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私有化的反思 易明的生活點滴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274894
新世界中國(0917)私有化失敗了,今天復牌股價自然被打回原形,曾經大跌21.8%而低見4.99元,比之當日提出私有化前夕的收市價5.14元還要低,縱然最終收於5.3元,已是幾乎無利可圖,如果於其宣布私有化之後升至6.4元水平才買來博取約6%的利潤的話,這回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博取私有化向來不太划算,因為從計劃的提出到最後成事一般前後需要約三個月的時間,而市價與私有化的價錢一般也只有很小的折讓,成事的話也只能多賺一點點,一旦失敗,隨時跌回股價的起步點,就以這回的新世界中國為例,公司提出以6.8元進行私有化之後,股價復牌後的第一天曾經飆升至6.8元而收於6.63元,與私有化的價錢只有2.5%的折讓,根本不值博,如果我有貨在手的話,一定沽之哉!

  猶記得當年海外信託銀行擬以3.05元的價錢收購香港工商銀行,提出收購計劃之後後者的市價一直停留在2.9元左右,當時我手上有一些香港工商銀行的股份,正是因為不耐煩要多等幾個月才多收那0.15元而提前在市場賣掉,結果一場銀行風暴之後,海外信託銀行及香港工商銀行雙雙被政府接管,收購計劃也就無疾而終,股份亦變成了廢紙。從此,我汲取了經驗,但凡股份進行私有化,寧願提早於市場賣掉也不博。

  去年十月,中國熔盛(1101)提出以1.8元把恆盛(0845)私有化,後者的股價由停牌前的1.24元跳升至復牌後首日最高曾見1.74元而收於1.65元,當時我曾經勸朋友賣掉,可惜朋友為了「汁都撈埋」,賺取那8.3%的折讓而不肯賣,豈料今年一月,恆盛的私有化計劃被否決,股價即時打回原形而跌至1.25元,直至今天仍然在1.1-1.15元之間浮沉,朋友從此再沒有逃生機會,這一困,又不知要困到何年何月了。

  今年三月中,台泥(1136)亦提出了以3.9元把公司私有化,股價亦是由停牌前的3.06元抽升至復牌後首日最高的3.87元而收於3.79元,若然當時為了博取那2.8%的折讓而不賣掉的話,五月初該公司宣布私有化失敗,股價隨即跌至2.94元,還低於提出私有化之時,縱使時至今天,其股價亦只能於3元水平浮浮沉沉,毫無作為。

  今天,新世界中國的私有化計劃又是失敗告終,股價又再次被打回原形,由此可見,博取私有化那最後一點點的折讓是不值得的。若然市價出現大折讓更是不值博,因為那就預示了私有化的成功機會不高,世上哪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最冤枉的莫如當年未改名為茂盛(0022)的亞細安了,該公司提出了私有化之後卻遭認股證的持有人否決,結果私有化計劃失敗,股價最終又是打回原形,小股東惟有大嘆無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48

再談私有化 易明的生活點滴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284726
 峻凌國際(1997)於五月初提出了以1.8元的價錢把公司私有化。

  消息公布之後其股價自停牌前的1.36元跳升至復牌後第一日最高曾見1.73元,並以1.67元收市,自此之後由五月九日至今的個多月其股價一直於1.63-1.7元之間浮沉,再也沒有什麼大作為,以今天的收市價1.66元計算,較私有化的價錢1.8元有7.77%的折讓。

  若以過往的經驗看,出現那麼大的折讓可能是市場存在一定的疑慮,擔心私有化不會成功,要是私有化的成功率高於九成的話,其股價理應企於1.75元左右,只有約3%的折讓。

  要是我是於停牌前買入的話,復牌當天我會考慮於1.66元水平賣掉,因為私有化如果能夠順利完成的話亦要等到八月中才能收到錢,前後需時三個多月,只是多收0.14元而已,萬一私有化計劃出現波折而告吹,其股價隨時打回原形,跌回1.3-1.4元停牌前的水平。

  當然,亦有人會博取那7.77%的折讓而於公布私有化計劃之後買入,靜心等候私有化。可是這樣做的風險不低,萬一私有化失敗而跌回1.3-1.4元之間的話隨時蒙受15.6-21.7%的虧損,頗為不划算。

  該公司將於下月尾召開股東大會表決,若是順利通過私有化的話其股價或者會稍為由1.66元升至1.75元左右,然後靜待八月初正式由港交所除牌。

  這就是一般私有化的過程及股價於私有化期間的變動,且看今次我的分析日後會否正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08

私有化的贏輸家(怪邏輯)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25.html

文章節錄如下:

新世界私有化新世界中國的財技表演,是這一種藝術的最高境界。或者,當我們分析其財技之前,首先討論一個問題──究竟這個私有化是成功還是失敗,對大股東鄭氏家族而言,哪一種情況更有利呢?

要知道大前提是,為了這一次的私有化,新世界需要供股,集資140億元,其中鄭家佔新世界的43%股權,即是鄭家需要自掏荷包60億元...


1)如果私有化成功,鄭家的結果是控股的上市公司少了一間,自己的銀行戶口少了60億元...這只是把資產從乙上市公司搬到甲上市公司,自己的私人賬戶,並沒有進賬,除非鄭家再把新世界也來一次私有化吧。
 

2)現在私有化失敗了,鄭家供股雖然付出了60億元,但是母公司卻有140億元...而新世界中國卻照樣是自己的囊中物...私有化失敗了,但是對於鄭家而言,他們的利益,是遠遠大於私有化成功。
 

...在投票日,有超過99%的小股東同意私有化,但卻有494名小股東提出反對。
 

這494名小股東不可能不知道,當私有化拉倒時,股價一定會暴跌,他們的提出反對,豈不是同錢有仇?但是無論如何,我認為鄭氏家族因私有化失敗,卻成為了最終的大贏家。


討論:

新世界私有化失敗了,這篇文章好像認為鄭家是希望私有化失敗,甚至有點暗示鄭家派人故意反對私有化似的,即新世界管理層搞私有化目的是希望私有化失敗的,這邏輯及故事陰謀未免太怪了。這是由結果想回頭,就好像不少財演知道了某股票大升或大跌之後,每天就思前想後,找尋美麗原因作解釋,再加入不少故事性的描述,令其文章可閱性甚高,追看文章的讀者又看得緊張刺激,好像知道了世界不少黑幕。

這篇文章的邏輯令我想起有身邊一位朋友曾經評論政府出招調控樓市。當時政府出招調控樓市,不少「心水清」的人都知道「辣招」會壓低樓市成交,但大大減少二手樓供應,在業主們「皇帝女不憂賣」的情況下,樓價很難回調,不少blogger(包括我)都發過不少文章討論過。政府出招時根本就以為可以調低樓價,但最後只能收「冰封」樓市之效,等供應推出再算,有點點意料之外吧。要控制自由市場從來都不是容易的,太多連鎖反應,好像蝴蝶效應一樣,這個政策又影響那個,那個又影響回這個,政府干預市場結果往往都會出人意表。

當「辣招」未有效果時,身邊朋友話:「政府出招了,樓價無得升,留點現金等大跌買貨吧」。當「辣招」的效果出來了,正如之前的分析,樓價跌不下之餘,更不跌反升。事隔多月後,同一位朋友竟然話:「根本政府早就知道出這些招是不會令樓價下跌的,說到尾,政府又怎會不幫地產商呀,總要托住樓市,如果要樓價大跌就不會出這些招而已,所以政府是早知道結果的,有陰謀,政府推倒樓市會變成罪人,所以無可能,這個世界不是這麼簡單的」。

就是這類似的思維,總是把整個世界都看得極之陰謀,看到結果之後就編一個「早知」的看法出來,提出一個沒有人想到的故事,總認為這就是最接近真實的情況。其實當他們嘗試從結果「拼湊」回故事的原因之際,有常識的朋友可能會提醒你邏輯有點問題,如果你不認同甚至突然「辯論隊上身」的話,可能在你身邊的就只剩下沒有常識或沒有所謂的朋友看你表演了。

就這篇文章,可能有些blog友看得到其合理性,不過我就太愚昧了,不敢苟同。我明白專欄作家也是打份工,要每天寫出有內容的東西的確不容易,不過可否寫一點不太古怪邏輯的文章呢?文章出處及作者都不提了,不想攻擊別人,大家看完就算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553

132份假文件搞禍純官私有化

2014-06-26  NM  
 

 

上週新世界中國(917)(下稱「新中」)舉行特別股東會,投票議決私有化,但最終被否決,超乎財經界意料,亦打爛了新中主席鄭家純的一番盤算。最戲劇性是,在表決「數人頭」階段,反對的小股東有四百多名,超逾半數;但他們持有的新中股份,只佔投票總股數少於百分之零點二。本刊追查,發現在公佈私有化後,這幾個月突然多出約六百個神秘「股東」,在過戶處登記戶口。其中最少一百三十二個,所報的地址經查探原來是假地址,律師指這已構成「欺詐及使用虛假文書」罪。有新中小股東已揚言,會藉此向證監會投訴,並傚法電盈種票案,考慮入稟法院,推翻結果。

一直以來,新中的小股東,雖不滿私有化價格每股六元八角,較資產折讓達三成,但由於較公佈時(今年三月)的股價有三成二溢價,小股東都傾向贊成當「放生」,當中包括早年以低價買入、持有逾二百萬股的投資者陳先生。他為支持私有化,月前還親自到股份過戶處,提取手頭部分股份,好讓股東大會當日可親自投票,「我去到撞到好多人,有個阿伯話投反對票,我勸佢:『新中喺內地嘅地皮係好值錢,但揸咁多年都唔發展,往績係間公司永無益人,走得好走啦!』」上週一陳先生出席股東會,怎料點票竟要一個多小時,較平常多,叫他愈等愈不安。結果公佈,雖有百分之九十九的獨立股東支持(按股數計),並少於一成股東反對,過了第一關。但到第二關「數人頭」,即要有過半數出席股東會的股東(包括proxy)支持時,卻撻了Q。當日投票人數共六百八十一個,支持者二百二十三個,但反對者竟有四百五十八個,推翻了私有化議案。陳先生嬲到即時拍枱走人。翌日開市即沽貨,但因沽貨者排山倒海,股價累跌六成,令他賬面蝕了三百多萬。記者向陳先生透露,發現有人以「種票」形式反對私有化,並使用假地址,他揚言會蒐集證據向證監會投訴,並會號召其他小股東,入稟法院,要求推翻當日投票結果。據知,證監會亦已因這次私有化,收到大量查詢及投訴。

「種票」股東虛報地址

本刊在股東會後,前往過戶處查閱新中的股東名冊,發現在今年五月中開始,出現了大量新增的登記戶口,當中有人名亦有公司登記,不少持股量只是五十、一百等碎股,非常離奇。在五月二十九至六月九日期間,更是登記的「癲峰」。當中最可疑的,是一百三十多個以公司名義登記的戶口,全屬海外註冊公司。名稱如Able base Profits Limited、Aniplus Products Limited、World Treasure Limited等,會重新組合成新的戶口登記,而這些公司在過戶處登記的地址,俱集中在六個地方,印證屬一個有組織的集團所為。

不過記者摸上這六個地址,卻發現都是虛構。如被十九間海外公司登記的葵湧太平洋貨運大廈四一四室,記者上門發現整幢大廈只有三層高。另被十九間公司登記的九龍灣合力工業中心一三○八室,現場全幢樓只有八層。而被三十五間公司登記的DD68Lot20A大埔坪朗大菴路,全港沒有一個地段是DD68Lot20A,最貼近的DD68Lot20在沙頭角自然保育區,並不在大埔。另外有大批公司報屯門虎坑路十七號,但從土地註冊處及規劃署資料,虎坑路並無十七號。根據慣例,現時股東想親自去股東會投票,要先到過戶處登記身份,以便在股東會時核實身份。海外公司還要先填寫委任表格,並在表格上填寫被委任者的姓名及地址等資料。到場時,上市公司職員只會核對出席者的身份證姓名。過戶處及上市公司,都不會核對身份證號碼又或所報地址真偽。現時有集團報假地址,明顯是想避過事後被「查出真身」。不過,陸偉雄大律師指,使用虛假地址有機會觸犯欺詐及使用虛假文件罪行,「要睇嚇提供地址時,係咪專登寫錯,如果只係小量出錯,有機會係手民之誤。但現時有過百間公司,重複使用幾個不存在嘅地址,犯罪可能性好高。」他呼籲蒙受損失的小股東,可以報警,由商業罪案調查科調查,亦可向證監會投訴。

「人頭」大湧現

除了上述多間海外公司湧現,私有化前還出現一批「可疑」小股東,普遍在五月尾登記,持一百股碎股。他們真正來自五湖四海,有的報住公屋、有的從事五金生意、有的是退休人士,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乜都唔知﹗」例如家住佐敦的陳婆婆,表示自己不知道什麼是「新世界中國」,「係一個做會計嘅朋友叫我買,咁我就買,我冇出席咩會議,亦都冇委任其他人投票。其實我都唔知買來做咩,係朋友叫我買嘅。」有住在大埔林村的足球教練陳先生說:「係阿爸阿媽幫我買o架,我自己唔知咩事,亦冇理呢啲嘢。我同父母一齊住,但從來唔過問父母係做乜嘅!」另外還有中資公司的生意拍檔、候任馬主、疑似衞星公司職員、以及中國海外附屬公司等。究竟誰人在背後攪局,財經界人士都猜得非常興奮。市場人士分析,純官「自編自導」,再從中獲利的機會甚微。據知有人早在過去一年,透過海通證券(前身為大福證券),低價向市場收集了不少街貨,私有化成事會獲利極豐。另一可能是藉沽空搵食的基金。這一、兩個月新中的沽空金額不斷上升,似有春江鴨在過戶處登記上找到「玄機」,搭程順風車搵食。他們以一至兩釐年息於市場借貨沽空,如私有化失敗股價下跌,每借一百萬股在扣除成本後,現賬面起碼賺百多二百萬元。但這次「種票」由基金策劃的機會甚微,特許財務分析師梁傑文指,身邊確有基金朋友,沽空新中並拆細股票投反對,但他們拆票時,都會報真地址,否則當公司有任何現金或股份分派時,便難以收取。這次碎股,有很多都是呈報虛假地址;「用得假地址,就預咗新中派任何嘢都收唔到,顯示呢班高手唔志在錢,目的只係為咗唔使披露身份。如果換著係基金經理,佢哋就無可能願意做到咁盡。」

新中種票疑雲

替純官「緝兇」

如此「大仇口」,誓要攪局;要追查真兇,就要看純官的豪門恩怨。新世界中國雖然一直是新世界發展的子公司,但過去是被割據了的地盤。這個地盤過往由純官的妹夫杜惠愷打骰。杜惠愷的父親杜若波,早年從上海來港開設豐盛珠寶,與彤叔老友鬼鬼。當年杜惠愷從美國碩士畢業後,與彤叔的女兒鄭秀霞結婚,後被安排加入新世界。彤叔對杜惠愷信任有加,由他替集團在國內南征北討,內地的新世界大廈、巴黎春天大酒店、新世界花園,都由他策劃。九九年從新世界分拆上市,鄭家純雖擔任主席及總經理,但眾所周知,打天下的是副主席杜惠愷。一名純官身邊人說:「純官同杜惠愷唔係好傾得埋。杜惠愷間屋喺山頂,大過純官嗰間!早年純官被人話同王穎妤一齊,佢身邊人向傳媒放料,話杜惠愷喺上海都有好多紅顏知己,不過最終無人影到。」杜惠愷執掌下的新中,往績普通,但就讓杜家食了一大啖「肥豬肉」。新中曾有附屬公司持有的上海地皮,以公司轉讓形式,轉售予杜惠愷作私人持有。當中最為市場討論的是去年杜惠愷以八十億元人民幣出售上海黃浦區的豐盛皇朝,該地皮是新中早年以低價購入,其後陸續賣予杜惠愷,市場估計地價連建築費等,成本只需廿多億元,杜惠愷一鋪賺近五十億。過去幾年,鄭家純已陸續把子女安插於新中任執董。鄭裕彤入院後,杜惠愷地位進一步被削,去年更辭去新中副主席一職,而持股量只有0.02%;並被調至新世界發展出任副主席及非執行董事,「明升暗降」,年薪只有十多萬元。杜惠愷的兒子杜家駒,任新創建執董,內裡職員指他並無實質工作,今年六月十一日,即私有化結果公佈前幾天,更突被調任為非執董。

大劉「馬仔」亦涉其中

今次調查新中,亦發現在今年五月初,有八名手持二千至一萬股的股東,報用的地址同樣是北角華匯中心,亦即中南證券老闆莊友堅的大本營。當中包括報華匯中心二十九樓(漢基控股)的周志華;華匯中心一六○一室(民豐證券)的Hong Ning Kiu,及報華匯中心三十二樓(威利國際)的Alexander等。莊友堅一直被市場中人指是大劉劉鑾雄的「馬仔」,早在八六年,莊友堅於美資投行信孚銀行打工,便已替大劉的華置配股包銷。眾所周知,大劉的前女友王穎妤,正是純官現時的紅顏知己。彤叔昏迷後,Sogo租約一滿,即搬離尖沙咀新世界中心,大劉今年三月亦辭任利福國際的非執董。彤叔昏迷至今已有六百多天。純官正式坐正的這段日子,一直希望透過公司重組,削弱「皇親國戚」的權力,卻造成處處火頭。追隨彤叔多年的老臣子相繼離開,包括在新世界工作四十年的工程總監周桂昌、財務總監周宇俊及企業事務總監關則輝,而原為集團總經理兼純官「師傅」的梁志堅亦過檔會德豐。他的弟弟鄭家成,以及兩名兒子志恆、志謙,更被「發配邊疆」。任周大福執董的志恆,負責鑽石、寶石採購以及生產管理,但去年周大福與鑽石切割廠簽約,不見其影蹤,有指他被家族認定為花花公子,早前其韓籍女友割脈自殺,又有私生女的負面形象太深,故「被放逐」到新加坡。今次三月舉行的周大福週年晚會,鄭家成一家,已不被安排坐於主家席。再加上今次私有化失敗,純官勢將繼續「留意」身邊人,意圖揪出「幕後真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46

1988年12月8日: 利豐正式通過第一次私有化

1988年12月7日,利豐股東表決,絕大多數股東同意私有化,最後交易日會在1988年10月16日。

利豐的私有化價格為每股8.5元,較1973年上市價1.65元高出415%,但不知是否拆股合股等變動,不過1988年當日恆生指數約在2,700點,較1973年上市時的約1,000點,高約1.7倍,可見未計上股息都已有一定的交待,總算跑贏大市。

馮國經稱,當日只有9萬8千股反對,佔估計股本不足0.2%,餘下股東均接受收購,可見作家都頗合理,至於收購之原因,移轉家族的股權及進行公司重組,不排除會於幾年後重新上市,當年仍未有槓桿收購及管理層收購這個詞語,但這項收購確切地反映了這項收購的性質是槓桿收購及管理層收購。其稱,未來如果市況許可,會有分拆業務的打算,但是或會進行股份的配售,未來引入策略性股東及在1992年7月1日上市,確能反映了這一點。

被問為當年不少上市公司私有化,他稱每間公司都有自己私有化的原因,今次的原因是移轉家族股權及和業務合理化,至於其他公司這種情況,其實使用此方法都合乎邏輯,但如果作價和資產值有分歧,或會造成小股東反對,這和未來的私有化利和經銷(前編號2387)和漢登(前編號448)同出一轍,作價均偏向頗為慷慨的水平。

上一代在交接時,用私有化就解決了問題,但隨著利豐的規模不斷擴大,由1間上市公司,變成了4間上市公司,私人也擁有一定的業務時,傳至下一代確有點困難,今次利用利豐分拆品牌業務的利標(787)上市,進行接班的準備,一來使下一代有接班的機會,二來可讓專業管理層可以維持其原有業務管理,二來可以不用一次過把全部業務一次交由新一代負責,減少接班的震盪,實在一舉三得。

筆者對於他們未來接班的部署,仍然充滿期待。

同場加映三泰電業上市的新聞,大家猜猜是哪一家上市公司? 提示: 呢排隻股曾經炒爆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32

群暉搶搭「私有雲」商機 年營收挑戰百億元 一個小盒子 為何讓小米指名單挑?

2014-08-11  TWM
 
 

 

台灣有一家公司,近七年營收每年成長都逾六成,今年更預計破百億元,卻堅持不對外釋股、不上市。他們從單純軟體商,做到自有品牌,如今還被小米點名為頭號強敵,它是網路儲存伺服器廠——群暉。

撰文‧何佩珊

隱身在台北市長安西路上的平凡大樓裡,走廊上堆滿紙箱與產品,只有小小的門面寫著群暉科技,令人意外的是,這家公司今年營收就要突破百億元,甚至還被小米點名挑戰!

群暉在台灣的知名度不算高,對多數人甚至可以說是陌生,但你不知道的是,這家創立十四年的公司,靠著賣「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路儲存伺服器),在歐洲拿下逾五成市佔,過去七年營收更是年年繳出成長超過六○%的表現。

一個外形像烤麵包機的盒子,賣到營收破百億元,是如何辦到的?要認識群暉,就一定得先搞懂NAS。

簡單來說,NAS是一個私人雲端大腦,可以計算、儲存、連網,用時下流行的科技術語來說,就是「私有雲」。

從企業、SOHO族到PC玩家,甚至是智慧家庭,都會需要這樣一個小盒子,把所有資料存在裡頭,隨時取用。市場研究機構TechNavio預估,二○一四年全球消費型NAS市場規模逾三十億美元(約九百億元新台幣)。

過去十多年來,科技業把焦點放在筆電、智慧型手機,NAS就像是群暉的獨門生意;如今,當萬物都要連上網路,NAS這塊肥厚大餅,連小米都在窺探,推出相關產品「小米路由器」。

面對小米公開下戰帖,直接挑明要顛覆群暉的市場,聽在群暉總經理王俊斌耳裡,他顯得格外淡定,露出招牌笑容說:「我們覺得還好,就是很開心有競爭對手幫我們Heating up(加溫)。」

創辦人出身微軟

不靠創投,以軟體授權起家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群暉能做到讓小米視為敵手?故事得從二○○○年說起,兩位出身於微軟的工程師創辦了公司,他們是群暉現任董事長翁英暉和董事廖群。

他們在微軟的老同事、台灣微軟消費通路事業群總經理吳勝雄透露,翁英暉算是他的「學長」,負責技術授權,當時微軟會跟宏達電創辦人卓火土牽上線,一起合作開發早期的微軟WinCE手持產品,翁英暉是關鍵推手之一。

後來,他們離開微軟、拿了積蓄要創業,其實思惟深受微軟影響,「他們就是想做一家軟體公司,靠著賣伺服器的軟體授權來賺錢。」參與過群暉草創時期的資深前主管說,如果微軟賣的是電腦軟體授權,翁英暉與廖群則是看到了伺服器軟體授權這塊利基市場。

只是,現實與理想之間存在不小落差。在公司成立第一年就加入的群暉法國區總經理呂青鴻說,「軟體授權的商業模式經營得很辛苦,營收一直起起伏伏。」王俊斌更透露,「最差的時候,營運資金一度就要見底。」就這樣搖搖擺擺撐三年,才勉強損平。

即使如此,翁英暉與廖群堅信「道不同不相為謀」,依他們在科技界的資歷要找到創投注資輕而易舉,他們卻不從。原因無他,就為了一句:「我們不希望營運有太多雜音。」

轉型專注攻品牌

推掉訂單,研發小型伺服器不釋股、不引資的堅持,換來了團隊的高度專注,就在○三年,「才損平就轉型」的大膽決定為公司帶來希望。

當時接下轉型重任的呂青鴻還記得,一開始大家只有粗略的想法:「純軟體授權的模式不可行。」但究竟要轉向哪裡?沒有人知道。

回憶起那一年,呂青鴻直呼:「真的非常辛苦!」因為軟硬體平台全部重來,再加上全新概念無前例可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為此,他整整一年幾乎天天熬到晚上十二點才下班。

經過不斷地測試、推翻、再討論,團隊對未來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輪廓。「我們思考,如果把我們的軟體變得更精簡,擠進一個小盒子裡,可能嗎?」他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這件事還沒有人做過!

終於,○四年,群暉轉型後的第一個產品誕生了。

「現在回頭看,這個產品一點都不完美。」但呂青鴻立刻補充:「可是它太獨特了。」在一片追求高效能的IT市場中,群暉卻推出一個運算能力不強,卻省電又多工的小型伺服器。

在過往只存在於大型企業,售價動輒上百萬元的NAS市場中,群暉推出最低不到五千元的產品,「是我們把這個東西往下拉到中小企業市場和重度使用者。」自此,群暉也從單純的軟體商,成了軟硬體整合、打出自有品牌的伺服器廠商。

當年群暉的規模小、知名度低,要做自有品牌,大型通路業者根本看不上眼,但曾經也有大客戶招手,要群暉做代工,一下單就是上千台,等於當時群暉一整年的出貨量。但翁英暉咬著牙也要拒絕,這種訂單不接就是不接!

「資源有限,我們必須專注在自己的產品。」王俊斌還記得,群暉初創時期,就是這種OEM(設計代工)模式,讓他們每天都花大把時間,在為不同客戶修改問題上,其中還不乏修改LOGO(標誌)的瑣碎小事。

後來,不論訂單規模再誘人,翁英暉和高階主管心一橫,既然決定轉型,就不要再為同樣的問題所擾,只要專注在產品上。

把產品做到最好,是群暉品牌經營的最高信念,因此全公司三百多人,有超過七成是研發人員,而且不同於傳統科技廠的工程師思惟,他們極度重視使用者意見。

早期在群暉內部,經常是由翁英暉帶頭,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研讀使用者來函。「有一次為瞭解決風扇噪音問題,總經理和硬體總監乾脆直接飛去瑞士,聽取專業玩家的意見。」王俊斌說,從此再也沒有人抱怨這個問題。

「我們讓消費者覺得,他們也是群暉的一分子。」呂青鴻很感謝這群早期使用者,認為就是他們把群暉的品牌知名度一步步推上來,進而在全球打下紮實基礎。

到了一一年,就連原本對群暉不感興趣的歐洲大型通路業者英邁(Ingram Micro)都主動上門;去年群暉在歐洲還擊敗索尼,以高銷售成長表現獲全球大型通路商推舉拿下「成長之星獎」。

「三心二意」哲學

重視回函,營收年年高成長對照十年前翁英暉在尾牙宴上和員工分享了「三心二意」的目標,他說:「服務客戶要用心、做產品要專心、功能要創新;很快公司營業額就可以到一億元,最後大家就可以感受到公司的心意。」如今,群暉員工數從當年的二十多人成長到超過三百人,營業額也從不到一億元,預計今年突破百億元大關。

這些年來,群暉的崛起和創新開始引發市場關注,自然也少不了競爭者的學習與追趕,但群暉表示,「我們知道做這東西的困難度,也知道別人要學的困難度。」王俊斌很有信心,「我們有二百多位研發人員,開發時間超過十年,要進來這塊市場沒那麼簡單。」事實上,就連競爭對手主管私底下都忍不住稱讚,「他們(群暉)真的做得很好。」並坦言過去內部進行產品開發時,總是不免會提到群暉。

當然,王俊斌也不否認,隨著群暉營收基礎墊高,要維持高成長率必定越來越困難,但他仍相當看好未來成長機會,「畢竟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NAS。」問王俊斌在群暉成長的過程中,是否有標竿的學習對象?他斷然地搖了搖頭,「群暉從來就沒有偶像,因為學習別人終究會被侷限,我們奉行的就是專注,把自己做好。」也正是這股力量,才能讓群暉營收突破百億元的里程碑之後,繼續往前走。

群暉科技

成立時間:2000年

負責人:翁英暉

資本額:1.87億元

主要業務:NAS(網路儲存伺服器)主要客戶:專業玩家、企業群暉佈局策略,

從玩家回攻大企業

家庭和重度使用者

追求以最快速度配合市場主導者,如Google、三星和蘋果的發展方向。

中小企業

降低成本和技術門檻,並搭建私有雲到公有雲的橋樑,協助混合雲環境的建置,吸引中小企業使用。

大企業

三年前才重返企業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資料整理: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72

湖南有色推進私有化 有色巨頭告別香港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33

u=3083609935,2199372413&fm=23&gp=0

有色金屬巨無霸湖南有色即將從香港退市,進行私有化。作為湖南省內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湖南有色在2006年時曾創下了港交所701倍IPO的認購紀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名知情人士處證實,目前,湖南有色私有化的進程正在推進,而此前的10月29日,湖南有色也停牌發布公告,稱“以待發布可能進行的私有化安排的公告。”

這家以產量計算,穩坐中國最大有色金屬綜合生產商頭把交椅的行業霸主,其旗下資產未來將如何進行梳理也備受外界關註。

2009年12月28日,中國五礦與湖南有色簽署戰略重組協議,根據協議內容,中國五礦將通過旗下的五礦有色金屬控股公司以55.59億元的作價向湖南有色增資擴股,獲得後者49%的股權。

同時,湖南省國資委也將持有的湖南有色2%的股權無償劃轉至五礦有色控股,由此,五礦有色控股也一舉獲得了湖南有色51%的控股權。

但中國五礦完成對湖南有色的收購後,對其資產的整合及業務管理的對接始終未能實現協同效應。不過,隨著湖南有色的一紙停牌公告,中國五礦對這家公司的資產梳理也拉開了序幕,並重新給業內對中國五礦將如何整合湖南有色下屬資產提供了想象空間。

湖南有色一名高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湖南有色)從香港退市已經籌備了好幾年了,這些年湖南有色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不是很好,上市公司融資平臺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加上五礦收購後重新對戰略有了新的定位,退市是遲早的事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49

希臘高級官員:比雷埃夫斯港將繼續私有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12

Piraeus-port-

一位希臘高級政府官員表示,希臘財長Yanis Varoufakis將在周三的歐元區財長會議上表示,希臘將繼續比雷埃夫斯港(Port of Piraeus)的私有化進程。這與希臘左翼政府此前的表態相反。

一位希臘資深財政部官員向《華爾街日報》表示:“Piraeus港的出售依然有效,將按照計劃進行。”知情人士向《華爾街日報》透露,該港口的出售價值可能高達8億歐元,預計將於今年3月接受有約束力的出價。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希臘負責航運的副部長1月28日表示,將中止前政府啟動的出售最大港口Piraeus多數股權交易。該港口多數股權原本將出售給中企中遠集團。上月22日,中遠擴建該港,總理李克強還致信祝賀。

不過,該副部長1月30日又改口稱希臘新政府尊重與中遠已達成的協議。法新社援引分析人士觀點稱,希臘新政府的這些舉動意在“擺姿態”,將不會對中國在該港口的投資構成影響。

按照希臘政府和國際債權人達成的私有化協議,去年選中中遠集團及其它四家競標者作為Piraeus港口管理局67%股份的最後潛在買家。

目前中遠集團管理著該港口的兩個集裝箱碼頭。2008年6月12日,中遠集團以43億歐元代價,在希臘Piraeus港集裝箱碼頭私有化招標中擊敗和記黃埔、迪拜國際等對手,成功中標該碼頭35年特許經營權。同年11月,中遠集團與希臘Piraeus港務局簽署了該碼頭經營權的轉讓協議。從那時起,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已經向該港口投入了8億歐元(超40億人民幣)。

2014年11月20日,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宣布再投入4億歐元(約30.71億元),將該港口打造成地中海最大、增長最快的港口之一。《華爾街日報》當時指出,經過5年的建設,中遠在希臘的投資成為希臘近幾年來最成功的私有化案例之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45

湯同仁手記系列:新世界發展(17) 私有化新世界中國(917)三問三答

2年3月13日,新世界(17)突然宣佈以3股供1股比例,每股供股價6.2元,集資139.9億元,並同時提出以每股6.8元,總價186億,全面收購新世界中國(917) ,關於這項收購的解釋,特製作幾項問答,供大家參考。

(1) 收購有沒有內幕交易嫌疑?
公司在3月13日私有化,但在3月10日已停牌,所以仁者特地查找了前1個月的股價紀錄、成交紀錄及中央結算紀錄,有以下發現:
a. 股價表現
在前1個月的成交方面,公司在前1個月的21個交易日中,其中只有7日跑輸恆生指數,另外14日均跑贏大市,可見他有強於大市的行為,相對其他內房股如富力(2777) 、碧桂園(2007)、恆大(3333) 等大型內房股呈下跌或平穩的情況,均表現反常。雖則在2月底公佈的中期業績優異,但在碧桂園業績不俗,不過股價並無重大反應,或許有內幕交易的嫌疑。

 


b. 成交紀錄
根據過去1個月成交892.73萬股,扣除業績公佈當日和前後一日的數字約為513.56萬股,但停牌前幾日成交均不到500萬股,成交表現都合理。
2月11日,有3,804萬股的股票由渣打銀行(2888)、摩根大通及花旗銀行轉移至摩根史丹利,相若數量的股票在3月13日又轉回摩根大通及花旗銀行、渣打銀行(2888)及匯豐銀行(5)及美林遠東。2月24日,有5,500萬股由創興銀行(1111)轉移至前鄭裕彤旗下、前稱大福證券的海通證券(665),除此之外,大手反常行為較少,前者應該只是正常調動,但後者的交易也有一些特別。








綜合來說,除了中央結算紀錄有一些懷疑外,成交沒有特別變化,股價上升方面也許可以以業績變化解釋,相信可以被解作沒內幕交易嫌疑。

(2) 今次私有化值得嗎? 為甚麼2011年不值得私有化? 供股意圖為何?
今次私有化價格約為1.02倍PB,相對於新世界發展現時的PB 0.43 倍,還高137.2%,況且今次尚需要供股集資,所以今次供股加私有化是不利的。
如果以2011年新世界中國供股前價格溢價32.3%,即2.96元私有化,所花的資金大約45.37億,相對當時新世界發展集資113.32億元,其實當時私有化時機更有利,但是可能由於恐怕基金和內部人對賤價私有化有反彈,故此當時並未私有化,加上當年主力負責營運新世界中國的杜惠愷在2013年辭任,轉任母公司新世界發展,相信為整合管理資源,故現時才進行私有化。

筆者認為,今次供股及私有化的意圖其實是讓內部人以高估價售出新世界中國套現,並以低估價購回新世界發展的,實際只是利用股東的錢轉回給內部人,然後讓內部人進行更好的投資,他們既然這樣做,為何不跟進?

(3) 供股後的股價走勢會如何?
從供股往績看來,根據明報的報導,2004年股5供2,每股5.4元,供股後其後因港股進入多年的大牛市,股價節節上升,2007年11月中已達28.7元,回報達4.3倍,讓投資界大跌眼鏡。之後該股在2011年再進行2供1,每股供5.68元,雖然供股入場費「加價」,但是到去年1月下旬股價高見15.08元,回報率仍然高達1.65倍。今次條款方面,大股東也有額外包銷股票,但礙於2%的增持限制,故餘由前一次供股的包銷行匯豐餘額包銷,所以今次供股相信也算是利好,但在政府打壓香港樓市下,中國內地房市也回軟,究竟會否再重覆奇跡,也很難定論。

綜合來看,這次供股應該相信是利好的,值得期待,但仁者認為,也需要留意最後的供股反應才可作定論。如果反應不佳,利用相反理論,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84

$恒盛地产(00845)$ 私有化的思考 何纯在南国

http://xueqiu.com/2657407918/41613740
恒盛地产上次数人头未过私有化失败之后,显然老板张志熔没有死心,1年时间刚过就发布了可能私有化的公告。本来此事应该顺理成章,很快就有结果的。
可惜张志熔旗下另外一家企业熔盛重工出事,本来打算入股的一个关键人物王平被抓,引起大家对恒盛地产的老板张志熔是否卷入腐败问题的疑虑。张志熔为了熔盛重工能够顺利重组成功,私人为57亿元的熔盛重工的可转债提供了担保。如果熔盛重工出事而无法顺利重组,相信没有哪家金融机构敢借钱给他,毕竟57亿元的潜在负债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4月21日,也就是昨天,熔盛重工传来喜讯,重组事项稳步推进,相关政府机构就涉及潜在交易事项与各相关方召开会议,并就支持推进江苏熔盛重工的潜在重组方案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公司公告,潜在收购方为一家A股上市公司,熔盛正与潜在收购方就相关资产与负债的范围和列表及交易条款及安排进行进一步磋商,各项工作进展良好,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熔盛已获多家主要债权银行签署同意函,主要债权银行已经有条件同意重组事宜,具体来说就是债转股,放到A股里面去。考虑到A股的大牛市,这应该都不是问题。
详见: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newstock/zxd

具体表现在股价的一飞冲天,几天功夫,熔盛重工从0.7元涨到现在的0.97元。而熔盛重工的可转债的转股价格为1.07元每股。也就是说,只要重组大体成功,熔盛重工的可转债持有人就可以顺利转股,张志熔的私人担保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张志熔个人没有贷款的问题后,自然原先的金融机构就很乐意提供贷款了,一切似乎都水到渠成。

再看下恒盛地产的资产情况。
用最简单的办法衡量下恒盛地产资产和负债情况。
目前公司的所有负债为374亿元人民币。
公司在上海的土地储备就有168万平方米,徐汇区、普陀区这些上海核心地段的土地储备面积超过90万平米,最保守的估计这些土地总价值超过450亿元。
除开上海,公司还在长江三角洲拥有750万平米的土地,按1000元的土地价值计算,价值75亿元。在北京和天津拥有389万平米的土地,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70亿元。
公司在东北还有些土地资产170万平米,但是开发不顺利,就权当账面价值5折计算吧,也有8亿元。
这些土地的估值总和超过了600亿元。
公司还有100亿元的投资物业,按账面价值5折计算,也有50亿元。
我只非常保守的计算了公司的储备土地的价值和投资物业,没有考虑公司所有的在建工程和待售物业。
这些资产合计超过650亿元。

按照这种最保守的方法估计出来的净资产为276亿元人民币,对应的股价超过4.5港元。而公司目前的市场价值只有80亿港元,对应1.03元的股价。

当然,公司还有卷入腐败丑闻的风险。考虑到佳兆业带来的连锁反应,我相信政府应该不会再采用那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了。即使佳兆业经历这么多故事,老板也已经重新上位了,恒盛地产面对反腐的压力应该会好很多。

如果我是张志熔,能1.6-1.7元左右私有化公司,确实是一桩不错的买卖。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估计好事即将上演。熔盛重工的重组喜讯已经传来,等到股价站稳1.1元以上,差不多张志熔就该出手恒盛地产了。

即使没有私有化失败,按照现在的股价,下降的空间也非常有限,属于潜在回报很高,而风险极其有限的机会。

以上是我个人判断,并持有一些仓位,也欢迎诸位拍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