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沒有人相信我可以在一間工業公司工作十年,包括我自己。那時候記者問我,過去每份工都做得不長,打算在精電留多久,我答案是一直做到最後,當然是死頂,面子要緊。如果不是發生一件難以預見的事,或者我可以繼續做下去,當然我須接受世上很多事情沒有「或者」。 無論如何,十年也算是人生一個有意思的段落。我認為工作蘊藏生命周期,某些時間適合做某些工作,如果出現錯配,生活和工作也會不愉快。二、三十歲的我,不停在衝,像電池廣告中的玩具兔仔,那時候身邊的人也在衝,我不覺得有問題。在衝的歲月,我時時刻刻需要成績表,我要得到評價,而且是即時的掌聲和噓聲。投資銀行的成績表最清晰,我不需別人幫忙,也不想被別人連累,我要知道自己的成績。這種很多人認為是高壓的生活,我完全不感到難受,因為我以為工作應該是這樣的。做了十年廠可榮升廠佬的話,我是一個意外廠佬。踏進精電之前,我的工業經驗是零,從未管理過這樣規模的企業,憑着的,是精電主席高振順對我的信心。我在想,有人話我「得」,或者我真係「得」,況且他是我欣賞的人。成為精電CEO,我四十歲,不自覺走進人生另一階段,不單年歲步入中年,心境也在變,我成為丈夫及父親,而我開始享受這些身份。記得小男孩出世那日,我在工廠,從內地直奔醫院。小男孩誕生和我在精電歲月的開始差不多是同步,論工業經驗,我是小男孩,不停觀察,不停汲收,不停在變,我變得喜歡工業的工作模式。我喜歡工業的細水長流,進步過程不是一單又一單的刁,而是點點滴滴的累積。工廠每日工作,絕少轟烈事迹,所謂進步,大部分事情在事後,一個月,一年,才看得清楚。這十年我學會的工廠格言,是每天做得好一些。 四十歲遇上工廠,是我的福氣。大部分人未必察覺工作蘊藏的生命周期,即使察覺到,也可能無能為力,默默繼續眼前工作。有幾多人可以在生命周期轉角位,恰好作出合適轉變?原來工廠的細水長流正是我此時所愛,我從觀塘認識一片新天地。管理歸根結底是處理人,是關於林林總總的人際關係,從紙上談兵的做刁,我走入實質創造的工業。以前,我以為叻是有一個特定模樣,叻人就是醒目中環人,在觀塘我接觸紮實工業人,我見識另一種叻,一份恬淡的自信。今時今日做廠,情況已超越困難,彷彿是一個悲慘世界,有時候不禁質疑為何仍有人願意做廠。環境的確是困難,但困難地方也有人願意留低,這些人擁有堅忍的質素,相信再難也可以拼下去。工業家不斷在不確定環境中作出長遠決定,稍有差錯,工廠隨時沒頂。守,在工業,等同於輸。我近距離目睹工業家為未來作出決定,贏了不敢自滿,立即為下一場仗作準備;輸了不敢自責,立即汲取教訓,起身再打下一場仗。他日有人記得我曾在工業界留下指爪,我視之為畢生榮耀。十年觀塘生活,讓我認識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這裡,人們不會鑽研一元怎樣變十元,他們最關心的,是怎樣每天做得好一些。精電聘用180個香港人,以工廠規模算,比例是偏高,我曾被批評,但我認為單以金錢計算是不恰當。這些年我親身經歷中港融合,我看這180人,看到的不是高成本,而是公司寶貴資產。我沒法改變中港文化差異,與其硬要融合,不如選擇以另一種方法面對。精電這幾年轉型高產值產品,提升生產力,逆流增加產能,打開新市場,就是由這180個好漢帶領四千多工人立下的功勞。作為評論者,我對繼承這企管課題發表過很多意見,由足球領隊到CEO,處理得不好似成定律。我向關心我的人許下承諾:沒有精電的日子,我另覓地方,繼續活得有意思;精電在我離開後,登上一個又一個高峰,將會是我最引以為傲的成就,沿途最大聲歡呼的啦啦隊,是我。 蔡東豪Tony Tsoi 前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香港是國際城市,融合世界不同文化,緊貼時代尖端,香港行得通的起居飲食習慣,在其他地方也應該行得通。學者想找全球一體化的證據,香港是好地方。最近一間跨國公司在香港做得有聲有色,把香港經驗在美國複製,滿懷信心推出一件在香港大受歡迎的產品,但意外地全軍覆沒。香港得,世界未必得,這間公司是麥當勞,這件產品是脆香雞翼。 麥當勞基本產品全球不變,但盡量入鄉隨俗,推出小量因應本地口味的產品,經常外遊的香港人會發現外地麥當勞銷售在香港見不到的產品。脆香雞翼只在麥當勞幾個亞洲地區銷售,其中表現最突出是香港,原來香港人特別愛吃雞翼。麥當勞管理層看好脆香雞翼,認為可在美國推出。在亞特蘭大市進行試驗後,反應不俗,麥當勞決定在2013年尾在美國一萬四千間分店,配合鋪天蓋地宣傳,推出脆香雞翼,英文名是Mighty Wings。正式推出前,麥當勞入重貨迎戰,倉存五千萬噸雞翼。推出後,美國人不接受,脆香雞翼滯銷,麥當勞滿倉雞翼,最後須減價清貨,被全行取笑。麥當勞面對的問題多的是,但脆香雞翼一直成為眾矢之的。最近《財富》雜誌刊長文分析麥當勞倒退之路,引子是脆香雞翼,作者認為脆香雞翼的失敗,反映麥當勞與市場脫節。美國脆香雞翼死在兩個問題上:味道太辣和價錢太貴。預測口味是藝術,以麥當勞的豐富經驗和嚴密系統,錯判口味的確是老貓燒鬚,但這種牽涉某一種產品的錯失影響有限。麥當勞從國際版圖中得到靈感,把成功經驗移植到其他市場,是重要優勢,太辣的脆香雞翼不會打亂行之有效的方法。脆香雞翼的定價卻揭露麥當勞一個深層次問題,是市場定位。
脆香雞翼在美國定位是貴價食品,差不多一美元一隻,食五隻雞翼貴過一個套餐。麥當勞以為選用高質素食材,配以宣傳定位,給予顧客高品質享受;問題是,高質素食材,不是顧客選擇麥當勞的主要原因。訪問顧客幫襯麥當勞的原因,排第一和第二位,是方便和便宜。麥當勞注重快捷服務,產品價錢具競爭力,以香港市場為例,麥當勞價錢比其他連鎖快餐或茶餐廳便宜。顧客也認定方便和便宜為麥當勞的象徵,去到陌生區域,找地方吃東西,走入麥當勞永遠是安全選擇。美國亦然,在麥當勞可以便宜價錢享受熟悉食品,高品質脆香雞翼的出現,令美國人不知所措,美國人始終不能把麥當勞和高品質食品連繫起來。麥當勞上季利潤下跌三成,同店銷售連續四季下跌,2014年是麥當勞近年來業績最差一年,管理層明顯感受到壓力。脆香雞翼被指為麥當勞下墜象徵,是因為時勢變了,而麥當勞很可能乏力與時並進。二十一世紀,消費者追求健康,無論麥當勞怎宣傳,消費者也難接受它的產品代表健康。又煎又炸,又多醬汁,怎可能是健康,這是幾十年累積下來的印象。令麥當勞氣頂的是,這幾年它投入大量資源開發健康產品,它的產品實際上可能比競爭對手更健康,但消費者不接受,反而以為麥當勞在耍把戲。
今日,帶着孩子的年輕夫婦,選擇食品時追求的,不是方便和便宜。這一代消費者對食品認識比上一代高,不時提出很多關於健康的問題,而且,消費者擁有其他較健康選擇。近年香港市場便出現fast casual類別,標榜方便、便宜和健康,例子是Simplylife。這些地方吃東西是否比麥當勞健康,不是重點,在健康潮流中,市場定位上明顯勝一仗。麥當勞宣傳口號是「I'm loving it」,跟消費者對麥當勞感受可能有出入;麥當勞顧客是普羅大眾,由中環銀行家到上水學生,選擇麥當勞原因是——不厭其煩再一次——方便和便宜,而不是愛麥當勞食品。經常幫襯一個地方,不等於愛一個地方,可能是出於需要和慣性,不一定代表忠心,例如當太辣和太貴的脆香雞翼出現,美國人毫不猶豫say no。麥當勞管理層的錯判,令香港蒙上污點,但無論如何香港人繼續愛脆香雞翼。 蔡東豪 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長和系重組成為財經界最熱門話題,大眾都在猜,重組真正目的是政還是經?阿爺點睇?超人有沒有後着?關於超人的舉動,大家咬實一點:我們只看到冰山一角。據傳媒報導,記者會後,長和管理層擔心公眾接收不到正確訊息,晚上急召記者再見面,可見超人如何緊張公眾的看法。不過,講幾多遍都無用,陰謀論依然滿天飛:遷冊、撤資、減持地產、政治保險…… 長和系架構垂直,一層又一層,出現不只一層的「控股折讓」(holding company discount),特別是長實,股價與資產值比較,出現比同類綜合企業較大的折讓,重組安排市場一直有傳聞。超人和管理層一再強調,重組主要目的是令架構簡化和清晰,釋放應有價值,對所有股東都是好事。可是,市場對釋放價值的解釋似乎不收貨,因為控股折讓是長久已知的現象,為何不遲不早,在香港政治情況最不穩的時候才進行重組?練乙錚在專欄一語中的:「為什麼長和系領導層可以一直容忍股東的利益受壓,卻在2015年初開始提出進行重組?」宣布後,《蘋果日報》報導和黃大班霍建寧被問到關於時機的問題,霍建寧解釋為何選擇現時進行重組:「係突然間有人咁叻仔諗到計,諗到就說服李生去做。」霍建寧的答案可圈可點,首先可確定這次重組不是由他策動,因為霍建寧不是公開讚自己叻仔那種人。這答案分開兩部分:一、突然有人諗到;二、然後說服李生去做。霍建寧的答案可解答市場疑惑,想到這條橋不難,難於在適當時機說服李生去做。霍建寧之前可能也向李生提出過相同建議,但李生認為時機未到,這次有「叻仔」準確擊中。
分析這些似是很複雜,很多陰謀的事情,我傾向相信內情其實很簡單,陰謀論不存在,借用IT界術語——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我們知道的就是內情。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直線,或者我們不應想得太多。實情是,之前有人向超人提過重組,李生認為時機不合適,沒做,長和管理層對重組的Pros and Cons瞭如指掌。最近有人向超人重提重組,李生覺得時機成熟,很快便做了,世事可能就是這麼簡單。重組宣布後,市場一致叫好,長實和和黃股價皆升逾一成,重組通過機會很大,投行認為重組對長和系長遠發展非常正面,股價將持續看好。從釋放價值角度看,重組相當成功,達到先聲奪人目標。很多評論者不大願意接受重組理由是釋放價值,除了因為這理由太明顯,還有,控股折讓不一定是負面。書本理論是,投資者可自行購入不同行業的公司,不須經過投資長實和和黃等綜合企業,達到分散投資效果。有選擇的話,投資者必定選擇直接和簡單,因此,學者認為綜合企業估值出現折讓,是因為投資者懲罰綜合企業笨拙和隱藏對小股東不公平的架構。然而,學者對綜合企業的看法不停在變,2008年金融海嘯後,銀行收水,不少學者改變看法,認為綜合企業財力較佳,而且不同行業不致同時受壓,反而是渡過金融難關的較佳架構。評論者認為釋放價值不是真正重組理由,另一個論點是,長和系避開綜合企業的陋習。大部分綜合企業如大雜燴,不同行業的企業走在一起,之間根本沒協同效應,實際上各自為戰。更壞的是,管理層欠「吉士」,惜貨如金,不懂得或不願意在適當時機出貨,好壞企業也死攬不放。超人在這方面世界馳名,幾時入幾時出,時機掌握得妙到毫巔,從來沒背負綜合企業的包袱。凡關於超人的事情,陰謀論都有價有市,因為我們自問及不上他。我選擇相信最短的一條直線多數是問題的答案,因為超人級數太高,左想右想可能是浪費時間,與其費時拆破「計中計」、「計中計中計」……不如回歸最基本。宣布後,長實股價大升,所有股東笑呵呵,超人個人財富進賬200億元,這不就是最合理的理由?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最近認識一位負責企業財務的律師,談及個人投資,他指工作太忙,沒時間研究,因此主要買指數基金,但強調是買中港以外的市場。他解釋,他的律師工作全是關於中港市場,物業在香港,所以不想把所有蛋放進中港市場這個籃裡。認清事業是當下最重要投資,懂得買指數基金,並且避開中港市場,以達到分散投資效果,這位律師思路正確至令人如沐春風。 我認識不少企業財務律師,這些人日夜做刁,近距離觀察大茶飯是怎樣煮成,認識刁界名人,不少律師不期然以為自己在投資方面認識很深,是一件手到拿來的事。據我所知,這些律師投資往績大都差勁,情況是愈知得多愈輸得多。高估自己投資能力不局限於律師,各行各業也見例子,這種謬誤是投資失敗最常見原因之一。萬事最重要是出發點,根基弄錯,這件事注定失敗。投資是一件難事,困難度遠超一般人能理解。問題是,投資界噪音多而大,一時間很難分開什麼是有用資訊,什麼是導人犯錯傳言,投資者容易被誤導。投資者直接或間接認識曾在股票上賺大錢的朋友,或者自己嘗過甜頭,投資不再令人恐懼。
當恐懼消失,投資者誤信投資是易事。輕視投資停留於吹水階段,這不是問題,問題出現在投資者身體力行,相信自己夠料進場。「我的興趣是投資」,這句話每次聽到,我都打冷震,因為替「興趣型投資者」擔心。有些事情在工餘時間鑽研,經過長時間累積經驗,業餘者的確可做出職業者水平。不過,重點是用功鑽研和長時間累積經驗,很多人未必願意付出,因此興趣停留於興趣水平,距離職業很遠。「興趣型投資者」進入的股市,跟海外大鱷、本地老千視為搵食地的股市,是一樣的。情況猶如一個剛學識打麻雀的白領,跟三個陌生人打麻雀,其中一個是對沖基金操盤人,另外兩個是經常跟周顯消夜的股壇活躍人士,最大鑊是,白領以為打麻雀是興趣,下一點努力,加上一點運氣,自己的水平跟專業的相差不會太遠。打一兩圈或者存在運氣,長時間打,戰果只得一個——輸。我建議投資者試想,股市有眾多參與者,每次成交,都有對家,而對家在交易一刻跟閣下持不同意見。例如,閣下認為股價有上升空間,所以買入,但賣出者認為這時候賣出是正確決定,此人知道什麼是我不知道的?把這問題再推前,如果閣下知道賣出者身份是誠哥四叔,閣下仍會認為買入是正確決定?我相信閣下會產生猶豫,因為閣下犯錯的機會大過誠哥四叔。股市參與者包括專業人士,這些人以投資為事業,日夜在金魚缸中搵食,累積快樂和痛苦經驗,深明投資的困難。這些人最樂意見到,甚至從旁慫恿,是有人認為投資是易事,可當作興趣,得閒玩吓,怡情養性,畢竟一個滿是食人䱽和鱷魚的魚缸是不好玩的。
除了興趣,更有人視投資為part-time工作,賺到的錢幫補正常收入。這些人多數以前賺過錢,認為自己看通了一些關於投資事情,例如自創穩賺方程式。我認為投資能成為興趣或part-time工作的機會微乎其微,因為投資本身是深奧學問,市場參與者不乏老練專業者,這些人的付出不為外人道,但在公眾眼中,這些人隱形,反而公眾見到的是財經演員和一些高估自己的業餘投資者,製造出投資是易事的假象。想深一層,股神畢菲特也有責任,他把投資簡化為一些容易理解的原則,令人以為投資是易事。畢菲特說過一句名言:「投資很簡單,但不容易。」很多人誤會了,以為簡單等於容易,事實是,簡單是很高境界,毫不容易。所有人最重要的投資,是投資在自己身上,例如我提及的律師,他目前最明顯投資是事業,事業佔據他大部分時間,無瑕兼顧投資,所以以穩陣方式參與。這位律師的事業似做得不錯,這幾年海外股市表現拋離中港股市,是股市贏家。我問他的興趣是什麼,答案是單車。 蔡東豪 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我的生活模式最近起了革命性變化,我出差和旅行不帶手提電腦。一件陪伴自己二十多年的隨身物品,一件以為不可或缺的電子用品,還沒機會說聲再見,便消失了,因為我完全依賴iPhone。這改變是關於心理,早一兩代iPhone的功能已經可以取代手提電腦,但我總找到原因為手提電腦續命,例如熒幕不夠大、看圖表不夠清晰等,但都是藉口。原來搭飛機可以這樣輕鬆,我不會回頭,這改變對我來說是革命性。iPhone改變生活的例子多不勝數,我的例子只是關於方便,有更多例子的影響必定更加深遠。我寫過很多文章表達對蘋果的讚嘆,是時候看看蘋果的近況。 蘋果最近季度業績之突出,震驚財經界,大家都知道業績是好,但想不到是這麼好,CEO庫克評語是「難以置信」(hard to comprehend)。這些年,不少蘋果淡友舉出不同理由,沽空蘋果,這些人如活着的話,肯定活得痛苦。過去一年,蘋果的全新動力是中國市場,這方面香港人近距離觀察。對於很多外資公司,中國猶如一個源源不絕、長賺長有的市場,蘋果的iPhone產品在中國肯定未飽和,究竟中國市場可容納多少iPhone,這問題沒答案,唯一可肯定是,高增長短期內不會停下來。關於中國市場規模的數據,大部分意義不大,因為弄不清楚中國市場究竟是一條農村或是一個中產城市。蘋果最新季度來自中國的收入是160億美元,等於美國收入的一半。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近五倍,是否代表中國市場有排升?可是,美國人均GDP高於中國,因此,中國和美國經濟不可並排比較。但以什麼方式來估計蘋果在中國的潛質,沒有人說得準,只知道市場很大,短期內蘋果不用憂慮飽和的問題。庫克指,假以時日,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蘋果最大市場,這預言應驗機會很高。iPhone在中國的對手是三星和其他外資手機品牌,以及小米和聯想等國產品牌。市場人士異口同聲指,iPhone在中國勢如破竹,三星和外資品牌已兵敗如山倒。智能手機在中國漸漸分為兩個市場:iPhone和國產手機,不過須注意之處是,每一個國產手機擁有者都渴望下一部手機是iPhone。最近傳媒引述調查機構數據,中國最受歡迎禮物不是名牌手袋,而是iPhone。反腐潮中,iPhone仍創出佳績,如果反腐行動稍為放鬆,iPhone銷售將如黃河決堤。
觀察蘋果多年,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它能夠站立市場最高檔位置。iPhone推出七年,每一代售價不跌反升,iPhone 6更加是歷來最貴。蘋果毛利率高達四成,這些年淡友就是盯緊這數字,認為不可能持久下去,因為對手必出盡法寶蠶食毛利。蘋果穩佔市場高端,售價企硬,消費者甘願排隊搶購,這種能力神乎其技,在其他行業難以 見到。手機在中國是身份象徵,送禮自用,中國人都要最好的,而最好的選擇只有一個。iPhone 6仍有排賣,不過話口未完,新一代iPhone便面世,還未計手機以外的全新產品。各位估吓iPhone在中國智能電話市場的市佔率?答案是12%。蘋果最重要的改變,是disrupt兩個市場:電腦和手機。有了iPhone,電腦和手機合二為一,兩個市場從此不一樣。有人指出,蘋果的隱憂是太依賴iPhone,佔總收入七成,我卻認為問題不大。第一、暫時看不到其他品牌有能力動搖iPhone高檔市場位置,死對頭三星似認輸,轉攻中下檔次。依賴一件公認無敵產品,不算是危機;第二、蘋果管理層處事決斷,不惜取代自己產品,犧牲短期盈利。iPhone之前,iPod是蘋果主打,蘋果眼也不眨,親生仔也殺死,日後蘋果發現另一件產品可取代iPhone,相信管理層也不會手軟。這種狠,應該是喬布斯遺傳下來的蘋果DNA。最後,要計數,蘋果股價相對一年前,翻了一番,近歷史高位,很多人以為高處不勝寒,但事實是,蘋果估值便宜。仍然有很多人不相信在這麼龐大基數上,蘋果可持續以高速增長,但這幾年確實做到。蘋果市盈率約13倍,比其他科技股低一截,怎看也不算貴。各位,有空請為戰死的蘋果淡友禱告,這些人死於不肯面對事實。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八十年代,我初出道的時候,老闆的職銜一律是MD(Managing Director)。老闆下一層的高層職員,職銜通常含有Director字眼,例如Finance Director、Marketing Director等,那年代職銜有規有矩,跟隨英式的含蓄和簡潔。我記不清是從哪時開始,或有什麼大事發生,美式職銜入侵,先是VP、SVP、EVP湧現,然後「C乜O」襲港,MD變成CEO,Finance Director變成CFO,Marketing Director變成CMO;還不止,C和O之間陸續出現不同英文字母。 近年職銜混亂趨勢變本加厲,一些職銜明顯是由虛榮而起,例如Chief People Officer,一看便知道是人事部主管,HR Manager在今時今日職場或者是太「輕飄飄」。美國西岸科技公司以職銜標奇立異為榮,例如Chief Yahoo、Chief Ninja、Chief Happiness Officer等,在某些年輕創業人眼中,創意應觸及公司每一角落,不過,有創意的職銜能否激勵工作表現,成效依然成疑。有些人口口聲聲指職銜不重要,「有麝自然香」,但實際上職銜是否「夠照」,確實是重要。大部分人沒時間研究其他公司的人事架構,先看或只看職銜是普遍現象。我認識一個作風保守的華資集團,嚴禁非集團董事用上含有「董事」的職銜,高層職員只是經理,但年薪可能是幾百萬。這傳統在這集團內以及跟這集團緊密接觸的人都很清楚,然而幾百萬年薪處理不到職銜所產生的心理不平衡,這幾年這集團妥協,在繼續不用上董事字眼前提下,可多加幻想,因此出現了Chief HR Officer、Chief Corporate Development Officer等職銜。「C乜O」氾濫現象我很理解,源頭是打工族需要外間確認自己的才能。當老闆職銜是CEO的時候,下屬希望有朝能登上高峰,未達標之前擁有相近職銜,是身份確認。高層不要VP等職銜,選擇要「C乜O」,是希望接近CEO。一登上「C乜O」,立即擁有打入權力中心的感覺,與事實是否相符,不是最重要。在今日先敬職銜後敬人格的職場,人家怎看自己直接影響自己怎看自己。各位走入書店,隨時找到三數本「怎樣成為自己的CEO」、「Be the CEO of your job」等勵志書,CEO彷彿已成為所有人的人生目標。
「C乜O」氾濫,影響的不只是關於形象,輕則令人家對職銜產生懷疑,重則得不到人家的尊重。有些企管人認為下屬的職銜是小事,下屬既然希望得到一個較高的職銜,投其所好的成本有限,升職不用加薪,划算也。我認為職銜混亂製造兩個問題:一、製造犬儒心態。當職銜名不副實,公司內外首先出現虛偽感覺,繼而在營運中出現混亂情況。當同事和接近公司的外人感到管理層輕率作決定,特別是關於職銜這理應是重要的決定,犬儒心態很快擴張至職銜以外所有事情。二、幻覺成真。如果「C乜O」是實至名歸,問題不大,但如果企管人是諗縮數,讓下屬產生正在晉升的感覺,問題可以變得嚴重。新進「C乜O」覺得自己身居要職,有可能冒一些以前未必敢冒的風險。「C乜O」受晉升的感覺影響,覺得自己今時不同往日,以前不做的事情,現在覺得有必要做。「C乜O」覺得自己被CEO委以重任,有責任為CEO解煩解憂,須及時作出決斷的決定,這種忽然勇猛可能欠缺紮實根基,很多禍是由此闖出來。「C乜O」氾濫現象令企業環境變得危險,因為企管人低估風險,高估自己的能力。二十一世紀企業環境變得愈來愈複雜,出現的問題愈來愈棘手,真正需要的風氣,是戰戰兢兢,謹慎行事,但一群「C乜O」感到天降大任,在不適當時候挺身冒險。複雜企業環境更需要團隊合作,在舊世界,職銜較平坦,大家感覺較平等,有利孕育團隊精神。「C乜O」加入團隊,所有人立即停止交流,把目光射向一個人,等待被「C乜O」領導。「C乜O」氾濫的後果是職銜貶值,不要小看這種無形損害,幾個看似無傷大雅的英文字母,有可能對公司造成深遠影響。 蔡東豪Tony Tsoi |
| ||||||
美國NBC新聞主播威廉斯(Brian Williams)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任記者,稱乘坐的直升機被炮火攻擊,當時沒引起注意。最近他舊事重提,被同行軍人踢爆,威廉斯版本與真相不符。這件事傳出後,最初反應不算激烈,第一、威廉斯是為人信賴的當紅主播;第二、事實是他坐在後面一部直升機,沒受炮火攻擊,而前面一部直升機的確受到攻擊,以大話的程度來說,不算嚴重。以後發生的事情似曾相識,在世界各地不斷出現。 醜聞傳出後,社交媒體傾力報導,網民展開罵戰,大部分人認為威廉斯是大話精,不配做新聞主播,小部分人為他說話,但見勢色不對,速速縮手。威廉斯公開道歉,可是道歉拖泥帶水,製造更多疑問,網民進一步狂踩,新聞主播成為新聞焦點,威廉斯宣布暫時休假。不久,NBC宣布處分威廉斯,停職半年。事件由爆出至停職,不足兩星期。這件事引起我關心,我想問點解?作為新聞工作者,威廉斯已登事業最高峰,坐上主播椅,年薪一千萬美元,收視率全美之冠,是美國人最信任的人物之一。正在上位的人或會鋌而走險,但眾目睽睽下扭曲事實,而且這種假話遲早會被人揭穿,點解他要這樣做?求職者在履歷說謊,我理解出發動機是,求職者認為有助獲得這份工的機會,但威廉斯已經得到這份工。有人指,美國電視台主播不是普通人,電視台悉心把主播包裝為所有人信賴的神,主播說的就是事實,久而久之,主播以為自己真的是神,而神是活在另一套標準裡。美國新聞主播是資深新聞工作者,大部分記者出身,跑新聞起碼二十年,主播工作模式不是人肉讀稿員。威廉斯近年「行情」看漲,有收視數據作後盾,太過順風順水,資深新聞工作者或者也敵不過頭腦發熱,以為大話只要從自己把口說出來,公眾照收貨。
威廉斯的解釋是,他記錯。事情發展下去,不少人開始表示同情,指威廉斯犯的錯是人之常情。有專家引經據典,指作為一種工具,人的記憶毫不完美,充滿漏洞。記憶理應是關於事實,但實情是記憶隨着時間改變。例如是關於自己的故事,講第一次和第一百次,內容可能起變化,變得對自己愈來愈有利。有些內容消失,或加進新細節,我們記着我們「希望」記着的細節。心底裡,我們都想成為一個比現實更好的人,故事版本的自己是「正邁向美好目的地」的自己,關於自己的故事自然出現「優化」過程。這些故事大部分無傷大雅,聽者不會踢爆,或者心裡早已打折扣。記錯是真的記錯,抑或是當事人調整主觀願望,大部分是不重要,沒有人深究,直至故事影響面擴大,故事被定性為大話。關於記性,擲石頭前,各位須三思。幾年前,我看過《六十分鐘》一個關於目擊證人的故事,至今難忘。一個美國女大學生被強姦,幾日後警察捉到疑犯,受害者從相片和真人,認出兇手。在庭上,受害者以肯定語氣指證犯人,沒半點猶豫,就是他。疑犯堅持清白,但受害者的目擊證供太有力,疑犯被判終生監禁。十年後,DNA證據證實兇手另有其人,疑犯被釋放。最感人情節是,女受害人和疑犯後來成了朋友。人的腦太複雜,「親眼見到」原來不可靠。受害者經歷警局多次認人,然後經歷漫長司法程序,很多時所謂目擊證供隨着時間改變,由「應該是他」變為「肯定是他」。究竟受害人是講大話,講大咗,抑或記錯?專家答案是我們應信科學,多過記性。威廉斯事件勾起的另一個點解,是點解我們變得苛刻?假如記錯是所有人通病,即是他朝君體也相同,公眾為何不多一點寬容?衡量新聞主播尺度或比普通人高,但現今社會好像忘記了一件東西,叫原諒。威廉斯不是泛泛之輩,否則他爬不上高位,給他一個機會,他很大可能會做得比以前更好,對美國是好事。但在一個不寬恕人的環境,六個月停職等於是永恒。 蔡東豪 Tony Tsoi |
| ||||||
滙控(0005)旗下瑞士私人銀行涉嫌協助客戶逃稅醜聞,由財經風暴演變成政治風暴,適逢滙控成立150周年,喜事變成反思機會。金融海嘯後,銀行業形象一落千丈,一宗又一宗醜聞,每隔幾個月,便聽到某銀行宣布與監管機構達成和解,罰款動輒數十億美元。然而,滙控應該是不同的,其他銀行有事不代表滙控有事;至少,香港人是這樣想。滙控海嘯後不用政府打救,算是安然渡過,獲得四面掌聲,原來炸彈已埋藏,爆發是遲早問題。 現任行政總裁歐智華四面楚歌,不停公開道歉,出席英國國會被議員狂插。歐智華辯解:「我如何能夠知道集團25.7萬名員工,人人在做什麼?」還有不可原諒的這一句:「公眾對大企業的道德要求,高於軍隊、教會或公務員。」目睹一個失方寸的CEO,滙控僅餘的死硬支持者也搖頭嘆息。 滙控應對策略是強調錯失「共同責任」,不是某一個人的問題,敵不過公眾窮追交人,勉強交出兩個已離職的瑞士私人銀行負責人。事到如今,各界心碎兼心淡,想不到傳媒死咬不放,竟然是前滙控主席葛霖(Stephen Green)。瑞士私人銀行醜聞發生於2005年至2007年,這是葛霖的主席任期,他須負責任是理所當然,不過他被傳媒冷嘲熱諷,是因為他一向標榜自己是一個「道德銀行家」(ethical banker)。 今時今日,銀行家露出貪婪面目,公眾見怪不怪,開始有點麻木。老實說,面對貪婪者,擲石頭前,我們每個人都會停下來,想一想關於自己。葛霖犯的錯卻比貪婪嚴重,是虛偽。以這場滙控私銀風暴為例,瑞士銀行千方百計為富豪逃稅,這些事情在世界每個角落每日都在發生,唯一分別是滙控被揭發出來。為多賺錢鋌而走險,我們口說不能接受,心裡在想滙控真運滯。歐智華事發後發爛渣,愈補鑊愈大鑊,成為笑柄,我們口說這個行政總裁太不濟,心裡想換轉是自己,表現也好不到哪裡去。但看葛霖不同,因為他為自己定下一套不同的標準。 葛霖1982年加入滙控,2003年登上主席最高位置,任內發生金融海嘯,海嘯期間他表現大受好評,2010年在一片掌聲中離開滙控。退任前一年,葛霖出版一本書《Good Value》,被《金融時報》選為2009年最佳財經書之一。這本書副題是Reflections on Money, Morality and an Uncertain World,內容探討金錢和道德的關係,主旨是商界領袖不一定為企業利潤而迷失方向,領袖可兼顧業績和道德。葛霖是牧師,這本書充滿宗教意識,強調靈性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當時英國大主教對這本書的評語是:「There could never be a better moment for this book to be published。」的確是,金融海嘯後,商界領袖都需要道德指南針,葛霖這本書像當頭棒喝。 葛霖一矢中的,商界領袖在一個充滿不確定的環境自處,面對包括股東、監管機構、基金、傳媒等不同單位的要求,而且這些要求不停在變,同時間還須面對競爭對手及經營現實。以股東回報行先,商界領袖被批評賺到盡;盈利稍不如理想,即被財經界追殺。商界領袖無所適從,當一個人徬徨無助,能夠從一個成功過來人身上尋找到方向,這感覺令人安心。葛霖的道德銀行家形象,在醜聞中是污泥中的清泉。
問題是,葛霖為自己定下的標準,不只是關於個人操守,當他把道德帶入銀行領域,他和滙控的命運再也分不開。作為跨國銀行主席,葛霖能否確定不道德行為不會在他管治下出現?答案明顯是否定,私銀醜聞傳出來後,歐智華稱不排除再有醜聞浮現。傳媒咬實葛霖不放,不是滙控出現醜聞,而是我們喜歡踢爆虛偽,道德銀行家原來也有不道德的一面。 一間公司會否大到不能管?沒有企管人肯公開承認,但這可能是現實。當法規和企業文化鞭長莫及,高高在上的管理層能做的事情,其實是不多。歐智華發爛渣的面孔的確是不好看,但諷刺的是,我們會原諒他,因為他就是我們;相反,我們不會原諒葛霖,因為我們從來不敢把自己和道德扯上關係。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
世界好亂,伊斯蘭國殺人如麻、以巴衝突沒完沒了、伊波拉病毒重創西非。世界這麼亂,或者有人以為投資市場必受拖累,但實情並非如此。歐美股市過去一段時間屢創新高,投資者對政治似乎不感興趣,不認為影響他們的投資決定。訪問世界級投資者,有什麼事情令他們晚上睡得不好,答案是利率方向、聯儲局政策、企業盈利等,怎數也數不到政治。 投資者對政治冷漠,表面上與世界政局脫節,是否活在一個假象中?投資者從經驗中累積知識,以前試過損手,日後便學精,盡量不重複犯錯。投資者無視政治,主要原因是受過太多教訓,他們學識一點:人的政治分析能力不強。每次遇上政治大事件,自己所做的決定,事後看多數是錯,特別是關於一些所謂政治危機。 這一代人最深刻的政治危機應該是美國九一一事件,事後杜指急跌一成多,但很快便收復失地。事後看,九一一帶來的影響當然很多,例如引發至今未完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但對投資市場的打擊,一瞬即逝。近期政治危機是2008年金融海嘯,財經事件醞釀成為政治事件,全球政經秩序面對重大挑戰,投資者人心惶惶。眾人皆驚當然有人淡定,我記得股神畢菲特在最危亂時刻,在《紐約時報》撰文,題目是《買美國》,呼籲投資者不要害怕,可放膽入市,但我懷疑沒幾多人敢跟股神。事實再一次證明投資者太過驚青,滿地鮮血時,即使沒勇氣入市,也不應沽貨。投資者不理政治,是因為發現自己不懂預測政治。
除了見過鬼怕黑,投資者不輕易被政治危機嚇怕,另一原因是關於理性分析。政治危機性質或者真的是嚴重,但投資者發現,危機最後帶來的改變,多數是好。換句話說,政治危機製造混亂,但混亂帶來改變,人從改變中尋找出路,這條路不通的話,立即找折衷方法,改變的最後結果,是進步。短暫混亂帶來長期進步,投資者不認為政治危機是利淡消息,長遠而言,危機多數是利好消息。 七十年代中東石油危機曾經是最嚴重的地緣政治問題,美國依賴石油入口,油價急升,經濟陷入蕭條,當時感覺是末日來臨。中東作為主要石油出口國的位置這些年沒變,但近年中東局勢不穩,油價卻不升反跌。美國人在石油危機帶來的改變是,知道中東靠不住,長期依賴中東石油不是辦法,因此,過去二十年從不同途徑擺脫依賴中東石油。一方面,美國開拓其他石油來源,特別是從一些政局較穩定國家。另一方面,美國大力推動環保,節約消耗能源,政府支持發展另類能源項目,從供求兩邊夾擊。最成功的發展是,在頁岩氣技術取得突破,以天然氣打開全新世界能源格局。危機不是單一面製造沮喪,還會製造正面改變,投資者從過往政治危機中,掌握到這重點。 以上一千字開場白,是鋪排談佔中。反佔中力量不停強調佔中拖垮香港經濟這角度,有商人甚至表示佔中可能影響其投資香港的決定。但以經濟角度衡量佔中,理據好像站不住腳,這段期間樓價照升,港股表現不錯,旅客訪港數字上升,表面受影響最大的零售業,相繼表示佔中影響輕微。從各種跡象顯示,佔中即使產生負面影響,也是短暫,以及局限於少數行業。古今中外,政治危機對投資市場長遠影響是正面,因為它帶來改變,而這些改變帶來進步,社會是最後得益者。例如佔中讓全世界看到香港人的質素,特別是年輕人,他們進取、敢做、堅毅,令人眼前一亮。香港人原來懂得自發和自律,在危難中守望相助,展現人性光輝。經過佔中三子一年多教育,香港人親身感受到和平表達訴求是一種強大的道德力量,並以血肉之軀實踐,假以時日,這些轉變將轉化成為經濟力量。佔中拖垮香港?言重了,相反,投資者看到改變帶來的希望。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