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式“影子銀行”的跨界套利遊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302

在金融監管機構改革的各種方案中,實行“超級央行”模式是一種主流觀點。(視覺中國/圖)

“一行三會”聯手展開的金融風險清查與整頓,預示著以監管放松為主題的上一輪金融創新政策周期接近尾聲。新一輪政策周期中,以統籌監管模式防範金融風險、統一監管標準的同時,建立和完善宏觀審慎政策體系將成為制度建設的重心。

眼下金融市場最引人關註的話題,莫過於金融監管機構改革。

據多家媒體近日報道,新的金融監管機構改革計劃,可能會仿照英國的“超級央行”模式:央行下設金融管理局,負責外匯局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下稱“三會”)的監管協調,同時下設綜合監管委員會,該委員會將獨立於央行其他部門,直接對三會進行監管。

早在3月31日,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發改委《關於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要求改革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制定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

“超級央行”模式的主張者認為,隨著“影子銀行”體系快速發展,中國金融機構的功能邊界逐漸模糊,混業經營已成現實趨勢,因此有必要借鑒歐美發達市場在金融危機後監管架構調整的經驗,建立起以央行主導的綜合金融監管架構,從早期的機構監管為主轉向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為主體的新型金融監管體系。

但反對的聲音則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環境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嚴峻的局面之際,“臨陣改制”可能帶來更大的市場動蕩甚至直接誘發金融危機;同時當下金融監管格局的諸多弊端並非僅是機構設立問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監管體制以外的政府職能定位以及國企體制局限等深層矛盾。

值此金融業整肅“風暴初起”,金融監管體系改革方向未定之際,南方周末記者梳理回顧了中國金融監管體系過去數年的發展歷程。

從“影子銀行”到“大資管”

從信托業一家獨大的影子銀行模式,到銀、證、保三大金融監管體系爭相介入的“大資管”模式,中國金融利率市場雙軌制的套利機制從隱性轉向顯性。

與此前諸多行業自查式監管整頓所不同,此輪“一行三會”需聯手面對的是一個空前複雜的格局:

截至2015年末,高達23萬億元的銀行理財資金、16萬億元的信托資產、11萬億元券商資管、8.4萬億元的公募基金以及1.77萬億元的保險資管產品,構成了一個規模近百萬億,產品交易結構日益複雜、融資杠桿越壘越高的金融混業市場。

從2015年年中清查配資引發的股災,到年末蛇吞象式的“寶萬之爭”,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各管一段”式的傳統監管模式,在面對“交叉感染”新型金融風險時的失措與無力。

比如,資金來源複雜且層層嵌套放大的恒生Homs配資鏈條上,早期參與配資的銀行、信托與券商等機構均被各自行業監管部門認為“依法合規”,而在高達2萬億配資規模推動股市暴漲之際,監管機構在缺乏完整信息和協調機制下的一次配資清查,卻引發了股市暴跌的“雪崩效應”。

寶能系收購萬科過程中,其實際控制人利用家族化的金融控股模式,操縱包括保險、基金、券商等多個融資平臺,形成層層放大的融資杠桿,實質上是以銀行貸款和理財資金實現了對萬科股權“空手套白狼”式的收購——而這一收購模式下所隱含的跨市場、跨平臺金融風險,卻無法被監管部門及時識別並加以處置,直至形成令市場矚目的風險事件。

類似Homs系統的融(配)資產品“結構化”,與寶能系模式下的機構設置“金控化”,正是大資管時代下市場機構們規避分業監管限制的兩大法寶。

央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蔔永祥在其論文中坦承,由於行業監管標準的不統一,現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存在著大量“監管套利”行為,而跨行業風險最集中的金融控股公司則面臨“監管真空”。

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在大資管時代面臨諸多挑戰與困境的銀行業體系,卻正是這一“監管套利”模式的始作俑者。2007年銀監會發布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突破了商業銀行法對混業經營的限制條款,允許銀行通過設立子公司介入信托、融資租賃等市場,從而打開了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潘多拉之盒。

作為行業監管部門,銀監會的“破格”有其無奈之處: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模式日益市場化的同時,傳統銀行業體系自身卻長期面臨著利率管制、信貸規模管理乃至資金用途管制等種種行政化管制與調控。

央行為了對沖外儲劇增帶來的巨額流動性,從2007年到2011年期間,將存款準備金率從9%連續提升至20%,在有效防止了貨幣超發帶來的惡性通脹的同時,卻讓商業銀行們被迫“鎖定”大量信貸資源,大大降低了銀行經營效率;與此同時,為了應對2007年之後房地產過熱等區域性和行業性現象,各種限貸、限購式的調控政策層出不窮,造成了金融市場利率成本的政策性分割。

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教授在《剛性泡沫——中國經濟為何進退兩難》一書中分析道,中國形成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影子銀行”的根源在於三個限制:金融壓抑、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以及存貸比和存款準備金要求。

與此同時,信托企業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卻在簡單的“通道業務”模式下,享受著管制利率與市場化利率之間巨大的“無風險收益”,並形成種種“套利尋租”現象。

在2013年一次行業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巴曙松認為,中國式“影子銀行”的出現,首先是因為金融管制導致不同金融市場隔離帶來的資金成本和金融產品收益差距巨大的現實。

巴曙松認為,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代表的“影子銀行”模式,並不具備歐美市場影子銀行體系的高杠桿和期限錯配等特征,“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準信貸產品”。

但這一“曲線利率市場化”式的影子銀行模式,在2012年前後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證券和保險監管部門先後放開資管業務的政策限制,原本被信托業獨家壟斷的銀行“資金通道”市場內,迅速掀起了一場以“大資管”為標誌的混業經營風潮。

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券商系、基金系、保險系乃至民營企業“產融結合”形態下的金融控股模式迅速湧現;同時跨平臺、跨行業的“結構性融資”產品迅速打破了前期的“準信貸”影子銀行模式,形成了在不同監管標準、資金成本和收益模式之間跨市場、加杠桿套利的“大資管模式”。

從2011年底到2015年末,券商資管規模從2800多億元躍升至11萬億元;而保險業總資產從2010年的5萬億元增長至2015年12萬億元的基礎上,整體投資收益率從2012年前的2%提升至2015年的7.5%,堪稱“跨越式成長”。

(李伯根/圖)

“國家意誌”與監管創新

在行政性宏觀調控模式下,中央政府的宏觀決策與監管當局的微觀管理往往形成經濟運行過程中監管松弛的“順周期沖動”,以及“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政策周期。

保監會發布的“保險業2014年年報”稱,當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幹意見》,“標誌著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已經從行業意願上升到國家意誌。”

“國家意誌”這一獨特的概念闡述,恰好反映出了宏觀經濟決策與行業監管職能之間的微妙關系:作為兼具發展職責的行業監管部門,“三會”本身具備扶持所監管行業高速發展的意願,但這一意願必須在獲得最高決策層的支持下,才能獲得充分的“監管創新”授權。

這在2012年以來的諸多政策闡述中已經得到了明確體現:那就是作為高儲蓄和高負債率並存的大型經濟體,中央政府希望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資本市場建設與制度創新,將以銀行信貸為主體的間接融資模式,轉向以股權融資為主體的社會化融資體系。

2012年5月至7月短短兩個月內,證監會和保監會密集推出一系列“監管新政”,在市場準入、資本管制以及投資等諸多監管領域大幅“松綁”,並帶來了券商和保險行業通道類資管業務的高速增長。

同期,央行和銀監會主導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重啟,銀行間交易商協會主導下的資產支持票據(ABN),與證監會主導下的企業資產證券化共同構成的龐大“資產證券化市場”,則成為了“大資管”模式賴以生存的市場基礎。

但在長期以行政化管制為基礎的分業監管體制下,這一突然打通的“大資管”市場,誕生伊始便面臨著基礎制度不統一和產權法律關系不明晰等諸多市場化機制短板。

早在“大資管”市場格局初現之際,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便曾明確指出,財富管理是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大行業的交集,其基本法律關系應視為信托關系,但現在面對同樣法律關系的產品卻不能用同樣規則來管理,在財富管理市場中存在著法律規制上的滯後。

信托理財與銀行信貸在法律上的本質差異,在於信托是“一對一”的債權債務關系,而銀行存貸款業務則是“多對多”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式。這一法律關系的不同,使得銀行業成為社會信用風險的管理者,一旦爆發危機將引發社會與金融系統動蕩,也因此而必須接受包括資本充足率和業務合規性在內的嚴格監管。

但在“準信貸”形態下的信托理財業務,並未嚴格遵循信托業務“一對一”的法律關系,而是形成了類似銀行信貸的“資金池”模式,從而給理財產品投資者帶來了新的法律保障風險:銀行存款的用戶不必關心投資用途便可獲得約定的利率回報;但作為理財產品,理論應該風險自擔的投資者卻在並不清楚委托資金用途的情況下,指望著銀行承諾的收益率回報。

產權法律關系不清的制度隱患,在早期被監管機構以行政管制的模式加以限制,並在銀行業體系內形成“貓捉老鼠”式的政策博弈。但隨著證券、保險乃至民間資本等不同監管規則下的市場機構加入這場“大資管”遊戲,原有的制度隱患迅速變成現實中的市場失控風險。

在一個個號稱“萬能”的金融產品與融資計劃背後,實質上是一個個失去監管的類銀行資金池:資金池的一頭聯系著毫無法律保障和投資知情權的萬千中小投資者,另一頭則是複雜的投融資結構與跨市場金融杠桿,在土地和股票等資產市場中博取超額收益的各類市場機構與資本玩家。

值得關註的是,自2007年以來因為城市化進程加速,由地方政府和國企所掌控的“要素資源貨幣化”現象,帶動了一輪空前的“資產價值重估”與升值周期,而這一遠超實體經濟增長率的資產增值背後,則是體制性的城鄉結構二元化以及包括土地等諸多要素資源“產權不清”所帶來的大規模“制度套利”。

這一在土地和股票等資產升值預期下所搭建起來的“盈利模式”,一旦遭遇房地產和股市雙重下滑,其前期為博取超額收益而不斷放大的融資杠桿,只能依靠更多的杠桿與更激進的投資來維系。

從近期風險暴露的寶能系等“保險黑馬”來看,其實際控制人均以早期控制的土地等資源虛增估值,套出保險和銀行資金後,再通過層層杠桿進行更加激進的收購和舉牌等投資,試圖覆蓋前期已經暴露的投資風險。

而一旦層層疊加的融資杠桿遭遇股價和資產價格下跌,所有參與融資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將共同面臨巨額虧損,乃至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殘酷現實。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多輪宏觀調控周期中,“一放就亂、一管就死”正是跟這種雙軌制價格機制體系下,市場化規則的建立運行與體制性“資本套利”的博弈模式密切相關。

在這一體制背景下建立起來的諸多調控與監管政策,許多時候正是為了堵住各種“制度套利”漏洞而應急式出臺的行政管制措施。在“雙軌制”市場內部法律和產權關系理順之前,分業監管和上市審批等行政管制藩籬的簡單拆除,首先激發的不是市場效率的提高,而是大規模“套利尋租”模式的浮出水面。

“中國也是有強烈的願望使股本融資的市場更好發展,我們也確實下了很大的力氣。但是確實也不能拔苗助長。”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今年兩會期間向媒體所說的這番話,從某種意義上已經預示著此輪以“監管創新”為主題的政策周期已近尾聲。

從“宏觀調控”到“宏觀審慎”

新一輪的金融整肅並非意味著監管政策重回分業監管舊軌,而是遵循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多年以來“寓改革於調控”的漸進模式。

作為宏觀貨幣政策的制定者,中國央行實際上早就註意到因外儲劇增引發被動的貨幣超發,而在對沖市場流動性過程中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政策不同步所引發的金融泡沫化現象。

在接受財新媒體采訪時,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早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中央政府就已經註意到美國房地產市場、次貸和影子銀行交叉感染的“市場土壤”同樣存在於中國金融體系內,並在2009年底開始研究以逆周期管理為特征的宏觀審慎監管政策。

但在傳統的“宏觀調控”模式下,真正的全局性調控只能在政策制定者和執行各方達成共識後,由最高決策當局發出調控信號並協調執行。在這一體制框架下,央行前期嘗試推動的“逆周期調控”成效不彰。

在金融風暴帶來的經濟下滑壓力下,銀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先後出臺多項政策,推動銀行信貸規模迅速擴張,形成了2009年一季度5萬億和其後十余萬億元的信貸規模“超常規爆發性增長”。

其後多年中,央行內部人士對此輪“逆周期”變成“順周期”的調控政策反轉,依舊耿耿於懷,認為這是“以金融監管取代貨幣政策間接調控”的發端。

但從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來看,早在央行為對沖外儲而以高額存款準備金率“鎖定”巨額流動性之後,以土地等資產升值和質押貸款為標誌的銀行信貸膨脹便已經超出了傳統貨幣政策的管控能力:無論基礎貨幣怎樣控制,都無法阻止“土地升值+信貸膨脹”式的市場流動性泛濫。

在這一市場流動性結構變化的影響下,央行的貨幣政策調控不僅依賴於基礎貨幣發行規模的控制,更依賴於銀行體系通過信用貸款等形式“創造貨幣”規模的管理。而後者恰恰是金融監管部門的傳統政策職能。

央行以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等工具為代表的第一輪宏觀審慎政策嘗試,雖然對於完善微觀市場激勵和約束機制有所幫助,但對於以影子銀行和“大資管”為標誌的跨市場加杠桿(實質上是創造貨幣)模式依然缺乏有效約束。

為此,央行在綜合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正式提出在宏觀貨幣政策和微觀審慎審管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制度空白,並建議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加以完善。

按照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解釋,在傳統貨幣政策所關註的“防通脹”和金融監管所關註的“個體機構穩健”之間,金融市場和資產價格的大幅波動已經成為全球市場中存在的最大金融風險源頭。而這種具備順周期和交叉感染特征的市場價格大幅波動,必須依靠新型的風險發現和防範機制才能得以有效約束。

但新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建立,遠非外界所理解的機構調整那麽簡單:在搭建現代金融管理機制的同時,政府還必須面對多年以來掌控市場資源配置決定權的前提下,所形成的從市場利率到土地價格等多重價格“雙軌制”現象。

今天金融市場中所存在的種種“監管套利”現象,本質上正是社會資源在“雙軌制”價格扭曲下廣泛存在的“制度尋租”模式的一個縮影——只有在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政策和市場基礎關系的重新定位和調整過程中,新型金融監管機制才能真正發揮自身的功能。

在重新建立市場化機制所依托的基礎制度關系過程中,金融監管制度改革的底線就是“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為此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中央明確提出了“統籌協調監管”這一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向。

在“統籌協調監管”理念下,在不同時期,為不同發展目標而建立起來的分業監管體系,首先需要重新確定統一協調的監管目標,界定各自的監管職能與責任,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得上新型監管體制的構建。

而在監管機構的統籌協調之外,在已經成形的“大資管”市場中,還面臨著監管規則的統一、金融基礎設施的統一以及金融數據統計的統一等諸多基礎建設和制度上的協調與完善。

從這個意義而言,此輪規模空前的金融行業清查與整頓,其意義不僅在於“整肅”已初現失序和混亂征兆的市場機構行為,更在於“打通”一行三會的監管分割後,以“穿透式”摸底排查建立起統一的金融市場數據基礎,為未來的風險防範與制度改革提供決策依據。

“執行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不一定意味著要有監管體制改革,監管體制改革是一個更複雜、更具有挑戰性的題目。”對於被市場各方寄予改革厚望的中國央行而言,行長周小川的這番話或許能夠體現出此輪政策周期中“堅定改革”和“審慎推進”的政策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52

小米“煮”大米、美的賣大米,企業玩得起跨界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215.html

現在做企業流行玩跨界,其中不乏驚人之舉,繼武鋼養豬後,最近又出現了手機公司賣電飯煲,電飯煲公司參股賣大米。

2016年3月在小米春季媒體溝通會上,小米發布了米家電飯煲,宣稱要扛起“新國貨”的大旗,終結國人赴日淘電飯煲的歷史。5月20日,在美的新一代電飯煲的發布會上,美的接受采訪說投資了互聯網生態公司,並會逐步擴大生態圈夥伴,一起為用戶優選和配送好米。

如果說小米做電飯煲可以牽強地說其發展符合公司高科技屬性,那麽美的賣大米從白色家電轉向了投資農產品則看上去完全無厘頭。

這樣的跨界,有意義嗎?

放眼全球,現如今很多五百強公司,他們的發展方向,則完全相反。五百強早就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在五百強之列,他們在追求集中企業核心競爭力,剝離非核心業務,打造可持續利潤。即使以前跨界玩得很好的,現在都不做了。

德國的工業巨頭拜耳,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從2016年的1月1日,拜耳集團宣布開始完全專註於生命科學業務——醫藥保健和作物科學,而材料科技將被剝離,並進入股票市場。拜耳是一家擁有150年歷史的德國企業,發明過百年老藥阿司匹林也在二戰期間不光彩地生產過光氣。沒有分家之前,整個拜耳集團的年銷售超過300億歐元。對此拜耳怎麽說呢? “我們的目標是創建兩家全球頂級的企業:生命科學領域的世界級創新公司——拜耳;以及聚合物領域的領先公司——材料科技。”這是因為拜耳意識到,一直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里,內部需要大量的協調工作。董事會拿了投資材料發展的錢給醫藥做發明,材料集團不願意;拿了醫藥賺的利潤彌補材料的虧損,醫藥集團也不願意。更重要的是,拜耳是上市公司,股票就是公司未來價值的反映。無論是董事會、機構投資者還是股票的持有人,都有希望在公司紛繁複雜的業務中清楚地看到未來價值在哪里,都有簡單化業務分布的需求。試想看一份年報,誰看到主營業務超過三個的公司不會覺得累呢?所以拜耳就這麽分家了。盡管這麽做讓很多人,包括拜耳自己的員工,為這家化學染料起家的公司感到惋惜。

拜耳的選擇不是個例,專業化、小型化是個趨勢。1989年,百時美公司和施貴寶公司正式合並成為百時美施貴寶公司,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二大的制藥公司,產品有奶粉、有牙膏、有處方藥、有化妝品。可這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流行的做法,2000年之後這家公司做了什麽呢?他開始賣業務了。到了今天,過去公司的核心業務醫療鏡像、營養品早就分剝了,甚至不太賺錢的糖尿病業務也在前年賣了。公司現在的定位是生物制藥公司,用免疫療法治療腫瘤(真正的免疫療法,不是害死魏則西的那種)。現在的公司股價連創新高,多次被《財富》評為最佳醫藥公司,就是因為變小了,更靈活,決策迅速。

大名鼎鼎的Google也是。2015年,一個全新名為Alphabet的公司誕生了,它成為了谷哥新的母公司。整件事情看起來就像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巨頭被“並購”了。不過,谷歌當然沒有消失,它只是更加精簡了,成為Alphabet全資子公司,只保留了核心搜索業務。原谷歌旗下的子公司包括Nest、Fiber、Calico和Google X,將分拆成獨立子公司,同在Alphabet集團屋檐下運作。也就是說,讓Google分神的東西,它交給母公司去做了。

此外,公司做跨界、合並、規模增大,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內耗相當大。因為一次合並牽扯到供應鏈整合、采購鏈整合、人事整合、IT系統整合、財務整合、法律和政策整合等方方面面。

簡單地說,普通的招聘流程,都可能因為整合或者合並而改變。我以前的一位同事,在合並到新公司P一年後,購買機票還在用原來公司的系統;而且,新的母公司的群發郵件,他也經常收不到。這沒辦法,整合還沒有完成。他的新東家P公司長年熱衷收購各種公司,像一個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可是很多新進的員工都感覺被公司忽略了。

如果說現有的資源整合需要花一倍的時間——一步一步確認兩個公司最優的人力,最優的資源,最優的生產流程,再分頭執行。那麽新流程的設計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尤其是此前沒有經驗的那些領域。比如賣電飯煲的公司開始投資大米,真想不出有什麽生產電器開關或者電飯煲內膽的經驗或者現有流程可以給大米鋪貨借鑒。

時尚餐飲流行融合菜,比如“Greekpas”,把同是地中海風味的希臘菜和西班牙小吃“Tapas”混搭在一起;“Crosnut”,集羊角面包(Croissant)的層次感和甜甜圈(Donut)的甜味花色於大成,是沒什麽大問題的。因為核心產品沒有變,服務沒有變,有了新想法,用原來的生產流程就能出產品,借用個融合的概念而已。

但公司跨界畢竟不同一個廚房出菜,基業常青的企業也不是三天兩頭換方向投資投出來的。

(作者來自五百強公司,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與作者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103

“跨界”競爭的正當邊界大眾點評訴百度地圖一審獲勝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477

2016年5月26日,上海浦東法院對大眾點評訴百度地圖一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百度地圖構成不正當競爭。(浦東法院官方微博截圖/圖)

“現在的互聯網企業都是經營自己的生態圈,基本上什麽業務都會涉及。核心目的都是把用戶吸引到自己這里來,然後再通過各種方式變現。因為都跨界,競爭時的合理邊界在哪兒,就會成為一個問題。”

在大眾點評訴百度地圖的一審判決中,法院確認這樣的規則:競爭本質上是對客戶即交易對象的爭奪。即使雙方的經營模式存在不同,只要雙方在爭奪相同的網絡用戶群體,即可認定為存在競爭關系。

折騰了兩年,大眾點評訴百度地圖不正當競爭一案終於走完了一審程序。

2016年5月26日,上海市浦東新區法院作出判決,認定百度地圖構成不正當競爭,應立即停止以不正當的方式使用大眾點評網的點評信息,並賠償經濟損失300萬元。

大眾點評主張的賠償高達9000萬。對此,其代理律師傅鋼表示,這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態度。“我們也知道根據現有的證據規則,法院不太可能賠這麽多錢,原本估計會判500萬左右。實際上互聯網行業的人都知道,每增加一個用戶的成本大概在幾塊錢,更何況願意花時間去評論的都是優質用戶,9000萬已經是少說了。”

百度方面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複,僅僅是一份“官方口徑”:法院認定百度地圖提供的搜索引擎服務,遵守了國際通行Robots協議。此判決結果體現了法院對互聯網信息共享的支持。百度將更合理地控制來源於第三方網站信息的使用範圍和方式,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對於浦東新區法院認定百度地圖侵權部分,我們將提起上訴。

這意味著,在二審終審判決之前,百度地圖並不打算停止使用來自大眾點評的信息。截至發稿,南方周末記者打開百度地圖搜索時發現,來自大眾點評的信息依然大量存在,並完整呈現。

“競爭”的本質:搶用戶

這個案子是2014年4月起訴到法院的。

起因是,大眾點評發現,從百度地圖搜索商家時,絕大部分的用戶評論都來自大眾點評網,並且是完整呈現。雖然用戶也可以根據百度地圖提供的鏈接進入大眾點評網,但必要性已經大大降低——因為所有信息在百度頁面上都能看得到,用戶也可以選擇來自百度糯米的團購。

原告大眾點評網2003年在上海成立,主要為網絡用戶提供商戶信息、消費評價、優惠信息、團購等服務。註冊用戶可以對商戶進行評論,評論通常包括環境、服務、價格等方面,並可附上照片。

大眾點評網提供給法院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第三季度,其收錄商戶數量超過600萬家,覆蓋全國2300多個城市,點評數量超過2800萬條,月活躍用戶超過7500萬,移動客戶端累計獨立用戶數超過8000萬。

作為被告的百度地圖,除了提供定位、地址查詢、路線規劃、導航等常用地圖服務外,也為網絡用戶提供商戶信息查詢、團購等服務。

百度方面以兩家公司的類型差異來應訴:大眾點評網自稱是“城市生活消費平臺”,而百度公司是搜索引擎服務商,百度地圖、百度知道提供信息都是其百度搜索服務的一部分,百度地圖提供的是基於位置的服務,故兩個公司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

浦東法院作出的定性是:百度公司不僅是搜索服務提供商,還是內容提供商。理由是:百度公司通過搜索技術從大眾點評網等網站獲取信息,並將這些信息直接提供給網絡用戶,和大眾點評網一樣都向網絡用戶提供商戶信息和點評信息。百度公司通過百度地圖和百度知道與大眾點評網爭奪網絡用戶,可以認定存在競爭關系。

在法院看來,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調整的競爭關系,不限於同業者之間,還包括為自己或者他人爭取交易機會所產生的競爭關系,以及因破壞他人競爭優勢所產生的競爭關系。對於競爭關系的判定,不應局限於相同行業、相同領域或相同業態模式等固化的要素範圍,而應從經營主體具體實施的經營行為出發加以考量。

在現代市場經營模式尤其是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市場主體從事多領域業務的情況實屬常見。在互聯網行業,將網絡用戶吸引到自己的網站是經營者開展經營活動的基礎。因此法院認為,競爭本質上是對客戶即交易對象的爭奪。即使雙方的經營模式存在不同,只要雙方在爭奪相同的網絡用戶群體,即可認定為存在競爭關系。

“現在的互聯網企業都是經營自己的生態圈,基本上什麽業務都會涉及。你是靠搜索、支付,還是點評起家的,現在已經不那麽重要。核心目的都是把用戶吸引到自己這里來,然後再通過各種方式變現。因為都跨界,競爭時的合理邊界在哪兒,就會成為一個問題。所以現在互聯網企業間的不正當競爭案件特別多。”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副教授朱巍說。

在朱巍看來,浦東法院對競爭關系的認定並不意外。之前的“3Q大戰”,法院就認定,騰訊的即時通訊軟件和360的殺毒軟件存在競爭關系。獵豹瀏覽器屏蔽優酷的視頻貼片廣告,同樣也被認為構成不正當競爭。

“所以法院的這個結果我是認同的。但關於百度的行為是不是搜索,技術上的討論還是不夠清楚,我覺得這部分說理二審法院可以完善一下。”朱巍說。

明確的規則比百萬賠償更重要

“我們做了大量公證,因為百度地圖上的侵權信息太多了,只能采取隨機抽樣取證的方式,就這樣公證書摞起來還有一人高。很多商家的評論中只有大眾點評用戶的評論,有的商家一百多條評論里面,來自百度地圖自己的只有兩三條,剩下的都是大眾點評的。”傅鋼說。

大眾點評網搜集的這些證據得到了法院的采納。判決書在說理部分寫道,“百度公司在我國互聯網行業中處於領先的地位,擁有龐大的用戶數量,其尚且不能憑借自己的用戶獲取足夠的點評信息,由此亦可見點評信息的獲得並非易事。”

法院發現,點評類網站很難在短期內積累足夠多的用戶點評,因為每一條點評都需要由用戶親自撰寫。

在百度地圖中,餐飲類商戶的點評信息主要來源於大眾點評網等網站。百度地圖也有點評功能,百度的用戶也可以直接發布點評。但在很多類別的商戶中,直接來源於百度用戶的點評只占很小的比例。

而網站具有集聚效應,即網站商戶覆蓋面越廣,用戶點評越多,越能吸引更多的網絡用戶參與點評,也越能吸引消費者到該網站查找信息。

因此,法院認為,在靠自身用戶無法獲取足夠點評信息的情況下,百度公司通過技術手段,從大眾點評網等網站獲取點評信息,用於充實自己的百度地圖和百度知道。此種使用方式實質替代了大眾點評網向用戶提供信息,損害了其交易機會,故構成不正當競爭。

判決書還使用了“搭便車”“不勞而獲”這樣的詞,來形容百度地圖和百度知道大量使用其他網站點評信息的行為。

而對於百度地圖先後發布的不同版本,法院也做了區分。浦東法院發現,在百度地圖早期的安卓版本中,只是在謹慎地少量使用來自其他網站的點評信息。

如2013年的一個版本中,百度地圖商戶頁面僅顯示了三條來自大眾點評網的點評,且每條點評信息都未全文顯示,每條信息都設置了指向大眾點評網的鏈接。在法院看來,此類使用方式,不足以替代大眾點評網向公眾提供點評信息,不構成不正當競爭。

判決書還進一步“表態”:企業應當充分尊重競爭對手在信息的生產、搜集和使用過程中的辛勤付出。如果不能維護其權利,將沒有經營者再願意投入巨額成本進行類似的創新性、基礎性的工作,從而抑制經營者創新的動力。

“對於百度和大眾點評這樣規模的企業來說,300萬還是3000萬,其實差別沒有那麽大,因為這種對交易機會的侵犯,具體損失和獲利都很難計算,在全世界都是個難題。英美法系因為存在懲罰性賠償,類似的案子可能會判賠很高,但數額基本上是陪審團決定,也不穩定。”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吳偉光說,“大家更關註的還是規則的明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90

專訪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執行長談太空熱 解放下一代跨界力:太空教育

2016-06-06  TCW

太空教育可謂集全學科大成,而解決太空任務的思維過程,能激發學生的探索天性,對未知的興趣便能轉為學習動力。

「外星人、飛碟、五十一區……。」每隔一段時間,這些關鍵字就躍上報紙版面。再也沒有比外太空更令人著迷的領域,從《星際大戰》和《星艦迷航記》等系列電影熱賣,延伸到周邊商品,幾十年來,太空熱潮從沒退燒。

近年,太空成了一門好生意。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二○一四年全球的航太產業營收為二千零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兆六千五百億元),比起上一年增加四%,其中含發射產業、衛星製造產業和通訊產業等。

世界龍頭企業掀起太空熱。特斯拉、Space X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和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等人,都大力投入太空領域,馬斯克更大膽宣布:「兩年後要送太空船上火星!」

台灣太空行動則從

一九九九年發射第一

顆衛星起,以具有天

氣和遙測功能的衛星

為主。相較於過去衛星的製造仰賴國外,今年下半年,將發射

第一顆由台灣自行研

發的遙測衛星,成為台灣太空界創舉。

現在各國已積極投入太空教育,透過展覽或營隊等方式,連結天文、航太、數學、物理、化學等跨領域學習。但檢視目前台灣太空教育卻相當貧乏。

內容不光天氣與觀星

有些知識小學就能開始學

「台灣對太空相當陌生,」國家太空中心正工程師黃楓台指出,國中小的太空課程,大多為天氣、觀星等主題,即便有太空行動內容,也多以歷史角度來切入。許多人也不清楚,包含衛星電視、記憶枕、人工義肢和太陽能發電等,都與太空發展息息相關。

在台大教導普通天文學的台大物理系教授孫維新也感嘆,有些知識小學就可以學,「為何大家到了大學,才發現宇宙

的美好?」

台北市的復興中學,是目前全台唯一大規模推廣太空教育的學校。十年前開始,與美國休斯頓太空與科學教育協會(HASSE)合作,每月有一次的遠距教學,由NASA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太空人和科學家授課,談太空人的生活等主題。

台灣學生被升學主義綁架,普遍缺乏目標,「太空教育是為了找到孩子的vision (願景),」長年推廣太空教育的iVicon執行長、HASSE共同創辦人劉倬宇觀察,學生建立起探索未知的熱情,就有自主學習能力。

除了啟發更有助探索

含工程、數學跨領域學習

他回憶,二〇一二年,NASA的火星採測車好奇號登陸火星時,一名參加HASSE太空學校的國中生在NASA目睹現場實況,不禁激動的說:「原來學數學不是為了考上好大學,而是要上太空、帶人類開啟未知。」《商業周刊》獨家專訪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執行長伯恩哈特(Deborah Barnhart)。身為NASA官方太空展覽館,一九八二年起該中心舉辦青少年太空營,連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都曾參加過這個課程。

她如何看待太空教育?以下整理訪談精華。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要了解太空?什麼是太空教育?

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執行長伯恩哈特答(以下簡稱答):人類具有探索天性,自古以來我們就有許多探險行動,現在,太空成了下一階段的任務。重點不只在於我們在外太空發現什麼,而是我們透過哪種科技到達。能想像嗎?包含提款機內的晶片、衛星電視和通訊等,都是從太空發展而來。因此,探索本身就是目的。

現在我們能享有天氣預測和通訊等,都拜地球外的衛星所賜。可以說,當我們有更多離開地球的行動,反能幫我們拯救地球。太空教育

是整合型的跨領域

學習,舉凡工程、

數學、科學和生物

等,甚至連商業管理、安全等,都是課題。但推廣太空

教育的本質是啟

發,讓孩子對未來有更多想像。

兩年後,我們將發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功能比哈伯望遠鏡強一百倍,能看見一百三十五億年前,最早一批生成的恆星。這就像是雞蛋殼上的裂縫一樣,外太空的探索露出更多曙光了。

太空人現身當講師!

藉角色扮演學習團隊合作

問:太空教育該如何推行?

有哪些成效?

答:這略分為知識和實務操作兩大面向,可以透過太空營方式推行。首先是知識面,我們邀請太空人和科學家等解說太空歷史和各國的太空行動。

上課的地方不是教室,而是擁有火箭、實驗室、3D太空無重力體驗球等設備的中心,讓學生身歷其境學習。

實務操作上,我們提供任務挑戰,包含登陸月球、火星任務等。例如十多名學生角色扮演,有些人是地球上太空指揮中心的人員,有些則是在外太空的太空人,有些人在國際太空站裡工作。

當大家就定位,我們不經意的丟出各種任務:「太空艙發生緊急事件,糧食不夠吃了,怎麼辦?」「通訊斷了,如何跟地球的指揮中心聯絡?」聽到指令時,學生手忙腳亂,他們必須運用過去的知識解決危機,更要團隊合作。這就是「問題導向」學習法,為了解決任務,讓課本的知識活了起來。

踏進太空領域,不一定只能當太空人,還有工程師、科學家、律師、設計師等可以選擇。

例如,醫護人員知道人體在某個太空環境中,會產生身體質變,就能事先預防。

曾有名十一歲盲人女孩參加太空營,原本她認為人生一團糟,還失望的說:「我無法完成任何事情。」但因為對太空的愛,長大後她加入NASA 團隊,成為實驗室的一員。

還有一名小男孩,剛開始參與課程時很驕傲,他不信任組員,把所有事情攬在自己身上。這時教練告訴他:「來到這裡,不是讓你學如何在太空中完成任務,而是如何讓一大群人一起完成。」男孩事後說,這句話改變了他,他停止貶低他人,開始學習合作。可見,太空教育超越學術領域,更多的是生活上的技能,包含問題解決、團隊合作等能力。

用太空知識激發學習動機

九成學生更願意精進學業

問:除了太空營,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學太空教育?

答:體制內來看,如同現在許多學校老師會用藝術或音樂等素材,帶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也應該懂得利用太空知識,當作有趣指引,進而講述深層內容。近九成的太空營畢業生說,之後回學校,他們更加精進自己的學業,尤其工程和數學等,因為他們了解到建立理論基礎的重要性。

至於自學方面,學生可使用NASA等線上學習資源(https://www.nasa.gov/),或是追蹤業界在太空發展的進程。

太空是所有學科的總和,當學習更廣泛,知識的運用將會更靈活。另外,太空書籍或電影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尤其許多人看完電影後,習慣上網查詢電影內提及的太空知識。以電影《地心引力》來說,如果從科學角度來看,劇情極度荒謬,但多數人卻不知道。因此只有對太空的理解多一點,才能辨別是非。

問:怎麼看目前各國的太空行動?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答:過去太空發展被掌握在政府手中,現在,我們從民間吸取能量。太空不再只是政府的事,而具有商業價值。

太空已是所有人類的事。

但太空計畫需要合作,甚至與過去的敵人合作。太空產業有個重要的詞是「競合」,也就是既競爭又合作,人類行動到達外太空後,國家的疆界也隨之消失。當太空探索已是全民行動,太空教育的推廣,是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唯一橋梁。

撰文者李雅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92

中來股份藍海戰略:創新降本跨界融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697.html

2014年9月12日才上市的一家新能源企業,2年不到的時間內要在以往太陽能背板的主調之上,轉型為橫跨背板、電池、風電及投資等多個方向的新公司。伴隨著業務戰略的變化,這家由公司創始人參與的16億元新一輪再融資規模,也幾乎相當於當初IPO融資額(3.86億元)的4倍以上,中來股份(300393.SZ)正探尋一條與眾不同的快速增長道路。該企業董事長林建偉就說,光伏產業已成一片紅海,只有不斷尋找新的著力點,才可能實現企業的真正轉型、成就自己的藍海,這要依靠持續創新、對產業理解的通透以及強大執行力。

創新才是根本

作為太陽能電池背板的主要生產商,2013年中來股份的背板產量為1441.53萬平方米,兩年後大幅增長為2452.39萬平方米和3675.23萬平方米。產量雖在提升,庫存反而沒有積壓,2014年年底企業庫存為190萬平方米,到2015年降至160.95萬平方米。把握旺盛的市場需求節奏、更為合理的資源管控,正是降庫存、穩產增銷的秘訣。

盡管光伏市場去年下半年起大幅高開,營收方面今年一季度也出現了112%以上的大幅增長,但中來股份也有“成長的煩惱”。2015年,企業凈利潤1.08億元,同比下降8.33%;毛利率32.3%,同比降8.6%。雖然這一變化可被歸結於新增產能未完全釋放及投入較多研發、中介機構咨詢及折舊費用所致,中來股份同時也發現,背板價格競爭的加劇是毛利率下滑的核心因素之一。

國產背板制造商中,不少公司在擴大規模,國外同行為了搶奪市場也很快采取降價策略。雖然經過了幾年時間的洗禮,中來股份已把背板售價做到了最初的五分之一,然而全行業售價可能還會被往下壓,毛利率有繼續走低的趨勢。如何應對上述難題?林建偉認為還得靠大量研發投入、積極擴大銷售、制定合理的擴張戰略。

2015年,中來股份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3.2%,近幾年中保持了這一穩定比例。研發上,公司買入了各類新型試驗箱、擊穿電壓測試儀等設備。作為直接與外環境大面積接觸的光伏封裝材料,背板需能使用25年,還要擁有可靠的絕緣性、阻水性、 耐老化性。林建偉就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做(光伏)企業要有三高要求:高效、高可靠性和高性價比。”

不過,林建偉顯然不甘心僅僅停留在背板生產銷售業務上,他還瞄準了另一處藍海:N型單晶雙面電池。“可雙面發電的電池,年發電量比單面受光組件提高20%以上,它的采光性更好並可垂直放置,不會被樹葉、鳥糞、積雪等覆蓋。”就在前不久公司也致力於N型電池的大額募投,林建偉本人身體力行地參與了這輪募資計劃。

多位產業資深人士也告訴記者,全球多晶電池仍處於壓倒性地位,而單晶高效電池的到來對整個市場而言也不算壞事,“一方面,產品之間的價格競爭更趨激烈,單晶矽的成長也讓同行看到了新技術的前景,從而啟發了思路,挖掘自身潛力、夯實科研力量。”某券商分析師也說道。

林建偉也稱,除要進行大力研發外,公司也在降本增效。比如2015年,中來股份的全年營收同比增長54.24%,達到7.34億元,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的增幅都小於營收增幅。

產業整合進行時

國內外的光伏行業目前仍然受益於補貼政策,以中國為例,各地都出臺了相應的補貼及激勵政策,在建設、並網等方面也一路綠燈,從而使得這一新興能源的普及率更高。

但政府補貼的持續下降、錢款下發的不及時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從業者。短期內光伏發電成本仍難與火電競爭,長期來看還需與風能、潮汐、核電等能源競爭,優勢並不十分顯著。

對此,林建偉認為企業如要突圍紅海,打造屬於自己的競爭力,必須將核心能力運用在其他領域中(如光伏電站、N型電池等)且更快執行,這樣才能達到效益的最大化、最終實現平價上網的目標。

背板方面,2015年公司成功收購了意大利的Filmcutter(翡膜考特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之後,中來股份的產品線為業內最全;其柔性生產方式也使現有設備可實現不同背板產品的無縫切換。電池上,今年5月12日,中來股份在泰州地區拿下了10萬平米的土地使用權、3萬平米左右的房屋建築物,總計斥資5300萬元,從而解決年產2.1GW的N型單晶雙面太陽能電池項目用地、廠房等需求。

投資領域,去年3月中來股份與杭州中來錦聚共同發起的新能源產業基金會用於光伏電站業務的投入,目前中來股份也在內蒙古赤峰、江蘇常熟等地都有光伏項目在建或並網,總計41.5MW的規模,公司也獲得了341.5MW的光伏電站項目批準文件。此外中來股份也積極參與了互聯網金融領域,在分布式光伏電站、供應鏈與互聯網金融融合上做更多探索。而就在5月,中來股份下屬子公司還參與競拍購買神山風電設備制造公司50%股權,看來進軍風電將是中來股份全盤戰略中的新領域。截至去年年底,納入中來股份合並財務報表範圍的主體總計12家,其中10家為新設企業。

事實上,國內不少光伏企業也在尋求突破與轉型,協鑫集團在試水電動汽車和儲能行業,陽光電源(300274.SZ)正嘗試儲能和雲平臺的建設,SPI更在致力於互聯網金融、供應鏈、分時租賃及光伏等綜合型一體化架構搭建,新能源這一大產業里的諸多機會都讓各家公司躍躍欲試。

(圖為中來光伏董事長林建偉,攝影吳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04

Uber開始玩跨界了!推出優步旅行計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5/156570.shtml

Uber開始玩跨界了!推出優步旅行計劃
王琳 王琳

Uber開始玩跨界了!推出優步旅行計劃

優步拼車業務已經在中國15個城市上線,訂單量每月已達到 3000萬。

i 黑馬訊 6月15日消息,今日,Uber(優步)在2016年年中戰略發布會上宣布了“優步+旅遊”戰略。

優步將與海航旅遊、去哪兒網、京東、窮遊、中國電信、TripAdvisor 貓途鷹、Discovery探索極限基地等公司,圍繞航空+出行、旅遊+出行、購物+出行、社區媒體+出行、網絡+出行等多個維度進行合作。比如與海航合作推出“積分兌換優步行程”服務、通過去哪兒App實現一鍵叫車功能等。優步中國高級副總裁柳甄表示,“UBER+TRAVEL”是中國優步現階段非常重要的戰略。

除了發布優步旅行計劃,優步還公布了上半年成績單。Uber 全球首席商務官埃米爾·邁克爾(Emil Michael)透露,優步拼車業務已經在中國15個城市上線,訂單量每月已達到 3000萬。埃米爾·邁克爾稱,去年上半年,優步在中國僅在8個城市運營,市場份額只有1%。但是在約半年之後,優步在中國打車市場的份額已經接近三分之一。優步的計劃是在2016年計劃進入100個城市。

目前優步已進入接近 60 個城市,2016年 至今已新進入超過 30 個城市,一年以來優步在中國進駐的城市數量翻了 6 倍。七月份即將新進入的昆明會是優步即將在中國進駐的 “第 60 城”。另外,優步在今年5月22日 正式進入的鄭州,在上線首日的行程就超過 3 萬,上線一個月累計行程已超過 100 萬。

中國優步 旅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59

旅遊跨界玩互聯網金融,市場紅利有多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1/156763.shtml

旅遊跨界玩互聯網金融,市場紅利有多大?
張葉霞 張葉霞

旅遊跨界玩互聯網金融,市場紅利有多大?

旅遊+互聯網金融跨界如萬花筒般呈現出多樣形態,誰能最終成功進擊?

來源:盈燦咨詢  

ID:yingcanzixun

文:張葉霞

據國家旅遊局數據統計,近幾年來旅遊行業增長態勢良好,2015年我國國內旅遊突破了40億人次(2014年為36.11億人次),旅遊收入達到了4萬億元(2014年為3.03萬億元);出境旅遊1.2億人次,出境旅遊消費達到2150億美元,同比增幅分別達12%及140%。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也在飛速發展,盈燦咨詢及網貸之家數據顯示,P2P網貸行業4月成交量達1430.91億元,同比增長159%;眾籌行業4月新增項目6299個,成功籌資14.76億元。

人們對於旅遊需求的消費升級,加上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及互聯網金融的普及,旅遊+互聯網金融的跨界市場前景廣闊。本文通過對攜程、途牛、同程等在線旅遊代理商(OTA)、傳統旅遊機構的互聯網金融業態布局來解析旅遊+互聯網金融跨界動因及難度,最後也以P2P網貸及眾籌平臺為例,展示互聯網金融平臺如何切入旅遊消費場景。

一、旅遊+互聯網金融業態剖析

旅遊+互聯網金融的跨界布局主要涉及業態有互聯網保險、互聯網理財、P2P網貸、消費分期及其他,如圖1所示。其中,互聯網保險業態主要是OTA代銷保險公司產品,以旅遊險、意外險為主;互聯網理財以代銷貨幣基金為主;P2P網貸以消費信貸及產業供應鏈金融為主;旅遊消費分期也是較為常見的跨界業態。

1

OTA的互聯網金融布局

首先以OTA布局互聯網金融為例,OTA涉足互聯網金融領域,主要是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成為代銷渠道。由於相比於傳統旅遊機構,OTA擁有天然的流量入口,因此OTA更偏好布局互聯網理財和互聯網保險。

OTA互聯網理財業務中以代銷貨幣基金為主,比如途牛的途牛寶產品與匯添富基金合作;去哪兒的趣遊寶產品與鵬華基金、天弘基金等合作。另外,OTA通常與傳統保險公司合作在互聯網平臺代銷其產品,例如途牛代銷新華保險、平安保險、安邦保險產品等。

2

在消費金融領域OTA布局主要在於旅行分期以及預授信服務,類似於分期購物平臺及互聯網小額貸款產品,主要通過征信方式來控制授信風險,通常做法是將傳統征信與大數據征信方式相結合。

OTA出境金融業務主要包括外幣兌換、存款證明、購物退稅等,這方面途牛和驢媽媽布局較為完善,途牛出境金融包含了牛擔保、第三方保證金、資產證明、購物退稅、牛對兌(外幣兌換)產品體系;驢媽媽也提供了外幣兌換、保證金、存款證明業務。

如表1所示,目前途牛和驢媽媽分別通過獨立平臺途牛金服和小驢金融平臺提供互聯網金融產品服務。幾大OTA平臺中,途牛產品最為豐富,不同資產理財產品種類較多。驢媽媽更多的布局旅遊分期及出境金融領域。去哪兒網以及同程著重於互聯網理財及互聯網保險代銷。攜程目前互聯網金融屬性相對較低,基本還未開發出成熟體系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在合並去哪兒後,未來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有待觀察。

傳統旅遊機構的互聯網金融布局

除了OTA外,傳統旅遊機構也積極布局互聯網金融領域,相比於OTA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代銷業務,傳統旅遊機構一方面積極布局在線旅遊,逐步加強線上渠道;另一方面更重視旅遊產業閉環生態圈的建設。

3

騰邦國際的核心主業是機票代理,2014年收購欣欣旅遊,切入旅遊市場;2015年公司收購喜遊國旅。騰邦國際在互聯網金融布局動作較大,通過自建平臺,獨立運營互聯網金融業務。建立了第三方支付平臺騰付通以及P2P網貸平臺騰邦創投。除了這兩個業態外,還將布局征信和保險經紀業務。

眾信旅遊著力於出境遊,在今年2月與玖富金融達成合作意向,雙方將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專業從事出境遊及出境服務互聯網金融業務,推出消費金融和旅遊產業供應鏈金融產品。

西藏旅遊今年2月發布公告稱擬110 億元收購拉卡拉。拉卡拉是以第三方支付業務為核心,並且擁有信貸及征信業務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西藏旅遊通過收購行為將有助於其布局旅遊+互聯網金融生態圈。

凱撒旅遊今年1月和易生金服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易生金服是海航旗下的旅遊金融服務商,提供旅遊企業之間的支付結算、消費信貸等服務。兩者的合作將推動凱撒旅遊發力消費金融、出境金融、互聯網理財及供應鏈金融等方面。

二、旅遊+互聯網金融跨界動因及難度

旅遊+互聯網金融跨界動因

首先,純粹旅遊服務的競爭激烈且盈利困難,發展瓶頸明顯。以 OTA為例,如表3所示,從攜程、去哪兒、途牛三家2015年財報表現來看,只有攜程是盈利的,去哪兒2015年虧損高達73億元人民幣,途牛虧損也近 15億元人民幣。旅遊平臺的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成本非常高,單做旅遊盈利壓力較大。旅遊+互聯網金融可以使公司業務更加多元化,有助於形成新的利潤節點。

4

其次,涉足互聯網金融,並結合旅行業務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提高用戶粘性。

第三,也出於整合供應鏈、擴充場景化交易角度出發。旅遊行業上遊供應商包括住宿(酒店、民宿)、交通(飛機、火車、汽車)、線路(景觀、郵輪)、娛樂等,通過搭配例如P2P網貸業態有助於為上遊供應商提供資金融通,打通旅遊產業鏈資金;也可以為下遊消費者提供旅遊貸款,創造旅遊消費需求。

此外,跨界互聯網金融是打造旅遊生態圈的必要步驟。例如旅遊+第三方支付,能夠為交易的各個環節提供便捷並降低整體產業鏈交易成本,而交易產生的數據及旅遊場景數據又有助於構建大數據征信;旅遊+互聯網保險,可以對保險產品進行創新並加入到旅遊的各個環節;旅遊+征信有助於解決信息的不對稱。旅遊生態圈的建設離不開信息流、服務流和資金流,互聯網金融成為了生態圈中的重要環節。

旅遊+互聯網金融跨界難度

首先,從業態布局來看。相比於專業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比如說天天基金網這種,旅遊機構在貨幣基金代銷領域競爭優勢不大。OTA涉足互聯網金融目前更多的是基於原有平臺的流量,很多公司並沒有單獨設立網站運營其互聯網金融業務,仍依靠於原有平臺作為流量入口,在獲客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旅遊征信系統的構建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成本來進行數據積累及模型驗證,短時間無法建成有效的征信模型,更多的還是依賴金融交易數據、社交數據等其他大數據來源。

其次,雖然跨界增加了利潤節點,但涉互聯網金融概念在短期內對旅遊機構盈利幫助並不大,互聯網金融的盈利需要具備大流量及強變現能力,並且互聯網金融的營銷成本非常高,大多數平臺處於燒錢吸引客戶階段,盈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此外,目前電商平臺也在積極布局在線旅遊產業,比如說阿里旅行去啊以及京東旅行。這兩家在互聯網金融布局較深,因此旅遊+互聯網金融面臨的跨界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

三、互聯網金融平臺切入旅遊場景

目前,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也在拓展資產端開發,切入旅遊場景下的金融消費需求。下面以P2P網貸平臺和眾籌平臺為例。

P2P網貸

前面已經提及P2P網貸有助於旅遊上下產業鏈資金融通。P2P網貸平臺既能為上遊供應商提供資金來源渠道,又可以為下遊消費者提供旅遊消費信貸渠道。目前,P2P網貸平臺主要以旅遊消費信貸切入旅遊場景。

5

除了傳統個人信貸業務外,P2P網貸平臺開始深入挖掘旅遊消費場景,有些基於垂直化發展策略還成立專門的消費金融服務平臺。例如愛錢進日前推出的消費金融品牌“錢站”,專註於消費金融市場,為用戶提供在線信用貸款及消費分期等相關服務。錢站還與各電商平臺展開合作,計劃逐步覆蓋各類電商、旅遊等在線消費場景。用戶在錢站合作平臺消費時,通過錢站的信用額度進行預支,並可以對消費進行分期還款。

眾籌

旅遊+眾籌是以獎勵類眾籌為主,京東眾籌、淘寶眾籌及眾籌網等平臺都有發布相關項目。如表4所示。

通常旅遊眾籌的發起人都是與旅遊產業相關的機構,比如說旅行社、租車公司、旅遊O2O平臺、旅遊咨詢公司等,由個人發起的旅遊眾籌項目失敗率相對較高。發起眾籌的旅遊項目都或多或少帶有定制性質,在旅遊點及旅遊工具選擇上具有一定特色。回報可選方式除了帶動眾籌人氣的抽獎和旅遊地特色物品外,還提供旅遊行程服務。

6

旅遊產品的眾籌目前比較小眾,主要是綜合類眾籌平臺發布相關項目,在旅遊垂直領域還未出現成規模的專業細分平臺。預計隨著眾籌行業認知度的提高,旅遊眾籌領域會有更多的進入者,也會有更多旅遊機構在眾籌平臺上發布特色旅遊項目。旅遊+眾籌有望成為未來旅遊服務營銷及獲客的新渠道。

總結

在互聯網金融驅動力下,旅遊產業的生態圈布局逐漸完善。無跨界不進擊,旅遊+互聯網金融跨界如萬花筒般呈現出多樣形態,相信無論旅遊機構、互聯網金融平臺或者是消費者都能從中獲得收益!

旅遊 互聯網金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280

賣瓜子的洽洽為何要跨界做旅遊?

近日,休閑食品巨頭洽洽食品(002557.SZ)與互聯網旅遊業巨頭攜程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跨界營銷上展開合作。不僅如此,攜程將幫助洽洽食品開發旅遊業務,而洽洽也將幫助攜程開發休閑食品業務。旅遊與食品,看似兩個明顯區隔的細分行業,為何走到一起開始了深入合作?特別是一直做堅果炒貨的洽洽食品為何發力旅遊業?

目前,攜程已推出一條“葵花節旅遊專線”。洽洽在新疆的萬畝葵園種植基地,成為旅遊線路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景點。洽洽食品希望通過“葵花節旅遊專線”,旅行者在旅遊的同時,也能體會洽洽在“葵花新農業”方面的發展戰略與布局。此外,雙方會通過產品互植、聯合分銷、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開展合作。

零食巨頭怎麽會跟互聯網旅遊巨頭走到一起?高度重合的消費人群和消費場景是促成雙發戰略合作的主要原因。

洽洽在跟多個行業內龍頭企業的合作中發現,洽洽零食跟攜程旅遊的用戶關聯超過了其他任何行業。據悉,雙方合作始於洽洽食品2015~2016年的春節營銷活動。洽洽推出了1.5億袋“春促”包裝產品。消費者購買該產品,除獲得洽洽微商城現金券等獎品,還可獲得價值800元以上的攜程現金抵扣券。數據顯示,購買者領取攜程獎券的比例達50%,實際使用率更是超過5%。“一般跨界營銷的實際使用轉化率只有千分之三,但是跟攜程跨界營銷的轉化率卻高達5%,這讓我們意識到雙方可以進一步深入開展合作。”洽洽食品公關總監馬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超出行業平均轉化率10余倍的效果,高度重疊的人群和消費者場景,讓洽洽與攜程看到了更廣闊的合作前景。洽洽在線下傳統渠道優勢明顯,攜程在互聯網界具有較強影響力。這次合作對雙方來講都是新營銷渠道的拓展。可以幫助彼此充分利用各自優勢與資源,實現互補。

馬劍表示,如今跨界營銷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說品牌從“門當戶對”的角度考量,通過聯合活動提升曝光量,算跨界營銷1.0模式;更加註重實效的“互動+引流”方式,可以算跨界營銷2.0模式。而洽洽、攜程本次的戰略合作,則標誌著跨界營銷正式進入“創新變現模式”的3.0時代。

洽洽食品母公司華泰集團總裁助理陳奇向記者表示,雙方展開的戰略合作不僅是基於消費者體驗層面,更是看重大數據基礎上的跨界融合與創新。這會對雙方帶來更完善的產品銷售體系、消費者場景體驗、品牌展示,以及帶來更多、更大的流量入口,帶動和創新產業的跨界融合。

近年來,在堅果炒貨休閑食品行業,隨著來伊份的直營門店模式以及三只松鼠的互聯網電商模式的出現,給傳統的商超為主的堅果超過企業帶來巨大壓力,不少企業生存艱難。洽洽食品作為傳統堅果炒貨巨頭,也加速了轉型,並在新產品研發、電商渠道拓展、跨界營銷等方面發力。

線上渠道是休閑食品企業的重要銷售渠道。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基於阿里巴巴大數據發布的《中國線上零食消費趨勢報告》顯示,休閑零食占據線上食品銷售首位,其中,95後和泛90後女性逐漸成為消費主流。這也說明電商渠道已經成為休閑食品必爭之地。

作為傳統企業,洽洽在電商領域發展相對緩慢。馬劍向記者透露,洽洽食品去年在電商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億元,今年至少成長5倍。2015年10月,洽洽食品宣布對電商子公司合肥洽洽味樂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簡稱“味樂園”)追加投資1900萬元,將味樂園註冊資本增加至2000萬元。洽洽食品表示,此舉壯大了電商業務的資本實力,有助於更好更快地推動電商業務的發展,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電商是公司未來發展的重點,有信心做大做強。”洽洽食品董秘、財務總監陳俊表示,“雖然我們起步慢了一些,但我們有產品生產工藝和質量控制方面的優勢。”有數據顯示,味樂園線上市場銷售的排名在去年初僅排在第43位,但到了去年底,味樂園線上市場銷售已上升至第4位,僅次於三只松鼠、百草味和良品鋪子。品類拓展也是洽洽發力的方向,三只松鼠等企業借助代工模式籠絡了一批休閑食品生產商,在品類上拓展迅速。陳奇表示,洽洽有較強的新品研發能力,這讓我們可以開發更多新品。此外,洽洽食品希望能夠打破國外壟斷,嘗試在國內同緯度地區種植夏威夷果和碧根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65

冷對物流業跨界金融 DHL暫不考慮金融業務

“我覺得我們業務的核心是物流,有一些產品可能會帶有一些金融意義,但現在現在不是我們的重點。”近日, DHL電子商務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鄭摯的上述表態,給物流企業紛紛跨界金融的現狀潑了一盆“冷水”。

鄭摯是在DHL電子商務深圳包裹操作中心啟用發布會上做出上述表態的。DHL電子商務是德國物流巨頭德國郵政DHL下屬子公司,專註於電商物流業務。其位於深圳阪田的包裹操作中心,年處理能力將達1800萬件包裹。

根據DHL電子商務介紹,通過深圳包裹操作中心,深圳當地出口跨境電商可通過DHL遍布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網絡與世界各地的客戶連接。在此之前,該公司已在上海、武漢等多個國內主要城市設立了分支機構。

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與之相關的物流企業也迅速崛起。除了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由於掌握了大量用戶,國內物流企業已經紛紛布局物流金融業務。如快遞巨頭順豐,已推出順豐倉儲融資、線上理財產品順手賺等多個金融產品。而早在10多年前,DHL就在上海為客戶提供物流和關稅融資服務。

“我們核心的價值主張在物流,從物流的角度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鄭摯說,DHL目前已為客戶提供貨物損壞的賠償、保險等金融服務,但在整體金融業務方面,暫不考慮設立專門的金融平臺,為相關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20

國壽獲批正式入主廣發銀行:“保險+地產+銀行”跨界組合成趨勢

在最近保險資金頻頻發飆的背景下,有個段子這樣描述:給我一家保險公司、一家銀行和一家地產公司,我就能買下整個地球。

如今,對於中國人壽而言,距離“買下整個地球”又近了一步。近日,保監會正式批複同意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人壽”)以受讓方式增持廣發銀行股份至43.686%,從而成為廣發銀行的第一大股東。

批複同時強調:中國人壽應當依法履行股東職責,按照既定發展規劃,穩步推進銀保業務協同,建立並完善風險隔離、關聯交易等各項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制度,全面落實信息披露等各項監管要求,切實加強投後管理,防範風險傳遞。

成立於1988年的廣發銀行是國內首批組建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實現上市心願。今年2月,廣發銀行“易主”,原大股東花旗集團退出,中國人壽接手花旗集團所持廣發銀行20%股權。

隨著大股東的變更,預計中國人壽下一步也將通過市場規則,改造廣發銀行的董事會,一位接近廣發銀行的人士稱,時間點應該就在三季度。

買貴了嗎?

去年11月份,市場就傳出消息稱,花旗集團正在洽談出售持有的廣發銀行20%的股權,洽談對象包括中國人壽和中信信托,而對於正努力謀求綜合金融集團的中國人壽來說,預期值似乎更高。

果不其然,今年3月1日,中國人壽發布公告稱,與花旗集團訂立收購協議,公司將以每股人民幣 6.39 元的價格向花旗集團及 IBM Credit 收購合計 3,648,276,645 股廣發 銀行股份,總對價為人民幣 23,312,487,761.55 元,交易交割後,公司將持有 6,728,756,097 股廣發銀行股份,占廣發銀行已發行股本的 43.686%。

事實上,在本次收購之前,中國人壽一直是廣發銀行前四大股東, 廣發銀行 2006 年成功重組後,中國人壽、花旗集團、國家電網、中信信托等四家股東分別持有廣發銀行20%股權,並列為第一大股東,此後中國人壽參與廣發銀行歷次增資,維持持股比例 20%。

而根據廣發銀行的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廣發銀行經審計總資產約為人民幣18365億元、凈資產約為人民幣975億元,已發行股份約為154億股。以賬面凈值測算,每股6.39元的收購對價,約為1倍的市凈率。

在如今銀行股的市凈率(PB)普遍低迷的背景,中國人壽的收購價格也引起了爭議。

比如,銀河國際分析稱,由於所有國內銀行的股價均低於賬面值(大型銀行市凈率為0.5倍至0.7倍),投資者或對中國人壽進行該交易而感到失望,以1倍市凈率認購廣發銀行股權之時顯然不是抄底的時機。

但如果同時考慮到銀行牌照的稀缺性,就會發現,這個價格有其基礎所在。

平安證券認為,中國人壽此次收購廣發銀行的交易對價為 1 倍 PB 左右,考慮到控股權收購的溢價效應以及未來廣發銀行的成長性,結合當前險資在二級市場對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舉牌,也反映出了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牌照控股權的稀缺性。

現實是,如今險企紛紛展開對銀行戰略投資,如中國人保從德意誌銀行手中收購華夏銀行 19.99%股權,安邦保險在兩個月內連續12次增持民生銀行,持股比例從5%增至22.51%,耗資近400億元。

除了收購廣發銀行外,2015 年底,中國人壽也認購了郵儲銀行定向增發的 33.42 億股份,總投資 130 億元,認購完成後,中國人壽持有郵儲銀行不超過 5%的發行股本。

風險顯現

據了解,早在 2014 年中國人壽便與廣發銀行簽訂協議,在存款業務上進行合作,開展協議存款余額超百億元,同時開展高端信用卡旅行意外傷害保險合作。在小企業金融服務方面,開展車貸保證保險合作。

廣發證券認為,2016 年經濟形式較為嚴峻,中國人壽收購廣發銀行或可看做行業前進的方向——綜合性大金融平臺或將成為保險公司爭相追逐的目標。一方面,保險資金的配置需求旺盛,與銀行業務對接較為頻繁,另一方面,保險與銀行作為金融的重要子版塊,強化合作後能夠互相發揮各自特長,以銀行擴大零售規模,以保險發揮投資優勢。

當然,中國人壽也充分認識到投資風險,其在收購公告中也表示,主要風險包括受經濟周期波動和金融脫媒趨勢等影響,銀行業未來一段時間可能仍將面臨資產質量下降、增速相對放緩、盈利能力減弱等風險。

而廣發銀行的第一份年報也恰恰印證了這樣的風險存在。

根據廣發銀行在其官網發布的2015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末,廣發銀行總資產18365.87億元,較年初增幅11.44%;總負債17390.47億元,較年初增幅11.43%;實現營業收入547.35億元,同比增長22.61%。凈利潤90.64億元,同比下滑24.70%。

回顧16家上市銀行年報,凈利潤增速普遍下滑,但依舊實現了同比正增長,而廣發銀行業績如此“慘烈”,原因在於,2015年該行大幅計提了撥備。

年報顯示,廣發銀行撥備前利潤325.55億元,同比增長34.15%,但受資產減值準備支出計提影響,最終僅實現凈利潤90.64億元。另外,截至2015年末,廣發銀行的不良貸款率1.43%,比年初上升0.39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1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