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投資筆記 避免「後見之明」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619
(原載於東周刋19/10)
上回提到:投機無速成,功夫點滴積。進步靠筆記,檢討極得益。今期續談投資筆記。
如今網絡大盛,博客成羣,與投資相關者,不在少數。當中固然卧虎藏龍,例如有位擅長細讀財務報表,從註腳之中,找出公司「故事」的破綻。用功之勤,心思之密,儼如會計法醫(forensic accounting)。同事長期拜讀,每念此君,業餘之身,一人之力,亦有所成,實在自愧不如。自己的倉位,規模漸增,主力轉戰大股,細價股操作日稀。雖於己無益,仍樂見其成,為一眾散戶,規避投資陷阱。
可是,除少量異數,能如上述般外,95%的投資筆記,仍流於自吹自擂。或自稱神機妙算,如何準確捕捉時機;或自詡獨具慧眼,如何及早發掘好股……鮮有認低威,坦承操作失誤,詳細紀錄大敗戰役,甚至從頭開始,反思服膺的整套投資、投機哲學,有否缺失?
以散戶而言,勞碌一天之後,還花時間做投資筆記,實是難 能可貴。但報喜不報憂,自我安慰,反會阻礙進步。原是好習慣,卻因走錯方向,越做越衰,最為可惜。當然,股場兵敗,傷金又傷心,不欲暴露人前,人之常情。 不妨秘而不宣,無須置文網上,但好好記下敗績,日積月累,與每天夜行吹口哨相比,長進百倍。人從失敗中, 所學到的, 會比從成功學到的, 多上十倍百倍。
投資筆記的另一妙用,是避免「後見之明」。何謂後見之明?心理學家發現,當知道事情的結果,會扭曲自己對之前看法的記憶。簡單來說,就是馬後砲兵團,真相大白之後,例必補句:「一早話咗!」但一早係幾早,話咗D乜嘢,就無人知曉。
以偷襲珍珠港為例,焇煙過後,各界紛紛舉出事例,當時自 己呈報了這種那種蛛絲馬跡,如東京早已盛傳奇襲、破譯日方密報、發現日軍小型潛艇,不一而足。但事發之前,此等情報必是含糊不清,互相矛盾;事發之後,眾 人則會誇大原先預測的機率。如真敢下結論,是否應實牙實齒言明,以免枉送帶甲三千?
凡涉機率之博奕,均難逃後見之明,賽馬、球賽如是,投 資、投機更甚,此實乃人之天性。很多人培養看市、選股能力,卻不作明確結論,亦不下注。如此睇淡不造淡、睇好靠邊站,由於對錯都沒後果,會養成看中念念不 忘,看錯過目即忘,久而久之,會誤以為自己看法極準,埋下實戰中大敗的伏筆。
解決辦法,是不論有否真金白銀落場,凡遇上機會,都要清 楚寫下決策,加入原因。事後將結果與之比較,切實檢討,才有望提升功力。再以彼德·林治為例:遇上任何股票,均速記「故仔」,決定買與不買,另附原因。尤 其是舉棋不定時,無買也要清楚列明。到一年四祭,公布業績重遇時,與原先預期比較,再定加倉減持。
林治全盛時期,持股達千四隻,全賴詳細筆記,基金運於掌上,天下莫之能禦。寫好投資筆記,受用無窮。
止蝕不是廢招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633
(原載於明報財經網)
To剪or not to剪,that is the question。止蝕,定係唔止蝕好?
現時市況火熱,滿街股神,「長線『投資』,永遠持有,寧斷頭,不止蝕」之聲,衝上雲霄。不禁想起2007年金融海嘯,大風起於萍末時,最暢銷的財經書之一,是為《只賺不止蝕》,歌頌永恆持有,尤其是匯豐(0005)、宏利(0945)。結果事隔三年,匯豐蝕咗三成,宏利得番三折。唉…正如彼德.林奇的卓見:Stocks are mostly likely to be accepted as prudent at the moment they’re not (股票被認定為穩陣之日,常是恰恰相反之時),市場上絕大部分人的market-timing,永遠錯到離譜,牛三長線投資、牛一重倉熊証,周而復始,不斷被古惑的槍周期(the law of ever-changing cycles),折磨終生。莫非,又是開到茶靡之時?
海嘯後,散戶由獨尊巴老、罷黜炒家,變成百家爭鳴,後更 演變成互相文攻。一時間,你罵我「投機賭徒」,我罵你「死牛中毒」,兩派互毆,拳來腳往,刺激過《變形金剛》。連自己也無辜中棍,被譏笑炒嘢無發達。自不 介懷,文抄李天命先生:「我們到酒樓吃海鮮,魚蝦蟹有知的話,也不會喜歡我們的。下次再碰到不相干的人說你的壞話時,何妨視之為『人生旅途上的魚蝦 蟹』?」死心眼人,無窮無盡,理得幾個?
「思想上的衝突爭拗,每每起因於有關人等,連論題的意思也沒有弄清楚。」
正如李天命先生所教:釐清先於解答,意義先於真假。先搞清楚「止蝕」的定義,才去爭拗止蝕是否廢招,應較恰當。
「唓,止蝕,咪跌穿幾錢,就斬頭沽出囉。師奶都識啦。」看似有理,卻是以偏概全。以價格作為止蝕的觸發點,只是最廣為人用的「止蝕機制」(stop-loss mechanism),但非唯一的機制。事實上,時間、以及個股的基本因素(FA),也可以用作決定止蝕與否。以此推論,姑且假設,有人能證明,「價跌止蝕」是毫無用處(當非如此),但除非同時能夠證明,以時間及FA止蝕,也是多此一舉,不然「只賺不止蝕」派,便犯上了「不充分的謬誤」。
但是以基本因素止蝕,卻是「長揸不止蝕」派,奉如神明的巴菲特的招式之一。巴老08年投資於康菲石油(COP),後來油價急挫,自知摸頂,慘蝕數十億美元,也要沽貨逃生。事實上,不少服膺「長揸不止蝕」的朋友,07年迷信匯豐可以永恆持有,到後來一見勢色不對,還不是沽貨離場,轉去永遠長揸內銀、內保股? 止蝕是廢招?豈不等同啞巴同你講:「我係啞嘅!」一般,自相矛盾。
這些無謂的爭拗,在於兩派對於「止蝕」的定義,不盡相同。只要將「止蝕」,合適地定義為:「原先的假設(hypothesis),已被否定,所以要撤退」,止蝕定係唔止蝕好,再拗都多餘。至於價跌止蝕,還是以FA止蝕,視當初買入的假設而定。對於FA長揸的朋友,殺傷力最大的,是公司基本因素出現問題,卻仍以股值低殘,拒絕沽出或減注。一旦遇到宏利這種基本因素巨變的股票,便會落得慘敗而回。一隻股票,跌了七成,要升233%才能打和,萬一注碼不菲,要收回失地,就難過登天。
旺市輸身家,不離五大關鍵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631
(原載於東周刋26/10)
自己的收費股評,設有答問服務。七月時,留言者稀,一旦發問,不離「XX股大跌後,應否止蝕?」誰知三個月後,「天地翻覆慨而慷」,羣眾戰意激昂。留言數量,暴增數倍,如飄瑞雪,四方湧至。九成問題,都是「XX股前境如何?能否長揸?睇幾多?」正是:自己答到氣咳,同事打到手跛。隻隻似股皇,人人賭身家。
散戶低斬高追,在股海打滾多年,早已見慣。正如之前寫 過:「這是最好賺的一季」,難得個市有勢,一湧而上,人類本性,無謂道德審判。「也是刀鋒舔血的一季」,一馬平川,首重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做好,明知是泡 沫,明知是刀山,明知是鬥傻,仍能一無所懼,炒到爆煲為止,又不致失手時,一鋪清袋。
普通人,市旺終輸大錢,不離五大關鍵詞:高位、大注、周 期股、流嘢增長股以及溝招。先說流嘢增長股,二字記之曰:「概念」,例如新能源、新材料,市升時講到似層層,幾年後的前景,如何淒美動人、可歌可泣;但市 況一逆轉,就會發現持股概念無限、盈利有限。殺傷力更大的,是低位時的揀股標準,嚴格至極,小小暇疵,就敬謝不敏,嫌乜嫌物。到大市氣勢如虹,就仿如醉酒 佬,豬乸當刁嬋,狗屎垃圾股,也狼吞虎嚥。低位驅逐良股,高位囤積廢股,通往財務地獄的路,就是這種「忽然手鬆」揀股法所鋪成。
周期股,則是時勢做英雄。例如油價升,油股例跟。市一轉差,油價回調,油股遭殃。07年油價嚿幾水時,中石油(857)成為廿蚊,估計不少散戶,至今仍「長線投資」。周期股「花無百日紅」,「花開堪折直須折」,莫求天長,莫求地久!
高位、大注,一體兩面。散戶在低位,股票平賣時,縱不破 位追沽、清倉離場,也會限注出擊,賭得極細。捉正反彈,都只贏雞碎咁多。要恒指升足幾千點,連環怒破阻力,才毅然將注碼加大幾倍。牛勢仍在時,注碼放大回 報,獲利自豐。但一旦回調,由於注碼倍升,受創亦以倍計。之前雞仔注,啄啄吓贏的碎米,極速煙銷雲散。越高越瞓身?祝君好運!
最大鑊,是溝招。投資,越低越買;價格上升、遠超合理值,減持、沽出(FA入(貨),FA出(貨))。而炒股價動力,不怕高追,只怕無勢,無勢就沽(TA入,TA出)。單獨運用時,撤退機制明確,問題不大。最大忌:明明不熟股票基本因素,本擬短炒, 在股價上升後,忽然溝招, 反用低能故仔,將價升合理化,自我洗腦: 人多擠逼, 就係堅嘢! 最終誤中流嘢, 本來只輸5-10%,變成輸幾成落樓,平白多輸冤枉錢,委實捉蟲!查實無做功課,難辨好壞,更難言conviction。既非越低越買,不如以價為憑,嚴控損失, 最為安全。
高位細注。維持手緊。FA入,FA出。TA入,就TA出。配合期權運用,縱然炒到爆煲,風險驟減。
簡單實用投資心法(一):SMART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639
(原載於明報財經網 2/11)
很多朋友,都熱衷於投資、投機,並不是玩玩吓,反而認真又努力。可是多年艱辛,卻不得要領,甚至「愈勤愈見鬼」,究竟是何原因?除改進時機選擇(market timing),及選股技巧外,改良投資心法,亦是可行之法。嘗試透過一系列文章,希望能幫到這班「勞而少功」的讀者。
要成為成功的投資/投機者,要點之一,是要學懂訂下投資/投機目標。
從小到大讀書,定時定候,就會有測驗、考試。99.99%的人(包括自己),都是平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必定在入試場前的一兩個星期,甚至幾天,才匆匆忙忙溫習,縣樑刺股,狂開通宵,不在話下。說得誇張點,如果沒有學校或家庭的催逼,單靠自律,九成人可能連26個英文字,都未必學識。
到了投入社會,打工賺錢,尚有老板鞭策,不致太過求其。但到買股票、基金、保險、買樓,放任自由,大部分人便沒有甚麼詳細計劃,多是任性而為。最等而下之者,花錢無節制,入不敷支,借年息幾十釐的卡數,先駛未來錢「享受」人生,「風流」過後,淪為信用卡奴。
好一點的,尤其是看過《窮爸爸.富爸爸》系列,會受到啟發,明白追求「財務自由(financial freedom)」的重要,希望終有一日,被動收入(passive income,如股息、租金),會多於個人支出,不再依靠主動收入(active income,如薪水、花紅)。但問題是投資/投機,不似讀書,有明確目標(升班、入大學、讀醫科)、獎罰(例如:年回報率低於一成,罰留堂OT三個月)和期限,沒外力鞭策,大部份人,惰性使然,每月有幾多自由現金流,過去幾年的投資回報率幾高,多會一頭霧水。
解決問題之法,是訂立一個夠符合SMART原則的投資/投機目標。何謂SMART 原則?
*S = Specific(清晰明確)
*M = Measurable(可量化)
*A = As if now(好像就是現在)
*R = Realistic(不難不易)
*T = Time-bound(有時限)
用一簡單例子說明:「我想財務自由」,並不是一個SMART目標。目標先要清晰明確、可以量化,實行時,才能知道自己與目標的距離。假設每月需要$40,000被動收入才足夠(一年約五十萬)。假設財務自由之後,投資趨向保守,可能回報為5%,要達到財務自由,目標資產值便是一千萬元。(10,000,000 X 5% / 12 = $41,667)
接下來要定下時限。原因有二:首先,有時限,才有壓迫感,催促自己起步;其次,時限有助設定步速、手段。返回上述例子,假設本錢是$200,000,目標一千萬,如不設限期,只知要賺五十倍,而不知一年、一季要追求多少回報,當然不知從何入手。但當設定年限為二十年,目標便會變成「平均年回報21.6%」(200,000 X (1.216)^20 = 10,000,000),投資工具、手法是否適合,亦一目了然:長揸收息股,或力有不逮;炒幾張期指,則風險太高;以增長股配合少量短炒,較為合宜。
投機亦然。例如以一百萬本金操作,目標是一季賺15%,即是季賺十五萬、月賺五萬。換句話說,一個月內,只要有五個可為組合賺1%的點子,已然足夠。心裏有底,就會明白,不必用瘋狂打法,用三倍槓桿、十張期指,冒過高風險。
沒有清晰明確、可量化、有時限的目標,就無從得知自己是過份進取,還是太保守。善用SMART訂定目標,手段跟目標,控制步速,更得心應手。SMART還有其他好處,下期再續。
風險漸增 度定後備劇本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634
(原載於東周刊2/11)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兵法.計篇》
傳奇交易員的交易心法,多與《孫子兵法》暗合- Bruce Kovner:善炒者,必備多於一個作戰劇本,靜待其一,與現實相符。(One of the jobs of a good trader is to imagine alternative scenarios. I try to form many different mental pictures of what the world should be like and wait for one of them to be confirmed ) Richard Dennis:出嚟行,要算人之所未算,預備極端的戰局出現。征戰廿載,唯一學到,是被所謂不可能發生之事,殺個措手不及,時時發生。(You should expect the unexpected in this business; expect the extreme… If there is any lesson I have learned in the nearly twenty years that I’ve been in this business, it is that the unexpected and the impossible happen every now and then.)
執筆時(29/10),仍維持中線睇好,倉位無大變動。睇好還睇好,為安全計,度定一個後備劇本,萬一戰況與所料有所偏異,也不致方寸大亂、驚惶失措。左度右度,義無反顧,強勢做好,有三大罩門:
1. 國內利率:人行上月19日加息,是中央加大力度,收緊過剩流通性和壓抑通脹的訊號。市場現時的主流觀點,是今年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已見頂,年內不會再加息。但如CPI漲勢未止,加存款準備金威力有限,加息便成唯一選擇。事實上,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9.6%,如通脹居高不下,中央犧牲兩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冷卻經濟,來穩定物價,亦非天荒夜譚。此外,亞爺出招調控,時機、力度,鬼神莫測,07-08年的連環棍法,左劈右殺,多少炒家好漢,葬身神洲。年內若再加息,追魂棍影幢幢,芒刺在背,必大挫牛氣!
2. 量化寬鬆:美國量化寬鬆,似望梅止渴,多於回魂丹。日本印鈔救經濟,印足十年,仍全無起色。據辜朝明(Richard Koo)的 理論,地產泡沫過後,大眾週身債,舊債長還長有,節衣縮食都還到氣咳,低息只能治標。僥倖無買樓,都有機會失業;有工返,都會儲錢,有備無患,多於舉債醉 生夢死。社會整體需求不振,猛往銀行體系塞錢,有錢無人借,實是搔不著癢處。但撻着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未見其利,卻先受其害。眼見熱錢澎湃,新興市場 央行,為免重蹈07-08年泡沫形成的覆轍,先抽緊銀根,壓抑信貸,一於你有你寬鬆,我有我手緊,反令全球經濟增長的眾火車頭,減速慢行。
3. 基 本因素:股票估值天咁高,但基本因素或開始變壞:人仔升值、薪資猛漲、利息趨升、原材料狂飆,侵蝕盈利。內銀、資源股之得,是眾資源用家、債仔、百姓之 失。內銀、資源股接連強勢,或為大市「死亡之吻」。內需消費股,輕資產模式經營,理論上影響最小,但估值已高,加上近來業績所示,國內零售同店銷售,增長 非如想像中強勁,股價或有壓力。
上述觀點,只屬後備劇本,無用過慮。但單因量化寬鬆四字,就今夜不設防,實太牙煙。股海從來是虎穴龍潭,加上滿街散戶,同路者眾,更應謹慎。
盧志威: 順勢而行 直至趨勢反轉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641
(原載於明報財經網5/11)
升勢凌厲,何去何從?究竟應該點做?不僅是近日最多被問的問題,就連不少行內人都感到困惑,由於看好、淡各佔一半,這一浪賺錢的人其實不算多,甚至過早做淡或沽出認購期權,都要輸錢。
大型趨勢市時,搏大市反轉,最容易輸大錢。尤其當操盤者不肯認錯,越輸越唔信,不斷在虧損下加注,隨時輸身家。最近一浪升市,其實有很多人未能趕上,尤其是QE2公布前,主流看法是對實體經濟刺激不大,認為股市已提前反映,應該要調整。
自己基本認同QE出到N次,對實體經濟無甚幫助,泡沫過後,會是慢長的痛苦期。但套用古人安德烈科斯托蘭尼,男人與狗的理論,兩者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脫軌。股市自行運作,如果市場主旋律,是美元不斷沉淪,後果只得一個,就是資產泡沫狂潮,而在樓價已升穿08年高位甚多,股市又相對落後下,應是股市較為值搏。
既然買家看死美元,由於香港實行聯系匯率,以港幣計價的資產必然飆升,除非政府突然宣佈與美元脫勾,否則中勢應還是向上的機會較高。
對市場看法,其實可分短線、中線、長線,交叉操作,就算對幾年後的看法是極淡,都不用急於一時去行動。市場不理性的時間,可以長到你唔信,何必吃眼前虧?
捨得換馬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648
(原載於經濟日報投資理財周刋)
上周港股升勢加速,瘋狂牛市之中,贏錢易如拾芥,但帳面利潤虛無飄渺,在一個周期循環完結之後,依然可以保住利潤,才是真正高低之分野,不必因為眼前風光就沾沾自喜。
買 貨容易沽貨難,要揀一隻股票買,決策過程相對簡單,不外乎估值便宜,或者出現催化劑,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沽貨準則更難掌握,基本因素繳壞自然要沽,而有利 潤的話,最正路的答案是覺得股價貴所以要沽出,可是平貴的標準,往往因市況而異。市差人人嫌三嫌四,買股票仿如驗屍,幾倍市盈率也是貴,市旺人人贏唔切, 幾十倍市盈率都是超值。
自己買賣次數之頻繁,在行內應該少見,經常沽貨,要訣不外兩個字 : 捨得。在股市中人們惜貨如金,是因為擔心沽貨後難以補回,會蝕底,自己的心態則是目標為本,股票不外乎是賺取回報的工具,不應有感情可言,而重點關心的只是每次出擊的任務目標,合乎預期的話,沽完再升是不會後悔。
再用上次比亞迪put作例,當時市場氣氛極淡,正股看似有機會向40元進發,自己卻在47元以上平倉,就是因為已心滿意足賺夠數。在那次行動之中,刻意選擇槓桿比率甚高的工具,就是想藉著細微的波幅,也可以達到目標。假如求穩,用價內期權,可能會和比亞迪痴纏下去,到後來市況轉旺後大部分利潤化為烏有。
在 目前狂升的狀態中,道理還是一樣,手上持股升到心目中預設水平,就算眼見大市愈升愈勁,尚有餘勢,也至少會減持部分,不會嘗試賺到盡。要明白股票在上升途 中,買盤才會夠勁,有力承接大量的沽盤,當市況逆轉的話,不錯沽完價位上多數無蝕底,但根本不可能大批量出貨,蝕底的還不是自己。
可 能大家會問,筆者貨如輪轉,到最後市況一旦逆轉,還不是註定中招。其實不然,因為不同公司不能一視同仁,股價絕不是共同進退,攻擊力及防守性大有分別,等 如球場上有前鋒有後衛。近期自己便減持前鋒型股票,換入防守力較強的後衛,以減低組合的風險。就算同是前鋒,有些公司會有短期催化劑,相對上值博,所以換 馬不是心癮,而是因應形勢不斷微調。
投資筆記歸納犯錯模式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642
(原載於東周刋9/11)
之前提過,勤寫投資筆記,有助提升功力。「知啦,煩氣!但係點寫,先最有用?」
借用《我比別人更認真》的理論,自我評估的重點之一,是找出犯錯原因。寫投資筆記,重點不是自我評價:做得勁好?還是好差?而是從過去的行為,歸納出犯錯的模式(pattern,例如次次贏就贏粒糖,輸就死溝輸到爆廠),和背後技術、心理相關的原因。即是:「今次原來衰在XX上,下次我可以做XX,贏面就會高D。」
反觀大部份人,畢生平凡,多因認為犯錯之源,在人不在己,非己之力,所能扭轉。點解炒賣、投資成績慘不忍睹?「香港多老千!大戶太狡猾!」所有因素,都非自己能掌握。記得看過行家的訪問:「唉…我個fund,生不逢時,海嘯後恒指反彈後先開到。」嗰班海嘯中,怒濤孤舟的基金經理,面對恒指單月跌10,000點,S&P500一日郁10%的絕天滅地波幅,不是更「生不逢時」?炒嘢要講到時運八字,自求進步,無異緣木求魚。
投資筆記,應取法乎飛機的黑盒(安全記錄儀)。一部飛機,有兩個黑盒,一個記錄數據(data recorder),另一則記錄機艙通話(cockpit voice recorder)。同樣道理,投資筆記,也可分為兩部份:交易明細(trade log,如日期、買入賣出價)和情緒變化(自我心理對話)。
先交代交易明細那部份。借用商業顧問Rob Yeung新書The Extra One Percent: How Small Changes Make Exceptional People的工具「轉捩點分析法」(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CIT),焦點不在自我評價、自以為是的勝敗關鍵,而是逐日逐日拆解做過乜嘢(moment-by-moment actions took)?曾經諗過邊幾個策略和選擇(options/ strategies considered)? CIT大有來頭,源自二戰時,美國空軍急速擴張應戰,大量機師受訓時,炒機身亡。軍部希望機師入伍前,便能精確評估其能否應付訓練?原先做法,是教官解釋為何革退某人,但報告的理由,如「無天份」和「判斷力差」,實太虛無縹緲,應用無從。用了CIT後,不論高手庸手,一律要交代建功或中棍經過,有咁詳細,得咁詳細,審犯咁審。後來發覺,事出必有因,行動定成敗,皇牌殺手,跟黃口孺子,行為大有不同。循此思路,揀人、訓練水平提升,不在話下。
想從交易明細,歸納出犯錯的模式,可從以下五大範圍入手:注碼管理(如槓桿太大,輕微逆轉就要斬倉)、時機掌握、工具選擇(如選股心法、極端波動用期權不用期指)、交易策略(如炒股價動力momentum trading或價值投資)和執行能力(如用網上平台減低佣金支出、避免成日手快快落錯盤、戒用市價盤market order等)。只有記錄清晰詳細,心態正確,犯錯模式,必渐浮現。改之,進步可期。
正是:「盛衰豈無憑籍,蒼茫誰主浮沉?沒有生不逢時,只有技不如人!應求自握命運,筆記歸納錯因。」
贏谷輸縮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695
(原載於經濟日報15/11)
睇錯市,不應該亦不能夠覺得難受,沒有人可以百發百中,而負面情緒只會窒礙發揮,減慢行軍速度。勝負絕對是兵家常事,要不怕輸,才會贏。
上周五大市在無甚徵兆之下忽然大跌,自己在周四才大舉入貨,當然是被殺至措手不及。臨場對後市的判斷,是有點迷茫,香港公司強,中資股則弱,外圍是差,但港股
好友明顯仍在負隅頑抗,承接力不俗。決定了後市升跌機會五五之後,便要看手上持倉比例是否合適,由於剛剛才積極入市,結論自然是太多貨,下一步就立刻要鎖定清洗名單,付諸行動沽貨,增加現金至舒服的水平。
在過程中,不會抱怨自己之前的決定,根本無補於事,更不會眷戀股票的高位,只要當作未曾見過24,900,其實24,200也是一個不錯的水平去獲利回吐,周五組合價值下跌2%,但相比10月初仍高一成以上,依然值得感恩。因此在沽貨期間,完全不會有早知之前沽,又或者不捨得,不如等回升才沽等想法。
由 滿倉是貨,減持至手持兩成現金之後,萬一大市回升,自然會賺少一筆,不過投資永遠是先看風險,後看回報。周四所持的利好理據,已經証明是錯誤,在一個五五 波的環境,繼續全攻型,是盲目賭運的行為,有時候是好運逼人來,但自己一定不會博,不幸輸的話,輸錢之外,會輸埋自我形象,屆時負面情緒將會極之強勁,恢 復狀態更加難,原本一個輕微的錯誤,無端端放大N倍。
在 市況逆轉初期,一定有段時間是好淡角力,形勢欠明朗,給過度進取的朋友,一個調低持貨比重的機會。偏偏大部分人不是顧著理怨自己犯錯,朋友煽動,就是盲目 期盼大市重上高位,妄想在之前的最高位沽出,因而完全沒有反應,到大市進一步下挫之後,才恨錯難返。貪勝不知輸,愈賭愈大人之常情,其實贏谷輸縮是有其道 理,順風順水的日子,疊上去才可以成就大業。由賭博真理的贏谷輸縮,演變成輸錢皆因贏錢起的常見結局,關鍵是開始輸的時候,不捨得去縮。
所以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暫避風頭之後,當形勢有利,必然本利歸還。這樣自然不怕輸,做到贏谷輸縮,揮灑自如的境界。
投資以賺為本 非為長揸廢股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762
(原載於東周刋23/11)
投資,以賺為本-The game is about Profit! 切勿本末倒置。
發明CANSLIM投資法的奧尼爾(William O’ Neil),有一段說話,道出了部分散戶的思考盲點: 「我的投資哲學,是先假設,所有股票,皆為衰股。只有會升的股票,才是好股票」(My philosophy is that all stocks are bad. There are no good stocks unless they go up in price)。但香港部分散戶,好股的定義,恰恰相反,唔多識升,才是正嘢! 更奇怪的是,點穴股儲備豐厚,實戰久無戰功,身家無寸進的博客(Blogger),竟會自視為當今投資界許靖,月旦股海,清談不倦。只好嘆曰: 吹水容易,贏錢難; 長揸廢股,身家殘。
看似廢話,投資就是為了,以錢揾錢。但本末倒置之人,何其多也? 不重回報,只重手段,寧願攬「投資皇道」而潦倒,也不願因時制宜,求高回報,求鳳舞於雞羣上。你看多少人,對零售股、內需股嫌三嫌四,卻心甘情願死揸爛揸內銀、阿里巴巴(1688)、中國動向(3818)、瑞安(272)、國壽(2628)、匯豐(5)、宏利(945)和中移動(941),或跑輸指數,或身家縮水,被資產泡沫溫水煮蛙,仍自鳴得意。這看似滑稽可笑,卻是當今世風。
較為務實的態度,可參考自己之前,在報紙寫的一篇文章: 「自己的心態則是『目標為本』,股票不外乎是賺取回報的工具,不應有感情可言」。 據投資心理學大師Ari Kiev在Hedge Fund Masters一書指出,要成為宗師級交易員(Master Traders),有三大考量,必須時刻了然於胸,權衡琢磨:
1. 目標何在 (What’s your goal?)
2. 進程如何 (Where are you currently in regards to reaching your goal?)
3. 差乜嘢才能達到目標 (What’s missing between where you are and where you want to be?)
設定下來的目標,是為操作的核心: 目標宏大,極難達至,必須冒險進取,甚至步行險着,斜走子午谷; 目標保守,就算步步為營,謹慎行軍,「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亦無不可。出擊工具、注碼大小、現金水平、槓杆與否,全受既定目標所影響,而無放諸四海而皆準、人人合用的的規範。換句話說,手段服從目的,目標規範行動 (goal setting frames all of your actions)。
原有股票,如無再揸落下的理由,例如股價已遠高於合理價,到價沽出;買入的理由證明已錯,止蝕撤退;注碼太大,局勢未明,減注限險; 貌似忠良,走勢唔強,轉移陣地追數等,人之劣根性,總會輾轉返側,左諗右諗,惜貨如金,捨不得沽貨,生怕沽後再升,喊到失聲。當心魔浮現之際,緊記投資,應以賺為本,揸咗無分加、兼倒扣的股票,不進反退,只會阻礙達成目標。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