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實盼與港府合作發展首置盤
1 :
GS(14)@2017-09-21 10:06:28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003&issue=20170921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下月中將公布她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屆時有機會正式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長實(1113)執行董事趙國雄昨日出席一個房地產投資峰會後表示,特區政府研究打造首置上車盤是好事,集團樂意與當局合作,但目前要待政府公布具體細節,集團才可有進一步行動。
香港土地供應不足,以致樓價高企,一直是近年本港社會焦點議題之一;對此,趙國雄認為,現時社會有多項增加土地的建議,其中發展郊野公園是可以研究的,他並表示香港不需要有這麼多郊野公園,因為香港人更喜歡購物商場,不太喜歡郊野公園。
趙國雄:香港不需太多郊野公園
趙續稱,郊野公園是早年港英政府年代的產物,因應當時香港水資源不足,故需要郊野公園作為水塘及集水區;香港現時土地供應不足,不少供應食水來自中國內地,因而不需要太多郊野公園。他強調,香港需要土地發展,「但限米煮飯,而填海又反對」,他又反問地從何來;因此,現時的土地問題,需要社會各方心平氣和,思考前路如何走,而有社會共識是相當重要。
稱港應融合大灣區
另一方面,內地發展深圳河套地區,可有助本港經濟發展,同時有助中港融合,而深圳當局亦相當支持本港,他認為香港應該跟大灣區融合。
長實盼與港府合作發展首置盤
1 :
GS(14)@2017-09-21 10:06:30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003&issue=20170921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下月中將公布她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屆時有機會正式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長實(1113)執行董事趙國雄昨日出席一個房地產投資峰會後表示,特區政府研究打造首置上車盤是好事,集團樂意與當局合作,但目前要待政府公布具體細節,集團才可有進一步行動。
香港土地供應不足,以致樓價高企,一直是近年本港社會焦點議題之一;對此,趙國雄認為,現時社會有多項增加土地的建議,其中發展郊野公園是可以研究的,他並表示香港不需要有這麼多郊野公園,因為香港人更喜歡購物商場,不太喜歡郊野公園。
趙國雄:香港不需太多郊野公園
趙續稱,郊野公園是早年港英政府年代的產物,因應當時香港水資源不足,故需要郊野公園作為水塘及集水區;香港現時土地供應不足,不少供應食水來自中國內地,因而不需要太多郊野公園。他強調,香港需要土地發展,「但限米煮飯,而填海又反對」,他又反問地從何來;因此,現時的土地問題,需要社會各方心平氣和,思考前路如何走,而有社會共識是相當重要。
稱港應融合大灣區
另一方面,內地發展深圳河套地區,可有助本港經濟發展,同時有助中港融合,而深圳當局亦相當支持本港,他認為香港應該跟大灣區融合。
金發局史美倫﹕擬向港府申撥款
1 :
GS(14)@2017-09-25 04:15:28【明報專訊】金發局主席查史美倫在倫敦出席活動時表示,正在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商討,增加金發局撥款,聘請專業人員,用作往外宣傳香港以及培養人才,但需要立法會通過,她指短期內金發局仍然會是諮詢組織的角色,獲得穩定資源的話,並無必要提升至法定組織的地位。
用於推廣香港及聘專業人才
查史美倫表示,金發局現時大部分的會員均是半職,未有足夠資源去宣傳香港金融業,「比如佔中時,就應該出去同人講金融市場不受影響」,她指新加坡在這方面做得較理想,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游說,政府做得不全面之處,金發局可以補上,以半官方式、業界聲音的角度宣傳香港金融。
稱無必要提升至法定組織
她指現屆政府願意增加向金發局撥款,而獲得立法會審批通過,則並沒有必要將金發局提升至法定機構的地位,「只要達到效果便可」,而決定權亦在政府手上。現時金發局從金管局、證監會、貿發局等機構借調人手,部分職位是每年調配,她指獲得穩定的資源對於金發局而言非常重要,又稱年初時立法會否決金發局建常設職位,理由是政府換屆後行政長官人選或有變,她指「每件事情都每5年檢討一次,香港就唔使做」。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成立的金融領導委員會上月已舉行第一次會議,成員之一的金發局主席查史美倫表示,以往香港的監管機構各自為政,委員會可成為一個溝通平台,主要談論政策大方向,但不會干涉機構的工作,其中一項議程為金發局的報告建議有否落實,定期放在會上討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661&issue=20170923
湯文亮:土地供應 港府變相行配額制
1 :
GS(14)@2017-10-08 21:57:52【明報專訊】政府今年第三財季在土地儲備表中的22幅地皮,只推3幅招標,合共只是可建1090個單位,有測量師立刻話政府已經沒有土地供應,樓價看升,但那位測量師可能沒有了解整件事,見到政府只推千多個單位,就急不及待話樓市必升。其實,政府已經三番四次表示,今年的供應量用了半年已經達標,第三財季的千多個單位亦只不過向外界表示,政府是有能力增加供應,不過如果達標就毋須強供,用賭場術語來解釋,政府是守尾門,如果地產商不願意補地價,政府可以提高供應量,令每年土地供應可以興建1.8萬至2萬個單位,說得明白一點,政府會在未來土地供應行配額制度。
農地補價成主打 土地表守尾門
配額制度實行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輸往美國的成衣是要有配額,雖然絕大多數成衣配額都給幾家大製衣廠壟斷,但其他中小型製衣廠亦因為有配額制度而可以生存,如果當時美國不實行配額制度,亞洲大部分地區的生產成本都比香港低,所以配額制度其實是香港大救星。
我估計香港現在可以適用於興建私人樓宇的土地大約是10:1,地產商佔10,大約可以興建100萬私人住宅單位,香港政府佔1,勉強可以興建10萬個,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香港政府都是處於下風,這亦是前兩位特首未能解決土地短缺問題的主要原因,今屆政府有機會將形勢改變,就是採用配額制度。
倘若每年需要2萬個住宅單位,政府就會將配額分為1.2萬個單位從地產商的補地價得來,4000個是一鐵一局,4000個從招標,政府每年與地產商商討補地價,如果達標就會停止,如果不達標政府就會守尾門,從招標增加供應量,保證每年可以供應2萬個住宅單位。
配額1.2萬伙 發展商補價要進取
從今年的行動所見,政府是施行配額制度,在首三季,政府從地產商補地價已經肯定獲得超過1.2萬個單位,一鐵一局亦達標,所以,政府可以減少招標數量,並不是政府沒有土地,大家應細心理解,每年只有1.2萬個單位從補地價得來,對地產商來說是僧多粥少,如果想農地變成住宅用地,地產商在補地價方面必須進取一些,否則,農地如果不能改變用途,就是得物無所用。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750&issue=20171004
電子地圖商:港府思維落後 礙「無人駕駛」發展
1 :
GS(14)@2017-10-15 13:50:18【明報專訊】「無人駕駛」並非什麼新概念,但現時各地均以全速發展該技術,為全球汽車行業的大趨勢。過去數月香港亦有無人駕駛車測試項目,但有電子地圖導航公司創辦人指,香港政策配套不足,智能汽車及車聯網發展方面相對落後,政府宜投入相關資源,期望5年後可追落後。
已交試車報告 西九:暫未有消息
西九管理局於7月初引入由法國製造的電動智能自動車NAVYA ARMA,獲政府批准試行約1個月,試行路線長約700米,由西九文化區項目辦公室外駛至近海旁位置。西九管理局現已向運輸署提交報告,若成功獲批則可開放予公眾乘搭。然而,提交報告至今近2個月,本報曾向西九管理局查詢,但回覆指暫未有任何消息。
根據中汽協,「無人駕駛」屬智能網聯汽車中最高的級別,而身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港企不多,電子地圖供應商MapKing就為少數之一。MapKing創辦人兼行政總統Stanley Ng表示,港府思維落後,政策法規和發展均較內地落後至少5年,港府宜投入至少數億元於支援研發及應用上,以追上其他國家進度。
MapKing:港政策落後內地5年
Stanley表示,有港府部門曾接受報章訪問指,擔憂無人駕駛會引發更多交通意外,但事實上中國科技部已公布無人駕駛能減少99%意外死亡率,可見港府對無人駕駛認識不足,「往往市區道路均不是優先發展的路線,無人駕駛並不是要於彌敦道行駛」。全球應用無人駕駛的大方向均以高速和低速為主,因高速公路面對的場景相對簡單,而於有限制的場地內,亦較適合使用無人駕駛汽車低速行駛。
指進軍東南亞內地市場更可取
現時全球汽車產業正朝着「智能化」和「網聯化」方向發展,故網聯技術及產品將現龐大商機,Stanley指,惟香港「車少市場細」,對於港企來說,進軍東南亞或內地市場或更可取。MapKing現與新加坡和吉隆坡之的士公司合作,兩地合作的士逾1.7萬輛,反之,香港使用MapKing服務之的士約200輛,當中使用較高端的服務只有20多輛。比起香港,新加坡將會逐步為所有私家車提供智能聯網盒,以淘汰現有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713&issue=20171009
港府拒減股票印花稅 港交所一度炒高5% 今料有沽壓
1 :
GS(14)@2017-10-22 14:08:56【明報專訊】受研究削減股票印花稅的消息刺激,港交所(0388)昨日股價一度升近5%,推動恒指收市再創近10年高位。但收市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言人澄清,政府沒有計劃檢視股票交易印花稅,市場料港交所股價今日將會有沽壓,但由於大市已破位,回吐空間有限。有關事件亦已重新引起市場對印花稅的討論,認為港府應檢討如何在推動金融市場發展及維持收入兩者中取得平衡。
明報記者 廖毅然
上周五晚彭博社報道,港交所正考慮建議政府降低甚至取消股票印花稅,政府當晚沒有明確回應,僅指股票印花稅是政府的穩定收入來源,故任何建議都會小心考慮。昨日港交所的股價被炒上,下午一度升至230.2元,升幅最多達4.8%,全日成交僅達60億元,創逾一年最多,但沽空金額亦較前一個交易日大幅上升逾4倍至3.21億元。
麥萃才:減印花稅利高頻交易
然而,該股在尾市已明顯回調,收市報225.6元,較高位回落2%,全日升幅收窄至2.73%。隨後政府在傍晚澄清,沒有計劃檢視股票交易印花稅。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一旦減收股票印花稅,會引來大量以炒賣為主的投機盤,高頻交易亦會在港落地生根,故當局須慎重考慮,這是否香港想要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印花稅是港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若果下調甚至撤銷,都對公共財政構成壓力。
政府主要收入 減稅增公共財政壓力
根據資料,過去幾年股票印花稅均佔整體印花稅一半,佔政府總收入的比例甚至有上升趨勢,在2015至16年度達到7.42%,此前幾年普遍為4%至5%(見圖)。但麥萃才表示,政府應研究如何在穩定收入之餘,達到提升香港股市競爭力的效果,因現時香港是區內主要市場中,交易成本最高的一個(見另稿)。
大市氣氛好轉 料回吐空間有限
印花稅減免空歡喜一場,豐盛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估計,港交所的股價將回吐至220元左右,即把昨日升幅全部抹掉。但他表示,大市氣氛已好轉,成交有機會再增加,港交所股價不會跌得太急。富昌金融研究部總監譚朗蔚更認為,大市已經突破,即使減印花稅的憧憬落空,港交所短暫調整後,仍有機會隨大市上升,挑戰8月初高位233元。
港交所昨日上升,連同受惠出售中環中心消息的長實(1113)及即使分拆閱文上市的騰訊(0700),推動恒指早段升逾300點,貼近28,800點水平,收市報28,692點,企穩在「大時代」盤中高位28,588點之上,國指亦升83點至11,602點,全日總成交增至1032億元。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02&issue=20171017
港府預測全年GDP增長3.7%
1 :
GS(14)@2017-11-12 16:51:52【明報專訊】港府昨日公布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3.6%,較市場預期略好。展望全年經濟繼續穩健擴張,並將全年預測增長調整為3.7%,高於8月份公布的3%至4%預測範圍的中間點。署理政府經濟顧問歐錫熊認為,第四季增長或比第三季稍慢,但他警告,在置業購買力指數繼續惡化下,市民要提防樓市或有較大波動。
第三季GDP按年升3.6% 勝預期
政府公布第三季經濟增長按年3.6%,較上半年的4.1%增幅為低,連續3季呈現按季下跌,並較第二季的增幅減少0.3個百分點。季內的增長動力來自私人消費開支,按年增長6.7%,創2015年第二季最高水平。政府消費開支及服務輸出按年增幅亦有4.1%及3.7%,當中政府開支更為超過5年來最大升幅;服務輸出更由去年第二季下跌6.2%,轉為上升,反映旅遊業回暖;出口持平。在固定資本形成方面,礙於機器、設備及知識權產品,甚至擁有權轉讓方面有較大跌幅,因此倒跌(見表)。不過,歐錫熊稱,全年會將經濟增長預測調整為3.7%,若然最終實現,將會是近6年來最高經濟增幅。
私人消費增速兩年高 政府開支5年最大升幅
第三季的基本消費物價通脹率為1.7%,較第二季的2%為低,展望全年通脹預測則由8月份時公布的1.8%,降至今次覆檢的1.7%。歐錫熊表示,在過去4個季度經濟增長表現高於過去10年趨勢增長2.9%下,就算香港經濟仍穩健增長,也因為基數較高,第四季經濟增長會比第三季的3.6%稍慢也不為奇。
因應最新公布,9月份整體住宅售價較1997年高峰超出97%,市民置業購買力指數由第二季的67%,惡化至68%,歐錫熊稱,若息口向上升到3厘,置業購買力指數可能高見88%。通常該指數去到某一水平,而息口向上,將有機會觸發樓價波動。他表示,目前不知道樓市何時轉勢,但他提醒市民,香港若按聯繫匯率機制跟隨美國加息,加上樓房供應每年增至逾2萬個,比過去5年多70%,置業購買力指數又高於20年平均的45%下,要留意因此引伸的風險。
置業購買力指數惡化 警告留意樓市風險
恒生銀行經濟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師薛俊昇表示,最新公布經濟增長數據高於預期的3.5%,反映內需增長強勁。第四季增速或受高基數影響而略為減慢,增長或回落至2.5%至3%,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由原來的3.4%調高至3.6%,全年通脹預測由1.8%調低至1.6%。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431&issue=20171111
李曉佳﹕「立米樓」當道 港府進退維谷
1 :
GS(14)@2017-12-10 20:34:41【明報專訊】「納米樓」今天常見於傳媒以至網上評論,筆者粗略統計,此詞大約在2015年興起,在主流報章雜誌,當年有17篇文章出現「納米樓」,翌年增至50篇,來到2017年,截至昨日已有590篇文章談及此詞,或多或少反映「納米樓」現象愈演愈烈。不過,筆者大膽預言,「納米樓」勢將過氣,取而代之的是「立米樓」。面對樓市問題日益惡化,政府汲取施政報告淪為樓價推手的教訓後,只能獨沽一味靠增加(無論虛或實的)供應解困。
代理:置業看平面過時 應有立體概念
早前港島西一個樓盤實用面積僅200餘呎的「納米樓」定價過千萬,普羅大眾嘩然之際,唯獨地產代理最鎮定,一張代理製作的宣傳單張顯示,該樓盤樓底特高(相對而言),達3.5米,以港人平均身高1.73至1.77米計算,垂直計可容納二人。原來宣傳品想點出,今時今日買樓不是看平方呎,而是計立方米,即使平面面積計近乎不人道,如以立體概念看,夠高度建閣樓,實際可用空間隨時倍翻。
「立米樓」橫空出世,今年上任的特首林鄭,卻是進退維谷。林鄭10月中交出首份施政報告當中大談置業階梯,有「綠置居」、「白居二」恒常化及「港人首置先導計劃」,忽然間「上車」似乎不是夢。然而政府很快便發現,這些美好願景落到發展商及代理口中,反而成為催谷銷情的最佳手段。根據中原樓價指數,施政報告出爐後三周,港島樓價累升6%,九龍漲2.27%,新界東亦升1.95%。
加辣減辣 政府都無運行
有官府中人私下說,目前樓市氣氛下任何招數都會被解讀成利好樓價的措施,「減辣」固然會被視為放寬調控,助長炒樓,即使再「加辣」,亦只會減少二手樓供應,及令想置業的年輕人更難上車,令可提供高成數按揭的發展商議價能力更強,無殼蝸牛將任人宰割。
原本林鄭如意算盤是透過全民(尤其是年輕人)置業,化解前朝遺留下來的社會戾氣,甚至提出研究准許市民提取強積金作首置首期,來給予市民希望。不過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劉怡翔上月底在立法會上已表明,以強積金供款置業的建議在社會意見不一,反對意見指或會違背強積金本身協助市民退休的原意,亦擔心一旦樓價大跌,會令市民賠上積蓄,兼違反政府調控樓市的方向,反映政府內部風向已轉,助市民置業需要三思再三思。
樓市只剩「增加供應」救命索
回看「立米樓」元兇之一,是按揭成數大減,目前400萬元以下樓宇才可透過按揭保險借九成按揭,600萬元或以上自住物業按揭成數低於八成。為了遷就變相「縮水」的首期,想置業的人士只能「向下」尋求解決方法,簡單而言就是愈住愈細和愈住愈遠,又或直接向發展商借首期,結果又是令發展商議價能力提高,惡性循還下樓市死結愈勒愈緊。
其實政府心知肚明放寬按揭成數才是緩解樓市扭曲之道,業界亦一早有聲音要求放寬九成按揭至600萬元以下物業,畢竟400萬元住宅已近乎絕迹。可惜政府目前已陷入「減辣又死加辣又死」的兩難境地,連置業階梯這種遠期支票都可以為樓市火上加油,官府中人都投降,覺得為政者根本無招可出,最後僅剩下「增加供應」這條救命索,而在供應真正達到政府宣稱的願景前,港人只有自求多福。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694&issue=20171207
平機會主席陳章明倡借鏡星洲:港府應重奪住宅定價權
1 :
GS(14)@2017-12-14 18:24:33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452&issue=20171214
【明報專訊】目前本港私人發展商佔住宅市場的佔有率逾半,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陳章明接受訪問時表示,這令政府失去樓價定價權,導致近年樓價飛升至脫離港人購買力水平,而新盤則愈來愈細,令年輕人結婚後亦難有空間生兒育女,結果令生育率偏低,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不利經濟及社會長期發展。因此,他建議港府效法新加坡政府,提高在職人口的強積金供款比率,用來大建公營房屋,目標是令每個香港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屋。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本港人口734萬,當中116萬為65歲或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高達16%,即每6人便有1人是長者,而有關比例是過去30年以來最高(圖1)。陳章明分析,本港人口老化的問題十分嚴重,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未來只會愈來愈嚴峻,「估計15至20年後每4個香港人就有1個是老年人,而在25至30年後有關比率更會升至三分之一,可見多麼『大劑』!」
星洲組屋政策助提升生產力
本港出生率偏低,是導致人口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陳章明將此歸咎於港府的房屋政策失當,並認為應該就此向新加坡借鏡,「新加坡永久居民結婚後便可以低廉價格購入政府組屋,而單身人士在35歲或以上亦可享有此福利,故當地八、九成人口住在組屋,只有社會最富裕的一兩成人口才會直接購買私樓,或出售組屋後買私樓。」換言之,新加坡政府於當地住宅市場的佔有率逾八成,「組屋的政策理念非常好——『每個新加坡人都應該有權利去擁有自己的房屋』,這不止令新加坡人年輕時已安居樂業,提升生產力,在他們年老時亦可用組屋做逆按揭,每月取得定額收入作為退休開支」。
相比之下,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香港住在私人物業的人口佔比高達53%,公營房屋的比例僅45%(當中29%屬租住,16%屬資助自置居所房屋),後者較新加坡逾80%的比例屬明顯偏低(圖2)。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即使住在私樓的人口中,也並非全部屬自置物業,統計顯示以家庭住戶數目計,僅48%家庭自置物業,而且有關比率較2011年的52%及2006年的53%均見下跌。
劏房新盤盛行 礙年輕人生育
陳章明分析,港府的房屋政策失誤,容許私人發展商佔有逾半市場,因此亦失去定價權,形成地產霸權,導致私樓樓價屢創新高,新盤單位則愈來愈細,令港人難以組織家庭生兒育女,人口老化的問題將愈來愈嚴重,「近來新盤樓價之高,數百萬元才可以購買一個百多方呎的開放式單位,住在一個『豆腐潤咁細』的劏房,你(政府)叫年輕人怎樣生小朋友呢?而且這些劏房本身亦不便宜,一般家庭超過10年不吃不喝把所有收入用來供樓才可勉強買到一間」。
「兒子若問我借錢買樓 會要求聯名」
由於本港私樓價格已升至脫離港人購買力,而且金管局近年不斷收緊按揭,港人若未能通過按揭保險計劃的壓力測試借二按,便需要儲夠四成首期才可上車,以目前私樓價格動輒數百萬元計,有關首期金額普遍逾100萬元,一般年輕人難以負擔。因此,近年家境較富裕的年輕人往往向父母借首期置業,「買樓靠父幹」成為社會常態。
陳章明本身亦有多名兒子,但強調只會在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會借錢予兒子買樓,「假如兒子問我借錢買樓,置業當然是好事,但大家也知道『借了隨時無得還』,故此雖然我也會願意借錢,但會要求兒子在樓契上也寫上我的名字」。聽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但陳章明認為有必要,「即使我相信兒子,也不知道新抱心裏的想法」。他又教路,即使父母擬將身家百分百分配予子女,也要留意時間安排,避免日後出現不必要的爭拗,「若年老時與家人爭產,是一件頗悲哀的事」。
增強積金供款 助建公營房屋
綜合上述分析,陳章明相信,港府應該全方位檢討房屋政策,大幅增加公營房屋在整個住宅市場的佔有率,「既然新加坡組屋是這樣好的安排,港府有何原因不去跟隨呢?」新加坡政府有資源興建組屋,原因之一是國民須把每月收入相當一部分用來繳付公積金,供款比率按不同年齡及收入而定,但平均高達28%,遠高於本港強積金的10%。陳章明認為,若本港大幅提高強積金供款比率,能換來港人安居樂業、自置居所,相信社會各界能夠接受,籲港府積極研究這種做法。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7-12-14 18:24:58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324&issue=20171214
【明報專訊】除了就港府應如何調整房屋政策應對社會老齡化的問題外,陳章明本月初亦以「彈性退休 —— 一石二鳥的考量」為題在理工大學「活齡學院」研討會上分享如何可以退休無憂。他表示,為了避免壯年人由退休前的「有工返」突然轉變至退休後「無工返」,生活方式出現重大改變難以適應,他認為有能力的打工仔應該採用「彈性退休」的方式,由50歲開始逐步減少工作量,「例如50歲將工作量減少一成,雖然薪酬也會相對減少,但可以騰出更多時間享受人生,之後每隔幾年再減少一成工作量,直至退休為止」。
最理想50歲起減工時
廣告
陳章明除了推廣「彈性退休」外,亦建議延長退休年齡。現時本港公務員一般於60歲或以前退休,但本港商界則無法定退休年齡;港府早前在人口政策報告上指出,隨着戰後嬰兒潮一代陸續退休,加上生育率偏低,本港整體勞動人口預料將於明年達365萬並見頂,之後逐步回落。陳章明表示,既然本港勞動人口將見頂回落,而且正進入知識型經濟,「知識不會在嬰兒身上,而是在我們這些壯年人的腦袋裏」,故他建議政商界將員工的退休年齡普遍延長至70歲,此後「仍在公司內可保留一張枱,每星期回來向新一代傳授經驗,證明我們仍有存在價值」。
陳章明補充,日本多年前已面對勞動人口下跌的問題,故政府鼓勵國民每年進行身體檢查,若打工仔能證明其身體狀况理想,便可在65歲退休年齡後申請繼續任職,此舉亦值得本港參考。
[名人樓市論壇]
港府收緊登記稅後 Tesla三季僅32輛登記
1 :
GS(14)@2018-02-12 07:12:38【明報專訊】港府在去年4月起收緊電動私家汽車「豁免首次登記稅」措施,由原本完全豁免首次登記稅,改為寬免額以9.75萬元為上限。新措施生效後,Tesla電動車銷量首當其衝。根據運輸署數據,在去年4月至12月期間,只有32輛特斯拉電動車在香港登記,遠低於2016年同期接近2000輛。
去年3月共2939輛登記
在2016年初,受惠於慷慨的稅務豁免優惠,香港成了Tesla電動車人均銷量最高的城市。由於港府自2017年4月起收緊寬免,香港車主在去年3月爭相購買高端電動車,該月共有2939輛Tesla電動車在香港登記,高於2016年全年的登記數目。此後Model S的稅款估計達41.4萬元,一輛Model S 75D的價格幾乎增加1倍至103萬元。
有指港府是在非電動汽車製造商的壓力下終止優惠。事實上,在香港使用電動車並不一定比汽油私家車環保,根據研究機構Bernstein在2016年的研究,由於香港主要以煤發電,在香港充電的Tesla電動車,在其平均使用壽命期間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同級別的汽油車高出五分之一。Tesla電動車在香港銷量急跌之際,丹麥在取消稅務減免後,也出現類似銷量下滑。
(金融時報)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821&issue=20180207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