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企緣何退不出房地產

2013-02-25  NCW
 
 

 

三年來央企在房地產市場逆市崛起, 國資委 “退房令” 成一紙空文, 背後是EVA考核導向的缺陷, 以及土地、 信貸等資源配置的失衡◎ 本刊記者 朱以師 文zhuyishi.blog.caixin.com 三年前的 “兩會”敏感期中,央企一天製造了三個 “地王” ,成為本輪房地產調控的髮端。歷經三年調控,央企反而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銷售規模迅速增長,土地市場獨領風騷。

中國建築、保利集團在2012年的房地產銷售額超千億元,華潤置地超過500億元;從2010年才開始發力地產業務的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央企,也達到200億元銷售額,迅速躋身房地產業20強;一些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也做大地產業務,罔顧國資委的 “退房令” ,高調殺回土地市場。

近期,在土地市場上,央企攻城略地凶猛依舊,幾乎包攬了一二線城市所有“地王”項目。以北京為例,據亞豪機構統計,2012年北京共成交37幅住宅地塊,其中央企國企拿走了24塊,占比高達66%。而2013年1月北京成交的8宗經營性用地,則全部被央企、國企收入囊中。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感慨說,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基本是央企主導、國企輔助開發,逐漸形成了相對壟斷的市場。

央企為何對房地產情有獨鐘,又為何能屢屢高歌猛進,甚至讓國資委的“退房令”成為一紙空文?國企改革專家周放生對財新記者稱,這與央企的考核機制、利益訴求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在央企逆市崛起的背後,呈現一幅房地產行業 “國進民退”的圖景。在政府的調控指揮棒下,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已全部向央企國企傾斜。

“退房令”色厲內荏

2010年3月18日,就在 “一天三地王”事件之後的第三天,國資委迅即發佈“78家主業非房地產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的通知,要求78家央企對地產業務進行調整重組,在完成企業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等階段性任務後有序退出,並限令在15天之內提交退出方案。

業界稱之為“退房令” 。

“退房令”祭出時的聲色俱厲言猶在耳,但三年來市場看到的卻是政令不行、不了了之。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一事進展極緩,甚至政策本身都快被業內遺忘。

“我們已經很久沒有關注了,國資委內部開會也很少再提央企退出房地產的事情。 ”一家央企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國資委後來對央企的口徑是“各家情況不一樣,沒法一刀切,要遵循市場規律” 。

在“退房令”推出的第二年,2011 年3月,國資委主動調整地產央企陣容,這實際上是一次擴容,將魯能集團、中航工業、新興集團、神華集團、中煤集團等5家央企的房地產業務視同主業管理。至此,主業包含房地產的央企數量從原先劃定的16家增至21家。

曾為多個央企的地產項目提供咨詢服務的蘭德咨詢總裁宋延慶對財新記者稱,多數央企並未執行國資委的 “退房令” ,一方面涉及土地、股權等因素,情況複雜,退出難度大;另一方面,央企主觀上不願意退出,不想轉讓旗下優質的房地產資產,這也是背後更主要的原因。

北京產權交易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共有15家非房地產主業央企通過北交所轉讓17宗房地產項目,成交額為 9.64億元。其中,上半年有11家,退出13宗房地產項目;下半年僅4家,退出4宗項目。宋延慶分析指出,下半年央企“退房”的步伐明顯放緩,是由於房地產市場的回暖。

國資委方面沒有披露非房地產主業央企退出的具體數據。據財新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0年3月至今,央企公開掛牌轉讓旗下房地產公司股權的交易約60宗,涉及央企超過30家。而據國資委在2010年發佈的數據顯示,78家非房地產主業央企共有房地產子公司227家,約占央企全部三級以上房地產公司數量的60%,資產總額占比15%,銷售收入和利潤占比為15%和7%。

宋延慶表示,掛牌轉讓項目股權的央企,並非全部清退房地產業務,更多是 “甩包袱” ,將資產質量不好的項目轉讓,保留優質資產。例如,中石化曾在2010年12月以1元掛牌價轉讓旗下一家房地產公司股權、債權,該公司實則連續兩年虧損,且債務巨大。

上述央企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很多央企早年通過劃撥獲得的土地,如今大多位於城市的優質地段,商業價值巨大,央企不會放棄房地產開發的豐厚利潤。即使國資委下發“退房令” ,各家央企仍有規避的手短,如成立股份制公司、合作開發等。另外,國資委在下發“退房令”時,也並未明確退出的最後期限或時間表。

一些央企甚至在悄然做大地產規 模,以期未來獲得房地產主業資格。宋延慶透露,中國恒天集團一直在與國資委溝通,試圖獲得房地產主業資格。恒天集團在北京、鄭州、咸陽、延吉等地均有地產項目,也是北京CBD 核心區中服大廈的擁有者。 “退房令”後,恒天集團的地產業務不退反進。2011年3月,恒天集團與北京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投資位於北京宋莊的時尚創意產業園項目,項目占地5300余畝,總投資超過300億元。2012年8月,恒天地產擧動了襄陽的舊城改造項目。恒天集團曾計劃將房地產業務在集團的營收占比提高至20%。而在2011年獲准保留地產業務的5家央企,也是因為房地產業務規模已經很大,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

非房地產主業央企不得再拿新地的禁令也在被突破。2013年1月30日,中國海運(集團)公司旗下三家公司組成的聯合體在經歷114輪競價後,以14.73 億元的價格競得上海黃浦江沿岸一幅地塊。樓面地價達3.48萬元 / 平方米,接近上海地王紀錄。

“很多央企主業出于產能過剩或虧損狀態,無法繼續投資,只能投資房地產。國資委對此也沒有辦法,現在對房地產投資是默認的態度。 ”上述央企的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資金資源全面傾斜

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原副局長周放生認為,央企扎堆投資房地產,是受利益驅動。房地產開發利潤豐厚,能夠幫助央企做大資產規模,提高利潤。這些又與央企負責人的考核、績效密切相關。

在央企的考核指標中,近年深化了經濟增加值(EVA)的考核。所謂EVA,是指經核定的企業稅後淨營業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後的餘額。2013年的新考核標準中,EVA 指標權重提高至50%,利潤總額指標權重下降為20%,同時取消了主營收入增長率指標,相應更換為總資產周轉率。考核不達標的央企負責人,將根據考核分數扣減延期績效薪金。

在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要求及 EVA 的考核體系下,央企的利潤率是至關重要的指標。而做大房地產業務,則是央企提高利潤率的不二法門。因為房地產開發的毛利潤通常都遠高于其他主營業務,在基建、工程、貿易、運輸等類型的央企中更是如此。

以中國建築為例,房地產開發業務在收入中占比不足10%,但其利潤占比卻接近40%。相應的,房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業務等主營業務收入的毛利率水平在8%-10%,而房地產業務的毛利率超過44%。

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冶科工等央企的情形也大抵如此,工程類主營業務毛利率不足10%,但房地產業務的毛利率卻超過30%,有效地拉升了整體毛利率水平。

“分佈在各個領域的央企承擔著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任務,而現階段只有房地產業能實現這個目標。 ”原中國房產開發集團總裁孟曉蘇表示,現階段實體經濟還處於萎縮,多數央企所從事的資源業、製造業、運輸業等還處於低迷期,此時從企業角度來看,投資房地產是理性選擇。他認為,房地產拉動內需,拉動相關行業複蘇的規律沒法違背。 “2009年國家擧動十大產業振興戰略,結果以重組十大產業告終,十大產業中的大多數都成了過剩產業” 。

孟曉蘇認為,在新一輪城鎮化擧動後,央企還會有一輪搶地潮。

在央企突進房地產業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資源配置的失衡。央企所在的很多行業都處於產能過剩或虧損的狀態,如鋼鐵、裝備製造、新能源、運輸等,但在現行政策下,資金、信貸仍向央企國企傾斜。 “他們拿得到錢,但主業卻沒法投,房地產就成為最好的出口。 ”陽光100集團常務副總裁範小沖說,央企習慣于做資源導向的行業,房地產行業對土地、資金、政府關係等資源要求很高,正對其路,且利潤不菲。

陽光100集團常務副總裁範小沖透露,央企不僅在一線城市的土地市場獨 占鼇頭,在二三線城市的話語權也愈來愈強。 “地方政府以引入央企投資為榮,很多土地都對央企優惠,甚至內定只給央企。 ”他說,近兩年,大量央企通過舊 城改造、產業園等名義進入二三線城市。

地方政府也更願意將土地一二級聯動開發、新城建設等業務,與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綑綁,一併與央企進行合作。

一位央企人士亦對財新記者稱,地方政府更信任、青睞央企,一個主要的考慮是規避 “政治風險” , “地方官員普遍認為,跟央企合作比跟民企合作政治風險少得多” 。

支撐央企大規模拿地的,是其強大的融資能力和極低的融資成本。依靠政策支持,央企每年獲得大量的低息貸款。2009年的 “四萬億”及超過十萬億的信貸,大部分流入了央企和國企,並在2010年前後製造了大量 “地王” 。華潤和中海等央企的融資成本大多低於4%,遠低於同行。

宋延慶對此指出, “央企在土地、資金等資源上享有超國民待遇,並以此與民爭利,這是有問題的。在資源配置傾向于央企的情況下,政策更應該引導央企在城市基礎設施、保障房建設上發揮更多作用,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25

論越秀房地產信託基金(0405)於2012年下半年在收購及不收購之分派(初步,尚未完成)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313/LTN20130313290_C.pdf

初步評論,不計特別分派,看來好像較預計高出0.02仙,或0.07%,至26.49仙港幣。但實際上他們出了古惑地按港幣計算,沒有顯示人民幣的數字。因期內人民幣升值,如果按人民幣計,他們分派是減少了0.93%,由21.71仙人民幣降至至21.51仙人民幣。如果按上下半年計,下降了2.36%,至10.37仙,較以往年計的增長約8%,相距甚遠。如果不計當中的補貼,分派更差。

資產值不計遞延單位下降4.4%,至4.57人民幣,如計及遞延單位,下降了超過20.71%,至3.79人民幣。

(待更改或加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00

論越秀房地產信託基金(0405)於2012年下半年在收購及不收購之分派(初步,尚未完成)

又過了半年,公司終於公佈收購後的第一份業績,我們不如來看看。

(1) 分派比較
不計特別分派,看來好像較去年高出0.02仙,或0.07%,至26.49仙港幣。但實際上他們出了古惑地按港幣計算,沒有顯示人民幣的數字。因期內人民幣升值,如果按人民幣計,他們分派是減少了0.93%,由21.71仙人民幣降至至21.51仙人民幣,較預測分派20.63仙人民幣高,但有灌入補貼金額及管理費折單位的的部分,兩項合別達4.59仙人民幣及1.17仙人民幣,合計大約為5.77仙人民幣,實際分派為15.75仙,如按相同基準計算,計及去年單位折管理費之金額約1.27仙,實際分派金額為22.98仙。兩相比較之下,分派實際下降了7.37仙,那6.35仙的特別分派已經全部損失於無形,如下圖。

如果按上下半年計,下降了2.36%,至10.37仙,計及補貼及管理費折現金的影響,實際是下降至4.34仙,和與相同基準調整的分派11.42仙,大減61.19%,較過往的增長約8%,實際影響分派增長甚鉅,如下圖。




(1)每單位分派因為上半年單位數仍以未收購單位計算,下半年才以收購後單位計算,故除積不等於每單位金額。
(2)過往分派為不計補貼後分派,現在分派為經調整後分派,後者基準分派較過往基準分派為高。
(3)原物業的分派假設如上半年的業績公告金額,計算如下:



(2) 資產值
至於資產值不計遞延單位按年下降4.4%,按半年則下6.93%,至4.57人民幣,如計及遞延單位,按年下降了超過20.71%,按半年則下降22.82%,至3.79人民幣,負債比率上升10%,至36.88%,融資能力僅僅上升了約4億,如下圖。但這次收購所花的金額達1.96億,效益只是約1倍。這地方企業為了這少少的金額,勞師動眾,打造所謂堅實基礎,真是很無謂,可見他們犧牲小股東的用心昭昭。



(3) IFC 物業之效益
1. 關於IFC物業,我們把之剔除原物業的收益,再按其原假設調整至半年式,計算如下:

從上面可看到,其實IFC的收入基本上都給利息吃掉了,完全沒有收益,只是靠相關酒店補貼支持及補貼才勉強維持正數。



2. 至於扣除收購相關開支後,其預期及實際的收益如下,可以看到雖然回報略勝預期,但仍然是虧損。原有物業的貢獻,其實顯然較IFC優勝更多,所以可以說這收購其實是在摧毀股東價值。


3. 至於在補貼上,越秀最多每半年補貼1.342億,最多6.1億,今年已用了1.297億,現在只剩下4.803億,以這個速度,其實2年就已經基本上耗盡。

(4)總結
筆者仍然維持最初的總結,這次收購無論在短期和長期來說,實際影響股東價值,如果採取穩步漸進的收購策略,可能更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01

國企為啥迷戀房地產

2013-03-11  NCW
 
 

 

財新 《新世紀》周刊2013年第7期發表“央企緣何退不出房地產”一文,指出,央企進軍房地產,與其考核機制、利益訴求有極密切關係。身為一家房地產國企工作人員,我對此有著深刻的切身體會。

在最近舉辦的一個研討會上,有專家稱,2002年—2003 年,土地市場還是民企和外資的天下,轉折發生在2008年—2009年,到2011年,國企已占據半壁江山。其中原因,國家“4萬億”信貸資金很多分配給國企,但其並沒有投入主業或發展實體經濟,而是直接或間接投入房地產領域。

這樣的解釋有一定道理。但是,站在國企角度,發展房地產業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1)國企融資成本低。外資在金融危機後對中國房地產的投資終未恢複,而民企從正常銀行渠道融資困難。 (2)國企投資房地產是回報較高而風險較低的選擇,買下一塊地或一棟樓,即使不產生現金流,也能在賬面上升值,對自身業績考核十分有利。 (3)國企因其業務和歷史等原因,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房地產業務,很多還持有土地和房產,這也使其進入房地產業務比較簡單、便利。

房地產從業者 戴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02

那些年,我眼中的房地產 不負責任的門客

http://xueqiu.com/4518797653/23546101
本文純從實際生活出發,說說身邊房地產那些事情。
     早些年已經有了一套小型福利分房的表哥,決定在97年利用公積金買房,成為了單位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辦理手續時,所有人都無法理解這個行為,因為當時來說,任何超過5萬的一次性購物開銷,都是家裡的大事情了。為此,姑媽一直有微詞,直到2年後,借錢給表哥一次性把貸款給徹底還了才算心安。這套房子是可以辦理藍印戶口的。

     印象中,03年上海世博會申請成功的消息,大大的刺激了房價上漲。和家裡討論買房,父母擔心更多的是成本,覺得等工作2年期滿,可以動用公積金貸款比較划算。過年時,親戚在一起算,貸款買套小二手房,出租的租金就抵得上每月還款了,十年後房子還歸自己,多好的事情。於是,後來就買了一套。現在看來,這應該算是槓桿很小的價值投資。

    年中,政府取消了購房退稅的優惠政策,但保留藍印戶口。非典過後,有位同事貸款買房,恰逢政策再次提高公積金貸款利率,結果同事算了下,開始每天帶飯以節省開支。當時的笑話,如今看來,這位同事的決定是多麼的英明。

    非典之前股市有了一波行情,有位同學賣了一套小型二手房,買了股票。這十年來,他最為後悔的就是這件事情。

    04年,有個大學同學在父母幫忙首付後買了房子,把已經談了7年女朋友名字直接寫在了房產證上,卻沒寫父母名字,為此媽媽生氣好一陣。倒不是吃錯,主要怕兒子今後吃虧。好在他們這一對本就是大學同學,感情不錯,後來也沒出啥問題。

   這個時間段內,剛工作的年輕人似乎不怎麼急著買房,畢竟主流的想法是談朋友雙方敲定婚事後,一起貸款買房。買房時,主要都會考慮和一方父母同住。父母幫忙墊個首付,房地也就搞定了,還貸期限15年也差不多了。

    隨著房價還在不停的上漲,房事開始漸漸變為年輕人婚事的絆腳石。首付款變得更高,貸款期限變得更長。似乎丈母娘們和女朋友們也開始完全拒絕和婚後和父母同住一套房,於是網上開始不停的出現房事糾紛貼,主要集中在把原來已經購買的大房子要拆成兩套,小夫妻倆可以和父母分開住,但是,這個時候拆開兩套的增量付款已經變得昂貴。北京一二三環,上海內中環概念逐漸形成,大家開始把市中心的房子換到外面一點,把面積換的大些。這個時候,結婚基本要新房,二手房是不考慮的。

   06年,單位兩個同事在一個樓盤銷售現場巧遇,當場買下的同事,比晚買一週的同事少付了10萬元。而時隔大半年後,另一個同事只是買了套二手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受婚房是二手房的選擇,因為新房開始超出普通工薪的範圍。


  瘋漲的房子在08年次貸危機後,遇到了拐點。財經電視《頭腦風暴》第一時間邀請了所有角進行討論,王石拿起一塊事先準備好的板,給出了一個拐點明確的曲線,於是,房事拐點論成為了大家的新希望。可惜,這個拐點被4萬億給攪黃了。在蟄伏一段時間後,超寬鬆的信貸終於激起了房價的亢奮。09年,房子成為了會飛的大象。也是在這一年,人們徹底了放棄了對調控的期盼,直到所有人覺得中國房價都不會再下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27

外管局研究用外匯儲備投資美國房地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220

一週前,據華爾街見聞報導,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已經在紐約第五大道設立新的辦事機構,招聘了約有十幾名工作人員,其投資主要專注於私募股權,房地產,和其他另類資產,希望分散對美國政府債券的投資。

中國加大對美投資領域似乎又有新的發展,彭博社引述兩名直接瞭解情況的消息人士稱,中國正在研究把3.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部分投資到美國的房地產市場。

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在發現美國房地產市場出現復甦現象以後,中國外管局已經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中國可以買入房產、投資房地產基金,還可以購買房地產公司的股權或債券。外匯儲備投資的安全問題將被放在首位,但消息人士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表和細節。

美國房地產市場在經歷5年的價格下跌以後,今年一季度,美國獨戶房子(single-family homes)在89%的美國城市都出現了價格上升。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在5月9日發佈的報告顯示,150個美國都市圈中的133個,房屋銷售價格中位數出現了上漲。

外管局並沒有馬上回應彭博社通過傳真提問的問題。

2007年成立的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為了給中國部分外匯儲備尋求更高回報,正在增加穩定回報的資產,包括投資美國基建和房地產。時任中投主席樓繼偉在今年1月香港一個論壇上表示,中投正削減對美國債券的過度依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61

房地產融資開閘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6/2817176.html
二天,由於錢荒導致業內憂慮房地產業很可能會崩盤,當然也有隔岸觀火的,那就是等著房價大降後再動手買入。不過,有意思的是,就在這種恐慌情緒蔓延的時候,另一個利好消息也在圈內流傳:房地產融資開閘。傳消息的人多自稱從比較靠譜的渠道,並且期待著股市有幾天讓人心情舒暢的行情。

當然,隨後也有人強調,房地產融資之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條件「放水」。誰也不能確認這個消息,但這在業內的呼聲確實很高。因為相當長時間以來,一些銀行都在以各種理由拖延拒絕給開發商貸款,而涉房上市公司想融資必需剝離房地產業務。對於銀行貸款,不是銀行不想,而是有招呼不能,保障房當然例外,一些關係和背景很強硬的開發商也可能有例外。而上市公司再融資的限制,與銀行限制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鏈是一致的。

其實,這種限制本身也是有利有弊。不讓房地產企業融資,那麼企業也會想盡辦法弄到錢,而銀行也就找了信託業這種通道,把大量信貸資金以合規的名義轉移出去,最終流轉到房地產企業,只不過成本高了許多,這也是銀行外業務膨脹的一個重要原因,最終也加大了銀行業的風險。同時,房地產企業難以融資,就意味著開發不足,對於住房的供給也就越來越少,這樣供需失衡的情況,房價想降下來也幾乎不可能。

大開發商或許能量更大,無論是現金流還是人脈關係,一般的資金緊張能夠應付過去,一兩個樓盤虧本出售也hold住。但是,對於中小開發商,工程還沒完就出現資金漏洞怎麼辦,熟人朋友是一個方面,但是這種借貸也有風險和成本,,找影子銀行也是一個辦法,但那成本也相當高。

以至於一些小開發商老闆把自己手頭私人物業略低於市場價賣出去,只為了緩解火燒眉毛的資金緊張。前二天,有銀行掛牌急售抵押物,兩套位於上海嘉定的400平米的別墅,3年前竣工,每套買入價是750萬,而賣出價只要600萬,這樣的大幅跳水,除了資金緊張外,恐怕誰也不會這麼著急打個八折,這可不是優惠,而是活生生地割肉。

這麼看來,開發商錢荒可能是真,至少一部分是真的。大家也明白,長期以來房地產都是地方的支柱產業,不僅稅費靠它,財政收入靠它,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與20多個產業有直接關係,共涉及上下游50多個行業。國家統計局綜合司課題組根據2000年的數據大致估算,每100元的房地產需求最終會影響315元的總產出。房地產投資對GDP的直接貢獻率達到30%以上,如今不少行業疲軟,而房地產業很可能是撬動這些行業的支點。此外,它還與就業崗位息息相關。

言下之意,房地產業融資開閘似乎也是順理成章、合乎天地民心?非也,這些年從一線城市到四線城市都出現房價暴漲,炒房暴富的更是數不勝數。也正是這樣的財富劇增,引發社會收入分配的極大不公平,已經有點天怒人怨。沒有人不在罵房地產,開發商、政府、中介、學者都有被罵得狗血淋頭的。所以,從市場經濟角度看,房地產融資是一個利好的事情,但是總社會和政治的角度看,這有可能再度刺激房價暴漲,到最後不可收拾。

所以,房地產融資開閘首先不會是一個經濟決定,而是一個政治決定。即便開閘,也不會自由放任,條件一定會比較苛刻,因為現在形勢還沒有到需要打強心針的時候。所以,在銀行領域率先開閘似乎可能性較低,但在證券市場似乎則另有可能。昨天晚上開始,消息就在流傳。

有業內人士打聽下來,描繪了這麼一個可能的「開閘模式」:企業主動申請,交易所希望送順水人情,證監會不表態,先商業地產,後開發地產,國家層面不會明確政策 ,現在還在特事特批階段,有保障性住房建設、城中村改造以及商用的地產項目先行。

其後有財經網絡媒體言之鑿鑿(雖然前幾天,它還鬧過中國銀行違約的烏龍新聞),「涉房上市企業再融資和重組有了放開的信號。」以前的規定是只要是涉及房地產的企業,就必需剝離完房地產業務後才能上報申請,但是新政策或許會改成不用完全剝離就能提交申請。而該文件已經被證監會聽到簽字。

還有例證說是:一家轉型其他行業的房企,雖然沒有完全剝離房地產業務,但其重組卻獲得了批准。而一些上市房企則正在準備相關事宜,因為準備越充分,或許信號明確,那麼就可以更早入手。但是沒有清楚,什麼時候放鬆、松到何種程度。

這個潛藏著許多不確定因素的消息就這麼流傳,今天早上的房地產股似乎表現也不錯。雖然這樣的市場傳言有模有樣,也有些自相矛盾。只是,在中國的國情下,一些事情通常是只做不說,所以,流傳出來的信息最後也可能會被有關機構出言否認,但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自己希望的事情已經發生。

(轉載請註明來自一財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04

轉帖:大陸房地產發展趨勢與政策展望 西峰

http://xueqiu.com/1025819408/24316138
(一)前言      

大陸於2011年推出了號稱「史上最嚴厲」的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年來房地產市場呈現平穩趨勢。但自從去年秋季以來,由於民眾預期經濟與房地產業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導致房地產活動升溫,房市價量出現「年末翹尾」行情,各界都在關注以往房價上漲→調控→政策效應減弱→出現報復性上漲的歷史是否又會重演。

就大陸而言,房地產業一直是攸關經濟增長的重要行業。目前保持經濟復甦,穩定經濟增長是第一要務,很多人認為新一屆領導班子今年為了穩定經濟增長,房市調控政策或將鬆動,對房地產可能採取事後調控而非預先調控。就國際而言,美國近期連續的量化寬鬆政策發揮了作用,經濟呈現溫和復甦趨勢,房地產市場也觸底回升,房地產價量和營建活動等主要指標均持續改善,給大陸帶來積極性示範效果。

新年伊始,房地產調控即進入高度敏感期。最近大陸一方面多次強調不會放鬆今年的房地產調控,一方面表示要加強住房保障工作,試圖為市場預期定下基調。但這些政策宣示能否影響市場心理預期,扭轉恐慌性購房現象,任務十分複雜艱巨。

(二)調控成效回顧與預測

2012年的大陸房價開低走高。12月,全大陸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9,715元/平方米,環比上漲0.23%,為自2012年6月後成交量連續第7個月環比上漲。其中北京、上海的月交易量最高值都出現在12月;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量更是突破百萬平方米大關,創下年內新高。2013年第一週房市熱度持續,在40個城市中同比上漲城市佔九成以上;主要的54個城市新建住宅簽約達8,438套,比2012年同期上漲16.8%;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四個一線城市有2,127套簽約數,同比上漲57.7%。土地市場也是先冷後熱,上半年土地拍賣量跌至谷底,成交量較2011年同期下降三成以上,但自第四季度起,伴隨新屋銷售的逐漸回暖,土地成交量步步回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都有所謂的「地王」出現。

房地產暖冬的原因有以下幾個:1、開發商與民眾對調控政策逐漸適應,調控政策的抑制需求效應減弱,而且很多地方先後放鬆了限購政策,顯示調控效果尚不鞏固。2、受到打工者年終返鄉置房潮及民眾年底集中消費習慣的影響。3、從需求面看,住房剛性和改善性需求上揚,使商品房銷售面積轉降為升;從供給面看,房屋新開工面積繼續縮減。4、房產開發商的營銷策略奏效,加劇民眾對房價恐慌性反彈心理預期。5、預期城鎮化進程加速,民眾購房積極性提高。

今年開始,多個地方的房市成交量呈現「開門紅」,接下來會如何成了當前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目前市場有暴漲、暴跌與平穩發展三種預測。

持暴漲論者認為,2013年大陸房市利多將多於利空。政策面,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將促進房地產行業更加蓬勃。經濟面,經濟復甦持續改善、民眾投資渠道少、人口老齡化趨勢都將支撐房價與地價。貨幣供給面,美國相繼推出QE3、QE4,世界貨幣持續寬鬆,國際氾濫的資金流入大陸,大陸為維持匯率穩定,穩定出口,將不可能長期實行相對保守穩定的貨幣政策,今年應該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貨幣寬鬆力度,不可避免地會推動房價上漲。此外,2012年新屋庫存持續減少,土地供應與住房開工量均呈負增長,因此房價在今年3月以後勢必再漲。

持暴跌論者認為,整體而言大陸經濟已經陷入衰退,資金大部分流入房地產,經濟衰退將拖累房地產市場。加上全球展開金融戰爭,將嚴重衝擊大陸的貨幣體系,一旦貨幣崩潰,房價勢必崩盤。目前房地產市場並不具備量價齊升大幅反彈的條件,近期的回暖並非真正反彈,而是泡沫破裂前的反覆震盪,也是金融寡頭包括外資與權貴資本出逃前製造出來的暴漲氛圍。曾經是房價上漲最快城市之一的溫州,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房價一直領跌,目前溫州房價每平方米暴跌2萬元,同比跌幅達18.03%,是房價下跌最鮮活的例子。

持平穩發展者認為,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期還沒有結束,但遏制投機、投資性需求的調控政策勢將持續,加上住房供給充裕,商品房庫存壓力仍待消化,以及保障房供應量增加,因此2012年底出現的房市翹尾行情只是階段性、波段性的,不會持續。2013年的房價將不可能大漲大跌,房地產市場總體將保持穩定。

 (三)房地產政策趨勢

大陸新領導班子強調深化改革,但在房地產問題上,去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報告只提及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而未提房地產調控。其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只是表態維持調控政策的穩定性。「住房與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也只強調今年要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住房需求,支持合理自住和改善性需求,以引導和穩定社會預期。不過這些都無新意,沒有給市場一個清楚明確的政策預期。

由於新領導班子的房地產政策尚未明朗,因此房地產政策仍以控制投資投機性需求與加大保障房建設度為主。除大陸「住建部」的宣示外,相關單位如大陸「國家發改委」表示今年要完善居民購買首套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貸款優惠政策;大陸「國土部」制定土地管理的新規定與制訂「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北京市則力求將限購在內的短期制度長期化,並醞釀製定一系列調控儲備政策,希望未來一年的房價漲幅能夠控制在10%以內。

大陸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已經推出很多,「限購」是目前較有效的房地產調控手段,但因是行政措施而被批評為扭曲了市場機制。另外,徵收房產稅被認為是抑制房價上漲的有效辦法,雖然徵收房產稅已不存在技術障礙,但從上海、重慶兩地試點的經驗來看,對房市調控的作用不大,實施全國範圍的房產稅仍存在很大爭議,目前仍在研究擴大房產稅試點範圍的方案之中。

在「限購」與徵收房產稅之外,大陸目前正在思考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問題。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不久前完成了「德國房價漲幅長期保持較低水平的經驗及啟示」報告,稱許德國用法律形式強化以居住為導向的住房制度設計,有效地遏制住了投資投機性需求和開發商獲取暴利的行為;長期穩定的房貸政策,為穩定購房者預期和房價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多元化的住房體系,滿足了不同收入階層的住房需求。大陸似是有意借鑑德國經驗,處理房地產問題更加注重市場手段和法制手段,穩定市場預期,這是一個新的思路。

 (四)結語

從過去十年大陸經濟發展歷程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是依靠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拉動的。但房地產的快速發展導致產業空心化,地方政府視土地為生財工具,房地產市場成為少數人暴富的工具,引發了嚴重財富分配不公、民眾創造財富的價值觀念扭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現在新領導班子強調重視民生、社會共同富裕及經濟增長質量,住房是絕大多數民眾的第一民生,如果房市新政不能跳出調控政策的舊思維,不在政策上進行重大調整,則不僅無法實現「沒有水分」的增長,大多數民眾終將望屋興嘆,重視民生將只是空話,亦將自絕於廣大人民。

然而,固定投資迄今仍是拉動大陸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房地產投資超過固定投資的四分之一,這一趨勢中短期內難以改變。如果因調控而導致房地產發展速度放緩,就可能再出現鋼鐵、水泥、煤炭、石油化工、家電等行業產能過剩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對整體經濟與金融造成衝擊。

如何在保增長與避免引發房地產泡沫破裂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政策考慮重點。既須高度警惕房地產調控政策再次陷入「空調」,房價進一步飆升,泡沫破滅;也須顧慮到調控對實體經濟活動的衝擊與影響。從目前經濟與房地產市場的運行態勢看,今年房地產調控的任務將更加複雜艱巨,政策措施勢必要作相應的調整。目前大陸有意轉變過去「重行政手段、輕市場手段」的做法,強化市場化改革,改革地方政府壟斷土地市場,進一步完善房地產市場調控體系,後續作法與發展頗值觀察借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104

羅智先「減法轉乘法」進攻房地產

2013-07-01  TCW  
 

 

九天之內,三場台南幫企業股東會場景,說明了統一企業總經理羅智先,自去年六月全面接班屆滿週年,帶給這個全台最大食品製造與流通集團的轉變。

這三場股東會分別是六月十七日的統一超商股東會,二十六分鐘宣布散會,出席現場的統一超商總經理陳瑞堂,全程卻未發一語。

六月十八日的太子建設股東會,首次現身的羅智先與其妻高秀玲,並肩坐在台下,在隨後的董監改選雙雙成為董事,羅智先更出任副董事長一職。

六月二十五日的統一企業股東會後,隨著總裁林蒼生最後一次主持股東會,「統一集團總裁」職稱從此走入歷史,高清愿獨生女高秀玲則是首度躋身統一董事會。

挾改造統一企業的豐碩戰果,過去一年來,在羅智先「減法哲學」的指令下,統一超商流通集團急速瘦身。

砍掉成績差的事業聚焦經營,越無趣越賺

除了削減旗下寵物達人、上海午茶風光(Afternoon Tea)、上海和食上都、深圳康是美、武漢聖娜多堡等多個獲利展望不佳的事業之外,日前也宣布撤出和日本網購公司樂天合資成立的台灣樂天公司,這和當年羅智先接任統一總經理之後,減少九成產品品項的精兵做法如出一轍。

一連串聚焦經營,雖讓一些消費者感受到統一超的服務內容有了改變,印證羅智先自己曾預言「成為越來越無趣的公司」,但其財務表現卻一點都不無趣。陳瑞堂接任統一超商總經理的第一年,股東會上繳出合併營收二千零八十二億餘元、稅後淨利近六十八億元的成績單,分別較去年成長一○%、六.九%,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至於統一本業,雖然因近來食品安全議題連環爆,統一布丁受波及而自行下架,但股價表現並沒有明顯受到衝擊;反倒是看好轉投資的統一中控,近兩年業績跳躍式成長,在中國營收去年首度突破千億元規模,躋身中國前三大食品業者,三大法人持續加碼,總計持股已高達逾五三%,成為食品類股中,最受機構投資人青睞的個股。

不過,說羅智先只靠「減法」一招走天下,也不完全正確。如果將企業經營比喻為一連串加減乘除的過程,減法轉乘法,可說才是羅智先全面接班元年,最接近事實的寫照。

在羅智先主導下,在對岸熱賣的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麵、冰糖雪梨果汁等明星商品,今年陸續「衣錦還鄉」,透過旗下德記洋行貿易管道進口,並規畫在自家的7-Eleven超商通路銷售,建立中國生產、台灣銷售,兩岸產銷一條龍的經營綜效。

擬增資太子建設動作積極,與頂新別苗頭

此外,這一年當中,羅智先最大轉變是跨出食品本業根據地,擴大其在台南幫的影響力。包括和南紡攜手,打造台南幫發跡地的「南紡夢時代購物中心」,以及進入太子建設董事會擔任副董事長。

儘管面對媒體,羅智先謙虛的表示,初進房地產業還是新手,對產業並不熟悉,很多事須向前輩請教學習,但太子在統一進駐後,資本額打算從目前的約一百二十億元,大幅增至兩百億元,看得出對於和食品流通業不相干的房地產戰場,羅智先躍躍欲試的心情,絲毫不想讓積極跨足兩岸不動產市場的對手頂新集團專美於前。

雖然身為統一集團創辦人高清愿的駙馬爺,但羅智先在食品本業繳出的傲人成績單,不遜於專業經理人,這也是他師出有名,一統統一企業、統一流通集團江山的後盾。不過,要一腳踩進土地資產開發、建設等,長年台南幫的勢力範圍,羅智先則須攜手高清愿獨生女高秀玲。

羅智先妻子高秀玲,過去鮮少參加公開活動,像去年統一超股東會,她就靜靜坐在台下後排。不過,羅智先全面接班後,高秀玲露臉的頻率明顯增加,隨夫婿同進同出,也不排斥在媒體鏡頭前出現。

不管是去年十月的「南紡夢時代購物中心」簽約儀式,或是在日前出席的太子股東會上,高秀玲皆緊靠著羅智先入鏡。今年統一超股東會,高秀玲更坐到股東席的第一排中央,前方三公尺便是主席台上的羅智先,兩側則有統一超商新任營運長吳國軒、副總經理鍾茂甲,全程陪同交頭會報。

事實上,加計個人持股,也是高清愿家族成立的高權投資代表人高秀玲,正是如今直接掌握統一、間接控股統一超的最大單一股東,除隨夫婿雙雙進入統一超、太子、統一等董事會,六月十九日召開的統一證券股東會,高秀玲也通過補選出任董事,從高清愿代理人的角色,轉變為參與台南幫實質決策的一員。

未來的統一集團,不止羅智先帶頭喊衝,他和高秀玲偕同在各集團扮演業務改革推動的角色,持股重壓的外資法人,似乎也要重新檢視夫妻聯手的新時代,還會有哪些驚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81

巴菲特投資案例(20):房地美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4336479
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簡稱房地美(Freddie Mac),由美國國會成立於1970年,是美國第二大政府贊助企業,商業規模僅次於房利美(Fannie Mae),這兩家公司共同負責建立美國房地產貸款的二級市場,主要業務為從銀行購買住房按揭貸款,為這些貸款做擔保,將其打包成證券資產,然後轉賣給其他投資者,以盤活銀行資產的流動性。

1970-1987年,美國傳統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年增長率平均為13%,而且沒有一年低於5.5%。更美妙的是,這個行業缺乏競爭性,房利美是房地美僅有的最大競爭者,他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是,房地美轉賣手中的抵押貸款,而房利美主要持有抵押貸款。房利美和房地美共同佔有90%的市場份額,形成雙寡頭壟斷的局面。

到1988年,只有33%的傳統住房抵押貸款被證券化,未來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銀行等貸款機構也有非常大的動力去進行貸款證券化,以提高流動性。

在巴菲特出手買入房地美公司股票的1988年,房地美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為23%,股價的市盈率低於8倍。巴菲特認為房地美是一個三倍股,低市盈率,有非常好的盈利記錄,並且利潤注定會變得越來越好。當年,伯克希爾旗下的非保險子公司(共同儲貸)買入了240萬股房地美公司股票,總成本為7173萬美元,每股約30美元,所佔股權比例接近當時的法定上線4%。

相對於房利美,房地美更加優秀。1978-1988的十年間,房地美公司的資產收益率是房地美的兩倍多,因為房地美只購買最高等級的貸款資產,房地美的貸款壞賬率為0.4%,而房利美約為1.1%。

1989年1月3日,房地美的股票變成能夠被普通投資者買賣,並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這之前,房地美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僅限於給其提供種子資金的會員金融機構。
查看原圖
到1991年底,伯克希爾持有的房地美股票市值達到3.43億美元,相對於0.77億美元的成本,總收益率為345%,年均收益率約為64%。其中,市盈率從1988年的不足8倍增長至1991年的約22倍,市盈率增長約2.7倍。

。。。。。。。未完

後續內容:巴菲特為什麼在2000年清倉了兩房的股票?巴菲特為什麼預言金融危機終將發生,並避開了後續的金融危機?

目前正在寫的《巴菲特投資案例集》準備出版,後續案例將只在博客和雪球上發部分內容,敬請諒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