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亞馬遜被批血汗《金融時報》意外相挺

2015-08-31  TCW

八月中,一篇重批線上零售龍頭亞馬遜是血汗電商的長文,引爆支持派、反對派群起互剿對方。《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社論儘管認同,活像遊樂場的矽谷辦公室確是搶奪人才的利器,但「沒人強迫你加入亞馬遜」。

這篇耗時半年採訪寫就的調查報導登在週末版《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執筆作者之一史崔菲德(David Streitfeld)可是大有來頭:幾年前,蘋果遭踢爆是血汗工廠的系列打臉文,他正是調查團員之一。

《紐時》兩位記者反覆訪談一百多名現職或前任員工後,歸結出亞馬遜的斑斑劣跡:每週工作八十個小時,常導致嚴重的健康與家庭問題;主管鼓勵下屬透過匿名信或專線電話打小報告;倉儲員工行蹤遭嚴密監控,且時薪偏低、福利偏差等。

斯巴達管理,業界皆知

血汗電商的指控讓亞馬遜商標的那抹黃色微笑略顯諷刺,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隨即發函內部員工,籲求同仁出面捍衛公司名譽,向世人澄清,這篇文章所描述的企業,不是亞馬遜人「眼中的亞馬遜」。

事實上,亞馬遜的斯巴達管理風格非秘密,彭博(Bloomberg)記者史東(Brad Stone)就寫過幾次;亞馬遜電子書Kindle創始成員莫克斯基(Jason Merkoski),也在著作中描繪高壓面試過程。

莫 克斯基和貝佐斯並肩走過Kindle的草創期,他眼中的貝佐斯是個「簡單的人」,招牌笑聲讓他深具感染力,會讓身邊每個人都跟著一起笑;他也執迷細節,會 花幾個月操心每頁編排幾行文字才最適閱讀。「亞馬遜不搞英雄崇拜,不過,有同事對他的欽佩已達最高層次!」像是「朝聖團」讀書會死忠跟隨,連探討鎢的歷史 也囫圇吞棗。

《金融時報》社論指出,大家多半認同,科技界作風常異於一般職場,但沒有理由認定非得比照Google的二○%自由時間才算好企業。「貝佐斯屬於強硬派創業家,但他既能打造出一家占據全球線上零售龍頭地位的企業,似乎也沒有應該改變的理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413

「17」惹議 App直播成網路新金礦 點擊流量就是現金 Google、亞馬遜搶插旗

2015-09-28  TWM

直播App「17」因腥羶色內容連續躍上媒體版面,在爭議不斷與人氣不跌反漲的背後,顯現的是龐大的直播商機。

由藝人黃立成投資的線上直播App「17-你的生活點滴」近來不斷躍上媒體版面,這款上線兩個月的直播App,因為不少腥羶色內容一再惹爭議。

也正因為爭議話題不斷,僅上線兩個月的「17」,已經創下超過百萬人次的下載量,在iOs與Google Play兩大平台上,「17」都擠進人氣排行榜的前五名。

從「17」話題不斷,不難看出這股線上直播、還能與直播者互動熱潮的延燒。而燃起這股熱潮的,正是被亞馬遜買下的直播網站Twitch。

這塊互動直播市場有多大?來看看Twitch創下的紀錄。Twitch每個月的瀏覽人數高達一億人,每個月直播影片的數量高達一一○○萬人,巔峰期同時觀 看遊戲直播的人數突破一百萬,一一年成立的Twitch在短短的四年內,就成了繼Netflix、Google與蘋果之後,第四大網路流量來源。

從亞馬遜出價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三百二十億元),收購Twitch來看,不難看出這塊土壤有多肥沃。這塊沃土自然是網路巨擘們不會放過的一 塊,Google儘管已有YouTube平台,卻沒停下擴張腳步,在上個月宣布推出YouTube Gaming,提供遊戲影片直播服務,事實上就是衝著Twitch而來。

平台業者利潤回饋

提供賺錢管道

台灣當然也沒缺席這股線上直播及互動熱,特別是在去年學運之後,直播引發全民關注度與商機,也讓直播平台如雨後春筍不斷推出。在「17」上線之前,早有遊 戲公司紅心辣椒與韓國廠商AfreecaTV成立的辣椒艾菲卡TV,以及遊戲橘子入股的愛卡拉互動媒體LIVEhouse.in,領域也從電競遊戲直播, 一路拓展至賽事直播、政治、名人甚至是生活娛樂。

為了拉攏與綁樁高人氣的實況直播者,各平台業者當然也祭出不同的利潤回饋,也就是提供直播者賺錢的管道,LIVEhouse.in訂出的規則是將影音廣告利潤百分之百的回饋給簽約的直播者。

後進者「17」則主打提供所有素人賺錢的機會,只要直播素人能累積高人氣,就能賺取現金。也正因如此,直播「十八禁」內容,以獲取高人氣的素人大有人在,也才不斷惹出爭議。

整體來看,直播App的商業模式已經成形,而無論是歐美或是亞洲,直播也都已是App市場中的新顯學,從傳統文字與圖片分享走到影片,甚至是隨時隨地的即時直播,早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這一類新興App成為網路世代賺錢的新工具,但人心遇到錢財能不能守住那條線,則是這趟趨勢浪潮底下,對社會、家庭所帶來的新課題。

撰文 /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95

對於要顛覆亞馬遜的Jet 有四點看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22/152464.shtml

導讀 : Jet對國內電商的意義,分別從對B2C會員費機制的借鑒意義、對B2B的影響、以及對阿里投資評價三部分進行判斷。

Jet.com(以下簡稱Jet)被國人關註有兩點原因,1.是阿里巴巴的投資;2.是對買家會員有付費要求。Jet對國內電商的意義,分別從對B2C會員費機制的借鑒意義、對B2B的影響、以及對阿里投資評價三部分進行判斷。

1. 要討論Jet,先對Jet的現狀做一些更新。

Jet取消上線之初既定的會員收費模式。這家采用會員費並在上線前三個月免費促銷的B2C電商,在第三個月還未結束的時間即宣布放棄會員制。在原有會員費模式下,Jet對自己的商業模式有如下表述,到2020年,Jet將有1500萬付費會員,僅會員費收入將達到7.5億美元,而這將是Jet的核心盈利來源。在宣布免除會員費的同時,Jet投入了一項20%折扣的特惠活動,通過降價促銷吸引新客群意圖明顯。取消會員費的一個邏輯來自於這樣的判斷,大部分用戶不需要15%的折扣,有4%-5%的折扣足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Jet真的比Amazon便宜麽?根據價格數據公司Boomerang Commerce的統計,Jet和Amazon共同的產品中,Jet的定價比Amazon便宜的幾率高達94%。進一步地,在對多個不同品類200個商品的對比中發現,Jet的價格較Amazon低27%。而根據Time.com的另一項價格比較,在選取了一系列商品後,Amazon的價格為87.67美元,Jet的價格為54.37美元。

Jet的用戶集中於千禧世代(1980-2000年生人)這些用戶年輕,屬於數字原住民,勇於嘗試新科技。根據BI Intelligence的研究數據,Jet的用戶中,老客戶的收入貢獻大於新客戶。

jet1

jet老客新客比例

Jet的一些獨有優惠政策。1)因為Jet有眾多供應商,如果客戶從Jet上的一家供應商購買更多的商品,會獲得額外的小額優惠;2)如果客戶在結算的時候不選用免費退貨選項,同樣會獲得小額優惠;3)而部分結算方式同樣有其優惠撮合,比如Visa卡結算可能會比Discover卡結算有優惠;4)在Jet上的店中店(比如Apple、Gap)采購,客戶會獲得返現,不同品牌有不同的返現優惠。

2. Jet對國內B2C電商付費會員系統的借鑒意義

不同的營收模型是Jet吸引大家關註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國內,大多數的電商平臺都是基於B2B,或B2C,或C2C的模式,而營利性質一般通過收取商家的廣告費用或會員費用,很少有通過針對個人的會員制用於平臺交易。由於Jet本身對付費會員模式的背叛,這里主要探討付費會員體系采用的可能性。

對於B2C而言,付費會員制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主要體現在目前的電商平臺模式各有利弊,淘寶0庫存,但物流受限於其他合作夥伴;京東自營,但有庫存,所以對現金流有較高的影響。如果以上平臺采用JET模式,那麽就可能推進平臺的進化,主要表現在針對用戶這個模塊,用戶通過支付會員費用,但是通過產品的低價獲得補償。要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於,平臺是否能改變思路。

不妨以京東做一個假設。以京東為列,目前用戶通過此平臺購物大多數是由平臺自營的。用戶面比較散,雖然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了解用戶想購買什麽,大概有多少人會購買。但這並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如果每人每年支付平臺比如199的會員費用。可享受到所有的產品低於所有的平臺價格10%-15%,如果每個用戶每年在此平臺的購物金額為1萬,引入JET模式後,每個用戶至少可以每年節省1000塊費。對於平臺來說,產品已經沒有那麽之前的利潤高,但是因為低價,所以用戶基數會直線上升。用戶的采購需求將十分明確,而平臺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會增加籌碼,原因在於,平臺擁有更多的目標用戶資源,與沒有引用會員制的平臺對比,用戶可以節省很多時間與成本。

因為平臺的低價並不一定會引起用戶的信任,但是可以通過協議條款來做補充說明,並且對供應商要求增加補充協議來控制絕對性的低價。而平臺上也可以兩種模式共同運營,一個可以會員制,一個可以不會員制,而會員制可以讓客戶提供更快的時效送達,更好的售後,更好的售後服務。但是淘寶就不可以使用會員制,原因是淘寶並無自營產品,個別除外。

對於會員制度平臺來說,也可以利用眾籌模式來改變會員制平臺的不足。目前平臺銷售方式是,根本用戶的關註度與潛在購買趨勢來判定用戶購買量。先備貨再出售,不夠再補充,當借鑒眾籌概念後,比如利用大數據根據後發布產品,進行目標采購用戶收集,再通過收集到的用戶量一次性下單給供應商,以獲得最優惠的采購價格。最重要的是,用戶相當於利用平臺完成了這個交易,但是實際上已脫離了平臺——因為沒有第三方的利潤疊加。可以想象一下,會員制平臺起到了牽線,通過價格優惠損失傳統利潤,但是通過用戶基數的爆漲及會員會的收取來獲得更高的利差比。而實際上,在交易付款方面,一種是客戶可以用戶免息白條直接信譽預付款,或是直接支付,也可以按比例支付。然後平臺也不需要與供應商之間有直接的交易付款,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平臺只是用收到用戶的錢集結在一起與供應商做一筆交易,但最終受益方是供應商與用戶,平臺獲得了用戶。

平臺通過自營的物流解決了你的物品運輸,時效,用戶管理,及采購需求談判,售後直接由平臺轉交給供應商解決。而用戶最終獲得利益。打個比方來解釋上面這些問題。

1)淘寶是,我只負責修路,用戶自己購車,自己開,有普通免費通道,高速通道,及超速通道,提供不同的收費模式,也可以提供加油站為你解決加油問題。並且通過路邊放廣告。走得不是直線,有彎路,因為有第二級及第三級貿易可能。

2)京東是,我路自己修,車我自己購買,也自己加油,但是要自己修建停車場,自己來維護。也可以放廣告。

3)會員制的平臺是,會員每年都要交道路管理費用及建設費用,路是平臺修的,但是司機與車都是平臺提供的。而平臺修的路是直達到目的地的,直線不停車,並且是專屬通道。用乘客有需求通過數據分析並收集後,直接送達。這種方式是屬於大規模交易的中的最小規模交易。

更新:昨天夜間發現京東正在測試一個名為PLUS+的計劃,似乎正在朝這個方向進行嘗試。而根據產品頁面披露的信息,這與Jet原來倡導的付費會員制有相似之處,對於京東的活用,對於頻繁采購的客戶,的確有機會產生不菲的價格下降效應。

     3. 對於阿里海外B2C投資的看法

阿里在海外投資B2C電商,似乎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從結果上看似乎效果不甚理想。11Main即為一例。11 Main是2014年6月才由阿里旗下美國子公司Vendio和Auctiva共同推出的主要服務於美國市場及美國本土用戶的購物平臺,但在2015年中,通過換股交易並入美國本土OpenSky公司。

而阿里對Jet的投資,本身有對淘寶模式以外的其他商業模式的探索之意。如果Jet以這一模式在美國成功,阿里或可一舉數得:一方面,加強了與美國人民的聯系,提升阿里品牌在當地的知名度(其實阿里要打知名度不如砸超級碗);另一方面,阿里會建立另一種模型的現金牛,這對於遭遇天花板的淘寶模式有著重大意義。而Jet的轉型,某種程度上成為阿里海外投資電商的另一個挫折。阿里的投資有占坑(搶先)、布局(加入戰圈)、制衡競爭對手三大意圖,而如何在海外電商類並購中完美達成,還有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如今C類電商,近乎布局完善的領域,創新沒有質的突破,光靠噱頭,已經無法在用戶心中掀起波瀾。但是相信還會有更貼近大眾購物的模式出現,顛覆亞馬遜(未知)、沃爾瑪(超市O2O)、顛覆阿里(供應鏈)都有可能。

4.    Jet對國內的B2B難有借鑒意義

聊完了上述幾點,回過頭來看看Jet和中國B2B的聯系。如果我們把Jet的買家會員費作為一種買家準入門檻,並以此保證獲得認可的買家低價買貨的權利。這種模式在國內的B2B市場的確少見。

目前國內的B2B電商模式多圍繞賣家設定門檻,高級的比如環球市場的GMC認證,低級的比如1688的誠信通和慧聰的買賣通會員。而低級版本的會員費一個客觀結果是發布的商品或者資訊參差不齊、平臺整體信息質量下降,在這樣的前提下對於買方設定準入門檻並不現實。高級會員費由於品類的有限,本身有其天花板。

另一方面,作為標準品的快消品,在商品選定上存在不少便利性。而一個以Jet為模型的B2B精品電商同樣難以建立,上述阿里和慧聰的質量問題同樣會出現;對於垂直平臺來說,由於買方市場的存在,對買方設定門檻本身意味著限定了潛在的交易的客群規模。

在國內市場上,區別於Jet,針對買方的一些運營政策是存在的。比如說對買方進行分層設定不同價格區間的行為,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於傳統供應鏈關系、成本結構的一種妥協。

Jet得以成功的一個原因是千禧世代仍未主導企業采購。他們身上的一些特點,比如永遠嘗試新事物;而企業行為,兼之企業領導層的較高年齡,對於目前較為互聯網式的B2B電商本身存在疑惑,這種流量紅利本身不存在。對於垂直B2B電商來講,流量的來源精準並且較為固定。

對於Jet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評論來自其CEO,“大部分用戶不需要15%的折扣,有4%-5%的折扣足以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句話本身正在垂直B2B的定價法則中上演。目前垂直B2B多采用撮合模式,而針對撮合的定價機制往往采用三家左右的樣本進行——最終的買方並不知道整個平臺上的底價,實際上這給平臺本身留有一定的獲利空間,無論是抽傭抑或是價差利潤——而不影響買方購買到優惠貨品的判斷。

更為重要的是,在支付、物流乃至衍生金融的打通上,B2B有著在價格之外的話題需要探討。以價格為切入點的Jet,或許對目前的中國B2B的借鑒意義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808

亞馬遜CEO一天身家暴漲50億美元,成美國第三富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1468.html

亞馬遜CEO一天身家暴漲50億美元,成美國第三富人

一財網 下木 2015-10-23 11:20:00

受此次股價提振後,貝佐斯個人身家達到約550億美元,躍居美國富人排行榜第三位。根據2015年福布斯美國富人排行榜,排在貝佐斯前面的兩位,分別是760億美元身家的蓋茨,和身家620億美元的巴菲特。

就在市場預期亞馬遜將繼續回到虧損時,亞馬遜卻又給華爾街的分析師們來了個出其不意。

本周四亞馬遜公布今年第三季度財報,繼上季度之後成為第二個連續盈利季度。雖然盈利只有7900萬美元,但已經足夠讓許多認為“亞馬遜必虧”的人都大跌眼鏡。

本季度亞馬遜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也大漲了23%,延續了前兩個季度的加速增長態勢。

同時亞馬遜成本控制也見成效,去年那種把賺來的每一分錢再繼續投入業務的做法看上去已經告一段落。

財報一公布後,周四美股盤後交易中亞馬遜股價勁漲11%至623.02美元。亞馬遜CEO貝佐斯個人持股8400萬股,相當於身家一天暴漲50億美元。

受此次股價提振後,貝佐斯個人身家達到約550億美元,超過了甲骨文CEO拉里·埃爾森(Larry Ellison),躍居美國富人排行榜第三位。

根據2015年福布斯美國富人排行榜,排在貝佐斯前面的兩位,分別是760億美元身家的蓋茨,和身家620億美元的巴菲特。

亞馬遜首席財務官布萊恩·奧爾薩夫斯基(BrianOlsavsky)在周四的電話會議中稱,單單今年7月15日的“會員日”一天營收就給本季度總營收貢獻了2個百分點。

今年7月15日是亞馬遜為了慶祝公司成立20周年成立的“會員日”,也是亞馬遜矢誌打造的專屬自己的“雙11”。

據亞馬遜公司自己稱,7月15日的會員折扣甚至會超過美國傳統最大促銷日“黑五”,這會刺激更多消費者每年花99美元來註冊亞馬遜會員。

“我們將繼續投資在更多與消費者直接相關的領域中,” 奧爾薩夫斯基說,“這些投資數額巨大,但是我們同時也在盡量縮小成本和提高效率。”

營收大漲23%的同時,亞馬遜上季度的運營成本也漲了18%。

就在一年前,亞馬遜為打造倉儲等基礎設施砸下巨資,導致創下14年來最大虧損,但是過去的投入在今年似乎看到了回報,亞馬遜已經開始連續實現營收跑贏成本。

亞馬遜還在進一步擴張會員服務,包括在一些地區的一小時送達服務和獨家視頻內容服務提供。周四亞馬遜公司就稱將在舊金山和聖安東尼奧開展極速送達服務。

至於投資者最關心的雲服務,第三季度營收更是飆漲79%至20.9億美元,超出此前市場預計的20億美元。

雲服務貢獻的運營收益更是高達5.21億美元,已經相當於亞馬遜最重要的北美零售市場的運營收益。亞馬遜公司曾公開稱,總有一天它的雲服務規模將會超過公司現在的核心零售業務。

亞馬遜公司預期,受益於假期季,第四季度營收將達到335億~367.5億美元,分析師的預期營收則在這個範圍之間,為351.6億美元。

亞馬遜以及其競爭對手ebay,都在對今年最後一個假期季度虎視眈眈。像沃爾瑪這樣的實體商家,招聘計劃還保持穩定,但是亞馬遜已經宣布將招收10萬臨時工來應對即將到來的感恩節和聖誕節大促。

亞馬遜已經在威斯康星、得克薩斯和伊利諾伊州等地加蓋新的倉儲中心,還在許多倉庫里裝置了總計3萬個機器人來提高分揀效率。

亞馬遜公司如今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雇主,第三季度雇員規模就比去年同期上漲了49%,倉庫員工人數達到了22.24萬。

今年一年,亞馬遜股票猛漲了82%,市值已經超越了競爭對手沃爾瑪。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31

亞馬遜Vs蘋果 誰更對投資者的胃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952.html

亞馬遜Vs蘋果 誰更對投資者的胃口?

一財網 趙陳婷 李娜 2015-10-28 22:26:00

在投資人看來,受到三星,小米等的侵蝕,蘋果的增速將大大放緩,未來成長空間的彈性有限。相比之下,目前2000多億美金市值的亞馬遜的未來成長空間越來越寬,具有強大的彈性。

浪子回頭是什麽效果?看一直不肯盈利的亞馬遜突然扭虧為盈的結果就知道了。

上周四的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發布當天,亞馬遜股價在納斯達克證券市場常規交易中上漲8.14美元,漲幅為1.46%,報收於563.91美元。但意外盈利使亞馬遜股價在隨後的盤後交易中上漲48.94美元,漲幅為8.68%,報收於612.85美元。

有統計數據顯示,受該公司股價上漲的推動,亞馬遜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Jeff Bezos的個人財富攀升至超過550億美元,僅僅落後於比爾·蓋茨和巴菲特。

相比之下,一直在盈利路上高歌猛進的蘋果吃虧不少。即使不考慮最新財報數據的影響,截止到2015年9月25日,美國標準普爾(S&P)指數股顯示亞馬遜的股價上升76%,遠遠超越了同期蘋果的14%。

罕見凈利制造的驚喜空間

亞馬遜上周發布的該公司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亞馬遜第三季度凈營收為254億美元,同比增長23%;凈利潤為79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凈虧損4.37億美元實現扭虧。

而在此前的7月,亞馬遜公布的2015財年第二季度財報同樣交出了凈利潤為9200萬美元的盈利成績單。

接連兩個季度的盈利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可謂是相當難得的驚喜了。要知道,在過去好些年里面,亞馬遜都非常執拗地將自己的財報數據定格在虧損和盈利的邊緣波動。

對此,有報道稱,亞馬遜內部專門聘用了一些人,他們的職責就是確保亞馬遜的凈利潤為零。

事實上,亞馬遜的發展軌跡被普遍解讀為著眼於長期,敢於制定大膽的決策,通過投資來獲取市場領導地位,通過保持零利潤甚至是負利潤的狀態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超級巨無霸。但也正是把每一分錢都花出去的策略使得亞馬遜在過去10多年來基本保持了每年20%以上的增長率。

對此,Jeff Bezos在上市之初的股東公開信中曾這樣寫道,“有些投資將收到回報,有些不會。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能從中吸取有價值的經驗教訓。”

相比年複一年的給予投資人高增長的蘋果,從來不曾給過投資人盈利預期的亞馬遜悄然開始盈利了,於是“順其自然”的結果迎來股價的大漲。

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最近幾次財報發布後股價的表現都相當喜人。

美國東部時間2015年4月24日發布的201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使得亞馬遜股價一開盤就飆升14.33%,股價增至445.86美元。但這一季度,亞馬遜依舊保持了虧損狀態。其財報顯示,在這一財季,亞馬遜的凈虧損為5700萬美元;而在此前的2014財年第一季度,亞馬遜的凈利潤為1.08億美元。

但最為直接的影響是,在當日開盤前發布的201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中,亞馬遜首次公布了旗下“亞馬遜雲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簡稱AWS)部門的業績數據,這是自該部門於2006年成立以來的第一次。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如今的亞馬遜更像一個科技公司,而非傳統的電商企業,其中,亞馬遜的雲計算和平臺增值服務已經頗具體量。

而亞馬遜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2015年1~9月AWS雲業務凈銷售占全部業務的7.68%,貢獻了42.32%的運營利潤,其中在第三季度AWS雲業務的凈銷售僅占全部業務的8.22%,卻貢獻了52.47%的運營利潤。

反複講同一個故事的尷尬蘋果

與亞馬遜“無限”的增長空間不同,在資本市場,蘋果依然是一家“手機”公司。

蘋果手機向來是蘋果公司生死存亡的關鍵,占公司63%的營收比例和主要利潤來源。財報顯示,第四季度iPhone出貨量為4805萬部,比去年同期的3927萬部增長了22%,比分析師預期的4872萬部略少了一點。這可能也解釋了財報公布後,蘋果股價一度小幅上揚了3%,隨後又跌回收市價。

但資本市場需要新的故事。

目前7000多億美元市值的蘋果,華爾街對其平均EPS預期是2015年較2014年增長45%;2016年較2015年增長8%。

在投資人看來,受到三星、小米等的侵蝕,蘋果的增速將大大放緩,未來成長空間的彈性有限。

而相比之下,目前2000多億美元市值的亞馬遜的未來成長空間越來越寬,具有強大的彈性。

蘋果也在尋找新的突破點。比如加大對企業級市場的追趕速度,通過思科、IBM、微軟等公司在中國的合作夥伴進行“落地”,但實際上,這並沒有給iPad或者Mac等產品帶來特別的驚喜。

蘋果公司第四財季共售出570.9萬臺Mac,比2014年同期的552萬臺增長3%,以及988.3萬臺iPad,比2014年同期的1231.6萬臺下滑20%。

而業內頗為看好蘋果於Q4公布Apple Watch總銷量,整體市場預期對此的平均值為350萬部。但此次財報中,等了又等的蘋果手表還是沒拿出成績單。蘋果只是將智能手表列入了“其他產品”類別中。該類別在第四財季的總收入為30億美元,環比增長了15%,同比增長了61%。

對此,不少媒體將原因歸為成績單“不敢露面”。但實際上,在市場沒有完全鞏固或者仍在教育市場的階段,從蘋果公司策略講,不露面不失為一種保守的策略。

“資本市場一直最關心的,都是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整體放緩的背景下,iPhone是否正在逐漸達到飽和,蘋果還能否持續增長?”對於這個問題,蘋果CEO蒂姆·庫克稱,蘋果現有用戶的升級需求潛力巨大,大概有2/3的蘋果用戶還沒有更新到去年開始推出的大屏手機。

同時,蘋果還稱其正在繼續碾壓競爭對手。本季度的iPhone購買用戶中,大概有30%是從谷歌推出的安卓系統“叛逃而來”,庫克稱這創下了蘋果史上最高紀錄。

但一個有趣的數據是,和過於集中的產品線相比,過於集中的新增市場空間也讓投資人的心情有些複雜。

從財報數據來看,大中華區是蘋果主力“買買買”軍團,但到底有多主力?用數據來說話:大中華區營收為125.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2.92億美元增長99%。

根據此前發布的各季度報告,2015財年,蘋果公司在大中華區吸金586.71億美元,按照今天的匯率,大約是3730.5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13億中國人每人都貢獻了286元,這筆收入占了蘋果公司營收的四分之一還多。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18

亞馬遜開放物流體系 能否成下一個AWS?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837.html

亞馬遜開放物流體系 能否成下一個AWS?

一財網 關健 2015-10-28 17:59:00

薛小林說,物流服務是一個很複雜的鏈條,快遞配送只是其中一環,電商物流成本的降低不只體現在快遞環節,庫存優化管理、供應鏈設計、根據大數據預測進行貨品調撥等,都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環節。物流市場巨大,商戶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這是亞馬遜開放物流的機會所在。

以精益管理著稱的亞馬遜物流能否成為下一個AWS(一個從最初滿足亞馬遜自身客戶業務所孵化出的全球最大雲計算服務商)?

在雙十一、黑色星期五、聖誕節這些購物旺季來臨前,亞馬遜投下重磅消息,針對中國市場開放其整體物流體系(“物流+”計劃)。國內第三方的商戶、電商客戶和品牌方可以使用亞馬遜的物流進行倉儲管理、配送、跨境等物流業務。

盡管習慣於將同行稱為“友商”,但開放物流的舉動勢必會在國內物流領域掀起一層浪,與加速搭建智能骨幹網的菜鳥網絡、對自營倉儲體系引以為豪的京東之間形成新的競爭格局。搶客戶在所難免。

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全球物流中國總裁薛小林10月27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物流是一個複雜的鏈條,並非只有快遞配送這一環。亞馬遜的優勢之一是運營中心(倉儲)的精益管理,可以幫助商家大幅提高出貨效率。

物流選擇爭奪戰升級

據亞馬遜截至9月30日的2015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雲計算服務AWS的收入達到20.8億美元,同比增長78%。這個當初只是為服務亞馬遜自身平臺業務而創立的雲平臺,已經成為向全世界企業輸出IT基礎設施服務的新銳巨頭。而最初在貝索斯的車庫里打包發貨的亞馬遜物流,如今已經成為物流領域科技化和智能化的代表之一。開放物流,好似釋放出AWS一般的未來潛力。

眼下,像淘寶、天貓上的電商賣家,慣常使用的是菜鳥網絡覆蓋下的以“通達系”為主的物流體系,具有成本優勢;而京東為其平臺上的第三方商戶提供自營的全套物流服務。在這個局面下去爭搶這些電商客戶,吸引他們轉投亞馬遜的物流體系,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對於這個開放物流的服務對象定位於哪個類別、什麽體量的商戶,亞馬遜方面並未透露詳情,但稱目前已有不少品牌商戶在和亞馬遜談物流合作,電商客戶、傳統商戶均在列。

一位物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說,業務覆蓋全國、乃至做跨境服務的大商家更有可能選擇亞馬遜,因為這更能體現出亞馬遜的物流優勢,智能分倉、就近備貨,甚至一些定制化的物流設計。

薛小林說,物流服務是一個很複雜的鏈條,快遞配送只是其中一環,電商物流成本的降低不只體現在快遞環節,庫存優化管理、供應鏈設計、根據大數據預測進行貨品調撥等,都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環節。物流市場巨大,商戶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這是亞馬遜開放物流的機會所在。

優化揀貨讓工人每天少走12公里

位於昆山的亞馬遜運營中心是華東區域數一數二的倉儲基地,記者在參觀這個運營中心時,最大的感受是看不到多少人工作業,更多的是後臺系統的智能化操作。比如,地上的每個二維碼相當於一個貨位的身份證,具有GPS定位功能,可以借此在系統里查出商品定位。倉庫為雙十一、聖誕節、“黑五”、元旦、春節等購物旺季預留出空間,這個空間的需求是基於歷年的數據所得。

記者從該運營中心了解到,從用戶下單到商品出貨,最快可以在30分鐘內完成,這背後是智能優化在發揮作用。舉例說,以前一個工人一天在運營中心內揀貨需要來回走上18公里路,經過揀貨路徑優化後,這個數字降至6公里。當一單包含3、4個商品時,系統可以通過掃碼自動告訴工人應該使用幾號包裝箱。此外,目前亞馬遜已經擁有機器人庫房。

一位服裝企業客戶在使用了亞馬遜的倉儲運營系統後,倉儲空間比之前節省了25%,且經過系統推薦最佳揀貨路徑、最佳包裝方式後,整體訂單處理效率提升了50%。

眼下,大數據、信息化是物流行業擺脫過去的低端形象,努力升級的大方向。像菜鳥物流在做的就是借助大數據協同各快遞、倉儲、落地配公司,打破以往的信息壁壘,編織一張智能物流網。拿電子面單來說,包裹入庫後,系統會根據以往的分揀大數據自動對包裹進行分單,提升分單效率。

反複經歷美國聖誕購物季物流考驗的亞馬遜,正在通過開放戰略將物流能力覆蓋到中國內地更廣闊的商戶範圍,一場與國內物流行業的科技比拼正在上演。

編輯:劉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32

誰說實體書店要消亡了?亞馬遜都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207.html

誰說實體書店要消亡了?亞馬遜都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

一財網 下木 2015-11-04 15:33:00

亞馬遜的實體書店則有一個其他書店難以企及的優勢:依靠長期積聚起來的在線書籍銷售數據,亞馬遜能輕松找到已經被證明最受歡迎的圖書商品,然後再拿到線下來銷售 。

就在全世界的實體書店都在視亞馬遜為最大的洪水猛獸時,亞馬遜自己也開了一家實體書店。

這是亞馬遜創辦20年以來,開的第一家實體書店,地址就在西雅圖的大學區。這家書店在當地時間本周二早上九點半正式開張,名字就叫亞馬遜書店。

亞馬遜書店看上去跟shopping mall里的實體書店們沒什麽兩樣,只不過店里賣的許多書都是亞馬遜網站上最受歡迎書籍。

最早就矢誌要打敗實體店的亞馬遜,現在跑來開實體書店,聽上去有點諷刺。很多年來,亞馬遜網站上書籍售價一直要比書籍零售商的價格低得多,就是因為它不需要負擔實體店的租金。

但傳統實體書店也有亞馬遜網站不能提供的優勢,比如和博學多誌的店員聊天帶來的親切,以及想買時可以立刻拿到手的爽快感。

亞馬遜的實體書店則有一個其他書店難以企及的優勢:依靠長期積聚起來的在線書籍銷售數據,亞馬遜能輕松找到已經被證明最受歡迎的圖書商品,然後再拿到線下來銷售 。

用大數據來挑出本地讀者最喜歡的書目,可以解決長期困擾許多實體書店商的問題:怎麽預先判斷哪些書好賣,以免囤積庫存。

傳統書店里,一旦有書賣不出去,就只好囤積在書架上落灰,或者退還給出版商。

對客戶的使用習慣和購買意願,亞馬遜比大多數傳統書籍零售商都有著更深刻的理解,足以保證這種大量囤積書籍的事情不會發生。

所以在亞馬遜書店里上架的圖書,一定是已經被證明受到好評的圖書。比如新書店會有《禿頭、肥胖和瘋狂:兩個孩子的媽媽是如何打敗癌癥的》一書。這本由斯坦福妮·霍斯福德(Stephanie Hosford)寫的書在亞馬遜上賣出了62.29萬本。讀者們都超級喜愛這本書,56個在網站上寫評論的顧客全都打了滿分5分。

除了主打暢銷書外,亞馬遜也會搞一些顧客們評分極高的小眾書籍。比如書店有一些類目是:“最受歡迎的食譜”、“6~12歲閱讀的4.5星評分以上書籍”等等。

不過數據也不是萬能的,書蟲們喜歡將實體書店看成他們的一個情感基地,有一些甚至還很憤怒於亞馬遜和其他網上書店,正在逐漸毀滅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書店們。

亞馬遜的副總詹尼佛·卡斯特(Jennifer Cast),就非常謹慎地稱“書店也並不完全是根據數據來的”。

“至少這也是充滿溫情的數據”,卡斯特說,“數據只是輔助作用,用來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更好的實體書店。”

亞馬遜要開實體店的消息其實之前就已經傳出了,當時猜測滿天飛,都在想這個線上電商巨頭開的線下書店到底會是個什麽東西。

結果大概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亞馬遜開的就是一家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書店。

亞馬遜書店大概有510平方米的店堂和185平方米左右的倉儲區,和傳統書店最大不同是,所有的書都是封面朝外單獨擺放,而不是像傳統書店那樣書脊對外插進書架。

這種陳列方式讓書店可利用的空間大大縮小了。

但是卡斯特稱,亞馬遜希望能充分展示各個作者和他們的創作結晶,而不是把書都在書架上擠得滿滿當當。

亞馬遜實體店里的圖書會和亞馬遜網站上價格保持一致,這也意味著亞馬遜的低價優勢將繼續保持。

亞馬遜已經和西雅圖本地很多實體書店里的店員接觸,試圖挖人來新書店。新書店最後一共招聘了15個員工,包括圖書管理員、收銀員等等。

總之,亞馬遜希望大家知道,亞馬遜書店不是一個可以線上書籍取貨點,也不是一個亞馬遜的硬件展示廳。

雖然書店會展示一些亞馬遜的硬件產品比如kindle、fire平板和fire電視盒子之類,但最重要的業務還是書店。

我們的目標就是好好賣書,卡斯特說。

亞馬遜此前搞過一些“快閃書店”來銷售kindle設備,還在大學周邊設了很多取貨點,學生可以在網上下單,然後去這些點取貨。

亞馬遜選擇了西雅圖作為第一家實體書店所在,是因為這里離亞馬遜總部很近,而且西雅圖也是個有名的文化城市。

卡斯特拒絕透露關於亞馬遜書店的未來計劃,比如是否還會再開更多連鎖店。

“我們目前想先集中在把第一家書店搞好”,卡斯特說,“希望這不會是我們唯一一家實體書店,但以後怎麽樣還要再看。”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992

書店的冬天過去了?亞馬遜首開實體書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06/152687.shtml

導讀 : 亞馬遜現在剛開始在線下開店,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亞馬遜實體書店,這種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書店模式也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經濟形勢所迫

據英國廣播公司11月3日報道,亞馬遜將在美國西雅圖開設實體書店,以貫徹實施其業務“實體擴張”的商業計劃。實體店中將上架亞馬遜網上書店中最受歡迎的書籍,價格也沒有變化。也就是在 20 年前的這個地方。亞馬遜接受了它第一份網絡訂單,並郵寄出了那本具有歷史意義的書——《流體概念與創造性類比》。

而需要我們註意的是,這次亞馬遜的線下試水,不是亞馬遜的遊擊店,而是一家長久的實體店,店內出售的書籍均按照讀者點評和網站預定書單選出,同時參考了美國最大的書評網 Goodreads 上的點評和熱門度排名。實體店還提供 Kindle、Echo、Fire TV、Fire Tablet 等亞馬遜電子閱讀設備的試用服務。

而與傳統實體店不同的是,此次的亞馬遜的實體店除了和網上的售價同步以外,特意在還每本書的前面放著一個黑色的小牌子,上面有著亞馬遜網站上對這本書的打分和挑選出的網友對這本書的評價,最底下還有該書的條形碼,用亞馬遜應用掃描後就會跳轉到這本書的購買頁面上。這種獨有的創新既可以幫助消費者在選擇同質內容的書時作為參考,又可以幫助消費者在線上快速達成交易。

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在浩浩蕩蕩的互聯網浪潮之下,互聯網企業都在一路高歌猛進,網絡書店鼻祖亞馬遜為何突然矛頭指向線下實體店呢?

隨著互聯網技術作為工具的逐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商業形態受到互聯網的沖擊。當這種沖擊不斷加深和變革加劇的時候,互聯網就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而是逐漸變成為一種思維範式,也就是當前各路大俠熱衷探討的“互聯網思維”。

中國互聯網元老、寬帶資本田溯寧說:未來的企業要互聯網化,每家企業都要有互聯網的思維。在未來不用互聯網方式來思考問題,就沒辦法在社會展開競爭。

這里說明一下:不是因為有了互聯網,才有了這些思維,而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使得這些思維得以集中爆發。

而此次亞馬遜的逆流而上,正是互聯網思維運用的很好體現。

雖然電子書行業的發展的確對傳統圖書行業造成了巨大沖擊,但是電子書並不如分析師們曾預言的那樣在 2015 年取代了紙質書;事實上,根據最近的數據,電子書的銷售卻開始出現了下滑,有許多看電子書的讀者已經重新回到了紙質書。當電子書在信息時代的高歌猛進達到其生長極限的時候,它必須要面臨與紙質書和平相處的問題。而從某種意義上說:亞馬遜要開設一家實體書店也是對當前條件下紙質書和電子書現狀的一種反映。而究其本質,亞馬遜此次開設的實體店,其實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真實體現。

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未來不會有純粹的互聯網公司,也不會有純粹的傳統實體店公司,只有線上線下相結合,資源互補才是未來企業生存的王道。

因為很多傳統企業,自身基礎的商務環節並沒有做好,導致在互聯網轉型過程中,低效環節得以放大,難以應對互聯網企業的打法,而這與互聯網無關。同時,也有很多互聯網企業,由於缺乏對傳統商業本質的理解,進軍傳統行業也是屢屢敗北。安踏電商負責人說:"很難想象一個完全沒有從事傳統商務的人能把電子商務做好。如果沒有真正操盤過某個商品品牌的建設,那麽電子商務對他來說也同樣是巨大的挑戰。”

雖然,在互聯網企業的“野蠻打法”下,傳統企業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去按部就班的實行基礎商務環節,但傳統企業完全可以用互聯網思維去重塑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進而實現彎道超車。

而在這筆者想說的是,不是只有互聯網公司的人才具備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公司的很多人也不具備這種思維。互聯網思維是一個商業時代的產物,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不管你來自互聯網公司,還是來自傳統企業,都可以學會這種思考方式。

雖然亞馬遜現在才剛開始在線下開實體店,但筆者相信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亞馬遜實體書店,這種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書店模式也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經濟形勢所迫,而”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信息經濟註定要取代" 以廠商為中心”的工業經濟,所有的傳統商業都要完成轉型升級,進化到一種新的商業物種,這已經是兩種商業物種的隔代競爭。來不及完成這種切換的,就必然會面臨淘汰,無論你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

而此次亞馬遜的實體店開張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在轉型升級,來抵抗互聯網浪潮的沖擊,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思維層面,所有行業,所有公司都會受到互聯網的影響。

而這種線上線下的結合也正是告訴中國那些處於迷茫期的企業:不管你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誰能夠充分理解商務本質並且利用好互聯網工具和互聯網思維去優化企業的價值鏈條,誰就能夠贏得這場商業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56

亞馬遜發力“全球開店” 稱中國賣家“最重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0775.html

亞馬遜發力“全球開店” 稱中國賣家“最重要”

一財網 藍之馨 2015-12-03 19:19:00

速賣通以“價格為王”,賣家一定要價格低才能有優勢,所以也存在“價格戰”的情況;亞馬遜上的用戶相比價格更加註重產品質量和品牌,是這三個平臺中對賣家和產品要求最嚴格的;而eBay介於這兩者中間。

搭乘電商巨輪亞馬遜出海的中國商家正越來越多。

12月3日,亞馬遜中國“全球開店”賣家峰會在廣州舉行,2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國賣家齊聚一堂。在峰會上,亞馬遜中國不僅推出一系列針對中國賣家的貼心升級舉措,更把北美、歐洲、日本的全球開店負責人請來與中國賣家分享,講解全球各大市場的不同特點。

一組數據說明了亞馬遜中國在全球開店業務上的努力。2012年,“全球開店”業務正式在中國發布,2015年,中國買家數量相比2012年增長了13倍。

跨境出口風頭正勁

傳統外貿呈下滑趨勢,跨境出口卻風頭正勁。根據《2014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4年中國跨境網絡零售交易額達到718億美元,同比增長44%。其中出口網絡零售額約為512億美元,同比增長40%。

隨著跨境電商興起,2014年起,亞馬遜中國也將跨境電商提到了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其跨境電商業務分為一出一進,進口平臺是“海外購”,出口平臺是“全球開店”。

亞馬遜7月披露的資料顯示,亞馬遜中國在亞馬遜全球跨境業務版圖中的位置日趨顯著,並為其他國家與地區拓展跨境業務提供示範效應。

在峰會演講中,盡管亞馬遜中國副總裁、全球開店事業部總經理葉偉倫沒有透露亞馬遜中國跨境電商具體的增長數據,但他在說完中國跨境電商2015年42.8%的增長率後,指著PPT上的更高的柱狀圖說:“可以看得出來,亞馬遜的數據比這個高得多。”

全球開店業務增速迅猛。2014年,中國賣家在亞馬遜全球平臺上出口的商品數量相比2013年增長了125%,成為亞馬遜“全球開店”業務的最重要部分。亞馬遜全球副總裁埃里克·布魯薩德(Eric Broussard)在回答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提問時說,現在跨境電商看上去很火爆,但其實是剛開始而已,還有很多中國好的賣家未被發掘,未來還有非常大的潛力。

亞馬遜引以自豪的是能為賣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從產品上線、翻譯、倉儲、物流、售後等提供全套服務。尤其是亞馬遜物流服務(FBA),賣家可以把商品提前放在亞馬遜的運營中心,由亞馬遜統一進行庫存管理、商品包裝、商品配送,並可代為賣家提供售前客服乃至售後退換貨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廣州一家經營藍牙耳機的企業2013年開始在亞馬遜上開店,上線兩年多來,其品牌“藍弦”的整體業績平均年增長2~3倍。該企業負責人說,亞馬遜會給賣家在倉儲、物流、配送、法務等方面提供幫助,這樣能讓賣家更專註於產品本身。

這家電子廠是代工廠轉型成功的典型案例。以前70%~80%的業務都是做代工,現在99%的業務是自己品牌。80%依靠線上銷售,從2013年到現在,線上銷售每年都會翻倍。截至2015年7月,藍弦在亞馬遜平臺的累積銷售額已達上千萬美元。

低調的電商巨頭

亞馬遜中國是國內最早的一批電商網站,然而與阿里巴巴、京東等對手相比,亞馬遜中國顯得低調而沈默。評論者認為,亞馬遜的推廣和營銷策略有些保守。

這種低調的作風在高管們接受媒體采訪時一覽無遺。在被要求對全球開店的未來5年業務增長作出預測時,埃里克·布魯薩德回答說:“對於亞馬遜來說,創新比預測更容易。”

在被問到一系列數據與競爭對手的比較時,亞馬遜高層也表示不方便回答。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務實做法能被用戶和媒體關註到。比如“2014年我們承諾將對中國賣家的服務上有更多的團隊投入和支持,2015年我們做到了。”

這些服務和支持包括,全面打通歐洲配送網絡,為中國賣家提供亞馬遜10大站點的品牌註冊服務,即將在亞馬遜德國和日本站點推出全中文操作平臺、擴充中國亞馬遜團隊等。

目前,國內外貿企業使用較多的跨境電商平臺是亞馬遜、ebay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速賣通。廣東省跨境電子商務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崔敏分析,對於外國市場來說,亞馬遜和ebay在消費者知曉度和信任度這塊較占優勢。亞馬遜和ebay有一些不同,亞馬遜類似於國內的天貓,而ebay更類似於淘寶。

深圳一家經營電子設備的外貿企業對上述三個平臺上都有深入了解,其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三個平臺各有特點,企業最好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其中,速賣通以“價格為王”,賣家一定要價格低才能有優勢,所以也存在“價格戰”的情況;亞馬遜上的用戶相比價格更加註重產品質量和品牌,是這三個平臺中對賣家和產品要求最嚴格的;而eBay介於這兩者中間。

此前亞馬遜中國總裁葛道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亞馬遜在中國有四大業務:電商;Kindle,包括電子書設備和內容的運營;雲計算;全球開店業務。除此之外,亞馬遜也在倉儲物流上持續發力。

亞馬遜向中國賣家介紹了北美、歐洲、日本三大主要市場。其中,亞馬遜北美占據了亞馬遜全球業務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是全球賣家的業務發展主力市場。2012~2015年,中國賣家在北美地區的銷售額增長超過10倍。無線設備、服飾、電腦、家居和戶外用品是中國賣家在北美地區的暢銷品類。日本的用戶對配送時間和產品質量有較高的要求。

編輯:郭潔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505

2015年亞馬遜海外購井噴 10個月抵過去20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901.html

2015年亞馬遜海外購井噴 10個月抵過去20年

一財網 藍之馨 2015-12-10 19:09:00

2015年借助亞馬遜中國“全球開店”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賣家數量相較2012年也增長了13倍。

12月10日,亞馬遜中國發布2015跨境電子商務趨勢報告。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蓄積了二十年的跨境購物能量在2015年實現了井噴式的增長。僅2015年1至10月,中國消費者在亞馬遜海外站點的購物花費總額已經相當於過去20年的總和。

早在1995年8月,即美國亞馬遜剛剛成立之時,來自北京的消費者就率先開始在亞馬遜美國網站跨境購物;此後,中國海淘達人跟隨亞馬遜在全球發展的腳步,相繼在亞馬遜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和西班牙站點上開始跨境網絡購物,並涉及越來越豐富的品類。

2014年底,亞馬遜“海外購”上線,為中國消費者打造了購買海外正品的專屬正規平臺。中國消費者蓄積了二十年的跨境購物能量亦從此開始爆發,在2015年實現了井噴式的增長。2015年,中國消費者在亞馬遜全球站點購物花費總額同比2014年增加了六倍多;僅2015年1至10月,中國消費者在亞馬遜海外站點的購物花費總額已經相當於過去20年的總和。

基於對亞馬遜“海外購”上線以來大數據的分析,亞馬遜中國認為2015年跨境網絡購物主要呈現以下四大趨勢和特點:

跨境網購用戶呈現年輕化、高學歷、高收入的特征;近八成消費群體集中在35歲以下,充分體現了網購人群年輕化。另外,超九成的用戶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超五成用戶擁有5000元以上的月收入水平,彰顯高學歷和高收入的用戶占比顯著。

在跨境購物中,“價格”和“品質”是中國消費者最關註的兩大因素,在用戶調查中這兩大因素所占的比例相差無幾,而“物流速度”緊隨其後,成為中國消費者關註的第三大因素。從性別角度,男性用戶最關心商品價格,而女性用戶則最關心所買商品是否為正品。

跨境網購中一線城市和南方城市占主導地位,海淘的地域性特征明顯;一線城市持續領跑,沿海發達地區更熱衷於跨境網購,但同時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區也已經開始逐漸接受這一新鮮事物。同時,根據2015中國大陸各城市亞馬遜“海外購”交易額得出的10大城市中,南方城市占據9席,北方僅有北京上榜,南方城市在跨境消費中處於領先趨勢。

跨境網購品類日趨多元化。自2014年亞馬遜“海外購”上線以來,鞋靴和個護健康是最受中國跨境消費者歡迎的兩大品類;另外,2015年玩具與戶外產品成功躋身亞馬遜“海外購”最受歡迎的十大品類,成為名副其實的黑馬。其中,玩具由2014年的第12位上升至第8位,而戶外產品則從2014年的第14位上升至第10位。

報告顯示,各地區海淘用戶行為呈現不同特點。最年輕:廣東省年輕的海淘用戶(19~25歲)最多,比例比第二名的北京市高出近三分之二。最新興:江西、海南、湖南等省海淘用戶增長快速,菜鳥(2年以內海淘經驗)數量是老手(3年及以上海淘經驗)3.5倍以上。最品質:江蘇、北京、廣東用戶最在意海淘購買的是否正品。最精明:上海、山東、北京用戶最在意商品價格。

2015年亞馬遜“海外購”交易額TOP10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深圳、成都、蘇州、武漢、廣州和寧波。在這TOP10城市的購買商品中,鞋靴和廚具均強勢占據前三名,鞋靴更是在各城市均獨占鰲頭。

這10個城市又有各自的購買偏好。比如,北京偏愛空氣凈化器、吸塵器、自來水過濾器;上海偏愛配方奶粉;杭州偏愛“卡地亞”品牌商品,如玫瑰金手表等;南京的美妝品購買金額排名在十大城市中最靠前;深圳的電腦購買金額排名在十大城市中最靠前;成都人偏愛戶外用品;蘇州人偏愛生活小電器,如博朗耳溫計等;武漢的個護健康用品購買金額排名在十大城市中最靠前;廣州的手表購買金額排名在十大城市中最靠前;寧波人最護眼,明目膠囊購買金額排名在十大城市中最靠前。

對比2014和2015年的數據,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漢、成都、廣州、廈門等城市通過亞馬遜海外購各站點直郵購買金額增速均比較快,為4~8倍。

2012年,亞馬遜“全球開店”項目正式在中國發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亞馬遜“全球開店”拓展國際市場、中國賣家業績強勢增長。相較2012年,2015年借助亞馬遜中國“全球開店”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賣家數量增長了13倍。2015年中國賣家銷量增速迅猛,前三季度銷售額較去年同期翻倍。在剛剛結束的2015亞馬遜“黑色星期五”促銷季,中國賣家在北美市場及日本市場的銷售額是去年同期的2.5倍。

數據同時顯示,中國賣家所在地由東南沿海逐漸向內陸地區輻射,東南沿海地區依然是“全球開店”的主力軍,但內地中國賣家的活躍度逐步提升。2015年中國賣家分布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為: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北京、安徽、湖北、湖南與山東。中國賣家所售商品的品類與選品數量不斷擴張,對產品品質與創新技術的重視度顯著提高。與2012年相比,2015年中國賣家所售選品數量增加了87倍。海外熱銷的中國商品也由最初的服飾、電腦配件類不斷擴充,目前很多熱賣單品集中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掃地機器人、藍牙耳機、無人機等更具科技含量的高端優質商品。消費電子、無線設備、服飾、家居戶外是目前中國賣家的暢銷品類。

編輯:郭潔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