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資本寒冬來襲,智能硬件創業者們需要練好三套內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9/152863.shtml

導讀 : 以消費者需求點為基礎,專註用戶體驗,始終強調核心技術,將是助力智能硬件產品過冬的三套內功。

孟永輝,資深IT撰稿人,i黑馬、創業邦專欄作者。從事互聯網10年,長期關註互聯網研究。多篇文章在虎嗅、創業邦、億歐網、i黑馬、新浪科技、新浪家居、搜狐科技等網站發表。

智能硬件市場一直都是一個備受矚目的行業,這個行業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關註,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個行業的衍生品較多,再加上一些衍生品與當下較為先進的科技結合度較大,發展潛力和後勁很足,就更加受到眾多創業者的青睞。另外,智能硬件的新奇、好玩、探索的特性也受到眾多年輕人的關愛。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智能硬件的發展更加快速。互聯網深入地改變人們的生活,人們吃穿住用行的每個環節都開始與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智能硬件作為互聯網的一個最為直接的載體,他們的發展在互聯網的助推之下更是迅速。根據Manatt Digital Media發布的2015 Q2 AR/VR報告,虛擬智能很快就會變成新的現實:到2020年,預計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美元。

智能硬件龐大的市場規模讓很多試圖在這個領域攫取第一桶金的創業者們都將其看作一個切入點。智能開關、智能手表、智能秤、智能暖魔方、智能家居遙控、智能胎語機……這些原本看似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智能設備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互聯網讓我們距離這些智能硬件如此之近,並開始真切地感受到它們對於我們產生的深刻影響。

智能開關能夠讓我們遠距離地控制電源的閉合,並能夠根據電流的變化來節省電量;智能手表除了原始的功能之外,還能夠感知我們的脈搏、心跳、血壓等數據,並能夠和我們的手機與電腦聯接起來;智能秤能夠將體重與基礎代謝率、體重指數、瘦體重、體脂百分比等數據同步給應用,對這些數據進行綜合的存儲與處理;智能暖魔方能夠借助航空碳纖維制熱,根據外界的溫度實時調整自身溫度,從而實現智能、實時、恒溫;智能胎語機能夠通過將孕婦的生理參數進行智能化處理,測算出胎兒的心跳、發育等情況,並適時對胎兒進行教學。

智能硬件的出現讓很多原本刻板、生硬的應用變得鮮活起來,而這與互聯網時代的理念不謀而合。於是,它成了互聯網時代,特別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人們一個首要選擇的切入點。然而,正是這麽一個朝氣蓬勃的行業卻由於缺少自主的知識產權導致很多創業者舉步維艱,而資本寒冬的到來更是讓原本處境艱難的創業者們嗅到了一股死亡的氣息。

智能孵化機構太火鳥創始人雷海波表示,資本寒冬的條件下,更多的智能硬件制造上將會更加回歸到產品本質,專註於產品研發並以此來提升他們在市場上給消費者的印象。在這種市場情況下,更多人的將會越來越關註消費者的需求,而那些偽智能硬件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

白熊科技創始人向聯合表示,智能硬件的準入門檻比較高,對於初創型的智能硬件生產企業來講在進入到這個領域之初就會面臨很多的壁壘和條件。而資本寒冬的到來無疑讓智能硬件創業者們的境遇雪上加霜。我們生產的暖魔方雖然具有智能控溫、紅外制熱等諸多優勢,但是如果沒有資本推動的話,我們的發展或許不會這麽迅速。

身處智能硬件領域的創業者們的感受往往要比局外人的感受更加真實且強烈。他們對於智能硬件企業目前面臨的問題理解得更加全面與客觀。而面對當下的資本困境以及惡劣的市場環境,智能硬件企業必須轉變原有的發展思路才能走得更加長久。

改變原有的發展思路無疑是首要選擇。很多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在切入到這個市場的時候往往選擇的是一個比較大的方向,對於市場缺少細分,對於消費者缺少明確定位,對於消費者的需求點和興奮點缺少真正了解。盲目入局導致了後續的迷茫,目標的迷茫導致發展後勁的落後。思路決定一切,智能硬件創業者們當前最需要轉變的就是自己的思路。

以博取資本眼球為導向的發展思路必然無法持久,而只有真正設身處地地為消費者著想才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市場潛力也就更大。消費者的需求千差萬別,只有從最能解決消費者痛點的方面著手,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智能硬件的產品才能被更多的消費者接受。以智能穿戴設備為例,盡管目前很多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將目光專註在好玩上,但是並不知道如果智能穿戴設備過於好玩就會脫離它的真實意義。另外過於炫目的應用還將會讓原本就處於發展階段的智能穿戴設備在運行時出現紊亂,最終讓消費者的體驗大打折扣。

在這種情況下,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關註的不應該是繼續提升智能穿戴設備的配置,加重消費者的負擔,而是應該對消費者的需求和體驗進行細致的調查,總結出最能影響消費者痛點的環節和功能進行開發,並深度攻破技術壁壘,從而帶給用戶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進而讓它們接受創業者們的產品。

專註用戶體驗才是智能硬件發展的根本及重中之重。無論是以虛擬為主的網絡遊戲還是以真實操控為主的智能硬件,用戶體驗始終都是直接帶給用戶切實感受的一個主要方面。過多地關註智能硬件在“硬實力”上的提升和不斷附加無疑將會減少對“軟實力”的關註程度。用戶體驗便是如此。作為智能硬件的“軟實力”,用戶體驗直接影響到用戶最直接的感受,並將持續對智能硬件的品牌產生影響。

無疑,專註用戶體驗是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最應當關註的問題。然而,事實情況並不是如此。當前的智能硬件創業者們為了能夠在配置上與三星、蘋果等科技巨頭評頭論足,更能夠在評測方面贏得一個高分,他們在進行智能硬件研發的時候,通常會將配置看作是占得市場先機的一個主要方面。

對於智能硬件“硬實力”的過分關註,削弱了他們對於用戶體驗這項“軟實力”的關註度,而作為智能硬件的真正使用者,用戶卻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個弊端。硬件配置的提升必然會帶來生產成本的增加,而當這項配置的生產成本最終必將會附加到消費者的身上,而當消費者花費了過高的成本購買到的卻是一件體驗極差的智能硬件的時候,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心理落差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用戶會真切感受到自己被“欺騙”了,而這種被“欺騙”的感覺最為直接的一種反映就是用戶會對購買到的智能硬件進行口碑評價,而這種口碑的持續蔓延和發酵最終將會影響到整個市場對於品牌的評價。當你的產品很差時,即使是你的配置很好,你的應用夠炫,你的功能夠多,卻依然遏制不了用戶用腳投票的命運。

因此,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應當充分關註用戶的體驗,有針對性地開發智能硬件產品,在開發過程中不斷進行調試與優化,切忌與其他智能硬件企業拼配置,比硬件,因為這種發展思路不僅會使企業過多地浪費彌足珍貴的資金,而且會讓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對“硬實力”過於迷信,從而失去專註用戶體驗開發和優化的機會,最終失去用戶本身。

核心技術始終都是智能硬件企業的“CPU”。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始終都要清楚的是核心技術才是保證他們能夠在這個行業立足的關鍵。如果將一個智能硬件企業比作一個大型計算機的話,核心技術無疑就是智能硬件企業的“CPU”。正如所有的科技企業需要用核心技術驅動一樣,智能硬件的發展始終都要有核心技術來驅動

然而,讓人感到擔憂的是,我國很多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並未擁有智能硬件的最核心技術。缺少核心技術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同行業內都無法處於領先地位,更不用提與三星、蘋果、特斯拉等國外的智能企業巨頭了。所以,在資本寒冬下,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必須更加關註核心技術的提升與開發,並將資本寒冬看作是一個修煉內功的絕佳機會。

而只有真正俯下身子進行技術開發才能獲得真正的核心技術,這些技術強大的發展後勁將會成為驅動企業後續發展和吸引資本關註的殺手鐧,並將能確保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在行業的領先地位,在同國外的智能產業巨頭談判的時候更加增添了勝算了砝碼。

很多以核心技術為切入點進入智能硬件行業的創業者們,更加不能躺在所謂“核心技術”的溫床上,對核心技術不斷進行改造升級才能確保自身不被淘汰。只有這樣,即使在資本寒冬的條件下,這些具有核心技術與核心競爭力的智能硬件創業者依然會受到很多的關註。

目前的智能硬件市場儼然已經成為創業者們競爭的紅海,而修煉好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功則能夠保證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在這場廝殺中保持領先地位,在贏得這場廝殺的同時,順利地度過資本寒冬,迎接一個真正屬於自己春天的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664

IPO重啟來襲 A股短期仍將維持結構性行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5726.html

IPO重啟來襲 A股短期仍將維持結構性行情

一財網 張誌斌 2015-11-23 17:54:00

從下周一開始又將迎來新股發行,在此前配置股票市值基本完成的情況下,投資者本周的主要任務顯然是籌集打新所需的資金,因而預計本周市場整體的拋壓將會明顯增大

隨著IPO重啟日期的正式確定,下周A股市場又將迎來新一輪的打新潮,其對市場資金面的擾動也無可避免。滬深兩市股指周一雙雙小幅下挫,上證指數險守3600點,但未能收複年線,這也使得市場人士對於後續走勢開始趨於謹慎。

從市場的全天走勢來看,股指在早盤小幅高開回落之後開始震蕩上行,券商板塊一度成為推動股指上行的主動力,不過市場對此響應度顯然不如此前,使得該板塊出現沖高回落。午後隨著創業板指數跌勢確立,主板指數也開始調頭向下,上證指數最後險守3600點,報收3610.31點,下跌20.19點,跌幅0.56%,成交4141億元;深成指報收12586.69點,下跌115.34點,跌幅0.91%,成交6589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770.58點,下跌29.57點,跌幅1.06%,成交1783億元。兩市全天資金凈流出241億元。

對於這樣的走勢,市場人士的觀點也開始趨於謹慎。

一位資深市場人士就表示,以創業板為代表的題材股近來持續出現接近2000億元天量的成交,但股指並未能突破上行,這說明目前點位阻力不少,在增量資金入市不足的情況下,市場只能選擇回落整理蓄勢。再加上從下周一開始又將迎來新股發行,在此前配置股票市值基本完成的情況下,投資者本周的主要任務顯然是籌集打新所需的資金,因而預計本周市場整體的拋壓將會明顯增大,主力借機洗盤概率也較高。至於投資者如何選擇,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持倉以及風險偏好來決定了。

平安證券策略分析師魏偉也認為,短期市場的主要影響因素在於IPO重啟,資金流入和風險偏好調整。現在來看,市場的風險偏好已經很高,前期市場快速的上漲已經不利於短期風險偏好的進一步上升,但資金偏好權益的情況帶來新增資金流入依然利好市場,但尚無跡象顯示流動性過多和杠桿能夠快速上升而帶來的風格切換。另外,人民幣加入SDR和美聯儲加息也是年底前幹擾市場情緒的重要因素,市場短期仍將維持結構性行情。

渤海證券策略分析師宋亦威認為,下周IPO即將重啟,盡管周末關於註冊制的傳言未得到官方證實,但政府和監管層恢複A股市場融資能力的初衷是明確的,為實現A股可持續的融資能力,維持A股適當的人氣及市場成交水平是必要的。而這次股災使監管層清晰認識到,市場的過快上漲或下跌都會對保持A股人氣和成交水平構成威脅,因而從監管層的態度來看,更希望市場處於震蕩或緩漲的格局。而目前伴隨指數前期壓力位的抑制,市場恰巧處於這一階段,指數的放緩腳步,為題材的活躍創造了契機。在這一背景下,建議投資者關註新能源、智能制造、國企改革板塊的投資機會,此外關註資金對年報高送轉、ST板塊以及新股影子股的炒作。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188

外資乳企強勢來襲,恒天然、每日乳業“調子”定得都很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7490.html

外資乳企強勢來襲,恒天然、每日乳業“調子”定得都很高

第一財經日報 張誌偉 2015-11-26 19:07:00

整合各版塊業務資源,完善並打造一體化的全產業鏈,與新西蘭本土市場一樣,在中國也要實現從牧場到餐桌的供應模式。這是恒天然大中華區新任掌舵者謀劃盤活的一步棋。

各方都卯足了勁兒,謀求在中國的乳業市場一展拳腳。在中國市場耕耘多年的恒天然如今正處於重要的轉型期:小步走,還是快步走,往哪走?“攜手貝因美開發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市場,餐飲業務在保證高端業務的基礎上做大中端產品市場。”剛剛升任恒天然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的朱曉靜,日前在北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時表示,恒天然不會僅局限於原料業務,正在發力全產業鏈,目前在中國已建兩個牧場群,泌乳牛存欄量為3萬頭,未來目標是10萬頭。

無獨有偶,2006年就進入中國市場,一向不顯山露水的韓國每日乳業也吹起了“沖鋒號”。日前,該公司與貝因美在香港成立合資公司,準備憑其在母乳研究及特殊配方研發方面的優勢,揮師發力中國市場。“2020年,每日乳業要擠進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前十。”每日乳業國際市場營銷部科長梁銀珠向記者獨家透露。

外資乳企強勢來襲的例子還有很多,目前來看絕非短期考量,而是打算紮根於此並做出點名堂。那麽,他們為什麽、憑什麽來角力原本競爭激烈的中國乳業市場?

恒天然為何來中國養牛

在新西蘭放養400萬頭奶牛的恒天然,明明可以靠著資源稟賦悠然自得,為何卻偏偏來中國累死累活地圈養奶牛,這是一直困擾業界的問題。

“在新西蘭本土,雖然奶牛數量規模龐大,但放養模式對水、資源及環境的壓力也很大。對於增加存欄量,當地環保主義者一直存在反對聲音。”恒天然方面稱,這也決定了新西蘭原奶的供應量不會大幅提升,如何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呢?只好考慮在中國市場自建奶源。

目前,恒天然在河北和山西共計運營著兩個牧場群,泌乳牛數量一共3萬頭,其中,山西省應縣由5個牧場組成的牧場群將於2015年年底完工。另外,恒天然與雅培2014年7月宣布投資18億元人民幣的第三個牧場群正在選址。

“恒天然已建、在建和籌建的牧場都要由公司自己管控,即便合資牧場,也要擁有控制權。”在朱曉靜看來,這是確保各環節不出問題的必要措施。她看得很清楚,中國市場很大,但要想在這里做大做強,是必須要明確自己該做什麽,以及怎樣去做。

其中,整合各版塊業務資源,完善並打造一體化的全產業鏈,與新西蘭本土市場一樣,在中國也要實現從牧場到餐桌的供應模式。這是恒天然大中華區新任掌舵者謀劃盤活的一步棋。

據了解,恒天然在中國現有牧場群的奶牛單產已經達到9~10噸,為了保證生鮮乳的品質,公司在各方面投入也是比較大的。“從放養到圈養,新西蘭與中國養殖模式不同,在飼草飼料和牧場管理方面,也就存在新的挑戰。”一位與乳業上遊有著多年合作的人士向記者稱,恒天然牧場規模增加越多,需要克服的困難也就越大。

然而,為了滿足中國市場新鮮原料的供應,恒天然是下定決心攻克這道難關了。

目前正在運營的河北和山西兩個牧場群,泌乳牛數量總共3萬頭,隨著恒天然與雅培合資籌建的牧場啟動,以及未來牧場新建擴建規模增加,未來計劃存欄10萬頭泌乳牛。

11月25日,恒天然在新西蘭召開年會,公司首席執行官西奧·史畢根斯(Theo Spierings)表示,計劃要把恒天然打造成中國一流的乳制品商,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在華業績翻番,達到100億新西蘭元(折合約419億元人民幣)。

隨著中國自建牧場規模不斷擴大,一直以穩定的原料供應商聞名的恒天然,經過7年多的審時度勢,正在謀劃向前邁一步:考慮在中國建設加工廠。

事實上,在恒天然方面籌劃打造的全產業鏈鏈上,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層面已經開始行動。2015年3月,恒天然以35億元人民幣要約收購貝因美18.8%股份。大半年以來,進入貝因美董事會的朱曉靜都在忙著雙方後續合作事項:先是把安滿產品鋪向貝因美的市場渠道,然後又經過磋商,雙方整合了恒天然澳洲達潤工廠。

按照恒天然新戰略,未來在中國市場的原料供應業務占60%,B2C產品業務和B2B的餐飲業務各占20%,因此,齊頭並進的品牌產品及餐飲業務對本地奶源的需求也會不斷增長。

韓國乳業巨頭也來搶市場了

10月底,貝因美方面宣布與韓國每日乳業成立合資公司,通過引入技術和產品,開拓中國特殊配方奶粉市場。這則公告發布後,名不經傳的韓國每日乳業,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註。

韓國奶粉企業憑什麽來中國搶市場?帶著這個疑問,《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對每日乳業海外事業部相關負責人進行了獨家專訪。

每日乳業提供給記者的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於1969年,在韓國擁有7家工廠,生產嬰幼兒配方食品、功能性牛奶、乳酸菌發酵乳、奶酪、咖啡、果汁等700多種產品,是韓國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業。在特殊殊配方奶粉方面,每日乳業為先天性代謝異常障礙、早產、食物過敏等患兒研制了16種特殊配方。

據了解,貝因美與每日乳業成立的合資公司接下來會陸續推出“無乳糖奶粉”和“sensitive(部分加水分解)”兩款特殊奶粉品牌。“目前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年銷售額為2.5億元人民幣,其中特殊配方系列奶粉收入不到20%。”梁銀珠向記者稱,與貝因美合作後,雙方會一起拓展這塊市場。

正常配方嬰幼兒奶粉產品中,每日乳業也在力求差異化。以天貓商城的每日經典名作1段奶粉為例,原價328元/罐。“歐洲奶源”、“使用非轉基因原輔料”是該公司對外宣稱的。那麽,這些條件惠氏和雅培等洋奶粉企業也能做到,每日乳業又如何與其在高端市場一決高下呢?

“系統深入研究東方人的母乳,將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比例適當調整,同時按照中國媽媽母乳比例調配促進寶寶身體和智力發育的主要營養元素,比如脂肪酸組合等。”每日乳業方面稱,與其他洋品牌相比,公司在地緣和科研方面有著獨特優勢。

2015年,每日乳業在海外5000萬美元的營收中,90%以上來自中國市場。但在接近700億元中國嬰幼兒配方市場中,每日乳業份額還很微小。但這種現狀絲毫沒有影響每日乳業制定自己的高目標。“2020年進入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前十。”談到此處,梁銀珠邊說韓語,邊在紙上用英文羅列出惠氏、雅培、美素佳兒和美贊臣等洋奶粉品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盡管目前市場格局還沒有太大變化,但外資品牌對中國市場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君樂寶乳業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劉森渺向記者稱,外資乳企湧入中國,一是看重新生嬰兒基數之大,二是高價高利潤的誘惑。

劉森渺介紹,目前中國每年新生嬰兒數量為1600多萬,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後,預計每年新生兒數量將達到2000萬。要知道,加拿大總人口數量僅為3500多萬,“兩年新生兒數量比加拿大總人口還要多”。另外,目前中國市場奶粉價格仍處全球高位,有國外奶粉業務從業者感嘆,在中國銷售10個億的利潤,在國外賣50億才能夠達到。

值得關註的是,每日乳業自2006年就在中國市場推出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為何直至今日才決定開始發力?對此,公司海外事業部相關負責人坦承:“每日乳業在韓國本土市場一直遊刃有余,比較滋潤,國際化的積極性並不是很高。”

鑒於中國市場巨大潛力,每日乳業最終還是決定過來分一杯羹。記者了解到,未來公司奶粉產品仍以高端價位為主,同時,自2015年9月,每日乳業液態奶也進入上海市場。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791

電商2.0颶風來襲:誰將成為下一匹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1/153035.shtml

導讀 : 近年來,隨著電商企業交易額的持續攀升以及電子商務自身模式的不斷完善和升級,電商行業總體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態勢。

近年來,隨著電商企業交易額的持續攀升以及電子商務自身模式的不斷完善和升級,電商行業總體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態勢。2014年末到2015年初,蜜芽、洋碼頭、貝貝網等第一梯隊跨境電商相繼拿到A輪、B輪一億美金級別融資,跨境電商跳脫電商固有模式,成為又一攪動時代的風口。

站在風口卻難以自我把控

國人購買力的爆發、政策的利好,令跨境電商領域瞬間湧入大批探路者,不光天貓、京東等實力派電商企業果斷加入戰局,連步步高、大商、大潤發等傳統零售企業也都紛紛上線了自己的跨境進口模塊。

然而傳統跨境電商也並非無懈可擊,首先,由於要考慮與傳統一般貿易的利益平衡問題,稅收不會長期高度傾斜跨境報稅。因此,各相關部門也都在摸著石頭過河,邊試點邊探索,政策環境的任意變動對各個電商皆有影響。

其次,傳統跨境電商的轉運物流價格高、時效慢。海淘商品的售後服務和退換貨在大部分情況下無法得到保障。物流時效體驗及售後服務成為傳統跨境電商面臨的最大困境。

第三,海淘產品的供貨渠道不穩定是傳統電商面臨的又一問題。現有的模式是由於海外爆品品牌商與國內平臺直接簽約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平臺為保證爆品供貨,通常采用複合渠道,這使得價格難以控制,利潤趨近於零。但即使是這樣,部分跨境電商平臺仍舊時常出現斷貨或者無貨的情況。

因此,部分傳統電商平臺縱然有可觀的流量,也仍然難以掌握自身命運。

創新模式下找準痛點,打造商業閉環

2015年的另一大風口,就是隨著微信億級別流量探索商業化而爆紅的微店,微店的低門檻、易操作成為承載萬眾創業最好的土壤,孕育出了估值超過65億美金的微店,估值超過20億人民幣的萌店,還有知名互聯網人白鴉創建的有贊。

而新生的分紅全球購不但站在了移動大風口里,還精準的站在了跨境和微店的二級風口中,將這些看上去沒有關聯的領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商業模式——一個移動端的跨境直購B2C2C平臺。

“進入分紅全球購的平臺,第一不需要大量懂中文的團隊,我們的後臺系統直接對接韓國、日本各國的語言,國外品牌商直接用本國語言進行商品的操作管理就可以;第二,我們的門檻比較低,入駐京東是1.5萬美金入駐費+1000美金的使用費,天貓是3.5萬美金入住費+3%-6%的傭金,我們只要1500美金保證金,1000美金平臺使用費;第三,我們有微店分銷系統,可以幫助國外品牌商建立在中國的微商分銷渠道,不需要品牌投入大量的營銷成本。”

據了解,跨境直購電商——分紅全球購平臺將於12月3日正式升級上線。平臺通過吸引國外海量優質品牌貨源入駐,為任何想開微店的人提供便捷的營銷工具,並通過分享傳播賺取傭金。經過反複演練和摸索,創始人劉方明找到了分紅全球購獨特的跨境電商模式,讓其從紛繁同質化競爭的跨境電商平臺中脫穎而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638

零售業風暴!好市多殺傷力勝電商 量版巨獸來襲 產業生態驟變

2015-12-28  TWM

現在大家想到的零售通路第一個威脅,都是電子商務。然而專家表示,以「食品雜貨加百貨公司」模式經營的超級購物中心崛起,它對於小型量販商的威脅,其實比電子商務還大。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霍塔克蘇(Ali Hortacsu)和席弗森(Chad Syverson)指出,過去二十年來,美國的零售業因為一種截然不同的新銷售通路興起,而發生巨大的改變。

第一時間大家所想到的,可能會是網路購物所帶來的衝擊;然而,他們指的並不是電子商務。

四大零售業銷售額勝電商

霍塔克蘇和席弗森在《經濟觀點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nes) 一篇新發表的文章中說,造成零售業改變最大的原因,是量販俱樂部(warehouse club)和超級購物中心(supercenter)的崛起。

上述造成衝擊代

表的例子,包括廣為

人知的量販俱樂部

好市多(Costco)和

山姆俱樂部(Sam's

Club),以及在沃爾

瑪購物商場看到的

「食品雜貨加百貨公司」模式。

在零售業中,量販俱樂部與超級購物中心的規模確實很龐大,光是四家最大的零售業者,二0二一年的零售銷售額占零售總額的比率,高達近八%,比同年電子商務的零售銷售總額多出將近五0%。

當然,霍塔克蘇和席弗森文章的根據是歷史數據,而二0一二年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但量販巨獸鯨吞零售市場的趨勢還在繼續。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的數據,美國電子商務占總零售銷售的比率,從一二年以來的確持續成長,但還未達到八%。

電子商務仍處於萌芽期

目前好市多的市值約有七一0億美元,即使有許多直接競爭的重量級對手,但仍是領先市場的連鎖量販俱樂部;亞馬遜現在的市值高達三一四0億美元,所有業者在 線上零售方面都遠遠落後它,而且亞馬遜還擁有利潤較高的非零售事業「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xices)」,因此即使亞馬遜此刻並不著力於營收,但未來的成長性,勢必會領先其他對手。

然而,如果要解釋何以許多購物商場和百思買(Best Buy) 之類的小型量販連鎖商,近幾年來營運舉步維艱,量販俱樂部和超級購物中心的罪過,恐怕不下於電于商務。

當然,電子商務仍處於萌芽期,未來零售業要面對的數位破壞(digital disruption),肯定會比截至目前碰到的更加嚴重,

只是這個過

程,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根據截至目前人口普查局電子商務資料呈現的趨勢,可以發現,零售市場中銷售金額較大的類別,透過電子商務銷售的比率都不算高。

實體加線上未來產業樣貌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預期會最晚數位化的產品,恰好是截至目前銷售額最大的類別:「衣服、飾品與鞋」、「藥品、健康與美容」以及「食品與飲料」,而這三類產品的線上銷售,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與挑戰。如何克服這些挑戰,或能不能克服挑戰,將決定未來零售業的樣貌。

現在我們可以推論的是,「全通路」(omnichannel)零售,亦即「實體加線上」,會成為這些零售業未來的樣貌;但是在一九九0年代初期,有誰能夠料到,巨大、像倉庫般的量販商場,將會是零售業未來的樣貌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25

竹科 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面臨紅色供應鏈來襲的寒冬 他們還在奮力一拚

2016-02-08  TCW

2015年,景氣低迷,外加紅色供應鏈追擊搶進的迷思,讓竹科面臨最寒冷的冬天。但走訪竹科業者,卻能感受到與落寞街景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甚至,一場寒冬,喚回了他們在創業時的拚搏熱情。

中午十二點,本應是新竹科學園區車流繁忙的時間,但在竹科主要幹道園區一路上,卻連一輛車都沒有。一名在竹科工作十多年的光電業員工嘆了口氣:「竹科可能就這麼沉淪下去了吧。」這是竹科最冷的一個冬天。從二○一五年下半年開始,竹科廠商營運便提早進入冬季。一位竹科大廠的主管說,以往,公司一樓大廳總能看到客戶或供應商來來去去,「生意好的時候,想借一間會議室都很難,現在,隨時都能進去用。」這股寒風有多凜冽,更能從一句玩笑話看出。

「大概是去年三月吧,」業者私下講起,當時正在看營收報告,對比了一下手中訂單狀況,這時身邊同事補了一句:「第一季,應該就是今年高點了吧。」沒想到,總結全年營運成績,這句話竟一語成讖(編按:第一季受農曆年節工作天數較少影響,多為營運淡季,接下來營運通常會向上成長。)。而根據竹科管理局統計至一五年十月的資料,一月與三月營收,正好是十個月當中,營收最高的兩個月。

不只業績數字令人心寒,紅色供應鏈的席捲,更讓不少竹科人感慨萬千。「他們有錢、有市場,還有高階人才,遲早要打造出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竹科人談起紅潮,語氣裡盡是擔憂。一方面怕被取代,另方面,過去不被竹科人放在眼裡的中國半導體廠商,現在竟成台灣半導體廠的大金主。

「就連我的朋友,都在問有沒有趙偉國(中國紫光集團董事長)手機。」說話的是一位半導體下游封測業老闆,他說,每周往返中國的班機上,總能看見許多同業面孔。這些現象,對曾頂著新貴光環的竹科人來說,不只是心理不適應,更是現實上不得不低頭的痛。

去年才剛過完三十五歲生日的竹科,不只是台灣科技業的根,更是台灣經濟命脈,每年貢獻台灣經濟約新台幣一兆元產值,占整體GDP(國內生產毛額)約五%。如今,同時面臨景氣寒冬與紅潮來襲,從馬路街景到員工表情,都是一片漠然。

但是,竹科真的就要一路沉淪了嗎?

竹科

成立時間:1979年

園區範圍:新竹、竹南、銅鑼、龍潭、宜蘭與新竹生物醫學園區

廠商數:約520家

總開發面積:1348公頃

年產值:約1兆元

迷 思 》竹科的困境,來自中國?

群聯董事長 潘健成:

跟中國合作是解方之一,因為,你一定要想辦法擴大市場!

「放心啦,竹科絕對有生命力,不會垮掉,要取代竹科很難啦。」十六年前靠著竹科這片沃土白手起家的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一邊說話,一邊揮揮手,否定外界的唱衰之論。

群聯不在竹科,但四十一歲的潘健成,曾經被冠上「竹科最年輕創業家」的頭銜。他生於馬來西亞農村,九歲就跟著父親種田,十九歲時帶著十二萬元新台幣隻身來台,二十六歲白手起家。他創立的群聯,誕生於新竹工研院育成中心地下室,如今,已是一家市值逾四百億元的公司。對竹科、對於「生命力」,潘健成知之甚深。

十六年來,他看著竹科跟隨著每一世代資訊產品的更迭而起伏,當大家掀起「紅色供應鏈將取代竹科」,甚至是「竹科業者將求售刨根」的悲觀論調,潘健成卻認為,竹科的困境,不是來自中國。

「而是產業發展這麼多年,已經沒有那麼多空間容納小公司。」潘健成分析,以前各種電子產品的功能,都被手機所取代,加上手機成長有限,產業自然走向應用瓶頸,「其實,辛苦的不只是竹科,韓國、日本的情況都是一樣的。」在他的觀察中,竹科業者與中國合作, 只是對抗寒冬的解方之一,「因為市場在那裡!當整體市場往下掉,你一定要想辦法擴大市場。」潘健成坦言,為何日本、印度來找他談設公司事宜,他不考慮,「因為印度市場還沒到(不夠成熟),而日本市場沒有潛力了。」但,與中國合作,並不代表「求售」於中國;相反的,潘健成與許多竹科業者一樣,悄悄在做的,是想辦法將莖脈跨海延伸,藉此壯大台灣的根。

時間拉回去年一月九日,潘健成出現在中國安徽省合肥市,當時與他見面的不只有合肥市市長張慶軍,還有主導中國半導體投資的大基金(國家集成電路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操盤手丁文武。四個月後,群聯就宣布透過投資公司,以不超過一千八百萬美元在合肥設立合肥兆芯電子公司。

「中國現在很清楚,就是要有些產業在它的領土,你不去,它就自己來(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潘健成要透過孫公司在合肥設立新公司,「我的目的就是趕快進去卡位。」這是他要吸納中國市場養分的策略。

雖然方法不同,但接受紫光合作入股的力成董事長蔡篤恭,也明確表達了類似態度:「我們是要拿這筆資金,繼續在台灣擴增高階技術與產品。」又或者像台積電,準備以獨資方式登陸設廠,同樣與刨根無關,而是要試圖吸收中國市場的沃土養分,度過寒冬。

當然,與中國合作不是唯一選項,在這孕育著近五百家公司的竹科裡,也有一群人選擇積極找尋新的出路。

迷 思》訂單減少,找不到新動能?

義隆電子董事長 葉儀皓:找新創公司合作,就是為了掙脫代工宿命,並且革自己的命!

位在竹科創新一路上的老字號IC設計公司義隆電子與旗下公司義晶,在去年的耶誕前夕辦了很不一樣的記者會。

這一天,站在義隆電董事長葉儀皓面前的人,不是法說會上的熟面孔,而是先前於Google創立的奇點大學受訓而聲名大噪、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的葛如鈞。

一個頭髮斑白、穿西裝打領帶的竹科老將,與戴著圓形鏡框、文青風十足的年輕人,一起發表新產品,對這家已經二十二歲的IC設計公司而言,是個全新的嘗試。

攤開義隆電的客戶,都圍繞在NB,宏碁、華碩、聯想、三星……,只要喊得出的品牌,幾乎都是它的客戶;但這場發表會上的主角,卻是距離半導體供應鏈很遠的新創公司,而他們合作的產品,是才剛起步的VR(虛擬實境),一台能拍三百六十度影片的微型攝影機LUNA。

「他們(LUNA團隊)第一批下給我們的量是五萬台。」葉儀皓透露。試著計算,五萬台所使用的晶片,只占義隆電單一產品線不到二%比率。像這類新創公司的訂單,規模極小,考量開發成本後,擺明會是高風險、低報酬的生意。就連葉儀皓自己都說:「應該很少同業想做。」但為什麼義隆電卻做了呢?「它是一種革命啊!」這位已在竹科打拚一輩子的老竹科人,眼睛散發著宛若創業時的光芒,分享著一台攝影機能為智慧家庭帶來多少變革。

義隆電跨出的這一步,接軌的卻是台灣科技業最有想像空間的未來。要擺脫以往為國外大廠代工的宿命、紅色供應鏈的殺價競爭,必須尋找新的可能;義隆電是用過去累積的研發能量,成為新創業者的「圓夢供應鏈」,押注的,是未來新創公司遍地開花的可能。

事實上,就連給人「積極擁抱陸資」印象的聯發科,都展現出轉型突圍決心。

過去一年,最常見到聯發科亮橘色企業識別的地方,竟是在各種新創初期的創客(maker)比賽現場,談起的不再只是手機、電視,而是微波爐、智慧玩具等天馬行空的產品。聯發科成軍滿一年的創意實驗室,就提供這些創客與新創團隊技術開發的協助,甚至協助打樣與後段生產媒合。

如同義隆電擺脫傳統只服務大型客戶,選擇成為新創團隊最殷實的合作夥伴,蔡明介也開始著眼於台灣未來的新創能量。聽起來,對於現在的業績毫無貢獻,然而,這也代表這群竹科老將正在轉換思惟,在景氣寒冬裡,固然有尋找生路的急迫性,但也讓他們開始思考更長遠的轉型計畫。

政府政策也正積極打造新創環境,像是行政院去年推動的台灣創新快製媒合中心,就將新創團隊與台灣原有科技產業鏈串在一起,包括聯發科、盟立等竹科公司都表態願意成為新創團隊的夥伴。當然,還有一群竹科的廠商選擇更專心在自己的利基型領域,繼續默默耕耘,等待春天的到來。

迷 思 》紅潮來勢洶洶,台灣沒優勢?

盛群總經理 高國棟:

紅色供應鏈本土化還需要時間,我們會加快腳步往前走!

好比說盛群半導體,這家已經在竹科十八年的微控制器(MCU)公司,雖然沒有做手機晶片與面板相關晶片的聯發科、聯詠等IC設計公司名氣來得響亮,然而,盛群的產品卻已進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舉凡家電、汽車儀表板等,都是盛群的客戶。

像盛群這樣的公司,它的接單不像手機或面板IC,出貨以百萬、千萬計量,盛群面對的是市場、客戶都很分散,客製化需求高,即使短期內受到景氣寒冬與紅潮崛起的衝擊相對沒有手機、面板等相關IC公司高,但危機意識卻也激發出他們創業初期的熱能。

「中國要建立本土供應鏈需要時間,台灣業者當然不能坐著等,要跟我們過去追趕美系廠商一樣,加快腳步往前走。」盛群總經理高國棟表示。這一年來,盛群舉辦產品發表會的次數不比過去少,也不敢缺席任何一次接觸客戶的機會。

而竹科展現的生命力絕不僅如此,一股新的力量也在悄悄崛起。一五年,竹科的生技廠商就從五十八家成長至六十八家,竹科管理局副研究員彭文祺透露,「很多生技廠商排隊等著進竹科,都還進不來。」儘管寒風冷冽,但新的竹科大夢正在醞釀著,有人正從中國吸取養分,有人從新創事業尋找活血,有人加快腳步避免紅潮追擊……,呼應著潘健成的結論:「竹科人,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圖說:

為了擴大市場,潘健成想盡辦法將莖脈跨海延伸,藉此壯大台灣的根。

傳統IC設計廠求突破,葉儀皓(右一)給予葛如鈞(中)許多技術上協助,還稱讚新創團隊的行銷點子。

面對市場與客戶都很分散、產品客製化需求高,高國棟力求技術更精進,才能不被紅潮吞沒。

撰文 /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58

2016Facebook F8 開發者大會,再次來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6/0309/154621.shtml

導讀 : F8 是全美極客圈年度盛會,從2007年發展今,影響力早已遍至全球,每年F8大會都會吸引大批創始人和開發者前來參會。

wKiom1NlntPCxbYgAAE78RjcHak936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2015的現場盛況:小劄的開場秀是每年的重頭戲,創業者與開發者往往在聽完此演講後著手調整自己的業務方向,以匹配未來趨勢。黑馬的同學們聽後都紛紛表示,放眼國際才可能真正做出劃時代的偉大產品!

圖片11

360°球形視頻這一舉措很讓人好奇,Facebook 宣布將在信息流中支持 3D 球形視頻。用戶可以用鼠標在視頻中進行平移。雖然球形視頻在一個平面的屏幕中看起來有點奇怪,不過這里的重點在於 Facebook 收購了 Oculus Rift。我們現場戴上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的耳機,打開一個 360°球形視頻,這感覺好像身臨其中。這可是信息流中的虛擬現實呢!

3 

我們正一往無前地沖向“物聯網”時代——這是一個將咖啡機、電冰箱、電燈開關都連接起來的時代。不過在將這些物品的工作方式(和與其他物品共同工作)標準化方面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今天 Facebook 推出了為物聯網準備的 Parse——一組軟件開發工具包,可以用作物聯網項目的後端支持。物聯網開發工具暫時只與 Arduino 兼容,稍後會與其他平臺也兼容。

Facebook的工程師們都主要聚集在這兒,幫助開發者解答問題。同時還有很多新鮮的創意展出。無論是哪個會場,燈光基本都是這種昏暗的彩色——有點像是酒吧。所以即使里面人很多,但是感覺還是相對放松。

展區里都是這樣的一個個展位,里面是Facebook的不同項目組。這個就是在大會上大出風頭的非盈利組織internet.org,他們的無人機計劃成為最大的驚喜。

這是Messenger團隊的展臺。由於在大會上紮克伯格宣布Messenger將整合各類第三方GIF/視頻應用,所以他們在展臺上也添加了不少互動元素,比如你用那些第三方應用拍下的照片,會顯示在展臺後面的大LED墻上,還可以沖洗出來帶走。為了鼓勵人們的參與,所有參與拍照的人,都可以獲得小獎品——自拍桿一個。 

1

同學們偶遇紮克伯格,趁休息間隙在會場外合影留念。

2016 Facebook F8 開發者大會-代碼鏈接世界

創業黑馬學院·邀您同往

今年的 2016 Facebook F8 開發者大會 將於 4月12日在舊金山梅森中心 盛大開幕,為期兩天的大會精彩紛呈,作為互聯網生態圈的風向標,世界各地的互聯網從業者如同朝聖般爭相湧入F8現場。

★ 主題是什麽?

今年大會的主題是“Code to Connect ”即“編碼鏈接世界”,大會將圍繞主題為創建Apps的參與者們引航。除了親身參與一系列的新產品,新工具,互動Demo以及主題演講,這更是一覽Facebook未來,了解其Apps和服務產品線的最佳機會。

而今年將有超過40場獨一無二的主題會議以及產品發布會和互動演示會等待著大家的到來。參會者將在這些會議中與產品專家面對面,與創新實驗機構對話,更有機會與來自Instagram, Oculus, Messenger, WhatsApp的大牛相遇,體驗來自Facebook團隊的一對一指導。

今年的分會場涵蓋以下五大主題:媒體 & 出版發行、工程&開源、商業、Facebook集成、增長&貨幣化...四十多場分會內容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小編挑幾條“重量級”分會場帶你瞧瞧~

1、媒體 & 出版發行

消息遞送:只給對的人

Facebook-視頻的未來

創造高質量分享體驗

2、工程 & 開源

VR捕獲技術

Facebook基礎架構-服務十億級的系統

安卓應用加速

3、商業

Messenger-連接人與商業

Facebook電子商務平臺的杠桿作用

Facebook支付團隊-成長之課

4、Facebook集成

Apps市場策略

Apps的信息載入和賬號管理

社交插件如何引導參與

5、增長&貨幣化

市場增長:獲取及保留用戶

引領移動應用廣告增長

市場APIs:市場自動化的競爭優勢

★ 精彩持續

能看到這里,想必你也是對Facebook開發者大會大大的感興趣,全世界的極客們也是熱情高漲,導致一票難求的情況年勝一年。不過,創業黑馬學院憑借多方渠道,現已手握 40張門票! 

期待走在互聯網大勢之前的你,跟我們一起走吧!

創業黑馬學院在矽谷多次調研參訪,五次帶領創業黑馬們深入一線,把最全面的幹貨融入訪學!每一位創始人都在此收獲滿滿,如今我們打造的第六期矽谷訪學,除了2016 Facebook F8 開發者大會之外,亮點更是數不勝數:

極客盛事:Facebook F8全球開發者大會

創新引擎: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沈浸式學習"

黑馬專場:中美路演PK、Meet the Talents酒會、Google Nest科學家家宴

科技巨頭:Facebook、LinkedIn、Google深度對話

投資導師:童士豪、史蒂夫•霍夫曼、吳軍

Top加速器:500 Startups、Plug&Play、Founders Space、伯克利創業加速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580

孵化器困局調查:投機者橫行與倒閉潮來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5/154888.shtml

導讀 : 即使倒閉也並不認為全是壞事。當然,倒閉、投機現象的存在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孵化器都在艱難度日。

i黑馬 周路平 3月25日報道

陽光100優客工場內的咖啡館

陽光100優客工場內的咖啡館

昨日,創業孵化品牌“優客工場”與“無界空間”達成股權戰略合作。兩家孵化面積加在一起超過了4萬平米,工位超過5000個。

兩周前,大洋彼岸,聯合辦公鼻祖WeWork宣布獲得約4.3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公司估值達到160億美元。而關於WeWork將入華的傳聞也不脛而走,第一站被定在上海。

行業在發生劇烈變動,經過將近一年的狂飆突進,提供辦公場所和創業服務的孵化器,問題愈發凸顯:入駐率低,租金入不敷出;創業服務專業度不夠,使用頻次低;越來越多的孵化器開始蛻變成早期投資機構,只是,投資也依然會是一個漫長而專業的賽跑。

失寵的咖啡館

3月的某個中午,北京一創業咖啡館的上百個位置被占去了大半。這是最為平常的一天:零星幾個吃完盒飯的人已經收拾完畢,開始下午沈悶的工作;背著包發用戶體驗卡的創業者被主辦方及時制止,悻悻離開;咖啡吧臺的工作人員端著茶水,進進出出……

下午1點30分,項目介紹活動準時開始,這是每周一到周五固定的內容,每個人幾分鐘時間,介紹產品特色和創業需求。

不難發現,他們都經過了一番準備。一位專程從河南趕來的創業者有些苦惱,他的PPT一直沒法播放,只好拿著手機向人們介紹一款電商產品,這個app將線下便利店放到手機上,順便融合了地圖查詢功能,目前僅打通了河南當地一個城市。他聲稱用了8年時間創造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是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沒有的商業模式。”

語畢,環顧周遭,略微尷尬,掌聲未能如期而至,臺下人們的臉上表現出的更多是好奇和質疑。他剛走下臺,五六人圍上去,一位操著東北口音的男子率先開炮。

“人家在淘寶便宜,為啥要在你這里買呢?”

“那是淘寶,那不是電商。”創業者反駁。或許是第一次聽到有人把淘寶排除在電商之外的,東北口音的男子“呃”了一聲,似乎沒有反應過來。還沒有人開始探討為什麽淘寶就不是電商時,又被旁邊的人插了一嘴,便開始了下一個問題的討論。

三言兩語後,各自加個微信,散去。聽到興奮內容,又重新聚攏,周一到周五,循環往複。

這種集市一般的粗放做法越來越失去魅力,而此前咖啡館里流傳的成功故事沒能再次上演。

“咖啡館里面看項目的基本都是投資經理這個級別的,並且不是主流機構的投資經理,合夥人是很少有去咖啡館里看項目的。”一位業內人士對i黑馬表示。

投資人依然掌握主動,他們並不缺項目,只需要用一天的時間專門看項目,提前約好,半小時一個,坐著不動,都能全部看完。

更為致命的是,咖啡館的項目越來越被打上不靠譜標簽,因為他們沒有更多的渠道,“優質的項目對創始人的人脈資源等各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很多是純屌絲的創業項目,沒有更多社會資源。”洪泰智能硬件孵化器A+labs創始人喬會君說,他們除了坐等咖啡館,沒有太多的辦法。

盡管如此,隨著創業熱潮興起,創業咖啡館還是多了起來。3W咖啡是創業咖啡館的榜樣。這家由數十位大佬眾籌而來的項目,隨著總理的到來而聲名大噪,一時之間,參觀朝聖者絡繹不絕。

喬會君參與過創業咖啡館項目,朋友在做,采用眾籌做法,籌集50個人,他出了幾萬塊錢。但之後便沒有再過問,也從沒去過。等他再次聽說時,已經是倒閉的消息。

“咖啡只是交流的平臺,沒有贏利點。”喬會君苦笑。而創業者早已經不缺乏交流的平臺,這種交流甚至很多創業孵化器本身也配備了咖啡館。即便是3W咖啡館,依舊是個賠錢的項目,大部分靠招聘項目拉勾網掙錢。

起初,人們希望借咖啡館這個平臺給創業者交流,至於如何把流量變現,依然沒有人想清楚。

而咖啡館的活動也越發失去魅力。“你看今年的路演效果也不好了,活動都爛大街了。”創客總部合夥人譚君說,一些淺層的金融常識已經很難有吸引力。而深圳那家倒下的孵化器——地庫創始人在反思失敗時,也曾提到一場活動只有2名創業者參加的窘境。

30%的入駐率

創業咖啡館失寵只是孵化器遇冷的冰山一角。

3月2日,北京新商業中心——望京,頗具未來感的SOHO已經成了望京地標性建築。寒冷的北京當天難得變得溫暖,剛吃完午飯的人們在樓下的草坪上溜達,不願走動的幹脆裝在小屋子里,趴在桌上,被燥熱的陽光熏得只穿單件襯衫。

地產商潘石屹專門拿出了一棟五層樓搞孵化器,每層1300多平米的空間被切割成若幹個10平米大小的格子,相互之間透明玻璃隔開,一個大的封閉空間里,裝著若幹個更小的封閉空間,回環曲折,如迷宮一般。

根據前臺指引的樓層,工位出租的情況還盡如人意,一半以上的工位都已經找到了主人。但在另外一層,沒有門衛保安,兩名保潔阿姨坐在沙發上聊著天,辦公設備早已齊全,偶爾能看到封閉的工位內坐著三五創業者,開放工位幾乎都還空著。

望京soho,開放區域還有很多空位

望京soho,開放區域還有很多空位

這里的租金並不便宜,開放工位560元一周,封閉工位720元一周。創業者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每月至少2200元的租金。

陽光100優客工場,是另一位知名地產商毛大慶的創業孵化項目,9000多平米的面積,占了整個地下一層,人員來回穿梭,一片繁忙。封閉的辦公位基本都被占滿,門邊被貼上了各項目的名稱牌,會議室已經被創業團隊占用。工作人員一邊介紹一邊叮囑參觀的創業者,當前工位緊張,沒有多少位置可選,需要的話盡快簽下來。

而在一站地鐵之外的外企公寓優客工場,卻是另一翻景象,這里的工位並沒有如此緊缺。咖啡吧臺旁邊坐著兩人在聊天,五六排的開放工位只坐著一個人,開著電腦,略顯孤零。開業不久的海龍大廈優客工場情況大抵如此,50多個工位,整片空無一人,明亮的辦公區唯獨這一塊燈光未開。工作人員介紹,對面還在裝修的優客工場也將在數月後開張。

“所有北京的孵化器加一塊兒,入駐率能達到30%就不錯了。”喬會君直言不諱,孵化器比創業者多的現象越來越趨向現實。根據他的統計觀察,北京正常運行的孵化器達400多家,工商註冊里含孵化器業務的企業接近萬家,海澱區和朝陽區是主陣地。另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的數據則超過了千家。

官方層面的數據也在反映行業的急遽變化。今年1月,科技部火炬中心透露,截至2015年,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近3000家,面積超過8000萬平方米,除此之外還有眾創空間2300多家。而深圳一地,孵化器總面積就超過460萬平方米。

國家級眾創空間名單也多了起來,科技部2015年底公布的首批國家級眾創空間名單共136家,半年時間不到,第二批眾創空間名單公布,數量達到362家。

“今年孵化器肯定是遇到了很多問題。”這是喬會君接受采訪時說的第一句話,“說倒閉潮不為過,沒有言過其實。” 洪泰智能硬件孵化器春節後剛搬入國安創客不久,120個工位的創客空間多數還空置。

春節前,深圳一家名為“地庫”的創業孵化器傳出即將倒閉的消息,讓整個行業憂心忡忡。人們擔心,這會是多骨諾米牌倒下的第一塊。這家孵化器僅成立4個月,燒了100萬,最高峰時僅有10個團隊入駐,入駐率遠低於預期的20個團隊。

半年前可不是這番景象。

總部在上海的蘇河匯,進駐北京的時間是2015年6月,彼時創新創業掀起高潮,為了找個房子辦孵化器,蘇河匯北京負責人趙煒大費周折,“空間說沒就沒,基本上如果你不能快速的找到這個信息,快速地交錢,基本上就不會是你的房子。”

有一個值得註意的細節是,聯合辦公品牌WE+的HR現在每天能收到一二十份孵化器相關人才的應聘申請,“以前是一份都收不到”。這是聯合創始人何善恒感受最深刻之處。WE+親歷了這場創業浪潮起來。2015年5月以前,WE+只在上海黃埔有一個眾創空間,從那之後,快速井噴至6個。

地產商的算盤

如今,行業已經很難對創業孵化器做一個嚴格界定。有提供辦公場所聯合辦公的,有賣咖啡的,有提供創業服務的,還有設立基金做投資的。不管同不同意,都已經劃入了孵化器的範疇。當然,目前最為一致的認知是,至少得有物理空間。

於是,有房子的地產商成了這場熱潮的積極參與者。

國安創客中心

國安創客中心

國安創客中心,門口停滿了奔馳、卡宴,中信國安專門拿出一棟樓吸引創客。一樓的咖啡館剛剛裝修完畢,工人們正在安裝健身設備,木質桌椅、桌遊、臺球、遊戲機,一應具全,環境已無可挑剔。但少有人往來。

第三層給了洪泰智能硬件孵化器,雙方設立基金投資項目。按照洪泰智能硬件孵化器的入駐規則,所有入選項目必須是他們所投資項目,而投資除了現金,通常會將服務打包,算入投資一部分。“我們更像一個投資機構,占他股份,靠這個賺錢。”負責人喬會君說。

“不是出於消化內存的考慮”。喬會君解釋,中信國安的目的是篩選到好項目來做投資。“投到一個好項目,所有的成本都賺回來了。”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地產商在真心實意搞項目孵化。

蘇河匯趙煒直言,地產商進入,本質肯定是賣房,把房賣的更高、更好。

“(做孵化器)人就多了,那地就炒起來了。”譚君也持有相同的觀點,有人氣房子好賣,房價自然高。做孵化器甚至也被認為是地產商出於與地方政府打好關系的考慮。創客總部在北京的孵化器面積2000平米不到,但在北京百公里之外的保定,拿到的是一個一萬多平米的場地。

潘石屹甚至承認,房地產市場存在過剩,共享空間是去庫存的好方式。而孵化器也被認為是SOHO中國轉型中的最大亮點。

補貼投機者

表面上看,孵化器算不上一個劃算的買賣。其收益構成並不複雜,最為簡單粗暴的算法是,收入減去租金和運營成本,盈虧一目了然。

按照北京不同地段標準,一個工位的月租金大多在1000元到2000元之間。按此價格計算,即使在滿租的情況下,工位租金也無法完全覆蓋孵化器整體租金和運營的成本。

業內重新把盈利目光放在了創業服務上,包括財務、招聘、法務、市場、培訓等方面。“這些都是孵化器的基礎和標配,但創業團隊對這些服務的需求很小。”科技寺一工作人員對i黑馬透露。這些理論上行得通的邏輯,實際上卻遠達不到商業模式的範疇。

政府補貼成了創業孵化器往前走的重要動力。i黑馬查詢了福建、河北、湖北等地出臺的政策,孵化器按國家級、省級等分類,地方政府相應給予一次性100萬、50萬不等的獎勵補貼。各級各部門疊加後,這也將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一次性資金補貼之外,稅收返還也是常見的做法:國稅部分上繳,地稅部分返還。而某地一區委書記曾電話喬會君,告訴他除了公司的稅收能返還,高管的個人所得稅也能返還。

廣東佛山對孵化器內創業投資失敗的創投機構最多可獲300萬元風險補償,銀行首貸遭遇壞賬也可獲補償。

除了直接撥款,政府也開始設立引導基金,與投資機構一塊兒出資投項目,基金交由投資公司打理。

然而,每一次風口的到來從來不乏投機者。

一名內部人士透露,稍微上規模的孵化器往往都運營著多個眾創空間,它們會把申請入駐的項目,集中放在一個空間里面,“永遠都帶你去參觀人多的那個。”

另一位成都的孵化器從業者告訴i黑馬,去年底開了次當地政府組織的團拜會,四五百家孵化器代表參加,場面頗為壯觀。他原本準備了探討的問題——企業做孵化器與專業的孵化器機構的利弊,結果楞是沒有開口。他顯然高估了議題討論的層次。當天,一位大姐站起來發言,問的是孵化器如何招商。她當初為了拿政府補貼,特意掛了塊孵化器的牌子。

拿補貼是這群人的出發點,“你發現那些人明顯就是叫過去充個樣子,電腦都沒通電,插線板都沒有。”趙煒也曾對騙補貼的現象有所感觸。

成都Firefly創業空間負責人曾向媒體介紹,各地方政府在制定補貼政策的同時,也設立了發展指標,有的孵化器甚至跟地方政府簽訂了對賭協議,每年必須完成多少創業團隊入駐、必須有多少創業團隊拿到投資等等。如果未完成,則所有的紅利補貼都將化為泡影。

為了滿足條件,創業孵化已經變得狹隘,尤其在三四線城市,做微商、開淘寶店,圍繞微商做營銷推廣和設計都被納入創業的範疇。

幾天前,蘇河匯趙煒剛勸走一位創業者,他原本只需要客套地告訴對方,“項目不錯,不過我們還需要考慮考慮。”但他幹了件得罪人的事,直接叫對方不要創業了。他看了太多此類創業者,有些人並不合適創業,找份工作或許比創業更好。

當然,倒閉、投機現象的存在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孵化器都在艱難度日。i黑馬在實地走訪中發現,憑借前期名氣的積累以及區位上的優勢,很多孵化器的入駐申請遠遠超過孵化空間所能容納的面積。再加上孵化器本身也從事投資事業,這對於找錢的創業者而言,充滿誘惑。

即使倒閉也並不認為全是壞事。“這個正常,因為你想按照概率來說,(孵化器熱潮)已經有一年了,那至少也要倒閉一些的。”譚君認為,創業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創業孵化器的成敗不宜做過度解讀,甚至在他看來,“矯枉過正的方法,反而能達到一個效果,對於有些人可能會有一些影響,但整個來說,泡沫過後整個國家和水平,就真的提升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431

最強厄爾尼諾來襲 長江流域拉響防範大洪水警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4/4769624.html

最強厄爾尼諾來襲 長江流域拉響防範大洪水警報

一財網 周芳 2016-04-01 13:34:00

本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將於2016年5月結束,這是1951年以來第三次最高等級的厄爾尼諾事件,且特征與1998年誘發長江特大洪水災害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高度相似。

罕見的超強等級厄爾尼諾事件可能誘發較重洪澇災害,其嚴重程度很可能堪比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災害。

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劉寧在3月31日召開的長江防總2016年指揮長視頻會議上表示,開始於2014年9月的厄爾尼諾事件已經成為1951年有觀測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強度最大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本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將於2016年5月結束,這是1951年以來第三次最高等級的厄爾尼諾事件,且特征與1998年誘發長江特大洪水災害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高度相似。”劉寧指出,受此影響,今年我國氣象年景總體偏差,長江流域汛期發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防汛抗旱形勢極為嚴峻。

長江防總表示,今年以來,長江流域部分地區因降水偏多,已經提前進入汛期。湘江、贛江於今年3月已經出現了超警洪水過程,入汛時間較常年提前了11天。

長江流域氣象中心預測數據進一步顯示,受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2016年5月金沙江上遊、嘉陵江流域東部、重慶至宜昌、長江中下遊流域大部降水偏多1到5成,其中長江下遊幹流偏多2到5成。2016年6~8月的主汛期,長江流域降水大部偏多,四川東部、三峽區間、烏江流域、長江中下遊將偏多1到5成,中遊部分地區將偏多5到8成。

長江防總常務副總指揮、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劉雅鳴稱,種種跡象表明,今年汛期長江中下遊發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防汛抗旱形勢嚴峻。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長江水利委員會獲悉,為趕在汛期到來之前做好全面防範,3月初開始,長江防總相繼派出6個省市檢查組和2個水庫檢查組,分赴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陜西、河南等十二省(市)和上遊白鶴灘、烏東德等在建水庫工程以及長江委屬丹江口、陸水水庫,開展防汛抗旱準備工作檢查。

據悉,此次汛前檢查是歷年來派出組數最多,覆蓋範圍最廣,涉及內容最多的一次。

從檢查結果來看,流域各地防汛抗旱各項工作正有序有力開展,但仍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亟待整改加強。一方面,自1998年大洪水之後,長江流域已連續多年未發生大範圍、流域性的大洪水,特別是三峽工程等上遊控制性水庫建成投運,使得一些地方對防汛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防汛意識淡薄。部分基層幹部變動大,基本情況不熟悉,缺乏抗洪指揮經驗。農村“空心化”嚴重,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一旦發生險情,當地防汛搶險人員缺乏,影響防汛抗旱應急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間,水利工程建設得到大規模的開展,但目前有部分水利建設還未全面建成,汛前未完工的水利工程點多面廣、度汛標準低,給安全度汛工作帶來了嚴峻考驗。部分中小型水庫缺乏有效管理和維護,安全度汛的壓力較大。

同時,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特別是在今年氣象年景總體偏差的情況下,極端天氣導致的區域洪旱災害將更加頻繁。而隨著“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推進,長江流域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人口和社會財富日益聚集,一旦發生洪澇災害,損失將越來越大。

此外,長江支流防洪及長江中下遊崩岸問題逐步凸顯。長江一些支流尚未得到系統治理,整體防洪標準較低,一些堤防堤身斷面單薄,堤身、堤基質量差,堤身除險加固尚未完成,部分河段存在需清障擴卡、拓寬疏浚等方面問題,遇大洪水,易發生險情。長江中下遊局部河岸崩塌嚴重,已成為影響長江兩岸防洪工程安全及河勢穩定的重要因素。

面對嚴峻的長江防汛抗旱形勢,劉雅鳴表示,將全面落實防汛抗旱各項措施,確保長江幹流和主要支流、大型和重點中型水庫、大中城市防洪安全,努力保證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小型水庫安全度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滿足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83

史無前例的稅收清理“風暴”來襲 主要涉及房地產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10/996816.html

中國的地稅部門正在自發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稅收清理“風暴”,即將暫別歷史舞臺的營業稅,是這場清稅“風暴”的核心。此次各地清理營業稅涉及到的行業,主要是房地產業、建築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一些地區也將金融業列入清理範圍,時間跨度大多是從2015年往前回溯三年至2012年。

__.thumb_head

中國的地稅部門正在自發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稅收清理“風暴”,即將暫別歷史舞臺的營業稅,是這場清稅“風暴”的核心。

經濟觀察報獲悉,此次各地清理營業稅涉及到的行業,主要是房地產業、建築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一些地區也將金融業列入清理範圍,時間跨度大多是從2015年往前回溯三年至2012年。一位熟悉情況的地稅局人士說,清理過程中,如果查明有偷稅行為或其他重大問題的,時間可以追溯到以前年度,“比如遇到重大問題、金額較大者可以追溯五年;而對於偷稅則是無限期追繳”。

其中,房地產和建築業的應繳未繳稅款是清理重點,特別是涉及到房地產企業以不動產抵減各類款項和費用,以及收取定金、誠意金、違約金等款項的行為;對於建築業,則主要是加強對重點項目的營業稅清理;生活服務業則主要針對學歷教育機構的教育勞務費。

這場營業稅清理“風暴”預計持續至今年5月1日。屆時,中國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下稱營改增)改革將全面擴圍至房地產、建築業、生活服務業和金融業,這四個行業有接近1190萬戶納稅人,每年貢獻近1.9萬億營業稅收入,以往均由地稅部門負責征管。5月1日改征增值稅後,除須委托地稅部門征收的二手房交易相關稅收外,其他稅種的征管權限都將移交國稅部門。

上述地稅局人士說,營改增後地稅對這四個行業即將失去征管權,以後再清理應繳未繳稅款時,企業可能不會很配合,這是最後的時機。為此,一些地方專門下發了清理營業稅的文件,沒有發文的地方也開始展開專項行動,由於房地產和建築業營業稅在地方稅收中占了大頭,這些文件多將這兩者列為清理重點。

該人士預計,3月和4月這兩個月,各地營業稅的收入額度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提升。

大清理

在中部某省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財務總監王峰看來,稅務部門的檢查清理,已經成為一個習慣性的工作,特別是每次實施營改增改革之際。不過他希望這是最後一次。

王峰現在手里就握著一份地方財稅部門下發的文件,名稱叫做《關於2016年營業稅清理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據他說,這份文件提及的清理工作,除了金融業外,營改增擴圍的其他三個行業都涉及到了。

其中,針對房地產業的一共有八條,重點是清理房地產企業有無以不動產抵減各類款項和費用的行為,主要包括以不動產抵減銀行、其他單位、個人借款的行為;以不動產抵減施工單位工程款的行為;以不動產抵減材料供應商材料款的行為;以不動產抵減廣告制作單位及各類媒體廣告宣傳費的行為;以不動產抵減房產中介單位或個人的中介服務費的行為等。

另外,文件還要求清理房地產企業收取的定金、誠意金、違約金等款項,提出密切留意納稅人應收應付款的變動情況,從中發現與預收款相關的線索。

而建築業則是加強對重點項目的營業稅清理,重點關註市政工程、交通工程、行政事業單位工程、政府融資平臺工程、綠化工程、水利工程、新農村建設工程、土地複墾工程等各類工程項目;生活服務業則針對學歷教育機構提供教育勞務清理等。

另一家大型房地產集團的財務總監告訴經濟觀察報,現在確實全國各地都在清理營業稅,我們各地的稅務經理已經將當地清理的內容報上來了,基本大同小異,“地稅是要求有款項進來,必須要交營業稅”。因此,上述大型房地產企業要求各分公司及時配合清理,應該交的一定要交,比如到5月1日之前的營業稅。

實際上,類似的事情在2015年就曾發生過。當年,清理營業稅也是地稅部門工作的一個重中之重。一位地稅部門人士坦言,每次要實施營改增改革的行業,地稅都要先清理應繳未繳的稅款,特別是在2015年,已經進行過好幾次。

地稅部門網站公開顯示,安徽省池州市在2015年4月進行的營業稅清理工作,組織營業稅收入13523億元,增收2103萬元,同比增長18.4%;六安市,在截止2015年5月底,全市已對332戶企業清欠入庫營業稅3353.14萬元。而桂林地稅在2015年的1-4月,營業稅專項清理工作共補繳營業稅3625萬元,占同期營業稅增收的64%。

上述地稅部門人士說,企業應繳未繳的稅款,原本就是歸屬地稅的,如果營改增後帶去了國稅部門,在收入的確認方面會有一些麻煩。畢竟納稅人的稅收繳納在一段時期內是恒定的,稅務檢查就是想這些情況事先弄清楚,此前企業出於自身原因,營業稅繳納多多少少都會有問題。“這一次,地方稅務局會將營業稅結合其他稅種一起清理,比如土地增值稅、土地使用稅,以及發票的真偽等。如果每張發票都檢查的話,肯定會稽查出來一些問題,房地產企業的財務核算是很複雜的事情,所以問題漏洞也會多一些。”該地稅部門人士說。

地方稅

這場地方自發的集中清稅行為,已經出現在主管部門的視野當中。

據悉,就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要在今年5月1日前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後不久,財稅主管部門就連續派出十幾個調研小組趕赴各地,調研營改增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

盡管目前結果尚未出爐,但此次調研也註意到地方有集中清理營業稅的行為。營業稅清理,實際上就是檢查清理稅收繳納中的違法行為。在地稅部門看來,營業稅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切實加強營業稅征收管理,對於增加地方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稅行動無疑反映了地方財稅部門對地方稅體系的焦慮。而營改增後,營業稅將暫別歷史舞臺,未來的地方稅以什麽為主,如何改革,特別是在稅收管理上如何定位,這些問題不僅對地方意義重大,對中央來說也是一個急迫的任務,因為這涉及到兩年前啟動的財稅改革的一項重要命題——央地財政關系和稅收收入劃分。

經濟觀察報獲悉,目前各界較為認可的一種方案是:消費稅很有可能從中央稅變為共享稅,並歸屬於地稅部門來征收;個人所得稅也將可能歸為地方征收,共享稅性質不變。而可能被劃為地方稅種的則包括車輛購置稅、新開征的環保稅,以及未來在立法後極有可能與城鎮土地使用稅合並而成的新房地產稅。此外,營改增完畢之後,還可能重新劃分中央與地方增值稅收入。

就眼下來看,最有望替代營業稅成為地稅部門征管主要工作的是個人所得稅。上述地稅部門人士預計,最早今年下半年,最遲到明年,企業所得稅或逐步移交國稅征管,個人所得稅的征管就會劃歸地稅,現在已經有不少地方開始調研自然人納稅。

與此同時,地稅部門每年稅收清理工作的思路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不再是與增值稅相關的行業。上述地稅部門人士說,明年他們在稅收檢查上的思路和目標是財產行為稅。

不過,在營改增的過渡期,企業更擔心的是國地稅如何銜接的問題。

前述大型房地產集團的財務總監對經濟觀察報說,如果企業在地稅那邊交了營業稅,發現有退房的,國稅部門如何退稅款;如果有實際房屋面積與購買面積不符,比如買了100平米,實際測量為105平米,業主補差款後如何補稅,反之如何退稅等。

另外,他還對發票的問題表示了擔憂。“過渡期交的營業稅沒開發票,之後到國稅局開普通發票時,還要交稅嗎?畢竟國地稅還沒聯網,有沒有可能重複交稅?”

經濟觀察報獲悉,主管部門目前正在對國稅和地稅系統進行過渡期政策的內部培訓,未來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有望進一步明確。

  • 經濟觀察報
  • 陳星
  • 杜濤 趙金玉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