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沖基金大鱷Druckenmiller:奧巴馬的福利政策欺騙美國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721

雖然很明顯,在剛過去的關於債務上限和政府關門的政治鬧劇中,民主黨和美國總統奧巴馬輕鬆地打敗了堅持要求削減福利支出的共和黨,特別是民意幾乎一邊倒地傾向於奧巴馬一方。但對沖基金大鱷Druckenmiller在接受WSJ採訪時卻毫無顧忌地批評了奧巴馬的福利政策,他表示,奧巴馬的福利政策是用謊言矇騙他的支持者,最終會令美國財政入不敷出。以下是採訪內容摘要:

 

關於偷竊下一代的財富:

雖然很多老年人認為,他們現在只是在提取他們過去被迫向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險繳納費用而形成的「儲蓄」,但實際上,他們提取的要多多了,特別是相對於未來幾代人。這是因為,政治家已經投票同意給予老年人歷史上最為慷慨的福利。結果,現在65歲以上的美國人平均將獲得32.74萬美元的淨終身福利的同時,現在出生的美國人將承受42.06萬美元的淨終身損失,因為他們將不得不努力幹活,支付美國老年人留下的賬單。

「Oh,所以你工作的40年裡只支付了18.5%的收入,而現在你希望下一代工人支付30%的收入來支持對你們的餽贈?」他補充道,如果18.5%是「這麼不道德的,為什麼你不歸還過去40年獲得的不義之財呢?」

 

奧巴馬的支持者仍蒙在鼓裡...:

奧巴馬總統實施政策的最大諷刺之一是,這對組成其政治聯盟核心的年輕人來說,一直都是場災難。高失業率伴隨著債務水平的飆升——年輕人找到工作的時候,他們將不得不給這些債務提供支持。

那麼,年輕人最終是否會認識到,奧巴馬的經濟政策對他們來說是一場災難?「不,我認為不會。」

 

關於福利政策:

...對於那些認為福利問題最終可能通過上調薪酬稅解決的人。他表示:「Oh,我知道。所以我現在開始繳納12%的薪酬稅,直到我65歲,那時候就不用交了。但下一代將在2033年開始支付17%的薪酬稅——而不是我們現在支付15%的薪酬稅,或降低稍微降低我們的福利水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等待——這樣我們就能把更多的負擔轉移到未來而不是現在?」

 

很多人認為,未來財政狀況會好轉的..

他還否定了「蟒蛇吃老鼠理論」,該理論認為,財政災難將只是暫時的,當嬰兒潮一代通過了福利的管道,那麼福利成本將變得可能承受。但他表示,在此之前,「你的賬面上就已經累積了太多的債務,覆水難收了。」

對納稅人來說不幸的是,「在老鼠通過蟒蛇身體的時候,債務將不斷累積」,這樣到了本世紀40年代,債務的本身和債務帶來的龐大利率支出將成為為比福利支出更大的問題。

 

不老實的奧巴馬:

「我不認為把福利問題與債務上限綁定在一起是愚蠢的,因為這是一個嚴重的長期問題。不管他怎麼會所,本屆總統已經一次又一次證明了,只有用槍指著他的頭他才會真心進行談判。...

Druckenmiller的音聲不斷放大,還用拳頭拍打桌子。「奧巴馬總統請你告訴我,你什麼時候在沒有被槍指著頭的時候啟動過財政問題的談判。」

 

關於修改稅法:

Druckenmiller希望現在就上調資本收益稅和股息所得稅,把這兩個稅率都上調至普通收入的稅率。他表示,現在的稅法代表了「另一種跨代的財富轉移,因為60歲的美國人比30歲的美國人富有5倍。」

65歲的美國人「比適齡工作的人口富有多了。所以那些在外面工作的人——管道工、股票經紀人、管他幹什麼的,都必須支付40%的稅率,而那些不需要再工作的靠剪息票為生的富人只要支付20%的稅率。」

那麼,毀滅性地把企業所得稅加倍呢?Druckenmiller的方案是上調投資者的稅率,同時把企業所得稅下調到零。

他解釋道:「誰擁有這些企業?股東。但在企業中誰作出決策?是運營企業的人。所以,如果你以普通收入的稅率對股東徵稅,但不徵收經濟行動者的稅,那麼你實際上是刺激了經濟行動人增加招聘,並進行更多的資本支出。其實,並不是那些靠剪息票為生的富人在做決策,而是那些在運營層面的人。」

另外一個好處的,取消企業所得稅將能消滅無處不在的裙帶資本主義和企業福利主義。「遊說團體和特殊利益集團是怎麼在華盛頓開展工作的?通過稅法。在波多黎各或愛爾蘭(這些企業所得稅很低的地區),根本不存在這麼多這些組織團體和隱形的政治獻金。如果你把企業所得稅下調到零,這些東西都會消失。但基於社會公平的原則,你必須對股東收稅。所以你取消了雙重稅收。我認為,這可能非常非常有利於經濟增長,並可能成為長期解決債務問題的重要一環。沒有經濟增長,你不可能解決債務問題。」

 

共和黨的堅持是正確的:

共和黨應該要求福利政策改革,來換取他們對今冬或明年春天對上調債務上限的支持。Druckenmiller表示:「對共和黨來說,我認為一個更為有效的策略是,通過福利調查發現一些明顯問題,並把這些情況給美國人民看,而不是直接爭論債務上限問題。」

如果奧巴馬拒絕這個方案,「那麼我們就知道他在福利改革上的立場了。」基於這個原因,Druckenmiller把福利調查看作是「真正完美的開端——但這應該只是個開端,去證明誰在說真話誰在撒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76

投資者提醒能源公司:氣候政策會導致能源需求驟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177

全球72名資產管理投資者給45家能源公司發提醒信表示,希望能源公司為未來的氣候政策導致的能源需求驟減做好準備。投資者包括多家美國國有養老基金管理成員以及投資公司(如Scottish Widows 和Aviva)的基金經理,他們管理的資金規模高達3萬億美元。

埃克森美孚、荷蘭皇家殼牌、英國BP、必和必拓公司、力拓和皮博迪能源均在收信人之列。

投資者在信中提及自己對礦物燃料前途的擔心,因為燃燒礦物燃料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投資者認為隨著氣候政策的收緊,礦物燃料可能遭遇麻煩。

投資者指出,2050年到來之前,全球可能會將目前的碳排放縮減80%,從而使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C之內。他們敦促公司盡快對此開展「風險評估」並希望能源公司能夠在明年上半年召開的年度投資會議上,出示具體的風險評估方案。

去年,全球200多家能源企業在探測和開發新礦物燃料上總耗資6740億美元。投資者希望能源公司針對新能源開發和資本使用做重新估計。

環境責任經濟聯盟(Coalition for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Economic ,英文簡稱CERE)組織表示:

目前,45家能源公司中,30家公司已經給投資者回信了:一些公司直接否定了投資者的建議;一些表示他們儘量配合; 大多表示會慎重考慮。

參與提醒信撰寫的Ceres 成員Andrew Logan表示:

美國對煤的需求量減少導致煤價格大跌,投資者因此虧了不少錢。他們現在擔心石油也會走下坡路。

目前為止,政府機構、石油和諮詢公司給出的能源需求預測顯示,全球對礦物燃料(包括煤和石油)受新興市場的驅動仍然會繼續增長。

Logan 對此表示:

我們未必是在預測未來。投資者已經開始思考現有的能源產業的商業模式,是否應該繼續保持目前在能源投資的規模。

匯豐銀行表示:

如果全球碳排放受到嚴格的控制,那麼石油天然氣公司將損失40一一60%的市值。

國際能源組織表示:

如果全球想把升溫空間控制在2°C,那麼2050年之前,全世界只能把礦物燃料消耗控制在其總儲備的1/3。如果想多消耗更多的礦物燃料,那麼需要普及碳捕獲技術。

目前,不少大型石油公司已經將資金歸還給股東了,有些公司這麼做是迫於股東的壓力。

Scottish Widows投資公司的Craig Mackenzie表示投資者預計市場不可能馬上減少對礦物燃料的需求量,但這一天可能很快到來。他說:

我們需要對石油公司提出一系列問題一一它們是如何判斷風險的,如何採取避險措施。如果市場對石油需求減少,那麼油價肯定會下跌。這樣的話,投資一些高風險的項目,就沒有任何意義。 比如在北極或者加拿大油砂做投資,風險成本就很高。

IHS的Simon Wardell表示,市場對礦物燃料的需求雖然會減少,但燃料市場不會一倒就倒。他表示:

目前市場上通行的還是石油、柴油發動機制動的汽車,而我們沒有開發出任何可以代替航空燃料的產品。這就表示,這一場變革不會馬上降臨。如果我們對石油的需求減少,那麼石油價格勢必下跌,這樣又提高了石油的競爭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55

《政策檢討》與其花大錢放煙火 不如把錢花在刀口上 預算少、人力吃緊 食安把關 一人服務四萬民眾

2013-10-28  TWM  
 

 

自從塑化劑事件以來,台灣黑心食品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今,連經過認證的知名大廠都淪陷,商品琳琅滿目,消費者卻是防不勝防。

台灣的食安管理,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杜絕黑心氾濫?

王媽媽正在為家裡存放的數十瓶「台糖葡萄籽油」懊惱,這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大統長基」為台糖所代工的產品。王媽媽的兩個孩子容易過敏,因為愛孩子的心,她總是挑選最健康的食品照顧孩子的身體,所以她以為「掛上台糖」就等於掛上了保證。因為熱心、善良,所以她更買了很多這款葡萄籽油分送親朋好友;現在,她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公信力全失 國家認證無法品質保證消費者對台糖這樣有品牌的公司信賴,以為掛上它的標誌,產品就能安心食用;然而,台糖這次無法盡到有效控管代工廠商的義務,簡直傷透了消費者的心。從桂冠委託禹昌案(食品工廠桂冠委託禹昌代工粽子,竟被查出有過期粽混雜在內)到台糖委託大統長基案,讓消費者開始思考:「若大品牌都無法拍胸脯保證,我們應該怎麼選擇?」通常委託代工公司(如台糖)在簽約前,會參與代工廠商(如大統長基)第一批貨生產過程,予以稽核,以確保代工廠商產品符合合約;有的可能還會採取定期檢驗,有的則不會,更有甚者連第一批的稽核都沒有參與,直接就與出價最低的廠商簽約。

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許輔認為:「一家好的品牌公司,為了避免代工廠商生產出違反契約內容的產品影響聲譽,應該要採取不定期的突襲查訪,才能讓代工廠商時時警惕。」台糖商品行銷事業部執行長陳啟祥告訴《今周刊》,台糖有定期與不定期的到市場上抽查,並送SGS檢驗,但無法驗出其中問題。台糖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但畢竟消費者是相信它的品牌才購買,難道公司不應盡到全面為消費者把關的義務嗎?尤其台糖委託大統長基代工的葡萄籽油,都沒有標示是由大統長基代工,似有欺瞞消費者之嫌。

台糖表示,過去法令並沒有規定須標示代工廠商的資料,但是今年六月修法之後,規定必須標示清楚,不過有一年的緩衝期。據本刊了解,坊間有不少食品委由其他廠商代工,仍明確標出代工廠商名稱,以示負責,台糖的說法,無法令人信服。

大統長基是有得到食品GMP認證的廠商,但是這次事件,也讓GMP制度破功!GMP是由新竹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認證,對工廠的作業流程、環境衛生、產品品質做現場查驗,通過檢驗才能給予認證,事後每三至四個月定期抽驗調查。但是擁有GMP標誌的大統長基,卻調配出標示不實的葵花油矇騙驗證機關,通過查驗。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說:「食品法規真正規範的項目,根本太少。」換言之,即使得到GMP認證,也不代表產品一定沒問題。

檢驗徒具虛文 合格不代表沒問題許輔也提到,無論是GMP或CAS(台灣優良農產品)認證之後的定期追蹤,稽核員所稽核的項目,僅對書面所明列事項作審查,但是業者的很多小把戲,需要熟悉業界生態的人員才會注意到。因此,許輔認為驗證單位有責任加強稽核員的訓練,聘請曾經在業界待過,了解產業生態的人員,提升稽查員對問題廠商的敏感度。

不僅於此,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丘志威更對其他多項認證有所質疑,認為規範太過鬆散,例如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ISO系列(國際標準化組織)這兩項認證,大統長基都有得到。

負責ISO授證的經濟部標準局指出,大統長基通過的ISO 九○○一僅針對工廠的制度流程做檢驗,卻不針對食品配方做驗證;因此,民眾即使看到產品標有ISO 九○○一認證,卻不代表它食品就很安全。

江守山也說:「ISO系列僅對廠商的作業流程做檢核及赴廠查勘,卻沒有對最終生產出來的產品做檢核。」此外,ISO驗證雖然每年會定期追蹤,但是驗證單位卻會事前與廠商確認訪查時間,再前往稽核,讓不肖廠商有準備的時間,根本失去意義。

至於HACCP主要是確保食品生產流程安全。在台灣,除水產品、肉、餐盒與乳品加工業四個產業強制要求通過HACCP,由各縣市衛生局驗證外,其他產業則由業者直接找國外HACCP協會在台灣的代理商做檢驗。中華HACCP協會副祕書長張文彬說:「國內沒有統一單位去做驗證,這是HACCP認證一大問題。」也就是說,即使通過HACCP認證,也不代表國家掛保證。

GMP、ISO都不能掛保證,那麼SGS檢驗呢?

最近,很多店面都可以看到貼有SGS檢驗合格的檢驗單,但是很多民眾不知道,SGS僅針對每一次送驗的「單品」進行驗證,並非得到SGS的認可就代表全部的商品都獲得品質保證。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作了一個妙喻解開了消費者的誤解:「許多小吃攤前掛著SGS檢驗合格書,試問牛肉合格了,麵、湯也統統合格了嗎?而這次進的貨合格了,下次呢?」「所以消費者千萬別傻傻地被業者拿一次性的檢驗當『免死金牌』瞞騙了。」國家屢屢縱容 相關罰則太輕二○一一年的塑化劑事件,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黑心食品事件,同時也是第一起消費者針對販賣、製造黑心食品廠商提起集體訴訟的案件。但是判決結果卻跌破眾人眼鏡,消基會求償二十四億元,但法官僅判賠一二○萬元,這中間懸殊的差距何來?這一切肇因於法官與消基會對塑化劑的毒害認知不同。

雖然醫界、學界同意塑化劑對人體有害,但難以舉證傷害程度;另一方面,國民健康署︽塑化劑衛教手冊︾載明「塑化劑可在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內代謝排出。」違法業者竟挾官方權威,成為法官判案根據。

消基會委任律師徐則鈺對此表示無奈,「在法庭攻防上,手冊內容屢屢被辯方引為證據。」如果塑化劑能被人體代謝,那麼當初政府何必急驚風將所有塑化劑商品全面下架、回收;反過來說,如果無害,那麼因而受害的廠商是否可申請國賠呢?其實行政院消保處也協助這場官司,但同樣隸屬行政院轄下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卻反倒扯後腿,導致消費者求償無門。

身兼消基會法律委員會委員的玄奘大學法律學系教授陳汝吟直言,政府對消費者的保護明顯不足,「歐美國家包括日本,都提升消費者保護機關到中央政府的層級;只有台灣反其道而行,在一二年元月,將消費者保護機關由獨立委員會變成附屬行政院之下。」除了組織降級,長期以來黑心廠商橫行,根本原因是罰則太輕,比起廠商動輒上億元的不法利得,行政裁罰對於廠商根本不痛不癢。以胖達人為例,同樣廣告不實,台灣頂多罰二十萬元,在香港最重可罰一九三萬元,甚至五年刑期。

今年六月,︽食品衛生管理法︾通過修法後,雖然提高罰鍰金額,但追討廠商不法所得,卻需要先經過官方認定「情節重大」,但怎樣才是「情節重大」卻沒有提出解釋。也就是說,一旦主管機關怠於執法,或不認定「情節重大」,廠商還是可逍遙法外。徐則鈺認為,「廠商最害怕的還是刑事責任。」最終除行政單位須「硬起來」,司法單位也須「動起來」;只有行政司法互相配合,對違法廠商祭重典,才能殺雞儆猴。

隱憂早已浮現 人力、預算嚴重不足除政府須嚴格執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長期以來資源、人力不足,也是隱憂之一。根據本刊調查,台灣每人平均分配到的食安預算,只有加拿大的一五%,美國的二三%;而每位食管人員服務的民眾數,幾乎是加拿大的九倍,美國的兩倍。諷刺的是,政府建國百年花在國慶、跨年等活動經費高達一億八千萬元,卻不出錢做食品安全查驗,讓民眾一再受到黑心食品危害。

許輔強調,政府應該將經費花在刀口上,增加食品安全的稽核與輔導人員,提升國內食品安全,讓民眾吃得安心。

︽今周刊︾一直以來始終關注台灣的食品安全議題,陸續踢爆包括假蜂蜜、毒醬油、毒澱粉等黑心商品,如果連沒有法定權力的我們都能查到,試問:手握國家機器大權的政府為何做不到?政府應該主動出擊,列出每年檢驗抽查的項目,而不應看媒體或消費者爆什麼料就查什麼!

假油會是最後一個黑心食品事件嗎?如果衛生人力與預算不增加、執法不嚴、處罰太輕、認證問題不解決,台灣民眾恐怕永遠都得在恐懼中生活……。

一紙認證 真的有效嗎?──各種認證標準程序及學者疑慮

CAS優良食品

針對單一產品

認證過程:

初審→工廠輔導、確認→現場抽驗→授證追蹤方式:每年至少一次定期抽驗,採不通知查訪學者疑慮:稽核員的專業程度是否能確切找出問題?

食品GMP

針對生產線作業

認證過程:

文件審查→現場評鑑→授證

追蹤方式:

每年至少一次定期抽驗,採不通知查訪學者疑慮:稽核員的專業程度是否能確切找出問題?

HACCP

針對食品生產作業

認證過程:

文件審核→現場審核→授證

追蹤方式:

至少一年一次抽驗

學者疑慮:認證單位不統一,嚴謹度不一致。

ISO 9001、ISO 22000

前者針對管理層面、

後者針對食品及管理層面控管

認證過程:

文件審查→現場評鑑→授證

追蹤方式:

每年一次,會做事前通知學者疑慮:只對文件所註流程做審查,而非對產品結果做審查;預先通知審查時間失去抽驗意義。

「食」在不安心!── 近3年黑心食品大事紀事件 時間 事件介紹 發現者 後續發展起雲劑非法添加塑化劑 2011/5衛生署食藥局官員原本檢驗某食品是否摻有安非他命或減肥西藥,意外查獲起雲劑中含有廉價的塑化劑,風暴擴大,全台許多飲料與相關產品淪陷。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布 加強起雲劑的管控,未來使用起雲劑須提出安全證明,否則禁止販售。

假米粉 2013/1 多家品牌米粉被踢爆,米粉中不含米,其中包含新竹農會。 媒體踢爆 5月衛生署遭監察院糾正,承諾將米粉標準列入衛生法規稽查。

毒布丁 2013/5 台南市立光農工將工業級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摻入食品原物料複方中,再提供給統一、依蕾特布丁等下游廠商。 台南地檢署 相關商品全面下架。

毒澱粉 2013/5 不肖業者使用未經核准的工業用順丁烯二酸製造澱粉,毒澱粉流竄全台。《今周刊》檢驗發現毒澱粉,食品藥物管理局2月接獲線報,卻遲至《今周刊》即將召開記者會前夕才公布。 衛生署對全台澱粉廠及經銷商進行查緝,並宣布商家須在醒目處張貼安全具結證明。

毒醬油 2013/5 毒醬油含有超量的有毒物質單氯丙二醇,銷往各大夜市、餐廳,使用者眾。 《今周刊》踢爆 衛生署加強管制焦糖色素的純度及使用範圍,並訂定各類食品的焦糖色素使用限量。

義美泡芙

原料過期 2013/5 使用逾期「大豆分離蛋白」製作泡芙,36萬箱泡芙已被消費者吃下肚。 義美員工爆料 衛生署呼籲業者應加強自主管理。

毒餐盒 2013/8 台中皇冠特殊印刷公司使用有害人體的甲苯擦拭紙容器。 媒體踢爆 衛生局開罰,並銷毀1000多萬個紙餐盒。

假蜂蜜 2013/9 市售蜂蜜檢驗發現一滴蜜都沒有。 《今周刊》踢爆政府相關部門(農委會、經濟部及衛生署) 明確規範合成蜜標示與販售,加強不實標示或假蜜之查緝。

山水米 2013/8 市占率第三大的山水米涉嫌以劣質進口米冒充台灣米搶市。 媒體踢爆 農糧署擬修《糧食管理法》,將罰鍰由20萬元提高為300萬元。

大統油品

9成造假 2013/10 大統長基食品公司生產的油品逾9成是黑心油,除產品標示不實,並違法添加銅葉綠素及假冒油品。 彰化地檢署 彰化縣衛生局勒令該公司停工,並重罰2860萬元,創下國內單一食品廠遭罰最高金額。

整理:黃家慧、蔡曜蓮

台灣食品安全把關堪慮!──安全預算與食管局人員服務民眾數

國名 平均每人分配到的

食品安全預算

(新台幣元)* 每一位食管局人員服務多少民眾(人)

台灣

(TFDA) 94 42751

美國

(FDA) 403 21246

加拿大

(CFIA) 592 4784 資料來源:各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以2012年該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支出/總人口數

撰文‧黃家慧、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51

影子銀行!美聯儲刺激政策的最大贏家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206

受到寬鬆監管的非銀行信貸機構已成為美聯儲超低利率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從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到現在,三類非銀行信貸機構的資產規模大漲60%。

這類信貸機構被普遍看做是「影子銀行」體系的一部分,隨著投資者強烈渴求從風險更大的貸款項目中得到更高回報率,這類機構的業務規模迅速擴張。

研究公司SNL Financial整理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美國商業發展公司(business development company)、特種金融公司以及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的資產規模達到1.22萬億美元,遠高於2008年的7790億美元。

影子銀行愈發受到監管者矚目,今年夏天美國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提出了多項措施,旨在遏制影子銀行過度的風險。監管者們擔心,當影子銀行利用利率處於歷史低點、市場情緒高漲,且傳統銀行為了應對更嚴格的監管要求從某些領域退出時,他們可能過度借款,或加劇貸款項目的風險。

Arena Investors任事股東Dan Zwirn表示,

「對沖基金瞄準的公司都是那些銀行不願意給予借貸的公司,當你把一根管道的兩頭連接一種資產,和追求高收益的投資者,那麼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是水到渠成的。」

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快速發展已經吸引了美國監管當局的注意。這類機構在短期金融市場中借入資金,然後對抵押貸款債券(MBS)等期限較長的資產進行投資,同時獲得稅收優惠。

紐約聯儲調查了今年美國銀行業對此類投資工具的風險敞口,有人擔心利率水平快速上升可能導致此類資產遭到拋售,進而對規模較大的銀行業機構構成影響。里士滿聯儲上週表示,雖然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蓬勃發展」,但依然不明確其對整個金融系統可能構成的風險。

商業發展公司(BDC)向處於中間市場的公司提供資金和貸款,它們使用了一種和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類似的稅收優惠結構。儘管商業發展公司的槓桿水平是有法定上限的,但這類機構近年來快速增長,導致競爭愈發激烈。

Zwirn稱:

「認購標準下降、利率風險升高。許多商業發展公司通過購買風險最大的擔保貸款債券(collateralised loan obligations)或那些允許更高槓桿比率的專業財務公司股票,來尋求更高的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19

樓繼偉:原則上不再出台新區域稅收優惠政策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195

據新華社11月21日發佈的消息,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財稅體制改革做出詳細解讀。

樓繼偉表示,當前,我國稅收優惠政策尤其是區域優惠政策過多過濫,一些地方政府和財稅部門執法不嚴,通過稅收返還等方式變相減免稅,製造「稅收窪地」,嚴重影響了國家稅制規範和市場公平競爭。下一部,將清理已經出台的稅收優惠政策,今後原則上不再出台新的區域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窪地」影響市場公平

此次《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對稅收優惠特別是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的規範管理。

樓繼偉表示,當前,我國稅收優惠政策尤其是區域優惠政策過多過濫。

樓繼偉透露,據統計,已經出台實施的區域稅收優惠政策共有30項,還有一些正在申請的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項目。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和財稅部門通過稅收返還等方式變相減免稅,製造「稅收窪地」,嚴重影響了國家稅制規範和市場公平競爭。

樓繼偉表示,國家下一步將清理已經出台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執行到期的應徹底終止不再延續,對未到期限的要明確政策終止的過渡期,對帶有試點性質且具有推廣價值的,盡快轉化為普惠制,在全國範圍內實施。

樓繼偉表示,區域發展規劃應與稅收優惠政策脫鉤,今後原則上不再出台新的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統一由專門稅收法律法規規定。同時,嚴格禁止各種越權稅收減免。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有國稅系統工作人員表示,加工保稅區、物流區,還有地方政府的一些土政策,共同形成了目前稅收優惠政策。其中招商政策中地方優惠更多,「這些地區有企業專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不斷修改註冊地址,搞稅收返還、財政補貼,形式多種多樣。」

而據新華08網報導,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介紹,地方政府建五花八門的開發區,發改委將區域規劃上報到國務院時,往往都有優惠政策扶植,其中不乏這類稅收優惠政策。這些地方在規劃中都要求稅收優惠政策,這樣的優惠就造成區域之間稅負不公平,對企業的公平競爭、市場統一是非常不利的。

北京市華稅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天永認為,區域稅收政策對稅法有極大損傷作用。「這種區域優惠與國家財政沒有關係,不僅降低了稅法的權威性,也降低了稅法的公平性。從全球來說,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都是受約束和管理的。」

劉天永表示,區域稅收優惠政策在一個區域尚未發展起來的時候還有些作用,但是當地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很多企業為了優惠到該區域去註冊,但經營地點並不在這個地方,這對其他企業並不公平,比如稅率在別處是15%,但在區域內就變成了5%,這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水平。

將推進營改增和消費稅改革

此外,樓繼偉還提到,未來將進一步進行營改增和消費稅改革。房產稅方面,將減少房產建設和交易環節稅費。

樓繼偉表示,我國目前正在推進的一項重大改革是營改增。從增值稅角度看,也是增值稅的轉型和擴圍,轉型就是從過去的生產型增值稅變為消費型增值稅,擴圍就是將增值稅引入服務業,建立符合產業發展規律、規範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清除重複徵稅問題。

此外,樓繼偉稱,下一步還將推進消費稅改革,調整消費稅徵收範圍、環節、稅率,進一步發揮消費稅對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的調節力度。《決定》還提出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其中包括加快房地產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下一步,房產稅改革方向是減少房產建設和交易環節稅費,增加保有環節稅收,配套推進清費立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37

野村2014年展望:為避免危機,亞洲需實施緊縮政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965

週一,野村證券公佈了2014年年度展望報告。報告中指出,亞洲的政策制定者應將重心從保增長轉移至保穩定。2008年以來,大量的資本流入,寬鬆的貨幣政策,忽略供給方面的改革,使亞洲經濟的基本面變糟。亞洲經常賬戶盈餘較其它區域更大幅度的下降,意味著亞洲經濟基本面的惡化。

野村認為,亞洲應實施緊縮政策,並進行結構化改革,否則將醞釀著新的金融危機。緊縮政策會使內需下降,但是保證了未來經濟能夠可持續地增長。野村預計,出口情況會好轉,2014年中國GDP的增長率為6.9%,亞洲(除日本)GDP的增長率會低於6.0%。也就是說,亞洲經濟的增長將更依賴於世界其它國家經濟的增長。

過去,主要經濟體在發生危機的前5年內,私人信貸/GDP的比率會上漲30個百分點(percentage point)。野村稱之為「5-30」法則。從2008年算起,很多亞洲國家已經突破或者臨近30個百分點的增長了。下圖:縱軸為2013年一季度,私人信貸/GDP;橫軸為2013年一季度較2008年四季度,私人信貸/GDP增長的百分點,其中香港、中國大陸已大幅超過30個百分點,約為50~60個百分點。

此外,亞洲房地產市場過熱。圖中,黑色實線代表美國2000年以來房價走勢,以2000年1月的住房價格做基準。黑色虛線代表中國2008年12月以來房價走勢,以2008年12月的住房價格做基準。其餘亞洲國家類似,均顯示了2008年四季度以來的房價走勢,以2008年12月的住房價格做基準。深灰線代表香港,淺灰線代表印度,深紅線代表馬來西亞,淺紅線代表新加坡,紅虛線代表台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44

硅谷的人才激勵政策讓人如何一夜暴富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4/56838.html

期權有啥用

在硅谷,股票期權獎勵是種可以讓人一夜暴富的激勵機制,對於人才有著極大的誘惑力。我的這個硅谷朋友告訴我,他有個朋友加入了一家創業公司,獲得了公司期權。一年後,這家創業公司被Facebook收購了,他的朋友賺了300萬到400萬美金。

這樣的造富例子在硅谷屢見不鮮,人們常常看到許多朋友因為加入創業公司,賺了數百萬美金;受周圍人言傳身教的影響,更多人被硅谷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所感 染,紛紛融入創業大軍,從而打造出更多成功的公司,繼續製造大量富豪……這種良性的循環使得硅谷不斷有創業公司脫穎而出。因此,我認為,股票期權獎勵是硅 谷創業公司能夠吸引到頂級人才、並迅速發展壯大的重要機制,這也造就了獨特的硅谷式價值觀。所以直到今天,在硅谷,仍有許多人想要離開Google、 Facebook、Microsoft和Yahoo,加入到10人以下的創業公司。

一般來講,一個公司在A輪融資後會按照一定的比例劃 分出一個專門的期權池(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用以獎勵員工。期權池的大小,通俗地說,也就是公司拿出多少比例的股份來設立期權。在硅谷比較流行的做法是,A輪融資後,預留公司全部股份的 15%~30%作為期權池。這個期權池的比例會隨著之後融資次數的增加而被稀釋,在公司IPO之前,期權池會被稀釋到大約5%到10%之間。公司IPO之 後,一般會推出另外一種形式的激勵計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員工股票購買計劃」,讓員工以折扣價格購買公司股票;或者,在給員工發薪水的時候,將一定 比例的薪水折算成股票。通常,員工持有的這些股票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一定時期不能套現,等等。具體的政策,每個公司都會有所不同。

在硅谷,企業普遍實行全員持股或者是大量員工持股,以便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共同創業的企業文化。當然,授予期權的數量會根據員工級別、工作類型各不相 同,對公司業務影響力越強的職位會擁有更多的期權。期權的作用在於增強團隊凝聚力和鼓舞整體士氣,它會讓員工有一種主人翁意識,增加對企業的忠誠度;同 時,也能讓員工分享公司的成功和榮譽。

十幾年前,當我在硅谷創辦mySimon的時候,我們沒有多少錢,就借用了一個朋友的辦公室。在 那個辦公室裡,我們面試了一個年輕的康奈爾大學畢業生,她非常年輕,充滿活力。她非常喜歡我們做的事業,所以,沒有任何猶豫,她就加入到我們團隊中,連薪 水和期權都沒有問。當然,我們非常感激她對我們的信任、對公司願景的信心,所以我給了她不少期權,很快,她就成長為mySimon的產品設計總監,在 mySimon被收購後,她也賺到了幾百萬美金。

當然,我離開硅谷已經7年了,這期間,硅谷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變化:現在的硅谷,創業公司除了要給員工很多股票期權外,也要支付幾乎與其他公司同等水平的工資。但是,獲得更多的期權依然是人才加入創業公司的首要考量。

期權制度在中國

當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有一件事讓我聽了很震驚。我聽說一個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高管在這家公司IPO後只賺到幾萬美元,這是不可思議的。在硅谷,一個高管通 過IPO至少能賺到幾百萬美元。後來,當我自己開始在中國創業時,我才想通這是為什麼。因為,大多數中國員工不理解期權是什麼,這樣也就無法意識到它的價 值,他們更期望獲得現金報酬,這是一個對創業公司不利的本土文化。

我們都知道,創業公司沒有大量的資源;尤其是與大公司相比,創業公司 更加缺少現金。因此,如果人才只對現金薪酬感興趣,創業公司將很難招聘到優秀的人才。另一方面,現金激勵的文化對大公司而言,是更加有利的。這些互聯網大 公司已經在市場形成了主導甚至壟斷的地位,可以給出比其他公司高20%、30%、甚至更多的薪水,來吸引頂尖人才,對大公司來說根本稱不上壓力,但是對創 業公司而言,風險卻是巨大的,還將可能因此失去巨大的市場。

據我瞭解,目前在中國還有很多人對期權持有懷疑態度,認為期權在變現前就是 白紙一張,不值得信賴。不過,好在我們都看到,中國很多高科技創業公司已經在積極推行期權激勵機制,也已經創造了大批的富豪,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才認識到 期權的價值。這非常重要,我期待這種機制能夠融入到中國的創業文化中去。

此外,我覺得,對於員工而言,加入創業公司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賺很多錢,更是一個讓自己迅速成長、並發現自身潛能的大好機會。

當我在硅谷創辦mySimon的時候,我們嘗試招聘更多人才加入團隊,所以我們找了一個兼職招聘專員,他剛好在我們公司隔壁工作,他為我們招聘了一些人 才以後,很快就意識到mySimon在做什麼,於是很想加入到我的團隊中來。雖然他是一個招聘專員,但是我們看到了他在銷售方面的潛能,所以我們聘用了 他。很快,他就成長為公司的銷售副總裁。此後,他又在硅谷許多互聯網公司做了銷售副總裁。

還有,文章前面提到的康奈爾大學畢業生,僅僅 在學校裡做過秘書的工作,如果她沒有在早期階段加入mySimon,她就沒有機會成為一個硅谷領先的互聯網公司的產品設計總監。那個招聘專員,如果沒有跟 我們一起創業、一起成長,他就很難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互聯網公司的銷售高管。或許直到今天,他可能還在做招聘專員,或者是高級招聘專員。加入創業公司的真正 好處是,以更大的問題挑戰自己,這樣才可以發現自己真正的天賦和潛力,並且加以運用,這就是我認為任何人都要考慮嘗試加入創業公司的主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74

FT專訪黑田東彥:日本央行繼續堅持寬松貨幣政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927

本周四,日本央行行長向FT表示,除非通脹水平突破2%的目標水平,否則,日本央行就不會改變現有高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如果物價指數仍舊疲軟,日本央行將會采取更多的寬松措施。 “我們想要通脹水平達到並保持在2%;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寬松貨幣政策的維持可能超過原計劃的兩年時間”,黑田東彥如是向FT表示,“通脹水平觸及2%之後,就下降到1%,甚至低於1%,都是我們不希望出現的情況”。 自今年春季接受日本首相的行長任命以來,黑田東彥承諾,將每年購買50萬億日元國債。這一貨幣政策比前任央行行長激進得多,明年末,日本的基礎貨幣將增加一倍。 他還向FT表示,央行目前的國債購買數量可以使通脹水平及時達到目標水平,日本央行在抗擊長期通貨緊縮方面處在一個比較特殊的位置上。他指出,日本的通貨緊縮已經持續了大約15年了,“深深地紮根”在日本的經濟之中。 現在,已經出現了向好:10月,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使通貨膨脹上升了0.9%,五年中最快的升幅。對此,黑田東彥表示,他們實際上已經成功了一半。 但是,懷疑人士認為,通脹上升導致了日元幣值下跌,推高了進口商品的價格,特別是進口食品和能源的價格。 黑田東彥承認,初期的“貨幣貶值”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核心”物價(排除了食品和能源的影響)最近的上漲也恰恰證明了,日本內需的持續穩定。 他還表示,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增長反映的更多的是國內因素的影響。 他指出,他不擔心,通脹推高長期利率、打擊國債價格從而會對國內商業銀行造成很大的沖擊;銀行已經減少了國債在投資組合中的比重,並且調短了剩余國債的平均到期日;此外,日本央行的壓力測試顯示,它們甚至可以承受3%的利率升幅,而升幅3%的情況基本上不太可能發生。 針對央行可能導致通脹過快增長的批評,黑田東彥表示,有足夠的工具可以抑制過高的通脹,並且,發達經濟體也保持過數年物價溫和增長;相比於使通脹水平上升,使通脹水平下降是更容易的一件事情。 黑田東彥在擔任財政部官員的時候就一直強調,他支持減少日本政府債務、財政緊縮的政策(現在日本政府的債務總額相當於日本經濟產出的2.5倍);他還支持把消費稅率提高一倍,到2025年增加到10%,稅收的增加和開支的減少將有利於實現到2020年消除政府債務的目標。 針對稅收增加不利於經濟發展、並進而重回通貨緊縮通道的擔憂,他表示,這樣的情況更加“可控”,而如果投資者對政府財政喪失了信心,那麽就很難控制了;若發生了政府債務危機,不僅僅對政府而言,對央行而言,局面都很難控制,可能導致財政整頓的延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10

【趨勢】投資現代農業的八條忠告:懂政策最重要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4/57122.html

本來已經沖動的資本下鄉欲望,在三中全會進一步放活農業經營體制的政策背景下,愈加抑制不住。可是農業就是投資的天堂嗎?i黑馬覺得,相比一些能工業化、標準化生產的行業,投資農業的風險更大。分享一篇文章,梳理一下投資農業需要註意的方面,希望能對投資農業或者已經投資農業的人們有所幫助。忠告之一:你得懂政策。凡事要看大勢,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的三農問題,整體呈現人口持續流出、農業勞動力下降、村莊空心化等問題,客觀上形成了土地規模適度擴大的趨勢,也為外部資金、技術提供了可能。但千萬要註意,農業是一個與政策關聯度極高的產業,過去常講“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如今依然。比如農業產業政策的調整,從2008年以來為豬沒有少投入,如今生豬產能過剩,而牛羊肉整體短缺,所以從今年起到今後幾年,肉牛肉羊產業的加大投入必然不可避免。如果要投資畜牧業,是投資市場已經近乎飽和的生豬產業,還是投資市場緊俏的肉牛肉羊產業?忠告之二:你得懂農業。要搞農業,先得明白,什麽是農業,或者至少知道,農業不是工業。常識出了問題,後果很嚴重。僅此一點,已讓多少投資競折腰!一些人在投資農業的時候天真的用工業投資的辦法搞農業投資規劃,幻想著像工廠一樣迅速建廠、調試、生產,其不知農業是動植物生命的繁衍,受生物規律和自然氣候條件的根本制約,有明顯的季節性、區域性和周期性。肉牛沒有三年以上是出不了欄的,蘋果沒有五年功夫是掛不了果的,在鐵的自然規律面前,砸錢有什麽用?更多的是用工業投資的辦法做農業,根本沒有想到農地是不能抵押的,農業的長周期對流動資金的占用是驚人的,結果因為資金鏈跟不上而困死在即將結出碩果的黎明前,讓人惋惜不已!忠告之三:你得懂合作。你做農業的地必然是從農民手中流轉而來的,不管這個流轉是你直接與農民打交道,還是與當地政府打交道,從法律的角度看都沒有區別,因為土地歸根結底是農民的,你只是流轉了一定年限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既然如此,你想完全撇開農民而獨自贏利是不可能的,你的農工必須要雇當地的農民,你的配套支持離不開當地農民,你必須學會與農民合作。也即聯想農業提出的理念,農業要掙錢,但不是擠農民,而是與農民共贏。褚橙的成功因素之一也是讓農民得了實惠。多少農業企業就因為與農民合作不夠,要麽重蹈人民公社的覆轍,農民在地里的勞動完全可以讓掙錢變賺錢;要麽糾紛麻煩不斷,整天鬧心,難以正常經營;嚴重的合約全毀,生產經營停頓,甚至形成社會事件,只能黯然離場。忠告之四:你得懂營銷。這個問題提出來,好多從二三產業轉過來的會嘲笑,農業有營銷嗎?我承認農業營銷的水平很低,實際上目前只有銷售,還到不了營銷層次,但我必須說農業的銷售問題與二三產業有根本的不同。農業的市場呈現為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長期矛盾中,多少年來並無實質性的化解,當你投資一個農業產業時,雖不能說像押寶一樣難以猜測,但至少不可能精確預測,多收三五鬥的現象在全國各地、在年際間頻繁上演,多少相似的情景屢見不鮮!更要命的是,農業的產出是農產品,是鮮活的,根本沒有辦法保鮮,註定銷售半徑有限,在同樣的市場條件下,工業品還可能壓庫待售,而農產品不管什麽樣的價格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銷售出去,否則只能翻入泥土變成土肥,血本無歸。於是奇怪的一幕出現了,當一個地方的蔬菜只有幾分錢的時候,另外一個地方可能正在吃著幾塊錢的高價菜卻沒有任何辦法,因為運不到或者運輸成本大。看多少規模經營的主體在農產品滯銷時那一籌莫展的神態,讓人同情又無助。忠告五:你得懂管理。農業企業也是企業,是企業就得有管理。不要以為農業企業就可以低水平管理,或者甚至可以不要管理。農業企業的管理對象最主要的是農民,別忘了,人民公社二十年,從來就沒有解決農民的管理問題。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設施蔬菜生產而言,一個解決了農民勞動積極性的管理可以讓每個大棚贏利驚人,而不能有效調動農民積極性的管理可以導致大棚虧損。更不要說,農業企業管理環節眾多,完全是小管理,大效益。在今年“哀鴻遍野”的生豬市場中,有的生豬養殖場竟然效益不錯,核心是管理換來了效益,完全標準化的科學餵養、完全規範的程序免疫、完全到位的疫病防控,節約了飼料、減少病死損失和相關費用,都轉化為良好的利潤點。農業企業,如今也走過了粗放經營的年代,開始精細化了。而對於那些土生土長的農業企業家而言,則管理就成了土包子與現代企業家的分水嶺。事宜證明,做農業,小的靠能力,大的靠管理。有些農業企業家做到幾百萬千把萬,再也上不去,關鍵是企業管理超出個人親力親為範圍,自己累還不松手,一手制造發展的天花板!忠告六:你得懂創新。如果把農業想得過於傳統,一投入可能就受挫;如果把農業想簡單了,經營一陣就失敗,這樣的情形太多了。再沒有比農業傳統的產業了,但農民可以傳統下去,而企業絕對不能傳統下去。因為農民已經兼業化了、已經把務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了,農民企業怎麽可以?想做特色農產品,如果創新不了產品的宣傳、包裝和產品質量控制體系,註定是小打小鬧,不僅掙不了錢,可能還要虧損,因為你比農民的運營成本高。想做傳統產業,如果不能把現代科技成果充分應用,不能把現代營銷理念良好運用,不能把品牌做亮,如何能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同樣是在經營農家樂,當大家都在釣魚、打牌、吃土菜的窠臼里打轉時,只有那些有文化內涵、能夠農耕體驗、享受自然的鄉村旅遊相對勝出。忠告七:你得懂自己。到底投資農業為什麽?如果要追求高額利潤的話,請遠離農業,農業做不到。請看看農業上市公司,哪個不是典型的低利潤、高市盈?但農業卻是最可永續經營的產業,是人類無論如何也離不開的基礎產業,是永遠不過時的朝陽產業。但做農業像養孩子,你急不得,總得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思想,因為地里的莊稼不因為你急而加快生長。做好了的農業,短期的回報可能不豐厚,但長期的回報卻相當穩定。也像山間的清流,細小卻能長久的流淌。更重要的是,投資農業是一種責任,一種為國民生產健康農產品的企業責任;是一種回報,一種工業和城市在受盡農業農村和農民支持而必須反哺的理性回報;也是一種境界,一種遠離喧囂追求自然重回田園牧歌的人生境界。忠告八:你得懂風險。風險對於農業而言似家常便飯,不僅種類遠遠多於工業,而且程度遠遠大於工業。初期我以為有兩大風險,即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可隨著實踐總結的深入,我發現農業的風險遠遠不止於這些,現在已經可以歸納為6種:一是自然風險,刮風下雨、旱澇冰雹、低溫寡照,這些大自然經常上演的現象工業是不考慮的,而農業卻實實在在地經受著影響,輕則減產降質,重則顆粒無收。二是疫病風險,既然動植物是生命,就不可避免地出現疾病,也可能輕度損失,也可能減產絕收,而工業也是沒有的。三是市場風險,雖工業也有,卻比工業的更難預測,更難對付。四是政策風險,土地政策的收緊讓畜牧養殖場的用地變得有問題,產業支持措施的轉移讓補貼收入可能從此不再。五是政治風險,地方官員的調整,有可能帶來人走政息的局面,曾經的支持承諾也可能難以兌現。六是社會風險,農民的突然毀約或者合作沖突可能導致生產經營的中斷。而從主觀上看,還可能遭遇更難把握的決策風險、失敗機率較高的技術風險和本領恐慌下的管理風險。這就是農業,我絕不想危言聳聽,更不想把稻草說成金條,有鮮花也有荊棘的道路既陽光燦爛,也曲折坎坷,需要有準備而小心翼翼地前行。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魏延安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41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高盛是如何找到沃克爾規則漏洞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707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高盛已為一支新基金募集了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計劃共募集20億美元資金,其中高盛投資占比最多可能達20%。該基金投資房地產貸款,寫字樓、酒店、購物中心等為抵押物。沃克爾規則禁止銀行在對沖基金或私募股權的持股超過3%,並禁止銀行在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的合計投資超過銀行總資本的3%。高盛在新基金的投資占比可能高達20%,遠超沃克爾規則規定的3%,為什麽是可行的呢?原因是,沃克爾規則對很多房地產貸款投資沒有加以限制。 據知情人士透露,新基金專註於投資房地產類貸款,法律層面上,新基金不屬於對沖基金或私募股權基金。不過,高盛更改了基金的名字,以前基金名稱中提到了高盛,如今改為“Broad Street Real Estate Credit Partners II”。 高盛找到的沃克爾規則的漏洞不止這一個。高盛直接投資房地產。2012年,高盛通過合夥制的方式,購買並裝修升級了一座位於芝加哥的辦公大樓。熟悉高盛運作的人稱,高盛會持有這筆投資相當長時間,因此不屬於“自營交易”,不被沃克爾規則禁止。可以說,這兩筆投資都是高盛對沃克爾規則的試探。沃克爾規則旨在限制大型銀行用自有資本進行投資的風險。 里昂證券分析師Michael Mayo表示,監管機構很難將銀行可能參與的風險投資都納入規則。銀行開展業務會面臨風險,但同時能促進經濟複蘇,監管機構需在兩者之間加以權衡。 今年9月,高盛在給投資者的宣傳資料中稱,房地產貸款領域蘊含大量商機。高盛指出,預計未來5年,將有1.4萬億美元的商業地產貸款到期。房地產貸款人少於以往,且余下的房地產貸款人的風險容忍度較低。 事實上,高盛旗下的Whitehall房地產基金投資並不成功。2007年,Whitehall價值40億美元,截至今年9月末,該基金虧損了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