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16日,蘋果執行長庫克發表一封公開信,公開違抗聯邦法院的命令。事件起源於去年12月,加州發生恐怖攻擊,其中一名攻擊者使用過iPhone,法院因此命令蘋果設法解鎖這支iPhone,以幫助聯邦調查局破案。庫克說明,蘋果現在沒有這樣的能力,而如果今日解鎖iPhone,等於日後無數iPhone的隱私都陷於危境;庫克說,這項舉動將賦予「老大哥」過多權力,最終可能動搖公民隱私與自由。一樁驚世的法律案件,因而成形。 (蔡曜蓮)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has demanded that Apple take an unprecedented step which threatens the security of our customers. We oppose this order, which has implications far beyond the legal case at hand. This moment calls for public discussion, and we want our customers and people around the country to understand what is at stake. While we believe the FBI's intentions are good, it would be wrong for the government to force us to build a backdoor into our products. And ultimately, we fear that this demand would undermine the very freedoms and liberty our government is meant to protect. 美國政府要求蘋果採取一項前所未有的舉動,這將威脅到我們顧客的安全性。我們反對這個命令,因為它所導致的影響將遠超過眼前的法律官司。 這種時刻需要公眾的討論,我們希望蘋果的顧客與全國人民理解這件事(個人隱私)已危在旦夕。即使我們相信聯邦調查局的用意是好的,政府強迫我們在產品裡安置後門卻是錯的。而且最終,我們擔心這個要求將削弱政府立意保護的、個人行動與思考上的自由。 at hand 眼前(正發生的事) 例句:Firemen stay focused at the rescue task at hand. 消防員專注於眼前的救援任務。 at stake 危在旦夕 例句:Hundreds of lives were at stake because of the poor quality of the building. 由於建築物的品質低劣,數百人的性命危在旦夕。 undermine /ndˋmaɪn/ 削弱 例句:Bad leadership undermines the confidence of the employees. 糟糕的領導削弱員工的信心。 撰文 / 蔡曜蓮 |
他,是馬雲最大的敵人。 他掌管的京東帝國,或許台灣人感到陌生。但是其已超越蘇寧,成為中國最大零售商,也超越阿里巴巴,是中國營收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去年,當阿里巴巴的股價在美國下跌二一.八%,華爾街卻把注意力給了後者,京東同期股價上漲了三九%。 他是劉強東,三月十六日,其旗下的跨境電商頻道「京東全球購」,將來台招商。與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國際,在台灣正式交鋒。由於京東的企業商標是狗,大家也戲稱這將是一場貓狗大戰! 京東不是今年唯一一家來台灣招商的國際電商業者。但,京東加上阿里巴巴,兩者已吃下八成中國電商市場,你要了解中國市場,就需要認識他。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錢世政甚至預言:「京東會在十年內超過阿里巴巴。」雙方在台灣影響力各擅勝場。淘寶一年在台交易額粗估為新台幣四百億元以上,劉強東則估計,一年京東對台灣採購加上台灣品脾上架,也將近新台幣五百億元。 在了解這場大戰將會如何影響台灣時,我們必須先認識劉強東與他的集團風格。 靠著三次單挑行業老大的「心臟」攻擊(詳見六十二頁圖)。這位船工之子,在十七年之間,竟把一家賣光碟的小公司,養到今日新台幣九千億元營收規模。 「馬雲和劉強東兩人特性不一樣,馬雲戰略取勝,劉強東執行取勝。」互聯網實驗室董事長方興東接受《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採訪時,評價兩者不同。 船工窮孩子》踢走蘇寧變零售王關鍵在SARS那年,見識網路威力 時間回到一九九九年,全球網路產業起飛的一年。二十五歲的劉強東跟七名員工,還窩在北京中關村的小櫃檯前,做買賣光碟的生意,他是船工之子,出身農村。 那一年,英文教師馬雲已經去過美國,見識過網路的力量,同年在西湖畔跟阿里巴巴十八人幫創辦了阿里巴巴,當馬雲高談國際化和矽谷時,劉強東心裡想的是,如何賺錢替家裡沉掉的船還債。 劉強東不懂網路,但憑藉著「低價至上,有規模才有話語權」的中心思想,他可以一天之內連續降價,逼得對手無力招架,只為拿到獨家代理。 當時,中關村跟他一樣草根的小老闆很多。轉折點發生在,〇三年的SARS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侯群)風暴。根據《創京東》一書所述,那時中關村的幾家連鎖店生意都門可羅雀,劉強東只好在網上論壇發文推銷商品,這是他初次認識網路的力量,他從此對網路產生了興趣,一天到晚泡在論壇上回網友訊息。 隔年,他決議收掉京東所有實體業務。 六名被找去商議的部門經理,有四名反對,京東已經有十二家連鎖店,中國零售業每年以一四%的速度成長,電商才正在起步而已,而中國最大的電器通路國美電器才剛上市,創辦人黃光裕還成了中國首富,劉強東卻決定一手砍掉,當時,這些連鎖店占公司利潤的九成五,這意味著,他要放棄九五%的成熟市場,去爭取五%的不確定市場。 他的大膽決斷力,讓他從當時傾向兩種模武都做的同業中,脫穎而出。 他敢揮刀砍自己,面對行業老大,他也直接叫陣毫不怯場。 一〇年時,京東正準備成立京東圖書,對「旱田網」發動奇襲,號稱五年內一毛錢都不賺,要打敗後者。那時,劉強東召開百人視訊會議,所有收貨、上架、發貨等三、四十個細節問題,他在兩小時內全部搞定,被劉強東從亞馬遜中國挖來的京東圖書副總裁石濤回想,這些事情在亞馬遜得要討論半年。這場戰役,讓京東只花了三年時間,就成為行業第二大,攻占圖書市場。(詳見六十二頁圖)每次,他打仗,都是直攻行業老大的核心,對付當當網如此,對戰當時中國最大的零售商蘇寧也是如此。他跟蘇寧電器殺價競爭,主動喊話把戰局鎖在大型電商上,宣稱將零毛利競爭。他的算盤是:蘇寧的家電營收每年有人民幣千億元,但家電只是京東的一部分,才約人民幣幾十億元。若京東降價一成,最多虧幾億,但蘇寧卻要虧上百億。後者身為上市公司,若要跟進價格戰,勢必重傷,若不跟進,消費者自然對京東的價格競爭力更有印象。 大家被這個後起之秀亂了方寸,因為京東挾著龐大創投資金撐腰,以拓展經濟規模為名,一年可以虧超過新台幣三百億元,正規的國內外上市公司,簡直不知道該如何跟他打仗。 一四年,京東超越蘇寧,為中國零售業史寫下新頁。十年內,京東營收增加一萬倍,後發先至。 江湖味大哥》員工多農工出身用金屬分類管理術,穩定草根團隊 除了決斷,劉強東還事必躬親。 十七年內,京東員工從七人暴增到十一萬人,但他的習慣一直沒變:從〇七年到現在,他親自挑選和培訓儲備幹部,帶在身邊訓練,每天早上八點半到公司主持早會。半夜十二點,員工會收到老闆寄來的,從網路上看到的消費者意見。這個習慣,即便當京東年營收破新台幣九千億元,也未改變。 劉強東有套把員工當金屬管的哲學:他根據價值觀和能力把員工分成五種:廢鐵、鐵、鋼、金子和鏽鐵。願意吃苦的價值觀第一,能力第二。金子是能力和價值觀俱佳的員工,占二〇%,鐵是大多數 符合京東價值觀的員 工,但能力不強,占兩成,鏽鐵則是能力強,但價值觀卻跟公司不合的人,他完全不要。金二鐵八,是劉強東認為最穩定的團隊結構。 跟馬雲的白領隊伍不同,京東翠員工數就是前者的三倍,還不含特約的五十萬員工。這群人,多是農民工出身。 早年,劉強東跟員工喝酒來者不拒,暍完酒後張口就是:兄弟們。根據《創京東》一書所述,員工聽到老大這樣說就很樂,一起喊著要衝陣跟戰鬥,「要把對手幹趴」,這家公司在二〇〇九年前,就是靠著講江湖義氣前行,之後,劉強東去念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公司管理才越來越系統化。 當有人說:馬雲是網路界的心靈領袖時,大家說劉強東是:霸道總裁。 大炮總裁》談傳統廠商攻電商「豬到天上飛,摔下來死得更快」當馬雲描繪夢想訴說:傳統廠商還是該投資電商,因為這是投資未來,與理解消費者最好的方式時。 劉強東卻直言:「豬到天上飛,是瘋狂了十幾秒,但摔下來死得更快。」他口中的豬,是傳統廠商,因為電商投資規模龐大,梢不謹慎,反而傷到根本。 「我再次呼籲,做為傳統品脾企業家忘記電商吧,回去第一件事是把電商部門 撤掉!」 現在,這位有時講話很跳Tone的霸道總裁,要在台灣跟馬雲強碰。 這兩人的商業模式各有主張與優劣勢,京東就像是亞馬遜,台灣的PChome 24,淘寶就像eBay與台灣雅虎奇摩拍賣,是完全不同的邏輯。(詳見六十頁圖)華爾街對兩者模武之爭,現在越趨看好京東。因為,去年,亞馬遜經歷二十年的虧損已經獲利,走向正向循環。京東目前的商口叩成交額(GMV)雖然只有阿里巴巴的六分之一,但增速是阿里的三倍。 劉強東直指:「阿里巴巴是假貨的受益者。」痛批阿里巴巴身為平台業者,因難以控管貨源,而產生的假貨和物流問題。 京東服飾家居事業部大客戶部全球購總監韓聰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出。京東已可做到一日兩送,早上十一點前下單,晚上十一點前就到貨。但別忘了,中國的幅員是台灣的二百六十五倍.京東目前單客服人員就有一萬人,物流倉庫的規模,相當於四十個中正紀念堂大小。 十年前就進軍中國布局電商的捷司特總經理鍾賢蒼也指出,春節時分,當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物流接近春節前就開始放假,京東自家的物流團隊卻過年不打烊,貨照送無誤。 但兩者各有長處,認同阿里巴巴模武的人,就看到其對消費者的理解,確實勝於京東。如其憑空創造的雙十一光棍節,一天銷售金額就可以超過人民幣九百億元,是史上最大規模的購物日。 據了解,京東在台灣已經布局至少三到四個月,此次招商主力為服飾家居業者,包括知名網購女裝品牌Pazzo、潮牌Stage 都已加入。 台灣廠商現在多傾向,兩者平台都嘗試,再做選擇。 藍新科技早在四年前便在京東上開設台灣商城,販售天仁茗茶、新東陽等MIT 產品,同時也在天貓國際上開店。 藍新科技總經理詹聖生指出,商家上天貓要自己搞定物流、行銷和客服,京東則是買斷貨,後端幫商家搞定,雖然商家比較輕鬆,但是京東抽成也比較高,是天貓的三倍。他建議台灣廠商,「誰願意提供的資源多,當然應該往那邊去。」詹聖生並觀察,京東此次來台招商,未來有可能仿淘寶開台灣分站,直接面對台灣消費者銷售商品。 攻台戰術預測》 祭慣用的殺價戰,重整網購版圖據資策會MIC調查,有五成以上的民眾在跨境購物時會用淘寶,京東僅占約六%。未來京東若開設台灣分站,祭出在中國打仗時,不計成本的價格競爭力,可能會讓網購版圖重整,京東其是否能展現如淘寶在台的優勢,將是觀察重點。 當這場貓狗大戰開打,一個絕佳的商業個案,也正在同時上演。當能掌握貨源,善於打價格戰的京東,與擁有完整生態系的阿里巴巴交鋒,消費者會選擇誰,將是很好的消費實驗。 甚至,當京東今年想透過其物流攻勢突圍,計畫把台灣生鮮蔬果大批運到中國去賣時,兩岸農產品產業將如何變化,也值得觀察。 可想見的是,即便今年中國與台灣的經濟仍充滿高不確定性,但是,來自網路商務的可能,仍生機蓬勃。 撰文者李欣宜 |
方便、降低犯罪率、減少逃稅……,無現金社會的好處多多,但隱憂是:政府擁有龐大的權力;也就是說,你的錢隨時可能消失得無影無蹤。 撰文·連育德 韓國央行(Bank of Korea) 計畫打造無現金社會,要在二0二0年前實現;瑞典人更是大多已用電子支付交易。看到這股趨勢正夯,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無現金社會的好處多多,先講對犯罪率的影響。現在的壞人不管是搶劫或偷手提袋,能搜刮的錢已經大幅減少,原因很簡單,隨身攜帶現金的人愈來愈少,我自己幾乎都不帶現金出門。要不是手機愈來愈值錢,在街頭搶劫或偷東西實在沒什麼橫財可賺。如果手機安全性進一步改善,失竊後無法被破解濫用,甚至能達到零犯罪動機。 實體商店沒錢可搶 非法交易困難度也提高 如果更明目張膽,跑到商店搶劫呢?這類犯罪事件在無現金社會裡也會減少。試想,壞人闖進酒類專賣店,持槍要脅店員交出錢,卻只有當天的信用卡收據,這樣何必以身試法呢! 就算是實體商店無錢可 搶,不肖分子轉而上網盜竊,其實對社會何嘗不是一大進步,因為少了暴力犯罪的威脅,民眾不再隨時心驚膽跳。 再往上一級,探討無現金社會對犯罪集團的影響。現金是犯罪集團存在的關鍵,無現金社會讓犯罪組織進行大量金錢交易時,更難躲過政府的法眼.取消現金這個工具,它們的交易勢必無所遁形,提高從事非法勾當的困難度。 即使我深受走私販和流動 攤販的故事吸引,但整體而言,早日斷絕大型犯罪組織的活路,對社會絕對是好事。 此外,在電子支付系統之下,所有的消費都會留下紀錄,使逃稅行為無處可藏。 不必帶鼓鼓的皮夾 也不用擔心忘記錢藏哪 除了有打擊犯罪的效果,無現金社會還有額外的好處。 假設電子支付系統有適當的應變措施,那麼就算家裡失火,錢也不會燒光光;對於忘東忘西的人,也不會有忘了把錢放在哪裡的煩惱。 拿我爺爺來說,他年輕時經過經濟大蕭條的洗禮,晚年習慣把錢藏在家中各個角落,深怕錢不翼而飛。結果我奶奶參加教會二手拍賣會時,差點把一萬美元拱手送人,還好臨時想到要把古董茶壺洗一洗,才發現爺爺在裡頭藏了錢。 再說,平常過日子如果用不到紙鈔和銅板,就再也不必攜帶鼓鼓的皮夾和零錢包,這樣的生活其實頗愜意。現在大多數人已經愈來愈少用現金付錢,原因並不是因為有助於減少犯罪事件,而是現金這個東西啊……,實在很麻煩。 無現金社會的好處這麼 多,似乎沒什麼好害怕的。唯獨只有一個隱憂,而且是很嚴重的隱憂:政府對於公民握有更大的權力。 之前傳出賭徒到非法營業 的海外線上賭博網站賭博,遭到政府凍結銀行帳戶,結果錢討不回來。這些人被政府查緝是罪有應得,我無意幫他們喊冤,這件事卻點出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在電子支付系統盛行之下,政府擁有龐大的權力;換句話說,你的錢隨時可能消失得無影無蹤。 一場報稅烏龍 竟遭政府逕自冷凍帳戶 再試想,要是政府出了錯,對民眾會有何衝擊?還記得有一次無故被紐約州政府凍結了一個銀行帳戶,經過我調查後,才發現是一場烏龍。 事情是這樣的,我有一年住過伊利諾州和紐約州,報稅表卻被州政府弄丟了,然後發現聯邦報稅表的收入沒有出現在州報稅表,寄了幾封詢問信到我以前住的地方,找不到人,後來逕自沒收我帳戶的錢。我花了好幾個月才把錢討回來。 我那段期間沒有餓死,只是氣得半死。在以現金為主的世界裡,如果遇到這樣的鳥事,親朋好友還能出錢接濟。 但如果是無現金社會,就算有人想要透過支付系統借錢給我,恐怕會被政府從中攔截。 像現金這樣難以監控的資 源,確實創造了歹徒犯罪的空間。但現金同時也是小百姓與大政府之間的緩衝,沒有了這層緩衝,奉公守法的民眾在無孔不入的公權力之下,等於失去保障,生活每個環節可能會遭到政府控制。 我們每次選擇刷卡付錢,可能不會在意這是否助長政府的權力,但怕就怕等我們最後注意到問題了,已經為時已晚。無現金社會看來已是大勢所趨,在朝這個方向前進的同時,我們也該思考如何限制政府使用電子支付系統的權力,避免政府控制你我的生活。 無現金社會是大趨勢,你該注意的是:限制政府使用電子支付系統的權力。 |
6月14日,中國糧油學會授予山東省鄒平縣“中國玉米油之鄉”。此前,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鄒平縣西王村“中國玉米油城”。
推動“中國玉米油之鄉”授牌的是在香港的上市公司長壽花食品(01006.HK),而主導“中國玉米油城”掛牌的是A股上市公司西王食品(000639.SZ)。
這兩家上市公司都在西王村,彼此的辦公樓外觀幾乎一模一樣,但是相互間的競爭高度激烈,在市場開拓、品牌推廣甚至形象代言人的選擇上,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成為食用油市場里玉米油細分市場的有力角逐者。
從代工到獨立
鄒平縣在2015年玉米油產量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約60萬噸。西王和長壽花作為玉米油龍頭企業,已有趕超金龍魚的趨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公開年報後發現,2015年,西王小包裝玉米油的銷量為14.39萬噸,同比增長48.45%。長壽花品牌玉米油銷售量在17.28萬噸。
長壽花相關人士表示,當前玉米油市場集中度高,金龍魚、西王、長壽花、福臨門四家企業市場份額超80%,西王、長壽花的份額分別在20%、25%左右,而金龍魚的市場份額在15%~20%左右。
西王方面提供的數據稱,根據尼爾森的監測,2015年西王市場份額為10.8%,金龍魚28.4%,福臨門17.4%,長壽花13.9%。如果算上散油,西王、長壽花的市場份額還會更高。
盡管數據上有差異,西王和長壽花近年來確實在迅速崛起。金龍魚在國內市場上最早做小包裝玉米油,西王和長壽花原來處在產業鏈的上遊,加工玉米毛油。
西王曾經是金龍魚的代工企業,玉米毛油經過精煉分裝,最後以金龍魚品牌出售。
熟悉市場後,西王、長壽花開始運作自己的小包裝玉米油品牌。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糧油行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西王、長壽花進入小包裝市場,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產品差異化競爭。金龍魚主打調和油,魯花是花生油,福臨門依靠中糧的品牌推廣,但是在食用油品類上特點不是很突出,而西王和長壽花則定位精準,專攻玉米油。
在營銷推廣上,上述人士表示,西王和長壽花兩家企業定位清晰,註重宣傳和營銷,而金龍魚和福臨門,作為益海嘉里和中糧旗下的品牌,主要依靠渠道優勢及大量終端以及強大的費用支撐來發展玉米油這類新興油種,玉米油並非主戰場。
在產品定價方面,西王、長壽花依靠持續的品牌宣傳拉動銷售,走高端路線,按照30%~35%的毛利率確定渠道價格體系,同類型的玉米油定價較金龍魚、福臨門高出20%以上,在整個玉米油產品價位上中等偏高。西王公開提出,品牌的首要目標人群定位於重視健康的高端及白領人群,且家庭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上的消費者。
全品類競爭
同在一個村的西王和長壽花,在玉米油領域產品相似,體量相當,經營策略上也有很多針尖對麥芒之舉。
西王主要生產銷售西王品牌的玉米胚芽油,母公司為西王集團,2008年開始生產自有品牌西王小包裝玉米油。
山東三星集團旗下的長壽花食品自稱國內第一家玉米油生產企業,於1997年底建廠,在1998年開始有了自己的產品。一位業內人士評價:“最初聽到的玉米油品牌可能是西王,作為一個大型集團,西王在玉米深加工領域頗有優勢,投資涵蓋置業、生態農業、國際貿易、物流、熱電等多個行業,涉及面較廣。而長壽花,相比西王,產品領域做得更深一些。”
在產業鏈的長度上,西王是全產業鏈運作。西王集團目前年加工玉米300萬噸,玉米經過層層加工,分化出麥芽糊精、玉米油、食用葡萄糖、葡萄糖酸鈉、無水葡萄糖、結晶果糖等多種產品。三星集團從市場上收購玉米胚芽,上遊的玉米加工不涉及。
如果說在產品質量和銷售額上兩家不相上下,為了爭奪市場,兩家企業都在加大宣傳、增加鋪貨上下功夫。
西王主打“非轉基因”,以綠色健康為主題,品牌的首要目標人群定位於重視健康的高端及白領人群,並簽下趙薇為形象代言人。
而將產品定位“健康玉米油”的長壽花,近幾年著力提升品牌形象,將之前的形象代言人倪萍換成了範冰冰,想傳達給中高端消費者“健康時尚”的觀念。在6月14日被授予“中國玉米油之鄉”的同時,長壽花母公司三星集團同時成為“玉米油系列國家標準制修訂基地”。
在終端層面,兩家企業都加大投入力度。截至2015年底,西王共有600多家經銷商,8.5萬個終端網點,2016年預計超過12萬家,產品銷售采用現代渠道與傳統渠道相結合的渠道策略。
“而長壽花采取直營和經銷商兼並的方式,在一二線城市聯合大型超市采取直營,除開一二線城市之外其余城市采取經銷商的模式。”長壽花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初,長壽花開始嘗試新的渠道,開辟“都市潤家”旗艦店來打造長壽花綠色廚房的概念,“除了公司的主營玉米油及其他類型食用油之外,還會出售一些米面油供消費者選擇,目前各旗艦店已在部分城市開設,未來將繼續鋪向全國。”上述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國內食用油市場整體疲軟,玉米油在經過最近五年的爆發式增長後,增速放緩。
長壽花方面稱,“我們在2011年測算過玉米油規模總量,現在還沒有大幅放開,玉米油的發展會遇到瓶頸。因此在2011年之後公司就逐步開發高端食品油的領域,例如稻米胚油和菜籽油,而在今年年初,也開始在各地開設旗艦店來打造長壽花綠色廚房。”
西王方面,2015年的銷售網點約8萬個,離金龍魚100萬個銷售網點還有很大差距。西王食品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是成為中國玉米油第一品牌,第二是打造中國高端食用油第一品牌,第三步是成為中國高端健康食品第一品牌。
“今年我們預計把30萬產能全部轉化為小包裝,小包裝玉米油銷量爭取突破20萬噸。”西王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除了玉米油,西王花生油、橄欖油陸續上市,除了同村對手長壽花,與金龍魚、魯花等品牌的競爭戰線也將進一步拉長。
包括監制姜岱在內的諸多知名電影人上周末都在為同一個消息點贊:歷經12年上市長跑,有著中國電影行業“國家隊”“老大哥”之稱的中影股份終於獲得了中國證監會的IPO批文。
早在2004年,中影股份母公司中影集團就已有上市計劃,並欲整合優質資產赴香港上市,但由於相關政策調整,不得不暫停上市計劃。2008年左右,中影集團極有希望成為“國內電影第一股”,但最終被2009年上市的華誼兄弟(300027.SZ)摘走了這一稱號。
然而,中影股份錯過資本市場的這些年,正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黃金十年,票房連續9年保持25%以上的增速,吸金效應明顯。截至7月11日,華誼兄弟的總市值為373.7億元,光線傳媒(300251.SZ)為337.36億元,華策影視(300133.SZ)為264.96億元。行業內預計,中影股份估值應該會超200億元。
“只能說這位‘老大哥’太不容易了,希望通過此次布局及資本運作,(中影)在更為複雜與激烈的電影市場里,找回昔日‘老大哥’的雄風。”曾經歷中影股份改革的一知名創投基金負責人徐總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然而,如今的電影市場早已群雄逐鹿,在電影放映上不如萬達院線(002739.SZ),影視制作面臨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民營企業強勢競爭的情況下,中影股份要想重做“老大”並不容易。
現任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
中影被耽誤的“青春歲月”
電影人之所以對中影股份上市感慨萬千,根本原因是其母公司中影集團是許多電影人青春歲月里的一段記憶。
中影集團1999年2月成立,是由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制片廠等8家單位組成。
“1999年中國電影算是跌到了低谷,中影集團的成立其實也關乎改革能否成功。當年,也是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變革的前夜,中影集團集廣電系統最優質資產於一身。”與中影集團曾有諸多合作項目的資深電影制片人王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中影集團成立之初,電影制片成為重要環節,核心目的就是讓中影按照企業制度發展要求,進行業務重組、資產整合和產權制度的改革。
2000年6月,當時的國家廣電總局和文化部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幹意見》,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改制開始。2003年底、2004年初,民資和外資進入門檻降低,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
也是2004年,中影集團曾試圖赴香港上市,“但由於外資進入傳媒娛樂行業的政策限制而放棄。”一位中影集團前任高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就在中影集團放棄赴港上市之後,隨著文化市場對社會資本的放開,中國電影產業每年以25%~30%的速度發展,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民營企業的電影業務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2006年成為華誼兄弟最為“輝煌”的一年,當年票房前三名的影片都與其有關。這一年,中影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16億元,凈利潤0.56億元,經營性凈現金流為2.01億元,但凈利潤中的40%來自補貼。
2007年,韓三平成為中影集團董事長,上市計劃再次啟動。按照計劃,中影應該在2008年底前進行A股首次公開募股,但受全球金融危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上市計劃再次被擱置。於是,“國內電影第一股”的稱號在2009年被華誼兄弟摘走。
韓三平與王晶
王中軍王中磊兄弟
2009~2014年,華誼兄弟、光線傳媒通過上市,成功躋身國內影視行業的佼佼者,它們在奔赴“中國的迪士尼、華納兄弟”等夢想帝國之時,中影集團依舊處於“深化改革”階段。
“雖然中影集團的‘老大’地位沒有被撼動,但民營企業的發展還是給其帶來一定壓力。”王璐表示。
2005年開始,從《無極》、《投名狀》到《赤壁》、《梅蘭芳》,中影團隊推出一系列高成本的商業電影,使得中國電影開始進入成熟的大片時代,但這幾部電影的票房並沒有期望的那樣好,唯一獲得好口碑的就是《梅蘭芳》。2009年,憑借主旋律電影《建國大業》(創下4.2億元票房的紀錄)再次讓中影集團找回點“老大哥”的尊嚴。
“(每年)真正盈利的影片少之又少,中影即便有進口片的支撐,但要做大做強,與自己的身份匹配,還是需要作一些調整。”上述中影集團原高管表示。
2010年,中影股份終於成立,註冊資金14億元,由中影集團聯合其他7家戰略投資者成立,中影集團占股93%,其他7家公司各占1%股權。2011年開始,關於中影股份上市的消息頻頻傳出,但始終都是“只聞其聲”。
上半年重現“老大”本色
中影股份再次引發資本市場大討論是在2015年2月,作為備受期待的IPO“種子選手”,中影股份因申請材料不齊而被中止審查。
事實上,作為電影行業的龍頭企業,中影股份2007年已形成了覆蓋影視制片制作、電影發行、電影放映及影視服務等各環節的全產業鏈,且“中影”品牌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但在市場競爭和行業政策變化等因素下,中影股份業績難言樂觀。2012~2014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為44.8億元、45.6億元、59.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6億元、4.3億元、4.9億元。華誼兄弟2014年歸屬於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8.97億元,幾乎是中影股份的兩倍。
“由於受到2012年2月中美進口影片政策變動的影響,中影股份所依賴的‘政策紅利’之一有所減少,導致其經營業績出現波動。”徐總表示。
根據《電影管理條例》等規定,中國進口影片采取“一家進口兩家發行”的方式,由中影集團進出口分公司“獨家”承擔境外影片的進口業務,由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負責發行。中影股份成立後,承擔了中影集團的一些進口具體業務以及進口電影發行業務,由此中影股份可從中獲得進口分賬影片總票房收入的7%和買斷影片的管理費(其中15%上繳集團)。
而在2012年2月中美簽署相關諒解備忘錄後,根據新的進口影片政策,中影股份不再受托從事相關進口影片的具體業務,同時在進口電影發行環節的成本也大幅上升。
針對上述情況,發審委會議也提出了詢問,並要求中影股份保薦代表人進一步說明“一家進口兩家發行”的進口影片管理政策未來是否存在調整的可能、該政策對發行人影片發行業務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相關風險是否已充分披露等問題。
如此,中影股份IPO申請雖然2015年成功通過發審會,但原定的2015年9月IPO目標則向後推遲。
“其實,中影集團是國內唯一擁有進口電影資質的影業公司,中影股份還是會力爭率先掌握海外優質類影視IP的改編權,所以在海外片的引進上是有配額的,而且配額可能上漲。”上述中影集團原高管表示。
比較“給力”的是,今年上半年票房前十的影片中,除了六部進口片外,中影集團參與投資的電影就有三部。換句話說,票房前十的電影中,九部與中影股份有關系。
中影股份值多少錢
“中影股份現在上市的環境已非幾年前那麽簡單,比如,電影發行市場集中度不斷下降,除中影和華夏兩大傳統發行龍頭之外,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博納影業也是電影發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院線有五洲電影和四海聯盟圍追堵截。”王璐表示。
更為重要的是,傳統的細碎的電影市場也是暗潮洶湧,BAT等互聯網企業旗下的影業公司在電影制作、宣發、投資的過程中,擁有更好的線上線下資源,並試圖通過控制票務消費這一環節獲得電影行業的話語權,從而改變整個行業的業態。
“而在整個過程中,影視企業的估值與2009年的華誼兄弟已大不同。”徐總表示。
比如,2015年12月,樂視網(300104.SZ)正式啟動“樂視影業”註入事項,最終樂視影業98億元的高估值使得深交所發出重組問詢函,要求樂視網補充披露本次交易評估增值率、市盈率的合理性。
同樣引發爭議的還有萬達影視。萬達院線計劃向萬達投資等33名交易對方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萬達影視100%股權,預估值為375億元左右。這個價格比樂視影業的98億元要多出近3倍。
“如果以此作為參照之一的話,擁有全產業鏈的中影股份的預估值豈不是天價?”這成為最近幾天影視圈人士探討的主要問題。
目前最常用的估值方法為比較法和現金流量折現法,經常相互配合使用,其估值結果相互驗證。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信息顯示,中影股份曾有一次估值,為184億左右,但兩年之後已有所變化。公開數據顯示,中影股份2014年的凈利潤為4.9億元,相較於樂視影業2014年的凈利潤是7倍左右,但徐總認為最終估值不可能高達700億元。行業內預計,中影股份估值應該會超200億。
“無論是多少,肯定會再引發一番爭論,但無論怎樣,這些都是數字,我們都希望中國電影產業越來越好,是一部一部優質的電影支撐起來的,尤其是中影,上市只是開始,它應該擔起老大的責任。”王璐表示。
隨著空調市場的不斷下滑,作為全球最大家用空調企業的格力電器(000651.SZ),多元化的步伐明顯加快。
今年初,格力電器還計劃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公司(下稱“銀隆”),進軍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
盡管收購銀隆的具體方案尚未公布,但格力電器首次跨界並購到底出於怎樣的考慮,讓外界充滿好奇。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7月23日在第二屆中國制造高峰論壇期間首次向《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記者透露,收購銀隆後,格力還會做新能源家用小汽車。
格力電器擬收購的珠海銀隆新能源汽車所生產的純電動公交汽車
鐘情新能源
自2009年投資實施產業化以來,銀隆致力於以鋰電池材料為核心,以鋰電池、電動汽車動力總成、整車制造、智能電網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新能源閉合式循環產業鏈。
董明珠直言,格力電器準備收購銀隆,是看中它的新能源電池技術。她說,一般的新能源電池用3~5年就要更換,而銀隆的新能源電池可以使用20年。除了使用壽命更長外,銀隆的新能源電池充電也特別快。
官網顯示,2015年,銀隆先後完成兩輪股權融資,成功引入陽光人保、北京公交集團下屬上市公司北巴傳媒、眾業達等多個大型戰略投資者。截至2015年末,銀隆已分別在廣東珠海、河北武安及石家莊建成三大生產基地,公司資產規模已逾百億,實現營業收入30多億元,凈利潤超過4億元。
“我們應該把它(銀隆的新能源電池技術)用足,跟格力電器結合起來,我們的產品會再延伸,為消費者帶來節約成本的全新體驗”。董明珠說,比如一輛汽車,十年運行成本大約25萬元,使用新能源汽車意味著可以節省25萬元,10年後換個電池,車可以繼續跑。
銀隆擁有研發和生產純電公交車等全系列車型能力,共有40多個品種,120多個系列,目前已經在珠海、湛江、北京等國內城市,以及意大利、德國等海外市場運營。
董明珠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收購(銀隆)之後,我們會往家用的小汽車領域發展。我們現在已經設計出來並且已經試運行了,量產上市的話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我們現在仍在調試當中。所有研發暫時會放在珠海。”
銀隆原來已有新能源電池、新能源大巴車兩大業務。沒想到,董明珠的“野心”更大,想借銀隆的電池技術,進一步跨入新能源家用小汽車的領域。跨度這麽大,能成功嗎?
銀隆董事長魏銀倉表示,銀隆的新能源車在北京已大批開始使用,有的環繞故宮已經跑了兩個月。北京公交集團投資銀隆並成為股東,自從2008年奧運會以來,經過8年的試驗、比較,最終選擇使用了銀隆的鈦酸鋰電池。
魏銀倉舉例稱,全世界做新能源小汽車最成功的是美國的特斯拉公司,卻不是美國老牌汽車公司通用或者德國的寶馬、奔馳。“中國電動車的希望,還要靠有創新能力、創造思維的人,和傳統車廠已有的資產、技術、人才整合,這是適合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最快的捷徑。”
智能化
新能源是格力想給未來智能家居、智能樓宇、智能交通安裝的底座。
董明珠說:“家里的電燈要用電,煮飯要用燃氣,空調更是耗電,所以很多老百姓想的是如何省電,而不能好好享受產品。有了新能源技術後,就解決了最大的問題。未來我們希望,一個家庭甚至一棟樓宇,通過新能源電池,把晚上沒用的電存起來,到白天用電緊張的時候再釋放出來。夜里的電費比白天節約2倍以上。”
截至去年底,格力電器已成立了淩達壓縮機、格力電工、凱邦電機、新元電子、智能裝備等五大子公司,設有7個研究院(制冷技術研究院、機電技術研究院、家電技術研究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新能源環境技術研究院、健康技術研究院、通信技術研究院)、52個研究所、近700個實驗室。
格力電器表示,將繼續以空調產業為支柱,大力開拓發展新能源、生活電器、工業制品、模具、手機、自動化設備等新興產業,將格力“從單純的家電制造企業向新能源行業及裝備制造企業進行產業拓寬”,實現多元化穩健發展。
董明珠表示,企業成功與否,不在於多元化還是專業化,關鍵要專註。
格力花了20年時間,專心、專註做空調,做成了世界家用空調老大。如今,格力卻一下子進入了手機、飯煲、新能源車、機械裝備等新領域,能否都能像空調一樣,做成精品呢?
對於外界的擔心,董明珠進一步闡述了自己對專業化和多元化的理解。
“格力電器從專業化的空調企業進入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專業化和多元化取決於企業的實力,我們腳踏實地積蓄技術、積蓄人才,才能談跨界。格力掌握了空調的核心技術,無論壓縮機還是電機,給我們帶來了技術的延伸,所以我們進軍多元化。”她接著說,無論專業化還是多元化,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在每個領域的專註。
董明珠舉例稱,“大家講手機是紅海,格力為什麽還要去做?我認為,紅海是因為你沒有技術,沒有創新的文化。”格力手機做之前已在沈澱自己的技術專利,而且講究用料與質量。
對於格力的未來,董明珠勾畫出這樣一幅畫面:用戶拿著格力手機遙控家里的電器,回家享受格力空調帶來的舒適溫度,再吃到格力飯煲煮出來的飯,出門開著或坐著格力的銀隆電動車。“我們發展到未來,一個家庭的能源可以節約60%~70%。”
2016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在《指南》中明確了目前亟待解決的5類60多種關鍵技術裝備,主要有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以及6類20多種核心支撐軟件,即設計工藝仿真軟件、工業控制軟件、業務管理軟件、數據管理軟件、系統解決方案和測試驗證平臺。
董明珠說:“(格力)智能裝備最大的特點,不是這個機器(人)在扭動,而是這個機器(人)背後,驅動器、減速器、伺服電機,全部是我們自己研發制造的,因為我們能夠自主創新。”她還希望,兩年內格力能向國內市場供應最好的數控機床。
空調、手機、生活電器等,要做最好的產品,就要買最好的設備。但董明珠發現國內不能供應最好的生產設備,“如果有一天別人的設備不給我們,我還能打造出一個好的產品來嗎?”據悉,格力從2013年開始全面進入上遊的智能裝備領域,幾年來投入了200億元。
如果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當選總統,並如其所願推動美國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TO),全球貿易格局將如何徹底改變?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近日就此話題發布了一篇題為《美國退出WTO將瓦解全球貿易》的報告,稱美國若“退世”,將面臨三大風險:出口商喪失一項重要的全球市場準入安排;喪失WTO下設的重要貿易糾紛解決機制;把全球貿易系統的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中國。
美國的五大進出口國
美“退世”對誰是災難?
在接受提問時,特朗普將WTO貿易協定稱為“災難”。
“我們必須要重新商談,或者我們退出。”特朗普表示,“這些貿易協定都是災難,WTO也是個災難。”
起初,WTO總幹事阿澤維多根本不想對此回應,但最終還是回答道:“全球貿易不是美國這樣的國家在制造業方面喪失工作的原因。”
阿澤維多認為,實際上,美國近期喪失的制造業方面的工作,90%都緣於科技進步或效率提高。“這與進口、貿易競爭都無關。貿易對任何經濟體的促進都如此明顯。”他表示,“這就好像要辯論人為什麽要呼吸一樣。”
不過,阿澤維多顯然不想同特朗普辯論, “我不想加入辯論,我又不是美國總統候選人。”
上述報告中,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指出,恐怕退出WTO,對美國的就業和制造業來說才真的是“災難”。
三大風險
首先,美國出口商將喪失全球重要的市場準入安排。
“離開WTO的一個主要風險是喪失美國在163個國家中的最惠國待遇,其他出口商可以在這些市場中取代美國出口份額。”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肖特(Jeffrey J. Schott)認為,這將意味著即便是美國最具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也必須裁員。
那麽,離開了WTO之後,美國可以依賴於目前已經簽署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來彌補損失麽?答案顯然是不行。
當下美國僅同20個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FTA),然而所有這些FTA僅涉及美國與全球其他國家之間雙邊貨物貿易總額的40%,而且其中主要是同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交易,余下的60%雙邊貨物貿易是同無雙邊FTA國家之間進行的。為進入上述市場,WTO之下的最惠國關稅對美國出口商非常重要。
換言之,如果美國退出WTO,各國授予美國的最惠國稅率將不再適用,而各國可以按照需求任意對美國產品征稅,這將令美國出口商在全球範圍內同來自中國、墨西哥、韓國或其他國家的出口商在競爭時處於劣勢,並意味著美國企業將喪失其在全世界市場現有份額的96%。
其次,美國將喪失其一手打造的WTO下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目前的WTO仍具有重要的貿易仲裁功能,而美國一直是使用該機制最多的國家之一,且勝訴率十分高。在中國入世之後,美國也頻繁對中國使用WTO上訴機制,當然近年來中國和美國在訴訟中互相起訴每年都在上升。
譬如,7月14日,美國在WTO就中國對銻、鈷、銅、石墨、鉛、鎂、滑石、鉭和錫等九種原材料的出口關稅措施提起WTO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指責中國對相關原材料產品施加的出口關稅措施與中國加入WTO相關承諾不符。
這是奧巴馬政府在WTO對中國提起的第13次貿易訴訟,美國副總統拜登曾表示,在推行美國貿易法方面,這屆美國政府“比史上任何一屆政府都更積極主動”。
如果美國退出WTO,美國可以選擇以單邊提高關稅和使用反傾銷稅的方式來保護美國制造業,但總體而言,美國最有競爭力的企業將深受喪失最惠國關稅之害,這意味著美國產品在進入外國市場時將面對更高關稅,而由於美國退出WTO,美國制造商在獲得海外制造的零部件時也要承受更高價格,最終推高美國產品價格,並造成銷售額下降以及裁員的困境。
將貿易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中國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胡福保爾(Gary Hufbauer)指出,美國退出WTO之後,WTO仍可持續下去,然而這一行為將產生重要的地緣政治影響,“美國退出WTO將意味著將全球貿易系統的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中國。”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在這份報告中指出,中國正積極推進同日本和韓國的區域貿易協定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RCEP)等,並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推行“一帶一路”計劃。
而美國方面,在選戰中,民主黨和共和兩黨候選人均公開反對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等自由貿易協定,特朗普的“退出清單”上還包括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及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這已然對自由貿易的前景構成打擊,也令WTO系統的發展前景蒙上了不確定性。尤為重要的一點是,雖然特朗普認為他可以在雙邊FTA中重新談判而得到更好的交易,但美國沒有可能同WTO中的162個國家逐一重新再談一遍。
當地時間8月1日,訪美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華盛頓發表演講時亦發出警告,警告美國不要試圖討論重新談判TPP,並敦促美國國會批準TPP。
“批準TPP與否,是衡量美國信譽和美方認真意圖程度的試金石。”李顯龍表示,美國最好堅持開放貿易政策,否則“沒有贏家,只有貿易保護主義和輸家”。
李顯龍並警告稱,不要希望重新就TPP展開談判,因為所有TPP成員都做出了犧牲才達成這一協議,“(重新談判)沒有所謂可以做得更好的前景,談崩的可能性卻很大。”
8月9日,在等待了近12年後,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600977.SH,下稱“中影”)今日正式登陸資本市場。開盤後中影股份毫無意外地頂格上漲,報價12.84元,漲幅43.95%。根據此前披露的信息,此次募集資金逾40億元,是中國影視業迄今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雖然在業內大家都尊稱中影為老大哥,並創下影視產業最大IPO,但中影在營收規模上已經被一些民營公司所超越,體量上要想重回“老大”地位恐有難度。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影是影業國企中做的較好的,上市後會更快發展壯大,但從內容產業的角度來說,很多民營影業公司已經做得非常大,產業鏈布局也很完善,中影很難重回老大的地位了。
12年蟄伏終上市
中影方面表示,近年來,得益於國民經濟的持續性快速增長以及國家對於文化產業的大力支持,目前行業處於活躍增長期,吸引了各類社會資本的積極註入,推動了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毋庸置疑,影視行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型朝陽產業,這一行業仍大有成長空間可循。在此大背景下,作為中國電影行業的“排頭兵”、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跨出了登陸資本市場的重要一步,成為國內A股市場迄今為止的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產業鏈上市”的電影集團。
作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旗下子公司,中影股份由中影集團聯合央廣傳媒、江蘇廣電、中國聯通等7家公司共同出資,於2010年成立,中影集團占股93%,處於絕對控股地位。中影股份的成立,可以視作中影集團謀求上市的重要一步。
事實上,早在2004年,中影集團就曾嘗試赴香港上市,但因主管部門限制外資進入內地媒體和娛樂業,最終擱淺。2008年,中影集團上市計劃再次啟動,但受累全球金融危機等諸多因素,上市計劃再次受阻。於是,“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的稱號被華誼兄弟在2009年摘得。隨後,華策影視、光線傳媒等民營影視公司相繼登陸證券市場。這一期間,關於中影股份將要上市的消息時有傳出,但直到2014年中影股份才發布招股書。不過,這次上市在2015年因申請材料不齊被中止審查。
這幾年,接著中國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中影的業績快速增長,為上市打下基礎。中影主營業務為電影發行與放映,2013年、2014年、2015年的總營收分別為45.63億元、59.60億元、72.97億元,增速為1.82%、30.61%、22.42%,其中電影發行與放映營收占比達76.43%、81.245%、81.14%。
加速影視產業鏈布局
直到現在,中影終於走完了漫長而艱難的上市路,如願登陸資本市場。對於中影的成功上市,知名電影人高軍稱:“與此前民企上市不同,國字頭的中影與金融資本的對接,可以視作中國電影市場走向規範化的里程碑。中影的成功,毫無疑問會起到示範帶頭作用。”
陳少峰表示:“中影在國企當中做得還是比較好,上市之後企業更透明更規範,上市是文化國企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預計中影上市之後會有更好的財務回報。”
據悉,中影上市後會加速在影視產業鏈多個環節的布局。中影方面稱,在電影發行放映領域,在拓展多形式發行渠道的同時,公司還致力於探索全產業鏈、全媒體的創新營銷發行模式。在影視服務方面,中影著力推進影視技術研發升級、電影衍生品開發、影視人才培訓等環節領域的創新發展,自主研發的中國巨幕系統、中國光峰激光數字放映技術、中國多維聲技術打破了發達國家對電影高端放映技術的壟斷,使中國數字電影放映進入了世界先進的高格式、全景聲效的技術行列。
中影方面還稱:“中國電影此次上市後募集的資金將服務於公司的戰略發展規劃,包括補充影視劇業務營運資金、數字影院投資、數字放映推廣、購買影院片前廣告運營權等項目。這些項目的落地不但能保證公司良好的發展態勢,還能進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場占有率,並帶動國內電影行業的穩步前進和持續發展。”
能否重回老大地位?
曾幾何時,中影生產的電影占據了國內大量銀幕,是當之無愧的電影“票房一哥”,如今,隨著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民營企業崛起,中影在電影內容的票房占比也隨之下滑,電影內容票房占比第一的位置也被奪去。在總資產方面,中影也被民營企業趕超。2013年,中影股份總資產為79.36億元,在全國娛樂業總資產排名第一。然而僅僅在兩年後,中影股份總資產就被華誼兄弟和萬達院線後來居上。據公開披露的數據,截至2015年,中影股份總資產108.91億元,華誼兄弟178.28億元,萬達院線154.59億元。
此次成功公開募股後,中影股份能否重回行業老大位置?這是業內普遍關註的問題。具有“國家隊”的身份,中影股份有著其他影視娛樂公司不可比擬的種種優勢,但重回老大地位恐怕有一定難度。
中影的營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政策福利”,中影與華夏成為國內僅有的兩家進口片發行企業,中影在招股書中表示,因中影來自進口影片的發行收入和毛利貢獻占總收入和毛利的比例較高,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收入占比分別為36.50%、46.59%和43.86%,毛利占比分別為23.20%、33.77%和37.17%。中影表示,如果“一家進口、兩家發行”的進口影片管理政策未來發生調整,例如增加能夠開展進口影片發行業務的公司數量,將會對中影電影發行業務帶來較大不利影響,進而影響中影的總體業績表現。
中影強項的發行業務存在一定政策風險外,傳統影視制片制作業務中影尚需突破。2015年,這塊業務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11.71%。其涉獵的影片也較為單一,多為商業大片和主流影片。究其原因,作為國企的中影股份,制片策略始終比較保守。
陳少峰表示:“我覺得上市對中影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中影上市之後投資電影制作估計不會增加,制作電影內容促進出口也很難去努力。從內容產業的角度來說,中影已經不再是一個老大了,今後內容制作方面也很難超越幾大民企了。”
2007年金融危機後,“全球金融治理”(global finance governance)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註。其是指通過規則、制度和機制的建立,對全球貨幣事務和金融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對各種利益關系進行協調。宗旨是通過維護全球貨幣和金融的穩定和公平,推動全球經濟、貿易和投資等各個領域的健康發展。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張禮卿教授認為,盡管這場(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自1929~1933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有很多原因,但從根本上講是因為全球金融治理存在諸多缺陷。對這些缺陷的批評主要涉及美元的霸權地位和貨幣特權,以及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沖擊下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漏洞等。
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以二十國集團(G20)為主要平臺的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全球經濟複蘇和金融市場穩定,但總體上,很多基本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張禮卿在文章中直言“如何對全球貨幣和金融體系進行改革,從制度層面進行必要的重構,仍然是當今各國政策制定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G20機制誕生於金融危機,從華盛頓到倫敦,再到匹茲堡,G20峰會作出一系列重要決定,協調行動穩定了全球經濟形勢。如今,在全球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的大背景下,G20的首要議題從應對危機向推動增長轉型。新時代的G20峰會將在杭州重新起步,挑戰有增無減。
2016年2月在上海舉行的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
以結構性改革推動增長
作為G20創始成員國,中國一直在G20機制中發揮著積極的建設性作用。回顧過去10次峰會,從響應配合、提出主張到突出貢獻,再到2016年峰會的主席國,中國正不斷向全球傳遞聲音。
2008年~2009年期間一共舉行了三次G20峰會,即2008年11月的華盛頓峰會、2009年4月的倫敦峰會和11月的匹茲堡峰會。中國積極響應峰會達成的“刺激經濟、恢複增長”這一共識,推出4萬億刺激計劃。同時,中國還成為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成員,參與到這些此前由西方創建並主導的國際經濟治理機構中。但總體看,這三次峰會均為美英發達國家主導。
2010年~2011年期間同樣舉行了三次峰會,即2010年6月的多倫多峰會、9月的首爾峰會和2011年11月的戛納峰會。對於中國提出的增加發展中國家話語權,G20成員在首爾峰會上一致同意提高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份額和投票權比例。2012年的G20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峰會正值歐債危機,中國再次宣布為IMF註資430億美元。
在2013年聖彼得堡峰會、2014年布里斯班峰會以及剛剛結束的安塔利亞峰會上中國不斷突出“中國貢獻”、提出“中國主張”、強調“中國機遇”,並以實際行動牽頭打造更符合國際經濟現實和發展需求的實體機構——金磚國家儲備銀行、亞投行等金融機構,都是在2013年提出並進入籌備階段。
2016年,中國更是搖身一變成為G20峰會主席國。眼下,G20所面臨的挑戰並不亞於金融危機時期:IMF已連續三次調低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值;全球央行的“殺手鐧”——貨幣政策寬松,似乎已經火力耗盡;英國脫歐、恐襲、難民危機等不確定性此起彼伏,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下行風險;全球負收益國債已達10萬億美元;歐洲銀行體系受長期低利率、強監管及經濟波動影響,正搖搖欲墜;意大利銀行業風險、歐洲債務風險仍在引發“歐債危機2.0”的擔憂;美聯儲還在糾結加不加息,新興市場的脆弱性仍然未消……因此,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這也是今年G20的核心議題。
作為2016年中國G20峰會“財經渠道協調人”,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強調,G20的基本任務是促進經濟的複蘇和增長、增加就業,以及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和改革。
在2014年2月於悉尼閉幕的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上,G20更是將增長目標量化——成員國承諾,爭取在未來五年內將成員國GDP總和提升2萬億美元以上,同時增加數千萬工作崗位。然而,IMF新任副總裁、中國央行前副行長張濤此前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一目標的實現仍存挑戰。”
G20公報重申,各國決心將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政策,以實現我們的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性增長的目標。“僅靠貨幣政策不能實現平衡增長。在強調結構性改革發揮關鍵作用的同時,我們正在靈活實施財政政策,並實施更為增長友好型的稅收政策和公共支出,包括優先支持高質量投資,同時增強經濟韌性並確保債務占GDP的比重保持在可持續水平。”
在6月的成都G20財政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結構性改革的推行在全球範圍內都很困難,且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財政政策絕對不能取代結構性改革,“如果中國能夠以財政空間輔助改革,例如中國的過剩產能問題,合理運用財政空間就能幫助過剩產能部門的失業、低技能員工度過過渡期,這是非常重要的。”
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除了增長、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議題,G20在全球金融治理方面仍有許多功課要做,而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則是首要的。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G20倫敦峰會前夕刊發了《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的文章,建議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強調充分發揮特別提款權(SDR)的作用。此後,G20持續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取得了多項進展,包括成功實現2009年及2012年兩輪IMF補充資源,完成總額為2500億美元的SDR分配,增強了危機救助能力;成功推動IMF 2010年份額和治理改革,大幅提高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等。
2011年法國擔任G20主席國後,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作為主推議題,並設立後來被稱為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的工作機制。但是,2011年下半年歐債危機爆發後,國際社會的註意力聚焦於應對危機,G20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也在2014年中斷。
2015年以來,隨著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進程,中國與各主要大國就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進行了深入溝通。同時,主要儲備貨幣國家貨幣政策出現分化、全球出現了資本流動和匯率的劇烈波動,G20各國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也有強烈的意願加強對國際金融架構問題的討論,推動必要的改革。因此,中國在G20各國的支持下重啟了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各國普遍期待中國在這一重要議題上繼續發揮領導力。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美國被冠以“霸權貨幣”,但是美國的貨幣政策總會優先考慮其國內經濟穩定的需要,不可能以全球經濟穩定為政策出發點,這樣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以及半個多世紀以來全球金融動蕩的頻繁發生,可見美元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並不是一個具有內在穩定性的制度框架。盡管當前我們尚未找到取代美元地位的貨幣,但是通過擴大SDR的作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等,都將有助於構建多元貨幣體系。
作為本次G20峰會的“賀禮”,世界銀行8月26日發出公告稱,於8月31日在中國銀行間債市簿記建檔發行5億SDR計價債券,期限三年,募集資金凈額將用於發行人的一般運營用途。這也是首只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SDR債券,名為“木蘭債”。
IMF中國磋商代表團團長詹姆斯·丹尼爾(James Daniel)獨家回應《第一財經日報》表示:“IMF對SDR債券的發行表示歡迎,事實上IMF仍在積極探索如何使用SDR來增強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這項工作也正在進行中。”
隨著人民幣進入SDR,人民幣匯改和國際化也將進一步加速。張禮卿表示,只要中國經濟能保持穩步增長、對外貿易繼續擴大、國內金融市場繼續改革和發展,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穩定,從長遠看,人民幣還是比較有前景的,也可能是美元的最主要挑戰者。
強化宏觀審慎監管
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之一是維護金融穩定,在當下跨境資本流動加劇、全球貨幣政策分化、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背景下,強化宏觀審慎監管也得到了空前的關註。
今年下半年, 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普遍面臨資本外流、匯率大幅波動等問題,英國退歐等帶來長期的不確定性可能加劇金融市場波動,從危機預防角度,對風險的早期識別和預警至關重要。
“新興市場的公司債規模已超過了美國債市的規模,且近一半為國外持有,主要集中在國外五大基金手里,因此一旦風險高度集中、五大基金發生變化,新興市場必將蒙受損失。”IMF前副總裁朱民早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新興市場不可低估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化的溢出效應。
值得註意的是,發達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溢出效應正在不斷強化,因此各國間的政策協調也至關重要。例如,美國次貸危機當年迅速釀成全球性金融危機,其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和退出對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穩定造成沖擊。不只是美國,中國這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溢出效應也在上升,2015年的“8·11匯改”引發了新興市場匯市的劇烈波動,歐美股市也出現了“恐慌性拋售”,這是前所未見的。
為此,G20承諾不斷完善對資本流動及其風險的應對,並已共同采取措施改善對資本流動的監測,包括加強數據收集、彌補數據缺口等,及早識別資本流動波動帶來的風險。IMF也將總結各國經驗並整合資本流動管理和宏觀審慎政策研究,為各國化解宏觀經濟金融風險提供參考。
作為最重要的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機制,G20也為各國加強政策溝通提供了對話的平臺。眼下,如何繼續有效發揮G20在政策對話方面的積極作用,使之真正成為一個具有約束力的持久的協調機制而非“政治秀場”,這是當前全球金融治理領域面臨的最主要挑戰之一。
中國引領金融外交新常態
作為一個正在迅速上升的新興經濟體,中國應借G20峰會的契機,進一步在全球和區域兩個層面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例如,由中國牽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一帶一路”、絲路基金,以及由中國參與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都使得中國在努力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的同時,強化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亞投行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區域性投資銀行的範疇,有望對現有全球金融秩序造成影響。”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亞投行不僅受到區域國家的歡迎,更引發美國盟友的倒戈,反映了國際社會對美元霸權的反感與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熱烈期待,不能不稱之為中國金融外交上的勝利。
IMF總裁拉加德去年初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全球的基建需求巨大,而IMF當前和未來的主要任務都不會是基建融資,因此如亞投行這樣的基建投資機構是受歡迎的,只要它們能夠倡導合作、高效運作。”
同時,多邊開發銀行(MDB)多側重基礎設施投資,在經濟增速乏力、基建缺口大、利率處於歷史低位(借款成本低)的當下,加強基建投資是推動長期增長的不二之選,而這也呼應了G20公報的倡議。
G20公報稱:“為支持我們的共同增長目標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我們重申對推進投資議程的承諾,並將重點關註基礎設施發展,堅持數量與質量並重。多邊開發銀行在支持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具有獨特作用……我們已與多邊開發銀行進行了有效溝通,呼籲他們共同采取行動,支持基礎設施投資,並促進私人投資。”
IMF早前便表示,加大基建投資的黃金期已經到來,只要明確識別需求、投資高質量項目,隨之而來的將是產出效應而不提高債務對GDP的比率。“根據對先進經濟體樣本的分析,投資支出對GDP比率每上升 1個百分點,同年的產出水平將提高約0.4%,四年後將提高1.5%。”
不僅是在中國,眾多歐美國家的基建缺口也十分巨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近期也發文稱,“大西洋兩岸都存在未能滿足的巨額公共投資需求。美國基礎設施的老化是出了名的;多年的財政緊縮已讓德國公路與鐵路的惡化狀況超過大部分人的想象。那麽,為什麽不以如此低的利率貸款從事一些急需的維修和改造工程呢?即使不創造就業機會也非常值得這樣做,但事實是,這樣做可以創造就業。
9月10日,全長362公里的鄭徐高鐵將正式投入運營,這意味著,從鄭州出發,前往南京、合肥、寧波等多個城市都將有高鐵直達。
在我國高鐵“八縱八橫”的發展規劃中,途經河南、安徽、江蘇三個省份,涉及鄭州東、開封北、蘭考、民權、商丘、碭山、永城北、蕭縣北、徐州東共9個車站的鄭徐高鐵是其中重要一環,同時也是連接京滬、京廣高鐵間的紐帶。
而在今年6月剛剛通過的“八縱八橫”鐵路網規劃,也令高鐵對民航市場的影響範圍進一步擴大。
所有航司難幸免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八縱八橫”到底是要怎麽來鋪設鐵路網。
2016年6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我國將進一步打造以沿海、京滬等“八縱”通道和陸橋、沿江等“八橫”通道為主幹,城際鐵路為補充的高速鐵路網。
這一規劃是對2008年的“四橫四縱”方案的擴充與完善。根據中航信“航指數”的統計,“八縱八橫”的鐵路網規劃,沿線機場總數75個,其中高鐵已開通沿線機場數31個,高鐵未開通沿線機場數44個。
如果規劃全部實施,受影響的航線將達到320條,其中已開通高鐵影響的航線93條,規劃中高鐵影響的航線227條。短程(<800KM)航線135條,中程(800~1500KM)航線122條,遠程(>1500KM)航線63條。
這也意味著,幾乎所有中國民航的航空公司都有執飛受高鐵影響航線。根據“航指數”的統計,目前35家航空公司正在運營高鐵影響航線的航班,而34家基地航空公司的基地機場位於高鐵沿線城市。
中短程航線影響明顯
高鐵網絡的逐漸鋪設,對民航的影響到底如何?我們同樣來用數據說話。
下圖是“航指數”梳理的已開通高鐵的93條航線,在近五年的運力投放增長、旅客增幅、客座率表現及收益增長表現,可以看出均低於民航國內全市場平均水平。
而在已開通高鐵的航線中,短程航線受影響更嚴重,出現局部市場旅客量持續下滑,市場份額三年來逐年下降。
以已經開通的京港客運專線及滬昆高鐵影響航線為例,開通高鐵前後一年時間:短程航線旅客量驟降,中程航線旅客量下降,遠程航線保持增長。
從價格與時間這些民航與高鐵競爭的主要參考因素來看,短程線路民航的市場性價比的確最低。
比如在鄭徐高鐵開通後,乘坐火車從上海至鄭州的最快耗時就將由原先的7小時左右(D字頭動車組列車)縮短至4小時,而滬豫航班雖然飛行時間僅2小時,但算上提前安檢、值機,以及可能遇上的航班延誤等情況,最終耗時將有可能超過高鐵的4-5小時。
更悲催的是,高鐵沿線機場的離港準點率也不容樂觀。
“隨著四橫四縱高鐵線路的逐步開通,4小時以內的高鐵相繼投入運營,已經對民航短途航線造成巨大的沖擊,”民航業內人士林智傑告訴記者,而隨著“八縱八橫”鐵路網絡的進一步鋪設,高鐵將在短途市場上已占據競爭優勢的基礎上,覆蓋更多的中程市場(主要在1000公里左右),進一步蠶食民航領地。“在這一市場上,高鐵與民航的旅行時間差大約在2個小時左右,雖然旅途時間更長,但由於票價和準點率的優勢,高鐵對遊客和探親客將有較大吸引力,而民航則仍是公商務客的首選。”
林智傑進一步指出,根據歐洲高鐵研究,高鐵的份額將可能達40%左右。雖然這40%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激發出的市場增量,但不可避免,高鐵在中程市場上仍對民航的遊客和探親客有明顯的分流。同時,考慮到我國高鐵票價遠低於歐洲水平,高鐵對民航的遊客探親客的分流可能會更加突出。
除了降價還能怎麽辦
目前,民航應對高鐵的手段主要是削減運力、降價促銷和打造快線等。比如京廣高鐵開通的十天內,京鄭線日均班次由8班削減到6班,票價也由9折直降到6折,此外,京武、京長線也紛紛無奈減班降價。然而,這兩大手段似乎並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京鄭線客運量仍然下滑44%,京武、京長線的旅客也分別減少22%和14%。
記者也從攜程網最新了解到,鄭徐高鐵通車後,9、10月間上海往返鄭州的航班紛紛降價,有的機票含稅價甚至比高鐵二等座更低。從目前公布的票價來看,從上海至鄭州乘坐高鐵二等座的單程花費約為450元,而9月期間,上海至鄭州航班幾乎每天都有340元左右(相當於3.5折)的特價票,即使加上50元民航發展基金,總價仍比單程高鐵的花費要便宜。
除了降價,航空公司也在盡力調整航線結構,增加中長航程的航線。根據“航指數”對2015年市場情況的觀察,當時受影響航線在整體市場份額還不足兩成,其中80%開辟的是中遠程航線。
比如滬昆高鐵上海-貴陽段於2015年中貫通,該段高鐵對途徑長沙機場的長沙-貴陽、長沙-杭州、長沙-上海等往返航段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導致2015年長沙機場整體吞吐量同比僅增長2%,沿線短程同比降低26%,2016年調整沿線航線後,截止7月長沙機場的吞吐量已恢複至同比增長11%。
林智傑告訴記者,目前來看,針對1500公里左右的長途市場,高鐵運行時間更長、票價不低、競爭力不強。比如之前開通的青島到哈爾濱長途跨線動車,運行時間需11小時23分,而民航飛行時間僅需1小時45分鐘;高鐵二等座票價為668元,相當於民航票價的七折左右,高鐵毫無競爭優勢。同樣,青島到廣州高鐵需要運行12小時28分,民航飛行時間僅需3小時;高鐵二等座票價為950.5元,相當於票價5折左右。可見在長途市場,盡管高鐵增開跨線長途動車組,但與民航相比並沒有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