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Google、高盛領袖 掀商界「落腮鬍運動」

2014-12-22  TCW

 

當經濟環境趨向創業家精神、自由冒險作風,留著大把落腮鬍的商界領袖會突然多了起來。不信?問問歷史學家米姆(Stephen Mihm)就知道。

日前,米姆投書《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從歷史觀點解析,近年來,商界菁英正帶頭掀起一場百年來頭一遭的「落腮鬍運動」。為首者包括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高盛(Goldman Sachs)執行長布蘭費恩(Lloyd Blankfein)等人。

米姆說,資本家害怕落腮鬍,因為這些男人自認不墨守成規,更非企業奴隸,他們是頑強的實業家,憑藉雙手打造帝國。落腮鬍彰顯他們特立獨行的個人品牌,也成為這個「到處是長著女人臉的男人」(指花美男)世界裡,凸顯中產階級男性氣概的象徵。

在米姆筆下,落腮鬍潮流正讓職場變得更隨意,不過《獨立報》(Independent)時尚編輯佛立(Alexander Fury)說,當今追趕流行的二、三十歲年輕人,其實挑戰正統、表現叛逆的意味較輕,「留鬍子更像是回歸浪漫。」

年輕人跟風,刮鬍刀滯銷

他認為,年輕人耍帥、裝酷,蓄鬍依然是重要手段:「他們不一定想反抗社會不公正,但絕對要玩得盡興。最重要的是,還能和其他人分享。」像是攝影師提歐特(Pierce Thiot)上社群網站Tumblr搞笑,在落腮鬍中插著鉛筆、糖果棒、小紙傘等裝飾品,引來各地同好也在濃鬍中栽上鮮花、綠葉,有如時尚競賽。

當蓄鬍成為一種趕時髦的風潮,受惠對象之一就是整形業者。執業醫生艾斯坦(Jeffrey Epstein)表示,過去,他一年平均只做幾場植鬚手術,近兩年卻是每週三回。儘管只是修整或填補缺角,收費從三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九萬元)起跳,求鬚客戶也沒在怕。

反之,受害目標則是刮鬍刀業者。法國《費加洛報》(Figaro)說,當地有一種新興族群「三天鬍」正崛起,指的是那些刻意三天不修臉的男性。結果,越來越多法國人整修門面的頻率降低,影響刮鬍刀業者生意。以寶僑家品(P&G)為例,去年刮鬍刀相關產品銷量跌約一成。

不過,刮鬍刀市場龍頭吉利(Gillette)卻因轉攻「精品」路線,主打最貴產品線,去年銷量反而成長四%。它還專為大鬍子客戶打造一款名為造型師的刮鬍刀,搶下市場頭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95

華爾街最佳運動員是如何煉成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681

Decathlon

新的一年,華爾街人也在為一年一度的盛事做準備——“華爾街十項全能(Wall Street Decathlon)”慈善運動賽。

2015年的華爾街十項全能賽將在6月份開賽。參賽的華爾街人將完成400米賽跑、丟橄欖球、引體向上、40碼沖刺、遊泳、500米劃船、垂直跳高、20碼穿梭跑、臥推、800米賽跑。所有這些項目必須在四個小時之內完成。最終的獲勝者將獲得“華爾街最佳運動員(Wall Street's Best Athlete)”的稱號。

華爾街見聞的朋友們都知道,很多華爾街人在讀書時就熱衷運動。比如德意誌銀行董事總經理Trevor Freeland當年就是弗吉尼亞大學的校遊泳隊隊員。

美國金融資訊網站Business Insider采訪了2014年華爾街十項全能比賽的前三名。他們很樂於分享他們是如何練就足夠強健的體魄來參加這項極具挑戰的比賽的。

第二名:Trafelet Brokaw & Co.分析師Jay Li

捕獲

我認為,訓練是至關重要的。肌肉的記憶對於運動表現來說非常關鍵。肌肉會形成條件反射。我經常練習舉重、賽跑、劃船等,每一項都設定訓練目標。一些是培養耐力,其他多是厭氧訓練。恢複也很重要,因此我也會安排自己休息。

當對訓練感到厭煩的時候,你就離真正做好參賽準備不遠了。

我的飲食並沒有改變。主要是需要獲取蛋白質和複合碳水化合物。像我這種體質,意味著每天需要200克蛋白質。有些來自營養補充品,這麽說吧,我會吃很多雞肉。

第三名:Cogent Partners合夥人Collin Zych

collin-zych-had-a-strong-start-for-his-40-he-finished-in-44

我每周訓練6天,工作日平均每天1-2小時,周末會增加到2-3個小時。比如這個禮拜,我將訓練安排在早晨。我通常在5:30起床。有時候,工作使我忙起來昏天黑地,所以這個時間段是唯一可以用來訓練的。而且,沒什麽比清晨運動後再工作的感覺更棒了。我喜歡把訓練放在周六的早晨,主要是因為這樣能讓我從周五晚上的宿醉中清醒,哈哈。當然,如果身體過於疲憊,我就會休息。我曾經試著忍受疼痛,但那並不明智。不管怎麽說,要想辦法避免自己受傷。

我有足球運動員的訓練背景(Collin Zych在哈佛大學讀書時是校足球隊Varsity Football隊的隊長),現在的訓練內容基本就是當年做過很多次的。臥推、抓舉、深蹲、硬舉。我不做身體局部分離訓練。“Arms Day(手臂部位訓練日)”,那太蠢了。從某種形式來說,每一天都是Leg Day(腿部訓練日)。

每周,我會有2-3天的全速短跑訓練,包括跳躍、爆發力訓練、靈活性訓練,以及100%全力起跑和短距離沖刺。如果我因為工作繁忙而被困在辦公室,那就會在樓下小道上或者停車場做練習。很奇怪,我很怕自己速度不夠快。

另外,每天我都會做一些“技巧”訓練。比如劃船的動作、跳繩雙搖、倒立。最近我做的比較多的是雙力臂和抓舉。

每隔兩三周,我會做一些針對性訓練。對我來說,這意味著賽跑,諸如100碼沖刺之類。CrossFit訓練也是我的訓練項目之一。

當我工作太久,比如每周超過100個小時,我會盡可能地嘗試健康食品。我對這一點的定義是:可以嘗試盡可能多地帶些事先準備好的午餐,只用水果或者蔬菜作為零食,白天就只喝水或者牛奶。我沒有特別嚴格的食譜,但會堅持做到每個禮拜有6天的食物都是“100%健康日”:沒有酒精、盡可能多的睡眠、簡單健康的飲食,只從水果和蔬菜中攝取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

第一名:TradeLink Securitie運營經理Jennifer Lidel

i5pY41ZFnAMQ

我日常的訓練是交替安排有氧訓練和舉重訓練。有氧訓練包括跑步、遊泳、騎車、橢圓機健身車踏步機,通常還有間隔有氧訓練。每一個舉重訓練日我都會集中鍛煉不同的肌肉群,比如腿部、後背、胸肌和肱三頭肌。通常,在完成腹背部訓練和拉伸鍛煉後,我的日常訓練就結束了。

當正式比賽即將來臨的時候,我會開始專項訓練。如果天氣允許,我會盡可能多地進行跑道訓練。

和參賽的其他人一樣,我也有壓力很大的工作。我常常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壓力。這非常重要,就像你每天必須刷牙一樣。我得擠出時間去鍛煉,同事們都知道這一點,他們對此也表示尊重。由於公司所作的投資是全球性的,因此,我們基本是24小時待命。所以我會在美國市場收盤和亞洲市場開盤之間的幾個小時里抓緊時間訓練。

營養非常重要,但很多人會發現很難堅持選擇有營養的食物,尤其是在節假日。我的飲食習慣還比較健康,問題在於食物的數量。這並不容易,比如說,家里一直擺放著高熱量的堅果作為零食……如果你離不開這些“淘氣的事物”,那就盡管把它列入你的食譜中。如果你吃了聖誕餅幹或者土豆泥,那也不用太過擔心,但一定記得要適量。有兩三種“淘氣的食物”還是可以的,但也不能在假日里每天都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11

二○一五年全球運動:向富人開刀

2014-12-29 TCW 富人們當心!如果要幫二○一四年全球稅負政策下注解,這五個字應該再適切也不過了。 在台灣,財政部不顧各界反對,力推「大戶條款」及兩稅合一「股利扣抵率減半」;瑞典政府在今年十月,針對年收入超過六十萬瑞典克朗(約合新台幣二百五十三萬元)的中高收入人群,提高所得稅稅率;英國在野黨工黨更誓言,若贏得大選,月收入十五萬英鎊(約合新台幣七百五十萬元)以上的高收入族群,將徵收五○%個人所得稅。 展望二○一五年,這加稅的大刀,將從個人,砍向企業。 在世界各處藏錢的跨國企業包括Google、蘋果(Apple)、臉書(Facebook)、星巴克(Starbucks)、亞馬遜(Amazon)等,將受到最大衝擊。只不過,這次對他們下手的不是山姆大叔(指美國),而是歐洲政府。 到歐洲避稅設子公司,繳稅從35%變3% 過去幾十年來,歐洲一直被美國跨國企業當成避稅天堂。美國企業營利事業所得稅為三五%,經過「特殊」財稅規畫、繞境歐洲一圈之後,就僅須繳納不到三%的稅額,甚至完全免稅。以前大家睜一隻眼避一隻眼,如今,財政困窘,加上反商情結高漲,民氣可用,這些會鑽洞的跨國肥羊,自然成為各國政府的目標。 英國就是一例。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朋(George Osborne)最近宣布,未來五年將針對跨國企業「移轉性專利與營收」課徵二五%重稅,並預計將可收取超過十億英鎊(約合新台幣五百億元)稅金。 「移轉性專利與營收」最主要針對的對象就是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如Goolge、蘋果。為了規避美國國內三五%的營所稅,這些科技公司通常會在愛爾蘭這樣對境外公司有免稅優惠的歐洲國家,成立子公司,將海外營收匯入這家子公司,再透過百慕達(Bermuda)等免稅天堂成立的「紙上公司」,彼此交易,轉移利潤。 在兩間愛爾蘭的子公司間轉移還不夠,為了完全避稅,有些公司還會在荷蘭成立一家公司,因為站在愛爾蘭稅法的角度,本國公司與外國公司交易,須課二○%所得稅,但若途經荷蘭公司,因荷蘭與愛爾蘭的免稅協議,就能免去所有的稅金。 蘋果也曾取巧現金藏國外,靠舉債發股利 這就是俗稱「雙重愛爾蘭」(Double Irish)加上「荷蘭三明治」(Dutch Sandwich)手法,英國財政大臣要徵收的移轉性專利與營收,就是針對這類型的避稅跨國公司,其中指標性的案例就是Google,也因此,這項政策普遍被外界稱為「Google稅」。 其實,這種取巧方式不只Goolge使用,蘋果、臉書、星巴克、亞馬遜,都是愛用者,過去最經典的案子,就是蘋果。 去年四月,蘋果為了發行現金股利刺激股價,在暌違近二十年後,首次發行債券,這批一百七十億美元債券的發行總額,曾創下全球史上第二高紀錄,更引起市場一波搶購熱潮。當時有人質疑,蘋果的財報上仍有超過一千五百億美元的流動現金,為何需要舉債來支付股利等支出? 原來,蘋果運用雙重愛爾蘭與荷蘭三明治兩項避稅技巧,多年來把帳上千億美元的現金,藏在海外,美國蘋果總部根本沒錢發放現金股利,若要將「海角千億」匯回,將被課以重稅,不得以才會發債應急。 其實,英國不是開第一槍的國家,義大利國會在二○一三年底便通過法案試圖阻止這樣的情形,當時勢單力薄,沒引起太大討論;如今,英國政府甘冒得罪大企業的風險,發難起義,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也在二十國集團(G20)強國支持下,直接與這些大企業開戰。 日前OECD最終定案的「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計畫(BEPS)」,將於明年起分段實行,往後OECD會員國要求各大跨國企業編制「國別報告」,詳實記錄全球收入及賦稅資料。除了OECD國家外,包括中國和印度等在內的四十四個國家,都已同意這份反避稅條款,未來只要在這些國家投資設立海外公司的企業,均須提供所有資訊。 避稅天堂優勢消失大企業出走,失業率恐遽升 各國政府為了本身國家的財政對這些稅金虎視眈眈,但對如愛爾蘭等避稅地,可能也未必是個好消息。 愛爾蘭因稅制上的優勢吸引各大企業進駐,提供了超過十萬個就業機會,而根據愛爾蘭中央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二○一四年第三季總就業人口約一百九十三萬人,假設因稅制優惠消失,少掉這十萬個工作機會,愛爾蘭的失業率可能會上升超過六個百分點,這對愛爾蘭本身也是一項重傷害。 全球政府開始對大企業宣戰,會不會像愛爾蘭這樣,最後產生「肥了政府、苦了民間」的副作用,確實是值得觀察。 【延伸閱讀】明年,愛爾蘭將不再是避稅天堂!—各國針對企業課稅措施 ● 英國(2014/12) 》做法:宣布未來5年將收「轉移利潤稅」 》OECD國家裡,第一個拿出具體政策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4/12) 》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計畫最終版定案,未來在美國等44國投資的企業,均須提供海外子公司所有資訊 》全球反避稅條款領頭羊 ● 澳洲(2014/12) 》考慮立法開徵「Google稅」,並與倫敦交換資料 》跟進英國 ● 義大利(2013/12) 》國會通過《網路廣告稅法》,限定義國企業只能向國內註冊公司買廣告 》不讓國外企業逃漏稅 ● 中國(2014/11) 》政府補課微軟1.4億美元稅金 》中國反避稅史上最大行動 ●愛爾蘭(2014/10) 》2015年廢除《雙重愛爾蘭條款》,已受益公司仍可沿用原條款至2020年 》受到歐盟施壓 整理:趙維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25

紅海之後,還想從計步器切入運動社區創業的人Out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9/148815.html

      做計步器的人都有一個運動社區夢,可惜等到計步器工具一片紅海之後,突圍出來變成著名運動社區的基本沒有。去年年中,胡茂偉還在琢磨如果直接建立一個跑步社區怎樣才能吸引用戶,7月底上線,年末的時候他們的跑步社區“悅動圈”活躍用戶已經接近100萬,PV也已經100多萬,同時被大騰訊應用寶評為運動類2014年最佳新品,百度2014年度運動大獎產品,怎麽做到的?

\ 
        大家有沒有發現身邊跑步的人越來越多了?要減肥的,要減壓的,要健美的,要健康的,全都在跑步...一位資深跑友抱怨,最近全國各地的馬拉松都報不上名了,基本有200萬人去搶那40萬人的名額。
 
        悅動圈的CEO胡茂偉給各位跑友想了個法子,大家不用去搶著報名,也不用去賽道上擠了,“我們把‘網絡馬拉松’註冊了商標,也可以給你發證書!”
 
         作為跑齡快20年的資深跑友,胡茂偉開始跑步的經歷有些奇葩。
 
        別人都是高中用功學習,大學里瘋玩,胡茂偉卻相反,進了大學之後比誰都刻苦,以至於大二那年被查出來精神衰弱,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他在朋友的建議下開始跑步。
 
      “一開始只能兩圈800米,根本堅持不下去,後來在朋友的陪同下,開始每周增加一圈,最終堅持了下來。”總結起能堅持下來的原因,胡茂偉說還是需要有人陪。“跑步的人都怕孤單,悅動圈給你找伴兒。”
 
        如今,悅動圈的運動社區已經給了廣大跑友歸屬感,以至於出現了兩類狂熱的粉絲。一類粉絲偏銷售,經常在跑步路上給陌生跑友推薦悅動圈,另外一類偏產品經理,會把悅動圈上的跑步數據手動整理出來,然後搞個萬言書提產品改進建議。
 
        去年南京青奧會期間,悅動圈開展了“跑步領紅包”活動,只要下載“悅動圈”,並堅持跑2公里以上,就能得到金額不等的紅包。胡茂偉希望通過這個活動鼓勵大夥積極地運動。
 
        然後奇葩事又出現了,“百校大戰”活動期間,有位跑友24個小時里跑了18個小時,胡茂偉被嚇到了,為了用戶的健康著想,他立馬改變了規則,每天最多只算一個全馬42公里。
 
        自從悅動圈的搶紅包出來後,除了依然每天一跑之外,胡茂偉還養成了走路上下班的習慣。
 
        “為什麽?”“因為走2公里也拿紅包啊。”“你連自己的紅包都搶啊!”“。。。”
 
        堅持跑步快20年,讓77年的胡茂偉顯得很年輕,皮膚也很好。2002年碩士畢業後他就進了騰訊,是騰訊的133號員工。“當時大家經常把我跟胡茂華(多備份CEO)搞混了,因為名字就差一個字。”回憶起在騰訊的經歷,胡茂偉滔滔不絕。(具體請看文末小視頻)
 
        2006年,胡茂偉去了迅雷,3年時間,他從一個草根工程師一路升到副總裁。
 
        目前,胡茂偉的團隊已經有十幾人,而且大多數都是90後帥哥。
 
        胡茂偉表示,目前社區里用戶主要集中在學生年齡段,中青年年齡段,上海比較少,北京,新疆和東北地區多一些,當然也少不了很多早已財務自由的大款和富二代。
 
        在他看來,無論是做智能硬件還是做運動電商,都得先做個社區。“我們的智能鞋和智能衣已經拿到專利了,運動電商這塊,阿迪、耐克、迪卡儂就能看到行業前景,再下一步可能就是O2O服務。”
 
        2014年,悅動圈拿下了應用寶最佳新品top6以及百度運動大獎。 
 
        從去年年初開始創業的胡茂偉已經有很多心得。“創業他對你的考驗不只是項目成功性的考驗,更多的是你的一個耐壓力、容錯性的一個考驗。”
 
        據了解,悅動圈目前已經基本敲定了數百萬美金的A輪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768

資金跑入「運動App」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501/t20150123_713636.htm

  急劇增長的市場需求遇上政策春風,全新形態的體育產業模式呼之慾出。門檻較低的運動App成為創業企業的最佳切入點,而搶投這些App則成為各路資金在風口的不二選擇。 張偉靖/文

  城市馬拉松賽持續火熱,賽事連年呈井噴式增長,2014年全國共舉辦國際馬拉松53場,比2013年再增加9場,而3年前的2011年僅有22場。更為火爆的是參賽人員的熱情,各大城市的馬拉松比賽均呈現一票難求的態勢,10月舉辦的「北馬」採用搖號方式,中籤率只有14.2%。跑步正成為都市中產所追捧的健康生活方式。

  與跑步運動熱同步,一批運動類App應運而生,從最初定位於數據記錄的工具,發展至如今的運動社交類媒體。得益於市場人群的迅速增加,以及其較強的用戶黏性和商業延展性,運動類App的創業企業正成為資本新寵。

  運動應用融資加速

  2014年10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首次將全民健身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急劇增長的市場需求遇上政策春風,全新形態的體育產業模式呼之慾出。門檻較低的運動App成為創業企業的最佳切入口,而搶投這些App則成為各路資金在風口的不二選擇。

  雖然目前大多數社交運動應用仍處於燒錢增加用戶的階段,但其融資能量完全能夠負擔燒錢速度。多數運動應用從推出到獲得天使投資都在半年時間內,有的甚至只間隔1個月,比如趣運動和酷動。

  2014年10月至11月,一個多月時間內,就有去動、咕咚、跑跑、約運動等在內的多款社交運動應用獲得融資,涵蓋天使輪、A輪和B輪,投資級別達千萬美元。其中,SIG海納亞洲連下兩城,斥資2500萬美元,分別投資位於上海和成都的去動和咕咚。兩家企業定位類似,目標都是「運動版的微信」。目前來說,咕咚的進程稍快,海納亞洲出資1500萬美元對其進行B輪投資,而去動也吸引到了海納亞洲1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與它們相比,在2014年10月獲得君聯資本1000萬元投資的跑跑則更是「系出名門」,其創始人王齊是騰訊的第 12 號員工,在騰訊工作了14年,積累了大量的人脈資源。跑跑也因此得到騰訊《天天酷跑》和應用寶的市場支持。

  垂直社交+可穿戴電商

  微信獨大的時代,垂直移動社交成為創業企業的成長縫隙,幾乎所有新生代運動類App都許下「運動社交」的願景,而從PC時代走過來的行業內「老將」咕咚也在調整戰略,加強自身的社交功能。

  咕咚網成立於2010年,最早定位於可穿戴設備硬件商,在推出運動監測產品「咕咚健身追蹤器」後獲得盛大2200萬元天使投資。咕咚網以「硬件+社區」的模式運營,寄希望通過社區帶動硬件產品的銷售來實現盈利。

  不過,業內對咕咚手環的褒貶不一,消費者對其評價也並不高。儘管咕咚創始人申波一再聲稱,「配套硬件的電商化對於健身應用來說是很好的盈利模式」,但無法否認其產品缺乏核心技術,完全不能築起先行者的護城河。可穿戴概念興起後,國內創業者競相湧入,手環類產品陷入價格戰,咕咚的如意算盤顯然沒有奏效。

  「2013年年底,咕咚開始向移動互聯網公司轉變。」在咕咚創始人申波表態後,咕咚逐漸弱化其硬件品牌的定位。2014年,咕咚App進入快速更迭期,功能不斷擴展,在國內率先完成和蘋果 Healthkit 的對接,增加「邂逅」功能,用戶可根據 GPS 運動軌跡隨時邀請沿途發現的好友加入;「俱樂部」模塊上線,為企業運動健康市場提供線上溝通平台和活動解決方案;加入「運動圈」功能,咕咚用戶可以在運動的同時分享更多社交元素。這一系列的更新,清晰地表明咕咚做大運動社交的決心。

  申波表示:「咕咚經過4年努力,成為擁有2000萬用戶的運動社交平台;我們會專注於算法、軟件和服務,快速進行產品研發和迭代,在『運動』和『社交』基礎上打造更強的生態鏈,希望通過開放平台、開源硬件、手環 ROM 開發,推動可穿戴設備快速發展,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運動社交新體驗。」

  與後期轉型的咕咚不同,後來者跑跑、去動、悅跑圈等App則從一開始就走上了運動社交之路,所設想的盈利模式也大同小異。跑跑透露,團隊在進行應用推廣的同時,還將研發麵向可穿戴健康設備的開放平台,平台將支持從手環到藍牙耳機等運動硬件入駐,並向硬件廠商開放用戶數據及產品大數據。其投資方君聯資本能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

  去動則已與連鎖健身房以及運動相關產品品牌都建立了一定的合作,以免費產品體驗形式推薦健身房,在App裡提供品牌的硬廣和軟廣等。同時基於部分品牌代言明星,在粉絲經濟上做文章。

  不難看出,這些「新」、「舊」應用都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決定產品命運的將是其未來社交化的程度,只有能讓用戶融入社群,形成分享、互助、約友、競賽的運動文化,並對社群形成依賴的產品才能勝出。

  打造O2O閉環服務

  運動是一種體驗型消費,因此運動類社交App完成線上線下的閉環交易具有天然優勢。通過移動應用將用戶與線下運動、場地等結合起來,其中的商業模式更加清晰,不少運動類App看中的正是這塊市場。

  約運動、樂奇足球、趣運動等應用均走O2O路線,偏重服務功能,與本地運動場館進行合作,通過移動端聚攏用戶,用戶可以在手機應用上完成約伴,預訂運動場地,然後參與到線下的活動中。

  約運動是一款基於運動愛好和地理位置的運動社交應用,運動愛好者可以使用手機端發佈或參加活動;教練或場館商可以使用PC端發佈活動、培訓或場館信息。約運動創始人蔣志偉表示:「我們希望打通體育社交閉環,通過線上提供比較便利的服務,包括內容的入口,為用戶建立一個從線上轉線下的真實社交活動,打造『O2O'的用戶體系。讓用戶體會運動的樂趣,通過『約』來結識有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

  趣運動則是一個由在線訂場切入運動市場的手機應用。目前趣運動的主要運營成本用於合作場館的信息化建設,幫助線下場館完成場地管理、會員管理、訂單核算、數據報表,甚至賣品零售的全套 CRM,同時為其提供營銷服務。

  趣運動目前在廣州地區實際簽約場館已達上百家,用戶可以在趣運動上完成在線分時段訂場,價格平均比市場價便宜 20%。趣運動還將通過發佈活動、球友社區,為用戶解決找球友和約時間的問題。

  樂奇足球則為足球愛好者完成球場預訂、匹配對手、約找裁判等一系列服務,用戶一鍵預訂後,只需準時到達球場即可參加比賽。

  O2O類的運動App可以直接通過與場館訂單分成或年費獲取盈利,同時還可以延展至與教練分成、運動器材、運動培訓及賽事門票等周邊服務。不過運營此類App的功夫更在線下,對場地拓展能力的要求更高,地域性特點也更明顯,因此,進行跨地區市場擴張的難度會更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82

安踏VS李寧:運動服裝能否苦盡甘來?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404

安踏VS李寧:運動服裝能否苦盡甘來?
作者:青山

導讀:安踏2014業績出爐後股價連續強勢上漲,李寧雖然發布盈警,但也提到去年下半年業績同比增幅超過20%,運動服裝股是否已經迎來新的拐點?


就在昨天,安踏發布了2014年的業績報告,營業收入較去年增長22.5%,受此帶動,股價連續兩天強勁上漲,累計達到14.92%。而在1月10,李寧雖然發布盈利預警,但是提到2014年下半年的業績同比增長率將達到20%,將會顯著高於上半年增速。看上去,兩大運動企業的正在脫離行業低谷期,而在這四年中,安踏超過李寧,坐上運動服裝企業的頭把交椅,讓人關註的是,安踏能否持續的延續輝煌以及李寧能否重回巔峰。


1、 安踏的成功之道

2月11日,安踏發布業績報告,營業收入同比增加22.5%,凈利潤達到17億人民幣,創歷史新高。運動服裝行業前兩年歷經去庫存的痛苦時期,如今安踏苦盡甘來,是庫存消化了?我們來看看數據。



安踏的業績的增長,得益於適宜的戰略。過去的一年中,安踏透過完善的零售導向策略,成功提升了經銷商的競爭力、改善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和店鋪效益。安踏繼續強化零售導向思維及考核系統,要求經銷商嚴格遵從公司的零售政策,共同收集顧客反饋的意見,開發深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安踏還與經銷商共享市場信息及零售數據,並提供精準的訂貨指引,鼓勵他們靈活地采取補單,讓店內的庫存水平保持穩定和防止庫存積壓,改善經銷商的盈利能力並保持可持續發展能力。而李寧的戰略撤退也讓安踏得以占領這一市場。


此外,安踏采用扁平化的銷售管理,繼續優化分銷架構,以促進與經銷商的互動。同時堅持在全國性分銷網絡建立一致的店鋪形象,規範產品陳列設備和店內宣傳物品。2014年年底,安踏店數目為7622家。


而優化零售導向改善運營商的盈利能力、專註的營銷策略、改善產品的性價比等等接地氣的措施正是安踏持續前進的指路明燈,而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安踏目前並未將超越國際巨頭作為其戰略,持續專註的致力於大眾化的策略。這也證明了,來自人民群眾的擁護,才是生存的根基。


2、 李寧之殤


與安踏穩紮穩打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李寧了,李寧在最近幾年中,飽受風雨,高管大量離職、大量關閉門店、轉型失敗等等都與李寧自身不清晰的戰略脫不了關系。


李寧的業績拐點在2010年,而恰在這一年,李寧開始構思新戰略——品牌重塑和渠道整合。李寧一直以來的定位是耐克阿迪之後,國內運動品牌的領頭羊,不得不說,這一戰略是極其成功的。耐克阿迪的價格讓其定位在偏高端市場,中低端市場,耐克阿迪難以企及,因此,李寧安踏也成功占領這一市場。但在成為國內運動巨頭之後,李寧開始嘗試戰略轉型,但轉型的基礎是不是紮實,轉型的環境是否良好?這些如今看來,都已經給出了結論。


李寧的動蕩可歸結於品牌定位不清晰,短期內戰略變化非常大。一會兒要國際化,一會兒要時尚,一會兒要運動,變來變去。這麽多年沒有誰能說清楚李寧的品牌到底是什麽。而不清晰的戰略的背後,出現左右為難的局面也就不足為奇。急於挑戰耐克和阿迪達斯,但同時又無法放棄國內中低端消費群體提供的驅動力。“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應該是最形象的比喻了。


2010年6月底,李寧面對人民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開始嘗試戰略轉型,並且推出“Make the Change”的口號。但接踵而來的改變,卻是產品庫存積壓、渠道不暢等原因導致的訂單下降。


從提出要做中國最好的品牌,到喊出要在全球範圍內挑戰耐克,再到回歸廉價路線,這一切都發生在3年之間。這3年,無疑是李寧正在迅速成長的關鍵時段,然而其搖擺不定的品牌戰略,讓其沒有形成自身連貫的品牌形象。從這一點講,李寧似乎離全球一線品牌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3、 李寧重新出山能否重塑輝煌?


而能否重塑輝煌,討論起來較為複雜。李寧自己對於公司的反思有很多,市場飽和、盲目求大、壓貨太多、執行力差、戰略方向不明、沒有利用好資源、危機公關意識不強、市場推廣莫名其妙、缺乏產品競爭力、專業性還有待提升、時尚度不夠等等,種種原因似乎看上去都是李寧之前的硬傷,但李寧做到這些就能重塑輝煌嗎?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前提是要能做到上述所有,但是大家不覺得這些反思和小學生的檢討書沒什麽區別嗎?大而全反思而讓人感覺反思得不夠有誠意。


其實李寧之後的策略總結起來就是毛主席的一句話——一切從實際出發。怎樣從實際出發?之前有消費者之言:鞋子品牌質量不過硬,還賣的貴,支撐不起來理所當然。這話有點直白,翻譯成書面語言叫做性價比不高。



重塑輝煌的第一步在於,驅動力的選擇。已經到了崩潰邊緣的李寧相比也已經暫時放棄了國際巨頭的夢想,溫飽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而驅動力不得不再次選擇廣大人民群眾中來。而李寧雖然追求國際化的高端品牌戰略失敗,但其在中低端市場所擁有的品牌形象仍是其東山再起的助力,只要李寧能快速調整戰略,重新針對中低端市場,展開營銷,憑借其長期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未來幾年內東山再起並非沒有可能。

李寧要想重塑輝煌,必然是要不斷的提高性價比,培養客戶的忠誠度,紮實打牢基礎,才有上行空間,而不是一年一提價,價格上與耐克阿迪看齊,而質量卻進步不大。安踏這些年的戰略就是圍繞消費者,不斷的提高性價比,這也才有躋身國內運動品牌巨頭的故事。


實際上,這兩點並不沖突,也並不難做到,因為曾經李寧就是這樣做的,到如今,成功的邏輯也並沒有改變。李寧之前就曾經輝煌過,成功的模式已經存在,只是當務之急更多的是要彌補資產減值帶來的損失,肅清戰略轉型失敗帶來的影響。運動裝備產業的變化並不如互聯網那麽快,這也給了李寧以喘息之機,也就是說,時至今日,李寧仍能以以前熟悉的模式來獲得 成功。


而2015年1月10日,李寧已經發出了盈利預警,提到2014年下半年的業績增速遠高於上半年8%的增速,而李寧的重新出山,家族資金的強力支援都或多或少會讓李寧松一口氣。此外,Genesis Asset Managers, LLP也已經耗資1.6億港幣增持李寧6297萬股。目前公司的股價已經跌至3.01,而公司在重新找回中低端市場的驅動力之後,即使是趕不上當年的輝煌,但在未來幾年內,實現盈利,並非難以企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417

產業 | 迎著互聯網+的風口,運動健身O2O也要飛起來了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71

產業 | 迎著互聯網+的風口,運動健身O2O也要飛起來了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觀念的改變,全國掀起了一股健身熱潮。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其時尚、便捷的O2O模式,及其自身獨特的社交體驗,為健身行業註入了新鮮力量。


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的體育運動健身行業起步較晚,尚不及美日韓等國家的平均水平,這也意味著該領域存在較大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加大在非醫療服務上的消費以保持身體健康,與此同時基於移動互聯網O2O模式促使運動行業走向互聯網化。

而運動類O2O產品也開始從初始階段的預約場館服務轉向“去中介化”的一對一式預約教練服務。

通過運動獲得健康和樂趣,是人們堅持走進健身房等運動場所的主要原因。廣義上的健身包括體育運動類和器械類健身運動,相比後者體育運動類健身更加講究技巧性,也更容易在運動中獲得樂趣,因此也更加需要專業的教練進行指導。

目前的體育運動教練多為駐場形式,用戶與教練之間繞不開運動場館這一環節,導致費用高昂且無法擺脫場地限制,如何改變這一局面?基於移動互聯網的O2O模式給出了答案。

運動類健身O2O是否已到風口?體育運動類健身O2O市場需求究竟有多大?互聯網是否已經具備“顛覆”行業的基礎條件?這是擺在該領域O2O項目啟動前要思考的問題。基於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體育運動類健身行業已經具備互聯網化的條件。

1.生活水平提高、健康觀念增強、審美標準轉變
全民健身意識的覺醒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直接關系,是解決溫飽問題之後才能 夠考慮的事。美國家庭平均每年將20%左右的收入用於健身,而隨著國內人均收入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身到體育運動中。與此同時,人們對於健康的重視 也推動了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通過運動獲得健康的觀念愈發受到大眾認可。另外,大眾的審美標準也與過去發生了很大轉變,這一點在娛樂明星身上體現的尤為明 顯,幾乎每個男明星都在通過運動刻意塑造出健壯的身材。

2.傳統運動方式已無法滿足個性化的運動需求
限於場館的傳統體育運動方式,運動者需要找到附近的場館,交納高昂的會員費用,而且在教練的選擇上缺少話語權和選擇權,遇到性格和教學方式不適合自己的教練也只得自認倒黴。另外某些運動項目其實沒有必要非得去運動場館,比如羽毛球運動,一些小區等公共場所的運動場地完全可以滿足運動條件,再比如最基礎的跑步運動,相比場館內的跑步機,戶外顯然更加適合,但由於教練無法外出貼身指導陪練的原因,運動者只好被迫走進運動場館。從用戶的角度來講,傳統的局限於運動場館的健身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3.O2O模式發展成熟,用戶消費習慣已養成
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已經習慣用手機搜索本地生活服務,並進行下一步的消費體驗,也就是我們說的“O2O”。 目前O2O生活服務場景十分豐富,包含餐飲、零售、旅遊、教育甚至房產等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O2O產品也已經走過了教育用戶的階段。對於體育運動健身 行業而言,O2O模式下的運動健身服務在價格、課程、教練等方面相對傳統的場館式運動更為透明化和標準化,用戶只需要通過手機預約指定教練並通過在線支付 交納費用,便可直接享受指導陪練等服務。

互聯網能解決體育運動健身行業哪些問題?

目前國內市場運動健身O2O應用有很多,且呈現出細分化的發展勢頭。比如專註於跑步運動的“咕咚”,比如健身女王鄭多燕創辦的主打減肥運動的“也瘦 網”,再比如專註於體育運動的“初煉”,都是基於O2O模式的運動健身應用。這些應用均有各自的用戶群體,也分別解決了某些“用戶痛點”,那麽O2O模式 究竟能夠哪些問題呢?

1.去中介化。場館相當於橫亙在運動者和駐場教練之間的中介,運動者要將費用交給場館,場館再支付給教練,一方面用戶要支付更高的費用,另一方面教練也僅獲得所有支付費用中小部分抽成。

關於這個問題,運動O2O產品“初煉”的創始人章恒曾做過調查:目前健身場館的教練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僅拿工資的駐場教練,一種是與場館合作賺取抽 成的合作形式的教練。無論哪一種都只拿到消費者支付費用中的很小一筆,大部分費用都歸場館所有。這導致許多教練開始明目張膽地在場館內“上私課”,刻意繞 開場館這一環節。

同樣專註運動健身O2O的“約教練”,其創始人趙龍在市場調查中也特別註意到了這一點。“許多人認為運動是個麻煩事兒,定場、找人、約教練,每個環 節都把人的熱情磨掉一點兒。”O2O模式能夠解決的最大痛點在於,它直接將用戶與教練對接,去除了中間環節,讓用戶在最短時間內找到適合自己的教練,同時 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

2.解放教練。雕爺在做河貍家的項目時曾有一句口號叫“解放手藝人”,將美甲師從店面中解放出來,砍掉店面租金和老板抽成,實現手藝人自由定價。對於運動健身來說同樣如此,通過O2O模式,教練可以擺脫對於場館的依賴,直接接受用戶預約訂單,並針對運動項目和陪練時間的不同自主定價。

在初煉的創始人章恒看來,目前體育運動健身的門檻和成本依然較高,原因在於傳統運動模式的場地成本和地域限制。通過O2O模式,教練可以在平臺上零 成本接單教學,每個教練都擁有自己的專屬主頁,用於展示個人信息,管理課程和訂單,改變傳統私教招收學員渠道唯一且封閉,閑時無單可接的局面。從根源上降 低了運動健身的門檻,且擺脫了場地限制,實現跨城市學習,避免課程斷檔。

3.打破場地限制。“大眾體育運動的O2O服務,用戶對教練的黏性要高於場館,高水平運動員和大眾運動私教更是運動健身產業發展的驅動力。”初煉的創始人章恒認為對於用戶而言,教練相對場地更為重要,打破場地的限制,突出教練的作用將是運動健身O2O的關鍵。

基於O2O模式的體育運動健身在場地的選擇上更為靈活自由,小區、公園或者用戶指定的運動場館都可以滿足場地需求。另外運動O2O應用本身也在加快 場館的布局,通過與健身房等運動場地合作,實現用戶隨時隨地的運動需求。比如北京的用戶到上海出差,同樣可以通過平臺預約到相應教練,繼續之前的課程。

4.社交化。大多數情況下,運動、健身是一個很枯燥的過程,尤其是在學習某 一項新的體育運動初期,由於缺乏足夠的技巧,用戶很難在運動中獲得樂趣。移動應用給出的解決方式是建立用戶之間相互交流的社區,通過社交增加運動的樂趣。 此外用戶還可以在社區中與眾多教練交流運動心得,使運動更安全和快樂。

未來運動健身O2O產品如何保持可持續性大多數O2O項目初期為了迅速積累用戶均不考慮盈利問題,甚至花費重金補貼用戶,但出於長久的考慮,未來在用戶群體穩定之後如何實現盈利以保持產品的可持續性是需要提早想好的問題。以下幾點可供運動健身類O2O產品盈利方式參考:

1.生產智能設備盈利。智能手環等可穿戴式設備的出現為運動帶來了巨大的想 象空間,同時也為運動健身O2O項目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比如通過與硬件廠商合作,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設計相應的智能硬件實現盈利。教練是專業的運動指 導,也是最佳的產品推銷人員,利用平臺海量的教練資源銷售智能硬件是實現盈利的方式之一。

2.定制化服務。為有特殊需求的用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收取相應費用。比如肥胖用戶想在固定的時間段內將體重減至預期重量,平臺教練為其制定相應的運動課程收取課程費用。再比如用戶想始終預約某一位教練為自己指導陪練,平臺便可針對這類用戶推出特定的會員服務,收取一定會員費用。

3.健康管理咨詢。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對用戶的運動狀況進行跟蹤,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大數據為用戶身體健康狀況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素材,後期可針對有需求的用戶提供健康管理咨詢服務,收取一定服務費用。

只是能有那麽多教練,可以規模化,這個模式可以持續嗎?

(本文來源:鈦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211

“互联网+”浪潮下宏观思考: 一场社会化转型运动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902

什么是定价权?

估值体系的影响力在于资本的定价权,资本的定价权影响着国家与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

在过去的大部分时候全球资本市场只接受一种逻辑,那就是企业必须沿着最初上市的定位发展,而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路径都与经济体的某一个行业相关,而资本市场则根据先进国家的发展路径来给各个领域中的企业进行估值,然后进行投资,其估值体系的根源来自于美国华尔街。

估值体系的影响力在于资本的定价权,海外资本通过输出资本(连带着输出价值观)——根据资源禀赋来给予发展资源。而向全球输出资本的同时,美国华尔街掌握了石油和各种无形资产(包括品牌、知识产权及各行业标准)的定价权,全世界的其他国家都只能在有形、无形产品的生产链条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资本所有者提供劳动服务,换取所需发展的资本。

中国应该如何摆脱身上的制造业估值?

中国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有能力制造出无与伦比的科技产品,却没有产生出一家苹果和特斯拉;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却没能孕育出一家蜚声全球的一流品牌

在 这种背景条件下,中国企业在制造业的各个环节都维持了高额的资本支出,使得我们国家积累了巨大的产能(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真正地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 为工业化程度高度发展的世界制造业龙头。但到了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制造出无与伦比的科技产品,却没有产生出一家苹果和特斯拉;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 场之一,却没能孕育出一家蜚声全球的一流品牌。当然,很多人会引用日本及韩国以工业立国最后成为世界产业链重要一环的例子来诠释这一中国难题,认为中国应 该循序渐进;还有更多的人会以“缺乏创造力”来解释产业发展所遇到瓶颈,认为中国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经济应该顺其发展。这些道理可能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背后的思想都是“被动等待变化”,缺乏主动意识,这并不符合当前的发展需要。

中国有可能通过引导投资,成为行业创新的领导者

战 后的日本和资源匮乏的韩国处于美国为中心的安全体系以内,没有出现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没有充足的资源,甚至连货币的主导权都没有, 其格局与中国没有可比性。中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充足的社会资本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全有机会诞生出具有创造力的产品和服务。在最优的情况下,我们甚至 有可能在某些重要的行业领域摆脱笼罩在我们身上的制造业定位,成为创新行业的领导者。

参考案例:中国互联网从PC时代的“抄袭山寨”到移动端时代,终于诞生出领先全球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企业

以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来说明问题,中国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10年,从PC时代的“抄袭山寨”到移动端时代,我们终于诞生出领先全球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企业。这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包括拥有DAU过亿的微信、全球GMV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以及像奇虎、京东、携程等许许多多领先欧美同业的垂直应用。但请不要忘记,2004年的PC互联网和2014年 的移动互联网热潮都是在欧美估值体系下经历极其痛苦的磨练后酝酿而出的。因为金融市场制度和社会认知的关系,国内资本并没有参与到这两场热潮当中,这些现 在已然成为巨头的互联网公司在当时不得不长期在面对欧美对冲基金疯狂做空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如果不是因为国家在信息服务及知识产权上的保护政策,BAT也许根本不会是GoogleFBAmazon的对手(到了今天我们每个人手中使用的也许就是FBGoogleSearch了)。现在中国已然觉醒,不仅仅这些领先的互联网企业率先地投入巨量资金改造一个又一个的传统行业,一些具备行业延伸基础的上市公司也开始了自身的互联网改造。更难能可贵的是,部分利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通过资本和实业的结合,在短时间内实现高速成长,例如小米。

“互联网+”,一场社会化转型运动

传统的产能型投资已经过时,社会资源将更多地投入应用创新领域

围绕着外部需求定义制造内容无法实现产业升级;

如 上所言,中国的经济体定位于制造,在过去数十年我们的投入规模巨大,但思路都特别单一。从点到面,围绕世界需求定义制造内容,从东部到西部,寻找成本降低 的可能性。这类型的投资迅速地将全球的制造能力向中国聚拢,但当投资回报率下跌(出口颓势显现的时候),过剩的资本就会产生副作用,比如说房地产泡沫。我 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资源型投资已经过时,没有发展方向的重复性投资无法保证经济发展;

很多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继续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但很遗憾这是在中国。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但同时也体现出了脆弱的社会稳定性。缺乏稳定的GDP增长直接影响的就是社会中低层的收入和就业。一旦GDP增长下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就会深刻地激化社会矛盾,所以必须走另一条路。要寻找方向,我们不妨参考一下互联网企业创新之路——2013年 年初的微信也不过是众多移动通信应用的其中一员,但依托移动网民的巨大增长,结合自身的移动通信基因迅速地搭建起流量平台,随后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估值, 并向各个领域投资,包括电商、点评网站、华南城、影视文化产业等等。随后的阿里巴巴更是以雷霆万钧之势投资多家国内海外企业,掀起了行业改造浪潮。这并不 是说只有流量拥有者才可以进行跨行业投资,关键词在于他们改造行业的思想和所拥有的资本。

“互联网+”最早由互联网巨头腾讯主席马化腾提出,互联网行业巨头(BAT)都已经投入了行业改造的浪潮

我 们在讨论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时候,一般遵循一个思路:企业基因论。一个企业只能通过投资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获得成功。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的围绕着低端工业 体系进行了投资,并吸收了全球的产能成功地升级为世界工厂,这就是典型的资源型投资。然而,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再进行这类重复性的投资。随着社会 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正逐渐诞生出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中产阶级。这批中产阶级的消费力正逐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国的企业要学会适应一 个以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体。如何适应?首先就得寻找属于自己的消费者,那哪里有最庞大的消费者集群呢?必然是拥有海量用户的互联网。而互联网企业在过去3年通过移动互联网红利获取了大量的资本和流量,从内涵式发展的角度而言也急需落地。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从2014年年底至今这一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浪潮侵袭全国。无独有偶,这一概念并非由国家发起的,它最先是由互联网龙头企业腾讯提出的。

所谓“互联网+”,真的就是加个概念和故事这么简单?

如果说2014年是移动互联网从快速增长到走下神坛的一年,那2015年就是“互联网+”从泥潭里走向舞台中央的开始。许多离用户距离比较近的企业已经通过投资或者合作渗透,开始真正地去理解和挖掘属于自己用户;而更多的企业只是被动地根据资本倾向来实现自身市值的短期增长。但是,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互联网+”的含义是什么?

互联网代表的是:1)用户2)主动创新3)产品思维4)人力资本价值提升

1)互联网代表的是各种用户群体:通过接触互联网,企业可以真正的接触用户,理解用户的需求。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接触了互联网等于明白了用户,更没有任何数据支持,掌握了用户就能形成货币化模式。归根结底,用户数量不仅仅是投资决策中所提及的ARPU值或者估值基数,而是能够产生持续消费可能性的人群,他们的需求可以无限细化但心智领域空间狭窄。换句话来说——如果一个企业都不知道自己的用户在哪,等于没有发展目标,没有目标的一切战略规划都同等于苟延残喘;

2)互联网代表的是主动思维:从 高度竞争的市场中走来,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往往具备强大无比的颠覆性,并体现出无与伦比的执行力。这种特质来自于企业有动力从各个竞争维度挖掘自身优势找准 定位,同时敢于变革及追求变化(自己主动地寻找突破口,而非消极服从外部需求),也就是说——路径依赖,永远无法成功;

3)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产品思维:很 多人理解成为营销手段,很多人偏好平台模式,更多的人理解为不计成本地销售已有的产品和服务;经济学家许小年批判极致单品及免费思维,认为“互联网思维” 违背经济规律,过度释放消费者剩余,其实这都是角度失焦。真正的对用户价值的尊重,不是通过营销及烧钱来获取用户,而是通过了解特定群体的真实需求(高频 且持续的需求),为他们定制产品和服务;腾讯的货币化模式有很多,但只有微信做得好,其他服务才能连接起来;京东做得棒,但一旦物流和品质无法控制,用户 就会流失。所以一切的商业化模式及平台化的构想,最终落地的都是产品。至于这个产品是采用什么模式是与其性质高度相关,但是只有一个恒定的原则——用别人 的定位锚定自己,永远只能被淘汰;

4)互联网代表的是人力资本价值的重新发现:在 过去的制造业时代,就业人口等同于经济体中的成本优势,已经进入人口增速放缓的中国被认为将逐步走向消费疲弱、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衰退阶段。但互联网让整个 经济体重新认识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高素质的人才因为激励制度和创新氛围而聚集于互联网行业,使得行业内的公司实力更为强大且充满了创造力。简单而言,互 联网改造的是一种观念,资本、资源不再是社会发展动力的主要来源,更为合理的激励制度代表着更加公平的社会分配体系。

宏观而言,“互联网+”所倡导的是制造业向上游升级,服务行业激发内需,是一场社会化的投资运动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互联网+” 并非是加上互联网或者讲个故事这么肤浅,而是通过一个社会效应来引导中国企业的转型。这个转型包括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增量经济向存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 型两个层面。既然涉及转型,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一些旧有产能必须被淘汰,已有的财务资源将被抽离投入到新的领域中,风险和机会成本将会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 停滞,因此“互联网+”是一个由国家主动发起的社 会投资项目,制造业要向产品开发转型,服务业要突破空间地域激发更多需求,涉及到国计民生领域需要落实产业重组及市场化改革。这些变化仅仅依靠政策的引导 根本不足够(依赖银行就更不可能,因为银行自身也是被转型对象之一),金融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及血液中枢,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场社会化运动的引导者(当 然了,既然是社会化运动,就必须要有市场气氛)。因此,“互联网+”只是名义而已,通过金融市场的引导促进经济转型,才是核心。(来源:第一上海证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72

股權眾籌:從“密室遊戲”到大眾淘金運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047

京東一直在互聯網金融上野心勃勃,2015年3月31日,京東股權眾籌平臺“東家”正式上線。 (CFP/圖)

京東、平安、阿里這些互聯網巨頭的入局,降低了股權眾籌的門檻,從前專業投資者聚集的“圈子遊戲”變成了普通大眾競相參與的“創業故事”。

2015年註定變成“股權眾籌元年”。

當李克強總理那句“要進行股權眾籌融資試點”出口,半年時間,這個以往普羅大眾並不熟悉的名詞在互聯網上遍地開花。京東、阿里巴巴、平安等大佬的加入,更是讓它有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

6月2日,一個名為WiFi萬能鑰匙的股權眾籌投資項目開始正式認購,認購意向金71.747億元,超募220倍,瘋狂程度令市場咋舌。

利好消息一個接一個。2015年6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在“互聯網千人會”上指出,要將股權眾籌打造成資本市場的新五板。

兩年前的新名詞

股權眾籌的火熱似乎能從天使匯逐漸增多的參觀者中窺見一二。

這個被譽為“第一家中國股權眾籌平臺”的互聯網公司,正坐落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街口——這條街在不久前因接待了李克強總理而聲名大噪。

天使匯大堂擠滿了參觀者,熙熙攘攘的像個集市,不少人拿起手機跟掛在墻壁上的投資案例合影。“這半年尤其是這一兩個月,來參觀的多了很多,”前臺小姐工作量也增加了,她說,一樓本來僅僅是個大堂,來參觀的人太多,幹脆在一樓也增加了咖啡桌。

作為創始人的蘭寧羽也明顯分身乏術。

除了原有的工作,他多了很多“社會工作”,應對采訪、出席一些領導視察的場合,比如4月15日,他就負責給來調研的副總理劉延東講解了股權眾籌的概念。

自從2013年11月1日,《新聞聯播》報道了這家互聯網公司後,蘭寧羽和他的公司就被外界冠上“中國第一家股權眾籌平臺”的頭銜。

“我2011年上線天使匯時,還沒股權眾籌這個概念。”蘭寧羽創業過7次,其間做過PE、VC等投資人角色。

幾年下來,找錢和投錢這事都讓他有了切膚之痛。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找到投資人太難,很多時候沒尊嚴。把錢花出去也沒想象中容易,因為這會受到時間、地域和資源的約束。在創業者投資人的角色中交替了幾年後,蘭寧羽決定要做一個平臺,打破地域、資源等限制,直接連接投資人和創業者,口號是“讓靠譜的項目找到靠譜的錢”。

在這個類似紅娘的平臺上,創業者可以獲得資金,如果創業成功,他的投資人就可以獲得投資回報。這成為今天股權眾籌的雛形。

改造社交類網站

天使匯的最初版本是創業者在平臺上發布項目,感興趣的投資人直接進行接洽。最初入駐的投資人和創業者,都屬於蘭寧羽和合夥人們自己以前的資源。在試運營的那幾個月,依靠口碑傳播,一些投資人和創業者又主動找了過來。

到天使匯2011年11月正式上線時,他們有了七百多位投資人。因為蘭寧羽自己一直從事互聯網,天使匯的投資人也主要集中在關註互聯網所延伸出來的移動互聯、電子技術等領域。

周歲時,這個平臺的融資額已經超過了8000萬,但蘭寧羽認為,當時平臺並不算具備股權眾籌的意義,而是更具有社交屬性的網站,實現的是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自行對接。

2013年1月,天使匯推出了快速合投功能,這種合投方式借鑒了國外股權眾籌的模式,如今這基本是目前各種股權眾籌平臺采取的主流形式,即由平臺進行優質篩選後,將項目拿給該領域投資人進行討論,得到核心投資人的青睞和投資意見後,再拿著投資人的意見到平臺上進行融資。

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第一個項目5天內超額認購134%,募集金額超過300萬。從整個項目上線到完成融資,只花了14天的時間。

天使匯因此上了《新聞聯播》,帶來的註冊投資人開始增多。這種方式明顯受到了很多有經驗但還沒能力成立基金的投資人喜愛。

丁先生在一家機構投資做VC(風險投資),但他同時以個人身份入駐了一家股權眾籌平臺。“從我角度來說,這種投資回報更高。”丁先生說,做VC即使投了一個項目,並在幾年後順利上市,但整個團隊只能拿20%的獎勵,平時他們基本上只能拿2%的管理費,其中大部分還需要給團隊負責人,這樣分下來就很少了。“每人大概能得1%或者2%,幾百萬的樣子。但這只是聽起來好聽,但萬一沒有成功上市呢?”丁先生說,即使從風投到上市一路順利,也需要5-7年的時間,一般人在機構能不能幹這麽長時間都很難說。

京東的新故事

全民創業時代的來臨,加速了眾籌行業的火爆。

2014年兩會以來,政府層面對創業的鼓勵被提到一個新高度,全民創業一時成為熱詞,與此相伴,幫助創業者降低準入門檻的眾籌開始席卷了整個互聯網世界,電視、網絡、平面媒體,似乎每天都在講述眾籌的奇跡,作為權益類眾籌的延伸,股權眾籌在下半年出現在大眾視野里。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11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講話說要“建立資本市場小額再融資快速機制,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則讓股權眾籌徹底熱了起來,因為這意味著監管層已經認可了這種新型融資方式。

這種鼓勵態度讓很多觀望的資本決定進軍股權眾籌。在過去,眾籌尤其是股權眾籌一直面臨著非法集資和非法發行股票這兩個雷區。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士說,目前股權眾籌的監管紅線就是股東不得超過200人的上限。直到2014年年初,才明確了P2P行業歸銀監會管,股權眾籌歸證監會管理。

2015年1月,京東、阿里和平安三家巨頭紛紛宣布將進軍股權眾籌。3月31日,京東股權眾籌平臺正式上線,產品被命名為“東家”。

京東一直在互聯網金融上野心勃勃。劉強東曾經在公開場合說過,希望京東以後一半以上的收入,都來自京東金融,京東金融里的新故事便是股權眾籌。

京東金融為何特別青睞此項業務?劉強東給出的解釋是:“希望能讓和我一樣的屌絲創業者有更多機會,中低收入者有風險投資的機會。”豐富投資方式,“傻瓜式“拿錢降低創業門檻。

而總理的講話更是給了他們定心丸,“在政策和行業背景的雙重利好下”,在互聯網巨頭中,京東率先瞄準“全民創業”帶來的大蛋糕,希望以此鞏固他們國內最大的權益類眾籌平臺和京東金融的優勢。

勇敢者的遊戲

劉強東的言語中已經隱約可以看出京東更想把股權眾籌變成普通人的投資方式。

京東的另一個創舉是降低了投資的門檻,把原來專業投資者玩的“密室遊戲”變成了幾乎人人可以參與的大眾娛樂。

目前,京東設定的門檻是在年收入30萬以上,金融資產100萬以上以及有過多次投資經驗任意滿足其中一個條件。這意味著,一般的中產階級,都可以加入投資者俱樂部。

對此,京東並不否認他們降低門檻,但他們表示,這個標準是合乎規定的。

2014年,監管層曾經出臺了《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下稱《私募辦法》),對平臺、投資項目和投資者作了明確規範和限制,將股權眾籌定性為私募。《私募辦法》延續了私募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的要求,對投資人作出了嚴格的規定:投資者為凈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的單位,或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人民幣或最近三年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人民幣的個人,以及投資單個融資項目的最低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人民幣的單位或個人。由於投資者準入門檻設立過高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私募辦法》發布後僅一個月就作出重大調整,將準入門檻降低到了3年收入30萬-50萬,金融資產100萬-500萬。

京東表示,雖然參與的人多了,但他們並沒有降低項目質量和風控標準。他們的股權眾籌平臺要負責前期項目的招募及審核篩選,優先優質項目上線。

其次,與項目方溝通為項目方上線準備,進行預熱路演,約談確定領投人,之後項目正式上線,引入跟領投,股東確認,進行投後管理。

對於項目的篩選標準,由京東組建的專業團隊負責項目篩選,好的團隊+有前景的商業模式+資源匹配度+渠道基本可以作為常見的參考標準。

在投後管理方面,則組建了眾創學院,從全行業範圍內篩選優秀的導師,對創業者的不同需求進行培訓,彌補創業人員的知識短板,幫助創業人員迅速成長,進而降低創業期因知識與經驗不足所帶來的風險。

在融資完成後,他們則將有專門的項目經理進行對接,以便實施項目信息的完全披露。

根據京東提供的數據,截至6月1日,東家平臺各類股權融資項目融資額已經達到2.6億元,共計給投資者呈現32個項目,其中上線募集25個,路演預熱有7個。上線項目融資完成率達到121%。

“現在的新問題,股權眾籌的火爆情況超出我們的預期”。京東方面舉例,上線一個月,平臺融資額就達到了1.19億,最快的項目在2分鐘內,市值1500萬的股權就被全部認購。

作為回報,京東作為股權眾籌平臺會收取交易額(1000萬以下)5%,或3%(1000萬以上)作為平臺傭金。但是目前這部分可折合成股份作為京東股權眾籌平臺對創業項目的扶持。

目前看來,京東的股權眾籌野心並不僅僅如此。他們對南方周末記者的回複中流露了讓眾籌平民化的興趣:“京東也觀察到美國JOBS法案在頒布後使得風投走向了平民化趨勢。京東股權眾籌期待中國也能出臺類似法律條文。”

拼專業和拼資源

據了解,現在選擇股權眾籌的方法,所有的股權眾籌平臺都大同小異,基本思路都是由專業團隊或者核心投資人進行篩選後,再將項目上線進行融資。最後進行投後管理。只不過每家在操作時,手法細節和門檻各有不同。

這里面比拼的就是投資人專業性和投後管理。但這恰恰是目前最無法標準化和監管。

蘭寧羽對現在的地方的“眾籌熱”頗有擔憂,他在選擇投資人上比較謹慎。天使匯創業時引入了700多名投資人,如今四年過去,經過認證的投資人也只有2300多名。

蘭寧羽說,投資人一直增長緩慢的原因是他選擇投資人有個標準是希望投資人在自己所在行業里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樣比較能給創業者提供幫助。不僅在金錢上,而是在創業者遇到問題時,能給他們提供專業的幫助。對於股權門檻降低,蘭寧羽並不覺得是一件好事。在他所操作的項目中,他一直把投資人控制在30人以內。

創業者唐先生的眾籌經歷印證了蘭寧羽的憂慮。

唐先生曾通過股權眾籌一間O2O的餐廳,兩天之內,他募集到了300萬左右的資金,但股東也達到了49人。但問題接踵而來,從選址到開業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他不得不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應付股東身上。

唐先生說,其實投資協議上已經寫明,決策權在於股東代表和領投人,但實際操作中,每一個股東還是忍不住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很多小股東就是圖個熱鬧,所以他們的意見完全不值得參考,但你不得不應付他們。”

唐先生說,值得慶幸的是,小股東們一段時間後喪失了新鮮感,不再亂出意見,唯一有壓力的是每個月財務披露時,他都必須解釋一遍為什麽還沒賺錢,雖然這離他的店開業僅僅三個月。

對於更多剛剛興起的中小股權眾籌平臺來說,他們更多地面臨著邊學習邊成長的過程。

“對於我們來說,難度最大的是投後管理。”邵錕是聚募股權眾籌的聯合創始人,他的公司成立於2014年10月,也就是股權眾籌剛開始興起的當口。

“我們當時做這個公司就是覺得全民創業時代到了,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會越來越大。“邵錕說,加上幾個創始人一直都有投資經歷,於是幹脆成立了這個平臺,目前他們主要為資金需求不是很大的創業項目做融資,每個項目的募資金額最多不超過200萬。

邵錕並不覺得股權眾籌必須精英化。就他的理解,股權眾籌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而且,在互聯網時代,你必須去試,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高門檻也許會讓很多可能性消失。

他們采取的控制風險手段更多的屬於較小眾籌平臺的辦法,第一是控制融資金額,第二則是控制每個人的額度上限。

邵錕說,幾乎每次眾籌,他們都反複跟投資人確認意向,並要投資人做好血本無歸的準備。同時,他們也不接受大額投資。

“我們都是讓投資人做好最壞的打算迎接最好的希望。”邵錕說,他們曾經有個項目眾籌120萬的啟動資金,當籌到60萬時,突然有一位投資人把剩下的金額全部投完。“我們為此特意趕往上海,跟投資人見面,希望說服他進行分散投資。”他們後來接受這筆投資的原因是發現對方是一金融公司的董事長,又具有多次早期投資經驗。

邵錕也坦言,作為一個新成立公司,他們存在著短板。“對我們來說,較大的挑戰並不是融資,而是投後管理。”上線7個月,聚募一共上線了91個項目,其中80個完成了融資,總融資金額為5499萬,但因為項目眾多,分布較廣,這就給投後管理造成了難度。

因為平臺開始起步,領投人制度也不是很完善,運行也不是特別流暢。”我們現在也是在努力完善領投人制度,讓專業的領投人來完善投後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53

私房養生 壯年時維持運動、注意三高 才有元氣老後 逆齡專家陳亮恭 靠走樓梯「存老本」

2015-06-22  TWM

高齡醫學專家陳亮恭雖然還在壯年,因為深知年輕時期保持體能,才能健康進入老年期,因此注意「三高」數字,並且從日常生活習慣著手,以達到逆齡目標。

撰文•孫蓉萍

為了有舒適的老後,許多人都努力「存老本」。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每天也為了老後努力儲蓄,不過他存的是「健康」,養的是「體能」。

談到養生,陳亮恭笑說:「我現在還在衝刺事業,很難養生。」平常作息約晚上九點多才離開醫院,早上四點就起床工作,「還好我向來不需要太多睡眠,三、四個 小時就夠了。」不過四十四歲的他,深知這個年齡層更需要養體能,才有健康的老後。「過了二十五歲以後,體能就開始緩慢下降,只是因為下降的斜率很小,多數 人沒有感覺,但到了五十歲,就會明顯加速下滑。」如何警覺到自己的體能變差?「爬樓梯覺得吃力時,可能就表示該增加活動量了。」過去陳亮恭的保養之道,是 每周和同事固定打羽球,但這種運動必須找同伴,容易受到限制。

養體能,從日常做起能變成習慣,就是最好的運動「最好的運動,就是你願意做、而且可以一直做、能變成習慣的運動。」現在他常利用上班的空檔,在辦公室一邊騎腳踏車,一邊讀文件,最方便的運動,就是走路時盡量走快一點,或多爬樓梯。

運動對健康的益處,確實會反映在數字上,陳亮恭說,「我曾經到英國牛津大學當訪問學者,有一次,在醫院按了電梯準備上樓,一位比我年長大約二十歲的老師把 我拉走,說『電梯是給病人坐的』,然後和我一起走樓梯,後來我也養成走樓梯的習慣。那時候因為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加上牛津市的環境適合走路,我的運動 量因此增加,生活半年回台灣後,各項健檢指數都好得不像話!」平日工作忙碌的陳亮恭,因會議多,常吃開會便當,「我飲食不算正常,但很健康。」為此,他少 吃澱粉,多吃蔬菜和蛋白質,肉類也多半挑魚類等白肉,而且不吃甜點,「現在甜點太精緻了,單位熱量太高。」油炸類食物也敬而遠之,「三十多歲以後,就不太 吃鹽酥雞了。」抗三高,從飲食下手多吃蔬菜、蛋白質,杜絕甜點過了四十歲以後,陳亮恭則特別注意「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數字,每年做一次基本 的健診,「三高數字上升累積的風險就是血管堵塞,而三高數字愈高、持續時間愈久,血管阻塞就會愈嚴重。」他笑說:「我的三高數字表現『很好』!」其實四年 前,陳亮恭一度莫名地頭痛,往往到中午就頭痛欲裂,連續吃三個月止痛藥後,他決定做磁振造影檢查(MRI,又稱核磁共振)。「磁振造影的好處有三個,第一 是它雖然不是最精確,但已經非常精確,畢竟每種工具都有極限;第二是它沒有輻射線;第三是它可以做全身,電腦斷層則無法全身做。我的爸媽七十多歲,我也都 安排他們藉由這種方式篩檢腫瘤。」後來,他發現頭痛元凶是來自壓力,以及因姿勢不良、肩頸痠痛而導致的筋膜疼痛症候群,才對症下藥。

身為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自己的雙親也邁入高齡,陳亮恭最關注的是預防失能,其次,才是管理疾病。

防失能,從壯年準備能自由行動,才有生活品質而要預防失能,必須在年輕時就養體能,包括骨骼、肌肉等,並且多動腦,以減緩失智的發生,先儲存足夠的健康本 錢。「即使有病,如果不會造成失能,其實不會帶來太大困擾,但如果不能自由行動,需要旁人照顧,生活品質就會低落。」目前他的父母仍持續工作,也常和志同 道合的朋友一起運動或旅遊,這些行為都有助於維持健康。

不過,陳亮恭也強調,不要被健檢報告的數字綁住,尤其是年長者。就像世界衛生組織未對六十五歲以上的血色素定出標準,是因為不知怎樣才叫正常。老人健檢報 告出現紅字時,先要分清楚它是正常的老化,還是必須處理的疾病,否則為了改善每一個紅字而跑遍醫院各門診,這樣的老年生活就太悲慘了。

正當壯年的陳亮恭提醒,想逆齡,壯年就要開始努力,顯然他也身體力行,做了好示範。

陳亮恭

出生 1971年

現職 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主治醫師經歷 台北榮民總醫院住院醫師學歷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