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下一步走向如何?熊市將何時到來? 作者:高善文 我想跟大家簡單討論一下我對幾個以下問題的一些想法。 對於商業機構從事經濟研究、證券研究的工作人員來講,研究的目的是什麽? 首先,作為一個商業機構的研究人員,研究工作最重要的目的,甚至唯一的目的,就是對未來提供明確和可以驗證的預測。 對客戶來講,研究報告好不好,第一個標準就是你的預測對不對。如果預測是錯的,邏輯說出了花,對客戶來講價值都是非常有限的。 那麽,如何做預測?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總是要從對歷史數據的研究出發,那麽,對未來具備預測能力需要一些重要的假設,即在原則上未來是對過去的重複。 但實際上,我們有很多證據和分析表明,“未來是對過去的重複”這一假設,在本質上是不成立的。 第一,人類社會受到技術進步的廣泛、強烈而持續的影響,而技術進步本身是不可預測的。 第二,個人、企業、政府都可以從過去經驗中學習,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也會基於預測采取行動,並使得預測失效。 第三,金融市場上是否存在客觀的、等待被認知的真相,是有疑問的;即使這一真相是存在的,人類是否有能力認識這個真相,也是有疑問的。 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也強調了投資者根據對市場的看法采取行動,行動影響市場的表現,這回頭又會影響人們對市場的看法。這一反射過程不斷篩選出各種“偏見”。 偏見得到強化,就是金融市場泡沫興起和膨脹的過程。偏見強化的力量有時是如此大。一些人即便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個泡沫,試圖做空它仍然是極其危險的,並且在多數情況下都會以失敗告終。比如美國2006-07年的房地產泡沫,很多人都看出了這是一個泡沫,但不能改變泡沫發展的路徑。 基於這三個方面的理由,我們傾向於認為,在本質上,未來是不可預測的。現實當中,只有當未來代表了對過去的重複時,研究工作才有可能提供正確的洞察和預測。 所以商業研究的價值取決於未來在什麽程度上以及在什麽時候體現了對過去的重複。作為商業機構的研究人員,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心懷謙卑,對市場永遠要心存敬畏。事業的成功首先取決於運氣有多好,取決於你是否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風口上。 什麽是股票? 對於金融學的教授來講,股票價值是企業價值的一部分,取決於未來預期現金流的折現,股票價格圍繞價值波動。但實踐之中這有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原則上未來是不可預測的,這樣我們就無從知道股票的未來現金流,從而在原則上無法做出價值判斷。 更重要的是,股票價值真的是企業價值的一部分嗎?一個上市公司投資預期回報率10%,對股東而言資金的機會成本15%,這時,從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講,公司不應該進一步擴大投資,而應該把利潤返還給股東。但實踐中,如果沒有完備的公司治理機制去保證管理層這樣做,沒有強有力的法律體系和文化去保證管理層對股東的契約責任,那麽管理層仍然會用利潤進行投資,從而形成了對股東價值的破壞。同時,從股東的角度看問題,公司未來的現金流與股票未來的現金流也許沒什麽關系。 如果公司投資預期回報率是20%,資金機會成本是15%,這樣利潤就應該繼續投資,甚至公司繼續對股東增發,募集資金來投資。此時即便沒有強有力的公司治理和約束機制,股票價值也有希望變成公司價值的一部分,伴隨公司價值的增長而高速成長。這種股票,實際上就是成長股。從這個角度講,中國股民選擇成長股也是有道理的,成長股避免了大股東、小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利益沖突。 另外,股票還可以是籌碼,是一種交易者進行博弈的工具。投資者可以完全不關心業績和成長,只要把籌碼拉起來以後有人追,就可以了。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AH股溢價。去年10月滬港通開通,AH股的溢價非常接近0,這被解讀為滬港通是公開信息,市場吸收了這個信息。但時至今日,滬港通背景下,AH股溢價達到了驚人的30%。 同一只股票有相同的基本面,從股票價值判斷的角度,30%的溢價,應該使得更多資金從A股湧入H股。可事實正好相反,在很長時間內北上資金的規模明顯大於南下資金規模。對投資者來講,這時候的股票接近於籌碼,跟內在價值沒多少關系。 一旦把它看成一個籌碼,就是我來拉,你來追。我拉漲了,你不追,怎麽辦?我可以跟你講故事,講到你追進來為止。而基本面的重要性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大家交換籌碼的借口。比如證監會放松供應管制了,央行降息了,表面上來看,這些基本面的變化,對現金流的預測都有影響,但實際上也許只是一個借口,“A股也許就是基於基本面的趨勢投機”。股票漲了以後有更多人信,更多的資金進來,這個認知與事實的反饋過程得到強化,就會推動泡沫的興起。 經歷近一年的上漲,市場下一步的走向是什麽? 2007年市場到達最高點,同時企業盈利也到達最高點,之後指數和盈利都開始下跌。可是2009年經濟開始恢複,到了2011年上半年,整個上市公司的盈利基本回到2007年的高點,中小板的指數創出了新高,但是主板的指數比2007年的指數差一半。 把這一點解釋成盈利差異,是很難說得通的,因為盈利看起來是一樣的強勁。 另外一種解釋是資金充裕性的差異。2007年流動性充足,所以指數推得非常高,2011年流動性沒有那麽過剩,所以只把中小板推上來了,主板推不起來。就好比一條幹涸的河道,一般的溪流只讓小木船漂起來了,大輪船漂不起來,除非發了大水,而2011年水不夠大。但2011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創出新高,遠高於2007年的高點。房地產市場市值在百萬億量級以上,而直到現在整個股票市場的市值不到60萬億,從房地產市場來觀察,流動性似乎並不少。 那原因是什麽呢? 一個原因看起來是主板喪失了成長性,甚至一些公司從一個價值創造的過程,轉入到一個價值毀滅的過程,這需要估值體系的重建,需要估值的大幅度下降來補償。 另外一個原因,我們認為是主板市場在吸收中國經濟越來越大的房地產泡沫風險。房地產泡沫風險表現在兩個層面上,第一是銀行有大量的房地產市場相關的貸款,第二是銀行有大量的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其抵押品很多都是土地,而土地的價格基本依賴於房地產泡沫的維持。 2009-2011年中國房價大範圍地上漲,而我們剛剛目睹了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滅和次貸危機的破壞性。當大家普遍認識到泡沫風險的時候,市場也就不斷地price in這個風險,結果就是房價漲得越高,藍籌股的估值被壓得越低。這個結論如果是正確的,我們可以預判,房價泡沫見頂的時候,就是藍籌估值見底的時候。這基本地解釋了過去一年藍籌股的上漲,因為2013年底以後,房地產去泡沫的過程開始得到確認,同時地方債務風險開始得到控制。 那麽下一階段對藍籌股市場來講,刺激市場持續上漲的催化劑會是什麽?再討論房地產或許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雖然目前國企改革和流動性寬松繼續維持著市場的樂觀情緒,但我認為最可能的催化劑是,企業盈利在什麽時候,出現比較全面的恢複。這會對市場帶來重大影響。 歷史上促成A股牛熊轉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的放松和收緊。很多牛市的頂部,都是因為通貨膨脹超過6%和嚴厲的貨幣緊縮導致的。在我們把股票理解為籌碼之後,籌碼漲不漲就是資金和籌碼誰多的問題,錢多籌碼少就漲,錢少籌碼多就跌。這樣我們很容易知道,為什麽A股對貨幣緊縮如此敏感,因為貨幣緊縮把市場上的資金都收走了,籌碼交換的遊戲戛然而止。未來熊市什麽時候到來?一個可靠的充分條件也許是CPI超過5%,大家可能需要離場休息至少一年半的時間,並且市場的下跌是不能輕易言底的。CPI現在是1.5%左右,我認為在今年年底之前,甚至明年上半年,可能不太會出現CPI趨勢性的上升。 還有一個重要影響是註冊制。對於創業板來講,在100倍的市盈率上去交換籌碼,是一個充滿爭議和不確定性的遊戲。即便沒有貨幣的緊縮,如果有籌碼的集中釋放,這個市場可能也有問題。但是我認為它也許不會導致主板的轉折。 還有一個條件是創業板出現重大醜聞,導致成長的邏輯被證偽,這時市場也會出大問題。再比如如果經濟出現了恢複趨勢,並且得到確認,那麽資金將回流實體經濟,同時這也很可能證偽許多成長股的邏輯,這時創業板、甚至中小板的估值體系也會受到沖擊,甚至需要重建。 總結 很多人問,為什麽5年前我們的一些趨勢預測,在方向上大體說得過去,例如經濟增速、通脹、資本市場表現等等。原因是我們在當時就比較深入地研究了很多國家的重化工業化過程,然後發現它的模式和資本市場的反應是比較一致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未來是對過去的重複,中國重複了韓國、日本和德國在幾十年以前、甚至更早以前就走過的歷史。 但另一方面,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浪潮中,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帶來的沖擊隨處可見,這時未來並不是過去的重複。在創業板市場上如此容易出現高估值,以至於大家通常說它是泡沫,一個因素是技術變化特別快,未來難以預測,許多商業邏輯具有合理性和吸引力,但又難以證偽。 那麽創業板怎麽做預測?一種看法是,投資創業板最主要的是投資創業板公司的創始人。例如,一些創業板公司,人們可以不斷質疑說業績不行,凈資產不行,但是它的堅定的持有者說它能到1000億市值,這不是說他知道未來的現金流是什麽,而是他覺得公司老板值這個價,這個創始人靠譜,有強大的執行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並且在過去幹成過事,商業模式也有合理性。剩下的就是趨勢,跟著趨勢,他也不知道最後走成什麽樣。這是基本的分歧,它不是現金流的預測,而是對創業者價值的預判,以及在次要程度上對商業邏輯和模式的判斷。 (來源:新財富雜誌)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106
安信策略的看法是: 1、草根调研的数据显示,上证指数跌破4500点,即上周五是第一个爆仓日,个人融资盘以及杠杆私募第一批引爆。 2、现在是最好的政策出手窗口期,熨平监管降杠杆带来的市场震荡迫在眉睫。叠加打新资金回流,才能稳定市场,防止连锁爆仓。 3、无论接下来一周如何演绎,单边大幅下跌很难延续超过两三周。牛市根基在于住户部门资产负债表调整,这个过程远未结束,讨论熊市为时过早。 4、建议大家关注以下几个方向的投资机会。 (1)金融板块——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 截至上个交易日,银行行业PE为7.2倍、PB为1.17倍,年初至今涨幅仅5.59%,在金融业混改、货币政策放松预期等多重利好的提振下,至少有望跑出相对收益。 (2)充电桩为代表的电力设备领域——万马股份、奥特迅、许继电气、国电南瑞 三
月初的两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中央层面的政策导向无非是两个方向,一是稳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上台阶式的提升,二是以“互联网+”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代
表的新经济转型。而这一期间,我们在市场上连续推荐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能源互联网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三个主题投资的机会。这三个主题的共同点就是将
“稳增长”和“互联网+”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从龙头标的的股价走势,可以充分说明投资者对这些主题的追捧程度。以充电桩为代表的电力设备板块在国家政策
的扶持下,有望走出相对独立的行情。 (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陆家嘴、爱建股份 近
日香港政改受挫,泛民主派对政改方案不妥协的背后,实质上是香港作为远东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正在逐渐下降的战略地位。香港政治的不稳定性及其战略地位的减
弱会加大上海金融中心的B角战略意义。另一方面,随着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两份国企改革顶层规划“1+N”中的重磅文件《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与《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深化浦东新区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
展的意见》,即浦东国资国企改革“18条”的公布,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已经提速,浦东国资旗下的陆家嘴以及上海国际集团(两大国资流动平台之一)参股的爱建
股份将有望展开股权运作。(徐彪) 格隆汇声明: 本文为格隆汇转载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16亿中国人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大宗商品市場近日重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的最低水平。
昨日,NYMEX原油徘徊在42美元附近,該價格在金融危機爆發後迅速從此前的147美元下跌至2009年初的47美元。此外,LME銅、LME鋁、LME鋅均刷新自2008年以來新低。是什麽因素叩響了大宗商品市場熊市之門?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這主要是由於近期全球經濟低迷,需求不足導致,同時,以美聯儲加息預期為契機,全球資金面開始收緊,這也是導致大宗商品全線下挫的催化劑。
這次熊市恐比危機中崩潰持續更長
雖然本輪大宗商品市場崩潰主要還是供需失衡導致,但卻也有著自己不同的特點,這也增強了大宗商品市場此輪熊市周期。
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表示,本次大宗商品市場暴跌與此前存在四個方面的不同,即其一,當前石油過剩在於頁巖油技術革命帶來的供應大幅增長,而2008年供應壓力是在金融危機後體現出來的;其二,當前並沒有發生金融危機,金融市場沒有出現系統性風險沖擊波。
“其三,地緣政治博弈,當前歐佩克、美國和俄羅斯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進行肉搏;其四,當前中國經濟下行,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國經濟只是短暫的受到外部沖擊。”他表示。
世元金行高級研究員肖磊則表示,比如2008年油價的大跌,除了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之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包括投行在內的諸多投資者在原油市場的投機性做空行為所致。而去年自7月以來油價的下跌,最主要由於實體需求疲軟,以及頁巖油產量增加,再加上美元走強,整體來說是一個多方面綜合影響的結果,並非投機做空所致。
數據顯示,新興經濟體經濟近年均呈現出下滑趨勢,GDP增速從2008年的6.5%一路下滑至2014年的4.7%,今年預測值甚至跌至4.3%。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當下全球經濟陷入了疲軟狀態,特別是此前對大宗商品需求量大的新興市場國家,這便導致了需求的嚴重下降,對商品價格支持的動力不足,這是長期的影響,或者比2008年危機短暫的沖擊持續時間更長。
以中國為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下降。海關總署最新統計,2015年7月,全國進出口2.12萬億元,同比(下同)下降8.8%。其中,出口1.19萬億元,下降8.9%;進口0.93萬億元,下降8.6%;順差2630億元,下降10%。
新興市場經濟的持續下滑也導致了全球資金流出速度的加快,這也給大宗商品帶來壓力。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在過去13個月里全球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外流規模達到近1萬億美元之巨,這一數字相當於此前全球金融危機時的兩倍。
回顧2008年下半年,對大宗商品市場來說可謂是一場抹不掉的噩夢,當時以美國次貸危機為根源的全球金融市場大海嘯沖擊全球市場,導致全球房地產泡沫、虛擬經濟過度繁榮和金融機構過度杠桿的虛假繁榮的破滅,投機資金快速離場促使商品持續回落。
以國際油價為例,2008年7月初,該價格曾一度逼近150美元,而經歷危機打擊後,最低跌至47美元附近,跌幅超60%。
強美元快速補刀
大宗商品市場雄起的一個必要條件也是全球市場資金面的寬裕,而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增強,一方面導致強美元周期,另一方面引發全球資金面恐面臨收緊趨勢的擔憂,於是大宗商品價格一瀉千里。
巴克萊銀行周二(8月18日)表示,FOMC已經就下一步行動下定決心,因此預計聯儲將會在9月加息。
東證期貨貴金屬分析師元濤元濤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美聯儲不可能到通脹到2%的時候再加息,因為在低通脹的環境中這將遙遙無期,同時加劇了通脹超調(overshoot)的風險。若加息過遲,屆時利率急劇拉升,這將造成市場大幅動蕩,加大美聯儲加息的代價,這是美聯儲不願意看到的。”
受此消息影響,美元指數最高突破98,最新報96.9347,微跌0.0697,跌幅為0.07%。而年初至今,美元指數已經上漲逾7%。
值得註意的是,強勢美元相對應的打擊了其他國家的貨幣,於是也給大宗商品市場帶來壓力。
彭博新聞社報道指出,加拿大和俄羅斯的石油生產商產量全球名列前茅,他們以美元為單位出售原油,運營成本則是以本幣支付。本月以來,加元對美元匯率已創11年新低,俄羅斯盧布對美元匯率逼近六個月來最低點。這無形中幫助全球第二和第四大產油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
“以石油、黃金和銅為首的大宗商品全線下跌已經嚴重影響這類商品生產商的本幣匯率,他們的貨幣對美元跌得越多,他們的成本就越低。這會給大宗商品進一步施加下行壓力,產生惡性循環。” 法國興業銀行的石油市場研究主管Mike Wittner稱。
另一方面這也加大了投資者對全球資金面走禁的擔憂,便導致大宗商品買盤不足。而這一因素也正是大宗商品快速反彈的催化劑。
“逢低抄底油企論”靠譜?
在上述背景下,“逢低抄底油企論”一時廣為流傳。這似乎於情於理都符合投資哲學,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根據本報記者從多方獲悉,無論從供給面、需求面、國際宏觀政策面,油價似乎在短期都沒有反彈的支撐。更有分析師表示,年中的反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市場對於“見底反彈”的預期過高。
先從供給面來看,金曉向記者分析稱:“原先市場預期美國三季度可能會減產,然而預期沒有兌現。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產量仍在持續,而美國維持市場份額的決心跟OPEC如出一轍。”
此外,美國油井停產、重啟成本較高,由於前期的沈默成本(即建設成本)高企,因此只要能持續產油,不論油價是否走低,這仍能彌補部分沈默成本。
不可忽視的“後來者”就是伊朗。伊核六國與伊朗就核問題於7月達成全面協議,根據伊朗石油公司發言人稱,一旦出口限制解禁,公司在一周內即可以開工。此外,金曉也告訴記者,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與伊朗達成的協議,今年11月可能就將實現原油出口解禁。
值得註意的是,國際能源署(IEA)認為,大多數分析師小看了伊朗產油量回升的能力,對伊朗的產油前景太悲觀。從歷史經歷判斷,伊朗恢複的速度可能比大家想象得快。
如此來看,油企股真的能夠抄底買入嗎?
金曉指出,盡管油企股價已經位於低位,但“最糟糕的時候”還未到來,明年一季度可能將到達危機的頂峰。“甚至如大陸資源公司(ContinentalResources)等油企的股價甚至有所高估。”
如何判斷油企股價是否被高估?“只要以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 Corp)為標桿即八九不離十。”金曉解釋稱,盡管油價自去年6月以來的跌幅超過60%,導致埃克森美孚在7月公布了2009年以來最差的季度盈利,但還持有現金43億美元。此外,該公司也一直致力於提高資本效率和改善成本控制,因此任何估值與其大幅背離的油企都應該敬而遠之。
9月1日,A股既沒有迎來開門紅,閱兵行情也沒有得到延續,反而出現了大規模殺跌,雖然上證綜指在銀行股和券商股的護盤下跌幅收窄至1.23%,但千股跌停的場面再次出現,兩市僅13只個股漲停。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統計發現,截至9月1日收盤,兩市已有800只個股股價創下股災以來的新低,80只個股股價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低。 此外,隨著破凈個股的出現,市場也開始討論A股目前的狀態,是股票重新有了吸引力還是熊市真的來了。
周二上午的殺跌一度讓上證綜指瀕臨3000點大關,隨後在兩桶油和銀行股的護盤下,滬指開始向上,許多觸及跌停的股票也開始回升。不過市場人氣並未得到國家隊的帶動,下午開盤,雖然指數震蕩企穩,但是個股跌停家數越來越多,國家隊在尾盤狂拉銀行、券商、兩桶油等上證50權重股,但截止收盤依然千余只個股跌停。
上證綜指4200億的成交額較周一減少110億元,但這是市場人士看來,今天的成交額並不能反映市場的真實狀況。
“如果今天國家隊不出手護盤,大盤的成交可能會低於8月6日的3500億元。”一名券商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由於中金所認定日內開倉交易量超100手認定異常交易,用股指期貨套保的投資者同樣受到限制,為規避風險,投資者會拋售現貨,以致加大了現貨市場的賣壓。
數據顯示,自中金所提高保證金和限制開倉後,三大股指期貨主力合約從就已經開始縮量,昨天較前一交易日縮量了55%,今天成交量與昨日持平,三大股指期貨成交活躍度均在下降。
上述券商人士認為,周二的千股跌停說明市場進一步失去了流動性,無法通過股指期貨的套保的投資者仍然有賣出的需求,下一個交易日壓力不會小。
從場內杠桿來看,八月融資額盤已較當月高峰萎縮了3169.92億元。8月17日,融資余額達到大盤企穩上漲以來的當月最高值1.39萬億,但次日便出現環比下跌,至8月31日融資余額回落至1.07萬億元,較當月高點縮水超過22%。
截至8月31日,兩融余額為10592億元,這與市場人士預期的兩融余額跌至8000億元仍有一定差距。
申萬宏源認為,6月高點以來,市場經歷了兩波快速的下跌,三個月不到累計調整45%,調整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乃A股歷史所少見。當然大批權重藍籌股跌破凈資產,回到歷史估值低位、一些個股股息率顯著超過固定收益品種,都使得市場離底部越來越近。具體到9月份的交易區間來看,下方2900點是八月份的低點附近,當時恐慌性殺跌和融資盤平倉比較集中,短期具有較強的支撐力度,上方3400點是年線附近,也是4006下跌以來的半分位,具有較大阻力。
|
9月1日,A股既沒有迎來開門紅,閱兵行情也沒有得到延續,反而出現了大規模殺跌,雖然上證綜指在銀行股和券商股的護盤下跌幅收窄至1.23%,但千股跌停的場面再次出現,兩市僅13只個股漲停。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統計發現,截至9月1日收盤,兩市已有800只個股股價創下股災以來的新低,80只個股股價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低。 此外,隨著破凈個股的出現,市場也開始討論A股目前的狀態,是股票重新有了吸引力還是熊市真的來了。
周二上午的殺跌一度讓上證綜指瀕臨3000點大關,隨後在兩桶油和銀行股的護盤下,滬指開始向上,許多觸及跌停的股票也開始回升。不過市場人氣並未得到國家隊的帶動,下午開盤,雖然指數震蕩企穩,但是個股跌停家數越來越多,國家隊在尾盤狂拉銀行、券商、兩桶油等上證50權重股,但截止收盤依然千余只個股跌停。
上證綜指4200億的成交額較周一減少110億元,但這是市場人士看來,今天的成交額並不能反映市場的真實狀況。
“如果今天國家隊不出手護盤,大盤的成交可能會低於8月6日的3500億元。”一名券商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由於中金所認定日內開倉交易量超100手認定異常交易,用股指期貨套保的投資者同樣受到限制,為規避風險,投資者會拋售現貨,以致加大了現貨市場的賣壓。
數據顯示,自中金所提高保證金和限制開倉後,三大股指期貨主力合約從就已經開始縮量,昨天較前一交易日縮量了55%,今天成交量與昨日持平,三大股指期貨成交活躍度均在下降。
上述券商人士認為,周二的千股跌停說明市場進一步失去了流動性,無法通過股指期貨的套保的投資者仍然有賣出的需求,下一個交易日壓力不會小。
從場內杠桿來看,八月融資額盤已較當月高峰萎縮了3169.92億元。8月17日,融資余額達到大盤企穩上漲以來的當月最高值1.39萬億,但次日便出現環比下跌,至8月31日融資余額回落至1.07萬億元,較當月高點縮水超過22%。
截至8月31日,兩融余額為10592億元,這與市場人士預期的兩融余額跌至8000億元仍有一定差距。
申萬宏源認為,6月高點以來,市場經歷了兩波快速的下跌,三個月不到累計調整45%,調整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乃A股歷史所少見。當然大批權重藍籌股跌破凈資產,回到歷史估值低位、一些個股股息率顯著超過固定收益品種,都使得市場離底部越來越近。具體到9月份的交易區間來看,下方2900點是八月份的低點附近,當時恐慌性殺跌和融資盤平倉比較集中,短期具有較強的支撐力度,上方3400點是年線附近,也是4006下跌以來的半分位,具有較大阻力。
|
第一隻應數恆大(3333),該公司於七月八日宣布回購股份,股價由3.04元一直漲至該公司七月三十一日停止回購之時最高曾見5.5元,升幅80.9%。恆大的回購手法極之不高明,往往於每天的尾市不問價地搶高數十格,極之「暴力」,結果給了某些人可剩之機,尾市先沽,次日低價回補,情況足足維持了三周之久,踏入八月份之後暫時不見該公司進行回購,股價亦因此曾經低見4.21元。
第二隻則為輝山乳業(6863),該公司自七月七日開始宣布回購,而且是公司及大股東輪流出手,結果該公司的股價由1.43元起步,升至上周五曾經高見2.9元,升幅1.02倍,由於該公司似乎仍在回購中,暫時無法估計其股價「頂」在何處,只是相對之下其手法較為高明,慢慢地級級上,「吸」乾散戶多年來手上的「蟹」貨。
至於第三隻會否是藍鼎(582)呢?不妨留意了!
話說當日藍鼎的股價長期走弱,結果走上了供股之路,原以為大股東會藉著供股而補貨,誰料到供股結果出來之後大股東並沒有包銷不足額供股的股份,持股量因此降至32.39%,較之去年初完成供股之後的持股量56.87%大幅減少了43%,新股出籠當日其股價曾經由0.345元挾上0.44元,本以為可能是大股東於市場增持所致,可是隨後未見該公司有任何公布,結果股價徐徐向下,直至近期股價曾經低見0.176元才見大股東開始出手了,於上周四及周五分別以平均價0.19元及0.24元增持了1億股及3億股,持股量則由32.39%增至34.34%,大股東會否繼續於市場增持,令其持股量慢慢增加至超越50%呢?然則藍鼎的股價如再次跌至0.2元水平之時不妨加以留意了。
至於另一隻控股股東已經連續五日增持股份的則是博華太平洋(1076),自上周一開始,其控股股東以平均價0.1565元買入了10,900萬股、0.1554元買入了1,000萬股、以0.1569元買入了800萬股、以0.171元買入了1,380萬股及以0.1797元買入了1,650萬股,而其股價亦由上周一的0.155元升至周五的0.178元,下周其控股股東會否繼續增持呢?不妨又留意一下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類公司或股東回購、增持股份的消息一般要遲數日才公布,近日的藍鼎及博華太平洋則是即日公布,港交所(388)似乎提高了公司訊息的披露效率,這一點值得一讚!
|
||||||
「這個夏天,跌得連太陽都變綠啦!」「乾脆明天就殺到底,別再折騰啦!」 這,是八月二十四日陸股收盤後,中國股民在網路上的哀號;這一天,上證綜指驚險守住三千二百點,但已創下八年來單日最大跌幅八.四九%,高達約九五%個股跌停,就連日前才宣布「養老金可以進場買股票」的政府也頂不住了。 同樣是這一天,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新興市場同步暴跌,隨即引發歐美股市一度大跌超過五%,腥風血雨的股災從中國蔓延到全世界,「新亞洲金融風暴」的恐慌言論甚囂塵上。 震央為什麼在中國?因為它重要、卻難以預測。 看看IMF(國際貨幣基金)的兩組數據。第一組數據一路從二○○三年的二○.一八%,緩減到今年的一六.一%;這是美國占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 與此相反的第二組數據,則是一路從二○○三年的四四.九四%,緩增到今年的五七.三%,這是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GDP全球占比。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策略分析師顏承暉認為,十五年前,全球光靠美國就能拉動至少五分之一的GDP,現在中國每年貢獻全球新增GDP約三分之一,早已是成長主動力。 但,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籠罩不確定因素。 場景拉到北京市郊昌平區的閱兵村,一早,五十一名高的女兵手握九五步槍排成整齊方隊,正練習踢正步,連同她們、總計一萬二千名士兵,都得忍受烈陽下揮汗如雨的辛苦,這一切,全是為了九月三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的閱兵式。 天津大爆炸的陰影猶在,股災尚未止息,這國家卻得強打精神、準備上演一場給全球數億人看的大秀,然而,在壯盛軍容的表面下,我們看到的卻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執政兩年多以來最大的危機。 引信一》政權危機習江勢力對撞,傳引燃股災 上任兩年多來,對內,習近平一道「反貪令」扳倒了新四人幫,斬了上千貪官的仕途,振奮了民心士氣,黨政軍權一把抓,樹立了中共前所未有的權威;對外,「一帶一路」政策加上亞投行,儼然成為亞洲新興強權。中國人民相信,只要習近平想要,沒有做不到的事! 但今年六月十五日,一切變了調。 這一天是習近平六十二歲的生日,原本市場預期上證綜指會衝高到「五三六一.五點」(習近平生於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五日),結果卻是中國史上最慘烈股災的首 日,截至八月二十五日止,陸股跌破三千點大關,拖累二千四百萬股民受害,市值蒸發新台幣上百兆元,政府連連祭出利多都無效,靠中國總理李克強「暴力救市」 才暫時止住。 從中信、方正與中投等證券公司路線揪元凶,背後指向中國前領導人江澤民與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兩人表面上退居幕後,但「人走茶不涼」,二十年積累的政治資源,讓他們勢力深入中國金融界。 據悉,選在六月十五日發動股災,不僅是打臉習近平的生日,也間接替六月十一日被定罪的周永康出一口氣,他是新四人幫被殲滅的最後一人,而這場股災也升級為中國「貪腐」與「反貪腐」勢力交鋒的戰役。 那麼到底誰贏了?看在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眼中,習李政權用政治手段處理經濟問題,「雖然不是很乾淨,但至少一度解決了政治(下台)危機。」 今年八十九歲的江澤民堪稱「最大的老老虎」,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任內十年、形同架空,背後垂簾聽政的正是江澤民;原本習近平還對他忌憚三分,不打算這麼快動手,但兩次重大事件後,據稱習近平已經控制了江澤民與其二子。 然而中國二十多年來盤根錯節的貪腐食物鏈遍布,拿下四隻大老虎,還有地方上數以百千計的山貓,政爭並未完全落幕。 引信二》信心危機救市失靈,經濟數據又粉飾太平 七月開始,中國政府頻頻推出「救市政策」,總計砸下人民幣數十億元,但陸股仍然一路從盤中最高點五千一百七十八點不斷下滑,八月二十五日創下波段新低點二千九百六十四.九七點。 在此之前,「中國經濟成長」的關鍵字裡並沒有「股市」兩個字,讓習近平大手筆救市的背後主因,就是中國疲軟的實體經濟,透過股市上漲,來解決地方債、新創企業募資不易、貧富不均等問題。 這麼多未解的問題,中國國家統計局卻在七月十五日公布第二季GDP年增率高達七%,遠遠優於市場預期;這沒有給陸股帶來利多,反而引發另一波跌勢。 「原本大家還相信,中國經濟只是一時放緩,過渡期結束,明天還會更好,」顏承暉說,「但中國過度粉飾太平,給出了一個太漂亮的數據,反而讓大家對中國的信心喪失,驚覺『哇!明天可能不會更好!』」 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認為,中國政府與其拿這些白花花的鈔票進場買股票,還不如以減稅等方式實質刺激消費,「人們對大陸經濟的信心每下愈況,害得全球金融市場狂跌。」 「有人開了第一槍(暴跌)之後,現在全球就像『擠兌風暴』,每個人都急著變現。」顏承暉說。 股民看到政府救市的誠意,卻等不到救市的成果,習近平兩年多來「打貪」樹立的威權,此時受到嚴格的考驗,「原本大家相信中國經濟只是『緩增長』,過了這段調整期,明天會更好,」顏承暉說,「但現在人們開始質疑,你(習近平)真的做得到嗎?」 引信三》國際危機北韓、南海問題,形同埋下亞洲經濟地雷 八月初,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東盟地區論壇上,高分貝指責日本與菲律賓「攻擊」中國南海造島的言論不實,並稱「中國是南海問題的受害者,但為了維護南海和平,我們保持了極大的克制。」 八月底,南韓因為邊界地雷炸傷兩名士兵,重啟停止十一年的高音喇叭廣播,惹得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下令備戰,戰事曾經一觸即發。 這兩件事凸顯出,儘管習近平有「一帶一路」區域經濟計畫的誘人胡蘿蔔,鄰居們也暗中拿好棍子、蠢蠢欲動,中國還不是能完全掌控區域政經情勢的共主。 以北韓為例,二○一○年底南北韓爆發延坪島飛彈事件,當時中國派出代表前往北韓斡旋調停,顯示當時仍有能力壓制北韓;但現在北韓領導人從老成的金正日換成 了血氣方剛的金正恩,中國對北韓的控制力明顯減弱,因此即便是九三閱兵前的緊張時刻,中國仍得派出反坦克飛彈部隊前往邊境壓陣。 不論是北韓、南海,或是中南半島邊境戰役,都是中國背上的芒刺,如果無法穩住大局,一旦爆發戰爭,將直接衝擊亞洲經濟、引爆新一波股災。 習近平危機,也是台灣危機 這是習近平上任以來最大的危機,同時也是台灣經濟的危機。 今年台灣出口數字連六黑,除了宏達電出貨量大減之外,在華台商也「貢獻」了不少。 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觀察,台商把工廠搬遷到中國後,所用的關鍵零組件、原料,甚至是工具機等生產設備,還是多從台灣進口,概估占台灣對中國出口金額的四成至五成。 然而,中國經濟走緩,加上工資上漲、工人難找、社會保險沉重等等,讓投資環境變差、台商獲利能力降低,一來對台採購金額降低,二來「殭屍化」(指營業利益率不及當地銀行定存年利率)比例增高,營運規模不斷縮小。 接下來,台商多餘的人力被釋出,但遭逢中國經濟環境不佳,找工作不易,劉芳榮預估從中國回台的人數會增加,而下一張被推倒的骨牌,就可能是台灣失業率的攀升,「幾萬人回去(台灣)卻沒有工作,你說這會不會是社會問題?」他警告。 中國不會是雷曼兄弟,陸股反彈可期 儘管經濟基本面令人擔心,但金融面不至於失控。許多人認為中國股災可能引發新版的「雷曼兄弟」,但顏承暉用三個理由駁斥這個說法: 一,中國資本管制,外國人持有中國資產的比重並不高,因此在全球的擴散效應不如二○○八年美國金融海嘯來得大。 二,中國存款準備率約一五%(銀行取得一百元,只能放款八十五元、留下十五元),遠比台灣的七%要高,加上中國外匯存底多達三兆六千九百億美元,手上其實握有充足的銀彈。 三,中國債務占GDP比重約四成,遠不及美國的一○○%。 這些數據讓顏承暉認為不必過度擔心中國,加上八月人民幣已重貶,刺激出口救市,「想像中國就是個年輕人,雖然一時吃多了鹹酥雞,頂多就是痛風,不會因此就中風了。」 陸股中長線反轉向上可能出現在九月,一來是國家戰略十三五規畫即將在明年出台,企業不缺題材,二來是美國升息與否屆時也將塵埃落定,減少一個影響全世界經濟的變數。 股災之前的習近平一路過關斬將,十分順遂,現在才是對他政權的真正考驗;林中斌認為,「習近平正在做很多以前(中國領導人)沒有做的事情,只是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但如果阻力能一一化解,習近平仍將成為中國近代政治資本最豐厚的領導人。 【延伸閱讀】陸股重挫,把今年漲幅都吐回去——2015 年上證綜指走勢 ■ 1/5 收盤3350.52點■ 2/28 中國二度降息,寬鬆資金提供股市上漲銀彈■ 6月 陸股市值首度超越 10 兆美元■ 6/12 盤中最高 5178.19 點■ 7/15 中國發布第二季GDP年增率7%,被認為「騙很大」引發跌勢■ 8/21 中國PMI指數連 6 個月下跌,創 77 個月新低■ 8/24 單日暴跌8.49%■ 8/25 盤中最低2964.97點上證綜指跌破3000點,回到年初起漲點 註:資料統計期間自2015年1月5日至2015年8月25日 整理:王毓雯 【延伸閱讀】政治、經濟、社會危機連環爆!——內憂外患大事紀 6月15日 百兆股災事件:習近平生日,卻是股災起點,市值蒸發新台幣上百兆元影響:習「用股市救經濟」的算盤被打亂,經濟仍弱勢 7月24日 習江惡鬥事件:前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正式被調查,破解其扳倒習近平的陰謀影響:傳江澤民與二子遭控制,但政治鬥爭並未落幕 8月上旬 進出口銳減事件:中國7月進出口金額年減率各約8%,衝擊今年GDP成長率目標7%影響:全球GDP年增率將低於2%,拖累全球數十國經濟 8月12日 天津大爆炸事件:天津濱海新區爆炸造成上千人傷亡及氰化物污染影響:民心動盪,經濟損失逾人民幣500億元 8月20日 南北韓對峙事件:北韓對南韓開炮,情勢一度緊張影響:中國派出反坦克飛彈部隊前往邊境恫嚇北韓 8月21日 南海緊張事件:中國南海造島兩年新增1,200公頃陸地影響:中國遭越、菲、馬、印尼、日等國反對,實是中美大戰 8月24日 熊市加劇事件:上證綜指創8年來單日最大跌幅,約95%個股跌停影響:股民與國際信心崩盤 整理:王毓雯 |
||||||
近一年多來,大宗商品熊市呼嘯而來,LME銅、LME鋁、LME鋅此前均刷新自2008年以來新低,而白銀的波動或最為劇烈。據統計,2008年-2014年的7年間國際白銀區間振幅高達489.82%。白銀將何去何從?哪些行業將為其帶來新的希望?
世界白銀協會主席兼科爾礦業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克雷布斯(Mitchell J. Krebs)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工業需求占白銀總需求的60%,其他則為投資需求。由於全球經濟疲軟,投資需求下降明顯,且供應量卻逐步上升。這也是過白銀價格下跌的主因。”不過他也指出,中國目前在大力推動太陽能的應用,未來中國能源方面將成為白銀需求的一大來源,或將支撐銀價。據粗略估計,十億瓦特的太陽能需要300萬盎司白銀。
在工業用的所有金屬當中,白銀具有最好的電傳導性和熱傳導性,因此電子工業用銀量占工業總需求的四分之一,主要用於觸頭材料、光伏產業、焊接材料、導體等方面。
中國太陽能光伏行業或支撐白銀需求
當前,盡管美國經濟已開啟緩慢複蘇進程,但歐洲卻仍在通縮邊緣掙紮,且中國等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速也有所放緩。在供應方面,礦產日益減少、開采難度加大、冶煉環保要求高;在需求方面,全球合金和電子行業整體偏弱、化工行業進入行業衰退期。此外,由於美元升值的影響,投資者都開始主動規避貴金屬的投資。可見,作為大宗商品的白銀處境頗為尷尬。
不過,克雷布斯仍對白銀在中國的前景較為樂觀。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自2013年以來,光伏產業在亞太地區迅速發展,中國光伏電池的生產增長到11.8GW。美銀美林的報告稱,未來中國能源方面將成為白銀需求的一大來源,會對銀價提供支撐。”
據粗略估計,十億瓦特的太陽能需要300萬盎司白銀,而中國正考慮到2020年,建造足夠的發電量來發出1000億瓦特太陽能,那麽這意味著需要3億盎司的白銀。可以預見,全球光伏能力將繼續擴大,銀光伏電池的消費也將增加。
其實,白銀最重要的一個終端產品就是太陽能光伏產品。銀是太陽能電池板的一個主要的配件,每塊太陽能板中大約包含15到20克白銀。克雷布斯指出,光伏電池所產生的電力是非常可靠的。作為一個有效的清潔能源,並且可以無限再生,光伏產業在許多國家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克雷布斯告訴記者:“10年前,在太陽能光電板方面,每年對白銀的需求僅不足100萬盎司;今年可達6500萬盎。今年全球預計將新增40-50GW 光伏電能,而每兆瓦新增光伏電能都會需要280萬盎司白銀用以供應太陽能電板。”此外,美國、印度、歐洲等市場都可能進一步將光伏電能對白銀的需求推升至年均3億盎司。
勿過度“迷戀”美聯儲 市場應回歸理性
此前,美聯儲加息預期已經被市場提前計入,美元走勢更是氣勢如虹,這使得大宗商品承壓。
當提及為各界熱議的美聯儲加息時,克雷布斯則果斷表示:“希望美聯儲加息的‘靴子’盡早落地。”他告訴記者,“美元走強打擊了貴金屬價格,且太長時間的加息預期已經為大宗商品市場帶來了額外波動,市場應該回歸理性、放眼長遠。”
世界白銀協會也指出,除了美元升值等外部問題,該行業仍存在最為根本性的挑戰需要應對。作為白銀整個產業鏈的源頭部分,礦山和冶煉的供應穩定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基石。礦產銀又可以分為原生和伴生兩大類,其中原生銀礦在中國礦產較少,且分布較為分散,例如河北豐寧銀礦;伴生銀占總礦產銀的80%,主要為銅鉛鋅副產,如江西銅業。現在,由於礦產資源逐年減少,開采難度加大,礦山部分利潤空間受到擠壓。
“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開采中達到最大的資源利用率,如何做到綠色礦山綠色開采。在冶煉環節,銅冶煉已在2014年出現行業產量峰值,同期的鉛鋅冶煉因為環保標準、價格低迷等原因,產量大幅萎縮,冶煉企業舉步維艱。如何謀圖發展、走出困境,是該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克雷布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