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就像打仗一樣:表面上是打前線,其實是打後勤。
據稱,在韓戰中,美軍平均13個后勤人員供應1個兵。中國志願軍則是1個后勤人員要供應6-10兵。那麼後勤的力度差距是:78-130倍。
換一個計法,美軍的後勤人員比例是93%,而志願軍是9.1-14.3%,結果當然就是不成比例的傷亡率。
再從另一個數據去看:在太平洋戰爭(1941-1945年)中,日本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 9艘、驅逐艦63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 355艘、護衛艦 498艘。僅從數量上,日本期間僅僅建成了91艘艦隻,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生產了1,042艘,即使兩洋作戰,分一半給日本,都是1:5.7,完全無得打的,更何況美國海軍的主力在太平洋而不是大西洋。
應用在管理上,就是兩個道理:
前線(front line)要有足夠的後勤(support),才可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如果後勤力度不足,就只能收縮戰線,不然必然會被壓倒性地打倒
在現時的資訊時代,除了傳統的物流(logistic)、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財務(finance)之類,資訊科技(IT)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應該以IT去支援其他傳統的後勤部份,前線的銷售(sales)、市務(marketing)及客服(customer service)的質素才足以面對競爭。
可是我們往往會看到,很多公司對IT都不夠重視。例如一些中小型的金融機構,IT support居然只佔員工不到5%,甚至寧願down size以便加強銷售人員。
睇一間公司的成敗,其實睇佢個人事結構已經知道大概,如果前線佔大部份,後勤卻只佔少部份,結果就是sales要打天才波,而客服就要捱鬧,marketing就被人當作是吹水,因為服務水平追不上業務和客戶的需求。
一間公司如果要追上modern trend,IT人員的比例起碼要有10%,最好有20%,這樣公司才能夠有足夠的速度和發展步伐。
上文說到基本上難度不太大的情況下,可以於畢業6 年後達成人生第一個30萬的目標,可能會有讀者問,「洗唔洗咁早開始儲錢呀?」
答呢類問題,最好的方法都係用番實例。
假設 A 君及B 君同屆畢業,6年後大家都28 歳,人工差唔多,遇到心儀對像,想買樓結婚。
1. A 君如筆者所言,畢業便開始有計劃地少量儲蓄,28 時己有30萬本。
此時把 30 萬再錢滾錢,再每月儲 $5000,3 年後便得到300,000 x 1。08 x 1。08 x 1。08 + 5000 x 36 = 55萬多 ,連埋另一半如果都有一定儲蓄,相信首期及結婚所有開支都沒有太大問題。
重點是中間的儲蓄過程並不太辛苦,這個是筆者多次強調的,因為為了儲蓄而大幅度犠牲生活質素,並不是一個聰明的理財方法。
2. B 君於前期完全沒有儲蓄,若果希望3 年後同A 君一樣有 55萬,便需要月儲 $550,000 /36= $15,277 !! 假設分 5年儲呢? 550000/60 = $9,166 !!
除非B 君個人收入相當豐厚,否則不用筆者解釋,大家都可以預計B 君儲錢會儲到氣咳,都及不上A 君的輕輕鬆鬆。
A 君與B 君的年紀,收入,人生狀況都差不多,然而財務上有極大分別,其實正正是許多大學生畢業後數年的命運分野,而起因可能只是源於畢業後一開始的一個輕量級儲蓄計劃,有做同冇做的分別。
時間及適當有儲蓄計劃的威力,並不需要20 年或更長的時間才看到,只要5、6 年便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了。
因此,還是那句,及早定下一個儲蓄計劃吧。
今天最廣傳的新聞,相信是商業電台DJ李慧玲小姐,在前行政總裁陳志雲先生退任之後翌日被解約。
坊間已有很多不同的討論,筆者就從管理角度去看這件事。
商業電台(Commercial Radio)起創目的是為了推銷收音機,名副其實的商業電台,是一間做生意的電台。其後內容維繞時事及娛樂,於八九十年代是高峰期,例如《十八樓C座》、《軟硬癲台》等節目。政論節目曾經將881帶到頂峰,可是隨著大班毓民封咪而消失,廣告及收聽都大跌。
其後多次發生大裁員,說明了一個商業機構,當內容質素下跌,管治水平插水(轉了幾手CEO),再加上其他媒體如電視、網台的競爭,步入黃昏是可預計之中,本身孭重飛的節目主持人,難道可以獨善其身?
一般商業機構,裁員炒人會被理解為例行工事,只是很普通的辦公室政治,但香港人對於傳媒業有很多期望,人事變動可以隨時上綱上線到政治層面,可是查小欣小姐被辭退,為甚麼又不是這樣理解?維基百科顯示被商台辭退的員工成張list咁長,車載斗量。
再從個人層面講,李小姐與管理層有很多意見分歧,除了Whatsapp事件外,還有不出席公司春茗,以及高調將高層禮物隨意轉送他人。
估計今次事件的導火線,是有報章報導李小姐向外界揚言,陳先生「有破壞無建設」,並在FB白紙黑地質疑公司的安排:
通訊局對ceo開咪有冇意見?「主動」是語言偽術嗎?問下通訊局囉!
如果之後有問題,之前有冇問題?當日CEO開咪,正常嗎?CEO開咪,算正常調動?
真相愈『辨』愈明。
從管理層的角度,這是越過了底線,挑戰公司權威的做法,而且不是口講,而是發之為文,根本就是不容否認。機構出現這類員工,就只有這種處理方法,否則其他員工紛紛效尤,公司又怎樣運作?員工若然認為自己任職的機構不公不義,應該做的是立即辭職,劃清界線以明志,留在機構之內而又不認同公司的運作,就是首鼠兩端的投機行為。
要維護言論自由,有許多方法,李小姐可以加入數碼電台,什至自己搞,相信亦有有心人出錢出力支持,正如大班一樣。言論自由不會因一個節目主持人而消失,事實上現在香港的言論自由是前所未有地得到充分體現,否則也不會天天都有鋪天蓋地的,對政府的無情攻訐,包括政府電台電視台在內。
P.S. 九巴路訊通的前身,是商台節目在巴士播,大家又知不知?1999年商台就推銷過巴士電台,就係搭巴士聽收音機節目,賣廣告賺錢。商業機構是靠生意來運作,其他都只是副產品。
這部電影本來應該在上映時便入場,唯事忙一直拖到最近才在Apple TV 上看了。
The Internship 說的故事很簡單,兩個完全不懂互聯網為何物的中年阿叔,要爭取在Google 的 Internship program 裡勝出以得到一份正式員工合約。
整套片的娛樂性豐富,筆者也不打算把Google 辦公室的超級福利再重複了,反正網上有太多描述,筆者反而想探討一下當中顯示出的職場智慧。
兩位主角對互聯網及電腦的認識近乎零,然而最終他們憑什麼勝出?
1. 無視所有的恥笑,向目標 (份工同追女) 勇往直前。
2. 沒有忽視自己的缺點,不停補強以追上要求。
3. 更沒有忽視自己本身的強項 (銷售及與人建立關係),讓自己獨有的element 成為一個獨家致勝之道
4. 更重要的是他們顯然出的團隊精神及強大正面精神力,這正正是他們的隊友以及大部份實習生都所缺乏的。
筆者於職場奮鬥了多年而有小成,而當中見盡了太多本身條件相當不俗 (遠勝筆者) 的人仕卻仕途平平,最大原因便是缺乏了上述的強大正面精神力,以致許多時一遇到困難便選擇退縮或放棄,最終錯過了擺在面前的大好機會。
建議於職場感到遇上樽頸的讀者,都可以看看The Internship,找回你的強大正能量。
脫兄寫三國攻略,讓小弟又獻下醜,講下自己的心得。
同樣用劉關張趙,開局處於中原混戰區的陳留小城。
表面看來,劉備兵少城弱,四方上下都有敵人,隨時都會受到攻擊,然而這個正是筆者最喜愛的局面,因為混戰才有機會偷雞以小搏大。
開局的策略,如果是捨強取弱,先易後難,策略上是王道,但到自己壯大後,敵人(多數曹操)通常只會較自己更強大,那時候才回頭攻洛陽長安,往往費力極鉅,勝算亦不高。
因此筆者反過來做,於開局各方實力較平均時,搶先多拿一個壽春,儲足實力,然後瘋狂訓練士兵,等待好戰成性的曹操出兵與呂布/袁紹互相攻伐後,防守空虛(只剩一萬幾千軍隊)時便出全力奇襲許昌,如此便能以小力拿下一個大城。
當然,敵人不是省油的燈,奇龔成功得到許昌後,往往會受到極之瘋狂的反攻,但因為早前士兵已訓練有度,而且於混戰中沒有太大損耗,只要將所有將士資源集中一點捱過一段苦日子(每個月都被打),那便能成功拿下許昌,以小城換大城。如此一來,曹操的實力大幅削弱,往後便處於一個相當的起跑線,後期反而更容易打。
* * * * * *
放諸職場,許多人當處於一間管理混亂的公司,或經逢人事大變動時,往往選擇離場/轉工,重新追求安穩,而不是放手一搏。這種策略不是不好,但要明白,管理極優良無風無浪的公司,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會有調升的機會。
相反,當遇上表面風高浪急的環境,放手一搏,如果衰左,結果同一早放棄是一樣的。但如果「奇襲許昌」成功,那便往往為自己職場上省下了許多等待升遷的時間,較別人行快幾步了。
看《華爾街狼人》,筆者最深刻的印象,並不是主角的生活有多荒唐,女主角有幾索,或者”How do you sell me a pen”這個銷售界經典問題,而是主角的公司中的管理方法。
我們看到《華》的極盡荒唐,如辦公室公然行淫/吸毒,完全沒有商業領導會議(唯一的是正經討論是點洗黑錢/掟人去紅心),等等。
《華》展現的世界完全像是另一個星球的,但現實是(至少在戲中如是),間公司勁賺錢,除了非法手段,我們也可歸納出幾點重要元素:
1.超高報酬令所有有能力的人都會瘋狂投入,並且不會挑戰公司(地產代理model)
2.領導人和核心管理團隊的超高engagement(多數成功SME特質)
3.領導人出色的魄力,口才及激勵士氣能力(由開始的親身上陣示範到後期的指揮若定)
4.用人唯才,基本上領導人到中後期已經可以請到大量replacement,然而圍繞公司的仍然是有業績的銷售人才,而不是得個樣的高材生
較早前寫了幾篇文章,講述如何實戰地儲錢,以及及早儲錢的重要性,收視都相當不錯。
又有人問:「又唔早講?我現在已經一身卡數,莫講儲30萬,點樣由負數變番零都未掂,點算?」
好好好,我們就假設一個以經典案例如下:
28才,月入18K,欠卡數20萬,一般企業職員。
(放心,筆者不會弱智到話,一個28才又欠20萬卡數的人,會可以有層樓去做樓按以還錢…)
要還錢,首先要認識不同貸款的市場年利率,利率為約數,各財務機構常有推廣,不能盡錄。
1. 無抵押貸款(信用卡)-30-40%
2. 無抵押財仔(即放低身份證便有錢拎)-20-30%
3. 有一定入息証明的私人貸款/結餘轉戶(有糧單但可能入息不穩定或佣金佔大部份)-10-15%
4. 良好入息証明的私人貸款/結餘轉戶(有穩定出糧記錄,大公司)-<10%
5. 超大額私人貸款(有良好的還款紀錄)<5%
6. 稅貸2-3%
7. 樓按<2.5%
有許多人怕麻煩去借錢或覺得唔好意思,所以會選擇卡冚卡或拖數或還min pay,結果就是用了蠢方法去解決問題。
以上述案例,相信最差的情況,都可以借兩筆約10萬的私人貸款,以一筆過清掉卡數,而年利率約為10-15%的私人貸款,以20萬卡數做基礎,一定也最少慳了3-4萬息。
如此,捱3年,每月還$7K左右,便可以重新做人了。
寫開三國,欲罷不能,今回講下另一個戰略:農村包圍城市。
有一個情況,自己仍然是劉關張趙的小勢力,而面對的是已經統一了中原的曹操,如此情況,如何以弱勝強?
和之前的大混戰不同,此時任何和曹操正面開火的行為等同自殺。因此筆者會主動放棄直接和中原接近的地區(荊州地帶),而走向江東南地區等二線城市搶據點。
江南的邊防,戰爭的激烈及密度都遠低於中原,如此便可以盡速擴展勢力減少損耗,再等待機會吞食孫權的邊境地盤,如此,才有機會吸納孫家及其餘人才。
待孫權轉弱,威脅相對細時(不可以盡滅,如此便會直接面對最強大的曹操),便要開始回頭修好,並開始攻打曹操的邊緣城市(say益州,徐州),如此曹操的戰線便會由一個圓圈的板塊(所有城市機動地互相支援)而變成蛇形的東西戰線。
當曹操發覺難以攻下自己時,便會開始向孫家發動總攻擊,此時便要回頭向孫家攻擊以盡快搶地盤。最後的結果便是楚漢相爭,二分天下,再變成持久戰了。
***
放諸現實世紀,共產黨得天下的故事離大家太遠。大家可以看看遵理補習社的例子。
十多年前英皇/現代稱霸補習社的年代,遵理沒有選擇到旺區旺角銅鑼灣開店,而是集中資源於沒有太多人留意的新界西爭取邊緣地區的龐大年青客戶。後期實力漸強時便開始於旺區邊開展一些據點以較低成本增強知名度。
再到後期當霸主勢力減弱(各類天皇因利反目),遵理才出動猛烈的宣傳攻勢,最後成功立足旺區,與上述的英皇及現代三強而立,什至慢慢地有取而代之成為一哥之勢。
在商業世界,當面對極強大敵人時,「農村包圍城市」,往往是一個很高明的戰略,但大前提是領導團隊的精英度要很高(劉關張趙,Richard Eng及其表妹June Leung)
在選擇工作/投資的公司時,如果發覺該集團的領導團隊小而精,而又懂得靈活運用策略,那末該公司便很有可能由小公司變成他日的領導者了。
最近有多間上市公司領導層陷入官司風險,如
1. 新鴻基的郭氏兄弟涉官非,引致新地近年的緩慢發展
2. 大劉於澳門的貪污案,引致大劉直接轉低調以致辭去公司執行董事及主席,可預期華置的發展亦會減慢
3. GIC 信貸女總裁涉套假牌被捕
4. 最新鮮熱辣的,BANNER SHOP CEO 及主席涉醉駕及拒絕醉精測試而被捕
我們可以看到,一家公司的business model 再厲害,強如地產公司,當領導人涉及官司,整體決策及發展必然減慢,連帶影響業績及股價(近2 年16 明顯跑輸12,17 等地產股)。
而當總裁對公司業務有絕對影響 (如梁隼兄另文談及放債人牌照)時,相關的法律風險便會相當高。
因此,讀者於選擇上市公司作為投資對象,除了公司估值,商業模式,未來前景等必然因素外,主席/行政總裁個體是否絕對大股東或有絕對的影響力,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筆者個人便會避開這一類公司,以免一單醉駕便影響到整個投資計劃。
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買公司,管理層的質素及穩定性,是許多人經常忽略的要點。
看到了脫兄最新一篇的《品火鳳》,談及職場新鮮人的態度,感觸良多。
近代的新鮮人,即所謂的80/90後,基本能力,像語文能力、IT能力以及投入度等其實不弱,這個是要替他們平反的。
然而,有一點他們多數表現出極缺耐性,如工作未滿一年便覺得應該要升職加人工,或工幾個月後便認為「無野學」而求去,這種沒有弄清楚「誰是牆」的態度才是最有問題的。
筆者嘗試用一個現代紀律部隊的例子作說明。
警隊招聘時,分為兩個大方向,要麼是執行層面強的員佐級警員(PC),或是準備作為管理層去招聘的見習督察,分別是,PC每年招聘約一千人,而見習督察只有百多名。
人數及職能上的差異,合理的預期是,警隊投放督察們的培訓資源及深度,必然遠超PC,因為這個是一開始已經充份地說明了,招聘及被招聘者都應該有充份的共識。
而警員若果要晋升至督察,不是不可能,但中間需要付出的努力及時間,難度之高斷不可能是普通努力一兩年能成功的。
如果一個大學新鮮人畢業生,能考上大企業(如CX,BIG4,各大銀行等)的ManagementTrainee,就好比見習督察的職位,得到公司的重點裁培以及老中青員工的鎂光燈也是非常合理的期望。
反之,如果只是初進入一家普通企業當一個普通職員,那末和萬千警員面對的情境,其實沒有多大分別。在眾多同質性相似的老中青員工中,又憑什麼認為自己是「特別的一個」,會得到公司的特別對待,鎂光燈長開呢?
筆者不是想潑冷水,反之想告訴年輕人的是,社會上的企業,其實都面對青黃不接,接班不力的局面,機會是前所未有地多,只要你有心學,態度誠懇,相信真的大把人會教,免費過料。
只是,換著你是老闆,如果要挑公司未來的棟樑以重點培訓,你也不會挑一個動輒和你跳草裙舞,日喊夜喊「無野學」或表現不耐煩的員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