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微軟第四財季財報雲服務收入大增 高端PC成Win10救星

微軟今天發布了2016財年第四財季及全年財報。報告顯示,微軟第四財季營收為206.1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21.80億美元下滑7%;凈利 潤為31.22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凈虧損為31.95億美元。微軟第四財季調整後每股收益和營收均超出華爾街分析師預期,推動其盤後股價上漲近 3%。

微軟核心的雲產品Azure在四財季營業收入增長了102%,這使得微軟與行業領先者亞馬遜的差距在縮小。Azure向企業提供雲計算能力。微軟整 個智能雲板塊的營業收入增長了7%,達到67億美元,分析師們的預期為66.1億美元。微軟稱,外匯波動負面影響了大約3%的營收。

微軟CEO納德拉在接收采訪時表示,過去的一年是微軟自我轉型以及客戶合作過程中的重要一年,微軟雲服務獲得了客戶的大力支持。

這是微軟宣布收購LinkedIn以來的首份財報。今年6月,微軟和LinkedIn宣布已簽訂最終協議,微軟將以每股196美元全現金收購LinkedIn,交易價值達到262億美元,較後者上個交易日收盤價溢價近50%。

高端PC成Win10救星

在第四財季,微軟收入226億美元,凈利潤54.8億美元,各個部門有喜有憂,其中Windows部門迎來了一次迅猛的增長。

具體來看,Windows非專業版的OEM授權收入增長27%,而專業版OEM授權收入增長2%。具體收入數字微軟尚未公開,而對於各部分的增長, 微軟官方分別做出了解釋。27%的非專業版OEM增長來自於“更多的高端設備收入”,而2%的專業版OEM收入增長則是歸功於“穩定的商業PC市場”。微 軟提到,越來越多的高端商務本進入市場,這些筆記本大都預裝Win10專業版操作系統。

此外,Windows批量許可增長了3%,微軟同時提到,其96%的企業用戶正在試用最新的Win10操作系統。

Office 365提供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等服務。微軟Office 365產品要向基於訂閱的業務模式轉變,這使得未來Office 365的銷售增速有望加快。微軟收購LinkedIn時曾表示,此次並購可以提振微軟Office 365和Dynamics服務的增長。

上月,微軟稱,無法在2018年6月之前,實現10億臺設備使用Windows 10的目標。這與公司在智能手機生產上的不順利有關。微軟智能手機用戶使用Windows 10系統。微軟的電話業務在賠錢。四財季電話銷售暴跌71%。

第四季度業績:

在截至6月30日的這一財季,微軟的凈利潤為31.22億美元,每股收益為39美分,這一業績好於去年同期。2015財年第四財季,微軟的凈虧損為31.95億美元,每股虧損為40美分。不計入某些一次性項目(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微軟第四財季調整後凈利潤為

54.8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0.67億美元增長8%,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為同比增長23%;調整後每股收益為69美分,比去年同期的62美 分增長11%,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為同比增長27%,超出分析師平均預期。財經信息供應商FactSet調查顯示,分析師此前預計微軟第四財季每股收益 為58美分。

微軟第四財季營收為206.1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21.80億美元下滑7%。不計入某些一次性項目(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微軟第四財季 調整後營收為226.4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21.80億美元增長2%,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為同比增長5%,這一業績也超出分析師預期。 FactSet調查顯示,分析師此前預計微軟第四財季營收為221.6億美元。

微軟第四財季總營收成本為79.79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74.68億美元。其中,產品營收成本為37.76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 44.50億美元;服務及其他營收成本為42.03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30.18億美元。微軟第四財季毛利潤為126.35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 同期為1471.12億美元。

微軟第四財季研發支出為31.46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30.94億美元;銷售和營銷支出為39.98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379.61億美 元;總務和行政支出為13.01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12.72億美元;減值、整合和重組支出為11.10億美元,去年同期為84.38億美元。

微軟第四財季運營利潤為30.80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運營虧損為20.53億美元。不計入某些一次性項目(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微軟第四財季調整後運營利潤為62.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3.85億美元下滑3%,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為同比增長6%。

2016財年第四財季,微軟生產力和業務流程部門的營收為69.69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66.61億美元;運營利潤為30.00億美元,低於去 年同期的31.67億美元。微軟第四財季智能雲部門的營收為67.11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62.96億美元;運營利潤為21.90億美元,低於去年同 期的26.33億美元。微軟第四財季更多個人計算業務的營收為88.97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92.43億美元;運營利潤為9.64億美元,高於去年同 期的6.05億美元。微軟第四財季企業及其他業務的虧損為19.6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000萬美元;運營虧損為30.74億美元,去年同期的運營虧損 為84.58億美元。

在第四財季中,微軟通過回購股票和派發股息的方式向股東返還了64億美元現金。

全年業績:

在整個2016財年,微軟的營收為853.20億美元,低於2015財年的935.80億美元;不計入某些一次性項目(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 微軟2016財年營收為920億美元。微軟2016財年的運營利潤為201.82億美元,高於2015財年的181.61億美元;不計入某些一次性項目 (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微軟2016財年運營利潤為279億美元。

微軟2016財年凈利潤為167.98億美元,高於2015財年的121.93億美元;不計入某些一次性項目(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微軟 2016財年凈利潤為223億美元。微軟2016財年每股攤薄收益為2.10美元,高於2015財年的1.48美元;不計入某些一次性項目(不按照美國通 用會計準則),微軟2016財年每股攤薄收益為2.79美元。

業績展望:

微軟表示,將在隨後召開的財報電話會議中提供業績展望數據。

高管言論: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表示:“使用數字技術來進行轉型和推動新增長的組織正在越來越多地選擇微軟作為合作夥伴。隨著這些組織轉向與我們合作,我們看到微軟旗下雲服務和Windows 10正在獲得增長動能。”

股價反應:

當日,微軟股價在納斯達克常規交易中下跌0.87美元,報收於53.09美元,跌幅為1.61%。在隨後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7:05(北京時間20 日5:05)為止的盤後交易中,微軟股價上漲1.47美元,至54.56美元,漲幅為2.77%。過去52周,微軟的最高價為56.85美元,最低價為 39.72美元。

 

綜合來源:新浪科技、華爾街見聞、IT驅動之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45

海淘帶動嬰童高端消費 海外品牌加速布局中國市場搶百億商機

“真是沒想到國內市場對於高端嬰童車的需求那麽高。”好孩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1086.HK)(以下簡稱好孩子)主席宋鄭還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作為全球最大的兒童耐用品制造商好孩子日前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為期三天的第16屆CBME中國孕嬰童展、童裝展(以下簡稱2016 CBME中國)。

2014年,好孩子花費7071萬歐元、1.43億美元收購德國cybex和美國Evenflo公司。最初開始將這兩個品牌引入中國市場時,好孩子的布局較為謹慎。“畢竟像cybex這樣的品牌價格還是比較高的。”但這樣動輒三四千一輛,高端產品線甚至超過五位數的嬰童車在國內已經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後來我們做了調研才了解到,不少年輕的父母是在一些海外的網站上看到了這個牌子然後知道的。”

2015年,並購的這兩個海外品牌在與公司強大的生產能力對接後,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財報顯示,Cybex 品牌去年的收入同比增長56.9%達到12.13 億港元;而Evenflo 收入同比增長16.3%達到17.97 億港元。“事實上,Cybex的出貨量增長達到了三位數。”海淘讓初來中國市場乍到的國外品牌商省去了不少廣告、營銷費用,省去了教育消費者一環的品牌商如此可以將更多的資金用來鋪渠道以及增強技術研發等。宋鄭還預計,今年旗下的兩個進口品牌依舊可以保持甚至高於去年的增長率。

對未來市場持樂觀態度的不是好孩子一家。大多數前來參展的廠商們都對未來的市場抱有熱情。這不是沒有道理。國內的消費者對於嬰童用品的需求以及消費在不斷增長。《2015CBME中國孕嬰童消費市場調查報告》,城鎮家庭月均育兒支出占家庭月收入約11%,育兒平均月支出約1,012元。以此推算,若全國每年有100萬名新增二孩,將為城鎮的母嬰產品及服務市場帶來額外92.3億元的商機。另一方面,隨著家庭收入增加,育兒支出亦相對提升。另據展會主辦方透露,今年76%的孕嬰童企業預期增長。

但由於近年內地有不少母嬰產品的負面報導,父母對產品安全有較高的顧慮,部分家長有著“價格越高質量越好”的消費心態,願意花費更高的價格購買更優質、更安全的進口產品給子女。加上內地新晉父母以80-90後為主,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習慣追求品質生活,對進口嬰兒食品及母嬰日用品需求越來越高。根據香港貿發局《中國內地嬰童用品市場調查》,65%的受訪者父母由於擔心內地嬰童品牌/產品的品質,會傾向購買香港和外國品牌/產品。

這或許是為什麽諸多海外品牌進軍中國的一大原因。記者在昨日開幕的展覽上看到,包括貝親、幫寶適、強生嬰兒、惠氏、雅培、美素佳兒、巴拉巴拉、十月媽咪、巴布豆等3673個來自全球的知名品牌攜最新產品與理念集中亮相,其中有32%的品牌來自海外。

據宋鄭還透露,鑒於目前市場對於中高端嬰童用品的需求,未來好孩子在cybex、Evenflo這兩個品牌在國內的經營商上將會加大投入,“這對我們來說難度不大,畢竟自營品牌好孩子已經有多年的渠道拓展經驗和資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61

高知老人青睞醫養結合 險資加快布局高端養老社區

等待四個多月之後,黃本新拿到了泰康之家申園的鑰匙。此前,黃本新在一家外資的養老機構生活,今年3月合同到期之後她沒有續約而是選擇申園作為今後養老之處。

2016年7月18日,泰康人壽斥資43億興建的國際標準大型綜合醫養社區——泰康之家·申園在上海松江正式投入運營。黃本新和其他100多位老人們一起,成為申園首月入住的居民。

作為高端養老社區,泰康之家面向的是“三高”老人:高級知識分子、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以及高幹人群。當機構養老成為這一代中國老人養老的重要選項之時,像黃本新這樣的高凈值人群對養老機構有哪些期待,養老機構又該如何滿足這些需求?

高知人群偏愛醫養社區

相比於傳統觀念依賴的“養兒防老”,選擇高端養老社區的居民,更尊重子女的獨立生活性,偏向自理養老。記者實地調查時發現,這些老人經濟實力比較強,對養老護理、專業性有著更高的要求,而且非常看重養老社區醫療服務的水平和便利性。

泰康是保險行業首個投資養老實體的企業,泰康之家•申園是其在長三角區域布局的首家旗艦醫養社區,全部建成後可提供2200戶養老單元,容納約3000位居民入住。

隨著申園開業,泰康養老社區將在運營管理、服務流程、醫療配套、建築規範、人員培訓等方面形成統一標準的服務運營模式,逐步完成在全國八大城市的規模化、連鎖化運營。

85歲的同濟大學教授王素琴和老伴也是申園第一批居民,她選擇申園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看重申園配套建設的康複醫院。像其他大齡老人一樣,看病成為他們居家養老所面臨的最大困難。由於醫生不能上門就診,通常老人們小病在社區醫院就近治療,大病則要到三甲醫院排隊等號,耗時較長,拖累、捆綁家人或保姆。

“以前我們生病住院滿兩個星期,醫院就要求必須出院,我們就只好重新找醫院,找醫生看病和換醫院對我們來說非常艱難的事情”,王素琴說,現在申園里就配套一家醫院,將來可以用醫保卡老年卡,還有三甲醫院的綠色通道,這些可以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對於高齡老人來說,醫療護理是和吃飯一樣重要的事情,但現實中醫療供給卻是養老產業中的一大痛點。近年來,養老機構總床位缺口逐漸收窄,但結構性短缺沒有緩解。我國各類養老機構達4萬多家,但真正具備醫療服務能力的只有20%左右,可滿足老年人醫療護理及文娛需求的中高端養老機構床位供給嚴重不足。

泰康人壽副總裁兼泰康之家CEO劉挺軍介紹:“養老體系真正的成功是做好醫療服務的定位,改變傳統醫療人才的思維定式,泰康養老社區就是要將傳統的以疾病治療為核心轉變為以預防康複為核心,將醫療和養老有機結合起來。”

像北京的“燕園”一樣,申園將泰康養老社區創新的“醫養融合”、“文化養老”、“一家社區+一家醫院”等特色服務逐一在上海落地,並以美國CCRC持續照護體系為藍本,為入住的老年居民提供安全、健康、尊嚴的退休生活。申園養老社區規劃獨立生活、協助生活、專業護理、記憶障礙四個基本業態,在此基礎上,配建具備二級資質的老年康複醫院,並計劃在2016年底運營。

康複醫院以康複醫學和老年醫學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全科診所24小時響應,方便居民就近看醫。圍繞高齡長者的健康需求,由醫生、護理師、康複師、營養師等人組成“醫養融合工作小組”,提供從“預防—治療—康複—長期護理”閉環整合型醫養服務。

從“燕園”“申園”的客戶群來看,泰康所推出的這種“醫養融合”的養老模式在高知人群接受程度非常高。

在運營一年的泰康燕園養老社區,北大知名學者錢理群教授、中央電視臺前副臺長陳漢元先生等社會知名人士先後入住,引發社會廣泛關註。根據對泰康燕園社區的居民調研,其中院士、高知等人群、企業高管等人群占75%,高知高管人群占到社區居民的七成多。

對泰康申園養老社區簽約客戶的統計顯示,客群依然呈現為高知、高管人群占主流的特征,其中不乏有高級知識分子、外交大使、國家公務員、企業高管等,擁有大學(專科)學歷及以上的居民比例高達66.2%。

記者在申園開業現場與這些老人交流時發現,當錢不再是規劃養老生活的最大的制約因素時,他們願意在更年輕時進入設施完備的高檔養老社區生活。

還不到七十歲的王阿姨已經決定和老伴7月末就搬到申園來住,雖然申園的費用比其他養老社區要貴,但考察一圈之後,王阿姨還是選擇了申園。她對記者表示最看重兩點,一是有配套的醫院,二是居民的知識層次比較高,大家在一起生活會有共同語言,不會孤獨。

“我們遲早都是要進養老院的,早來還可以趁著身體好的時候多享受這里的生活,否則等生活不能自理了,再好的設施對我們也沒什麽用了”,王阿姨說。

王阿姨夫婦選的是申園社區一間60平米左右的房間,兩個人每個月的花費1.3萬左右,王阿姨的老伴說,“這就等於把我們兩個的退休金交給泰康來做養老費,還是可以承受的”。

機構養老提供的養老服務也獲得入住居民的認可。入住泰康燕園養老社區的居民、北大知名學者錢理群教授曾公開表示:“我將書房搬到養老社區,要在這里安心寫作。”錢教授入住燕園不到一年時間便又出版了新書《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談心》。

險資布局高端養老社區

截至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22億,預計到2020年,該數字將達到2.48億,占總人口17.2%。同時,失能老人數量持續增加,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總數已達4023萬。

龐大的老年群體一方面對中國社會提出了嚴峻挑戰,另一方面也孕育了新的商機。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王新奎在7月18日的申園開園儀式上表示,養老產業是今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醫療、養老、健康、文化已經被國家發改委列入2025服務業發展規劃的重點行業。

保險資金與養老產業具有天然的相關性,最近幾年隨著保險行業的飛速發展,保險資金也加快了布局養老產業的步伐。泰康人壽董事長兼CEO陳東升認為,險企投資醫養產業具有三大優勢:一是擁有長期的資金優勢;二是擁有龐大的客戶基礎;三是業務模式能夠實現產業協同發展。

醫療與養老的融合是資源整合的過程,重資產投入會帶來規模影響力。目前,泰康在全國醫養實體總投資已達203億元、占保險業總投資1/3,歷時9年,先後完成了北京、上海、廣州、三亞、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八城養老社區布局,地上總建築面積逾128萬平米,全部建成後可提供1.3萬個養老單元。

養老產業與醫療健康行業密不可分,在全國布局養老產業的同時,泰康近年來著力投資醫療產業,形成了“保險+醫養”新型醫療養老服務體系。

除了北京燕園、上海申園配套的康複醫院之外,泰康還控股南京市仙林鼓樓醫院,攜手南京大學、鼓樓醫院建設醫、教、研一體化醫學中心;聯手同濟醫院,建設泰康同濟武漢國際醫院;在北京小湯山打造集“創新研發、臨床應用、高端診療”為一體的生命健康城。

陳東升說,泰康的戰略是以大健康為核心,圍繞保險、資管和醫養三大核心業務推進,其中戰略協同的核心是醫養。在醫養領域,泰康做的是商業不動產的投資,不再僅僅是提供虛擬的與生老病死相關的金融方案,而是提供可以落地的一流醫養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51

加碼高端財富管理 平安財富寶年內交易規模料破千億

平安財富寶自2014年成立後一直表現低調,但中國平安總經理任匯川在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卻展現了平安旗下這一成員的另一面。據其介紹,財富寶截至目前註冊用戶已超400萬,其中交易用戶接近55萬,通過平臺實現的人均投資資產達35萬元左右。而任匯川還強調,平安年內已全面啟動“綜合金融+”和“互聯網+”的戰略部署;未來,財富寶將繼續押註高凈值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加速完善綜合金融與互聯網特性的財富管理平臺。

力推“互聯網+” 加碼高端財富管理

“任何一個新的技術都會經歷三個階段,即泡沫化階段、價值沈澱階段、常態化階段。互聯網在國內的發展已經處於第二、第三階段之間。對於金融行業來說,如同任何一個垂直業務一樣,它需要利用互聯網去提高效率、降成本和改善客戶體驗。”回顧財富寶的發展契機,財富寶總經理賈敏表示。

但在傳統機構觸網的嘗試中,客群定位一直是困擾發展的難題。具體而言,這種困擾主要聚焦在產品門檻的定價、客戶群體的細化和配套的服務模式上。

任匯川對此表示,財富寶始終鎖定在中高端客戶群體上,產品服務涵蓋產品信息展示、資產配置、投資咨詢等。數據顯示,從2014年10月至今,通過財富寶平臺累計投資金額超過500萬的客戶交易規模,占到財富寶交易規模的51%左右。據任匯川透露,通過財富寶平臺曾有過單筆產品4700萬的交易記錄。

前有精準定位的客群,其後必有與之配套的差異化發展。據賈敏介紹,財富寶摒棄了慣用的理財產品超市的模式,加入了更多服務的元素,走向了資產配置方向。具體而言,傳統的超市模式更多是以產品為導向,將產品擺放清楚供客戶選擇;而資產配置是以客戶個人需求為導向,圍繞客戶需求提供產品信息展示服務。

拓智能投顧路徑 增交易層風控新招

在戰略布局上,平安一貫以“三多”行事,多幾步、多團隊、多平臺。

成立不足兩年,財富寶目前已初具規模。而作為互聯網轉型的載體,財富寶並非僅僅在線上作戰,未來打算形成線上線下的協同效應。值得註意的是,財富寶在一年的時間里通過純線上獲得的高凈值客戶達1.8萬;而在傳統私人銀行或財富管理模式下,這種客戶規模可能需要耗時7至8年的時間。

為使OTO的轉化與服務更為流暢,平臺還推出BRA系統。財富寶執行總經理胡海波介紹,該系統可以為客戶打造整體畫像,深度了解客戶需求並根據需求“配置”不同服務。但智能投顧在提升用戶體驗,增加供給方產品提供類別的同時,風險控制的難度也在不斷提升。目前,財富寶已經對接動態人臉識別技術,其中包括基礎的公安系統驗證、人臉驗證。

“未來會對異常交易做監測,當平臺發現交易行為異常會第一時間附加主動監測行為,實施外部呼叫,確認是否是客戶本人操作,該監測方式與信用卡發現用戶存在超大額刷卡行為會致電用戶的情形類似,財富寶也增加了交易層面的預警和主動追溯,是完全銀行安全級別的風控舉措。”胡海波進一步解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50

上半年國產手機中高端價位暴漲111% 鄉鎮市場成主力

渠道下沈不再是一句口號,鄉鎮市場已經成為目前國產手機的主要購買地。

近日,根據全球調研機構GfK全國零售監測數據顯示,2016上半年中國手機市場零售規模達到2.3億部,同比上漲15.5%,其中智能手機2.2億部,同比上漲20%。

新千元(1000元-1500元)和中高端(2500元-4000元)成為智能機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1000元-1500元價位段零售量同比上漲47%,2500元-3000元價位段上漲111%,3000元-4000元價位段上漲70%。

“上半年中高端價位手機增長迅猛,主要是因為智能機替換和消費升級驅動市場結構升級,尤其是T4(四級)及以下低線市場(占據線下市場45%份額)貢獻最大。”GFK通訊事業部研究副總監金瑞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下半年是中國手機市場的傳統旺季,零售規模仍將持續上揚,達到2.4億部。

但在價位攀升外,活躍品牌數量卻大幅下降,GFK報告稱,上半年活躍品牌數量121個,同比下降近40%,手機市場洗牌進一步加速。

鄉鎮市場買買買

進入2016年以來,國產手機產商在市場渠道策略上發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互聯網電商(線上)渠道風暴之後,線下渠道的魅力也開始慢慢凸顯出來。尤其從年中開始,各大國產手機廠商線下市場的布局已經初現結果。

GfK數據顯示,上半年,四線城市(T4)及以下市場份額持續放大,月度同比增長率持續高於一二線城市市場,且市場消費升級特點更加突出,其中,1000元-1500元以及2500元-4000元價位段,季度同比增幅明顯高於高線市場。

GFK分析師認為,在手機產業鏈中,多角色資源的集中註入,成為低線城市市場增長的強心劑。運營商層面,運營商推動農村市場換機加速4G遷移、沃易購等。而廠商層面,華為千縣計劃、OPPO、vivo低線渠道持續擴張。

據記者了解,在大中華區2015年第四季度啟動的“千縣計劃”華為將進一步在中國市場推動零售渠道下沈,截至目前已完成近300個縣市,計劃2017年完成千縣計劃。

而OPPO、vivo、金立等廠商更是在鄉鎮市場進行了“全覆蓋”。

截至2015年,OPPO線下門店已經有20多萬家,同比約為魅族等廠商的10倍。除了門店數量眾多,OPPO的線下渠道主要還是采用“代理商——經銷商”的模式。OPPO在全國一共有36個以上的總代理,多數情況是“一省一代”。一些重點銷售的省份,比如廣州、深圳等,總代理則不止一家。

而目前vivo線下零售店數量已經達到25萬家,售後服務中心已達430余家,體驗中心超過1000家,並且實現了貫徹線上線下的“全渠道售後服務覆蓋”。金立逐步建設了從一線城市一直到鄉鎮村級市場的布局,超過7萬個合作網點、5萬余個專區、20萬節專櫃,同時還配備了4萬名的專業導購人員。

“低線市場戰略地位將日趨重要。”金瑞兆認為,除了運營商和手機廠商在低線市場布局外,還有渠道廠商以及代理商的駐紮讓這個市場更加熱鬧。“渠道商層面,迪信通與品勝股份合作入駐運營商營業廳,代理商層面,天聯網、51訂貨網等聚焦低線市場的B2B平臺,以及電商層面的京東新通路、阿里巴巴千縣萬村等都在瞄準這個市場。”

活躍品牌下降四成

GFK報告顯示,2016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TOP10品牌份額已超過85%,市場高集中度態勢下,活躍品牌(即有新品上市)數量大幅縮減,上半年活躍品牌數量121個,同比下降近40%,手機市場洗牌進一步加速。

面對未來中國手機市場的洗牌情況,近日也有不少手機“大佬”也放出豪言。

華為消費者BG總裁余承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絕大部分中國手機企業都將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淘汰。

“眼下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這已不僅是產品技術專利,而且是渠道資源的競爭。”金立董事長劉立榮在金立M6/M6 Plus發布會上則對記者表示,未來中國手機廠商只有6至8家能夠生存,若想在這激烈的市場里分得一杯羹,差異化是不變的策略。

“走品牌路線是行業必然的路線。如果不能在中國市場站穩品牌路線的腳跟,世界市場會更難。”劉立榮稱。

GFK認為,下半年消費升級+智能手機替換主導著中國手機市場進入“價值轉型”時代,行業洗牌在所難免。特別是單一主攻線上渠道的品牌則遭受挑戰。

也就是說,在線渠道經歷爆發式增長後,市場結構存在產品價格結構低、生命周期短、集中度高等特點,與消費升級趨勢存在一定差異。價值轉型將成為在線渠道再次增長面臨的巨大挑戰。

不少過去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品牌也開始意識到這點。360手機負責人周鴻祎對記者表示,目前360也在布局線下渠道,比如和省的代理商成立合資公司,在國代方面也尋求更多的合作。

“2000元以上的手機,線上更多是樣板作用,很難賣得動。”周鴻祎在N4S發布會上表示,360手機將啟動全渠道合作模式。“原來過度迷信線上,把價格打到最低,認為就無往不利了,現在再去模仿OPPO等(做線下)是不現實的。但是可以跟線下渠道的廠商做合作,線上線下一定是協同的。”周鴻祎說。

此外,對於下半年國產手機的機會,GFK認為,定制化的產品體驗仍將成為核心。“上半年聚焦於老人、健康、學生學習等精分市場(細分市場進一步精細化)的手機集中上市,加上之前主打美顏、旅遊等市場的品牌手機,精分市場仍有潛力可挖。”該機構分析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17

【專訪】雅高大中華區COO:收購FRHI後擬在華力拓高端市場、增加百家酒店

雅高酒店集團(AccorHotels Group)(下稱“雅高”)日前正式完成收購FRHI酒店集團(下稱“FRHI”)及其三個奢華及高端酒店品牌:費爾蒙,萊佛士和瑞士酒店。這三個品牌的加入將利好雅高長期的發展機遇和盈利能力。

雅高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莫力(Michel Molliet)7月28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透露,雅高在中國區已有185家酒店,加上此番收購的FRHI則共有195家,今後雅高和FRHI在中國區的兩個區域辦公室將合並,一起運營旗下品牌酒店。未來,雅高在中國市場計劃增加約100家酒店,而奢華酒店是細分的拓展重點。

“這次的收購,對於我們而言是一個里程碑,一次可以收購三個大品牌——費爾蒙,萊佛士和瑞士酒店,這一戰略性的收購為雅高提供了巨大的利益。它拓寬了雅高奢華品牌的種類,為公司在北美開拓了可觀的市場版圖,顯著增加了雅高的全球客戶群(北美的客戶忠誠計劃會員)。促進雅高成為一個更強大、更多元化的集團。通過收入增長,酒店盈利最大化,市場營銷、銷售和分銷渠道優化,運營專業知識和人才的融合,這項收購創造的價值將被實現。”莫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據了解,經股東在股東大會上通過,與FRHI的交易以現金8.4億美元(7.68億歐元)支付於卡爾塔投資局(QIA)及沙特阿拉伯王國控股公司(KHC),同時將發行雅高4670萬新股。此次交易中卡塔爾投資局和沙特阿拉伯王國控股公司將分別擁有10.4%和5.8%的股份。來自卡塔爾投資局的Ali Bouzarif和Aziz AluthmanFakhroo以及沙特阿拉伯王國控股公司的SarmadZok將加入雅高董事會。

“我們在董事會加入了上述兩大主要董事,這兩位是非常強有力的合作夥伴,對於雅高而言,他們從資金和實力上都非常強大,在今後的合作上可以帶動到雅高的發展。”莫力頗有自信地表示。

圖為:雅高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莫力(Michel Molliet)

收購之後,業界最為關心的就是未來的整合與發展。

對此,莫力透露,FRHI已經發展的很好的品牌,也有標誌性的酒店,雅高則有比較大的客戶群,在一些銷售平臺上會有一些忠誠客戶群體,雙方可以互補,在酒店發展、整體收益,渠道和營銷能發揮最大的作用,達到多元化效果。

此外,雅高非常看重數字化發展,也一直在做數字化轉型,這些技術和後臺支持都有利於今後整合FRHI以及強化分銷網絡。“目前我們的數字化已經推廣到市場上,比如我們的分銷網絡是數字化的,也在強化手機上的App功能等。”莫力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談及未來的發展,莫力表示,雅高是一個非常大的酒店集團,品牌全覆蓋了經濟型到奢華酒店。

“此次收購後,我們要在奢華酒店領域發力,公司內部以後會有一個專門的發展奢華酒店的團隊,現在我們有費爾蒙、萊佛士、索菲特、鉑爾曼、瑞士酒店等8個奢華及高端品牌。雅高在中國區,除了已開業的近200家酒店,另外已經簽約了約100家新酒店(包括從奢華到經濟型的酒店品牌),到明年年底前,我們會新開4家索菲特、4家鉑爾曼、1家費爾蒙和2家瑞士酒店。”莫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高端酒店在中國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優質的酒店物業也非常難獲得。行業整體的入住率有所下滑。

雅高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

除了此次的大手筆國際化收購,其也很懂得如何與國內業者合作,以求雙贏。數月前,雅高與華住結成同盟,雅高將繼續主導其在中國市場奢華及其他高端品牌的發展,包括索菲特、鉑爾曼、美憬閣索菲特和詩鉑;華住將在這些品牌業務中持有10%的股份,憑借其與國內主要房地產投資者的密切聯系,協助奢華及高端品牌的進一步擴展。同時,雅高將持有華住10%的股份,並獲得一個華住董事會席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32

深圳“有錢任性”:挖來73個高端醫學團隊後,三甲醫院還將翻倍

在新建市屬公立醫院取消編制、醫生年薪最高可達100萬元等動作之後,屢屢先試先行的深圳醫改還會有什麽動作? 深圳市衛計委主任羅樂宣7月30日走進當地一家媒體的直播間,勾勒了未來深圳的醫改藍圖。

他表示,到2020年,深圳全市三級醫院將從25家增加到60家,其中三甲醫院增加至20家,數量翻倍。此外,從全球引進的高水平醫療團隊及與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合作辦的醫院,也將幫助留住需要尖端醫療技術的患者。

與北上廣相比差距大

深圳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躋身於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列,經濟總量和創新成績令外界矚目。不過,醫療是深圳的隱痛。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在當天隨後舉辦的論壇上表示:“在地級市和計劃單列市中,深圳的醫療服務狀況已經算很不錯的了。但是很顯然,深圳不能以此為對標。與北上廣比較的話,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第一財經記者從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拿到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從萬人病床數看,深圳為27.53張,約為北京、廣州的1/2,上海的2/3。從三甲醫院數看,深圳僅有11家,是北京的1/8,上海和廣州的1/5。

深圳也匱乏尖端醫療人才。當地人就醫喜歡往北上廣或一水之隔的香港跑,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了。羅樂宣說:“我們統計了一下,發現2.8%的患者是到市外住院,其中大部分是腫瘤病人。”

多管齊下彌補欠賬

對於這座年輕的城市來說,醫療等公共服務短板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當地政府正在極力彌補歷史的欠賬。

“十三五”期間,深圳重點建設12家市級三級醫院。不過,多年來深圳對原特區內外的區別對待導致原特區外醫療資源欠缺,因而上述12家醫院中的10家將集中在原特區外。

羅樂宣給出了一組具體的數字:到“十三五”末,深圳新增床位2.5萬張以上,新增執業醫師1.2萬名,千人床位數4.3張,千人醫生數2.8人。

為了解決尖端醫療人才匱乏、高端醫療消費外流的問題,深圳市政府2014年將“三名工程”列入12項跨年度、跨“十二五”規劃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中,計劃6年內投入巨資,面向全球大手筆引進名醫(名科)、名院、名診所。

其中,在名醫(名科)這一塊,欲引進一批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高層次醫學團隊,加大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幹和臨床型人才的培養力度。

截至去年底,深圳22家醫療單位共引進“三名工程”高層次醫學團隊73個,其中國內團隊62個,國外團隊11個,以及院士團隊22個。

對於深圳這座財力雄厚的城市來說,上述做法可能是解決短板問題的捷徑。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說:“‘三名工程’應運而生,引進的73個高層次醫學團隊對深圳具有深遠的意義。深圳有錢,有錢就要有有錢的做法,要從傳統的做法中跳出來,要利用國內國外最好的團隊,在最短的時間把我們的醫療水平帶上去。”

他補充道:“‘三名工程’雖然看起來花了大價錢,但是實際上綜合成本是最低的,因為它是在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好的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28

研發防拐童鞋、平衡鞋的老牌兒回力 能成功逆襲中高端麽

有超過80年歷史的國民老字號回力,在2015年賣出了6000萬雙鞋,銷售額超過35億元。

事實上,上述銷售的貼著回力品牌的鞋子,並不都與品牌真正的擁有者上海回力鞋業有限公司有直接關系,而是由回力和它的十二個大的經銷商共同完成。“我們公司自營的實際銷售額在8億左右。” 上海回力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衛東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

這組數字,讓很多已經將回力這個品牌劃歸到爺爺輩消費群體的人十分詫異,是什麽在支撐回力品牌的生命力?期望實現老樹發新枝的回力,如何才能在國內外品牌的激烈競爭中提升自身的品牌競爭力?

品牌與銷量的矛盾

眾所周知的是,早在大約8年前,好萊塢明星腳蹬回力鞋的照片在網上流傳,隨即引發了一股懷舊熱潮。因為回力在歐洲的走紅,讓這個國產老品牌重新煥發了生機。人們發現這個也許是中國最“古老”的運動品牌,穿在大明星身上一點都不老土,反而有種別樣的時髦。

不過,隨著熱潮的退去,回力品牌的聲音又回到了之前悄無聲息的狀態。

“實際上並沒有,人們依舊在買回力鞋。”楊衛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單在淘寶上就有8000家左右個人開的回力專賣店。”此外,還有100多家天貓店旗艦店。

網上銷售對於回力來說越來越重要。互聯網的銷售目前在回力的整體銷售中占到不可忽視的份額,與線下平分秋色,各占50%,而公司甚至預計在今明兩年會調整到線上、線下6∶4的比例。

綜合其中原因,除了是老品牌的知名度可以為其贏得信賴背書外,價格親民也是回力的一大優勢。在網上隨便一搜,顯示的回力鞋價格基本不會超過100元一雙,主要價位集中在50元左右。

“懷舊的情感需求似乎是貼給老國貨最顯眼的標簽。老國貨有口皆碑的質量過硬是相對於新品牌的另一個優勢所在;且老國貨的售價普遍較低,對於價格敏感的消費者而言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 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華區總裁王昕認為。

回力方面做過一個統計,在過去5年里,市場上累計賣出了2億雙鞋,這個龐大的數字所反映出的不僅是 “回力”背後的商業價值和品牌生命力。更值得思考的是,擁有巨額銷售量的回力,何時才能獲得與其量相匹配的品牌地位及認知度?以及如何充分讓這個有國民信任背書的老品牌在新時代有新的生命力?

延續品牌生命力

2014年年底,回力宣布由80後的張恩祈出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這個年輕人此前曾在國際知名投資公司中身居要職。

新鮮血液的加入讓回力在最近一年多里加速了品牌的調整和升級。近期,張恩祈的團隊做了一系列的大動作:一方面從產品的設計、質量、營銷上做一個拓展和升級。比如,他們請來了曾經與阿迪、耐克合作的國際大牌設計師為回力做新款設計;而在供應商選擇上,也引入了為國際大牌做代工的工廠來負責生產加工。

“回力的低端鞋子之前都是采用硫化工藝,現在產品質量做了提升後會用到冷粘工藝,在材質上也會更多地采用真皮。”張恩祈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說。

同時,回力也瞄準了功能指向更明確的細分領域市場。比如幾乎絕跡的雨鞋就是目前的一個市場空白,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卻很需要這樣的功能性鞋子,回力為此研發了新型雨鞋的水逆系統;針對童鞋,則加入了衛星定位和報警系統的防拐設計;甚至還有內置平衡車功能的鞋子正在研發中,計劃於2018年左右推出。

在鞋子功能上加入大量科技元素的回力,想要打造細分領域的爆款。

在渠道推廣上,回力還在醞釀一個“同城一天到貨計劃”,在杭州、石家莊等地新建了物流倉庫,目的是加快消費者線上下單收貨的時間進程。“我們在線上有100多家天貓專營店遍布全國不同的省市城市,希望未來可以同城內早上下單,下午收貨。”張恩祈透露,回力還在做一個3公里區域內1小時送貨上門的項目。

楊衛東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回力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經銷商渠道整合。

目前回力在全國的實體店有2000多家,12個大經銷商以及若幹個中小經銷商,渠道比較混亂,回力公司能自行掌控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公司從今年開始,計劃用大約兩年時間,進行全國範圍內的渠道整合、強化管理,一方面理順經銷商渠道,另一方面加強回力自身對渠道的掌控力,屆時希望能改變目前渠道混亂、參差不齊的局面。”楊衛東說。

“延續老品牌的生命力可以從多方面著手,比如對產品線進行多元化、創新型開發,設計標準化的視覺形象,采用更大膽前衛的創新思路,利用環保簡潔的包裝設計等。”但王昕也指出,一些國內的老國貨品牌之所以越來越弱化,是因為企業陷入了產業價值鏈的最低端,難以翻身。“經過三十多年市場經濟的洗禮,消費者越來越成熟理性,僅靠情懷是無法持續讓消費者買單的。很多老牌企業大多產品單一,利潤又薄,產品附加值低。輕視設計,不重視包裝和宣傳讓很多老字號成為低檔、廉價的代名詞。”

提升產品附加值

回力也意識到了上述問題,低端產品毛利低、附加值低,即使擁有巨大的銷量,也不見得能真正為公司帶來利潤。

“未來回力會做一個衍生,從一個毛利率低、附加值低的低端品牌,衍生出更貼合消費者需求、緊跟時尚風潮、高附加值的中高端系列產品。”張恩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本報記者從回力方面了解到,該公司2016年新的產品價格體系是:未來其低端產品定價在99元以下;中端產品在200元左右;高端產品則要高於369元;少量產品定價將超過600元。

然而這一定價體系並不是按照中國消費者的年齡層來區分的,“如今的消費者你很難去判定什麽年齡買什麽衣服、鞋子,界限是模糊的。”張恩祈表示,回力按照收入來鑒定購買者的消費力,“比如我們會判斷家庭人均收入低於3000元的是購買我們低端產品的主力,而人均8000元的則是中端產品的目標人群,超過10000元的就是高端產品目標用戶群。”

對回力來說,品牌的升級並不是完全放棄低端產品。“回力很清楚那些價格較低的產品才是支撐回力漫長生命力的要素之一。我們只是希望在此基礎上,可以提升品牌附加值,往中端定位上靠。” 張恩祈表示,按照計劃,回力未來的產品架構是4(低)∶5(中)∶1(高), “在高端上,我們無法與那些國際大牌抗衡,所以主要精力會放在攻克中端市場。”

對於一家老牌國企來說,重塑品牌及產品提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品牌所在的公司本身有一個運轉良好的管理系統,有一群有創造力且執行能力強的管理者和員工團隊等。

在張恩祈看來,回力的中長期規劃有局限性也有自己的特色,“一口吃不了一個胖子,老公司有老公司的特質,慢慢來吧。”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華誼集團旗下的公司,回力未來的規劃得到了母公司的支持,將與華誼旗下的輪胎公司(雙錢、回力)以及電池公司(白象)形成產業聯動,這對於回力供應鏈的改造,或許是另一個有力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77

本土化妝品美素 突圍高端市場會成功嗎?

在拿下專業美容院、進入零售領域後,國產化妝品品牌美素(MAYSU)計劃提升品牌定位。

“我們重新定位美素,決定將這個牌子定位在高端。”伽藍集團高級公關總監陳涓玲日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渠道為王”的時代已經遠去,品牌效應和強大的市場營銷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必要手段。

據悉,伽藍集團旗下擁有美素、自然堂、植物智慧、醫婷等品牌。

如何讓消費者接受一個高價本土品牌?

伽藍集團在前期研發上做了諸多的鋪墊。2011年伽藍導入了3D皮膚細胞模型技術,為化妝品研發提供更加快速和高通量的篩選,並提供可替代動物實驗的科學驗證。2013年伽藍通過中外皮膚組織學專家鑒定,宣告其自主構建的細胞模型達到化妝品領域國際先進水平。同年6月,伽藍首次通過搭載神舟十號開展太空生物科學研究並成功返回地面的搭載物已在中科院微生物所經歷了後期觀察。

除了技術,因為定位高端,在材質外包裝上也有嚴格要求。“以美素的玫瑰面膜為例,外包裝的瓶子報廢率是50%。”陳涓玲說。

上市兩年,美素的高端品牌已進駐47家高端百貨,覆蓋31個城市,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上年同期增長291%。

長期以來本土高端品牌一直是個空缺。伽藍集團董事長鄭春影認為中國的消費升級將給予像美素這樣的品牌一些機會,未來5年美素將大力投資百貨商場渠道,每年開店60~100家。

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化妝品市場中高端市場長期被國外品牌及外資品牌占領,本土品牌難有一席之地。國貨的品質在消費者心中依然是個疑問,產品的同質化及科技、創意上的投入不足也使得高端市場的消費者更青睞對中國市場進行消費啟蒙的洋品牌。

“本土品牌沖擊高端市場的成功概率在未來十年內都不會很大。”上海家化原董事總經理、磐締資本創始合夥人王茁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主要是因為來自國際品牌的競爭太激烈。競爭對手的實力很強大,而且還在不斷進步。”

2015年是中國化妝品年度零售總額首次突破2000億,2014年中國化妝品零售總額為1825億,同比增長10%。盡管中國市場化妝品零售額總額增長放緩,但不少外資化妝品公司在中國的表現依然不錯。

比如愛茉莉太平洋、花王,由於中國市場的強勁拉動,業績提升明顯。愛茉莉太平洋集團以中國為主的海外市場2015財年收入上漲44.4%,較2014年的22.5%則有顯著的提升。其中,雪花秀、蘭芝、夢妝、悅詩風吟、伊蒂之屋是愛茉莉太平洋集團在中國市場的五個主打品牌,該集團表示,將針對這五個品牌,進一步繼續擴張計劃,與此同時還有計劃將IOPE、Ryo兩個新品牌引入中國市場。

資生堂化妝品部門(包括Uara悠萊、ZA姬芮、PURE&MILD泊美等)仍表現疲軟,全年銷售暴跌25%;奢侈品部門(包括Shiseido資生堂、NARS、Cléde Peau)。

Beauté[CPB]肌膚之鑰)收入則有31%的增幅;另外專業部門(包括TSUBAKI絲蓓綺等)的收入持平。對於中國市場的複雜表現,資生堂表示,除了本集團自身管理、經營方面的問題,中低端市場面臨激烈競爭。

雖然一些國際美妝巨頭放緩了增長速度,但目前高端化妝品市場依舊樂觀。市場調研機構Technavio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高端化妝品市場將以4%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19年,該市場價值將達1260億美元。

“國際品牌的綜合實力和魅力在市場和中國消費者那里,相對歷史高點已明顯下降。”但王茁依然不看好國內本土的高端化妝品品牌,本土品牌在高端的優勢和機遇在於演繹和彰顯中國文化,而劣勢在於品牌塑造者的文化藝術和審美素質不足,原創能力極度缺乏。

一些本土化妝品集團數年前曾計劃進軍高端化妝品市場。雖然進入了頂尖的購物商場,請來了優秀的設計師,但定價在千元左右的高端化妝品市場反應平平。

“我們的代工廠是巴斯夫,也是給雅詩蘭黛代工的廠家。”陳涓玲表示,雖然在技術、原料上已經改良,但在價格上,美素並不能享受國際大牌的待遇。“以美素的眼霜為例,我們的原料其實和雅詩蘭黛的一樣,價格卻只有他們的1/2甚至1/3。” 陳涓玲說道。

“目前的渠道生態和輿論環境,包括資本市場,暫時都不利於本土高端品牌的誕生和成長。”王茁向記者強調,本土品牌的機會點目前主要還在中低端品類,比如洗滌類和口腔護理類,另外護膚類機會相對大於頭發類和彩妝類產品。從另一個角度看,本土品牌的機會更多地存在於三、四線城市以及廣大的鎮級和農村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87

本土化妝品牌沖擊高端市場難在哪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今的消費者似乎也更舍得花錢在“面子”上。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若幹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這些新面孔往往都定位中高端。進入較早的外資品牌也開始裝修升級自己的專櫃門面,包括那些原本只做時裝的國際大牌公司也關註到了國內美容業的蓬勃發展,Burberry、YSL、George Armani等加速搶占各大城市高端商場的化妝品專櫃。

外資化妝品牌在中國高端市場的主打地位一直以來都沒有被打破,國產品牌更多在三、四線城市的主流市場稱王。但最近這樣的競爭格局似乎有了新的動向,不少國產品牌開始加速沖擊國內高端市場,那麽從技術研發、品牌營銷、成本控制等方面,國產品牌要擠進這一市場,與外資品牌的差距還有多大?

高端市場持續增長

高端美妝品牌的日子比大眾品牌好過些。咨詢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美容與個人護理行業的高端品牌增長勢頭驚人,以6%的增長率首次超過大眾品牌的增速,銷售額高達近1000億美元。

這一高端市場的增長主要由彩妝、香水和護膚品驅動。消費者越發追求正品及個性化產品,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很好地滿足這一消費趨勢的產品,都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而另一家市場調研機構Technavio的一份報告則顯示,全球高端化妝品市場將以4%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19年,該市場價值將達1260億美元。

在中國,伴隨著經濟獨立以及消費意識的增強,人們願意也有能力在“面子”上花更多的錢。

凱度消費者指數發布的《中國化妝品零售發展趨勢洞察報告》指出,中國化妝品市場的高速成長主要緣於消費者的消費升級。消費升級意味著消費者需要購買更高端的產品和購買更多的產品種類。中高端品牌是撬動護膚品消費升級的主要功臣,在面部、身體及手部護理等多個子品類中,消費者均趨向於購買更高價產品。

在高端護膚、化妝品領域,歐美公司曾一度占據整個市場。但近年來,隨著韓妝的盛行,諸如雪花秀、後這樣的品牌也銷售火爆。以雪花秀為例,2015年,該品牌成為韓國本土化妝品牌中年銷售額突破一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5.8億元)的唯一品牌。作為韓國愛茉莉集團旗下的高端護膚品牌,雪花秀主要針對具有消費能力的30歲以上愛美女性。其品牌定位於一線,與雅詩蘭黛集團、歐萊雅集團的高檔化妝品品牌相抗衡,主要走百貨商場專櫃和免稅渠道。

主要由海外品牌把控的高端美妝市場一直缺乏中國面孔。事實上,長期以來,本土美妝品牌在中高端市場基本缺位。無疑,那些定位高端的美妝品牌讓廠商可以得到更高的利潤。如今,隨著一些中國本土化妝品公司的崛起,不少企業也瞄準了這一市場。

高成本難題

3D皮膚細胞模型、太空實驗室、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戰略合作夥伴、衛星育種的野生小玫瑰種子……這些描述的不是之前在巴黎科技展上大放異彩的歐萊雅,而是國產化妝品公司美素(MAYSU)。上市兩年,進駐47家高端百貨,覆蓋31個城市,如今美素這個純國產的品牌聲稱要填補本土化妝品中高端市場的空缺。

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晚期的美素其實是一個相對“老”的品牌,十多年前其銷售渠道主要是化妝品專營店以及各大美容院。直到2009年,其所屬的母公司伽藍集團決定重塑該品牌的定位。

“我們重新定位美素,決定將這個牌子定位在高端。”伽藍集團高級公關總監陳涓玲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渠道為王的時代已經遠去,品牌效應和強大的市場營銷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必要手段。到2014年,美素重新上市,找來了知名導演王家衛為其拍攝廣告宣傳片。如今,人們可以在上海的新世界大丸百貨、南京的金鷹、杭州的銀泰等商場見到這個品牌的身影。

除了美素,一些本土化妝品集團早在數年前就看到了這樣的趨勢,並躍躍欲試,如上海家化旗下的雙妹。雙妹品牌最早誕生於1898年,是由上海家化的前身廣生行創始人馮福田創建的。1919年雙妹旗下產品粉嫩膏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世博會上摘得金獎,一時成為上海灘名媛們喜愛的化妝品牌。然而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該品牌逐漸淡出上海市場。2010年,上海家化重新推出雙妹,為將雙妹打造成時尚奢侈品牌,上海家化還牽手蔣介石曾孫蔣友柏的橙果設計公司,全程負責雙妹的全新LOGO、產品包裝及店鋪設計。當時一塊標價300元的雙妹香皂、一瓶價格千元左右的雙妹香水在市場上曾引起不少熱議。

這些動輒數百上千元零售價的高檔貨也意味著高昂成本。一旦品牌定位高端,就必須進駐高端商場或在繁華地段開店,而商場租金、人員工資均十分昂貴。單一品牌沒有背後集團公司的支撐,前期投入階段會非常艱難。雙妹與美素的上市是由於其背靠大集團,一些中小公司則無力打造和持續支撐這樣的高端品牌。

打價格差

但不少市場人士指出,由於國內化妝品中高端市場長期被國外品牌及外資品牌占領,本土品牌難有一席之地。國貨的品質在消費者心中依然是個疑問,產品的同質化及科技、創意上的投入不足也使得高端市場的消費者更青睞對中國高端市場進行消費啟蒙的洋品牌,甚至是一些功能性概念炒得十分熱的新進外資品牌。

比如愛茉莉太平洋、花王,由於中國市場的強勁拉動,業績提升明顯。愛茉莉太平洋集團以中國為主的海外市場2015財年收入上漲44.4%,較2014年的22.5%則有顯著的提升。該集團表示,還有計劃將IOPE、Ryo兩個新品牌引入中國中高端市場。

資生堂化妝品部門(包括Uara悠萊、ZA姬芮、PURE&MILD泊美等)仍表現疲軟,全年銷售暴跌25%;奢侈品部門(包括Shiseido資生堂、NARS、Cléde Peau Beauté[CPB]肌膚之鑰)收入則有31%的增幅;另外專業部門(包括TSUBAKI絲蓓綺等)的收入持平。對於中國市場的複雜表現,資生堂表示,除了本集團自身管理、經營方面的問題,中低端市場面臨激烈競爭。

雖然一些國際美妝巨頭放緩了增長速度,但國產品牌沖擊高端化妝品市場依舊要采取各種差異化策略才能加大成功希望。

曾擔任上海家化董事總經理的磐締資本創始合夥人王茁認為:“國際品牌的綜合實力和魅力,在市場和中國消費者心中的相對歷史高點已明顯下降”,但他依舊不太看好國內本土的高端品牌。

“本土品牌沖擊高端市場的成功概率在未來十年內都不會很大。”王茁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主要是因為來自國際品牌的競爭太激烈,競爭對手的實力和魅力十分強大,而且還在不斷進步。”

他認為,本土品牌在高端的優勢和機遇在於演繹和彰顯中國文化,而劣勢在於品牌塑造者的文化藝術和審美素質不足,原創能力極度缺乏。國內本土公司對高端品牌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不夠準確、不夠深入、不夠充分,急功近利的心態比較明顯,缺乏工匠精神。“目前的渠道生態和輿論環境,包括資本市場,暫時都不利於本土高端品牌的誕生和成長。” 王茁表示,本土品牌的機會點目前主要還在中低端品類,比如洗滌類和口腔護理類,另外護膚類的機會相對大於頭發類和彩妝類產品。

即使如此,一些國內公司依舊很樂觀。伽藍集團董事長鄭春影認為中國的消費升級將給予像美素這樣的品牌進軍高端市場創造機會。鄭春影宣稱,接下來五年美素將大力投資百貨商場渠道,每年開店60~100家。

務實的中國品牌商並不會在價格上與國際大牌進行正面競爭,雖然定位高端,但這些國內的品牌仍明白“性價比高”才能夠吸引到更多的消費者。

“我們的代工廠巴斯夫,也是給雅詩蘭黛代工的廠家。以美素的眼霜為例,我們的原料其實和雅詩蘭黛的一樣,價格卻只有他們的1/2甚至1/3。” 陳涓玲表示,雖然在技術、原料商已經改良,但在價格上,國內本土的高端化妝品品牌確實無法與國際大牌正面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