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青心直說:一廂情願最危險


2009-07-13  AppleDaily





 

在 《金融心理學:驅動股市的真正力量》(The Psychology of Finance)一書中,作者拉斯.特維德(Lars Tvede)以一則智慧格言為起點,帶出「知己知彼」的重要。在投資市場,研究人類行為及市場心理變化,許多時較考量股票本身所擁有之基本因素更關鍵,起 碼對股價短期波動的力量,提供了不少線索。正如我們研究大孖沙行為背後的動機,例如在路人皆見不停增持的背後,是否真心想大家前仆後繼爭相同坐一條船,當 你上船的時候,這條船又真的肯開行,然後在你未預知的渡頭稍事休息,你隨時上落無任歡迎。只是,你並不知道這條船原來停過幾站之後,船長原來又想再由起點 從頭再載客登船,一廂情願的你只見到有頭有面嗰一位一直在船上,卻沒有留意原本坐在船上者已陸續上了岸。終於你上前一看,你所認識的他,原來只是其中一個 投影,而諗番轉頭,事實上他未曾親自邀請過你登上這條船時,有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想得太多了?

大孖沙增持僅短期刺激

近期市場 上真的屢屢出現二仔底死跟指標,但選擇死跟之前,應先判別自己個底有無人家咁厚,就好似07年、08年跟四叔及近期彤叔的例子,還有我們看到的是路人皆見 的一面,全部披露在人前的景象究竟又是不是全部呢?究竟跟四叔買現貨者,有否考慮到對方有否同時以期指做對冲,就算無做對冲,輸光成個組合的後果都可能只 係唔開心一陣,而二仔底就一個唔覺意有咩差池可能慘到要瞓街。而跟彤叔作指標者,人家增持的背後是想引你還是真的想益你,你到底搞清楚未?因此唔好當有名 有姓有頭有面嘅就一定會係你嘅福星,人家增持減持係事實,肯定對股價產生短期刺激,惟長期走勢還得視乎公司造化與市況,少一樣都唔掂。就好似早前有公司又 改名轉型,但係根據同一間公司以往嘅紀錄,路人皆見佢未成功過,寫完文章到結尾都只係擺明希望佢今次得啦,竟然被視為一種推介,究竟是求冧巴若渴已到了飢 不擇食的地步,抑或是先入為主誤解原文本意?無人會認自己蠢,尤其係香港人,日後再在本文找到任何冧巴千祈千祈唔好跟,費事煩。胡孟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50

所謂資本寒冬,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破滅|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30/158469.shtml

所謂資本寒冬,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破滅|黑馬薦文
曹政 曹政

所謂資本寒冬,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破滅|黑馬薦文

所謂概念,所謂情懷,所謂講故事,你其實都可以理解為,一種試圖降低流量成本的方法。

推薦人:黑馬哥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8分鐘

推薦理由:資本寒冬帶來了人們對於創業的恐慌,本文作者從自己的理解,講述了資本寒冬的另一面——太多創業機會,都是創業者和資本方的一廂情願。

題圖含義為,一半冰封,一半火焰,也是互聯網的真實現狀。

其實很多內容我以前都寫過,不過換個標題估計訪問量還不少。

凜冬將至 去年提過,今年資本圈全面喊冷。最近各種自媒體,投資機構,以及一些線下分享會,也都在說資本寒冬。

但,話說回來,當我們說資本寒冬的時候,仔細看看市場狀況,你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

互聯網其實整體發展並不差,看看騰訊財報,市值是不是創新高,阿里財報夠不夠亮眼,網易,微博,甚至陌陌,很多巨頭,準巨頭,上市公司都在創下新高,或強勁反彈。巨頭里只有百度狀況不太好,這是另一個話題。

簡單說就是,互聯網現在的真相是,強者更強,寡頭壟斷趨勢更加明顯,而創業公司的市場空間則越發窘迫。

還是用我熟悉的遊戲行業來說,手遊時代,剛開始的時候,亂世江湖,草莽崛起,幾千家上萬家工作室轟轟烈烈的搶市場,現在呢,騰訊加網易,兩家控制了70%-80%,一堆端遊老江湖和其他上市遊戲公司瓜分剩下的絕大部分,留給創業公司的份額是多少,5%有沒有,我覺得都沒有。市場在成長,但創業者的機會窗口非常窄了。

所以,回過頭來,所謂資本寒冬,並不是整個行業的寒冬,而是創業者和新興企業的寒冬,這跟我們以前所說的寒冬,還是有所不同。那麽,新的問題來了,為什麽創業公司的機會越來越小?

我整理了一個我的認知,就是太多創業機會,都是創業者和資本方的一廂情願,而這個一廂情願的核心是,無視或低估流量的成本,在特定時期,流量紅利期,確實有成功案例可以看到,但當流量紅利破滅,巨頭的流量優勢凸顯,創業公司被流量成本迅速拖垮,一蹶不振。 流量獲取能力依然是現在創業公司最核心,最需要強調的能力,但很多所謂新領域的公司都無視了這一點,甚至藐視這一點。

這是我前幾天在坡國私人分享會開場的核心觀點,今天延伸一下。

雷軍說,站在風口,豬都會飛起來,什麽是風口,用我的說法,就是流量紅利期。

什麽是流量紅利

1、新的平臺用戶快速增長,而相關資源匱乏,誰占領先機,誰就充分擁有流量紅利。

早期pc互聯網的時代,為什麽草莽出英雄,草根站長蜂擁而起,最初就是互聯網資源匱乏,而網民數一直激增,只要你能提供優質穩定的內容,流量紅利期持續較長。

移動互聯網剛崛起的時候,第一批去做手遊的,就占了這個用戶快速增長的流量紅利。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速度太快,巨頭跟進速度也太快,所以流量紅利期非常的短。

微信公眾平臺剛起來的時候,自媒體也占了這個流量紅利的甜頭。

2、新的媒體,用戶平臺,其廣告價值尚未被挖掘的時候,先入者獲得流量紅利。

最早淘寶剛出來的時候,電商用戶激增,而淘寶本身也開始花大價錢做推廣,這時候開淘寶店就是有流量紅利,因為你成本很低可以獲得淘寶推廣的用戶人群;但今天,淘寶上的用戶獲取成本已經極高了,再想占這個便宜真沒有了。

最早做百度競價的,最早買廣點通的,都是有流量紅利在,但晚了就沒了。

新的廣告載體,或者舊的廣告載體,在新環境里,經常出現價值被低估,或者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誰掌握了這些資訊,誰就擁有了這樣的流量紅利。

3、新的話題和新的產業出現的時候,媒體自發傳播造成的流量紅利。

典型的小米,為什麽小米當年能成功,因為其話題效應太強,自發傳播性太強,所謂風口,就在於此。

後面那麽多互聯網品牌想學小米,話題性和傳播性都做不到,那麽用戶認知成本和信任成本就高上來了。

有些創新的領域,或者跨界領域,有些新的概念,新的模式,新的操作方法,會形成一定的話題熱度,在這種熱度下,媒體和各種社交網絡會自發傳播,帶來流量紅利。

4、新的推廣途徑,新的宣傳方式,在用戶尚未免疫的情況下,所獲得的低成本宣傳優勢,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流量紅利。

國內的典型案例有單頁電商,不展開講。只說結論,曾經很賺錢(當時連提都不敢提),但用戶免疫力越來越強,現在沒之前容易賺了。

微商早期也是,用戶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很容易形成購買熱情,現在滿屏都是。

國外,我就說一個,臭名昭著的,誘導式安裝和欺詐式安裝,欺負外國人沒見識,中國一些互聯網巨頭都這麽幹,(當然,決策者可能真不知情),安裝成本低到幾個美分。這也是一種流量紅利,中國出海企業輝煌的業績背後,有些東西實在不幹凈。

再說一下什麽是流量成本,以及解釋一下相關的案例。

流量成本說白了就是獲取用戶的成本,說起來很簡單,但為什麽一直被創業者低估呢?

很多成功企業,占了流量紅利期的便宜,得以壯大,得以發展,但創始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是認為是自己公司努力,產品出色的原因;當紅利期不在,發展乏力的時候,各種怨天尤人,卻總是有意無意忽略這方面的反思。

我看到去年底,到今年初,一直有一些文章說,流量為王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是什麽什麽的時代,他們把流量紅利當作理所當然,把用戶自發傳播當作理所當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廂情願。

下面延伸來講

1、從流量成本角度來看產品。

所謂好產品,有兩個目標方向,第一是流量獲取成本低,也就是容易傳播;第二是流量轉化收益高,也就是多高的流量獲取成本都能hold住。

前幾天facebook的人又跟我提那個案例,某知名重度遊戲,在facebook獲取北美精準高質量用戶的成本是多少?標到了100美元1個用戶安裝,這就是流量轉化收益高的案例,當然,這也是facebook最樂於看到的案例,如果他們的用戶都能賣出高價,那股票還不是要再翻幾倍。 但我們學不來,這樣的產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挖坑遊戲,深挖大R的消費潛力; 對應的極端案例是pokeman,全球爆款,在facebook上投了多少廣告?你猜猜?0! 這就是強IP和好產品的威力,流量獲取成本低的令人發指。

如果說好產品,這就是兩個極端

一個是用戶能自發蜂擁傳播,流量獲取成本極低。

一個是流量轉化價值極高,從而在流量獲取成本上可以壓制所有競爭對手。

前段時間在廣州,一個創業團隊的投資人,給我看他們團隊制作的視頻,他說這個視頻找了很多測試用戶,收集反饋,好評率達到97%,他覺得非常有價值,我當面沒好意思直說,私下我跟他那邊的一個合作夥伴說,這個評估方式不對,他們的視頻雖然好評度高,但是內容設計引導上缺乏傳播性的考慮,很難形成用戶主動傳播,其價值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說的更直接一點,某些爭議性更強的視頻可能更容易傳播。

我之前提遊戲系列,其實也是把兩邊呢都說了一遍

遊戲是怎麽賺錢的 - 聊聊挖坑  這種,就是說走深度大R,對抗現在渠道高流量獲取成本的路子,深度數據挖掘,已經被很多同行踩爛的路子。

遊戲是怎麽賺錢的 - 回歸好玩 這種,就是說,走用戶自發傳播,能夠降低流量獲取成本的路子,但其實想做好也非常的難,需要對玩家有深刻的理解。我自忖是差不少。

2、傳統與互聯網的界限

當互聯網崛起的時候,我總說,有兩個經久不衰的說法欺騙了很多人,第一個是互聯網省掉了渠道和營銷的成本;第二個說法是互聯網解決了信息不對稱。

然而並不是,今天只說第一個,剛才講了,最開始,你淘寶開店,確實可以享受一些流量紅利,只要你認真做一些好產品,是可以獲得免費用戶的,但現在,說白了,你看淘寶財報就明白,哪有一直免費的午餐。

現在,從淘寶的交易額,和淘寶財報對比,你就可以大約估算出來,流量獲取成本,占整個交易額的比例是多少(實際上並不止,因為很多淘寶店家也會買百度,廣點通,以及新浪騰訊的門戶廣告,或其他平臺的廣告來導流),然後你在傳統零售領域數據看一看,你會發現,互聯網的流量獲取成本,和傳統領域的流量獲取成本,其實已經站在一條線上了。

傳統開店面,最重要的是地段對不對,為什麽地段最重要,因為有人流對不對,所謂地租,你去看,其實對應的就是這個地方你能獲得的人流規模,如果你想獲得更多,也有辦法,在路口掛牌子,派一些業務人員發傳單,或者背著門店的宣傳板在附近遊街,這些,你算下來,其實都是流量獲取成本,然後折算你能帶來的人流,平均每個潛在購買者,或者平均每個購買者,你會花多少錢,然後你的銷售毛利能不能賺回來。

現在,互聯網上的電商用戶獲取成本,和傳統店面比,如果跟二線,三線城市的旺鋪比,你真以為互聯網便宜麽?自己去算算吧,早就不是了。

知乎有個好問題,vivo和oppo,性價比那麽低為啥賣的這麽好。

有個回答我覺得還是不錯的,首先當然這兩家產品其實並不差,很多所謂配置低只是IT人士的一種偏見;但更重要的是,人家算了一下線下渠道的營銷成本,其實並不比線上貴很多,實際上很多線上品牌或互聯網品牌,除了小米,還有錘子可以說是拿了流量紅利外,基本上都是要花大價錢做營銷,成本並不低。

那麽我這里可以補充一點答案,正因為vivo和oppo有利潤空間,所以才可以支撐足夠的流量獲取成本。雖說是線下的營銷,但其實本質沒什麽區別。

這答案你們想想是不是,那些把價格和利潤率壓倒極致的產品,反而很難獲得用戶,特別是線下渠道。憑什麽你賣的便宜用戶就會知道你,就會信任你。

在線上,只有暴利產品才能買的起百度競價排名,在線下,也只有有利潤支撐的產品才能搞得起渠道推廣。當線上單位用戶獲取成本開始超過線下成本的時候,互聯網不再是唯一或者說是必須的選擇。

3、規模效應的一廂情願

很多創業項目,其美好的願景在於,如果燒錢,各種補貼,各種推廣,實現規模效應後,形成用戶依賴,取消補貼和推廣,就賺錢了。

這里存在幾個問題

第一,這事是你一家的生意不?如果你一家獨大,沒啥說的,如果市場上有很多競爭者,你真的以為,你錢多就能贏麽?

今天我們說團購最後剩者為王是美團,當然,美團直到今天整體並不盈利,但我們先不說這個,回過頭來看,美團當年是最有錢的?肯定不是,當年市場老大拉手網怎麽死的? 說白了,還是你能用盡一切辦法,控制住你的流量獲取成本,比拼的是什麽,是有限資源里,誰能把握更多用戶的信任。

規模效應的成功案例也有,比如滴滴,總算熬出來了,但你也看到了滴滴之外屍橫遍野。滴滴為啥撐下來了,巨頭為了打通移動支付,在後面撐腰,當年惡戰的時候,資金抗的住。就燒錢這事,投資人真沒法跟巨頭比。

打到後來,美團,點評,糯米,你看活著的,都要靠巨頭輸血,投資人已經玩不起了。而巨頭輸血,除了錢之外,流量資源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糯米是個典型,百度如果不給量,基本就是死了。

所以,想形成規模效應,錢多固然重要,流量獲取成本依然是核心競爭力。

第二,這個用戶真的是你的用戶麽?

很多用戶看在你補貼,看在你各種優惠的份上,來用你的產品,來享受你的優惠,等你正常收費,正常想賺點收益了,分分鐘拋棄你沒商量。

所以,如果不能形成用戶持續的留存和依賴性,一些數據指標只是賬面好看。

很多創業公司燒錢買用戶,買流量,為了節省成本,買各種垃圾流量沖用戶數,但沒有留存,沒有依賴,騙一輪投資算一輪,現在投資人也受到教育了,知道很多數據虛的沒法看,一到流量變現這塊,全部原形畢露。

還有就是服務行業o2o,跑單基本上是躲不開的問題,作為中間平臺,你要想明白你的價值在哪里。

第三,邊際成本怎麽算

有些事情規模後邊際成本會下降,有些則不然。

比如上門廚師,上門洗車,上門輔導,上門按摩,這些邊際成本根本下不來。

甚至有些從整體來說是很糟糕的資源損耗,比如上門做飯,一個優秀的廚師上門做飯,這是極大的資源浪費,這種事情規模化對整體社會成本來說都是非常壞的開銷。

4、新概念的核心

粉絲經濟,網紅經濟,所謂影響力變現,說白了,不依然是流量獲取的能力。

這個之前講過,第一是獲得用戶認知,第二是獲得用戶信任。

額外說句百度的問題,百度流量變現的能力在前幾年,在財報的壓力下,被透支的很厲害,也就導致了流量的信用下降,這是往下百度最大的困境。

我們講流量的價值,除了獲得用戶認知,還有一點是獲得用戶信任。

參見舊文

談談創業這點事之 流量的價值 ,其實這里說的也很多了。

自媒體,新媒體,這玩意也是一樣,跟著用戶的瀏覽習慣走,依然是流量獲取能力的問題。

所謂IP為王,各種翻情懷,翻故事,也是因為這玩意能降低流量獲取成本,說白了,還是套路。

前幾年,我跟很多身邊的朋友講,apus這玩意厲害,了不起,移動時代的hao123,有不少人不以為然,很多人覺得移動時代,流量入口這個概念不存在了,今天我們看,在所謂資本寒冬里,apus不僅僅估值上去了,而且快速盈利了。

5、誰可以不依賴流量

這個以前也講過,重述一下

第一,你有獨特的資源,而且是緊缺型的獨特資源,比如12306,獨家經營,這個可以。

第二,你有獨特的技術,比如我說有個很好的朋友做的公司,業績不咋樣,銷售能力一般,市場能力幾乎是0,但人家核心技術就是強,就算不賺錢,依然被巨頭收購。

獨特的模式啥的就別提了,可複制型強的東西是沒門檻的,中國聰明人太多太多。

再度強調,今天說的其實都是舊東西,但我覺得,真有這個意識的創業者,還是很少。

所謂資本寒冬,就是一批試圖在新概念,新領域搶一波流量紅利的創業企業,因為流量紅利快速破滅,而自身又缺乏流量獲取方面的競爭力,所以被高昂的流量獲取成本拖垮的故事。

所謂概念,所謂情懷,所謂講故事,你其實都可以理解為,一種試圖降低流量成本的方法。

而隨著用戶免疫力的增加,一些新的營銷手段,推廣方式的效果也直線下降,各種段子手和營銷專家的價值已經邁過了巔峰。所以,試圖複制流量紅利期的成功故事,已經越來越難。

最後再說一個真相,掌握流量獲取能力的創業者,據我所知,目前活得都挺滋潤,也許有些不夠風光,但基本上一直都在賺錢。

現在什麽人才特別緊俏?會做Facebook投放優化的,會做ASO優化的。

資本寒冬 遊戲 情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523

專訪摩根大通黃國濱:中企出海並購絕非一廂情願 海外賣家“恨嫁”中國市場

“在一筆海外並購交易中,如果潛在的買家里沒有中國客戶,賣方客戶就會覺得有問題。也就是說,中國已經變成了海外並購市場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摩根大通國際投資銀行中國業務主管黃國濱近日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在他看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個大趨勢,最近兩年正在經歷跳躍性增長,而這種趨勢剛剛開始。

2016年中資企業海外並購出現跨越式的增長,前三季度的海外並購交易總額幾乎超過之前兩年的總和。根據國際金融數據商Dealogic統計,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共實施跨境並購項目521個,交易金額674.4億美元,首次成為全球跨境並購中的最大收購國。

中企出海並購將成為趨勢

2016年中企出海並購不僅體現在量上的“井噴”,從投資者的所有制關系、投資標的區域、行業等方面都越來越多元化。

黃國濱告訴本報記者,從投資標的來看,美國、歐洲和亞洲的投資標的基本各占三分之一;從所有制關系來看,國企和民企日趨均衡;從並購領域來看,過去主要集中在資源類等傳統行業,現在TMT、金融機構、消費、地產、工業、醫療等均廣泛涉及。

普華永道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民營企業的30余宗10億美元以上的大規模海外並購中,民企占六成;交易金額和交易數量上也雙雙趕超國有企業。

黃國濱認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將成為長期的趨勢,逐漸進入天時、地利、人和的佳境,但也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

首先,中國人口消費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的中產階級數量不斷增加。“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特別是80後、90後自我意識強化,對生活質量、品牌意識、健康等的要求更高,這也使得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一個消費市場。”黃國濱表示。

瑞信(Credit Suisse)發布的2015年全球財富報告指出,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中產階級人口,達1.09億。也有一些研究機構認為,數量或許遠不止這些。

其次,中國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促進了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費水平提高。此外,人口老齡化使得對養老、健康等需求提高。

第三,中國經濟增速下降,企業內生性增長動力放緩,有一些傳統行業出現明顯的產能過剩,要真正實現轉型升級,需要引進海外先進技術;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在政策層面對企業走出去給以支持,比如過去的審批制改為備案制等。

海外賣家看好中國市場

近年來,中資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而造成了一種“偏見”,認為中國企業“財大氣粗”,總是通過“砸錢”的方式在海外並購中獲勝。

但在黃國濱看來,很多中企海外並購成功,並不僅僅是以價取勝。“很多海外賣家看中的是中國的市場,通過引入中國買方,這些海外公司可以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通道。”他說,“中國企業最直接的優勢不僅體現在資金充裕,更重要的是註重改善企業治理結構並且能夠嫁接中國資源。”

他以如意科技集團(下稱“如意集團”)13億歐元並購法國時裝集團SMCP SAS(下稱“SMCP”)的交易為例,這個交易從並購到海外融資都是由摩根大通獨家承做,在黃國濱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項目”。

2016年4月,如意集團從全球私募巨頭KKR & Co.LP(下稱“KKR”)手中收購擁有三大輕奢服飾品牌的法國時裝集團SMCP的控股股權。實際上,在被如意收購之前,SMCP曾一度打算上市。

黃國濱告訴記者,這單交易對如意集團和SMCP是雙贏的。

首先,如意集團作為傳統的紡織企業,該交易使其完成了從傳統制造業到國際化品牌商的轉型,也為其海外布局和擴張做了很好的鋪墊。

而對SMCP而言,中國股東將便利SMCP進入中國市場的渠道,在他們看來,中國正在成為全世界最大也最國際化的消費市場。

另外, “歐美很多公司都采取職業經理人的管理制度,而經理人本身並沒有股權,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權很分散,甚至很多時候股權集中在財務投資者手里。很多中國企業收購之後,都給了管理層一定的股權作為激勵,提升其股東意識,這也有利於公司的長期發展。”

在黃國濱看來,國外的被收購方對中國的企業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他們看到中國企業走出去能夠為他們帶來實質性的好處。“在一筆海外並購交易中,如果潛在的買家里沒有中國客戶,賣方客戶就會覺得有問題。也就是說,中國已經變成了海外並購市場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他說。

國際環境長期樂觀

隨著中企海外並購數量的激增,一些不成功的案例也逐漸湧現。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中企海外並購在歐美等國家在監管的審核方面受阻。

不過,黃國濱認為,一些不是特別成功的案例,並非完全是因為標的國審查機構的問題。“跟並購發起公司、財務顧問都有關系,當然跟審核有一定的關系,但更多是因為交易本身,但總體而言不會有太大實際的變化。”

據他了解,目前國內、國際流動性充足,有一些投機性的機構也希望抓住這個機會參與到海外並購中。但是大多數賣方更傾向長期、戰略性的產業投資者來作為收購方而不是一個短期的投機者。“除此之外,交易過程中不僅由賣方決定,影響和參與決策的利益相關方者非常多元,甚至包括了當地的監管部門、媒體等,而有些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之所以失敗,有時候是因為關註點過於單一,忽略了一些當地的利益相關方。”

10月31日,國際電投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並購巴基斯坦卡拉奇電力公司(簡稱“KE公司”)66.4%股權,這單並購是“一帶一路”提出三年以來,在巴基斯坦最大的一單外資並購。在該交易中,摩根大通擔任上海電力公司的買方財務顧問。

黃國濱告訴記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並購的難處在於,買方和賣方之間的相互了解的難度以及政策的不確定性等等。卡拉奇是當地最大且唯一的“產輸配一體化”的企業,而且該交易還涉及到該公司原有的財務投資者以及價值鏈上的各利益相關方,對該交易的監管方也是涉及國家、不同地區。

“因此在操作該類交易的過程中,需要與各方溝通,而摩根大通作為一家在全球都有豐富覆蓋網絡的金融機構在操作此類交易中存在一定的優勢,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上海電力公司本身對本交易的承諾。”黃國濱對記者表示。

近日,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公布,被認為是本年度和英國脫歐齊名的“黑天鵝”事件。特朗普對於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以及貿易政策有自己的一系列主張。

就這是否會對未來的中企到美國的並購帶來實質性的影響,黃國濱告訴記者,美國畢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國,其任何政策都會對中國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具有全球性。其中一些貿易政策還會影響到中國的應對措施,這也會對中國企業經營環境、未來戰略有所影響。但是,他認為,這只會帶來短期的不確定性,長期來看依舊保持樂觀的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08

“無人”等候的商店 或許只是商家的一廂情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31/164916.shtml

“無人”等候的商店 或許只是商家的一廂情願
鳳凰科技 鳳凰科技

“無人”等候的商店 或許只是商家的一廂情願

“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來源 |鳳凰科技(ID:ifeng_tech)

文 | 白楊 

對傳統的零售業來說,這十年似乎是一個輪回。

十年前,電子商務來勢洶洶,將人們的消費習慣從線下帶到了線上。而今天,當零售業再次站進互聯網的風口,感受到的卻不再是刺骨寒風,而是和煦的春風拂面而來。

其中感受最為明顯的當屬無人商店。自今年以來,“無人”概念持續升溫,各路資本紛紛將目光投向無人商店並不斷進行加碼,與此同時,定位各異的實體店也相繼落地。

但是,“無人”概念的興起,究竟是否適合當下零售行業的發展,消費者又能否接受這種新興業態,一切都還需要打個問號。

無人商店噴湧而出

亞馬遜是無人商店的鼻祖。去年12月份,其正式推出了實體商店Amazon Go。

在Amazon Go內,消費者只需要在進門時刷下亞馬遜的手機應用,進行身份確認,然後在商店內選取商品後可直接離開。

1

Amazon Go

這一“即拿即走”的購物模式一經推出,便引起國內的零售行業的矚目。一時間,各種無人商店如雨後春筍般噴湧而出。參與其中的玩家不乏阿里、京東、蘇寧等互聯網巨頭,以及繽果、小麥等創業公司。

最近的一個案例是8月28日,蘇寧在南京徐莊蘇寧生活廣場開了首家無人店“蘇寧體育Biu”。

在進入蘇寧體育Biu之前,消費者需要下載蘇寧旗下的一款手機應用進行“綁臉”的操作,然後直接進入商店、挑選商品,最後來到付款通道也是通過刷臉進行支付。

此前,阿里在淘寶造物節期間也展示過無人商店“淘咖啡”。不過,淘咖啡還只是一家快閃店,並沒有實際落地,但據天貓“無人零售”負責人應宏透露,阿里計劃今年年底在杭州落成一家無人零售實體店,並向消費者長期開放。

巨頭加快布局的同時,無人商店的創業公司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據易觀統計,僅2017年,就已經有多家公司獲得巨額投資:2月,便利蜂融資3億美元;6月,F5未來商店融資3000萬人民幣;7月,繽果盒子和小麥便利店分別融資1億人民幣和1.25億人民幣。

技術水平成分水嶺

雖然都打著“無人”的旗號,但目前市場上的無人商店形態卻各異。

向江旭是蘇寧雲商IT總部執行副總裁、蘇寧技術研究院院長,他負責整個蘇寧雲商集團的前瞻性技術創新和研究。他將無人店按照智能化程度,區分為非智能、半智能以及全智能三大類,並設置了從Level 0-Level 4五個等級。

他告訴鳳凰科技,Level 0對應的是傳統的有人店鋪模式;Level 1則是像“便利蜂”或自動售賣機一類的初級自動化模式。

2

蘇寧體育Biu

阿里巴巴的淘咖啡以及蘇寧的無人店只能算是L2級別的無人店。L2級別屬於中級智能化,即把部分面向消費者的環節(如商品統計、交易結算等),通過技術手段進行自動化處理,消費服務體驗雖然不錯,但與有人店鋪相比某些方面還有待改進。

目前最先進的技術只能做到L3的水平,它對應的是Amazon Go這種高級智能化模式。L3級別的店鋪在運營中,把面向消費者的環節全部通過技術手段進行自動化處理,最終達到與有人店相同甚至超過的消費服務體驗。

而Level 4是無人商店的終極目標,目前還只存在於理論中。在L4的店鋪中,將不存在特殊情況無法處理,也不存在任何條件限制,並且提供的服務體驗將超越有人店。

在向江旭看來,從L2到L3之間最主要的還是技術差別。比如Amazon Go在實現整個無人店的購物環節時,主要運用了機器視覺、傳感器融合以及深度學習算法等前沿科技。而蘇寧在進行商品識別時,選擇了更為成熟的RFID(射頻識別)技術。

但從智能化的角度來看,RFID要低於機器視覺。向江旭表示,無人店肯定都想朝著更高級別發展,蘇寧也正在研究計算機視覺以及重力感應等技術。

商家的一廂情願?

很多人會好奇,無人商店的模式為什麽會突然火起來。技術的完備是一方面,在小麥便利店副總裁全斌看來,線上流量到達瓶頸則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他認為,像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的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量級,很難繼續保持高增長,但線下流量還存在很大的機會。尤其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線下經濟屬於高頻、剛需,有很大的市場規模。

而傳統的便利店在運營過程中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在選址、裝修成本、租金、技術等因素的制約下,傳統便利店很難快速複制,而且經營者有很多困擾,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無法做好。

根據全斌的介紹,由於技術投入少,建造時間短,小麥便利店的基礎建造成本已經遠遠低於傳統便利店。目前的小麥便利店大約20平方米,在戶外及建築內均可放置,並且可移動、可拼裝,最快可以實現4小時建店。

而蘇寧無人店因為智能化程度更高,其前期投入的設施成本也更好,所以開店成本會高於傳統店鋪。但向江旭向鳳凰科技算了一筆賬:雖然無人店的前期投入成本會比較高,但人力成本會減少。原先一個店需要4個人的話,現在最多需要2個人負責理貨等後端運營,這樣在一定規模下,1年到1年半之間就可以實現盈利。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曾總結道,不論是線上的電商,還是線下零售商,進軍“無人”商店領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運營成本更低、新技術運用以及引流成本的變動。

3

刷臉支付

但對於消費者來說,走進商店,有沒有人只是形式上的變化,而體驗和購物效率,才是真正的核心。

華映資本合夥人劉獻民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地域的消費者,對便利的理解也會有所差異。所以便利店的要義,肯定不是簡單的把產品放在店鋪內或者把便利店打造成一種高級貨倉,放在各種各樣的地方去。

他認為,“無人”只是一個概念,如何能把服務做到更具有針對性,這樣才會有意義。如果只是簡單強調“無人”的概念,沒有結合消費者、產品、場景、時間的層面去綜合考量,沒有技術上的突破與創新,是很難發展起來的。

“無人”的焦慮

在李宗盛的《山丘》中,有一句歌詞是“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這里的“無人等候”唱出了命運的跌宕,人生的無奈。

但在商業領域,“無人等候”已經成為零售企業競相追求的一個新目標,但是這種業務模式能否得到大規模推廣仍受到質疑。

相較於有人零售店,“無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成本,但仍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弊端。曹磊便認為,無人商店還至少在購物環境、用戶、監管等方面存在挑戰。

比如商店面積小,產品SKU少,用戶購買的是否便利;很多老年人或青少年沒有移動支付,他們如何使用;無人商店還處於灰色地帶,政策法規都沒有明確等等。

不僅如此,前阿里巴巴CEO衛哲還明確提出反對無人便利店。他認為,人不是成本,人應該是投資。要是做無人便利店還不如搞個自動販賣機。

在亞馬遜推出Amazon Go之後,就有媒體評價其為“工作殺手”。認為這種人工智能及自動化技術將會對現有的勞動崗位帶來巨大的沖擊。

4

Amazon Go的員工

不可否認的是,技術的進步勢必會淘汰掉一部分工作,但Amazon Go的開發初衷並不是代替人力。

向江旭談及這個問題時表示,智能化的技術並不是要做到真正的無人,而是要解放店員的重複勞動,讓他們變成導購、決策者等價值更高的職位。

衛哲也提出了同樣的看法,“零售店里的人,不是理貨員,而是要變成理客員,幫助顧客最快找到想要的貨。”

不過,綜合現有的無人商店來看,真正做到無人的幾乎沒有,面向消費者的選購、結賬等前端功能可以實現無人化,但店鋪的運營仍需要人工參與。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無人商店”大規模出現,可能還很遙遠。而每一次風口來臨都是大浪淘沙,無人商店們在憧憬規劃未來的同時,也要想想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撐到最後並實現盈利。

新鮮有料的產業新聞、深入淺出的企業市場分析,輕松愉快的科技人物吐槽。

“無人商店” 技術 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06

習高鐵夢跨五大洲盼連接台灣被斥一廂情願

1 : GS(14)@2016-03-11 00:51:05

■中國正把高鐵發展項目推向世界。


【兩會聚焦】野心勃勃的中國高鐵不僅要修到台灣,更要修到全世界。內地媒體稱,2016年為高鐵「走出去」爆發元年,中國高鐵版圖已擴展到了亞、歐、非、美等五大洲數十個國家。其中全國兩會公佈「十三五」(2016-2020)規劃,「京台高鐵」赫然其中,引發廣泛爭議。網民諷刺:「這是要統一全球嗎?」正出席全國兩會,身兼中國中鐵副總工、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全國人大代表王夢恕表示:「十年前,我們就研究了京台高鐵相關方案。」他說,京台高鐵最佳方案為「東線方案」,即經由平潭到達台北的線路方案,「加兩端引線」海底隧道長度約200公里。從安全角度考慮,深度需要達到30米以上。按計劃,京台高鐵海底隧道段運行時速約為200公里,從平潭到台北僅需1小時,整個項目預計3,000億人民幣,計劃被台官方指一廂情願。








京台高鐵預算3,000億元

昨有親北京媒體製作兩會專題指:「(台灣)不要太傲嬌好不好,大陸的高鐵早就修到全世界了……難道都是去統戰的?」李克強總理日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高鐵等中國裝備「走出去」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高鐵是重要專案,隨着亞投行的成立,更方便中國為這類基建融資、注資。昆明出發連接東南亞國家的泛亞鐵路網、通過俄羅斯進入歐洲的高鐵、橫跨南美的兩洋鐵路……中國的高鐵脈絡伸延至世界各地。目前在建的重大鐵路專案包括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巴基斯坦拉合爾橙線輕軌、印尼耶萬高鐵等。而今年重點的項目包括俄羅斯莫斯科──喀山高鐵、美國西部快線、橫跨南美洲大陸的兩洋鐵路、坦贊鐵路等。這些路線雖說已被劃入中國高鐵世界版圖,不少專案僅處於初步意向或可行性研究階段;部份進入談判階段,卻也是困難重重。中國鐵路的脈絡在非洲最密集,但不少是七十年代援建留下的老鐵路,現在中國要再幫忙他們現代化。前年底,尼日利亞阿卡鐵路竣工,全部採用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高鐵出口有三種形式:出口機車、參與鐵路建設、提供融資。高鐵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無疑會增強中國的區域和國際影響力,不過為此提供巨額融資帶來的風險,也是中國現在亟待研究的重大課題。中國高鐵能夠「走出去」,甚至能向歐美發達國家「逆輸出」,優勢在於廉價及交貨期短等。日本、德國等擁有高科技的高鐵製造者們都是私營企業,面對中國國企及背後傾舉國之力支持的高鐵專案,競爭不易。印尼高鐵專案為例,中國擊敗日本關鍵在於融資方案既沒佔印尼國家預算資金,也不需印尼政府擔保;而140多公里線路能三年完成,日本卻需五年以上。鳳凰網/中央社/《蘋果》記者



政協晒38萬元手錶

「我不怕跟你們講,我手上戴的這塊手錶38萬元(人民幣)。但是你們看,我們中國人,花30多萬買人家一塊手錶,是不是儍?」昨在工商聯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新華聯集團董事局主席傅軍,為說明中國極須振興民族品牌,不惜抬起手腕「秀」出手錶,對中國缺乏有價值的品牌表示痛心。



權貴求醫也要「撻朵」

「我Daddy是誰誰誰,人家才照顧她,給她掛上號。」在昨日全國政協的記者會上,衞生部前副部長黃潔夫表示,中國醫療的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他說:「我女兒帶我外孫去兒童醫院看病,用了4個小時也掛不上號,我女兒都哭了!」直到她道出父親是誰誰誰才給掛上號。權貴都如此,更何況是老百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0/195235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471

王冠一﹕開賭救國 一廂情願

1 : GS(14)@2016-12-21 08:14:33

【明報專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有所謂《安倍經濟學》的救國方略,簡單講其實主要是弱日圓與寬鬆貨幣政策振興經濟。除了資產升值之外,貨幣弱勢亦有利旅遊業發展,適逢美匯近期勢頭大好,是提倡旅遊吸金的契機,於是,繼澳門與新加坡之後,日本亦借開賭發展旅遊娛樂事業。

稅收來自遊客 推動阻力較小

開賭的吸引之處,在於政府在抽稅問題上,幾乎不會遇到什麼反對聲音,因為稅收主要來自外國遊客。這對於時下各地普遍膽小又畏縮的政府而言,是唯一較易紓緩財政的辦法。事實上,除日圓匯價轉弱因素之外,近年赴日的中國遊客急增,亦是日本思考到要發展賭業以滿足這旅客群需要的原因。

根據當局的發展構想,日本將會在國內選址興建全新的綜合度假村,但賭場只佔度假村一部分,場內還包括主題樂園、會議場館、酒店、購物中心等設施。整個賭業政策規模雖然會超越新加坡,成為繼澳門之後亞洲第二大博彩市場,但反映出日本當局開賭只是因時制宜的策略,賭業只會是旅遊業政策的一環。日本不像會把旅遊業前景全押注在博彩事業之上。

只屬旅遊業其中一環 非全面推動

對安倍政府而言,即使短期未有來自賭業的收益,重點是先有來自國際娛樂企業的資本投資,為日本創造就業職位,對GDP自然有實質貢獻。然而,開設賭場的選址還未揭盅。到底最終會分佈於全日本各大城市、百花齊放?抑或只選址某大城市以便集中資源發展?值得留意。

另外,幾乎可以肯定,日本將無法趕及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開幕前開賭;證明開賭只是日本旅遊發展策略的延伸,投資者不宜過分憧憬對日本整體經濟的效益。所以日本開賭,充其量只是錦上添花;讓旅遊業在出口業低迷不振的情况下,開拓吸匯的途徑。

日圓兌英歐人幣無匯率優勢

再者,美元獨強,除了像港元這類實施與美元掛鈎的地區旅客,會較易吸引到日本遊玩外,環球多隻主要貨幣兌美元匯價下跌,兌日圓亦不見得有特別強勢。日本對這些國家地區的國民而言,未必有太大的旅日消費吸引力。舉例講,人民幣兌日圓匯價今年累計跌幅近9%;歐元兌日圓匯價跌幅亦有7%;至於英鎊兌日圓匯價跌幅更達到17%!唯有日圓全面兌各主要貨幣轉弱,旅遊救國才有意義。

■本周環球金融市場預測:

黃金(現貨):1,113至1,163美元

日圓(現貨):116.50至119.50日圓

日經(現貨):18,900點至19,500點

轉載自《王冠一財經頻道》周一會員通訊;更多數據可參考《冠一多空指標》(www.c1syndex.com

王冠一財經頻道創辦人 wongsir.com.hk

[王冠一 國際財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990&issue=201612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572

大和解只是一廂情願(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1 : GS(14)@2017-04-22 10:38:23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倡議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特赦參與雨傘運動的被捕人士,以及七警和朱經緯,引起廣泛爭議,反對者眾。胡志偉即日收回言論並致歉。大多評論都集中在特赦是否可行、有否違反法治精神,以至誰該被特赦等問題上,其實捨本逐末,反而忽略了最關鍵的核心是應否和解及能否和解的問題。一來,特赦牽涉不少法律上的技術性問題,不容易解決。儘管港英管治時期也有先例,總督麥理浩曾因警廉幾乎武裝衝突恐防無法有效管治而特赦貪腐警隊,但亦只限於停止追查過去的貪污行徑,既往不咎,但經已拘捕、檢控及定罪的案件,不會適用。二來,佔中人士的違法與七警及朱經緯的濫權私刑性質不同,不可混為一談。但撇開上述無關宏旨的爭拗,胡志偉的建議其實值得深入討論,是特區政府、各個黨派和政治組織,以及廣大市民尤其是參與雨傘運動人士不能迴避的問題。不需甚麼專責委員會調查,誰都知道佔中儘管是法律學者戴耀廷的構思和倡議,但演變成為佔領行動的真正原因,卻是中共悍然通過8.31決定扼殺香港真普選,以及689政權決定以暴力鎮壓佔中行動的結果。解鈴還須繫鈴人,如果中央和特區政府不撤銷8.31決定,落實真普選,並且平反雨傘運動被捕人士,結構性的核心矛盾不解決,特赦任何人士皆無實際意義,徒勞無功。


土共寧左勿右


對中共和反對派而言,應否和解都是一大問題,沒有通透論述,很難說服自己和支持者。雨傘運動無功而還,中共於特首選舉又大獲全勝,佔盡優勢,要殲滅所有反對派輕而易舉,有沒有必要與力量對比強弱懸殊的反對派和解,頗成疑問。反對派處於下風,無論走到盡頭的非暴力抗爭及有名無實(力)的暴力革命抗爭,都找不到出路。同意和解意味着放棄抗爭,連虛假的道德光環也沒有;不同意和解亦一籌莫展,除了空喊無力的抗爭口號外,實際上也是無所作為。連自命「勇武本土派」的政治領袖也抽身而退,倡議「韜光養晦」,不作無謂犧牲,實際上與早已認同「休養生息」的廣大市民無異,試問主流民主派和非暴力抗爭者,還有甚麼實際可行而又可為群眾帶來政治希望的主張和行動?能否和解問題更大。反對派陣營內的爭議,不過是口水戰,頂多成事不足,但因和解而利益受損的建制派尤其是土共和689及中聯辦利益團夥,卻肯定敗事有餘。他們全靠寧左勿右的政治鬥爭維護及鞏固自身利益,對於全賴中共過度加持才能上台、本身政治能量有限的林鄭月娥,正準備集體政治強姦,五馬分屍,要他們放下屠刀,同意和解,不啻是與虎謀皮。除非林鄭月娥真的有駕馭複雜政治局面的能力和膽識,一上台即對攔路虎大開殺戒,震懾群魔,又敢於橫逆權力來源的中央意旨,否則所謂大和解,恐怕只是一廂情願而已。黎則奮時事評論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1/199964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1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