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研究院分析師團隊根據互聯網相關數據與調查,針對2014年第三季度移動遊戲市場進行分析,解讀移動遊戲市場發展趨勢。
2014Q3移動遊戲份額繼續增長,占比達39.6%
從第三季度中國遊戲市場份額占比可以看出,客戶端遊戲的占比再次下降,雖然現階段其仍然屬於中國遊戲行業的領導者,但因為遊戲用戶的轉移使得其占比逐步下降;移動遊戲市場繼續保持火爆增長趨勢,以39.6%的占比排在第二位;網頁遊戲、社交遊戲占比繼續小幅度下跌,占比僅為5%和4.4%。單機遊戲反而小幅度增長,占比為1%。
隨著互聯網與智能設備的發展,遊戲用戶也逐步向移動互聯網轉移。以前一休息就打開電腦玩遊戲的現象逐步消失,變成隨時隨地拿著手機進行娛樂休閑。娛樂場景的轉換使得移動遊戲成為遊戲市場發展的主要戰場,遊戲市場份額也將開始重新洗牌,眾多新興遊戲企業也將得到更多的機會。
2014Q3中國移動遊戲市場規模達76.53億元
2014年第三季度移動遊戲市場規模達到76.53億元,環比增長22%,相較2013年Q3同比增長90%。移動遊戲市場規模在第三季度繼續保持著強力的增長速度,預計2014年全年移動遊戲市場規模將達到200億元。移動遊戲的高速增長讓更多的企業進入到該市場,並開始精細化運營路線,做精品遊戲成為眾多遊戲企業的首要目標。
2014Q2手機遊戲用戶超2.9億人
2014年第三季度移動通信運營商繼續加大在移動互聯網4G網絡上的投入,紛紛出臺全新的流量套餐政策,以解決流量資費過高的問題。資費下調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智能手機用戶通過手機遊戲緩解上班途中與休閑之余的碎片時間。截至2014年9月我國智能手機用戶將突破5.5億人,移動遊戲用戶增長到近3億人,全部網民占比達53.96%。
2014Q3手遊用戶付費習慣進一步增高 占比達4.9%
移動遊戲市場作為變現最直接的市場,因為BAT巨頭在移動支付的大力推廣,其手機遊戲付費用戶占比也的到穩定成長。截至9月底,手遊付費用戶占比達到4.9%,環比增長0.3%。互聯網巨頭的移動支付習慣的普及,移動遊戲市場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
移動遊戲發行商市場格局略微調整
2014年第三季度移動遊戲發行商市場格局產生部分調整,觸控科技在第三季度發力,其以占比16.5%的略微優勢爬上中國手遊發行商市場的龍頭交椅;中國手遊在第三季度繼續進行內部整改,並力爭穩定其市場格局,其在市場占比略有下滑,以微弱的差距屈於第二位,其市場占比為16.4%;飛流遊戲、樂逗遊戲和昆侖遊戲其變化不大,仍然排在第三至第五位。
百度應用、360助手、豌豆莢、PP助手等應用市場相繼在Q3季度發力,大力扶持移動應用的發行,希望可以通過資源優勢直接或間接的代理遊戲發行,減少遊戲發行商環節。其對遊戲發行商市場有著強烈的沖擊。但現階段直接與各大品牌直接合作的遊戲研發廠商還是以大遊戲公司為主,中小移動遊戲研發廠商還不具備直接合作的能力。
移動遊戲研發市場騰訊遊戲一家獨大
2014年第三季度移動遊戲研發廠商市場份額分布繼續以騰訊遊戲一家獨大的市場占比格局體現;樂動卓越、玩蟹科技、銀漢科技、數字天空、藍港在線、艾格拉斯、慕和網絡與掌趣科技等分別依次按順序排在第二至第九位。
移動遊戲研發廠商份額占比騰訊遊戲略有下滑,其他遊戲研發廠商略有上漲,整體格局基本保持穩定。其他遊戲研發廠商整體占比有所提高達到51.2%,可以看出新興移動遊戲研發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沒有因為市場的逐步穩定而減少,反而加大遊戲研發力度,並且2014年遊戲研發告別了以前的“換皮”形式,而采用研發精品遊戲,在盡量延長一款手遊產品的壽命的同時,盡最大力度把它做精做好。並且一款精品遊戲的上市更是被各大代理發行商紛紛擁搶,以《影之刃》為例,其在遊戲研發上的大力投入,並且遊戲風格與操作更是采用傳統的中國水墨畫的風格,其制作完成後被各大遊戲發行機構瘋搶,最後被網易遊戲收入囊中,更是成為網易遊戲近期主打產品之一。
2014Q3新上線遊戲角色扮演占據半壁江山
從2014年第三季度移動遊戲市場最新上線遊戲類別可以看出角色扮演類遊戲成為主打,其占比達到52%;傳統的卡牌類遊戲逐步減少份額,占比為28%;休閑遊戲、策略遊戲與格鬥遊戲,相繼占比為11%、7%、2%。角色扮演類遊戲比卡牌類遊戲在遊戲畫質中擁有較為出色的玩家體驗,並且在遊戲的操作中更為靈活。出色的遊戲體驗與便捷的操作可以讓玩家的粘稠度相對提高。
速途研究院分析師鄭春暉認為,移動遊戲市場在2014下半年進入遊戲精品化運營的時代,眾多遊戲發行廠商紛紛希望自己可以擁有一款或幾款精品遊戲作為主打,但是遊戲研發廠商在精品遊戲上的投入與產出現階段看來還較為差強人意。針對這種現狀眾多遊戲發行廠商開始自主研發精品遊戲,研發遊戲的進展較為緩慢,預計在2015年才能見到具體成效。移動遊戲的發展也開始從APP向雲端遊戲進行轉變,但中國現階段移動網絡的支持與資費仍是制約其發展的硬傷,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移動WiFI的普及這些問題都將解決。
歐洲央行的寬松規模持續擴大,繼購買法國短期債券、西班牙債券之後,歐洲央行又將購買債券的目標瞄準了意大利。
彭博新聞社引述兩位知情人士稱,在歐洲央行資產購買項目啟動的第二天,歐洲央行再次進入市場,購買了意大利資產擔保債券(covered bonds)。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意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發行的債券也在被購買之列。但目前這些信息尚未公開。
歐洲央行昨日從法國興業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購買了短期法國債券,並從其他銀行購買了西班牙債券。
據彭博引述MEAG Munich Ergo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級基金經理Richard Schmidt表示:
“購買資產擔保債券是在歐洲實施定量寬松政策、擴大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的好辦法。從政治角度來看,與購買政府債券相比,購買這類債券更容易實現。”
一位歐洲央行官員拒絕就此次債券購買發表評論。
昨天盤中,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歐洲央行在考慮購買公司債券。歐洲央行發言人對此表示,管委會尚未作出購買企業債的決定,不過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最快會在12月份將討論購買企業債券,有可能做出購買決定,或在2015年第一季開始購買企業債券。
一旦歐洲央行正式決定購買企業債券的話,那麽將意味著歐洲央行的寬松力度比美聯儲的量化寬松還要強勁。私人資產價格將受到直接影響。如果徳拉吉上述這些措施都不能改變經濟狀況的話,他可能不得不選擇直接購買公司股票。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介紹,歐洲央行於10月2日召開的貨幣政策會議上宣布了兩項購債計劃,一項是將從10月中旬開始購買抵押債券;第二項是將從四季度開始購買資產支持證券(ABS),購買計劃將持續兩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天弘基金在24日披露的余額寶三季度報告中稱,截至9月底,余額寶規模達到人民幣5349億元,一個季度為用戶創造收益57億元,累計創造收益超200億元。 (新華社 韓傳號/圖)
10月24日,天弘基金披露了余額寶三季報,三季末余額寶規模5349億元,為寶粉賺到收益57億元,累計創造收益超200億元。
報告顯示,余額寶用戶數增至1.49億人,平均每9位中國人中即有1位寶粉,單季度增加2500萬用戶,增幅達20%。3季度用戶用余額寶消費的熱情提高,單季度消費金額達2068億元,消費筆數4.28億筆,消費金額比相較於2季度增加53.16%,提現金額相較於2季度減少2.68%。
今天前三個季度,余額寶總規模分別為5413億元、5742億元、5349億元,三季度比二季度小規模下降6.8%,這也是余額寶自誕生以來首個季度出現規模下降。新浪財經稱,主要原因是一些理財屬性較強的高凈值客戶降低了投資額——余額寶收益率從最高7%下滑到不足4.1%左右,與銀行存款利率相差無幾,已很難再吸引有強烈投資意願的客戶了。但因由於更多用戶開始將資金轉入余額寶,作為現金管理工具和購物支付的資金渠道。很多用戶形成了發了工資轉入、消費、再轉入、再消費的使用習慣,海量的用戶數與固定的轉入、消費行為讓余額寶的波動很小。
三季末,余額寶用戶數達1.49億,平均每9位中國人中即有1位寶粉,該季度單季增加2500萬用戶,增幅達到20%。消費為2068億元,筆數4.28億筆,消費金額相較於2季度增加53.16%,提現金額相較於2季度減少2.68%,由此可見,大多數用戶傾向於通過余額寶進行消費,理財的意願有所減弱。
從新增用戶的分布看,互聯網理財用戶正在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拓展。第三季度,余額寶在一二線城市的用戶數增長14%,三四線城市增長達21%,呈地域分散的特性,一二線城市用戶增長速度低於三四線城市。
近期全球市場動蕩程度加劇導致資金大量流出新興市場股市,金額創下一年多來之最。
據國際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IIF)數據顯示,10月份里投資者(非本國居民)從非洲、拉美、東歐、亞洲股市合計撤出90億美元。
因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及美國貨幣刺激政策臨近結束,增加投資者了對全球增長失衡的緊張情緒,對新興市場的熱情也逐漸降溫。
FTSE新興市場指數包括中國、巴西、印度等國,自9月初以來下跌了超過10%。
“總體來說,新興市場流入資金停滯,”IIF首席經濟學家Charles Collyns稱,“最近幾天市場有逐漸穩定的跡象,但是我們預計因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存在,市場避險行為將繼續。”
評級機構穆迪(Moody's)此前的數據顯示,資金流出最嚴重的地區是東歐,因烏克蘭危機導致西方出臺制裁,俄羅斯企業面臨嚴重的信貸危機。但是IIF的數據顯示現在資金流入已經全面減緩,不管是東歐還是亞洲亦或是拉美。
“當市場平靜下來,投資者更傾向於區別對待不同的國家,”環球資產管理公司(GAM)的基金經理Paul McNamara說。“但目前,所有新興市場引發的反應是一致的。俄羅斯、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等國家存在一些國內問題,但其當前趨勢實際上是由發達世界推動的。”
新興市場對外國投資的依賴導致其在全球市場情緒變化時尤為脆弱。去年在美聯儲決定削減貨幣刺激規模後,投資者也曾從新興市場股市撤出數十億美元,一些國家不得已以升息的方式來鼓勵投資者下來。
摩根大通(JPMorgan)策略師David Aserkoff認為,市場忽略了近期的大宗商品比如油價的下跌對新興市場帶來的利好,他稱“新興市場中長期增長前景還是顯著好於發達國家的,盡管最近幾年經濟增長及公司盈利讓人失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投資者正以15個月以來的最快速度將資金撤出工業金屬類基金,預示著市場憂慮升溫,他們擔心步履蹣跚的全球經濟將使汽車、機械、家電等下遊金屬需求增速放緩。
美國工業金屬類交易所交易產品(ETF)本月資金流出高達5500萬美元,為2013年7月以來的最大規模。對沖基金在過去五周押註銅價下跌,為4月以來的最長看空記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鋅未平倉合約數量為19個月以來最低,期鋁未平倉合約數量今年減少了10%。
一個代表LME六種基本金屬價格的指數有望連續第二年下跌,是金融危機以來第一次出現。全球最大金屬消費國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加速了市場對工業金屬需求增速放緩的憂慮。本月,IMF削減了對2015年的全球經濟增速預期。
法國巴黎銀行駐紐約負責金屬交易的董事總經理Justin Holland對彭博新聞社表示:“ETF資金出現恐慌性出逃。原本事情都進行的很好,突然之間,出現了暫時性的問題,因為中國的表現不及預期。”
本月從ETF出逃的資金規模相當於市場總值的12%。上個月也有2220萬美元撤離了金屬類ETF。
本次的ETF資金出逃結束了此前長達7個月的資金流入。當時,進入金屬類ETF的資金高達1.013億美元,高於其他品種的大宗商品。
自7月底以來,倫鎳跌幅高達16%,倫銅跌4.9%。追蹤22種原材料價格表現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同期下滑了7.1%,而相比之下,MSCI所有國家全球股票指數僅下跌了2.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四,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影子銀行繼續快速增長,資產規模同比增長超37%,較2012年42%的增幅有下降,總額接近3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英國。
據路透社報道,FSB報告顯示,2013年,不包括銀行、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的“其他金融中介機構”資產規模同比增長超37%,接近3萬億美元;增幅37%比2012年的增幅42%下行並不多。
新興經濟體中,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和增速都受到特別關註。2013年,中國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資產規模增幅僅次於阿根廷。影子銀行資產增長,對中國GDP絕對和相對值都有影響。
中國社科院研究顯示,中國影子銀行資產規模可能達到4.39萬億美元(27萬億元),相當於傳統銀行業規模的1/5。這比FSB報告中給出的影子銀行規模還要高。
目前,中國政府考慮出臺新規,對管理不規範、風險較高的借貸行為進行監管,以及試圖讓更多影子銀行系統中的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而非從事投機活動。
今年8月,中國銀監會公布草案,旨在對融資活動加強監管,該草案針對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信托公司,針對的產品涉及委托貸款、理財產品。
不過,中國政府不想完全遏制影子銀行生長。9月,中國央行副行長表示,影子銀行對急需資金領域的好處是不可否認的。
2013年全球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資產規模增加了5萬億美元,達到75萬億美元。根據廣義影子銀行(非銀行融資)統計口徑,2013年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占全球影子銀行總規模的4%,為2007年時候的四倍。歐盟和美國占比各為25%,英國占比為12%,日本為5%。
不過,若根據FSB的狹義影子銀行口徑,2013年中國影子銀行占比在全球排第三,僅次於美國和英國。FSB定義下,剔除了不屬於影子銀行範疇的融資,此類融資風險較小。這種口徑下,2013年全球影子銀行資產規模增長2.4%,達到35萬億美元。
FSB是一個監控全球金融系統的國際組織,擁有24個會員,包括G20的全部國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首發於一財網。作者 王蔚佳。授權華爾街見聞網站轉載。
中國價格管制體系中的堅冰——藥品價格,正在醞釀史上最大規模的改革。
《第一財經日報》昨日采訪確認,國家發改委本周已向各省物價部門下發征求意見稿,討論全面放開藥品價格。在這份征求意見稿中,“部分放開醫療服務價格”、“年內首先放開基本藥物價格”等以往的“敏感”說法,首次被明確提出。
本報同時獲悉,甚至包括取消主管藥品價格的發改委價格司醫藥價格處,也成為本周全國物價局長工作會議上的正式建議之一。
藥價放開成共識
“這是建國以來對藥品價格監管最明確的一次市場化表達,雖然還沒有最終成文,但是放開的思路已經確定了,大家也基本達成了共識,必須要市場化。”昨日,有接觸過征求意見稿的業內權威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這份已經下發至各省和部分企業的征求意見稿提出,2014年年底前,將最先放開血液制品、國家統一采購的預防免疫藥品和避孕藥具、一類精神和麻醉藥品,以及專利藥等四項藥品價格。
事實上,因為安全性和社會影響等因素,血液制品、精神藥品、麻醉藥品和疫苗等,在藥品監管中一直被列入安全監控等級最高的“特殊藥品”,從生產經營到倉儲物流等都較一般藥品更為嚴格,是市場化最難的領域之一。此次竟最先入選價格放開序列,引發市場廣泛關註。
對此,征求意見稿表示:“在放開的藥品中,血液制品因隨著市場發展,生產企業不斷增加、競爭加劇,醫保目錄內已有可替代藥品”、“一類精神和麻醉藥品是實行嚴格的生產流通管理,定點生產,使用環節幾乎不存在濫用情況,市場價格穩定,市場銷量小”;而全國統一采購的預防免疫藥品和避孕藥具,主要是實行統一采購並免費提供給特定的人群使用,其價格可由財政與有關企業通過協商或招標的辦法確定。
對於此前市場普遍呼籲的專利藥價格市場化問題,該征求意見稿的表述為:“專利藥屬於創新藥,上市時間短,市場銷量小,放開價格有利於提高研發創新的積極性。”
根據《價格法》、《藥品管理法》及《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現階段中國對藥品實行三種定價形式: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目錄的藥品及少數生產經營具有壟斷性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其中,由財政購買免費向特定人群發放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目前約有100種,占已批準上市藥品數量的0.8%;其他藥品實行政府指導價,具體形式為最高零售限價,約2600種,占22%左右;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以外的藥品,實行市場調節,由企業自主定價,占77%左右。
而政府定價和指導價格,實行中央和省兩級管理體制——在上述定價範圍內,屬於國家基本藥物及國家醫保目錄中的處方藥,壟斷生產經營的藥品,由國家發改委定價,約1900種;屬於國家醫保目錄中的非處方藥,及地方醫保增補的藥品,由各省(區、市)價格主管部門定價,約800種。
與此同時,對於藥企最為關心的醫保目錄內品種的價格調整,發改委方面在上述全國物價局長工作會議上也明確稱:“擬改由醫保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醫保支付標準,實際購銷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具體工作方案2014年11月報國務院審批,2015年1月起實施。”
由於數量龐雜,且牽涉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導致的醫保支付能力懸殊的問題,同一種醫保藥品的價格在不同地區的定價和隨後的招標並不簡單;而另一方面,由於屬於國家付費、用量巨大且定價空間充足,對企業來說,進入醫保是保證銷量和打通市場的黃金選擇,也歷來是爭奪最為激烈的領域。
“客觀地說,這些年發改委對藥價的思路基本是對的,但是因為價格問題從來不是單純的價格問題,牽涉到招標采購的衛計委,醫保結算的人社部,解決起來並不容易。”前述接觸過征求意見稿的業內權威人士表示,“早在這次之前,他們(發改委)內部就已經多次討論過價格放開的可能性。”
《第一財經日報》還在昨日拿到的征求意見稿中註意到,發改委方面在解釋這一高度敏感的醫保目錄藥品價格放開時強調:“我國醫藥生產、流通環節競爭充分,藥品品種多、質量和成本差異大。在‘以藥補醫’體制沒有根本轉變的情況下,現行制定最高零售價的辦法既不科學合理也不可能消除‘藥價虛高’的問題。在全民醫保體系已經建立,且招標采購制度逐步完善的情況下,醫保目錄內的藥品已具備放開價格的條件。”
藥價處“存廢”成疑
“除了藥價的問題,全國物價局長工作會議上還有一個提議——取消價格司醫藥價格處,而且這個建議不是下面的局長們提出來的,是(發改)委里自己的領導提出來的。”昨日,有接近發改委方面的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
截至今年10月,包括原司長曹長慶、副巡視員郭劍英、剛剛接任曹長慶任司長的劉振秋,以及兩名副司長周望軍和李才華等5名發改委價格司官員被先後帶走調查。在這波震蕩中,5名當事人都曾直接或間接管理過醫藥價格。
“權力本來就過於集中,加上這兩年新醫改後,基本藥物目錄等一系列政策又賦予了更廣泛的定價權,包括藥品的定價,能不能進醫保,能不能進基本藥物,哪些品種降價,哪些品種可以適當給予政策浮動的價格空間,要做的事情太多,權力也太大了。”前述接近發改委方面的知情人士認為。
但本報采訪發現,更多的觀點認為,即便醫藥價格處的“存廢”已無懸念,但現今醫藥領域內面臨的價格問題並不能因此就迎刃而解——歸屬衛計委管轄範圍的藥品招標采購,仍然是決定終端藥品價格的關鍵一環,而這一環目前狀況更為複雜。
“2006年轟動全國的齊二藥事件和華源欣弗藥害事件,其實就是企業為了省幾分、幾角錢——如果不把成本降到招標線以下,它的產品一瓶都賣不出去,但是招標線定得又已經完全背離了實際成本。”有相關企業負責人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即便是到了現在,招標依然是幾乎所有企業面臨的最大門檻。
在每年“兩會”醫藥代表委員的座談會上,招標問題已經連續6年成為最核心的討論議題。
江蘇康緣藥業(600557.SH)董事長蕭偉就曾稱:“國家定價,有些企業甚至按照10%扣、20%扣去招標,實際成本都比招標價格低,藥品質量恐怕根本無從保證。”
陜西步長也退出了部分地區市場的招標,放棄了市場。“我們按照那個招標價格,根本不可能做出來,牌子砸不起。”步長集團總裁趙超說道。
市場的另一層擔心來自價格放開後與社保支付限額政策的配套。
“如果付費方不支持,那價格放開沒有辦法落地,真正的價格市場化必須要和招標采購的市場化,以及支付改革的市場化結合,否則還是空中樓閣,所以大家現在還在觀望。”前述接觸過征求意見稿的業內權威人士告訴本報。
今年上半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推行的新政中包括解禁處方藥網上銷售,該舉措被認為是從渠道上松動既有藥品價格的嘗試;而此前,江西在全國率先放開省管的全部601個非處方藥品的價格,對原省管價格的非處方藥,江西省價格主管部門不再制定最高零售價,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將根據市場需求自主定價。
那麽,價格放開後會不會出現價格普漲?采訪中,企業和業內專家均表示,短期內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此前也表示,低價藥品大多是生產企業眾多、競爭比較激烈的藥品,放開最高零售限價,市場實際交易價格不會出現普漲現象。
即便以國內創新企業和跨國藥企為主的專利藥價格可能會出現一定調高,但鑒於目前外企在國內競爭激烈,除非領域獨占品種,跨國藥企對這一調價也會采取試探性分階段的策略,不會猛漲丟掉市場。
業內同時認為,市場化的定價方式,尊重專利藥等創新藥物的知識產權,毫無疑問將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擺脫低檔次競爭,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藥品質量提高和專利藥物研發的本質上,長遠有利於制藥工業和整體市場秩序的發展和整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五公布的日本央行10月底決議宣布將每年基礎貨幣的貨幣刺激目標加大至80萬億日元,此前目標60-70萬億日元。意外擴大QQE規模出乎市場預期,日元短線因此大幅下挫。美元對日元上破110大關,日經擴大漲幅至4.5%。
日本央行表示,貨幣政策正在顯現預期效果, 通脹預期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將以開放的方式執行QQE;將日本債券購買規模每年增加30萬億日元;繼續QQE直至通脹穩定在2%;延長國債持有時間至約7-10年。央行將檢查上下行風險,適當時將調整政策;部分由於價格下滑帶來的下行壓力,通縮心理的扭轉有可能推遲;油價下跌可能施壓短期通脹。將ETFs追蹤“JPX-日經400指數”納入購買範圍。
日本央行同時下調今年GDP預期。下調2014年GDP增速預期至0.5%,7月預期為1.0%。2015年GDP增速預期為1.5%,此前為1.5%。下調2016年GDP增速預期為1.2%,此前為1.3%。下調2014/15財年核心CPI增長預估至1.2%,此前預估為1.3%。2015財年核心通脹率下調至1.7%,此前為1.9%。
在購債節奏上,日本央行原則上將每月購債8-12萬億日元,將以靈活方式主導日本國債購買,每月分8到10次購買。購債範圍涉及長短期國債。
日本央行表示,對GDP及CPI的預期已把今日的寬松決議考慮在內。 日本央行對CPI的展望扣除了上調消費稅的影響。
日本GDP變化圖:
日本CPI及核心CPI:
市場分析認為,日本央行已經”孤註一擲“。
摩根大通高級分析師Masamichi Adachi表示,”通脹未能達到日本央行的預期。油價持續低位以及通脹難以提升意味著日本央行內部對於兩年內完成通脹目標的信心已經降低。“
RAKUTEN SECURITIES資深市場分析師MASAYUKI DOSHIDA稱,”市場樂於見到這一意外舉措。很多人期待央行寬松政策,有些人抱有很高的期望。現在日元隨之走軟,股市上揚。貨幣政策寬松,所以金融、銀行和證券、以及房地產類股將進一步受益。市場此前擔心日本經濟的狀況,尤其未來還將上調一次消費稅。日本財務省(MOF)和央行希望上調消費稅,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實施。“
《華爾街日報》認為日本央行推出新的大規模寬松貨幣政策,震驚市場,央行觀察人士無一預料到這一舉措,顯示出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對顛覆預期、產生意外效應的依賴;而5比4的投票結果表明委員會內部存在巨大分歧,意味著黑田對未來貨幣政策走向控制乏力。
此外,路透稱,日本GPIF委員會批準將日股配比上調至25%,日債配比下調至3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房地產市場降溫和經濟下行對國內不止銀行資產質量造成明顯影響,小貸公司更是難逃此劫,壞賬率升高加之放貸規模萎縮,小貸公司上市潮的背後是資金饑渴在行業中蔓延。
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在持續增長,根據今年已披露的三季報,工行第三季度不良貸款率為1.06%,不良貸款環比增長9%創至少2006年以來新高;興業銀行的不良率在9月底升至0.99%,比年初上升0.23個百分點;招行截至9月底的不良貸款率1.20%,比年初上升0.30個百分點;中信銀行截至9月底的不良貸款率為1.39%,比上年末上升0.36個百分點。
銀行業尚且如此,風險更大的小額貸款行業難以獨善其身。
《經濟參考報》引述一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受經濟下行的影響,今年民間借貸市場的活躍度並不高,值得註意的是,小額貸款公司出現虧損的情況更加突出,目前虧損面接近20%,今年2月份虧損面就達到了16%。東部地區和珠三角部分地區一些小貸公司的壞賬率超過5%甚至更高,其中有一些不良貸款牽涉到房地產項目。”
業內人士稱,根據銀監會的規定,小額貸款公司只能使用“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而且對外融資“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50%”,另外,“只貸不存”的低杠桿運營模式使得不少小貸公司資金流動性差,且資金來源緊張。
小貸公司經營狀況惡化致使其資金饑渴,通過多渠道“吸金”急堵壞賬。
目前已有4家小貸公司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分別為福建省泉州市的匯鑫小額貸款公司、浙江省的佐力科創小額貸款公司、江蘇省吳江市的匯通金融公司、四川省的華豐融資集團。今年6月,以小額貸款、擔保業務為主的重慶瀚華金控公司在港交所掛牌;2013年8月,江蘇省蘇州吳江區的鱸鄉農村小額信貸公司赴美上市。
與此同時,還有小貸公司瞄準區域股權市場,僅山東省齊魯股權交易中心已有7家小貸公司掛牌,另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內有超過10家小貸公司選擇在新三板掛牌。除了謀求資本市場融資外,今年9月內,浙江溫州的瑞安華峰小貸公司以非公開發行的方式獲準發行全國首例小額貸款公司優先股,首期募集資金為1億元,並且,還有兩家小貸公司亦在籌備優先股發行。
然而,活躍的融資需求並不意味著民間借貸市場的火熱,相反,今年小貸行業放貸規模大幅縮減。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8591家,貸款余額9079億元,其中今年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886億元,這與去年前三季度新增1612億元相比,規模驟降一半。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焦瑾璞此前透露,“2013年至今年年初,全國已有72家小貸公司退出市場。”焦瑾璞認為,小貸公司已進入洗牌階段,有的由於融資困難,無款可放,主動要求退出市場,有的經營不善,不良率高,陷入財務困境,被迫退出。不過,“小貸公司要謹慎對待房地產開發項目,房企資金鏈出問題時首先受傷的是小貸公司,一筆壞賬就有可能會搞垮一家公司。”焦瑾璞指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7 15:25 編輯 三季度中國在線旅遊:市場規模達741.6億 OTA同比增三成 易觀智庫《中國在線旅遊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4年第3季度》數據顯示,2014年第3季度中國在線旅遊市場規模達741.6億元,同比增長25.7%,環比增長15.4%;中國在線旅遊OTA市場規模達42.0億元,同比增長30.0%,環比增長16.0%。第3季度在線旅遊增長明顯。 ![]() Enfodesk易觀智庫分析認為,2014年中國在線旅遊市場面臨深刻變化,居民旅遊消費習慣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迅速改變。各在線旅遊廠商的發展戰略和推廣中心大幅向移動端傾斜,同時,市場競爭和資本流動更趨向於個人度假旅遊相關細分市場,門票預訂、國內遊、出境遊和高端主題遊等細分領域競爭激烈,創業廠商廣受市場和資本關註,在線旅遊市場產業鏈橫向擴張明顯,對居民旅遊消費的影響力增強。從歷史經驗來說,第3季度居民商務出行和旅遊度假需求均較高於前兩個季度,國慶黃金周居民出行需求在第3季度爆發,圍繞個人度假旅遊市場,各在線旅遊廠商加大業務整合力度和推廣力度,市場交易額增速明顯,數據顯示:2014年第3季度中國在線旅遊市場規模達741.6億元,同比增長25.7%,環比增長15.4%。 ![]() 2014年3季度中國在線旅遊OTA市場規模為42.0億元,同比增長30.0%,環比增長16.0%。 (1)機票OTA市場收入規模為20.4億元,環比增長14.8%。2014年7月幾家主要航空公司將機票代理傭金率降至2%左右,對中小型機票OTA廠商造成沖擊,大型OTA廠商議價能力較強,受影響較小,機票OTA市場份額向大型OTA廠商集中,傭金率的降低導致機票分銷向B2B交易平臺整合的趨勢,如騰邦國際以1200萬元收購成都八千翼網絡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權,EnfoDesk易觀智庫預測,未來幾家主要機票交易平臺將出現被OTA廠商投資入股的案例; (2)酒店預訂OTA市場收入規模為19.2億元,環比增長14.8%。酒店預訂市場仍是在線旅遊市場發展重點,酒店預訂市場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傭金較為豐厚,具備較大的發展空間。2014年第3季度酒店預訂市場呈現兩個特點:一是主要在線旅遊廠商酒店簽約向低價酒店傾斜,尤其是同時具備低價和個性化經營特征的客棧民宿產品,二是重視酒店直連,幾家主要在線旅遊廠商均向酒店經營方推廣酒店管理系統,以促進酒店信息化水平提高,並與OTA酒店預訂系統對接,如攜程推出“客棧通”、藝龍免費推廣住哲管理系統並推出雲掌櫃客棧管理系統、阿里巴巴入股石基信息等。EnfoDesk易觀智庫分析認為,“住”是旅遊六要素的關鍵一環,住宿產品在旅遊消費中占據較大比重,在線旅遊廠商通過信息直連和產品供應向低價住宿產品拓展,能夠有效獲取用戶消費數據並在系統平臺層面貼近用戶以提高酒店對OTA依賴,同時提高向用戶端服務深度; (3)度假旅遊OTA市場收入規模為2.4億元,環比增長42.9%。個人度假旅遊是近期在線旅遊市場發展重點,各在線旅遊廠商在度假旅遊市場競爭激烈。同程宣布“1元門票”營銷活動常態化並加強業務向移動端轉移;攜程收購世紀明德,布局遊學遊,並於8月宣布成立子公司愛玩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開展主題遊業務,9月宣布成立控股公司Skyseas以開展郵輪遊業務並上線中文郵輪預訂平臺;途牛7月開始嘗試旅遊特賣;中青旅向遨遊網投入3億元以打造O2O旅遊電商平臺;去哪兒成立門票事業部;來來會、我趣旅行網等多家創業旅遊廠商獲得資本追捧。Enfodesk易觀智庫分析認為,2014年是中國個人度假旅遊市場爆發元年,度假旅遊產品在產品類型和服務方式趨於完善和多樣化,整體度假旅遊市場向移動端轉移明顯。 ![]() 2014年第3季度攜程仍穩居OTA市場份額第一,達到51.2%。在線旅遊市場份額向大型OTA廠商集中的趨勢較為明顯,攜程、藝龍和同程共占據全部OTA市場份額的66.8%,中小型旅遊OTA廠商受市場競爭和外部條件變化影響較大,市場份額趨於收窄。EnfoDesk易觀智庫分析認為,中國旅遊代理市場仍存在大量中小型OTA廠商,長尾效應明顯,同時大量線下中小型旅遊代理商信息化程度低下,尚未轉變為OTA,因此,隨著去哪兒、去啊(原“淘寶旅行”)等平臺類廠商對中小型OTA整合力度的加大和系統級服務支撐能力的增強,中小型OTA廠商整體市場份額將始終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市場集中趨勢將放緩。(易觀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