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25/xONDA3XzM4MjkxOA.html
11月23日,美國人的感恩節臨近,剛剛做空分眾傳媒大撈一筆的「渾水」玩起了隱遁,網站懸掛通知稱服務器被黑客襲擊。
「渾水」,英文名Muddy Waters,一個美國的匿名調查機構,針對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發佈質疑調查報告,2010年由於成功獵殺數家中國公司,在資本市場名聲大噪。
一位在美上市中國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渾水」這樣的機構在市場上興風作浪,肆意誇大歪曲事實,對企業的傷害非常嚴重。尤其是一些花了很大成本去美國上市的企業,股價由此產生劇烈波動,真是非常令人憤怒的事情。
而「渾水」這類機構的調查報告是怎麼產生的,做空「產業鏈」的構成,以及各個環節如何分配利益?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進行了系列調查。
「代理人」打前戰
「渾水」創始人卡爾森·布洛克(Carson Block)說,這個名字源自中國成語「渾水摸魚」,意喻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大多有各種問題。而事實上,他自己何嘗不是利用攪起的一池渾水在撈魚。
不管是真的被黑,還是主動被黑,類似「渾水」這種專以攻擊上市公司、做空股價來獲得利益的匿名機構,一般只能保持非常低調。
「事 實」是如何捏造的呢?聽上去有點偽命題,但本報記者得到的一份商業調查報告顯示,因主要顧慮到安全問題,「渾水」、「香櫞」(Citron)這類匿名調查 機構的負責人並不在中國,甚至和那些被做空攻擊的上市公司毫無聯繫,替他們深入這些公司的,實際上是中國境內的「代理人」或「代理機構」,角色與俗稱「寫 手」相近,但又不具體負責撰寫報告。
對這些中國「代理人」而言,最主要的任務是對公司實地調查,蒐集各種信息,留下證據,少量參與調查報告的製作,也就是所謂的「境內調查團隊」。
據知情人士爆料,「代理人」通常為國內財經類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或准畢業生,具備基礎的金融財務知識,頭腦較為靈活,大部分經數位朋友輾轉介紹。
具體工作方面,基本以項目合作的方式為「渾水」、「香櫞」提供上市公司信息素材,費用支付方式多為「計件制」,模式鬆散但講究結果和收益掛鉤,一份做空報告寫下來,每個「代理人」能獲得的報酬,少則數千元,多則上萬元。
調查手段無所不能
記者瞭解到,整個調查手法比較粗放。由於美國文化習慣任何事都儘可能地做到「有跡可循」,這些中國「代理人」會被要求在調查公司時,儘量留下包括照片、錄音等證據,加在報告裡較為容易獲得美國投資人的認可。
「有 時候他們佯裝有採購需求,去找目標公司的銷售人員聊天,口頭談話中出現的不準確銷售數字和內容往往會被暗中錄音,再整理成原材料;有時候他們專挑週末去工 廠門口拍照,因為『空蕩蕩的車間照片是美國老闆最喜歡的』,為了能夠徵得工人同意被拍照,他們還會開出數百元的拍照報酬。」一家曾和「渾水」展開激烈「空 斗」的上市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很多時候,公司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歪曲誤解了。」
除了「代理人」,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型商業諮詢 公司充當「代理調查公司」,有些對外聲稱是香港註冊或擁有國際背景,但事實上多為內地本土公司。這些商業諮詢公司本身資質就語焉不詳,但可以利用公司名 義,以協助做市場調查為由,開出每小時600至800美元不等的佣金獎勵,暗中找上市公司流水線上的工人談話,或者利用商業間諜手段獲取公司內部資料。
其實,投資人對上市公司進行調研無可厚非,因為盡職調查是集合審計、律師等專業人士團隊的非常嚴肅的調查報告,完全可以公開透明地要求公司方面披露信息。
事實上,「渾水」、「香櫞」這類匿名機構從來沒有針對報告所含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承諾,而且也從沒對外公佈其公司的地址和股東信息,甚至也沒有任何報告撰寫作者的信息。
「為 什麼要這樣採集信息?為什麼他們不能光明正大地到我公司來調研?我願意把所有的財務信息,甚至訂單資料公開給他們看。」另一家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的董事長 對記者表示,「有人就挑星期六去拍我的分公司工廠,為了能在寫報告的時候偷換概念、混淆視聽提供素材,畢竟很多普通美國投資人並不瞭解中國,從地緣和意識 形態上說,他們更容易相信美國的所謂調查機構。」
「搭台唱戲」的還有一些可以自由發佈研報的網站,比如seeking alpha,為了遠離美國監管機構和美國司法部的監管,該網站服務器設在以色列,因做空中國企業成名的博客撰寫人Alfred Little就在這類網站上發表報告。
做空基金暗中「坐鎮」
中國香港,一個全球最活躍、自由的金融市場,彙集了亞洲乃至全世界的資本精英、實力機構。由於中國內地金融監管嚴厲的緣故,大部分華爾街大型基金都會選擇在香港設據點,棲身香港中環,覬覦中國內地。
據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很多和匿名機構聯手做空中國公司股價的美國基金,絕大多數活躍在香港,少數在北京和上海,其中雖然不乏赫赫有名的華爾街大型對沖基金,更多的則是一些交易背景有污點,甚至曾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列為市場禁入對象的投資人。
「華 爾街是貪婪的,對沖基金逐利的天性是推動做空中概股股價的根本原因,如果和匿名調查機構合作成功概率高,能夠賺到錢,就會有人去做。」該知情人士表示, 「所以,『渾水』這種匿名機構變本加厲地誇大質疑報告內容,甚至不惜人身攻擊上市公司高管,因為一旦失敗次數多了,願意合作的基金就少了。」
從手法上看,當「渾水」等匿名調查機構公開發布質疑報告,一般在一至兩個星期前,已經有合作的做空基金入場持有看空期權了。
「二級市場投資最講究的是時機。」一位美國職業基金經理黃先生對記者指出,為了不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做空基金潛伏入市通常有較為嚴密的計劃,看空期權投注的價格和規模也往往和調查機構的質疑報告緊密配合。
近期比較經典的做空手法,是前不久已經退市的哈爾濱泰富電氣在私有化過程中遭到的做空。
從彭博統計的期權交易情況看,2011年6月18日到期的10美元和12.50美元的看跌期權激增。而早在今年5月底,當該公司股價還在16~17美元的時候,背後的空頭資金已經在大量入場下注股價會在6月18日跌破10美元。
就在6月16日這兩種期權的價格快跌至0的時候,「香櫞」機構在6月17日發佈報告稱哈爾濱泰富電氣存在欺詐,股價會跌破10美元,市場立即給予回應,投資人拋售股票,看空期權價格大漲,做空基金結果以極低的價格買入股票平空倉,和「香櫞」分享利益。
律師事務所分食尾羹
通常而言,做空手法是美國資本市場允許的。每每獵殺到一家中國上市公司,從做空股價到引起監管層關注,再到退市,整個「產業」鏈條都充斥著對利益的追逐。
如 果說,做空股價損失的是流通市場上股東的錢,那麼一旦中國公司被做空,馬上就會有美國律師事務所非常默契地提出負責集體訴訟索賠,或者發起調查,如果官司 真的打起來了,這樣的律師事務所就算攬到活了,上市公司也將支付巨額的訴訟費用。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一般情況下,美國律師團隊會建議庭外和解,上市公司 還是會根據談判結果支付一定的賠償。」
這類訴訟一般由代表原告的律師事務所積極推動,鼓勵所有股票受影響期間買入公司股票的流通股股東都加入原告隊伍。
業內人士透露,集體訴訟原告費用一般由律師預支,採取風險代理模式,如果訴訟成功,律師事務所能夠分到高達三分之一的賠償金額作為利潤,再刨去人工成本和相應稅金,攤到每個參與集體訴訟的散戶投資人身上的賠償就少得可憐了。
有一個著名的集體訴訟案例,電子商務網站麥考林在2010年底遭到美國5家律師事務所聯合集體訴訟,索賠金額曾估計一度高達百萬美元。
在巨額利益的推動下,近年來針對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集體訴訟的案件數量激增。統計顯示,僅在2011年就有超過20起,佔美國證券類集體訴訟案件的四分之一左右。
本 報記者梳理主導該類集體訴訟的美國律師事務所發現,其中一家名為Rosen Law Firm的事務所異常活躍,麥考林集體訴訟是該律師事務所牽頭主導,就連近期剛被做空的分眾傳媒,也是由該所率先發起調查和集體訴訟請求的。公開資料顯 示,Rosen幾乎代理了所有被起訴的中國企業案件。有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不排除這家律師事務所和多家做空基金有關聯的可能。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yNMDY5XzM4NTMyNA.html
中国海外投矿,恰逢最佳时机?
11月底,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安永报告称,全球采矿和金属行业估值水平自10月初以来大大降低,尤其 是一些规模较小而项目已完成可行性论证的矿产项目正处于等候投资以进入开发生产阶段,期间存在“价值”收购机遇,而在全球资本供应紧缩的前提下,中国企业 或可凭借资金优势获取廉价资产。
“至少,当前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矿产项目成功案例还不算多。”一位在非洲投资多座矿场的企业家透露。
长期以来,由于在境外国家物流运输、基建投资“话语权”相对弱势,及矿场开采管理过程时常遭遇“意外事故”,中国企业海外投矿潮涌背后,是每个环节依然“步步惊心”,和国际投行借机赚取丰厚回报的套利大戏。
投矿失利吃暗亏
南非开普省kalahari锰矿带,锰矿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83%,年产能约占全球产能的19%,基本是高锰低铁的富锰矿。中国锰业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锰业”)持有的南非MKhulu锰矿项目50%股权,正座落在这片锰矿区。
上 述锰矿项目报告资料显示,该项目是当前全球开发潜力最大的锰矿之一。更重要的是其拿矿价格优势,或许符合安永的“价值收购”标准——相比2010年3月澳 洲锰矿开发大型公司OHM在kalahari锰矿带所投资的Ipishi项目锰矿资源量单价高达2.76美元/吨,中国锰业同年7月得到MKhulu锰矿 项目勘矿权所对应的锰矿资源量单价仅有0.5-0.6美元/吨。
然而,南非MKhulu锰矿项目50%股权,却花落法国锰矿开发巨头埃赫曼集团(Eramet)。
记者独家获悉,近期,中国锰业与埃赫曼集团签订一纸股权转让协议,将旗下与南非BEE团体合资的MKhulu合作项目50%股权转让给后者,成交额约2.5亿美元。而中国锰业则是专门为该项目设立的壳公司,其公司运作团队来自多家在南非投资锰矿、铁矿石矿场的中国投资家。
“2.5亿美元只是预估价,法国方面会花费2-3年时间给MKhulu锰矿项目做全面的钻井勘探,测量实际的锰矿储量并调高相应股权收购对价,目前他们认为实际勘探量会高于当前报告的锰资源控制量。”中国锰业董事高华斌向记者透露。
而他最初的构想,是吸引中国大型企业参与上述锰矿项目的开采开发。
去年8月,在南非总统祖马率商贸团访华期间,中国锰业曾与南非商贸团签订一份投资开发该项目的协议,当时国内锰矿巨头——广西大锰锰业公司陪同列席。
“当 时广西大锰初步决定投资。”一位了解交易内情的人士透露,只是恰逢当时广西大锰与中信资源合资发起的国内最大锰矿企业——中信大锰正启动香港联交所 IPO。按照相关规定,公司对外投资项目已递交港交所,新的矿产投资项目协议只能等待中信大锰IPO后再签订,然而中信大锰香港IPO却产生意外的同业竞 争冲突。
由于香港联交所对上市公司股东与子公司同业竞争的规避条款,如果广西大锰决定收购MKhulu项目,将与子公司中信大锰形成锰矿资源的同业竞争,这是港交所不允许的。
上述合作搁浅后,中国锰业又与包括中国铝业、中信大锰、中冶集团等多家国内大型金属冶炼公司洽谈合作。
“有 些合作细节已接近完成,但涉及到出资环节时,对方希望能够等到该矿完成开采可研报告后,再决定是否投资。”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由于MKhulu锰矿项目仅 完成矿场以往资料真实性论证,及地下矿物大致储量的钻井推测勘探报告,仍需要2000万-3000万美元进一步完成大规模的钻井勘探与开采可行性论证,对 国有企业而言,项目勘探过程仍可能存在投资潜在风险。
“在非洲,勘探过程出现意外变故,导致投矿失利的故事并不少。”该人士续称,其中最 离奇的是,此前有家国内大型金属开采公司在非洲一国家投资约3000万美元,花费3年时间完成当地大型铜矿的勘探工作,但当时正巧遇到这个国家执政党换 届,新政府认为前政府给出的上述铜矿开采是“无效的”,便收回原先铜矿开采权。
不过,少数国有企业在Mkhulu锰矿合作方面却另辟蹊径,直接通过自身渠道向该项目外方股东寻求合作勘矿的模式。
“一方面国有企业希望能买到项目控股权,以确保在开采过程自身有绝对管理决策权,另一方面通过直接与外方股东打交道,能避开合作开发锰矿过程所出现的法律纠纷问题。”一家国有大型金属开采企业海外投资部主管透露。
自2002年南非出台新的矿业投资法,要求当地BEE团体(即当地黑人社团组织)必须在矿产合资公司占股比例不能低于25%,且拥有一票决策权,及公司高层管理职位必须安排当地黑人员工等。
然而,此前中国公司前往南非投资矿场,基本采取控股收购方式,吃过“暗亏”。
记 者了解到,此前一家国内大型钢铁集团在南非投资一家铁矿石场的100%股权,由于不符合新矿业投资法,被勒令停工以引进BEE团体作为公司新股东,导致铁 矿石项目开采工期一再拖延,最终只好采取“能更快见到产量”的斜井开采法,结果事与愿违,矿石产量反而一再下降,目前仍处于扭亏经营阶段。
“除非是政府支持的海外大型矿产勘探工程,多数国有企业会等到非洲矿产项目开采可研究报告,明确矿场储量、开采方式合理性、投资回报率及运营风险的真实可靠性后,才决定是否出钱投资。”他透露。
遭卖家哄抬价格
而在多数非洲矿场卖家眼里,国有企业海外投矿的集体“往后看”,却造就他们玩起哄抬卖价的把戏。
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矿潮涌,少数非洲矿产项目外方股东先通过中间机构邀请数家中国企业竞标手里的矿场采矿权,再以竞争激烈为由,提出比矿产实际估值高出10%-20%的价格。
“有些外方股东甚至将中国外汇管制作为提价理由,要求中方买家提价约10%,作为后者结汇美元付款流
程可能拖延的补偿额。”一位曾在非洲投资数座矿场的企业家透露。
而多数中国企业只得以投资审批流程待批为由,以避免某个时间段集中报价,引发价格战。
但对中国锰业而言,中国企业的拖延术却等不起——在明年初MKhulu矿部分农场采矿权发放前,他们急需找到一位战略投资者,先完成年锰矿产量100万吨/年的规划,这意味着他们在矿山建设期间需要募集约6亿美元作为开采费用。
“相比中国企业需要拿到开采可行报告才进入投资审批流程,埃赫曼的决策效率很高。”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毕竟埃赫曼此前曾有意参与上述锰矿项目勘探权的竞标,对项目开采前景了解相当深入。
而 埃赫曼的报价,同样具有优势——除了2.5亿美元报价,它还允许中国锰业仍持有3%的股权与25%锰矿销售权,并承担2000万-3000万美元开采可行 性报告勘探费用。“但埃赫曼也有自己的算盘,他和BEE团体同意把锰矿25%销售权让给中国合作方,等于打通了产品销往中国市场的通道。”他指出。
记者了解到,这是很多企业乐意的。“在非洲,投资开采矿场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相当多。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当地劳动法或矿业法的法律纠纷,往往导致矿场开采进度被推延,甚至阶段性停产。”高华斌透露。
基建投资“短板”
尽管股权转让尘埃落定,但如何让该锰矿销往中国市场,高华斌发现自己需要做很多“功课”。
在南非,由于少数主要铁路运输线被必和必拓等国际大型矿业巨头“控制”,多数中国企业投资开采的矿产品,只能选择公路运输。目前锰矿在南非公路货运的成本约为700兰特/吨,而铁路运输只需350-400兰特/吨,物流成本约占南非采矿总成本的50%。
“这意味着,由于物流成本高涨,中国企业开采的矿产在非洲市场是难有绝对价格优势的。”高华斌透露,“如果矿产价格下跌,最先遭受投资损失的是中国企业。”
类似现象,同样出现在非洲其他地区——由于非洲多数国家铁路、公路运力不足,物流资源正变成“稀缺资源”。
但是,中国企业要在非洲投矿过程增加基建投资方面的话语权,绝非易事。这让高华斌一度希望能吸引更多国内企业参与南非铁路升级改造的投资。
去年他数次回国造访在南非投矿的中国企业与投资银行,介绍南非铁路部门新近推出的PPP合作模式,即引进私人资本与国有资本合作升级改造当地铁路线,从中分享矿产品铁路运力“支持”与投资分红。
“感 兴趣的中国企业相当多,但在讨论如何出资环节,企业家还是会显得很谨慎。”他透露,目前中国多数企业非洲投矿能承受的基建项目投入成本,主要集中在短途铁 路项目建设,目的是将矿产品从矿区运到主干铁路网或邻近港口;涉及整个矿场区域整体铁路升级改造,由于投资额或远远超过非洲矿场投资总额度,中国企业家感 觉“资金压力很大”。
参与非洲铁路、港口等基建投资,不确定性风险不比在非洲投矿少。除了当地环保与交通规划政策随时能“叫停”铁路或港 口建设,早已圈进大片土地的国际大型矿产公司同样设置种种障碍——如果中国企业所建设的铁路要通过它们拥有矿产区域“地权”(即地表的土地产权),他们就 会漫天要价“逼”中国企业购买地权。
“对国际矿业公司而言,这也是竞争手段。”他强调说。在非洲,个别国际矿产大公司即使出现闲置铁路运力,也都不愿卖给中国企业运送矿产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开采的矿产品拥有良好销路与更高成交价格。
目前,中国锰业已投资数千万兰特投建一座铁路装运站。
为了避开运力不足难题,多数中国企业采取的补救措施是,直接在非洲矿区附近兴建冶炼厂及相关配套设施。然而,这意味着又是一笔高额的非洲投矿投入,其融资之旅未必一帆风顺。
11月24日,由PMG矿业有限公司和中国锰业合作投资的AMG Metal公司同南非Coega工业园区签订协议,将兴建锰合金冶炼厂、炼焦厂和发电厂等,完善锰合金冶炼的多个配套项目。
“预计总投资额约4亿美元。”高华斌透露。目前除了中国锰业花费数百万美元做前期建厂的可行调研,剩余资金将主要通过寻找战略投资者、银行贷款与基金投资方式筹集。
知情人士透露,其间中国锰业已和中非发展基金、国家开发银行对MKhulu锰矿产业链开发募资规划有过沟通。
只 是,其贷款融资成本并不低。一位熟悉中非基金运作模式的人士透露,通常中非基金对投资5000万美元以下的海外矿产项目审批速度相对较快,但要求矿场运作 方先出让15%-30%矿场股权,并承诺“3-5年后股权回购,或找到新战略投资者接手上述股权”,以实现年回报率15%-20%的投资预期。
“引进中非基金等产业投资者,对吸引国内银行项目贷款有很大的帮助。”他强调说,如果一个非洲矿产项目能得到中非基金与国开行的资金投入,其他国内商业银行对这类项目的贷款审批也会更宽松,贷款比例可能超过项目总投资额的50%,而贷款利率则在10%-15%不等。
投行的“套利游戏”
对投行而言,非洲投矿潮中蕴藏的“赚钱机会”正变得越来越多。
“中国企业非洲投矿走到哪里,我们就会跟到哪里。”一位欧洲银行(中国)投行部项目负责人张威(化名)自豪地说。
尽管他每年总有两个多月呆在非洲,专门为中国企业投资当地矿产项目提供融资安排,类似MKhulu锰矿也是他眼里的理想合作伙伴,但他仍然时常“埋怨”这家欧洲银行的“脚步”还是太慢。
去年9月起,花旗银行先后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设立“中国企业海外服务处”,每个海外服务处都会派驻来自中国的客户经理,为在非洲拓展业务的中国企业提供外汇交易、套期保值、企业资金管理及海外矿产投资的融资服务等。
“从去年9月起,花旗银行来自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增长近30%。”花旗银行(中国)企业银行中国区总经理张之皓向记者表示,每个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难题正是新商机。
在张威眼里,所谓新商机,蕴藏着投行自身的套利游戏。尤其在中国企业非洲投矿期间遭遇开采融资难题期间。
在 拿到中国企业海外矿产项目银行级开采可研报告后,他通常给中国企业提供两份融资方案,一是开采项目的纯债权融资,但年利息要达到25%-30%;另一种则 是结构性开采融资方案,除了贷款利率能降至7%-8%,投行还会附加特殊条款,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投行有权利按矿-开采进度或不同阶段,将上述债权贷款转 化成股权,最终达到成为最大股东之一(通常大型矿产项目持股比例在30%-50%,小型项目则是10%-15%),便于他们在矿产项目管理决策拥有足够话 语权,以实现矿产项目IPO获利;二是投行有权分享矿产项目的部分销售权;三是投行要求从每吨矿石销售利润分享一定比例的分成。
“但在比较两种开采融资方案优劣时,我们通常偏向给中国企业推荐结构性开采融资方案。”张威透露,在非洲,投行“拿到”某些矿产项目销售权,不愁找不到买家。
究 其原因,中国企业在非洲投矿期间时常遇到“意外事故”,如自己在勘矿期间不够严谨,最终发现实际矿产品位和勘矿报告不一致;或在矿场开采管理期间“不小 心”违反当地环保法、矿业法或劳动法,引发纠纷进而导致采矿进度中断。最终多数中国企业为了完成原先海外投矿的产能规划,只能从周边矿场高价收购矿源。
“中国企业通常会比市场价高出20%-30%的价格收购周边的矿产品,以掩饰海外投矿的某种失误。”张威透露,而投行只要将矿场销售权“转手”,至少赚进约15%的价差收益。有时运气好时,遇到急需购矿弥补产能不足的,价差收益会超过20%。
“投资银行在中国企业非洲投矿过程中的角色,绝不仅仅是财务投资者与融资方。”张威透露。
|
||||||
台灣第一個非營利調查報導平台 —— weReport即將正式上線,這個平台的創立,長期關心台灣媒體發展的資深媒體人林照真發揮「臨門一腳」的關鍵力量。weReport要延續的,不僅是 調查報導強調「公眾良心」的精神,更是一位母親對於女兒無盡的愛與思念。 撰文‧張瀞文 一九七○年代初期,美國 《華盛頓郵報》兩位記者,揭發當年總統尼克森在競選時派人非法潛入水門大廈的竊聽行徑,在美國引起政治大風暴,最後並導致尼克森黯然下台。這是當年轟動一 時的水門事件,也是至今最膾炙人口的調查報導。 近幾年,傳統媒體在營運上均面臨極大衝擊,多數媒體均削減調查報導的人力與經費,這樣的情形 在台灣尤其嚴重。為了重新建構台灣調查報導風氣,成立﹁優質新聞調查報導媒合網站﹂這樣的概念平台,在資深媒體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胡元輝心中構思 已久。 構思重建調查報導風氣 由於這個網站平台開設初期,需要一筆經費支付網站建置費用及前半年的贊助費用,金 額約一八○萬元,胡元輝為了落實這個想法,帶頭先捐出十萬元,並從去年開始逐一拜訪可能的贊助對象。 不過,整個募資過程並沒有想像中容易, 很多原本表達高度參與意願的對象,都在最後關頭縮手,也讓原本以為可以順利推動的平台計畫,陷入停擺。 一直到今年六月,在一次媒體公民會議 上,胡元輝於會中說明這個平台的構想,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林照真突然說:「現在有了十萬元,還缺一七○萬元,我捐那其餘的一七○萬元,這樣平 台就可以啟動了!」林照真過去曾在電視及平面媒體擔任資深記者,在媒體界素有「調查報導先鋒」之稱,並曾撰有《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一書,力倡調查報導的 重要性。雖然大家都知道她對於調查報導相當關心,但這突如其來的提議,仍讓在場人士嚇了一大跳,因為認識林照真的人都知道,她並不是一個隨便說說的人。 一 七○萬元對於大戶來說僅是零頭小錢,但是對於一位記者出身的大學助理教授來說,這一七○萬元並不是小數目。且在這之前,林照真對於整個平台的細節運作並不 清楚,胡元輝趕緊在會後要林照真好好地再想一想,等想清楚了解之後,再來談也不遲。 一七○萬元背後的感人故事但是林照真對於這個決定毫不遲 疑,很快地就把這筆錢匯進去,「我們約了一個時間深談,她說她把原先要給女兒的東西,拿出來支持這一件事情,唯一的要求就是捐款人要寫上女兒的名字|| 賴亦恩。」胡元輝說。 賴亦恩是林照真的心肝寶貝,兩年前即將升高二的她,正興高采烈地準備一場辯論會,不幸在返校途中遭遇車禍,才剛要奏起 的青春樂章,頓時畫下了句點。 林照真的女兒出事,朋友們並不知情,一直到胡元輝打電話與她聯繫才獲悉。第一次,林照真微弱地說「我沒辦法與 人講電話」;第二次再打,電話那頭的林照真,內心再也無法承受悲痛而放聲痛哭。 隨著時間慢慢過去,林照真逐漸走出悲傷陰霾,而調查報導公眾 委製平台||weReport就在她「臨門一腳」的贊助後,開始動了起來。 weReport雛形越來越清楚後,胡元輝多次邀請林照真出任平 台委員,但是她都不肯接受。林照真說,她自己是捐款人,如果擔任委員,擔心大家會有壓力,所以並不適合這個職位。 其實林照真長期關心台灣媒 體環境發展,她自己心中很清楚,這個案子要進行並不是那麼簡單,平台接下來要走的路也不會太平順。不過她仍告訴胡元輝,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是相當值得做 的事情,所以不用擔心成功或是失敗,放心去做就對了! 「我要把思念女兒的心變成正向力量,不要再用悲傷來懷念她。」林照真曾經這樣說過。對 於一個母親來說,林照真將她對女兒畢生的關愛,轉化為關心台灣媒體發展環境的大愛,朋友們對於她化小愛為大愛的作法都感到相當心疼與不捨。 現 在「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將在十二月三日正式上線,身兼weReport建置小組召集人的胡元輝說,weReport平台將透過公眾集 資方式,以鼓勵獨立媒體人、公民記者和學生投入調查報導的行列,進一步帶動台灣調查報導風氣。 胡元輝不諱言,這樣的作法在國外已經行之有 年,但在台灣卻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建立這個平台的構想,是來自於美國的﹁Spot.us﹂網站。 ﹁Spot.us﹂網站的經營模式,主要 是記者在網站上提出自己的採訪企畫書,再由閱聽人指定捐款給任何一個他想支持的報導,只要捐款額度達到記者列出的採訪所需金額,﹁Spot.us﹂就會將 那筆金額匯給記者,讓記者去執行他的採訪計畫。 胡元輝說,「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秉持的就是這種﹁You support, we report﹂︵您支持、我們報導︶,屬於公眾,服務公眾,但也需要公眾參與及支持的概念。 目前包括因苗栗大埔農 地事件而暴紅的公民記者大暴龍,及因廈門反PS廠、重慶釘子戶事件而聲名鵲起的中國第一位公民記者周曙光,以及專門報導農業相關題材的「上下游市集」等, 都已準備好向平台提案。 因為一個母親對於女兒的思念,促成weReport的成立,接下來,一種「公眾集資、公眾參與」的全新媒體概念也即 將在台灣應運而生。雖然創新、改革甚至調查報導這條路真的不好走,但就如林照真所說「不用擔心成功或是失敗,放心去做就對了!」weReport是這樣,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0/yMMDcyXzM4NzIyMw.html
陳剛的心情最近有些鬱悶,他的AdMob(谷歌的廣告平台)賬號剛剛被谷歌查封了,這意味著他這兩個月的收入都打了水漂,「差不多一個月損失兩三萬吧,我已經寫了申訴,但基本上是要不回來了」。
在 軟件和互聯網行業打拚多年的陳剛,今年5月正式辭掉了原有工作,投身時下IT業最火熱的職業——個人開發者。在當前最為流行的三大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蘋 果的iOS、谷歌的Android以及微軟的Windows Phone上,他都做了一些小軟件,並通過廣告等手段獲得了一些收入。
不過,封號事件讓他頗感挫折,也更加意識到了個人開發者的不易。「看來不能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裡,」陳剛說,以後他還要多嘗試其他的收入模式。
在很多投身這一行業的開發者心中,都懷揣著一夜成名的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做出像《水果忍者》、《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殭屍》等等一樣風靡全球的應用。這些在智能手機上盛行的遊戲都是出自小團隊之手,並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收入。
12月7日,《水果忍者》開發商HalfBrick Studios的CEO Shainiel Deo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水果忍者》今年帶來的收入達到了3000萬美金,超過4000萬的下載量,其中有30%的下載都來自中國市場。
這樣的成績自然是國內所有的開發團隊都羨慕不已的。但是,在國內,除了像《捕魚達人》、《二戰風雲》等少數用戶熟悉的應用,大部分的開發者都是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甚至有人說,屬於開發者的個人英雄時代已經過去。
另一組數據或許更能讓你看到中國應用開發者的生存現實。艾媒諮詢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手機應用開發者實現盈利的僅佔13.7%,主要以依附企業本身(如騰訊公司的開發者)或者個人研發應用產品繼受廣告獲利為主;虧損的佔64.5%,持平的為20.8%。
小團隊艱難時世
在國內,像陳剛這樣的個人開發者或者三五人規模的小團隊多得數不勝數。據艾媒諮詢統計,目前中國手機應用開發者總數約100萬人,其中蘋果iOS平台14萬,谷歌的Android超過70萬。
但手機遊戲平台當樂網的CEO肖永泉告訴記者,「現在獨立開發者越來越難做了,特別是在iOS(蘋果的操作系統)上。」他甚至認為,如果未來廣告或者其他盈利模式沒有順利發展起來,很多獨立開發者又得回去重新找工作了。
可資參考的是,臨近年末,蘋果剛剛公佈了其在線商店App Store在2011年付費應用軟件的排行榜。在中國區的榜單中,《水果忍者》、《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殭屍》三款遊戲牢牢佔據了付費應用的前三名。
另外,在收入最高的前30款應用中,也有20個都是遊戲。這樣的排名也很形象地反映了整個應用開發市場的格局,那就是大部分的開發者都死盯著遊戲。原因是,用戶對於遊戲類應用相對來說有更高的付費習慣。
應用商店模式的出現使得手機遊戲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定位於手機遊戲門戶的當樂網CEO肖永
泉 告訴記者,過去的手機遊戲開發者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做單機遊戲開發,通過下載或者遊戲內付費盈利,數量約有超過800家,主要是基於諾基亞的 Symbian系統開發,「一個能賣幾十萬就收入不錯了」。另外就是做網遊,大約有200家,通過網遊道具收費,「特別好的能有一個月三四百萬元的收 入」。
現在,這兩類開發者基本都轉向了蘋果iOS與谷歌Android系統遊戲的開發(少部分轉向網頁遊戲)。這些人群和一批新進入市場的開發者,共同構成了現在遊戲類應用的開發大軍。
不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問題也開始顯現。「比如現在有三四十款遊戲都在抄《二戰風雲》。」肖永泉說。另外各種模仿切水果、割繩子的遊戲也有不少,很多人是想借模仿、抄襲迅速上位,同質化嚴重,儼然一片紅海。
肖永泉認為,現在蘋果iOS的生存環境已經對獨立開發者有較高的門檻了,「你看最新的榜單,基本都被一些大公司佔據了」,沒有強大的產品團隊,沒有資金推廣,要想在數十萬的應用海洋中脫穎而出,實在是難上加難。
至於在Android上做遊戲,肖永泉判斷:未來社交遊戲和網遊會有更大的市場。但是,做網遊對開發商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門檻,「一般需要6個人以上,30萬元以上的投入。開發出來之後,還要服務器成本,推廣投入」。
肖永泉表示。如此看來,個人開發者做遊戲應用已經日趨困難。
生存第一
蘋果已經累計為全球開發者分成25億美元,而中國開發者從中分到約1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據此計算,平均每個開發者分到不到1萬元,除去那些排名靠前的開發商拿走大部分收入,普通開發者得到的收入就更少了。
而在Android上,基本就沒有付費下載的習慣。那麼,如此龐大的開發者群體靠什麼維持生存?
「為其他企業做外包」,是其中一些人找到的辦法。
熊軍在兩年前正式成立了一家名為摩博的公司,做移動互聯網業務。「對我們來說生存是第一位的。」熊軍告訴記者,由於是自己投資的公司,所以不想冒太大的風險,於是選擇了面向企業市場的外包之路。
「現在也沒太想過去自己做產品。」在熊軍看來,那個一條風險相對較高的道路,開發幾十個產品說不定都不能成功一個,而且大部分團隊是靠投資的錢生存。
「現在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一些互聯網公司,都有做移動客戶端的需求。」熊軍表示,這其實就是一個很穩定的市場,由於大部分的企業還沒有意識到移動互聯網的重要性,所以未來的市場空間更大。
認同「生存是第一位」的開發者還有很多。赤子城的創始人劉春禾去年12月才開始全職投入移動應用開發市場。「一開始進入的時候,也想過做自己的產品。」劉春禾說,但最終選擇了「培訓+外包」的穩妥方式。
「我們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移動互聯網基礎服務。」劉春禾說。比如他發現移動互聯網人才是一個瓶頸,所以就先把培訓做好,順便再承接一些外包項目。據其透露,目前公司只有不到10人的團隊,一年能實現300萬元的銷售額。
而在成功的把公司運作起來之後,劉春禾也開始考慮自己做應用了。據記者瞭解,他們同樣是想切入遊戲市場,預計很快會推出一款遊戲類應用。
赤 子城技術總監李平告訴記者,其實大家平常對開發者到底如何生存都有過很多探討,現在看來,除了已經成型但是競爭異常激烈的「付費下載」之外,還能看到5個 主要的趨勢,包括:免費應用+廣告;應用內收費;應用內容商業合作;與移動設備廠或者運營商合作;為企業量身定做產品,即做外包。
對於大部分的個人開發者或者小團隊來說,廣告或許是大家未來的希望所在。
100萬「憤怒的小鳥」:中國手機開發者生存調查
陳剛告訴記者,在被AdMob封賬號之前,他每個月大約能分到超過2萬元的廣告收入。據其介紹說,他總共開發了二十多款應用,累計下載量有100萬,主要是工具類的小應用,也有少量簡單的遊戲。
「但最近幾個月AdMob封了一批賬號。」陳剛說,AdMob被谷歌收購之後,就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比如對廣告惡意點擊或者廣告條位置造成誤點擊都可能做出封號處罰,「關鍵是它不告訴我具體的原因,比如是到底是哪一個應用違反了哪一條規則」。
陳剛說,現在只能一方面向AdMob提出復議,一方面考慮轉向國內的一些廣告平台,「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裡」。陳剛認為,如果國內的移動廣告平台能迅速發展起來,大量的開發者都能從中受益。
但對普通開發者來說,現實依然殘酷。曾有某廣告平台的負責人開玩笑地表示,現在的國內的廣告平台主要移動互聯網圈子的「自娛自樂」,「因為品牌主還沒有認可這一渠道的價值,基本都是拿到風投的應用開發商在互相投來投去做廣告」。
惡意軟件之殤
嫌侵犯用戶隱私的問題遭到曝光,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起手機應用的安全問題。甚至有業內人士發表言論說,國內的一些手機應用比CarrierIQ的問題更加嚴重。
金山網絡安全工程師李鐵軍告訴記者,他最近專門下載了130個Android應用做測試,結果發現這些應用100%需要網絡權限,70%查看手機標識號,50%要定位,10%要訪問地址薄,7%能發短信打電話,還裝了兩個廣告木馬。
最近不斷暴露的惡意軟件問題,再度為開發者的生存環境蒙上了陰影。據海外媒體報導,由於涉嫌違反美國聯邦反竊聽法,CarrierIQ(一款手機數據記錄軟件)以及HTC和三星兩家手機廠商遭到美國用戶的集體訴訟。
CarrierIQ監控手機操作數據,涉
李鐵軍說,很多開發者都會在應用中留下所謂的「後門」,可能現在不用,但記錄下用戶的位置、短信、通訊錄等等各種信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成為安全隱患。
記者也從與一些開發者的交流中瞭解到,現在業內確實有一些這樣的做法,而且不侷限在一些個人開發者,甚至有的大團隊也在做這樣的信息蒐集。
就 算情況並沒有一些安全廠商描述的那麼嚴重,但如果這樣的做法繼續蔓延,最終的後果對中小開發者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因為用戶會由於害怕木馬而抵制「不那麼有 名」的應用程序,這樣大部分開發者都賺不到錢。如果正常的盈利手段失效,導致更多的人去尋找非法的賺錢手段,勢必形成惡性循環。
由於蘋果的iOS以及微軟的Windows Phone平台對於應用上線都有相對嚴格的審核機制,所以惡意軟件的重災區主要在於谷歌的Android。
在 肖永泉看來,規範Android的價值鏈對中國的開發者來說更有意義。因為蘋果的App Store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遊戲規則,開發者或者運營商只能服從。而在Android上如何依靠廣告或者其他手段盈利還需要更多的參與方來完成。「這 是我們能參與掌握的東西。」肖永泉說,產業鏈能否構建起來,明年是關鍵。
12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移動互聯網惡意程序監測與處 置機制》,提出將對移動終端上「竊聽用戶通話、竊取用戶信息、破壞用戶數據、擅自使用付費業務、發送垃圾信息、推送廣告或欺詐信息、影響移動終端運行、危 害互聯網網絡安全等惡意行為的計算機程序」,進行檢測和查處。(應被訪者要求,文中陳剛為化名)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8/wNNDE5XzM4OTEwNA.html
今年4月,一位自稱在新科工作的網友在其博客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公司要破產了》的文章,稱新科公司這幾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即將面臨破產。很難說這是網絡上最早的一篇有關新科破產的文字,但是近幾個月來,新科所在的常州市武進區,乃至常州,類似的消息時隱時現。
上週日,快報記者在常州就「中小企業困境」進行採訪時,武進的一位政府官員稱,今年中小企業日子不好過,「連曾經輝煌一時的新科集團,也快破產了。」這位政府官員表示,新科已經向法院提出了破產申請。
雖 然近些年,新科名聲不是太響亮,但是「申請破產」,還是讓人感到震驚,因為新科不是一般的中小企業,它是常州乃至江蘇具有全國影響的重點科技企業(全國電 子百強,Shinco品牌為中國馳名商標),新科「涉嫌」破產,無疑是一顆重磅炸彈。為了瞭解新科近年來的經營狀況,以及它目前的真實處境,快報記者近日 前往常州,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新科集團公司在正面回應快報記者時稱,新科不是破產,也不是重組,只是企業「轉型升級」。武進的政府官員 也對破產傳聞進行了澄清,但是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常州市和武進區政府早在今年6月份就成立了新科問題協調小組,新科的空調公司已經被「託管」,一廠將在明年 初關閉,其他一些廠區的員工在等著被「裁員談話」。銀行方面也證實,新科資金出了問題。一切跡象表明,新科正在進行著一次非同尋常的「瘦身運動」。
新科遭遇生存危機,已是不爭的事實。
知名企業新科即將「破產」
網 上關於新科破產的傳言,據信最早來自一位在新科工作多年的網友。今年4月19日,他寫了一篇名為《公司要破產了》的博文。「這幾天我們公司正在經歷歷史性 的一個時刻,有幸能陪著新科走到最後。我們公司這幾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形勢一直不好。都是大家顯而易見的。」博文中寫到。
這位網友還稱,新科的攤子太大,很多相關單位都會受牽連。很多供應商、很多貨款、銀行貸款都是問題。
「現 在公司就這麼耗著,巴不得我們自己走人,走一個,他可以少負擔一個。但是既然耗到現在了,還不如跟著耗到最後呢。現在辭職是最不划算的。這幾天公司裡都在 議論這個事情,誰也不想幹活了。昨天大家都在大包小包收拾東西了,能帶回去的東西都先帶回去,不然以後別哪一天封廠了,什麼也帶不出去……這個月工資提前 半個月就發了,很是反常。上週六來上班,下午就讓我們休息了,已經看到有供應商前來成品庫拖機器了。也不知道是自己廠人來拖走的,還是干嗎。外面市場的退 機已經不接受了,有消息說財務都已經在整理東西準備撤離了。看來這次的謠言不是假的了。」
「終於走到最後了。」這位「新科員工」很是悲觀。
除 了網絡傳言,近幾個月來,在新科所在的常州市武進區,乃至常州,類似的消息時隱時現。上週日,快報記者在常州就「中小企業困境」進行採訪時,武進的一位政 府官員稱,今年中小企業日子不好過,「連曾經輝煌一時的新科集團,也快破產了。」這位政府官員表示,新科已經因資不抵債,向法院提出了破產申請。
新科一廠辦公室小趙:
年初就聽說公司不行了
一提起新科,人們就會想起新科VCD在央視做的廣告。上個世紀90年代新科風頭強勁,它與愛多、步步高、金正等品牌壟斷了國內的VCD市場。
在江蘇,因為是地產品牌,新科更是家喻戶曉,是很多人家購買VCD的首選。
雖然近些年,新科名聲不是太響亮,但是「申請破產」,還是讓人感到震驚,因為新科不是一般的中小型企業,它是常州乃至江蘇具有全國影響的重點科技企業(全國電子百強,Shinco品牌為中國馳名商標)。
據瞭解,江蘇新科電子集團產品鏈包括液晶電視、EVD、家用DVD、移動DVD、CMMB移動電視、中國藍光高清視盤機、車載多媒體系統與GPS導航器,以及空調、滾筒洗衣機等。
新 科電子集團下屬公司有十來家,主要包括江蘇新科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科汽車電子公司、新科空調器製造有限公司、新科精密注塑有限公司、新科軟件有限公 司、新科農場等。另外,新科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面還有生產一廠、二廠、三廠、五廠。新科電子集團位於常州市的廠部主要分佈在該市的武進區洛陽鎮、湖塘 鎮以及新北區。在洛陽鎮,有新科空調、金屬製品公司以及新科數字技術公司下屬的二廠等。位於湖塘的是新科數字公司下面的生產一廠,主要生產液晶電視。而新 科的總部則位於常州市的新北區。
12月15日上午十點多鐘,記者來到新科位於武進區湖塘古方路的工廠內。這裡是新科的「一廠」。廠門口雖 然有保安在值班,但是人員進進出出,並沒有什麼人在管。偌大的企業,工人非常少。大部分車間都是大門緊閉,聽不到任何機器操作的聲音。整個廠區非常安靜, 反倒宿舍區不少工人來來往往,有人在搬家、有人在洗衣服,有人在聊天。
剛進宿舍區,宿舍的工作人員以為快報記者是來找工作的,馬上表示,這裡正在裁員,沒有任何崗位可以提供。
在 一樓的一個宿舍內,一名女職工正在洗衣服。當記者表明身份後,她沒有顯出太多驚訝,只是詢問,她如果被裁員的話,公司該如何對她進行賠償。這名姓趙的女職 工稱,她已經在此工作了十年,剛進來時,是在車間裡干,如今已經調往辦公室工作。而她一開始在新科工作的時候,工資一千多塊錢左右,如今幹了十年,工資基 本上沒有很大調整。
「其實公司對員工還是不錯的,要求也不是太嚴,做事比較輕鬆,就是工資拿得低一點。」小趙侃侃而談。
十點多鐘,其實還是上班時間,但因為不忙,而且沒有什麼人管,所以小趙從辦公室溜回宿舍洗會衣服。
「年 初的時候我們就聽說公司不行了,但具體什麼情況,我們也不知道。現在還沒人跟我們談。剛聽說的時候,還是有點傷感的,但也正常,公司走到這一步,管理不 好,產品銷路不好,而且現在整個經濟也不景氣。」小趙邊洗衣服邊分析原因,時不時地詢問記者,「如果找我談的話,我該怎麼談,他們該怎麼補償我?他們一開 始沒給我交保險,是不是也要賠償我?」在她看來,如何獲得補償,是她最關心的問題。
新科一廠倉庫主管小徐:
原本想在新科幹到退休的
離工廠的宿舍區不遠,就是一廠的成品倉庫。倉庫的門開著。快報記者看到,倉庫裡面堆放著裝好箱的液晶電視。在門邊用玻璃隔開的辦公室內坐著兩位工作人員,看上很冷清,其中一位年紀大的在打著電腦遊戲。
兩 位工作人員一位是負責出口發貨的副主管小徐,新科對於他來說,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小徐今年快40歲了,他在新科已經工作17年了。17年前,他高中畢業後 進入到洛陽鎮上這家最紅火的企業。工作幾年後,他成了家。「那個時候,這家廠好得不得了,我丈母娘說我『這小孩家庭條件不行,工作還行的』,這個廠在我們 洛陽鎮是這個啊。」回憶起當時丈母娘的那番話,小徐開心地笑了,不自覺地豎起了大拇指。
小徐說2000年以前,新科給員工發的工資和外面比算是比較高的,但近幾年,外面的工資都有大幅提高,但廠裡基本上沒怎麼動。他雖然在工廠裡幹了十多年,而且是個小領導,但依舊只拿兩千多塊錢。10年來,和工資一樣,小徐的職位也幾乎沒有發生變化。
「公司不管是破產、重組還是什麼,我們作為工人都不知道,我們只知道,現在正一個個叫過去談,要解除合同。如果不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我本來想在新科幹到退休的,我差不多快40歲了,還得到外面去找工作。」小徐感到很心酸。
小徐說這番話的時候,倉庫內只有他和倉庫員老沈兩個人,對於記者詢問為何沒有工人裝卸貨物的時候,兩人顯得非常不屑。「沒貨出,要工人過來幹嗎啊?現在難得出一次貨,不像往年那麼忙了,輝煌的時候,外面拉貨的車,都是提著錢排隊來拉貨的。」兩人說。
「我在這幹了14年了,以前工資一千多,現在工資還是一千多點。現在我老婆賺的都比我多,說出去都被人笑話的。」老沈抱怨。
對 於這家已經服務了十幾年的企業,兩位老員工都非常有感情,但談到解除合同,兩個人有些抱怨起來。「現在談賠償,都是一個兩個談的,我覺得應該按規定來,貼 個對照表來,這樣對大家都公平。我們現在就等著解決,他按照規定來賠償我們,我們馬上拍拍屁股就走;如果要搬到洛陽鎮,要留用我們,我們還要看看崗位怎麼 樣待遇怎麼樣?」對於這一點,兩個人意見一致。
「等到12月16號,我就發完最後一批貨了,這是最後一批了。老沈是負責內銷的,他這邊的貨還有兩三萬台,很多是退回來的,唉!」小徐嘆著氣。
在 新科廠內採訪時,記者遇到了之前在廠裡搞技術開發的張女士。張女士已經決定從廠裡離職,15日當天上午她到廠裡來還是為了談離職補償的事情。張女士 1988年進入新科,至今23年,她和老公兩個都在新科。如今離職時,廠裡答應為當初她買房的事情進行結算,「當時房子才10來萬,首付是廠裡付的,但是 剛才在算裝修款的時候,他們扣得也太多了。職工安置的事情,他們也說了,一年補償一個月,按照勞動法來。」
不少新科的員工告訴記者,位於湖塘古方路的一廠已經賣掉,馬上要搬掉了。
湖塘廠區廠長:
企業是重組不是破產
和 車間裡幾乎沒有工人不同,廠房的辦公樓內,還有不少員工在,一打聽,原來不少員工正趕來簽字談離職。在廠長室,快報記者找到了一位姓馬的廠長。對於新科目 前的狀況,馬廠長不願意多談。「我們會搬到另外一個廠,品牌走到這步,也是很正常的。」而對新科破產的傳言,馬廠長表示了否認,但記者詢問是否重組時,他 簡單回了一聲「嗯」。
「不是破產,政府現在不允許破產的。」馬廠長說。關於員工安置,馬廠長表示,到時候員工工齡全部買斷,會按照勞動法辦。「員工不用擔心,這麼大的公司,不可能做違法的事情。」
洛陽鎮廠區:
8月份開始就已經放假
洛 陽鎮位於常州市武進區東南部,在當地人眼裡,洛陽鎮出名靠的就是「新科」。新科是洛陽鎮的名片。15日,記者來到新科起家所在地的洛陽鎮。在洛陽鎮區,有 一條「新科路」幾乎橫貫了整個洛陽鎮區。新科空調、新科電子集團二廠、新科金屬製品廠等隸屬於新科集團的幾個廠房就分佈在新科路沿線。
在 新科金屬製品廠,記者看到廠區空無一人,只有門衛室裡有三個男人在做看門保衛工作,其中一人是廠裡的財務人員。他們告訴記者,差不多從8月份開始,廠裡就 放假了。雖然「放假」,每個員工還能領到差不多每月幾百塊錢的基本工資,另外五險一金也都交。因此,員工們情緒都算穩定。
新科電子集團公司二廠位於金屬製品廠斜對面。和門衛聊了幾句,他們就放記者進了廠內。在廠內的幾個車間,記者看到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忙著生產。幾位女工告訴記者聽說了要「清算」的事情,但具體怎麼回事並不清楚,「反正廠裡領導到時候會找我們談的。」
在 該廠廠辦,一位40多歲的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廠長正在隔壁和廠裡一位員工談「清算、簽字」的事情。她告訴記者,二廠600多個員工,差不多有500多人 都是洛陽鎮上的「本地人」。她說,她從1983年高中畢業考試進廠,在車間做了幾年,後來就一直在廠辦做到現在,工資只有1000多塊,「廠裡最紅火的時 候,工資有1000多,很不錯的了,現在1000多就很低了。」
「我們也聽說是重組,但是具體怎麼弄也不清楚,」她告訴記者,
他們二廠主要生產DVD,位於武進湖塘的一廠賣掉了,有用的設備搬過來,液晶電視的生產線也搬過來,目前電視的生產線有的已經開工了。記者問「這邊廠比那邊小,能容得下嗎?」她回答「聽說那邊的工人基本都清退,這邊的暫時不動,但是有的還是要清退的」。
在二廠隔壁就是新科空調。這個廠的管理要嚴格得多。記者費盡口舌,廠門口的門衛均表示要記者自行聯繫好才能進去,否則不能進廠。看上去,空調廠運作比較正常。
常州市民:90年代
差不多家家都有新科VCD
只 要一提起新科,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新科VCD、DVD。正是憑藉影碟機,新科打開了屬於自己的電子市場,讓新科二字進入了大眾視線。上個世紀90年代初, 擁有一台新科VCD是許多家庭值得炫耀的事。今年45歲的朱先生是一名企業員工,家住常州新北區。他向記者介紹道:「95年結婚的時候,家裡買了一台最新 型的新科VCD,我那時一個月工資也就500元,而這個VCD就花掉我3個月的工資。而且同事一聽說我家裡買了新科VCD,都嚷著要來我家看碟。」
朱先生笑著說,「那時候其他牌子的VCD只能裝一張影碟,新科一下就可以裝3張,太牛了。」
到 了90年代末,擁有新科VCD的家庭更多了,記者身邊就有很多同事家都買過,「我是98年買的,當時好像還挺貴,花了2000來塊錢。我看很多朋友家都已 經有了,所以也買了一台,週末在家看看碟挺好的。」一位同事告訴記者。這位同事說,新科VCD風靡了整個90年代,那個時間差不多常州人家家都有一台新科 VCD,而且還有外地人經常委託常州的朋友幫著購買。
商場:
新科產品已斷貨好幾個月
隨 著科技和網絡的發展,VCD漸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DVD,而如今DVD的需求也每況愈下。記者在常州市區廣化橋下的蘇寧賣場看到,DVD影碟機的貨架 上只有萬利達、飛利浦、先鋒幾個品牌的產品。記者沒看到新科DVD。售貨員沈小姐告訴記者,DVD機生意很不好做,「現在年輕人都在網上看電影、電視劇, 或是去電影院,願意掏錢買碟的人越來越少了。」
當記者表示想買新科DVD時,沈小姐說:「新科DVD今年5月份就斷貨了,我們這兒國產品牌只有萬利達。新科的VCD是相當好的,但DVD沒做過人家,質量一般。以前國產四大品牌新科、步步高、金正、萬利達,現在只剩萬利達還在做DVD了。」
在常州市中心的五星電器,記者終於找到了新科DVD的身影,但是賣DVD的梁小姐告訴記者,現在只剩下貨架上一年前的幾個樣品機,「好像聽說新科最近沒有生產了,不知道怎麼回事,好幾個月前就沒貨了。」
同樣,記者在這兩家商場瞭解到,新科空調也早斷了貨。雖然商場裡還保留著新科空調的銷售區,但掛出來的只是空殼而已。蘇寧電器一位男售貨員告訴記者,新科廠家在重組中,已經暫停生產,空調8月份就斷貨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恢復生產。
當記者詢問新科空調賣得怎麼樣時,他說:「一般般吧,壓縮機材質挺好。」
銀行工作人員:
新科的資金出了問題
快 報記者就新科目前遇到的問題,採訪了一位在常州某銀行工作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這位人士用一句話評價了「新科事件」,「新科的問題牽扯面比較廣,是涉 及到常州整個金融穩定的大事項。」他向記者解釋,新科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無法償還到期的銀行貸款,資金上的困境讓它面臨破產的窘境。「任何一家企業都經不起 銀行集中收貸,十幾家銀行一起去收貸,企業明天就會倒閉。」不過,據他介紹,常州和武進兩級政府已經出面成立了擔保公司幫助協調新科目前遇到的資金問題, 辦法是計劃把新科在新北區和湖塘兩地廠房所在土地抵押給銀行,以此抵消銀行到期的貸款。
這位人士認為,新科資金緊張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 機導致新科訂單減少,新科很多部件由日本進口,日本地震給新科帶來的影響也很大。「企業發展都是呈波浪式前進的,新科剛好處於波底,又時逢經濟危機,再加 上國內通貨膨脹、宏觀調控,資金愈發緊張,資金鏈一斷,整個經營業態就垮掉了。」
快報記者也從一位接近新科高層的知情人處獲悉,新科的過度擴張直接導致欠銀行的錢差不多有幾十個億,如果破產,銀行一分錢也收不回。因為政府在新科佔有部分股份,銀行就通過政府讓新科還錢,這也就有了新科重組這一說法。
不過,這位知情人告訴快報記者,用新科廠房賣掉後所得的錢款償還銀行貸款,也只是杯水車薪。
新科:
不是破產,是轉型升級
採訪期間,快報記者始終未能打通新科掌門人秦志尚的電話。但是快報記者給公司另一負責人發消息,表示瞭解到目前公司正在裁員、一些廠區停產的情況,希望公司能予以正面回應後,江蘇新科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銷售中心副總經理單應峰表示同意和快報記者見面。
據單應峰介紹,新科集團一共有10多家下屬公司,其中最主要的是數字技術股份公司、新科空調、模具注塑、金屬製品、汽車電子、軟件以及一個農場等。數字技術公司下面又有一廠、二廠、三廠、五廠。
單應峰說,目前關於新科的傳言確實比較多,但是,「新科目前既不是破產,也不是重組,而是企業轉型升級。」
據 單應峰介紹,此次新科轉型主要涉及到的是數字公司和空調廠。從今年5月份開始,新科開始了此次轉型升級。目前,位於湖塘的一廠,佔地面積是220畝,已經 賣掉,地皮拍賣價格是7.5億元。到明年1月份,一廠就要正式關閉。一廠最高峰是員工2200人、生產線16條,目前有600多人、兩條生產線在運作,並 正在進行對部分員工的裁員工作。二廠則裁員很少一部分。不過五廠要關閉。
對於裁員員工如何安置?單應峰說,公司肯定會嚴格按照勞動法來操作,「一年補償一個月」,該給的補償肯定都會補給員工。當然,目前的裁員並不等於有些員工就會離職,而是一些人會被企業返聘回來。
在 接受記者採訪時,單應峰一再強調,新科目前在做的只是轉型升級,而非重組,更不是破產。新科為什麼要轉型升級?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當前大的宏觀環境、經濟 形勢不好,加上銀根收緊,DVD、家電等市場國際訂單萎縮。因此新科目前必須裁員,「養不起這麼多人了!」其次,不可否認,新科自身管理、經營方面也存在 一些問題。
據單應峰介紹,新科集團高峰期有1萬多員工,今年5月轉型前,集團公司有員工5500人,目前則有4800人,但是應該還有一部分要辭退。
政府:
新科並非破產而是重組
據瞭解,為瞭解決新科的問題,常州市早在6月份就成立了新科問題協調領導小組。這個由常州市一位分管工業經濟工作的副市長掛帥任組長,武進區主要領導為副組長,相關部門為組員的小組,主要目的是為挽救新科進行全方位的協調。
12月15日,新科問題協調領導小組的一位成員接受了快報記者的採訪,這位領導透露,新科並非破產,而是重組。
「重 組就是找一個新的合作夥伴,原來100%的股份,現在保留一點,讓出一點。一直都是說尋找合作夥伴,只是股權轉讓。重組後名字肯定還是『新科』,如果不用 新科的名字,誰來啊?人家看中的,就是『新科』這個品牌。」他表示,新科重組就是找個新的合作夥伴,目的是將新科發揚光大。
這位人士介 紹,新科屬於民營的股份制企業,目前政府在新科佔股約為百分之一二十。他稱,曾經新科是集體企業,後經過幾次改制,成為目前的這個股份制模式。據瞭解,目 前重組這塊,主要是常州市、武進區在定大的方針政策,而作為新科起家之地的洛陽鎮,當地鎮政府則主要在對債權人以及勞資關係等進行維護穩定。
對 於員工安置這一塊,這位人士表示,目前,新科會按照有關規定買斷工齡。他說,這麼多年來,新科對職工還是比較負責任的,工資、保險金、補償等都全部到位。 「現在員工可能會徬徨,他們不知道現在什麼情況,他們著急不是老闆不給錢,而是自己的出路會怎麼樣?廠是不是會繼續開下去?是不是還能在廠裡上班。」
「現 在公司不需要這麼多人,一些廠可能會搬到洛陽鎮來,但具體怎麼操作,要看重組的方案。目前已經談了很多單位,但還在談,空調廠也還在和對方談條件,對方已 經託管但還沒有簽約。人家主要看中新科的牌子,在這種大形勢下,都想物美價廉一點,但作為市政府、區政府來講,還是會保證新科的資產得到一個合理的轉讓 價。」他表示,據透露,來洽談的其中不乏國內一些知名的企業。
這位人士稱,這一次重組,對象是針對全球、全國找合作夥伴。「他們感興趣, 還是看重無形資產,一些相關企業,如果借助這個品牌,如果運作好了的話,通過重組,能夠少努力五年、十年,特別是和行業相關的,新科這塊市場化運作很快, 市場的網絡、市場的知名度,都是一些無形資產,輝煌的時候,新科就像大樹一樣,現在支架還在。」
另經快報記者核實,目前常州當地法院尚未接到關於新科破產的任何申請材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7h.html
新的一年,港股高開高走,紅盤高收,好的開始。
這兩天去了粵西地區玩和浸溫泉,這邊明顯是個落後地區。順便去了步行街調查了一下服裝股的銷售情況。有意思的是今天港股中服裝股的走勢竟然和我調查結果驚人一致,不可思議!
利郎男裝這裡有兩家,店員說今年上調了單價,外套零售價打折後普遍在一千元左右,在觀察期間不乏客戶選購。據店員表示今年生意比去年同期要好,客戶以軍人和政府人員為主。
李寧店生意也很火爆。沒有標明是折扣店,但店裡賣的明顯全部是舊款,運動鞋大部分定價399元,全場買一送一,平均二百元一對。店員都忙著招呼客人,我也不好意思打擾,但明顯庫存去得很快。
361度在步行街上面有五家之多,比安踏還要多,神經病!全線打五折(為何不買一送一?),每家店客人都只是零星的一兩個,店員表示今年不冷,外套幾乎沒有人買,我聽完心都寒了。還好店員表示鞋子銷量還行,這才放心一點。
安踏這邊的店都比較大,有些甚至有二樓的。生意比361要好,但是和李寧的火爆完全無法比,令我相當意外。
匹克也看到三家,三家情況一致,我是唯一進店的客戶。三家店面都很小,但店員人數一點也不少,暈倒!
這裡的步行街和邊上都看不到特步,什麼回事呢?不是以三線城市為主嗎?
Addidas也有好幾家,也是同樣沒有人氣。大家都批評中國的體育用品股掛羊頭賣狗肉,Addidas的狗肉也不少嘛!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hkstocknews/20070913/18213976540.shtml
本報記者 高韜
地下還沒挖出一塊煤,股價卻已先飛到了天上。
創造這一奇蹟的香港蒙古能源有限公司(0276.HK,下稱「蒙古能源」),是香港第三大富豪鄭裕彤旗下新世界(7.22,0.23,3.29%)發展(0017.HK)的關聯公司。2月7日宣佈變身能源股,股價從0.27港元開始「起飛」,最高時為8.98港元,以52周低位計,上升達55倍,被市場人士稱為「香江第一妖股」。
股價「坐火箭」的動力,來自於該公司宣佈收購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幾處尚未探明儲量的「巨型煤礦」,公司還不失時機地拋出消息:鄭裕彤父子入股,高盛入股,採礦區擴大,建設電廠,投資新疆等地,簽約數家大型國企……
每週六陪鄭裕彤到粉嶺高爾夫球總會打球,被香港人稱為「彤叔掌櫃」的蒙古能源董事會主席魯連城,正是策劃上述精彩好戲的「狠角色」。
目前為止,香港沒有任何分析師跟蹤該股,而煤炭行業的專業投資者也對蒙古能源的未來收益持保留意見。《財經時報》記者發現,蒙古能源存在多處懸 疑。蒙古的能源政策,導致煤礦產權的不確定性;該公司號稱的「10億到20億噸儲量」,竟是上世紀60年代俄羅斯無名氏勘探的數字;從蒙古國運到新疆,運 輸本身是個難題;新疆、甘肅煤炭資源豐富,進口外煤多此一舉;簽約的幾家「主要國有企業」可能不存在,而所有和蒙古能源有「染」的公司,公司網站難以查到 合作相關信息;蒙古能源目前在煤礦基地設施建設上只投資了4000萬元,連百萬噸級別的煤礦都建不起來,更別提億噸級煤礦了。
「香江第一妖股」與「大中華第一牛股」
蒙古能源,前身為新世界數碼基地有限公司(下稱「新數碼」)。2000年,科技網絡股泡沫破碎後,淪為一家殼公司,其主業經營連年虧損。
2007年2月7日,新數碼宣佈,以12億元收購蒙古一個佔地34000公頃煤礦,並改名「蒙古能源」,此後股價從0.27港元開始連續攀 升,5月31日宣佈收購第二個大型煤礦,股價更急升至6月1日最高價8.98港元。短短三個月股價暴漲32倍,以52周低位計更升達55倍。
如此漲幅,遠遠超過了內地A股市場的2006年「第一牛股」泛海建設(4.21,0.14,3.44%)(漲幅666%)和最近一年的最大個股漲幅(成建投,1718%)。市場人士已經悄然將之稱為「大中華第一妖股」。雖然近日隨大市有所下跌,9月11日仍報收7.65元。
以8港元計算,該股票市值達230億元,比大型國企煤礦H股兗州煤業(23.26,1.77,8.24%)(1171.HK)市值還高出26億港元。
香港市場人士大都視蒙古能源為「炒股」(炒作),不少投行研究員對其持保留意見而不願直接置評。
香港《信報》4月23日報導稱:「主席魯連城對外間評公司為『炒股』甚為在意,他曾對香港媒體激動地說,待真正勘探出能源後,公司價值將大大增加。」
香港《文匯報》9月4日報導稱,「蒙古能源3.4萬公頃的專營區當中300公頃的初步勘探報告,估計該區域蘊藏約3.4億噸煤炭資源。
蒙古能源法務總監高朗表示,雖然礦區焦煤含量有待進一步分析,以每噸動力煤400元估算,3億噸煤的資產值就達1200億元,扣減25%外蒙出口稅,資產值也達900億元。
千億價值的藍圖目前只是「紙上談兵」,但蒙古能源的股東們賬面上卻大獲全勝。有內地媒體報導稱:「一家香港大型中資券商的經紀人證實,有一北京 大戶通過他們以0.45港元買進蒙古能源,以5港元出貨,淨賺千萬港元,此大戶套現後即在香港旺地以1400萬港元買進一座豪宅。」
魯連城的「連城訣」
人如其名,作為香港鼎鼎有名的商人,魯連城在蒙古能源的「運作」上,也擁有一套自己的「連城訣」。
首先,「中國牌」和「蒙古牌」雙管齊下。魯連城曾說:「蒙古煤礦不在中國境內,因此不受中國能源政策的規管;而中國缺電,產出煤後卻可向內地供輸能量。」
魯連城還邀得一些重量級合作夥伴「搭灶」。2月7日,鄭裕彤、鄭家純父子通過其私人公司—周大福珠寶金行認購新數碼數億元股份,成其第二大股 東,後又增持1000萬股股份,持股量增至13.85%。魯連城主動通過公關發出新聞稿,披露公司獲得高盛入股9.2%。另外,蒙古能源還和內地一些「主 要國有企業」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業內人士指出,魯連城為刺激股價而發佈利好消息的節奏把握相當高明。2月7日,宣佈收購蒙古西部煤礦;4月2日,和新疆兩家企業簽訂每年分銷 140萬噸煤炭合約;4月10日,和蘭州兩家電廠簽訂每年分銷320萬噸煤炭合約;5月8日,披露高盛入股事宜;6月13日,出售新世界移動控股有限公司 權益;7月3日,披露煤礦基地設施建設合同。
8月,市場質疑聲尖銳,蒙古能源股價大幅波動。魯連城頻頻發佈消息:8月13日,和多家公司訂立協議,共同投資新疆能源項目;8月14日,與 「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總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8月21日,與「國家電力投資總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8月31日,成立合營公司準備收購新疆項目;9月10 日,與「中國石油(10.03,0.07,0.70%)總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
除了這些戰略舉動,魯連城對戰術細節的把握同樣精妙。在4月22日的股東特別大會後,魯連城在特別舉行的記者會上故意透露「小秘密」:在注入項 目前,他曾親自飛往該煤礦,還把撿回來的一大塊煤放在辦公室內。而《財經時報》記者瀏覽蒙古能源公司網站發現,「關於蒙古能源」欄目中沒有任何內容,子欄 目「我們的業務」、「健康、安全和環境」也是空白的,但另一欄目「新聞中心」下的「照片廊」卻放滿了「煤礦」、「科布多省照片」甚至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 照片。
資本運作高手向來擅長講故事。魯連城在描繪胡碩圖煤礦面積時,用了一句形象的話:「佔地有三分之一個香港大」,地狹人多的香港人對此驚愕不已; 形容第二個煤礦時,又稱,「加起來有三分之二個香港大」,此話第二天直接成為當地報紙報導的標題。新疆項目尚未明了,魯連城就對媒體興致勃勃地表示,「新 疆項目將比蒙古項目還大。」
六大懸疑
蒙古相關法律規定:蒙古所有的礦山資源都是國有的,一旦出現問題,國家有權收回;而蒙古各省有權隨時將轄區內的任何區域作為「特殊用地」加以保護,即使是正在進行勘探和開採的區域,被收回的例子也出現過多次。
但令人奇怪的是,蒙古能源好像並不「擔心」此事,也從來沒有這樣的「風險提示」。
胡碩圖煤礦可產煤炭30億噸,代價只要12億港元,和其它在蒙古開礦的同行相比,似乎「便宜」了不少。俄羅斯北方鋼鐵集團獲得蒙古塔本陶勒蓋煤 礦25%份額,條件是幫助蒙古建設1500公里長的道路。塔本陶勒蓋煤田已探明儲量64億噸,價值3000多億美元。相比,胡碩圖煤礦產量為對方二分之 一,只要12億港幣;俄羅斯人獲得25%股份,卻要投資1500公里長的道路。難道俄羅斯人比魯連城笨太多了?
蒙古能源公告顯示,「胡碩圖煤礦區擴大區擁有10億到20億噸的煤炭儲量。這一數字是由蒙古地質及礦物資源研究院屬下科學院,根據俄羅斯地質學家1960年代對採礦區擴大區大部分地區進行地質評估得出的。」
《財經時報》記者沒有查詢出蒙古有上述研究機構。當地有一個名字接近的「蒙古國科學院地質與礦產資源研究所」,還有「蒙古礦產局地質所」。至於「俄羅斯地質學家」是否有其人,也要打個問號。
但如果「俄羅斯專家」40年前所說的是真的,那麼蒙古能源在蒙古的儲備量為40億噸到50億噸,已探明儲量為64億噸的塔本陶勒蓋煤礦價值為 3000億美元,蒙古能源獲得煤礦的價值也應為2000-2500億美元。如此說來,魯連城在估算蒙古能源價值時,太過於「保守」了。
業內人士透露,蒙古礦主提供的資料和實際情況一般是不相符的,蒙古的礦權大都在私人手中,大部分沒有詳細的勘探資料,由前蘇聯專家勘探的一些礦的詳細資料都保存在俄羅斯。「礦主提供的資料往往不全且有水分,有的將A礦的資料用於B礦上,有的還提供假礦。」
蒙古能源稱「將從蒙古運煤到新疆、蘭州」。但事實上,蒙古的交通狀況十分落後,鐵路運力十分有限,在蒙古投資煤礦,首先要對配套設施例如鐵路、 公路等投入巨大資金。但蒙古能源的老闆們似乎把這點也「忽略」了。新疆煤炭已探明儲量1008億噸,佔全國10%。甘肅深層煤炭資源量位居全國第六,擁有 華亭、崇信等大型礦區。新疆、蘭州等地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去購買蒙古的煤炭?
7月3日,蒙古能源和中國航空港建設集團總公司簽定胡碩圖煤礦基地設施合同,總價值3986萬人民幣。這筆投資,連百萬噸級的煤礦都建設不起 來,更別說要建億噸級了。公告稱這筆資金將「修建3公里的道路」、「5公里的配電和照明系統」、「500噸的油庫」。如此的投資幅度,很難看出有大幹特幹 的意圖。
虛擬的「國有企業」?
9月11日,蒙古能源發佈公告稱:「和中國石油總公司簽約,一家經營石油和天然氣與分配業務的主要國有企業」。當日股價從6.57跳高至7.65左右,全天上漲了16.4%。
中國有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但沒有一家叫「中國石油總公司」的。《財經時報》記者在三大石油公司集團和主要分公司的網站上查詢,並無和蒙古能源合作的消息。
「國家電力投資總公司」,公告介紹其為「一家與經營中國電力相關的投資及分配的主要國有企業」,看起來名字和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很接近,但後者網站上也沒有和蒙古能源合作的消息。
「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總公司」,這是蒙古能源提到的合作對象中最詭異的一個名字。國務院國資委旗下有「中國航天科技(11.13,0.39,3.63%)集 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等四家和「航天」二字相關的公司,但是並沒有所謂的 「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總公司」。令人奇怪的是,名為「航空」,公告中卻介紹該公司為「一家於中國經營黑色、有色金屬和其它資源與分配的主要國有企業」。
最為奇怪的是,蒙古能源和上述所有「主要國有企業」的簽約意向書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關於合作對象的介紹,只有一句話:「一家經營中國XX的 投資及分配的主要國有企業」。而合作對象對蒙古能源的評價全都一樣:「意向書確認蒙古能源在蒙古和中國新疆的潛在能源和資源項目,包括黑色、有色金屬及其 它能源,具有相當的規模及潛質」。所有「國有企業」簽定意向書的目的都是想「參與投資」。
「主要國有企業」是大公司,可能忘記了和蒙古能源簽約幾億的「小單子」。但是一些中小規模的公司也沒有提及這個事情,這就奇怪了。4月10日, 蒙古能源和蘭州西固熱電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合同,後者向其每年購買180萬噸煤炭。180萬噸煤炭,五、六億元的合同,公司網站上竟沒有一條消息。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在蒙古,礦的勘探許可證和已經查明礦產資源的開採許可證基本上都各有其主。迄今,蒙古礦產資源和石油管理局發放的勘探許可證和開採許可證包括的總面積已經佔蒙古國土面積的1/3.也就是說,目前蒙古稍微被認為可能有礦的地方都有了主人。
如此簡單易得,那麼魯連城麾下的蒙古能源算不算的上是「稀缺資源」呢?此時高盛的做法值得玩味。有關資料顯示,高盛同時持有蒙古能源逾3.3億股的沽出期權,較購入的約2.026億股還高出9000萬股。
而就在記者發稿的9月12日,新華社香港新聞中心報導:蒙古能源法務總監高朗澄清,合作方並非中石油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高朗接受《香港 經濟日報》指,中國石油總公司主要負責大型項目的分配,即是以接頭人身份接洽項目,落實後再分配給各家大型國企。至於中國石油總公司隸屬於哪一個部委或政 府部門,高朗則未有回答。
當日蒙古能源股價大跌7.45%,以7.08收盤。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9/3ONDIwXzM5NDI3OA.html
元旦已過,蒙牛「問題奶」事件漸淡出公眾視線,然而,蒙牛仍欠消費者一個明確的答案。
雖在2011年12月26日,蒙牛集團稱事件已有調查結果,然至今仍未對外公佈問題奶源何在。
依照蒙牛的解釋,飼料發霉導致乳品黃曲黴毒素M1超標。然而,飼料發霉或許是肇事源頭之一,但「問題奶」的關鍵究竟在於蒙牛內部監測缺失,還是生產環節存在紕漏?
新快報記者日前深入蒙牛「問題奶」生產源頭——四川眉山市追根溯源,試圖探求「問題奶」真相。
溯源第一站
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
國家質檢總局2011年12月24日公告顯示,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2011年10月18日生產的250ML/盒包裝的純牛奶產品被檢出黃曲黴毒素M1超標140%。
事情曝光後的第三天,蒙牛集團稱,產生問題產品的原因在於,一批飼料因天氣潮濕髮生黴變,奶牛在食用這些飼料後,原奶中黃曲黴毒素M1超標,原奶質檢疏忽導致了問題發生。但對於這批飼料及奶源來源,蒙牛稱暫時無法追查。
潮濕本是四川氣候的特點,飼料是否極易黴變?蒙牛對奶源的監管如何?其內部質檢流程又如何?為求答案,新快報記者將調查第一站鎖定生產方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下稱蒙牛眉山生產基地)。
眉山生產基地是蒙牛的第24個基地,也是蒙牛在西南地區的首個生產基地,設計日處理鮮奶800噸。
蒙牛工作人員:生產基地不接受採訪
2011年12月28日,新快報記者來到蒙牛眉山生產基地。基地入口附近,豎立著一塊令人玩味的告示牌——「要贏得好聲譽需要20年,而要毀掉它,5分鐘已足夠,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你做起來就會不同了」。
基地主要有四棟建築物,分別為蒙牛原奶存放處、主生產車間、飼料存放處及蒙牛餐廳。在原奶存放處的屋頂上,「建設世界乳都,打造國際品牌」的口號十分醒目。
在 向門衛通報記者身份後,蒙牛公司便出來了一位自稱姓呂的辦公室接待員。新快報記者提出採訪要求,欲進工廠內參觀該公司乳品生產流程。呂小姐告知記者,公司 任何對外溝通以新聞發言人為主,若進入參觀需經上級同意。等待數小時後,新快報記者仍未被獲准進廠參觀。據悉,不少同行也在蒙牛眉山生產基地吃了閉門羹。
而此前,蒙牛對外態度並非如此。早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蒙牛曾於2008年8月、10月兩度主動邀請媒體團對其生產過程和奶源基地參觀,考察其安全生產狀況。
如今,「問題奶」事件再度爆發,蒙牛大門卻不再敞開。
溯源第二站
現代牧業洪雅牧場
生產基地採訪遇阻,新快報記者欲從奶源處尋找原因。
在全國範圍內,蒙牛奶源的供給構成是80%是牧場,20%來自農戶奶站。
眉山市奶辦負責人蘇學文告訴新快報記者,蒙牛在眉山的生產基地並未收散戶原奶,與蒙牛眉山生產基地建立收奶關係的牧場有22個,其中眉山12個、成都3個,其餘分佈在樂山、遂寧、貴陽等地。
記者瞭解到,蒙牛眉山生產基地的原奶過半為香港上市公司現代牧業(01117.HK)位於洪雅縣的洪雅牧場(下簡稱現代牧場)所提供,兩家企業於2008年相伴而生,在眉山,所有養奶農戶、政府機構均將現代牧場稱之為「蒙牛的牧場」。
蒙牛「問題奶」事件發生後,現代牧場也被業內視為「問題奶」最可疑的來源之一。
現代牧場負責人:「黴變飼料我們不敢喂牛」
洪雅縣是眉山市的奶牛養殖大縣,這座偏遠小縣城近期卻因蒙牛「問題奶」事件而聲名大噪,各路媒體蜂擁而至。
2011年12月29日,記者從眉山市來到位於洪雅縣東嶽鎮千秋村的現代牧場。幾經周折後,新快報記者獲准進入現代牧場辦公室採訪。
現代牧業(洪雅)有限公司是現代牧業集團投資3億元建設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奶牛養殖、銷售、飼草加工、種植、收購以及有機肥的生產銷售。
「到目前,我們沒有發現牧場有過任何問題,我也是事件曝光後才知道此事。」現代牧場負責人劉長軍告訴記者,蒙牛「問題奶」事件對該牧場暫無影響。據其稱,該牧場日產原奶約100噸,其中70噸~90噸送往蒙牛眉山加工廠,佔後者原奶產量的60%~70%。
然而,在「問題奶」事件爆發後,蒙牛卻未曾到最大的原奶供應商查因。「我們與蒙牛的合作還和之前一樣,生產照常,牛奶照送,蒙牛也沒為這事找過我們」。劉長軍強調:「蒙牛對外稱已有結果,但沒來我們牧場調查過,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們牧場不存在問題。」
劉長軍稱,喂牛的牧草都是周邊農戶現割的新鮮牧草。外購飼料均有檢測,出廠也有相應的資格證書。「飼料的保存標準是離牆離地,周轉週期非常短,最多十來天」。
儲 存十餘天飼料會否易受潮發霉?劉長軍回應稱:「不好說,環境複雜才會意外黴變。家裡的饅頭放陽台上,有的可能放十天八天還是好的,只是變幹了,換個地方不 到一天就可能會發霉。」他稱:「沒有發霉的(飼料),以前沒聽說過,現在也沒聽說過。黴變飼料我們不敢喂牛,牛吃了黴變飼料就會流產。你覺得是牛流產的損 失大,還是飼料的價值大?」
不過,記者未獲准去飼養房參觀。
現代牧場負責人:蒙牛駐站員已撤離該牧場
蒙牛與牧場究竟是怎樣的合作方式呢?
劉長軍告訴新快報記者,在2008年公司剛成立時,蒙牛曾派人駐場。據稱,蒙牛對牧場整個生產流程均有一定標準,且會監管。「從擠奶,到收集至緩衝罐,到進入製冷設備降溫,再到奶倉收儲,全過程都會查看。」
此 外,蒙牛的駐站員還會查看管路、奶倉等原奶的收集設備和運輸設備的衛生情況,檢測空氣淨度、奶牛乳房潔淨度和管路微生物殘留等。「比如管路微生物殘留,牛 奶會有一定量殘留在管道壁上,滋生一定微生物,工作人員會拿測試紙在管道上擦一下,再放到器皿中培育,檢測微生物情況是否達標。」劉解釋稱。
在問及飼料環節是否被監控時,劉長軍回答稱具體不知情:「不知從何時起,蒙牛已開始撤離駐場員。」
對蒙牛駐場員撤離一事,劉長軍認為,「這是蒙牛對現代牧業規範化養殖的認可與信任」。「我們這種養殖場操作規範,能完全達到蒙牛的標準,甚至超標準。蒙牛會覺得他們的駐場員起不到作用,沒有必要再派人駐場」。
「問題奶」事件曝光後,蒙牛集團新聞發言人盧建軍對媒體表示,原奶供方和公司有一個誠信合約,公司有一個管理機制在約束,目前已經管控到牛的嘴和獸藥的問題上。
有 消息稱,在三聚氰胺事件後,蒙牛集團已投入30億元進行奶源建設,並表示從奶源到成品嚴格把關,確保「批批檢驗、批批合格」。為此,蒙牛為奶站安裝了攝像 頭,為奶牛建立譜系檔案;運奶車都是恆溫儲運,並安裝了GPS以確保24小時可監控。蒙牛集團副總裁姚海濤曾表示,將對更多奶站進行託管,對不具備託管條 件的,會派人監管。
然而事實是,蒙牛在現代牧場的駐站員早已撤離,蒙牛的其他合作牧場是否亦如此,尚未證實。
溯源第三站
小區牧場和奶站
飼料黴變已被公眾接受為是此次事件的主因。而在四川眉山,究竟飼料是否極易黴變?在探訪過現代牧場後,記者又來到了現代牧場附近東嶽鎮的一家小區牧場。所謂的小區牧場,即是由幾十家農戶共同組建而成的牧場,每家農戶將自有三五頭奶牛集中飼養,飼料、擠奶等均進行統一管理。
據瞭解,除現代牧場等規模化養殖場提供大部分原奶外,蒙牛其餘補充原奶則由這類小區牧場提供。
業內人士:飼料存放不當易黴變
在探訪過現代牧場後,記者又來到了現代牧場附近東嶽鎮的一家小區牧場。除現代牧場這類規模化養殖牧場和奶農散戶養殖外,小區牧場是奶牛養殖的第三種方式。
記者在上述小區牧場看到,飼養員正用搭配好的飼料喂養奶牛,現場可聞到一種帶汁乾草狀的飼料發出一股發酵酸味。洪雅縣規模奶牛動物衛生監督員熊勝遠告訴新快報記者,這種發酵飼料名為青貯飼料,是由代苞玉米發酵而成,目的在於促進消化吸收。
據瞭解,若製作方法不當,如水分過高、密封不嚴、踩壓不實等,青貯飼料有可能腐爛、發霉和變質等。同時,已開窖的青貯飼料也易變質,尤其是取料後,與空氣接觸面大,不及時利用其質量易變差。
此外,小區奶場喂養奶牛的飼料還有青牧草、干牧草、紅薯等粗飼料及玉米、豆粕等精飼料。牧場的飼養員告訴新快報記者,一頭奶牛一天至少要吃八九十斤各類飼料。據介紹,青草是牧場附近的田地裡每天現割的新鮮牧草,玉米豆粕類成品飼料則由兩層塑料袋封裝。不過記者看到,這裡干
草的儲存是直接堆放在倉庫,並未做到離牆離地。記者還走訪了數家奶農看到,乾草的儲存亦是如此,且部分倉庫地面還有水跡。
如此儲存是否會產生黃曲黴毒素?奶農們表示並不知情。
業內人士表示,干牧草飼料極易因運輸、存放不當黴變,產生黃曲黴菌類等,而國內奶牛養殖對飼料質量缺乏足夠的重視,對於黴變部分,大多數牧場也只是簡單挑揀一下然後混入到飼料中。
中 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表示,目前奶牛養殖基本上是由20%精飼料和80%粗飼料組成,其中精飼料主要是玉米、豆粕構成,而四川氣候濕熱,飼料保 存過程中容易出現黴變,尤其是玉米特別容易受到黃曲黴毒素的感染。而奶牛長期吃這種黴變的飼料後,加上黃曲黴毒素並不能通過代謝消滅,其後原奶就會受到污 染。
四川眉川:8分鐘檢測黃曲黴毒素M1
蘇學文表示,小區牧場的投資少、缺設備,無法做到對原奶中的黃曲黴毒素M1進行檢測。同時,記者在當地菊樂和新希望兩家乳企位於東嶽鎮收奶站也瞭解到,其奶站也無法做到對黃曲黴毒素M1的檢測。
菊樂奶站每天天剛放亮就開始收奶,攪拌牛奶、取樣、進行感官評定、比重實驗、酒精實驗、玫瑰紅酸實驗、乳成分分析、採集奶樣、過濾……每家奶農送來的奶都要進行上述步驟的檢測。
其 中,感官評定是目視觀察牛奶的顏色、稠度,聞氣味、品滋味;比重實驗為檢測牛奶的稠度;酒精實現則檢測牛奶的新鮮度;玫瑰紅酸實驗是檢測牛奶中有無鹼性物 質;乳成分分析即檢測牛奶的理化指標,包括檢測脂肪、蛋白、非脂肪乳固體;此外,還有駐站員監督收奶的全過程,並每週一次檢測三聚氰胺。
上述流程中,均未涉及到黃曲黴毒素M1的檢測。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表示,產品批批檢測費用是個天文數字,抽檢方式則便宜些。一個中型企業,三聚氰胺一項檢測費一年需要1000萬元,乳品屬於微利,企業難以做到批批都要自檢。
不過,在元旦期間,四川省眉山市等地推出一款黃曲黴毒素M1快速檢測卡,只需將原奶滴入快速檢測卡內,等8分鐘就可得知原奶中的黃曲黴毒素M1是否超標。
溯源第四站
洪雅縣畜牧局
蒙牛「問題奶」曝光後,洪雅縣畜牧局一直繃緊神經,兵分兩路對奶源進行檢查。12月27日起,洪雅縣各部門分兩個工作組,對全縣28個收奶站展開抽樣檢查。
根據其提供的檢測報告,包括現代牧場在內的各牧場和奶站檢測的所有項目均在國家規定的限定值內,黃曲黴毒素M1均小於0.5微克/公斤。
文件顯示:加工企業無檢測報告
「包括黃曲黴毒素在內的其他有害物質事故,在洪雅奶牛養殖史上都沒有發生過。」2011年12月29日下午,在洪雅縣縣政府,洪雅縣奶牛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負責人張德祥對記者如是說。
另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洪雅的產量遠遠不夠蒙牛的需求,蒙牛的問題奶源到底在哪,我們也不知道。」
不 過,在洪雅縣縣政府,新快報記者看到一份未公開的官方文件,內容是縣畜牧局關於蒙牛乳製品黃曲黴毒素M1檢查的情況匯報。文件在對現代牧場的調查結果中有 一行文字如此描述,縣畜牧局要求現代牧場提供近期的檢測報告清單和蒙牛眉山生產基地檢測報告單,「從提供的部分檢測單看,鮮奶質量合格,但無加工企業檢測 報告單。」該「加工企業」即指蒙牛眉山生產基地。
為何「無加工企業檢測報告單」,其中玄機不得而知。但是,現代牧業與蒙牛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現代牧業成立於2005年9月,公司絕大部分股東是由蒙牛集團中層以上管理人員組成,公司成立的宗旨就是按照蒙牛集團的要求:哪裡有廠,哪裡缺奶,就到哪裡建牧場。按照現代牧業與蒙牛簽署的戰略合作合同規定優先為蒙牛提供90%的奶源。
現代牧業也跟隨蒙牛的發展而大舉擴張——由2009年-2010年度11個牧場、7.2萬頭乳牛的規模,擴大到2010年-2011年度的17個牧場、11萬頭乳牛,營收在2010年-2011年度達11.134億元,同比增88%,淨利潤增100%。
行業標準:「必檢項」卻未驗出問題奶
「我們主要檢驗原奶的理化指標,包括蛋白、脂肪、微生物等。因為原奶收購是以質定價的,我們的指標均高於國標。」現代牧場負責人劉長軍表示。對是否有檢測黃曲黴毒素M1一項,他稱,黃曲黴毒素M1不是常規檢測項目,只是一種抽檢項目。
蘇學文對新快報記者表示,在乳品生產加工企業有兩個環節可檢測出黃曲黴毒素M1。「乳品進場之前要進行檢測。正常情況下,檢測合格後會有一個報告告知牧場。如有異常,還要向奶辦報告,否則屬企業違規。除收奶之前檢測外,加工成品後應還有一次黃曲黴素M1的檢測。」
據《企業生產乳製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規定,乳製品生產企業需要檢測項共有37項,其中黃曲黴毒素M1是明確要求為「必檢項」。
在三聚氰胺事件後,蒙牛對外宣稱,除了就國家規定的項目進行檢測之外,蒙牛還增加了對幾十種有害物質的檢測;在產品出廠之前,自檢合格的產品還必須通過中國檢驗檢疫科學院進行第三方獨立複檢合格後才能進入市場。
公司宣傳資料顯示,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的分析中心配置了近3000萬元的先進儀器和設備,擁有碩士以上學歷人員27人,定期對公司的原料和成品進行農藥殘留、獸藥殘留、致病菌鑑定、營養成分、維生素、添加劑、重金屬、微量元素等共367項食品安全項目檢測。
在如此嚴格的檢測程序後,蒙牛仍有黃曲黴毒素M1超標的成品牛奶,令人匪夷所思。而為何洪雅縣畜牧局在檢查後得出「無加工企業檢測報告單」的結論,更是一個未解之謎。
記者手記
散戶奶亦可溯源 蒙牛至今無結果
關 於「問題奶」蒙牛至今仍稱無法溯源,或未對外公佈調查結果。目前,未有任何一家奶源承認自家飼料、原奶有問題。而加工企業將問題推給奶源,奶源又將問題推 給加工企業。值得注意的是,對「問題奶」的溯源並非一件極為複雜的事,散戶奶農都可做到追溯至每家每戶,甚至每頭奶牛身上。
在奶站,收奶 時均有採集奶樣的留樣過程,各家奶農均有唯一編號。蘇學文表示,正常情況下奶樣留10天。「如果早上收了25戶原奶,留樣並進行初步檢測,合格後再送往加 工企業。企業再檢測,若合格表示這25戶原奶全部合格。若檢測有問題,企業退回。此次將留樣進行再檢測,得知具體哪家不合格,不合格一方將賠償其餘24戶 奶農的損失。」
蘇學文還稱,原奶的保鮮十分關鍵,從擠出到上交奶站不會超過24小時。原奶收集後,生產企業也會盡快把原奶加工成成品。即 如果是2011年10月18日生產的產品,一般來說是17日收入的原奶。蒙牛在10月19日被檢測出存在問題,奶樣保存期約10天。由此可見,若蒙牛檢測 出問題後及時溯源,將不難查出問題奶源所在。
有業內人士表示:「若原奶果真有問題,企業在收奶時檢測出問題,可以處理掉,問題奶也不會流向市場。」
蒙牛產品出現問題,當地奶農也受牽連。奶農胡學容就因此愁容滿面——2011年12月24日剛公佈質檢結果,25日原奶收購價即從3.05元/公斤降至2.8元/公斤。
據悉,今年散戶標準奶收購價從最高3.5元/公斤跌至3元/公斤左右,如今再跌至2.8元/公斤。「4頭奶牛,每天擠奶幾十斤,跌價後,每個月收入要少好幾百元,已經在虧損邊緣。再撐三個月,不漲回原價,我們就不養奶牛了。」胡學容無奈表示。
恰在此時,蒙牛等乳企以原料漲價為名,開啟一波集體漲價潮。
在 「問題奶」事件中,多路媒體赴川探求真相,希望蒙牛還消費者一個信任。然而,在眉山市各級政府、專家、牧場奶農們都在努力時,唯獨蒙牛對此事「羞羞答 答」,秘而不宣。「我們找蒙牛要資料,他們也要拖很久才給到我們。」眉山市政府一位工作人員對新快報記者稱:「我也認為他們對待此事態度欠妥。」
與三聚氰胺事件不同,黃曲黴毒素超標事件,或許只是一件非人為的偶發性事件,蒙牛若能敞開大門坦誠應對,或許更能顯示企業責任意識。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06/100346375.html
對在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而言,以狙擊和做空問題中概股為目標的渾水調查公司(Muddy Waters Research,下稱渾水)不是一個令人愉悅的名字。 截至目前,渾水已狙擊了東方紙業(AMEX:ONP)、綠諾國際(NASDAQ:RINO)、中國高速頻道(NASDAQ:CCME)、多元環 球水務(NYSE:DGW)、嘉漢林業(TSE:TRE)和分眾傳媒(NASDAQ:FMCN)。受其攻擊的公司大部分股價均出現大幅下跌,其中綠諾國際 和中國高速頻道已退市,多元環球水務已停牌。渾水及相關利益公司亦因此獲益匪淺。 渾水成立於2010年6月28日,創始人是一名叫卡爾森·布洛克的美國人。卡爾森畢業於南加州大學,主攻金融輔修中文,後攻讀了芝加哥肯特法學 院的法學學位。他2005年來到上海,就職於一家美國律所;2008年創辦了一家倉儲物流公司;2010年創辦渾水,主要做空在國外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目 前渾水在調查造假公司方面可謂駕輕就熟,多次狙擊成功,令中國概念股顏面盡失。 當然,渾水的狙擊亦偶有失手。2011年7月初,渾水在其網站上發佈了一封致展訊通信高層的公開信,對其財務數據提出質疑,展訊股價應聲暴跌34%。展訊隨即澄清,證明疑點不成立,股價遂出現「V」型反轉並在隨後數月時間裡創出歷史新高。 總體而言,為什麼渾水做空的成功率如此之高? 一方面,很多中國概念股本身就存在或多或少的道德風險。類似問題在A股市場可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但是在美國市場就存在著一套很成熟的制衡機 制,就像生態系統一樣優勝劣汰。作為「狙擊者」,有漏洞存在,渾水才能狙擊成功。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就像索羅斯襲擊的對象一定是財政、貨幣體製出現嚴重 漏洞的國家,客觀而言,這種行為反而促進了被攻擊的國家的金融體系體制改革。無論是渾水,還是索羅斯,都是保持金融「生態系統」趨向均衡的關鍵因素。 另一方面,渾水在攻擊一家上市公司前做了大量研究,為獵殺做了充分的準備。渾水發表的質疑報告中篇幅最短的有21頁,最長的達80頁。做多和做 空都需要做調研,但方法論截然不同,做多是「證實」,優點和缺點都要考量,權衡之下才能給出「買入」的評級;做空則是「證偽」,俗稱「找茬」,只要找到企 業的財務、經營造假證據,「硬傷」一經發現,即可成為做空的理由,類似於「一票否決制」。 對於中美上市公司道德風險問題及證券市場監管體制,已有很多文章做過深刻研究,這裡不再贅述。歸納總結渾水的報告之後,可反推出其整套調研體 系,總體來看分為兩個相互滲透的方式:查閱資料和實地調研,調查內容涉及到公司及關聯方、供應商、客戶、競爭對手、行業專家等各個方面。 查閱資料 查閱資料和實地調研結合是瞭解一個公司真實面貌必做的功課。儘管無從得知渾水是如何選擇攻擊對象的——有可能是初步查閱資料和財務分析發現疑點 並順藤摸瓜,也有可能是有內部人提供線索,但在選定攻擊對象後,渾水必對上市公司的各種公開資料做詳細研讀。這些資料包括招股說明書、年報、臨時公告、官 方網站、媒體報導等,時間跨度常常很大。比如在調查分眾傳媒時,渾水查閱了2005-2011年這六年時間的併購重組事件,從中摘錄了重要信息,包括併購 時間、對象、金額等,並根據這些信息做了順藤摸瓜式的延伸,進一步查閱了併購對象的官網、業務結構等。 理論上講,「信息元」都不會孤立存在,必然和別的節點有關聯。對於造假的企業來說,要編制一個天衣無縫的謊言,需要將與之有關聯的所有「信息 元」全部疏通,對好「口供」,但這麼做的成本非常高,所以造假的企業只會掩蓋最明顯的漏洞,心懷僥倖心理,無暇顧及其他漏洞。而延伸信息的搜索範圍,就可 以找到邏輯上可能存在矛盾的地方,為下一階段的調研打下基礎。比如渾水根據公開信息,層層挖掘出了分眾傳媒收購案中涉及的眾多高層的關係圖,為揭開分眾傳 媒收購案例內幕提供了重要線索。 調查關聯方 除了上市公司本身,渾水還非常重視對關聯方的調查。關聯方一般是掏空上市公司的重要推手。關聯方包括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兄弟公司等,還包括那 些表面看似沒有關聯關係,但實際上聽命於實際控制人的公司。渾水在查閱綠諾國際的資料時,發現上市公司2008年和2009年所得稅率應該為15%,但實 際納稅為零。經過進一步查證,發現上市公司僅為一個殼,所有資產和收入均在關聯方的名下,上市公司利潤僅為關聯方「賬面騰挪」過來,屬於過賬的「名義利 潤」,並發現實際控制人向上市公司「借」了320萬美元買豪宅,屬於明令禁止的「掏空上市公司」的行為。 公司實地調研 對公司實地調研是取證的重要環節。渾水的調研工作非常細緻,調研週期往往持續很久,比如對分眾傳媒的調研時間長達半年。調研的形式包括但不限於 電話訪談、當面交流和實地觀察。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實地調研的結果往往會大大超出預期。渾水一般會去上市公司辦公地點與其高層訪談,詢問公司 的經營情況。渾水更重視的是觀察工廠環境、機器設備、庫存,與工人及工廠周邊的居民交流,瞭解公司的真實運營情況,甚至偷偷在廠區外觀察進出廠區的車輛運 載情況,拍照取證。渾水將實際調研的所見所聞與公司發佈的信息相比較,其中邏輯矛盾的地方,就是上市公司被攻擊的軟肋。 比如在調查東方紙業時,渾水發現工廠破爛不堪,機器設備是上世紀90年代的舊設備,辦公環境潮濕,不符合造紙廠的生產條件。發現庫存基本是一堆廢紙,驚呼:「如果這堆廢紙值490萬美元,那這個世界絕對比我想像的要富裕的多得多。」 在調查中國高速頻道時,渾水實地察看了50多輛公交車上終端廣告播放情況,發現司機都喜歡播放自帶的DVD節目,高速頻道對終端控制力較弱。調查多元環球水務時,看到其中一個辦公地點形同虛設,員工毫無工作狀態,戲稱之為「成人託管所」。 調查供應商 為瞭解公司真實經營情況,渾水多調研上市公司的供應商,印證上市公司資料的真實性。同時,渾水也會關注供應商的辦公環境,供應商的產能、銷量和 銷售價格等經營數據,並且十分關注供應商對上市公司的評價,以此作為與上市公司公開信息對比的基準,去評判供應商是否有實力去和被調查公司進行符合公開資 料的商貿往來。渾水甚至假扮客戶去給供應商打電話,瞭解情況。 比如在調查東方紙業時,渾水發現所有供應商的產能之和都遠小於東方紙業的採購量。調查嘉漢林業時,則發現其供應商和客戶竟然是同一家公司,公司 干的是自買自賣、體內循環的把戲。調查中國高速頻道時,發現上市公司聲稱自己擁有獨有的硬件驅動系統,但是中國高速頻道的供應商在阿里巴巴網站公開銷售同 樣的產品,任何人都能輕易購得。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供貨商,渾水的調查對象還包括給上市公司提供審計和法律諮詢服務的會計師和律師事務所等機構。如在調查多元環球水務時,渾水去會計師事務所查閱了原版的審計報告,證實上市公司篡改了審計報告,把收入至少誇大了100倍。 調研客戶 渾水尤其重視對客戶的調研。調查方式亦包括查閱資料和實地調研,包括網絡調查、電話詢問,實地訪談等。渾水重點核實客戶的實際採購量、採購價格 以及客戶對上市公司及其產品的評價。如渾水發現中國高速頻道、綠諾國際宣稱的部分客戶關係根本不存在,而多元環球水務的客戶(經銷商)資料純屬子虛烏有, 所謂的80多個經銷商的電話基本打不通,能打通的公司,也從未聽說過多元環球水務。 核對下遊客戶的實際採購量能較好地反映上市公司公佈信息的真實性。以東方紙業為例,渾水通過電話溝通及客戶官網披露的經營信息,逐一核對各個客 戶對東方紙業的實際採購量,最終判斷出東方紙業虛增收入。虛增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即擬定假合同和開假髮票,這也是國內上市公司造假的通用方法。 客戶對上市公司的評價亦是評判上市公司經營能力的重要指標。綠諾國際的客戶對其評價惡劣,稱之為業界一家小公司,其脫硫技術由一家科研單位提供,不算獨有,更不算先進,而且脫硫效果差,運營成本高,其產品並非像其聲稱的那樣前途一片光明。 傾聽競爭對手 渾水很注重參考競爭對手的經營和財務情況,藉以判斷上市公司的價值,尤其願意傾聽競爭對手對上市公司的評價調查,這有助於瞭解整個行業的現狀,不會侷限於上市公司的一家之言。 在調查東方紙業的時候,渾水把東方紙業的工廠照片與競爭對手晨鳴紙業、太陽紙業、玖龍紙業和華泰紙業等做了對比後發現:東方紙業只能算一個作 坊。再對比東方紙業和競爭對手的銷售價格和毛利率發現,東方紙業的毛利率水平處於一個不可能達到的高度,盈利水平與行業嚴重背離。 在調查綠諾國際和中國高速頻道時,它們都宣稱在本行業裡有某些競爭者——這些競爭者基本都是在行業內知名度很高,然而渾水去訪談競爭對手發現,這些競爭對手竟然都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請教行業專家 在查閱資料和實地調研這兩個階段,渾水有一個必殺技——請教行業專家。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請教行業內的專家有利於加深對行業的 理解。該行業的特性、正常毛利率、某種型號的生產設備市場價格,從行業專家處得到的信息效率更快、可信度更高。如當年銀廣夏被調查一樣,一般人難以斷定其 生產過程的真偽,而行內專家對此卻熟稔於心。渾水在調查嘉漢林業時請教稅務專家、調查東方紙業時請教機械專家、調查分眾傳媒時請教傳媒專家、調查綠諾國際 時請教脫硫技術專家、調查多元環球水務時請教過製造業專家⋯⋯援引專家的言論,總是比自己的判斷更有說服力,這也是渾水樂於請教專家的原因之一。 重估公司價值 在整個調研過程中,渾水常會根據實際調研的結果來評估公司的價值。如對東方紙業大致重估了存貨的價值,並且拍攝工廠照片和DV,請機械工程專家來評估機器設備的實際價值;還觀察工廠門口車輛的數量和運載量來評估公司的實際業務量。 渾水亦善於通過供應商、客戶、競爭對手以及行業專家提供的信息來判斷整個行業的情況,然後根據相關數據估算上市公司真實的業務情況。價值重估不 可能做到十分準確,但是能大致計算出數量級,具有極強的參考意義。為了達到做空的目的,渾水在狙擊上市公司的時候,不排除有惡意低估其資產價值的可能,但 就調研方法而言,確有值得借鑑之處。 渾水的調研方法說白了只是正常的盡職調查,在方法論上確實並無重大創新,他們極少運用複雜的估值模型去判斷一家公司的價值;然而最簡單的方法往 往是最有效的方法,調研的收穫遠遠大於辦公室裡的數據處理。在實施層面上,他們把工作做得很細緻,偶爾也會使用些「投機取巧」的方法獲取真實信息——比如 假冒潛在客戶騙取上市公司信任。 這麼多案例做下來,渾水基本總結了中國概念股造假的一些規律,包括設立殼公司、擬假合同、開假髮票等,目的是虛增資產和利潤,伺機掏空上市公 司。這些都成為渾水關注的重點,也成為了他們取證的重要依據。由於渾水的調研體系全方位覆蓋了被調查對象的情況,如果想徹底矇騙過去,那得把所有涉及的方 面都做系統的規劃,這不僅包括不計其數的公開資料都口徑一致,也得和所有客戶、供應商都對好口供,還得把工商、稅務、海關等政府部門圈進來。如此造假,成 本極其高昂,絕對不比做個真實的公司去賺錢來得輕鬆。 作者供職於深圳市上善若水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731
因為一樁普通的知識產權糾紛,因為金錢、女人、技術這些令人遐想的詞彙,兩家曾聯手創造華爾街奇蹟的公司攪動了所有人的敏感神經。這起曾經轟動一時,至今餘波未了的「間諜門」還有哪些沒有公佈的事實?
南方週末記者追蹤採訪奧地利克拉根福州檢察院、事件當事方、辯護律師,還原「間諜門」真相。
捲入風電「間諜門」醜聞之前,38歲的德揚·卡拉貝賽維克(Dejan Karabasevic)是位身家清白的塞爾維亞籍工程師。
他不會想到自己引發的一起知識產權糾紛會讓曾經的兩個合作夥伴——華銳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與美國超導公司(以下簡稱美國超導)——對簿公堂,也不會想到這樣一起普通的知識產權糾紛案件會至今餘波未了。
最新情況是,2012年1月9日,原定於當日仲裁的華銳風電與美國超導合同糾紛案因北京仲裁委的原因,延期開庭。
事實上,早在2011年4月,二者關係就開始惡化。
起初,兩家公司只是普通合同糾紛——美國超導稱其最大的客戶華銳風電不僅拒收該公司貨物,還對部分合同延期付款。然而,事件演化出人意料。在中國和 奧地利展開調查後,美國超導懷疑其前僱員將竊取的風機核心軟件賣給了華銳。(具體參見2011年10月20日南方週末《誰動了我的技術》)
2011年11月初,華銳高級副總裁陶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對源代碼竊案予以否認。他表示:「華銳風電的低電壓穿越技術和方案,是由華銳800人研發團隊主導完成的。」
就此,一起簡單的合同糾紛變為知識產權之爭。在中國風電產業高速發展,風電核心技術並未完全突破、新能源貿易摩擦驟增的今天,這樣一起充滿「無間道」意味的事件已引起全球關注。
自2011年9月以來,美國超導已陸續在國內針對華銳風電提起了三起民事訴訟和一樁合同糾紛仲裁。2011年9月15日,美國超導亦向北京市海淀區公安局報案,要求立案刑偵。
2012年1月17日,南方週末記者聯繫華銳風電,詢問其對德揚在奧地利被判有罪的看法,並請求回覆其是否侵犯美國超導知識產權。華銳公關部門一位負責人表示,華銳可在2012年1月19日作出答覆。不過截至發稿期,南方週末記者尚未收到回覆。
資料鏈接
「間諜」德揚
華銳超導案進展時間表
2012年1月9日,原定於北京仲裁委開庭的華銳超導合同糾紛案,因故延期。
2012年1月6日,超導訴國通一案,在海南省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開庭,案件目前尚無最新進展。
2011年12月22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下發民事裁定書,將超導訴華銳商業秘密案交由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2011年11月23日,超導訴大連國通「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案,計劃於當日在海南省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因超導申請變更被告,庭審延期。
2011年10月,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發華銳超導知識產權案立案通知。11月,華銳提出管轄權異議。
案件目前尚無最新進展。
德揚畢業於貝爾格萊德大學五年制電子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4年,他來到奧地利克拉根福,就職於美國超導收購的Windtec公司。他最初是產品開發工程師,最後兩年半裡任自動化部經理。
2011年7月1日深夜,剛從北京飛抵奧地利的德揚就被當地警方逮捕。
被捕前,德揚沒有犯罪前科,每月淨收入4000歐元(折合人民幣32000元),背著一筆大約24000歐元(折合人民幣20萬)的房屋貸款,每月按揭600歐元。即便每月需向八歲的女兒及前妻支付1000歐元,德揚仍比大多數中國普通白領的收入高、房貸少。
2011年9月23日,克拉根福法院宣判,德揚「以欺騙手段濫用數據處理」和「為境外機構擔任工業間諜」兩項罪名成立,刑期3年。
對此,克拉根福州檢察院媒體關係負責人Helmut Jamnig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依據德揚的兩項罪名)可判最低1年、最高10年的刑期。依照奧地利相關法律,3年刑期是恰當的。」
克拉根福法院認定,德揚在他受僱於美國超導Windtec公司擔任技術人員期間,通過篡改華銳風電所持有的美國超導Windtec公司的軟件,特別 是「C12-軟件代碼」,並通過使用屬於美國超導Windtec公司商業秘密且受源代碼保護的程序(和結構文件),使得該軟件能夠不受限制地使用於華銳風 電的風電設備上,並可以免費複製,而無需支付許可費用或購買該產品的更新版本,從而侵害了美國超導Windtec公司的財產權。
此外,法院認定德揚洩露了負有保密義務內容的商業秘密。即以在境外即中國使用為目的,將屬於美國超導Windtec公司的商業秘密、受源代碼保護的軟件,進行洩露和移交。
德揚的辯護律師Gunter Huainigg以「保密義務」為由婉拒了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但超導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John W.Powell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克拉根福法院庭審當天,德揚的辯護律師為其做的是「有罪減輕」辯護,而非「無罪辯護」。
據《波士頓環球報》報導,庭審中,在陪審團達成一致意見之前,德揚表示「這是我一生中犯下的最嚴重錯誤,我對此深感抱歉」。
復活的源代碼
克拉根福一案中,德揚是唯一被告,美國超導作為受害人,試圖通過認定德揚偷竊源代碼的事實,最終將矛頭指向自己曾經最大的主顧——華銳風電。
2011年6月,美國超導員工在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一個風電場發現,原本過了使用期限的電控系統測試版軟件仍在運行,且軟件代碼被修改過。隨後,類似的改動在其他風電場被陸續發現。
美國超導業務的一部分是為風力發電機組進行軟件開發和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用於華銳風電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運行控制和監控的軟件的「代碼」即是由美國超導研發和銷售的「C12」。
克拉根福法庭在判決書的事實認定部分寫到,美國超導通過正常渠道賣給華銳風電最後程序的版本是「C12 1.4.3」。2010年底左右,美國超導曾對C12代碼進行了升級,增加了低電壓穿越功能。
所謂低電壓穿越,是指風機具備在在一定的電壓跌落範圍和時間間隔內能夠保證不脫網連續運行的能力。
判決書中認定,超導提供給華銳風電的、具備低電壓穿越功能的升級軟件,只是試用版。這種所謂的交付版本,用戶能夠進行性能測試,但不能自行修改程序。運行和監控程序的代碼的任何修改,也只能在源代碼上進行。
2010年12月,華銳風電的SL1500/82型風電機組,在山東省濰坊市壽光風電場通過了中國電科院的低電壓穿越測試。這颱風機的變頻器提供商正是美國超導。
正常情況下,因為擔心整體技術轉移,美國超導不會將源代碼提供給客戶。超導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John W.Powell表示,SL1500/82型風電機組通過測試後,軟件並沒有向華銳風電開放。
克拉根福法院的判決書中寫到,2011年4月,華銳風電僅有C12代碼的1.5.1測試版,使用期限為14天。這個版本包含上述低電壓穿越功能。
追查「內鬼」
誰會洩密?在Windtec公司內部,能夠接觸到主控系統(PLC)源代碼的員工人數「非常有限」。
Martin Fisher,前Windtec總經理、現美國超導全球研發負責人,很難想像自己的下屬德揚會是那個讓全公司頭疼的「內鬼」。但經過調查,所有證據都指向了德揚。
2011年7月1日,德揚剛從北京飛往奧地利的飛機上下來,就被奧地利警方逮捕。
2012年1月12日,克拉根福州檢察院媒體關係負責人、檢察官Helmut Jamnig向南方週末記者證實,針對德揚的調查始於2011年6月。
奧地利警方掌握的房屋租賃合同顯示,在北京海淀區的泉宗路上,德揚擁有一套165平方米的複式公寓。從德揚北京的公寓裡獲取的重要證據包括兩台筆記本電腦和一個1000G的移動硬盤。
受奧地利警方委託,一家權威的歐洲第三方鑑定機構恢復了上述設備中的數據,並進行了數據勘驗。
「2011年4月27日至4月29日期間,德揚將自己的外接硬盤驅動器連接至美國超導配發給他的商務筆記本上,並從該台電腦——或者從美國超導公司的內部網上——下載了大量的數據到外接硬盤驅動器中。」克拉根福法院的判決書中寫到。
John W.Powell解釋說,德揚下載的源代碼,分為主控系統(PLC)源代碼和變頻器源代碼兩部分。變頻器是風電機組電控系統的核心部件之一。
克拉根福法院認為,德揚至少通過為C12的老版本(已經為華銳風電公司所擁有)安裝低電壓穿越功能,並改變華銳風電所使用設備的現有硬件配置,將其下載的C12 1.5.1程序或者該程序的源代碼的至少相當大的部分提供給了華銳風電。
「為了完成前述內容,德揚為華銳風電公司工作的一個實質性的部分就包括了改寫PM3000變頻器(風電機組的一個組件)軟件。」法院判決書中寫到。
新的問題隨之而來,要讓軟件修改過的變頻器與主控系統順利連接,還需要通訊協議。克拉根福法院認定,為瞭解決接口問題,德揚使用了他從美國超導非法複製到他外接硬盤驅動器中的軟件。
上述歐洲鑑定機構在數據勘驗後確認,2011年5月28日及2011 年6月10日,德揚將全部6個修改本以及編譯的二進制碼發給了華銳風電研發部門的一位高級員工。
克拉根福法院認為,德揚使用、轉交C12程序現行版本的源代碼,並移除了PM3000變頻器的軟件保護屏障,給原僱主造成了經濟損失,「並導致華銳風電不履行與美國超導簽訂的技術開發與服務合同」。
金錢、友情和技術
根據奧地利警方審訊德揚的文字記錄,德揚表示,2011年3月或4月,他曾向AMSC Windtec公司索要他與該公司簽署的合同「konkurenzklausel」,以便發給華銳風電,「因為我希望華銳公司知道我當前的條件」。
奧地利警方質問德揚,為何有封郵件顯示他在2010年12月就已將他與Windtec公司的合同發給了華銳。德揚表示,他記錯了。
根據德揚與華銳及其關聯公司簽署的勞動合同,德揚自2011年5月至2017年6月,將服務於新僱主華銳風電及其關聯公司。每年工資約人民幣100萬,獎金80多萬,六年合計1100萬人民幣(約170萬美元)。
據《波士頓環球報》報導,在2011年9月23日的庭審中,德揚的辯護律師Gunter Huainigg說,德揚竊取Windtec核心軟件代碼的行為,源自對一段失敗婚姻的失望,而Windtec將其從軟件研發調至客服部門的作法,讓德揚覺得自己的價值被低估。
根據奧地利警方審訊德揚的文字記錄,德揚表示,在Windtec與華銳的合作中,他被認為是最好的工作人員之一,「華銳希望我的絕大多數工作時間能夠花在與華銳相關的Windtec項目中」。他還表示,他們(指華銳)「非常喜歡我的專業,我一直被奉為專家」。
奧地利警方在調查中意外發現,一位華銳公司研發部門的高級職員與德揚的關係「非同一般」。德揚在審訊中表示,他交給華銳的所有文件都是通過這位員工。
但是,奧地利方面並無證據說明,該研發部職員與德揚之間僅是個人關係,還是受到了華銳風電的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