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政策檢討》與其花大錢放煙火 不如把錢花在刀口上 預算少、人力吃緊 食安把關 一人服務四萬民眾

2013-10-28  TWM  
 

 

自從塑化劑事件以來,台灣黑心食品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今,連經過認證的知名大廠都淪陷,商品琳琅滿目,消費者卻是防不勝防。

台灣的食安管理,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杜絕黑心氾濫?

王媽媽正在為家裡存放的數十瓶「台糖葡萄籽油」懊惱,這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大統長基」為台糖所代工的產品。王媽媽的兩個孩子容易過敏,因為愛孩子的心,她總是挑選最健康的食品照顧孩子的身體,所以她以為「掛上台糖」就等於掛上了保證。因為熱心、善良,所以她更買了很多這款葡萄籽油分送親朋好友;現在,她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公信力全失 國家認證無法品質保證消費者對台糖這樣有品牌的公司信賴,以為掛上它的標誌,產品就能安心食用;然而,台糖這次無法盡到有效控管代工廠商的義務,簡直傷透了消費者的心。從桂冠委託禹昌案(食品工廠桂冠委託禹昌代工粽子,竟被查出有過期粽混雜在內)到台糖委託大統長基案,讓消費者開始思考:「若大品牌都無法拍胸脯保證,我們應該怎麼選擇?」通常委託代工公司(如台糖)在簽約前,會參與代工廠商(如大統長基)第一批貨生產過程,予以稽核,以確保代工廠商產品符合合約;有的可能還會採取定期檢驗,有的則不會,更有甚者連第一批的稽核都沒有參與,直接就與出價最低的廠商簽約。

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許輔認為:「一家好的品牌公司,為了避免代工廠商生產出違反契約內容的產品影響聲譽,應該要採取不定期的突襲查訪,才能讓代工廠商時時警惕。」台糖商品行銷事業部執行長陳啟祥告訴《今周刊》,台糖有定期與不定期的到市場上抽查,並送SGS檢驗,但無法驗出其中問題。台糖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但畢竟消費者是相信它的品牌才購買,難道公司不應盡到全面為消費者把關的義務嗎?尤其台糖委託大統長基代工的葡萄籽油,都沒有標示是由大統長基代工,似有欺瞞消費者之嫌。

台糖表示,過去法令並沒有規定須標示代工廠商的資料,但是今年六月修法之後,規定必須標示清楚,不過有一年的緩衝期。據本刊了解,坊間有不少食品委由其他廠商代工,仍明確標出代工廠商名稱,以示負責,台糖的說法,無法令人信服。

大統長基是有得到食品GMP認證的廠商,但是這次事件,也讓GMP制度破功!GMP是由新竹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認證,對工廠的作業流程、環境衛生、產品品質做現場查驗,通過檢驗才能給予認證,事後每三至四個月定期抽驗調查。但是擁有GMP標誌的大統長基,卻調配出標示不實的葵花油矇騙驗證機關,通過查驗。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說:「食品法規真正規範的項目,根本太少。」換言之,即使得到GMP認證,也不代表產品一定沒問題。

檢驗徒具虛文 合格不代表沒問題許輔也提到,無論是GMP或CAS(台灣優良農產品)認證之後的定期追蹤,稽核員所稽核的項目,僅對書面所明列事項作審查,但是業者的很多小把戲,需要熟悉業界生態的人員才會注意到。因此,許輔認為驗證單位有責任加強稽核員的訓練,聘請曾經在業界待過,了解產業生態的人員,提升稽查員對問題廠商的敏感度。

不僅於此,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丘志威更對其他多項認證有所質疑,認為規範太過鬆散,例如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ISO系列(國際標準化組織)這兩項認證,大統長基都有得到。

負責ISO授證的經濟部標準局指出,大統長基通過的ISO 九○○一僅針對工廠的制度流程做檢驗,卻不針對食品配方做驗證;因此,民眾即使看到產品標有ISO 九○○一認證,卻不代表它食品就很安全。

江守山也說:「ISO系列僅對廠商的作業流程做檢核及赴廠查勘,卻沒有對最終生產出來的產品做檢核。」此外,ISO驗證雖然每年會定期追蹤,但是驗證單位卻會事前與廠商確認訪查時間,再前往稽核,讓不肖廠商有準備的時間,根本失去意義。

至於HACCP主要是確保食品生產流程安全。在台灣,除水產品、肉、餐盒與乳品加工業四個產業強制要求通過HACCP,由各縣市衛生局驗證外,其他產業則由業者直接找國外HACCP協會在台灣的代理商做檢驗。中華HACCP協會副祕書長張文彬說:「國內沒有統一單位去做驗證,這是HACCP認證一大問題。」也就是說,即使通過HACCP認證,也不代表國家掛保證。

GMP、ISO都不能掛保證,那麼SGS檢驗呢?

最近,很多店面都可以看到貼有SGS檢驗合格的檢驗單,但是很多民眾不知道,SGS僅針對每一次送驗的「單品」進行驗證,並非得到SGS的認可就代表全部的商品都獲得品質保證。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作了一個妙喻解開了消費者的誤解:「許多小吃攤前掛著SGS檢驗合格書,試問牛肉合格了,麵、湯也統統合格了嗎?而這次進的貨合格了,下次呢?」「所以消費者千萬別傻傻地被業者拿一次性的檢驗當『免死金牌』瞞騙了。」國家屢屢縱容 相關罰則太輕二○一一年的塑化劑事件,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黑心食品事件,同時也是第一起消費者針對販賣、製造黑心食品廠商提起集體訴訟的案件。但是判決結果卻跌破眾人眼鏡,消基會求償二十四億元,但法官僅判賠一二○萬元,這中間懸殊的差距何來?這一切肇因於法官與消基會對塑化劑的毒害認知不同。

雖然醫界、學界同意塑化劑對人體有害,但難以舉證傷害程度;另一方面,國民健康署︽塑化劑衛教手冊︾載明「塑化劑可在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內代謝排出。」違法業者竟挾官方權威,成為法官判案根據。

消基會委任律師徐則鈺對此表示無奈,「在法庭攻防上,手冊內容屢屢被辯方引為證據。」如果塑化劑能被人體代謝,那麼當初政府何必急驚風將所有塑化劑商品全面下架、回收;反過來說,如果無害,那麼因而受害的廠商是否可申請國賠呢?其實行政院消保處也協助這場官司,但同樣隸屬行政院轄下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卻反倒扯後腿,導致消費者求償無門。

身兼消基會法律委員會委員的玄奘大學法律學系教授陳汝吟直言,政府對消費者的保護明顯不足,「歐美國家包括日本,都提升消費者保護機關到中央政府的層級;只有台灣反其道而行,在一二年元月,將消費者保護機關由獨立委員會變成附屬行政院之下。」除了組織降級,長期以來黑心廠商橫行,根本原因是罰則太輕,比起廠商動輒上億元的不法利得,行政裁罰對於廠商根本不痛不癢。以胖達人為例,同樣廣告不實,台灣頂多罰二十萬元,在香港最重可罰一九三萬元,甚至五年刑期。

今年六月,︽食品衛生管理法︾通過修法後,雖然提高罰鍰金額,但追討廠商不法所得,卻需要先經過官方認定「情節重大」,但怎樣才是「情節重大」卻沒有提出解釋。也就是說,一旦主管機關怠於執法,或不認定「情節重大」,廠商還是可逍遙法外。徐則鈺認為,「廠商最害怕的還是刑事責任。」最終除行政單位須「硬起來」,司法單位也須「動起來」;只有行政司法互相配合,對違法廠商祭重典,才能殺雞儆猴。

隱憂早已浮現 人力、預算嚴重不足除政府須嚴格執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長期以來資源、人力不足,也是隱憂之一。根據本刊調查,台灣每人平均分配到的食安預算,只有加拿大的一五%,美國的二三%;而每位食管人員服務的民眾數,幾乎是加拿大的九倍,美國的兩倍。諷刺的是,政府建國百年花在國慶、跨年等活動經費高達一億八千萬元,卻不出錢做食品安全查驗,讓民眾一再受到黑心食品危害。

許輔強調,政府應該將經費花在刀口上,增加食品安全的稽核與輔導人員,提升國內食品安全,讓民眾吃得安心。

︽今周刊︾一直以來始終關注台灣的食品安全議題,陸續踢爆包括假蜂蜜、毒醬油、毒澱粉等黑心商品,如果連沒有法定權力的我們都能查到,試問:手握國家機器大權的政府為何做不到?政府應該主動出擊,列出每年檢驗抽查的項目,而不應看媒體或消費者爆什麼料就查什麼!

假油會是最後一個黑心食品事件嗎?如果衛生人力與預算不增加、執法不嚴、處罰太輕、認證問題不解決,台灣民眾恐怕永遠都得在恐懼中生活……。

一紙認證 真的有效嗎?──各種認證標準程序及學者疑慮

CAS優良食品

針對單一產品

認證過程:

初審→工廠輔導、確認→現場抽驗→授證追蹤方式:每年至少一次定期抽驗,採不通知查訪學者疑慮:稽核員的專業程度是否能確切找出問題?

食品GMP

針對生產線作業

認證過程:

文件審查→現場評鑑→授證

追蹤方式:

每年至少一次定期抽驗,採不通知查訪學者疑慮:稽核員的專業程度是否能確切找出問題?

HACCP

針對食品生產作業

認證過程:

文件審核→現場審核→授證

追蹤方式:

至少一年一次抽驗

學者疑慮:認證單位不統一,嚴謹度不一致。

ISO 9001、ISO 22000

前者針對管理層面、

後者針對食品及管理層面控管

認證過程:

文件審查→現場評鑑→授證

追蹤方式:

每年一次,會做事前通知學者疑慮:只對文件所註流程做審查,而非對產品結果做審查;預先通知審查時間失去抽驗意義。

「食」在不安心!── 近3年黑心食品大事紀事件時間事件介紹發現者 後續發展起雲劑非法添加塑化劑2011/5衛生署食藥局官員原本檢驗某食品是否摻有安非他命或減肥西藥,意外查獲起雲劑中含有廉價的塑化劑,風暴擴大,全台許多飲料與相關產品淪陷。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布加強起雲劑的管控,未來使用起雲劑須提出安全證明,否則禁止販售。

假米粉2013/1多家品牌米粉被踢爆,米粉中不含米,其中包含新竹農會。媒體踢爆5月衛生署遭監察院糾正,承諾將米粉標準列入衛生法規稽查。

毒布丁2013/5台南市立光農工將工業級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摻入食品原物料複方中,再提供給統一、依蕾特布丁等下游廠商。台南地檢署相關商品全面下架。

毒澱粉2013/5不肖業者使用未經核准的工業用順丁烯二酸製造澱粉,毒澱粉流竄全台。《今周刊》檢驗發現毒澱粉,食品藥物管理局2月接獲線報,卻遲至《今周刊》即將召開記者會前夕才公布。 衛生署對全台澱粉廠及經銷商進行查緝,並宣布商家須在醒目處張貼安全具結證明。

毒醬油2013/5毒醬油含有超量的有毒物質單氯丙二醇,銷往各大夜市、餐廳,使用者眾。《今周刊》踢爆衛生署加強管制焦糖色素的純度及使用範圍,並訂定各類食品的焦糖色素使用限量。

義美泡芙

原料過期2013/5使用逾期「大豆分離蛋白」製作泡芙,36萬箱泡芙已被消費者吃下肚。義美員工爆料衛生署呼籲業者應加強自主管理。

毒餐盒2013/8台中皇冠特殊印刷公司使用有害人體的甲苯擦拭紙容器。媒體踢爆衛生局開罰,並銷毀1000多萬個紙餐盒。

假蜂蜜2013/9市售蜂蜜檢驗發現一滴蜜都沒有。《今周刊》踢爆政府相關部門(農委會、經濟部及衛生署) 明確規範合成蜜標示與販售,加強不實標示或假蜜之查緝。

山水米2013/8市占率第三大的山水米涉嫌以劣質進口米冒充台灣米搶市。媒體踢爆農糧署擬修《糧食管理法》,將罰鍰由20萬元提高為300萬元。

大統油品

9成造假2013/10大統長基食品公司生產的油品逾9成是黑心油,除產品標示不實,並違法添加銅葉綠素及假冒油品。彰化地檢署彰化縣衛生局勒令該公司停工,並重罰2860萬元,創下國內單一食品廠遭罰最高金額。

整理:黃家慧、蔡曜蓮

台灣食品安全把關堪慮!──安全預算與食管局人員服務民眾數

國名平均每人分配到的

食品安全預算

(新台幣元)*每一位食管局人員服務多少民眾(人)

台灣

(TFDA)94 42751

美國

(FDA)403 21246

加拿大

(CFIA)592 4784 資料來源:各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以2012年該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支出/總人口數

撰文‧黃家慧、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