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位於德國法蘭克福的支付平臺TraxpayCOO在推特中寫道:“(退歐對)倫敦(來說)相當於自殺,它再也沒有可能樹立起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領導地位。”
在全球12000家互聯網金融公司中,德國只有300家,為什麽德國數字領域的創業者“幾乎一致認為,下一個歐洲的數字金融中心應該來自德國”?
位於柏林的數字化品牌運營咨詢機構PIABO創始人CEOTiloBonow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對於初創企業而言,在柏林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柏林本身的創業氛圍就已經非常濃厚,英國退歐之後,能夠輻射整個歐洲,又適合創業者的城市,非柏林莫屬。”
遷移大幕拉開
德國經濟部長CorneliaYzer在一份公開聲明中稱:“德國經濟部在過去幾周內已經收到來自倫敦的創業公司的上百封郵件,希望了解把總部從倫敦搬到柏林的相關細節。”她還表示,英國退歐之後對德國意味著巨大的機會,因為大部分公司都希望置身於歐洲的中心,尤其希望置身於歐洲經濟強國的中心。
這其中就包括互聯網金融行業。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在對德國顯示出興趣的互聯網金融初創公司中,包括總部位於倫敦的轉賬企業TransferWise和全球支付AppRevolut。TransferWise已經融到了維珍航空老板RichardBranson的1.17億美元的投資,在倫敦擁有100名員工,占員工總人數的六分之一。Revolut在倫敦擁有40名員工。
互聯網金融資深人士、總部位於新加坡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盈行家創始人CEO莊欣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脫歐後的英國沒有優勢了,過去倫敦可以依托整個歐洲大陸,現在就像一座孤島,所以基本上涉及跨境的金融科技公司都面臨外遷。”
TransferWise和Revolut並不是特例。為柏林城市吸引投資作推廣的機構BerlinPartner在英國宣布退歐的當天就接到了5個互聯網金融初創公司來詢問如何在柏林投資。“他們說投資者要求他們考慮重新選擇總部地點。”BerlinPartner負責人StefanFranzke表示,“資本總是逐利的,希望流入回報率高的地方。”
PIABO創始人CEOTiloBonow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英國未來的一切目前都是未知數。它們以前不用歐元,所以匯率是個問題,現在情況更複雜了,護照是更大的問題。”
根據安永的數據,去年英國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產值高達66億英鎊,吸引投資5.24億英鎊。德國互聯網金融產值僅為18億英鎊,吸引投資3.88億英鎊。
英國退歐也為人才流動帶來限制。一家互聯網金融行業投資者MarcBernegger表示,柏林已經推出政策,在5個工作日為來柏林工作的外國人辦理工作和居住證,無論國籍。FinLeap的聯合創始人RaminNiroumand表示:“英國退歐表面上來看柏林好像贏了,但是真的對我們好嗎?其實只是讓市場分裂了而已。”
盡管如此,柏林正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德國經濟部長Yzer表示:“我們不僅想吸引倫敦的初創公司來到柏林,而且也歡迎全球總部在倫敦的企業投資柏林。”
事實上,柏林已經在吸引互聯網初創公司方面走在了歐洲的前沿。總部位於德國柏林的Fintech孵化器FinLeap上個月剛剛完成了新一輪2100萬歐元的融資,投資方除了原有投資者HitFoxGroup外,還包括世界第三大再保險公司HannoverRe,新一輪投資後FinLeap的估值飆升至1.21億歐元。
柏林“叫板”倫敦
FinLeap的聯合創始人RaminNiroumand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置身於柏林確實能夠推進整個歐洲金融業的電子化進程,為此我們感到十分興奮。”在過去的20個月內,9家互聯網金融機構在FinLeap的幫助下組建起來,基本上每一家的投資都在50萬歐元到500萬歐元之間。
FinLeap董事會主席,HitFoxCEOJanBeckers表示,在對比了倫敦和柏林的Fintech行業後,十分看好科技對保險業的改變,越來越多的線上及移動端的經紀商將使保險市場變得更加透明。HitFox已經將包括Clark在內的幾家位於柏林的保險經紀初創公司作為目標投資。
柏林前市長曾經自嘲柏林是一個“貧窮卻又性感”的城市。無論從房價還是生活成本,柏林都是屬於德國城市里偏低的,對初創公司非常具有吸引力。
安永的一份最新調查將柏林評為“歐洲初創公司的首都”。去年柏林的科技企業融資總額達到21.5億歐元,超過倫敦17.7億歐元,位居歐洲融資榜首位。
去年流入德國初創公司的投資總額為31億歐元,同比實現翻番,柏林占了三分之二。而這31億歐元中有五分之一流入了互聯網金融領域。不過在普華永道旗下思特略最新公布的一份報告中顯示,在全球12000家互聯網金融公司中,德國有300家,去年只有一家融資超過5000萬美元,Kreditech去年融資8250萬美元。而在美國,去年融資超過5000萬美元的初創公司超過38家。
柏林PIABO創始人CEOTiloBonow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柏林已經吸引了大量初創企業,但是僅有低成本優勢是不夠的,創新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更重要。而且柏林的大公司不如倫敦或者法蘭克福來得多。倫敦的另一大優勢在於金融數據的優勢,區塊鏈、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研究能力很強。”
還有人建議柏林政府承擔初創企業搬遷到柏林的費用,以吸引更多公司。對此,Yzer表示:“我們已經采取了很多刺激政策,我們為在柏林有長期投資計劃的企業提供擔保。”
對於柏林的雄心,英國人不屑一顧。英國政府負責科技推廣的機構TechCityUK的CEOGerardGrech表示:“倫敦互聯網金融生態的發展程度遠高於柏林。倫敦金融服務領域的從業者達35萬,32萬在數字技術領域。我們的專業能力和深厚的資本是任何地方無法超越的,倫敦將繼續依靠創新來支持我們的創業者。”
英國央行近期宣布成立互聯網金融加速器,英國金融服務監管機構也開始使用sandbox來跟蹤新興的初創企業的創業模式,這些都意味著即使英國退出歐盟,倫敦依然想保持金融創新中心的寶座。
倫敦一家風投資本Passioncapital合夥人EileenBurbidge表示:“全球最好的創業者和創始人都在倫敦,所以無論宏觀經濟如何、政治環境好壞,倫敦仍然會在退歐的逆勢中前行。”
英國脫歐後,倫敦金融城的災難似乎才剛剛開始。
那個被喻為“歐洲最危險的人”,旨在把英國金融城“撕成碎片”,還氣得英國前央行行長默文·金猛敲桌子的戴高樂主義者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又回來了。
當地時間7月27日,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主席容克任命歐委會前委員米歇爾·巴尼耶擔任歐盟首席談判代表,負責與英國就脫歐事宜展開談判。巴尼耶的工作從今年10月1日正式開始,並直接向容克匯報。
容克表示,他希望一位具有豐富經驗的政治家來擔當這份重要且富有挑戰的工作,並“幫助我們(即歐盟)同英國建立一個新的夥伴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巴尼耶和英國退歐大臣戴維斯在20世紀80年代就曾在歐洲層面共事,而且還是老對頭。在巴尼耶即將代表歐盟與英國就脫歐事宜進行談判的消息公布後,英國媒體一片嘩然,紛紛指責這是容克“向英國宣戰”的複仇行為。
英國工黨前歐洲事務部長麥克肖恩(Denis MacShane)指出,“容克對這位法國籍高級政客的任命是非常正確的,如果容克任命一位看起來是親英派的談判代表,歐盟各國立即將對歐委會產生懷疑,或許還會認為歐委會已經準備好向倫敦屈服了。”
米歇爾·巴尼耶
金融城的死對頭
巴尼耶是誰?時至今日,倫敦金融城中的人一聽到巴尼耶的名字都不免要皺眉頭。他曾任法國外長、歐盟內部市場與服務委員(2010~2014年)等,與英國之間的關系錯綜複雜。
特別是在擔任歐盟委員期間,巴尼耶主導對金融市場進行改革,並成立泛歐洲的銀行聯盟,是一名堅定的歐盟聯邦主義者。他在任內同倫敦金融城沖突不斷,比如對倫敦金融城內機構高管的高額分紅現象,巴尼耶就持堅定的批評態度,多次與英國政府翻臉。在他任內,共出臺了超過40條旨在約束銀行和市場的歐盟法律,並大力打擊空頭行為等。
投資咨詢公司阿維薩(Avisa)的專家拉菲特(Jacques Lafitte)對此表示,歐委會對巴尼耶的任命向英國發出了非常明確的信息。“當倫敦金融城把巴尼耶‘妖魔化’了這麽多年以後,歐委會的任命對英國人來說,釋放了最強硬的信號。”
在英國,巴尼耶被看作代表了法德而非歐盟邊緣國家的利益,他在歐洲中右派人士中極為受歡迎。
英國的一位內閣成員評價道,對巴尼耶的任命是容克的一著“妙棋”,給予了歐委會同法國政府之間直接溝通的可能性。在英國退歐問題上,目前,德國表現得比較寬容,而法國出於其國內外訴求,希望在同英國談判時采取強硬態度。
在眾多聲明中,唯有英國銀行家協會對巴尼耶的任命噤聲。有消息人士指出,這緣於英國銀行業對於此次任命感到非常緊張。當聽到巴尼耶即將走馬上任的消息後,一位倫敦金融城機構的主席就私底下表示,“我最初的反應是,哦,這明顯就是挑釁嘛。”“我不知道還有什麽比這更糟糕的了,”另一位資深銀行業高管表示,“這簡直就是挑釁,這是容克對英國的‘複仇’。”
拉響保衛“護照特權”警報
在英國退歐談判中,倫敦金融城想要得到什麽?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倫敦金融城政策與資源委員會主席包墨凱(Mark Boleat)表示,倫敦金融城肯定想保留自己的“護照特權”。
所謂護照特權,是指由於英國是歐盟成員,金融企業只要擁有英國牌照,就如同有了一本“歐盟護照”,其境外機構可以在整個歐洲經濟區提供金融服務,非常方便;反之,如果英國喪失了歐盟內部市場的權益,就會失去上述特權。目前的問題在於,英國一方面想保留上述特權,一方面又不想承擔歐盟內部市場、人口自由流動的義務,但這對於歐盟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英國前首相尼克·克萊格對此不作樂觀判斷。他認為,對巴尼耶的任命為倫敦金融城拉響了警鐘。他表示,懷疑巴尼耶是否會熱衷於維護英國金融業在歐元區中的護照特權。
不過,包墨凱對巴尼耶的任命相對樂觀。他表示,“巴尼耶將把寶貴的歐洲政治經驗帶到談判桌上,金融市場在全歐洲都是緊密相連的,這些市場維持穩定十分重要。同時確保盡快澄清未來將發生什麽,有利於確保這些市場能夠服務於消費者和商業社會。”
據悉,巴尼耶在擔任歐盟首席談判代表後將負責領導歐委會下屬的一個特別工作組。依據《里斯本條約》第50條的有關規定,與英國就“脫歐”展開談判,歐盟手頭有數萬專家可以調用。
而在英國,新任首相特蕾莎·梅此前曾表示,英國最早也要在今年年底才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的相關規定。而在談判專家方面,戴維斯恐怕“捉襟見肘”。按照英國議員近日給出的一份報告顯示,英國“在貿易談判方面有直接理解能力的官員”的人數在12~20名。
據BBC快訊,倫敦市中心3日夜間發生一起歹徒持刀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人死亡、5人受傷。目前歹徒已被拘押,警方正在調查這起事件是否與恐怖主義相關聯。
倫敦警方發布的一份聲明說,襲擊事件發生在位於倫敦市中心的拉塞爾廣場。 警察和救護人員在當地時間周三22時33分接到報告,襲擊者22時39分被逮捕。 起初共6人受傷,其中一名女性傷者傷勢嚴重,最終在現場不治身亡。
警方在聲明中表示,不排除這起事件與恐怖主義有關。目前襲擊事件發生地附近仍有大量警察。
事件發生前的幾個小時,倫敦警察廳剛剛宣布,在最近歐洲各地發生一系列恐怖襲擊後,將增加在街道上巡邏的武裝警察數量。
在英國公投做出脫歐決定之後,英國曾經最堅定的留歐群體——倫敦金融城要如何面對這一讓他們黯然神傷的事實?與倫敦金融城日益關系緊密的中資金融機構又應如何掌控“脫歐”風險呢?
“接下來的優先選項包括,英國希望保持‘護照特權’,以及保持通向歐洲市場的最佳市場準入。”倫敦金融城政策和資源委員會主席包默凱(Mark Boleat)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實際上,在英國脫歐之後,英國新財政大臣哈蒙德在上任10天之內就出訪中國並在北京與中國高級別官員進行雙邊對話。作為少數參與了這次會議的英方高級官員之一,包默凱在近日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專訪,他對記者表示,在會談中他感覺中方並沒有特別被脫歐這件事情困擾:“可能對此表達了驚訝,但是並沒有像之前我預想的那樣會有很大的影響。”
包默凱還透露,哈蒙德在會談中指出,英國仍樂於成為中國在金融領域的首選合作夥伴。
倫敦金融城政策和資源委員會主席包默凱(Mark Boleat)
希望更多中資金融機構赴英
據記者了解,在訪華期間,哈蒙德在中國銀行總行參加了中英金融服務圓桌會,與包括中國銀行總行行長田國立、中投公司副總裁居偉民等在內的中國政府企業代表商談中英兩國在金融服務領域的發展前景。
隨後他還同中國投資者進行了閉門晚宴,向中國投資者再次表明,英國將繼續保持經貿對外開放,其低稅率經濟政策具有極大競爭力。
在脫歐之後,英國政府從不同層級對中國釋放了兩方面信息:其一,試圖同中國簽訂一份自由貿易協定(FTA);其二,英國仍向中國的投資開放,並希望加強金融合作,實際上,在脫歐結果出爐後的一個工作日,包默凱就在忙於聆聽在倫敦的中資金融機構的意見。
多年以來一直見證中英金融合作的包默凱表示,此次哈蒙德訪華期間,“同中國商談的是,希望更多的中國金融機構可以來英國運作。”
此前,英國脫歐後,各界對於上海與倫敦股市互通的“滬倫通”或有所延遲抱有擔憂。此次包默凱則以此舉例,證明兩地交易所在脫歐公投後合作並未停止。他補充道:“當然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仍是中國自己需要做出的決定。”
在被問及英國政府是否可以延續前屆政府同中國在商業上的一系列承諾時,包默凱表示:“英國前財政大臣奧斯本此前對中國做出的深層次的承諾,也可能同他個人的背景有關,他的母親曾在中國工作。不過,新財政大臣哈蒙德表示他樂於繼續維持同中國之前的關系,且英國仍願意成為中國在金融領域的首選合作夥伴。”
倫敦金融城內最大的金融遊說組織TheCityUK也於8日發表報告,為倫敦金融城勾勒脫歐之後的藍圖,提出倫敦應當在關註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同時,加速在中國和印度金融市場的推銷力度。目前倫敦已成功超越新加坡成為全球第二大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
TheCityUK提出,倫敦金融城應該嘗試從不斷增長的行業,如消費、電子技術和生物技術等方面吸引發債,而中國企業則有很多這樣的國際債券發行的可能性,這也可以使上述企業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變得更加容易。
難以消除不確定性
在討論“什麽是對於金融城而言最優的選擇”時,一向沈靜的包默凱也對記者說出了這樣忿忿不平的話:“我們當然想留在歐盟里面,可惜我們沒得到這個選項。”而接下來的次優選擇就包括保持“護照特權”,以及保持通向歐洲市場的最佳市場準入,他表示。
TheCityUK也指出,倫敦金融城最重要的是要保住“維持在單一市場護照特權的機制”。目前,英國財政部正在召集包括倫敦金融城、英國工商業聯合會等組織協商同一立場。
包默凱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也表示,目前各方都在衡量,尚無統一結果。
“如果不能持續這項權利,將對一些中資銀行造成影響。但對於那些在歐洲比如盧森堡等國已經有分支機構,有沒有這項權利對於它們來說都不是一個大問題。”他表示,“不過所有的大金融機構都必須為此調整業務結構。但我們在倫敦就是要確保不要喪失業務。”
包默凱也指出,不要期待一個不現實的願望清單,這也不是英國政府想要的。英國政府現在想知道的是,如果英國脫歐意味著喪失5%的投行工作,也許這可以。如果這意味著喪失30%的投行工作,這對稅收將產生什麽影響?
實際上,目前的這種衡量以及脫歐後果所產生的種種不確定性已經對英國市場造成損害。包默凱坦言,“目前當人們問我們跟歐盟是什麽關系的時候,這問題有點困難,因為我們沒法回答他們。”
根據英方統計數據,退歐公投後英國勞動力市場呈現直線下滑的趨勢。根據英國招聘與就業聯合會(REC)的一項最新調查,企業上月招聘的固定崗位數目出現2009年5月以來最大降幅。另外,REC發布的月報顯示,7月固定崗位起薪增幅為三年多來最低。
包默凱表示:“不確定性是有害的,我幾次向政府指出這一點。但似乎有一種看法是不確定性沒多大關系,因為現在還沒有什麽大機構離開。”
他也坦承:“直到英國同歐盟就脫歐事宜談妥之後才能擺脫此種不確定性,所以英國和不確定性恐怕要相守一陣子了。”
日前,英國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在英國脫歐專題紀錄片中對天空新聞表示,政府應推遲到明年秋季再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款,即英國應推遲到明年秋季再啟動脫歐。
他稱,等到法國和德國明年大選後再脫歐可給歐盟談判人員留出“余地”,達成英國在不接受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也可進入單一市場的協議。
倫敦市長薩迪克汗
薩迪克汗在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前,曾力勸英國選民支持“留歐”,希望他們投票時要考慮脫歐帶來的影響,尤其是經濟方面的影響,並呼籲政要們為此攜手努力。
7月20日,英國新首相特蕾莎·梅與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會面;後兩者都對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雖然領略英國建立會談態度的必要,但英國應當盡快啟動脫歐歷程。”
據外媒報道,從10月1日開始,倫敦的來自非英語國家的司機想要上崗,首先必須通過語言考試。
倫敦交通局稱,司機必須能夠用英語與乘客就車費或者安全等問題進行溝通,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確保每一位司機在待客的同時可以很好的用英語和客人交流,這一項舉措會為英國的網約車發展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倫敦交通局同時強調,要獲得倫敦正式的黑色出租車司機牌照,對語言流利度的要求還要更高。
要通過上述考試,需要掌握的語言能力大致相當於以英語為母語者九歲到十一歲的水準。考試包括兩小時的閱讀和寫作,以及簡短的口語和聽力測試。這甚至比英國入籍英語測試還難,後者只測試口語和聽力。
不過很多的司機表示,他們只要會流利的口語和別人交流就行了,書面考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這顯得太過誇張。
作為倫敦最大的網約車雇主之一,優步已向所有倫敦客戶發出電子郵件,請求他們呼籲倫敦市長Sadiq Khan重新考慮此事。優步表示,新法規將影響到數千正在申請新執照,更換舊執照的司機。
“脫歐後英國失去金融互通護照,對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不會有什麽影響。” 中國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彪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英國公投決定脫歐之後,倫敦金融城如何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問題成為各界關註焦點,而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會不會由此縮小規模或受到負面影響的問題,也被普遍關註。但第一財經記者從中資金融機構得到的反饋相當一致,都認為,倫敦金融城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會輕易撼動,人民幣離岸中心更不會因為脫歐失去魅力和凝聚力。
中國銀行倫敦交易中心副總經理胡昆在采訪中也認為,因為中資銀行以分行形式開展業務,實際上使用所謂的“金融互通護照”制度不多,對現有業務開展影響不大。
離岸中心建設不會受影響
李彪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說,“英國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實際上是一個全球性的人民幣支付中心,除了有很多英國的銀行,同時還有很多在歐洲的銀行、南美的央行、美國公司在這邊開戶,這些開戶實際上已經完全擴展了歐盟區的範圍,可以說這是一個支付的途徑和渠道。這個渠道可以說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得到的,可以實現。因此即使英國脫歐後,失去金融互通護照,對人民幣離岸交易也不會有什麽影響。”
“在英國外資銀行占全英國金融資產50%,英國脫歐後,確實存在受“金融互通護照”的限制問題。”胡昆的觀點也非常鮮明:“但是從中資銀行的角度來說,因為我們是以分行的形式在倫敦開展業務。我們作為外資銀行,不僅僅在英國,也是在歐洲和歐盟認同的外資銀行,對於我們現有開展的業務影響就不大,我們沒有真正享用這個’金融護照’制度;未來有可能產生變更,但對我們開展的業務不會出現重大變化。”
胡昆還認為,只要政策、監管和制度是支持資本市場運作的,大家還是會自然而然選擇選擇倫敦進行相關的交易,即使改變了“金融互通護照”制度,“那必然會出現一個雙邊的制度安排,來促使大家形成一個有效的市場,提高金融服務,為實體經濟服務,這個本質是不會改變的,至少英方在這方面是重視的;至於歐盟,可以看到雖然有漫長的談判過程,但也是一樣,因為有眾多的機構在倫敦開展業務,比如德國和法國舉足輕重的銀行,都是以倫敦為支點來拓展歐洲乃至全球業務的,這個變化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變的。中資機構的戰略是清晰的,也是更希望立足於倫敦來拓展國際資本市場開展業務。”
堅定駐紮倫敦交易全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資對繼續駐紮倫敦開展業務信心滿滿。作為倫敦地區清算行,建行倫敦分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步子飛快。目前英國已經是除香港之外,中國海外全球第二大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
“建行以倫敦為中心來發展歐洲的金融業務,這個戰略沒有任何變化。在人民幣業務方面的戰略,重點還是在擴大人民幣產品,另外就是會集中屬地化業務發展方面,這也是海外戰略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倫敦這樣一個極具特色的金融市場,我們要把人民幣的元素註入進去,逐步擴展人民幣在市場上的業務品種。來提升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也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李彪說。
在李彪看來,倫敦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優勢是有相當完善的制度,經歷幾百年的金融體系建設也是非常成功,還有就是集中了全世界的金融人才,尤其突出的是交易型的專門人才、投資銀行的專門人才;在他看來歐洲其它一些金融城市還是很難跟倫敦競爭。“脫歐之後,在倫敦的有些金融服務可能需要提升,但是這種提升,是基於整個金融結構的調整。但因為這種金融結構的調整,其它城市會取代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話,短時間內是做不到的。除了人力資源,還有其他包括法律框架建設等資源,倫敦還是非常強的。”
李彪告訴記者,歐洲各個金融產業發達的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特色,這些城市在歐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業務、產品和服務他也非常看好。他說,法蘭克福的特點是實體經濟支付交易比較強,尤其在人民幣方面;巴黎實際上也是重要的金融中心,在歐元的業務方面有一定表現;很多分行和境外子行設立在盧森堡是考慮到其地理位置,有非常快的發展趨勢;而倫敦最擅長的是在包括人民幣在內的貨幣交易,大宗商品交易,投資銀行衍生品等方面,各有各的特點,目前倫敦依然處於領先地位。
經常去中國銀行倫敦銀行采訪的第一財經記者,此次走進中銀倫敦交易室,立刻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氣氛。不僅交易室擴大了一倍,交易平臺也多出不少,已經有點人氣十足的感覺。
“對於中國銀行而言,立足於倫敦,來拓展全球業務的戰略是確立的。在去年11月習主席訪英時,中國銀行同步宣布在倫敦建立總行的全球交易中心。”
曾在香港工作,剛被任命來英國三個月的胡昆,談起倫敦的國際金融市場優勢已如數家珍。
在胡昆看來,倫敦在語言環境,時區優勢,從業人員和金融機構的豐富程度和總數,包括金融資產數量,基礎設施和制度建設等優勢相當明顯,”比如,倫敦所有金融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的總量,是英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五倍;倫敦的外資銀行,在所有金融機構占有金融資產的比例為50%。這兩個因素說明:金融產業對於倫敦,對於整個英國的重要性;以及外資還是喜歡在倫敦的市場環境里進行相關的交易和業務拓展。所以,由於已經形成的優勢,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很穩固的。脫歐帶來的主要還是不確定性。倫敦金融的融通,更多的是在資本市場,絕大部份產生金融資產的業務,更多源於資本市場的操作,而恰恰資本市場的交易原理,是不受制於地區的影響的。”
胡昆認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選擇在倫敦,也是倫敦作為全球第一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而作出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選擇在倫敦是正確的,因為根據BRS國際清算銀行所統計的數據,全球40%的外匯交易發生在倫敦,單從人民幣的外幣兌換或者交易業務來看,倫敦已經是很好的選擇。更何況還有政策推動,這幾個方面都是在支持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的繼續延伸和推廣。”
人民幣國際化循序漸進
就在上周,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第二個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兩位銀行家都認為這是一個與市場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常規性行動。
李彪介紹說,近兩年,人民幣國家化的進程越來越加塊,特別是SDR人民幣入籃成為標誌性的一步,“這一年中,人民幣從貿易融資貨幣、交易貨幣、支付貨幣這幾個方面的占比有很大的提高。人民幣已成為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和交易貨幣。”
而在胡昆看來,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國策:目前是要讓更多的人來使用人民幣,不管是貿易結算,資本融通還是相關產生的交易需求,但本質而言,還是需要更多的基礎建設。“人民銀行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比如拓寬境內外的交流渠道。今年5月底已經宣布了新的外國機構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市場的指引細則;與此同時,也鼓勵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向一級市場進行融資,融資不管是在離岸貨幣,還是在美元或者歐元,也等於是增加了外幣和人民幣的兌換和使用需求,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是人民幣國際化必不可少的一步。
胡昆打了個比喻,就像一個商品慢慢讓人熟悉和習慣使用的過程,“不光是我們的東西要吸引人,還要讓人深刻感受到這個東西的價值到底在哪兒,提供的遠期的預期是什麽?投資回報的波動性會產生什麽影響?這些都是制度建設和安排,目前成熟的監管體制,實際上都在慢慢地努力推動這方面的改革。”
雖然李彪和胡昆都不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此次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是選擇了一個特殊時間節點,但是他們也都覺得,即將於9月初在杭州舉行的G20高峰論壇,可以成為人民幣國際化建設的一個展示平臺。”人民幣國際化作為長遠的國家戰略,G20對展示和提升整個人民幣在世界的使用程度,包括以後的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都會發揮積極的作用,這可能也是G20很重要的議題。“李彪說。
高租金步步緊逼下苦不堪言的倫敦租客們,終於迎來“降租”的春天。隨著近來出現了大量買房出租的業主,今年7月倫敦房租均價出現6年來的首次下降。
房源大增
數據顯示,7月倫敦住宅租金同比下降了0.5%,至每月1280英鎊(約合10944元人民幣)。盡管降幅不大,每月租客僅節省7英鎊(約合60元人民幣),但這仍逆轉了倫敦生活成本上漲的趨勢。倫敦的高生活成本曾被商界認為影響倫敦的競爭力。
英國最大房地產中介機構Countrywide的數據顯示,倫敦不是個例,英國其他多個地區也經歷了房租下調。英國東南部平均房租同比下降1.1%,至1173英鎊;蘇格蘭的平均房租同比下降1%,到689英鎊;威爾士調整幅度最大,下降了2%至671英鎊。
原因之一是,出租市場出現了大量的新房源,今年7月,英國全國可出租房屋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3%,倫敦則多了三分之一。
另據房地產咨詢網站Rightmove的數據,截至6月底,倫敦登記出租房屋數量在過去的3個月內激增,同比增幅為8%。
Countrywide研究主管莫里斯(Johnny Morris)分析稱,這主要由兩大因素導致,為了避免繳納增收的印花稅,在稅率上調前房屋買賣市場出現“井噴”,同時房屋銷售市場疲軟,房東暫時將出售改為出租,這二者都導致租賃市場上新增了很多房源。
今年4月1日起,英國開始實施二套房買賣征收3%印花稅的新政,導致在新稅征收開始前,英國房地產買賣交易激增。
根據Countrywide的另一個研究數據,自今年春季以來,英國房屋交易市場新增了很多“出售轉出租”的房東。在過去的60天內,買賣市場中有10%的房屋轉為出租,在倫敦該數據達到14.1%。
另據Rightmove的數據,倫敦8月房價環比下跌2.7%,創下自2014年以來最大環比跌幅。
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後不久,倫敦就遭遇了6年來首次房租下降,房價下跌,時間上的重合讓人不禁將這兩件事聯系起來。金融服務機構Hargreaves Lansdown的分析師薩爾蒙(George Salmon)稱,是否留在歐盟對購房必然會造成影響,但英國人仍舊想要自己的家,英國仍然面臨住房短缺。同時,英國銀行降低利率並保障抵押貸款的因素仍將存在。
Rightmove則在7月的報告中稱,現在作出英國“脫歐”將影響房屋租賃市場的論斷還為時尚早。
5年上漲19%
此前,倫敦的房東們會在合約結束時努力同租客協商更新之前的出租合同,房租通常會比前一年高。但現在,幾乎沒有房東在房價上能談贏租客。
租客固然希望這股走低勢頭能持續下去,但前景並不明朗。莫里斯表示,雖然趕在印花稅上調前的搶購潮確實帶來了大量“購房出租”的業主,但是這些購入行為即便沒有發生在4月1日前,也會在今年晚些時候發生,所以這意味著其影響“並不會改變市場”。但是同時他補充稱,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房屋買賣市場的不確定性很有可能導致租賃市場的房源進一步增加。
Rightmove出租部門負責人米歇爾(Sam Mitchell)表示今年3月的買房熱潮對租客來說是“好消息”,但是如果房東利益受損,不進一步投資的話,那這註定是短命的。
根據英國政府的數據,倫敦房租在過去5年內上漲了19%。對於倫敦租客來說,他們平均每月收入的60%用於支付房租。
倫敦市長卡恩(Sadiq Khan)此前承諾解決倫敦住房成本高昂的問題,很有可能會從壓低房租下手。
莫里斯稱幾乎沒有跡象表明近期內會出現房租驟降的情況,但是如果上漲到了令租客不堪重負的水平,那麽房租進一步上漲會面臨限制。“租客通過合租或者搬到便宜地段來解決房租上漲的問題,但是市場的靈活性存在極限。”他說,“在倫敦,和供需關系一樣,收入也是一大限制因素。”
英國倫敦貪戀夜生活的人們不必再為回家發愁,醞釀近3年卻因爭議遭拖延的通宵地鐵終於在19日正式開通。
據倫敦交通局當日公布的消息,從8月19日起,倫敦地鐵的兩條主幹線逢周五和周六將實行24小時運營,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鑒於2000年以來倫敦夜間地面公交的運載量已增加了173%,8條地面公交線路也將於同日起實施通宵運營。為減少夜行乘客的安全憂慮,約100名警察將在144個地鐵站巡邏。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本周五周六率先實施24小時運營的是維多利亞線和中央線兩條線路,夜間運營約每隔10分鐘發1班車,按非高峰時段標準收費;另外三條線路也將於今年秋季開始24小時運營。通宵運營線路將在今年秋天擴大到朱比利線、皮卡迪利線和北線。
地鐵告示:倫敦通宵地鐵自8月19日開通。(圖片來源:新華/美聯)
新任倫敦市長薩迪克汗說:“真心為通宵地鐵開通高興和驕傲。”他說,許多人需要搭乘地鐵上下夜班,通宵列車有助於推動劇院、音樂廳及餐館等夜生活經濟。通宵地鐵服務預計到2030年將給倫敦帶來64億英鎊收入,創造50萬個工作崗位。薩迪克汗打算搭乘維多利亞線首發通宵列車。
自2000年以來,倫敦晚班地鐵客流量增長了70%,是日間客流量增長速度的2倍,每逢周五和周六晚10點後地鐵的客流量仍高達50萬人。
倫敦地鐵公司負責人透露,一旦條件成熟,還有4條客流量相對較大的地鐵線路也將實行通宵運營;按照目前的規劃,倫敦地上鐵路及部分輕軌路段將分別於2017年和2021年實行通宵運營。倫敦交通局發言人說,地鐵周末24小時運營是有著150多年歷史的倫敦地鐵的一項歷史性變革。
近年來,倫敦在地鐵改造升級上投入大量資金,為通宵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倫敦地鐵周末通宵運營原定去年9月推出,但由於始終未與工會達成一致而推遲至今。英國全國鐵路、海運和運輸工人聯合會負責人此前公開表示,倫敦市政府推出24小時地鐵服務純粹是為了轉移公眾註意力,以便下一步大規模裁減地鐵員工。
據體育總局網站消息,8月30日,中國遊泳協會對運動員李玄旭、黃朝升、楊之賢興奮劑違規做出處罰決定。其中,李玄旭、黃朝升被禁賽6個月,其教練馮真被禁賽1年;楊之賢被禁賽一年。三人均需自己負擔興奮劑檢測檢測費用。
年初,三人因涉及禁用藥物氫氯噻嗪而被禁賽。不過當時遊泳隊並沒有公布具體的名單以及處罰結果。其中李玄旭和黃朝升都已於8月3日解禁,馮真和楊之賢要到2017年2月24日。
李玄旭2003年加入廣東省遊泳隊師從馮真,開始接受專業訓練,主攻混合泳項目。獲得過2010年亞運會800米自由泳冠軍、2012年全國遊泳冠軍賽雙冠王等多個大賽冠軍。2015年全國遊泳冠軍賽女子400米個人混合泳決賽第五,在倫敦奧運會中,李玄旭獲得女子400米混合泳銅牌。
黃朝升曾在第十一屆全運會遊泳比賽400米個人混合泳以4分12秒53勇奪冠軍,並打破全國記錄,2010年廣州亞運會男子400米混合泳獲亞軍,於2012年獲全國遊泳冠軍賽男子400米混合泳季軍。
楊之賢曾在2012年全國錦標賽上獲得男子200米蝶泳冠軍,2013年全運會男子400米個人混合泳獲亞軍、男子200米個人混合泳獲亞軍,2015年喀山遊泳世錦賽男子400米個人混合泳成績為第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