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回顧(2): 回報篇
關於2012年回報,可參考這篇
文章。
本年回報其實和去年大概一致,年初氣勢如虹,但因為多了意外事故,先把大部分貸款償還家人減了一些極有潛力的股票,導致回報受影響降低不少,由於忍耐不住,在上半年末段大手加倉,又重新利用家人貸款,受到當時股價不振影響,提年中回報一度跌至接近零,但下半年細價股熱潮,導致手上股票持續升值,一步一步衝過目標,年底回報稍為降低,最終回報約29.07%,跑贏大市26.21%。
在年初,股市氣勢如虹,首2個月回報已達13%,但因為炒賣美聯工商鋪失利,回報大降至約8%,並出售大量股票如英皇娛樂酒店(296)及先傳媒(550),把家人債項償清,亦套現大量資金,預備換其他股票,但後來接連獲得幾個投機成功機會,如映美控股(2028)、朗生醫藥(503)及華鼎控股(3398)等,回報又回復高位,但其後股市不振,回報逐步下降,5月股市回升,回報又超過高位,把手上的剩餘資金購入路勁基建(1098)、萬華媒體(426)等股票,但5月底受萬華媒體業績不佳,回報大受影響,上受銀根緊張影響,股市大跌,眼見股價低位,在6月中又開始大手動用家人貸款投入,因提前購入,就面臨前期虧損,甚至把上半年回報虧光,但上半年最後幾天股市回升,僅保持低單位數回報。
但下半年卻是完全不同,手上資金在股市逐步回穩下,慢慢穩步增長,不久已經又再超過高位,至9月開始衝高,10月遇上高潮,手上的化石股如卓高國際(264)、錦恆汽車安全(872)、鎮科集團(859)及華鼎控股(3398)表現頗佳,加上重倉股表現穩步上升,手上持股市值終超過100萬,11月表現超卓,並決定調高目標,12初回報已觸及新目標,但其後股市表現不振,回報稍有下降,但總算貼近調整後之目標,僅低約1%左右。
回顧本年,筆者手上資金絕大部分已投入組合,zkiz.com 倉因正在和私人資產重組中,現時主要為現金,另外動用家人的資金有所增加,淨增加幅度約在去年總投入約10%,累計幅度佔總投入超過50%。現時手上組除待收入及支付的現金,約佔組合規模不足1%外,其實已經全部投入,表現如下:

註: 以上資產為絕大部分資產,組合外資產主要分3部分:
(1) 3批代家人持有的ibond,資金量約本年投入約40%。
(2) 和壇主共同控制的zkiz 倉,資金量約4萬元。
(3) 代家人持有的細價股,市值只是組合低於0.1%,價值微不足道,升值空間不多。
本組合持有股票約26隻,代家人持股約6隻(ibond 佔3隻),按大到小比重的組合分佈是朗生醫藥(503)、卓高國際(264)、路勁基建(1098)、富士高實業(927)、奧思集團(1161)、新昌管理集團(2340)、唐宮中國(1181)、金利來集團(533)、匹克體育(1968)、匯星印刷(1127)、永利地產(864)、萬華媒體(426)、富豪產業信託(1881)、奧普集團(477)、中國服飾(1146)、長江製衣(294)、浪潮國際(596)、陽光紙業(2002)、美聯工商鋪(459)、新華文軒(811)、越秀房地產信託(405)、國際家居零售(1373)、琥珀能源(90)、聯亞集團(458)、朗廷酒店(1270)、匯銀家電(1280)及現金。代家人持有的人包括3隻ibond(4208、4214、4218)、松景科技(1079)、世大控股(8003)及金威資源(109)。
今年交易應該超過100次,每月交易超過10次,組合外資產約10次。
本年目標繼續是繼續穩健較快地增大實力,但最大希望為提高股息金額,並儘量提高質素,希望可月取得高四位數字的金額,並達成購買物業的目標。
今年又再重覆自己過往的說法,我常常忘記以上的東西,但又再寫一次提醒自己:
「學習認識股票底細,堅定持有信念,以中長線眼光買股。還有在熊市上一定要儘量減少持股,只保留少量房地產資金的倉位,並要努力研究股票,以基本因素及概念所在選股,另外要大膽主力購入,才能獲得厚利。」
「我要記得,買股賺錢是幸運,輸錢是功夫不夠,不要怨別人,這樣才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要保有足夠的現金,亦要使手上的股票有足夠的現金流量,才能以戰養戰,在低位購得股票,才能獲得厚利。」
「要記得某些月份一定要忍手,到月份過後儲得一大筆資金後,再作投入,回報可能會改進一些」
「績前股價好要當心,不要再大留戀,否則就損失重大」
今年又多一句
「忍耐是非常重要的,萬勿在眼前重大利潤下妄加注碼,應該在低潮期慢慢積累」
下一年,這個回顧仍會繼續,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回顧2013年:互聯網的盛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74
今年對於互聯網企業的投資者而言是豐收的一年,在“顆粒歸倉”之時,市場中出現了質疑網絡公司估值過高的聲音,不免讓人聯想到1999年網絡泡沫的崩潰。盡管如此,股市也不大可能重蹈覆轍。
據路透社報道,如果把現在的情況與1999年劃等號,不免有點兒過了頭;一些沒有業績支撐的網絡股的確估值過高,但是很難出現1999年股價一瀉千里的災難性崩潰。
今年的明星股Facebook和Netflix等都有盈利,而1999年那時候的網絡股基本上沒有盈利,甚至有的連收入都沒有,估值的方法一般不依照財務指標,而是看流量和用戶數量。
從1999年到今年的14年中,互聯網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1999年,互聯網用戶不得不以撥接的方式連接臺式電腦,而現在,用得都是寬帶,終端多是手機和平板電腦。網上廣告已經成為成熟且充滿活力的行業,用戶看視頻、玩遊戲暢通無阻。
營銷公司Razorfish 的聯合創始人、副總裁 Jeff Dachis稱:
與1999年相比,市場也更加理性;1999年那時候的網絡股數量是現在的100倍,並且股票權重小、可信度低,和現在的Facebook和Twitter相比,有天壤之別。
“不祥之兆”
2013年臨近年末時,Facebook、Google和Netflix股價創了新高;市值較小的Yelp和Pandora股價漲了兩倍。
然而,風光無限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不祥之兆。Twitter自11月上市以來漲了1.6倍,由於還沒有實現一毛錢的利潤,股價這麽漲不免引發人們過分投機的質疑。
此外,Snapchat和Pinterest等動輒融資千萬、估值數十億,令人唏噓驚嘆,因為這些公司還在虧損的泥沼之中。
據市場調研公司CB Insight統計,現在大約有26家互聯網公司的估值破10億美元,可能在2014年上市,包括Uber和Square。
經常做空高估值股票的對沖基金經理David Einhorn在10月致投資者的一封信中寫道:歷史會重演嗎?有人說傳統的估值方法不適用了,我對這話好像似曾相識。
然而,現在互聯網公司的估值仍然比1999年的低得多,當時把 Webvan和VerticalNet的估值竟分別達到了收入的388倍和268倍,現在基本上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Twitter的估值也算很高了,但是只有收入的73倍。Google, Netflix 和Salesforce.com的市值也只有收入的10倍左右。
“14年的風風雨雨”
網絡泡沫的破滅足以在投資史中劃上濃重的一筆。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創新高5123.52,但是在接下來的兩年半時間中“跌跌不休”,下跌了78%之多。
近14年之後,盡管大多數公司股價都創了新高,納斯達克指數還沒有恢複到之前的高點。這也間接地表明,市場已今非昔比。
1999年末,10家最高估值的公司中有8家都是互聯網公司,其中Yahoo的預期P/E竟然達到577;“互聯網弄潮兒”America Online 和Cisco Systems Inc分別是223和102。
2013年,標普500指數中漲幅最大的20家中只有4家互聯網公司,其中Netflix漲了三倍,Yahoo漲了一倍之後排名第十,Facebook也漲了一倍。
此外,現在上市的互聯網企業沒有那麽多了,這也讓緊張的市場人士松了一口氣。
2013年只有5家互聯網企業上市,而1999年有86家,懸殊很大。事實上,1999年單單這一年上市的互聯網企業數量比之後14年互聯網上市公司的總和還多。
Jacob Funds的總裁 Mike O'Rourke表示,1999年那會兒,無論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多麽“無厘頭”,都往股市里面擠。
他還稱:
“市場利率相對較低,經濟不斷改善,股市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而現在投資者也不再對互聯網股票神魂顛倒了,Linkedin在1到9月份上漲一倍之後下跌了14%;如果慢了半拍兒,不妨停下來歇歇喘口氣。”
2013年投資回顧與總結 風生水起qd
http://xueqiu.com/6011012030/26874568新的一年,博客重新開啟,並送上最新博文,祝各位投資順利!
2013年,對我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首先,這是我嘗試價值投資的第10個年頭,自04年轉型價值投資至今,一路雖經歷了些許坎坷,但總體而言還屬順利,個人財富和投資經驗都在呈螺旋式上升,充分享受到了資本市場所賦予的諸多機遇。其次,今年的收益率和盈利總值都刷新了我入市以來的紀錄,10年百倍的目標最終超額完成,實現了價值投資之路第一階段的完美收官。此外,今年也是我從台前走向幕後的過渡年,考慮到目前的影響越來越大,權衡各種利弊之後,在今年三季度我選擇了隱退,從明年開始,我將不會再發佈任何與股票有關的文章,所以這篇投資總結應該算是我在股票圈的封山之作了。 今年指數雖然表現不好,但個股行情卻異常火爆,創業板整體接近翻番,局部性牛市的特徵遠勝2010年。在去年的年度總結中,我預測今年可能是個牛市,於是定了2013年1.3倍的盈利目標。按照慣例,我在牛市的成績通常略顯平淡,為避免重蹈覆轍,今年吸取了前次牛市的一些教訓,投資策略由保守防禦型轉為適度激進型,再結合自己這些年投資成長股所積累的經驗,最終實現了個人投資生涯的突破。儘管跟一些投資高手3、5倍的年收益相比,我今年的業績並不算很突出,不過就自身而言,已是大大超出預期,我的投資能力基本上也發揮到了極致。截止到12月31日收盤,賬戶年度收益率為247.2%,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 --6.7%,領先指數253.9%。中小板指數漲幅為17.6%,領先指數229.6%。最新持倉比例:
002587 奧拓電子 40%
002400 省廣股份 27%
002690 美亞光電 14%
002649 博彥科技 10%
其他 9%
和往常一樣,還是先回顧下歷年的投資損益狀況:
2004年 賬戶收益率為-2.7%,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15.4%
2005年 賬戶收益率為83.1%,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8.29%
2006年 賬戶收益率為107%,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130%
2007年 賬戶收益率為110%,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96.7%
2008年 賬戶收益率為-15.5%,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65.4%
2009年 賬戶收益率為170.6%,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79.98%
2010年 賬戶收益率為128.7%,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14.3%
2011年 賬戶收益率為-16.85%,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21.68%
2012年 賬戶收益率為 39.92%,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3.18%
2013年 賬戶收益率為 247.2%,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6.7%
以上統計數據顯示,自04年轉型價值投資以來,除06年跑輸指數,其餘年份均跑贏了大盤。今年是收益率最高的一年,達到了247.2%,超過了09年創下的170%的紀錄,也超過了我年初130%的盈利預期。今年的良好業績,使得過去10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又提升至66.49%,10年的投資總回報為163倍。相對於去年,今年市場環境對我而言可謂如魚得水,我的強項電子信息板塊雖不像10年那樣一枝獨秀,但依舊是行情的主流:網絡科技和文化傳媒兩大板塊擔任了名副其實的龍頭角色,而電子支付、電子發票、大數據、LED、芯片等相關板塊的表現也相當不俗,電子元器件由於行業週期的原因呈現出沖高回落的走勢,不過一季度大部分個股也都出現了翻番行情。其他的中小市值個股如環保、醫藥、消費、高鐵甚至高送轉板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主板雖然僅是配角,卻也不乏投資機會,比如年初的金融板塊,年中的自貿區題材,還有長城汽車、恆順醋業、大智慧等一批全年走牛的個股。可見,用萬馬奔騰來形容今年的行情絲毫不為過,如果說這都不算大牛市的話,那我真的就不知道什麼叫做牛市了。
今年我的操作力度應該說不算小,除省廣股份繼續重倉外,其他個股已全部被替換。雖然動作較往年偏大,但一切又都是按事先的計划來執行。在去年的總結中有過這樣一段:「出於明年行情回暖的考慮,在投資策略上我會在現有的防禦型風格上,適當增加一些主動攻擊,投資組合會由集中轉向適當分散。2013年持股結構上會有些變化,計劃增加2只新的中線品種,期待全年能實現1.3倍的投資收益,以彌補今年的遺憾。」事實上今年的操作基本就是貫徹的這一理念,不過在買入和賣出的原則上,依舊堅持以估值為核心,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基礎上再適度尋求收益最大化。無論是老的品種還是中間參與的品種,都無一虧損出局,而目前所持倉的品種,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獲利。
還是詳細回顧下全年的操作情況吧:
年初的三大重倉股為水晶、省廣和大華,一季度3只個股均有不俗表現,水晶受TMT板塊整體拉動股價漲幅超過70%,省廣股價翻番,大華漲幅約50%,受此影響,僅一季度就實現了70%左右的整體收益,也為今年全年的高收益打下很好的基礎。考慮到TMT產業的成長性開始出現週期性下滑,而水晶的漲幅短期又偏大,於是一季度累計拋出約1/3 的水晶,所得資金部分用於套現,其餘建倉了博彥科技、騰邦國際和萬達信息這3只。騰邦國際由於被某些別有用心的粉絲利用,加上倉位不重,短期略有盈利後拋出,並逢低增持了博彥科技。而對於持倉量不大的瑞普生物和紅日藥業,也在一季度予以清倉,全部用於建倉萬達信息。這樣一季度末持股結構就變更為水晶、省廣、大華、萬達和博彥這5只(按比重排序)。
二季度原本以為股市會出現一定調整,但市場卻出乎意料的強勁,三隻重倉股繼續上揚,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一季度末美亞光電納入我的重點跟蹤範疇,綜合比較美亞和水晶的性價比之後,在4月初水晶持續拉升的過程中,我又進行了一定幅度的派發,轉而建倉走勢偏弱的美亞。5月份集中去了長三角一帶調研,對美亞、水晶和大華等上市公司的最新經營情況有了一定瞭解,同時考慮到今年行情的特殊,在調研期間又將此前套現的部分資金轉入股市,建倉了華宇軟件和奧拓電子。整個二季度,我所持有的個股表現都較為出色。考慮到水晶的經營形勢不樂觀,加上整個創業板漲幅已大,為了規避短期風險,我繼續拋售了部分水晶,同時考慮到大華今年股價又快翻番,已經持續數年出現較大上漲,市值規模也日漸偏大,不再符合我的投資原則,於是最終也將持有5年之久的大華於二季度末清倉。同時從估值安全的角度,開始建倉沃森生物,另外少部分用於增持美亞光電,這樣二季度末的持股結構就變更為省廣、水晶、沃森、萬達、博彥、美亞、華宇和奧拓這8只。
進入三季度,手中的個股仍繼續上揚。第一重倉股省廣繼續發力,年度漲幅已經超過200%。水晶由於業績不佳,股價出現一定幅度的調整,但7月份我們去內蒙草原旅遊時,股價突然出現持續拉升,考慮到基本面暫時難以支撐股價,於是趁機將剩餘的水晶清倉,全部用於增持走勢疲弱的奧拓。而前期建倉的沃森生物,由於基本面出現了一定變數,加上公司管理層的公關意識讓我產生了一些看法,於是很快予以清倉,獲利約15%(詳細買賣經過和原因請參照我在雪球的帖子)。賣出沃森的資金大部分用於增倉奧拓電子,剩餘部分新建倉天銀機電。此外,考慮到省廣股份短期的漲幅也偏大,8月初也予以一定減持,並繼續增持奧拓。
查看原图 9月上旬由於個人需要資金投入,出於安全的角度,又再度從股市予以套現,對漲幅較大的華宇軟件和萬達信息進行了清倉,同時由於奧拓倉位過重,也逢高做了一定減持,而考慮到天銀機電走勢低迷,又繼續增持。於是到了3季度末,我的持倉結構又變更為奧拓、省廣、美亞、博彥和天銀這5只。
到了四季度,高送轉概念的股票又開始熱鬧起來,天銀一馬當先,股價快速翻番,美亞也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奧拓電子則不溫不火,穩步推升,從而使得我的市值在四季度又上了一個台階。考慮到天銀短期漲幅過猛,而長線投資價值尚不明確,最終也選擇了離場,建倉了另外一隻創業板股票。
整體來看,今年持有和參與的股票大部分漲幅都不低,省廣、美亞和博彥基本屬於長線品種,較少操作,這三隻年度漲幅分別為216%、117%和88%。而清倉的股票中,萬達信息貢獻了1倍多的利潤,華宇、天銀和大華貢獻的利潤也接近1倍,水晶整體貢獻的利潤值也不低。而從目前持有的個股品種來看,13年淨利潤全部都實現了較好的增長,從而繼續保持了我多年來持有上市公司業績不下滑的紀錄。
由於本文是我的最後一篇公開博文,所以對明年的行情我就不再像往常那樣做預測了,不過明年我的投資策略可能又將恢復到保守狀態,力爭實現40%的年度收益。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隱退,經常關注我的人想必也都知道大致的原因。一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積累,股市賦予我的財富和名聲已經足夠,對於物質我並沒有太多的苛求,而名聲雖然重要,但想做名人卻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綜合考慮,這兩者對我來說都不如自由重要,選擇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才是我的人生目標。二是今年發生的一些事情,讓我對人性開始徹底失望,有些人不但不因為你一直幫助他而心存感激,反而會為了一己私利去做種種傷害你的事情。股票不漲時,有的人就氣急敗壞,胡亂攻擊你;而股票漲的好了,那些平時偽裝較深的人漸漸得意忘形,本質上的一些惡習也開始暴露了出來。對於前者,我尚能表示同情和理解,但對於後者,我是堅決不能容忍。雖然我相信這可能是少數,但也絕非個例。不少人給我發信息諮詢股票時,都向我表白自身的人品如何如何,可是你們要想想,我沒有任何團隊,只是一個人孤軍作戰,在面對這麼多的粉絲時,我沒有精力去一一甄別對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所以對絕大多數人我只能採取拒絕回應的態度。寫了這些年的博客,很多粉絲都見證了我的成長,給予了我較大的支持,但同時也有一些人把我當作一種免費資源來源源不斷地開採,甚至想當作一枚棋子來控制,我想這些人還是趁早打消你們的如意算盤吧。
原本我是要關閉博客從此落得個清靜,只是有太多人想要看我此前的文章,為了便於他人學習,最終決定重新開放博客,不過以後不會再有新的博文發表,僅作為歷史資料分享。我以前的那些週記,主要是對我個人的投資歷程做的紀錄,在成長過程中本身會有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希望各位不要盲目照搬,有些內容我現在回過頭再看,可能也會覺得當時比較幼稚。至於隱退一事,則純屬我的個人自由,希望各位能尊重我的選擇,不要再對我進行任何投資方面的諮詢。今後我也將不再和任何人談論我新的投資品種,在信息高速發達的時代,根本沒有不透風的牆,只要某一兩個人知道,相信用不了多久也就到處傳開了。在此做下聲明,今後任何打著我旗號透露我建倉什麼股票的,都不會屬實,敬請各位慎重抉擇。
最後祝各位投資者新年快樂,在2014年繼續取得好的成績!
2013年枯榮投資回顧與展望 枯榮小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j00r.html2013年A股市場整體表現不佳,上證綜指開盤2289.51點,收盤(截止12月27日)2101.25點,全年下跌7.4%。深圳成指表現更差,全年下跌11.71%。儘管2013年盤中上證創下新低,但實際上連續兩年上證指數在1900點至2400點之間波動。
期末主要持倉股票按照持股權重排列如下:
從年初持有股票:
1、招商銀行 -19.75%(全年漲跌幅,下同)
2、中國平安 -8.67%
3、雙匯發展 +63.61%
4、中國人壽 -28.35%
5、三全食品 +93.49%
2013年新買入股票:
1、中國中藥 +3.5%
2、稻香控股 +25.84%
3、遠大醫藥 +3.9%
4、威高國際 +22.83%
5、張裕B -22.82%
2013年賣出股票主要包括:雨潤食品(-45%虧損)、四洲集團(+83.47%)、蘇寧云商(+54.3%,但公司2011、12年合計下跌接近55%)、中順潔柔(-14%)、三全食品(部分賣出)、維達國際(+39.5%,公司被私有化)。還有一次比較失敗的短期操作,在四季度買入了小倉位的煤炭股,隨後很快又賣出,有小幅度的虧損。
另外期末還持有一些基金,主要是50ETF基金和一小部分分級基金。
2013年繼續維持高倉位(接近99%的倉位),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年全倉操作。但是2013年做了不少的調配,主要是出售了部分A股,換倉到港股。另外期間增加部分資金到港股。在這個較為黯淡的投資時刻,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繼續增加在股市上的投資。
2013年A股資本市場最大的亮點是創業板,從2012年底暫停IPO發行以來,連續下跌接近2年的創業板終於迎來一輪新的行情,創業板指數全年上漲了81.31%。毫無疑問,2013年A股沒有參與創業板和海外沒有參與中概股一樣,收益是很難啟齒的。至今仍未開通創業板投資資格的我,自然也屬於OUTMAN一族。對於創業板的判斷,堅持整體迴避的觀點,因為即便在2012年年底指數低位,我依然尋找不到放心的股票。對於這類主要依靠估值驅動的股票,不在我的判斷能力範圍之內。2013年前三季度創業板整體雖然業績環比二季度有所好轉,但盈利依然非常疲弱,增速甚至落後於殭屍藍籌的業績增長。但是估值卻逐步向2010年的高峰攀登。隨著IPO的重啟,也許明年將不會是又一個狂歡的季節。在2010-2011年參與過很多創業板公司的IPO機構申購、賣出過程,對於整個創業板企業的質地是深表懷疑的。對於上市公司、保薦人、網下參與配售機構和網上機構散戶與游資的擊鼓傳花遊戲深感厭倦。但需要注意,從2013年來看,創業板實際上已經開始分化,市值較大的公司盈利能力大幅超過了市值排名靠後的公司,這說明並不完全是一種概念性的炒作。如果說創業板行情對我來說根本沒有關係的話,2013年錯過中概股是非常值得反省的錯誤。因為2013年年初的確中概股整體被市場大幅錯殺,其中不少質地優秀的公司符合安全邊際的要求。
2013年經濟起起伏伏,從年初的憧憬到被隨即而來的悲觀所籠罩。從新一屆政府的美好期望到對未來中國何去何從的恐懼。這些複雜的情緒都反映在了資本市場上。宏觀經濟如此的撲朔迷離,恐怕是任何投資者都無法用言語簡單闡述清楚的。雖然每一次資本市場在高潮和低潮時期,都有完美的邏輯來解釋,但這一次的確與此前都有所不同。這導致資本市場出現了「傳統」與「新興」行業之間判斷的巨大鴻溝。但我想,無論「傳統」又或是「新興」,其實都並不重要。重要的仍然是基本的要素:市場容量、供需關係、市場競爭格局、進入及退出壁壘、護城河及議價權、治理結構及股東態度、管理層等。傳統與新興行業之間有時候根本無法分清。例如很多新興產業正是附著於傳統行業。例如搜房網與房地產市場、汽車之家與汽車市場、脫硫脫銷與火力發電行業等等。的確,中國很多傳統產業已經面臨極限,例如傳統紡織、鋼鐵、鋁製品、造船等等。但也還有很多貌似「傳統」的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例如消費及服務行業、醫藥醫療等等。其中,我認為還包括金融行業。這也是一個與千萬普通消費者日夜打交道的行業。金融+消費服務+醫藥醫療,是長期穩定的一個組合。這從美股、港股可以得到長期的印證。儘管這一次金融危機將歐美金融業的遮羞布撕去。
「殭屍藍籌股」,這是近年來的一個新發明。對應的是2006-07年的「中國漂亮50」。如果說之前,我對所謂的「中國漂亮50」嗤之以鼻,現在正好反過來,對所謂的「殭屍藍籌股」觀點更是不屑一顧。從2005年開始,我就是這些殭屍們的投資者,親眼見證著這些「殭屍」一年一年的不斷成長。招商銀行、中國平安這幾年的業績沒有一年倒退,招商銀行2013年淨利潤已經超過2007年的2.89倍,中國平安已經超過2009年的2倍。另一方面,的確市場有它短期正確的邏輯,這一點被很多價值投資者所忽視。例如2005年的市場萎靡對應的是2005年的經濟小低谷。因此和2010年分析招商銀行一樣,銀行的壞賬暴露是滯後於經濟調整的。並且幾乎無例外的受到經濟下行的影響。這一點從這兩年的壞賬持續攀升可以看到。
但是資本市場總是善於誇大短期的多空信息,並且通過投資人的恐懼和貪婪情緒在資本市場得到繼續放大。因此,對待市場的態度,應是戰略上蔑視(否則市場就是有效市場),戰術上重視。資本市場只是提供了一個選擇權,裡面可能是陷阱,也可能是機會。如果你不能有把握比市場看的更遠更清晰,那這個遊戲幾乎是必輸無疑。
價值投資本身只是一套理論,被全球很多投資者所長期驗證有效的理論。但並無意味著這是一個普遍適用的理論,也不意味著是靈丹妙藥。更糟糕的是,這套理論並不科學,加之學之者領悟各有分歧,因此對於實踐者而言,難免南轅北轍。諸多盲人模象,最終是雞同鴨講。價值投資不死,但「價值投資者」可能會死。
2013年最大的收穫是在港股市場。並非是說投資收益,因為這部分被雨潤食品的較大幅虧損(這是多年來極少有的實際大幅虧損)所抵消。而是似乎跨過了以往糾結於「巴式價值投資」的禁錮。在更小的市場中,找到了很多投資機會。這些公司並非屬於以往喜歡的投資類型,但是跨出這一步,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對於國內沉迷於銀粉、酒粉的投資者而言,也許跨出去會更加精彩。當然,我依然是一名堅定的銀粉。白酒我認為2014年也許股價會先於基本面見到真正的底部區域。最近的類似同仁堂國藥的下跌也讓我欣喜。幾十年過去,我可以看到這些公司都還會存在,但可能很多行業和公司我會再也看不到了。白酒的下跌也讓當年的「時間玫瑰」一個個繼續凋零。先是銀行變成時間的「沼澤地」,隨即是白酒,還有煤炭。除了醫藥外,國內歷史上業績最好的四個板塊已經先後淪陷。
展望2014年,由於美股的持續大幅走強,已經不便宜。在資金面稍有收緊時,不排除會出現較大幅度的震盪。這可能影響港股甚至A股更大一些。這是港股的一個潛在風險。但由於恆指本身也處於弱勢震盪,估值在相對低位,因此對市場的壓力應該不如前幾次。小盤股有一定的流動性風險,因此2014年可能需要保持一定的現金應對出現的短暫調整。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繼續尋找那些被市場嚴重忽視的機會。老手怕漲,新手怕跌,成熟的投資人,在有資金流入的情況下,當然希望心儀的公司越廉價越好。如果投資的公司又有持續自由現金流,又維持較穩定的高派息,那麼還有什麼可畏懼的呢?
對於槓桿,可能是未來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槓桿第一是不能附帶時間限制,第二是不能有較高的利息成本。如何利用好槓桿,而不是被槓桿利用,對於任何投資者都是個較困難過程。明年可能希望有新的嘗試。在某些時刻,做一名「鴕鳥」型的價值投資者,是可以的,甚至是正確的。但是做一名帶著較大「壞」槓桿的「鴕鳥」型價值投資者,那可能是災難性的!
對於2014年,少談些主義,多做些實踐。只有調查才有發言權,希望每一筆投資都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將其視作長期,甚至不可撤銷的股權投資。中國加上海外中國股票超過5000多家,你一年能看幾家的年報、季報?能跑幾家上市公司做實地調研?能覆蓋幾個行業?這些實際的努力才是支撐一名優秀投資者的基礎。
回顧12月展望1月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778581每年聖誕月都是過得特別快的一個月,我們「展望」恒指在12月會出現小陰燭,但調整會繼續以12個月移動平均線(紅線,目前處於22654點)作支持。結果,恒指在12月2日高見24112點後,開始進入調整浪,直到12月20日最低下試22714點才開始回升。在這個調整月份,我們的組合繼續以換碼組合內的持股,來保持組合的動力,效果尚算不錯。
由於市場從三中激情中冷靜下來後,開始懷疑政策成效的投資者逐漸增加,加上缺乏新資金流入;中資股在12月開始見沽壓(我們早前估計錯誤),但新股仍然瘋炒,莊家仍然活躍。為此,我們相信,這仍屬小牛運行格局中的健康調整。因此,我們仍會在這個活躍期裡,繼續100%股票、0%現金。
回顧12月,指數全月高低波幅約1400點。恒指12月份跌575點或約2.41%,國指 12月則跌625點或約5.46%,MUPI則於12月跌約0.9%,反映資金從中資股流出。恆指YTD表現升2.9%,國指YTD表現跌5.4%,MUPI指數YTD表現升18.9%。12月的亮點是IPO、半新股,關鍵是供求不平衡、氣氛主導;我們認為,這是典型的莊家牛市揾食格。
展望2014年1月,林少陽認為:『……在新興市場之中,由於中國最早「退市」,A股亦是眾多新興市場之中,最早完成後雷曼反彈的市場。假如2014年新興市場轉弱,中國市場或有較佳的相對表現。事實上,人民幣很可能是惟一在今年內兌美元持續轉強的新興市場貨幣。
由於年結在即,內地拆息抽升。受到相關消息打擊,加上來年A股將重啟IPO,增加A股投資者對後市的憂慮,中港股市於過去兩個星期出現弱勢。由於拆息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人民幣銀利率自由化的其中一步棋,而且是極之周期性的現象,實在不值得投資者恐慌沽貨,預期年結後,拆息及中港股市,將逐步恢復秩序。
中國近期的連串改革,對國家的未來發展有利,明年中港股市應該是繼續保持過去兩年溫和回升的步伐,任何重大的回落,均是趁低吸納的時機。經過過去一年持續的弱勢,內房股於現水平,看來已到了價值顯現的價位。』刊於12月23日
黃國英則表示:『……暫時看來,港股繼續會是炒股不炒市,強勢股甚高,而弱勢股份則無藥可救,處境十分尷尬。毋須焦急,資金流向應該會在1月初開始明顯,屆時才比較積極進取也不遲,何況香港這邊大批股票似乎有粉飾窗櫥的現象,追買贏面只是一般,反而值得趁年尾清理組合,令來年有重新起步的感覺。
目前,市場指數上落細,個別板塊炒到飛天,這些熱炒股票,特色是一起動之後,便段段快放,速度驚人,……問題是升得勁同樣會回得深,一個正常調整,幅度15%至20%是基本消費,駕馭的方法惟有是注碼控制或者用期權出擊,晒冷式一舖推出去,隨時會抵受不了心理折磨而重創。在2014年,耐性等候這些股票的入市時機,是其中一個致勝關鍵。
另一個耐性等候的目標,是自己估計中小型股有望跑出。不少人在科網股及濠賭股上大有斬獲,恃旺繼續冒險疊上去的機會甚大,而大型國企太過不濟,過去兩個月A股已證明衰過利物浦,無謂憧憬,因此受惠於換股潮的股票,會是那些少數有概念的細公司。
事實上,要投資中國,除了個別行業外,從背景出發,自己會揀香港公司及低負債民企,至少管理層做決定,主要是以盈利作為考慮,而不是盲目追求規模,令股價長遠突圍的機會率較高,而且香港人財政管理審慎,較少過度投資的包袱,加上規模細又往往做得好,隨時成為內地企業兼併的對象。
雖然11月起細價股亂飛,其中一個原因只是炒殼,但氣氛復甦後,來年應有一批中小型股,憑藉基本因素跑出。要投中國,倒不如搞一個細價股組合,揀十隻至十五隻,未必要隻隻中,拉勻後有着數便可以,總好過大注買大型國企。
然而,自己大方向肯定仍然會是跟紅頂白,將較多注碼轉移到美股,既然兩地年尾走勢有異,剛好反方向,正正是換股的時機,不過整體注碼則不宜增加,才可以令稍後見真章的時候有較大的作戰彈性。』
展望1月,在我們(本人)看來,恒指12月收於23306點;基於25000點目標未達,加上氣氛仍然不溫不火,陰燭過後,估計今個月會是陽燭的機會比較大。因此,我們不太擔心月初的恒指下跌;我們仍然看恒指在未來兩個月內挑戰25000點。且看這隻小慢牛如何跌跌撞撞地到達目的地。
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離世:107歲老人的百年傳奇經歷回顧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705.html父輩的影響
1905年是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從寧波老家鎮海郊區朱家橋鎮來滬創業的第4個年頭,當時他在上海經營著一家名為「錦泰昌」的顏料行。同年,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旅日歸來的老闆兼攝影師任景豐購置了法國造木殼手搖攝影機以及14卷膠片,邀請京劇名家譚鑫培,拍攝了《定軍山》中「請纓」、「舞刀」、「交鋒」等幾個片段。這一舉動,後來被認為是中國電影誕生的標誌。
後人對邵玉軒的零星記載,大多沒有離開這幾個關鍵詞:為人謙和,經營有方。在眾說不一的有限史料中,有一點頗為一致:邵玉軒1920年去世時,清末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上海灘著名大亨虞洽卿、前蘇浙總督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闓等晚清與民國風雲人物紛紛為其題詞致哀。不難發現:邵玉軒思想開明,人脈廣泛,生意經營得極其成功,當時應該是十里洋場極有影響力的商場人物。
上海灘創業的20年,正是中國風雲突變的20年,邵玉軒的家族生意正是在這個時期崛起。多年後,他的幾個兒子「深諳市場、遠離政治」的經營之道,與他的經商智慧如出一轍。
邵玉軒跟電影初次結緣,是在一次跟朋友的遊玩中。那天他們偶然看了一場電影,雖然還處於默片時代,但老百姓對於一塊白布上出現活靈活現的山水人物充滿了好奇。散場後,邵玉軒跟朋友打聽起了他關心的問題:一部拷貝多少錢?一部影片可以放映多少場?每場觀眾大約多少?票房如何?成本多少?贏利多少?那一次,邵玉軒隱隱感到:經營得當的話,賣電影,比賣顏料掙錢得多!
1907年,邵玉軒迎來了四子邵逸夫的誕生。因其前有3位大哥、兩位大姐,排行老六,所以邵逸夫後來被港人稱為「六叔」。在3位大哥仁傑、仁棣、仁枚之後,這位「仁」字輩新丁取名「仁楞」。
在吳儂軟語裡,「仁楞」並無不妥;但換成北平或其他方言,這個名字多少有些不雅。三位大哥依次號「醉翁」、「邨人」、「山客」,邵仁楞給自己取的號是:逸夫。
「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一生從商,終生忙碌。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後能鬧中取靜,忙裡偷閒,安逸度過一生。」邵逸夫後來這樣解釋。
入行與「六合圍剿」
邵氏家族進入電影業,始於大哥邵醉翁。邵醉翁,1914年畢業於神州大學法學科,從影之前在金融界、商貿界摸爬滾打,先是與人合資辦「中法振業銀行」,同時在南北各地兼營三十多家商號,後因經營「華友蛋廠」失利,開始尋求新的投資渠道。
1922年,法租界有個叫「小舞台」的娛樂場所,每日都有戲曲、評彈、評書等各色娛樂活動。因老闆經營不善,債台高築,最終只得抵押變賣。邵醉翁就這樣成為「小舞台」的新主人。接手後,他將「小舞台」改名為「笑舞台」。一字之差,觀眾一目瞭然:此地為娛樂大眾而立。
「笑舞台」的主要業務是上演文明戲。當時與他聯手創業的兩位骨幹,便是後來在影史上被稱為中國第一代導演的兩位大家:張石川和鄭正秋。邵醉翁排演的第一出舞台劇,居然出人意料地大獲成功。身邊朋友於是誇他:你有寫劇本、做導演的天才。
不到一年,張石川和鄭正秋離開「笑舞台」,創辦了「明星影片公司」,推出《孤兒救祖記》。該片的成功,奠定了它在業內的龍頭地位。邵醉翁深受觸動,電影這個新興行業果然如他所料,有利可圖。1925年6月,邵醉翁創辦了邵氏家族的第一家影業實體:天一影片公司。
邵逸夫後來解釋:之所以叫天一,就是天下第一、天下一家的意思。他沒有提到另外一層意思,老膠片易著火,按《易經》說法,「天一生水」,水能避火。
天一開業短短半年,邵醉翁一鼓作氣執導了3部影片:《立地成佛》、《女俠李飛傳》、《忠孝節義》。傳媒學者李亦中後來評價說:這一快速、多產的特點,此後一直貫穿於天一制片公司的日常運作。
「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這是邵醉翁為天一公司確立的製片宗旨。在後來的很長時間裡,邵逸夫旗下的邵氏兄弟,沿襲了這一宗旨。
《立地成佛》描寫了一個橫徵暴斂的軍閥,在愛子死後,遣散妻妾、散盡家財,削髮為僧、立地成佛的故事。問世後,它在評論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一度被批為「反動影片」,「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直接對立」。
邵醉翁1933年接受採訪時回應說:我覺得什麼都有新舊,只有道德沒有新舊之分。就現在而論,還應適當提倡舊道德,忠孝節義不過是解釋略有不同。
「守舊」是邵醉翁和他的天一公司留給外界最深的印象。天一公司的片頭,是一尊佛像。在當時新舊文化激烈衝突的大背景下,很少有生意人會如此清晰地亮明自己的價值取向。不僅如此,邵醉翁還在辦公室供奉佛像。天一的片場按他的要求,四壁刷成明黃色,很多第一次來的人,都疑心「進了佛堂」。
《立地成佛》原本打算在中央大戲院隆重上映,卻與明星公司的排片檔期發生衝突,首映不得不推遲。天一與明星由此結怨。1926年7月,明星公司聯合大中華百合、民新、華劇、友聯等6家公司組成「六合影片營業公司」,獨家發行6家公司出品的影片,以此控制片商,封殺天一。這就是「六合圍剿」。
以今天的眼光看,天一公司是典型的家族企業: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二弟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三弟邵山客任發行。不久,邵醉翁娶了紅演員陳玉梅為二房太太。在當時,再找不到第二個家族,有這樣的電影生產勢力。
邵逸夫當時的身份是攝影師,他使用手搖式攝影機,出任了大哥執導的影片《珍珠塔》的攝影,上下兩集,合計20大本。
天一自1925年創立,到1937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的12年間,共拍攝了101部故事片,製片速度幾乎達到50天一部。「邵氏兄弟善於揣摩大眾心理,搭准市場脈搏,比同行領先一步,推出新題材與新樣式,以此吸引觀眾,爭取更多票房份額。」這是內地傳媒學者李亦中對邵氏兄弟早期創作的看法。
胡蝶是天一公司最為後人熟知的影星,她曾在回憶錄裡這樣寫道:「簽約兩年,共主演15部影片。公司出片神速,一部影片常常十來天就拍攝完成。剛上完一部戲,下一步就接踵而來,中間沒有任何休整。」
後來影人流傳的聲音中,有一種充滿了對邵醉翁和天一的不滿:天一雖為大公司,實則連小公司都不如。一般電影人不到末路,絕不會進天一,而從天一出來的,也大多是因為忍無可忍。
面對六合公司的聯合封殺,邵醉翁帶著邵氏兄弟離開上海,赴南洋發展。

下南洋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中心,離泰國、印尼、爪哇、怡保、吉隆坡都很近。那個時候那裡沒有電影,對中國人來說,是很新鮮的玩意,所以我們幾個兄弟很成功。」邵逸夫後來說。「我們有6組流動放映車,每組由一人掌管。全套器材,在貨架上,去鄉下放電影。」
邵逸夫當時剛中學畢業。他隻身一人在北平度假,突然收到三哥發來的電報,就這樣來到新加坡,做起了電影。
後來的邵逸夫,扛著手搖放映機,在馬來西亞的橡膠工廠裡給工人們放電影,身上都是毒蜂蟄的皰。香港媒體談到這段創業史,說:邵氏王國,是放映機連格搖出來的。
1920年代的新加坡,雖然本地影院不少,但是放的影片大多來自歐美。那個階段,邵氏兄弟成立了「邵氏兄弟有限公司」,這一稱號後來成了家族的終身品牌。邵氏兄弟依然堅守中國傳統古典題材,放映一些天一出品的古裝片,同樣極受歡迎。
「當時南洋華僑七成以上為小商人、苦力和僱農,依舊過著中世紀的被剝削生活,保持著強固的鄉土觀念與先輩的生活習慣,世界觀很不進步。」電影史學家鄭君裡如此分析邵氏兄弟當時的成功,「邵氏很多帶有封建意味的作品,能在南洋各地盛行一時,不僅因為它們能夠滿足大部分下層華僑的鄉土觀念,同時也因為它們並不違背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奴化教育。」
1941年元旦,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在《星洲日報》以整版篇幅為自己做廣告。「1941年,我們在星馬、印尼、泰國、安南,已經擁有了139間戲院。」除了提到的這些名下產業,邵氏兄弟在當地還有兩家大型遊樂場。1942年2月,日軍佔領新加坡,邵氏所有戲院充公。淪陷時期,在大哥的主持下,邵氏兄弟依舊堅持以稗史為題材,拍攝一些受普通觀眾歡迎的影片。香港媒體後來評價說:在大時代裡,邵氏拍投機、無聊的低級電影,迎合了觀眾的逃避心理。
與兄長們的做法有所不同,邵逸夫當時因放映抗日紀錄片、散發抗日傳單,被日本憲兵隊抓走。幸運的是,未遭嚴刑拷打,兩週之後,他被釋放了。
「當時我以為我死定了,所以就照實說,我是放抗日電影,但是那都是真實的紀錄片。」邵逸夫說,「他們又指我發了10萬傳單,我說豈止10萬,是50萬!」
據邵逸夫解釋:日本憲兵隊徵用的很多士兵,其實都是邵家兩個遊樂場的警察。當時邵氏兄弟還經營著「新世界」、「大世界」兩大遊樂場,僱傭了50名警察。淪陷後,這些警察進入了憲兵隊。「這些警察聯名保我,說我這個人沒有問題,所以我很快被釋放了。」
邵氏兄弟一開始經營,就在為日後龐大的影視帝國勾畫藍圖。為了更好地宣傳自己的演員、影片和影院,邵氏兄弟在1946年成立了邵氏出版印務館。到1958年,他們將這種宣傳策略做得更為專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出版了邵氏正式的宣傳物《南國電影》,最初銷量便達到10萬冊。
《南國電影》的問世,主要是為了從宣傳陣地上,迎戰另一家影業公司——「國泰」的《國際電影》。國泰的掌門人陸運濤,是新加坡首富陸佑之子,也是後來邵逸夫在香港遇到的最強勁的對手。
返港「救」業
創業30年之際,邵氏兄弟在南洋已經擁有了131家影院和十來家娛樂場所。不同於新加坡的局面大開,邵氏兄弟在香港的經營遇到了重大危機。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產大亨歷來是最強勢的金主。富豪榜上絕大多數的席位,是為地產界名流預備的。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逐漸眼熱,一心想進入地產業。此時,由邵邨人和兒子經營的「邵氏父子公司」,正在同業的競爭中岌岌可危。
邵邨人是兄弟中性格較為保守的一個。他知道投資拍片可能會獲得高額回報,但擔心個中風險,所以一直以放映為業。經營戲院回報率低,但是風險小。進入50年代後,邵邨人進入地產業,選擇清水灣的地皮作為未來邵氏父子公司的片場。因為邵氏父子在香港製片業務急劇萎縮,邵邨人將其中一個片場以270萬變賣,隨後在九龍彌敦道置地,興建了二十多層的「邵氏大廈」。邵逸夫來港後,便在這裡暫時棲身。
得知邵家在港的電影業務大不如前,剛剛結束第二次歐美採購之行的邵逸夫連夜從新加坡給二哥寫信。十多天后,收到回信。二哥明確表示:目前家族影業處境維艱,已無心戀戰,冀家中弟兄能有一人,來港主持邵氏影業。
1957年初秋,邵逸夫離開了打拚30年的南洋,隻身來港。這一年,他50歲。半年後,「邵氏父子公司」更名為「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出任總裁。他的時代來臨了。
明星戰略
就在邵逸夫抵港的前一年,老演員王元龍領銜成立了「港九電影從業人員自由總會」,一年後更名為「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台灣當局聲明:為阻止宣揚赤黨思想的影片流入台灣,非「自由總會」會員機構拍攝的影片,不准進入台灣市場。「總會」成立後,香港影壇正式出現左右兩派。
1950年代,因為內地政局風雲突變,香港影業公司無法進入內地市場。為了讓邵氏的影片不致喪失台灣市場,邵氏兄弟加入了自由總會。
深諳市場的邵逸夫很清楚:左派只在官方主導的市場有競爭優勢,但香港是純市場環境,所以他的對手一直在那些自由派中間。放眼整個香港影壇,眼前最強勁的對手,依然是從新加坡就開始較量的陸運濤。
在後來的影史記載中,陸運濤這位13歲便奔赴瑞士、英國,修讀文學和歷史的海歸派,不僅作風洋化,而且視野開闊,極其喜愛文藝。早在1948年,比邵逸夫年幼8歲的陸運濤便成立了國際戲院有限公司,同時大舉引進寬銀幕、新式放映機。他以從事電影發行進入電影圈,旗下四十多間戲院,1951年成立國際影片發行公司,這便是「國際電影懋(mào)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懋」)的前身。
1953年,陸運濤的「國泰機構」正式登陸香港,成立子公司,設立「粵語組」,試探粵語片市場。電懋比起邵氏,最明顯的優勢在於劇本創作。很顯然,與文藝氣息濃厚的陸運濤相比,編劇是邵逸夫作為製片家的短板。電懋旗下當時最有名的編劇是姚克,由他編劇的《清宮秘史》在內地受到了官方的猛烈批判。除姚克之外,電懋另一位大牌編劇是作家張愛玲。當時大多數的一線明星,全部跟陸運濤的公司有合約。
面對勁敵,邵逸夫雄心勃勃地開始了在香港的出擊。他從美國之音電台挖來一個主持人擔任公司的宣傳經理,這就是日後成為邵逸夫左膀右臂的鄒文懷。重金相邀之下,鄒文懷來到尚未掛牌的邵氏兄弟上任。他對邵逸夫提出的惟一要求是:宣傳部門的所有職員,由自己決定。
明星戰略是從大哥邵醉翁開始就貫穿整個邵氏家族經營戰略的重要主題,邵逸夫面臨的處境,就是邵氏此時白手起家,沒有一位明星。據盛傳已久的版本,當時他和鄒文懷二人聯手,制定了一份挖角名單,最經典的一戰,就是挖來了電懋的頭牌女星林黛。
在二哥邵邨人經營的時代,邵氏父子曾不惜重金,聘請林黛主演過3部邵氏影片:《亂世妖姬》、《梅姑》和《追》。不過,經驗老到的陸運濤,早已師從好萊塢藝人的經紀理念,用各種方式控制藝人私下跟其他影業公司接觸,以防挖角。
因為電懋一直有人「照看」林黛,鄒文懷始終得不到接近她的機會,只好將電話打到林黛的住處。一番激將之後,林黛答應赴宴,坐在了邵逸夫對面。據說當日邵逸夫親自給林黛斟茶,林黛也在仔細打量眼前的邵氏總裁——他就是那個一手興建了清水灣影城的六叔?
跟三哥謹慎求穩的經營策略不同,邵逸夫一到香港,便拿出了自己的大手筆。他在香港買下清水灣當時佔地65萬平方尺的地皮,打算籌建好萊塢之外的另一個夢工廠——為期7年才竣工的邵氏影城。
毫無疑問,兩次歐美之行,讓邵逸夫深受震撼,也明白了構建工業藍圖的諸多要義。香港地少人多,對於最擅古裝題材的邵氏來說,拍攝場地無處可尋。邵逸夫拿出50萬,按照圖紙,籌建了中式古代街道和極具中國田園意韻的鄉村永久外景。當他和他的清水灣影城出現在香港大小報端時,連同林黛在內,香港同行頓時明白了六叔的來頭。
陸運濤當時給林黛開出的片酬,已經極為可觀。邵逸夫將準備好的合約擺到了林黛面前:電懋的兩倍!當時全港最紅的女星,就這樣成為了邵氏的簽約藝人。為她量身打造的第一部影片,便是後來紅透香江的黃梅調《貂蟬》。
關於黃梅調在香港的盛行,後來學者說法不一,比較一致的結論是:當時京劇在粵語地區並無市場,因戰亂滯留在港的京劇大師馬連良,甚至連基本生活都靠香港朋友接濟,以致長期負債。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香港人並不熱衷皮黃。反倒是黃梅戲輕柔婉轉的嗓音,打破國粵界限,進入尋常百姓家。
1957年5月28日,《貂蟬》公映,好評如潮。連續半個月場場爆滿,創下了當時最好的票房成績。一年後,這部影片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影展中,一舉囊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最佳音樂5項大獎。這部戲不僅讓邵氏名利雙收,也捧紅了從台灣來香港發展的導演李翰祥。
《貂蟬》走紅後,李翰祥成為各大老闆眼中苦求不得的名導。之所以同行們挖不走他,就是因為當時邵逸夫手上有一份跟李翰祥長達8年的合約。「我當時才30歲,8年一點都不覺得長。老實說,不要說8年,就是80年我都簽。那年頭,只要有人肯出錢,讓我做導演,怎麼說都行。」李翰祥後來這樣回憶。
事實上,邵氏對於旗下導演和藝人的掌控,極為嚴厲。邵逸夫本是通過挖角在香港起步,最懂如何力保自己不被以牙還牙。
「其實《貂蟬》是我最臉紅的戲,拍得很壞,但能獲那麼多獎,實在出乎我的意料。」李翰祥後來說。《貂蟬》之後,邵氏乘勝追擊,再度推出林黛擔綱女一號的大型古裝片《江山美人》,影片上映一週,票房突破40萬,刷新了邵氏自己的紀錄。在1959年的第六屆亞洲影展上,這部影片史無前例地囊括了全部的12項大獎,也讓林黛第三次捧起「亞洲影后」的獎座。一年後,李翰祥執導的《後門》再一次上演了囊括了新一屆亞洲影展所有獎項的這一幕。邵逸夫和他的邵氏兄弟,成為業內所有人刮目相看的黑馬。
1960年,香港10大賣座影片,邵氏獨佔6部。陸運濤的電懋,只有3部。
《後門》雖然大受獎項肯定,但是因為採用黑白攝影,太追求導演個人風格,票房並不理想。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春風得意的李翰祥正大談特談個人藝術追求,邵逸夫突然發火,「我拍電影不是為了獲獎!」
李翰祥十分不解:當初《貂蟬》獲獎,六叔您很高興啊?
「《貂蟬》能賺錢,《後門》呢?」邵逸夫說。
「那我就拍一部又能獲獎又能賺錢的片子!」
邵逸夫清楚:李翰祥心裡想的,除了獲獎,還是獲獎!是時候給這位狂熱中的年輕人潑潑冷水了。後來將近三年時間,李翰祥沒有獲得任何片約。
邵逸夫內心最在乎的,到底是電影藝術,還是票房生意?1980年代,在一次採訪中,他回應說:「我經營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純藝術的電影,我不敢肯定這年頭會有很多人喜歡。少人看,就少得益。所以我寧願專心向大家都中意(喜歡)的娛樂著手。如果香港人喜歡藝術,可以去藝術中心。我寧願捐錢給藝術中心,做藝術節。但是拍電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雪藏」李翰祥的第三年,電懋老闆陸運濤親自抓了公司的一個項目:籌拍《梁山伯與祝英台》。其實早在1920年代,邵氏在上海創立之初,就已經拍攝過《梁祝痛史》。令邵逸夫大為光火的不是自家題材被人翻拍,而是電懋一直擅長時裝片,如今卻想跑到古裝片這一邵氏的拿手地盤分杯羹。
「用最快的速度,拍出邵氏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以下簡稱《梁祝》)!」冷板凳上的李翰祥,在接到邵逸夫新命令的同時,正式「解凍」。
在邵氏影城外面,清水灣的路上,李翰祥遇見一位濃眉大眼的女子,行路步態中透出幾分男兒的幹練之氣。這位邵氏藝人,讓李翰祥迅速堅定了自己心中那個大膽的創意:起用女藝人,反串梁山伯一角!——這位在路上被李翰祥撿到的女主角,就是後來邵氏另一當家花旦凌波。
黃梅調《梁祝》只花了半個月就關機,鄒文懷抓住反串的噱頭大肆宣傳,吊足了外界的胃口。這是邵氏和電懋首次發生題材撞車的「雙胞案」,香港媒體說:梁祝生前未能完婚,死後化蝶,卻生出了雙胞胎。
《梁祝》在李翰祥的家鄉台灣引起了極大轟動。當時舉家出門看《梁祝》、萬人空巷的情形是很多台灣老人至今深刻的記憶。很多痴迷的影迷,連看十次以上,台北看完趕到高雄繼續看。1963年的第二屆台灣金馬獎上,《梁祝》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反串出演的凌波,領取男女演員哪個單項獎都不合適,組委會於是為她專門設立「最佳演員特別獎」。
邵逸夫從《梁祝》獲得的最大震動來自凌波——一個默默無名的藝人,一夜間成為不輸林黛的頂級明星。他深受啟發,這個心得對他後來的整個事業帶來巨大影響:要想讓邵氏家族的電影事業持續發展,一定要不斷培養新人。
電懋就這樣被邵氏殺了個措手不及。類似的事情在邵逸夫身上多次發生。70年代,鄒文懷跟他分道揚鑣自組嘉禾公司後,兩人成為競爭對手。邵逸夫在一次去日本出差的途中,發現嘉禾新片《啼笑因緣》因故暫停膠片洗印,趕緊給香港打電話,要求公司立即搶拍。邵氏用20天拍完,改名《故都春夢》,提前上映,票房不俗。這種策略,直到邵逸夫入主TVB,依然沿用。
摸索轉型
邵氏和電懋的競爭,在1964年陸運濤夫婦發生空難後基本終結。如果邵逸夫願意講述,這肯定是他五味雜陳的一年。這一年,邵氏當家花旦林黛因為感情問題自殺身亡;清水灣影城正式竣工,14間攝影棚全部落成,邵氏電影王國初具規模;邵逸夫的兒子邵維銘突遭綁架,交出300萬贖金才破財消災。
得知兒子化險為夷,邵逸夫又回到清水灣繼續工作。「全世界最忙的製片家」,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英文報紙《ChinaMail》曾在頭條以這樣的標題形容他。幾乎所有與邵逸夫接觸過的採訪對象口中都有一句大同小異的話:邵逸夫精力過人,工作時間驚人。他每天都跟員工同時上班,其他人5點下班,他一般會工作到10點。如果是在試片室看片,他會回家吃完晚飯,回來繼續看。不管工作到多晚,第二天他依然準時出現在辦公室。
如今的清水灣邵氏影城,昔日的3層辦公樓依然矗立在院內進門右手位置。二樓最右側便是邵逸夫當年的辦公室,他對面的房間屬於鄒文懷,過道旁邊是看片室。邵逸夫最喜歡在那裡看片,除了看邵氏影片,也看其他公司的影片。他的最高紀錄是一天看了9部電影。
陸運濤離世後,邵逸夫在香港已經沒有對手,但是昔日風頭強勁的黃梅調也已式微,新的出路在哪裡?《新生晚報》是邵逸夫經常看的報紙,他每天必讀的版面,是一個名為「何觀」的影評人寫的影評。在一片「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讚譽中,他批評邵氏電影「太過陰柔,缺陽剛之氣,是女星的天下,長此以往,發展不均」。「何觀」,就是後來開創新武俠電影的名導張徹。
張徹對邵氏女影星如數家珍。邵逸夫對他印象極好:你總批評我們捧女星,那我以後就叫鄒文懷多多宣傳男星。
「不!您錯了邵先生。邵氏電影,從劇本開始,就是為女星量身而寫,男藝人一直不過是她們的陪襯。要想治本,必須從劇本開始改!」張徹說。
1967年,受內地紅衛兵運動影響,香港左派電影機構已經瀕臨絕路。邵氏新片、由張徹執導的《獨臂刀》在這年公映。這部令邵氏所有高層提心吊膽的新片,上映首週,票房突破100萬,刷新了香港影史紀錄。主演王羽也從起初月薪200元,一舉躍升至6000元。這種薪酬,已經可以比肩邵氏一線花旦的待遇。從此,電影的男星時代來臨。
《獨臂刀》之前,另一位來自台灣的導演也拿出了自己的新武俠代表作《大醉俠》,但是因為票房不佳,邵逸夫並不高興。這位失意導演名叫胡金銓。後來,他拿著一個只有36場戲的劇本,再次出現在邵逸夫的辦公室。邵逸夫沒有細看劇本,呵斥他回去重寫。從影半生的邵逸夫不相信一部只有36場戲的劇本,能夠拍出一部及格的電影。胡金銓後來把這個劇本帶回台灣拍攝完成,打破了台灣的票房紀錄。這部戲就是《龍門客棧》。
錯過的往事
邵逸夫「看走眼」的故事,被外界提得最多的,並非胡金銓,而是另外兩位與他失之交臂的知名影人——李小龍和許冠文。
1970年,在好萊塢受挫的李小龍帶著被華納兄弟槍斃的電影項目《無音簫》返港。他對那些期待他加盟的香港公司開出的條件是:片酬1萬美金,拍攝週期不能超過60天,還有,劇本必須讓他滿意。
外界流傳的版本是:邵逸夫聽到這番條件後,冷笑回應:開什麼玩笑?一個武師,真敢開口!他難道不知道,邵氏300元一個月的武師一大把嗎?
「其實這些都是外界杜撰的。」邵氏影城現任製片總監黃家禧說。他1970年進入邵氏,工作至今。除了方逸華,他可能是跟邵逸夫最親近的工作夥伴。「當時李小龍從美國回來,張徹找他試鏡,我們都已經打算用他,但是他一部戲要1萬塊美金。我們自己的藝人,狄龍和姜大衛當時才1萬港幣,1萬塊美金是6萬塊港幣。狄龍和姜大衛已經成名了,還是1萬一部戲,怎麼可以給李小龍1萬美金呢?給了你1萬,狄龍和姜大衛怎麼辦?」
後來鄒文懷的嘉禾公司用7500元美金拿到了李小龍的合約,由他主演的《唐山大兄》上映3周,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本土影片。嘉禾也憑藉這部影片賺得的350萬首輪票房,成為香港知名電影公司。
許冠文後來主演的《鬼馬雙星》,也是送到邵逸夫門前,被拒絕後落入鄒文懷手中的大餡餅。這部喜劇片的最終票房是625萬。
「許冠文的問題也是一樣,」黃家禧說,「他是拍李翰祥的《大軍閥》成名的,拍了兩三個戲之後要做導演。但是他要的片酬,比李翰祥還要多。如果給了他滿意的價錢,我們自己的導演怎麼辦?」
邵逸夫和鄒文懷,究竟因為什麼原因反目成仇?外界一直盛傳,因為方逸華進入邵氏高層,鄒文懷大權旁落,負氣出走。「其實事實不是如此。」黃家禧認為,邵鄒矛盾的核心,是製片理念發生分歧。「鄒先生拍戲,只求賣座,不管製作費,結果有很多地方就會有浪費。方小姐呢,是管錢的,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不需要,她會控制得很嚴格。因為這個問題發生矛盾,所以鄒先生就離開了。」
方逸華當時主要負責財務和採購,據說,任何採購項目都必須由她簽字。曾有這樣一個段子:一個劇組,拍攝時臨時需要一箱雞蛋,因為沒有打報告,全體工作人員只能現場等著打完報告、簽完字,戲才能繼續拍。這個說法也被黃家禧推翻了。「當時我們用過雞蛋,但是經常戲拍完,雞蛋就不見了。方小姐來了之後,就會過問。比如這個雞蛋,我們用完可以賣給我們的餐廳,這樣拍攝成本又回來了一塊。」黃家禧說,有些導演不善於拍攝大場面,他們把20個人放在大禮堂拍一個大場面,方逸華看到後不允許這麼做,一定要堅持配到足夠的人數才拍攝。
我問眼前這位與邵逸夫、方逸華共事四十多年的總監:有人說方逸華進入邵氏後,影片製片開始下降,所以他們說「成也蕭何敗蕭何」。黃家禧回答:「沒有方逸華,就沒有今天的邵氏。邵氏的很多事情,都是方逸華在打理。而且她也是邵逸夫現在最信賴的伴侶,邵逸夫的很多慈善事業,都是方逸華在身後支持和推動。如果沒有她,邵氏可能早就賣掉了。」邵逸夫的兩個兒子,一個從事地產,一個從事發行。而方逸華,始終在忠實地執行邵逸夫的意圖。
起伏
1971年,邵氏(香港)成為上市公司。1974年,邵氏影片產量達到創立以來的最高峰,一年之內,出品了50部影片。這一時期,邵氏的全球戰略穩健推進。在新加坡建成總統戲院後第五年,邵氏再添3條院線。包括新加坡在內,邵氏機構的全球連鎖戲院已達230間之多。為了吸引各地觀眾,邵氏出品的電影經常剪出多個版本,尺度最大的送歐美,最小的送南洋,中間的,則在香港上映。同時,邵氏還為拷貝配上不同語種的音軌,發往世界各地。
就在邵氏兄弟的影視帝國日漸壯大之際,邵逸夫於1973年和1975年,先後痛失二哥和大哥。
這一時期,邵氏在香港的基金會成立,開始了在香港和大陸解囊捐助的義舉。1974年,為表彰邵逸夫熱心公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特授予他「皇家CBE」勳銜。1977年,他再度被女王冊封為爵士勳銜,成為香港娛樂圈獲得爵士頭銜的第一人。
結緣TVB
1980年6月26日,TVB原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辭世。這位地產大亨1967年創辦TVB,開設翡翠、明珠兩個台,採用粵、英雙播音,港人習慣稱之為「無線台」。
7月23日,董事會宣佈:邵逸夫成為董事局新任主席。接棒後,邵逸夫展開了與邱德根主政的亞洲電視(以下簡稱「亞視」)之間的收視大戰。接下來的所有情形,與邵逸夫在邵氏的征戰如出一轍:還在擔任首屆董事的時候,邵逸夫便說服利孝和,成功地從亞視前身「麗的」電視台挖來當家花旦汪明荃。直到今天,汪明荃依然被稱為無線大姐大。為了培養新人,無線在1971年創辦「藝人訓練班」,今天絕大多數的香港知名藝人,全部畢業於此。他們也是後來TVB自制劇的主要演員。幾乎所有亞視的王牌節目,無線都有應對的翻版:亞視選「亞洲小姐」,無線就選「香港小姐」;亞視斥巨資拍攝電視劇《一代天驕》,無線便搶拍出黃日華主演的《成吉思汗》,且率先播出。
歷史上,無線和亞視之間,先後有8次著名的收視大戰,無線始終沒讓亞視嘗到甜頭,築牢了自己的香港電視龍頭地位。香港媒體一直有兩種聲音:一說無線「無賴」;一說無線「棋高一著」。邵逸夫從不理會這些聲音,他心中有著更大的版圖要去拓展。
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電影製作,正式告別電影圈。清水灣邵氏影城繼續保留,並參與製片。這一年,邵逸夫夫人黃美珍在美國病逝。10年後,90高齡的邵逸夫與62歲的方逸華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登記結婚。入主TVB後,方逸華成為董事局行政主席。
2003年10月,投資22億的無線電視城啟用。這裡很容易讓人想到離它不遠的清水灣邵氏影城。電視城有22個錄影棚和兩個影視拍攝基地。它比舊影視城大三成。全年生產節目超過17000小時,發行海外四十多個國家,覆蓋用戶超過3億。
我到TVB的當日,正是冬至。雖然是粵港一帶十分重視的節氣,但是戲劇製作部裡,所有的小會議室,都坐著三五成群開創作會的主創。「我們有一條生產線,就是有量化、有規模、有體制的生產。如果要做一個強有力的產業,必須這麼做。其實現在想來,TVB跟邵氏的模式很像。」TVB知名監製梁家樹說。他和TVB另一位名監製曾麗珍一起,每年要監製500到600集自制劇。
據梁家樹透露,TVB分工極細,拍攝自制劇時,每天會有兩個組,一個外景一個內景。一線藝人可能白天出了外景,夜裡回來趕內景。不止一個TVB藝人說過:工作最辛苦的時候,走路都能睡著。時常有一線藝人,在一個棚裡拍著一部戲,進入化妝間之後化好妝,進入下一個房間就拍另一部。
效力TVB六年的女藝人葉璇曾經對我說:「TVB是一所大學,它用人情世故教會你作為一個藝人該學習的一切。我所有的技能,包括後來發展出來的技能,都是TVB給我的。」
影視帝國
「我生產電影,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這些觀眾都喜歡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愛情故事……他們懷念祖國大陸,也懷念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是邵逸夫在1964年,接受邵氏自宣刊物《南國電影》採訪時說的一段話。
今天,越來越多的電影學者通過這段話,找到了打開邵氏秘密的鑰匙。「影視帝國」,這是學者對邵氏家族企業並無爭議的稱呼。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東亞與太平洋中心研究室主任傅葆石博士評價邵氏說:「由於只能在歐美世界處於邊緣地位,邵氏兄弟公司成功地在香港發展成為華人電影工業的中心,在60年代後為全球各地的華人生產和放映電影。國語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保證了遠離祖國大陸的海外各地中國人能夠形成自己的社團群體。邵氏兄弟公司在他們的電影中構建的文化中國,勾起了全球華裔觀眾的懷鄉情結和民族情懷。邵氏兄弟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員和導演,都是所謂的南來文人,在1949年後離開中國大陸,他們的根仍在大陸,他們所有的懷鄉情結和離異感都化作創作的源泉,通過創作電影來表達海外華人眼中的中國文化。」
在影視帝國大業終成之際,邵逸夫於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用以表彰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每年獎金金額高達100萬美金,因而也被稱為「東方的諾貝爾獎」。到2005年,邵逸夫對內地的捐贈累計達33億港元。
對於外界一直關心的、邵逸夫的健康狀況,黃家禧透露,邵逸夫現在十分健康。他最近一次見到邵逸夫,是上週去邵逸夫的家中。輪椅上的邵逸夫需要戴著助聽器跟他講話。那天他們微笑著打招呼,邵逸夫習慣性地衝他揮了揮手。如今在家的邵逸夫,每天必看TVB,今年所有的自制劇,他一集不落,全部看過。方逸華每週會帶他進城喝兩次茶。
「這麼多年過去了,你看邵逸夫從前的那些對手的公司都不在了,但是我們還在,而且還建了新的影城。」黃家禧說。在香港地鐵裡,播放著一部將於12月31日上映的新片——邵氏今年出品的電影《潛罪犯》的預告片。它是TVB今年熱播劇《潛行狙擊》的電影版。
據一位電影學者介紹:邵逸夫曾表示,不再接受任何媒體訪問,功過留給後人評說。也許多年後,他會有更多往事內幕被公眾知曉,也有可能,那些往事會和他從不示人的內心一樣,成為永遠的謎。
回顧1984:英國金融史上的“大變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719
John Redwood推動了倫敦史上最徹底的改革“大爆炸”。改革終止了固定傭金收費,打破了做市商和交易商之間的壁壘,讓倫敦朝著美國式投行發展。但在英鎊匯率問題上,央行將英鎊與德國馬克的掛鉤卻導致英鎊暴跌,白費了Redwood先生的努力。
“從前,一個名叫證券交易所的大城堡里住著一群高尚的騎士。”
這聽起來可能好像一個兒童故事,但這卻是John Redwood在1984年,描述他激進思想時用的詞。這些激進的思想後來被稱為“大爆炸”,是倫敦史上最徹底的改革。
當時Redwood先生掌管著英國政府的政策部門,他告訴了其他顧問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里,股票經紀人作為騎士,大型投資者作為“機構巨頭”,撒切爾夫人作為“明智統治者”,新聞記者作為“貧農”。
這個故事,和上萬份其他政府文件一起從1984年解密而來。故事概述了1986年監管篝火背後的本質。這場改革由撒切爾夫人牽頭,終止了固定傭金收費,並打破了做市商和交易商之間的壁壘。這預示著倫敦開始朝著美國式的投資銀行業務發展。
在文件中,Redwood先生描述了過去占領了城市的小團體。他們以騎士的身份在城堡內參加宴會,進行比賽,靠掠奪外面的農民來維持自己的生活。而在大爆炸後,騎士們降低了城堡的吊橋,允許農民一起分享創造的財富。根據故事,政府詢問騎士:“如果只是降低吊橋一點點,讓一部分外人進入你的城堡,享受宴會和參加比賽,你會很介意嗎?你是否有可能降低稅收,不掠奪那麽多呢?”
這份文件讓人們更了解撒切爾政府如何看待這項改革以及他們花了多長時間來實施改革。有人說,這項改革間接導致了2008年的大崩盤。文件還表明,Redwood先生認為倫敦會自發改變,而不是被迫改變。
故事結尾他說道:
不是通過幹預,而是要求人們去做他們認為最好,最合理的事。通過善待每個人,政府就完成了一個偉大的革命。
但故事並沒有遵循Redwood先生設想的路徑。部長們於兩年之後提出立法進行幹預。
當被問及這些文件時候,Redwood先生說:
當時有很多的人想進入金融市場。最後,不僅股票經紀公司被出售一空,大部分的銀行也被售空。突然之間,倫敦從一個只有少量小型合夥人公司的城市成長為了一個國際資本中心。之前的小型合夥制無疑限制了倫敦的發展。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倫敦有了一個美好的結局。但另一個故事卻以災難收場。
報告顯示,活躍在許多政策前線的Redwood先生還和英國央行、財政部進行了一場漫長的戰役。Redwood先生試圖阻止他們對英鎊價值設定目標。這場戰役最終以失敗告終。
Redwood先生警告說,英國央行通過非正式手段讓英鎊價值與德國馬克掛鉤,會讓政府數個月貨幣政策上的努力白費。公眾之前認為英國直到1987年才開始瞄準德國馬克。而報告顯示,貨幣政策主管們在更早的時候就開始瞄準德國馬克匯率。
在一份給撒切爾夫人的文件上,Redwood先生警告說:
英國央行正將我們數月來耐心工作、明晰經濟政策的努力付之東流。我們沒有一個匯率目標,只有市場可以為英鎊設定真正的匯率。
他的警告後來被證明是正確的。英國正式於1990年加入了歐洲匯率機制。兩年之後,英鎊下跌,政府在斥巨資試圖拉升英鎊失敗後,被迫退出。這起事件被稱為“黑色星期三”。“黑色星期三”給保守黨善於管理經濟的良好聲譽帶來了長期損害,也為工黨1997年取得壓倒性勝利鋪平道路。
Redwood先生說:
這是一個長期爭奪政府靈魂的戰爭。當我們失敗時,保守黨也就失去了20年來贏得選舉的有效力量。
Intel歷史回顧(大神Perse大作整理稿)
來源: http://xueqiu.com/3544233893/27173234
@略懂哥 今天談到要不要做空Intel這個事兒,本來想講講他家歷史和這個公司的,但是感覺自己跟大神Perse差距太多,自己寫幫助不大,就轉載一篇2年錢大神的文章把。希望能有點兒幫助把。在矽谷,有很多橫向鋪開的大公司, 如HP和Cisco。他們是夠不專心的. 另一方面, 每一個loser都情願說自己是那只不專心的兔子, 沒有人會願意承認自己是無能的烏龜, 雖然有時候, 烏龜才是贏家.和Cisco, HP比起來, Intel就是這樣一個專註如烏龜的公司. 這樣說是偶個人意見, 很多人不同意. 事實上, Intel確實常常走在新科技發展的後端. Intel有縱深, 產業龐大, cost efficiency很重要, 所以掉頭慢, 趕不上時髦是正常的. Intel還註重保密, 很少先聲奪人, 當然事實上落後了, 也有夠厚的臉皮死不承認. 當別人忽左忽右窮折騰趕潮流的時候, Intel卻步步為營, 用最cost effective的方法把對手趕上絕路. Intel是真正矽谷的霸主. 神龜.Intel的起源就不多說了. 矽谷真正的起源不是HP的Palo Alto, 而是Mountain view San Antonio Rd上的一個小實驗室, Shockley半導體實驗室. 頭兒就是大名鼎鼎的半導體教父, William Shockley. Shockley非常牛, 但也非常的偏執, 經常懷疑手下人暗地跟他作對, 甚至到了動用測謊器的程度. 終於有一天, 他手下的八個researcher集體叛逃, 這八個人就是創立仙童半導體的八大錘, traitorous eight. 其中就有Robert Noyce, 和 Gordon Moore. 從仙童出來, 他們就創立了Intel, 加上Andy Grove, 這三位, 統治了intel 三十多年, 成了被神話的人物。05年的時候, Intel曾經懸賞一萬美元收購一本1965年的Electronics Magazine雜誌.為什麽呢? 這個雜誌上登著神話時代的Intel對矽公們最偉大的貢獻, moore 定律. 也就是每十八個月翻一翻的指數爭長率. 據說這個定律問世的時候, 發現者Gordon Moore並不知情, 但他在caltech的同窗好友, 集成電路lambda設計開山雙俠一米一糠中的米,Carver Mead看到了他的文章, 就自作主章, 把他的一段話冠以"Moore的法"的大名.Moore本人開始都有所懷疑, 但他的這個發現迅速成為二十世紀最廣泛引用的文章之一,似乎他也不由的很是高興, 從此不斷的用後驗的方法偷偷修正他當年的"法", 顯得自己越發料事如神.俺見識有限, Intel二十年前的科研貢獻, 俺就只知道這麽多了, 不過這麽一狗屁定律,就象宗教一樣, 如果你相信他, 就非常的powerful. 首先, 如果它成立, 就可以推出,NP=P, 拿個圖靈獎不在話下. 再推廣點, 也可以用來推導宇宙大爆炸, 計算宇宙末日,給個Nobel price都不慚愧. 當然最實際的應用就是他可以用來演證矽谷房價不但只升不降, 而且是每十年翻一翻. 說到這里, 讓房奴偶都淚流滿面.言歸正傳. 簡要說說 Intel二十年來在各次口水仗中的一些糗事. 糗事歸糗事, 不管論戰輸贏, 最終intel把所有對手都打得找不到北.第一RISC vs CISC. 如果你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看報的話, 就知道有多熱鬧. RISC/CISC有些高中生都能侃得頭頭是道. 其實這所謂的精簡指令集 vs 複雜指令集, 就是矽工的大頭派和小頭派之爭. 可是RISC是那時候的潮流, 連國內都熱的不行, Intel的x86大有過時之勢. 美國更是 Dec Alpha, Sun sparc, Motorola 68000/88000, IBM PowerPC,ARM/MIPS, 簡直是群魔亂舞. Intel似乎一時處於輿論的下風. 不過intel做好了三件事, 第一wintel聯盟, Microsoft的windows只能跑在intel的x86上, 給intel提供了巨大的用戶基礎和應用軟件支持. 第二設計和工藝, 系統結構再好, 設計不好也白搭. 結構不好, 設計不好, 工藝好也可以彌補. 這時候, Intel的對外宣稱, 系統結構不重要,工藝才是關鍵. 第三就是錢. Intel的每一個決定都把錢/cost算的很清楚.Intel的對手則不然, 首先爆炸的是DEC. DEC原先非常牛, VAX/VMS是利潤非常高的業務. 錢一多, 就lose focus, 各種各樣業務越做越多. 但到九十年代, 它的corebusiness受到Sun/SGI/IBM的有力挑戰, 再加上經濟危機, 就如今天的HP, Cisco一樣,它先是砸鍋賣鐵, 再layoff, 最後終於不支, 98年終於把自己賣給了Compaq. 可是DECAlpha的設計組相當強大, 嚴重看不起Compaq, 一時間紛紛跳槽, 整組整組的叛變. 可是這些人運氣實在不好, 幾乎是到哪哪兒倒黴, 掀起一場鏈式反應.下一個就是Sun. Sun在九十年代乘著.com的狂潮突飛猛進. 在DEC垮掉的是時候, SUN的規模翻了幾翻. 可是錢一多, 就容易lose focus, 它的core business就... 99/00年,真是Intel和AMD比賽時鐘頻律的時候, 從Mhz到Ghz, 到1.3, 1.4Ghz, 到2Ghz. 幾乎一轉眼就發生了. 可是Sun突破1G大關的Millennium Project突然莫名其妙的悲劇了.millennium過去了好幾年, 也沒做出來. 隨即又一次經濟危機到來, SUN就再也沒機會了. 本來SUN的現金儲備還相當雄厚, 所以Scot McNealy還能再瞎折騰了一陣. 結局大家去年都看到了.2006, Apple 宣布使用了十多年的IBM/Motorola PowerPC不能再滿足它的要求, 不再采用powerPC, 正式投向Intel的懷抱.幾大對手, 不是被消滅, 就是被marginalize. 當然此後Intel也曾RISC上冒險, 結果連連翻船. 這是後話, 事實證明,RISC是有risk的.在RISC vs CISC的問題上, Intel把賭註下在CISC上, 但是 Pentium以後新的x86體系采用了很多RISC的技術優點. 事實證明, 系統結構上的爭論幾乎都可以在CISC具體設計中解決. 雖然在芯片面積上, CISC有劣勢. 但是生產成本會通過巨大的產量降低.Intel的CISC雖然在論戰中站劣勢, 但最終它的CPU性能勝出. 很多人認為Intel在這場戰爭中取勝是在PC市場上沾了微軟的光, 在服務器市場上沾了Linux的光. 也許恰恰相反, 如果不是x86性能的突飛猛進, 微軟也許那時候就不是蘋果的對手. linux也許到今天還是不要錢的玩具, 而我們還要花上貴十倍的錢去買SUN的workstation和server.當然在這個過程中, Intel確實有很大的外來推動. 它來自於Intel的死對頭, AMD.AMD簡直就是Intel的影子. 同樣脫胎於仙童, 比intel只晚了一年. 早期的業務同樣以生產memory為主, 在七十年代又從反向設計8080開始追隨intel殺入處理器市場, 和Intel開始了一段危險而又曖昧的漫長relationship. 這種relationship可能只有在同計算機行業一起長大的那一代nerdy boy們的眼中才是浪漫的. 當然, 這些人長大以後多半被證明是絲毫不懂得浪漫的矽公.說說這段孽緣的開始. Intel為什麽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授權AMD自己最寶貴的技術, 讓他得以如惡魔附體一般地和自己競爭呢?這首先是由IBM決定的. 1982年, Intel只是眾多處理器設計生產商之一, 而這時候,IBM確定要做一個劃時代的產品, PC. Big Blue早就是科技公司中的老大, 他對供應商和今天的Apple一樣殘忍和苛刻. IBM與Intel之間的談判, 和黃世仁與楊白勞之間的談判沒什麽兩樣. IBM很和藹地提出, 要想PC采用8086, 除非Intel允許第二家制造商能夠生產8086以保證IBM有可靠的供應. 當然這一筆交易沒有逼出個白毛女, 相反, 它成就了Intel, 也成就了這第二家處理器供應商, AMD.起初, Intel和AMD還處得不錯, 但是事實證明, AMD和他的創始人兼CEO Jerry Sanders一樣令人討厭. 從8086開始, AMD就開始對Intel x86作出各種"改進", 嚴重的影響了Intel對AMD的看法. 四年後, Intel又一個劃時代的產品386問世後, 就拒絕向AMD透露技術細節! 可是AMD很不好打發, 它一方面重新開始自己研制386, 一方面把Intel告上了法庭. 官司打到94年, 加州高院本著勸合不勸離的精神, 判定82協議仍然有效. 但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Intel和AMD又在法庭上你推我搡到現在還沒完.可是這時候, AMD已經不需要Intel了. 96年AMD推出自己的K5, 和Intel展開全面競爭.這時候的矽谷正熱火朝天的蘊釀上一個大Bubble. 在bubble中, 只有Intel和AMD真刀真槍打得不可開交. 這一架打完, 旁邊圍觀的DEC, SUN, SGI, Compaq全都被打倒了,Intel也被打了個鼻青臉腫, 還幾次差點背過氣去.這其中你一拳我一爪的恩怨情仇和勝負贏虧實在難以盡述. 也不是本文的用意. 請其他同學來講一定比我講得好. 偶還是講一兩件"小事", 來看看Intel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公司. 在Intel的失敗中, 請看到烏龜的強大. 在intel今天的強大中, 請看到它是多麽的容易犯下嚴重的錯誤.要說的第二場論戰是 Cu vs Al 銅和鋁. 就象使用電腦, 你的總效率常常取決於你的網速而不是你的CPU頻率一樣. CPU的工作頻率常常不取決邏輯電路的快慢, 而取決於芯片上金屬連線的速度, 這一點, 九十年代以來半導體工藝進入亞微米時代人們就已經意識到. 傳統的矽工藝使用的是鋁作互連線. 但鋁作為導體, 導電性卻不是最好的.金, 銀, 銅, 導電性都比鋁好. 可是直到97年之前, 沒有人用銅, 金, 銀作互連. 倒不是半導體公司想省錢, 問題是這些金屬都不如鋁容易處理, 比如, 銅. 銅在二氧化矽襯底上, 會向二氧化矽擴散, 破壞絕緣襯底, 使芯片完全無用. 首先解決這個問題的不是intel, 也不是AMD, 而是IBM老大. 97年, IBM在0.18um工藝上首先使用了銅互連技術, 奧秘很簡單, 只要在銅和襯底之間再加上一襯阻擋層, 就可以防止銅擴散!記得那時候甚至有人搞過超導互連, 就象當工藝逼近微米時就有人驚嘆光刻工藝已經到了極限, 不用電子束是絕對不行的一樣. 事後人們才發現, 殺雞不需要用牛刀. IBM老大和Intel不同, IBM很熱衷於將新技術發表, 一時間, 滿天下都是IBM解決了銅工藝的文章. 非但如此, IBM還糾集了幾個公司搞了個alliance來全面發展銅工藝, 並將它的銅工藝offer給第三方.Intel對這件事相當低觸, 大小人物輪番出動, 從各個角度試圖貶低這個貢獻. 有的說銅互連的大馬士革工藝不成熟, 永遠也不會成熟, 必然導致低成品率, 有的說銅工藝好處沒多大, 更本不值得, 有的說, 銅工藝也就是權宜之計, 過兩年你還得乖乖回到鋁工藝. 最牛的一位甚至上溯到鋁工藝乃是三十年前intel的開山祖師Robert Noyce發明的, 我們對它有信心. 剛開始人們還很敬畏Intel的權威意見. 但當IBM和Motorola合作用銅工藝生產PowerPC之後, 稍微有點專業知識的人都知道intel在bullshit,而且是totally BS. Intel在這件事上足足厚著臉皮BS了四年.AMD在這件事上和Intel的反應截然不同. 聽到這個消息, Jerry Sanders立刻開始千方百計的獲取銅技術. 他先是試圖通過IBM生產銅互連的K6. 另一方面又和Motorola簽定更廣泛的技術合作協議. 終於在98年通過這個協議獲得了IBM的銅工藝, 隨後馬上取消了同IBM的生產訂單.2000年四月, AMD生產了銅互連的Athlon T-bird達到1Ghz大關.2000年大概同時, Intel竟然搶先發布了他自己的"銅工藝"的Pentium 3. 原來百無聊賴的Intel把一款鋁工藝的Pentium III 命名為"銅礦 -- coppermine投放市場.這一段時間是AMD/Intel頻率賽跑最激烈的一段時間. 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1Ghz大關.理論上, 假銅打不過真銅是相當明顯的. 銅互連不但減少延遲, 可以提高頻率, 或者降低功耗, 而且有更好的抗電遷移能力. T-bird不但可以穩定的運行在1Ghz, 還可以輕易超頻到更高, 也許那個時候的DIY enthusiasts會有領教.可是intel又一次證明所有人都不應當低估他. 在這個時候, Intel發布了一款1.13Ghz的Coppermine!可是不幸的事發生了. 這款Coppermine在被Tom's hardware測試的過稱中發現根本不能穩定的運行在1.13Ghz! 更讓人們驚訝的是, 當Coppermine運行在1.13Ghz的時候, 性能還不如1Ghz的Athlon. 這可能是intel歷史上到目前為止最恥辱的一次recall. Intel再release 1.13Ghz version已經是半年之後了.這件事以後, 流行開了一句話, "clock frequency is not everything". 當然Intel對這句話總是有自己獨到的運用.Intel在新工藝開發上的落後遠不止這一次. 但是intel總是能有開導自己的方法.Intel一心一意要維護自己在矽工藝技術上的領先形象, 可是由於它強烈的risk aversion, 實際上常常是走在技術研發的後端.(除了銅工藝, strainedsilicon, SOI, finfet都是由別人先發表出來.) 在這種時候, intel總是顧左右而言它, 而私底下一定是拼命追趕, 到2001年, intel終於在0.13um工藝上使用了銅互連.落後IBM四年多, 落後Jerry Sanders的AMD一年多.當時Intel的一位fellow說, "工藝不是最重要的, 體系結構更能決定芯片性能". 於是就在這時候, intel在體系結構上也栽了大跟頭. 其輝煌程度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說在銅工藝上的落後是一個disaster, 那麽intel在體系結構上的錯誤會被證明是一個catastrophe. 很難想象, 換了是另一個公司會能夠度過如此昂貴的災難.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次論戰: 64位對64位, IA-64 vs x86-64.到90年代後期, 很明顯32位系統的4G內存限制已經滿足不了高端計算的需要, 發展64位系統是勢在必行的. 而intel早在1994年就開始著手這件事. intel和當時服務器業的巨頭之一HP, 開始共同研發, 並且他們說服DEC和Compaq放棄開發自己的系統的計劃而準備采用intel和HP將要開發的新體系. 這一次, intel一改一貫謹小慎微的作風, 采取了革命性的策略. 它拋棄了自己傳統的x86體系, 而根據HP的PA-RISC體系提出一個全新的VLIW based的64位體系IA-64, Intel Architecture 64-bit.解釋一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最熱的幾個詞. 一個是superscalar 超標量計算.就是在一個時鐘周期執行多個指令. 和現在的多核多線程的概念不 . 超標量計算是指令級的並行, 多個指令使用一個CPU的不同資源, 同時運行. 很明顯, 這種結構,並行程度其實是比較低的, 而且指令的調度非常難. 另一個是VLIW, 超長指令字.一個指令中包含有多個操作代碼. 這些操作同時使用系統不同資源. 而資源調度的問題則由編譯器解決. 編譯器分析指令間的依賴關系, 決定指令的執行順序, 可以實現更高程度的並行, 而又不需要複雜的調度邏輯.Superscalar, VLIW, 聽上去都是挺美好的事情. 可是在上一次Bubble之前, 已經有很多公司嘗試而遭到失敗, 比如八十年代的cydrome, multiflow, 後來還有赫赫有名的transmeta. 為什麽intel還要往墻上扔雞蛋呢? 也許intel以為以前搞VLIW的都是小公司, 都是雞蛋. 而intel在自己心目中不是烏龜, 而是坦克或者火車, 完全可以輕易克服一切技術和資源的壁壘, 把這堵小土墻碾碎.1994年, HP和Intel宣布開發基於HP VLIW的64位系統. 97年, 他們給這種新體系取了個有詩意的名字, 叫做EPIC. 同時宣布, 在98年將發布第一款采用EPIC結構的服務器,Merced.這一次, intel一反常態的十分高調. 在各種學術會議, 期刊上史無前例地發表了大量文章宣傳這種新的體系結構的優越性. 甚至在電路設計, 工藝考慮, Intel都先後破天荒的發表了無數文章. 聲勢是造得很大, 但Merced卻遲遲沒有發布.在99年的intel developer forum上, Intel很鄭重地宣布第一款IA-64/EPIC based處理器, 將叫做Itanium. 而這時候, Intel和HP以外的人們已經對Itanium是否有Intel說的那麽好相當懷疑.再經過兩年的拖延, 直到2001年, intel才release 第一款 itanium. 這時候原本打算用Itanium的DEC已經消失, SGI也風光不再. 而這千呼萬喚始出來的Itanium, 表現相當令人失望. Itanium不但不能和當時的IBM Power, Sun UltraSpac在高端競爭, 他733/800M的頻率甚至不能讓他在低端和普通x86競爭!更令人震驚的是, Itanium上運行原先的32位程序, 奇慢! Itanium和原來的x86系統不兼容, 運行以前的32位應用程序要靠仿真(emulation). 但是在itanium release之前,由於intel的宣傳, 人們普遍認為這不是問題.包括學術界一些人都認為itanium運行32位程序應該比同時鐘的32位機要快. 實驗證明, itanium的32位performance, 甚至不如100Mhz的Pentium! 大概可以和486匹敵!Merced 第一季度只賣了不到500臺, 第一年據說賣了幾千臺. 那時候Merced的target還包括高端的desktop computing. 如果你當年有幸搶到一臺, 不久的將來就可以拿出來當老爺車展覽.Itanium turned out to be an "itanic" failure, 很多人如是說.其實他們錯了. 如果一輛火車撞了一座山, 一瞬間灰飛煙滅, 那是一個"titanic"failure; 象itanium這樣的波瀾壯闊地搞了十七年的這種, 叫做EPIC failure.從Itanium 2001年release, 到現在十年, 沒有一年, 人們不重新調低itanium的銷售預期, 而又沒有一次不再次失望.1999年IDC預測itanium的銷量在2002年能達到25billion一年. 2000年IDC預期itanium的銷量在2003年能達到25billion一年. 2001年六月IDC預期itanium的銷量在2004年能達到15billion一年2001年十月IDC預期itanium的銷量在2004年能達到12billion一年2002年三月IDC預期itanium的銷量在2004年能達到5billion一年2001年, 分析師估計2002年一年,itanium能夠賣出40萬片. 後來據統計從2001到2007,itanium一共賣出了不到20萬片. 進入2003年, 問題已經沒有了懸念,因為AMD發布了基於x86-64體系的64位處理器opteron! AMD設計的x86-64仍然采用cisc架構,對以前的32位應用程序完全兼容,不許要仿真,沒有runtime penalty. Opteron + linux 一下子風靡企業級服務器,真是橫掃千軍如卷席.不獨itanium遠遠不是對手, SUN/IBM的服務器也受到巨大沖擊. 事實上,真正首先在服務器上打敗sun sparc系統的不是intel的cisc - x86, 也不是intel的risc -itanium, 而是amd opteron.而且opteron還有一個重大改進, 和以前的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SMP)不同,采用了non-uniform memory access結構, 大大改進了並行處理時的內存的帶寬. SMP也是上一次bubble時的有名的buzz word.相當多的軟件公司栽在上頭.因為支持SMP的多CPU系統大多價格高昂,不是多數用戶能夠擁有,而performance的改進又受到諸多限制.直到有了opteron這樣低廉而又高效的系統上, 多線程計算的巨大優點才顯露出來,隨著後來多核系統的發布,今天多線程計算已經從上一個bubble時的昂貴的夢想變成了軟件業的殘酷(?)現實. 話說回來, 這個時候的intel, 在desktop和enterprise server兩面同時腹背受敵, 真的是差點三魂出竅, 七魄生煙了.那時候, 可能是intel歷史上最難堪的時期之一. 如果說先進的工藝技術, 和優越的體系結構是intel在賽跑中甩開對手的兩條腿, PC市場和enterprise server是intel獲取巨額利潤的兩只手, 2003-2004的英特可以算是雙腿一軟, 兩手一松, 甩了個四腳朝天. 可是和一只真正的烏龜不同, 不管外人猜測intel內部應當是怎樣的手忙腳亂.Intel此時看起來仍然一如既往, 毫不慌張. 他所作的就是不斷的強調自己技術的優越性, 不管是鋁vs銅, 還是itanium vs opteron, 並且宣布, 不會生產基於AMDx86-64的處理器. 一時不但讓外行人是非莫辨, 內行人也信心動搖.事實是, 以此同時, intel在oregon有一個秘密小組正在加緊研制類似AMDx86-64的系統, project的代號"yamhill". 早在2002年, 這個項目就被披露出來.並有消息稱這個和x86兼容的芯片名稱是"*T". 整個2002年, Intel的高層包括未來的CEO Paul Otellini在內都在不停的"駁斥"這個謠言, 否認地瓜山的存在, 他們一再表示, 除了Itanium以外, 不會開發生產基於其他X86-64架構的芯片. 2003年十二月底,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報道Intel承認了這一個芯片prototype的存在. 隨後Intel矢口否認這一消息的真實性. 兩個月後, 在Intel Developer Forum 上Craig Barret才承認原來intel一直在撒謊, 而以前的"rumor"都是真的. Intel很快就會有類似Athlon的向下兼容的新X86-64體系!所謂"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 intel把這種新64位體系叫作IA-32e,以顯示它不過是舊的32位體系的擴展, 和革命性的IA-64位相對應, 彰顯後者的優越性.當然和很多其他電子產品一樣, 並不是型號數字越高的產品越好使. 這一點是顯然的.很快連Intel管理層也覺得沒有必要做這樣的無用功, 幹脆把這個Athlon的克隆叫作的Intel 64.Intel64一出, intel又回到了猛追AMD的跑道上, multicore發展也是很自然的事.然而intel xeon服務器processor的性能始終沒有能夠超過AMD. 真正追上Operton, 大該要到2006年. Intel推出了woodcrest, 它基於Intel64,采用了Intel Israel team設計的新的Core Microarchitecure, 性能顯著改善,在各種benchmark中大敗opteron. 更要命的是woodcrest比AMD先采用65nm工藝,不但性能飛躍, 而且功耗顯著降低. Intel終於顯示了它在體系和工藝兩方面的強大力量, 揚眉吐氣, 一舉恢複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也許有人會問, 當烏龜奮力追趕的時候, AMD這只兔子在幹什麽? 難道從03-06年這段時間它睡著了? 三四年時間, 在矽谷足夠一個技術落後行動緩慢的公司死個十七八次了.AMD為什麽沒能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把Intel徹底解決掉? 可惜intel這只烏龜雖然沒有九條命但是很有陰謀和手腕. 03-06, AMD雖然技術上風光, 在戰略上卻陷入了intel設下的泥淖. 直到06年底, 盡管AMD報道了record breaking的翻倍營業額, 可是在Market share上AMD的擴張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在PC市場上, 不管怎樣統計, AMD的市場分額最高也沒有超過25% (當然現在可能15%都不到了).Intel可能把自己的這次"複興"歸功於自己技術上的臥薪嘗膽, 或者Yamhill成功的瞞天過海, 實際上intel的成功的應當歸於它很陰毒的給AMD來了個釜底抽薪, --收買PC和服務器銷售商. 雖然Coppermine和Itanium在性能上被AMD甩得老遠, 可是intel的龐大生產線仍然有著AMD無可比擬的成本優勢. 只要產量足夠大, intel就能把芯片成本壓到足夠低. 這樣intel芯片仍然能夠憑借價格優勢生存. 不過, intel這樣的霸主當然不會去幹把intel inside降價拋售, 和AMD公開打價格戰這麽沒面子的事.Intel的絕招是給銷售商rebate -- 巨額的rebate. Dell, HP, IBM幾個最大PC,服務器銷售商都從Intel得到rebate. HP和Intel是拴在同一條繩上的螞蚱, 自然不用多說. 光是Dell, 不但收到按銷售額比例的rebate, 而且還有巨額的lump-sumpayment. 據報道, 從02到07年初五年, Intel一共給了Dell 6 billion. 甚至有幾個季度, Intel給Dell的rebate超過了Dell的凈收入. 基本上, 一個虧損的季度,憑Intel的回扣就可以變成一個贏利的好季度. 這樣的事情, AMD當然沒法作到. 2006,AMD的revenue比2005年增張了近一倍, 也只有區區7.5 billion, 而2005年只有3.9billion.AMD一定對蚍蜉撼樹的挫折感深有體會. 當他終於意識到哥利亞不是那麽容易被幾塊小石子給砸死的時候, 在05年再次起訴intel. 2009年底, AMD和Intel settlelawsuit, 簽定cross license agreement.AMD得到1.25billion的賠償, 但有可能永遠失去了再次和intel爭雄的機會. 在這些年里, 老狐貍Jerry Sanders早已退休, 連2003-2006的英雄HectorRuiz也已經離職. 在今年八月新任CEO上任之前, AMD已經7個月沒有CEO了. 05年,AMD spinoff 了傳統的Flash memory business. 更要命的是09年, spinoff了全部的manufacturing operation. AMD已經不是經典的設計生產一體的芯片公司了, 而只是矽谷眾多Fabless design house中並不值得特別一提的一員. 而intel不僅僅是矽谷傳統工業模式的最後一位中流砥柱,還重新牢牢盤居著processors市場的霸主地位. 直到mobile computing的興起...說到mobile computing,先回頭說說二十世紀的三大信息技術,無線電,計算機,和互聯網。 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和矽谷的關系盡人皆知的。而無線電技術對矽谷的轉變和崛起更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矽谷的第一個電子公司,正是一個無線電公司。 二十世紀初,震動灣區的是兩場地震。其一是1906年的三藩大地震。而另一場地震就是1901年轟動世界的Marconi的跨大西洋無線電實驗。這第二場地震的意義,遠比第一場重大。 通過無線電,遠程傳遞信息的美好前景,就象互聯網,HTML, 瀏覽器的發明一樣,一下子激動了大洋兩岸無數年輕WSN的心。 碰巧當時的stanford就有一位Andreessen, Page & Brin, 或者是Zuckerberg式的人物, Cyril Elwell。 Elwell當時是stanford的學生, 也是個無線電迷。他看到Stanford被震塌了一半的圖書館正廢棄著, 就擅自爬上圖書館的圓頂架設他的無線電發射塔。沒想到被一位校董撞個正著, 勒令他立馬把這怪物似的設備搬走。 在美國搗蛋的學生才能得到教授的賞識。報括校長Jordan在內的幾位教授對Elwell大力支持,甚至讓出他們的馬廄來讓Elwell繼續作他的無線電實驗。1906年,Elwell成功地從Palo Alto的家里和Los Altos野地里捧著線圈和電瓶的助手通話, 這就是矽谷的第一次“mobile” phone call. 1909年,Stanford的教授們集資,由Elwell自任president和chief engineer成立了矽谷的第一個電子公司,Poulsen Wireless Telephone & TelegraphCompany, aka Federal Telegraph Company. 這大概也是矽谷歷史上的第一次"high tech start-up"和第一次風險投資, 據說校長Jordan投資了$500. Elwell雖然只有二十多歲,但非常有組織能力。 他先旅行到丹麥,買斷了泡森弧發生器在美國的專利, 並從當時有名的發明家Valdemar Poulsen的實驗室里帶回了幾位年輕的技術員, 幫他繼續發展基於泡森弧發生器的發射系統。Federal TelegraphCompany雖然現在似乎已經在歷史里湮沒無聞,但在當時是非常成功的一個公司,在三藩,Stockton都設立了無線電站。Elwell成功地從美國海軍拿到了訂單,開始建立第一個全球性的無線通訊系統。 Federal Telegraph Company 存在了相當久的時間。在三四十年代的大蕭條中,才被另一個公司合並。 此後,他還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存在,直到被遷到美東,並被再次合並到今天的ITT。 FTC的重要性還不僅於此。 它作為美國無線電的先驅,就象後來的仙童半導體一樣,陪養了一大批人才,在美國西部衍生出一代新興的電子工業公司,比如Magnavox, 比如Litton Industries(也許有人還記得特別的“Litton” logo)。甚至TI的創立者Cecil Green也是FTC的Alumni之一。當然其他還有無數的FTC工程師,對從陀螺儀,到粒子加速器,都有這樣那樣的影響。其中還有一位傳奇人物,對矽谷的今天有卓越的貢獻,不可不提。 這個人就是Lee De Forest。他的最偉大的發明,真空三極管改變了整個世界,開創了電子時代,當然也包括計算機時代, 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矽工也好,碼工也好,我們都受惠於他。 De Forest是個多產的發明家,也是個colorful的家夥。他一生創立過二十多個公司,可是少有成功過。他一生打過無數次官司,可是也少有打勝過。1910年,將近四十的他,窮困潦倒,逃債到三藩, 竟然又被控欺詐,不幸下獄。幸好,Elwell對他的才能早有耳聞,據說得不花了兩萬刀替他還債,才把他從監獄里保了出來。大概三年時間,De Forest在Palo Alt矽谷的第一個electronic research lab工作,在這里他發現了真空管的一個重要應用,就是放大器。放大器對電子業的影響,可以說不亞於三極管本身。同樣,做模擬的也好,做數字的也好,軟工也好,硬工也好,都得益於他。當然這一次,De Forest也發了, 因為放大器的一個直接應用就是括音器。若幹年之後,美國人終於因此認識了Lee De Forest-- 有聲電影之父。 據說De Forest關於真空管有句名言,“I didn't know why it worked. Itjust did.” 很有發明家的“風範”。 我以前常在Palo Alto downton 附近逡巡。有一次在Channing和Emerson的路口上看到一塊石碑。上面這樣寫著:ELECTRONICS RESEARCH LABORATORYORIGINAL SITE OF THE LABORATORY AND FACTORY OF FEDERALTELEGRAPH COMPANY, FOUNDED IN 1909 BY CYRIL F. ELWELL.HERE, WITH TWO ASSISTANTS, DR. LEE DE FOREST, INVENTOROF THE THREE-ELEMENT RADIO VACUUM TUBE, DEVISED IN 1911-13THE FIRST VACUUM TUBE AMPLIFIER AND OSCILLATOR. WORLD-WIDEDEVELOPMENTS BASED ON THIS RESEARCH LED TO MODERN RADIOCOMMUNICATION, TELEVISION AND THE ELECTRONICS AGE.CALIFORNIA REGISTERED HISTORICAL LANDMARK NO. 836
回顧:2013年哪家風投機構的投資回報最高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2/58187.html
IT桔子統計完了2013年度BAT+3M大公司的收購、A股公司收購、IPO上市的時候,我們盤點了這些「退出公司」背後的VC,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數據,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看。
2013年度,VC們的投資回報是怎樣的?畢竟對於他們而言,IPO上市、收購退出是最主要的方式。當然退出並不意味着賺錢,是賺得盆滿缽滿、還是虧損,可能只是VC機構自己才知道。
因為目前我們無法確認這些VC或投資人當初入股時的價格和金額、退出時的回報數據等,於是不會有具體的VC回報率,僅能夠以退出公司的數量作為依據、來看看2013年度VC和投資人們的回報是如何的(公開數據為參考,可能有不準確或遺漏的的地方,請見諒)。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在IT桔子可以跟蹤統計的退出公司中,IDG資本以6家退出公司位列榜首,包括被收購的91無線、上海新浩藝;在香港上市的天盟數碼IGG、神州數字;在美國上市的500彩票網、3G門戶。這些公司中受益最大也是最快的當屬91無線,最長的一家公司3G門戶則等待了長達8年多。
其次是紅杉資本,有5家公司退出,包括被收購的看書網、上海新浩藝、高陽捷迅19Pay;在香港上市的博雅互動;在美國上市的500彩票網等。
再接下來騰訊、金沙江創投、啟明創投各有3家公司實現退出。對於騰訊而言,其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並重,這次退出的3家公司都來自於遊戲領域、都是以被收購為主。
再接下來有摯信資本、DCM、 創新工場、經緯中國、聯創策源、SIG海納亞洲、英特爾投資、賽富基金、祥峰投資、LB Investment 等10家VC機構各有2家投資公司退出。此外還有27家機構各有1家公司退出。
除開VC機構外,我們還從IT桔子的統計中看到一些天使投資個人的退出。排在首位的是蔡文勝,他有3家公司,幾乎都是第一輪的天使投資,包括汽車之家、58同城、動網先鋒等。此外薛蠻子、黃明明、戴志康各有2家公司實現了退出;周鴻禕、徐小平、吳世春、劉勇、周哲等各有1家公司實現了退出。
隨着天使投資在國內的日益發展,相信此後會有更多的業績屬於他們。畢竟這些天使投資人大多有創業或做公司的經歷,在行業敏銳度、實戰經驗、圈內人脈關係方面都有獨到的優勢。也期待更多的人進入天使投資領域。
13回顧, 14前瞻 金魚佬投資扎記
http://yuloyulo.blogspot.hk/2014/01/13-14.html2013過去, 中國中央確定了新班子和新施政的方針.
可歸納為幾個話題.
一, 打擊黨內人員貪污行徑, 改變腐敗之風
二, 地方及國有企業不再依賴擴充資產去達到增長, 收緊銀行亂放貸
三, 提高社會保障的範圍及程度
四, 發展軍事科技及軍隊設備
這些改革施政是需要長時間方能實現, 若真的在某程度有效實行, 中國經濟即將變得更強和更有持續發展的能力.
然而, 在改革的實行期, 中國銀行及國企的業績一定崎嶇不平, 增長力下跌, 甚至被發現許多問題. 中國股市可能
國際關係, 我基本判定中美無大戰.
按此判定, 日本是美國的"附屬國", 中日也不可能大打出手.
但是, 公海上的擦槍走火的機會依然非常高, 此情況發生一定令股市大幅波動.
美國經濟已開始走出收縮的困境, 我相信復甦步伐會非常快, 息口上升的預期會持續.
而日本政府採取的放寬政策, 我相信只會令日本購買力下跌, 不會令日本經濟重拾增長.
石油, 價格應該只維持在90-110元區間橫行.
黃金, 如去年預期已見頂了. 未來仍是處於反覆下跌.
香港的樓價仍可維持在高位, 但接近2015年, 供應將大幅增加及息口上升預期, 可能令價格出現明顯下滑.
反之, 香港的寫字樓供應可能在2015-2017出現短缺, 租金仍可維持.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