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求生存,黑莓宣佈對出售公司持開放立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851 黑莓(Blackberry)已準備考慮通過出售自己求得生存,由於其最新產品BlackBerry 10銷量並不能阻止客戶流失,該加拿大智能手機製造商正謀求戰略轉型。
該加拿大智能手機生產商發表聲明稱已成立一個委員會負責研究公司的戰略抉擇問題,所考慮的選擇包括成立合資公司、建立合作關係或者出售公司。
BlackBerry董事會成員Timothy Dattels在聲明中說:
「考慮到我們技術的重要性和長處,行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競爭格局,相信現在是探索戰略抉擇的適當時候了」。Timothy Dattels目前負責領導黑莓內部特別委員會。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導聯想曾表示過對黑莓的收購興趣。當時聯想CFO黃偉明曾表示,聯想有一個團隊在研究可能收購的工作,其中包括就包括「黑莓」。
而Facebook、亞馬遜、微軟以及華為等其他企業也被分析人士列為有興趣的潛在收購方。
消息後黑莓在紐交所股價收於每股10.78美元,上漲了近10%創下過去1個月來單日最大漲幅。而自6月份發佈利潤預警以來,過去一個月裡黑莓股價累計下跌逾三分之一。
按目前股價計算黑莓市值約為53億美元,遠遠低於僅3年前高達410多億美元的估值。
路透上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導稱,黑莓首席執行官Thorsten Heins和公司董事會越來約傾向於接受私有化的想法,這能給他們提供喘息的空間,得以避開公眾的目光解決內部問題。
養老基金加拿大養老金投資委員會首席執行官Mark Wiseman上週曾表示,如果黑莓決定私有化,他將會考慮投資。
但黑莓的命運可能最終取決於加拿大政府,該國對外國投資者收購本國企業進行嚴格審核。加拿大政府沒有對黑莓的聲明做出評論,但是政府發言人James Moore希望改公司在探索新戰略選項中取得成功。
中國開發者生存指南:如何與巨頭們打交道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694.html我們怎麼和巨頭們打交道?
對於個體開發者來說,和大佬們打交道,姿態可以放低,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這些掌控生態資源的大佬們是強勢的,和他們合作,首先一定要有自己的策略。雖然多數時候注定我們要花錢,或者以自己手裡的一點資源來進行置換,因為我們底子薄,所以一定要省著點來。具體怎麼省?這裡面的原則有三個。
不見兔子不撒鷹
巨頭們會提供各種類型的合作方式來籠絡開發者,比如各種形式的開放平台,廣告投放平台,云存儲服務等。這些東西有的實用,但有的其實真的是在玩噱頭,大佬們叫咱們站台支持他們,這個沒問題,面子還是要給的,但是如果是真金白銀的掏錢支持,買他們的這樣那樣服務,你就得好好權衡了。一般情況下,我的建議是,積極響應先試再說,痛痛快快的付一個月服務費的錢大家還是給的起。這些服務,多多少少還是有點用處或者效果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去關注數據,注意到這裡面實實在在的轉化效果。靠譜的東西我們就繼續用,不靠譜的東西大家就果斷「呵呵」了事。
別傻傻的只抱一根大腿
只要腦子沒問題,相信大家都會思考到這個問題:幾個大佬們「打架」,大家都在抓開發者為他們撐場子,讓大家站隊,這個時候開發者怎麼辦?擺在面前的就兩個選擇,要麼「納頭便拜」幾家歡喜幾家愁,要麼就是「態度曖昧」先給好處再說。兩個選擇都挺無奈,一不小心都容易得罪這些大佬們,但是生存在叢林社會,你也沒有辦法。如何在兩個選擇之間找平衡點?這麼些年來我們的經驗就是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根據自己的把握,有的籃子放多點,有的籃子放少一點就行。這裡面各家的面子也考慮到了,自己的裡子也不虧。
一定要把自己的核心技術和資源看牢
如果巨頭們主動找你合作,提供各種看起來很給力的合作條件為前提,那麼你一定要小心了。這個世界沒有免費的餡餅和無緣無故的愛,大佬們能主動放下身段找你,一定是看上了你。這個看上,自然是好事,但是合作的尺度必須要把握住。我們就那麼點家底,還是別隨便露出來給別人看了。
和巨頭的合作一定要是雙贏才可以持續
這裡舉一個例子,我們為了豐富產品線,覆蓋到更多的用戶群體,然後開發了Web App,因為百度基本上把持國內流量分發的資源,在PC上自然是強勢的,但是移動搜索這一塊兒,具體怎麼樣,我們心裡也沒譜,但是打聽到他們對這一塊兒很重視。雖然對他們說的「雙分發入口」到底靠不靠譜沒有很肯定的判斷,但我們仍然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他們談合作,結果合作談得很順利,雙方很快就敲定合作方式,我們提供產品,他們負責給我們做關鍵詞匹配。從確立合作,到順利完成各種技術對接,一切都很流暢,然後就是忐忑的迎來了實際考驗,用數據說話。非常意外,一開始這個數據就很理想,從移動搜索(m.baidu.com)和手機百度(百度App)那邊帶來的用戶訪問,從最開始的每天幾萬,很快的就漲到了幾十萬,到目前為止,合作才短短的五個月,我們每天來自百度移動的訪問量就突破了100萬,佔到我們整體訪問人數的12%,其中來自m.baidu.com的訪問量大約佔到了六成,百度App那邊的量佔到了差不多四成,非常給力。百度的「雙分發入口」到底靠不靠譜,至少在Web App這一個入口上,已經不用再去爭論了。而百度移動云事業部產品總監李東旻在互聯網大會上公佈的一些數據則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至於Native App這邊,百度手機助手給我們帶來的量一直很穩定,然後百度收購91後,我們迅速的意識到,百度的雙入口戰略將會加速。所以,現在雖然百度和91的整合雖然沒完成,但我們仍然放了很大的注意力在裡面,也跟百度溝通的比較勤,希望百度完成了整合後,我們也可以快速的切入。
我覺得之所以百度會選擇和我們合作,可能也是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們的日曆服務算是一個強需求,而且在國內同類產品中做的還算比較出色,百度和我們合作,其實對他的移動搜索的用戶體驗提升也有幫助;第二,百度需要我們給他做榜樣,移動搜索這一塊兒雖然百度的市場份額很高,但目前很多人還沒意識到這裡面的價值,如果有像我們這樣的例子能出來肯定有說服力一些。總之,巨頭都很務實,我們和他們談合作也要務實,和百度的合作能順利,最重要的還是我們有乾貨給他們。
和巨頭們的合作,很痛苦,他們都精明著呢,產品不是硬通貨不好打動他們;也很幸福,一旦合作關係建立,相對就穩定牢靠,巨頭們掌握的資源會快速的幫你把產品推出來。這裡面的糾結,酸甜苦辣,做為一個開發者,一定要去嘗嘗,這可能在產品推廣之外你會收穫到另一種人生感悟。
攪局者生存:巨頭衰落與屌絲逆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849.html
The long summer already, winter is coming(長夏已盡,凜冬將至)」,諾基亞微軟合體,手機巨頭們好日子一去不返。三星像個怪胎,在諾基亞摩托羅拉的智能機領域節節敗退下,借時尚大屏幕和款型多樣,爬上了NO.1。三星給諾基亞摩托羅拉留了個背影,巨頭也可以在變化中繼續攀登。
諾基亞微軟WP聯姻,爭議從未間斷。埃諾普被調侃,「余則成」、「無間道」。五年前,智能手機還只是巨頭們的玩具,只有在消費電子領域嘗盡甜頭的蘋果,在iPhone上披荊斬棘。看一眼2008年-2011年智能手機OS市場佔有率,能猜出巨頭們對智能手機的輕慢。諾基亞飽嘗Symbian苦果,微軟WP扶不上牆的萎靡,IOS逐步統御高端智能機,ANDROID異軍突起三星等獲利。
市場研究機構IDC智能手機銷量調查報告顯示, 2013年Q1智能手機銷量首次趕超功能手機,佔據51.6%市場份額。智能機搶佔半壁江山,功能機市場進一步萎縮。諾基亞在2013年Q1市場佔有率仍居第二,但智能機銷量不足4%。
諾基亞的敗局將定,把自己玩死是大企業通病。摔不壞的工藝,死心塌地WP,也挽不回諾基亞的頹勢。iPhone不復當年,被三星把銷量果斷超越——喬布斯後的蘋果步伐都有了凌亂,沒了幫主還在的節奏。巨頭們,除了IBM這樣的大像在不斷跳舞中,重新給自己新的定位。諾基亞沒這麼好運,在功能機摧城拔寨的路上,智能機也早早佈局,就像微軟的平板電腦,最後的結果是ipad贏得大部分平板市場。先見並不一定有先機,沉湎於優勢業務無法自拔,新生業務無法規模產出,戰略佈局成為難解的棋局,被收購也難挽敗局走向。
微軟這碩大的PC王者,在互聯網上也是步履蹣跚,屢敗屢戰。諾基亞,功能機的王者,智手機的「惘」者;微軟,PC時代的霸主,互聯網時代找不到北。兩個失落的巨人,是相互攙扶繼續步履維艱,還是脫胎換骨王者重生?就像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曹操的鐵鎖連環,也擋不住借到東風的火船。船大是不是一定難掉頭呢,三星的答案是「不一定」。無論是功能機,還是智能機,三星都是一個比較有趣的公司,費盡新機輾轉騰挪,也算典型的攪局者。
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諾基亞敗局直接責任者卻不是蘋果,iPhone最多是點了把火。在硬件取勝功能機時代,諾基亞憑性價比優勢出盡風頭。軟件上,早期的Symbian份額是其他移動OS的七八倍,這一切在谷歌Android這個攪局者出現後,發生變數。蘋果iPhone軟硬兼施獨佔高端智能機市場,谷歌Android開源自定義一發不可收拾,一軟到底迅速佔領OS市場大半份額。有Symbian的諾基亞首鼠兩端,在進退兩難中逐步沉淪,最後不得不寄人籬下,選用微軟的WP,尋思著在差異化中求生。Android市場一家獨大,諸多沒有OS的屌絲終於可以逆襲,借雞生蛋,在智能機領域也能掀起些風浪。久居人下的三星,拿來主義Android定製自己特色OS,在銷量上搶佔了智能機的頭把交易。華為、中興、聯想就不說了,Android先鋒隊HTC也不用提。用互聯網做手機的雷布斯,江湖傳聞極重體驗的黃章,最會自我表揚老羅創辦的鎚子,大陸智能機攪局者這幾個比較引人注目。尤其是小米,以他們自我營銷勁頭,不足三年的歷史估值傳已近百億美金。谷歌這個大攪局者不遺餘力推進副業,讓智能手機市場格局大變,硬體驗闖天下的規則也被更改。以前仰望手機巨頭的屌絲們,一個個穿著草鞋,還有的光著腳,拿著改吧改吧的Android,殺入智能手機領域的攪局之旅。
這些攪局者們畢其功於一役,投機也好,運氣也好。對了就是光彩奪目,錯了換個方向再試試。小米、魅族,還有很會營銷的鎚子,他們還是成長中的企業,市場佔有量不大。但人們更願意去想像他們美好的未來;衰落的巨頭,人們厭煩了他們的傲慢與遲緩,想的最多的是其落日晚霞下形影相弔的孤單。
至於微軟諾基亞合體,諾硬微軟,能否逆襲蘋果的軟硬兼施或谷歌的一軟到底,結果還真不是顯而易見。諾基亞的硬件經摔,沒有iPhone的高貴,沒有三星的時尚;微軟的WP,沒有IOS的精緻體驗,沒有Android的市場份額。諾基亞外形不再討喜,WP體驗份額又不佔優,這兩個遲緩的巨頭,還把自己當巨頭。還想著以巨頭的短板聯合,來彌補攪局者們的野蠻生長、靈活創意,就如同曹操把船用鐵鏈纏在一起。
智能手機市場,數年前靠iPhone和Android這兩個攪局者,讓格局生變。現在,智能手機市場有了新的攪局者,小米互聯網手機也好,鎚子自吹自擂也好,不失為一個方式。微軟諾基亞這種老套的收購,簡單的合體,遠不及攪局者。至於微諾合體,是往蘋果的軟硬結合,還是谷歌的一軟到底,這都是些笑話。微軟諾基亞合體,真要改變智能手機格局,要先想著成為一個攪局者,或許對智能手機格局改變有所助益。問題的核心是,微軟諾基亞真改變了智能手機的格局,還是會有其他領域的新勢力異軍突起……
時勢造英雄,時代造就偉大公司。每個時代,都會有英雄和偉大的公司,比如喬布斯時代的蘋果。每個時代都會過去,遠有日不落的英帝國,近有功能機巨頭諾基亞。
值得關注的是,微軟的收購,結局都極耐人尋味。
為什麼說傳統硬件廠商的生存之路在於「脫硬入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867.html
導讀:隨著諾基亞被微軟收購,以及摩托羅拉落入谷歌之手。軟硬一體時代已經宣告來臨。一波硬件復興的浪潮正在出現。而另一面,隨著小米這樣高估值的互聯網硬件公司的興起,傳統家電與硬件製造業已經走向了一條價格戰和低利潤的紅海時代,並逐漸走向沒落,他們也在不斷思辨,那麼這個時代,這些傳統廠商該如何擁抱這個時代,如何變化?而很多媒體顯然都關注到這一趨勢,創業家雜誌已經用封面報導過oppop的軟硬結合之路,並且還將2013年9月25-26日在深圳華僑城洲際酒店舉行 2013克萊斯勒杯第三屆黑馬大賽深圳賽 ,主題就是關於軟硬結合。也會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專業探討。
傳統的硬件毫無疑問正在這個時代變得越來越無利可圖,不管是PC和家電製造,都在中國成為一片微利的紅海,家電從當年的高檔奢侈品,成為如今的白菜產品,已經越來越難言還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與利潤。
傳統硬件廠商的新出路
正在這個時代大行其道的軟硬結合可能成為傳統硬件復興的新契機。在蘋果開創新的將自己的定義範疇從一家手機製造商擴展到泛互聯網化公司之後,微軟這家軟件商也反向收購硬件出身的諾基亞,更早之前就已經推出了自己的硬件產品X-box。在中國,幾乎所有有點身份地位的互聯網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盒子與電視。而產生這一波浪潮的根源與因素卻在不經意之間成為已經日漸喪失生命力並謀求轉型的傳統家電等相關領域的傳統製造業復興的新動力。先看看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因為移動互聯網興起導致對入口的爭奪從設備本身延展到物理設備意義的入口爭奪。在移動互聯網入口爭奪戰初期的入口定義還只是侷限在類似於瀏覽器,搜索,刷機,以及應用分發入口。隨著這些卡位的完成,入口的範疇重新回歸到硬件本身,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設備不只侷限於手機,正被延展到智能電視,手錶,路由器,眼鏡,以及可能出現的其他穿戴智能設備和所有的智能家居之上。入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被再定義。本質上是傳統行業的渠道。
其次是因為蘋果的成功,尤其是通過軟硬結合構造的閉環生態的成功給了其他互聯網公司極大的啟發。以前對平台的定義都是指的虛擬意義上的平台,而硬件足以支撐為一個新的閉環平台。在閉環賺錢成為不管是互聯網公司還是硬件公司新追求。
還有的一個因素在於中國互聯網生態之下,用戶已經習慣了免費,硬件付費能找到盈利新模式。而對硬件付費從來天經地義,這可以幫助互聯網公司找到新的盈利生態模式。
再次:安卓的可標準化操作系統,相對於LINUX,安卓系統更加穩定與標準化,更適宜於硬件開發。
最後說一點雞湯的,這是一個大趨勢。在互聯網新形態之下,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造與融合將會持續加劇,在互聯網已經滌盪改造了服裝等製造業之後將會持續的向新的傳統製造業延展。互聯網這種強大生命力的工具如同媒體一樣終將會與所有產業融合。
而在這些軟硬一體的公司之中,估值超百億美金的小米是其中絕對的佼佼者。小米的成功與思路,為傳統硬件廠商復興與變革提供了一個最真實與有價值的學習方向,雪球用戶釋老毛認為隨著小米電視的發布,脫硬入軟將是這個顛覆性時代的必然選擇,傳統硬件的復興要靠脫硬入軟。以下為雪球用戶釋老毛觀點節選
小米為什麼值100億美金
今天小米發佈小米電視,我重新開始認真思考小米的故事。雷軍強調,小米最重要的創新是「軟件+硬件+互聯網」的鐵人三項模式。
大家明白了吧?小米在下一盤很大的棋。PE對小米的估值是按照騰訊、阿里、奇虎來估值的,小米本質上是想做一個平台。小米手機以微利甚至虧損來搶佔屌絲市場,是互聯網得屌絲者的天下的邏輯展開,小米手機不是手機,是一個流量的端口。控制了端口,掌握了通道,就可以搭台唱戲、招商引資、增值服務,想想騰訊用微信是怎麼樣把幾個新手游瞬間推到人人打飛機的地步的吧!手機等硬件之於小米,就相當於QQ、微信之於騰訊,搜索、91之於百度,360安全衛士之於奇虎……,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哪怕燒錢幾十億美金,哪怕白送倒貼消費者,小米也要拿下這些端口,也只有拿下這些端口,小米才能值100億美金。這個估值正好是僅次於騰訊、阿里的第三大互聯網公司,與奇虎並列。
我認為,互聯網社會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幾張屏,電視的大屏、電腦的中屏、ipad的次中屏、手機的小屏,每個屏都是流量的端口,都是互聯網的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小米在穩住了手機市場之後,銜枚輕進,迅速殺入電視領域,家電們,顫慄吧!
傳統硬件的危機在哪?
我在思考,以後電視會不會像360一樣對消費者完全免費,簽合約機,作為流量端口靠後續增值服務賺錢……!總之,小米電視的發布是太震撼了,太顛覆了!小米電視橫空出世,傳統黑電不用看報表了,直接可以扔了,膽子大的做空吧,就像iphone剛問世時的nokia,這將是傳統家電廠商的噩夢。還記得當年蘋果發佈iphone的時候,諾基亞也是這麼想的,那時諾基亞的CEO對iphone這種花裡胡哨的產品很不在意,傲慢和偏見,結果……
生活中離不開的幾個屏,電視的大屏、電腦的中屏、ipad的次中屏、手機的小屏,每個屏都是流量的端口,這幾個屏對軟件和互聯網來說非常重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掌控;對硬件卻是紅海,是純粹的物理製造,沒有任何特殊價值。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傳統硬件商注定是要消亡的,跟企業的管理層有沒有製造業經驗和執行力沒半點關係。因為,為了戰略目的的實現,互聯網企業不但有燒錢的決心,還有燒錢的能力,因為一級市場上PE們願意高價融資源源不斷的提供彈藥。結果,就像京東顛覆蘇寧一樣,小米顛覆硬件,這就是一個顛覆的時代。這幾張屏的競爭未來都可能沒有任何利潤,甚至免費供應,甚至最後倒貼消費者。端口最終免費化,硬件商沒現金流怎麼獨立生存?傳統製造商沒有任何軟件和互聯網資源,資本市場的估值有根本不支持其燒錢血拼,如果傳統製造業務產生不了足夠的現金流,最後的命運就是二條路:一是被消滅;二是淪為附屬的硬件提供者被軟件商收購。
在一個顛覆性的時代裡,一切皆有可能……
結論:脫硬入軟,顛覆性時代的必然選擇
綜上所述,硬件沒有護城河,Nokia、Moto的命運就是縮影,遲早都得淪為軟件和互聯網企業的附屬。因此,作為投資者,我們要賺錢,而不是去陪葬,要投就投經營軟的商品的企業,白酒、醫藥、能源、貨幣、TMT……
某些硬件商,可能相對來說受互聯網衝擊小,暫時不會被顛覆,例如傳統製造業的汽車、白電等,但誰能想到tesla等新技術的顛覆呢?白電業未來會不會也有tesla、小米等行業的顛覆者出現呢?天知道,與其提心吊膽猜下一個是誰,不如迴避這些行業,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脫硬入軟,這是我一貫的感覺,小米電視發佈印證了我的這個直覺。我去年20元清空了格力電器,現在25元,戰術上看是失誤,戰略上看是正確的。朱洪江走後,董姐的棋路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拉個警察進管理層……。現在持有的唯一的製造業公司是福耀玻璃,本身就是寡頭化的配件供應商,我想燒玻璃總不會被顛覆吧?不管是寶馬還是tesla,玻璃總是要安裝的。
當然,對於傳統的硬件廠商而言,並不是如此簡單的就能學到小米,就像每個互聯網廠商也不能夠輕易的就能在硬件取得成功一樣的,制約他們像軟硬一體轉型的因素還在於:
首先傳統硬件廠商缺乏互聯網基因。就像互聯網去做硬件會遇到供應鏈的問題一樣,基因有時候會是一個企業成敗的動因。尤其很缺乏互聯網的思考思維。
其次在於硬件廠商普遍都是擅長於傳統的渠道與營銷。但是對於互聯網的社會化的媒體運用以及這種時代的營銷方式的理解並不深刻。
還有一個因素在於硬件廠商的慣性思維太大。硬件製造廠商的盤子往往很大,他們很難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去一下子砍掉已有的道路大踏步的邁向新時代,因此會遭遇強大內部的阻力與糾結。
最後的一個因素在於對於軟的一面學習,並不是通過花錢就能得到大的超越,需要技術的積累和時間的積累。不是你挖一個大牛就能快速完成的,小米的一個miui的開發過程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積累。而你還在時間積累的時候,可能新的趨勢都已經出現了。
所以,黑馬哥可以大膽猜想,在諾基亞被微軟收購,小米估值破百億美金,發佈智能電視之際,我相信,這種軟硬結合併購或許很快就會發生。
以諾基亞時代的終結,以及小米的崛起為標誌。一個時代已經來臨。
兩岸千人大調查 羊與狼面貌大不同 拚專業、練膽識、勤思考三生存法則喚醒狼性
|
|
台灣羊、大陸狼不只是一種印象。 根據《今周刊》〈兩岸職場狼性調查〉發現,兩岸「羊」與「狼」的輪廓清晰可見。 職場上,追求卓越的膽識、企圖心與積極度,是狼性所展現的正面能量。 台灣人,讓我們一起喚醒內在的狼性吧! 撰文 施禔盈 中國暢銷書《狼圖騰》中,有一場景是這樣描繪的,故事主角尋得了一隻小狼崽回來養,打算餵狗奶,小狼崽一被放進狗窩,馬上把正在吃奶的狗崽一個個擠開拱倒,並且挑中了一個最大、出奶量最足的奶頭,叼住了就不撒嘴,然後又用爪子按住了另一個大奶頭,一副惡霸架式。三隻溫順的胖狗崽,不一會兒全被狼崽轟趕到兩邊去,只能發出委屈的哼哼聲……。 這是動物的世界,人的世界何嘗不是如此上演?這又何嘗不是職場生態的縮影和概括?個性決定命運,也許我們不需要這麼極端地當個小狼崽;但,也不該怯懦地只能在一旁發出委屈的哼哼聲。 羊與狼的輪廓 台灣人行事溫和 大陸人敢衝、敢殺台灣人溫良恭儉讓的底蘊很讚,然而,這不代表需要放棄卓越,或降低對達標的渴望與企圖心,這是兩碼子事。 目前擔任徐州京城皮膚病醫院總經理的台灣大女孩胡珮瑜,待人處世一樣優雅,在中國麥當勞用餐,她會如常收拾托盤;過馬路碰上紅燈即使沒車,她也如常站在人行道上等待,堅持做對的事情,再加上到大陸後拉高的拚搏狼性,在中國,她如魚得水。 印象中,台灣人凡事尋求中庸之道的美德,換來的是溫和的行事態度;而剛脫貧、「辛苦底」的大陸人,有著狼性的貪與殘。只是印象歸印象,職場上的風格會真的產生「羊」與「狼」的迥異嗎?根據《今周刊》委託一○四人力銀行所做的〈兩岸職場狼性調查〉結果發現,羊與狼的面貌清晰可見。 其中一個問題:「公司有一個任務,完成了,可以升官並加薪二○%;如果搞砸了,會被解雇。你會爭取這個機會嗎?」台灣人答「非常有意願」者僅一三.六%,但大陸人此一比率拉高到三一.八%。 再有一問題:「現有一主管職空缺,老闆詢問你的意願,但工作內容繁雜、並一定會影響生活品質,你願意接受挑戰嗎?」台灣人回答「非常願意」及「願意」者,總計四七.八%,但大陸人合計起來卻高達七七.四%,「往死裡幹」的特性彰顯無疑。 在自信度方面,大陸人也略勝一籌。當問及:「你覺得你的能力足以與國際人才競爭嗎?」大陸人回答「非常同意」的比率,是台灣人的二.五倍。 另外,在積極度上,大陸人也是大勝台灣人。當問到:「有機會外派到國外或對岸工作,你會爭取嗎?」高達四七.八%的大陸人表示「一定會積極爭取」,台灣人同選項的比率則只有一四.四%。 再就對未來的期望值做調查,認為往後三年薪水增幅至少五成的大陸人高達五○.四%;相對台灣人對未來薪水的期待,竟有四七.六%的人回答是「有加薪就不錯了」,甚至有一五.四%的人表達「不敢期待加薪」的落寞。 一份調查,正式揭示台灣人與大陸人在職場上拚搏態度、自信度、與對未來期待值的大不同。調查顯示,台灣弱掉了,我們必須正視這個事實。 而狼性,不一定是外顯的拚鬥或狠勁,還包括內在的堅強與聰慧。台灣人忠厚、高包容力的特質不須抹殺,但的確該拉高企圖心、自信心與積極度。練就三項生存法則,你也能喚出內蘊的狼性,闖出一番作為。 法則一:精耕技能 拉高專業度 沒「關係」也能受尊重一零四資訊科技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提到,現代社會不是只有白領與藍領兩種人,紫領、綠領、灰領一樣可以出頭天,只要有一技之長,「專業」度夠扎實,麵包師傅也好、美容師也行、打版師也罷,統統可以站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 大陸人喜歡講「關係」,從孩子進幼兒園開始就是靠關係,於是沒有關係的台灣人,想要與狼爭食,唯一的一條路就是仰賴專業。有專業、沒「關係」,起碼受尊重,一樣可以找到舞台。 韜睿惠悅管理顧問公司人才與獎酬顧問諮詢總經理魏美蓉也強調「真本領」的重要性,真本領不一定與學歷畫上等號,而是可以跟著自己一輩子的專業技能。但這需要付出,就像在兩岸一流學府擔任老師的陳嫦芬所說,追求卓越不可能會舒服。 法則二:養大膽子 不要害怕失敗 勇於投身陌生環境槃石投資顧問執行董事、金庫創業投資管理合夥人丁學文,在台灣累積扎實的專業,勇闖中國去拿膽子。他觀察,台灣人往往有八分實力,卻會謙虛地說自己只有六分;大陸人則不同,有八分實力,可以誇大成十分。所以一般人對大陸人的評價是「很敢」、「很殺」。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也表示,中國人的目標導向很強烈,先拿到、先占地盤,再來想辦法經營或調整,「先幹再說」是他們習以為常的作法;台灣人則是先做精做實,再考慮擴充,但相對來說,卻是害怕失敗的表現。 怎麼養大膽子?把自己丟到中國的環境是一個最直接的方法。丁學文來到大陸後,看大陸的報紙、看大陸的電視、住大陸人的小區,他說,呼吸這裡的空氣、喝這裡的水、吃這裡的菜,就會變一樣了。重點是,人一旦不怕,有專業又有膽子,就一定有高度的競爭力。 晉麗明則提到,年輕人就學時一定要積極參與社團,甚至擔任社團幹部;另外,打工時,只要是對的事情,必要時不要害怕與同事或老闆「辯駁」,這都是訓練膽識的作法。 法則三:習慣思考 大量閱讀 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對於兩岸競爭力的強弱,很多年輕學子不是無感,同時在大學任教的晉麗明就有學生告訴他:「畢業後要流血流汗拚搏。」但他不客氣地對學生說,「你們想流血流汗還要排隊哩,因為中國年輕人可以比你們流更多的血、更多的汗。」一則笑話是這樣說的,有人問:你對全球糧食危機的看法。美國人不知道什麼是「全球」,因為他們認為美國就是全球;台灣人則不知道什麼是「看法」。 這則笑話點出台灣人缺乏「思考力」。一位台灣名校財金系的高材生,在高盛工作表現優良,進入史丹佛管理學院深造,但他的教授提到對台灣高材生的印象,卻是「呆若木雞,食之無味」。 魏美蓉解釋,台灣教育的結構,訓練學生追尋標準答案,卻扼殺了學生習慣思考、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多人無法跳脫這樣的教育體系,那就要想辦法自立自強,「閱讀,不斷閱讀,讓大量的資訊刺激你思考,產生對事情的獨立看法,這是最能立竿見影的有效方法。」她以自己為例,從學生時代就訂閱雜誌,一直到現在還維持至少訂閱四種雜誌的習慣,然後廣泛看書,自然有強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了這樣的能力,不論面對大陸人、還是全球化的人才,都可以找出應對的策略;而這正是在發揮狼性中的聰慧面貌。 兩岸職場狼性大調查——膽識、企圖心、積極度,台灣全輸爭取升官的企圖心,大陸人是台灣人的2倍多 單位:% Q1:公司有一個任務,完成了,可以升官並加薪20%;如果搞砸了,會被解雇。你會爭取這個機會嗎? 台灣人 大陸人 非常有意願 13.6 31.8 有意願 44.4 50.8 還好 29.6 12 沒意願 10.8 5.4 絕對不考慮 1.6 0 Q2:現有一主管職空缺,老闆詢問你的意願,但工作內容繁雜、並一定會影響生活品質,你願意接受挑戰嗎? 台灣人 大陸人 非常願意 10.8 25.8 願意 37 51.6 勉強接受、伺機解套 31.2 12.6 不願意 18.8 9.2 非常不願意 2.2 0.8 論敬業度,台灣人與大陸人伯仲之間Q3:公司接到一急單,老闆要求你臨時加班,你的態度是? 台灣人 大陸人 非常樂意接受 15.8 21.2 還能接受 67 65.2 表面接受、內心反彈 16.8 12.8 不理會,按照自己的時間表離開 0.2 0.4 非常反彈,很想離職 0.2 0.4 Q4:就算工作再怎麼困難,也會使命必達? 台灣人 大陸人 非常同意 13.4 22.4 同意 58.4 53.4 還好 26 22.2 不同意 2 2 非常不同意 0.2 0 欲求表現的態度,大陸人遠勝台灣人Q5:當有同事提出甲方案,並幾乎被接受了,但你心中有更好的方案,你會積極說明並爭取嗎? 台灣人 大陸人 一定積極爭取 15.4 46.2 會試著提出說明,但不會據理力爭 74.8 51 無所謂,下次再說吧 8.4 2.4 完全不想說明也不想爭取 1.4 0.4 面對國際競爭的自信度,大陸人是台灣人的2.5倍Q6:你覺得你的能力足以和國際人才競爭嗎? 台灣人 大陸人 非常同意 4.8 12 同意 26.6 27.8 還好 43.8 43.2 不同意 19 15.2 非常不同意 5.8 1.8 進軍全球職場的積極度,大陸人是台灣人的3倍Q7:有機會外派到國外或對岸工作,你會爭取嗎? 台灣人 大陸人 一定會積極爭取 14.4 47.8 試著爭取 32.4 35.6 還好 31 8.8 不會爭取 18.6 6.6 絕對不考慮 3.6 1.2 21%大陸人預期3年後加薪一倍,近5成台灣人認為有加薪就不錯了Q8:你預期未來3年的薪水增幅為? 台灣人 大陸人 至少會增加一倍 7 21 少說也會增加五成 8.8 29.4 應該有機會增加二~三成 21.2 33.4 有加薪就不錯了 47.6 15 不敢期待加薪 15.4 1.2 成為職場佼佼者的期待,大陸人是台灣人的近3倍Q9:職場發展上,你要求自己繳出什麼樣的成績? 台灣人 大陸人 一定要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 10.2 28.2 盡量往優秀邁進 42.4 57.2 平穩地往上爬就好 35.4 11.8 沒什麼特別期待,開心最重要 12 2.8 調查說明:本問卷委託104人力銀行進行網路調查,共回收台灣地區500份、中國地區500份有效樣本,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1%。調查期間:2013年8月16日~8月28日。 |
|
弱需求應用的生存之道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044.html導讀:本文是作者處理自己項目中問題的思考總結,從自己項目出發引申到弱需求應用這一類產品,分享了弱需求應用的生存之道。
自從進入youni項目組,從日常的運營需求分析,做到數據產品的自主優化提升;我們的工作與youni本身越來越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今年以來一直專注於提升其中一個模塊「找朋友」的使用率。對於youni這款,既沒有微信這樣得天獨厚的用戶基礎,又沒有微博這樣的大V號召力,如何讓用戶持續的使用,甚至持續的使用其中的某個模塊?今年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通過數據分析,最終明確了近期工作的重點:一方面,提升模型準確度,將用戶「最想」找的朋友呈現在他們面前;另一方面,增加產品曝光,讓用戶有更多的機會看到「找朋友」,「找朋友」的使用率必定會提高。
如何增加產品曝光呢?有很多途徑,廣告?入口增多?推送?病毒營銷?等等。我們採用了最直截了當的方式:推送。
這個方法,既簡單效果又好。自從直接推送上線後,找朋友產生的新關係數直線上升,基本翻了十倍。而且這個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取決於目標用戶的規模,推送的方式等等。
在喜悅之餘,我也在想: push!太厲害,也太簡單了;為什麼去年就沒想到呢?當然KPI的壓力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們沒有很快的認清「找朋友」對用戶來說是個「弱需求」。可能剛安裝這個軟件的時候,用一下,找了一堆朋友,之後漸漸淡忘了這個功能,直到有一天,你想念一個小學同學了,才會又想到它,來幫自己一下,沒有人每天都想到用這個app。
直到我讀到下面這個案例,才豁然開朗,原來有種應用屬於「弱需求」,「弱需求」應用,有他的生存之道。
而開發者們都明白,用戶在APP上花費的時間越長,消費的可能性就會越大。不論開發者們是衝著什麼目的來創建應用,在獲取到用戶後,促進用戶購買或持續使用成了至關重要的一步,因此說用戶需求跟留存率成為了各APP之間新的競爭力。
來看Flurry發佈的一份針對不同應用的用戶需求與留存率關係的分析圖:

圖中X軸代表了90天裡APP的留存率,Y軸則代表用戶每週使用這些APP的頻率。在I到IV這四個象限裡,特別關注的是III象限中低使用率、低留存率和IV象限裡低使用率、高留存率的這類應用。
這類應用有一個共同點,從用戶需求來看,並不是一個強需求,用戶並不會經常主動打開使用。比如III象限裡的個性化設置,用戶往往設置一次桌面或者主題後就有可能不用或很長時間再打開;另外第IV象限中的數據情況普遍會存在於「衣食住行」這類的應用裡,用戶雖不常使用,但忠誠度普遍較高,比如商業人士會頻繁用到航空、旅館、汽車租賃應用,即使中間的空隙時間不用,但下次商業旅行來臨時,它的價值就迅速飆升。
對於這類弱需求的應用,可以找些新方式來增長價值,比如推送通知和內容收費。關於推送和留存率的關係, Jpush(極光推送)曾做過一個調查,一款天氣類的應用,每天都給用戶推送天氣消息,用戶儘管不會點擊這個消息進入應用(因為用戶已經從推送通知裡獲知 了天氣狀況),但是在三個月後,用戶卸載該應用的比例比未使用推送之前下降了近1倍。

這也正像周鴻禕最近在「老周開講」裡說到的「這類弱需求應用就像中國移動的手機報,只有移動發消息給我了,我才會去看,但如果它不發,而是變成了網站,那我不會主動到它網站上去看。」可見,在這樣一個用戶看來「可有可無」的選擇裡,主動出擊總比坐以待斃來得有勝算。
微信裡的「打飛機」,也告訴「弱需求」應用一種生存方式:加入社交排名。正因為這樣,這個遊戲被朋友圈裡的小夥伴們玩的熱火朝天。這幾乎是給眾多被盈利問題困擾的單機遊戲指明了一條出路,通過增加社交元素,可以顯著增強單機遊戲用戶的粘度和留存度。
58同城商業模式(一):分類信息網站的生存邏輯 李妍
http://xueqiu.com/8689584849/255709752011年,
$58同城(WUBA)$ 和趕集網,分別在楊冪、姚晨的代言下,通過電視、網站、地鐵等媒介狂轟濫炸,令人印象深刻,甚至連百姓網也趁機搶注趕驢網域名,惡搞了一把。且不說這輪營銷競賽到底花費了幾個億,行業洗牌的的確確在資本的推動下加速完成,分類信息網站行業格局至此大體確定,58和趕集佔據了該領域主要市場。
分類信息網站的出現,源於細分領域裡,傳統線下分類信息廣告和線上搜索引擎,已無法滿足人們對更高效、更精準獲取信息的需要。產品層面上來看,分類信息網站以一種新的信息發佈和信息收集的形式誕生,它相當於一個線上公告欄,在包括房產、招聘、二手車、二手物品置換、黃頁等生活服務領域,為個人信息交換和商業信息發佈提供了一個本地化的平台。從產品形態上來看,無論是行業鼻祖Craigslist,還是國內眾多參與者,他們沒有太大差異。
很多人或許認為58同城的模式不夠驚豔,產品形態算不上創新,商業模式沒什麼顛覆性可言,甚至常常被貼上虛假信息的標籤。在我看來,58同城的定位,原本就是要樸實、要簡單,它不需要太炫,它滿足的是用戶上網找信息,解決生活上一些基礎的、瑣碎的問題的平台,而不是我們腦海裡生活服務那種偏娛樂的概念。
58要做的,並非要在各個分類領域,超越垂直網站,搶他們的份額;相反,它所替代的,是傳統(線下)分類廣告市場的份額,比如本地報紙、本地電視台、面包車小廣告、電線杆小廣告等。分類信息網站相比傳統分類信息媒介,極大了提高了廣告的精準性,提升了本土小企業的營銷效率,並且成本低廉。我認為,用戶和小企業的這方面需求將長期持續,尤其是一線城市裡的小白用戶,將是這類網站的主流用戶群體。
運營數據---
查看原图58同城的業務覆蓋全國380餘個城市,從用戶量、訪問量來看,58同城領先同類網站。2013年第二季度,該網站月獨立用戶1.297億;根據艾瑞數據,最近一年,58同城的日均覆蓋人數上明顯領先趕集網和百姓網,但從趨勢上來看,58同城和百姓網在用戶覆蓋人數上有明顯下滑,而趕集網則穩中有升。
其他數據上,今年第二季度,58同城每獨立用戶的網頁瀏覽次數PV較去年第二季度翻翻,同時移動端流量增長迅速,大約39.4%的PV來自移動端APP ;每月發帖量達到5640萬,每天發佈新信息近200萬條;活躍商戶量近400萬,2013年第二季度付費商家數量達29.77萬。
查看原图58在招股書中披露,目前主要收入來源於招聘、房產和黃頁幾個領域,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幾大城市,58緩引了艾瑞數據稱,2013年5月,58在房產、招聘及二手車三大垂直領域,月獨立用戶數均排名在前三。當然,具體到垂直領域,58與細分領域老大的差距也不小。
在招聘領域,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等垂直網站佔據著該領域主要市場份額,前程無憂2012財年總營收為2.427億美元,淨利潤7550萬美元,今年第二季度總營收為6590萬美元,淨利潤為1940萬美元。和垂直行業老大相比,58在低端招聘市場享有不錯的人氣,銷售、技工、建築裝潢、美容美發、餐飲、保險等領域的招聘是它們的強項,58同城在招商頁面上,專門舉了北京連鎖餐飲云海肴、韻達快遞、泰康人壽等公司的案例,它們在北京幾家分店的招聘工作基本通過58同城完成。但直接競爭對手趕集網,在招聘領域的優勢也與58越來越明顯,艾瑞iusertracker 數據顯示:趕集網招聘的日均用戶覆蓋數比58同城高出40%左右。
查看原图58在房產領域的競爭對手要更為強大,根據艾瑞iusertracker 數據,58房產的流量只有搜房網的三分之一左右;而雙方在營收上的差距更為懸殊,搜房2012年營收為4.303億美元,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5580萬美元;今年第二季度總營收達到1.441億美元,歸於股東淨利潤為5540萬美元,遠高於58同城的整體營收。
但58在房產領域也有它的獨特性,和搜房在新房、二手房、及租房全覆蓋領域相比,58和趕集主要提供租房和二手房交易信息平台,為中介和個人發佈房源信息服務,除了以我愛我家為代表的大型房產中介外,有很多分散的規模較小的中介公司,如恆洋地產、中和信恆等房產經紀人出來單干組建的本地小中介公司,購成了58在房產領域相當大一部分客戶群。
而搜房在二手房和租房領域的房源,絕大多數是鏈家、我愛我家這類大型連鎖中介公司提供的,在搜房網,中介主要是通過頻繁發帖、刷新的手段,使信息保持更新,單條信息付費推廣的使用率非常低,規模較小的中介公司在這樣環境下,並沒有優勢,相反58同城的付費推廣模式,能夠將這些小中介零散的分類信息,置於檢索結果較為靠前的位置。
查看原图汽車網站領域,已經上市了的易車,和即將推進IPO的汽車之家,是垂直領域的佼佼者,兩家公司到目前為止競爭態勢仍十分激烈,在新車線上營銷市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但二手車領域尚未建立明顯優勢。比起垂直網站自己動手整合二手車商資源,58同城的平台氛圍,在吸引並聚攏分散、甚至混雜的「車販子」市場上,要容易的多。
據艾瑞2012年5月統計的一份數據,58二手車的月UV、日UV、以及月PV都領先垂直網站。不少個體二手車商及個人車主,通過在58發佈車源以及使用58的推廣服務,迅速收到有意向購買二手車用戶的反饋。
但即使是58,也沒有和競爭對手拉開距離,整個二手車市場還處於相當分散和不規範的階段,二手車網絡平台也處於培育期。
綜上,簡單總結下58同城的產品特點:1)58同城以免費的形式,將個人或企業發佈的生活服務信息,以分類的形式聚合在網站上,用戶有針對性的主動尋找信息,相比傳統的分類廣告模式,大大提高了用戶獲取有效信息的效率;
2)雖然在細分領域面對著強大的競爭對手,但58的門檻更低,能為規模較小的企業提供價格低廉的營銷的服務,可以看做是垂直網站的補充;當然,免費在降低信息發佈門檻的同時,各種虛假欺詐信息成為平台生態的破壞者,客觀上對分類信息網站誠信機制的要求非常高;
3)此外,由於58在產品和服務上和對手幾乎同質化,所以行業競爭,主要依靠資本支撐下的迅速擴張和高額營銷投入。
(i美股資產管理李妍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bxa8.html 快十天沒在網上發文章了,但並沒閒著。我在改我的書,從去年11月5號開始寫,今年4月底出來第一稿,現在是在改第二稿,想在今年11月5號前把第二稿改完。最近幾天有點走火入魔的感覺,一年來總想找這種感覺,直到現在才出來,除了在網上看了一部名叫《飛行者》的電影,完全在寫作狀態。
就是那部《飛行者》,萊昂納多主演,2005年奧斯卡獲得獎項最多的電影,一個典型偏執狂的故事。我現在的狀態還沒有進入電影中休斯拍電影造飛機的狀態,但接近了。
十幾年前,任正非給華為人推薦過一本書,格魯夫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那時我還在體制內,讀過這本書後沒什麼感覺。下海之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書名的含義。
有一個傳說在媒體上沸沸揚揚,講的是任正非20年來除了和柳傳志、王石打過兩次交道外,沒有和其他企業家來往,自己感覺很孤獨。不知道別人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我想,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專心做華為,使華為成為我心目中中國最好的民營企業。任正非總提到「力出一孔」,他舉水為例,水是很柔和的一樣東西,但如果加壓並從一個小孔出來,可以用來切鋼板。其實,每個人的智商能差多少?關鍵是集中精力做事,每天從早到晚腦子裡都想著一件事情,就能把事情做好。偏執狂這樣做事情,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普通人很難每天都做同一件事情,誘惑太多讓很多人淺嚐即止,只有偏執狂會一直堅持做下去,遇到多大困難或誘惑都不放棄。
某天,收音機裡講到西班牙ZARA服裝品牌創始人奧爾特加。他最喜歡的餐廳是員工餐廳,雖然做的是時裝品牌,但他本人不穿西服,生活很簡單,為人低調、節儉。他的公司上市前,公眾都只知其人不知其相,因為他從未在媒體上露過面。正是因為偏執,他的品牌也與眾不同:別的品牌走的是種類少量大的路線,他正好相反,種類多量少;他的設計師滿天下飛,找靈感,說白了就是抄襲,每年他的公司付出的知識產權罰金都是幾千萬歐元;還有,他們不做廣告,把省下的錢都放到店面租賃和裝修上,他認為店面就是廣告……奧爾特加是典型的少數人,偏執狂!
我還知道一個偏執狂,他叫王石,當初他不怎麼知名的時候,我就感覺他是個偏執狂,說實話,印象不是很好,因為他總穿著背帶褲,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整天穿著一條背帶褲晃來晃去的人,不是偏執狂是什麼?再說了,他那時也是精瘦精瘦的,又不是肚子太大皮帶系不穩。嗯,說到這兒,史玉柱也是偏執狂,總是紅衣白褲,要知道,每天穿白色褲子該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情,估計他也不是自己洗衣服,不然,嗯,更是偏執狂。
某天收音機裡在播放一個汽車節目,是對中國MINI俱樂部主席和副主席的採訪。總以為,MINI是女人開的車,節目中的兩個嘉賓竟然都是男的,一個做投資,一個搞藝術。當聽到做投資的那個嘉賓說喜歡白色車的時候,我就想,這人可能真的適合做投資。因為,做投資的人天生有三個特點:低調,節儉,注重安全。白色車太普通不過了,低調!白色車不容易髒,洗車費少,節儉!據權威統計,白色車事故率最低,權威人士解釋說,那是因為白色車顯眼,不容易被別的車撞上,尤其是晚上行駛在沒有路燈的馬路上,白色車很容易被看到,不過,我倒覺得,白色車事故率低更可能跟開白色車的人安全意識相對強一些有關。
去年夏天,我把房地產顧問業務了結後,變成了一個「宅男」。我給自己定的任務是「讀、游、寫」,其實就是研究和思考。宅在家裡做投資,看起來簡單,其實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需要承受孤獨,忍受市場先生的「神經」。投資本來就是一件孤獨的事情,我不願意跟別人更多地去交流,很多時候,交流是有害的,他會讓自己的雙眼蒙上顏色,遮擋對事情本來面目的認識。我很少看盤,幾乎沒有操作。但不操作,並不是無事可做,要看的東西永遠看不完,要想的事情也想不完。每天腦子裡塞滿各種各樣的標的物,要是對投資沒有足夠的興趣,是不能堅持下去的。這種時候最該做的就是減法,信息量太多,那些對自己最有用的才看,不然就是浪費時間。
除了閱讀和思考,就是看電影和登山。喜歡看電影的人都是喜歡胡思亂想、比較自我的人。我總是在白天、多半是上午去看早場電影,獨自一人去。看早場電影除了便宜,還有個優點就是人少。我習慣做少數人,不願去人多的地方,人多了就會覺得窒息。
每天只要有空,我總是在同樣的時間登同一座山,很少換花樣。我爸很不理解,怎麼開著車去做運動,他認為,走走路不就運動了?其實他是不理解,運動的效果來源於大腦的輕鬆轉換,當你去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時,腦子才能實現充分的轉換。
嗯,我還有個比較偏執的習慣,自己理髮,已經五年了。五年來,我用那把心愛的理髮工具自己理髮,省下來的時間和金錢大大的……
互聯網金融趨勢下的三大生存法則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5/56131.html傳統銀行等賴以生存的專業投資能力,才是互聯網金融的硬道理。在一定階段,利用其對金融行業本身的理解優勢,參股,甚至控股某個金融「天貓」,也許是一個雙贏的選擇。換句話說,目前互聯網公司是做流量引入的,與他們合作的金融公司才是做投資的。投資收益還是要取決於投資經理的水平。
其實互聯網金融是2013年的新生事物,各界褒貶不一,就好像剛到公司一新人,總想表現自己一把。最典型的爭論點無非就是互聯網業和金融業。先看看外界普遍認為的互聯網業和金融業的辯證說辭。在互聯網企業看來,互聯網金融是將網上虛擬流量客戶轉換為金融業務收入的手段,因為互聯網時代精神祇有互聯網企業能理解;在金融企業看來,互聯網金融無外乎就是傳統金融行業增加了互聯網渠道,是金融企業如何通過網絡、更好的發揮專業化投資和增值化服務能力的問題。
如果把互聯網金融拋向實體的角度,那麼上面的辯證關係只是道出了表面現象。
生存法則一:信任趨勢
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在金融領域,以「中農工建交」為主體的國有商業銀行體系,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政府不僅是最大的股東,也是成為金融信用體系的最終擔保人。今天的新聞(馬云和總理的談話)也恰恰說明這一點:
中國經濟的信心很大程度上來自企業家的信心,而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希望得到政府更多的信任。」
「今天把你請來座談,就代表著我們的信任。對民營企業家,政府不僅信任,還要依靠!」
在政府信用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和廣大居民的理財需求,一直存在金融服務不足的現象,這也恰恰是為什麼互聯網金融從妊娠開始,就具備相當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話語權。
其實這也完全解釋了為什麼最近餘額寶等快速發展,傳統的公募基金貨幣基金和中小企業私募信託,稍微搖身一變,利用互聯網渠道優勢,很迅速的就募集到傳統實體渠做夢都想不到的天量資金。
反過來說,金融體系必須寄養在互聯網信用這一階段的鏈條上,來以此彌補市場信任的不足。互聯網業和金融業的信任融合這一現象將會一直伴隨他們在後面路途的演變中。
生存法則二:服務為王
在互聯網金融信任的基礎之上,深化出了一種精神——互聯網金融服務。首先,金融網絡化的目的就是金融中介形式更加簡單,讓金融服務的對象具有跟金融服務的提供者直接勾兌。
當下的中國很多金融服務提供者,私募基金經理、理財諮詢顧問、企業融資專家將以加盟合夥人的形式出現,互聯網金融的貨架上擺放的是一個個有創新能力的金融解決方案,換句話說,合夥人的收入水平是由投資者決定。從這個角度分析,金融體系的服務部門,將蛻變為大數據化的專業金融信息技術服務中心。
看一個例子,淘寶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績就是把傳統的、去中心化的、集中式的購物商場,被更多的有各自特色的、分散的商家所代替,也就是說,大而標準的服務,小而美且有特色的服務所替代。互聯網金融業會如此。
生存法則三:技術革命
前兩種如果說是互聯網業對金融業的積極響應,那第三點將是對金融改革融合以及金融多元化體系的滯留。
正是這種互聯網技術革命帶來的低門檻競爭,引領未來監管系統的互聯網模式,其不可避免的成本負擔,最終將把新興的各種金融投融資平台,整合成少數幾個金融寡頭,言外之意,經過互聯網的洗禮,金融市場比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更加集中、壟斷。
總體來說,很難說是傳統金融企業互聯網化,形成了最終的金融寡頭,還是金融企業的兼併重組,誕生了嶄新的「金融壟斷服務」。但是,最終倔強的互聯網生存法則確實觸動了以互聯網為基礎屬性(零碎的產品、多樣化的客戶需求)的神經。只有當互聯網金融成為客戶的一種生活習慣,複雜的金融體系改革週期估計也就到了一個循環了。
投資生存戰略---先為不可勝 李星藍
http://xueqiu.com/4371375538/26412082歲末之時,總結今年的工作與思考,全部是圍繞如何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資產生存發展壯大的問題,而其中生存問題,更是決定資產發展與壯大的前提與基礎,也是思考最多、討論最為深入的問題。
資產的生存,其實就是要確保本金安全,這是一切投資的前提。而確保本金安全的重要因素就是弄清楚證券內在價值。雖然現金流貼現模型提供了計算證券價值的工具,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參數---貼現率的設定以及原因,無疑是我今年在證券實證研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和研究成果。有關這方面的討論在家化估值的討論中有所涉及
http://xueqiu.com/4371375538/24696823 對於一般意義而言,貼現率反映了資金的時間價值或者說是無風險收益率。但在實際運用中,貼現率還包括了對未來現金流增長的風險補償。比如對於年均增長15%的投資項目來說,投資者不可能只要求8%的回報,最低也得有與項目現金流增長相同的回報,然後加上無風險5%的補償。加上增長風險補償的現金流模型對實際投資有什麼意義呢?用我最失敗的濰柴動力投資決策過程為例來說明。
以2010年淨利67億、年均增長率20%、貼現率5%為基礎計算的市值1314億,合每股66元。我最初的買入成本大約43元(復權),然後不斷對沖最後清倉時的成本為38.5元。如果這項投資什麼都不變,只是對5%的貼現率進行增長風險補償至25%,那麼其市值將下降至808億,合每股40元。對應的最初買入成本將會降低至26元,經過相同的對衝過程,清倉時的成本為23.5元。如果在2010年對這項投資進行計算評估時,充分考慮增長的風險補償貼現率,那麼這項投資最終不會以40%以上虧損慘淡收場,而僅僅為不到10%。可見包含風險補償的貼現率會極大地規避增長不如預期時的投資風險,對投資者的益處概況如下:
1、即使增長不如預期,在計算內在價值時已經包含了這部分的風險。
2、倒逼投資者只能以悲觀的、極低的價格建倉,從而從買入的那一刻就決定了投資的成功。
確保本金安全的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通過股息、對沖交易帶來的現金流不斷降低成本。以下圖為例說明
查看原图當在A點以10元買進時,已經計算在B點賣出20元,預期收益100%,比如說在5年之內,每年的預期收益率20%,我想這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部分,但這種盈利模式的風險在於:如果盈利不如預期,可能達不到B點或者就在A點附近、或者低於10元的風險如何規避?上面提到的濰柴動力實例,當時43(復權)元開始建倉,目標是66元賣出。但股價一直下跌至20元附近。
相對於A--B,我更加努力在A--C的過程。比如格力2010年建倉的成本為18.4,經過每年股息和對沖交易,目前持有65%的原始倉位,同時成本下降至11.7,目前接近200%的盈利,獲利的本金和利潤向PB附近的招商銀行轉移。AH股對沖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降低成本。2013年初民生銀行的持倉成本5.72,經過六月與十月的AH股套利對沖交易以及股息帶來的現金流,目前持股已經擴大至年初的2.5倍,同時成本卻下降至4.6元,成本下降了近20%,並最終向零成本靠攏。即使今年民生股價原地踏步,我也有20%的收益。
圍棋中只要有兩個眼形就是活棋,對手就拿你沒辦法,你就可以在這片活棋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投資者要想在不確定的市場中不斷生存、發展、壯大,首先就要給自己的資金做好兩個眼形,而對資產增長估值的風險補償計算和不斷降低持股成本就是這兩隻眼位。資產穩固了,那麼後面的發展也就更有操作的空間了。
我的名片背後印著這樣一句話:風險是投資的全部。先為不可勝是投資者生存發展的基本戰略。而要做到先為不可勝,首先要做到:
1、在計算證券內在價值時,要對證券預期增長進行風險補償。
2、與其等待證券上漲至預期價格,不如努力降低持倉成本。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