚貼片”,並參加了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據官方稱,該款智能皮膚貼片采用的是超薄彈力材料,厚度僅有50微米,可以制作成任何圖形以貼在皮膚的任意位置,使用壽命為五天。

作為行業內的領導者,通常會更加清晰地預見未來並作出反應。也許歐萊雅也是意識到了科技對人類消費生活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於是決定先人一步早早布局。雖是如此說,但歸根到底還是一家傳統的化妝品公司,著眼於本行專業才是良策。愛美的消費者並不會因為新科技產品博到眼球而多買兩支唇膏。

目前的情況其實嚴峻,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以中國市場為例。隨著本土化妝品品牌的崛起以及韓國品牌熱銷,雖然歐萊雅在中國的整體業績還在增長,但速度已經開始逐步放緩。繼2014年的銷售額增長首次跌破兩位數至7.7%後,這家公司在2015年的增長僅為4.6%。

在歐萊雅公司所有的細分部門中,大眾消費品無疑是受影響較大的,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喜歡要追隨最新出來的流行單品。有趨勢表明,年輕消費者更偏愛小眾產品。

而好在,相對於其它化妝品公司,像歐萊雅這樣擁有多個品牌且多方面定位的大公司還有多個高端品牌。按照最新公布的一季度財報來看,其奢華產品部在中國的表現優秀,增速達到了市場整體水平的兩倍。其中,Yves Saint Laurent的口紅和Giorgio Armani的粉底液都成了銷售爆款,受到消費者追捧。

所以,想想如何在產品和營銷做出創新上贏得消費者才是正經事兒。比如,這次戛納影展上,亮相的鞏俐、李冰冰、李宇春、井柏然全都是歐萊雅的代言人,星光熠熠,美麗妝容總有一款適合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94

人民幣國債海外發行倫敦“首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421

(新華社記者 李鑫/圖)

5月26日,中國財政部在倫敦發行了30億元人民幣國債,這也是中國政府首次在香港以外地區發行的離岸國債。

據公開資料顯示,這筆3年期離岸人民幣國債最終指導價格定於3.28%,比境內同期國債發行利率約高74個基點。據彭博數據顯示,目前境外市場3年期國債收益率約為3.23%。

此次發行的國債將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中國銀行(英國)有限公司和英國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擔任此次發行的全球協調人。

此前一天在倫敦的國債發行推介會上,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表示,此次發行是落實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出訪英國時兩國達成的重要共識,是中英雙方在財金領域深化合作的重要成果。

去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開啟了中英關系的“黃金時代”,此後兩國在多領域尤其是金融方面的合作不斷取得新突破。

2015年10月20日,作為中英第七次經濟財金對話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國央行在倫敦發行5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成為首次在中國以外地區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央行票據。

而在此前一年的2014年10月,英國財政部已成功發行30億元以人民幣計價的英國國債,並將債券發行收入納入英國外匯儲備,顯示出英國政府對人民幣成為重要外匯儲備貨幣的極大信心。

長期以來占據著全球外匯交易額近42%的倫敦市場,是全球外匯交易的最大樞紐;而即將加入SDR並登上全球儲備貨幣舞臺的人民幣,則是這是市場中最具影響力的新興力量。對中英兩國而言,在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中的合作雙贏,無論對本國經濟還是世界金融格局的發展,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在此前央行票據首次發行時,中國財政部發言人就曾表示,支持各類發行主體利用倫敦市場優勢在倫敦發行人民幣債券。而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建設的關鍵,正在於以離岸國債收益率為基準的債市收益率曲線完善。

此次3年期國債的發行,正是倫敦離岸人民幣債市收益率曲線啟動的標誌:隨著不同期限人民幣國債的發行以及收益率曲線的逐步完善,包括企業債和金融債在內的其他人民幣債券發行將得到更合理的定價參加,並推動市場交易規模的迅速成長。

過去數年中,中國政府曾大力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以及人民幣跨境使用與結算,但自8.11匯改以來,由於人民幣匯率波動與美元升值預期,導致以香港市場為代表的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一度放緩。

自2016年二季度以來,隨著美元走軟和人民幣匯率走勢趨穩,中國政府一方面多管齊下鼓勵外匯流入,一邊啟動了以倫敦離岸人民幣債市為代表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

在南方周末前期報道中曾經預測,隨著“離岸人民幣債市”政策思路的明晰,以倫敦為中心的離岸人民幣債市將成為人民幣離岸匯率的重要定價基準市場;同時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還將成為人民幣“資產證券化”的重要離岸交易中心。(參見本報2015年10月22日報道《人民幣明暗大戰》)

從這個意義而言,在國內“資產證券化”大潮因市場風險失控而陷入監管清查與整頓之際,中國政府重啟並加速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建設之舉,顯示出某些值得關註的政策思路新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57

中英“黃金時代”取得重大突破 30億人民幣國債花落倫敦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252.html

去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開啟了中英關系的“黃金時代”,此後兩國在多領域尤其是金融方面的合作不斷取得新突破。5月26日,中國財政部在倫敦啟動發行30億元人民幣國債,成為我國首次在香港以外地區發行離岸國債。

對於中英兩國而言,此舉可謂雙贏。倫敦是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之一,眼下率先推出人民幣國債無疑可以鞏固其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同時此舉對於人民幣國際化而言,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可以更好的支持人民幣在歐洲和全球範圍內的廣泛使用。

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表示,此次發行將為倫敦的人民幣市場提供一個基準並註入活力,收益率曲線正在成形。倫敦金融城市長葉雅倫(Alderman Alan Yarrow)此前在訪華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也曾提及:“央行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是啟程。健全債市收益率曲線是第一步,隨著收益率曲線逐步完善,有意願在國際市場上以人民幣發債的企業也將得到更多參照。”

30億元人民幣國債花落倫敦

5月25日,財政部新聞辦公室在官網發布公告稱,財政部於25日在倫敦召開推介會,啟動發行30億元3年期人民幣國債。

孫曉霞在推介會上表示,此次發行是落實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出訪英國時兩國達成的重要共識,是中英雙方在財金領域深化合作的重要成果。同時,在倫敦發行人民幣國債,是以中國經濟發展平穩向好的背景為依托,順應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趨勢的重要舉措,也將對促進倫敦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具有深刻意義。

該筆債券將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中國銀行(英國)有限公司和英國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擔任此次發行的全球協調人。此前,中國銀行還在2014年10月作為唯一一家中資承銷行,為英國政府承銷全球首筆主權級離岸人民幣債券。早在1929年,中國銀行就在倫敦開設了經理處,成為中國現代銀行業在海外最早設立的分支機構。

據悉,此次在倫敦發行的30億元人民幣國債到期日為2019年6月2日,初步指導價格指引在3.4%區域。業內人士分析稱,這一指導價格在國際市場具有一定吸引力,高於國內國債價格。5月25日,財政部在境內市場的3年期國債發行利率為2.5444%,比倫敦初步指導價格低約86個基點。此外,彭博數據顯示,目前境外市場3年期國債收益率均值為3.23%。

事實上,中英兩國在人民幣債券市場上的互相滲透由來已久。

早在2014年10月,英國財政部已成功發行30億元以人民幣計價的國債,為期3年,票面利率為2.7%。此舉使得英國成為全球除中國以外地區發行的最大一筆人民幣債券,債券發行收入將被納入英國外匯儲備,意味著英國政府相信人民幣有潛力發展成為重要外匯儲備貨幣。

2015年10月20日,作為中英第七次經濟財金對話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國央行在倫敦發行5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成為首次在中國以外地區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央行票據。

“支持各類發行主體利用倫敦市場優勢在倫敦發行人民幣債券,”中國財政部發言人表示,中國央行在倫敦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央行票據,對於增加離岸市場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管理工具、高信用等級的投資產品和抵押品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有助於深化人民幣市場,鞏固倫敦作為重要的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支持人民幣在歐洲和全球範圍內更廣泛的使用。隨後,英格蘭銀行與中國央行還將推動擴大互換規模。

值得註意的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倫敦已經成為人民幣資產在離岸市場最重要的平臺,此前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曾公開表示,正在積極尋求把倫敦定位為人民幣在歐洲的主要樞紐。

近年來,中英兩國在金融領域往來日益頻繁。英國先後與中國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獲得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初始額度、發行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發行人民幣債券、選定人民幣清算銀行、批準設立中資銀行分行等多個領域均取得突破性進展。去年,首只人民幣貨幣市場基金——中國建設銀行上市交易基金(ETF)也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

目前,英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投資目的地,截至2015年年底,中英兩國雙邊貿易目標為1000億美元。

葉雅倫表示,中國是英國重要的貿易投資夥伴,倫敦金融城政府和英國政府都致力於推進中英經貿關系。此外,倫敦金融城也非常樂意幫助中國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我們可以通過努力深化機構投資者基礎,增加保險和養老金市場,提高國際業務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

人民幣國際化再進一步

對於中國而言,倫敦作為老牌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完善的制度與平臺,可以為仍處於探索階段的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更多有益經驗。

長期以來,倫敦占據著全球外匯交易份額接近42%,是最大競爭對手的兩倍。倫敦在外匯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可以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更大的舞臺。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不僅有利於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與使用度,同時對於穩定人民幣匯率也將帶來積極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錢軍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有效地支持人民幣匯率長期堅挺。“目前美國在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民幣如果能夠成功地國際化,為世界提供人民幣儲備資產,能夠讓世界流動性供給和需求達到一個平衡點,來自全球市場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將成為對人民幣匯率的很大支撐。”

此外,正如此次財政部在倫敦發行30億元人民幣國債,債券市場的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程度,明顯無法與經濟實力相匹配,債券市場的融資功能也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隨著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債市的發展擁有巨大潛力與廣闊的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85

倫敦房市交易放緩 購房者轉向郊區價格窪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051.html

在全球投資者的印象中,倫敦的房地產市場一直是一個“避風港”。但最近,越來越多的分析師開始發出警告,隨著價格的飆升,一場房價的自由落體運動隨時可能發生。

郊區反哺市中心

近期倫敦房地產市場的確出現了放緩跡象。但是,這種放緩主要反映在交易量的下降,而不是全面的價格下跌。銷量的回落其實符合普遍預期,因為自今年4月1日起,英國政府實施了對購買者征收印花稅的新政,不少人搶在新政之前完成了交易,自然而然地,新政施行後,市場便出現了回落。

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市場失靈,焦慮的賣房者和中介機構可能會開始大面積拋售,從而引發房價螺旋式下降。

還值得註意的一個現象是,現有庫存的銷量高於新建住房的銷量,另一個現象是,購房者的支付能力不足,這是一個遍及整個倫敦的問題,尤其集中在某些區域。

目前的倫敦房地產市場似乎呈現出熱情從郊區反哺市中心的趨勢。

英國房地產專業機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首席經濟學家魯賓森(Simon Rubinsohn)認為,對購房者來說,關鍵的問題仍然是資金的來源(全款或按揭貸款)和價格水平,“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房價較便宜的東區市場現在吸引了最高的關註度”。

漢普頓斯國際住房研究機構總監厄雷(Fionnuala Earley)也表示,在房價便宜的一些邊緣地區,比如倫敦西南郊的漢默史密斯(Hammersmith)以西以及沃平(Wapping)以東地區,目前房地產市場卻是最活躍的。由於這些地方的房價啟動得比較晚,因此新增印花稅對它們產生的影響比較小,再加上逐漸提升的名氣和未來的增長潛力,這些地方的投資價值會不斷增強。

哪里的情況最糟?

全球經濟的疲軟和匯率的波動,以及針對投資購房者的收緊政策,都成為倫敦房市降溫的關鍵原因。最近包括脫歐公投等事態的發展嚴重影響了國際投資者的買房動力,這個群體中支撐倫敦房市的重要力量正在逃離。英國政府關於打擊腐敗和增加財產透明度的呼籲和舉動也將會令倫敦在國際買家心中的吸引力進一步減弱。

與此同時,英國印花稅的大幅改革也打擊了國際買家的積極性。這種影響在2015年就已出現。漢普頓斯國際住房研究機構提供給英國《金融時報》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在高檔住房購房者中,亞洲買家占26%,但這一比例在2015年同期下降至6%,其中,中國買家的比例從9%下降至3%。另外,俄羅斯買家從7%降至1%。

不過,根據房源平臺居外網2015年第四季度發布的數據,中國人對倫敦房源的查詢量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69.5%。

居外網英國及歐洲總監莫瑞斯(Bernie Morris)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雖然由於人民幣對英鎊貶值以及印花稅等影響,2015年亞洲買家在倫敦豪宅的交易量有所下降,但中國買家對於倫敦及其他地區新建公寓的興趣有增無減。除了500萬英鎊以上的倫敦高檔豪宅外,中國買家還對倫敦及其他城市售價150萬英鎊以下的公寓以及用於出租的學生公寓青睞有加。

“脫歐”影響多大?

除了上文提到的因素以外,英國“脫歐”公投對於倫敦房市的影響若隱若現。用Propcision聯合創始人里奇(Michelle Ricci)的話來說,英國政府竟然沒有意識到 “脫歐”公投必然會抑制當地住房市場的發展,使得任何稅制改革都不起作用。

事實上,分析師達成共識的一點是,“脫歐”可能引發的最壞後果就是未來幾年里房價的不確定性加劇。但以少量優勢選擇“留歐”的公投結果也仍然是有害的,因為它同樣會導致房價的不確定。

總體來說,即將到來的“脫歐”公投對數據的影響相對溫和。仲量聯行住宅研究部主管查利斯(Adam Challis)表示,主流的住宅市場並沒有廣泛受到“脫歐”公投的影響,但脫離歐盟的風險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

然而,房地產市場的放緩絕不能和倫敦整體市場的負增長混淆。“歷史的數據表明,只要經濟和就業持續增長,我們就不太可能看到房價與去年同比出現下降。” 英國房地產評估公司Hometrack的研究主管唐奈(Richard Donnell)稱。

盡管如此,多數評論人士都認為,倫敦房地產市場的放緩至少將會持續到明年。倫敦中心城區的複蘇預期可能還要久一些。

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英國住房研究總監庫克(Lucian Cook)表示,減速的催化劑是2014年12月的印花稅變化和3%的家庭附加費用等。可能還需要幾年才能讓市場完全吸收這些沖擊並重現上升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26

“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推廣在倫敦啟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173.html

“魅力上海”倫敦推廣活動大使胡歌向另一位推廣大使英國小提琴家查理介紹他拍攝的上海

當地時間6月13日下午,2016“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推廣活動在英國倫敦拉開帷幕。

此次推廣活動由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市教委、市對外文協主辦。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英國旅遊局、倫敦市政府、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英國駐中國大使館官員,以及英國各界人士出席開幕式,一同欣賞精彩展演。

剛被授予“英國旅遊局友好大使”稱號的上海影視演員胡歌,與英國知名小提琴家查理·席姆攜手亮相,一同為推介上海而熱情致辭。開幕式上,上海歌劇院演員放歌《雷雨》選段,為8月將在倫敦大劇院公演的原創歌劇《雷雨》預熱。

胡歌向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中國區負責人艾琳介紹他拍攝的上海

為期一周的《家·園》城市影像藝展,在倫敦“登喜路之家”展出。上海、香港、倫敦三地攝影家聚焦申城變遷,勾勒出申城獨特神韻,吸引英國觀眾駐足。最近,上海旅遊形象大使胡歌應邀擔任“魅力上海”推廣活動大使,他特地登臨世界第二高樓——上海中心,用相機鏡頭聚焦浦江兩岸,他的攝影新作引起關註。

本次推廣活動運用VR技術展現今日上海,吸引海外觀眾虛擬實景體驗:當場戴上VR頭盔,仿佛從泰晤士河畔“穿越”黃浦江上空, 身臨其境地感受申城巨變。此間還展出上海大學生原創影視作品、文化創意設計產品,大學生們的茶道演示、古琴演奏、書法表演。

此外,倫敦時間13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共同舉行《姐妹城市及其文化願景——探討上海與倫敦雙城文化紐帶》圓桌會議。與會的中英兩國專家學者坦誠交流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經驗,探討文化創意領域攜手合作的前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55

【脫歐公投專題】英國如果脫歐了 倫敦房產還能買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551.html

6月23日的脫歐公投近在眼前,無論是去是留,都將對英國的經濟、與主要貿易夥伴及世界各國間的關系造成重大的影響,而英國作為中國買家的海外購房熱門國家,其房地產也引起了國內買家的關註。

仲量聯行數據顯示,英國房地產市場已經在過去幾個月經歷了不穩定的波動,其投資規模在第一季度有回落,整個英國相較2015年第一季度降低了31%,倫敦地區降低了11%。

在房地產投資減少的同時,個人投資者也開始觀望英國樓市,由於從去年開始英國房價的下跌,國內買家投資英國熱情開始下滑。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指出,如果英國脫歐,倫敦乃至英國房價還將出現下跌,如果英國沒有脫歐,倫敦房價可能會出現穩定上漲,並進一步釋放成交量。

目前國人投資英國主要有三個目的,投資、移民、留學。

居外網的英國負責人Bernie Morris表示,由於很多中國人在英國買房是因為孩子留學,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長期投資不敏感,如果英國經濟受到影響,盡管學生人數不會因此減少,中國家長購房熱情肯定會有所下調。

但是不可否認,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賣家,持觀望態度的人群的增多。

據居外網的調查顯示,411名受訪的中國房地產專業人士和投資者中,51%的人表示英國6月23日的公投使他們暫停了交易。

另據英國央行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商業地產交易量減少40%,許多買家和賣家在觀望公投結果,以防公投決定退歐損及地產價格。

“我本來考慮過海外配置,英國也曾是考慮的國家,但由於英國的脫歐事件還在發酵,我後來就把資產配置考慮到了新加坡。”一位國內投資者張文(化名)告訴記者。

事實上,中國投資者是購買英國房地產的最大外國群體之一,尤其是在倫敦和曼徹斯。

Bernie Morris表示,沒有人知道英國退歐的真實影響,這讓中國買家只能觀望或者選擇別的地方。

戴德梁行對全球企業不動產持股6500億美元以上並且在英國乃至歐洲都非常活躍的歐洲境外投資者進行了調查,超過半數的調查對象表示,“英國退歐”使其暫停在英國的投資。另有20%的調查對象表示由於來自其它某些更大市場的影響,他們也暫停了在英國的投資活動。而好消息是,仍有超過四分之一的調查對象仍然準備購入資產。

如果英國退出歐盟,超出三分之二的投資者表示他們會減少其在英國的投資,而將近三分之一(31%)的投資者認為,他們會加大在英國的投資。倉促退出英國市場是不理智的。僅有12%的投資者表示如果英國退出歐盟,他們將於今年或者明年拋售掉所有資產。另外四分之一的投資者表示可能會觀察一段時間之後再拋售。超的投資。雖然這對歐洲市場短期發展來看並不是好消息,不過房地產市場仍然是一大亮點。

記者采訪獲悉,英國退歐將會導致投資市場低迷,但是市場低迷的背後仍有許多支撐因素。一些投資者尋求增持資產,同時英鎊可能進一步貶值,這些都可能會增加市場上以美元計價的投機資本的流動。

英國當地業內人士範慧勇告訴記者:“如果脫離歐洲,英國房價可能會出現5%-15%的跌幅,同時英鎊可能會出現5%-20%的跌幅,那麽對於持有人民幣的中國買家而言,房價相當於有10%-35%的跌幅。而很多機構也估計英鎊的疲軟可能要持續半年,而房價的疲軟最快也要到明年4月才能恢複,因此這里面不乏有抄底的好時機。”

範慧勇進一步指出,由於倫敦市場的供應依舊是供不應求的局面,目前每年倫敦的新增房源大概在3萬套,而市場需求至少是5萬套。目前倫敦的常住人口不到800萬,而每年新增人口在20萬-30萬,這些新增人口都是中高收入的青壯年。而短期內,我們並未看到平衡的供求關系,因此倫敦房價基本面是非常良好的。

戴德梁行大中華區海外投資部主管範桂娟告訴記者:“相比於商業地產市場,退歐對英國住宅市場的負面影響將更為有限。目前英國住宅市場規模是其商業地產市場的近6倍,而其中機構投資者持有份額僅為0.4%左右,其余均為家庭自住、個人投資者購買出租、以及政府持有的廉租住房。這使得英國住宅對金融市場的波動敏感度更低,資產價值更為穩健。”

事實上,由於英國房價極大可能出現下跌,因此很多市場人士也認為今年不乏是一個投資的風口,抄底英國樓市也是不錯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12

英國若“脫歐”,倫敦就“脫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672.html

如果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這會不會促使倫敦提出自己的獨立要求——幹脆退出英國?

卓爾不群的倫敦要單幹?

盡管這一可能性好似天方夜譚,但倫敦經濟學院教授托尼·特拉弗斯(Tony Travers)認為,盡管看來毫無根據,但至少長期而言,“倫敦脫英”並非完全不可能。據英國媒體報道,2014年蘇格蘭的獨立公投直接引燃了“倫敦民族主義”浪潮。民調顯示,目前20%的倫敦人都支持首都脫離英國。

事實上,對於倫敦人而言,首都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存在。特拉弗斯表示,如果最終的公投結果顯示“英國支持脫歐”,那麽倫敦的分離主義傾向恐怕會只增不減。“如果英國最終投票決定退出歐盟,那麽倫敦和蘇格蘭——乃至威爾士和北愛爾蘭也有可能——投的是留歐票。所有的民調結果都指向這一點。”特拉弗斯補充說,在這種情況下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蘇格蘭和威爾士的經濟體量遠遠小於倫敦。和我們一樣,他們不會投票要求脫歐。我們(倫敦人)認為這是一個圖騰、一個標誌:倫敦與英國的其他部分多麽不同。因此,這也需要得到當地政府和稅收制度的承認。”

在特拉弗斯看來,新倫敦市長薩迪克·卡恩會“用他的權力告訴政府:倫敦沒有為退歐投贊成票,在他們眼中,英國政府已經失效”。同時,“如果我們投票決定離開歐盟,這一事件的沖擊力就好比當年處決查理一世。這會為英國帶來微妙而深遠的變化,促使人們更多地理解自己,以及他們希望如何管理自己。”卡恩說道。

特拉弗斯並不是唯一持有這種觀點的人。KBL歐洲私人銀行的首席戰略官、首席研究員凱文·多蘭(Kevin Doran)表示,倫敦成為一個獨立的城市國家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一可能性最早會在2035年發生。“在20-30年的時間里,他們(倫敦)就會舉行公投,最終離開英國。”多蘭早在2014年就做出了這一論斷。

事實上,倫敦更願意單幹,並不難理解。倫敦擁有870萬人口,2020年預計還將增加1000萬人,其人口總量已經遠遠大於蘇格蘭和威爾士的總合。同時,倫敦對英國國民收入的貢獻要高出該國其他地區70%,倫敦也為英國年均經濟的增長貢獻了22個百分點,而其人口在全國的占比僅為12.5%。整體上,作為一個經濟體,倫敦的經濟規模幾乎與歐洲第7大經濟體的瑞典;但同時,倫敦地方政府的權力要遠遠小於蘇格蘭和威爾士。

多數人:倫敦獨立純屬天方夜譚

盡管倫敦單幹的聲音不時出現,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倫敦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依然毫無可能。

倫敦金融城政府發言人表示:“倫敦成為一個獨立的城市國家的想法完全是無稽之談。倫敦金融城無論現在還是未來都不會支持這個決定。”他補充說,把英國這麽龐大的經濟體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是完全不現實的。

同時,鑒於倫敦對英國的影響力,假如倫敦脫離英國,這也會對英國的其他部分造成顯著的影響。“毫無疑問,倫敦是歐洲的經濟首都,但把倫敦想象成一座島嶼是一個錯誤。因為它仍然依靠著英國經濟的其他部分。”唐寧街前政策顧問、現“倫敦中心”智庫主席本·羅傑斯(Ben Rogers)表示:“如果倫敦是英國經濟的引擎,那麽英國的其他部分就在提供燃料。”

與倫敦金融城一樣,博格斯認為,倫敦與整個英國唇齒相依,不可分割。“我完全不能想象這樣的世界——其中倫敦變成一個獨立國家。”羅傑斯表示,“盡管從一些方面來看,倫敦開始變得獨特,但它依然與英國緊密相關。倫敦也不是蘇格蘭,它在歷史上從來都不是一個獨立國家。”

羅傑斯指出,高比例的英國大學畢業生會遷往首都工作——比例大約有38%畢業生。而這正是倫敦“與英國其他部分密切關系”的明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59

倫敦現場》直擊脫歐派 VS. 留歐派的矛盾心結 英國脫歐後 你不認識的新世界

2016-07-04  TWM

這是一個連獲勝的一方都沒料到的驚嘆號, 改變了一個國家43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 不只為歐洲的歷史翻了新頁,也為全球化的時代埋下隱憂, 經濟威脅不再能嚇人,極端言論反而變明星。 這場公投是一面鏡子,照出一個變形中的世界。

發生了什麼事?怎麼會在二十四個小時內,就否定了四十三年的歷史?

《今周刊》採訪團隊,在六月二十三日英國公投之後的第一天,就火速抵達倫敦,帶讀者來看這場驚天動地的公投,怎麼從一國家務事,變成全球草木皆兵的政治風向球?因為,全球化時代的共通問題,都可以在這次的英國公投裡看到。

一覺醒來,世界變了……年輕人驚覺:原來我活在「同溫層」!

「我從沒想過脫歐會在公投中勝出,我認識的人都投留歐票。」來自倫敦、今年三十三歲的茱麗葉(Juliet Lecouffe)說。回想起公投當天,茱麗葉記得在她臨睡前留歐票數仍領先,沒想到,「凌晨三點半起床,看到英國廣播公司(BBC)最新投票結果,一度以為電腦出錯。」

但接下來,電視上的數字勝負沒有改變,只是脫歐票數的領先幅度越來越大。飽受驚嚇的她趕緊喚醒老公伊天(Etienne Lecouffe),兩人睡意全消,一整晚無法入睡,只能呆滯地看著電視新聞。當最後公投以五一.九%比四八.一%「脫歐派」勝利結束,他們和全世界一樣,都在嘗試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公投的結果,對這對年輕的夫妻格外衝擊。因為,茱麗葉的丈夫伊天,正是來自英吉利海峽的彼岸、與英國遙望的法國,他是歐陸子民。

「原本我想取得英國公民身分,但是今天早上,我開始幫妻子找怎麼申請法國公民的管道。」在法國最大金融集團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派駐倫敦工作的伊天,原本打算和妻子定居英國,一場公投,卻讓這個規畫急轉彎。

六十多年來,英國和歐盟之間,就像一對貌合神離的夫妻,經歷過多次合分。但這次分手,來得太突然、太難以接受。「我只能說,太震驚了。」事實上,伊天在公投前還和同事開賭盤,但所有人都賭留歐。他嘗試理出頭緒:「或許我們生活在倫敦,身邊圍繞許多國際化、對移民接受度高的人。我想『同溫層』可能造成我們在認知上的『誤差值』。」

的確,若分析公投結果,會發現十八到三十四歲這個年齡層,支持留歐比率遠高於中老年人。這樣的世代差距,正是這次公投中最明顯的趨勢。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教授巴爾(Nicholas Barr)向記者解釋:「老一代的人懷念他們熟悉的那個世界,但是全球化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而年輕人看到的世界,就是今天這個樣子──永遠與世界接軌。」

茱麗葉的英法聯姻,正好代表這次公投中,支持留歐的年輕族群與歐洲的關係。他們從小就融入歐洲,更能接受多元的文化。而且年輕人對留歐陣營所主張的經濟論述,也比較能認同。

「對英國經濟來說,脫歐是一場災難。絕對是。」茱麗葉憂心忡忡,因為她工作的出版社高度仰賴歐洲員工和歐洲市場,一旦脫歐,她的收入或前途都會因公司業務而受到直接影響。

留歐派:對英國是大災難!金融中心地位不保 聰明錢、人才紛紛外逃

伊天身處的金融業,更是首當其衝。「過去倫敦是歐洲的金融中心,隨著脫歐落實,它將失去這個優勢地位。」伊天一針見血指出,面對英國前景的不確定性、法規管理的改變,讓歐洲金融業者有理由可以隨時撤離,轉到其他歐洲國家設點。

這也是這次公投引爆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震央。未來,以倫敦金融城為中心的英國金融業,可能將失去允許他們通行於歐盟各國、自由經營的「金融護照」(編按:可為歐盟客戶提供無縫隙的跨國境服務),進而失去重要的歐盟市場。「事前我們有做一些準備,但不曾真正認為脫歐會發生,因為它顯然會對英國經濟帶來衝擊。」專替保險業者進行風險評估的Equinox Global執行長麥克荷利(Mike Holley)說。

事實上,聰明錢跑最快,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已表態,開始認真考慮將倫敦的二千個職位轉移到愛爾蘭的都柏林或德國的法蘭克福。摩根大通董事長戴蒙(Jamie Dimon)則在給員工的公開信中指出,「銀行將可能改變在歐盟各國的法人架構,或考慮改變某些職位的所在地點。」

每天在倫敦金融城上班的伊天,不擔心沒路走,因為他和茱麗葉是具有高度移動能力(high mobility)的一群,伊天從事的金融業本來就可以在電腦和網路上完成;而茱麗葉懂得多國語言,包括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等,兩夫妻隨時可以在異地重新扎根。

伊天坦言,若以「有一份好工作、收入不錯,足以支付房租」為標準,未來,英國可能不再是最佳選項。「如果有必要,我們會搬回法國,或到其他地方。」

面對公投結果,茱麗葉還有更複雜的心情,因為她的母親來自蘇格蘭,隨著英國脫歐,接踵而來的可能是蘇格蘭重啟獨立公投。萬一蘇格蘭通過獨立公投,這意味著,同一個家庭被硬生生隔成兩個國界了。

「我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望著在客廳快樂奔跑、一歲三個月的兒子奧斯卡(Oscar),伊天感慨說。昨天晚上,奧斯卡既是英國人、也是歐洲人;今天開始,他被迫只能選擇一個身分。

然而,茱麗葉夫婦的擔憂,從經濟角度、工作機會上來看都合情合理,為什麼英國公投的結果,還是脫歐?背後的原因,不只是英國國內,而是當前民主國家都遭遇到的問題。英國脫歐,點燃了一股氣氛,從這個群島王國開始,蔓延到全世界。

脫歐派:奪回自主權很爽!不必擔心被歐洲拖垮 歐盟才更需要英國

為了挖掘原因,我們得走出倫敦這個「英倫天龍國」,搭上一班火車,來到偏遠的斯佩爾索恩(Spelthorne)。這個位於倫敦兩小時車程遠的鄉間小鎮,人口約十一萬人。

六月二十五日晚上七點,正當留歐陣營為了未來愁雲慘霧時,另一群脫歐主要陣營「Leave.EU(脫離歐盟)」的年長者,正開心舉杯歡飲。只見二十多名脫歐組織的志工,正在鎮上公共交誼廳慶祝英國「獨立日」,因為他們「重新把國家主權要回來了!」。

聽到記者來自台灣,頭髮閃著銀光、現年七十七歲的退休執業會計師托比(Toby Mickethwait)興奮地說,自己年輕時曾在香港和新加坡工作,「還到台北出差過呢!」

「台灣想被中國統治嗎?當然不想。日本願意把司法權讓渡給中國嗎?當然不願意。我們也正是這樣的處境。我們不能夠讓歐盟法律凌駕在英國之上。」托比用兩岸關係來類比英國和歐盟,言談透露著典型的脫歐派「討回主權」思惟。

對一同參加派對、領導地方脫歐運動的菲爾梅森(Phil Mason)來說,支持脫歐是為了捍衛主權。「歐盟官僚體制扼殺了英國主權,威脅英國議會至上的傳統,唯有離開歐盟,才能重拾昔日英國的風華盛世。」他難掩喜色地說。

菲爾梅森說的話,和當年反對加入歐盟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的話,簡直如出一轍。雖然政黨不同,但核心精神卻是一樣的:「英國不要被歐洲拖垮」。

而留歐陣營每天掛在嘴邊的「經濟衝擊」、「金融危機」、「貿易衰退」,在菲爾梅森耳中聽來,格外刺耳。對他來說,經常出現在主流國際媒體的經濟數字,他一概不信。「怕什麼!雖然歐盟是全球最大經濟共同體,但單單英國,就是全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了!(編按:因脫歐後英鎊急跌,英國的經濟規模被法國超越,已退居全球第六)」

「長遠來說,不會有負面影響,反而對我們更好。」菲爾對英國的未來充滿希望:「歐盟國家會要繼續和我們做生意,他們也要把汽車、農產品等出口到英國。」

現象一:為何選擇「經濟自殺」?精英以分析數字威脅 造成民眾極大反感

比起留歐陣營精細的經濟論述,菲爾的論點,或許聽來帶幾分天真。但是,研究機構透過複雜模型跑出來的經濟預測,雖然一再宣告英國脫歐等同「經濟自殺」,但這些「經濟恐嚇」,最後卻成了脫歐勢力的火藥之一。

留歐派的「經濟牌」陣容有堅強?包括迪頓、提霍爾等十名諾貝爾經濟學家,在《衛報》連署發表支持留歐的公開信;包括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金融時報》等媒體,都在脫歐公投上採取了強烈的反對態度。

《經濟學人》還整理了二十頁的數據分析,企圖說服英國投下留歐票。不過,這些冰冷的經濟數字,還是讓人民無感。

「這次公投的結果,人民就是在說:『我們聽夠經濟恐懼的戰術了!』」倫敦卡斯商學院教授布萊克(David Blake)說。英國公投,對於其他民主國家的啟示之一,就是別再用經濟數字做要脅。

「脫歐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是因為,不住在倫敦的英國居民,早就對貶低英國傳統價值、為了全球化而做的犧牲不滿很久了。而且,不只是英國國內,連美國、日本、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等那些機構,都在威脅我們要留在歐洲,也讓許多人反感,造成極大的反效果。」布萊克說。

如果不談經濟數字,這場全國辯論賽要怎麼贏呢?答案:簡化、簡化、再簡化。

雖然感到意外,但電子公司E Wave總經理奈爾傑史丹登(Nigel Standen)對公投結果,顯得異常冷靜。「雖然我不明白為何有人投脫歐票,贊成脫歐和留歐的票數也不相上下,但這就是結果。」

現象二:民粹贏了民主?複雜議題訴諸激情 挺留歐議員竟遇刺

奈爾傑認為,應該尊重一人一票選出來的民主機制。他說,政治人物和媒體應該用正向、不偏激的方式去處理和引導政策。「大家都太情緒化了。」他說。

不過,像奈傑爾這樣理性的聲音,卻在這次公投中缺席。六月十六日,英國支持留歐的國會議員科克斯(Jo Cox)遇襲身亡,兇手在行刺前三次大喊「英國優先」(Britain First),而「英國優先」正是極右派組織的名字。

「在這樣激化的爭論過程中,所有的議題就被單一化了。」伯明罕大學經濟學教授葉慈(Tony Yates)指出,在脫歐這個複雜的經濟、文化、社會討論中,議題越來越極端,「兩邊最後比拚的,反而是誰能挑起激情。」

「例如『移民來英國搶工作』就是過分被簡化的論述,但這也比較容易激起情緒。」葉慈說,英國與歐盟的關係也被過度簡化,「他們說,每周交給歐盟的三.五億英鎊,如果拿來支撐英國國家健保(NHS)和社福,那有多好?這個簡化的論述,只要會加減法就懂。」

而這正是脫歐派有效宣傳之道。脫歐大將、倫敦前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就在巡迴拜票的巴士上面寫著:「我們每周給歐盟送去三.五億英鎊,還是把這些錢投向我們的NHS吧!」

重點是,這些承諾,在公投後有多少能成真?脫歐激進派的英國獨立黨(UKIP)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在公投後第二天,就坦承英國可能沒辦法把三.五億英鎊挪來用在NHS上。他甚至在電視上說:「我無法保證,這是脫歐陣營的錯誤之一。」

現象三:年輕人比老人冷感?挺留歐卻不去投票 要求二次公投為時已晚

英國公投另一個怪象,就是年輕人雖然支持留歐比率極高,但是投票率卻極低。根據英國民調公司網站Yougov.com統計,公投結果十八至三十四歲的投票率僅有三十四歲以上族群的一半。也就是說,按照人口分布統計,維持一樣的支持率,如果年輕人的投票和其他族群的一樣踴躍投票,最後決定性的三.八個百分點可能會被逆轉。

更多年輕人,是在公投後被「激」上街頭,表達意見。六月二十五日午後,距離震撼全球的公投結果出爐二十四小時後,大批原本驚魂未定的留歐支持者終於回神,聚集在英國國會廣場。面對倫敦知名地標大笨鐘,國會廣場的綠色草坪上,四處可見抗議脫歐和維護歐盟的標語。即使午後突如其來的一場陣雨,也打不散一群憤怒焦慮的年輕人,針對留歐或脫歐進行激烈辯論。

辯論了半小時,還是大學生的賓(Ben Price)仍有未熄的滿腔熱血。「我們有五二%的人贊成脫歐,四八%贊成留歐,這個些微的差距就造成了國家分裂,公投應該至少達到七成的門檻。」賓指出,「這根本不合常理。」

公投後,網路社群的年輕人大為失望,社會企業創業家提內(Martin Tisné)在推特上說,「這個國家的過去(指老人),投票否決了未來(指年輕人)。」成為英國公投標籤(#Brexit)中轉傳數最高的發文。他們也準備在六月二十八日舉行抗議,要求重新公投(事後因安全考量取消)。

賓也打算再參加六月二十八日的抗議。「我們會盡量去每一場活動,因為當你相信某件事,就必須去捍衛。」賓的語氣堅定。然而,長年對政治無感的年輕人,在公投落幕後才覺醒,再做什麼努力,可能都無法改變現況。

雖然在網路上,因為投票率不足而要求第二次公投的連署案,已經超過三百萬人連署,將會送進議會討論,但是執政黨已初步否決將「事後翻盤」。

歐洲一樣不會給英國第二次機會。這可以從二十八日布魯塞爾針對脫歐所開的臨時會議的一段小插曲看出來。

「我們必須尊重英國的民主和國民所做的決定……」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 Claude Juncker)開場發言時講到這裡時,英國脫歐派大將法拉吉突然大聲鼓掌,不禮貌地打斷他的發言。只見容克緩緩轉身對法拉吉說:「這是你最後一次在這裡拍手。」

引來全場歐盟代表鼓掌。容克繼續說:「你一直要脫歐,現在你成功了,又回來幹嘛?」

德國總理梅克爾一樣沒有給好臉色。她在會議上表示:「我們對待想要留、及不想留在歐盟的國家,一定會有徹底的不同,」「我們不允許只想享受自由市場的好處,卻不認同歐洲自由價值觀、或是不想盡義務的情況發生。」 「英國在引用《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的脫歐條款、正式提出離開歐盟的宣告之前,我們不會有任何形式的共識。」她強調:「我了解英國現在不想馬上執行這個決定。」但她催促歐盟及早下定決心。

影響:公投效應蔓延全球?受經濟衰退影響 人民容易走向極端

然而,比起英國國內的動盪,英國公投所顯現的結構性民主國家問題,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葉慈就指出,經濟的影響,要到真正脫歐之前才會出現,但是當下英國的社會,已經有「右派民粹主義」抬頭的趨勢。

公投後沒幾天,英國已經傳出多起仇恨犯罪,特別是對東歐及穆斯林族群的攻擊事件明顯增加,甚至引來有穆斯林身分的倫敦市長沙迪克.汗(Sadiq Khan)公開譴責。

「很多人也擔心,這樣的極端主義氣燄,將會擴散到其他地方。例如美國的總統選舉,川普某方面就是這樣的代表。」葉慈說。保守主義、疑歐主義者因英國公投增加了不少聲量,在全球各地的極右派組織,也趁這勢頭興起。

六月二十六日,奉行「白人至上」的美國加州「金州光頭黨」公開集會,爆發流血衝突,大家又把眼光飄向川普。因為日前三K黨前首領杜克(David Duke)才公開表達支持川普,但川普並未拒絕或譴責,被指他默許種族主義在美國滋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茲,日前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也指出,英國脫歐與川普現象,「在某方面有著相似性」,因為全球經濟衰退,人民對於現況不滿,很容易就找到極端的發洩出口。

英國公投,的確在全球吹起了一團火苗。葉慈說:「我希望其他國家可以看到英國面對的問題,從中學到經驗,不要重蹈我們的覆轍。」

複雜「英歐」情結 非經濟分析可解GDP變好人民卻無感 永遠都在想脫歐……──英國歷年人均GDP與加入歐洲組織大事紀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成立

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1975年英國舉行脫離EEC公投1979年柴契爾政府執政1986年成立「單一歐洲市場」1990年英國加入歐洲匯率機制(ERM)1992年英國脫離ERM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歐盟(EU)成立2007年里斯本條約,對歐盟進行一系列改革2016年英國通過脫離歐盟公投

預估脫歐將大衰退 他們也沒在怕……──各機構預估10年後英國GDP成長區間英國經濟政策中心 -1.77% -1.24%倫敦政經學院 -2.60% -1.30%OPEN EUROPE -2.20% 1.55%PWC -5.50% -3.00%牛津經濟中心 -3.90% -0.10%

民眾心聲!脫歐、留歐仍在拉扯脫歐才能重返榮耀歐盟官僚體制扼殺了英國主權,威脅英國議會至上的傳統,唯有離開歐盟,才能重拾昔日英國的風華盛世。

菲爾梅森(Phil Mason) 47歲,脫歐組織 地方召集人

投票凸顯世代差異我和我20歲的孩子,深刻感受到這次投票有世代差異。英國年輕世代和網路一起長大,也常旅行。對他們來說,當「歐洲人」是再自然不過的。麥克荷利 (Mike Holley)服務業主管

到外國念書變麻煩我爸是銀行家,脫歐之後,他的工作可能生變,而我原本想到法國念書,現在要用外籍生身分去申請了。茱麗葉(Juliet Hammer)16歲,學生

倉卒投票很可怕我不認為大家能搞清楚要脫歐或留歐,這樣倉卒投票,後果是很可怕的。我們現在已處在進退失據的狀況。詹姆(James Pearson)34歲,作家

脫歐派心目中的昔日榮光鐵娘子:加入歐盟是最大錯誤

人們未來會看得比較清楚,建立歐盟這樣一個超國家機構,可能是現代歷史中首屈一指既不必要也不理智的行為。英國這樣一個既擁有傳統實力,又負有全球使命的強國,曾經成為歐盟的一部分這件事,將是英國能犯的最大量級的政治錯誤。 ——柴契爾夫人《治國之道:改變世界的策略》,2003年

在我生活的歲月中,我們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歐洲大陸,而所有的解決方法都來自全世界說英語的國家。——柴契爾夫人「蘇格蘭保守黨演說」,1999年

公投過了,就一定走得了?──英國脫歐後續談判流程

理論應該是這樣……英國與歐盟初步磋商可能耗時六周英國首相致信歐洲理事會主席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項條款將耗時兩年歐盟同意且不希望延長談判其他歐盟成員國一致同意延長談判恐耗時若干年談判結束即刻英國脫歐

實際可能會這樣……公投後首相卡麥隆辭職保守黨領導人選舉若保守黨分歧嚴重,失去信任,英國可能重新舉行大選若產生支持留歐政府若產生支持脫歐政府可能因經濟、民意等狀況決定留歐,或不排除第二次公投與歐盟談判退出條款可能因經濟、民意等狀況決定留歐,或不排除第二次公投視結果決定留歐脫歐

英國脫歐重感冒 全球跟著打噴嚏──全世界政經情勢可能的發展

英國聯合執政黨權力真空,蘇格蘭已形成第二次獨立公投的共識,北愛爾蘭、倫敦市獨立加入歐盟的呼聲高漲,英國恐分裂。

歐盟各國疑歐派氣燄大漲。諸如德、法、義、希臘、丹麥、荷蘭等,都有以切割歐盟為訴求的政黨,裂解危機升高。

西班牙脫歐後的總統大選,以經濟議題為訴求的保守派意外獲勝,反撙節的左派失利。

美國在全球孤立保護的氛圍下,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可能性增加。若川普當選,將間接影響中東、亞洲的局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09

英國上任女首相 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不改

7月13日,公投後決定退歐的英國將迎來繼撒切爾之後的又一位女首相——特雷莎·梅(Theresa Mary May,下稱“梅”),而這位並無多少外交經驗的首相,一上任就要面對如何啟動退歐這個大難題。

“退歐就是退歐,我們要在退歐過程中獲得成功;要全國上下精誠團結,對未來前程保持樂觀。”一向被視為“強女人”的梅在說出這番話時,內心一定明白一段艱難的日子即將開始,一場不確定的曠世談判即將啟動,一個貧富階層分化嚴重的社會正在等待彌合。

同時,盡管有中國社科院專家稱,中國在歐投資將受到較大不利影響,企業在英投資可能面臨較大損失。但對於此前頗受關註的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英國方面多認為不會改變。

退歐程序啟動在即

“從沒想過要做首相,我一向只是盡一切能力做手中的工作。”在回應是否有過首相野心時,梅如是稱。與撒切爾一起共過事、在卡梅倫聯合政府時期擔任大法官兼司法部長的肯·卡拉克(Ken Clarke)評論稱:“她是非常難對付的女人,從政履歷所涉及的領域比較狹窄,在內政大臣這個崗位上任職過久,且毫無外交經驗。”

梅成長並畢業於牛津,是目前英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內政部長。在1997年當選地方議員之前,梅曾在英國央行工作過,並被提拔為歐洲事務結算服務部門的負責人,2010年5月上任內政大臣至今。

“在競選領導人和首相之位時,我將關註點放在了如何以強有力的領導才能,引領英國度過政治和經濟都存在巨大不確定性的艱難時期;以及如何應對退歐談判,為英國爭取最大利益,如何在世界範圍內重塑英國的形象和地位三大方面。”梅稱。

事實確實如此,梅清晰地知道她是來收拾“爛攤子”的。

出乎意料的英國退歐公投結果,不僅將英國拖入一場與歐盟之間曠日持久的投資貿易關系談判,更給英國帶來政局的動蕩和經濟上的不確定性。在公投結果出來之後的20天里,英鎊重挫超過10%,7家英國房地產基金交易叫停,引發經濟學家對金融危機或將再次爆發的擔憂;而英國國內可能遭遇一場經濟衰退的預言也正在變為現實。

同時,退歐公投的過程和結果也顯示,由於英國經濟南北發展極其不平衡,非發達及經濟轉型未獲成功地區對保守黨財政緊縮政策積怨頗深,英國社會分化嚴重,退歐公投以直接民主的方法,讓那些在全球化進程中迷失方向甚至被淘汰了的民眾有了一次大聲呼喊的機會,使得英國國內的危機昭然若揭。

然而,在梅面臨的所有挑戰中,最關鍵的還是里斯本協定第50條何時啟動,退歐談判如何進行。“決定退歐了就得退。必須不再留在歐盟,不企圖重新加入,也不會有第二次公投。英國人民選擇撤離歐盟,政府有責任去執行。”梅稱。

關於何時啟動里斯本協定第50條,正式進入申請退歐程序,在競選說明中,梅曾明確提出不會在今年。“必須等到英國對歐談判的策略清晰制定和經得各方同意之後,才會啟動第50條。這就意味著今年年底之前不可能。”梅稱,在2020年前不會提前進行大選,也不會有緊急預算案出臺。貿易關系方面,在可以想見的未來,英國與歐盟以及其他國家市場的貿易關系不會改變。

有分析認為,梅之所以不願立刻提出退歐申請程序,是希望在正式啟動談判前,能夠爭取有一個與德法等歐盟主要力量進行外交斡旋,所謂“溫情接觸”的機會和時間,為英國在談判中最大可能獲得最大利益鋪一條“感情路”。目前來看,歐盟的態度異常強硬:想要保留歐盟單一市場地位,必須得接受移民自由流動,毫無回旋余地,更無特殊待遇。

“退歐談判將會非常複雜,可能會花10年以上的時間來完成程序,會增加很大的不確定性,有政治因素,也有退歐程序上的問題,這都會在經濟和商業上產生後果,可能會使得投資撤出或者投資減少。”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貿易政策部副主任朱利葉斯·森(Julies Sen)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坦言。

倫敦金融城歐盟專員傑拉米·布朗(Jeremy Brown)在公投結果公布後曾對本報記者稱,退歐談判將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現在看來很有可能政府方面會成立一個特別的部門,將由財政部、外交部、商務部等很多部門大臣、政府內閣以及重要的學術機構組成,倫敦金融城肯定也是重要機構之一。”

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不改

談到梅與中國的關系,英國媒體曾渲染她對中國示好。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時,她從頭到腳一襲紅裝,與卡梅倫一起陪同女王出席在皇家衛隊兵營舉行的歡迎儀式。而梅作為首相的第一次中國公務之行,可能會在今年9月參加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

在6月29日中國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回答媒體關於卡梅倫首相辭職對中英關系的影響時說:“中英關系總體發展勢頭良好。我們願同英方共同努力,維護好、發展好中英關系。”

在退歐公投宣傳的日子里,退歐派高舉與歐洲之外的中國和新興市場簽訂貿易協議之牌。如何與中國、印度等國家簽訂貿易協議必將成為英國退歐後與對歐談判齊頭並進的事件。然而,也有留歐派的觀點認為,中國是不是還會對英國市場感興趣可能會成為一個問號。“英國市場對於中國來說太小了,這還是假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沒有從英國獨立出去的前提下的。”森教授談到這個問題時顯得非常悲觀。

在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的第一個工作日,倫敦金融城政策和資源委員會主席包墨凱就首先聽取了在倫敦的中國金融機構的意見。

包墨凱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稱:“現在還太早來估計英國退歐對金融城造成的影響,也還沒有可能來做什麽匆忙的決定。但是我們需要了解,來自世界各國的商業機構的想法。中國是我們重要的貿易夥伴,我們很想了解來自中國的反應,了解英國的歐盟成員關系對中國的重要性,需要了解在英國退歐之後,他們的首要工作是什麽,可以把這些因素加入到今後與歐盟的談判中。”

包墨凱同時稱,目前他們聽到的來自中國的反應是對倫敦還是很樂觀。他相信中國在英的金融機構還在消化公投結果,弄清退歐對於他們究竟意味著什麽。

在問到退歐之後,倫敦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是否會發生變化,盧森堡等其他已經具有非常強的競爭關系的離岸人民幣重要城市是否會趕超,包墨凱稱,倫敦是中國之外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其並不認為會有什麽變化。英國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會正式退出歐盟,但這對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影響並不大。

與此同時,他也強調,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誘惑力依然會保持,比如金融人才優勢、法律體系優勢、時區優勢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5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