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蒙古官方調查報告中的九一三事件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232

 

林彪等所乘256號三叉戟飛機在蒙古溫都爾汗墜毀的現場(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1971年9月13日淩晨,林彪、葉群、林立果等乘坐256號專機北逃,據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記載,在飛機快接近中蒙邊境時,有人請示是否派飛機攔截,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林彪一夥的意圖,毛澤東沒有同意。淩晨1:50分,256號飛機進入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2:30分,專機在溫都爾汗附近墜毀,機上人員全部死亡。事後,中方根據使館人員的現場勘察報告和有關專家的論證分析,揭開了飛機墜落之謎:飛機爆炸是因為油料不足就地迫降時機身擦地起火所致(中央文獻出版社,1603-1604頁)。

近年來,關於林彪墜機事件,有不少民間議論。如有的認為在飛機上發生過搏鬥,有的認為飛機系被擊落,有的認為蘇聯方面取走了飛機上的黑匣子甚至林彪的頭顱,等等。這些說法,有的出自一些專業人士之口,流播甚廣。本文獨家披露了蒙古官方的調查報告,對以上問題做了考證。孰是孰非,讀後自然不難判斷。

——編者

《關於一架中華人民共和國飛機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墜毀原因的調查報告》(以下簡稱《調查報告》),由蒙古官方成立的調查委員會於1971年11月20日完成。原件以斯拉夫蒙文(西里爾字母蒙古文)打印,共17頁,其中15頁為正文,最後兩頁為“墜機事故現場發現的文件及物品清單”。《調查報告》另附有照片多張。

調查報告首頁(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調查報告次頁和簽名頁(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調查報告》原為蒙古人民共和國機密級的國家安全檔案,現已解密,其內容部分(約占全文56%)曾被譯成英文。本文所用《調查報告》中文譯本,為筆者委托那木吉拉、T·阿拉坦巴嘎那和德力格爾其其格根據蒙文複印件譯出,並參考了筆者委托鐘小歧翻譯的英譯中版本。

筆者認為,雖然事隔45年,《調查報告》所涉及的一些問題,仍然值得對“九一三事件”有研究興趣的人們所關註。

蒙方調查委員會的組成

根據《調查報告》所披露的蒙古官方調查委員會名單,委員會由九人組成。負責人圖門登貝爾勒(人民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少將),成員桑加(邊防及內務軍事事務局司令部副參謀長兼邊防處處長,上校)、高陶布(外交部領事司司長)、根登達日紮(職務不詳)、達希澤伯格(法律專家)、雲登(民航局專家,少校)、桑加道爾吉(大夫)、卓乃(大夫)和莫尤(法醫)。調查委員會九人中,除圖門登貝爾勒、根登達日紮外,其余七人在1971年9月15日與中國駐蒙古大使許文益、二秘孫一先等一道到過墜機現場(孫一先:《在大漠那邊:親歷林彪墜機事件和中蒙關系波折》,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頁18-19、21)。

調查委員會雖然囊括了各方面專家,惟從以上已知八人的職務來看,這是一個中等偏低規格的臨時班子。這似乎可以說明,蒙古官方對於中國256號飛機墜毀一事,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麽重視。《調查報告》在某些細節方面也並不嚴密,如五塊手表只描述了兩塊的狀況,其中一塊前面記述為15時30分,後面卻記述為17時30分;正文稱現場發現望遠鏡兩部,在文件及物品清單中卻只有一部;機械師李平的證件名稱按《調查報告》所附照片應為“7196部隊營門出入證”(蓋有3726部隊印章),文件及物品清單中卻誤為“允許出入中國人民解放軍3726部隊”,等等。

調查報告雖然承認蒙方“也咨詢了蘇聯軍事專家,而他們也參與了事故現場的再次調查工作”,但蘇聯專家並非調查委員會的正式組成人員。從《調查報告》用語中我們可以意會到,蒙方將其與蘇方的關系,僅定位為咨詢與被咨詢的關系。考慮到當時蘇蒙兩國政治關系的實際情況,並不排除蘇方在調查過程中具有更為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調查報告承認,“為了再仔細研究這一事件,委員會部分成員邀請蘇軍技術人員在10月19日一起前往視察了飛機墜毀的現場。通過這次的調查,發現蘇聯制‘PB-YM’型高度測量裝置(按,系加裝在256號飛機上的無線電低空高度表,中方編號為“262”型)1個、望遠鏡2部以及防衛和攻擊為目的的冷兵器,其中有匕首2把。他們還發現被燒毀的大量文件、錄音磁帶及皮箱等物品。”但孫一先書中所說的“據當時任蒙古外交部副部長的雲登講,在中國使館人員到飛機墜毀現場視察之前,蘇聯已派人檢查了現場,拆走了機尾上的主發動機”(《在大漠那邊》,頁27)這樣的說法,在《調查報告》中得不到印證和支持。

墜機現場發現的屍體和槍支

調查報告所附圖片頁,因本非原照,再加上輾轉複印,已很不清晰(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調查報告》第一部分,敘述了蒙方在256號飛機墜毀現場發現的機上乘員遺體及所攜帶槍支的情況。

《調查報告》稱,“距墜機點南側500米處,我們開始檢查工作。在那兒發現了第一具屍體。其他散落的屍體之間相隔約3-15米。所有屍體分布在50×20米範圍內不同位置。所有的屍體都被燒過,有些屍體的頭部和四肢都破裂和壓碎了。一共有9具屍體。”

《調查報告》接下來描述了每具屍體的狀況。這些描述與孫一先的描述相比較,更為簡略。從對屍體描述的細節可以知道,除第8號女性屍體外,《調查報告》的屍體編號與孫一先所述編號有所不同。如蒙方第5號屍體“身高約180厘米”,與孫一先所述第5號屍體(林彪)“個子瘦小,雖然每具屍體燒後似乎都有些縮短而且由於皮膚腫脹顯得年輕,但這具屍體看來縮得更厲害一些,像個大孩子”(同上,頁37-38),差別甚大,而與孫一先所述第9號屍體(潘景寅)“這人生前個子高大,體格魁梧”(同上,頁40)倒十分相近。

《調查報告》稱在墜機現場發現手槍七把、折疊式沖鋒槍一支。這與蒙方在1971年9月16日提出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飛機在蒙古人民共和國領土上飛行失事的現場調查紀要》草稿的敘述是一致的。根據機上乘員人數及槍支數量推測,機上乘員除林彪、葉群外其余七人可能都有佩槍(除非林立果、劉沛豐兩人有多支佩槍),惟九具屍體均“身體外表正常”,沒有異常的槍擊痕跡。機上乘員俱為飛機墜毀過程中摔撞和被燒而死亡。

1971年9月15日下午,在墜機現場,對機上乘員死亡原因沒有疑問及異議的中蒙雙方官員,就屍體埋葬達成一致意見。許文益大使稱:“按你們的傳統埋葬他們吧。”高陶布:“好,就開始埋葬工作吧,請一塊參加。”大使:“開始埋葬吧。把坑挖深一點。”高陶布:“醫生認為屍體需要解剖並寫報告。還有解剖檢驗的需要嗎?”大使:“同誌,你認為該怎麽辦?”高陶布:“醫生打算做解剖,你認為有必要嗎?”大使:“我建議無須解剖。”高陶布:“我同意。”烏爾金道爾吉(肯特省檢察長):“我也同意這個建議。”大使:“大使館二秘也沒有別的建議。我們不需要再談別的什麽事了。”(蒙古國家安全檔案:《許文益與桑加及其他人之間的對話》,1971年9月15日)

蘇蒙方面何時知道機上乘員的真實身份?

《調查報告》同時證實:直至1971年11月20日,蘇蒙方面對256號飛機乘員的真實身份仍然一無所知。

這樣一來,《調查報告》實際上也就否定了孫一先的一些說法。孫一先稱,“後來得知,此時(指1971年9月下旬)蘇聯和蒙古已揣測到這架失事飛機上有個大人物,但是這個大人物是誰還不能確定,蘇聯克格勃已準備派專家挖出死者遺體進行檢驗。……而在9月23日以後提出索要遺體,蘇聯和蒙古當局對主要死者的身份已有所察覺了。”(孫一先《在大漠那邊》,頁97)

時任蘇聯駐華大使館政治參贊的顧達壽,在其口述回憶中的一些說法,與《調查報告》也不一致。顧達壽聲稱,1971年9月間,“蘇聯外交部已經從情報中獲悉林彪叛逃的消息,考慮到我在中國多年而且認識林彪,故特別指定讓我去蒙古辨認是不是林彪的屍體。”([俄]顧達壽口述、鄭少鋒執筆:《直譯中蘇高層會晤》,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頁78)

顧達壽的口述回憶中文版,經過執筆者鄭少鋒的深度整理。顧達壽與史實相距甚遠的“回憶”,與執筆者的認知水平有莫大關系。鄭少鋒在《直譯中蘇高層會晤》一書的後記中有更為古怪離奇的說法:“顧達壽在本書的主要篇章《進入蘇聯外交部》中披露了一件至今鮮為人知的事情。那是在林彪出逃折戟蒙古溫都爾汗沙漠之後,顧達壽奉蘇聯外交部指令,與蘇聯駐華大使館武官處兩名軍人從北京趕赴飛機失事現場勘察。為確認林彪的身份,顧達壽建議可從林彪早年在莫斯科治傷住院時留下的牙齒照片中印證。於是,林彪的頭顱被割下立即送往莫斯科進行醫學鑒定並很快得到確認。據說林彪的頭蓋骨至今仍然被秘密封存在莫斯科。因此,現在我們可以認為,當年在溫都爾汗被就地掩埋的林彪屍體實際上是一具無頭或假首屍身。這說明當時蒙古方面通知中國駐蒙古使館察看中國飛機失事身亡的九具屍體中的林彪的頭顱是另安上去的他人的首級。”(頁200)

諸如此類的天方夜譚,在坊間還有不少市場。《調查報告》的公布,應該可以起到有力的澄清事實真相的作用。

蒙方判斷256號飛機用於軍事用途

《調查報告》結論部分第1點稱,“我們認為,這架編號256的塗有民用航空標誌的飛機,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改用於軍事用途。在事故現場找到的無數實質性文件足以證明這個結論。”“非常清楚,這架飛機由中國軍方所擁有。機上人員都是軍官。”

蒙方這一判斷,基本準確。而這一判斷,是整個《調查報告》的基調。

據孫一先稱,從1971年9月16日至17日,中蒙雙方人員在肯特省首府溫都爾汗,就墜機事件舉行過五輪會談。在第一輪會談時,蒙方首席官員桑加上校就強調,“這是一架中國民航標記的為軍事服務的乘有軍事人員的飛機。”第二輪會談蒙方提出的《調查紀要》草稿中最後稱,“這些跡象證明,失事飛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人員使用的。”蒙方提出的《安葬紀要》草稿中稱,失事飛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軍事人員駕駛的,1971年9月13日夜進入蒙古人民共和國領空。”(孫一先《在大漠那邊》,頁47-50。9月13日夜應為9月13日淩晨)

蒙方在會談中堅持己見的態度與《調查報告》中的結論——“256號飛機為中國軍方所擁有,用於軍事用途”,是為其在日後可能的外交交涉服務的。孫一先認為,蒙方這樣堅持己見,“目的無非為了在今後兩國的交涉中占據有利地位,假如該機是被蘇蒙軍擊傷而墜落,則正可借此推卸責任。這是會談的要害所在。”(同上,頁51)

蒙方基於墜機現場實物而作出“256號飛機為中國軍方所擁有,用於軍事用途”的結論,無可厚非。而中國駐蒙古大使館人員 “由於我們的唯一根據是國內的來電,看了現場之後,更加確認這完全是一架中國民航飛機,死難者都是機組人員,‘空中小姐’看上去年歲大了一些,估計是專機的需要。”(同上,頁51)

由於雙方在“軍用”與“民用”、“軍事人員”與“非軍事人員”的問題上各執一詞,後面的兩輪會談註定也沒有什麽結果。會談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會談紀要中方也不能簽字。桑加最後聲稱“我們堅持原來的寫法”,高陶布也說“我們單方面簽字”。筆者認為,這可能就是蒙方最後非得要搞出自己的一個《調查報告》的重要原因。

孫一先後來也承認,“‘九一三’事件真相大白之後,回頭再看看關於‘軍’還是‘民’爭論的記錄,的確就如同在埋葬死難者時,我們四個人畢恭畢敬地鞠躬默哀一樣,使人感到有點好笑。有的同誌甚至說,蒙方人員講的256號飛機的性質、機上乘員都是帶‘軍’字的,符合實際,而我方在會談中不夠實事求是。”(同上,頁66)

蒙方誤判256號飛機“執行一項特別任務”

《調查報告》結論部分第2點稱,“該編號為256的中國飛機,正在我國領空執行一項特別任務”。從報告字里行間推斷,蒙方所謂“特別任務”,不外乎就是軍事偵察任務。蒙方的理由是,飛機上除了安裝有保障飛行安全必需的一些普通設備外,“與此同時,該飛機還安裝了地面測量設備”,此外,蒙方並不能拿出飛機執行“特別任務”的更有力證據。

蒙方這一判斷,自然離事實真相十萬八千里。但這反倒可以證明,直到1971年11月20日止,蒙方調查委員會(自然也包括協助調查的蘇方人員)並不知曉這其實是一架叛逃中的飛機,更不知曉機上乘員的真實身份。

而在國內,早在197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已經以中發[1971]57號中共中央文件將“林彪於1971年9月13日倉皇出逃,狼狽投敵,叛黨叛國、自取滅亡”的信息,正式通知到各大軍區黨委常委,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常委,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黨委常委,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領導小組和黨的核心小組,九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該通知明確宣稱,林彪是乘三叉戟飛機跑的,且飛機已經墜毀,“現場查明:林彪背著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極其秘密地私自調動三叉戟運輸機、直升機各一架,開槍打傷跟隨多年的警衛人員,於九月十三日淩晨爬上三叉戟飛機,向外蒙、蘇聯方向飛去。”“根據確實消息,出境的三叉戟飛機已於蒙古境內溫都爾汗附近墜毀。林彪、葉群、林立果等全部燒死,成為死有余辜的叛徒賣國賊。”

林彪等所乘256號三叉戟飛機墜毀後的殘骸。(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飛機墜毀原因是飛行員所犯錯誤導致的

《調查報告》結論部分第3點稱,“該編號為256之三叉戟1E型飛機的墜毀原因是由於飛行員所犯的錯誤所造成。”此結論由4點事實證明:

a.墜毀前該飛機航速為500-600公里/小時,直飛,著陸前沒有放下起落架及輪胎,而且襟翼和著陸燈也沒有打開。

b.飛機殘骸碎片墜落及散布於600×100平方米範圍,這證明該飛機是以上述時速或高於上述時速的航速墜毀的。

c.飛機墜毀在大範圍內引起爆炸和燃燒,爆炸後的燃燒持續了很長時間,這證明事故發生時,該飛機仍然攜帶足夠燃料可以繼續飛行。

d.事故發生時的那一瞬間,飛機引擎仍然在全速運行,並沒有損壞(引擎沒有燃燒過或被損壞的跡象)。以上證據駁斥了該飛機是因緊急情況而著陸的說法。

“九一三事件”後大半年,以空軍司令部軍訓部第二部長王海為首的中國空軍專家組作出的報告認定:

(256號三叉戟飛機)是有操縱地進行野外降落(也就是迫降)沒有成功,造成破碎燒毀的。作出這種判斷的主要依據有這樣幾點:

其一,失事發生的場地是經過有意選擇的。在溫都爾汗附近這片戈壁灘上,這塊地點地勢是比較平坦的,飛機著陸的方向也刻意進行了選擇,這些情況不可能完全是偶然的。

其二,飛行員實施了野外迫降動作。他在飛機接地前主動打開了前開縫翼,這是著陸前必須進行的動作,前開縫翼只有人工操縱才有可能打開。

其三,起落架輪轂完整,沒有撞擊和磨損的破壞痕跡,主輪胎良好,仍有氣壓,這說明在迫降時飛機沒有放下起落架。

其四,飛機是在有操縱的情況下尾部先接地的。而且是主動作出了使飛機迫降的選擇。

根據各種情況判斷,256號飛機當時之所以沒有成功地實施迫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飛行員著陸動作不確切,沒有做全,著陸速度過大,而減速板卻未打開;

其二,三叉戟是下單翼飛機,它的機翼、機腹部有油箱,在高速接地時,極易造成油箱破裂、機翼折斷,引起燃燒爆炸;

其三,當時飛機倉促起飛,機上沒有副駕駛和領航員,飛機迫降時正是夜間,又處在完全陌生的區域,一個飛行員難以應付種種特殊情況。(王海:《我的戰鬥生涯》,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頁233-234)

王海又稱:“我們認為,當時256號飛機之所以要在溫都爾汗實施野外迫降,主要原因是因為該機油料不夠。……另外,因為機上沒有領航員,地面又沒有導航,當日恰逢暗夜,飛行員在空中不可能掌握精確位置,飛機是在這種情況下盲目降落。”(頁234)

以上中蒙兩方關於飛機墜毀原因的分析認定,蒙方較為粗疏,原因可能是其雖經現場視察但專業人員缺乏(蒙方只有雲登一人是航空專家,蘇方到現場人員是否有航空專家未能確定),對飛機背景情況毫不了解,對墜機處理亦談不上重視。中方專家雖未能到現場僅憑照片判斷,認定卻頗為詳盡,原因是專家班子人員齊備(連王海共七人),對飛機背景情況十分清楚,且因叛逃的是副統帥專機而萬分重視。

中蒙兩方結論的主要分歧點在於:中方認定該飛機采取了主動迫降措施,只是“著陸動作不確切,沒有做全”。蒙方卻認定飛機未有采取緊急著陸措施。雙方都認為飛機的著陸速度過大,油箱存油造成爆炸燃燒。中方認定這兩點是導致飛機墜毀的主要原因。

所謂“被擊落說”和“陰謀說”

更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的是,無論是蒙方的“墜毀原因是由於飛行員所犯的錯誤所造成”或中方的“迫降失敗說”,兩者實際上是完全否定了坊間長期流傳的飛機“被擊落說”和“陰謀說”。

“蘇聯導彈擊毀說”以陳曉寧《質疑林彪“9·13”事件》為發端。陳文稱:此機既非迷航,也非叛逃,而是在有意利用民航飛機刺探完蘇蒙方面的防空雷達後想逃回中國,於是蘇方下令向其開火,256號飛機中彈發生爆炸並引起大火,飛機帶著大火進行迫降,飛機著陸時動作有誤並且機腹油箱破裂引發大火、大爆炸,導致機毀人亡。繼陳曉寧的文章之後,互聯網上先後出現過的持“蘇聯導彈擊毀說”的文章有王年一、吳潤生的《蘇聯導彈擊落林彪座機》及京城孤魂的《是誰幹掉了“256”專機》。王、吳文稱,“從飛機殘骸上留下的大洞和目擊者看到的飛機著陸前二十分鐘已起火的事實,基本可以否定‘飛機迫降時爆炸起火’的結論,應是遭攻擊後爆炸墜毀。”“判斷蘇聯導彈擊落林彪座機,筆者最近得到一條最重要的旁證……蒙古外交部的堅持己見,顯然是為他們的導彈擊落飛機贏得堅實的理由。果然,從這時候開始,蒙古國內,到處流傳著‘中國軍用飛機入侵蒙古,被導彈擊落’的新聞。9月30日,蒙古全國報紙和廣播電臺以新聞消息的形式,公開對國內外報道了民眾中流傳的內容,而中方對此卻‘采取了沈默的態度’。為什麽蒙方主動承認了我軍用飛機被他們的導彈擊落(盡管不是官方的正式聲明,而是新聞報道),中方卻因何不予追究,反而保持沈默呢?直到30年後的今天,中國也沒有就此事向前蘇聯和蒙古‘討個說法’呢?”

新近出現的蘇蒙方面擊落256號飛機的新說法,以顧達壽為代表。顧稱,“林彪和葉群、林立果乘坐一架軍用飛機在山海關空軍機場緊急起飛,卻在飛越中國邊境上空進入蒙古共和國的領空時被擊落,在蒙古境內的溫都爾汗墜毀。”“當飛機被擊落墜毀後,蒙古共和國外交部立即照會中國駐蒙古使館提出抗議,同時通過蘇聯駐蒙古使館向蘇聯報告了這個情況。”(《直譯中蘇高層會晤》,頁77-78)顧達壽的特殊身份,使不少不明真相的讀者大為困惑。

“陰謀說”似乎始於王年一、陳昭的《256號飛機是在空中先起火後迫降的》。該文稱,“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256號飛機空中起火呢?有人認為是被蘇軍導彈擊中,也有人認為是被中國武器擊中。除此之外,許多人(包括筆者)認為還有一個可能性是該機在起飛前安放了爆炸物,在空中的適當時機被引爆,造成飛機在空中起火。”

《調查報告》沒有提及256號飛機有“黑匣子”

關於256號飛機上的“黑匣子”,長期備受關註,傳說甚多。

“黑匣子”即航空飛行記錄器或稱飛行事故記錄器,其實包含了兩個獨立部分,一為飛行數據記錄器(FDR),專門記錄飛行中的各種數據;另一為語音記錄器或稱艙音記錄器(CVR),專門記錄駕駛艙及座艙內的各種聲音。黑匣子具有極強的耐火、耐壓、耐沖擊、耐海水浸泡、抗磁幹擾等能力,即使飛機已完全損毀,黑匣子內的記錄數據亦能完好保存。值得註意的是,早期的飛行數據記錄器並非黑匣子,並不具備黑匣子以上能力。此外,一般提及飛行數據記錄器時,如無特別交代,可能僅指FDR,但亦有可能既包括FDR,也包括CVR。

256號飛機第二副駕駛康庭梓(未上機),在其《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頁261-262)一書中,提及256號飛機的黑匣子時稱,“256號專機的事故記錄器是用鋼絲或鋼帶作為錄制材料錄取信號的。”“林彪專機256號的黑匣子中的飛行數據記錄器,是直徑約15厘米的扁圓狀物體,安裝在飛機尾部的垂直安定面內。”“256號專機的語音記錄器是一個扁平的長方體,長約40厘米,寬7-8厘米,高約15厘米,它安裝在前駕駛艙領航員後面的無線電設備專用架上。”

筆者對康庭梓以上有關256號飛機事故記錄器的說法存疑。

據有關資料記載,1969年12月6日,經周恩來總理批準,中國決定從巴基斯坦進口英國霍克·西德利航空公司1960年代中期生產、巴基斯坦國際航空公司使用過的三叉戟1E型中短程噴氣式客機4架,分配給空三十四師作專機使用。1970年8月接收3架,編為250、252、254號,隨後不久又接收1架,編為256號。同時,周恩來批準由英國直接進口三叉戟2E型17架,其中6架1973年分配予民航,其余11架分配予空三十四師。

據空軍有關資料手冊明確記載,三叉戟2E型飛機裝有型號為PV726A的飛行數據記錄器2個(武漢軍區空軍司令部:《機務參謀業務手冊》,1975年10月,頁380-381)。手冊中記載的2個是否包含了飛行數據記錄器和語音記錄器,並未明確。至於三叉戟1E型飛機是否裝有飛行數據記錄器和語音記錄器,手冊中未有記載,筆者也未有見到相關的其他文字材料。

就三叉戟飛機的黑匣子問題,筆者專門請教了空三十四師當年的有關機務人員。據時任空一○○團一大隊機務中隊中隊長的包朝山稱,三叉戟2E裝有飛行數據記錄器,但沒有語音記錄器。三叉戟1E他不太清楚(三叉戟1E配屬一○○團三大隊),但從三叉戟2E的配置可以推斷,即使1E有飛行數據記錄器,也不可能有語音記錄器(訪問包朝山記錄,2016年1月11日)。惟據時任空三十四師工程部助理的侯文仁告訴筆者,三叉戟2E不僅有飛行數據記錄器,還有語音記錄器。至於三叉戟1E是否配置有以上兩者,因事隔多年,已沒有什麽印象(訪問侯文仁記錄,2016年1月13日)。

專業機務人員的記憶都殘缺不全,故而,我們難以相信非專業人員表面上過於周全、過於肯定的說法。

康庭梓承認,一旦發生重大飛行事故,“找到黑匣子後,獲得其錄取的信息,原則上要由飛機制造的國家進行,‘解鈴還需系鈴人’。因為,錄制信息的編碼是經過加密的。”但“有的在購買飛機的時候,一並將黑匣子的密碼買了過來。”(《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頁261)

康庭梓上述說法原則上沒有錯,但至少部分不準確。其一,黑匣子由專業公司而非飛機制造廠商生產。所以,黑匣子信息解碼應由黑匣子生產廠進行。其二,由於黑匣子自身並無解碼功能,其儲存的數據信息,需要通過地面重放設備將其釋放出來。因此,要買回來的不是密碼,而是解碼設備。

據空三十四師有關機務人員告訴筆者,三叉戟飛機無論是1E型或2E型,進口時均沒有同時進口黑匣子解碼設備,也沒有進口黑匣子的維護、校驗設備。故而,機上即使有黑匣子,它的工作情況、完好情況從來沒有人要求檢查過,工作與否,也從來不知道(訪問包朝山記錄,2016年1月11日。訪問侯文仁記錄,2016年1月13日。訪問時念堂、梁金海記錄,2016年1月12日。時念堂,時任空三十四師師長。梁金海,時任空三十四師工程部特設主任)。

雖然256號飛機上是否有黑匣子(尤其是語音記錄器)直至今天尚難有定論,但康庭梓“可想而知”、孫一先“似乎可做出這樣的判斷”,均認為它已被捷足先登的蘇聯人拿走了。

康庭梓稱,“根據孫一先的回憶,我國使館人員進入墜機現場的時間,是在蒙古國與蘇聯的軍事專家不止一次去過現場之後才趕到的。飛機墜毀的時間是9月13日淩晨2點30分,距我使館人員15日下午奔赴現場,已經過去整整兩天半的時間。到現場時,發現有些遺物已經被整理過,可想而知,對他們有用的東西不會留在現場。反映飛機失事原因的黑匣子也絕不會遺忘在現場。”(《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頁264)

孫一先則稱,“另外,據我國民航專家講,三叉戟飛機從‘1E’開始,已裝有70年代稀有的黑匣子。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飛行數據記錄儀,另一部分錄制機上相互通話和同地面的通話,名稱是‘駕駛員座艙語音記錄器’,飛機一起飛它們就自動開始工作,其安裝位置是在飛機尾部,萬一飛機失事時易於保存下來。因此,似可做出這樣的判斷:三叉戟256號飛機的黑匣子,連同中間的發動機,都被蘇聯人拆走了。”(《在大漠那邊》,頁27)

康、孫兩人以上說法,在《調查報告》中同樣得不到印證和支持。更進一步說,對照《調查報告》,康、孫以上說法令人生疑。

先不要說蘇聯方面對墜機事件異常快速的反應令人難以置信,即便256號飛機上確實有黑匣子,即便被蘇方取走,也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才有作用:其一,黑匣子能夠正常工作;其二,飛機墜毀時黑匣子沒有損壞;其三,蘇方必須借助黑匣子生產廠的解碼設備才能解碼。具備以上三個條件也好,不具備以上三個條件也好,基於蘇蒙間的緊密合作關系,蘇方怎麽也應將黑匣子的情況向蒙方通報,作為供蒙方高層內部使用的《調查報告》,似不可能不提及黑匣子可否解碼的情況。然而,事實上,《調查報告》根本沒有提及黑匣子,不僅《調查報告》第二部分“飛機的原產地、性能及其用途”中,沒有提及256號飛機安裝有黑匣子,而且,在事故原因分析時,《調查報告》亦無只言片語是由黑匣子提供的。

調查人員何曾一致認為機上人員發生了搏鬥?

康庭梓在《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一書中,引述了2006年9月15日《參考消息》一篇“蒙古國對林彪墜機披露的最新消息”的報道。康稱,“文章一開始是這樣的:‘新華社專稿:日本共同社9月13日發自烏蘭巴托的一則電信說,該社日前獲得就1971年9月13日林彪所乘飛機在蒙古境內墜毀一事,當時蒙古政府曾總結的一份調查報告,報告否定了飛機因燃料不足而在迫降時墜毀的一般說法。’”“文章中值得關註的是:‘蒙古相關人士暗示當時機內曾就逃亡問題發生爭鬥。該事件距今已有42年,這一寶貴資料將有助於揭開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大謎團。’”(《真相》,頁279)

康庭梓又稱,“關於蘇聯(按,《調查報告》是蒙古方面作出的,不是蘇聯)對事件的調查時間,文章說:‘該報告題為《中國飛機在蒙古境內墜毀原因的確定文件》,所署日期為1971年11月20日,共16頁,共同社日前獲取了這份未公開的文件和未曾發表的現場照片。該報告說,對1971年9月13日墜毀的林彪專機展開的調查是在事故發生約一個月後(從10月8日-18日)進行的,當時蘇聯專家參與了調查工作。’”“文章用帶有結論的口氣說:‘蒙古方面的消息人士當時說,調查人員一致認為,一定是機上人員之間發生了搏鬥,支持林彪的一方想逃去蘇聯,另一方則想返回中國。’”(《真相》,頁280)

康庭梓對日本人的說法似乎深信不疑。他自己引申稱,“不同的是,這次文章卻直接提到了飛機的黑匣子,更讓人關註的是,機上人員之間發生了‘搏鬥’的說法,而且,這種‘搏鬥’說是與黑匣子聯系在一起的。對此,我的看法是:盡管蒙古國方面沒有直接引用蘇聯(按,應為蒙古)那篇16頁報告中有關黑匣子解密的具體內容,但是可以肯定是來自黑匣子,如果沒有聽到黑匣子中‘一方想逃去蘇聯,另一方則想返回中國’的爭吵,那麽‘搏鬥’就無從談起。”(《真相》,頁280-281)

接下來,康庭梓進一步猜測:

在爭吵的內容中,肯定有潘景寅與林立果、葉群甚至劉沛豐之間鬥爭的內容,因為只有潘景寅知道半夜油料不夠找不到機場的結果,而林立果們是死不回頭的頑固分子。

飛機迫降前,三個機械師是否在駕駛艙?這是我關註的問題之一。我的判斷是,林立果不會讓三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到駕駛艙去,那樣搏鬥起來,林立果們不占優勢。

爭吵的核心問題還在於,林彪本人是否參與其中。因為是叛逃,林彪還能安然坐在後艙等著兒子、老婆主動向自己匯報嗎?潘景寅是不能離開半步的。假設林彪主動到駕駛艙向潘景寅詢問有關飛行及何時到達伊爾庫茨克等情況時,潘景寅就會把飛機所處的險境告訴林彪,當林彪知道自己馬上就要被摔死在蒙古國了,會作何設想?

遺憾的是這篇文章中並沒有詳細披露這些關鍵的內容,這也許是蒙古人故意在這里賣了一個關子,等著下一步關註林彪事件的人找上門去。作為256號專機的副駕駛員,我曾經常幻想有一天能從黑匣子中聽到機組四個人的聲音,因為我最熟悉戰友的聲音了,也讓那些熟悉林立果、葉群、林彪的人聽一聽黑匣子的對話與爭吵中他們都說了些什麽。再加上事故記錄器的記錄數據,對比分析,這樣,距離揭開林彪叛逃與墜機之謎就不遠了。(同上,頁281)

然而,《調查報告》沒有康庭梓猜測的上述所謂“關鍵內容”。不僅如此,《調查報告》從頭到尾既沒有“有關黑匣子解密的具體內容”,亦沒有“機上人員之間發生了搏鬥,支持林彪的一方想逃去蘇聯,另一方則想返回中國”的“一致認為”。

簡短的結語

在絲毫不知內情的狀態下,蒙古官方1971年11月間關於256號飛機的判定,正確與錯誤參半。

值得“九一三事件”研究者註意的是:

一、《調查報告》描述的機上乘員屍體,均無異常的槍擊痕跡,可推斷俱為飛機墜毀過程中被摔撞和焚燒而死亡。

二、與中方“迫降失敗說”大同小異的蒙方結論“飛機的墜毀原因是由於飛行員所犯的錯誤所造成”,直接否定了坊間長期流傳的256號飛機“被擊落說”和“陰謀說”。

三、蒙方《調查報告》根本沒有提及256號飛機有“黑匣子”,《調查報告》中自然也就沒有所謂有關“黑匣子”解密的具體內容,更沒有任何有關飛機上人員狀況,尤其是有關所謂飛機內曾就逃亡問題發生爭鬥的表述或暗示。

孫一先、康庭梓都是“九一三事件”的直接見證人。他們的著述,可以說是研究這一事件的重要參考材料。但對照《調查報告》可以得知,孫一先、康庭梓有關256號飛機墜毀的某些說法(尤其是非自身經歷的“據說”“可想而知”“判斷”等等),難以相互印證。這就告訴我們,有時即便是直接當事人、見證人的說法,我們也要加以分析,也要問個為什麽,決不可照單全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55

學校被指新址汙染 官方:已成立調查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18/998981.html

18日淩晨,常州市政府新聞辦回應稱,常州市委、市政府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成立聯合調查工作組,表示對環境汙染“零容忍”,本著對師生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迅速認真調查核實並依法處置,對存在的問題絕不姑息,調查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開。

____3_.thumb_head

17日央視曝光常州外國語學校新址汙染事件,18日淩晨,常州市政府新聞辦回應稱,常州市委、市政府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成立聯合調查工作組,表示對環境汙染“零容忍”,本著對師生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迅速認真調查核實並依法處置,對存在的問題絕不姑息,調查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開。

據媒體報道,常州外國語學校自搬新址後,493名學生檢出皮炎、血液指標異常等,個別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經檢測,該校區地下水、空氣均檢出汙染物。學校附近正在開挖的地塊上曾是3家化工廠,專家稱校區受到的汙染與化工廠地塊上汙染物吻合。

對此,常州官方在回應中說:2015年12月下旬以來,常州外國語學校北側原常隆、華達、常宇化工地塊土壤修複過程中散發異味,給周邊學校學生、老師的正常學習和教學帶來一定影響。常州市和新北區兩級黨委、政府迅速處置,按照公開修複方案、公開監測結果、公開驗收結論、接受社會監督“三公開一監督”原則,對該地塊用途作出調整,同時組織實施該地塊修複調整工程,並采取措施控制土壤及地下水的環境風險。今年2月15日,相關地塊土壤修複調整工程通過驗收,專家組作出結論:工程已達到預期環保治理效果,空氣質量監測完全達標。3月下旬,學校、家長分別委托專業檢測機構,對常州外國語學校校區室內空氣、土壤、地下水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顯示,檢測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及相關要求。目前,全校應到校的2451名學生中,除1人事假、3人病假、4人正在辦理轉學手續外,其余學生全部到校;210名教師中,除3人病假外,其他教師全部到校,學校教學秩序正常。

當地政府表示:“歡迎社會各界監督,對於媒體報道提及的相關問題,我們將按照‘客觀公正、依法處理、公眾參與、信息公開’的原則,認真調查核實,依法處置,對存在的問題絕不姑息,調查結果我們將及時向社會公開。”

與此同時,國家環境保護部、江蘇省政府在獲悉該事件後也立即成立聯合調查組,將趕赴常州現場調查。

  • 中國新聞網
  • 陳星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71

香港迪士尼裁員 官方稱不影響前線運營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18/998970.html

香港媒體援引樂園消息人士的話稱,這次裁員目的主要是人員架構調整,提升效益,未來“鐵甲奇俠總部”及新酒店落成,若有需要仍會加聘人手

每經記者 肖樂

香港迪士尼傳來了裁員消息。

據媒體報道,香港迪士尼樂園近期的職員調整涉及近百人,其中包括內部轉崗和解聘,全部為後勤職位。

香港迪士尼公關部人士4月18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這是公司的人力調整,包括協議離職和崗位合聘調動兩種方式,主要是公司中層管理人員,不涉及前線運營人員,“這次裁減人員是業務發展的一個調整,人數不像網上說的那麽多,這次調整絕對不會影響到前線的運營和賓客服務。”而對於裁員原因,上述人士未作回應。

不少分析稱,內地遊客銳減香港迪士尼業績虧損,是此次裁員的原因。

身處旅遊業寒冬的香港迪士尼剛剛經歷了一個虧損年。數據顯示,2015財政年度內,香港迪士尼樂園業務收入為51.14億元,錄得1.48億凈虧損。

這是香港迪士尼2012年來首次虧損。香港迪士尼於2005年開業,2012財年開始盈利,此後,香港迪士尼的業績一直保持著增長狀態,2013財年,香港迪士尼營收增長15%至48.96億港元,稅前盈利提高至11.13億港元。2014財年的營收較上年增加12%,純利則增加8800萬港元。

2015年,香港迪士尼全年整體入場人次減少9.3%至680萬,其中內地遊客占41%,香港本地訪客占39%,國際訪客占20%。而2014年,內地遊客占到48%,一年時間,香港迪士尼的內地遊客減少了近80萬人次。

香港媒體報道,香港旅行社協會委員胡兆英表示,來港內地旅客人數自去年錄得下跌,令旅遊業界面對不少壓力,估計今年首季樂園接待的旅客人數下跌近兩成,在入場人數不足的情況下,難免裁員。

香港旅遊發展局最新數據顯示,訪港旅客跌勢不止,2月訪港旅客總數同比下跌20.5%,內地旅客數量更是大跌26%。

據了解,香港迪士尼由香港特區政府和華特迪士尼公司共同建設營運,特區政府的總投資額為224.5億港元,其中包括32.5億港元的註冊資本,占股權的57%。目前,香港迪士尼擁有員工近5000人。

香港媒體援引樂園消息人士的話稱,這次裁員目的主要是人員架構調整,提升效益,未來“鐵甲奇俠總部”及新酒店落成,若有需要仍會加聘人手。同時,他否認因業績下滑而裁員。

今年3月,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行政總裁金民豪宣布因個人原因離職,此前他曾表示,香港迪士尼樂園“鐵甲奇俠飛行之旅”將於今年面世,全新興建的迪士尼探索家度假酒店也將於明年開幕。

  • 每日經濟新聞
  • 陳俊傑
  • 肖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74

今年首起重大突發環境事件:官方信息難服眾,綠發會提信息公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556

新余鎘汙染事件的肇事企業門口,暗埋的排汙管被截斷。(李剛/圖)

4月14日,環保部初步認定江西新余仙女湖水質鎘超標導致水廠停水事件為重大突發環境事件,並已啟動事件調查程序。

環保部查明,2016年4月3日,原宜春中安實業有限公司在暴雨期間,集中將廠區內含有大量重金屬鎘、鉈、砷的廢液偷排入袁河,導致袁河及仙女湖鎘、鉈、砷超標,從仙女湖取水的新余市第三水廠取水中斷,新余市部分城區停止供水。

南方周末4月12日在現場調查,據當地一名知情人透露,這是一家位於江西宜春市彬江鎮區域的無名企業,冒名使用了“宜春市中安實業有限公司”的名號。(詳見南方周末2016年4月14日報道《新余鎘汙染溯源》

江西省環保廳通報,2016年3月6日至4月5日,原宜春市中安實業有限公司在沒有申請改變經營範圍、無環評審批手續、無有效的汙染治理設施的情況下,以從湖南衡陽等地拉來的危險廢物為原料,生產鐵渣、鋅渣、氯化鉀、硫酸鉀和海綿銦等產品。該企業屬非法生產,經檢測,該公司原料中含有大量的鎘、砷、鉈等有害重金屬,為了規避監管,其私設約2.5公里排汙管,間歇性地惡意偷排未經任何處理的汙水。

該廠外排口的水中鎘濃度4655mg/L,超過標準46550倍。鎘進入人體後有選擇性地蓄積於腎、肝中,最終可引發多種疾病;與之相比,鉈、砷對人體的急性毒性更大。據新余市環保局副局長任國安介紹,第三水廠上遊取水點在4月15日上午10:00監測表明,鎘和砷等含量正常,鉈含量為0.133ug/l(標準為小於等於0.1ug/l)。而第三水廠出水水質已達標。

不過,目前仍有輿論認為肇事企業情況語焉不詳。有關註此事的民間環保人士認為,對於環保部門認定的肇事企業,目前官方披露信息尚不足以令公眾信服。

“鋪裝2.5公里管道入河不是不可能,但極其困難,需要穿過農地和居民區,工程至少耗時一個月。”該環保人士發現,該企業位於山坳中,離河流直線距離有1.3至1.5公里。

另外,該企業僅生產一個月,並在4月3日暴雨期間集中偷排廢液。“它到底排了多少,竟然造成整個水庫鎘、鉈、砷超標,需要進一步確認。”

上述環保人士查詢發現,仙女湖周邊區域產鐵礦,分布有尾礦庫和鐵礦工廠。“我看到至少兩個四五萬平米的尾礦庫,黃鐵礦、硫鐵礦的鎘含量也很高,是不是暴雨期間存在風險?”

“尾礦庫是有很多,但我們沒有發現泄露。應該相信環保部和江西省環保廳的責任認定。”4月15日,任國安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而相鄰的宜春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並未接聽南方周末記者電話。

這名民間環保人士稱,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把工廠和事實性的環境影響關聯起來,比如排汙管走向、入河口的土壤監測數據等。環保部亦要求新余市及時公開事件處置情況,積極回應公眾關切。

4月13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綠發會)向江西省環保廳申請信息公開,要求公開肇事企業私設約2.5公里排汙管的照片,企業生產時間、排放汙染物種類與仙女湖受汙染的時間、汙染物種類相吻合的檢驗報告,企業汙染物排放量與湖區汙染物總量基本相符的檢驗報告等。基金會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申請信息公開是為下一步提請環境公益訴訟做準備。

此次江西新余鎘超標事件是環保部2016年認定的首起重大突發環境事件。根據突發環境事件分級標準,“因環境汙染造成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是認定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的情形之一。

環保部4月13日通報,2015年全國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330起,其中重大突發環境事件3起,分別為河北省邢臺市新河縣城區地下水汙染事件、濟南章丘市普集鎮危險廢物傾倒致人中毒死亡事件、甘肅隴星銻業有限公司選礦廠尾礦庫溢流井破裂致尾砂泄漏事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87

美官方報告:TPP對美國經濟貢獻僅為0.15%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006.html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會為美國帶來多少利益?這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近期的一份由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主筆的報告顯示,這份由奧巴馬總統簽署、雄心勃勃的協定可能只會在15年內為美國帶來每年0.15%的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制造業的就業機會是否會受到影響還未可知。

目前,奧巴馬將這份包含12個國家(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新加坡、越南和美國)的貿易協定作為總統第二任期的經濟任務重心。在他看來,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權的爭奪中,美國需要這一協定。

但對奧巴馬而言,這無疑是一場“仰攻”。在2017年離任之前,奧巴馬必須獲得國會的批準——因為他對於自己的繼任者顯然也有點缺乏信心。如果不能在那之前獲得國會的批準,未來的美國總統恐怕不會有那樣的動力去將TPP變成現實。

不過,據美國媒體報道,盡管奧巴馬政府心急如焚,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近期卻表示,他不能保證參議院會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後就對該協定進行表決,可能會考慮將投票日程推遲到2017年。他指出,包括他在內的共和黨議員對涉及煙草和制藥業的部分協定條款持有異議,這些條款需要重新修改。而這一日程顯然不是奧巴馬希望看到的。

美國真的會受益於TPP嗎?

美國貿易代表麥克·弗羅曼(Mike Froman)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ITC的經濟學家出具了一份長達792頁的TPP報告。其中,弗羅曼為自己“保守的收獲”進行了辯護。“每一個主要的研究都表示,美國經濟將會受益於TPP。”在周三報告發布之後,他這樣告訴記者們。

在他看來,在一些沒有被新報告囊括的部門,可能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知識產權規則的影響、確保TPP成員國自由數據的流動等,要知道這些成員國占到了全球經濟的40%左右。“所有這些收益都超出了今天研究中提出的價值。”他表示。弗羅曼的觀點也得到了美國商務部的支持。該部門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份報告“一看就為商務部的觀點提供了大量的支持:TPP符合我們國家的經濟利益”。

不過,最新的研究也為TPP的批評者增添了籌碼。在他們看來,TPP為經濟提供的利益不會那麽明顯,反而還會讓美國經濟進一步陷入與越南等低收入經濟體的競爭;反對者也認為,國際貿易委員會高估了貿易協定的經濟利益。

美國環境組織塞拉俱樂部(Sierra Club)的貿易分析師伊蘭娜·所羅門(Ilana Solomon)表示,該環境組織反對TPP的原因是:這份報告“為TPP可能為工薪家庭的災難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ITC的報告曾經有過錯誤預測貿易協定經濟收益的紀錄。所以值得註意的是,即便是過分樂觀的ITC這次也承認了TPP可能會有真實的成本,相反對經濟利益的估計則是脆弱的。”所羅門說道。

報告究竟說了什麽?

ITC的報告究竟說了些什麽?根據ITC的最新研究估計,TPP可以在2032年多數條款生效前的15年中每年為美國真實GDP提供427億美元、也就是0.15%的增量。同時,還會增加12.8萬個全日制的就業崗位,真實收入可以增加573億美元,也就是0.23%。這一協定最大的益處在於美國農業。在2030年之前,農場出口可能會增加72億美元,或者2.6%。到2047年TPP所有條款全部生效時,協定將使得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18%,整體就業增長0.09%。

同時,TPP可以為制造業出口、自然資源和能源工業帶來152億美元,或0.9%的增量。但這同時可能減少一定規模的就業機會——將化工、紡織等行業部門的崗位減少0.3%到1.3%。ITC的經濟學家也發現,這些行業部門的進口預計將會超過出口。

因此,整體而言TPP的預計收益要低於今年年初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預測。在後者看來,TPP可以在2030年之前增加1310萬美元的實際收入、或0.5%的GD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26

官方將抽檢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 不符合要求禁止進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297.html

國務院食安辦等17部門14日在京召開“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巡視員廣德福在會上表示,“我們的監測結果顯示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向好。”

據其介紹,在今年1-5月份,農業部共抽檢了全國31各省、市、區、152個大中城市、5大類食用農產品、92個品種、22056個樣品,檢測指標94項,監測樣品總體合格率胃97.2%。其中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6.8%、92.9%、99.7%、99.3%和96.3%,畜產品瘦肉精監測合格率99.9%。

“目前農業部按照國務院食安委的統一部署,大力推進農獸藥使用及殘留、違禁物質‘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畜禽屠宰等7項專項整治行動,持續加強預測預警,創新監管模式,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廣德福表示。

將抽檢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

近年來,進口食品農產品貿易持續快速增長,據WTO統計,2011年我國已是全球第一大進口食品農產品市場,進口食品農產品貿易額從2006年的320.7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1159.2億美元,10年增長了3.6倍。

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林偉表示,2016年1-5月份,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共檢驗檢疫從174個國家或地區進口的食品49.8萬批、1618.6萬噸;176.3億美元。共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1311批、2.9萬噸;2518.0萬美元。不合格進口食品涉及23類產品,主要是不合格種類為糕點餅幹類、飲料類、糧谷及制品類等。不合格進口食品涉及14類不合格原因,其中主要不合格原因為:食品添加劑超量或超範圍使用、微生物汙染、品質不合格等。

林偉表示,目前已經制定了《2016年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專項監督抽檢計劃》,做到5個全覆蓋,即覆蓋所有嬰幼兒配方乳粉輸華國家、覆蓋所有嬰幼兒配方乳粉輸華生產企業、覆蓋全部生產日期、覆蓋所有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對首次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開展覆蓋國家標準規定的全項目檢測,對後續批次進口的產品,開展國家標準規定項目的輪檢。自2016年5月13日起至8月13日止,對所有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按生產日期抽樣,開展標準規定的約40個項目的檢測,不符合國家標準規定要求的,一律禁止進口。

2016年1-5月,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從14個國家的進口乳制品中檢出不合格產品共計83批、170.6噸。32.8萬美元,其中包裝不合格、品質不合格、食品添加劑超量或超範圍使用為主要原因,占不合格總批次的7成。安全衛生問題中,海藻鈣、酵母核苷酸等食品添加劑超量或超範圍使用,大腸菌群、黴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汙染等問題較為突出。

“對於上述檢出的不合格進口食品,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均按照有關規定做退運或銷毀處理,未進入國內市場。”林偉表示。

存二次抽檢不合格企業

在食品安全周會議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食品監管三司司長王紅喊話了16家企業,這16家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在將近半年內連續2批次以上樣品抽檢不合格:黑龍江農墾英博華威乳業有限公司生產的4批次嬰幼兒配方乳粉品質指標不合格、加比力(湖南)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3批次嬰幼兒配方乳粉品質指標不合格、重慶禦味緣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3批次水果制品食品添加劑項目不合格、山東省武城縣豐利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2批次糕點食品添加劑項目不合格、海南鴻琛工貿有限公司生產的2批次水果制品食品添加劑項目不合格等。

“再次公布這些情況就是要告誡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認真落實《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加強食品生產經營管理,嚴格控制產品質量,保證食品安全。我們也再次重申,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對不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法律法規,不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標準,特別是連續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生產經營者進行從嚴處罰。”王紅表示。

“同一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也存在多批次抽檢不合格的問題,對上述情況,相關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已依法責令企業采取下架、召回、停產停業、整頓等措施控制風險,並向社會公布結果。上述多次不合格項目以食品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和品質指標不合格為主。”王紅表示。

同時王紅發布了國家食藥監管總局2016年1—5月組織監督抽檢並公布了5447批次樣品信息,其中不合格96批次,上述信息已經全部在總局網站上公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38

遊族回應“《三體》無限推遲”:傳言不實(附官方聲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7/156662.shtml

遊族回應“《三體》無限推遲”:傳言不實(附官方聲明)
麻策 麻策

遊族回應“《三體》無限推遲”:傳言不實(附官方聲明)

事實上,孔二狗只是由CEO轉任執行董事,而前期素材也不存在不能用的問題。

i黑馬 6月17日消息,今日傳聞《三體》面臨“無限期推遲”。此傳聞最早出於微博爆料,除此之外,該微博還稱:“遊族影業CEO孔二狗已離職,特效團隊被更換,導演張番番拍攝的素材被廢棄。”

對此,遊族內部人員向i黑馬表示,“該信息不實”。事實上,孔二狗只是由CEO轉任執行董事,而前期素材也不存在不能用的問題。孔二狗和張番番也很快發布社交媒體澄清。

4.pic_hd

2.pic

科幻小說《三體》的改編權於2014年9月被遊族網絡斬獲。近期,遊族影業圍繞《三體》動作頻繁。6月1日,由遊族影業授權、Lotus Lee戲劇工作室打造的《三體》舞臺劇在上海首映;6月5日,遊族影業、慈文傳媒、企鵝影業聯合宣布,《三體》電視劇將由三方共同開發;同時,在即將舉行的第16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典禮上,《三體》電影也受邀參加。

據了解,《三體》開機於去年3月18日,同年4月,《三體》電影召開媒體發布會,曾宣布影片將於2016年7月上映。

以下為遊族官方回應:

遊族官方聲明

針對一些媒體傳播的《三體》電影制作團隊解散、制作人離職等有關消息,遊族影業作為《三體》電影出品方聲明:

第一,關於《三體》電影已有的拍攝素材,張番番導演較好地完成了前期拍攝,絕不存在素材不能用的問題。

第二,《三體》作為中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巨作,在後期特效階段延長時間細心打磨,是由於進一步提高了對作品質量的要求、細心打磨的考慮。

第三,目前《三體》電影後期特效由來自美國、韓國、德國及中國國內的國際頂尖團隊協同進行,其中包括全球知名的視覺效果公司Pixomondo。

第四,孔二狗(孔祥照)作為遊族影業的創始人,並未離開遊族影業,由CEO轉任執行董事,有關傳言不實。

遊族影業 三體 傳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00

日本舊官方出版物佐證南沙群島主權歸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049.html

筆者近日得到一本1939年的日本官方出版物,為最近被炒得火熱的南海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史料佐證。這份史料的核心價值就是,它用照片形式證明,南沙群島被日本侵占後,被劃歸當時日本占領的臺灣高雄管轄,並且在島上立碑。這樣,在法理上,光複臺灣就等同於收複南沙群島。

這是一本1939年10月4日出版的《寫真周報》第58號(即第58期)。紙張已經發黃、發脆,但保存基本完好,字跡和畫面尚較為清晰。封面就是“新南群島”,也就是我國的南沙群島。

《寫真周報》是日本內閣情報部(後更名為情報局)發行的刊物,旨在以畫報形式向日本國內匯總情報、宣傳政策。實物顯示,該畫報於昭和十三年(1938年)2月12日創刊,由日本內閣情報編輯部編纂。也就是說,雖然形式上是畫報,但代表了當時日本的官方意誌,起到的是情報上傳和政策下達的官方功能。

在這期畫報上,封面故事就是關於日本侵占我南沙群島的有關報道。報道是這樣記錄的:“新南群島是點綴於北緯7度至12度,東經111度至117度的南支那海(作者註:當時日本對南中國海的稱呼;值得註意的是,時至今日,仍有相當多日本人稱南海為“南支那海”)的一串島嶼,它們在今年三月三十日被編入臺灣(作者註:當時為日本占領)高雄市的管轄之下。”

該報道還記錄了這組報道的原委:“臺灣總督府在將(新南)群島編入高雄市下轄的同時,向群島派出了調查團,進行了與經濟開發有關的各種各樣的考察活動。這里刊載的就是隨調查團拍攝的部分照片。”

由於是畫報,因此照片是主要內容。其中,有一張照片尤其引人註目:在這張照片上,兩個日本侵略者手持鐵鍁,立下了一塊碑,上面寫著:“高雄州高雄市新南群島”。這張照片價值很大,因為它明確表明,南沙群島1939年時已被日本侵占,並劃歸高雄管轄,而且日本人在島上立了碑。

中國是最早發現、命名並最早開發經營南沙群島的國家,也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有中國歷代的官方文件、地方誌和官方地圖等可以佐證。1935年1月,中國政府公布了《中國南海各島嶼中英文對照表》,第一次將南海諸島劃分為四個群島,一直沿用到今天。不過,1939年,日本侵占了今天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並將其分別改稱為“平田群島”和“新南群島”。筆者提到的這份史料,就是從日本的角度,記載了這段歷史。

長期以來,一直有人稱南沙島礁為“無主地”,其中一些人(很多是菲律賓人)認為是菲律賓人在上世紀50年代航海過程中“發現”了這些島礁。一些人還認為,《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沒有明文說明南沙島礁在戰後的歸屬。這份史料幫助厘清了一個重要問題:南沙群島被日本侵占後,明確歸日占臺灣的高雄管轄。因此,可以引申出這樣的邏輯:《開羅宣言》明確表示臺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就等同於南沙群島也歸還中國。從這個意義上,《開羅宣言》與收回南沙群島具有法理上的關聯。

這還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即中國何時收回南沙島礁的主權。一般認為,是1946年林遵(又名林尊之)將軍率前進艦隊航行並登陸太平、中業等島,宣誓主權,標誌著中國收回南沙群島主權。而根據這份史料,從法理上說,1945年8月光複臺灣,即意味著收回南沙群島。

在行政管轄方面,也能印證這一點。1945年10月,國民政府在光複臺灣後重新劃設高雄行政轄區,基本沿用了日據時期的轄區劃設,將“新南群島”作為光複後的高雄的十個轄區之一,恢複了對南沙群島的行政管轄。

當然,即使沒有這份史料,也早已有很多史料證明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不過,這份史料還是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和佐證。收回南沙群島,並非人們一般認為的1946年,而應當是1945年。《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並非如一些人說的那樣對南沙群島主權歸屬沒有意義,而是有直接的法理關聯。

今天,南海波濤的背後,日本因素影影綽綽。不過,70多年前的日本侵略者親手拍的照片、親手立的碑、親手撰寫的報告,恰恰佐證了中國對南沙群島無可爭辯的主權。這恐怕是當時出這期《寫真周報》的人萬萬沒有想到的。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人大重陽實習研究員常玉迪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42

武鋼寶鋼再傳合並 官方回應:沒有消息要發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6-25/1016170.html

一位寶鋼集團一位不願具名的內部人士記者確認,武鋼與寶鋼合並確有其事,但是否下周一會停牌公告目前還不能確認。“寶鋼和武鋼一把手其實早就達成一致了,此前辟謠可能只是時機未到。”

繼南北車合並、五礦中冶戰略重組後,傳說的中國“神鋼”終於要來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一位接近中鋼協方面的消息人士處獲悉,被傳了一年多的鋼鐵央企寶鋼集團與武鋼集團可能真的要合並重組了,“武寶合並了,下周一停牌公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4日傍晚第一時間致電武鋼集團外宣辦負責人,但該人士稱目前尚未聽說此消息;寶鋼集團公關總監何潮也表示沒有任何消息透露。

但一位寶鋼集團一位不願具名的內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確認,武鋼與寶鋼合並確有其事,但是否下周一會停牌公告目前還不能確認。“寶鋼和武鋼一把手其實早就達成一致了,此前辟謠可能只是時機未到。”

武鋼集團與寶鋼集團均是歸口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大型鋼鐵央企,與鞍鋼集團一起位列鋼鐵央企三巨頭。

2015年以來,由於國內鋼鐵產能過剩與經濟增速放緩,多家鋼鐵上市公司2015年財報都出現巨虧。武鋼集團的上市平臺武鋼股份以巨虧75億的年報成為兩市中的虧損王,寶鋼股份在市場嚴冬中利潤也大幅縮水,其2015年全年凈利10.13億元,創18年來的新低,同比上一年也大幅下降82.51%。

中鋼協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是鋼鐵行業效益最差的一年,也是全行業真正的“嚴冬”。百家大中型會員鋼企主營業務連續12個月虧損。主營業務全年累計虧損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虧24倍。

為了做大做強央企,提升國企運營效率,國務院國資委去年以來不斷推進央企改革及兼並重組的力度。2015年初,南北車的合並掀開了這一輪央企合並重組的大幕。去年5月,國家核電與中電投合並消息公布、12月中國遠洋與中國海運大整合方案獲批;今年年初,礦業領域中國五礦與中國中冶科工集團正式宣布戰略重組。

一年多來,備受關註的鋼鐵行業也曾傳出兼並重組的傳言。其中傳聞最多的就是武鋼和寶鋼的合並可能性。但一年來,武鋼與寶鋼官方都多次“辟謠”否認。最近一次是今年6月16日,武鋼股份2015年股東大會上,馬國強再次否認武鋼寶鋼合並傳聞並稱“武鋼股份未來即便真的進行兼並重組,更多會考慮向多元化的方向嘗試。針對同行間的並購重組,武鋼股份沒有太多機會。”

今年2月,國務院出臺的《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中國要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截止目前,河北、山東等10多個省份已公布了去產能的方案並逐步推進實施。為了解決人員分流和安置難題,中央還專門安排了1000億元的專項獎補資金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

今年5月23日,在武鋼集團考察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現場拍板,把武鋼集團納入了鋼鐵行業去產能的試點。李克強稱:“武鋼在歷史上給國家做出過重要貢獻。但現實是,鋼鐵行業確實存在產能過剩。對於武鋼,從運輸半徑角度講,生產一般粗鋼等產品,遠不如沿海地區有競爭力。因此必須用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把過剩產能化解掉。”

若按照此前兩家鋼鐵巨無霸的設計總產能,武寶兩家巨無霸的合並,或將打造出一家總產能在億噸級的“中國神鋼”。但馬國強今年兩會期間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曾稱,“大家現在談到兼並重組都會有點怕。因為前一輪的兼並重組,包括武鋼等都有所作為。但效果卻並不理想,我認為,上一輪過程中我們出現了一個問題,在兼並重組中僅僅註重了兼並,卻沒有重視重組。”馬國強強調,新一輪的兼並重組一定要遵循市場規律,兼並只是手段,而重組提升效率才是根本目的。

此前,工信部曾在去年3月發布的《鋼鐵產業調整政策(2015年修訂)(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到2025年,前十家鋼鐵企業(集團)粗鋼產量占全國比重不低於60%,形成3—5家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以及一批區域市場、細分市場的領先企業。

今年3月,在招商局集團與中外運長航重組大會上,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表態稱,目前國資委監管的106家央企仍存在大量同質化競爭、競爭力不強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重組整合。類似中國外運長航集團以無償劃轉方式整體並入招商局集團這樣的重組模式將是未來央企重組的模式之一。

截至24日下午收盤,武鋼股份和寶鋼股份尚未發布任何有關兩家公司兼並重組的公告。截至收盤,武鋼股份股價微跌1.78%,收於2.76元/股;寶鋼股份收於4.90元/股,跌1.61%。

  • 21世紀經濟報道
  • 陳俊傑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854

新加坡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外匯儲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969.html

新加坡監管局周三發布聲明稱,從6月起,將人民幣計價金融投資列入其官方外匯儲備。此舉是對中國金融市場的穩步自由化的認可,也反映出機構投資者在其跨國投資組合中對人民幣資產的接受程度不斷提高。

新加坡金管局自2012年以來,就通過中國的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以及銀行間債券市場來進行人民幣金融投資,並且通過投資中國優化投資組合。但是這些不能被劃進官方的外匯儲備,因為這些投資存在一些限制而不能及時的贖回。

去年,中國大力推進了對外資開放外匯和證券市場,比如允許大多數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並且取消額度限制,對出入境匯款的限制取消,對銀行間市場的贖回的前置審批也已經取消。

2015年1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人民幣達到了自由可使用的貨幣的標準,因此將在2016年10月1日正式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籃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稱,到2014年底,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占了各國政府官方全部外匯儲備的1.1%。

新加坡金管局副局長Jacqueline Loh表示,將人民幣納入新加坡官方外匯儲備恰逢其時。中國在過去一年不斷推進金融自由化,提升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接受程度,這一系列舉措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新加坡和中國在去年11月份宣布,擴大跨境人民幣的資金投融資渠道,支持在中國大陸以外更多地使用人民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