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對最著名的關係,究竟是什麼關係 「政府與市場就像茶碟與茶杯」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451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並不是誰多一點誰少一點的對立關係,而是分工不同的關係。政府要提供支撐市場發展秩序的制度框架,就像茶碟與茶杯,最重要的是互相匹配。

2012年9月起,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帶領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團隊和劉明康、肖耿帶隊的香港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試圖以一個城市——佛山——的變革故事為樣本,揭示政府與市場在中國現代化發展中的作用。這項調研歷時一年之久,於近日完成。

經由佛山故事,研究者們發現,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並不是多一點與少一點的關係,而是分工不同的關係,政府提供支撐市場發展秩序的制度框架。

南方週末記者就佛山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如何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衝突與平衡,是否具有可複製性等問題,採訪了這項研究的牽頭人之一、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學術研究副總裁肖耿。

不是誰多一點誰少一點的關係

南方週末: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課題,佛山研究為什麼會確定這樣一個主題?

肖耿:兩年前,我們就確定研究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最初的想法是研究中國的五年規劃,從「十二五」規劃可以看出,改革的願景已經十分明顯,就想研究五年規劃在中國怎麼運作和執行。但在全國範圍內研究難度非常大,而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又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

我們就設想,以一個城市為案例,從歷史節點、政策演變過程去解釋。佛山因此進入我們的視野,它較早地選擇了讓市場主體——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去創造GDP,而不是政府直接去創造GDP。

南方週末:在轉軌中的中國,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一個備受矚目的話題,但也備受爭議。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讓這一改革成為焦點所在。但這一對最為著名的關係,究竟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肖耿:通常的看法,認為政府與市場往往是對立的,簡單地認為減少計劃、減少政府就會有更多的市場。事實上不是政府減少計劃那麼簡單,最重要的是改變政府的工作職能,給市場提供基礎支撐。這就好比茶碟和茶杯的關係,茶碟的作用是要在下面托住並保護好茶杯。

政府通常容易在市場不健全的時候補位,甚至越位和錯位。但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匹配,政府該做的事情是建設市場需要的軟的和硬的基礎設施,包括產權界定、市場交易平台,及糾紛解決機制。

政府始終會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尋租,拿到自己口袋或為利益群體服務,或者是讓政府發揮對市場更大的支撐作用。後者在佛山體現得非常突出,佛山每一個鎮都有市場,從硬件到軟件,政府要培育這些市場,並讓別人來參與這些市場。我們發覺,政府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文化。

服務型政府是逼出來的

南方週末:佛山政府為什麼沒有選擇前者,像很多保守力量那樣阻撓市場因素的發育,反而大力扶持?

肖耿:佛山不是經濟特區,沒有特區政策;不是省會城市,不具中心城市地位;不是計劃單列城市,較少得到國家資源;不是全國「較大的市」,沒有地方立法權;不是沿海港口城市,沒有發展大工業所需的天然大港口;不像山西煤礦、大慶油田,沒有自然資源就沒法壟斷。而且勞動力是從外面來的,產品和客戶乃至技術來自全國和全世界。

佛山沒有可以在門口收租的資本。而且土地很早就被各區和鎮控制,政府手上沒東西,只能從市場借力。很多的佛山官員都明白,蓋辦公樓不是上級撥款,而是從市場中賺出來的錢。

南方週末:對市場友好,跟佛山一直在推進放權,向基層下放管理權限有關係嗎?

肖耿:每一個企業都有危機感,產品必須要不斷更新換代。政府官員腦子裡也在想怎麼把市場搞活搞好,他們也有危機感。

地方政府想要升級,提供更好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就要花錢。但因為佛山財政下沉,要花錢市要找區,區要找鎮。服務型政府就是逼出來的。

各地的競爭關係,強化了這種壓力。每一級政府權力都很有限,同其他區也是有競爭,既分工又合作。

再加上政府權力在基層,對地方的情況他們自己很瞭解,為市場服務的時候就比較切合實際。佛山的民營企業納稅大戶們大都由原來的鄉鎮企業演變而來,多坐落於各區的鎮街而不在佛山市區,與鎮街聯繫更緊密。越是下級政府,與企業打交道的機會越多,越容易理解企業的難處,也就越容易與本地成長起來的企業建立感情、形成合作共同體,而較少因為抽象的意識形態因素扼殺企業。

市場與政府的動態平衡

南方週末:佛山政府的職能和定位也在發生著變化,其中的規律是怎樣的?

肖耿:佛山的政府不是很大,但一直都在擴張。特別是到了最近幾年,有大量的平台公司要做基礎設施。這跟全國的情況是一致的,中央控制力和影響力都在增強。

市場不斷壯大的同時,政府的監管和宏觀調控、為市場的服務都會跟進。這也是政府在市場比較發達的地區都非常活躍的原因。

市場的每一次升級,也帶動了政府的升級。市場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複雜,就需要更好的軟件和基礎設施相支持。例如,佛山每一個鎮都有專業市場,政府就必須把聯通各個鎮的「佛山一環」建起來。

南方週末:在佛山,政府和市場也會有起衝突的時候。

肖耿:調研中,一些企業主也向我們反映了一些問題。例如稅收有週期性,地方政府宏觀調控緊的時候就要求企業必須要交稅。環保方面,政府執行不是很公平,很多中小企業不管,卻要找大企業的麻煩。

實際上,中央層面的政策及機制有時也會帶來問題。佛山目前的狀況並不是最理想的狀況,問題的解決要靠中央與地方各個方面的政策及機制改革。

南方週末:佛山有很多改革,比如大部制改革和農村集體土地流轉,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佛山的改革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肖耿:佛山地處廣東,中央整體上對廣東有先行先試的政策。有些給特區,還有一些,比如三舊改造、土地流轉、大部制改革,佛山在做了,廣東省比較支持,中央默許。佛山的故事,跟省、中央、香港很多系統因素都有關係。

佛山能否複製

南方週末:佛山的經驗可以複製嗎?

肖耿:地理位置和歷史的因素,佛山業績是不能複製的。

但增長動力是可以複製的。佛山重視發展民營企業,從出口轉向為國內消費生產。當市場達到一定規模,專業鎮也可以複製。而且這些市場要跟全球供應鏈聯繫在一起,佛山而是這樣做的。

南方週末:佛山政府行為對其他地方有哪些借鑑意義呢?

肖耿:佛山許多市場的誕生就是政府行為,最早的時候地方政府把稅費退給鎮街,用這個錢建市場,包括利用土地。

現在,政府花了很多精力建兩個開發區。

中德工業服務區即是為國內外中小企業服務的廣東省重大合作平台,也是一個為市場服務的軟硬件基礎建設項目。這裡要建大型的交通樞紐,但政府沒有這麼多錢。於是,就借鑑了香港模式,讓開發商建樓,但同時要求開發商負責把交通樞紐和綠化帶建好,之後移交給政府。

政府要做的是規劃和設計,具體實施則靠市場,不是政府自己做。有了硬件還不夠,服務區也在努力引進德國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軟件。

另一個開發區是廣東金融服務開發區,大型金融機構的後台服務都放在這裡。佛山的定位不是去爭金融中心,而是做金融後台。政府能夠結合自己的能力,看到有機會,再去跟市場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29

債券與股市的關係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nv88.html
-11月24日在倫敦某午餐會上發言(節錄)

1986年6月,我到人民銀行總行工作。第一份月工資54元(含雞蛋補貼5元,和交通補貼3元)。可是,辦公室扣掉了我10元國庫券的認購。那時候,每個幹部都要認購國庫券,年息10%,5年期。大家咕咕噥噥,但也只好接受。

那時候,西單和三里河到處是二道販子,倒買倒賣國庫券,也是五年期的。我記得很清楚,基本上都是半價,甚至3-4折。為什麼?原因有二:國庫券沒有合法的二級市場的轉讓。而且,通脹嚴重。在通脹嚴重的情況下,我覺得那時候黑市的國庫券價格相當合理。

未來5到10年的通脹如何,我不會預測。不過,現在十年期國庫券的收益率在4.7%左右,這是市場很樂觀的象徵。樂觀當然是好事。明天總是更美好。可是,一旦大家發現自己過於樂觀,債券價格會下跌,特別是長期債券價格!

債市跟股市是相通的:大家對債權市場的樂觀當然也會影響股市。也就是說,大家現在對股市通脹率和風險係數的預測都是相當樂觀的。我覺得那個時候的人也許比現在更聰明。

我想重複三句大白話:(1)股市的市盈率是長期市場利率的倒數(在國債利率基礎上要加一些百分點)。短期內,這句話不見得正確,但是,中長期,它是沒有問題的。

(2)通脹本身就是緊縮性的。怎麼講?在通脹的情況下,如果央行迎合通脹(accommodating),即,提高信貸總額的名義增長率,那麼,名義市場利率會相應地上升。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過去三十年來,咱們基本就是這個螺旋式上升。反過來,如果央行反擊通脹,保持信貸的名義增長率不變,那就是變相的緊縮。如果央行更進一步,降低信貸總額的增長率,那麼,短期內流動性就會緊得不得了,就像卡了脖子一樣,喘不過氣來。當然,這樣的話,通脹率就會很快下跌,甚至出現通縮,然後股市在大跌以後,迎來的是藍天白雲。

(3)股市中人(特別是分析師們)基本上都是"啦啦隊員"。一味唱好,並不覺得自己有失公允。本人當了啦啦隊員十多年,略有體會。我們容易把希望跟判斷混為一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02

黃金與經濟週期循環的關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555

債券、股票、商品(以黃金為代表)這幾個主要市場在不同經濟週期中如何輪動,如何互相影響,一直是一個謎團,本文試圖從近幾十年的數據中為大家整理出一些線索。

下面這張圖簡單的描述了債券、股票及商品在不同經濟週期內的表現。


我們可以看到,債券在通縮環境中表現最好,一般來說通縮情況下經濟也陷入低迷;股票在經濟自低點復甦時表現最好;商品在通脹達到高位時表現最好。

在經濟危機環境中,債券肯定是風險較小的資產,會受到追捧。隨著經濟復甦,防禦型(非週期性)股票得到大家的認可,一隻防禦型股票通常會支付一個理想的和連續性的股利。食品和公共事業類股票都是典型的防禦型股票,因為人們通常不會在經濟不景氣時削減食品和水電煤氣等方面的消費,這些都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另外諸如藥品、石油、煙草、電話通訊類股票也都是很好的防禦型股票。

然後市場情緒逐漸好轉,高股息的週期性股票得到市場青睞,諸如汽 車製造公司或房地產公司的股票,當整體經濟上升時,這些股票的價格也迅速上升。

然後隨著經濟的復甦,市場風險偏好情緒加強,成長型股票、一些新晉IPO的股票受到熱捧,整個股票市場開始走向瘋狂。

黃金處在「後股票時代」與「前商品時代」的交界處,換句話是黃金是所有商品的急先鋒,因為在對抗通脹方面黃金擁有「避險天堂」的美譽。黃金作為一種「恐慌指標」在經濟陷入混亂時成為最安全的資產價格隨之上漲,避險資金從債券流向黃金。

所以,黃金與債券走勢相反,隨後與美股走向趨同。但是也存在走勢完全背離的時期,比如在世界發生戰爭或動亂的時候。原油價格此時也會飛漲,隨後在和平時期趨於正常。

雖然理論上是這麼說,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讓我們來看幾張現實中的圖表:


上圖中紅線是標普500指數,藍線是10年期國債期貨價格。在圖示時期內,債券常常領先美股幾個月到達高點,然後開始下跌(見ABCDE五個時期)。我們可以看到當美股到達最高點時,債券幾乎已經跌至時期內的最低點。這證實了資金由債市流向美股的過程。E點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時期,後市走向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黄金对比股市
然後再來看一下股票和黃金的走勢對比。紅線是標普500,綠線是黃金期貨。首先在70年代,美股領先於黃金到達低點,然後在1987年的大跌也領先於黃金,1982年黃金與美股幾乎同時到達低點。總體來說在70~80年代美股與黃金的走勢是比較一致的。

黄金对比股市
接下來的情況如何呢?從下圖中我們看到90年代美股上漲的速度非常快,而黃金已經跟不上美股的速度,甚至出現了下跌,兩者走勢呈現負相關。在2001年美股到達最高點後開始走低,而金價在這段時期內兩次探底,並繼續與美股形成逆向關係,不過兩者依然存在一先一後的走勢關係。

到了2002年以後兩者的逆向關係被修復,同時開始上漲。到了2007年美股再次到達頂點後開始下跌,幾個月後黃金也到達了頂點。


再看一張近兩年的圖形,美股在2011年3月到達高點,繼續起著「領先指標」的角色,隨後在8月~9月黃金也到達了高點。同時,黃金在2012年中期走低、2012年末的走高,都晚於美股相應的時間點。

但隨著2012年的結束,黃金與美股的關係再次逆轉,美股攀升,黃金走低。

黄金对比债券
再來看看黃金與債券的關係。上圖中綠線是黃金價格,藍線是十年期國債期貨。我們可以觀察到此時,黃金價格走向領先於國債大約1年時間。

由此我們總結,在大部分時間週期內,債市引導美股,美股引導黃金,而黃金又引導債市,形成一個循環。黃金大部分時間內與美股走向相同,但是也存在無法預測的時間週期內會出現完全相反的走勢,即使在反向關係的時間週期內,美股走向依然領先於黃金。

黄金、股票、债券
看完過去回到現在,目前黃金正領先於債市走在下跌的過程中,領先時間差不多是1年左右,債市在2012年底也走入熊市,按我們之前的分析,債市的下跌預示著之後美股的下跌,但目前美股還在節節攀升。這可能是由於近幾年來央行的各種史無前例的行動打亂了市場正常的節奏,但是至於未來的走勢,永遠都是市場上最大的謎團,在眼下的時代除了央行的高層,誰都不能「預測」未來。

上述分析並未考慮到地緣政治的變化因素,同時也未研究清不同市場走勢逆轉的條件有哪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按此思路繼續深入探討這些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04

【方法論】廠商應該怎樣才可以和渠道建立鐵一樣的關係?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6/59561.html

360o剖析代理商,呈現廠商合作的隱形誤區

誤區一:對代理商需求理解的誤區

「賺錢才是硬道理」,這句話一點都不錯,不論是對廠家還是代理商而言,莫不如此。作為商業合作中的中間商,代理商更是賺錢至上。但除了賺錢這個「硬道理」之外,還有很多「軟道理」是廠家沒有關注或關注較少的,關注好了這些「軟道理」,也會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那麼,代理商心裡的「軟道理」都有哪些呢?

圓代理商的晉級夢。當代理商自己的產品和渠道還不夠強勢時,想提升自己的渠道控制力和競爭力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手裡有幾個叫得響的品牌,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美譽度,這時代理商急於借助廠家品牌提升自身的面子。廠家若能抓住這個機會,在代理權、市場支持等方面給足代理商面子,經銷商自會感激,其忠誠度可想而知。

學會做代理商的導師。在代理商由坐商向行商,由行商向服務商轉變的過程中,代理商感受最明顯的就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這時的代理商最需要提高的就是自身的管理水平,而最好的學習借鑑當然是自己的合作夥伴。如果廠家能夠多向代理商提供管理理念和模式,潛移默化的就把自己的東西輸送給經銷商,自會提升雙方合作的緊密程度,而代理商對廠家的忠誠度也在無形中提高。

給代理商想要的安全感。近些年來,最有危機意識的不是廠家,而是代理商,他們受上下游及終端客戶的擠壓,以及廠家代理權的非排他性,而使自己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同時也隱約感覺自己在廠家的代理地位得不到保障,因此總感覺自己日不保夕、危機四伏,紛紛在尋找自我保護的途徑和模式。處在這個狀態的代理商,不甘心只做「皮條客」,而是渴望能真正參與到廠家的區域銷售甚至是全國銷售當中,與廠家真正坐到一條「船」上。

可同甘,也要能共苦。殘酷的競爭處處都是陷阱,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代理商在經營過程中始終伴隨著致命的危機,資金鏈、渠道控制、同行競爭、人員流動等等。當危機來臨時,最有能力伸手拉代理商一把的就是廠家,因此,當危機來臨,代理商需要廠家這座靠山。

誤區二:對代理商管理的誤區

很多廠家在代理商管理中走入了誤區,輕則招致代理商的不滿與怨氣,嚴重的還會有可能會斷送廠商合作的前途。以下總結了廠家在代理商管理中常見的誤區,希望能給行業同仁提供些許借鑑。

「好處」收買不了的人心。很多廠家的管理者或者銷售人員,總喜歡利誘客戶,總以為以好處來拉近和客戶的關係,讓客戶佔到便宜和好處,真就能俘虜代理商的心嗎?我看未必。其一,一旦給了好處,就要處處給、時時給,一次不給,就可能換來代理商心中的些許不爽。

其二,你能給的好處,你的競爭對手也能給,而且可能給好處遠遠大於你,難道你能去和競爭對手去在這個問題上惡鬥?其三,好處佔多了,代理商的心思就不在經營上了,結果可能是好處沒少給,銷售不見增長。因此,不是不讓代理商佔到便宜,而是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恰當的項目、以恰當的方式給,一次好處就讓代理商記住你一輩子,這是水平!

搞定老闆就搞定一切嗎?很多廠家的老闆或者銷售人員在與代理商的合作中常常自詡:沒問題,我把老闆搞定了!把老闆搞定了真的就萬事大吉了嗎?別忘了,談事兒的是老闆,做事的可都是下面的人,老闆最多把大方向定了,不可能事無鉅細的都去親手過問,具體的操盤肯定是下面的團隊,俗話說「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眼裡只有代理商老闆,代理商手下的人隨便怠一下工、粗一點心,都會使你的執行大打折扣,很多市場投入就白白的打了水漂。

與代理商不能「感同身受」。很多廠家和業務人員為了自身戰略方向和業績提升,往往不考慮市場的現狀、不顧代理商的感受,把一些策略和銷量強壓給代理商,根本不考慮代理商的死活,打擊了代理商銷售的積極性和忠誠度,也極易逼代理商起義,最終終止合作。

給代理商畫的「餅」或許是給自己畫的「牢」。為了達成合作或業績,很多廠家和業務人員會輕易地許諾客戶,而大部分許諾是不可能兌現或者是不可能按時、按量的兌現,這勢必會導致代理商的不信任和記恨,不停給代理商畫餅的結果,可能是給自己埋下隱患、畫牢自困。

指南:與代理商鑄造「鐵」關係的著力點

知己更要知彼,找到廠商合作的核心問題,有針對性的制定策略,找到對應的幾個關鍵點,才會使廠商關係存在牢不可破的可能。

廠商關係,最核心的依然是利益。商業社會的終極目的是利潤的最大化,沒有利潤作為前提,談什麼都是空的。怎樣讓彼此在合作中賺到錢、利潤持續增長才是關鍵。不賺錢,只談感情,沒人陪你玩,這一點,廠家和銷售人員一定要清楚。

認同理念,才能合作長遠。在對彼此產品、渠道、推廣、經營模式、管理理念都不瞭解的情況下,廠商的合作不會長遠,甚至無法達成。而對彼此經營理念的認可,對彼此價值觀的認同,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廠商關係的質量。可以存小異,但必須有大同,因此,廠商合作的緊密程度和週期,取決於理念的認同。

讓代理商兼得「魚」與「漁」。賣產品不如賣品牌,賣品牌不如賣思想(管理、模式)。 你的產品所具備的功能競品也都具備,不會有太大差異;品牌誰都可能打造,也沒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一個廠家最成功的是能將自己的思想轉嫁給客戶,洗腦之後,讓客戶對你頂禮膜拜、把廠家輸出的管理思想變成自己的信仰,讓代理商變成你的業務員,還有什麼可擔心的?此時廠家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做一個布道者、解惑者,讓客戶的忠誠是發自肺腑的、不因一時的趨利而改變,這是建立牢不可破的廠商關係的前提。

溝通是關係穩定的潤滑劑。廠家要發展,當然會有新政策的出台,市場戰略的調整,但很多廠家在做調整時,往往不注意前期與內部員工和代理商之間的提前溝通和互動,總以一種「老子天下第一」、說的話就是金科玉律的姿態出現在代理商面前,這也是代理商最不能容忍的。不是不能變,不是不能調整,最起碼要給代理商一個理由、一個適應的過程,否則,單方面突然讓代理商打亂原有的市場佈局和節奏,來個大轉彎、大轉變,代理商不牴觸才怪!

因此,廠家一定要有一個宣傳機制,及時的將廠家的戰略、政策與內部員工、外部客戶進行有效地溝通,待給予客戶一個消化和接受的過程後,再作調整,才不會引起大的波動,平穩的實現廠家的思路戰略,保證廠家正常的運轉,方為良策。

做好代理商的「保姆」和「保鏢」。要想好好的把控客戶,提升忠誠度,廠家不但要提供好產品、豐厚的利潤,摒棄高高在上的心態,有時更要身體力行,做一個稱職的「保姆」和「保鏢」,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售前售中售後的貼心服務工作,解決客戶不便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客戶出現問題、遇到麻煩時,敢於挺身而出,為客戶撐腰,必要時,敢於給客戶擋子彈,才會贏得客戶的尊重、提振客戶的信心,這樣,客戶想背叛你都很難!

讓代理商「佔便宜」也要有水平。上面我們談到,不讓客戶佔便宜是不可能的,但「佔了便宜還賣乖」,就是廠家管理上的失策。廠家要做的就是把「佔便宜」這個事實當做客戶管理、提升客戶忠誠度的有效手段,其終極目的不是短期效果、甚至是適得其反的惡果,而是成為廠家俘獲人心的一把利器,在關鍵時刻,要讓客戶挺身而出,刀刀見血。

廠商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各家各言。但我認為都離不開一個核心,即雙贏!廠家要把代理商當孩子養,代理商要把廠家當夫妻處,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忠誠可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28

谷歌CEO拉里•佩奇:不斷創新公司與員工間的互動關係

http://www.iheima.com/thread-4245-1-1.html
谷歌繼2007、2008年之後再次問鼎《財富》2012美國最適宜工作的100家公司排行榜、成為唯一一家三奪冠軍寶座的公司之際,谷歌聯合創始人兼CEO拉里•佩奇接受了專訪,暢談了谷歌打造最佳工作環境的做法及其意義所在。他說:「公司要像家一樣,員工覺得自己是公司的一部分,公司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大家庭。如果能這樣對待員工,員工的生產效率就會得到提高。」

谷歌(Google)從它在車庫誕生的那一天其就幾乎一直被視為世界上最適合工作的公司—— 成功進入谷歌的人都會發現這一點。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只要能夠經受住公司殘酷的面試流程,就能享受到絕佳的福利待遇。如今,優厚的福利待遇沒有變,但是隨著發展,谷歌的招聘變得更加切合實際,開始對成績平平的學生敞開懷抱。從去年起,谷歌開始從一些不太知名的學校招聘,如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和位於布法圖的紐約州立大學(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另外,以前面試環節涉及高達12輪篩選,而現在平均已經減少到了四五輪。谷歌前CEO拉里•佩奇一年前重返公司CEO的位置。

他在接受《財富》獨家專訪時,介紹了谷歌努力營造的「家」一樣的環境,自豪之情溢於言表。他談到了谷歌的工作環境與他祖父那個時代相比出現的變化,還談到谷歌如何通過提供免費食品鼓勵人們少吃東西。當然,他並沒有排除今後對食物收費的可能性,但是這事短期內還不會發生。



這些年來,作為谷歌大家庭的一員,谷歌員工的角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隨著公司不斷發展壯大,作為谷歌大家庭一員的角色顯然也在發生著變化。但是,從我還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就讀時,我就始終認為,大學畢業生可以從事任何自己喜歡的工作。真正的好項目會激發一大批人的參與熱情。我們把這種想法帶到谷歌,它確實對我們大有幫助。只要你是在改變世界,那麼你就是在從事偉大的事業。每天清晨起床都會興奮不已。這才是最重要的。人們希望投身於有意義、影響深遠的工作,但事實上,這樣的工作非常有限。但是,我覺得谷歌仍然擁有這樣的工作。坦率地講,我們一直都有這樣的工作。

您如何總結谷歌的文化?

我爺爺是一位汽車修理工。他當年做了個防身的武器,上班的時候就帶在身上,,保護自己不受公司的欺壓。那是一根大鐵管,頭上有一個大鉛塊。以前工人需要採取這種方式來避免受到公司的欺壓,我在想,現在的公司變化真大啊。而作為公司領導,我要做的是確保公司每個員工都能獲得良好的機遇,讓他們覺得自己正在發揮重要作用,為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作為一個整體,我們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我的目標是讓谷歌成為業內的領袖,而不是跟在別人後面。

在您看來,從免費食品到按摩,所有這些優厚的福利待遇對您設計的員工體驗有多重要?

我認為員工體驗不是這些孤立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公司要像家一樣,員工覺得自己是公司的一部分,公司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大家庭。如果能這樣對待員工,員工的生產效率就會得到提高。我們不應該只關心工作時間的長短,而更應該關心工作的成果。我們應該發揮創意,不斷創新公司與員工之間的互動關係,找出最符合員工利益的事情。我們始終關心員工的健康,確保能幫助他們保持健康,成功戒煙。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醫療保健開支方面的增長幅度比其他公司都要高。但是我們的員工心情更舒暢,生產效率更高,而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無法想像谷歌會有許多吸煙的員工。您可以舉例具體說說您如何有意識地幫助員工保持健康嗎?

通常情況下,人們應該去大型健身中心健身——但是我們發現,很多人在大量使用社區附近的小型健身器材。【我們一直】確保為員工提供真正健康的食品。我們把餐後甜點放在牆壁周圍,放在房間角落。我們安排了醫生提供現場服務。我們想能做更多事情,使醫療保健變得更方便、更簡單、更快捷,這有助於人們保持健康。如果為了保持健康,需要在下班後先開車前往健身中心、停車,然後還要等待很長時間,就根本達不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免費食品在谷歌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福利嗎?
是不是只要谷歌存在,就會永遠提供免費食品?我不知道,但我覺得目前完全沒問題。我不太擔心開支問題。我唯一擔心的是造成過度浪費。免費食品讓公司更有家的感覺。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會促進某些更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次不會吃得太多。

早在和謝爾蓋成家之前很久就一直對兒童保健很感興趣,更不用說兒童了。成家是否改變了您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觀念?

沒有太多改變。一直以來,我們都擅長確保靈活地對待員工。公司尊重員工,員工就會投桃報李。這一點對於家庭來說也同樣適用。

來源:財富中文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06

環球能源資源(8192)垃圾交易的神祕關係

2014年5月8日,環球能源資源(8192,前藝立媒體科技、環球工程)向宣佈收購Vax Limited,作價1.98億,環球能源資源以46.5仙發行425,806,000股支付,兩名賣方,由邱彪控制Young Mountain Limited及柳慶沁控制的Target Garden Limited分別持有93.5%及6.5%股權,則可以分別取得398,128,610股及27,677,390股。

據公告稱,Vax Limited在2014年初成立,甚麼營業資料和營業額也沒有,只是持有一個碳排放交易平台,其描述如下,具有中國及台灣專利,但看來沒甚麼特別:



據公司所稱,至於這個平台完成後,則可提供碳排放交易平台,供註冊會員登記買賣碳排放交易產品,確保收入。即是可以說,這只是一個碳排放交易的軟件,其他人也可以設計一個稍為不同的交易平台軟件,然後申請獨特的專利,這又可以開一個不同的產品,為何可以賣這麼貴,估計一項垃圾收購?

根據公告,Vax Limited估值需達2.3億,但是資產值為1,510,348元,另外欠一間Asia Honest Finance Limited1,532,548 元的貸款,月息1.5%,自2014年4月8日借取,為期3個月,即是在2014年7月8日到期,應付利息68,965元,對照日期,原來是申請專利之後,然後是借取資金之後剛好1個月,這是否有一項巧合,是否公司沒錢還利息,但是這項產品深具概念,所以被用作炒作之用?

這家Asia Honest Finance Limited,根據Webb的資料,叫誠宇財務有限公司,又根據公司註冊處的資料,原來在信德中心西翼27樓2704室,原來這又是香港生命科學技術(8085,前新醫藥、中民安園)的辦公地址,這個物業原來又是另一間上市公司盛洋投資(174,前奇盛)在2012年9月購入,根據2013年公司年報,至今仍是這公司的物業,這當中是否有關連?









至於賣方邱彪,頭銜為台灣碳排放交易推廣協會理事長為台灣碳排放交易推廣協會理事長,看來也頗為活躍於台灣中國。但


圖為邱彪。

但是,據台灣的一些報導稱,邱彪在當地早有欺詐前科,在6年前,『以碳基金公司名義,大張旗鼓舉辦「二○○七國際碳交易市場十兆商機」論壇,還找來今天剛上任的副總統蕭萬長與會,欺騙民眾投資,邱彪最後掏空該公司資產,初估有上百人受害,吸金一億兩千多萬元。』,有人稱,「邱彪偽造公司大小章做假借據,要求會計以匯款方式還款,警方發現近幾個月來,該公司帳款都轉到邱彪名下,不排除為人頭公司,將進一步調查,訊後先將邱彪依偽造文書、詐欺等罪嫌函送。」

網上有些貼子稱:
四、台灣最早提倡碳權交易概念的NGO組織為"台灣碳排放交易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為邱彪,本人以專業受聘為其秘書長,任期約半年即辭職,辭職時間在一年半以前,即95年5月份。本人擔任該會秘書長期間,尚不知邱彪為常業詐欺犯,前科纍纍,因其台大加上留美的學歷背景,加上他確實聰明絕頂,本人雖熟悉碳權交易專業,對於國際金融的詐騙伎倆所知卻有限,結果不僅投入的資金血本無歸,名譽也不斷受到長期誣陷打擊

五、邱彪之流,這一兩年以碳基金為題材,四處吸金,已形成一個集團,集結的都是詐欺慣犯,慶幸的是調查局已開始對該集團的吸金作為展開調查,但願天網恢恢,能將這些害群之馬繩之於法。

六、碳權交易,是聯合國"京都議定書"創立的革命性機制,是人類為瞭解決全球暖化的集體智慧結晶,碳基金在很多國家都是正派的環保基金,但此一概念來到台灣,不幸卻成為詐騙集團的新題材,實在讓人痛心!

七、最後,給大家的提醒是,凡與台灣人有關的碳基金,不管是在境內或境外,最好遠離為妙,本人即為借鏡。


究竟這單交易中,有甚麼是真,有甚麼是假,但肯定的是只有一個所謂的非獨家的平台,賣價竟然達到這個水平,我真感到無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72

攜程團購事業部CEO:發力團購市場,與美團是競合關係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25
OTA巨頭攜程旅行網今年以來在酒店團購業務上動作頻頻,先是在2月將團購頻道升級到APP與官網的一級頻道,隨後又在4月份將團購業務上升到事業部級別,並賦予更多的授權與資源,團購業務正成為攜程下一個發力點。就攜程團購業務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規劃,攜程網團購事業部CEO宮向農表示攜程將發力奪取團購市場份額。


團購以酒店為主 強化入口功能


就攜程團購業務的整體情況,宮向農表示,攜程的酒店團購業務是剛剛開始發力的,之前只是作為一個業務模塊,真正發力是在2013年下半年。目前攜程的酒店團購業務還在大住宿體系中,所佔比例不是太高,但是增長很快,並透露2014年攜程團購的訂單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團購頻道的流量、轉換率都在大幅提升。

「目前攜程團購產品從總量和覆蓋量來看還是酒店客房為主,其它非酒店產品佔比應該是在10%左右,」宮向農介紹說,「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除了這一點,我們各個垂直業務線會有更多產品過來,我們也會有開放,類似於平台的形式,用更加開放的角度進行運營,我們不僅會把產品輸出出去,我們也會輸入一些進來。」除了旅遊產品,攜程未來還將進入本地生活,目前就是由酒店切入到餐飲娛樂,一步步延伸。

攜程已經意識到了團購市場對於消費者的影響力,以及非同小可的入口作用。而這個入口如果做得好,對攜程的其他業務線來說也能夠提供流量支持,同時團購還可以有助於攜程擴大產品的覆蓋面。


攜程旅行網住宿預訂業務營收與藝龍旅行網酒店業務對比

結合攜程自身服務優勢 贏得團購市場份額

與專業團購網站相比,攜程在團購領域擁有自己的優勢,宮向農表示,攜程本身是旅遊綜合平台,偏向於目的地,而團購則更注重本地化,但二者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而是存在很大的交集,這正是攜程希望進入的領域。宮向農介紹說,團購本地化、區域化、年輕化的用戶特徵以及「輕購買、重運營」的商業特徵與攜程比較契合。就酒店團購業務來講,以擁有著極強的運營體系、服務體系的攜程酒店業務為基礎,並將酒店業務方面優勢與團購業務打通,把服務延伸到購買以後的確認環節,結合購買加服務能力,從而形成攜程在團購業務上的優勢。


4月份主要網站在線酒店團購產品豐富度監測

根據勁旅網發佈的《4月份主要網站在線酒店團購產品豐富度監測》報告,4月份攜程酒店團購產品已經超越藝龍,成為OTA網站的第一,但與美團這類團購網站和去哪兒這類平台型網站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關於這一點,宮向農表示:「我們不是要跟美團進行一個數量上的競爭,我們不是用競爭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更多還是一種競合關係。」他講到,團購市場足夠大,2013年團購市場交易額在300億左右,未來還會有10倍甚至於15倍的增長,攜程只做自己最有優勢的部分。

團購行業野蠻增長 提升團購服務水平

團購市場經過幾年「野蠻」的增長,用戶對團購的印象還停留在方便、簡單、便宜的認識上,但產品與服務質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也是團購領域不容忽視的問題。宮向農認為,就產品服務方面,攜程有優勢去做,依託攜程已有的服務保障可以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目前攜程酒店團購產品已經按照酒店體系再走,比如到店無房,如果用戶有損失,攜程都將給予彌補,而現在團購的客訴率是很低很低的。與此同時,攜程還會接入其他一些商戶和團購產品時,會在服務上面做一個更高的提升,來保證用戶得到更好的體驗。

追求服務是攜程競爭的策略,攜程的進入會使得團購市場競爭加劇,團購本就是低利潤的市場,追求無利潤產品的競爭方式對於這個行業是不利的,攜程是一定要獲取自己的市場份額。

攜程團購發展將向移動端傾斜

攜程團購未來會向移動端傾斜,據瞭解,攜程近期將推出新版本APP來完善移動端的位置服務功能,增強本地化服務。儘管目前團購業務部分移動端的流量已經超過PC端,但從訂單量來看,移動端目前只是PC端的三分之一,未來攜程在整個技術的投入上還會偏向移動端,因為移動端「碎片、移動和即時性需求」這三個特點,與團購本地化的結合更為密切。

自去年底以來,在線酒店團購業務因美團的異軍突起,而被各在線旅遊網站重新重視起來,酒店團購正在成為在線酒店產品市場重要的營銷渠道,對於未來想要繼續保持在線酒店預訂市場優勢的攜程旅行網而言,這是不能忽視的重要業務單元。而攜程在酒店團購市場上的發力必將給這一市場帶來不小的競爭壓力,未來的格局如何演變值得關注。

來源:勁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64

和強國MM留學生建立良性互動的中港關係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8/mm.html
大概兩年前筆者開始看名博客RkwC君的『九十後投資記』,之後開始留意學生租盤甚至劏房市場,當然亦燃起走出去買事頭婆磚頭的白日夢。近日欣聞RkwC君把博文結集成書,名曰『買起英國樓』(見『我出書了!』)。這邊廂今天的香港有英文都未識講的蛇貓仔希望事頭婆打救,那邊廂有人身體力行買起英國樓,高下立見!
言猶在耳,2014年7月29日《東張西望》節目中講述共匪來港的強國學生籌措住屋問題。其中頂級MM小宋以普通話說:「…房東要求的是,房租必須是一次性交一年的…」時,剛好CCTVB 的字幕則打出「房租必須是一次性交一年的」。之後迅間在網絡瘋傳,令筆者義憤填胸,真的替美貌、智慧和人民幣皆有的強國MM留學生抱不平。
近日全港樓市價格和租金再次上升,盤源(特別是上車盤)賣一間少一間,連租約不交吉也有人搶購。但似乎港島和九龍區的租值已跌近三厘,似乎樓價有點高處不勝寒。但本著「利益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筆者,看好新界北鐵路沿線有來自強國的雙非父母和MM學生的客源支持的樓盤。這些強客均是「房租必須是一次…性交一年的」,外加上額外大概15%租金,令租值有四厘以上。
雖然香港的大學和每天傾倒在堆填區的垃圾一樣多,但筆者較看好港大、中大和科大。因為美貌、智慧和人民幣皆有的強國MM俾得起錢都讀外國有點名氣的本地學府。而三大中筆者亦最喜歡中大,其一是筆者是(俾父母)椿大校友、其二是中大多MM(港大多豬扒)、其三是當年為了溝新亞妹屈蛇中大令筆者對這一家學店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其四是新界東鐵路沿線尚有三球起錶的上車盤(其實又係賣一間少一間)、其五是似乎這些新界東鐵路沿線的上車盤強國MM留學生和陀地如花租值差價亦似乎較闊。

有得㨂,筆者一定希望做強國MM留學生的生意(好似小宋和同一集的深圳小蠻腰),有租收又有機會建立良性互動的中港關係。倘若MM冇錢交租,咁就…咁就…唔收一兩個月喇。不過根據筆者了解,強國MM留學生一般僅在每年六月至八月揾盤,其他時間只有陀地如花承租,不可不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79

釋老毛論十大關係——答任兄股票投資的10個「悖論」 釋老毛

來源: http://xueqiu.com/6146070786/31101947

釋老毛論十大關系——答任兄股票投資的10個“悖論”

1、 宏觀與微觀
主要看公司,宏觀經濟不是不看,而是沒人能看懂,但超宏觀結構,大環境、大趨勢、大氣候是能感受到的,這就是巴菲特所說的“卵巢彩票”。為什麽可口可樂在美國不在伊拉克?為什麽文革時再奮鬥也白搭,改革時稍微不懶的人都富裕了?

2、 遠景與近景
無論遠近,其實都看不清,不光投資者看不清,管理者也看不清,包括王石、馬化騰。投資基本靠蒙,蒙就要在大概率上下註,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

3、 集中與分散
在集中中分散,在分散中集中。兵無常形,水無常勢,抓住機遇,動態平衡。這句話能聽懂的都算高手了,聽不懂的就翻翻巴菲特幾十年的持股變動,再修煉十年吧!舉個簡單例子,毛太祖抗日時期發展了十幾塊根據地,是分散吧;而抗戰剛結束,就果斷放棄南方,弱化北方,抽調一半以上的精兵強將全部派往東北,乾坤一擲,是集中吧。

4、 業余與專業
投資跟專業、業余無關,有關的是天份、努力和一點運氣!專業有專業的短處,業余有業余的優勢,長期跑贏市場的,業余選手也是專業水平了。據說天朝奧林匹克選手都是國家掏錢專門訓練的,運動員就是從兒童就選拔的職業選手,美國奧林匹克選手都是業余愛好者,阿根廷的球員小時候都是在街頭踢破球膽子玩出來的,但為毛人家就那麽牛逼?

5、 成長與價值
根本不用區分,完全可以兼容於同一估值體系之下。我鐘意的是以價值股的價格買入成長股的公司。天天搞區分的人八成都是騙子,既不懂價值,也不懂成長,其實就是看K線和熱門題材去瞎炒,與成長和價值都沒有半毛錢關系!

6、 同向與逆向
逆向,逆向,永遠逆向!逆向可能犯錯誤,但同向肯定是錯的。如果一群醫生給你診斷意見,那麽多數人大概率是正確的;如果一群工程師給你技術方案,那麽多數人大概率是正確的;如果一群股民給你投資建議,那麽多數人必然是錯誤的[吐血]

7、 簡單與複雜
簡單,但不容易。就像打球,就那幾個簡單動作,但頂尖高手全世界也沒幾個。

8、 屁股與腦袋
一回事兒,想明白和坐得住,是一回事兒,不是兩回事兒!老任在這個提問中也露怯了[大笑]中國傳統哲學中知行合一的老問題,不知,就不能真行;知而不行,不是真知。故此,知即行,行即知,知行合一。

9、 風險與回報
也不矛盾。大多數人誤解了風險和回報的定義。大家都把股價波動當作風險,而真正的風險是本金的不可逆性虧損。大家都把股價上漲當作回報,而真正的回報是終局性的資產增值,所謂落袋為安,如果一個像巴菲特那樣永不空倉的長期投資者,沒有落袋的計算時點,他的真實回報就只能是股票內在價值的增長。所以,這個問題的悖論是大多數投資者正好搞反了,股價上漲是風險的積累而不是回報的增加,除非股票內在價值的增加超越外在股價的增長才足以消化風險。所以,價投者在與那些不懂裝懂的機構和散戶交流時,談到風險和收益,全是雞同鴨講,因為兩者根本上的定義就不同嘛!這個問題上以@東邪 為代表的大多數人都顯得很Shability[不贊]

10、 股票與債券
從抵禦通貨膨脹的角度看,長期持股比債券安全。這是有金融學家實證驗證過的。

搞清這十個問題,成功不遠矣。(沒感覺啊[可憐]

@江濤 @黃建平 @耐力投資 @巴菲林奇小厄姆 @青城山中鳥 @平淡平安 @堅信價值 @Pune的碎片哥 @唐朝 @中國資本市場 @管我財 @老刀101
--------------------------

@renjunjie :股票投資的10個“悖論”

1、 宏觀與微觀
甲:宏觀沒啥用
乙:哪天我們變成下一個北韓或伊拉克咋辦?

2、 遠景與近景
甲:看遠不看近,因為近的更不易看清楚。
乙:近的看不清,怎麽能看清遠的呢?

3、 集中與分散
甲:集中比分散更能降低風險
乙:分散風險指的不就是“分散”才能降低“風險”嗎?

4、 業余與專業
甲:我是一個業余投資人,因此我有望戰勝職業投資者。
乙:拔牙時,你去找一個業余醫生試試?

5、 成長與價值
甲:我買的價值股後來都勝了成長股
乙:兔子都輸給了烏龜?寓言看多了吧?

6、 同向與逆向
甲:我不去人多的地方
乙:你確信比大家都聰明?

7、 簡單與複雜
甲:投資很簡單
乙:那為啥大部分人都成績不佳?

8、 屁股與腦袋
甲:我用屁股賺了很多錢
乙:你的腦袋燒壞了?

9、 風險與回報
甲:低風險才能高回報
乙:腦袋真的壞了……

10、 股票與債券
甲:股票比債券安全
乙:餵、餵,是120嗎?

搞清這十個問題,成功不遠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99

探究新股最高漲幅與特定因素的關係 fangzider

來源: http://xueqiu.com/4565176986/32474717

新股通過配售方式,使得主力在收集到足夠多的籌碼前,也同小散一樣,幾乎沒有影響該只股票的能力。這使得我們能夠利用新股發行過程中某些數據,來推斷投資者或是投機者對於這個新股的預期,進而推斷出這些數據對最高漲幅的關系。

     整個研究,探討新股的發行地,發行總數,發行價格,中簽率,詢價累計報價倍數等等因素對新股最高漲幅的影響。並且在未來大量數據的支持下,來探究Y=aX1+bX2+cX3+···+θXn中,前面a、b、c···θ的數值,大致來估算新股最高漲幅。

     而研究這個的意義在於,我們可以事先預測這只新股的最高漲幅。在漲停板打開前,只要漲幅還未達到我們的預測值,我們就可以堅定的排隊;漲停板打開後,新股的波動會巨大,我們還是能根據我們的預測值來判斷是否選擇買入。

  研究註釋1:選取作為研究材料的次新股都是從14年6月18日開始。因為證監會的新政策使得從6月18日開始上市的新股都成了不敗神話。並且由於研究開始時,某些新股仍舊未達到最高點,所以選取30只已達到最高漲幅的次新股作為研究材料。

  研究註釋2:新股的發行地。考慮到上海主板,創業板,中小板的估值不同,可能會影響新股的估值,最終影響到其最高漲幅。

  研究註釋3:發行總數。會影響到新股的市值。某些投資者可能用的是市值估值法,這樣可能也會影響到最高漲幅。

 研究註釋4:發行價格。物極必反,價格回向市場中大多數股價的眾數附近靠攏,並且大眾對最高價股和最低價股有極強的思維定式,比如長春高新股價超越貴州茅臺後,沒多久就又跌回去,這其實反應了大眾的一種參照物心理。

 研究註釋5:中簽率。這個指標反應了獲得配售的概率大小。同時也是籌碼分散程度的指標。

 研究註釋6:詢價累計報價。這個指標反應了市場對此新股獲得配售的期望。

 研究註釋7:最高漲幅。選取在跌破10日線之前所創出的最高價。

發行地對新股最高漲幅的影響:




眾所周知,上海主板市盈率<中小板市盈率<創業板市盈率,而數據也顯示出,市場估值不同,會使不同發行地的新股的最高漲幅不同。但是同時也會發現,最高漲幅差也並沒有很大。

綜上論述,可得出一個結論,發行地不同,會導致最高漲幅不同,但發行地這個變量較其他變量而言,對於最高漲幅的影響較小。在未來根據數據建模過程中,其前面的系數a可以適當的設置小一些。

發行總數對新股最高漲幅的影響:




根據上述數據顯示,除了發行總數前15名在漲幅排名0~5名所占個數外,其余的都符合發行總數越大,漲幅排名越靠後這個規律。我猜測可能與A股炒作中,風格偏向小盤股這個原因有關。
綜上論述,發行數量越大,漲幅排名越靠後。

發行價格對新股最高漲幅的影響:





根據數據顯示,可以發現新股發行價越高,則新股最高漲幅越小。(大多數新股基本符合這個規律,個別的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較大,出現偏離)而對於這個因素,我也只能猜測可能依然與A股最近炒作中出現的消滅低價股這個因素有關。

綜上論述,新股發行價越高,則新股最高漲幅越小。

中簽率對新股最高漲幅的影響:





數據顯示出,中簽率越高,則新股最高漲幅越小。從第三個表中可以明顯的比較出,中簽率的對新股最高漲幅的影響較大。則在未來建模研究的時候,中簽率前面的系數也需要相應的變大。

綜上論述,中簽率越高,最高漲幅約小。

詢價累計報價倍數對新股最高漲幅的影響:




根據數據來看,詢價累計報價倍數越大,新股最高漲幅越大。從表三可以看出,詢價累計報價倍數同中簽率一樣,區分很明顯。而在今後的建模過程中,對於這個數據前面的系數也要加大其占的比重。

綜上論述,詢價累計報價倍數越大,新股最高漲幅越大。

研究結果:發行地的估值越高,發行總數越少,發行價格越低,中簽率越低,詢價累計報價倍數越高,這種新股的最高漲幅越大。並且,中簽率與詢價累計報價倍數對新股最高漲幅的影響較大。


但由於從6月份到目前,可以研究的新股不多,所以數據不多,目前還無法通過大量的數據來探究每個影響因素前面的系數。但是通過這個簡單的研究,可以大致看出每個影響因素對於最高漲幅影響所占的比重,雖然數據不多,但這個也許可以作為日後用大數據研究前的一個小趨勢的發現。
小生雖然專業是金融,但現在只是大二生,見識可能有些膚淺。研究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文章中或是邏輯上可能不乏有很明顯的錯誤,有些變量因素可能還沒有考慮到,希望各位大V們(@小小辛巴 @小權 @朱勝國 @釋老毛@唐朝 @水晶蒼蠅拍 @歲寒知松柏 @張亮midas )能夠提出批評,給予我一些建議。謝謝[跪了][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